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时代的发展

篇1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建筑 传感器 射频技术

物联网能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或长或短距离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融现代建筑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于一体的智能建筑悄然兴起,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而目前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技术因其各种特性,引入到智能建筑中,必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一些成功的案例。

二、什么是智能建筑

所谓智能建筑,就是给传统建筑加上“灵敏”的神经系统和“聪明”的头脑,以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给住户带来多元化信息和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建筑业界流传着“3A”的说法,即指BA(楼宇自动化)、OA(办公室自动化)和CA(通讯自动化),“A”代表自动化,“A”(自动化)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和智能社区,代表着人们对工业自动化、家庭信息化和社区网络化三个需求的阶段。

智能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久,智能建筑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一浪高过一浪,在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迅速刮起了建智能建筑之风。据报道,智能建筑也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当时人们称之为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智慧屋、在欧洲称为时髦屋,日本建设省在推进智能建筑概念时,提出了家庭总线系统概念。

总之,智能建筑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一套先进的楼宇设备控制系统,以营造一种温馨、回归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二是一套结构化布线系统,将整座大楼或整个小区的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多媒体通信融为一体。三是一个现代化的通讯系统,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高效率的工作需求。四是一个对大楼的强电设备和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监视和管理的系统集成平台,为住户提供良好的物业管理和一流服务。

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起了具有相当水平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发展智能建筑,中国也把智能建筑的建设纳入了重要的议程。权威专家认为,网络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绿色、环保、节能是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另外,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应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硬轻软的情况,创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的高效家居及办公环境。

三、物联网对智能建筑的影响

当前智能建筑技术现状,智能建筑包括了20-30个子系统;子系统分成两大类:常规与专业应用;绝大部分常规类、几乎全部专业应用类子系统均为网络化、IP网络化架构;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等已经构成ITP/IP网络平台上的集成融合子系统。一卡通包含很多内容,门禁、消费等等很多内容,现在融合起来了,变成一个集成融合子系统。智能建筑技术遍及各个行业,从传统“弱点”发展成“综合集成系统”;智能建筑技术遍及数字城市,是构建数字城市核心技术之一;智能建筑技术是构建绿色建筑的重要技术;标准与规范日趋完善。

物联网对智能建筑技术影响无处不在;设备经过传感器联网技术遍及大部分子系统;可以说:很多子系统已经是准物联网形态或已经是物联网形态。什么叫物联网形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部分是传感器联网,一部分是互联网的协议栈,一部分是设备网站。现在很多子系统可以说已经是物联网形态。例如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电子配线架、远传抄表、专业应用等系统。

智能建筑设备传感器联网方式:单向/双向;单路/多路;TCP/IP网、非TCP/IP网;设备间无直接互动/直接互动。简单例:远传抄表/一卡通/视频监控等。复杂例: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等。

智能建筑的物联网形态,家居网连接了家电、安防、窗帘、远传表具。家居网可以是无线,可以是电力载波,也可以是以太网等等。大部分家居网里可能都不是TCP/IP支持的网络。整个家居里面必须要有智能家居控制器来控制这些设备的联网。每个家里面有一个智能家居控制器以后,到小区里可以通过以太网跟住户连接起来,住户也可以反馈自己家里一些情况。要么就是移动通信网,要么就是以太网。

什么叫做物联网?我们知道物联网里面一个最主要的核心部分是互联网的协议,互联网协议在住户移动终端跟物业里,必须要浏览器跟服务器的访问,如果B/S访问模式必须要有一个服务器,服务器放在家居智能控制器里面,也就是说住户的移动终端或者物业的终端,通过服务器就可以访问到家居设备的运行情况,对它们进行控制。

四、物联网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在智能建筑系统中已经成为可能,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件(设备)经传感器联网明显地反映在智能家居、建筑设备监控、安防、一卡通、远传表、电子配线管理、智能照明、公共广播、会议系统、机房以及某些专业应用等系统中。

2.以局域网作为内网是智能建筑的网络层主要结构。

3.TCP/IP网络平台支撑设备的管理和监控。

4.实现管理和监控,浏览器和服务器(B/S)访问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B/S与客户机/服务器(C/S)混合访问模式。

5.智能建筑设备传感/控制联网方式实际开关量或模拟量、单向或双向、单路或多路、TCP/IP支持的网或TCP/IP不直接支持的网、设备间无互动或设备间互动5个因素。

不同的子系统设备传感器/控制联网方式可能不同,其中模拟量、双向、多路、非TCP/IP网、设备间互动的联网方式比较复杂,建筑设备监控、智能家居、机房环境与设备监控等系统涉及的传感/控制联网就归于此类情况。

6.“十二五”物联网规划所支持的重点应用领域与智能建筑关系密切。

五、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

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可细分成6层和公共技术共7部分。

1.智能建筑传感与执行层。各子系统物件传感相互协调,互不干扰。

2.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处理层。涉及传感器与执行器所连接的现场总线和通信技术,以及设备在现场总线网络上的互动和协同处理。

3.网络平台层。对于智能建筑物联网有关的子系统该层的内容几乎全部是TCP/IP以太网平台某些子系统需要建立移动通信网平台。

4.网络应用协议层。该层内容是TCP/IP网络平台所支持的应用协议如HTTP、FTP、MIME、SNMP、XML等。

5.服务支持层。该层内容包括数据资源和中间件等。

6.智能建筑应用层。对于智能建筑物联网有关的子系统必须具备基于浏览器的B/S访问模式的管理和监控功能。

7.公共技术。公共技术主要包括建立系统所需要的公共文件和服务如标志解析、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等。

六、物联网应用在智能建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物联网应用的主要目标可认为是数字城市(目前称感知城市)和行业智能化。国家“十二五”规划物联网锁定的十大重点领域虽然遍及数字城市但与处于基层的智能建筑关系密切:智能家居领域本来是智能建筑的一部分;工业与自动化领域包括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环境与安全检测领域落实到智能建筑中就是绿色建筑环保监测以及重要的安防系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健康、金融与服务业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与这些领域中的智能建筑相关专业子系统物联网应用有关。

2.物联网的原文是Internet of Things但对于基于建筑物、基本由TCP/IP以太网内网支撑的智能建筑来说其物联网架构不可能发展成由Internet来支撑即智能建筑领域的物件资源不太可能在互联网上被共享。但是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应用协议(如浏览器、HTTP、Web Server、MIME、XML等)对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的支持极为重要。可以认为智能建筑物联网物件资源的共享发生在互联网协议支持的内网以太网平台上。

3.智能建筑各个物联网子系统的应用层采用B/S访问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如下几点:物联网计算模式源于上一代互联网计算模式显然应用层的B/S访问模式是主导随着浏览器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当前国内外智能建筑产品的应用层均走上全B/S之路替代了B/S与C/S混合模式。

