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低碳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低碳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低碳发展

篇1

关键词:低碳旅游;乡村旅游;低碳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12-02

旅游作为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产物,涉及了“吃、住、行、游、购、娱、营销和环境”等要素层面,旅游在响应低碳理念、推行碳汇机制、运用低碳技术上具有先天优势,必然成为践行低碳经济的先行者。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低碳旅游与乡村旅游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游业”报告首次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至此,国内开展了对低碳旅游的探索。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旅游方式,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将旅游活动、度假方式等消费行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排放。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市场,通过满足游客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目前在全国已建立了两万多个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和景点,每年的游客接待量超过3亿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经营模式和管理的缺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对土地资源任意占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旅游接待服务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较高的碳排放量,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这些问题迫使我国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

2 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模式

2.1 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动力机制

乡村低碳旅游的形成机制有着不同于传统乡村旅游的鲜明特征,其发展动力可以归纳为需求驱动、竞争驱动、政府驱动、机会驱动等方面,无论是内部动力机制还是外部动力机制。政府、企业和旅游者是动力主体,它们共同作用,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①需求驱动机制。旅游者是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需求者和推动者,随着低碳环保意识的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够自觉的选择低碳旅游方式和旅游商品,这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和低碳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需求空间,促使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居民共同构建低碳旅游设施、生产低碳商品、提供低碳服务来满足游客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低碳需求引导着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②竞争驱动机制。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低碳消费者的出现,使得旅游者对旅游企业的要求提高,这就加剧了旅游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乡村旅游发展初期,为了获取更多的游客市场,旅游企业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来进行竞争,严重的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低碳理念的普及,旅游企业意识到要转变以往价格战的发展模式,从营销宣传、产品创新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突破,正是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

③政府驱动机制。政府部门属于外部驱动力,但对动力机制中的每一个要素会产生重要影响。乡村旅游从景区建设到产品生产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而乡村低碳旅游作为旅游的发展新方向,其发展和推广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推动。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低碳发展驱动作用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履行规划、立法、监督和交流等职能。第二,为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交流和融资平台。第三,引导居民和游客低碳消费,宣传和推广低碳理念。

④机会驱动机制。乡村为低碳旅游提供多元化的机会,如乡村旅游地区可以向游客提供简单舒适的农家社区生活,参与有趣的社区活动,让游客了解乡村社区文化,这些活动与城市社区的夜生活相比,更低碳,更环保,也让城市客人体验农村的夜生活的特色。浙江诸葛八卦村、俞源太极星象村等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融入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区,让游客体验古村落生活的同时了解村落文化。

2.2 乡村旅游的低碳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低碳发展模式是政府、企业、游客、居民,共同作用、相互参与、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首先,政府在发展低碳旅游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考虑现状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开展相应的旅游规划,协同当地旅游企业和居民交流合作,执行并监督低碳旅游的发展。其次,市场的形成和运行对低碳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企业要引进低碳技术,积极研发低碳产品,引导低碳消费等。第三,居民和游客树立的低碳理念是发展低碳旅游的持续动力。通过企业和市场对低碳消费引导,转变居民和游客的消费观念,宣传实践低碳生活,推广低碳理念等。

3 磐安乌石村乡村低碳旅游发展探讨

3.1 乌石村旅游业概况

乌石村位于磐安县西部的安文镇,村内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山水、气候、生物、古建筑、历史典故等资源开发组合条件好,而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原始森林与凉爽的气候,特别是用乌石造的古建筑让人体验到一种遥远、古朴的历史深重感。目前,乌石村旅游业开发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生态观光和探亲旅游,可持续性不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待转变和探索。发展低碳旅游,不仅有利于乌石村树立一个全新的乡村旅游形象,还会给乌石村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2 乌石村发展低碳旅游的优势

乌石村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以下优势:区位优越,乌石村地处沪宁杭商圈腹地、浙中经济板块中心,市场广阔,交通便捷。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乌石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包括红豆杉、朱氏“红心木”图腾文化、古代贡品“牛心柿”、百亩银杏林等,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竞争力。生态优势,作为磐安县的生态旅游示范村,乌石村有统一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建设、布局比较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比较完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这为乌石村发展低碳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4 乌石村低碳旅游发展途径

4.1 树立低碳旅游发展理念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乌石村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低碳旅游“了解一点”,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不了解”,12%认为对低碳旅游“了解”,4%认为“没必要了解”,可见有关低碳相关事件和低碳理念的普及较低,还未引起当地居民的注意。在今后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低碳消费、推广低碳理念、宣传低碳生活等措施来提高居民的低碳和环保意识。

4.2 营造低碳吸引物

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营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低碳吸引物很有必要。乌石村在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过程中应重视对低碳吸引物的开发,具体可以从低碳环境和低碳产品两方面进行设计。

①低碳环境设计:旅游者和社区居民是的碳排放的主体,可以通过绿地环境来吸收这些排放的碳。结合乌石村自然和地形特征,设计采用采取点、线、面的布局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村落原有的自然环境资源同时,结合村内原有的景观特色,完善原有的绿化系统,增加碳汇。②低碳产品设计:对于低碳产品开发,乌石村可以从餐饮、住宿和旅游商品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本地原材料为主,研发原生态餐饮产品如粗粮系列、药膳系列、山珍系列、野菜系列等产品;根据游客住宿偏好和乌石村的环境条件,利用当地材料开发庭院式住宿和木屋式住宿等住宿产品;依托山区生态资源开发吃、穿、用、玩等旅游商品,重点开发土特食品、花卉园艺和原生态家用商品。

4.3 建设低碳旅游设施

低碳旅游设施是通过低碳技术改造或低碳技术产品直接建造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低碳道路交通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排水设施等。乌石村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途经主要有:首先通过合理规划,建设网络化乡村旅游道路系统,尤其要重视村内次干路网的建设,提高路网的密度,增强次干道的通行能力,以疏解村内观光游客形成的交通流,从而降低碳排量。其次观光景区的建设,使用低碳节能和污水循环装置,建设低碳环卫设施。

4.4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在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经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个人碳足迹。倡导低碳消费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方面:绿色出行方式:研究表明,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交通节能减碳是发展低碳旅游的环节。居民和游客在出行方式选择中,尽量以公交车、电瓶车和自行车为主,降低能耗从而减少碳排放。推广低碳住宿方式:对于当地旅游企业来说,使用低碳材料建设低碳绿色宾馆,提供的餐饮食物尽可能选用本地材料,提供可循环利用的使用工具,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食宿环境。

随着现代人居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低碳旅游已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中,需求、竞争和产业链驱动是低碳旅游发展和普及的原动力,政府、机会和科技驱动是低碳旅游强力推进的保障和关键辅助。只有政府、企业、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联合行动起来且协调配合,才能促使乡村旅游向低碳模式转变并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1):113-17.

