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建设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建设理念

篇1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循环模式;乡村旅游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经济模式造成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不考虑环境后果的经济模式已经退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舞台,现在已开始了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逐步转变的过程。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策略。

一、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旅游业属于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在一些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造成资源环境破坏、景观污染、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降低等等不可逆转的破坏却屡见不鲜。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开展旅游业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因此,为了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环境,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旅游活动,使旅游产业链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在旅游地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资源”的资源循环链,节约资源及能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以此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旅游循环经济理论下的留庄乡村旅游区建设

(一)留庄村现状

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位于黄河北岸,有焦枝铁路穿境而过,两条小浪底专用线在此交汇,村村通公路状况良好。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作为全国四大民兵营之一,是唯一的水上民兵战斗经典,作为全省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资源品级。另外,留庄村紧邻黄河西霞院,水域面积广,水岸平坦曲折,是天然的垂钓场所,其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前景广阔。同时留庄村有废弃窑洞百间,经后期开发即可投入做拓展训练及中小学生训练营之用。

总体表现为:人文旅游资源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红色旅游具有深厚的资源基础;窑洞兼具黄河窑洞传统民居特色和红色旅游开发特点,是留庄村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黄河水域景观品位较高,为留庄村开发休闲度假型乡村提供了良好前景。但是留庄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间耦合性不高。另外,对于乡村旅游地本身,其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力物质循环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循环基本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留庄村具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留庄乡村旅游开发,应按照旅游循环经济理论对辖域内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二)留庄村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在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留庄村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定位,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并且对历史价值高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在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充分利用留庄村资源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实现留庄村旅游经济收益,同时带动留庄村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

第一,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相结合。留庄村现种植有各种果树,但是面积不大,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景观效果。建议建立采摘园,丰富果树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结果率高的品种在当地种植。另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建议建立无公害大棚,提高农作物品质,同时可为农家乐餐饮的无农药纯绿色农家菜品提供保障基础。将留庄村的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活动相结合,形成集观光、休闲、采摘、品尝、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场所。

第二,依托窑洞拓展基地,开拓旅游新天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留庄村可将废弃窑洞进行再开发,可将开发后的窑洞作为机关和企业等单位进行拓展活动以及再教育基地。同时,窑洞紧邻黄河大面积水域,开发后的窑洞也可为留庄村周末滨水休闲乡村旅游提供充足的住宿设施。

第三,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物质资源循环。留庄村应建立沼气池,并以沼气为纽带联动果业、蔬菜、渔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游客粪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为原料生产沼气,为旅游业提供清洁能源,为污水处理提供发电动力。同时利用农产品为饲料发展养殖业和渔业,从而达到物质资源多级利用的目的。

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背景下,各产业循环图如图1所示

(三)推进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

1.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在对留庄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发展思路,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农业―养殖业―旅游业产业循环系统,既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又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规范旅游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行为,保障留庄村循环经济系统的顺利建立。

2.建立优惠政策,增强当地居民的参与性

开展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受益程度和生活水平,唤起居民对留庄村的生态和革命文化的主人翁意识,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展,保护当地的资源与环境。

3.发展旅游业,促进各产业耦合

在对留庄村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留庄村开发旅游产品时应抓住本村的独特特点,开发具有留庄村“葫芦”(民兵利用葫芦作为渡河工具,成就了留庄英雄民兵水上战斗经典)这个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这将带动农业、手工艺、文化产业等的发展。通过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留庄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水平,共同营造旅游发展的大局面。

三、结束语

以旅游循环经济作为理论指导,对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地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运用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对留庄乡村旅游进行开发建设,能够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带动留庄村各产业的发展,村民增加了收益,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为留庄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美丽乡村”;综合发展规划;规划设计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的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路

我国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一开始的乡村物质建设规划转变为乡村综合发展规划,将建设新农村转为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建设。②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将富民、宜民以及和谐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乡村的功能转型速度,实现乡村功能的快速升级,营造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应促进联合合作,提高产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一些大项目应尽量落实,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打造成地方性品牌,推出地方性的产业文化。在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发展和阶段建设、村建与民富、内涵和特色等几大关系进行重点处理。①应具体体现出村庄项目建设的实质内涵,从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同时应注意社会发展规划的统筹工作要做好;②在进行农村项目的规划建设时,不能太注重项目建设的多少和大小,而应从村庄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为村民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③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注重民富和村建,并使之形成互动机制,建设好宜居新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对农村的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落实,主要体现出促进农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共同[1]。