便于构建物联网架构的智能建筑集成系统。如果有关的子系统均为B/S访问模式则形成智能建筑集成系统(BMS)新颖的物联网架构是迎刃而解的事。便于向上融合。B/S访问模式是智能建筑作为基层子系统融合到感知城市或(和)行业整体的物联网架构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云计算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构建即将到来的智能建筑物联网云计算平台B/S访问模式是必要的技术条件。如当前国内已有企业推出基于智能建筑云计算的能源管理系统以能源管理的云计算服务改变当前每个建筑孤岛式的能源管理。智能建筑公共运维服务是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该目标必须摒弃传统智能建筑孤岛式的运维模式。物联网B/S访问模式为智能建筑发展第三产业公共运维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智能建筑领域应用层的B/S访问模式是发展智能建筑物联网搜索引擎的决定性的技术条件。

4.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物联网基本的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于一些领域是物联网感知层的始祖。但对于智能建筑的感知层RFID传感器在一些子系统中很少使用,而在一卡通和出入口控制等子系统中使用了类RFID传感器技术。可以认为智能建筑的感知层是较复杂的不仅传感器的种类繁多而且还包括相当多的执行器。某些子系统(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等)在感知层实现设备间互动是智能建筑物联网结构的一个特点;而在网络层实现有关子系统(如火灾自动报警与视频监控)间的联动则又是一个特点。

篇2

关键字:时代背景;楼宇;智能化;现状;发展

楼宇智能化是现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其对机电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顺应节能口号而在我国新兴起的一种建筑项目,其对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因此必须透析楼宇智能化的发展现状,才能够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使楼宇智能化走上更为科学、环保的轨道。

一、楼宇智能化涵义

楼宇智能化的含义众多,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国情所建的建筑物对楼宇智能化的定义皆不相同,我国在这方面发展较晚,因此承袭了日本所提出的楼宇智能化的概念。其认为,楼宇智能化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以及通信设备使楼宇内部的一切机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实现楼宇功能、保障楼宇安全的一种智能化方法。

一般情况下,楼宇内部所设的智能化设备包括照明、制冷、防盗、防灾、电力以及运输等众多方面,其通过SCS、SNS、MAS的综合结合,构成了现代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化楼宇。

二、智能化楼宇的组成

(一)通讯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通讯自动化系统简称为CA,即Conditional Access。在楼宇内部,如果要想进行通话、语音、图像以及文件的传输,那么必须实现通讯自动化。

这个系统的核心部件是数字程控交换机,其通过电话网实现数据传输与交换,使其连接到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通信网、电话网等客户端上,从而使楼宇内部的依靠通信实现的交流设备得以与外界互通消息。

(二)预警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预警系统是任何楼宇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系统设施,其具有火警报警以及防灾等功能,在智能化楼宇建设中,这项技术得以改进,实现了消防联动自动化。其通过并联电路的设置,使发生意外事故的现场与其他系统脱离,从而自动完成救灾功效,这个系统不仅包括防火预警灭火等功能,还能够进行自动排烟,关闭所有加重灾情的设施,实现自动广播以疏散人群,从而保证个人财产的安全。

(三)安保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这项系统能够让楼宇监管员对建筑物周围的信息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其通过图像、文字以及不同形式将信息传输到管理中心,从而使管理中心人员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分析,根据楼宇安全需要迅速做出应对措施。

(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目前,在智能化楼宇办公的员工基于楼宇的自动化设备,能够进行高效办公,实现与其他专业人员的业务往来。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部分众多,个人电脑、文字处理机、工具软件、相应配套的系统软件等均属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组件,因此其具有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快速高质办公的功能。

(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实现

楼宇智能化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能够让楼宇内的所有设备实现自动控制,从而满足整个楼宇的内部需求,以实现楼宇进行节能的需要。

这项系统满足了目前我国节能环保的目的,同时又为楼宇内部营造了一种清新的办公氛围。

三、楼宇智能化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楼宇智能化在我国的发展

楼宇智能化在我国发展较晚,在1986年,我国初提出关于楼宇智能化的设想,同时起草的课题有《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至1991年,才在日本的资金支持下建造了第一所智能化大厦,即北京发展大厦,这所大厦共18层,实现了通信网络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以及建筑设备的自动化。

在1993年于广州市兴建的广东国际大厦是我国第一座完全依靠自身能力建造的智能化楼宇。

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智能化楼宇建造的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并且应用于各个方面。目前在我国的楼宇智能化发展中,其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的功用,因此在其技术发展、建设法规、设计施工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也越来越优化。

(二)发展趋势

楼宇智能化虽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然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以及各界人士对楼宇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本着节能环保的发展目的,在增加楼宇内部设施的同时,在技术上进行改进,从而实现楼宇建设智能、环保以及节能的功效。

1.通信技术的改进

通信技术结合了卫星传递的相关功能,在电视会议、远程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效,其在智能化楼宇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技术的改进

网络通信技术是智能化楼宇中的公用技术,无论在节能控管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还是在预警系统中,其均能够实现“一条线”管理,使楼宇的众多功能体现在一个平面上,因此必须保证网络的稳定性以及连贯性,网络技术的改进能够使楼宇办公人员实现快速高效的数据传递,使其进行无干扰通信,实现对楼宇内部机电设备的统一、系统化的智能型管理。

3.改进物业管理技术

物业管理,是楼宇发展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在楼宇智能化的发展中,通过将计算机的物管系统与楼宇的智能化系统相连接,便能够实现物业管理的科学性以及集成性、动态交互性。

4.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楼宇建设中,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实现楼宇内部的餐饮、娱乐、购物等pos机的无线连接,从而实现楼宇的自动服务以及自动办公。

5.节能控管系统

节能技术虽然在现代智能化楼宇中已有应用,然而却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弊端,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其将IT技术、楼宇节能技术以及楼宇控制技术进行三方结合,在TCP/IP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控制器将楼宇内部所有的机电设备相连接,使其共通于网络节能控制系统中,通过这个就、系统的自动调控,从而改善楼宇的环境、安全状况、信息传递情况以及楼宇监控功能,从各方位实现楼宇的智能化与专业化的管理。

通过技术的改进,以及对我国楼宇智能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我国智能化楼宇的发展方向,使其向着科学、环保、智能、数字化、信息化的道路前进。

结语:

我国楼宇智能化发展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智能化是顺应世界楼宇发展的形势而具有发展前景的必然产物,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对智能化楼宇组成部分的探究,发现当今楼宇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重视其未来发展趋势,走上更为科学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道路。

楼宇智能化是我国进行楼宇建设、节能环保而采取的一种设计手段,在不断应用过程中,应该不断改进、不断发展,争取寻找更为便捷、环保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范爽.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675,726.

[2] 陶凯.智能化楼宇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146-147.

[3] 娄依共.智能化楼宇建筑技术的施工现状与发展[J].华章,2010,(19):181-182.

[4] 杨勇,江楠.楼字智能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C].//第二十五届中国(天津)2011’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118-121.

