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安全的基本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治安全的基本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政治安全的基本内涵

篇1

一、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与国家政治安全影响的研究呈现出雨后春笋的研究状态。对于这方面研究,学者们首先分析了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显得尤为突出。[2]也有从网络舆情的角度为基本出发点,研究网络政治的特点:网络政治主题突出,网络的普遍性、及时性和敏感性、真实性和直接性、互动性、表现力强等特点。[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对政治安全提出的新挑战,有学者提出网络时代政治安全问题的出现的全新特点,政治安全的影响因素在信息化时代的空间领域有了新的扩展,由传统的海陆空等传统领域扩张到网络疆域,由此可见政治安全受到的威胁必须得到重视。[4]

网络与全球化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国政治安全带来全新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关于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研究成果也是相当的丰富,主要是从利弊两方面进行阐述。关于网络对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学者主要是政治稳定的角度进行论证。第一,从公民角度出发,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媒介,政治参与热情高涨,政治参与渠道拓宽;互联网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民众借助这种新渠道可以发泄政治不满情绪,从而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第二,从政府角度出发,互联网增强了民众对政府政治决策过程的监督,促进决策的科学性与透明性;互联网也实现了信息在政治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政府层多倾听民意,了解民情,从而减少政治沟通失灵。[5]同样,网络政治参与促使网络民意得到更加有效的表达,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为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路径,有利于合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为政府决策集中民意与智慧,从而缓解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6]针对这些观点,学者更多的是从动态的政治过程来研究网络对于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从民众与政府两个主题出发来探讨网络的功能,这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征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以阐释政治安全的内涵为基点,论述网络之于政治安全的挑战及消极影响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政治安全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加之研究者研究背景的多样性、研究角度的层次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主要是从政治安全概念分析入手,讨论网络带来的挑战。第一,网络挑战国家主权安全。网络的发展拓宽了国家主权的边界,使国家主权形式上分散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上的薄弱使得他们面临信息泄露的威胁,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在网络信息时代呈现出新的不平等。[7]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上的不成熟迫使他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信息主权面临严重威胁。[8]第二,网络威胁国家政治制度安全。一贯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以各种方式极力鼓吹西方的价值观与政治发展模式,希望以此来冲击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并用网络手段使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层面成为新的“殖民地”,新的“依附体系”在网络时代大行其道。[9]第三,网络冲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即时性为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的便捷途径,在技术层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占据主导。[10]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垄断在网络时代被打破,网络传播信息的快速性使得政府垄断信息的局面收到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的传播收到挑战,多元化思想传播弱化了统一舆论的影响,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1]第四,网络威胁政治秩序安全。网络打破了国家节制政治参与的瓶颈,网络政治参与呈现新的态势,政府对网络事件的控制力度得到弱化,全球理念传播更加广泛,政府威信与权威受到挑战。综合以上四点,网络对政局稳定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从宏观层面看待这些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相比,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威胁更多的是制度层面的破坏,从而影响动态的政治参与等一系列政治行为。

维护网络时代我国的政治安全问题,首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当深入认识网络政治问题,重视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影响,坚持思想、制度建设与政治层面相结合。思想层面,正确看待网络之于国家安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将学习国外与立足国内相结合,网上工作与网下工作相结合原则;树立“网络边疆”[12]意识,构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安全机制模式;从制度管理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网络政治安全法律,充分发挥立法的作用,从法律制度方面对技术以及行为进行规制,及时有效地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法律的制定、修改与废除工作;从网络技术管理层面出发,加快我国网络信息化建设,在网络信息技术层面就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与财力,减少与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御能力,开展多方面的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加大力度培养高精尖网络人才。在网络政治层面,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在互联网平台上引入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健全和完善民主机制;大力宣传网络安全意识,增强民众网络民主意识与网络王权维护意识;推行与实际相结合的电子政务,使电子政务服务更加全面、高效、便捷。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要为网络政治安全的维护树立坚实的经济支撑与后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网络安全提供内生动力;加快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扩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健全政治参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发扬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网络舆情给政治安全带来的挑战

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舆情是一种社会政治态度,是指要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政府所做的政策的反应及态度。[13]网络舆情就是民众在网络领域的所表现出的政治态度。事实上,无论是舆情,还是网络舆情,二者都属于大众媒介的一部分。所以说,网络舆情对政治安全影响的过程就是网络这一新媒介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的过程。

有学者对网络舆情从不同学科角度例如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内涵的多样性与舆情过程的动态性。因此,针对网络舆情,研究者主要从它的定义与特征,产生的途径与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因此,很多学者在研究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又不得不提及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政治现象,在当今中国的网络政治参与中,网络群体的庞大、网络信息的复杂、网络舆论的可控性差,存在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公共舆论为名,对政府所做的各种决策施加压力,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以各种网络结社的形式影响公共决策。对参与政治者进行特征分析、研究网络政治参与与国家政治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政策思考主要成为这一方面的研究内容。当前我国网络群体的主要是围绕维护个人利益以及监督政府权力为主题,网络群体相对零散、自发性表现突出。在当代西方国家,群体的政治参与是公民集中表达意见一种常态化的政治行为,民众主要以这种方式影响政府决策。群体政治参与一般是以理性的方式参与政治扩大实践影响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出台。

国家安全的网络舆论的形态是通过网络舆情表现出来的,网络舆情是国家安全在网络舆情领域的体现。一般来说网络舆情安全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在国家层面上,另一层含义是在社会层面上。无论是在哪一种层面上,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例如,美国依仗期其互联网技术优势针对我国民主、人权等问题进行网络舆论夸大宣传,对我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压力。[14]学者对于网络舆情对国家安全的思考更多的是建立在网络对其影响的基础之上,因此,对策也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制度建设层面以及组织领导层面来进行建言献策,无论是在哪一个层面均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为维护政治安全树立网络舆论层面的屏障。

三、网络外交的兴起与其对政治安全的冲击

所谓网络外交,是指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在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依托信息技术,以维护自身发展利益为前提的国际行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网络外交主体表现形式十分多样,传统形式是国家,网络时代也可以是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亦或是个人。网络外交作为外交在网络时代的特殊形式,其目的也具有外交的一般性,即为了维持国际发展主体自身的利益,这是网络外交的基本出发点。网络形式多样也导致网络外交的方式多样性,可以是不同的国际主体之间在网络层面展开的外交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在公共领域可以是公开亦可是秘密进行。[15]从其定义可以看出,网络外交是一种将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与外交系统结合的政治活动,本质上仍然是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相比更具有虚拟性、即时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核心是信息与知识传输与价值认同的塑造。[16]

近年来,网络外交逐渐成为政治学甚至是传播学的研究热点。网路外交发展潜力巨大,对其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的发展特点。与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相类似,尽管学者已经对网络外交给予了很多关注,但是相关的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还未出现,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来呈现一个较快的发展态势,数量上增长比较迅速。主要研究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外交状况,探讨了我国网络外交的现状与对策;网络外交兴起的原因与障碍,及其对我国网络外交的启示;奥巴马政府“E外交”的提出、发展、效果与趋势;网络外交兴起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的政治动因;还有学者从网络外交的形式与机制为基本出发点研究网络外交的各种类型。总体而言,国内外外学者对网络外交的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全面,但是系统性的研究专著仍未形成。由于网络外交这一现象还处于发展初期,研究者也只能从现象表层以及背景层面进行相关探索,从政治学学科角度进行论证还还未形成理论性成果。

从传统意义上讲,主权国家通过外交手段进行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活动。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格局势不可挡,世界已然被连成了一个整体。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更多地以网络外交的形式存在。任何一个国家通过网络进行的外交活动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传遍全世界,随之会引起国内外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网络舆论变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这种现实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危及国家的政局稳定;同时,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与高度灵活性,政府面对舆论压力往往无法进行有效控制,一旦这种外交影响超出政府预期,加之政府再次决策的滞后性,这种连环效应便会带来新的外交挑战。毋庸置疑,网络与政治安全的关系不可分割,网络舆情与网络外交等形成密不可分的网状关系,新时期网络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将会愈加凸显。

篇2

关键词:治安管理;管理创新;利益分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11104

改革开放始终是中国高扬的光辉旗帜。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锐意创新的脚步匆匆,足音阵阵。与此同时,社会内在的矛盾正以各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涌现出来,制度性弊端日益显现,以前可以忽略不计或暂时搁置的问题,现在已经迫在眉睫。“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惩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是‘十二五’时期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1]形势逼人,人心思改。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改进和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一种严重的危机。我们必须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寻求社会治安管理中顺势有为、逆势前行的独特力量。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深入分析和研究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制度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指导意义。一、社会治安管理创新问题利益分析视角的切入社会治安管理创新与利益有着必然的联系。“利益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作为人类一切行为的直接目的和最终取向,利益赋予了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所有社会活动全过程的指向性和生命力。”[2]对利益的需求是人类各行为主体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进步的基本动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重新调整与权力分配的过程,这种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内外部治安管理主体、管理责权、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的重新定位调整,同时还涉及社会治安管理外部机制的变化与协调。社会治安管理创新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往往就是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薄弱和复杂之处。因此,从本质上说,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在社会治安管理领域建构起一种新的利益结构,在这种利益结构下,一部分主体的利益需求得以保护,同时另一部分主体的利益需求遭致抑制、削弱甚至打击,最终在不断的博弈与耦合过程中,在原有利益格局的交错演进基础之上形成新的利益均衡结构,通过创新的机制与模式来调整社会治安各利益攸关方的关系。