篇2

[关键词] 城郊贫困地区 乡村旅游 观光农业

周末来了,假期到了,去哪里旅游度假?对于许多城市居民来说,能够走进宽敞的农家庭院,呼吸清新自然的田园空气,品味纯朴的乡村风情,享受快乐的农家生活,自然是轻松又惬意的事。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近郊休闲度假生活方式悄然兴起,乡村旅游已渐成热点。城市近郊贫困地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打准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分享乡村旅游这一盛宴的一杯羹呢?本文结合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城郊贫困地区――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

本文所言城郊贫困地区,是指地处都市郊区,经济发展水平却比较落后的地区。本文所指的城郊是指距都市繁华核心区域在5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城市近郊地区。

重庆北碚区地处重庆市东北方向,东北边与四川邻水县接壤。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是在2005年由原金刀峡镇和偏岩镇两镇合并建立的一个建制镇,幅员面积69.20平方公里,总人口168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7人),共辖原属金刀峡镇和偏岩镇七星洞、五马、小塘、胜天湖、小华莹、永安、石寨、响水等8个村委会,偏岩社区1个居委会。金刀峡镇是北碚区最边远的镇,距北碚城市中心50多公里,是典型的城郊贫困地区。地处城郊却交通不便,基本上没有工业,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很低,全镇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比较落后水平。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仅16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也只有3100多元,这对城郊地区而言,是属于比较贫困落后的乡镇。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金刀峡镇却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镇内有国家AAA级自然风景区金刀峡,有重庆市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偏岩古镇和市级风景名胜区胜天湖。这为金刀峡镇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金刀峡镇以金刀峡旅游资源为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治优化景区环境,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促进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金刀峡藏刀洞、二龙洞、森林公园、银塘阁等景点也相继得到开发,形成了集山、湖、洞、峡、民俗文化于一体的重庆市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北碚区乡村旅游重镇的基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申报,偏岩古镇在2007年5月30日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这为古镇的进一步包装、开发,开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刀峡镇开展乡村旅游还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与金刀峡镇相距不过二十多公里的北碚区静观镇,是重庆市著名的花木之乡,花卉苗木是其主导产业,镇里所产梅花远近闻名,北碚区每年都在静观镇举办梅花节。静观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依托花木产业开展乡村旅游起步也比较早,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乡村嘉年华”旅游景区已经开业,在节假日吸引了大批的都市旅游观光客。另外,重庆市也规划重点建设以“碚金”(北碚-金刀峡)路沿线高水平的“百里花卉长廊”和江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带,这些都为金刀峡镇利用优势资源,借助开发时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

二、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广泛利用乡村农业资源和山水田园景观、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优势条件,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集观光、体验及游乐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活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旅游新的需求,城郊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满足城市居民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城郊贫困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于拓宽城郊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渠道,带动城郊贫困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对改变城郊贫困地区农村面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作用。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郊贫困地区虽然地处城市近郊,但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以维持生计之农业为主。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城郊贫困农村由单一的农业产业向以旅游和旅游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转移。比如在金刀峡镇,依托金刀峡风景名胜,出现了以小塘村这样以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的旅游村。

2.促进农民增收。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最为直接和显见的一个意义就是促进农民的增收,通过为旅客提供吃、住、行、游、玩以及小商品服务,大大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在金刀峡镇小塘村,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户均可达到1万元~3万元年收入,多的可达到10多万元,小塘村也因此成为了该镇八个村中农民最富裕的村。

3.促进村容村貌改善。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会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农民收入以及村集体收入增加,也会促使农户能够有资金投入改善村容村貌。金刀峡镇小塘村和胜天湖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建成了一批具有建筑风格特色的农家小院,形成了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化、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

4.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经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利用乡村旅游,结合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农时,举办特色农事会节,可以极大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农产品销售。金刀峡镇每年举办的“品冬桃、观古镇”文化艺术节,搭建起了培植、宣传优势农产品的平台,促进了农产品销售,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牌价值,使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对策

城郊贫困地区地处都市近郊发展乡村旅游,虽然在吸引都市游客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便利,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定然会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在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困难表现在:一是交通滞后。发展乡村旅游,交通是首要。乡村旅游主要依靠双休日等节假日城市居民前来游玩,时间较短,交通不便是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制约性因素;二是经营服务水平提高难。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是当地农民,城郊贫困地区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及服务意识不高,也缺乏必要经营管理、规范服务的知识技能,严重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现状比较难;三是环境建设不适应乡村游发展的要求。城郊贫困地区由于受财力制约,在乡村旅游初期,不可能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改善旅游环境,因此,在城郊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卫生条件差,旅游设施简陋,经营点周边环境不协调,景点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四是突出乡村旅游特色难。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一般是依托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要突出别具一格的风土风俗及挖掘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一定难度;五是树品牌,营销推广难。财力所限,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对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进行宣传推广。

重庆北碚区金刀峡镇作为典型的城郊贫困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上述困难。像金刀峡镇这样一些有资源优势的城郊贫困地区,如何克服困难,发展乡村旅游呢?

