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理念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建筑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包含两个方面的关系: 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生态建筑的定义为,以尊重生态为原则的、运用生态技术方法设计的建筑。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无设备污染,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由此可见,生态建筑的研究范畴对应的是生态研究中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对象,确切地说,是以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
随着人类需求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规模、形态、空间要求都有质的飞跃,同时,人类对于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关注也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客观现实是全球性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日益尖锐,城市建设和建筑环境设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生态建筑以及生态建筑技术在建筑界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发展,建筑师科学家和环境学家都在努力,试图创造真正的生态建筑,真正符合生态的要求。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的探讨生态建筑的概念和设计导向。
1对生态建筑提出多层次要求
毫无疑问,建筑本来就是人造物,作为由人的劳动创造的事物具有了很多认为的属性,并且这些属性是贯穿于建筑的创造、使用和评判,乃至毁灭的始终。首先,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是人从一般动物当中独立出来之后,所有劳动成果的共同属性,生态建筑也是如此,人类努力探索更好的生态建筑模式,归根结底都是功利性驱使。也就是说,人类在这一课题上的努力和探索乃至实验付出的代价都是为了使自身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有关于生态建筑的尝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那么,生态建筑的终极目的就变的非常明显直白―――让人过的更好。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并且暂时排除技术的因素,再建筑设计理念上就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人是消费空间的动物,这里指的空间是人造空间,不是自然空间。二者的区别在于,人造空间虽然包含在自然空间中,但必须是经过了改造和重新划分的。人类自从动物中脱胎出来就具备了改造和划分自然空间的能力,即使在建筑还未诞生的历史阶段,人们穴居的时候,能够在洞穴里引入篝火,那么就在洞穴这样的自然空间里引进了照明设备和取暖设备,也就对这个自然空间进行了人为的改造。建筑被创造出来就是提供空间让人类消费,人类对于建筑空间的消费是多种多样的,从卧室扩张到厨房,再扩张到客厅,乃至公共空间,正是这种欲望的不断扩张,从而推动了人类建筑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消费的角度来讨论建筑的发展,生态建筑概念就具有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消费在经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想要维持高水平的投资,必须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要能使得消费得到满足,必须要有循环的足够的消费对象的产生,生态建筑就是探寻在有限资源的状况下能够有循环的、足够的消费对象产生。
把建筑作为一种消费品,不可避免地要对消费品的质量进行研究和改善,并且还要对消费品的生产进行考虑。在经济学中,贯穿其中的是消费心理学; 在建筑活动中,贯穿其中的应该是建筑环境心理学。随着人对于自身的关注日益细致以至于上升到了科学的高度,人们对于和自身发生密切联系的事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这种对于周围事物的关注是必要的,所有和人相联系的事物中,尺度范围最大的是环境,并且人和环境之间的特殊性还在于二者从来没有分开过,建筑空间作为环境的部分对于人类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人们对建筑环境的依赖和改造都显得理所当然,因为建筑对于人而言,意味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2人的综合需求使“生态建筑”理念更加丰满
人具有自身一系列的特性和需求,当人们从这些需求出发创造出供自身消费使用的建筑物时,在排除了技术条件的因素下,首先会对建筑物产生一种幻想,这种单向意愿趋于完美和理想化,所以,从生态的意义上说,建筑被创造出来开始投入使用的那一刻开始,人和建筑这一系统就形成了,并且在系统内部开始了相互的联系和信息循环。要使这个系统内部达到和谐,必须使各个个体之间相互适应,相辅相成地发展。值得提出的是,由于建筑物属于创造客体,它与自己的创造主体( 人) 之间要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必须要求客体( 建筑) 本身要很大程度上满足主体( 人) 的需求,尽管这些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涵盖了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多个复杂的层面。
例如: 高层建筑的建设上,生态的概念是不完全的,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完全的。首先,生态建筑必须符合相应的生态、低碳概念。诸如: 运用生态技术方法设计; 采用可再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最大限度地无设备污染; 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将建筑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等。目前的高层建筑设计即使实现了其中的一点或者几点,但是在人性化意义上却很容易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例如: 人们进入高层建筑物的方式――从地面到达相当的高度本身是一件并不“生态”的事情( 耗能、存在安全隐患) ,人类并没有上升到那样的高度的本质必要,所以说,高层建筑除了节约用地之外,在人性化意义上,并没有显示出生态的意义。
人类对建筑的情感最明显地表现在人居环境心理上,安全感、归宿感、归属感、私秘性、崇尚自然、邻里效应、接近疏远心理、色彩印象等都对建筑提出了情感要求,因此,倘若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建筑在人性化意义上讲是并不生态的,因为它没有能够使人和建筑之间达到和谐,也许在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生物个体对环境的逐渐适应而进化这样一个环节,但是建筑不同于自然环境,它本身就是人的目的劳动使然。也就是说,生态概念对于人创造建筑的要求更加严格,技术上如此,人性化意义上也是如此。
3四维概念引入生态建筑的“生命”过程
建筑应该是一个“四维”的概念,除了三维空间以外,还应该纳入时间这一维度,也就是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的生命来自于建筑师理性与情感的亲合。其中,建筑师的理性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这些特定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不同于建筑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但是它们对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建筑师的理性在生态建筑的研究和探索上也存在以下特点: ( 1) 注重科学性,讲究功能的便利与效率; ( 2) 注重技术性,讲究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性能特点; ( 3) 注重经济性、逻辑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可见,人与建筑之间的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都离不开建筑师的理性。
而对于建筑活动中情感的作用和把握是对于建筑理性思维的必要补充,因为人的精神本身就是理性和非理性共同存在的,所以人所创造出来的建筑也必然是矛盾和复杂的综合体,作为人的精神中非理性成分之一的情感,“由高度灵敏的非理性意识从现实情景、事件中抽象出来”并运用在建筑创作中,情感可以转化为想象力,并且与建筑创作时的心境、激情紧密相连,情感的作用从广义上贯穿建筑创作的始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建筑作品也具有了情感,当建筑的情感与人的情感发生共鸣时,建筑在人性化意义上的生态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人类的建筑赋予了建筑的生命,反过来,的生命又由人类去体验和经历。
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人性化生态建筑绝对不是排除了生态科学和生态技术的空谈理论或者提倡玄虚甚至享乐主义的感性思维,而是从建筑的根本目的出发,探寻真正的生态建筑正确而丰满的意义涵盖,由此倡导在进行生态建筑研究和创作的过程中,正确地把握生态的深层次内涵和追求目标。
4结语
不管从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思维的进步上来说,必须要承认,对人的需求能够方便的满足,是生态建筑发展的最终回归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的主要特征和努力方向,必然地,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社会的进步,生态建筑的技术和指标体系都会发生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但是生态建筑的人本需求却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将会以持续的生命力一直引领生态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 美) 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等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篇2
关键词:绿色评估标准;绿色奥运场馆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green building essenc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analysis on building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focus of the Green Olympics as a role model, engaged in ecological livable residential design.