2“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1)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并村共富、整合资源的规划理念。有些村庄非常富裕,而邻近的村庄比较贫穷,因此两个村庄可以合并,利用富裕村庄的产业资源来推动较为贫穷的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变贫穷村庄产业资源缺乏的被动局面;同时,解决富裕村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经济比较落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的经济福利以及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开创村庄建设新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美丽乡村”的统一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另外,应对配套、布局以及建设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规划,并且,在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注重每个社区的设施和经济增长项目布局,实现并村共富。(2)在进行“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全域美景、互动发展以及产业兴村的理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资源的优化和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路径。对农村突出的产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其核心作用,促成经济链式的产业经济。①对农村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同时做好旅游线路、产品、基地设置的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的农业规模和内涵;②促成农村工业经济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在农村建立家具产业基地等,建设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可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美丽乡村”,为农村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引入外来人口进行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提高农村知名度,增加农村的创业就业竞争机会,以回馈农村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有着“中国十大名村”之称之一的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该村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面是横店镇,北边是东阳市区,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4476图1花园村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人,主要产业有地产、红木家具(见图1)、基础材料、高效农业、以及食品服装等,且花园村通过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完成了品牌名村商贸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应具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比如地理条件、经济现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产业资源等,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由上文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的论述可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产业驱动、功能升级以及节约高效”的创新理念和规划机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来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用地布局、项目建设、生态美景、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3.1“美丽乡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首先,因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点,结合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其他具体情况,建设该地区的发展元素,进行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为我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浙江省花园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该村主要从产业发展、有机整合、块区增长以及用地建设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从用地的整体空间上对地理性质进行改造提升,对整块的土地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对该村的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加强建设。另外,花园村将东永二线、东永一线和花园大道作为该村主要发展的核心地带,并规划为四大产业发展区,结合居民现状规划服务半径,对该村的社区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建设了六代居住块,还对该村的用地布局做了合理的规划[2]。3.2“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建设。①应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村庄的基础建设一起进行规划,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浙江省花园村,实施了“退宅还耕”的政策,对该村的主要生态节点以及景观地带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并基于该村的生态功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②对一些棚户区的地块、或其他闲置地块以及边角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融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资源的发展。3.3“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3.4“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乡村单位要实现相应的健身目标,就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点,应明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乡村单位的项目建设规划一般有农业示范区、木材产业基地、休闲娱乐公园以及旅游产业聚集区等[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综合发展规划理念对我国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生态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供同类项目的参考。

作者:洪卉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许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6(12).

篇3

关键词:法学理论;法治乡村;路径初探

1我国“法治乡村”建设的必要性

十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建立法治化的社会。法治国家是全方位的法治,不仅要全面推进党的法治,做到依法执政,还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府法治,而且要推进社会法治,从而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可见,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重要领域和重要一环。建设法治社会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的法治,法治国家就无法推进;同时,法治社会建设可以为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的全面推进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法治乡村作为法治国家建设农村的重点领域,提倡新农村的法制化建设也势在必行。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全面重申了依法治国理念,再次为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意志、愿望和新期待,广大农民也对依法治国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他们强烈呼吁和衷心期盼建设一个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宜居乐业的“法治农村”,把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真正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发展轨道。

近几年,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扩大,而农民的法律需求也日益增多,尤其在中国乡村社会的特殊性氛围,更加迫切的需要加强农村法理化法治建设。然而,从目前法治乡村来看,如何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提高村民的自我民主意识,从而建立良好的农村秩序,最终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恰恰是我们在“法治乡村”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2“法治乡村”建设的问题及现状

2.1宣传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当前农村法治状况无法适应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方面是基层乡村干部无法胜任农村法治宣传员的角色,在工作中没有很好的重视农村的法治化建设宣传工作,推行落实国家政策往往摆在主要工作方位上。另一方面是法治宣传员的乡镇干部在工作中下乡时间短,日常工作任务繁杂,导致大叔村干部无暇宣传法治乡村重要性。虽然法律对农村村民自治的主体、客体、内容及村民自治的程序、违法实施自治行为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在实际的法治操作过程中,村民自治的真正作用还是难以发挥。最后,国家普法法治宣传队及其法律志愿者更多的是在城市中心普法宣传,而很少甚至没有普及到农村。农村法规体系的缺失进一步致使村民在某些情形下依旧无法可依,目前法制建设多停留于立法层面,在村民守法及其执法依然存在问题。

2.2法治意识薄弱,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农村作为我们国家依法治国方略推行的重要社会群体而言,整个农村因为种种原因对法律的认知及认同度较低,村民的守法意识及其要受法律保护的意识都很差,村民对农村的礼仪习俗的尊崇遵循都超过了对法治化的应用范畴,大部分农村都缺乏现代法治化社会所应具有的民主氛围。我国农村受自然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加之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村民自治对农村大多数村民、村干部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农村法治文化的建设及其农民的法治观念赶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下的法治管理,法律在调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不够明显。加之农村社会法治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和谐有序发展。同时,农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家族观念、血缘关系、宗族派系相对于村民自治而言更是占据了社会管理的主流方式。基于农村整个经济基础水平和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专门针对农民的专门法律知识培训还不够系统化,普法教育的知识水平与普及程度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与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乡村中提出的新知识型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村民的法律知识和能力。而这一切,农民传统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法治化的进程。

3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若干路径

篇4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融入生态文明观念,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地域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应使农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对农民的个人选择给予尊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支持、引导上下功夫,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

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

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

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

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红群 单位:村镇建设管理所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公园;设计

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农村背景下的建设发展现状,乡村公园景观规划及营造,成为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的乡村公园规划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资源,潜移默化地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乡土文化。

1现阶段乡村公园景观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1景观趋同,缺乏吸引力

经济发展带来各个层面的现代化,乡村公园景观建设也是如此。但有部分城市规划者,将景观建设现代化片面地理解为“大拆大建”,照搬照抄国外的景观设计元素与形式,忽视了地域文化的本土差异,涌现了大量的“大广场”“大草坪”等,致使国内各地纷纷效仿,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同时,将乡村公园景观单纯地看作视觉审美需要来创作,再加上盲目套用现代化模式,不重视居民对生活环境的真正诉求,与当地地域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没能很好地融合,不仅造成了景观的趋同性,而且降低了居民的游玩兴致。

