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安全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安全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源安全;评价体系;指标体系;资源系统观;协调发展度
引言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明确指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其中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的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的状态或能力。(姚予龙,2002;汪云甲,2003;沈镭,2004;胡小平,2005;谷树忠,200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2014)提出了“资源安全”的概念内涵、分类标准、基本特征、资源观念、影响因素、保障措施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对“资源安全”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陈毓川,2002;吴文盛,2002;张大超2003;孙永波,2005;邓光君,2006;马伟东,2008;代涛2009;乐毅,2009;冯进程,2010;田慧敏,2010;李铭,2010;贺庆平,2011;刘道信,2011;王宇,2013;张佳东,2013;姚建2014)的单一领域,只有(王礼茂,2002)对“资源安全”进行评估,将指标体系分为资源、政治、经济、运输、军事五个方面。纵观所有研究发现,“资源安全”和“矿产资源安全”评价的实证研究都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的,而立足国内、立足现有自身发展也是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本文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思考资源安全问题,以国内区域发展为资源承载依托,梳理我国区域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构建评价体系,对提高国内区域资源安全决策的科学性,合理高效使用国内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状况的持续改善具有现实意义。
一、“资源安全”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本文界定的“资源安全”概念
本文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4)对“资源安全”的解读为研究的指导思想,结合国内区域资源安全的研究范围,提出本文资源安全的定义,指的是国家区域内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的矿产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研究对象是区域资源安全大系统下的矿产资源安全子系统、经济资源安全子系统、社会资源安全子系统、生态环境资源安全子系统、技术资源安全子系统,其中矿产资源安全是研究的出发点。
(二)资源安全状态的基本要素
资源安全状态包括数量、质量、结构、均衡、经济五个方面的基本要素:(1)数量。包括总量的充裕和人均量的充裕,后者较之前者更具意义。(2)质量。资源质量越高,开发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则资源的安全程度越高。(3)结构。包括资源结构多样性和资源供给渠道的多样性。资源结构多样性指一国或一个地区自身具有多样性结构的资源赋存;资源供给渠道的多样性是提高资源供给稳定性的重要手段。(4)均衡。包括地区均衡与人群均衡。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增加了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资源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人群阶层的存在,导致获取资源的经济能力(支付能力)上的差异,也是影响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5)经济。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市场上以较小经济代价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或状态。
(三)本文“资源安全”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
本文“资源安全”的研究视角是资源系统观。资源系统观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建立资源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二是使资源内各子系统之间功能耦合,建立良性互馈机制。因此,本文强调各子系统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是区域内资源安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建立系统和系统内的协调发展来增强抗衡风险的能力。
“资源安全”的研究目的是人与资源的和谐统一。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人为本的宗旨要考虑两个层次,既要突出人均资源数量、质量的安全,又要关注资源在各群体、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分配,特别强调保障最低收入阶层、社会弱势人群和后代人的资源权益。因此,本文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强调人均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以及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安全的矿产资源安全、经济资源安全、社会资源安全、生态环境资源安全、技术资源安全子系统,也可以称为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各子系统的共同联动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资源安全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应该达到各自的安全状态,同时通过各系统间的功能耦合,实现资源安全大系统的安全状态。
1.矿产资源安全子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矿产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评价的出发点,其他子系统的安全性是围绕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而建立的,是矿产资源安全的支撑和保障体系。本文根据资源安全状态的基本要素,将矿产资源安全子系统分为资源禀赋、资源开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三个主题层。矿产资源禀赋决定了矿产资源的供给量,矿产资源开发体现资源供给量的未来潜在价值,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少资源开采和资源使用中的浪费。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资源开发和资源节约利用的战略;资源开发水平、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程度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供给量;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又促进了资源开发水平。
2.经济资源安全子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以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使用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结构和地区的不均衡,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丰裕地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本文认为避免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造成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要考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明晰矿业产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产业间关联程度、协调程度的提高,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条件;明晰矿业产权有利于矿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短期效应。经济资源安全子系统包括规模与效益、经济结构、矿业市场、生产与消费四个主题层,主题层指标两两协调发展促进经济资源安全子系统。
3.社会资源安全子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社会资源安全子系统分为社会进步和政策支持两个主题层,政策支持带来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促进了体制、机制的完善。其中,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社会资源安全系统的决定因素,也是贯穿整个资源安全系统始终的关键因素,渗透到资源安全系统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源地区的规划、鼓励循环经济、资源节约与利用、开发非传统矿产资源、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研发的投入、环保理念的推广等,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有效实施是资源安全发挥整体协调性的有力保障。
4.生态环境资源安全子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生态环境资源安全子系统分为环境容量、“三废”排放和利用、政策支持三个主题层。环境容量是矿产资源安全的必要条件,“三废”的排放和利用改变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水平也影响“三废”的排放和利用,而相关政策支持是两者联系的纽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生态环境资源安全。其中,环境容量考虑了人口、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地资源等关键因素;政策支持包括了环境治理和循环经济的政府资金投入情况和环保理念的推广。
5.技术资源安全子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资源安全子系统分为教育程度、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三个主题层,两两互相作用组成了技术资源安全。教育程度既强调人均受教育水平,又强调高层次学历的大学生数量,兼顾了总体和个体水平;技术水平突出了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创新能力体现了成果的申报和转化。并且将相关的政策支持能力融入了指标体系,包括教育经费、R&D经费投入比重和技术研发、应用的鼓励政策。
二、区域资源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区域资源安全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三个步骤,首先对资源安全的内涵、资源安全状态的要素、资源安全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进行理论分析,梳理资源安全性结构中各子系统对安全的因果关系,找出影响资源安全的关键因素;再对相关期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取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协调性、层次性、统一性、通用性的原则,初步构建资源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向有关专家咨询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相应调整,构建了区域资源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构成
区域资源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主题层、指标层。其中,目标层是区域资源安全;准则层分为5个,分别为矿产资源安全、经济资源安全、社会资源安全、生态环境资源安全、技术资源安全;主题层共17个;指标层则由57个指标构成(见下页表)。
三、区域资源安全体系协调发展度测定
基于资源系统观的研究视角,为了对资源安全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完善资源安全性评价体系,本文根据赫尔曼・哈肯的协同理论和协调度模型的研究框架,将协调发展度的测定引入资源安全的各子系统协调性评价,丰富了资源安全评价体系。
(一)区域协调发展度的内涵
协调发展度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和谐一致的程度,协调发展度是不断变化的,本文研究的是区域某一时刻的协调发展度。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内容,即区域的协调和在区域协调基础上的发展。顾培亮(1998)提出,区域协调是指系统协调,目的是为了减少系统运行的负效应,同时提高系统的整体输出功能和协同效应。张敦福等(2001)提出,区域发展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社会的共同进步。因此,本文区域协调发展是对区域协调和区域发展的综合分析,采用区域协调发展度来定量测算。
(二)子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测算
子系统间协调发展度的测算分三个步骤,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子系统发展度,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子系统的权重,从而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区域综合发展度;然后根据距离协调度模型,确定理想协调状态,计算区域协调度;最后用非线性加权法计算区域协调发展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发展度测算。子系统发展度:Ai=wijxij (1)
其中:wij=,λij是根据因子分析法计算的特征值,同时根据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确定主因子数j,xij为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主因子的得分值。
区域发展度: V=αiAi (2)
其中:αi为各子系统的权重,且满足αi=1
2.协调度测算。区域协调度:W=()k (3)
其中:k为调节系数,S=
si为各评价变量的实际值与理想值的最大可能距离。
3.协调发展度测算。区域协调发展度:D= (4)
协调发展度 D 的取值范围是介于0到1之间的,越接近于1,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作用越好,反之越接近于0,子系统之间越不协调发展。
结论
本文以资源系统观和协同发展理论为依据,基于资源系统观的视角,以我国区域为研究范围,根据因素分析法构建了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进行调增(减),以更好地满足所在地的资源安全构成。资源安全评价体系引入了区域子系统间的发展协调度测定,丰富了资源安全评价体系的评估框架,为提高资源安全系统和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APERC).A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
Japan[EB/OL].http://ieej.or.jp/aperc,2007-08-27.
[2] Auty R M.Natural resources,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resource curs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4):627-634.
[3] 陈毓川.建立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安全供应体系[J].国土资源,2002,(5):5-7.
[4] 谷树忠,姚予龙.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系统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42-148.
[5] 胡小平.矿产资源供应安全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7):6-8.
[6] 沙景华,崔彬,佘延双,等.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7] 沈镭,何贤杰,张新安.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5):6-12.
[8] 孙永波,汪云甲.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2005,(4):36-37.
[9] 汪云甲.论我国矿产资源安全问题[J].科技导报,2003,(2):58-61.