Key words: green assessment standards; green Olympic venues
中图分类号:TU2
绿色建筑是指环境友好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是让人们居住的更加健康、舒适、安全,同时能高效的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等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影响的理想建筑。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为我国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和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创造条件,建筑设计工作者如何适应形势、展示智慧、开拓创新构筑出符合评估标准的绿色建筑,就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公司建筑师们正是本着以下设计原则、朝着以下绿色建筑目标较为出色的完成了所从事的住宅设计任务。
以绿色建筑理念为根本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即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包括由建材生产到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系列过程,要求消耗最少地球资源,使用最少能源以及制造最少废弃物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是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来建造低环境负荷下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空间,是人、环境和建筑的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的新建筑模式,是“四节两环保”的建筑(两环保是指对外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室内环境的保护)。绿色建筑是体现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的建筑,它倡导并能够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要求,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绿色建筑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建筑业、建材业的重要手段,是调整房地产产业结构和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绿色建筑还是影响居住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与功能稳定的组织结构,对提高生态人居系统的健康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以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为目标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动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体现在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以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建筑、以全寿命周期视角实践绿色建筑。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政策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制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等;科技创新战略的内涵是以完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支撑体系,如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及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等,这就要求规划编制、勘察设计、建材生产、工程施工等各类企业都将参与到建设绿色建筑的环节中来,担负起推进绿色建筑实践的责任。
以绿色评估标准为准则
2005年由原建设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即《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其目的在于推动和落实适宜的建筑集成技术,使能源、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并有效地在适用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五大方面列出了各项具体的技术指标,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真正内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为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促进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进步,建立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2008年8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颁奖,从而为设计和构建绿色建筑指明了方向,有了可靠的依据和准绳。
以绿色奥运特色为先导
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面考虑了建筑节能、环境和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建材绿色环保等内容,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所有奥运场馆均实现50%的节能目标,有些甚至达到65%-75%,奥运村全部住宅在建筑节能65%的基础上还进一步降低了护结构的能耗和增强了外窗的节能效果。在推广使用新型能源方面,采用了太阳能集热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和水源热泵等能源技术,使其提供绿色能源比例高达26%以上。
在每个奥运场馆的建设中,从规划选址、方案设计到现场施工,都非常重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如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呈树枝分布的地下通道,可通往“鸟巢”和“水立方”等重要比赛场馆;中心区的两层地下车库,提供车位超过千余个;“水立方”地下空间的利用还起到了控制水温、水流等多重效果。
奥运场馆均落实了中水、雨水并用,节约水资源的要求。由于所有场馆都采用了中水技术,实现了污水的零排放,可供奥林匹克公园景观水系每年312万吨、绿化冲洗水量每年157万吨,同时还加大雨水回用力度,6个地下蓄水池,年处理能力5.8万立方米。
在节材方面,一是优化设计方案,二是循环使用材料,降低建筑材料对自然资源的依属度,在环境保护方面,更是多层面齐头并进、科技创新,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给运动员营造了良好的竞技空间,给观众提供了舒适的观赛环境。
由此可见,绿色奥运给绿色建筑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国各地的建筑项目设定了标准,为全国各地的设计工作人员树立了学习榜样。
以建筑节能环保为重点
绿色建筑重点体现在节能高效和环境友好两个方面。而能源问题是绿色建筑最关注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国家。怎样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调整能源结构以及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要很好解决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设计;分析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pplication in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doing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pplication well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正确引导下,生态建筑会在以后得到有效的推广。所以现在还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更好的运用各个学科的相关技术成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更优异的生态建筑。
1 生态建筑目标的确定
随着生态建筑的发展,世界上不少国家都相继推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建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特别是一系列评估标准的出台,对规范生态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标准一方面对生态建筑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同时也对生态建筑进行了等级划分,使用者可以根据标准的要求,根据自身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生态建筑的目标。生态建筑强调的是人、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气候、资源、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生态建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存在差异,即生态建筑要根据各国国情来考虑实施方案。相对而言,中国面临着资源短缺、发展速度快、粗放型发展的特点, 其生态建筑的发展也应采用有中国特色的标准。
2 生态建筑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2.1 环境艺术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发展
进行城市的生态建设设计,应该与周边的建筑相协调,大环境的协调一致,有助于使城市整体建设更加鲜明,使生态建设在迎合人的需求时,能够更好地被得到长久使用,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帮助市民更好地进行生活与工作,把人的和谐理念融入到城市的生态建筑中去,使人与环境能够更好地和谐共存。进行生态建设,必须把商务用途的建筑物与单边环境建设项目融入到一体,使周边环境在尽量不破坏环境的整体建设,保证各种污染事项不影响对和谐环境的长久保存。比如,进行城市大型广场的环境设计时,保证周围高层建筑物不阻挡阳光的照射,对于广场上的人流活动状态来说,也应保证不影响对于周边居民生活或商务活动的良好发展,街道车辆行驶能够保证不影响广场人群的休闲活动等等。
2.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设计满足人的需求,应该按照人的意图来进行设计,因为人才是城市的主导,如果城市的生态建设没有人的光顾,生态建筑设计建成之后,就会被荒废,那时,对于生态的建设全属无稽之谈。现代城市的建设,多是以满足市民的商务要求进行建设的,对于娱乐、购物、运动的场所,市民是比较热衷的。目前城市环境艺术,多以绿色环保的生态景观为主,对于交通便利和人们的商务需求不太看重。
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生态建设应该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按照街道、公路、步行街、公园的实际尺寸,进行科学化设置,将人的需求概念渗透进去,进行一定的空间改造,掌握人的认知和思维意识能力,进行公开性的欣赏园区的建设,设计观赏性的街道、公路边界的绿色植被培育,使更多的实用性的公共场所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市民在进行休闲购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帮助市民进行有效的环境改造,使绿化及设施的建设迎合人的需求。
3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
4 加快生态建筑设计的建议
4.1 创新理念
进行环境的改造,必须从技术入手,光有设计;理念也是不行的,要充分把握市场的需求,加大先进技术的学习力度,使更多的先进技术能够为我所用,进行系统化得研究,发现施工当中的困难,进行有效地整改。技术人员的创新理念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国地大物博,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不断的创新,使更多的好想法、好思路能够不断的呈现出来。
4.2 提高认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众多的人口却没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使原本就匮乏的资源在大幅度的再度减少,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的平衡。所以人们要提高思想意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推行生态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为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为了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推行生态建筑设计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4.3 重复循环利用
生态建筑应从节约能源和材料的角度出发,并尽可能的实现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既有效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可降低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环境污染。
5 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 3 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5.1 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 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候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5.2 建筑节能设计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和材料的选择,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日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5.3 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
5.4 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5.5 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5.6 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住宅区内,噪声是设计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住宅区规划时应有效的考虑到防止噪音的设计,以便噪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6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不断地进步,生态建筑是2 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生态建筑又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21 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生态建筑,开发商不仅需要聘请具有“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设计师,而且还需要设计师们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就尽早参与项目的整体策划。
参考文献:
[1]李敏.浅析生态建筑设计.商品与质量.2011 年第 S7 期.
[2]曹云云.张燕.李珊珊.浅谈生态建筑设计理念.才智.2009 年第 05期.
