法医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医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医职业规划

篇1

关键词:质检 发展 人才 管理

总结回顾质检事业取得的成效,围绕“十三五”期间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坚持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质检工作在应对国际金融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任务繁重而艰巨,仍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就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敢于实践的勇气大胆探索,以科学编制和实施质检事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和载体,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

一、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质检社会化进程

质检工作涉及生产加工销售、贸易、消费等众多环节,但是与国外的先进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国内其它相关行业的管理社会化程度现状相比较,我国质检事业领域的社会化市场化仍然相对滞后,政府责任不到位和包揽过多同时并存,该管的没有管到位,该放的没有真正放下去,发挥市场机制、社会企业和民间组织的作用不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质检事业发展。因此,必须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充分认识加快质检事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进质检事业改革开放。

政府职能部门力争确保强化对主要保“基本”部分的监管指导服务,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在质量事业所有领域,都要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二、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均衡协调内外兼顾,努力适应内需扩大化态势

质检工作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适应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努力改变以往内外需不平衡现状,要把质检工作重点向内需延伸,强化内需产品的质量把关和服务工作,加快提升内需产品质量水平,协调建立内外协调的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国内外一体、有机结合的质量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企业是质量管理的主体,扩大内需不是低价倾销劣质低档的产品,质检工作促进扩大内需重点要抓住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发挥管理职能作用和自身优势,帮助生产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推进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的需要。作为生产资料的产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消费品的质量则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安全,质检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企业了解需求的现实状况和走势,全面分析和估量市场需求与结构,积极顺应市场变化,强化对产品质量监管,要在这个前提下求得数量和效益的增加,这样才能显著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三、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强化监管体系科学化水平

质检工作必须服务于我国在新产品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有效拓展提升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和产品市场空间。要增强对产品质量和质量信誉的忧患意识,通过有效监管和服务,增加我国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的比重,促进中国制造升级,培育国际品牌,塑造质量信誉。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努力建设我国质检事业推进机制和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加强与国外质量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建设,争取在形成我国质量事业推进机制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体系方面有新的收获。

四、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综合治理公开透明,健全质量服务开放化平台

质检工作作为大质量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涉及到从产品原料生产到消费一系列活动,作为个体的消费者或者企业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如何了解现有的质量总体情况和问题,必须由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建立良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开放高效的质检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通过大型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建设,通过政策法规以及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产品生产和贸易全过程的商业范畴和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构筑一个社会服务的开放透明的共享平台。从集约管理高效精简的行政管理角度实现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共享,实现共享是指资源拥有实体之间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利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目标的公共资源的一切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公共资源的需求。从质检总局到地方各下属分支机构和单位分工协作、逐级配合,从系统内、行业内资源共享入手发展多样化共享模式,既要扩大投入,但要避免只重视资金投入,轻视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宣传,只重视共享内容建设,轻视共享合作有新机制建设,只重视平台规模建设,轻视共享效益等弊端。

五、质检事业发展规划要人才优先增强实力,持续提升队伍现代化后劲

篇2

商学院MBA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自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中国内地设立MBA学位起,从1991年开始的9所高校试行MBA研究生培养到截止2013(数据)年,已有近240所院校招生MBA学员,且每年招生规模从初期的94人增加到现在超过3万人,平均每年报考MBA的人数的增长率也超过了20%,截止20XX(数据待添)年,已有XX人获得了MBA硕士学位。更涌现出像清华经管、中欧、北大光华、上海交大安泰等知名商学院,MBA教育已成为中国培养现代化高层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管理人才。

时至今日,我国MBA项目取得了长足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挑战。据2010年搜狐商学院网报道,目前我国MBA项目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分别是:费用与收益权衡、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纠结。MBA是职业发展的一项投资,在MBA学费日渐上涨的趋势中,越来越多的学员希望在项目中寻求更多的附加值,并且在现在MBA学员日趋年轻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MBA的学习与成长为自己在职业道路上获得“溢价”,或者希望通过MBA学习成功职业转型。商学院如何提高MBA项目的性价,使学员在学习中逐渐缩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获得更多附加值是现实值得思考解决的问题。而不久前于上海举行的2013年首届中国商学院职业发展主题论坛中专家们指出在MBA项目中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心是一项不错的解决办法。

据MBAChina网2013年的调查显示,在国内近240所拥有MBA项目的商学院中只有28所设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DevelopmentCentre),这些商学院至少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在负责职业发展事务,而工作人员达到5人及以上的商学院不出10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还未引起我国众多的开展MBA项目的商学院的足够重视。首届中国商学院职业发展主题论坛中也提到,如何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工作在商学院学费“涨声一片”中是盍待解决问题。所以,立足于我国MBA项目长远发展角度,大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商学院大势所趋。