1.2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乡村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因地制宜,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才能具备协调性与整体性。然而现代化建设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一些乡镇建设者对景观设计的认知,即简单地美化已存在的空间,景观只是建筑的附加物之一,只需随意地在建筑周围种树栽花,不需要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导致所构建的乡村公园景观设计是片面的,与周遭环境割裂开来,显得十分突兀。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公园总体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2.1乡村公园总体规划理念

2.1.1因地制宜。从乡村实地现状来考虑,应使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元素,充分尊重农民提出的想法与建议,最大程度地为村民提供一处包含民风民俗且能开展休闲活动的开放场所。2.1.2突出特色。围绕当地独特的文化墙、园亭、景观长廊等景观建筑,将当地的优秀风土、民俗文化统一起来,使得当地独有的文化与景观在乡村公园中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相辅相成,给游玩者、休闲者带来不一样的体会与感受。

2.2乡村公园总体规划原则

2.2.1生态优先。以生态学原理为根本依据,利用绿色植物优点,有效发挥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在植物造景方面,考虑到地形要素,通常是采用鲜明的花草、灌木、草坪等,打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2.2.2适地适种。形成合理有效的生态模式,从而实现长期观赏景观效果,实现乡村公园自然效益。2.2.3地域适宜。凸显新农村乡村公园建设特征,根据调查收集的具体信息,了解村民生活特征。有目的性地选用适宜的景观方式,充分体现乡村公园独特的魅力,为当地村民及观光游览者提供休息、娱乐的好去处。2.2.4乡土文化。乡村公园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优秀文化,塑造的景观要符合村民的生活及休闲方式,以达到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的目的。乡村公园设计,既要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又要有益于乡村优秀文化的延续。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

3.1景观空间规划

3.1.1空间格局布置。在乡村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空间格局潜在于景观中的各个部分,空间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乡村公园景观游玩的顺序上。空间格局可以是自然产生的,也可以是人为设计的,公园规划必须具备完善的空间格局,既要保障乡村公园景观的中心位置,不能喧宾夺主,其他次要景观围绕景观中心有规律性地布置,又要把握好景观轴线,让游玩者产生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3.1.2空间序列组织。乡村公园的空间序列可以通过视线,将各空间连接起来,也可以通过某个具体的观赏点组织起来。规划空间时,可采用景观艺术表现手法,如对景、先抑后扬、漏景等,充分体现乡村公园景观空间的良好作用,让人们可以细细地欣赏与感受其中的韵味。

3.2景观结构规划

3.2.1点状景观结构模式。通常由具有观赏价值的个体景观设计景观连接成一组或多组景观群,这些景观群会成为乡村公园的主要景观节点,较为容易地将景观形象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凸显极强的凝聚力。3.2.2线状景观结构模式。是指具有长条形状的景观点连接成景观群,这些景观群将乡村公园中发挥独自作用的区域有序连接起来,相关联系、相互贯通,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的线状景观格局。3.2.3面状景观结构模式。是指以点状、线状或点状与线状景观体共同形成的功能分布明确的景观网状结构,规划覆盖内容丰富、多样、具体,可充分体现出乡村公园优质的观赏效果。乡村公园景观结构的3种模式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点状结构受到多方面的要素影响,通常是以文化实体景观组合成群为主要组成部分,而线状与面状结构的乡村公园景观具备鲜明的方向性。3种景观结构模式都是在考虑如何运用造景手法,以重点突出主景,展示各种类型景观场景的吸引力,满足游玩者玩耍、休憩的需求。

3.3生态环境规划

乡村公园生态环境规划可以解决生态问题,特别是注重植物分布的合理位置,因地制宜,保证植物的丰富性及成活率。与此同时,还需顾及到其他动物、微生物及组成的群落,共同构成完整、丰富的生态景观。所以,生态环境规划不仅要统一规划,完成所需绿化面积,而且要保证景观之间的协调关系。

3.4文化景观空间场所

3.4.1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两者相互影响,因此,要做到面面俱到、合理规划。3.4.2空间场所的选择。合适的环境氛围有利于文化活动氛围的产生,反之则会阻碍,所以,在不同文化活动中都应选择适宜的,利于环境氛围营造的空间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文化活动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功能。在开展活动型文化时,需要通过特定的活动类型,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合理规划景观,选择出最佳的空间场所。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设计实例分析———以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为例

4.1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概况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位于山东省蚕庄镇,而蚕庄镇坐落于招远市西部,辖60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被誉为“金都明珠”,在规划建设前,地区交通出行方式较为单一,生活配套设施较为匮乏,缺乏市民绿色公共活动空间。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南北长225m,总设计面积1.8hm2,覆盖面积较大。公园原始现状为一片土壤地,生长着些许植物,公园周边分布农田,空气质量佳,没有受到重污染,具有十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见图1、图2、图3)。公园规划方案设置有景观亭、特色花架、健身广场、湖泊、栈道等景观,加之栽植以当地主要树种为主,景观与植物之间相互衬托,打造出可以供人们观赏游憩、健身娱乐及组织开展多类型乡村文化活动的综合性乡村公园。

4.2项目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

(1)理念:金水湖生态旅游区项目坚持贯彻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理念,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乡村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有效利用保留下来的景观元素,重塑乡村面貌,将村里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内涵等元素融入公园规划设中,凸显当地特色,插入新鲜设计元素,赋予村民公共空间更多丰富的功能活动,设计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乡村公园。(2)原则:将当地村民需求放在首位,提供娱乐设施,供村内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去使用;合理保留原有资源,营造特色多样且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多功能的乡村公园。