[10] 王礼茂.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2002,(4):401-407.
[11] 姚予龙,谷树忠.资源安全机理及其经济学解释[J].资源科学,2002,(5):46-50.
[12] 王晶,沙景华,周进生,等.霍邱矿业经济区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4,(9):1-5.
[13] 俞D,沙景华,周进生.安徽省矿业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力实证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4,(4):1-6.
[14] 周进生,潘习平,吴青,等.矿业经济区发展建设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矿业,2014,(8):67-70.
[15] 吴青,周进生,潘习平,等.矿业经济区发展阶段划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14,(9):50-52.
[16] 孙鹏,雷涯邻.基于因子分析的国际石油合作潜力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97-201.
[17] 朱晶,付爱华.国内外生态安全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78-279.
[18] 赵长城,王洲洋.基于主成分与BP神经网络的中国能源安全预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241-242.
[19] 陈孝俊.美国石油安全战略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11-213.
[20] 陈江波,汤杰.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的防范与调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8):62-63.
[21] 乔丽,白中科.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属矿山,2009,(11):113-118.
Study on regional resource security index system of resource system view perspective
WU Qing1,2,SHA Jing-hua2
(1.Research Center of Geosciences Develop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 Economic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篇2
一、安全、公共安全的内涵、外延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置的设想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属性及其重要性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失效学的内涵、与安全生产工作和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及其“认识论”
引言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公共安全是人类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基本保证,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条件,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则是转失败(或失效)为成功(或安全)的关键技术领域。
因此,安全、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失效学)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本文以“安全、安全生产和失效学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为题,就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粗略的讨论。
一安全、公共安全的内涵、外延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设置设想
(一)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设置构想
(一)安全的内涵和外延
安全的内涵
无危则安,无损则全。“安全”顾名思义,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受伤,完整无损,平安健康。安全的反义词是灾害。灾害是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危害性后果的各种变异现象的总称。
从科学的含义上看,“安全”可以认为是一种状态,是指满足人和物不受损伤、身心健康和完整完满的一种环境、物态和状态;
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一种能力,是指人类对自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财产、资源、生存空间(领土、领海、领空)、信息、无形资产、商业机会、传统、文化、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和秩序等——的捍卫、维护和控制的能力。
将上述“状态论”和“能力论”相结合,安全是通过“能力”达到的一种“状态”。
安全的外延可分为:
窄义的安全(又可称为传统的安全)
广义的安全(又可称为非传统的安全)
窄义的安全包括国家安全(即国防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在国家、民族、领土层面上的安全,侧重于在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对抗中捍卫国家利益问题;
社会安全是指社会秩序、运行机制层面的安全,侧重于社会犯罪、破坏和威胁中维护社会利益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状态和能力。公共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事件)等。
生产安全是指在生产经营层面上的安全,侧重于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控制、预警和预防问题。
广义的安全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的新的安全问题,包括环境安全、技术安全、城市安全、经济安全等。
环境安全又可分为生态、人口、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矿产)、气候等相关的安全问题,环境安全的本质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的问题;
技术安全是指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包括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新的化工产品及大型工程给人和自然构成的风险和威胁问题;
城市安全是由于城市规模和生产的集约化发展带来的突出的安全问题;
经济安全则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社会经济的关联性、依赖型和“脆弱”性大大的增加带来的附加的安全问题,例如动力安全(核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
公共安全的内涵
公共安全是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状态或能力。
公共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和对全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的性质、发生过程和机理,公共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其中,事故灾难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则是指不发生重大生产事故灾难的正面表述。因此,安全生产是公共安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设置设想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设置
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年11月1日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中,提出了“安全科学技术”(620)作为一级学科的建议,但未被教育部接受。我认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考虑。
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设置的设想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1.安全学(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安全系统学等)
2.安全工程(爆炸,火灾和消防,失效学,安全评价,安全检测和仪器等)
3(职业卫生工程)(待定)
4.安全工程管理(安全法学,安全人文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
(二级学科)
几点认识
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学科设置拟粗不宜细。基本上分三种类型:一类是偏应用理论基础类的二级学科,即安全学学科,它初步包括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安全系统等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
二类是安全工程类学科,分安全工程和职业卫生工程二个二级学科,其中安全工程中包括爆炸、火灾和消防、失效学、安全评价、安全检测与仪器等,职业卫生工程因与医学类学科交叉,其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待定;
四类二级学科是安全工程管理,包括安全法学、安全人文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等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这个建议只是初步的想法,还要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论证。
原则上看,安全科学与工程是政府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技术基础。这就是说,从根本上看,我们的安全生产工作要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要依靠劳动者安全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水平和素质的提高,要依靠全民安全文化、安全伦理、安全意识、安全科学技术理论和知识的提高。这是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安全生产大国、甚至于成为安全生产强国的治本战略方针。
当前我国已有46个大学设有安全科技和工程专业的本科或大专,每年已有一万名左右的毕业生。已有11044名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质认证人员,工作在安全管理和企业安全工程的第一线,但是一方面是人数少,二是学位层次低,三是人员不稳定;另一方面安全生产的投资少,欠账多,安全硬件严重落后;
第三方面是如何将安全生产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如何提高到依靠劳动者素质上来还缺乏有力的措施,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一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科技意识不强,也缺乏方法和途径,因此,如何开好这次会、提高安全科技规划的水平,对今后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内涵、属性及其重要性
(1)安全生产的定义或内涵
(2)安全生产工作的属性
(3)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一)安全生产的定义或内涵
安全生产工作是对产品(或商品)的
中的
进行达到的
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
(全过程)??范围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说明:
安全生产工作是由范围、对象、内容、目标和手段等组成的一个矩阵,矩阵中20个元素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之间用少数几个字相连就成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义;
安全生产工作的范围是涉及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的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对象是由安全隐患、安全风险、安全事故和安全救援等多类型分对象所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是由安全评价、安全分析(或事故分析)、安全预测和安全预防多层次分内容所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是由职业健康、职业安全、装备(或工具)可靠及产品优质等分目标组成的;
安全生产工作的手段分别由监察、部门(省市)监督、企业管理和有关的科技活动等全方位的手段组成的,而安全科技活动则是上述三层手段的科技依据或重要内涵。因此,安全生产科技是全过程的、多类型的、多层次的、多目标的和多方位的综合交叉的新兴的科技领域。
安全生产工作的定义和内涵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安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抓安全生产工作,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上来”的原则,体现了“国家监察、部门(省市)监督、企业管理、群众参与”、“法律依据、科技保障”的工作路线和指导思想。
根据矩阵的特点,可以将安全生产工作的总矩阵分成各种分矩阵,如对“制造安全”就是对产品(或商品)生产制造(含设计)过程
中的
进行达到的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的分矩阵。
(二)安全生产工作的属性
1、安全生产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它具有“基本”的性质;
2、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的性质;
3、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各不相同,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地复杂化,安全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各不相同??它具有“时代”的性质;
4、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安全生产工作也将进入高科技、高新科技的范畴??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
5、安全是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涉及各个相关学科??它具有“系统综合”的性质。
(三)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安全生产工作是减少事故损失(负效益)的有效手段,它是国际经济贸易市场准入条件,是循环经济、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2、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保证,它是以人为本(人权)的重要内涵,它是社会稳定,形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3、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它是国家政权性质的本质要求,它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4、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安全生产工作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失效学的内涵、与安全生产工作和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及其“认识论”
(一)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内涵
(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其它学科发展的关系
(四)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认识论”
(一)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的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对产品(或商品)的
中的
进行达到的
制造(含设计),储运,销售(和)使用
(全过程)??范围
隐患,风险,事故(和)救援
(多类型)??对象
评价,(或评定)分析,预测(和)预防
(多层次)??内容
健康,安全,可靠(和)优质
(多目标)??目标
监察,监督,管理(和)科技
(全方位)??手段
可以认为,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救援)+(监察、监督)安全生产工作,或者说,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安全生产(对象)工作中的基础性(手段)的技术工作之一。
失效学的内涵
失效学是研究产品(或商品)失效的
达到的
诊断,预测和预防
范围
方法,技术和理论
内容
补救,控制和根治
目标
失效学体系雏型
失效学
(一)失效诊断学
1.模式诊断
2.原因诊断
3.机理诊断
(二)失效预测学
1.安全状况预测??状态诊断和安全评定
2.寿命预测??剩余寿命预测和安全寿命预测
3.可靠性预测
(三)失效预防学
1.失效工程预防
2.失效设计和制造
3.数据库,案例库和专家智能系统
可以认为,失效学是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深化和提高,是它的应用理论基础,并已成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中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二)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或失效学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它们的属性相同或相似都具有“基本”的性质
安全生产
安全是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向大自然索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它具有“基本”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失效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脱离的结果,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它具有“基本”性质