1.依托政府的支持,改善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城郊贫困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改善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金刀峡镇发展乡村旅游,破烂不堪的“碚金”公路的改造是最重要的。目前,碚金公路的沥青改造已经到静观镇,距金刀峡镇也就只有二十余公里,争取政府早日把这段公路改造好,加上即将建成通车的重庆市外环高速公路,其出口距金刀峡镇不过三十余公里,交通便利了,必将促进金刀峡我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乡村旅游所必需的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也要依靠政府之力来大力改善。

2.依托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作好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布点规划。金刀峡镇要依托镇境内的国家AAA级风景区金刀峡及市级风景区胜天湖两大景区,规划好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经营点的布局和经营活动。景区(点)客源充足,容易形成休闲农舍、休闲山庄扎堆经营,要通过规划控制,合理布局,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休闲农舍、山庄等经营场所,要突出民居建筑风格,使其与景区(点)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3.依托古镇山乡风光,突出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风土民俗特色。特色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最终也将失去竞争力乃至生命力。金刀峡镇在发展乡村旅游要特别突出以下特色:土:利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手工艺制作等农家风情,展示乡土气息、原始风貌,满足游客的怀旧心理;奇:通过展示冬桃、清家脐橙、脆红李等优良果种以及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等,满足游客好奇、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特:通过展示当地放火炮、熏腊肉、挂灯笼、打糍粑等年节活动,斗鸡、放风筝、捉迷藏、滚铁环、抽陀螺、猴儿鼓、彩龙船、舞狮子等地方游乐活动,来突出地方民俗特色,吸引城市旅客;鲜:通过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生态环保的新鲜果蔬、家禽家畜,让游客放松身心,满足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心理,并尝鲜农家饭菜;体验:设计学农事、干农活休闲体验活动,如通过采果、摘菜、锄地、薅草、推磨、插秧、捕捞等农活的劳动过程,让游客参与,并结合趣味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得到锻炼身体和体验劳动的乐趣。

4.依托旅游企业和节会,提高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城郊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捷径之一是发展“公司+村庄”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乡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形成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关系,实现双赢,打造旅游专业村。此外,通过有效的促销手段,吸引城市旅客是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争夺客源市场的关键所在。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还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许多经营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尚少人问津。因此,需要积极拓宽信息渠道,构筑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媒体宣传、组织旅游线路、策划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金刀峡镇举办的“品冬桃,观古镇”文化艺术节以及静观镇每年举办的梅花节等农业节会,是对外形成宣传品牌,对内凝聚人心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曾伟 高 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3)

篇3

 

关键词:村民自治;乡镇行政权;村民自治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两种力量及其制度模式构成我国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格局。一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具体表现为党的政治领导下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权;二是存在于农村社会的村民自治权,村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对自己进行管理,按照民主的原则实行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两者产生了诸多矛盾,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冲突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而当前西部贫困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交通落后、土地分散、粗放经营效率低、公共卫生建设严重滞后、公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等现状,急需充分发挥村民自治背景下村民的民主创造性和主动性,并且需要国家负责任的引导和帮助绝不能将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费用变相转嫁于农民或压制村民自治运行。所以正确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现状分析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4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此规定明确界定了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实质上是村民自治权与乡镇行政权关系在法律上的定位,他们应是“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关系”。但对西部贫困地区村民自治现状而言,现实中的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常常与法律法规存在着种种偏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频繁干预与过度控制,将村民委员会当作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进行行政领导,布置各项任务并下达行政指令,从而将乡镇行政权应承担的责任和费用转嫁于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造成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空挡与错位。一般表现为以下四种方式:

第一,乡镇行政对村民自治组织的人事控制。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对村民会议负责,乡镇政府无权任免,但实际操作中乡镇政府通过在村干部中培植自己的人实行对村的问接控制。例如在选举中对村民委员会成员资格进行限制,使他们认为“听话的”、“有能力”的人当选。将村民自治组织的“当家人”转变成乡镇政府的“人”,造成村民自治组织角色错位。虽然便利了乡镇政府对村的管制和所属行政责任的完成,但往往造成村民心目中精英人物落选,压制了村民民主权利实现的构想与向往,实质上是对村民自治权的一种剥夺。

第二,在日常事务中进行行政干预。在现行压力型体制下有时乡镇政府为了实现其行政管理职能,不仅是对村委会进行“指导”,它还直接“领导”村委会;要村民完成乡镇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村委会仅仅协助是不行的,必须由村委会“负责”完成。所以实践中村委会承担着诸多乡镇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使村委会成为“准政府”,这样以来村民自治组织便陷入忙于繁多的政务而无暇顾及村务的局面当中,以至于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日益萎缩,村民自治原则也被消解于无形之中。

第三,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财政监控。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着集体经济薄弱,财政基础有限的现象,而乡镇政府往往凭借自己的财政监控职能对村级财务进行管理,进而影响整个村的管理形式,缺乏经济基础的村委会也只能听任乡镇政府控制。

第四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价值控制。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缓慢,需要国家提供各种贷款救济及其它资源供给,使得乡镇政府可凭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些社会价值分配权对村委会进行调控。

二是村民自治的偏斜运行,导致村民自治功能萎缩。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但贫困地区在村民自治运行过程中,只注重强调民主选举,认为“对大多数村民而言,自治权利不过就是在三年中参加一次投票而已”。村委会也片面重视村级换届选举而忽视其它环节运行;自治组织结构中除村民自治中的执行环节存在村民委员会这个“实在”机构之外,民主决策环节及相关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环节都是“虚位”的,因此,在自治实际运作中出现失衡现象,造成村民自治呈偏斜状态运行,使村务管理实践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决策行为和损害村民利益的现象,降低了村民自治的实效。

二、实现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良性发展的思路

通过上述对西部贫困地区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关系现状的分析,为保证村民自治的健康运行和乡镇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立足贫困地区现实,从改善乡镇治理和提高村民自治两方面出发,努力寻求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

(一)依法改善乡镇治理体制和方式,界定村务与政务,增设派出机构,为村民自治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管理范围,实行依法行政。《村民委员组织法》只是笼统的、原则性规定,缺乏明确性和具体操作,使乡镇干部很难把握。所以可在总结村民自治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组织法实施细则》,从实际工作考虑,对乡镇政府行为进行明确规范,明晰那些是属于正常政府行为,那些是属于不合理的干预。

篇4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定理支持下,发展的劲头和势头很足,在未来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至今,一直走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并且以较高的发展速度和强度在不断创造者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我国的低碳乡村旅游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实现了“产业化”以及“集中化”的有效经营,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乡村生态环境可能在发展过程中遭到一定的破坏;第二,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第三,乡村的基础建设设施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对低碳文化经济建设形成有效的支援。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下,我国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已经表明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功能构建的新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开发前提,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乡村地区一致是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环节,也是我国保住“13亿亩耕地红线”的关键。因此,在乡村地区进行一切开发活动时,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不能做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低碳乡村旅游的主要作用是在“推动减排、保护环境和经济效益”这三个方面形成良性的促进和循环。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需要关注对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主的基础,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手段”。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扬乡村文明、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需要相关开发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注重开发配套功能,构建核心发展体系