4.3项目定位

公园性质定位———以乡村景观和环境为依据,突出当地人文风情与传统文化特色,打造一处集文化传承、休闲活动等多元素于一体的乡村公园。公园形象定位———“乡村、生态、文化、休闲、运动”,主要目的是践行新农村发展建设,具体展示出丰富、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内涵,自然朴素的乡村韵味,美丽迷人的风光与景色。

4.4项目功能区

4.4.1中心主景区。将公园中部位置作为主路口,主道路沿边设置景观花坛,花坛种植颜色鲜艳的芳香花朵,进入公园就可以闻到令人身心放松的花香味。通过主道路进入公园中心区域,广大的中心广场作为全园景观的重点,并加以花池点缀,红花、黄花等花色给中心广场增添了一处绚丽的风景线(见图4)。4.4.2安静休闲区。在乡村公园规划下划分出一块区域作为安静休闲区,该区域配以素雅的景观亭、休闲廊架等景观小品,选择使用花坛、假山水景进行点缀,结合体现休闲的青石板汀步,再栽植当地树种,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轻松、幽静的半私密空间,给当地村民及游客提供一处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休息的安静场所(见图5)。4.4.3地方文化展示区。蚕庄镇有着自身的文化氛围,但在村庄里面没有一个主要区域可以完整地展现出来,于是在乡村公园规划下,选择一块区域作为地方文化展示区。采用素雅的文化墙,合理放置文化墙,并配以鲜明的花坛点缀,可以展现出文里李村革命历史文化与文明古村的魅力(见图6)。4.4.4儿童活动区。在乡村公园规划下划分出一块区域设置为一小广场作为儿童活动区,主要采取塑料及软质铺装为主要材料,加以色彩丰富、鲜明的鱼儿、海豚、章鱼等形状点缀。设置适合儿童娱乐、安全的活动设施,例如,跷跷板、木马椅、摇摇椅等;设置小型沙池,并放置小型的、安全性能高的攀岩墙,满足儿童玩耍的乐趣;设置休闲廊架,可以提供儿童休息及便于家长看护孩子(见图7)。4.4.5滨水游憩区。通过结合水体、景观小品、种植本土特色植物的方式,设计出具有优美、迷人、观赏性好的乡村公园特色景观。在湖边设置亲水平台,满足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亲近水的兴致;在湖面上设置景观亭与活动平台,可以欣赏沿岸的风光及进行休闲活动(见图8)。4.4.6娱乐活动区。乡村公园需要满足玩耍、休闲的需求,于是在乡村公园规划中划分出一块区域设置为公共开放广场作为娱乐活动区。在娱乐活动区内,放置休闲树池坐凳与景观花架,供人们休息与交流,同时,设置简单的户外健身设施,提供村民及游客等多种活动的选择。人们在公园游玩、散步、活动的时候,可进一步促进人们的互动,加深彼此之间的友好感情(见图9)。4.4.7休闲健身区。需要满足当地的锻炼需求,设计满足要求的活动空间,在乡村公园规划下划分出一块区域作为休闲健身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区域内设置有1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及若干乒乓球台,同时,放置球场灯与休息坐凳,可选择在各时间段内进行锻炼或开展比赛(见图10)。

5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稳步推进乡村公园规划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乡村公园建设传承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也可以使乡村自然环境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保护。对乡村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十分重视行之有效的乡村公园规划理论,在分析农村原有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对园区功能、道路、植物等进行人性化设计,推动乡村公园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德骏,谢鑫泉,李敏,等.地域特性乡村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晋江市华侨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5):122-125.

[2]郭毅.新时期下新农村景观环境设计探索及创新实践———以山西太原阳曲村景观环境设计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0):146-148.

[3]朱金水.基于设计事理学的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以木兰溪流域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21,28(05):96-101.

[4]许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翥山公园为例[J].低碳世界,2017(35):216-217.

篇6

关键词:美丽乡村 规划设计 概念 内涵

引言

美丽乡村是我国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策略。这是一种综合、全面统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指农村拥有美丽的外壳,更为主要的是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那么,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呢?

1、美丽乡村的概念和内涵

第一,尊重自然,创建生态美。村落一般产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集多种自然因素为一体,包括山、水、宅、田、植物等。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且受工业污染的程度小。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条件,做到有特色、有风格、有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第二,重视卫生整治,创造环境美。卫生整治工作是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村庄环境卫生的清洁、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有专人负责公共场所的保洁、对村民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收集,并有专人定时定点将垃圾进行清运等。通过卫生整治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合理规划住房建设,创造建筑美。住房是乡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住房建筑布局合理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村民的空间感受和村庄的外在形象。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十分注重住房建设的规划,做到与当地的文化、现状相协调,并凸显出地方特色。

第四,合理设置产业布局,创造生活美。生活离不开生产,而乡村景观又是乡村生活的外在体现,乡村景观和产业布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若乡村景观脱离生产,则成为一种“空洞”的景观。因此,在进行乡村产业规划布局时,应立足于实际生活,善于利用土地流转进行土地整合,以达到发展集体经济的目的。

第五,宣扬传统文化,创造地方美。国家近年来十分注重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并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总结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凸显乡土特色习俗,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等。在宣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村民对自身文化感受有归属感和满足感。