篇3

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高铁对国家、区域和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沿线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使经济实现新的飞跃式发展。高铁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同城效应”的同时也会带来“过道效应”,将经济要素更多地向大城市抽离,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可以说,高铁给__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挑战并存,将对现有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1.区域枢纽地位确立。20__年11月1日,原铁道部和__省人民政府在景德镇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快__铁路建设发展的会议纪要》,提出将__站建设成服务于浙赣、杭长、合福三条铁路及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交通枢纽。随着京福高铁和杭长高铁建设的推进,__将成全国第二个有高速铁路十字交会的城市,__高铁枢纽将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特别是我省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

2.推动城市扩容升级。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将城市紧密联接起来,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高速铁路带来的“同城效应”,直接促使经济、社会、产业、生活、交通等大融合,形成并促进以高铁沿线节点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城市、沿线腹地城市为次中心城市的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相互补充的城市群发展,将进一步促进“1+5”信江河谷群提速发展,__城市布局、区域经济都将因高铁而升级、腾飞。

3.加速区域产业融合。高铁快速通道的构建将加速__对外开放步伐,使__由原有的内向自然生长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引力牵动型转变,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整合,实现区域间劳动力尤其是人才、信息等要素快速流动,扩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宽度与广度,把__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旅游、物流、商贸等产业的区域联动、共赢发展。

1.区域发展竞争加剧。京福、沪昆高铁沿线城市纷纷抢抓高铁机遇、竞谋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力求在高铁经济所带来的变革中占得先机。__虽拥有枢纽地位,但也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现实环境是__面临的重大课题。

2.要素流出风险提高。高铁给__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把__置于周边大中城市的包围,“虹吸效应”可能导致资金、人才、信息向发展环境更优越、行政效能更高的经济高地聚集,从而面临人才、企业流失,原有市场和资源被挤占的窘境。

3.发展规划难度提升。高铁沿线地域分割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同构化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城市布局,妥善考虑交通衔接,着力提升发展环境等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政策和环境。

1.经济税收总量偏小。“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仍然是__的最大实际。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__0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0%;财政总收入为232亿元,地税部门完成各项收入104.95亿元,地税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和42.3%。与经济总量偏低相对应的是,全市地税收入总量也较小,在全省仅排第四。经济总量和财税收入规模偏小,将严重制约__经济跨越发展的步伐。

2.税收职能发挥不够。由于现行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体制的特点是税制统一、税权高度集中,基层没有税收政策制定权,其适用性值得关注。即使在有限的税收优惠权限内,还要逐级上报审批。且基层税务机关关注的更多是政策落实与否,对优惠政策跟踪问效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优惠政策的效果。同时,税收管理质效有待逐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征管理念亟待更新,税收成本意识、税收效率意识不强。税收专业化管理仍须完善,与专业化相适应的机构人员、技术支撑等配套机制有待健全,业务流程设定上过于注重层层审批。税收法治环境仍须进一步优化,综合治税体系有待健全,涉税数据缺乏有效的共享、整合、开发、分析和利用。

3.税收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纳税服务水平需要持续提升。一些地税干部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党委、政府的事,地税部门要参与也是领导的事,地税干部只要收好税就行,参与热情不够高,服务发展意识不够强烈。同时,现行纳税服务体系规划还有待完善,应用服务功能还要进一步完善,后续服务还不够到位。另一方面,地税干部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受客观条件限制,地税系统可资利用的激励措施不多,难免少数干部精神懈怠,疏于学习,面对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要求,队伍活力难以激发,干部能力难以跟进,特别是熟悉税收、

会计、法律、计算机的复合型税收人才缺乏,干部作风仍需要继续强化。高铁经济需要强有力的财力保障,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组织税收收入是税收工作的基本职能。地税部门应依法科学组织地税收入,壮大收入总量,培育收入增量,优化收入结构,提升收入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如实地反映到地税收入上来,为高铁新经济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

1.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加强经济与税收的关系研究,认真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地方税源变化,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推动税收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政策调整、税收政策变化、经济税源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跟踪研究“营改增”对地税收入的影响;充分运用现代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和数据分析预测,把握地税收入变化趋势,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

2.依法科学组织收入。优化税收任务分配模式和计划编制方法,尽可能与两地实际税源状况相符,避免税收任务层层加码,不再向乡镇下达或变相下达硬性税收任务,最大限度地给基层“松绑”。坚持有效益可持续的优质增长,严格贯彻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打击“引税买税”行为,坚决反对弄虚作假、严禁收入空转搞水分,严禁收入“寅吃卯粮”,真正实现收入没水分、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3.强化经济税源培植。经济总量与税收总量高度相关。要壮大我市税收规模,必须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积极运用各项税收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不断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要坚持培植税源视角的内生增长,积极策应省政府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重大部署,迎接__“高铁时代”到来。善于借用外力,全力支持创新要素向两地集聚,营造周边市(县)协同共进的局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加快发展有利地方财力增长的现代服务、文化生态旅游、生物医药、软件网络、信息动漫、新材料等产业,为地税收入提供新的增长点。

市委提出“放大高铁效应、打造区域中心、实现生态立市、建设幸福__”目标。但是,全市产业层次整体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对于地税部门来说,充分发挥地方税收经济调控作用,用足用好用活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在助力高铁新时代、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大有可为。

1.建立转型升级导向调控机制。积极建言争取税收扶持政策。调动、发挥基层抓执行、抓落实、知实情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财税政策分析研究,结合实际提出税制改革建议,并积极争取有关改革在__试点,争取配套税收扶持政策。同时,要充分用好、用足、用活现有税收扶持政策,全力支持全民创业。用好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准确把握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认真落实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和节能降耗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用足政策,确保政策有效落实。分类梳理、整合现行的各项支持高铁经济发展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在现行税法的框架内,创造性地用好税法赋予地税部门的权限,最大限度地支持高铁经济;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力度,强化政策落实跟踪问效,建立政策效应反馈、评估机制,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用活政策,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凡是政策明确不允许的坚决不做,凡是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敢于冲破思想束缚,制定实施有利于建设__高铁经济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创造性地抓好落实。

2.建立依法科学为本征管机制。从全能税收管理向有限税收管理转变,增强税收成本、效率意识,建立权责匹配的税收管理机制,合理划分征纳双方职责。加快推进征管改革,构建风险管理导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税源监控能力,完善综合治税网络,拓宽涉税信息来源渠道,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提高信息数据增值应用水平,实现信息数据的深层挖掘、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界定征管职能,健全岗责体系,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业务衔接,努力实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目标。健全税收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加强与银行信用、行业诚信、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共享协作。

3.建立优质高效专业治税机制。良好的税收秩序对于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税收负担公平合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打造专业化稽查,密切关注涉税违法活动的新动向,定期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异常申报企业、汇总纳税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增强执法刚性,震慑涉税犯罪,实现既整顿税收秩序又增加税收收入的目标。

发展高铁经济,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让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做好税收工作、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征纳双方的矛盾,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尊重纳税人的平等主体地位,保障纳税人的各项合法权益,不断优化纳税服务,营造良好税收环境,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征纳关系,持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1.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要始终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工作灵魂,树立“公正执法”就是最佳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为__高铁新时代奠定坚实基础。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严格把关规范性文件,准确适用税收政策规定,防范执法风险,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合理改革涉税行政审批,将涉税审批权限尽量下放基层一线,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流程,推行“先办后审”、“先批后查”,提高办税效率。增强干部税收执法风险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执法风险预警控制机制,加强风险预警、排查和防范。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大税收执法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信息化考核水平,增强税务机关自我纠错能力,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与党政、部门沟通联系,宣传税收法律