旅游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第三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晋升文化生活。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乡村旅游功能建设不能单纯只是发展旅游业自身,也需要同步开发周边的配套设施来满足乡村旅游业的拓展发展。例如,可以在休闲配套设施上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可以在日常的额养殖事业中加入观光和采摘等富有农村特色的旅游活动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三)发挥乡村低碳旅游的教育功能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一直是“跛脚”前行,并没有与城市现代教育的理念相融合。因此,低碳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即尽量与城市文明建设实现的融合,开发出彰显乡村文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传播“低碳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进行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结合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首先要树立低碳乡村旅游的价值观,以绿色经济理论为指导,实现乡村旅游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应当建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将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

篇5

一、关于乡村生态旅游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旅游。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较少,不少学者诸如王嘉学(2005)、刘德谦(2006)、曹瑞祺(2010)等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共识,学者们均认为其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观光,放松娱乐的需要,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乡村生态旅游以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背景,崇尚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再利用,与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联系很紧密,具有乡村性、体验性、生态性、教育性等特征。

低碳经济的理念核心是充分运用阳光、风等自然资源和一些化学清洁能源例如氢,少量一氧化碳等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进而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体验,又能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以产业化带动乡村发展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区发展方式还是传统的粗放型。因此,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必要的,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保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依靠。

二、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生态旅游规划不到位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够重视,对其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部分地区虽然开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但其发展水平受到很多限制,没有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旅游的投资较少,建设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硬件资源不具备,软件资源也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导致许多打着发展低碳乡村生态经济旗号的旅游区甚至没有对其碳排放量有过具体的统计,更别说在这基础上开展合理的整体规划,科学的旅游经营模式和旅游路线设计。

2.旅游者环保理念薄弱

尽管我国近些年多次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旅游者由于素质参差不齐,观念不强,对于低碳环保等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旅游过程中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不注重节能减排,不注重在旅游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例如很多单位集中在节假日安排旅游,使得旅游压力剧增,旅游地点选择时没有避开旅游热点,这对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有着很大的威胁。还有很多旅游者都采取自驾游的形式,汽车的排放量逐渐增大,不利于减少碳排放,部分旅游者为了便利,旅途中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塑料制品包,积少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大,由于公共假日集体出游造成的垃圾数以吨计,垃圾清理工作量随之剧增。因此,树立正确的旅游意识、建立全民参与低碳的生态旅游模式刻不容缓。

三、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效策略

1.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

目前,部分各地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乡村村民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其产生的经济的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得而知。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政府首先要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思考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模式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对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管理者进行节能减排的相关培训,使旅游业管理者认识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带头保护原生态资源,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区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教育村民保护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资源,进而提升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机制和科学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区域

以前乡村的主导产业是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依托乡村资源,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合理分区,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支撑与维持功能的区域,严格受到保护,限制旅游者的进入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有着便利交通,乡村气息浓郁和淳朴的自然村落或者村镇,则是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集中区域,在评估该区域的旅游承载量后,旅游者可以在这个区域的旅游充分品味乡村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开展购物、住宿、娱乐等旅游活动,对于一部分村民的用于经济效益的生产土地、鱼塘、果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虽然会给游客带来新奇和更原生态的旅游体验,但更要注重乡村生态景观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利用,限制游客的数量,以保护为主,不允许现代交通工具的进入,提供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木船等简单交通工具,保证这一区域的生态资源长久效用。

3.采用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主要以低碳技术为保障,转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充分利用沼气池、太阳能等既减少了碳排放,又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广其他能源的清洁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风能和水能,清洁能源逐渐取代秸秆焚烧,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乡村环境的保持。其次,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利用资源过程中,政府同样要加强财政补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能源转换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奖励技术推广,对旅游产生的垃圾气体、液体、固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发挥低碳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创新低碳模式,加强游客管理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旅游形式和主要内容也有不同,例如南方以村落景观、生态园为主,北方一些乡村以冬季雪景为主,但无论哪种地域,都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因此,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生态旅游模式。其次,我国乡村旅游管理者要加强景区管理,对游客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保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基础上,交通方式上鼓励游客采取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出行,旅游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例如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景区设置垃圾点,及时清理旅游垃圾,个别景区放置醒目标识,注意安全防护等,宣传方式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APP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计划、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进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质量。

篇6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方案中,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然而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一半的星球、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大国,乡村能否找到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城市一直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走的是高碳发展之路,要实现其从高碳到低碳的转轨非常艰难。相比之下,从乡村入手,使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更低成本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

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我带领“地球村”团队赴四川重灾区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在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建设“乐和家园”。一年多以来,我、我的团队和村民们一起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探索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乐和家园”的由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我们建设“低碳乡村”的理念日益清晰,并落实在诸方面的实践中。我们的 “乐和家园”作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模式,是一个从环境到经济、从建筑到保健、从社会到心灵的整体系统,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生态人居为主题的低碳环境管理

建筑物耗能主要是建筑材料及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和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耗能,建筑耗能通常占碳排放的40%,在乡村建造和推广低碳建筑对于减碳来说,意义重大。以前大坪村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建的是低质量、高耗能的砖混瓷砖房屋,这种“建起来是垃圾建筑、倒下去是建筑垃圾”的房屋几乎都在地震中变成了废墟。我们请来了中国建设部首席生态民居专家刘加平先生和他的团队,义务为村民设计了既有传统建筑特色又抗震节能的新型生态民居。

这种生态民居的建筑材料以就地取材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为主,充分利用了村民林场中因雪灾倒伏的木材,以及地震中倒塌房屋的回收材。从使用的材料上尽可能降低对能源的使用,当然碳排放就减少(要知道生产一吨水泥会排放出一吨二氧化碳),同时也减少了运输带来的能耗。