篇4
【关键词】生态理念:建筑设计
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一些高科技、造价比较昂贵的技术还没有条件充分利用,但是,也可以在很多低节能技术与新材料上做适当投入。生态理念在逐步进人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以自然为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享受自然带来的美的感受,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潮流。
1.项目简介
项目地处两城区中心部位,靠近中心一环线,紧靠东出口高速公路。区位优势明显.距离市中心喷水池商圈、大十字商圈2.5km左右.距离失去7.7km左右,是商业为主的重要发展板块。项目用地具有极佳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资源,同时具有商业为主的重要发展板块。本项目有地面积约95299m2,为149.77亩。发展规模总建筑面积约427108m2。高层住宅约占180172m2,底层住宅约占33990m2。公寓约占31000m2,商业及会所约28084m2。回迁住宅及其它60800m2。
2.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
2.1健康舒适
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将健康舒适作为最重要的设计理念。项目的建设最终目的是让住户住上健康舒适的房子。健康舒适也是现代生态建筑的主题。本项目的住宅.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统一。在住宅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营造了一种森林住宅的氛围,在住宅的四周大量种植绿色植物,效果是大树能遮阳.围绕住宅有清澈见底的流水。塑造小区处处有景,户户有景,窗窗有景的效果。在住宅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控制化学污染物的含量,在设计过程中,保证每一栋建筑都有极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在声舒适、光舒适、热舒适方面达到最佳的效果。
2.2高效清洁
生态建筑的另一个目标就是高效清洁。目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度.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居民对城市住房的需求会增大.这样必然造成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一般的住户,在购买住宅后,往往要长期使用。这就要求在设计住宅的过程中,、要注意水电、供热、制冷及生活垃圾的设计。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方面,讲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两方面结合起来,尽量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其得到再生使用。
2.3和谐优美
在整个生态建设的设计中,和谐优美是很重要的。要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以生态理念建设的建筑中,应该感受到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感受到是在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中生活,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
3.项目生态规划结构
项目根据山体走势,道路系统,在自然水面设置了三个大区。靠近河为商住公寓片区,使其发挥土地价值的最大化。依山而建为底层高端住宅区,使其景观视线面最大化,环境最优化;山顶靠近高速路为高层住宅区,使其土方量开挖尽量减少到最低,并高层住宅不会对其他社区构成景观遮挡,并利用高层大面的退让使其组团形成独立的中心大花圈,形成一个商住及公寓区看近景,底层高端住宅看院景及远景,高层看远景及院景的效果。
3.1建筑高度和体量
在总体规划上为南高北低,在尊重地形的前提下。满足更多的住户拥有自然山体景观。在住宅区内建筑错落有致,与高山流水的曲线相呼应,踱步于区内的居民可达到“步移景易”的良好视觉效果。高层区均为点式住宅,使得景观穿透性加强。事实上。也正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种体现。
3.2绿化及环境设计
通过对现状水系的利用和发掘,使社区居民共享优质的“蓝色”与“绿色”生活环境。公共绿化和广场空间,穿插不同功能的片区,创造出绿意盎然的环境。水岸的造型及集中绿化亦能人性化地把公用及私用空间分区,使居住空间获得更宁静、更安全的社区环境。住宅小区的建筑组群均呈开阔的景观山体面,将水景引入小区,为小区注入了新的活力。景观式开发空间与山水相连,营造了“依山而居”的生活环境。小区内部景观与自然山体闶林的结合.巧妙地贯通各组团的空间,紧密地把社区联系起来。小区建筑规划设计,为改善居民的居住小气候。在规划设计时注重小区内平面与垂直绿化相结合,有效地防止了热辐射,获得了良好的生物气候调节条件。小区内部景观设计方面,采用组合及穿插等手法处理,以保障社区最大的景观均好性及渗透性,以达户户有景,人人能达的目标,提升了生活质素。立体的绿化系统创造了多层次的视觉空间与听觉空间,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不同层级的住宅单元均享有更大的私人花园空间,更是享有零距离的观山条件。
3.3建筑设计
通过对居住空间和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心理健康需求的研究,在满足现今市场户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供更多能增进邻里关系及家人和谐相处的“机会”空间。
为了应对用地条件中诸多的不利因素和复杂的地质条件,我们在100m高处住宅设计当中,提出了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方案:舒适性和紧凑性.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有效利用土地。解决传统建造过程当中大土方开挖的弊病,最大限度地保持场地的生态活性。我们设计出来适应本项目的紧凑型户型平面,尽量使每户人家都拥有自己的独立、舒适的生活空间。另外。能够充分结合底层车库屋顶获得大面的公共花园,创造全新的城市建筑风貌,引领最新的住宅发展潮流。商业建筑面积逾30000m2,业态分为集中商业、引入式商业城和临街商铺;设计采用现代建筑风格,营造出时尚、舒适的商业氛围;走小规模、精品化的经营路线,以创造品牌价值为追求目标。力求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高档楼盘;商业街的经营模式可以结合城市广场和场地外部商业资源通盘考虑,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建筑以现代设计手法为基础,配合规划形态,营造简洁、大气、硬朗的风格;建筑外墙采用当今国际流行的时尚派色系,多种材质相辅相成,均衡搭配.使立面整体中有细节的变化,又配合小区会所、空中花园等具有标志性的风格设计,渲染出华贵、舒适、宜人的居住氛同。
4.结语
我国的建筑设计在某些方面是引进西方的形式,但是,很多所谓的生态建筑往往只是有“形”无“神”。虽然在建设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但是,相信只要设计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健康理念.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生态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潮流,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生态建筑的设计。笔者通过对盛世南岸项目的生态建筑设计分析,相信会给很多生态建筑的设计者以启发。
参考文献:
[l]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高贺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薛一冰,王崇杰.节能建筑整体设计策略的研究【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院,2002,17.
[4]孙菲.绿色别墅设计策略初探【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7).
篇5
关键词:生态建筑; 设计; 空间; 建筑耗能; 材料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and comple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ystem. The author through a rational use of space, reducing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e use of recycled materials and renewable three levels,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eco-design methods and practice.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hould be inher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aware “prototype”, from a Shencengcishang aware of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building,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one way to the design.
Keywords: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space; building energy; consuming materials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06-04
人类为生存而依附的建筑及其建成环境是自然的再生装置,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恶化无疑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于是布莱恩・爱德华兹主张:“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太确定的未来,因此,我们应当遵循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便是向过去学习――重视和理解乡土建筑的结构和风格,使用当地采购的材料,当地供应的能源和当地的传统工艺。”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适应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建造活动对这种“适应”也有充分的表现。这些保留至今的传统建筑的大多数做法和形式都是经过长时间对当地气候、资源等条件适应后的产物,它们在最大程度上创造了实用合理的生活条件。传统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环境和谐的方法,尊重基地环境,节约使用资源和能源的设计原则有共同的契合点。因此,效仿传统建筑,重新挖掘、评价与发展传统建筑的生态设计经验和做法,成为生态建筑的设计途径之一。