篇4

关键词:智能媒体 大数据 智慧生活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030-02

1 媒体的智能化演变路径

网络时代媒体内容呈现出的网络化,使得信息的接收方式、接收容量比传统媒体有了大幅提升,但这只是表面变化;人们与媒介互动的方式没有太大改变。而移动互联网的兴盛,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应用为大家确立了一种新的信息沟通方式,它打破了时空的线性结构,建立起新的媒介交互关系。移动媒体的自主性、互动性使得媒介的新特性更为明确,也变成了这个传播时代的新标准。媒介的智能属性已经开始显现,但这只是一个开端。随着大数据、云技术的助力,媒介的智慧将开启一个涉及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的智能社会形态。媒体智能化的必然趋势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迈向智能进程。

1.1 智能分析

智能化媒体有着对媒体受众的主动感知能力。通过对受众爱好、习惯等各个行为方式的数据采集,运用其智能化的数据算法与分析能力,细致入微的了解每个受众的个性需求。在智能媒体时代,了解受众也就意味着牢牢掌握住了受众,深谙运营的媒体平台,必将能为受众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在按需提供的基础上,甚至能在受众所想所需之前完成潜在的需求满足,将智慧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极致展现。这种智能分析能力依托于媒体平台将影响于科学、教育、医疗、娱乐等更多领域。

1.2 智能捕捉

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数以万计的数据。与传统网络媒体超强的搜寻能力不同,人们面对信息海洋更需要的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的能力。“数据就是新的石油和全球通行的货币”,在浩瀚的数据领域捕捉有用的数据,就是在获取价值。智能媒体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将海量信息分类、过滤,将生成于受众的价值最终服务于受众。

1.3 智能推送

基于智能捕捉和分析的能力,智能媒体时代的受众行为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数据内容,它被获得、被记录、被分析,甚至被进一步智能推测再而传递给受众。智能媒体不仅刷新数据,保持客户端与信息源的高度一致,它更会在其中挖掘规律、预测未来。这些“先兆性数据”的细节背后隐藏着受众的行为规律与习惯,当受众在决策中不知所措时或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来自智能媒体推送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2 智能媒体演进的核心动力

2.1 智能媒体的功能

智能媒体不仅具备传播功能,更突显了其服务功能。全方位的满足受众需求,强调以人为本的智能属性,是媒体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能媒体所能满足的服务需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满足受众在时空维度上的需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受众身处的时空无时无刻不呈现出需求;小到快递追踪,大到全球医疗,人们越来越期望时空的优化能带来更加高效和优质的生活。智能媒体恰恰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

另一类是满足受众在“应用”上的需求。有学者认为:“应用”简化了获取信息的路径;“应用”强化了专业化服务;“应用”以开放的方式促进了“长尾”需求的满足。“应用”是对服务和需求的近一步优化,“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强,促使新技术在媒体上的创新,例如APP应用在智能媒体平台上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互联网接口的优化,电子二维码的货币支付实现了结算的便捷,可穿戴设备逐步兴起解决了受众的实际需求等等,还有数以万计的新技术在不断优化着“应用”需求。

2.2 智能媒体的义务与责任

“任何媒介对任何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所谓“新的尺度”即新模式新关系,智能媒体应尽的义务与承担的责任也将在这种新模式、新关系中显现作用。

2.2.1智能媒体的义务

社会发展历程中,艺术曾被垄断在一部分人的审美视野中,还有更多资源也曾被控制在一部分人的手中,由于经济的贫富、社会地位的高下导致了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在知识社会中,这种不平等依然存在,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知识鸿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信息革命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鸿沟”亦是如此,这不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

2.2.2智能媒体的责任

智能媒体的形式是多样的、传播渠道是多元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它迅速扩张,延伸至生存空间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将有助于人们实现平等的资源接收与共享,不因经济、地位而产生资源的倾斜,人们对它的期待与依赖与日俱增。智能的趋势不仅仅是媒体领域的专属,它在带来这场媒介革命时,也将成为媒介演变的新起点,同时由它迈出走向智能社会的重要一步。智能媒体肩负着现实与虚拟之间自由转换的职责,更是这两个空间界限消弭的重要力量。通过智能媒体形成的每一个智能空间,都将是未来虚拟社会构建的重要分子。由智能媒体的发展可观,打造虚拟社会任重而道远,但也指日可待。

3 “服务为服务”的媒体进阶

媒体逐步成为智能化的平台,渗透至传播的每一个节点,成为人们走向智能社会的重要途径。智能媒体形成服务的“超市化”结构,以大数据为支撑,受众根据所需,自由、便捷的满足一切服务需求。受众的需求被放大、被重视,社会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被开拓,人们更容易获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长尾”在这里产生了极大的效应,智能空间变的更个性、更开阔。智能媒体在完成受众心理预期需求的同时,还将预判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提前满足潜意识服务需求。最终实现智能媒体的“服务为服务”的媒体进程。

这一切的动力都来源于智能媒体“以人为本”的重要属性,智能化媒体是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根本宗旨的服务性媒体。媒体已经由信息传播结构,向着服务型结构转变,媒体受众的地位因此已经转客为主拥有了主动权,媒体的发展进程迎来了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受众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媒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好为“人”的服务。媒体的运营者们必须主动邀请受众参与到媒体的未来发展,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开放性媒体结构已经形成。

4 结语

媒体权利中心的转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赋予了每个受众改变世界的力量。而唯一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人本是智能媒体的重要属性,更是时展的根本要求。由智能媒体的发展远观时代进程,人们迈进智能时代畅想智慧生活并不遥远。以智能媒体为突破口,虚拟社会的构建定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建磊.App:认识新媒体的一个崭新视角[J].新闻记者,2011(11):84-88.

篇5

 

在人类完成利用蒸汽机、电动机等驱动机械替代人的体能进行劳作的机械化工业革命,并且实现了机械自动化以后,历#已经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走到了让机器能够按照给定的知识和规则自行作出决策并执行决策的智能化的阶段。如果说机械化时代因能源驱动而使得机器“四肢发达”,信息化时代因信息灵通而使得机器“耳聪目明”,那么智能化时代会使得机器因智能技术而“头脑聪慧”。采用了智能技术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具有某种人类智能的特点,能够像人一样处理信息、提炼规律、调度知识和作出决策。人类的智慧指挥人类的行动,机器的智能则统帅机器的行为。机器的智能水平越高,机器的作用越大,因为智能科学技术成果的

 

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以实现“低消耗、低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和谐、高安全、可持续”。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增长速度。但推动高速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之路,已经走到尽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度依赖资金、资源和环境投入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紧迫要求。而智能科技作为一种共性支撑技术近年来越发受到关注,发展迅速。

 

我国近年来智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其一,智能科学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趋势明显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传统产业正在自发地形成与信息产业结合的发展模式,而这种结合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处理,更需要的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智能策略,处理复杂的环境条件和作业任务的知识处理能力。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将为智能科技发展提供应用载体和持久动力,体现了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行业的新模式。不难预料,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以及生态保护等许多由传统工业引发的重大问题的解决,智能科学技术将大有用武之地。