一方面,利益决定着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在社会治安管理创新与利益的互动关系中,利益永远是主导的,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方,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无不与利益息息相关。由于利益主体各方强烈的自利性和资源的稀缺性,被称为“利益”的东西就自然成为了你争我斗的对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利益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而利益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和扩张欲望又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利益冲突。对利益的这种相互争夺是社会治安管理需要持续进行创新发展的实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聚合与分离此起彼伏,利益格局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但不管利益格局作何种变化,一定时期内占统治地位的利益主体总是希望能够巩固其既得利益并为获得更多的利益寻找正当的理由支撑。在这种趋势之下,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应运而生,并伴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寻求新的发展契机。

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过程通过其自身的运行逻辑与演变顺序引导、指引着利益的发展方向,被社会治安管理创新模式所认可和保护的利益始终是发展的主流方向,不被社会治安管理创新模式认可与确认的利益终究会受到排斥而无法持续。调整与分配利益是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过程的主要作用之一,社会治安管理创新通过对相互冲突的利益作出价值判断,符合社会主流发展方向的利益,将予以确认;相反,不符合社会主流发展方向的利益则受到排斥,将拒绝予以确认。此外,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对利益的能动作用还体现在,这一创新的动态演变能够通过更新与修正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利益需求作出及时的回应,确认并保护新的利益主体的利益。

从我国的社会治安管理的实践看,一方面,传统社会治安管理模式下所形成的利益矛盾保持延续,另一方面,社会治安管理领域各利益主体的意识随着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而不断觉醒,从而形成了社会利益群体的多元化,造成了新的利益诉求与冲突。社会治安管理创新正是在不断回应与解决这些利益冲突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并发挥其应有的能动作用[3]。二、利益分析视角下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实践难题社会治安安全是政权安全的直接体现,社会秩序是政权安全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治安管理创新作为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必须以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有序为直接目标,努力营造治安安全与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但是,在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基本态势与特点没有改变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治安管理,任务异常艰巨。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有关部门往往将社会各利益主体的矛盾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不恰当地上升为危及基本制度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维稳,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之中。许多研究或明或暗地预示,如果这些社会矛盾得不到缓解,某种形式的社会动荡就可能会发生,有人甚至认为,现在已经到了1989年社会动荡的边缘[4]。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不同步导致的一种客观存在,给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一则,社会治安管理领域部门内部藩镇割据明显。社会治安管理各部门都是综合业务和重要执法部门,承担着管理、防范、打击、服务等多种职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体制的变动,社会治安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治安管理对象日益增多,管理范围日益扩展,管理内涵日益丰富,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其职责任务越来越繁杂。同时,由于工作认识和执法理念上的差别,承担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部门体系内部导向偏颇,利益驱动明显,强化社会治安管理的共识并未真正形成。实践中,由于各部门的工作侧重点和依据法律的差异,职能交叉、错位和断层明显而频繁,系统内部上下级以及平级部门之间基于利益的本能追求,往往过多强调“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不够,致使治安管理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扯皮之事、推诿之事屡见不鲜,藩镇割据现象比较突出。这是一个对社会治安管理极具破坏力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觉。

二则,社会治安管理领域部门外部关系交错盘杂。从政治学来看,利益本身是一种力量,又是一种诱惑,它会使其他权力驯服于它。利益是促使权力边界模糊与权限交错盘结的深层根源,无论是对既得权力的驾驭与维护还是对其他领域的权力渗透和倾轧,无不显示出利益主体对规则破坏的倾向和对一己私利的追求。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进程中,必然引起有关行政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利益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当调整的结果需要在社会治安管理创新方案中加以确认时,这些部门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本部门利益的立场上,极力争取有利于本部门利益的创新决策,甚至“由于一些部门权力近乎没有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肆意搞部门利益攀比,积极寻求扩张部门权力,拉大旗作虎皮,有的甚至不惜制造‘××荒’向中央政府叫板”[5]。由于社会治安管理资源的整合不到位,致使群防群治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则,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缺乏人本主义的整体设计。社会治安管理的路径和方法与群众的要求和期待之间契合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近些年来,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管理执法的落实力度还不够,不仅存在一些观念和理念上的问题,还存在一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问题。在城市,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相当多的企业职工下岗,自谋职业,由相对固定的“单位人”变成“自由人”。在农村,相当多的农民在向城市进军,他们进城务工、进厂打工,居无定所,呈现很强的流动性。这就给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带来很大的挑战,既有简单粗放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社会治安管理必须加快实现从静态、单一、粗放的传统管理模式向动态、系统、精细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在管理理念上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系统的人本主义的社会治安管理的整体设计方案,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作之中。

当然,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的现实成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既有表层原因也有深层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要靠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只有通过创新、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盼。我们所要推进的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只有标本兼治,注重矛盾和问题的源头治理,才能夯实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三、利益分析视角下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实践难题的因应之策利益问题,特别是利益矛盾和冲突及协调问题是文明社会的制度焦点,是人类设立制度的原点问题。我们可以说,任何社会制度的原生力量均来源于利益的矛盾、冲突和协调[6]。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目的。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管理体系,既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紧扣时展脉搏,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全面把握社会治安整体利益格局,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利益调整与权威分配问题,改革创新社会治安管理的运行模式,重点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问题以及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

一则,社会治安管理机构的自身利益追求必须要加以限制和约束。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社会治安管理所面临的任务日益繁杂,也积累了很多亟待克服的难点问题,尤其是管理与服务二者结合不实,衔接不紧,没有真正做到使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和在服务中加强管理,还缺乏必要的自利机制的约束规范和习惯养成。因此,创新社会治安管理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7]。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要正确处理好治安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社会动态性不断增强的趋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利机制的约束和规范措施,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整合社会治安管理各机构内部的资源和力量,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创新。

二则,社会治安管理部门间的利益格局必须要加以权威分配与平衡。社会治安管理涉及范围广,触角多,内容丰富,综合性、政治性、政策性、关联性等都非常强。这就要求承担社会治安管理职责的各部门必须立足于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的高度,努力在认识和把握社会治安管理的发展趋势中明确前进方向,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更新理念,大力推动思想解放和机制创新[8]。在推进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作中,各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谋划、换位思考,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同其他社会管理部门的沟通配合,把打击非法、严格管理与优化环境、促进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把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结合起来,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治安管理协调机制,“避免叠床架屋、事权冲突、责任不清,并在部门设置合理化和权限划分明晰化的基础上,强化统合功能,积极促进相关部门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有效协调各地各部门的利益格局,切断部门利益的实现链条,确保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9]。

三则,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尽快完善人本主义设计整体方案。“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创新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离开这个根本宗旨,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就可能走偏方向。社会治安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应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转变理念、转换角色,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权力。特别是要在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的前提下,尤其要给弱势群体更多的理解、体恤和关照,多为他们争取尊严与权利,真正使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光辉。尽可能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注重从源头加以解决,严防矛盾激化,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直挂云帆济沧海,创新管理无穷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是社会治安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在这场声势浩大而十分紧迫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主动顺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牢固树立“民生为本、法治至上”的理念,深刻反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改革创新的整体设计,在创新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切断自利机制的链条,整合权威性利益分配方案,更加注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拓宽民意表达途径,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目的,惠及民生、保障民安,推动社会持久、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泽伟.专访中央综治委副主任:2011年社会和谐稳定新部署[J].望,2011(6):68.

[2]李长健,辛晨.基于利益分析视角的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08(4):162164.

[3]谢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3.

[4]王绍光.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J].战略与管理,2002(3):26.

[5]江涌.应对部门利益膨胀解决之策[J].望,2007(30):2729.

[6]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

[7]许英凤.“城中村”社区治理――问题、成因、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6165.

篇3

关键词:国民信心;中国;政府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44-02

一、“国民信心”的提出

在2011年的两会上,当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说过一段话,他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①的“国之命在心”讲的正是国民信心。笔者认为国民信心指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国民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细微而真切的主观感受,是对某种信仰的信服和自信。

二、国民信心的特点

(一)国民信心是一种客观具体的心理状态

目前对于国民信心强弱还缺乏客观公认的量化指标,因此很难对国民信心内容有一个宏观而准确地把握。但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真实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构的。值得注意的是,国民信心虽然是对社会宏观的知觉认知,但是这种宏观的认知总是定格于一定时空具体的事件而表现出来,不是形而上的。国民信心是个体主动认知社会最终形成的自我感觉的积淀,是对外界如公众舆论强加于其心理上而形成的认知,是国民对各种社会事件内化的结果。

(二)国民信心既相对稳定又比较脆弱,呈现矛盾性

任何心理状态都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性是有条件的。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同样的,这种相对稳定性表现在:面对相类似的政治和社会事件,人们会表现出一贯的心理倾向性和稳定的态度;国民信心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而且是一种高级情感,不会轻易随着他人变化和单独事件发生转移。但是国民信心又是脆弱的,这里的脆弱性指的是国民信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个体遇到某些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时,足以颠覆或者摧毁其原来对现时政权和社会的认知,如前苏联和东欧剧变直接使其国民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国民信心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或许是对原来信心的坚定或许是逐步的否定。当然,脆弱性是相对于稳定性而言的,是一个事件的两面,是共存于一体的。

三、国民信心的内涵

学术界还未就国民信心的内涵达成共识,但是国民信心确实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笔者将如今中国国民信心内涵概括为五个部分,不同部分彼此之间是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

(一)支持改革与坚信发展的信心

中国从过去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任务还是通过改革促发展,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改革的路任重道远,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家对个体切身利益的调整必然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经历“改革的阵痛”,如何着眼于大局,服从从中央到地方这样一盘棋就考验着国民信心。支持改革坚定发展的信心包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坚信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信改革不能停滞,只有持续改革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坚决反对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阻滞改革;对改革遇到的困难甚至反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通过改革前途是光明的,能创造出中国的未来。