一、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MBA项目中薄弱的原因

1.我国商学院MBA项目发展起步晚

世界顶尖的MBA商学院大部分分布于美国与欧洲,美国从1908年成立哈佛商学院起开始了正式的MBA教育,迄今已经有100多年发展历史了;欧洲正规的管理教育尽管是从二战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也涌现出了伦敦商学院,曼彻斯特商学院等世界名列前茅的商学院。而中国则是从1991年才有国内大学开始正式招收MBA学员,起步较晚。国内关于MBA学员职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则也是2004年以后才开始出现。

由于起步晚,在国内MBA项目师资还未有经过系统性,有计划,统一标准的培训,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还未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安排时,国内的MBA教育就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规模,由此造成诸如职业发展规划等在项目中的缺失,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尽管最近几年来,中国几所顶尖的商学院正在这方面奋力“补课”,但终究是先天基础薄弱,经验缺乏,仍有很多尚待补全。

2.教学双方在MBA项目中的精力投入有限

MBA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是衡量MBA项目质量的方面之一,许多学员希望通过对MBA的投入获得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的身价提升。而由于目前我国国情所限制,基本上所有的商学院所拥有的在职MBA学员占总的MBA学习人数的大部分。学习在职MBA项目的学员需要分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比重,学习时间紧张,能投入学习的精力有限,学习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国内迅速崛起的众多MBA项目至今也仍未能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评估标准,所以许多商学院的课程安排并未经过科学的统筹规划,实际效果也未必能达我国MBA教职委所要求达到的效果。我国的MBA项目明显表现出重理论轻实际的现象。学院将学员本就不宽裕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安排在类似本科生或全日制研究生的课堂学习中,偏离了原本MBA教学的宗旨与路线。

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对我国MBA项目的重要性

近年来经济环境的恶化,学费的日益上涨,MBA毕业生在企业主中的受欢迎度下降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商学院院长的理性思考,瓶颈中的中国MBA教育改革势在必行,MBA学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渐渐引起院长和各种媒体的重视。大力发展MBA学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满足于多方面的需求的。

1.MBA学员自身对于求职和职业转换的需求

2010年,搜狐商学院网报道称,近些年来,我国MBA招收对象从高端人才向中端人才偏移,招收的学生呈年轻化已成为全球趋势,目前学习MBA的学生大多是28岁左右,本科毕业参加工作四五年左右的人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MBA,有的是想完成其他行业到商科的转型;有的则是企业基层管理者,有着想要提高自身水平的诉求。另外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学员对于除金融,咨询这两个MBA学员传统诉求高,收入可观的行业以外,对其他行业也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也就是说,现在MBA的毕业生在选择未来职业时,已不仅仅考量的是所提供的薪酬的高低了,而更多转移到了对工作幸福感的强调和终身发展机遇上。随着近年MBA在中国的蓬勃发展,MBA学员来自行业也逐渐多样化,且学员自身的学历,专业,职位,生源地也存在差异,由于学员群体的差异性造成了求职的需求的多样性,所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一职能纳入MBA项目管理对于各高校商学院来说至关重要,且除了统一的指导以外,更应提供个体职业生涯咨询服务。

2.企业雇主对综合管理素质更强的专业化人才有很大的需求

2001年以后,人们开始谈论MBA的毕业生已不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有些商学院面临了MBA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竞争力优势不在凸显,或是工作起薪不高,甚至有些毕业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状况。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国内MBA教育项目的缺失,院方也开始重视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商学院应该承担哪些责任与内容,或是应该怎样重新定位自己的职责和职能。在求职过程中,弄清雇主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于MBA毕业生来说是就业关键的第一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中华英才网,经理人等多家媒体经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雇主需要的是管理综合素质更强的专业化人才。弄清楚雇主需要的人才不应该是在即将毕业时才着手去了解,而是应该从刚入学时,就规划好今后求职就业的方向,做好调查,进而按照规划而努力才可能在毕业时成功就职自己心仪的行业与职位。这些前期的调查和了解甚至自己求职技能的提升都是可以通过参加商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获得的。