 

其二,智能科学技术与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密切结合。近年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智能监控、智能家居、智能材料等一大批走向智能化的髙科技产品开始成为国际著名厂商争夺未来市场的法宝。这一现象既体现了智能技术长期以来与高科技产品的自然结合,也使我们看到了信息社会全面走向智能化的曙光。

 

其三,智能科学技术在各个战略型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中的作用曰益重要。国家重点倡导和扶植的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无不以智能科技作为其关键支撑技术,智能科技的发展因而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外,智能科学技术研究的学科实力和社会影响快速提升。经过长期的研究与积累,我国智能科学研究进入了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全新阶段,很多前沿领域都形成了有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智能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正在向“理论创新”的和“大规模实际应用”发展。

 

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也不断取得突破。

 

智能科学技术将进一步突破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为核心的传统研究模式,不断地引入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等自然智能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方法,开展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有机结合的互动研究。

篇6

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在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以来, 人工智能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97年, IBM超级电脑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6年, 由Google旗下的深度学习公司Deep Mind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 Go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 这件事轰动了全世界[1]。随后有关人工智能的热点应用不断推出, 比如无人驾驶、智能医生、语音与人脸识别等, 让我们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已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应用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比如2017年高考期间, 机器人艾达挑战高考数学, 10分钟就答完, 获得134分, 激发了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巨大热情,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忧虑与反思[2]。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在2030年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先后从国家层面人工智能政策规划, 将人工智能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际竞争的新动力[1]。

1 人工智能定义和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的英文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 人工智能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认为[3]:人工智能是关于人造物的智能行为, 主要包括知觉、推理、学习、交流和在复杂环境中的行为。人工智能的长期目标是发明出可以像人类一样或能更好地完成以上行为的机器, 短期目标是理解这种智能行为是否存在于机器、人类或其他动物中, 所以它包含了科学和工程双重目标。根据其功能强弱, 人工智能分为三类, 即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还有超级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 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以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知识表达和启发式搜索算法为代表;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 提出了专家系统, 同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算法研究发展迅猛, 伴随着半导体技术计算硬件能力的逐步提高, 人工智能逐渐开始突破;第三阶段是自20世纪末以来, 尤其是2006年开始进入了大数据和自主学习的认知智能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开始增多, 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和视觉识别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4,5]。人工智能的技术体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即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以及人机交互等。当今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Alpha GO主要应用了机器学习中的深度学习算法。

2 人工智能应用状况与反思

2017年, 阿里的无人超市落地杭州, 进店、挑选商品、付款支付一气呵成, 消费者几乎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完成购物。与此类似, 昆山富士康公司裁员6万名工人, 全用机器人代替。京东、淘宝引入的智能机器人替代了原来的仓库管理、人工客服等岗位。因此有学者悲观地断言:在人工智能时代, 因为很多职业岗位或技能将被智能机器人所代替, 职业院校毕业生很有可能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笔者认为, 我们不应该重蹈历史上英国制定的限制汽车推广使用的《红旗法案》的悲剧。正是这个在今天看来毫无道理的, 但却持续了三十年的法案让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完全赶上来, 最终远超英国。人工智能应用必将淘汰或替代很多现有就业岗位, 但同时又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这是一个伴随着产业智能升级的、长期的艰难过程,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这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3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为了更积极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除了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和政策、经费支持之外, 建议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规划。

3.1 解放思想, 更新理念与制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提出, 人工智能走向2.0阶段的真正原因是世界正从原来由人类社会与物理空间构成的二元空间, 向着由物理空间、人类社会与信息空间构成的新三元空间演变[6]。因此, 职业教育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入人工智能等相关理念和技术, 同时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内容、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比如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 信息技术类课程课时偏少, 数据处理、编程类或人工智能课程几乎没有, 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适当减少将来可被人工智能应用替代的技能课程的课时, 比如电算会计、环境监测等。

3.2 善用人工智能, 提升教学与管理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 教师们现有的重复性工作和大量数据积淀的教学任务, 比如批改作业或阅卷或课堂考勤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因此, 教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 更充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精确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教师也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补充教学资源, 减少备课重复性工作, 提升教学效率, 真正地做得因材施教,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将不同程度地得到重构,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在线学习平台大量出现, 不同的学校、学科及专业课程不再封闭, 学习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 碎片化与个性化学习将日益普遍。教师能完整地跟踪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比如学生上课是否睡觉、是否玩手机、是否在教室里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等, 都能够根据监测数据进行智能解析, 有利于更有效、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大部分课程考试将全部自动化, 考生资格审查利用人脸识别、监考与阅卷都由智能机器来完成。上述人工智能给教学带来的这些变化既需要网络硬件设施和相关软件系统来支撑, 更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师们继续提升信息技能、深化和加强信息素养。

3.3 深化产教融合、优化实训筑牢就业

在人工智能时代, 职业院校应与相关行业统筹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 拓宽企业参与的途径, 深化引企入教改革, 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 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 推动学校就业与企业招工无缝衔接。比如职业教育将出现新师徒制, 行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将通过互联网以VR或者AR技术言传身教的方式, 带领规模庞大的徒弟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

3.4 完善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推广, 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如果不及时进行充电升级, 中低端的重复性强的工作将面临被智能机器人不同程度进行替代的危险。所以对于不少技能岗位, 守着一门技术吃一辈子老本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因此, 职业教育要继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为职业教育学生的充电升级铺就一条纵深的通道。

3.5 人文教育为道, 智能教育为用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 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将被机器替代, 人们将从重复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转去从事更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或者更具有情感类的工作, 这些工作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因此, 职业教育更需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是做人之道, 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促进跨界思维的形成, 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时代的相关职业岗位知识和相应的智能技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曾说:完全人工智能的研发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Tesla汽车和Space X公司创始人马斯克说: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人工智能。如果必须预测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威胁, 恐怕就是人工智能了[7]。一群没有良好道德水平的, 但掌握了智能技术或设备的人们是危险的, 所以职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 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只有这样, 人工智能应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人们、造福社会。

4 结论

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又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教学、生活和工作方式, 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职业教育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时, 须要从国家政策、理念与制度、教学管理、产教融合、终身学习等方面做好应对, 切实地把握人文教育之道对智能教育之用的统领原则, 培养能很好地掌控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青松.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8 (8) :50-56.

[2]苏令.人工智能来了, 教育当未雨绸缪[EB/OL].[2018-05-15].

[3]Nils J.Nilsson.人工智能[M].郑扣根, 庄越挺,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4]王璐菲.美国制定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J].防务视点, 2017 (3) :59-61.

[5]贺倩.人工智能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 2017 (2) :1-4.