都具有“绝对”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具有“绝对”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中无限的,因此失效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它具有“绝对”性质;
都具有“时代”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不同。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设备和工艺不断复杂,安全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各不相同,??它具有“时代”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内容、重点、技术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它具有“时代”性质;
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
安全生产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不断增长,安全工作也将进入高科技的范畴,??它具有“与时俱进”性质。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己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关健和依托,高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技术的进一步强化,并将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列入高科技领域,??它具有“与时俱进”性质。
都具有“系统综合”的性质
安全生产工作是系统工程,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兴分支学科
它们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在社会生活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社会稳定、文明的重要因素
是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体现和提高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本质内涵。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促进安全、保护生产力的有效武器;
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保证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在经济和管理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减少负效益(增加正效益)的必由之路
是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是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指标
是打破和通过国际经济贸易中“绿色壁垒”或“技术性贸易壁垒”市场准入条件的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防止失效事故的再发生、减少经济或人员伤亡的必由之路;
是对国内外经济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索赔的科学技术依据;
是创建优质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是为各级领导提供反馈和进行技术经济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工程技术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安全生产
是国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是国家安全科学技术理论、技术、工程和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结果。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机电产品维修工作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是可靠性工程的基础技术工作之一;
是发展和完善安全工程技术的重要实践基础;
是修改和完善产品和技术标准的科学实践依据。
安全生产
是在科技进步上的地位和作用相似或相近
发展和完善安全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反映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声誉的重要体现;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
是认识客观世界事物本质的重要知识源泉;
是发展新学科、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重要窗口和“产婆”;
是发展科学技术,包括发展高科技的不可避免的机遇和挑战;
是从失败入手着眼于成功和发展的科技领域;是从过去入手着眼于未来和进步的科技领域;可以认为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三)失效分析预测预防与其他学科发展的关系
断裂事故和断裂学科的发展
疲劳断裂事故和疲劳断裂学科的发展
航空空难事故和航空器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结构材料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
航空空难事故和航空器的发展
廿世纪三十年代英国蛾式歼击机的9次大速度空中解体事故飞机在亚音速时机翼的颤振问题的突破
廿世纪四十年代,超声速飞机的空中解体事故突破了超音速时的“音障”问题
廿世纪七十年代,美国707-300型客机水平尾翼的折断事故发展了飞机的损伤容限设计新概念
世界各国的航空航天器是在不断出现事故中发展起来的。没有早年的失败和对失败事故的分析研究,也就没有今日的成功和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材料学科的发展
严寒地区构件的冷脆断裂à耐寒钢
海洋平台构件焊接热影响区的层裂àZ向钢
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的脆裂à低碳针状铁素体和微珠光体高强度钢
化工设备构件的晶间腐蚀断裂à“超低间隙元素”的铁素体不锈钢
宇航构件的脆裂和超重à高强高韧材料:包括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
失效分析预测预防和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
静强度设计方法
动强度设计方法
断裂力学设计方法
损伤容限设计方法
耐久性设计方法
可靠性设计方法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是转失败为成功的关键
因此,重视失效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有意识地运用它已有的成就来分析、解决和攻克相关领域中的失效(失败、故障)问题,是人们走上成功、科技发展少做弯路的捷径之一。
(四)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认识论”
失效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
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历史长河来说,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失效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脱离的结果,失效发生与否是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失效是绝对的,而安全则是相对的。
失效分析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
失效分析是人们认识客观物理本质和规律的逆向思维探索,是对正向思维研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变失效(失败)为安全(成功)的基本关键,是人们深化客观事物认识的知识源泉。
安全科学与工程发展史、人类的科技发展史是人们与广义的“失效”作斗争的历史
失效分析、改进提高、再失效分析研究、再提高发展,如此往复循环、螺旋上升、发展飞跃,就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乃至于社会发展历史的全过程,因此,广义地说,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史、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就是与广义“失效”不断作斗争,变失效(失败)为安全(成功)的历史。
应进一步强化对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研究和应用
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发展的主要关键和依托,而高科技的发展也依赖于高科技发展中的失效分析预测和预防,因此,高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失效分析预测预防技术的进一步强化,并将“大型机械装备重大事故的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的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十一五”计划和中长期公共安全科技发展规划中。
结束语
鉴于安全的内涵及其外延不断的深化和扩大,安全的概念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带有关键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安全应与资源、人口和环境一样应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安全不再是人类被动的追求的目标状态,而成为将对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起反转的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依赖和互为制约,因此与安全有关的安全文化、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经济、安全伦理等也将应运而生和蓬勃发展。
篇3
关键词:审计;粮食安全;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政府审计维护粮食安全的依据及路径选择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2日
一、政府审计维护粮食安全的基本依据
粮食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理所当然包括粮食安全。我们认为,审计维护粮食安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依据: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审计维护粮食安全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拓展的现实需要;从法律上的要求,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审计的法定职责;从现实层面而言,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拓展的现实需要。按照“受托经济责任观”这一审计学说,审计是随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的。政府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其首要或根本目标就是促进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切实有效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要求政府承担保障和维护国民吃饭的责任。政府审计作为促进政府全面有效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一种监控机制,其功能也随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而不断拓展。因此,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拓展的现实需要。
(二)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审计法定职责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2006年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在第一章第一条中将立法的目的规定为:“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与“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两项目标的重要基础;“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关系到国家成本与国家效能,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国家经济安全。因此,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审计法定职责的基本要求。
(三)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2008年刘家义提出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这一重要观点,指出“应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这一观点下,政府审计的功能就是通过发挥经济监控作用,使国家机器能够健康有效运行,而粮食安全是“国家机器能够健康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理所当然是政府审计的重要保护对象。因此,政府审计维护粮食安全是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
二、政府审计如何维护粮食安全
政府审计要有效发挥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监测、预防、预警、纠偏及修复作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途径;此种途径是联系国家粮食安全与政府审计工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结合当前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政府审计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充分发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一)明确粮食安全审计的目标、对象和内容
1、完善政府审计目标。政府审计目标是政府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政府审计目标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审计职能的发展而发展。当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要求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成为政府审计的基本职能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就理应成为政府审计的基础目标。
2、深化政府审计对象。政府审计部门通过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可以在不同的领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政府审计在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制度与政策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通过深化政府审计对象,大力推行资源环境审计、制度合理性审计、政策执行效果审计,横向拓宽审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领域,能够有效发挥政府审计在上述领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二)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机制
1、建设粮食安全审计预警机制
(1)构建粮食安全审计预警系统。粮食安全审计预警系统的构建可以综合利用政府审计各项工作所收集到的信息,纵向深化政府审计工作成果的利用,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系统与事前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功能。
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审计活动,负责归集各种经济安全信息;信息评估系统利用收集到的粮食安全信息,对国家粮食安全运行中的风险进行评估;信息分析系统,通过评估出来的风险级别,对国家粮食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结果发出粮食安全警报;信息处理系统利用特别审计权,负责对发现的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处理。
(2)设计粮食安全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粮食安全审计综合指数。我们认为,可以设计一套粮食安全审计预警指标体系,包括生产、储存、流通和消费四大领域。上述四大领域之下,分别设计一些主要指标。各领域主要指标的选取以政府审计科学研究与实践经验,设置各指标相应的安全值范围,并赋予相应的权重。通过比较审计工作中所收集到的各项指标实际值与安全值范围,就可以识别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
通过计算粮食安全审计综合指数,并与预先设定的安全值范围进行比较,就可以对国家粮食安全进行评价,并根据情况进行预警。
2、完善调控、协调机制。国家粮食安全是在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之间进行有效平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政府审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建立与国家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充分利用财政、农业、央行和税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信息,这实际上是一种调控与协调机制的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2]刘英来.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8.5.