3.MBA项目培养体系有待优化的需要

学习MBA已逐渐成为学员对于日后求职和转换工作的一项投资,学员对MBA项目的培养的高期望越来越多的学员希望除了在MBA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多理论,实践知识外,寻求更多的附加值,包括软技能的培养,人脉的拓展等。MBA项目是不同于一般全日制研究生的一种硕士培养模式,它主旨在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很强的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我国目前MBA的项目培养偏理论化现象严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所包含的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恰好能弥补目前学员强理论,弱实践的不足。

三、从国内成功案例看我国MBA职业生涯规划的改进

我国MBA项目中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的指导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目前不少商学院都借鉴国外商学院的经验和模式,在MBA项目管理中有添加进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学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或是单独设立的专门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心。但这样的工作和机构对商学院来说仍然是一个新课题,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对于商学院和学员来说,效果均还未达到令双方满意的结果。

我国商学院立足于国内的市场和企业,将国外先进的模式做了些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市场和企业。中国一些顶尖商学院经过近些年奋力的补课,探索试验,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北大汇丰商学院,中欧国际商学院,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商学院等。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汇丰商学院的运作模式,特点是院方为主体,而以学员分行业成立的各活动俱乐部为载体,承办各种职业发展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便包括了诸如:求职经验分享会,行业专场模拟面试会,简历指导等求职技能研讨会,行业专场招聘会等一套体系完善的职业发展活动,并且让各俱乐部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这既丰富了职业发展活动的类型,创造了条件让学员对所向往行业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拉近了校园与企业,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又锻炼了在校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等软技能,并积累了人脉,使他们在平时理论学习中的知识得以实践发挥,同时作为企业方可以在每一次的活动中,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MBA的学员,也为他们挑选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所以说,这是一项院方、学员、企业三方共赢的的运作模式,值得国内许多商学院借鉴。另外就是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的全程化职业咨询服务概念,它将管理咨询活动做深做细,将自助服务到团体辅导再到个体咨询的大众化的放养式职业咨转变成由个体到团体再到自助的有效咨询服务,将职业咨询服务尽量覆盖到每一个个体,将全程化概念彻底贯彻进整个职业发展规划咨询服务中,使得职业发展规划工作的有效性得以大幅度的提升,也是值得我们在职业发展规划工作方面尚未起步的商学院吸收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皮君,王艳明,熊敏.浅谈商学院MBA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管理[J].读与写杂志,2012,(5):72-74.

[2]孔伟明.MBA职业咨询与设计[J].生涯规划,2013,(10):60-64.

[3]张卓.美国MBA教育概述及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6):80-83.

篇3

一、提高认识,深化对《规划纲要》的理解和学习

《规划纲要》作为新时期我省地方志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基于对全省方志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深入分析得出的。

首先,明确了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即“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做好第三轮修志准备工作,全面强化年鉴编纂管理,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开展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地方志文化品牌,深化地方志质量建设,强化地方志资料建设,推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方志馆(室)建设,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质量保障、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保障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提出了落实这些目标任务的保障措施,即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法治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队伍保障、宣传保障等。以不间断的阶段性目标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鲜明地提出了“依法治志”的理念和路径。“省、市、县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职责;依法拟定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依法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依法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组织整理旧志,推动发展理论研究;依法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把地方志编纂、管理、开发、利用等工作纳入法治范畴,为强化地方志事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依据。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做到有法必依,依法治志,突出地方志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执法、用法观念。结合《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政策修志编鉴到依法治志的转变;从传统习惯做法向按程序办事的转变;从依靠感情、说服教育推动工作向依法监督、依法指导、依法征集的转变;从闭门造车式的修志向开放修志、服务为民的转变,真正体现地方志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三,指出了地方志事业的体系化建设方向。跳出“地方志就是一本书”的狭隘认识,把地方志与文化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科学规划,协同推进。“到2020年,基本形成地方志编修、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质量保障、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保障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努力推动“志、鉴、馆、网、刊、协、研、用”八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新格局”。这既是全省的规划目标,也是市、县、区志办努力的方向。以修志编鉴为基础,全面推进数据库、地情网站、方志馆、理论研究、旧志整理、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实现地方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强化了年鉴的编纂管理。“重点推进县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地方综合年鉴评议、审批、出版、备案、交流、发行工作机制,实现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和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目前,全省二轮志书陆续出版,年鉴编纂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绝大部分地市尚未建立规范有效的年鉴评审制度和程序,编纂质量良莠不齐。在二轮志书即将完成,三轮志书尚未启动的时段,规范年鉴编纂,增强年度性、资料性和存史价值,达到志书与年鉴的互利互补,使之成为年度资料汇总和资政、存史的重要资料来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为做好第三轮修志工作准备进行了前瞻性的部署,在信息化发展规划(数字化方志馆)、地方志资料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分类指导、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较新的提法。