篇7

关键词:智能广告;广告产业;广告传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智能媒体时代正在来临,而广告行业自然也面临着变革。一方面,媒体行业积极寻求智能化的步伐,催生了智能广告这一具有广阔前景与极大潜能的产业;而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媒体的智能化道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被机器学习能力与算法迭代加持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广告行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广告行业智能化的变革中,传统广告行业不断地瓦解与重构,广告的运作模式与分发策略,相较以往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技术为行业带来变革与机遇的同时,因为技术发展不完善、监管能力滞后等因素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这些机遇与风险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切入点,本文将从智能广告发展溯源、智能广告的传播特征、智能广告时代的潜在风险三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智能广告发展溯源

计算广告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被提出,其核心是一种能够做到精准投放的广告投放机制。它在基于大量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实时高效的计算,对用户进行场景画像,找到最优匹配的广告内容并定向投放给目标用户群体,由此能够将广告收益大幅拉升。这一广告投放机制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谷歌公司在2019年第一季度基于数字计算广告的营收就达到了373亿美元。计算广告在其诞生之后也在经历着不断的迭代升级。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与广告行业进一步融合,以计算广告为基础的智能广告应运而生。在目前国内对于智能广告的研究中,有学者对“智能广告”这一概念做出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以数据驱动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广告内容的耦合生产、精准投放与互动反馈从而个性化地满足消费者生活信息需求的品牌传播活动”[2]。智能广告在原先计算广告的基础功能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即时性内容生产与创造、精准化个性化内容分发、依据反馈数据进行广告效果优化等能力,对于整个广告产业链有了更加全面的渗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智能广告是对计算广告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

二、智能广告的传播特征

人工智能技术对广告的深度介入,不仅使得广告的内容生产与呈现方式出现了改变,“对产业运作形态、产业链生态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3]。

(一)人工智能对内容生产的深度参与

相较于传统的数字广告,智能广告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对广告的创意策划与内容创作进行了深度的参与,智能广告的内容生产大部分由特定算法负责,相较于人类设计师,负责智能广告内容生产的人工智能可以进行不间断的自我优化升级,同时也能与最新市场动向相结合。例如,天猫的广告AI设计师“鲁班”,在2017年的“双11”活动期间,这一人工智能设计师共生成了4.1亿张海报。如果以每张海报花费20分钟的时间计算,将同等数量的海报由人类设计师来完成,总共将会耗时近300年的时间。由此不难看出,智能广告在生产效率与内容时效性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而在广告的内容呈现方式上,智能广告最为核心的特征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呈现。由于广告内容的生产效率与数量脱离了人力的限制,使得智能广告能够依托用户画像等技术为基础,为不同的用户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定制创作并加以针对性地投放。以前文提到的天猫AI设计师“鲁班“为例,在同一时间,使用不同的手机打开淘宝,APP首页所出现的广告海报均不相同;SaatchiLA的人工智能“沃森”,在为丰田汽车公司的新车型进行推广营销时,广告内容的呈现方式也显现出了相同的特征。该公司在Facebook上开始了一项运动———“ThousandsofWaystoSayYes”(成千上万种说Yes的方式),并且最终基于100多个不同的人口统计特征,生成了100余条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广告。综合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对于内容生产的介入,使得广告的内容生产进入了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时代,由此生产出的海量广告产品推动了广告个性化的呈现方式。

(二)基于用户画像的分众化传播策略

智能广告时代,广告的智能内容生产与呈现方式的转变,自然也促使广告的传播策略发生转变,而广告生产与传播重心也发生了较大的偏移。在广告的传播策略方面,传统的广告传播策略往往是基于广告理论、市场及消费者调查而进行制定的,由此所形成的传播策略针对的受众往往较为宽泛,投放策略较为粗放,所获取的传播效果也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而智能广告的投放策略主要是基于用户画像,再通过大数据与算法对受众进行精细化划分,筛选出合适的广告受众之后再进行广告投放。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信息流广告,这一形式的广告广泛存在于社交媒体(如国外的推特、Youtube,国内的新浪微博、微信)当中。此外,智能广告在传播时会选择与内容信息进行深度融合,这一传播策略使得智能广告对受众的心理把握得更为精准,使得广告的商业化目的更为隐蔽。如前文提到的信息流广告,往往都与潜在受众所浏览的信息、咨询等相融合,“并且通过用户的刷新行为不断变化,更易于用户接受”[4]。智能广告在广告投放效果监测方面也同样与传统广告有着较大的不同,智能广告经过分发之后,可以实时根据后台的反馈数据进行广告效果监测。同时,智能广告在投放的同时往往会保留手中的反馈渠道,如Youtube在进行智能广告投放时所使用的反馈机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程度,对投放给自己的广告进行意见反馈,这使得系统能够根据用户反馈对广告的传播策略进行实时调整,从而形成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投放策略。

(三)日趋完善的智能广告产业链

由于智能广告所取得的投放效果更为优异,因此广告主对智能广告的投放兴趣与投放预算正在逐渐增加,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导致传统的广告产业链发生格局转变。目前,国内正在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智能广告产业链,这一产业链的主体“包括智能广告技术公司、智能广告媒体、智能广告监测公司、智能广告数据管理公司、智能广告交易平台等”[5]。由于智能广告的传播主要依托于受众数据与用户标签,受众数据成为广告运营机构的核心资源,而拥有大量数据计算、分析、处理能力的智能广告技术公司在产业链中占据了较为核心的地位。如前文所述,由于广告的创意与内容则逐步成为了数据优化与算法计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广告的创意策划人才、资源正在逐步向幕后隐退,传统的广告设计公司在未来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冲击。

三、智能广告时代的潜在风险

在技术为行业带来变革与机遇的同时,因为技术发展不完善、监管能力滞后等因素所产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消费者个人层面

1.个人信息与隐私泄露风险

广告受众关切程度最高的一个潜在风险是自身的个人资料与隐私信息是否会遭到智能广告公司的滥用与泄露。由于大数据已成为众多智能广告公司的核心资源,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价值进一步助长了不当利用个人隐私信息的不良动机。由于智能广告的核心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智能广告公司所抓取的数据中必然含有大量的用户隐私数据,因此用户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与广告公司的数据使用似乎正在形成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如何处理用户隐私所带来的信息伦理问题,在未来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解决。

2.非理性消费风险

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到,“消费者总是怕‘错过’什么,怕‘错过’任何一种享受”。而智能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与信息内容深度融合,对于消费者的心理把握更为精准,让广告的商业化目的更为隐蔽,而“广告的功能性美丽则唤醒了消费者内心的隐秘与欲望,产生购物的冲动”[6]。这使得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智能广告的操纵,从而导致非理性购买行为。

(二)行业生态层面

1.数据孤岛导致的行业信息不平衡风险

一个良性的广告产业生态,往往是建立在行业内部的信息共享这一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数据自身所带有的隐私性,加之数据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往往蕴含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这也使得公司之间对于数据的共享意愿处于较低的状态,同时也促使了“数据孤岛”的出现,如何避免数据垄断的出现,如何在数据共享与公司利益之间寻找平衡,这需要整个行业的进一步思考。

2.广告内容工业化生产导致的广告文化属性下滑的风险

广告除了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外,还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属性,而智能广告的核心往往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也使得广告的文化价值可能会被忽略。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如何使AI理解人类的情感与文化需求、如何保证机器生产的广告内容不只是冰冷的掘金机器,这一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四、结语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未来互联网发展和竞争的高地,就是对广域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实现其价值匹配与功能整合的高度智能化”[7]。广告行业的智能化已然是大势所趋,通过智能化的广告生产与运作,能够推动广告行业形成新的行业生态,提升广告产业的经济繁荣程度,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在智能广告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变革时,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技术与风险相互并存,而如何应对这些潜在风险,需要业界与学界进一步合作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苏涛,彭兰.“智媒”时代的消融与重塑———2017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8,40(1):38-58.