篇4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安全;皖北地区;评价;监控
1 生态安全的内涵及重要性
安全通常是指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不出事故的状态。是人类最根本的基本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只关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关心经济安全,目前,在人类面临的全球各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规模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下,生态安全的概念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扩大,形成了包括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等在内的初步的生态安全科学体系。所谓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区域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即自然生态环境能满足人类和群落的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而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潜力。
生态安全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影响层面的广泛性。一旦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失去生存条件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2)生态危机后果的严重性。生态过程一旦超过“临界值”就不可逆,资源枯竭、环境退化造成的生态危机,通常很难在一代人或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手里挽回。(3)生态效应的“代际”转移性。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影响到目前的这一代,而且还会影响到后代人。(4)生态安全与民众联系的广泛性。环境污染会对民众身体健康造成很大不利影响,而资源短缺会妨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会引发民众的不满,严重的甚至导致国家动荡。
2 城镇化进程中对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控的重要性
城镇化使资源配置更合理、集约,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不断发展,会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生活废物与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还有,城镇规划会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上种种最终导致生态日益恶化,生态安全问题愈来愈严峻。因此,要使城镇化顺利推进,就要处理好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矛盾,应把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的位置。方法之一就是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评估与监控。通过生态安全评估,帮助管理部门了解城镇化活动对当地生态的影响,并预测未来生态变化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有关决策的制定,因此建立生态安全评估监测体系,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3 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1 导向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体现与生态系统安全总体战略目标一致的策略,且对实现目标有导向作用。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在于其结果可为城镇化生态监控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从而规范和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3.1.2 可测性原则
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3.1.3 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指标体系应综合地反映生态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内容,评价时应综合平衡各要素,考虑周全、统筹兼顾,通过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分析、衡量,从整体的联系出发,注重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3.1.4 客观性原则
指标体系既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生态系统安全的内涵,又能较好地量度生态系统安全主要目标实现的程度。指标体系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评价。
3.2 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就当前来说,城镇化过程主要对从以下方面对生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3.2.1 城镇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资源包括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难以跟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到现在,一些城镇尚无系统排污管渠和集中污水处理厂,对水资源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84.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1.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2.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62.7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7.6%;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0.5亿吨,仅占废水排放总量的0.1%。
3.2.2 城镇化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土壤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土壤中含有的有机废弃物或含毒废弃物过多,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引起土壤正常功能的变化,最终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污染物等的任意堆放,都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据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皖北六市中,除宿州市外,其余五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87%)其中,淮北:0.78%,亳州:0.15%,蚌埠:0,阜阳:0.03%,淮南:9.66%。
从全国范围来看,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不久前联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其中,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3.2.3 城镇化对大气的影响
城镇化导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大幅上升严重威胁着空气质量,并且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采暖、建筑施工、汽车尾气等排放出的气体也在大量增加,使得近年来许多城市空气质量逐年下降。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2013年1月12日21时更新的数据,全国74个被监测城市中,PM2.5值超过300者竟达33个之多,其中首都北京PM2.5浓度高达786微克/立方米,石家庄更高达960微克/立方米。按照WHO的指标,PM2.5值低于250微克/立方米是可接受的空气质量,超过300已是重度污染,超过500则会对户外活动者的健康构成损害,由此可见,在中国最繁华的东部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已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3.2.4 城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如房地产开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兴修水利、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建设等。在这些建设活动中,地貌植被将遭受到大面积的毁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安全及生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可能对所有的功能变化都作出定量评价,因而应根据主要功能的分析和筛选,有选择地评价。根据区域环境特点、敏感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安全及功能的要求、主要限制因子和主要的生态问题进行筛选,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安全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应以水资源、土壤资源、大气、生物多样性等作为评价因素
4 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
当前对态安全的评价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分析法、层次分析法、GIS(地理信息系统)、主成分分析法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由于生态安全变化时空规律具有模糊性,为全面、合理地评判生态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采取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更具有科学性。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态因素(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作为评价因素集,确立各因素的评价因子,通过综合各单因素中各因子的评价结果,得出单因素的模糊矩阵,根据模糊矩阵和各因子权重进行单生态安全因素综合评价。综合生态安全各单因素评价结果得到总体环境模糊矩阵,根据模糊矩阵和各环境因素权重进行总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 完善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及监控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5.1 地方政府应重视城镇化生态安全评价
近年来,城镇化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重经济轻环境,在招商引资中降低环保门槛,违法违规审批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有的地方政府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不顾,出台土政策,阻碍正常环保执法,导致环保部门无法正常履行监管职能,更谈不上开展生态安全评价工作了。
5.2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当前各地区环境监测能力均有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二级站人员编制、监测用房不足,三级站人员结构不达标,部分市(县)基本仪器配置不够的现象。根据201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205334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7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己超过百万家。就安徽省来说,据2012年统计数据,安徽全省共有环保机构450个,环保人员为5816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仅有2070人。据统计,全国只有1/3的县设有环境保护局,有近10%的县尚无环境保护机构,每个县级环境保护局不足9人,每个县级环境保护监测站不足11人,每个县级环境保护监理站不足7人,每个县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总价值不足3.3万元,特别是在广大小城镇一级基本上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很多污染严重的乡镇也没有环境保护机构,甚至相当数量污染严重的乡镇没有一个环境保护人员。
5.3 在环境监测中贯彻优先监测原则
监测项目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加以测定,只能是对那些优先监测污染物加以监测。所谓优先监测物主要是指以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污染物;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的污染物;③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
5.4 加强生态承载力的预断评价
预断评价也称为影响评价或未来评价,是对计划兴建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从而对不利影响提出减免或改善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由此可见,预断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可行性论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评估一个地区或生产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与预断相对应的是现状评价。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以便了解工程的环境状况,针对不利影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环境质量。例如有些部门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在工程施工期间进行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找出施工噪声危害及中华鲟过坝等许多主要影响项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地不仅要注重现状评价,更加要重视预断评价,通过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预断评价,预测当前的生态环境是否能承载人们的城镇化活动,从而实现超前预防和超前控制,并努力将这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篇5
1.1资源、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中国21世纪议程》也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1.2生态安全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
1998年以来,国内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概念和问题[2~5],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还把“人地系统动力学和生态安全建设”作为第33届活动的主题,认为:生态安全不仅是当前地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而且也是生态学的前沿任务和主要的应用领域[3]。中国科学院还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作为2000年的重大项目。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前沿课题,目前国外还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生物的生态(环境)风险与生态(环境)安全、化学物质的施用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等方面的微观研究[6~15]。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还是空白。
1.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和特点
安全是主体存在的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状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不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农业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没有生态安全,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战略性,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二是整体性,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农业生态问题的普遍联系性所决定的;三是区域性,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有海洋、平原、山区等自然区域及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这就决定了生态安全问题的强烈的区域性;四是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全球、国家、省(市)、县(市)、乡(镇)、村等不同层次,生态安全也同样具有层次性;五是动态性和阶段性,不同的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农业生产水平对资源、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对生态安全的需求程度、方式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生态安全既是区域农业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2.1研究区域的选择