此外,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上,《规划纲要》也从多方面提供了思路,如“推动地方志成果进机关、进军营、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做好重大事项志、地情资料书等特色志书的开发立项工作”等等。切入点较多,地方志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明确目标,推动方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首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研究本地发展历史与关注本地发展现实结合起来。地方志工作的成效,最终要放到服务党委、政府中心任务的实践中来衡量、来检验。紧紧围绕省委“龙江丝路带建设”和“五大规划”战略部署,确定一批重点课题开展资政专题研究,提出一批富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志部门掌握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料性文献的独特优势,积极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依据用志单位和个人的用志目的,在地情资料的编纂、地方志利用手段上加以创新,从服务社会中找任务,从精品成果中找定位,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编纂一些特色地情书,或在年鉴、志书的编纂中增加记载一些经世致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实现研究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加快地情资料的信息化转化力度,加强地情网、数字方志馆的建设,实现用志手段的便捷高效,提高地方志工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其次,依法依规,统筹规划,把提高修用志质量与法治化、规范化管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依法依规修志编鉴意识,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执法调研,严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开展志鉴编修、审查验收、史料征集、开发利用等工作,使依法依规修志用志深入人心、形成合力、规范顺势。

第三,突出主业,创新思路,把修志编鉴与地方志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一是要重点突出志书编纂。按照《规划纲要》要求,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2020年前完成二轮志书编修任务。同时做好第三轮修志准备工作,加强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企业志以及乡镇村志的编修指导力度,扩大地方志的社会影响力。二是要重点推进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特别是市、县级年鉴,做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纳入预算”。建立健全地方综合年鉴评议、审批、出版、备案、交流、发行工作机制,实现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和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三是要重点加强地方志资源收集和抢救保护,开展地方特色文化资料、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文化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收集征集和整理工作,科学规划建设方志馆。

地方志工作既要关注实践成果,又要重视理论研究。目前二轮修志任务已经完成过半,正是出经验、出成果的阶段,完成修志任务的地方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以研究提炼升华,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同时,积极开展协作研究交流活动,实现方志研究由自我封闭向开放合作的转变,积极参与省内外的学术研讨,形成理论规范,促进我省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统筹规划,为繁荣地方志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支持

篇4

城市商业是商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导工程。因此,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10多年来,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说,规划编制专业化程度不高,编制技术要求不规范,规划执行随意性强,导致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标准不一,城市网点设施品质不高,商业服务功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城市资源。建议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以法治化的高度,规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强化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系统性,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不留后遗症,让城市商业真正为城市居民服务,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支撑和载体。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推进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年来,国务院和主管部门都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从2001年起,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2004年,商务部和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务部还颁布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商务部了《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推动了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提出了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对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也提出了要求,成为我国城市网点规划和建设的政策体系。

根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部署,10多年来,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目前,全国省会级城市、大部分地级城市和部分县级市都已经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有的城市并进行了多次修编,这些工作都推动了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数省级市和部分地级市已经建成了较为系统、较为规范的城市商业网点格局。但是,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1.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不规范,落实不到位。许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专业性差,技术不规范,随意性强。一些城市政府对于已颁布的商业网点规划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随意更改。

2.商业网点建设混乱,造成了资源浪费。由于缺少规划的指导,许多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混乱。一些市政府让投资商牵着鼻子走,按照投资商的意愿任意改变规划,商业设施建设无序,导致许多大型商业设施、大型市场设施和服务设施闲置,造成了投资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3.利益驱动致使商业流通终端设施建设薄弱。一些城市政府为照顾房地产投资商的利益,对城市社区、小区和街区的商业设施建设抓的不够好,不少地方放弃了社区商业、社区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生活服务带来了不便。

4.重建设、轻流通,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城市只重视商业网点的硬件建设,对流通体系的建设思考很少;一些城市只注重品牌大型商业的引入,对专业性、中小型商业企业引进和培育重视不足,任其无序发展,使城市中低层收入的消费者得不到安全、便捷的服务,造成了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

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

法治化进程的建议

为进一步搞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有序、健康的进行,建议加快推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法制化进程:

1.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编制,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编制规范,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国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全貌,许多城市的规划编制不尽规范,随意性强,甚至概念不清,这些规划非但对城市商业发展指导意义不强,反而有损于城市商业的发展。建议国家政府指定有关部门,对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的经验进行总结,重新修订、编制新的规范,指导各个城市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坚持由专业单位编制,资深专家评审的方式。城市党政领导要尊重专业编制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不能自行其是,为了政绩或吸引投资,任意违反规划编制规范。