1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合理利用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和攫取,已显现出供应的危机。怎样合理经营生存空间――既保证生态平衡又可获得必需的物资和能源;既要扩充生存空间,又要保证必要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一问题,极富生命力的传统建筑――窑居和干栏民居,为我们作出了提示――为解放土地和还原生态,向地下和空中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是解决有限土地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1.1窑居――向地下要空间
20世纪80年代国际隧道协会(ITA)提出“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开始人类新的穴居时代”的口号。始于黄土高原的传统窑居(图1a)从整体环境到单体建筑,都是顺应特定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的限定,依靠营建过程中的智慧,在土地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一方面向土层索取有效空间,不占用良田;同时,将空间进行立体利用,保证生产与生活互不妨碍。窑顶覆土可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增加了植被、固化了尘土和调节了气候,使得窑居的营建达到了零土地支出,并与庭院经济有机结合,达到了节地与经济的双赢效果。
在当代,建筑、街道乃至城市转入地下,从而解放土地、让出生态与农耕作业空间,已成为现代大都市的建设发展趋势。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东京已建成的八重州地下街(图1b)、开封的相国寺地下商场(图1c),已成功表明了这一可能性。
1.2干栏建筑――向空中发展
上古传说中,有巢氏为避免族人遭野兽侵袭,教民构木为巢,从此就有了房屋。虽然有巢氏其人不一定存在,但干栏式民居(图2)确实是从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的。巢居―干栏,它从一开始就与自然相结合,始终都保持着让出土地、尊重自然的原则。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这对于后来吊脚楼、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架空底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
2采取生态的设计方法及措施,降低建筑耗能
建筑处在消费的前沿。保罗・索莱里在其生态建筑学中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设计如果强加破坏自然结构都是不明智的,号召将富勒的“More with less”原则应用到建筑中去,对有限的物资资源进行最充分、最适宜的设计和利用;反对使用高耗能,提倡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在地球上修建了许多尊重自然,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耗能极低的建筑,如海德拉巴的风斗、吊脚楼、黄土窑居等等。
2.1通风
作为建筑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建筑自然通风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问题。著名的皖南民居就是通过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地理因素解决自然通风的很好例子。尽管皖南地区夏季室外温度达到37℃~38℃,夜间也有25℃左右,但这些民居可以日间室内温度基本控制在31℃左右,夜间也能接近室外温度。其奥妙在于民居是通过特有的天井来达到日间抑制风压自然通风,夜间促进热压自然通风迅速降温。自然通风的原理概括起来有风压通风与热压通风。
2.1.1 风压通风
利用水平风压来推动气流。最能体现这种通风方法的建筑形式,就是四面无窗、无墙的“亭台建筑”,例如太平洋萨摩亚的民居就是典型的“亭台建筑”。日本的活动“隔间”,也是一种在需要时能够完全开放通风的“亭台建筑”。另外以底层悬空的“干栏建筑”,当然是这种通风方法的极致之作。(见图3)
2.1.2 热压通风
位于英国Leicester的De Mountfort大学工程与制造学院的机械工程大楼(Queens Building)(图4),就是一件利用中庭热压通风设计的经典之作。大楼的中央演讲厅由于进深较大,且只有一面开窗,利用大楼的高室内发热量,在英国首创以自然热压通风设计来取代冷气空调设备的实例,是一栋低能耗、低环境冲击的生态型建筑。
2.1.3 热压导风
在巴基斯坦Sind省小镇(图5),全镇各式各样,参差不齐的捕风塔,均面对相同的常年风向,以导引气流进入各户起居空间。在伊朗的Yazd镇(图6),人们利用附有通风塔的水井中水分的蒸发冷却作用,然后通过的气流变成湿润的凉风,以改善当地的干热气候。1973年,英国伦敦建筑协会,曾针对埃及一栋附有通风塔与中庭喷泉的民居(图7)进行通风实测,发现即使在干热强风的气候中,经过通风塔与水池调解后,起居空间之风速与温湿度均十分宜人。
2. 2 保温
在寒冷、干热气候有良好效益。传统窑居的厚重被覆盖结构(图1a)形成了稳定的室内热环境,当室外温度变化剧烈时,其与被覆盖结构间的热传递减慢而产生了时间延迟,且天然材料的运用避免了生产、加工和运输的耗能,使窑居成为天然的节能建筑。在干热地区,如中东、撒哈拉沙漠,室外温度最高可达50℃,亦即室内外最大温差高大25℃,因此在干热气候的建筑多采用小窗与厚重的泥墙(图8),以保温的手法来抗拒温差与日辐射所带来的热浪侵袭。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于摄氏零下数十度的天寒地冻气候下,在冰屋内只要燃烧一盏海象油的油灯,就可以保持20°C的室内温度,这表示冰块也是一种超级保温节能的建材。
2.3遮阳
遮阳对于减低热辐射有绝对功效,因此热带传统民居多具有大大的屋顶、深深的遮阳,甚至可以没有墙面,但不能没有屋顶。事实上,现代高楼建筑不可能再强调大屋顶造型,过去的“屋顶”文化在现代建筑的营建中,应积极转化成为阳台及遮阳板的遮阳方法,深深地遮阳,美丽的阴影,无疑才是热带建筑美学的特征(图9b)。而在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中,印度拉贾斯坦邦的杰伊瑟尔梅尔市(图9a)四通八达的街道网、合理布局的彼此遮阳的设计策略,创造了一个整体舒适的都市环境,每所住宅都有院落并在入口设有积热设施,对考虑太阳位置的街道设计研究说明了街宽、建筑物高度之间通过相互这样形成一个凉爽环境的复杂关系。
2.4采暖
“南人习床,北人习炕”,作为冬季取暖的一种主要设施,火炕式取暖方式是一种非常符合养生学的生态技术措施。传统火炕(图10)一般将火炕与灶台相连,火炕以植物秸秆、茅草及少量的煤为燃料,通过将与炕相连的灶炊事产生的高温烟气引导到炕体烟道中来,加热炕体,使炕表面温度升高,以整个炕面作为散热面,均匀地向室内辐射热量而达到取暖效果,随后,烟气从炕体另一端的烟囱排出。但是,此种采暖方式,燃料燃烧不充分,热效率低,高温烟气携带的大量热量未经充分换热便排出室外,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果使用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燃料,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火炕(如太阳能火炕),克服传统火炕的弊端,赋予其新内涵,这种方式将是最合理、有效的生态采暖方式。
3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再生
建筑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想模仿生态系统,生态设计要求设计师容易重新使用、回收以及最终能与生态系统再次整合的材料和组件。
中国木结构的杆件,主要依靠榫卯(图11a)连接,这种连接不但可减少地震、大风等自然灾害对构架的危害,且杆件可以拆卸并重新被使用,使建筑达到其使用期限后材料被重新使用的目的,这种“可拆卸”的设计理念,是生态建筑可持续设计的根本。
由“人类栖息地”在美国新墨西哥州Santafe市设计的农作物纤维块住宅(图11b),以及我国生态屋设计实践中,选用农作物废气物作为保温材料,利用可循环自然材料来减少对不可再生材料的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混凝土等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以及对可循环金属材料的使用,可以降低建筑物在废弃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结语
效仿传统建筑的生态设计,关注的是传统建筑中的用于适应地域特点的原生态经验,学习和改进其中的有益做法。在设计中使用当地容易获得的材料,减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使用简单低廉而成熟的技术手段,以较低的资源和能源代价建造建筑,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持和谐。这类建筑一般造价低,技术上安全可靠,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以及较强的地域特点。这类生态设计不是对传统建筑的简单模仿、抄袭,而是从传统建筑中寻找并感知建筑内在的生态“原型”,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到建筑存在的生态意义,这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生态建筑的设计途径之一。
但我们也应看到,效仿传统建筑的设计虽然比较稳妥,但其适用范围较窄。今天的建筑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大型建筑和一些新类型的建筑中,如机场、火车站、展览馆等,仅仅借鉴学习传统建筑进行设计显然满足不了要求。所以,效仿传统建筑的设计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等主编.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阿尔温德・克里尚,尼克・贝克尔等编著.建筑节能设计手册-气候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林宪德著.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郑洁等编著.绿色建筑热湿环境及保障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5] 王其钧编著.中国民居三十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理念;融入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不少环境问题,能源消耗也不断增加,人们对环境问题也更加重视。如何缓解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做好环境保护。建筑设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以环保、健康为导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建筑的自然与和谐,实现使用者在身心上的愉悦,是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