嘉兴市是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特别是以水污染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具特色,而且其地貌类型较为单一,外部影响相对较小,是进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较为理想的区域。嘉兴地处太湖流域,南临钱塘江口,地势低平,河荡密布;农村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较为发达;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较高;城镇、村落密集,人口众多,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表1)。
2.2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其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定
生态安全的评价,以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中心。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过程性特点,根据指标选择的科学性、系统全面性和相对独立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和针对性等原则,我们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能力等三方面来设定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查阅有关研究成果[16~19],征求省、市农业、环保、生态等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图1),并请上述专家对各层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判断,在汇总各专家评价结果后,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并按层次分析法原理,采用方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20]。
2.3评价指标的不安全指数值计算的数学模型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要立足于安全,从不安全的角度上进行,以“不安全指数”来表示。由于评价对象只有一个,因此,拟采用以下数学模型计算各评价指标的不安全指数。设Xi(i=1,2,3,……,n)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值,P(Ci)(Ci为指标号)为第i个指标的不安全指数,0≤P(Ci)≤1,XSi为评价指标的指标阈值,则:(1)对于越大越安全的指标:①若以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0;如Xi<XSi,则P(Ci)=1-Xi/XSi×100%;②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1;如Xi>XSi,则P(Ci)=XSi/Xi×100%。(2)对于越小越安全的指标:①若以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0;Xi>XSi,则P(Ci)=1-XSi/Xi×100%。②若以不安全值为指标阈值:如Xi≥XSi,则P(Ci)=1;Xi<XSi,则P(Ci)=Xi/XSi×100%。
2.4不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阈值的确定是一项非常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本项研究是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嘉兴市农业发展特点出发,根据各指标的特性和水平,确定其安全(最起码的水平)或不安全(现阶段勉强可以接受的水平)的指标阈值(表2)。
2.5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本研究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嘉兴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分。我们用“生态不安全度”来表示生态不安全状况。不安全指数越大,区域的“生态不安全度”就越高,现拟分4个档次确定其“生态不安全度”。稍不安全:0.00≤P(O)<0.25;较不安全:0.25≤P(O)<0.50;很不安全:0.50≤P(O)<0.75;极不安全:0.75≤P(O)≤1.00。通过对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的生态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价(表3),可以发现:1991年其总体生态不安全指数为0.6650,1997年为0.6375,均处于“很不安全”的状态,但1997年比1991年稍有改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6年来该市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稍有降低,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稍有好转,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及建设能力稍有提高。主要是:①由于人口增长速度的降低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人口增加19.38%,人口集聚化程度提高,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所减轻;②由于人口增加和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全市人口增长3.46%,耕地面积减少了6.98%,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继续上升;③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增加51.56%),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④虽然工业三废的污染有增无减,但由于化肥用量的较大幅度的减少(6年减少了34.72%),污染物的总体负荷有较大的下降;⑤由于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使得区域内本来就少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地面水质不断恶化,资源质量明显下降;⑥全市6年间废气排放量增加了4.22倍,空气质量继续恶化,但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的加强,洪涝灾害成灾率及其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⑦尽管全市农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水利建设资金和治污投入成倍增长,但其比例增加不快,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相对投入能力并无增强;⑧近年来全市农业科技发展较快,农业科技人员增加了74.1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增长了5.59倍,整体科技水平有所提高;但工业废水处理率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村劳动者素质还较低,科技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支撑能力并无明显的增强。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安全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数据库是计算机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部件和基础,是其保存、提取、存储、共享数据的根本系统。维护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对于保证计算机协调高效运转,数据信息良性使用有着独特的作用。本位旨在根据计算机数据库的基本内涵,研究其重要性和作用,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实现计算机的安全和稳定。
1 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的内涵及重要性
数据库是计算机的重要配置部件,数据库安全是促进其高效运作的根本条件。要想真正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必须先对其内涵和重要性进行了解和剖析,才能实现计算机的稳定和高效。
1.1 数据库的含义。数据库就是计算机用于收集、汇总,存入,提取,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并且可以对新数据,新文件进行新增,截取,删除等动作。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反映了观察数据库的三种不同角度[1]。以内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做物理数据库;以概念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叫概念数据库;以外模式为框架所组成的数据库叫用户数据库。其主要功能在于减少数据冗余度,实现数据有机共享,突出数据的独立性和实现故障的恢复和维修。
1.2 数据库安全的内涵。数据库安全是保证计算机免受侵扰,不受破坏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分为系统的运行安全和系统的信息安全,运行安全是指计算机的基础工作和功能的良好实现和运转,面对不法分子通过局域网,病毒导致其难以正常启动的活动时,有自己的保护机制实现运行的良好和高效。
信息的安全是指保证数据库里数据和信息的防御体系的建立,防止黑客的侵入盗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其主要含义可以通过如下方面进行阐述:(1)保密性。保密性主要体现在对数据库的重要信息建立其防御机制和体系,保证其不受不法侵入和破坏。一般情况下,用户要实现对数据库信息的使用和管理,是需要验证和授权的.而且不同的数据信息会存在不同的验证情况和方式,保证信息泄漏的最小化,还有就是对用户的操作和使用进行跟踪和监督,以促进计算机安全工作的有力落实。(2)完整性。完整性主要分为两方面:物理上的完整和逻辑上的完整。物理完整是指在数据库的正常使用中,其不受物理方式的侵害和干扰,并且在出现重大失误和事故的时候,有良好的重建和恢复的能力。逻辑上完整是指数据库的程序算法和运作完整而不缺失,能够保证数据库的完整和独立。[2]物理的完整规范和决定了逻辑上的完整,是其建立和输入的重要基础,逻辑上的完整是物理完整的重要条件,保证出现问题是结果的一致性。(3)可用性。可用性是指对于用户正常的信息不可拒绝,可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会,提升其运转的效率和能力。
1.3 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性。数据库是计算机信息的存储基地,是保证其正常运作的根本基础。因此,加强对数据库安全的保护,实现数据库的稳定至关重要。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性主要分为如下方面:(1)促进数据资源的有力保护。数据库作为存储信息的基础部件和系统,里面存储了大量的有价值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对于用户和企业单位至关重要,一旦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窃取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数据库数据资源的有力保护,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其被篡改,被盗取。(2)实现操作系统的良性运转。操作系统的侵害主要是犯罪分子和黑客通过病毒和程序获取计算机的使用权限和机会,并将其与其他网络链接,对整个局域网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实现数据库的保护工作的落实,促进数据的安全和共享。
2 数据库安全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是实现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数据库安全的保障手段主要通过计算机安全保护措施和软件,对其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防范,从而保障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和稳定。
2.1 操作安全问题。数据库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病毒,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等方面,在病毒方面,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并不及时进行更新软件和查杀病毒,导致其在运作的时候,往往受到木马的侵袭和影响。在后门设置方面,为了方便人员管理和使用,后门的设置往往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也存在着隐患,黑客会通过程序的破解进入后门,从而达到访问数据库的目的和目标。
2.2 数据库安全管理问题。很多企业单位过分注重效益的提高,而不重视企业信息的保护和保存,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将会对企业单位的经营和效益造成沉重的打击和影响。具体不重视安全管理的表现有:登录密码简单、不及时进行安全漏洞的修补,并未定期修改密码,这些事件的出现本质上是其安全规范意识的缺乏和不足,这给黑客和不法分子留下了犯罪和破坏的空间。
2.3 数据库自身安全问题。我国数据库系统性能高效,特征显著,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操作系统和防范系统的使用和操作还不规范,重要的安全系统并未完全得到释放,导致其存在重大的安全问题。[3]数据库作为数据信息集中处理的基地,其包含的数据信息广泛且庞大,所以,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导致崩溃,必定会使数据库数据错位,被窃取,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 计算机数据库安全防范措施
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对于整个网络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鉴于其存在的若干问题,特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3.1 访问控制。计算机运行的主体是指使用计算机的用户和计算机的具体操作过程,计算机运行的客体是数据库在运行中的数据信息资源。计算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在用户进入系统查找信息和资源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删减,而是通过特定的软件和程序,这样就可以保证主体对于客体的有效控制和保护,实现计算机的良好运转。
3.2 身份识别。在访问具体资源数据的时候,需要对访问者的身份进行有效的验证和识别,例如密码验证,指纹验证,笔记验证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避免其受到恶意攻击和侵扰。只有对访问者进行身份识别,才能确切的保证数据库的信息不受篡改和盗取,才能促进计算机的稳定发展。
3.3 存取控制。计算机的存取控制是指对用户使用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它既可以实现用户对信息的整理,修改,汇总,保存,又可以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进入系统,对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
3.4 完善安全模型管理。在计算机的数据库管理中,安全模型可以良好的反应系统的安全状况。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安全模型的管理,建立起多级的安全模型,对各个级别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处理,实现信息的良好保护。
3.5 安全审计。为了加强数据库信息的安全系数,避免备份丢失出现的事故,需要对特定的信息继续加密处理,将里面明文的数据改成不容易识别和破解的文字或字符,并通过严格的监控和记录,建立起多级的加密程序和体系,相互结合,高效运转,保障数据库的安全和稳定。
4 总结
当今社会是信息交错的社会,是计算机网络大行其道的社会,计算机早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但是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其容易受到各种攻击以及出现信息泄露的事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计算机数据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对访问,身份存取进行控制和识别,完善安全模型的管理,加强安全审计,实现计算机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文新建.探讨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和防范措施[J].通讯世界,2013(2):56-61.
[2]房德安.浅析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和防范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66-72.
[3]李亚梅.关于计算机数据库安全防范技术的探析[J].煤炭技术,2013(6):121-129.