[2]姜智彬,马欣.领域、困境与对策:人工智能重构下的广告运作[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3):56-63.

[3]李名亮.智能广告信息伦理风险与核心议题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1):76-84.

[4]唐英,黄丹旎.新《广告法》语境下微信信息流广告监管制度研究[J].当代传播,2020(1):86-88.

[5]廖秉宜.优化与重构:中国智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J].当代传播,2017(4):97-101+110.

[6]蔡立媛,龚智伟.人工智能时代广告的“时空侵犯”[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73(2):70-76.

篇8

关键词:大数据 人工智能 技术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00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要作用日益体现出来,不可或缺。计算机从20世纪被发明,经历了各种改革、调整与进步,到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融入到人工智能的领域,开始代替人类本身做一些危险性、精密性高的工作。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依靠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还有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大数据通过对各种程序化的技术的核算、设计以及发明所推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因为起初所有智能化都是在技术中发现和实现的。到当代,这种动力开始被大数据所替代,大数据开始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继续发展的潜力。

1 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继续发展的机制

1.1 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如前所说,在最初几乎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在生产的技术中发现、实现和发展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劳动人民创造的技术更是无尽的。从人类进化史中就可以看出,人类在工业革命后,从最初的利用蒸汽推动机车和及其的运转,到后来利用燃料,通过内燃机来推动机器运转,再到发明电机,再到现在通过电力实现了各种各样人类凭借肉体无法完成的事情,比如在地质勘探、深海探测等方面。人类对于技术的不断完善,推动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2 大数据通过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机理

大数据指的是对于一定范围内或者行业中,某一特定主体的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特性、数量、属性、问题、偏好、趋势等内容的了解,基于众多信息条目下的数据处理,最终可以从多方面系统化地了解某一事物。而人工智能指的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根据人工智能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本身说到底是一门技术科学。在技术发展已经脱离以往的直接生产经验,单是凭借大数据就可以进行推陈出新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动力已经在无形中被置换。大数据通过收集、分析技术参数,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革,将人类从技术操作中剔除,完成人类本身完成不了的工作。

2 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继续发展的现状

大数据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通过技术的革新来实现的,但是这种技术的作用与实际的生产之间日渐存在张力,换句话说,大数据所促进的技术进步与革新,不但没有被限制在传统生产领域中,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所有生产的阈值,更像是一种未来计划。

美国的开源汽车制造商Local Motors曾推出过一款无人驾驶公交车Olli,车身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只需10 h就能打印出恚1 h内就可以组装完毕。这辆车没有司机,也没有方向盘,全靠内置的超级计算机来发送指令,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再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实时路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人汽车在实用性方面目前微乎其微,但是在未来,将彻底地改变人类出行方式,这就是当今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路径。

当然,在生产领域,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成果更是显著,Agrobot是一家在加州开设的西班牙公司,他们制造的商业机器人可以采摘草莓。在采摘过程中这种机器人只能识别足够成熟的水果,机器本身是技术的极大进步,在识别成熟的草莓方面大数据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智力领域中,随着“阿尔法狗”这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在与人类对战中爆发出优势,人工智能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而“阿尔法狗”之所以能战胜人类,与其积累的大数据分不开。

总之,大数据通过挖掘技术的发展来促进人工智能的继续发展,不仅是在科学实验领域,也在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

3 大数据挖掘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继续发展的方式

3.1 传统技术领域中大数据推动的人工智能技术转变

在传统产业中,依靠人工以及简单的机械来进行工作的领域也已经逐渐被大数据推动的人工智能技术所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大数据渗透进产业的每一个角落中,分析传统产业中耗时耗力的缺点,统筹整个产业或者地区性传统产业的资源分配,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最终以渐进的方式形成产业转变。在我国,逐渐淘汰高耗能、低产出、重污染的企业,向着高兴技术产业发展,就是利用大数据分析这些产业给地区或者行业带来的利弊,最终决定如何转变。

3.2 大数据创造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前沿

这是个数据时代,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数据所记录,技术也一样。技术的所有参数都被编制进大数据的网络中,它开始“开疆拓土”,创造以往不存在的人工智能领域。在现代医学领域、现代化农业领域、现代航空领域以及现代军事领域等多个领域中,大数据指导下的技术性人工智能逐渐占据了科技的最前沿,成了社会性技术发展领域的风向标和指明灯。

4 结语

大数据通过置换传统生产技术、理念来实现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将人类从危险、枯燥的工作中释放出来,代替了人类引以为傲的智能,将社会生产、日常生活推向了一个更方便、更科学的时代,它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邹蕾,张先锋.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应用[J].信息网络安全,2012(2):11-13.

篇9

【关键词】智能电梯模型 单片机 自动控制 数字化

一、引言

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对于工业的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机械化、数字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电梯以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智能化的时代对电梯的要求也是智能化,智能电梯是未来电梯运行中的主流。智能化电梯的发展间接地代表了智能化时代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文明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智能电梯不同于普通电梯主要是因为智能电梯包含了智能化的因素和数字化的控制。智能化电梯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语音控制功能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本质。数字化控制增强了电梯的可操作性。运行平稳的设计思路保障了电梯的运行效率,增强了电梯的舒适度。

二、智能电梯模型系统

电梯是一种介于底层向高层运输的工具。大多数情况下,智能化电梯以一种典型的案例呈现在人们眼前。智能化电梯涉及语音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数字化控制。智能化的电梯只为提供安全的运行机制、高效的运行效率、舒适的运行环境。模型设计和硬件系统:

(一)模型设计。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应用市场。本世纪初,我国的电梯总量已超过10台,且呈逐年上涨之势。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标准,每1000人一台电梯,我国的电梯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智能电梯模型系统改变了普通电梯的封闭式和不易拆卸的缺点,强化了运行控制的设计,借助了编程控制器,加强了投入运行前的调试和运行中的监控设计,也为未来增加一些功能预留了空间。模型设计采用集控式的电梯系统。集控式的电梯系统包含有一系列的子系统,比如引导系统,门控系统,质量控制系统,电力稳压系统,声控系统,通信系统等。为了增加美观和安全,电梯的外观主要采用透明的有机材料,比如有机塑料、有机玻璃。为了保证运行的安全和效率,电梯轨道一般采用合金材料,比如铝合金,铝锰合金等。

(二)硬件系统。硬件设计主要以可编程的单片机为媒介。单片机是一种微型控制器,主要由SRAM、FLASH、可变程的控制器以及可控的定时器构成。用户输入模块、传感模块通过输入器和电流信号通过单片机输出串口通讯模块、电动机驱动调速模块、显示模块。除了输入模块、传感模块、显示模块、通讯模块、调速模块,还有测重模块和检测模块等。通讯模块:一般使用异步接受、发送器模块。接受、发送器是串口通讯接口的单片机。接受、发送器和电平转换器共同构成串口通讯模块。显示模块:显示信息使用液晶显示屏或LED点阵。接受器将楼层、载重、温度等信息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单片机,经过单片机的简单处理,再经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调速模块:传感器接受信号,将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过单片机的处理,再将信号传递给调速模块,从而控制电梯的运行速度。