一、当前的建筑设计在生态理念上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生态建筑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辅相成的建筑形式,建筑设计理应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注重建筑设施的生态性和持续性。然而,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很多设计师并未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不能节约利用资源。虽然在资源整体利用方面已经在逐渐改善,但距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难以保证建筑设施持久的生命力,无法做到高水平建设。
2.对生态建筑理解不到位
生态建筑是指将生态理念渗透到建筑设计、建造中的建筑形式,是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革新与环境问题的加剧而提出的,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不少设计师对生态建筑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不少建筑单位也只是打出生态建筑的旗号,却没有真正的去落实到设计和施工中,常常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象征性的花花草草,虽然在表面上看上去有了改进,但其实与生态建筑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3.实用功能弱化
与前文所述相反,也有一些设计和施工单位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建筑设施的生态性,在设计和施工中大量使用生态元素,如设置大片绿地,增加绿化面积,反而疏忽了建筑设施的实用功能。结果是,建筑设施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生态功能,但由于在整体设计上并不科学,没有兼顾到一些公共设施的建设,使得建筑物华而不实,给使用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最终不但没有实现生态化,反而因改建公共基础设施浪费了不少资源。
4.整体意识不足
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需要建筑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而在实际建设中,不少设计和建设单位常常是为生态而生态,把生态性孤立在建筑环境的整体性之外,没有做到生态建筑与区域气候条件、文化资源等因子的统一与协调。建筑物虽然拉近了使用者与自然的距离,但却不能和当地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不能实现长久的生态化。
二、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原则
1.生态要和谐
在生态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强调建筑使用者与建筑生态元素间的和谐与统一,又要降调生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融洽。通过自然的协调放松使用者的身心,颐养使用者的精神,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2.资源要节约
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必须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佳的建筑效果。首先,要节省空间资源,如使用空心砖减少墙体厚度,在墙体上设置橱柜,实现空间资源的科学利用。其次,要通过生态化因素的融入减少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的使用。最后,要节约水资源,通过管道直接将饮用水输送至居民小区,还可设置水资源回收利用装置,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3.整体性、舒适性和便利性要有机统一
首先,生态理念的融入,要结合区域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经济资源的实际情况,从整体着眼进行设计,避免盲目追求生态效果而导致建筑设计背离区域实际。其次,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要做到环境的安静整洁,空气的清新宜人,还要保证一定的绿化面积,实现居住者与自然的和谐。最后,生态建筑要保证有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保证居住者在购物、休闲等方面的需求。
三、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策略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加深对生态建筑的理解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筑使用者都应加深对生态建筑的理解,自觉加强环保意识。首先,设计单位要认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在建筑设计中真正将其体现出来,使建筑能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从而持久使用。其次,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也要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土地、空间、水等资源,认识到初期较高的投资能换来的长期受益,着眼长远。最后,生态建筑的使用者也要树立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积极提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建筑的生态化设计与施工。
2.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首先,人是建筑设施的使用主体,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应立足于尊重人、服务人,让建筑的各个环节都能服务于使用者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使使用者能实现精神上的陶冶与愉悦,还要针对不同阶段的人进行不同的设计。如老年人行动力较差,建筑格局的设计,公共设施的见者要充分照顾老年人的真实情况,还要设置尽量多的休闲和娱乐活动,满足使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建筑设计中要注意融入生态策略,做到人员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要保证建筑设计能够接受足够的光照,清新的空气,整体环境的宜人,还要保证有良好的通风。
最后,要重视建筑区内的绿化设计,不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还要保证栽培品种的搭配,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在选择栽培植物时,要尽可能多的选择植物种类,既要选择常绿植物,也要选择一些容易栽培,对环境有净化作用的植物,最大限度的拉近使用者与自然的距离,让使用者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3.着眼整体,保证建筑设施的实用功能
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并非简单的增加绿化面积,而是在充分理解生态建筑的含义的基础上,在做好绿化建设的同时,完善建筑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能源,为使用者的生活提供便利。
此外,还要从整体着眼来规划建筑方式,建筑区内资源的利用要立足于整体环境的情况,避免把建筑区孤立出来,建筑的设计、生态理念的融入要从当地气候条件、人文资源等条件出发,提高建筑区与周边环境的统一性,实现真正的生态建筑设计与建设。
结语:
总而言之,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建筑理念,对合理配置建筑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设计单位在建筑设计中,要善于融入生态因素,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充分认识当前建筑设计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措施,将生态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提高建筑设计与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荔华.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2] 柳发明.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3] 陈剑峰.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9)
篇7
关键词:生态学理念;建筑设计;场地规划;节能策略
1 建筑生态设计原则
生态化建筑的根本在于系统集约、经济高效、健康适宜和地域本土性,这四方面又是内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关系。因此,建筑的生态设计原则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1 从场地规划出发
1)现场调查和分析
设计之初要充分调查和分析用地资源,包括日照因素、风玫瑰、场地微气候环境、给排水模式、土壤成分、周围植被、用水资源等的情况,以此指导环境敏感设计。这些因素的调查和分析应涵盖用地周围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等,从更大的视角来分析建筑的存在,即场所性。
2)建筑规模的确定
在规划建筑之初要精心的论证,高效地安排和使用空间,避免不切实际的建筑大尺度和豪华装修,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节约维护管理费用。
1.2 从建筑设计出发
建筑设计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建筑物理、材料化学、环境生态、社会影响、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等。1)建筑形体的设计;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3)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4)场地景观的打造;5)建筑设备的有效选择。
2 建筑生态设计策略
通过分析研究,运用积极的建筑设计手法,能减少80%左右的能耗,因此,该类型建筑的节能潜力是非常可观的。然而,如何将这一潜力现实化,可参考如下要点。
2.1 选择高效、清洁的能源
高效,旨在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清洁,意味着选用污染小、可再生的能源,减少建筑的废物排放,使建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小。高效清洁的设计策略,是以最低的投入成本、最少的环境污染换取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高效清洁的能源主要包括:
⑴被动式太阳能。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利用热量传导、对流、辐射等自然交换的方式使建筑物尽可能多地吸收、贮存、释放热量以控制室内舒适度。
设计要点:a.建筑物有良好的绝热表皮。主要是指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b.集热表面设置在南向,一般考虑正南向±15°以内。其中,以白天使用为主的建筑(如办公楼、教室)在南偏东15°以内为宜;在夏季过热的区域,集热面倾角应呈90°设置;避免周围地形、地物对太阳能建筑正南向±15°范围内的遮阳;另外,还应避免对热部件透光面的污染、避开污染源的下风向。c.贮热体尽量多的设置在室内。贮热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显热材料,如水、石子、混凝土等(利用热容量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一类是潜热类材料,如芒硝或冰等(利用其熔解热、凝固及其熔点前后显热)。贮热体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成本低、单位容积的贮热量大、化学性能稳定、无毒、无操作危险、无公害、易取材。d.主要采暖房间紧靠集热表面和贮热体。e.合理的室内通风系统。f.有效的夜间致凉,蓄冷体系。
⑵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光伏电池板作光电转化装置,将太阳光辐射能量转化为电能。
设计要点:a.建筑场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这是太阳能利用的先决条件。b.选择适宜的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的种类依据和电网的关系,可以分为独立式、并网式和微电网系统。独立发电系统不与电网连接,连接有负载;并网发电系统直接与电网连接,不一定具有直接负载;微电网系统在不与电网连接或与电网连接的情况下都能运行,且都连接有负载。c.选择适宜的太阳电池组件产品。太阳电池组件产品一般分为晶体硅太阳电池,薄膜电池。d.光伏建筑一体化,注意建筑造型的打造。
⑶地源热泵。利用浅层地热能,通过热泵技术将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以实现供热、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按与浅层地热能的换热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地埋管换热、地下水换热和地表水换热。三种地源利用方式对应的热泵名称分别叫做:土壤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表1)。
表1 几种供热形式对比
设计要点:a.土壤源热泵,特点主要是恒温热、无需除霜、技术复杂、运行管理繁琐、初期投资高;形式包括水平式和垂直式。水平式埋管系统井深小于10m,水平铺设,施工方便但换热效率较低,占地面积较大;垂直式埋管系统竖向打30~100m的井,将换热管竖直埋入地下,打井深度视地质条件而定。b.地表水源热泵,特点主要是温度变化较大、设备容易腐蚀、要注意减少取水工程的能耗,控制在冬季低温时的补热量。c.地下水源热泵,特点主要是节能性好、初期投资低、水泵功耗高,同时要留意回灌阻塞腐蚀与水质污染等问题。d.空气冷热资源利用。夏季,将建筑热量排向室外;冬季,把室外空气热量送往建筑内;过渡季节,室外新鲜空气直接送到室内。
设计要点:a.品位问题。春秋季节,空气是正品位或者零品位冷源,可以直接利用即自然通风;夏冬季节,空气是负品位冷热源,需要通过空气源热泵技术才能应用。b.蓄能技术、辅助冷热源技术及提高空气源热泵低温适应性技术充分利用。c.冬季热泵会出现结霜现象,这就需要开发智能高效的除霜技术,使设备系统不至于降低功效。d.建筑设备一般安置在室外,需要控制噪音并提高安装水平。
⑷雨水与中水回收利用。主要指建筑屋面及场地非机动车道路雨水的回收再利用。这部分雨水污染相对比较轻(表2)。
表2 雨水利用的分类、方式及用途
设计要点:a.集流系统。雨水收集主要指屋顶收集,包括屋顶集流面、汇流槽、下水道和蓄水池;还有屋顶花园集水,屋顶收集要注意防水和排水的处理。b.输水系统。将不同面积上的降雨径流收集贮存备用;通常以截流沟与输水沟将集流面来水汇集起来,导引到蓄水设施。输水沟的断面形式可采用U形、半圆形、梯形和矩形等,断面尺寸可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确定。利用屋面作为集流面时,可将输水沟布置在屋顶落水管下的地面上,采用混凝土宽浅式弧形断面渠。c.贮存系统。用景观水或人工湖等贮水。d.截污净化系统。分源头净化和集中收集净化两种。e.中水的回收利用对象主要是冷却水、洗浴用水、盥洗废水、厨房废水和厕所废水等,为便于管理和维护,尽量选用定型成套的综合处理设备。
2.2 选择适宜的节能路线
⑴表皮节能。包括护墙体节能、遮阳构建节能、各种幕墙节能技术等。
设计要点:a.墙体节能技术包括外墙外保温技术、外墙内保温、外墙夹心保温、自保温墙体、细部保温等,无论何种技术,均考虑好建筑的气密性和防火安全性。b.遮阳构建的形式包括外遮阳、内遮阳和中间遮阳等,主要考虑日照因素和季节因素的影响,合理配置。c.幕墙节能主要指玻璃幕墙的节能,选择节能玻璃,如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中空玻璃等,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率。同时注意门窗的气密性设计,合理控制窗墙比。
⑵通风分为机械通风、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同时使用。
设计要点:a.优先考虑自然通风。b.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通风换气要求时,应设置机械进排风系统。c.大空间公共建筑物内,对内部通风或污秽气体容易聚集的地方可采用局部排风模式,必要时辅以全面排风。
⑶采光。满足建筑设计及工作要求的同时,要避免眩光、光帷反射等。同时考虑建筑设计的光影艺术性。
设计要点:a.合理的建筑布局朝向。b.合理的窗墙比和采光均匀度。c.合理的开窗大小,避免眩光的产生。d.合理的中庭设计,辅助采光。
⑷设备节能。主要指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由于受专业限制,希望由设备专业的人员完善,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大体的原则,主要从冷热源的利用、冷热介质的输配以及设备的节能运行管理等方面予以考虑。
2.3 减少隐形消耗
大空间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能耗主要包括施工中的消耗、建筑运行管理的消耗、建筑拆除所需的能耗、隐性能源消耗。前几方面的能耗备受人们重视,而隐性能源消耗则往往被忽视。
隐性能源消耗,主要是指建筑材料从生产、制造到运输等过程发生的总能耗。其相对不明显但总量相当可观。
2.4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能源危机的出现和人们环保节能意识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筑师更应该以超常的敏感性在新能源的利用上做出大胆的尝试。这是个持续发展的课题,期待社会各行业共同参与。
3 总结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建筑是为了城市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生态学理念合理地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因此,建筑人员需要加强对生态学理念的认识,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同时根据建筑的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节能设计措施,以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从而促进人、生态环境和建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建筑高能耗的现状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因此切实地推进建筑生态节能面临着大众观念、经济成本、技术保证等诸多方面的制约。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不够,由于绿色生态建筑在全国均处在起步阶段,很难明确得知某项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生态效果、节能效果。以下就所掌握的信息对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进行简要论述。
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主要应从整体环境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开展。在整体环境规划中,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大体可从以下九个方面考虑:
⑴护结构系统;包括:①高效保温隔热的外墙体系,②热桥处理构造技术,③高效保温隔热屋面技术与构造设计,④高效门窗、幕墙系统及高性能玻璃的选用与构造技术。
⑵太阳辐射的控制与改善;主要应考虑夏季防热与冬季太阳辐射热的利用,对太阳辐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控制与改善,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辐射的目的。
⑶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设计中应保证足够的外窗可开启扇面积,在有条件开设天窗(结合建筑具体功能)处开设一定面积的天窗,既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以靠室内外的风压和热压差,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
⑷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包括:①充分利用太阳能,可分为太阳能集热板集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②利用地热能,主要指利用浅层土壤热能,③利用风能,④利用生物能。
⑸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包括:①辐射制冷采暖系统加置换式新风系统,这是一种全新的空调方式,它在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热湿环境及低噪音环境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置换式新风系统将处理过的新风直接送入室内,污浊空气进行余热、余冷回收后再直接排出室外,充分利用能源。②变风量系统,通过变频技术对在建筑物空调负荷需求发生变化时,通过对冷水机组、水泵、风机等设备进行变频调节来降低能量输出以适应负荷要求。节能效果可达30%~40%。
⑹优秀的建筑能源系统;①冷热电联产,是指利用燃料进行发电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余热来提供生活用热、冬季供暖以及为空调机提供动力进行夏季制冷,实现冷、热、电联产。②蓄冷系统,通过蓄冷装置蓄存电能,利用峰谷电价的差异,可为业主节约30%~50%的空调运行费用。
⑺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最典型的为中水处理及回用系统,系统将生活废水、冷却水、已达到排放标准的生产污水等水源,经处理达标后再用于冲厕、灌溉草坪、洗车、扫除用水等。既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又可减轻城市污水处理负荷。