这种生态建筑进一步改进了以往传统民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提高了舒适度,又减少了白天的照明用电。为了吸收传统土墙冬暖夏凉的功能,又不必采用土墙那样的夯土结构,新的民居采用了轻体墙设计,用聚苯板填充墙体,两侧用薄木板或竹胶板封闭,减少了地震导致的伤害风险,减少对于砖材的使用以及烧砖的能耗,还可以大大加强墙体的保温效能(经过专业设计单位的测算,其保暖效果相当于传统45公分的夯土墙)。过去,这里冬季是烧炭取暖,采用节能保温的轻体墙后,冬季取暖期比以前减少了1/3,直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在建筑节能方面,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方面,就是人均住房面积的适度节制。对于豪宅的无节制的追求,是过度占用耕地和消耗能源的一个直接原因。“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倡导简单、实用,不鼓励豪华、奢侈。村民原有的房屋人均面积在70~100平方米左右。“红十字乐和家园”在补贴建设的过程当中,鼓励大家以人均35平方米为标准,这样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及日常能耗,省出来的宅基地通过入股的方式建造集体管理和运营的乡村生态小客栈,给村民带来可持续增收的渠道。

通过一系列措施,“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较一般的乡村砖混建筑至少节能减排50%。加上采用了村民自建和集体采购方式,这种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每平米造价不到60美元。

另外,我们设立了一个包括生态民居、沼气、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山体保护、水源保护的环境管理系统,乐和家园帮助这些原来以在追求和模仿城市高碳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村民,走上了另一条更明智、更经济、更时尚的低碳生活之路。

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

现代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耕的基本点就是对于石油的消耗,从机械、化肥、农药的使用到远程运输、反季节的生产体系,都是靠着对于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的能源来支撑的。世界粮农组织专家测算,如果实现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换,就可以减少80%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为了鼓励和引导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型,我们建立了四个有机小农场,用农家肥堆肥代替化肥,减少生产化肥过程中的能源,还可以保养土壤、恢复地力;用捉虫瓶等生物治虫方法以及人工除草来替代农药和除草剂,减少了生产农药的能耗,还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用第一批有机小农场卖出的蔬菜高出市场价的50%或者一倍以上,鼓舞了更多的村民明年进入有机转型的耕种计划。不用化学饲料而用天然食物的养猪场和养鸡场,也正在吸引那些关注食品安全的有机消费者们的关注。同时,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倡导有利于低碳生计和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比如顺应天时,顺季节食疗、避免反季节蔬菜对于身体和环境的影响、顺应地脉;本地化消费,避免远程运输中的能源浪费和碳排放;鼓励订单农业,避免农产品积压产生的伤农和浪费。

与有机农业配套的是以国学复兴和生态文明教育为主旨的教育产业。在李连杰壹基金支持下正在建设的乐和书院,就将是国学研习、养生康复、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基地;而这里的生态建筑、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草药种植可能成为“治未病”培训基地和养生养老产业基地。让高压下寻求放松的老板们、渴求了解中国文化古老智慧的老外们、愿意在泥土和阳光里了解和继承祖先耕读文化的少年们,将是为这种这种低碳产业买单的主力。

乐和家园的另一个产业是个性化创意手工业,第一个产品就是村民绣制的绿手绢。手绢可以成为餐巾的替代品,也可以成为绣制心语的个性化时尚礼品。我还希望通过产品的创新和管理的改进,使之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时尚。

以治未病为主导的低碳保健养生

当西方世界自爱谈论气候变化的问题和方案时,其基本逻辑是西医的思维方式,局限于能源问题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会注意到今天的能源耗竭相并行的另一个危机:因为过度依赖和消耗物质能源而引起的生命能量的衰退与危机;也不会注意到过度依赖化学药品的医疗方式,给健康造成的误区以及化学药品的生产中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的碳脚印。乐和家园作为低碳乡村的模式,让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超出了狭义的能源和物质概念,进入生命的层次。

按生态建筑的理念修建、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的红十字博爱卫生站、规划中的中药百草园、紧挨着的有机农艺园构成这个系统的底座,身体的健康依托于环境的健康;

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库则是这个系统的灵魂。低碳保健养生的要义是要用生命崇拜代替资本崇拜。人活一世,什么是最为宝贵的?中医文化引导人们珍惜和培育人的三宝:精气神,以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为健康之本。

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低碳的生活,是高生命能量的生活。与之相反,那种高碳生活是降低生命能量的:对车的依赖,是腿脚的退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对于空调的依赖,是皮肤呼吸能力的丧失。颠倒作息和超强压力,造成很多疾患,工业化的食品生产方式,让不少人吃的是化工产品,而不是在阳光和健康的土地上生长的真正的食品。中医药文化是今天低碳生活的指南,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药方。

以敬天惜物为内涵的低碳伦理教育

乐和家园的低碳伦理教育超出了沼气民居产业这些物质的层面,而直奔精神的家园。我们开展了以敬天惜物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生态伦理教育,播放气候变化的视频电影、讲座,普及相关知识,提供应对行动的培训;在低碳民居、低碳产业、低碳养生综合行动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村民们引以为自豪的选择。暑期,我们请志愿者对乐和家园娃娃团进行培训,使孩子们也从小接受低碳生活方式的熏陶。低碳并不是低品质,恰恰相反,低碳的顺应自然的生活才是高能量、高品质的生活。我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有了不同的诠释:高品质的生活是惜物能、增体能的生活。

蓄心能就是培养爱心,对于集体对于自然的爱和宇宙大爱。这种宇宙大爱基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智慧和全球的文化遗产相应、相通的共同价值。

以互惠共生为特质的低碳社会建制

当人们谈论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的时候,很少人去谈论因为过度依赖物质能源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争端、冲突和战争,也很少有人去注意为此需要的大量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武器等等对于能源的消耗,包括生命能源和精神能量的损耗。事实上,建立一个互惠共生的和谐社会,才是减少冲突及其能源代价的基础,也是实施低碳环境管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保健养生、低碳伦理教育的保障,对于一个社会如此,对于一个小乡村也是如此。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帮助大坪村村民建立了大坪村生态协会,并且建立了由大坪村生态协会、村支两委和北京地球村三方联席机制,形成了联合共治机制,这样就把散沙变成了土壤,外援变成了内力,沟通解矛盾,调解化冲突。大家集体建房、集体搞乡村旅游、集体搞环境管理和健康管理,在这里没有律师和警察,没有上访拦车,村民对于官员、专家、志愿者表达的是谢意和笑容,这就增强了社会和谐,保障了低碳乡村各项工作的实施。