(二)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讲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这句话道出了社会公平正义对于中国改革与发展非比寻常的意义。对社会公平正义充满信心既是一种心理状态更能随时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因此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是国民信心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包括:国民相信只要自己上进努力,就能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相信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相信人人平等,相信法律的公正性;相信政府能够处理好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能够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成果。

(三)对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的信心

社会安全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诉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社会安全,就不存在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安全的信心不是个人遐想的结果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安全形势做出的综合客观的判断结果,这种判断当然不乏主观成分,但更多的是个人对于社会安全的反馈,是基于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对国家与社会安全的信心的内涵有:相信国家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土不受侵犯,相信在他国遇到困难和危机时能得到来自祖国的帮助;相信社会虽然存在治安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好的;相信社会还是好人多,坚信社会道德依旧存于每个国民身上。

(四)对做强国国民的信心

中国的崛起已经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国家的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国民来支撑;国家的强大,需要强有力的国民来展示。中国积贫积弱百年,国民往往会有一种自卑心理,特别是在遇到外国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感到矮人三分,这样的国民情况与中国如今强大的国力是不相适应的。没有做中国国民的信心和自豪感,中国的未来如何会有希望。做强国国民的信心就是要:为做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为生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感到骄傲;相信中华民族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要有民族主义情结,敢于对损害国家尊严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以宽阔的胸怀拥抱世界,相信全国同胞和强大祖国会做自己的后盾。

四、对国民信心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认为国民信心问题无足轻重,没有探讨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很多人对于国民信心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国民信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草率地认为国民信心就如同网友在网络中犹如愤青一般不值一提地谩骂和发泄,是十分可笑的。他们错误地估计国民信心的力量,或者不承认国民信心对于中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将国民信心视为不稳定因素,十分警惕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国民信心的提升会威胁社会的稳定,他们的逻辑是一旦整个社会达成了某种共识,尤其是对现政权的不满形成一股力量就会威胁社会安定。国民信心被他们误解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简单地等同于不满情绪,这是对国民信心错误的认识,希望国家更加强大才是国民信心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畏惧只会挫伤国民的信心而带来消极后果,而这种畏惧是毫无道理的。

(三)国民信心是自发形成的,无需建设

不可否认,每个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识不尽相同,就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国民的态度都是存在差异的,这显然是极其正常的。国民信心是国民基于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属于自发形成,所以很多人强调不需要将国民信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国民信心有自发形成的意思绝不是说国民信心问题不需要引导也不需要建设,相反放任不管,不对国民信心进行建设,那国民信心只能停留在“散兵游勇”的阶段,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国民信心。

五、国民信心建设

(一)继续锐意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国民的信心的最大来源就是中国不断地发展。政府强有力持续推进改革,改革犹如春风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无尽的希望。即使部分国民不满足于现状,还是相信政府会通过今后的改革改变自己的处境。改革就是凝聚当前中国国民的黏合剂,将全体国民包括各个阶层汇集到“求改革促发展”的大旗下。在经济上,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正确处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建设,继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继续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继续致力于消除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政治权利差别,切实保障国民合法的政治权利,保障民众机会公平,致力于反腐败建设,努力消除“官民对立情绪”;在文化上,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尊重民间草根文化,尊重文化差异性,积极保障国民言论自由,尊重公民舆论;在社会建设上,加强社会治安,坚决打击犯罪,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尊重社会组织的发展,保障社会组织的基本权利。在外交上,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对外不卑不亢,有大国风范。

(二)开展政府公关,树立政府正面形象,打造政府强有力的公信力

上文笔者提到国民信心是需要引导和建设的,政府在国民信心建设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国民信心强弱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作为,要重视政府信用体系建设。这几年,各种关于政府作为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这对树立政府正面形象是极其不利的。政府要学会与民众进行沟通,学会如何与民众对话,倾听民众的意见,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尤其是在新闻媒体上要坦诚布公,好事坏事都要让民众知情,增强民众对政府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国家应支持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积极进行双向沟通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归属于某一群体的需要,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正是顺应这一形势。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利益逐步多元化,那么成立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组织就成了一种客观需要。规范有序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不仅不会影响社会安定,还会有助于通过社会组织合理解决各种利益问题,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消除不安定因素。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上,最重要是要与其保持沟通,了解其发展现状和运作目的,彼此消减少误解,共勉共进。

参考文献:

[1]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庞卓恒,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2]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毛金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

[3]汤因比.历史研究[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篇4

关键词:外资并购;经济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7日

一、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外资并购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由此提出了经济安全问题。

(一)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热潮不断高涨,引起国内各界的担心和顾虑。频频发生的外资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事件不断刺激国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公众对国内“经济安全”的担忧。比如有摩根斯坦利收购中国电池、柯达并购乐凯、凯雷公司收购徐工机械等等。而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海尔收购美泰克等一系列中国公司海外收购计划受阻,国内舆论也一度颇感挫折与不平。

(二)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而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并购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活跃了国内市场。但外资并购在给我国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如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律,将我国企业的功能锁定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或者成为全球分工链上分割的一环;跨国公司在华的强劲并购,可能削弱和摧毁我国财富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资通过并购增强其利润获取能力,通过利润的汇出,破坏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鉴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形成我国的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利用已有或可能的市场优势地位,取得垄断地位,进行限制竞争活动,严重危害我国正常的竞争秩序,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三)安全问题的提出。经济安全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即在彼此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一国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或对自己不利的东西,统统归属于经济安全范畴,因为不是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压制及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造成的国内经济安全问题。

二、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一)跨国并购:全球竞争的新热点

1、跨国并购的兴起与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90.01%。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获取速度经济性。

2、跨国并购的形式与效应。根据外资并购的目的或动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主要为谋取利润和资本增值的并购;(2)以垄断市场为目的,并购东道国著名品牌,以消灭竞争对手,以保持自己在相关产业中的国际龙头地位;(3)以控制东道国战略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并购;(4)以进入东道国市场,分享东道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利益为目的;(5)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为目的,快速扩大其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外市场。

3、跨国并购引发的经济冲突与安全。(1)垄断市场。外资在我国并购常常以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并在并购过程中极力谋取企业的控制权,最终实现高额利润回报;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全面压迫、整体蚕食、分步到位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占据和压制我国的市场;(2)压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我国只是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的生产活动并不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很多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时,要求原企业放弃研发部分的控制权,从而削弱和磨灭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3)与发展政策相冲突。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进入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盈利的产业和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区,这样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可能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从而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二)经济安全解析

1、安全观的由来与发展。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体。从宏观来看,国家安全是一个体系,包含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际背景的变异,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匹配是复杂的,存在着不同强弱程度的组合,国家安全的程度也因此不同。

当前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间竞争的焦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经济竞争的加剧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致使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经济安全风险在加大。在这样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相互关系,最终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对经济安全的不同解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不一、面临的威胁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经济安全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国别性特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安全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理解就有根本的不同,这是由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属于“进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则属于“防守型”。另外,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经济政治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文化特点等的不同,其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到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其经济发展具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因此,中国经济安全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攻型”,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防守型”或“依附型”,而是立足国情、强调独立自主的“稳健而积极”的国家经济安全。

3、重新认识经济安全问题。为了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把握更准确,选择的研究视角更恰当,就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整个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不是一个确定的内容,各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安全的界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安全的标准也有差异。对我国来讲,经济安全的内容首先涉及国内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其次是其他方面的经济安全隐患。包括:(1)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2)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冲击可能形成的垄断,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威胁。

三、外资在我国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外资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国内企业定价过低造成的资产流失,使一些国内著名品牌消失;(2)出让了市场但得不到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及市场的垄断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产业为外资所垄断,对产业造成控制和压制。另外,中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及逆向技术扩散严重,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3)外资并购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问题的成因。(1)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存在由于我国政府激励体制的因素和地方政府对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偏好,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跨国公司与垄断行业合谋的可能。另外,地方政府卸包袱、创政绩的心态和产权定价市场不规范,造成我国企业被贱卖的情况。而对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认识不足,致使自主品牌消失;(2)产业结构落后且不合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未建立起来;(3)外资流入的产业领域可能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抵触。

(三)重新认识外资并购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外资并购中出现的所谓安全问题,重点不在于外资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而在于我国企业、政府和市场存在的体制缺陷。国家应适应外资并购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规范、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市场交易平台,令企业能够在国内跨国并购市场上与外资实现平等竞争,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应对策略

(一)企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广为流行,并得到政界的共鸣。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对其经济安全所受威胁的反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日益感受到日本对其优势地位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威胁,这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日本的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向政府提出对策。“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是同对日本的深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战略贸易理论强调,天赋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要素,知识和技术才是比较优势的根本来源。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处于优势地位,国家不仅能繁荣富强,而且还可以处于国际政治的领导地位。而美国正是围绕此理论推行相关的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的发展,消灭潜在的经济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作为成败的关键。

(二)政府方面。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

1、建立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一些国家没有制定单独的经济安全战略,但并不妨碍它们在本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战略中实施经济安全措施,维护经济安全利益。根据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的经验,要有效地保障经济安全,应该将经济安全政策与其他政策有机地结合,将维护经济安全的职责和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相互协调好。虽然目前我国的各项法规还需要做很多的完善工作,还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但我们至少应确定努力的方向。

2、建立完善宏观监测、预警和审查机制。将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结合起来,建立起我国经济安全的防控体系。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整个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分析经济安全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源泉,一旦发生警情即启动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实施相应的预案,熨平相应的经济安全危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战琪.跨国并购与国际资本流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李志强.跨国并购法律实务.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刑法;协同性