⑻智能楼宇自控系统;是指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广播、通讯等设备以集中监视与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使建筑物成为具有最佳工作与生活环境、设备高效运行、整体节能效果最佳、安全的场所。
篇9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 建筑设计 体现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住房和工作环境、公共场合等各种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建筑的特点以及绿色生态理念的应用原则,对建筑的光环境、结构、水的重复利用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设计。
1 光环境设计中绿色生态理念的应用
对人体生理健康及心理状态均有益的绿色光环境,不仅要根据房间使用性质达到行之有效的照度和亮度,而且室内光分布也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照度均匀度控制等。
1.1 眩光的控制
建筑物内的眩光多为不舒适眩光,不舒适眩光又可分为直接眩光、反射眩光和光幕反射。眩光的限制可以通过选择表面亮度低的光源或灯具可以控制。在室内装修时,亦可调节室内光环境的亮度比来达到减弱眩光的目的。
1.2 工作面照度的均匀性
视野范围内的亮度应尽可能地均匀,尤其是长时间视看的工作场所。若照度不均匀,容易引起人眼对环境的明暗适应,出现视觉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和休息娱乐舒适性和人体健康。为避免明暗适应过程造成的视觉疲劳,一方面要求空间照度的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值的差值不超过平均照度的1/6。最低照度与平均值之比不低于0.7。上述要求可通过灯具的布置加以解决。灯具的间距与灯具至工作面的高度的比值不得大于最大距离比。不同灯具的最大距离比不同,运用这一控制指标,可以均匀性的角度来考虑灯具的布置。
1.3 亮度分布
为形成良好的视觉环境,要求各个表面之间有一定的亮度对比,但视野内不同表面间的亮度对比过大,也会使从眼很快疲劳。为了达到环境亮度的平衡,必须同时考虑照度和反光系数。表面受到的照度高时,应采用低反光系数的材料;反之,若表面照度较低时,可采用高反光系数的材料。
1.4 阴影
视看对象如处于别的物体的阴影下,则观看对象照度急剧下降,便会严重影响视看效果。因此,当室内存在高大家具设备或家具较多时,应注意避免对临近工作而形成阴影,例如可以增加灯具的数量和照射方向,或增加室内漫射光的比例,冲淡阴影,使其深度减弱。
2 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中绿色生态理念的应用
2.1 建筑门窗
在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中,窗户、天窗、阳台门等被称为透明围护结构。透明围护结构的绝热性能差,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建筑节能的重要因素。科学的选用玻璃材质对于建筑物的节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玻璃在建筑物中的节能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控制太阳能,合理地控制透过玻璃太阳能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冬季可以减少采暖的能量消耗,夏季可以减少空调负荷。另一种是减少热传递,下班玻璃材料的厚度较其它墙体材料薄,传热系数也比较高,容易传递热能。因此,为了提高玻璃的节能性能,就需要控制降低玻璃及其制品的传热系数,隔离建筑物内外的热传递。
2.2 建筑屋面
2.2.1 采用浅色外饰面,减少当量温度
当量温度反映了围护结构外表面吸收太阳辐射热使室外热作用提高的程度,而水平面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大。因此,要减少热作用,必须降低外表面太阳辐射热吸收系数,屋面材料品种较多,热吸收系数值的差异较大,合理地选择材料和构造是很重要的。当采用太阳辐射热吸收系数较小的屋面材料时,即降低了室外热作用,从而达到隔热的目的。这种措施简便适用,所增荷载小,无论是新建房屋还是改建的屋顶都适用。然而,对于非透射材料构成的屋顶,减少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则表示增大了反射。若在高低错落建筑群的低们建筑屋面上采取这种措施,将增大对高位建筑的太阳辐射反射热,恶化高位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最好选择其它途径。
2.2.2 增大热阻与热隋性
围护结构总热阻的大小,关系到内表面的平均温度值,而热惰性指标值却对谐波的总衰减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常,平屋顶的主要构造层次是承重层与防水层,另有一些辅层次。因此,屋顶的热阻与热隋性都不足,就会导致其隔热性能达不到标准的要求。为此,常在承重层与防水层之间增设一层实体轻质材料,如炉渣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以增大屋顶的热阻与热惰性。如屋顶采用构造找坡,也可利用找坡层材料,但其厚度应按热工设计确定。这种隔热构造方式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具有隔热的性能,在冬季也能起保温作用,特别适合于夏热冬冷地区。不过,这种方式的屋面荷载较大,而且夜间也难以散热,内表面温度的高温区段时间较长,出现的时间也较晚。若用于办公、学校等以白天使用为主的建筑则最为理想,同时也可用于空调建筑。
2.2.3 通风隔热屋顶
利用屋顶内部通风带走面层传下的热量,达到隔热的目的,即为这种屋顶隔热措施的简单原理。这种屋顶的构造方式较多,既可用于平屋顶,也可用于坡屋顶;既可在屋面防水层之上组织通风,也在防水层之下组织通风。通风屋顶起源于南方沿海地区民间的双层瓦屋顶,在平屋顶房屋中,以大阶砖通风屋顶最为流行。当室外综合温度将热量传给间层的上层板面时,上层将所接受的热量向下传递,在间层中借助于空气的流动带走部分热量,余下部分传入下层。因此,隔热效果如何取决于间层所能带走的热量,这与间层的气流速度、进气口温度和间层高度有密切关系。
3 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光热的利用技术
太阳能光热利用的基本原理就是用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通常太阳能热利用可分为:低温热利用、中温热利用和高温热利用。低温热利用包括最简单的地膜、塑料大棚以及干燥器、蒸馏、供暖、太阳能热水器;中温热利用包括太阳能空调制冷、制盐有及其它工业用热;高温热利用有简单的聚集型太阳灶、焊接机和高温炉。目前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制冷等。
3.1 太阳能与自然通风的融合
太阳能绿色建筑复合通风结构是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与建筑围护结构有机结合,从而使建筑围护结构与通风、被动式采暖以及被动式冷却相结合,在改善室内热环境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太阳辐射能量产生热压,诱导空气流动,将热能转化为空气运动的动能。太阳能通风结构的主要形式包括:太阳能集热墙体、太阳能集热窗和太阳能集热屋面。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将会诱导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从而实现房间的被动式采暖与降温。
通常情况下,太阳能采暖均以玻璃作为集热器,实墙、石床、水体、相变材料等作为蓄热体,利用合理、巧妙的建筑设计手法创造适宜的室内空间和环境。太阳墙则是太阳能热利用中的一种新型采暖技术。太阳墙系统原则上属于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由集热和气流输送两部分系统组成。钢制或铝制的深色太阳墙板材覆于建筑南向或东西外墙的外侧,板上开有小孔,与墙体的间距由计算决定,一般在200mm左右,形成的空腔与建筑内部通风系统的管道相连,管道中设置风机,用于抽取空腔内的空气。冬季,白天室外空气通过小孔进入空腔,在流动过程中获得板材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受热压作用上升,进入建筑物的通风系统,然后由管道分配输送到各层空间。板材底部不密封,保持了太阳墙内腔的干燥,同时起到排水作用。夜晚,墙体向外散失的热量被空腔内的空气吸收,在风扇运转的情况下被重新带回室内。这样既保持了新风量,又补充了热量,使墙体起到了热交换器的作用。夏季,风扇停止运转,室外热空气可从太阳墙板底部及孔洞进入,从上部和周围的孔洞流出,热量不会进入室内。
3.2 阳光入室装置
阳光入室产品的主要功能就是将阳光中的可见光同红外线和紫外线分离后,将可见光高效率地传输到室内并用作照明。分离后的红外线可以利用转换装置转化为电能或热能,进入室内光的光谱主要分布在500~1000nm区间。滤除红外线,可以使进入室内的光不含热能,不会提高室内温度;保留部分紫外线,是由于适量的紫外线是人体所必需的。通过对光谱的控制,使进入室内的光柔和、舒适,适合办公以及居住。阳光入室装置有两个重要的好处,一是可以节约大量的照明用电负荷,二是对人体的健康有益。众所周知,阳光对于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进人体钙质吸收、提高人体免疫机能、杀死室内有害细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适当的接触阳光,还可以延缓人体老化过程,这些都是任何人造光源所不能替代的。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采用自然光照明的办公环境中工作,劳动效率较在使用人造光源的办公室中提高15%~20%。
4 建筑设计中的水循环利用技术
4.1 结合屋面绿化的雨水回用设计
就屋面绿化本身而言,需要解决本身的防水与排水,以免发生漏水现象。一方面屋面绿化需要水,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同时又不能有太多的水,防止植物涝死和超过屋面的荷载限制。在进行屋面绿化的雨水回用的方案设计时,要在屋面设置一个调蓄池,贮存经过土壤净化预处理的雨水,作为屋面绿化的浇灌与园路等冲洗之用。对于过多的雨水,可以通过设置溢水管而通往地面排出。屋面绿化构造,即对雨水的净化设施的设置,充分考虑其净化能力,使出来的水在进入景观前,已经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在建筑下层建设适合本地区强降雨的蓄水池,经过屋面绿化的水,从排水管先蓄存在蓄水池中,当降雨强度过大时,可能通过蓄水池池壁上的溢水管,把雨水排放,同时在蓄水池设置泵房,通过泵房,把蓄水池收集到的雨水进行两部分利用:一部分是上提到屋面,存入调蓄池,供屋面绿化和屋面冲洗;另一部分是利用蓄水池中的多余雨水,输送到水景设施处,以供水景用水。
4.2 空调冷凝水回收系统设计