篇7

“世界环保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的出路在乡村。怎么还是呼吁把钱都投向城市?”7月,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媒体高层论坛――2009气候变化中国声音”上,北京地球村负责人廖晓义以极富个人色彩的讲演向与会者推广她的低碳乡村乐和家园――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思路。

她的逻辑起点是: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人类过度消耗物质能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如果中国广大乡村都追寻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中国城市又追随欧美的生活方式,中国未来的能源挑战和减排压力是可以想见的。所以,对国家而言,应该寻找可以消耗更少自然资源的增长方式;而对普通人而言,它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

“不要忘记,整个世界一半的人们住在乡村。中国的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她与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犀利、理性、激情洋溢,却不失女人的优雅与妩媚。

这是来自中国NGO组织的声音――中国的民间力量在为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提前预热。

第一个低碳生态乡村

在这一天的高层论坛上,廖晓义代表30多家民间组织和16家媒体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纲递交了“适度空调全球行动”倡议书。她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加入适度空调全球行动,以实际行动实现节能减排。

“26度空调节能行动”――这是2004和2005年,中国的50家民间组织共同发起的提项行动,这一行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2007年6月1日,夏26、冬20正式成为国家规定。

作为该行动的主导者,廖晓义当选2005年中央电视台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人物。颁奖词称:关注环保的人很多,但她是细节大师,她擅长从生活方式的微小缝隙里勘查出浪费的黑洞,让最大众的消费转化成最有效的环保行为。

事实上,这些年以来,廖晓义一直以布道者的执着向人们宣讲她的绿色生活方式:少一些物质的欲望,多一些精神的富足,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而两年前,在震后的四川,她将这种可能推向现实。

由于靠近地震主断裂带,“5・12”地震使四川彭州的大坪村房屋多半坍塌,道路、桥梁被毁。而一幢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却安然无恙,这让前来考察的廖晓义惊诧不已。经过考察、论证,一个节能、环保的“乐和家园”蓝图在廖晓义的脑海里形成。之后,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壹基金以及南都基金会的配套资金支持下,廖晓义和她的团队在废墟上建起了第一个被称为乐和家园的生态村庄。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成为了生态村庄的“职业农妇”。

在四川彭州的大坪村,他们建起了80座高质量的节能低碳生态民居、一组共800平米的农人会馆、两座120平米的乡村诊所、一座500平米的乐和书院、一个150平米的手工作坊、四个有机小农场以及配套的低碳生态生活设施,如节柴灶、沼气、污水处理池及垃圾分类系统。

8月,《中国改革》记者来到位于龙门山脉海拔1600米的大坪村,登山眺望,一幢幢灰瓦木结构生态民居,珍珠般散落在绿树丛中。“敬天惜物、乐道尚和”的横幅悬挂在村口。鸡鸣中,炊烟正袅袅升起。

低碳民居、低碳产业、低碳环保、低碳养生――这是一个试验中的植根于中国乡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低碳生态乡村模式,包含了生态经济和生态生活的生存模式。

大坪村有机农场建在山上的一块平地上。时至8月,豆角已满了架、茄子坠弯了杆儿。这里也很适合玉米、土豆、圆白菜、以及黄连等中药材的种植。工作人员托起一个放着诱饵、开着口子的瓶儿说:我们用它来对付虫子,不用农药。

从今年春天起,大坪村已有5个自然村的村民尝试着向有机耕作和有机养殖转型。“每户出半亩地搞实验,乐和家园收购他们的产品,土地不丢,还有分红。”廖晓义说。

将过去以石灰矿开采和化肥农药的农产品生产,逐渐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手工刺绣为内容的生态产业,减少污染和能源的消耗。这是廖晓义设计的一条被称为乐和生计的生态经济链。

她明白,生态经济的实现是生态乡村模式获得成功的关键。但显然,这种小农经济模式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她作了一个尝试:即通过公益机构所能够带来的公信力、市场、观念和技术的乃至社会的资源,与村支两委和农人生态协会组成的乡村经济共同体,来建立乡村的投资吸纳和管理机制。廖晓义坦言,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

“地球村出钱、联系市场;生态协会出地,负责生产;村支两委全过程监督。”“公益+农户”――这是一个正在试验中的模式,廖晓义希望以这种模式,从大坪这个小村庄闯出一条路来。

“在乡镇规划中保持乡村的特色,在乡村经济中保留生态的份额,在乡土文化中保存农民的精神家园,在乡村社会里扶植类似乐和家园这样具有吸纳投资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乡村共同体。”这是廖晓义的低碳生态乡村理想。

但是,这个理想与现实是冲突的。廖晓义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经历:“那是乐和家园处于筹备中的时候,一个石灰矿放炮炸山了。那时我正在北京主持一个论坛,得知‘噩耗’,潸然泪下。次日,立即飞回四川,与矿主直接交涉关停石灰矿事宜,没有结果。又求助于镇党委和政府。他们说,生态和生计都要,石灰矿它关系着很多人的饭碗,搞生态毕竟不能立竿见影。结果,这矿一直开到了今天。”“一个国家只有将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国民健康与它的GDP看得同样神圣的时候,这个国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盲目追求GDP,往往结果就已经注定,开发一发展一环境恶化一毁灭。”廖晓义的眼里满是忧伤。

在她看来,过去很多年,中国的城市一直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要实现其从高碳到低碳的转轨非常艰难。相比之下,从乡村入手,使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更低成本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中国和许多发达国家不同,多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如果我们忽略减碳的潜在压力来自正在追随城市生活方式的乡村,那么无论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都不堪设想。”因此,廖晓义说,无论怎样,一定要把乐和家园这种低碳生态乡村的探索坚持下去。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视角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从东方走向西方,再从西方回到东方,廖晓义一直在探索中国环保的出路。

1993年,当廖晓义在美国成为了北卡罗莱纳州州立大学国际环境政治专业的一名访问学者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她试图努力从西方国家的经验中寻求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此期间,她奔走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之间拍摄环保题材的专题片,如“美国环保之旅”、“澳大利亚环保行”、“可再生能源在