三、软件系统设计

(一)系统的程序流程。电梯初始化,然后判断电梯是否能够正常运行,若是不能运行就调用故障处理程序,然后进行故障处理。若电梯能够正常运行,用户通过语音功能输入信号。电梯运行过程中通过传感器接收信号,并通过单片机处理信号。当到达输入的楼层是,调速模块运行,减速并准确停止,开关门、显示等操作,判断下一个目标。循环不断地运行上述过程。这就是智能化电梯的系统流程。

(二)编程软件。通常使用串行方式的PLC编程。不同于一般家用电器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以及C++、java等高级编程方法,PLC的编程方法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方式和运行方式,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循环,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

四、智能电梯的优缺点

电梯是一个大型的、整体的统一体。智能电梯的设计是区段增加的,具有查询功能和楼层设定功能。智能电梯的控制方式是语音和磁卡双重控制方式。有些保密的智能电梯还设有时间管制,指纹扫描甚至虹膜扫描等保密设置。电梯的结构要求电梯不可随便拆装,结构部件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这种情况就要求维修者不可以对原来的进行二次变更。现在的硬件不能很好地满足电梯长时间安全的运行。传感器失效的情况是十分普遍的,这就增加了电梯运行的风险。每个公司的硬件标准是不一样的,没有固定的标准,没电梯的维护造成了困难。软件方面,现在编程软件单一,编程方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用户的要求。自上而下的编程方式,造成程序的复杂化,复杂的系统设计将面临修改困难、调试难度大、可读性差等缺点。智能电梯系统要求在运行的环节中具有灵活的特点,然而PLC的编程方式会不能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改进编程方式和编程器。

五、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电梯了,无论是上班,还是回家,乘坐电梯是必要的。现在城市中到处都是高楼,这就要求电梯运行稳定,维护简单,易于修理。智能化的电梯服务更加人性化。智能电梯不仅节约时间,还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智能电梯的设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生活、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智能电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电梯的创新将引领未来电梯的发展方向,拥有广阔的市场占有率。智能电梯的创新,是社会创新能力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作者:李洪群.基于PLC的双匀速电梯模型系统设计.电子与通信工程 苏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

[2]宋定宇.基于独立回路构造决策树的电梯安全监控系统设计.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3年7期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GHRF2013GZHTZY005S

篇10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建筑电气;发展与展望

1前言

现在的年代是一个国际化的年代。全世界的高科技正在飞速的发展。全世界的人民也对于建筑物有了一个新的展望,一个新的期待。很明显,目前到智能化建筑是相当满足人类需求的。相关智能化在建筑建设上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智能化也是有合格时代的需求,因为智能化能够给人类带来方便,能够给人们工作与学习带来舒适,现在人们工作与学习余姚一个舒适的环境,所以智能化建筑能够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目前建筑电气也需要随着智能化建筑的更新而更新,所以现在建筑电气也要逐渐的向智能化靠拢,目前建筑电气的技术也逐渐走向国际化。所以见着施工和设计的人员一定要跟的上时代的节奏。

2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高科技不仅在国家的建设以及发展上起到作用,而且现在有很多的智能化电器等拥有智能化的东西已经融入到现在人民的生活当中,人们也逐渐的接受了智能化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因为智能化确实给现在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其中智能化建筑是现在新型的一种智能化结构,人们的目光也聚焦在智能化建筑上面,也接受了智能化建筑在人们生活与学习上的位置,智能化建筑采用的高科技有很多,其中包括了遥感技术,电视技术,数字技术,对于建筑物进行一个总体的把控和操作,所以现在智能化建筑已经不需要相关的维护人员再进行维护,已经能够在远处发现建筑物的一些问题,它能够满足现在人们对于生活的各种需求,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个舒适的工作与学习的环境。目前智能化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就是,还有不少人不知道智能化建筑的作用,还对于智能化建筑有一定的误解。所以进行智能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让现在的人们不断的了解智能化建筑。建筑电气的技术现在已经跟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了,已经变得不可分割了,建筑电气能够实现现在的一些功能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给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方便,电气技术,是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技术,因为电气技术能够根据数据来模拟,能够让现在很多东西都变得智能化,智能化建筑的使用也离不开建筑电气的使用,现在人们都在说机电一体化,意思就是机械方面的问题与电力方面的问题是一体的,已经不能分开了,所以现在的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与现在建筑电气的融合就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例子。目前建筑电气在现在的发展现状就是,建筑电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支持,能够满足现在人们对于生活要求的实现。

3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的关系

根据上面所说的,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现在的建筑智能化的技术是通过自动化体系来完成的,这些技术都是电气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在现在的智能化建筑当中起到作用,这两个技术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在平时建设有关智能化建筑的时候,又需要建筑电气的使用;另外,建筑电气的发展也需要智能化建筑的支持,因为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市场广阔,这才能运用到现在的建筑电气,两者相关的影响,联系也是相当的紧密,在现在的智能化建筑建设当中,这两个技术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了一个都进行不下去另一个,看似这两个技术是单独存在的,但是缺少了其中的一个,那么另外一个技术的发展将会变得十分困难。

4建筑电气在智能化建筑当中发挥的作用

建筑电气在智能化建筑当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建筑电气是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基础,没有了建筑电气的支持,那么智能化建筑是发展不起来的,在智能化建筑建设的过程当中,很多的设备都需要正常的安装,在传统的建筑当中,很多设备的安装与使用的工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所以在以前,很多的工作人员在设备安装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的困难,还有很多的工作人员在安装设备的过程中发证了安装错误的情况,这些情况给以后建筑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在以后建筑的使用会产生很多的小问题,在现在的现实生活当中也是,在很多地方,智能化建筑还没有普及到位,施工人员就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设备的处理和安装,最后发生了很多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很多的危险,导致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但是现在建筑电气在智能化建筑当中的使用就不会发证这样的问题,建筑电气的技术能够保证设备安装的安全性问题,还能够保证设备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建筑电气在智能化建筑当中的使用,还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建设建筑的成本,减少成本,减少成本的支出。

5未来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的展望

未来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的发展是很有前景的,但是现在很多智能化的建筑以及建筑电气的技术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需要人们不断的完善,所以现在的工作人员要对于智能化建筑的建设以及建筑电气技术的把控有一个很好的掌握,这样才能够在现在的智能化建筑的建设上有一个良好的质量保证,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话的时代,所以相关智能化建筑以及建筑电气的发展也要跟的上时代的节奏。

6结束语

现在我国的城市建设离不开建筑,所以智能化建筑一定要普及到现在的城市建设当中,这个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涉及十分广泛的问题,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平时多发现,多改善,让现在的智能建筑让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程大章,张俊.浅谈建筑智能化过程中的节能措施[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3).

[2]卢日亮.智能建筑中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与安装[J].装备制造技术,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