一、“社会治安”与“刑法”两词历史发展演进的一致性

在我国古汉语中,“治”是管理的意思、表示治国的方略及状况,是“乱”的反义词,“治、乱、盛、衰”是古人思想意识中亘古长存的社会价值观。“安”所表达的意思是安定与安全,是“危”的反义词。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治”与“安”合在一起使用的情况。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下意思却是大相径庭。正如我国古文所言:“生养万物,地之测也;治安百姓,主之测也”,①“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②在此中语境下“治安”所表达的意思是:通过掌权者施政使得百姓生活得以安定。而“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千余岁”③中所提到的“治安”一词,却与上所言存在差别,此处所表达的意思是:国家政治清廉文明、社会秩序有条不紊。回顾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治安”一词概念与含义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我国当代的汉语词典中,“治安”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是:“人民生活安宁,社会秩序安定”,从此种语境上来讲与现代的“公安”一词含义如出一辙。认真分析当今社会治安的发展与未来的走向我们可以得出,“治安”一词可以在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使用,广义中的“治安”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指国家与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治安”一词在这种语境下有点古为今用的意味。狭义“治安”即警察部门依法所实施的治安管理。古往今来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社会秩序的好与坏最深层的原因是社会矛盾的加剧。只有把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治安问题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所以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得出,国家健全的政治制度、坚实的经济基础、发达的教育水平、社会治理的程度等方面是决定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状况好与坏的重要因素。下面具体分析“刑法”一词的历史发展演进。在古汉语中,在夏、商、周的文献中,“刑”就是法,春秋时期的一些成文法也称之为《刑书》、《竹刑》。战国开始,法才有了法律的含义,随着各国变法的开展,“法”与“刑”才逐渐区分开。“律”也同时作为成文法的形式出现,如商鞅改法为律,表示法要有稳定性。《说文解字》中对这个有专门的解释:“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我国古代的法律词语经历了由刑、法、律的发展演变过程。这种改变不仅仅是词语称呼的变化,还表现了古人是如何形成健全法治意识的复杂过程。刑仅仅表现了法律适用的初级方式。刑、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的内涵,表示了国家介入保护公民人身财产的安全,并且不受非法侵犯与剥夺。随着历史文化的演进,刑与法两字开始合为一词使用。综上不难看出,“社会治安”与“刑法”两词在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致性,表现出社会成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安全与追求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的理念不断完善。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在实施方法与手段上的联系性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中的方法与手段主要有:首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要求:深化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打牢治安防控根基。第一、降低犯罪率、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是警察工作的终极追求。犯罪率高低与警察工作的水平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第二、强化社会力量是降低犯罪发生的有效手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违法犯罪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的发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就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打击违法犯罪的真正资源存在于社区之间。第三、坚持预防为主,坚决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然而我们一直以来在执行警务工作中存在误区,我们把抓捕罪犯与迅速出警作为衡量警务工作的重要的方面,这种方式存在诸多缺陷。我们现在应该转变思想,把重要方面转移到案件发生前,尽早尽快发现违法犯罪,通过公安部门不懈的努力,尽可能的降低犯罪案件的发生。第四、维护社会的安定,我们必须从大的方面考量,从小的方面着手。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采取措施,保障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引导社会治安整体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其次,社区治安防控。顾名思义,社区是人民生活的主要区域,每一个社区的组合构成了我们整个社会,每个社区的秩序是否安定、人民对社区治安状况是否满意等方面是我们党和国家建成和谐的小康社会重要考量标准。第一、强化对主体的行为约束。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加强对每一个社区居民行为的有效约束,指导居民行使合法的行为。第二、强化对社区空间区域的管理与控制。社区民警严重缺乏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严峻现实问题,其严重减缓了我们强化社区警务发展举措的步伐。综合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加大社区民警人员投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第三、强化重点时段的巡逻检查。例如:居民区的入室盗窃案件经常发生在上午的9-11时,住户外出上班家中无人看管。这就是经过我们认真分析总结之后得出的经验。由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检查巡逻力度,实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目的。再次,强化社区和农村警务发展战略,统一协调实现共同发展。乡村与社区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基层。可以说二者是我们整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是社区与农村统一协调发展战略,把治安防控建设工作细分并不断推进其深入发展。第一、加大社区与乡村警力人员配置力度。加大人员投入是整个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必须不遗余力的在领导决策,工作支持,制度保障等方面实现人员配置走向社区与农村。第二、警务设施统一配置。参考我们已成熟的机构模式,将社区警务室设施建设纳入到小区与城乡规划中来,合理的安排警务设施建设。第三、完善领导管理机制。实现主管领导直接领导社区民警开展执法检查与工作。第四、构建合理的奖励机制与激励措施。例如:逐步提高社区民警的工资与补贴额度、建立完善的休假制度、保险制度等。刑法的实施过程中方法与手段:通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协调配合保证刑法的实施。(1)公安机关行使司法侦查权力,对于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线索进行刑事侦查,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将发现的违法犯罪案件移交检察机关依法处理;(2)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犯罪案件进行监督,若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则要求侦查机关补充侦查。已经移送审判的案件若发现以上情形应当撤回。若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则依法提起公诉,追究违法犯罪者的刑事责任;(3)审判机关对于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或者自诉案件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依法进行审判,依法保障被告人的法定权利,充分保障其辩护权。对于移交的证据不足的,可以要求检察机关进行补充侦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实施还是刑法的实施其方法与手段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密切各机关的协调配合,依法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二者在方法与手段方面存在联系性。

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价值目标与刑法的统一性

法律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打击违法犯罪为主要目标,充分维护公民的民主、自由与平等,保障公民人权,进而最终实现人民的权利。法的价值追求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自由与秩序的协调发展

法所追求价值的重要一方面就是自由。它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社会规则。我国当前阶段的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给每个个体和群体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然而,自由并非是随心所欲。自由正如孟德斯鸠所说,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二)保证公正正义和公平正义统一协调

法律来自正义,参与法律就是对正义的永恒不懈的追求。正义所追求的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平等,平等就要求实现公正正义与公平正义实现统一协调。在我们建设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公安机关扮演的角色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保障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行,最终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之所以赋予警察权利就是让其维护社会的公正正义。换句话说,警察行使权力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公正正义与公平正义不是截然分开的关系,二者关系紧密相关。没有公正正义也就没有所谓的公平正义。反之,没有公平正义,公正正义也就无从谈起。

(三)以人为本,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法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法的价值最终要靠人的全面发展来统率。人的全面发展是法的价值的重要追求目标。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整合法的各个价值准则与目标。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下,法的价值目标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终极的价值意义,是最高层次的价值。法治构建了一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们所追求与关心的理想与现实、生活需求统一协调。正如伯尔曼所言:“法律不仅是世俗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所以,当前法治的实施仍将以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秩序安定为其核心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刑法追求的主要价值目标。具体而言:使违法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处罚。刑罚处罚具有严厉性的特征,不仅对于犯罪人进行罚款或者部分或者全部财产进行没收,而且对于人身自由进行剥夺,甚至可能判处死刑。可见,刑罚处罚的方式与手段是非常严厉的,相比社会治安案件处理措施而言。刑罚是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主要特征。从以上可以得出,正因为刑法处理措施的严厉性,所以我们对待社会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的态度上,不能把二者进行截然分开,而应该是一种位阶或者阶层关系,只有在社会治安措施处理不能做到罪与刑相适应时,才能考虑使用刑法的处理手段,即滞后性。但二者所追求的目标价值是一致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社会秩序与成员的自由。

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所追求结果的一致性

1987年结束了我国第一次严打斗争活动,但在此之后社会治安再次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局面。在此种局面下,犯罪率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并且一直居高不下。根据公安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公安部门每年刑事犯罪立案数量保持在200万起上下,尤其到了2000年以后,公安部门立案的犯罪案件数量更是猛增到400万起,形势异常严峻。下面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从1994-2004年,十年时间里,全国刑事犯罪案件从166万急剧增加到471.8万起,全国刑事犯罪案件指数从100增加到284.1。下面再从违法犯罪的总的数量来看,1994-2004年期间,全国犯罪案件的立案量表现处较快速度增长,从最初的173.8万起增长到475.6万件。④虽然2007年公安部门的刑事犯罪立案数量474.6万起,与2006年基本一致,严重暴力犯罪犯罪率下降,但我国的社会治安形势仍不容乐观。⑤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危害社会的刑事案件以及经济犯罪案件数量呈现出高发态势。比如:暴力犯罪数量增多,危害性加大。经济犯罪所使用的手段多样,技术也不断提高。有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刑法的实施应该是密切联系的,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正是因为二者在结果上的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才使得二者具有结果的一致性,把刑法作为社会治安案件处理的最后手段。

注释:

①《管子•形势解》。

②《韩非子•显学》。

③《史记•孝文本记》。

④胡联和,胡鞍钢,王磊:《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变化态势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深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在校期间,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正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基础。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事关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事关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最基本和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至关重要的前提要件。

(2)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搞好学校治安工作的现实需要。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推进,高等学校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法治轨道。《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对学校、社会有关各方在安全教育管理中的职责、权利、义务进行了确认。当前校园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一些不法分子抓住校园治安管理偏弱、治安漏洞较多及大学生思想单纯、防范意识差等特点,把大学校园及大学生作为作案的主要对象,在校园中盗抢滋事,经过“严打整治”,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形势正在好转。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一些坏人坏事不能作理性的认识,自我防范能力就相对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也有一些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轻而易举地被一些不法之徒欺骗或威逼利诱,同时一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了种种影响安全的隐患。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时期,乘虚而入的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没落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受主义,对那些涉世不深、阅历不广、缺乏社会经验、良莠不分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二、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重视不够,认识滞后,体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在认识水平方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不能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安全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在体制建设方面,领导机制不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系列,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只是零敲碎打,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计划,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