篇7
[关键词]保险业安全 监测 预警 范式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5-0073-07
一、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背景分析
(一)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国际背景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保险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人均保费)、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均呈上升态势(详见表1)。从保费收入看,1999年全球保费收入仅为2.324万亿美元,2004年快速增长到3.244万亿美元,实现了年均7.91%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远高于同期全球GDP的增长速度。从保险密度看,世界保险业保险密度从1999年的387.3美元到2004年的502美元,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从保险深度看,1990年,世界保险业的保险深度为7.52%,2004年达到了7.99%。另外,从其年均增长率来看,2001-2004年间增长速度明显快于1999-2001年间的增长速度。
从世界各大洲保险业的发展态势看,世界保险业大格局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北美洲与非洲分居世界保险业的两极,亚洲的保险业发展在世界保险业发展中一直处于中间地位,其保费收入稳居世界第三,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均位居世界第四(详见表2)。尽管亚洲的世界排名并不特别靠后,但其保费总收入占世界保费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6.7%、24.7%和22.7%);同期,亚洲保险密度绝对值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远慢于世界平均水平,1999、2001和2004年亚洲保险密度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4.9%、41.5%和38.6%,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呈拉大趋势;保险深度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差距有拉大趋势。
从表2、表3数据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世界保险市场的区域性寡头垄断特征明显,即世界保险业仍然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亚洲日韩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市场占有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表3中这些国家的人口仅为全世界的13.4%,但在2004年已经控制了全球86.2%以上的保险业务。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之一,在世界保险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很低。中国在2004年的人口是全球人口的1/5强,但其保费收入只有世界保费收入总量的1.6%(以不同标准的购买力平价计,分别占世界7%和4%)居世界第11位(以不同标准的购买力平价计,分别居世界第四名和第七名),人均水平(保险密度)位居世界第72位(如以购买力平价计,世界排名会有所提前,详见表3),在全球保险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微乎其微,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表2、表3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亚洲的保险业发展水平已经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的保险业发展水平又远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中国保险密度仅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4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差距更大,与位居第一的瑞士相差141倍,而瑞士的人均GDP仅是我国的32倍;与同在亚洲的日本保险业也没有可比性,中国人口(2004年)是日本的10倍,保费总收入不足其11%,其保险密度近100倍于中国的保险密度。
无论人民币按何种口径折算,数据对比都表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落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与中国经济、人口的发展存在相当差距。
(二)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国内背景分析
像任何其它有关中国的研究一样,对中国保险业安全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对中国大国经济、转型经济、开放经济背景的研究。我们认为,对这些背景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保险业安全的宏观基础。(1)大国经济背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察,中国都是当今世界当之无愧的大国之一。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比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多2亿多人。仅这多出来的部分就相当于欧洲各国的人口总和。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指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由第6位晋升到第4位,2003-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4%,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9%的水平。200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居第11位。从理论上讲,保险业发展水平与人口数量和一国财富问题呈正比关系,因为人口、财富越多,保险标的应该越多,保险业发展的空间应该越大。但就目前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实来看,保险业发展水平与我国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当大。(2)转型经济背景。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正在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以市场配置机制为基础、以其他资源配置机制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相对于其它国家而言,我国的转型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风险,而风险的存在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此外,伴随经济转型进行的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也需要保险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3)开放经济背景。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放经济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经济将会出现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自我保障的意识将不断增强,这些都将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空间;另一方面,跨国保险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将威胁我国民族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国人对经济安全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产业安全做为经济安全的重要组织部分,自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保险业做为中国产业发展的“潜力股”,其安全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方面,在中国的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大背景下,保险业的社会保障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在减少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已经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出于初级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又使其不仅要面对国内竞争,还要面对来自世界级跨国公司的竞争。
二、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
(一)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
1.国外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国外对产业安全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他们认为产业安全是指当一个产业面临国外生产率更高的竞争对手时产业发展所受到的威胁;二是以布雷(burnell)为代表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他们着重强调外资对一国产业安全的影响,他们认为一国产业安全主要是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威胁。
2.中国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中国对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很快。从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情况如下:以“篇名”为检索项,“产业安全”为检索词,实行“模糊”匹配,以1980-2007年为时间段进行检索,共得到记录586条。检索项与检索词不变,用不同
的时间段进行检索,仅2000-2007年就检索到记录534条。国人对产业安全内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他们主要强调一国国内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能力。第二种是竞争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产业竞争力才是产业安全的核心内容。
(二)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
截止目前,没有看到国内有关保险产业安全的专门研究,对中国保险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文献也很少,这一点可从我们的检索结果得以证明。从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情况如下:以“篇名”为检索项,“保险业”为检索词,实行“模糊”匹配,1980-2007年期间共得到记录3298条,2000-2007年期间的记录为2274条。这说明2000年以来中国对保险业重视程度的快速提升。但是,对保险业竞争力的检索,1980-2007年期间仅得到记录30条,2000-2007年期间的记录为29条,对保险产业安全的检索记录为零。这说明对保险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始。
要研究中国保险产业安全问题,首先要界定中国保险产业安全的内涵。中国保险业是中国金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概念的界定可以参照产业安全的内涵来界定,因而笔者认为,中国保险业安全可以界定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保证有效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的前提下,中国国内资本对其保险业拥有适当控制力的动态过程。对中国保险产业安全概念的理解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
1.中国保险业安全问题研究不能脱离国际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的大背景。我国已经是WTO成员国,中国保险业安全问题研究不能脱离WTO框架限制。
2.中国保险业安全需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1)保险业的有效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相匹配。与一般物质产品的供给需求关系不太一样,由于保险产品是非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很大,同时,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服务业的一般性,即需求的诱致性,所以,目前市场上表现的需求未必就是其有效需求。考虑到保险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作用,考虑到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的事实,笔者认为,中国保险业的有效需求水平至少不应该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即人均GDP与我国目前相当时的水平。保险业的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实际上的有效供给不足,即其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达到这种有效需求(供给)水平,则说明我国保险业处于不安全水平,差距越大,不安全程度越高。(2)中国保险业安全是个动态过程。
3.中国保险业安全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其供求平衡上,实际上是强调一个实际供给量与潜在的或需求水平的平衡问题。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水平,即使国内资本对保险业的控制力达到100%,中国的保险业也处于不安全状态。中国保险业安全的形态是本国资本在保险领域的控制力和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达到一定水平,低于这一水平,即使达到了有效需求水平,中国保险业也是存在安全问题的。中国保险业安全的核心是在保险业供求平衡的基础上保障本国资本在本国保险业中的控制力。
三、中国保险业安全的监测内容与手段
1.监测内容:监测是针对短期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中国保险业的年度安全监测,具体包括监测预警和监测评估,其中监测预警是对中国保险业安全进行事前的预测性监测(是一种提前量的研究,即对未来一年内中国保险业安全所处状态进行的预先判断);监测评估是事后的评估性监测,即直接对当年中国保险业安全状况进行评估。2.监测手段:分析影响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一确定保险业安全监测的指标体系、安全底线及其安全区间进行数据的收集、汇总年初对监测指标进行预测对照确定的安全标准预警预警中国保险业年度安全程度年末将监测指标观测值与确定的安全标准进行对比对中国保险业当前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价。
四、中国保险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保险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立足于中国保险业安全本身的内涵与特点。一方面,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球经济影响力正日益扩大,保险需求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我们已经是WTO成员国,即不能违反WTO保险条款的各种要求,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框架内的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安全成长。中国的国情、中国保险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把握中国保险业安全形势和建立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提出应对措施的关键,也是将其区别于其它国家的保险业的重要依据。
2.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构建中国保险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各方面之间的系统平衡和各指标自身内部的系统结构,尽力做到评价指标体系在逻辑与评价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和系统性。同时,根据保险业本身的具体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不同层次,以便对其影响因素作更具体的描述。