2、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理念

2.1坚持规划先行且保护传统建筑

目前,村民的审美意识不强,仍需规划的正确引导。笔者在实地访谈中发现,不少村民甚至包括村干部都对村中新建的洋楼钟爱有加,认为这是高端、洋气的,却对本地传统的民居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过时、落后的。显然村民们表达的意愿是更希望住上钢筋水泥的洋楼,拆旧换新,老百姓觉得这是好买卖。而作为规划者,按统一风格拆旧建新,既能够体现出对村民意愿的尊重,也能够体现整体美,修缮一座老房子往往比建新房子费时费力,吃力又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拆除老房子似乎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在近35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城市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可旧有的城市格局、传统建筑却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试问当这些充满情怀的一街一巷逐渐离去时,还凭什么为我们是有着5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自豪?乡村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却幸运地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守护这样一座传统文化最后的宝库,防止乡村重蹈城市建设的覆辙,是每一个传统乡村规划都应秉持的理念,也是美丽乡村中美丽的主要彰显。将有传统价值的老房子从新村中拆除,等于人没了灵魂,不是美丽乡村;新房建得整齐划一,光鲜现代,只能算是新区新村,也不能算是美丽乡村。有意识、有计划地主动对老房子进行修缮性保护,对老房子进行登记造册,发掘其文化价值,保护其原有结构及外观,这才是美丽乡村,也是本规划项目的重要理念。

2.2创造“官民一体”的乡村规划新模式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还暂时无法直接跨越到“民主导”的阶段,但此次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多次强调规划的龙头作用,可以看到政府正试图以规划者作为与村民间的协调方,将过去传统的“官主导”逐渐过渡到“官民一体”的新村建设方式所作的努力。所以应该以政府牵头,规划主导,村民为主体的模式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最佳模式。“官民一体”的规划理念在本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项目前期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全面了解村民们对于村庄建设和住房建设的意见及想法,真正从村民的角度解决村民的切实需求,满足村民的基本需要。二是乡村往往偏重于宗族管理的人事制度,因此很容易会出现产权不清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下往往规划者在没有进一步了解情况下就先行规划,导致最终的规划图纸成了一纸空文,难以实施。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策略

如何规划设计好美丽乡村,建设好乡村家园,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1)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需要实事求是,随着城镇化和旧村改造,或整村拆除,或拆改结合,逐渐转变为城市新社区。(2)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特别是东北、河南等产粮大省,一定要加大基本设施投资,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机械化农业,解放劳动力。自上而下各级领导部门应从加大田间道路、粮食收割再处理机械设备推广等方面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努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美丽乡村名称制度,统一管理机构,各个部门紧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工作。建立协调机制,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乡村。(4)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遇到任何问题,不相互推诿,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调整建设政策,确保不给基层部门、老百姓带来麻烦。(5)确保粮食种植安全,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风险,保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农用机械普及推广工作,减轻农民劳动压力,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管理方面,要确保“建设一处,服务一处”不搞面子工程,让国家投资落到实处,让基层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政策的好处,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差异,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并且做到不荒废、不浪费。(7)统一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特别是农药化肥的包装物,农用薄膜等,既降低了因分散处理造成的处理难度,又因为集中处理可以引进专门废除设备而提高了处理能力。(8)建立生态农业,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既可以减少农用化肥的过量食用,又可以减少养殖排污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农作物使用有机肥既可以降低投资又可以提高农作物质量,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养殖业,这样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又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9)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投资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巨大飞跃,但与此同时因文化程度不高造成的社会问题又广遭诟病,所以加强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势在必行。

结语

总之,美丽乡村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其本质不仅仅是村庄的美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规划者必须调整好角色,把自己作为政府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甚至应该淡化自己的角色,更多地帮助村民进入到建设自我家园的角色中来,因为村民才是乡村能够不断发展和持续的能量之源。规划者应该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去了解村民们的生活,而在于通过村容村貌的整治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为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打好基础,建设一个老百姓满意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赖文兴.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与实践[J]. 中华建设,2014,03:82-83.

篇7

(一)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1.人民安居幸福是宗旨

县域旅游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了农民的幸福安居乐业,一切依靠农民,一切为了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解决现有的经济发展问题、空心村问题、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等。

2.经济发展是最终目的

全域旅游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器,全域旅游发展的判断标准中最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旅游在全县经济中所占的比比重。与此同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社会文化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能为县域旅游和谐发展提供依据。

3.发展规划研究占主导

通过对现有的县域旅游研究领域及研究视角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基本结论,在县域旅游的研究中,发展研究所占比重较大,但是在现有研究中将发展制度、发展模式、发展策略进行全面研究较少。

4.乡村旅游发展是关键

县域旅游的发展依托县域旅游资源,核心景区的带动作用,而对于旅游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要实现旅游的全域发展必须要依托乡村现有的休闲农业,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精品小镇建设、精品民俗开发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促进全县旅游的发展。

(二)县域旅游发展展望

1.全域旅游是发展方向

全域旅游的发展是以县域旅游为核心的,作为“省、市、县、乡、村”的行政划分的重要节点,县域旅游全域旅游建设的关键环节。全域旅游不仅突出了旅游业重要的产业地位与价值及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了全域旅游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价值和功能。

2.政策融合是发展必然

为了更好的扶贫脱困,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发展,目前有很多的好的政策,如: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全域旅游、美丽乡村、新农村改造等,而在政策的协调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重复浪费的问题,河北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全面推进旅游发展,县域发展委员会作为最基层机构,必然肩负着政策融合,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