(2)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完整,方法不力。当前社会形势日益变化,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 迫切要求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 而现今,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应该向大安全的层面上拓展。

(3)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烦躁、抑郁、性格孤僻、交往障碍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并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的校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整个过程,应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需做到以下:

(1)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一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逐步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采取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系列安全活动、知识竞赛、播放纪录片、广告宣传等形式,向学生普及交通、消防、饮食、财产、人身、心理健康、传染病常识及医疗知识,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盗、防骗、防抢、防敲诈勒索、防交通事故、防害教育等,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二是重点时期、突发事件,开展针对性安全教育在安全事故多发的特殊时期,如开学、放假、平常节假日、外出实习、社会实践与兼职、毕业前夕、学校集中施工期等,要提前做好安全预警,尤其是交通事故或危及人身安全的多发地段。针对校内外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时,要及时组织学生学习和思考,一方面,要求客观面对安全问题,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恐慌和扭曲、夸大突发事件的现象;另一方面,抓住事件的本质,开展深入教育,深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加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和危机应变能力。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需从学生自身做起。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是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的生活互助活动,文明宿舍评比活动等,提高大学生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减少对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同时,教育者更要重点培养大学生面对危机或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一定的危机判断能力,要注意培养大学生面对危机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在遇到危险情况下大学生要保持冷静和镇定的态度,要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危机判断能力,很多大学生都经历过被骗被偷的事件,要学会从教训中吸取经验,增强自己的危机判断能力。

(3)整合教育力量,实现齐抓共管。首先高校要把学生安全管理教育纳入学生教学课程和学分管理体系,改变目前学生安全教育课余化的状况,要加强学生安全管理教学的教材体系建设,结合各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实际, 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高质量的融教育性、常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学生安全管理教育教材,以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落实。其次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 调动各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利用教学工作岗位的优势, 从不同角度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 渗透安全知识内容, 实现学生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同时, 除本校各专业教师外, 要结合教学实际,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专业知识较高的师资队伍。除本校教师外, 通过建立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协作网的办法, 在公、检、法、司政法部门、武警消防部队、医疗卫生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聘请有关专业兼职教师,赋予相关专业的教学任务,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最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及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理顺学生安全管理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式的安全教育管理网络, 形成社会、家庭、院校各组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推进”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新格局。

总而言之,学生安全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以及教育成败的大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的义务,更是教师的天职。尤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所担负的责任更重,更要积极配合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提要: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信息资源随之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质,如何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信息化的内涵、信息资源的性质及信息的安全问题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知识性、中介性、可转化性、可再生性和无限应用性。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以及截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不安全性,给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机密性,信息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内容;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比,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固有特点导致的信息安全的脆弱性。由于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从网络架到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等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匿名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密的。这种先天的技术弱点导致网络易受攻击。

二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易扩散性。信息安全问题会随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因特网的普及而迅速扩大。由于因特网的庞大系统,造成了病毒极易滋生和传播,从而导致信息危害。

三是信息安全中的智能性、隐蔽性特点。传统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使用物理手段造成的破坏行为,而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技术对抗,对信息的破坏、窃取等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而且这样的破坏甚至攻击也是“无形”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犯罪行为实施后对机器硬件的信息载体可以不受任何损失,甚至不留任何痕迹,给侦破和定罪带来困难。

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等等。

二、我国信息化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1、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2、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监听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3、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4、信息犯罪在我国有快速发展趋势。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5、在研究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

造成以上问题的相关因素在于:首先,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还是不足,尤其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安全产品的开发生产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不高。大多数计算机用户都曾被病毒感染过,并且病毒的重复感染率相当高。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三、相关解决措施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1、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2、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3、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信息安全法、数字签名法、电子信息犯罪法、电子信息出版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电子信息进出境法等,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4、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在高技术环境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应大力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5、加强国际防范,创造良好的安全外部环境。由于网络与生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等特征,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要保证信息安全,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吸收和转化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国际法律规范,防范来自世界各地的黑客入侵,加强信息网络安全。

篇8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公共安全;政府生态安全责任

中图分类号:D035;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5194(2009)06-0064-06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存在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代政府也必须履行相应的生态环境责任。然而,众多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或已经演变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即它们对自然安全和人类安全都构成了越来越明显的挑战,由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生态安全事故或突发生态公共事件也开始屡屡显现,而当代政府自然需要履行在公共安全层面上的生态安全责任。将生态环境问题与安全联系起来,将政府生态责任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目的既是在于明确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公共安全的危害性和挑战性,也是在于强调生态安全意识和当代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生态安全问题:广义安全视阔下的生态环境问题

理解生态安全问题应当首先弄清“安全”以及“生态安全”概念。从抽象的意义上说,所谓安全即是特定主体(个体或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处于一种相对安稳和保全并使其免于各种威胁或侵害的状态。作为安全的主体多种多样,但最终可大致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类,而广义的安全就是包括自然安全或自然界自身的安全以及人类安全或人类社会的安全,狭义的安全通常专指人类安全或人类社会安全。作为安全的具体内容也非常丰富,也可以大致区分为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广义的安全既包括生存安全也包括发展安全,而狭义的安全往往专指生存安全。本文拟在上述广义的安全视阔下讨论与解读生态安全及生态安全问题。

生态安全也可称为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绿色安全等,1977年莱斯特・布朗在《重新定义国家安全》的报告中最早将环境问题纳入国家安全考虑。2000年我国国务院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也首次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但时至今日,关于生态安全概念涵义仍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在广义的安全视阔下,生态安全应当包括自然生态安全和人类生态安全两个方面,前者特指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完整、稳定与健康的状态,是在时间上能够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自治功能以及保持对胁迫进行恢复的状态;后者特指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人类在一定的生物圈空间生存时的相对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状态”,是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定义),是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而稳定和持续地提供各种必要和基本的资源和服务的状态。当然,这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本身的健康与活力是其为人类社会提供持续、稳定资源与服务的前提,而人类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本身也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当然,生态安全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的内容。如按照生态安全的空间尺度,从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等空间若干层次的生态安全。按照生态安全的生物尺度,包括生物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景观、陆(地)海(洋)生态及人类生态的不同生态层次,其中任一生态层次出现损害、退化、胁迫,都可以说是该层次的生态安全处于不安全状态”按照自然体系的不同领域,生态安全也可区分为水安全、土地安全、大气安全、动植物安全等。按照社会体系的不同领域,生态安全也可区分为经济生态安全、政治生态安全、军事生态安全、人文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等。

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公共性、根本性等许多重要属性或一般特征,其中,本文需要强调的是:(1)相对性。它既表现在生态安全是由不同因素所构成,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满足程度各不相同,从而生态安全的水平也不相同;也表现在人类及其群体对生态安全的需求重点和程度有所不同,从而判断生态安全及其程度的标准也就不同;还表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生态安全及其阈值的认识存在着太多的滞后性和未知性。,(2)动态性。任何层次或区域的生态安全及其程度都会随着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能力的改变而改变。(3)人本性。这首先表现在自然生态安全标准归根到底是适应于或服务于是否有利于人类自身安全;也表现在如果任何一个或几个自然生态因子不能满足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就能说明生态安全是不合格的。

所谓生态安全问题就是指对于生态安全足以构成威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属于一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乌尔曼曾经认为,对国家安全的造成威胁的应是一项行动或一系列事件:形成极大的威胁并且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使一个国家的居民生活质量受到恶化;或者是,造成的威胁使得一个国家的政府或国内私人的或非政府的实体(个人、团体、公司)可利用的政策选择范围显著地减小。据此,我们也认为,只有当生态环境问题极大或明显地威胁到特定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时,“只有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程度足以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生存时,才能成为环境安全问题”,而“并非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安全问题。将一般性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部上升为安全问题,是对实际情况的随意夸大。这样做只能使维护国家环境安全的目标失去其本来的意义,也容易给反对派以借口。”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态安全问题也应该属于一种最为根本的安全问题。因为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生态安全问题不仅意味着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完整与稳定,而且意味着威胁到人类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等其他安全存在的自然基石或自然载体。进而,我们还可以认为,生态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最为根本的问题。因为安全问题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基本问题,而生态安全问题则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更为基本的基本问题,即最为根本的问题。

与生态安全相对应,生态安全问题也具有外部性、综合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许多属性或特征。但若与其他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其他安全问题相比,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根本威胁性。生态安全问题或者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存在与进化的基础,或者威胁到人类社会持续性生存与发展的基 石。(2)难以扭转性。相当一些生态安全问题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都是超过了特定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而一旦超过其自身修复的“阈值”,往往造成难以逆转甚至一些不可扭转的后果;即使能够恢复,也往往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和相对于当初预防和及时治理所需的更加高昂的代价。

巴内特(JonBamett)曾经将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环境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表现为:国民健康水平的下降、经济活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减少、环境移民的出现、由于经济增长的下降和环境资源逐渐稀缺而导致国内动乱的爆发,国家间爆发资源争夺战等。第二类是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圈的循环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的破坏,也称之为“生态安全”问题。第三类是环境恶化对人类安全构成的威胁,这一类问题关心现在以及将来人类能否居住在一个稳定和健康的环境中。这事实上是从生态安全主体的角度来区分的,而在前述广义的安全视阔下,它们最终也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第二类的“生态安全”问题就是自然生态安全问题,第一类和第三类可以统称为人类生态安全问题。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视角来对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划分。如从它们产生原因的角度来看,影响人类安全的环境问题的类型有:自然灾害、累积性变化或缓慢发作的变化、突发事故或工业事故、发展项目和冲突与战争(《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的“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安全”研究项目中的观点)等,这其中既有自然灾害引起的也有人类不良行为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既有渐进性累积形成的也有突变性事故形成的生态安全问题。从生态安全事件的角度来说,20世纪申叶轰动一时的“世界环境公害事件”、1998年长江和嫩江流域洪水灾害、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安全问题。