德国”、“荷兰的大众交通”,也接触到了许多国际民间环保组织。

这是一段极其宝贵的经历,她因此获得了国际视野和国际社会的认可。2000年,她荣获素有“欧洲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2001年,获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然而,也正是在对西方长时间的研究与考察中,她逐渐对包括西方环保在内的西方工业文明产生了怀疑。美国人均资源5倍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世界第一。她强烈地意识到,“以汽车为标志的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正在统治世界。可以断言,威胁中国未来生态和文化的最大危险,除了低效率、高耗的生产方式外,就是美式的高耗生活方式。如果跟随着西方的老路走,那就会变成另外一个生态意义上的美国。”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廖晓义应邀作为中国民间环保人士代表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她对克林顿直言不讳:我们那个组织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不要重复你们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比起欧洲和日本来,说得太多做得太少。如果你不想放弃政治和环境,你就必须采取行动。

廖晓义的一席话迎来了热烈的掌声,却也让克林顿多少显得有些尴尬。他坦言:他们的国会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回去之后一定会把廖的话告诉他们,而且还希望她去国会作演讲。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环保被西方理解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廖晓义认为,西方人误解了环保。“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价值系统里有致命的误区,就是忽视或者低估了自然、文化、乃至生命的价值。”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在世界上绕了一大圈,廖晓义又回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

“搞环保这么些年,走了一个大圈,当我发现了乡土立场之后,觉得还是应该回到乡土中。”

2004年以后,廖晓义将镜头由介绍国际环保经验转向以乡土文化来保护乡野环境,拍摄以传统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天知道”。她行走了中国西南、西北、中原和江西的不少山林、城镇和村庄,寻访了民间的文人、艺人和草根代表,寻找儒、道、释、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等乡土文化的精神资源,传播用文化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用乡土文化保护乡野环境的主张。

她将绿色生活理念朝着乡土文化深入。“乡土文化中有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彼此之间的亲情,身体和自然不可隔离的养生方式,气脉血脉人脉,只有守住这些东西,环境才有救。”廖晓义说,环保其实很简单,就是顺应自然,万物―体。从减少自然消耗来讲,就是节俭。

“那些西方后现代思想无法解决的矛盾,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中早已得出答案。”廖晓义很赞同一种观点:西方人是吃了智慧树的果实,中国人是吃了生命树的果实,如果这两种力量能够结合起来,将会是神的力量。“西方文化就是缺少安身立命的东西,而乡土恰恰提供这些东西。”

“珍惜资源、简约其行;修心养性、高尚其志;关爱生命、强健其身;天人合一、和谐其境,这些支撑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必须坚守,才能完成从‘生活环保’向‘生命环保’的转变。”廖晓义说:坚守是必要的,选择是应该的,另―种生活是可能的。

篇8

[关键词]低碳农业;生态农庄;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35-01

引言

远离着城市的喧嚣,人们慢慢地选择在郊外与家人和朋友聚餐、游玩,为此有经商头脑和远见的人发现了农家乐这一发财的好路子。生态农庄(农家乐)是当前发展最快、贴近田园生活的新兴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现代都市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在农家乐附近营造出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利用当地饮食和地方特色,给客人提供成本较低的餐饮消费和娱乐设施,从而缓解现代都市人的紧张生活节奏,舒缓精神。

1.各地生态农庄(农家乐)发展的兴起

从严格意义来说,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且发展阶段。由于现代人都提倡低碳环保,向往有民俗风情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环保生活,所以生态农庄应运而生。它是将郊外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场所、餐饮文化集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庄,随着中国现代都市人的参加率和重游率的升高,农家乐的活动项目也在不断变化:农家乐从最开始的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乡村旅游逐渐转型为以收获各种农产品、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家庭或单位自拟主题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

从上述可见,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另外一个化学反应,即:新兴的旅游项目。我国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后来发展到整个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国。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2.生态农庄规划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2.1 个性鲜明、定位准确

生态农庄规划设计要有鲜明的主题,给游客们带来强烈的体验感受。通过利用生态农庄的地理位置、原有的自然资源,创造出与周边旅游风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自然景观和游赏胜地。在农庄主题设计的基础上,还要对生态农庄进行功能区规划,既要有初层次的感官体验,又要有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比如浅层的温泉疗养、深层的归田园居。

2.2 注意生态性原则的运用

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大改从前,比起以前的黄金周出游,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在周末安排周边旅游热捧路线,选择自驾游游览城市周边的山山水水,生态农庄的开发充分满足着人们新的需求。生态农庄是集农业观光、农务采摘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产业,它是以绿色生态为理念,提倡环境友好、低碳环保,坚持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注重保护景观区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生态农庄的规划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通过旅游活动来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2.3 农庄的规划设计应与当地乡土文化相结合

生态农庄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按地域不同和季度规律推出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主题旅游,依靠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等,让游客共同参与体验,有很多农庄一看名字,就知道农庄的特色,如以奶牛为主的“飞牛牧场”、以香草为主的“薰之园”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与当地特色有机结合,这样既避免了旅游景点千遍一律,又可以提升生态农庄的重游率。

2.4 尽量运用生态环保材料,材质的运用与整体氛围一致

生态农庄强调的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目标,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有机农业生产、注重生态崇尚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尽可能地采用可再生的景观消耗能源、低碳生态的景观建筑材料,像农庄建筑、景观广场、道路建设等尽量采用木、竹、地膜布等生态环保材料,地面铺装选用层面透水性能高的材料,这样才能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目前广泛使用的还有生态土、生态布等,既可以保护泥土原有的样貌,又不会破坏泥土中的有机质,这些无疑是处处体现着生态材料与生态农庄的完美结合。

3.低碳理念在生态农庄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3.1 低碳概念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3.2 低碳能源

广义的说是一种既节能又减排的能源。属于一种清洁能源,突出的是减少CO2对地球性的排放污染,同时也对社会性污染排放的减少。在生态农庄规划中为了体现低碳环保,必须要改善能源供应方式,根据生态农庄当地的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降低煤炭使用量,加大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的使用比例,结合生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变废弃物为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农庄的环境清新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如:生态庄园可以根据当地区域太阳的日照时间、辐射强度等来给太阳能热水器提供能源、应用太阳能进行日常生活炊事、庄园内的灯具小品、夜间照明等。另外,沼气利用所产生的沼渣,经过特殊处理以后,还可以转化为有机肥料,为农庄内的有机果蔬提供足量的有机肥料。有机果蔬可以满足人们对纯天然绿色食品的需求,从而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最终实现多重生物链循环发展。

3.3 低碳应用

(1)材料和建造方面:使用透水材料路面铺装,这样可以使雨水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分,达到地下水位回升的目的,即使人工浇灌不及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庄园里树木根系缺水的状况。