冷凝水回收系统是将空调机组凝结的冷凝水集中,经水过滤槽过滤后流到集水池内,经过消毒即可利用水泵从集水池输送到各用水点(冷凝水中杂质主要是灰尘及细菌,通过滤槽及消毒工艺可达到杂用水标准),因空调冷负荷较大,产生的冷凝水较多,集水池容积较大,因此不宜设置在地下室。集水池位置应设置在靠近用水量大的地方,结合园区环境美观,设计中将集水池设置于绿地下面。集水池设置溢流口,超过设计收集流水量时,多余水溢流排至市政管网。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分析,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光环境、围护结构、太阳能的利用以及水的循环利用等几个方面,为了能保证建筑的绿色和节能,在进行设计时就一定要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为设计优秀的绿色建筑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品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高质感的生活是大部分人的追求,满足人们不同要求的产品不断出现,但是在环保这一主题下,人们一向都是只索取不付出。如今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为经济的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能源缺乏、环境恶化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环保的生活,建筑行业也开始贯穿这一主题。
[关键字]: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环保
一、绿色生态理念的分析
绿色建筑,就是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环境因素,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建筑理念。这种理念在如今严峻的环境现状下显得尤为重要,绿色生态与建筑相结合的理念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他们对这样的设计构想十分支持,都认为这样的建筑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能够体现环保的主题。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需要的建筑是要结合健康、舒适、无害、低耗能这几大特点于一身,达到充分利用能源,又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完美效果。绿色生态的环保理念被大众广泛推崇,它逐渐被运用到食品、能源、电器等各个方面,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一理念在建筑上也将被体现。建造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是建筑开发商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有了绿色建筑,人们就能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都将更加环保和便利。
绿色建筑的建造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例如社会和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这两个标准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注意点。对于资源,过去人们浪费的太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很低,很少有人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在使用中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大材小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资源类目的错放导致很多可利用的资源被白白浪费。在绿色生态理念与建筑结合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人和资源的关系,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通过巧妙的方法将这一理念转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建筑方案。这种建筑将能够让自然界的能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样不仅也节约了成本,对人们的健康有利。
在环境保护的时代,绿色建筑充分诠释了这一主题,绿色建筑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建筑中主要的材料需要具备污染小,耗能低,成本低的特点,满足这三点要求的材料看似不存在,但是只要将现有资源合理的处理应用就能很轻易的达到这些要求。
绿色建筑常常能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有了舒畅的情绪,人们才能高效率的工作学习。而且绿色建筑所给人带来的舒畅感没有任何危险,它始终贯穿安全无害的主题,给人们拉起安全的屏障。在此类建筑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人性化的考虑,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
二、策略分析
如今国家政策良好,技术先进,结合这些客观条件,建筑与绿色生态相结合的构想的可行性得到了实践的证实,并且相应的策略也被制定出来,例如:基地策略、采光通风策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水资源的利用策略等。
一个项目的确立,首先要考虑的是基地环境的整体组织与利用,这些因素决定建筑的大小环境是否能够协调。
在建筑中,采光和通风是必须全面考虑的部分,采光将影响人工环境质量的评定。采光主要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个方面,要达到采光的低耗能,就要平衡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尽量减少人工采光,将自然采光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对于通风问题,一般是考虑可持续与生态化两个反面,自然的通风有利于人体的机体平衡,使生活环境呈现天然的特点。自然的通风能够为人营造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也能减少能源的消耗。
当代人的目光从不可再生资源上转移到了可再生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已经开始在生活中普及,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要求,对于如今资源匮乏的社会来说,是很值得提倡的。太阳能供水、太阳能取暖、太阳能通风降温等技术已经逐渐进入了人们的家庭,这些对太阳能的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还保护了环境,真正实现了零排污。风力资源的利用也开始普及,风力最主要被用来发电,这一发明缓解了当今能源紧张的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命的延续。地球上虽然水资源众多,但是真正可利用的水资源却很少,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人们都开始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在建筑中,也需要体现节约水资源的理念,在建筑构造中,可以添加雨水的收集装置和污水的回收利用装置,这样的装置将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达到高质量的能源节约,收集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很多方面,例如灌溉、景观水景等。回收利用的污水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例如冲厕所,浇灌花草,拖地等。在建筑上加上这些装置能够便利人们的生活,并且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除了以上的设计策略以外,还有在保温隔热方面的应用。在建筑外墙加上简单的处理,就能够使建筑实现能量的交换,只要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这样的应用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体现了绿色环保的主题。其他生活妙用也可以体现绿色建筑的设计,在屋顶覆土可以减少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绿色植物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增加绿化面积。
三、基本原则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资源却越来越匮乏。面对这样的现状,人们必须思考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果不改变过去的能源使用模式,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将很快被使用完,针对这样的忧虑,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开始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上,这样的原则体现了目光的长远性,它在保证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也能保证后代的持续发展。
整体性原则是指将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看待问题。绿色设计要达到和环境的友好统一,就必须要建立在实现整体性的基础上,对绿色建筑有宏观上的认识。能够从整体入手的建筑设计,在后期的细节处理一样需要重视,各个方面都与绿色环保相结合,实现整体和部分的完美统一。
绿色建筑设计还需要遵循共生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要想让绿色建筑达到设想的目标,就必要将建筑的设计与实际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的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我们所生长的地球,是属于整个世界的,不能因为部分人的自私,不遵循共生性原则,导致整个世界都收到自然的制裁。共生性原则不仅是人与自然共生,还是人与人共生。
四、常用方法
绿色建筑需要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它是在原有的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加上绿色环保的新科技或者新理念。要想在实际中实现建筑与绿色环保相结合,就需要全面的考虑它的影响因素,将阻碍它实现的因素逐步排除。
绿色建筑在建造前需要全面并且完整的策划,考虑到绿色建筑设计较为人性化,它的具体设计应该也由用户自己进行决定,专业设计师将用户的要求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制定出最合适的策划方案。在制定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例如建筑的环保性和节能性。在设计师初步定稿以后,还需要让用户过目,对于不满意的地方要加以整改,这种充分按照用户要求制定的建筑计划更加适应人们的要求。
对于建筑与绿色生态理念的结合已经是时展的产物,它是历史的必然,在后期的建造过程中,要充分提高它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刘小琴. 循环经济理念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考[J]. 环境科学导刊.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