二、政府生态安全责任:公共安全层面上的政府生态责任

生态安全的意蕴不是传统的政治学中的国家安全、安全科学中的生产技术安全以及法学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公共安全”等范畴所能完全涵盖的,它应属于一种具有全新意义并且包容性很强的“公共安全”内容。目前,这种“公共安全”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术语,相应的公共安全管理在国际上也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公共安全事件在我国也被称为“公共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或“公共危机事件”等。公共安全管理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也称为“紧急事态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在新西兰称为“民防”(Civil Defense)或“民防紧急事态管理”(Civil Defense Management)。而且,从过去只注重生命和财产安全,到同时关注生态环境安全,也是西方国家紧急事态管理的一大特色”。

所谓公共安全至今也无相对成熟和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国际上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安全。它包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每个公民一切生活方面的安全(从国防安全、环境安全到社会福利保障等),自然也包括免受犯罪侵害的安全。狭义的公共安全主要包括来自自然灾害、治安事故(如交通事故、技术性事故等)和犯罪的侵害三个部分。”基于前述广义的安全视阔,笔者认为,广义的公共安全的基本涵义应当指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公众(包括不特定人或特定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良好的公共秩序、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利、自我发展等)处于一种相对安稳和保全并使其免于各种威胁或侵害的状态,它包括除完全属于私人领域范围之外的所有公共领域或方面的安全的内容。

生态安全属于公共安全的领域或方面,而且应该是最为根本的领域或方面。因为,“没有生态环境安全,就没有社会公共安全”,“一个民族得以长久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推动力和重要标志应当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倘若以土地和水资源为核心的国土资源极其短缺,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所以,生态环境安全是一种基础安全或底线安全,它也被诺曼・迈尔斯称为“始终的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生态安全责任也就是最为根本的公共安全责任。当然,也可更进一步地说,因为公共安全是政府的最基本的责任,而政府生态安全责任又是最为根本的公共安全责任,所以它也是最为根本或最为基本的政府责任。此外,如果说政府生态责任就是政府以追求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或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与特定机构与职位相一致的义务与职责,那么,政府生态安全责任内容关涉的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或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而生态安全问题就是威胁这一最低限度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生态安全责任又是最低限度或最为根本的生态责任。

公共安全属于比较典型的公共产品,所以,它一直被视为作为典型公共部门的政府的主要职能。威廉・葛德文就曾认为“政权是为了维护个人安全而设立的机器。”近代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一般都普遍认为,政府应当承担非常有限的职责,而保护私人生命和财产安全就是不可缺少的政府主要职能。然而,相对于当代政府的生态安全责任来说,相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而言,当代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又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动因。

首先,当代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是应对当代生态安全问题挑战的必然要求。应该承认,当代生态安全问题并不都是完全无法预测和确定的问题,而是大量或已经或正在或即将发生的越来越突出的现实问题。联合国在2005年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中,通过披露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事实之后得出结论: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将会面临巨大威胁,尤其危及人类健康与长远发展。我国学者曲格平在2002年就提出我国的生态安全已经在国土、水、人民健康和生物四个方面突现出来。目前,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枯竭导致部分地区沙化严重、发展受阻,甚至出现生态移民;环境污染致使部分公众健康与生命遭受损失;一些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等。面对这些生态安全问题的现实挑战,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当代政府自然责无旁贷。

其次,当代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先进理念的内在要求。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不仅直接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安全基本目标,而且也深刻揭示了生态安全的以人为本重要属性。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发展就是安全发展和发展安全,当然也包括生态安全的发展和发展的生态安全,因为前者就是指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与人类 社会稳定性生存为前提,后者就是指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持续性提供各种基本条件为保障。,’对于我国政府来说,如果说当前第一要务是发展,那么第一责任就应当是公共安全,而生态安全则为政府根本的第一责任。二是追求生态文明目标的要求。,生态安全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体现了安全文明建设的要求。其中,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而生态安全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文明的最低限度和最为基本要求的文明。与此相应,目前我国政府主要职责也需要不断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到生态文明与安全文明建设型政府上来。三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平和安全问题的某些方面与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直接有关的,实际上,它们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的安全性,其中当然也应包括作为发展安全核心的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而作为人的最为根本需要的生态安全也理应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因此,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代政府必须担当起生态安全责任来。

再次,当代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是适应当代政府创新先进目标的直接要求。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府,它不仅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把维护社会公正放在显著位置上,而且在服务方式上也需要具有主要为服务导向而非控制导向的特征。显然,生态安全不仅代表一部分人或当代人的利益,而且代表全人类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服务型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既是体现公民本位或社会本位的核心价值之要求,也是体现最具广泛意义的社会公正之要求,还是体现适应生态安全问题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特点的服务导向或非控制导向之要求。二是建设生态型政府的要求。如果说,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或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首先要建设好生态型政府,那么,建设生态型政府就必须首先要建设好生态安全型政府。因为维护生态安全是生态型政府建设的最为基本的任务,而政府生态安全责任也是生态型政府的最为根本的责任。三是建设责任型政府的要求。责任政府是具有对公民或社会负责理念的政府,而政府责任的具体内容也可表现为包括生态责任、安全责任等在内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政府担当生态安全责任既是对公民或社会负责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政府责任内容的直接具体体现,是建立在“生态安全公共利益至上”的信念基础之上的当代政府责任的直接具体内容。

三、强化当代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主要原则和总体思路

根据当代社会治理以及政府治理的新理论,结合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新特点,笔者认为,应当在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内容、形式以及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强化如下一些原则:

一是生态安全责任内容的多样统一和相对优先原则。如前所述,生态安全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作不同的区分。所以,相应的生态安全责任内容也是多种多样,如可分为自然生态安全责任与人类生态安全责任、人类生存的生态安全责任与人类发展的生态安全责任、区域生态安全责任、国家生态安全责任与全球生态安全责任等。一方面,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生态安全利益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坚持这些不同生态安全责任内容的最终统一性原则;另一方面,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这些不同内容的责任之间也可能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而也需要政府坚持一定的相对优先原则,如人类生存的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自然生态安全责任,自然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人类发展的生态安全责任,人类生存的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人类发展的生态安全责任,国家的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国家内部区域的生态安全责任,全球生态安全责任相对优先于国家生态安全责任等原则。

二是生态安全责任形式的多样并举和道德根本原则。政府责任形式通常表现为道德责任、法律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或积极责任、消极责任等方面,这些同样也可表现为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具体形式。为了最大限度地强化生态安全责任,政府必须根据现实需要坚持综合运用这些多样的责任形式原则。但是,相对于其他政府责任形式,政府也应当坚持道德根本的原则,即确立生态安全的道德责任应当成为当代政府落实生态安全责任的根本之道。这既是因为生态安全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任何有关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内容都无法准确完整地加以涵盖与包容;也是因为道德责任在本质上更加赋有自觉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即“道德责任不仅是法律责任的补充,而且是法律责任的提升。如果行政人员能够具有充分的道德责任意识,他就能够超越法律制度对他的岗位责任的一切规定,使他的岗位责任得到最充分的履行,并在这种履行岗位责任的过程中,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得到补充,使法律制度的一切不适时的和不正确的规定得到纠正。”

三是生态安全责任主体的多元合作和政府主导原则。根据当代社会治理理论的要求,生态安全责任主体不能仅仅限于政府,而且应当包括各种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政府生态安全的善治也必须坚持政府与其他多元社会主体的合作治理原则,而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合作治理理论又进一步强调这是一种超越工业社会的工具理性和体现高级价值理性的多元合作原则。而生态安全的高度复杂性、广泛公共利益性以及众多生态自治力量的成长都在呼唤这种走向后工业社会的生态安全多元合作治理,这是一种政府与其他多元社会主体建立在真正平等基础之上自愿自主的合作治理。虽然,这种合作治理强调的不是以政府为中心而其他社会主体只是作为参与主体而存在的治理,但是,在走向这一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中,当代政府仍具有主导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而所谓政府主导原则就是指政府不仅要在自身不同层面、领域或区域的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率先进行充分平等协商基础之上的生态安全合作,也要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生态安全自治力量的成长和成熟,还要善于担当促进和组织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以及社会主体之间的生态安全合作之职责。

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强化当代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总体思路主要表现为:

一是不断确立政府生态安全责任的理念基础。这一理念显然是生态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有机集合体。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当代政府需要从关注一般生态环境问题意识上升到同时关注生态安全问题意识,从关注传统的国家安全意识上升到同时关注作为非传统国家安全的国家生态安全意识,从关注生态安全的法律责任意识上升到同时乃至主要关注生态安全的道德责任意识。

篇9

社会治理是中国梦的有机构成部分

作为中国梦的有机构成部分,创新社会治理至少可以在社会层面实现以下三个具体梦想。

安全之梦。人心稳,百业兴。社会不稳,一切都是空想,实现中国梦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人类社会发展史反复证明,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发展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昌明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中国人民深知社会安全和个体安全的弥足珍贵,对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有切肤之痛。国家动荡,内部争乱不止,就难以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也不会有长久的安全感和稳定感。通过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可以形成并保持稳定和安全的社会秩序,让老百姓感到安全踏实,让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