3.代表性、独立性原则。中国保险产业安全主要研究保险产业的供求平衡问题和国内资本对整个保险产业的控制力两大方面,研究中会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各个环节,涉及到的指标较多,同时,反映某一个典型特征的指标也可能有很多个,所以在选择指标时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同时,指标之间要具有相对独立性,避免指标之间的过度的相互重叠和重复评价。
4.可操作性原则。我们着重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指标的选取上,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是指标要能准确、连续、及时地反映出中国保险业运行状况,而且根据现有的统计体系,该指标所需要的数据能够及时、完整地获得的。二是在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保险业安全度的计算处理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既要能全面有效,又要能抓住主要矛盾,避免繁杂,简化过程,尽量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易于操作。
(二)中国保险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就笔者目前看到的材料来看,还没有人提出专门的有关保险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前面对中国保险业安全内涵的界定和指标设置原则,我们设立多层次指标体系如下:一级指标即总体指标:中国保险业安全度(A);二级指标即结构指标:中国保险业供给与发展的匹配度(B1)和中国保险业的产业控制力(B2);三级指标即分析指标,共设7个指标,分属第二层次各结构指标,形成多层次指标体系,指标具体内容见表4。
C11保费总额:反映保险业发展的规模,其额度越高,说明保险的有效供给水平越高,保险业的安全度越高。C12保险密度:反映一国保险业以人口作为对比标准的平均水平,即人均保费收入水平,等于保费收入与总人口数之比,其值越大,表明平均水平越高,保险业的安全程度越高。C13保险深度:反映一国保险业以GDP作为对比标准的平均水平,即单位GDP的保费收入水平,等于保费收入与GDP之比,其值越大,表明平均水平越高,保险业的安全程度越高。C21中国保险业外资依存度:该指标反映中国保险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可以用当年年末国内保险业国外资本存量与产业总资本存量之比来衡量。外资依存度越高,风险越大,保险业安全度越低。C22中国保险业外资市场控制率:反
映外资控制的中国保险企业对该国内市场控制的程度,可以用外资控制企业市场份额与国内保险业总的市场份额之比来衡量。外资市场控制率越高,中国保险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越大。C23中国保险业外资品牌控制率:反映中国保险业国内市场受外资品牌控制的程度,可以用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与国内产业总的市场份额之比来衡量。外资品牌拥有率越高,中国保险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就越大。C24中国保险业外资利用集中度:反映中国保险业利用外资的国别集中程度,可用该国投资总额占保险业总投资额的比率来衡量。集中度越高,国内保险业受外资母国政府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也就越大。
五、中国保险业安全的安全区间与警度区间
(一)中国保险业安全程度、警度的划分
兼顾安全度与警度的并用,可将中国保险业安全的安全度划分为七种类型,由高到低分别是极高度安全、高度安全、中度安全、轻度不安全、中度不安全、重度不安全与危机。在中度安全以上,说明中国保险业安全处于无警区间;在中度安全以下,即在低度不安全、中度不安全、重度不安全和危机区间内,中国保险业安全将处于有警区间,我们将相应的警度区间划分为五类,分别为无警区间、轻警区间、中警区间、重警区间和巨警区间,对应的警度分别为无警警度、轻警警度、中警警度、重警警度和巨警警度。
安全度和警度区间的划分采用百分制,并设定不同的符号与之对应。具体解释如下:
极高度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90-100分;高度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0-89分;中度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70-79分;轻度不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60-69分;中度不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40-59分;重度不安全:综合评价得分达到30-39分;危机:29分以下。
与安全度相应,对警度的具体解释如下:
无警警度:对应于安全水平以上的区间。即得分在70分以上;轻警警度:对应于轻度不安全的区间,即得分在60-69分之间;中警警度:对应于中度不安全的区间,即得分在40-59分之间;重警警度:对应于重度不安全的区间,即得分在30-39分之间;巨警警度:对应于危机,也就是得分在29分以下。(详见表5)
对如上保险业安全类型、警度类型的具体含义说明如下:
极高度安全:用A符号表示。极度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等于或略小于有效供给且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有高度控制力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均在90-100分之间的状态。高度安全:用A符号表示。高度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接近有效供给且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有较强控制力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均在80-89分之间的状态。中度安全:用A符号表示。中度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小于有效供给到一定程度,但在安全区间且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有一定强控制力且在安全区间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均在70-79分之间的状态。轻度不安全(轻警警度):用B符号表示。轻度不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小于有效且达到一定程度,但还不足引发产业本身或经济社会稳定性或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控制力已经低于应有水平达一定程度,但还在控制范围内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至少有一种在60-69分之间的状态。这两种原因造成的不安全状态可能并存,也可能单独存在。中度不安全(中警警度):以C符号表示。轻度不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小于有效且达到一定程度,且已经引发产业本身或经济社会稳定性问题,但采取一定措施可以解决或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控制力已经低于应有水平达一定程度,需要引起关注内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至少有一种在40-59分之间的状态。这两种原因造成的不安全状态可能并存,也可能单独存在。重度不安全(重警警度):用D符号表示。重度不安全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小于有效供给,已经引发了严重的产业本身或经济社会稳定性问题或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控制力远低于安全水平,威胁到保险业安全时的安全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至少有一种在30-39分之间的状态。这两种原因造成的不安全状态可能并存,也可能单独存在。危机(巨警警度):用E符号表示。危机指中国保险业的实际供给远小于有效供给,已经因此而产生惶恐,或国内资本对保险产业控制力处于极低水平,威胁到保险业安全时的状态,即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及内资的产业控制力得分至少有一种在29分以下的状态。这两种原因造成的不安全状态可能并存,也可能单独存在。
(二)中国保险业安全区间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篇8
关键词:区域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技,科技化服务体系
一、区域性公共安全以及应急管理科技性的价值和内涵剖析
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具有公共性、人为性、社会性等特征,具有针对性,用于满足公民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属于名声科技范畴。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由三层面组成,即制度、精神、器物层面。制度:即政府部门是公共服务的主导军,应制定完善的应急事件处理方案及管理制度,保障公民的公共安全。精神:即在公共安全的服务过程中的科技性要渗透到公民群众之中,加强公民的科技思想、社会科技意识、科技精神以及服务性的价值德行与公益性。器物:即区域应急管理科技和安全的器物层面,是为了满足公民安全需求、提高公民安全、实现公民群众科技权益直接提供公共可邮寄服务于产品,是三个层面中最具有外显性的特征。
价值理性与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区域行公共安火热应急管理科技的重要体现。公民群众对于科技知识的血腥理解是掌握运用科技知识的重要内容。当今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社会中,公民群众不应该被排除在科技发展之外,科技知识只有在满足了公众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在政治上面具有合法性。近年来陆续爆出例如奶粉三聚氰胺、SARS、圆明园防渗膜等事件。一是公民群主以利益相关的关键人物的角色通过各方面的科学决策及方式方法的过程中。一是各个相关政府机构对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事件进行合理处置。从这些实践证明: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学与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维护社会,联系和谐紧密,充分体现出价值理性和科技工具理性的统一。
二、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水平、社会的不断整合,使普通,社会科学和技术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严重和公共安全事件出现,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技术服务有着非凡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公共安全的特殊情况,怎么样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服务凸显的十分重要。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区域公共安全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第一次把区域公共安全科技纳为我国现阶段科技者的重点项目,而公共安全的核心则是应急管理问题。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至少在以下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与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及时地优化调度救援力量、优化配置应急救援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使得在整个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到科学合理的处置;(2)有助于提高和加强统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警预测能力形成机理的研究和科学预测,由此创建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统,做到科学决策;(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处理后及时舒缓公民情绪、维护稳定社会公共秩序、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保证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和谐稳定。面对突然状况比如自然灾害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的时候基于实情实地,加快区域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发展,建立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系统化是目前我过科技应用于发张的重要一环。
三、对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组织体系及救援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积累了许多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成功应对了一些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项目经费和数量逐年增长;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各项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尽管如此,我国在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具体表现在:(1)在整体层面上我国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科技的研究,没有完善的区域性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各个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分割状态;(2)我国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领域的安全体系的研究基础弱;(3)区域性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服务的条件不足、设备相对落后;(4)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意识淡薄、缺乏专门人才、公众安全教育不到位;(5)公共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撑。
(一)加强各级政府对区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认识,完善公共服务
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科技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政府机关对于公共科技服务上面的责任意识,加强对于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的建设;政府部门要明确的提供和实施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中的职能,对公共服务的事权进行合理的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处理好责任主体与各供给主体的指导、协调、合作、监督关系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机构、企业、社区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公民个人和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供应,形成政府和人民团体和单位密切配合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新系统的合作。必须加强制度确立,使公共安全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协调关系、理顺指导、,实现有效的合作,作为一个整体部署,整合资源,需要有效地推动事业的发展科普
篇9
关键词:税务系统;信息化;网络安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税务系统开始探索实现信息化,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系统,这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实现了资源共享。不过,伴随着方便快捷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开始出现,阻碍了税务系统信息化进程。为了保证税务系统的信息安全,应该重点分析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成因,并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确保税务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
一、税务系统网络安全的内涵
网络安全本质上就是指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固有硬件、软件及其相关数据受到一定的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网络服务的中断。