3.供给改革是发展需求

旅游供给侧的改革是解决目前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旅游市场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变动是推动旅游供给改革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传统旅游要素的“吃、住、行、游、购、娱”,还是从现代旅游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出发,满足游客需求,成为县旅游发展的方向。

4.智慧旅游是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旅游+”、移踊チ的不断深入应用,智慧旅游成为必然趋势。“智慧旅游”之智慧主要体现,建立“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打造智慧化的管理、服务和营销三大平台,为游客提供具备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大服务功能的智能化旅游信息系统。

二、县域实现全域旅游的发展原则

(一)坚持以资源和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的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一旦遭受破坏,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明确发展是为更好的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能力,保护则是为了合理地永续利用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坚持文化与旅游结合,节点与区域结合的原则

乡村旅游发展与县域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在促进休闲体验的同时,强调文化的感染了,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重关键节点的发展,形成由点成线,由线构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三)坚持全面提升品位,全力打造乡村品牌的原则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以旅游消费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体现文化性与艺术性;不断挖掘“乡愁”文化,赋予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持续发展动力。

(四)坚持以人为本、严格的管理,协同发展的原则

在旅游建设中既要全面规划,也要突出重点,实现协同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向游客充分展示各类景点的魅力;在旅游活动管理中,将人性化的管理措施体现在每个景点、每个环节和每项服务中。

三、河北省县域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两者的建设发展仅仅是县域全域旅游建设的两个重要环节,是建设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各部门、全城居民都积极参与旅游业,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的旅游产品。

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有五大特点,分别是全域优化配置资源、全域按照景区标准设、全域协调管理旅游工作、全域发挥旅游+功能、旅游成果全民共建共享,对新形势下旅游业乃至国民经济增长都起着突出的作用。在前文充分研究县域旅游景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智慧旅游、城乡统筹六个发面的发展模式(见图1)。

(一)景区发展是核心动力

县域景区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把游客吸引过来参观,满足游客基本吃住的观光旅游层面,而是应该向着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围绕着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景区规划与发展,景区设施建设(如:4A以上景区实现WIFI全面覆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品牌大造、市场主导与政府监管等进行大力发展,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

美丽乡村是广大乡村进行全域旅游的载体,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机载体,围绕着乡村规划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层管理与长效管理等八个方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三)乡村旅游为支撑产业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旅游进入休闲时代的必然需求,应该围绕着“休、养、商、学、奇、情”六个新的旅游发展要素,依托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温泉养生、精品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拓展体验等方面,拓宽旅游边界,实现县域的全域旅游。

(四)“旅游+”拓展行业

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就业容量大的优势,全面推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一个全新的旅游角度审视旅游资源、旅游行业、旅游产业,实现教育研学旅游产业、工业示范旅游产业、体育赛事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建设各类旅游示范基地或示范点,通过产业融合,加快推动县域全域旅游发展。

(五)智慧旅游搭建平台

完善县域系统平台建设:实现大型景区,旅游集散地,大型旅游购物区域的网络全覆盖,完善主要景区旅游信息门户网站,支持电脑、手机、信息触摸屏等终端设备访问。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在线预订、在线交易、数据自动采集、大数据分析、交通导引、信息等功能,通过智慧化的平台搭建,促进全域旅游。

(六)城乡统筹发展为路径

篇8

关键词 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模式;建设思路;造林绿化;技术措施;湖北宜昌;夷陵区

中图分类号 S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51-02

绿色示范乡村建设是林业生态示范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湖北省新时期林业“扩绿提质”、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的重要平台,是落实党的十精神、加速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具体行动。夷陵区以绿化美化行动为契机,以农村家庭为实施主体,通过田边地头、路边河旁、房前屋后的造林绿化,改善乡村生态状况,缩小城乡差别,以逐步营造一个和谐、协调的乡村自然、生态、社会环境。夷陵区绿色示范乡村建设以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河道沟渠绿化、公共绿地绿化为重点,设计4种造林绿化模式,计划到2016年,将190个行政村全部建设成“绿色示范乡村”,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甜美、社会发展和美的林业生态示范区。

1 绿色示范乡村建设思路

抢抓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机遇,以“建设生态夷陵、打造魅力乡村”为主题要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品味和乡村景观的整体形象,将绿化美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建设、环境改造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村村绿”、“村村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建设目标

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55%以上;95%农户庭院得到绿化,集中居住型居民房前屋后户均栽植乔木、经济果木林5株以上,分散居住型居民房前屋后户均栽植乔木、经济果木林10株以上;村域范围内道路、沟渠宜绿化地段全部绿化;村庄建成区范围内建有1处以上、每处最小面积不小于200 m2,累计面积不少于500 m2的公共绿地。村域范围内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95%以上,其中村庄可视范围内第1层山脊面村坡宜林荒山绿化率达100%。

3 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规划,尊重实际。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进行整体协调,做到城乡一体、全域布局,优先生态、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提升品质,坚持生态建设、突出社会效益。二是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以改善和提高居民生产、生活质量为前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选用树种尊重村民意愿,以示人文关怀,多选经济林树种和乡土树种,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经济效益。三是维护生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性、地域性、保护性、补偿性的生态规划理念。尊重山区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四是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乡村绿化要与当地的地形地貌、人文景观相协调,突出本地特色,展现乡村风光。提倡栽植大苗,以尽快覆绿。要注意保护好乡村古树名木和乡土树种,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不能毁绿造绿和采挖野生大树[1-2]。