和谐之梦。在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和谐,是中国梦在社会层面的进一步展开。和谐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企盼的生活状态和奋斗目标;同时社会和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形成维护群众利益的各项机制,以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处置为基本手段,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可以在减缩社会代价的基础上,增进社会进步、增强社会活力,使不同社会群体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和谐共处。

幸福之梦。安全与和谐的梦想集中沉淀在人民的心理层面就表现为幸福之梦。长久的安全感和社会和谐稳定,会在人民的社会心理层面形成一种共同的国民幸福感。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社会治理,让社会长治久安,可以为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供强力保障,也可以防止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事件频繁发生,使人民在心理上平和而知足,过上一种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

社会治理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社会治理为科学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是发展,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社会治理,将为科学发展指导下的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譬如,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和化解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经济生产安全运行;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另外,通过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也从内外部为科学发展基础上的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强力 保障。

社会治理为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涉及利益格局的再调整,但“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创新社会治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能够充分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方面,通过畅通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另一方面,社会治理创新实际上在做人的工作,正如指出的,“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通过夯实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可以凝聚起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汇集起改革的共识,为改革的深入提供强大的动力。最终做到在改革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以和谐推动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社会治理创新激励人民参与实现中国梦全过程。在日益个体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自主意识、利益意识日益增强,几乎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身独特的诉求,这种“碎片化”的诉求无法让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团结一致的合力。通过社会治理创新可以让被解散了的“原子化”的个人,在同一个目标下重新汇聚起来,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具体而言,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使服务型政府深入人心;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使人民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维护;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服务的热情,培育参与能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形成共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以全面的社会治理创新助推实现中国梦

以社会治理理念创新助推中国梦。在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的指引下,社会治理创新应当跳出维稳讲维稳、管理讲管理,形成“大维稳大和谐”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未来的社会治理工作应做到以服务为先导,通过寓社会管理于社会服务中,强调管理与服务并重,使管理以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在无形之中实现社会治理目标。这种治理与服务的新型关系,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服务化发展趋势,与中国人民的安全和谐幸福之梦的内涵遥相呼应,为实现和维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也值得其他领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借鉴。

以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助推中国梦。社会治理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本质是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对具体人的治理。社会治理不当极易使政府自视为社会管理主体,而人民群众则被视为治理对象。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中,社会组织尤其是公众参与不足成为最大的“短板”所在。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应进一步落实群众工作路线,尤其是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到社会安全和谐幸福之梦的创造过程之中。

篇10

保安需要加强对重点部位的治安防范,加强防盗活动,及进发现可疑人和事,并逐出。到了可以转正的时候,大家记得提交保安转正申请书哦!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保安试用期转正申请书2021最新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保安试用期转正申请书1尊敬的领导: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转眼入司已近一年多,回顾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历程,收获及感触颇多。

我与20__年参加物业保安工作至今,在这段时间来我感受到物业保安工作与自己以前认识的不同,以前对物业保安工作认识不够全面,简单地看作是站站岗,巡逻时随便走走,对过往车辆进行登记、疏导。通过这段时间的亲身实践,使我对物业保安工作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联系自身工作实际,我认识到:

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作为服务行业,注重礼仪就是注意细节,对于住户来说,是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物业保安员就是公司的服务代表,我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公司的形象。住户往往根据保安员的仪容,着装和言行举止来判断物业保安员的素质和企业服务水平。因此,我们保安员更应当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与言谈,给住户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二、物业保安应具备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工作中要时刻观察周边环境安全与进出人员的安全,作为在岗亭的物业保安员要把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挡在门外,给住户创造一个安全的、舒适的住宅环境,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凡是力求做到一丝不苟,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三、要全面了解队员的思想工作。要关心爱护队员,了解队员的思想、工作、家庭等情况,逐步培养和队员的工作感情,并赢得队员的信任和支持,以此鼓舞队员的工作热情。做到政治上关心,思想上信任,工作上教导,生活上体贴。不断提高队员的业务素质。要有计划的组织队员学习业务,检查督促队员管好、用好装备和消防器材,使其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引导队员与时俱进,提升素质转变自身观念。

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治安管理方针,时刻并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工作岗位的巡查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完善消防设备巡查及保养措施并加强队员的消防知识培训,提高队员防火意识,使队员能熟练掌握消防设备的操作方法。确保住户的消防、人身及财产安全。

五、在各类理论培训中,通过讲解、点评、交流使队员在思想认识和日常工作中皆有不同程度的感悟与提升。并时刻要求自己谨记要有紧迫感,应具有上进心,使其明白物业保安工作不是高科技,没有什么深奥的学问。要成为一名合格物业保安员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是建立在对公司的忠诚度和敬业精神、对管理与服务内涵的真谛的理解及运用之上,并以此激发大家积极进取在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感受人生乐趣。

六、在工作中严格管理,处理问题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功必奖,过必罚”树立管理威信,充分调动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践中我敢想,敢管,发现员工中存在对工作不够尽职的现象敢于批评指正。

以上是我入司以来力争做到、做好的方面。纵观三年来的工作,客观的自我剖析,自己在下列几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肯请领导指正与批评,以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正:

1、队员中欠缺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需有意识的培养队员的协作及合作的精神,由小及大形成合力、战斗力的集体荣誉感。

2、自身的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保安是物业现场的处理员,不管业主对保安提出报修或任何意见,保安都不可以拒绝。

3、工作经验与相关管理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积累。

不断充实自己,尽可能多学一点消防、监控设备保养技术,我想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更好地履行我的工作职责。

4、物业保安的仪容和仪表,我知道物业保安队伍中退伍军人有多少,但大多保安给的感觉没一点军事素质,无精打采,尤其岗亭。

最起码要按照半军事化标准立岗,并定期进行训练。

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公司、部门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保持严谨自律的工作、生活作风,给队员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队员良性发展,营造健康的工作气氛。

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今朝花开胜往昔,料得明日花更红。做为公司的一份子,我将一如既往,全心全意的为公司服务,竭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以上是我的工作基本情况,经过试用期的锻炼,我已经达到了转正要求,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求领导给我一个为_效力的机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2021保安试用期转正申请书2尊敬的领导: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在酒店领导关心下,各部门的配合下,我在加强酒店的安全防范管理,完善种类制度,安全巡逻检查、创服务品牌、组织学习等做了一定的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防范体系

1、组织落实

自从10月10日接手保安部以来,根据酒店治安、消防的需要,建立了防火委员会。现人员有变动,重新调整了防火委员会,总经理担任防火委员会主任,副总经理担任副主任,各部门经理任委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了三级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

2、制度落实

为了确保酒店的安全,我从酒店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一套安全防范的制度,使治安消防安全工作真真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此我们建立了火警火灾处置预案、各重点部位岗位责任制、大门岗职责、巡逻岗位职责、停车场岗位职责、突发事件保卫工作程序、消防重点部位档案等。同时落实了公安局、派出所规定的客人资料登记制度,做到认真登记,及时上传。

3、宣传教育落实

为了使消防、安全工作深入人心,增强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我采取有计划多形式地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培训,今年以来我部共培训员工怎么样使用灭火机150人次,消防安全知识考试170人次,观看消防安全影像资料140人次,同时将消防安全常识发放到各部门、租赁单位进行宣传。使员工懂得防止火灾的基本措施和扑救火灾的基本方法,提高预防火灾的警惕性。

二、落实安全检查,确保酒店安全

为了使消防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我贯彻落实酒店总经理、我部门每周一、三、五每次晨会强调安全防范的指示精神,布置安全防范的内容,加强安全检查。针对二楼餐厅装修的施工场地,时间长,任务重,我们落实重点防范,加强巡逻检查次数,在装修有几个月中我们派保安专人现场进行监护,同时落实动火审批制度,做到不审批不准动火,没有操作证,不准动火,真正地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

接手以来,落实安全巡逻检查200余次,每半月组织安全大检查4次,同时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13起(例:1.灭火机过期失效。2.厨房操作间没有配备灭火毯。3消防栓缺少配件。)等情况。针对查出来的问题,我们都已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除部分灭火器未年审外,其余均整改完毕。

三、树服务品牌,抓学习、管理

1、组织学习

作为一个酒店,抓服务质量,首先是抓人,要抓自身建设,抓好员工的思想,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懂得服务的目的。我们落实每月4次全体保安会议。充分利用会议与员工交流,剖解正反案例,灌输我们酒店为客人服务的宗旨。同时在会议时比较好的员工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员工进行严肃批评,同时对员工要进行要加强铁的纪律教育,尤其是我们大门岗的员工,接触人多面广,更加要做到这一点,例如:在今年11月9日那天,我们的领班_x在大门岗看见一位客人乱停车,把汽车停在进口处,挡住了去后院的路,就去跟这位司机讲,不要停在这里,影响其它车辆进出,他一定要停在这里,再次跟他讲时,他不但不听,反而骂人,并动手打了我们领班两拳,踢了一脚,我们领班始终没有还手,后被拉开。当时对面移动公司的人看了也非常生气,对我们主管讲,你为什么不帮你们员工打这位司机。从这件事看,正因为我们经常开会学习,强调铁的纪律,使得我们从主管到员工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做到忍字。

为此在全体保安会议上大力表扬了领班_,同时剖解了这起案例:如果当时还手,心情得到平衡,但是损失会更大,会直接影响我们大门岗保安在客人及周围群众的声誉。甚至会对我们保安产生不好的看法,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保安,主要是酒店领导在平时教育,培养的结果。

2、人性化管理

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是我们部门要经常做的,如何加强员工进行管理,是我们部门更应关注的,对员工我们采取人性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员工更好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才能够用敬业来报答企业。

四、服务质量

大门岗是我们酒店为客人服务的最前沿,他的服务质量好坏,关系到住宿客人第一感觉,为此为了保证我们的服务质量,我们从以下二个方面落实:

1、经常性组织员工开会学习,培养员工对企业要有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服务质量才会到家。

2、服务质量,大门岗停车场保安服务,做到客人车辆来去时,指挥车辆服务,指路服务。

尤其是是在天寒地冻,日晒雨淋,他们始终站在服务最前沿,为客人服务。

以上是我的工作基本情况,经过试用期的锻炼,我已经达到了转正要求,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求领导给我一个为_效力的机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2021保安试用期转正申请书3尊敬的领导:

时间如梭,转眼间又跨过一个年度之坎,回首望,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使我在公司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方向和生活目标,同时也激发我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生活!