2.《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成为地方法规。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一经专家评审,即可成为政府规范性文件,若经同级人大通过,即成为区域地方法规。同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都要按照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要求,指导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与运营。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法定性文件。如果确实需要修编,要经同级政府或人大通过。只有如此,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才会合理,城市发展和建设才不会留有遗憾。

3.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的落实。城市基础商业设施,如社区商业、小区商业、街区商业和郊区镇乡商业,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商业服务终端,更是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事业。因此,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建设的落实。城市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吸收商务主管部门的意见,社区居民代表要参与,重要的大型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举行听证会议,在开发商同意商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和社区居民代表意见后,项目才能够进行开发、销售和验收。

4.坚决杜绝大型商贸设施的无序发展。由于大型商贸设施建设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绩形象,能使投资商获取巨额利润,许多城市政府支持开发商无序开发大型商业设施,包括大型商业中心、大型城市综合体、大型购物广场、大型专业市场集群等,造成了许多城市的大型商贸设施的空壳运行。建议国家商务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调研,制定全国商业设施发展的基础框架,同国土部门一道,编制全国大型商贸设施的发展用地计划,从根本上遏制商贸设施建设的无序发展。

篇5

20世纪中叶开始,关于“就业能力”的讨论在各国学者中广泛展开了。据资料显示“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贝弗里奇(Beveridge)在1909年提出的。就业能力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各种条件的集合[1]。目前,国内研究者对于“就业能力”的内涵界定意见不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综合本领。[2]

2医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3培养和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医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医学院校和医学生自身的必然结果。怎样才能提高医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作为内蒙古医科大学承担就业指导教师的一员,把我们培养和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整理如下。

3.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医学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适应时展需要的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内蒙古医科大学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根据内蒙古地区的旗县缺少法医和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等情况,调整专业设置,2004年开始增设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信息管理、生物技术等专业;并打破专业界限,广泛开设选修课,支持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修非本专业课程,非医学专业实行双学位制,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创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平台和机制。实行学分制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推动医学生顺利就业。

3.2强化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是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这也是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就业能力之根本,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医学生的关键标准。

3.2.1强化对医学生的专业教育: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又非常严谨的学科,它的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关乎健康和性命的科学,不能有所闪失。因而,多数医疗卫生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非常关注和重视医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医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能够反映专业能力。因此,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当中的核心能力似乎始终是专业能力。培养医学生就业力的最重要途径是加强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设置,构建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为主,公共卫生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等课程为辅的新型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培养基础宽厚、临床通科的高级实用型医学人才。[3]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通过开展我校特色的“问学讲堂”、“博弈讲堂”平台邀请院士、知名学者或本校教授入课堂开展讲坛文化,分享自身成长经历,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授课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让学生从案例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更加深化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实现强化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3.2.2加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4]一直以来,国内外医学院校都非常重视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都非常高。目前,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技能培养中心、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以及实训、实习基地。我校于2004~2007年先后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护理技能操作培训中心等,扩大和提升实践技能教学的规模和能力。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为蓝本,以“课堂设在病房,把医院搬到教室”的方法构建全程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了双向渗透与重组的作用,形成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全新教学理念。为了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完善了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的选拔、考核、监督体系。对带教老师进行医德医风、带教方法及专业与临床技能的示范教学培训,确保带教质量;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指导既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建立和完善带教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临床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和奖励办法,从制度上保证临床实践教学工作质量,以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3.2.3医学院校注重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展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了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医学院校采取主动与一些药企和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生产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就业基地“三地合一”加以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医学生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现自己就业能力,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所具备的就业能力结构。

3.3培养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全面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理想与就业目标,提升就业能力。

3.3.1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医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好与坏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有很大的关系。从2006年开始我校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积极实行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模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低年级开展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中年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就业体验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就业技巧、政策和职业适应教育等方面的指导。[5]由于医学专业的专业性强,毕业流向多为医疗系统,我们聘用、选拔一批在创业、就业方面有专业知识和成功经验的专家成立我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让他们进入课堂、与医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增加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行业与职业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更加理性的分析自己今后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道路,帮助提升医学生的就业能力。

3.3.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培养医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通过引导和推动各级党团组织和“大学生职业联盟”社团,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潜能。组织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医学生誓言践行活动、实践技能大赛、名医讲座和“挑战杯”及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挖掘潜能,施展才华。我们还开展“英才培育”项目和PSBH等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就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