(2)低碳教育:家长们带领孩子在生态庄园中体验低碳生活,利用生活中随手丢弃的塑料材质的东西,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学习、生活用品,如笔筒、桌物摆件等;还可以通过农务种植、采摘体验乡村生活乐趣。

(3)低碳交通:提倡入园的旅客乘坐环保电瓶车观光,大力鼓励零碳交通在生态庄园中的使用。

4.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逢节假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家单纯的休息,更愿意携家人出去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因此,城郊游不断升温,借此,生态农庄也悄然兴起。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生命力。生态庄园提倡低碳环保生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方式,出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生态农庄的生态低碳主题,对青少年进行环保意识教育,把生态庄园作为“生态低碳环保”教育的实验地、宣传地和主阵地,除此之外,我们要充分利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循环能源体系,以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建设资源节约、环境清新型的低碳生态型村庄。

参考文献

[1] 吕家发,刘敏.对生态农庄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

篇9

开展洁净乡村活动是着眼长远、顺应民意、助推遂昌山区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乡村一度是落后的代名词,乡野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农耕是粗俗的代名词,贫穷、落后、闭塞是都市人对农村的印象。时至今日,一方面,农村的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农民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都市人更渴望健康、快乐、休闲的生活方式,寻找一个自然、洁净、温馨的家园,这就为我们开展洁净乡村活动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我们坚持以打造“中国洁净乡村”为目标,从改变村容村貌开始,充分还原乡村山青水秀、自然纯朴的本色。吸引都市人到乡村休闲度假,加快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通过开展洁净乡村活动,可以迅速提高广大村民的文明素养。充分激发群众加快发展的热情,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干部的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加快推动欠发达山区县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建立长效机制、改变生活方式、打造区域品牌和培育特色产业,丰富和提升洁净乡村活动的内涵

我们坚持典型引领。统筹推进,从建立长效机制、改变生活方式、打造区域品牌和培育特色产业入手,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将洁净乡村活动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建立机制是确保乡村持续长久洁净的前提。我县制定出台了《遂昌县洁净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县里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促进形成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垃圾处理新机制;加强河道保洁、河道采砂、渔业渔政和水域占用“四位一体”的河道管理。县里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套班子领导联系抓”的良好格局,并建立了“县洁净办牵头、各乡镇属地管理、各部门分线负责”的管理体系,整合项目、资金、指标向中心村倾斜,将“洁净乡村”建设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和领导政绩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组建了专项督查组,制订了详细的洁净乡村量化评分考核细则,大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小至河道、池塘水面有无漂浮物等都属督查考评范围,每月对各乡镇洁净乡村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并不定期进行暗访。根据督查情况每月进行综合评比排名,对优秀乡镇和落后乡镇在新闻媒体上进行通报,对各种不良行为和陋习进行公开曝光,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全县20个乡镇全部建成洁净乡镇,7个社区全部建成洁净社区,80%的村庄成为洁净村庄,80%的家庭成为洁净家庭。

篇10

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两者的关系,坚持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通过全面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环境管理调控、促进企业生态自律、增强环境技术供给,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响应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全面提升环保意识

增强经营企业的环保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进行环保责任意识教育。乡村旅游地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向旅游经营者、游客、社区居民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健康、经济、环境的损害,使大众对旅游与环境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注重旅游和保护环境互相促进,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舍弃经济利益,保护生态环境。

强化社区居民的环保理念。这其中,社区居民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又是乡村旅游地环境的重要影响者和改变者,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均会影响乡村旅游地的环境状况和质量。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游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方面,除地方政府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应重点承担起对游客环境保护的教育责任,通过发挥乡村旅游内在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提高乡村旅游环境消费品位,引导和鼓励游客学习和掌握乡村生态环境知识,激发游客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发挥游客自我约束与社会教育的双重作用,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游客在情感上爱护自然环境,在行动上保护自然环境,有效保护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

二、完善政府管理调控

搞好规划调控。政府对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将自身环保职责贯彻于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引领、管控作用。乡村旅游地所在政府要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原则,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规划,避免因乡村旅游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劣化。

强化法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环保法规体系,确保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严格执行乡村旅游项目审批、环评等制度,确保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符合环保标准;加强乡村旅游经营行为的环保指导和监管,健全乡村旅游环境监管动态协调和监督机制,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杜绝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性开发和资源浪费,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增强环保投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税收收益的环境反哺,重点用于加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监测站”,在各主要环境敏感区建立相应的生态观测点,便于对旅游活动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定位监测,通过对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环境变化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动态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和改进,有效维护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

三、促进企业生态自律

发挥行业协会引导作用。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行业协会要充分履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分级”评定制度时适度强化生态环保标准和要求,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环境准入门槛,引导和监督乡村旅游开发企业与经营企业大力开发绿色乡村旅游产品、低碳环保旅游经营设施设备和用品,以行业生态自律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生态环保水平提升,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发挥企业主体核心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影响和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必须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注重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切实按照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将节能环保、低碳减排发展理念贯彻于从开发到经营的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具体可在乡村旅游地入口、乡村旅游景区(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引导游客尽量选择徒步,提醒游客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四、增强环境技术供给

加强环境适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当前我国产业生态管理的关键问题是采取措施加大环境技术创新的作用。”破解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环境负效应,除强化环境协同管理外,须加强适用环境技术创新与有效供给。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和治理适用技术资金投入,积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践行企业生态环保责任和使命。

突出重点环境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应在乡村旅游环境负效应生成原因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的水环境污染、固体垃圾环境污染、空气环境污染等进行技术创新和相关适用环境技术及新产品研究和推广运用。提高环保产品使用率,积极推广无毒无害、少污染和低消耗的生态环境材料,用纸质、布质等可回收再利用替代品淘汰塑料等对环境破坏较大的相关用品,便于实现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

垃圾生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其中垃圾焚烧厂具有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等优点,应加以重点推广;针对空气环境污染,要积极推广空气污染控制与大气环境保护技术。加强乡村旅游地的主通道和游客密集地的噪声监测,对进入车辆实施限速禁鸣,降低噪声污染,优化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玮.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57.

[2].张光生,张智慧.低碳旅游与旅游区生态内涵的提升[J].生态经济,2011(1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