一、面对现实,接受挑战

20_年x月我到_物流公司接任物流保安一职,要面临工作极大挑战。由于当时保安员急辞职,中间间断了一个月的时间,那时_物流公司不仅是账目混乱,而且有大量的不良库存,部分物品还有短缺,我的心一下子就变的沉重起来,怎么办?如何来理顺这个烂摊子?

我没有灰心,决心凭借以往的的管理经验来尽快理顺这个烂摊子首先整理帐目,其次对所有物品进行大盘点,对所有货物进行分类有序摆放,通过这些努力后,整个_物流公司仓库进入良性循环。

二、理清头绪,细化管理

每日库存报表都由我一人负责,所以在公司一直都很忙碌。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1、重新设计制定_物流公司管理规范,严把出库、入库和在库三个方面管理,参考《仓储保安人员工作级效考核表》进行量化管理,每天抽盘,每周小盘点,每月配合财务大盘点,作到账目清晰,账实相符。

经手货款无一差错,体现了一名财务人员的严谨和细致,近段时间来,账实相符基本达到100%,实现无库损!

2、与公司同事紧密配合,做到库存的结构合理。

紧盯各物品流动,认认真真做好每月的月报表,且每月准时向财务部发库存月报表,并结合自身岗位,先后做出《进销存明细帐》、固定资产表格、物品物资表格、物资申购汇总表格等,有力的配合了财务!

3、对在库物品进行分类管理,对工程类、办公类、清洁类、固定资产类等主要品项实施重点管理,在做申购汇总表时减小在库物品的再申购,努力降低其库存量,对小品项等实行简单控制,改方案实施做到了重点与一般的结合,降低了库存,加速了库存周转率。

三、进行信息化

随着公司业务的连年增长,工程部需求物资够大,日发货收货量也进一步扩大,在_物流公司领导的重视下,实现了对仓库的实时管理。我每天只要把出入库情况及库存报表输入电脑,可以准时看到库存明细。该举措大大方便公司领导和员工的查询,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整个2019年不良库存下降基本至零。

四、坚持学习,与公司共成长

在仓库的这段期间我更加明白了公司领导给我讲的仓库管理的计划和控制,最让我难忘的是x总、x总亲自到仓库指导工作,提醒我保持学习,说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个人会有更大的舞台,与公司一起共成长!

工作之余,我学习会计、营销、管理、电脑等知识,在工作中充实和完善自己。回首过去一年来的工作管理经历,我成熟许多,也成长许多,一直致力利于仓库管理的合理化,整合进销存,也深知一个团队的重要性,只有与工程,财务等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仓库管理员的职能!我在公司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下,愉快的度过了一年难忘的时光!

以上是我的工作基本情况,经过试用期的锻炼,我已经达到了转正要求,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求领导给我一个为_效力的机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2021保安试用期转正申请书4尊敬的领导:

在忙忙碌碌中,这学期就接近尾声了,回顾这一学期我们的工作,是有喜有忧。门卫的职业是锁碎的,细小的,但我们热爱这个职业,在工作中,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的,有口皆碑,有柔有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责,勤,爱,言。四个字上,现总结如下:

一、在工作中,始终围绕一个责字,我的工作是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更是为学校的发展和老板的财产负责。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我们是坚持做到24小时不离人,不空岗,勤关门,学校虽然车辆不多,但也不少,如学生车、上级来车、送水车等等,对进出的每辆车,我们都做到笑进迎出,不厌其烦地问清来龙去脉,严格把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把很多的闲人等和与校内无关的车辆都拦截在校门外,把隐患根除在零点,让全校师生都有一分安全感。对来访的家长和外来人员出入,我们都做到了认真盘查、登记和引导,上课期间,社会青年一律不准入内。

二、在工作中长期坚持一个勤字,勤是我们搞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门卫工作,离开了勤字是无法完成职责的,门卫工作看似轻松,实则不然,就拿我们一天的工作来说吧,一要经常开关门,二是每天进出的车辆不下50趟次,三是我们的工作是24小时,有很强的亚疲劳感,四是我们还要随时随地,打扫周边的环境卫生。五是我们还要坚守职责,防止闲杂人等潜入院内搞破坏,所以这些都要靠什么来完成呢?当然靠的就是个勤字,此外对于校领导分配的其它各种任务,我们也是做到随叫随到,不折不扣去完成。

三、一直以来,我们遵遁着一个爱字来管理学生,把学生视同已出一样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天冷了看到有些穿少的孩子就跟他提醒一句,多加点衣服,对小孩子们就说,在放学和上学的路上要靠边走,不要走在路中间去了,要注意来往的车辆等等。这样一来,我们也有了回报,是什么呢?是孩子们在进出校门口时的微笑和问候,说实在的,当我听到孩子们的问候和看到他们的微笑,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四、在工作中,我们主张是个言字,也就是言传身教吧,在我们3月份来的时候,孩子们在上课时,总是千方百计想找理由出去,我就通过动之以情,小知以礼,言传身教的办法来说教,比如,有个孩子问我:你以前在干什么工作、为什么来这里搞门卫呢?我就实话实说,我以前是搞粮食工作的,由于自己的文化低,搞到了副经理的职位就再也上不去了,加上国家搞改革,所以我就被改下来了,没文化、没技术,只能来看门呀。学生听了我的讲述后,就自己回去上课去了,以后我很少看见他上课时出来。时间一长,上课时外出的学生少了,这是有目共赌的,当然这些成绩的起得是与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和老师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

以上就是我们门卫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不到之去,请校领导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由于水平限制,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表达出来,同时以上所述只是我们应该做的,离学校领导的要求还不够,我们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新的一年里,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学校的门卫工作使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做到防患未然,确保安全无事故,使《精英学校》有一个让精英学习的好环境。

以上是我的工作基本情况,经过试用期的锻炼,我已经达到了转正要求,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求领导给我一个为_效力的机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2021保安试用期转正申请书5尊敬的领导:

_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在这里先给各位领导,同事拜过早年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我虽是一名普通的保安员,但在我心中,黄贝小区就是我的家,领导是我的家长。同事是我的兄弟姐妹,小区的事是我自已的事,我要精心守卫我的家,使它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我明白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一名保安员“守卫小区、守卫我家”的责任重大。

保卫是一项特殊的、并具有很大危险性的工作,可我没有因此而胆怯、畏惧。卡内基钢铁公司总裁齐瓦勃曾经说过“我们不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是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因此,我们必须秉承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干好日常看似平淡的工作,要想得到,做得全。坚决完成上级领导交给们的每一项任务,做到让领导放心。

在陈队的带邻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得到租、住户的满意,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我们的工作今年是比较重的一年。当中有几家住户装修,消防的施工,进出的人员多且复杂。对我们的工作加大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强对进出人员、施工人员正监管和登记,定时进行楼巡,把萌芽的事故撤底消灭,确保小区的安全,这有802房患病的朱女士,每一次患病都会磕东西我们小区的花盆砸了解十几个,有时这会高空抛物,在患病时为了保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车辆不受伤坏,并协助领导,社区工作站,维护好现场,并得到领导的表扬,在工作之余,在队长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保安员体能训练,内容包括,队列训练,军体权等。

坚持完成预期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计划,我刚开始时叫苦叫累的现像,但我明白作为保安员只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和强壮体能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没有刻苦训练关健时刻怎么能发挥出我们的作用呢?所以我不怕苦不怕累,直坚持。

作为保安员还是一名义务的消防员,今年管理工司组织了好几次的消防安全讲座培训并学习消防平时生活当中遇到安全发生火灾应急措施,并认真地学习记录,长掌消防知识,结合本小区的消防设备、设施,定期进行设备的巡查和维护工作,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确保租住户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本人在一年的总结如下:

1、坚决服从领导、认真领会执行公司的经管理策略和工作,指示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岗位实际工作当中始终把维护公司利益放在弟一位。

2、对小区的治安严于管理,敢于不法分子作斗争。

3、对进出的车辆严于记录,对收费的车辆安照工的要求进行收费,做到文明服务。

4、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小区的绿化、维护工作。

创建和谐文明小区。

5、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完善消防设备巡查及保养措施,并加强消防知识的培训,提高防火意识,能掌握消防设备的操作方法,确保安全。

以上是我在一年中做到做好的方面,纵观一年的工作客观自我剖析,自已在下列中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肯领导的指正与批评,以待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正。

工作当中有松懈。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跳战,今朝花开胜往昔,料得明日花更红,我坚信在公司领导英明决策下物业公司的明天会更好,做为工司的一份子,在明年的工作我将一如既住,全心作意的为公司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以上是我的工作基本情况,经过试用期的锻炼,我已经达到了转正要求,在此我提出转正申请,恳求领导给我一个为_效力的机会。

此致

敬礼!

申请人:/shen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