4 造林绿化模式

4.1 庭院绿化模式

4.1.1 设计理念。乡村庭院绿化主要是对房前屋后以及宅旁的空隙地进行的绿化美化,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乡村庭院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还可以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结合夷陵区实际,乡村庭院绿化规划还是以经济果树林为主,集中居住型居民房前屋后户均栽植乔木、经济果木林5株以上,分散居住型居民房前屋后户均栽植乔木、经济果木林10 株以上。经济条件较好的单位和示范农户庭院绿化,可种植适宜的常绿乔灌木、藤本、花草等植物,使庭院内的绿化分布错落有致,达到美化家园、净化空气的效果。

4.1.2 树种配置。乡村庭院绿化要与建筑物的风格、功能相协调,符合村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兴趣爱好等。农户房前屋后绿化以柑桔、柚子、葡萄、枇杷等经济树木为主,适当栽植桂花、银杏等绿化树木;每村确定10个庭院绿化示范户,栽植以桂花、银杏为主的乔木树种和以红叶石楠球、蚊母球、丁香球为主的灌木树种,形成庭院绿色骨架体系,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形成多层次、错落有序、亲切宜人的绿色空间。庭院围墙应空透并以藤蔓植物攀爬,形成垂直绿化,构成富有个性的、精致的家园。

4.1.3 造林密度。庭院绿化造林密度一般为不规则自由式,有条件的庭院绿化可形成乔、灌、花、草合理搭配。

4.2 道路与节点绿化模式

4.2.1 设计理念。道路、节点绿化以稳固路基、美化路容、引导交通、保护环境、防治污染、通行舒适、维持生态平衡为目的,在公路两侧适宜绿化的地段全部植树绿化,提高道路保护范围的覆盖率,打造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道路绿化新格局。

4.2.2 树种配置。乡村道路条件较差,同时一般自然植被较好,路段路肩窄,两边多为桔园或山体,或为改造后路肩已经水泥硬化,可供植树的地方十分有限。部分路肩上可植单行树木,选择树种原则上以速生乔木树种为主,乔木树种应选择生长快、易成活、耐瘠薄、抗性强、病虫害少的乡土树种,如樟树、杨柳、水杉、枫杨、栾树等,在道路较宽的两侧栽植,较窄的一侧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一侧或是两侧以及栽植行数。在地势平坦开阔的节点,修建绿化景观带或观景台,栽植以桂花、樟树、银杏、玉兰为主的乔木树种,配置以紫薇、红叶石楠、杜鹃等观赏树为主的灌木树种和灌木色块,种植草坪,美化效果亦佳[3-4]。

4.2.3 造林密度。乡村道路在道路两旁适宜地段各栽1行,乔木树种株距为5 m,灌木树种1~3行,株行距0.2 m×0.5 m,树种配置为乔木纯林带或灌木纯林带;在节点栽植乔木树种株距为6~10 m,灌木树种株行距0.2 m×0.5 m,乔木与灌木均匀配置,灌木与灌木为不规则块状混置。

4.3 河道沟渠绿化模式

4.3.1 设计理念。河道沟渠绿化按照“水清物美、岸绿景美、柳絮纷飞、人水和谐”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河道两岸绿化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生态要素和景观要素的理念,进一步加快河道生态建设,扩大绿化总量,维护和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

4.3.2 树种配置。河道沟渠绿化应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乡土树种。选择以垂柳、杨柳、水杉、枫杨、栾树为主的常绿树种,并在原有树木的河道两岸种植草坪,在空缺的地方补栽乔木和配置草坪,加强原有树木的抚育管理。

4.3.3 造林密度。在河道两岸适宜地段各栽1行乔木纯林带,株距为5 m。

4.4 公共绿地绿化模式

4.4.1 设计理念。公共绿地景观绿化应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修建绿地,配备凳椅、棋桌、棚架等,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园林绿化景观,为公众提供休憩、散步、健身场所,增加休闲舒畅的气氛。

4.4.2 树种配置。公共绿地是向全体村民开放,以休憩、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公共场所。其位置一般选择在村域中心、村委会办公地点附近等村民活动方便、人口密度较高、有利于村民集聚的地段。树种配置以桂花、樟树、栾树、银杏、紫薇、红叶石楠、红花木、紫藤等观赏树为主,也可设计棚架式绿化,增强立体绿化美化效果。

4.4.3 造林密度。公共绿地或广场绿地路两旁栽植银杏、桂花等株距为5~6 m,广场中心乔、灌、草坪均匀搭配;灌木树种株行距0.2 m×0.5 m,灌木与灌木之间为不规则块状搭配。

5 造林绿化技术措施

5.1 整地

桂花、樟树、垂柳等乔木树种挖穴整地;红叶石楠、红榉木、小叶女贞等灌木挖穴或抽槽整地。整地前对杂灌、异物进行清理。桂花、樟树、垂柳等乔木树种及灌木球整地规格为80 cm×80 cm×60 cm,即面宽80 cm,深60 cm;灌木树种块状种植整地规格为30 cm×30 cm×30 cm。以石灰点为中心点挖穴,表土、里土分放两边。对土层较薄地段要采用客土整地造林。造林前1周将定植穴部分土回填,回填时将表土填在里层,心土填在表层,回填土厚根据苗木大小而定。