对于网络中的不同接入者,其所要求的安全权限并不相同。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不希望个人信息被不合法用户利用,个人信息属于机密信息,在网络上应该受到保护,防止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和侵犯。对于网络运营商和管理者而言,他们希望网络信息收到严格的控制和保护,以免出现病毒、拒绝服务等的威胁,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二、税务系统网络安全的特征
网络安全是在信息化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它的特征不可避免的和信息化有所关联。根据我们对网络安全内涵的理解,其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保密性
网络安全的保密性是指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实体和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网络系统的不同层次因机密性程度不同而防范措施不同,特别是系统运行层面,要保障系统不管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被非授权用户使用,使授权用户的个人信息受到保密性的保护,能够拒绝任何非法权限,真正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二)完整性
网络安全的完整性是指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对于用户来说,我们都不想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改变,导致信息传输出现障碍,阻碍我们在网络中的交流。我们使用网络就是为了方便的传输信息,如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改变,就背离了我们交流的目的。而且某些未授权用户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会非法获得某些信息,使用户得到很大的麻烦,这都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三)可用性
网络安全的可用性是指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应能存取所需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网络的便利性就是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网络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这就要求网络安全必须提高网络的可用性,使授权用户能够获得所需信息。并且阻止非法用户攻击网络,造成网络的不可用,甚至瘫痪,影响用户的合法使用。
(四)可控性
网络安全的可控性是指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这样可以限制某些非法信息的传播,控制不良信息造成更大的影响,保证授权用户可以获得健康有益的信息,促进社会更加的和谐。
(五)可审查性
网络安全的可审查性是指在网络中出现安全问题时能够提供依据与手段。不论是税务系统,还是其它的系统,虽然我们在硬件以及软件方面都设置了一定的安全手段,限制某些非授权用户的入侵,不过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系统的不完善性,总有很多的漏洞会不断出现,仍然会造成不少非授权用户去攻击系统获得相关信息。对于网络的安全性来说,这是很不利的。这就要求当网络中出现问题时,网络安全措施能够记录非法用户的操作,保证授权用户在必要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税务系统网络安全现状以及问题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推进,通信技术深入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网络信息的安全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要求急需解决信息的保密性。计算机网络以其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才得以广泛发展,使其规模日益扩大,人们选择网络的最初原因无不是方便快捷高效,不过这些优点恰恰成为了网络的致命缺陷。计算机网络暴露出的安全漏洞使网络饱受攻击,造成信息被非授权用户获得,使授权用户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税务系统作为特殊的系统,更不能让其受到非授权用户的攻击,否则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保证税务系统的网络安全性,应该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保证税务系统不能受到威胁,从而使税务系统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不过由于税务系统网络安全的不完善性,在运行管理和税务系统等的很多方面,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税务系统网络安全人才配备不足
由于网络通信的发展较快,新的客户服务器不断升级并投入到新的系统中,而且由于种类不同,配置也各不相同,技术应用的发展很快,不过相应的技术管理并没有增加,系统管理人员的技能达不到要求,致使系统在运行期间,管理维护都不到位,增加了系统被攻击的风险,使系统的危险系数增加,不能适应信息安全形势的发展。
(二)税务系统网络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网络安全的开放性使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不过也造成了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存在。对于税务系统的某些授权用户,并没有对其清醒认识,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使敏感数据暴露于网络中,增加了系统的风险,留下了被某些非授权用户利用的隐患。虽然系统会经常升级来保障其安全性,不过有些用户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及时给系统打补丁,使系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加大了网络的不安全风险。
(三)税务系统网络安全综合方案不完善
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太快,而且技术复杂,大部分的用户无法跟上技术的发展,只能依赖硬件防护和软件加密等技术,并且认为这些措施可以保障系统的网络安全,使他们产生了安全感。可是这种防范措施虽然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并不能真正的保障系统的绝对安全,网络安全问题也并不是这么就能简单解决,这也暴露出了目前系统网络安全方案的不完善,应该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范才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困境。
四、税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
税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是对系统中的设备和安全技术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系统,从而全面的保证系统的安全,提高网络的防御能力,增加网络的安全系数,保证税务系统的安全性,使国家的利益不遭受到侵犯。
现在网络的防御已经从分散的单点式管理向集中的综合性发展,这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于网络安全的综合考虑后提出的一种更加安全的防范方法。现在的设备繁多,造成系统的复杂性,而且缺乏互通性的管理工具,造成了管理的难度,为了从全局综合考虑网络安全的安全策略,管理员应该从整体考虑,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从各个层面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一)加强税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
对于税务人员,应该对其加强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网络安全的不稳定性,提高他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保密性措施,能够不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从管理层面保证网络安全性能。而且,对于网络的各种硬件,应该保证其物理安全性能,最好能够定期检测,防止出现破坏行为。
(二)加强税务系统终端管理
税务系统的终端管理包括对终端系统的运行检测、软件使用等方面的使用管理,维护好系统,保证终端系统的使用,并能对终端系统的信息进行保护,出现问题时,能够起到监管作用。
(三)加强税务系统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了应对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安全问题,防火墙技术最早应用于互联网技术中,并得到广泛使用。防火墙能够检测、限制通过的信息,并组织一定的攻击行为。同时,可以监控网络中的任何活动,保证税务系统的网络安全。
(四)加强税务系统网络控制
为了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接入,对于税务系统而言,网络能够对访问进行一定的控制,保证资源的合理应用,防止遭受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主要通过限制网络权限、网络端口和节点等进行控制网络访问,设置访问控制的权限,从而有效防护网络安全问题。
五、结束语
由于网络本身的弱点,不管技术如何发展,网络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税务管理系统来说,更是涉及到纳税用户和国家的利益,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监管,切实采用多种综合性措施,保障税务系统的网络安全,推动我国信息化安全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钰锋,刘泉,李方敏.网络安全中的密码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真空电子技术,2004
篇10
关键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对策
当今世界无论世界还是中国,都无法抵御网络信息的发展和应用,同样的在中国纸质档案慢慢被更替,电子档案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公司运营行政管理的重要一部分,但是电子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存在各种安全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如何防范,就成了热议的话题。
1信息安全内涵
关于信息安全,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显露”。安全性问题,实际上包含两层内容:(1)信息系统的安全。(2)信息的安全。而保护信息的安全则是最终的目的。信息的安全性通常由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等四大特征来表征。从物理上,信息安全的内涵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级:(1)网络级安全。网络级安全是指支撑系统运行的物理设备的安全问题,包括网络基础建设如网络布线、网络连接、局域网和外网的安全问题。(2)数据级安全。主要涉及到系统存储的档案数据的安全问题。其中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档案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格式的转化以及各类电子文件的保管和异地存储等。(3)应用级安全。主要是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操作的过程中应考虑的基本问题,主要取决于档案部门所采用的应用系统的用户模型的定义模型和使用规则。简单的说,就是不同级别的用户和管理层在应用该系统和软件时的权限不同。举个简单例子,A白酒公司和B白酒公司两个不同的单位,他们在销售和管理公司的过程中运用相同的没管理模块,但是看到的数据库只有自己单位的数据库,看不到其他公司的数据库信息,这就是在应用时的一种保护。
2电子档案优势及信息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2.1优势及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纸质档案不利于管理。随着时间的积累,纸质档案积聚如山,需要人手管理,这样就加大了档案部门的工作量。(2)纸质档案不利于处理。对于一些相对而言不太重要的档案,经常是如同鸡肋一样,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留着觉得占用空间,处理了又怕将来会用到,让档案部门的同志很是头疼。(3)纸质档案不利于查询、调用。笔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志因为纸质档案的调用四处奔走,而若采用电子档案,则只需轻点鼠标便可。
2.2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1)病毒对硬件的危害问题。按照常理,传统的电脑病毒,不会以无介质的方式传播,例如你插如电脑内的U盘,就会造成两个电脑硬件之间病毒传播,但是随着网络世界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你的电脑和服务器之间缩短了病毒传输的空间。最近利物浦大学学者研发的新病毒名叫“Chameleon”,这种病毒存在于同一个局域网中中,他可以读取到所有在局域网中流动的重要数据和账号资料。当此病毒攻击一个Wi-Fi热点时,它不会让Wi-Fi热点瘫痪,用户仍然可以继续访问,这款病毒会采集到所有连接到该热点的Wi-Fi用户的重要资料,并感染这些移动设备。这些移动设备在访问其他的Wi-Fi热点时,则Chameleon将会感染其他的Wi-Fi热点。这款诞生在实验室中的病毒,在攻击各个Wi-Fi热点时,将会千方百计寻找安全最薄弱的热点。比如如果它发现一个Wi-Fi热点是加密的,或是安装了防火墙,病毒将会自动跳过,寻找下一个更加薄弱的热点。(2)信息安全保护认识问题。目前,档案部门对于保护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普遍不足,对于档案信息安全这个问题并不太关心,或者说认识不足。与此同时,档案信息管理的操作人员对于安全的意识也过于淡薄,常常利用内部包含有重要档案文件的电脑进行与工作无关的娱乐活动,如看电影,玩游戏等。这样就导致了档案部门内部网络信息的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隐患,很有可能被外界盗用内部档案信息。
3信息安全对策
3.1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我们的每一级档案单位必须根据自身不同的具体情况,细化各项档案安全的规章制度。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在各级单位建立一个档案安全的紧急预案措施。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建立档案安全部门面对突况的快速应急反应体系,而且还能够提高档案安全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同时,明确各个工作者的具体责任。
3.2筑牢安全观念
档案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安全体系,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了安全问题,都会对整个档案部门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工作中,要树立电子档案系统安全的“整体安全”的大概念。从档案的基础管理来讲,档案安全包括对已经收集归档的档案进行齐全、完整的收集,其中也包括电子档案不被泄露出去。档案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起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
3.3提升硬件水平,加强技术防范
在硬件方面,我们应该保证电子计算机的正常维护,保护好所有与档案信息有关的设施器材;在软件方面,我们应该积极运用计算机的加密技术,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同时,定期地更新计算机软件,不让网络病毒有机可乘。
3.4引进和培养既懂档案管理,又懂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众所周知,人才在档案信息化中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是最重要的建设资源,技术引进得再先进,也要靠人才来运用、维持。专业的IT公司虽然在技术方面能够写出一流的运用软件,但是做出来的软件是否适合我们具体的某些档案部门,亦或是我们档案部门的人员是不是能够熟练地掌握,这就存在着一些磨合的问题。所以说,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档案信息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纵观全局,档案网络化是一个新时期世界的趋势,纸质档案必须通过电子形式记入电脑形成网络,要想刚好的利用电子档案并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提供便利,那么我们的安全意识安全手段刻不容缓,细致的把电子档案利用的的安全问题完善到每一个细节中去,不仅能够事半功倍而且更是电子档案安全利用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薛四新.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孙强.信息安全管理.全球最佳实务与实施指南[M].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