5.2 定植

定植时间安排在冬、春2季(12月至翌年3月)定植,尽量抢在雨天前后定植,保证土壤有足够墒情。起苗时苗木要带土球,绿化大苗土球运输前要用草绳捆绑,在起苗后迅速运抵造林地,当天定植。对当天定植不完的苗木,妥善放置于背风处,并进行覆盖。植苗时分层复土,先回填部分表土于穴底部,然后将苗木植于穴中央,再回填心土并夯实,土出地面10 cm以上。栽植时可剪去枯枝和病叶,拣出杂物,形成“馒头形”,并浇足定根水。做到苗正、根舒,确保苗木成活和生长。

5.3 苗木抚育

苗木定植成活后连续抚育3年。抚育方式采用穴状抚育,包括除草、松土、扩穴、压青、除蘖、培蔸、追肥并及时防治害虫等。定植当年抚育2次,第1次抚育在4―5月,第2次抚育在8―9月;定植第2~3年,每年抚育1~2次,抚育时间为5―6月或9―10月。

5.4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之一,它必须建立在肥水管理基础上才能见效。否则,单纯强调整形修剪,反而影响幼树生长发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整形修剪时,应根据林事活动抚育施肥的方便及将来作业的需要决定主干高度。绿化苗木在定植后当主干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就应按预定的主干高度截顶梢,然后在主干上部选3~5个枝条作为主枝,均匀导引主枝向外上方生长,并注意均匀分布。第2年适当修剪主枝,控制长势,使之均衡生长,并逐步培养成自然圆头型和开心型的树冠。作为观赏的绿化美化乔木、灌木树冠每年要修剪1~2次。

6 参考文献

[1] 刘丽芳.城市面山精准化造林绿化作业设计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9(1):131-134.

[2] 陈火春,陈金海.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政策措施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6):47-48,105.

篇9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瞄准全新业态,推动产业全面振兴。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的直播间里,总书记说:“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总书记对电商这种新鲜事物、新销售模式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被很多网友评为“史上最强带货官”,这带的是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业态,“小木耳,大产业!”基层党员干部要结合本地特点,挖掘本地特色,瞄准全新业态,拿出全新举措,努力推动产业全面振兴。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突出乡土特色,推动文化全面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文化之魂。各地要加强“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文化载体。要突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结合本地乡土文体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底蕴,订好乡村文明公约,建好文化特色村标。要抓好乡村文艺队伍建设,以接地气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弘扬正能量的文娱节目,让先进文化占领基层阵地;要抓好文化下乡,充分发挥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宣教作用。要通过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彰显本地特色,努力推动文化全面振兴。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提升发展动力,推动人才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各地要扎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缩小城乡教育的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要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来教育激励下一愤读书,强身健体,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员干部一定要有爱才之心,既要重视本土人才作用的发挥,又要注重引进人才,把“会念经”的和尚请进来,为本地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培育农村后备干部、复转军人、年轻党员、大学生村官等后备人才,鼓励高学历者回乡就业、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选调生扎根基层。要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提升发展动力,努力推动人才全面振兴。

篇10

一、开展宣传工作。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着重宣传农民建房“八个禁止”和“八不八多”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和原则,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部署上来,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工作目标和建设方法,明确自身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义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农民群众的内在动力,引导农民积极投资投劳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二、积极发展富民产业。结合当地实际,指导驻点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郭城村实际,大力发展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畜禽养殖等富民产业,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建设。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新型农民培育,使帮扶的新农村建设村点形成“一村一品”产业,60%以上的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走在全市前列。

三、着力抓好乡村整治建设。积极协助帮扶点按照“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科学规划镇、村(社区)空间布局,实行村镇体系规划、集镇规划、村庄整治建设规划联动。继续按照“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要求,搞好村庄整治,使驻点村庄路面全面硬化,98%农户接通自来水,95%农户建水冲式卫生厕,农户普及电话,90%农户普及有线电视(含微波接收);农户住房院舍整洁,村内道路、水沟、池塘通畅;搞好人畜分离,杂物堆放整齐,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搞好“三绿一处理”建设(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展造林绿化,使村内外主干道、庭院、空闲地林木覆盖率达35%。定期开展卫生打扫和垃圾处理,抓好垃圾分拣分类工作,加快农村垃圾回收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杜绝简单填埋或简单焚烧的错误做法,确保村庄环境干净整洁。要整治无序建设和违规建房,坚决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和省里规定的农民建房面积标准,切实做到“八个禁止”,确保村庄人居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五美”要求。逐步实现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街坊美化、环境绿化、产业强化、商贸繁化、服务优化、管理细化、生活现代化“十化”目标。

四、大力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指导帮扶村按照“身心美、生活美,家庭邻里和谐、党群干群和谐”的要求,结合镇村联动和村落连片整治建设,突破村组行政界限,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完善村民议事、文化活动、医疗卫生、警务调解、农资超市、便民服务、休闲广场等社区服务设施,开展创业文化、科学文化、群众文化、道德文化、法制文化建设,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社区”等管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等民主制度,探索创建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积极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工作,开展“特色文化新村”、“文明和谐社区”、“星级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促进村风文明和民主管理。

五、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引导村级组织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完善公共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协助党政组织把矛盾、问题处理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切实发挥好群众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开展“1+1”帮扶,定期走访慰问贫困户、五保户等,促进农村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