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管理思维

篇1

关键词: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胃肠道恶性肿瘤;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20-02

胃肠道恶性肿瘤在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并予以辅助化疗以后,常出现各种虚证的临床症候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不利于继续治疗,引起复发和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中医学“虚者补之”的理论,于2005年5月~2006年10月期间,采用四君子合并小建中汤,治疗45例经过手术和辅助化疗以后,出现各种虚证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2005年5月~2006年10月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肿瘤科门诊就诊,经手术后病理学确诊为胃肠道恶性肿瘤,随后接受4~6疗程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中,均符合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虚证,同时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男33例,女12例;中位年龄64.3岁。病种分布:食道癌5例,胃癌11例,结直肠癌29例;病期分布:II期9例,Ⅲ期30例,IV期6例。对照组45例,男36例,女9例;中位年龄65.1岁;病种分布如下:食道癌3例,胃癌10例,结直肠癌32例。病期分布:Ⅱ期10例,Ⅲ期28例,Ⅳ期7例。上述2组患者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原发病灶均已切除,在年龄、性别、病种、病程分期、临床症候和免疫功能指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予末次辅助化疗结束后1个月内进入治疗或对照组。卡氏评分均>50分,白细胞>3000/ml,无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四君子汤合小建中汤治疗。处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桂枝9g,白芍15g,生姜3g,大枣15g。并可根据临床伴随证候作以下增加:气虚严重者加黄芪9g;兼湿阻者加半夏6g,厚朴9g;兼纳呆者加焦山楂12g,神曲12g,炙鸡金9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6周。

2.2 对照组 根据患者各种临床证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情况,选用培菲康、胃复安、多酶片、维生素C、维康复、鲨肝醇、利血生(不包括GCSF)等对症处理药物,但不使用IL-Ⅱ、TNF等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3 观察指标

3.1 临床证候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分标准,观察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少气懒言、纳呆、大便溏薄、形体消瘦、自汗、失眠等虚证的中医临床证候,并在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作积分值比较。

3.2 免疫功能 观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后比较。

3.3 毒副反应 血常规和肝肾功能,EKG,治疗前后各检查和评价1次。

4 治疗结果

4.1 2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评分情况 见表1。治疗前2组病人的虚证证候均无显著性差异,经6周治疗后,临床证候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具体结果如下:治疗组在改善神疲乏力、纳呆等方面与对照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改善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心悸气短、便溏、腰酸膝软、自汗、失眠等方面与对照组之间存在较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形体消瘦证候方面虽优于对照组,但2组之间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四君子汤合并小建中汤在缓解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手术和化疗等原因引起的虚证证候中,明显地优于对照组。

4.2 2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情况 见表2。2组病人各项免疫指标(NK、CD3、CD4、CD8、CD4/CD8)在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周治疗后,免疫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在提高NK方面与对照组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CD3、CD4和CD4/CD8方面与对照组之间也有较显著的差异(P<0.05),在CD8方面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统计学上2组之间无显著的差异(P>0.05)。观察结果提示:四君子合并小建中汤在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和化疗后免疫功能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4.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提示,2组病人均未发现有心、肝、肾功能等任何不良反应。血常规检测和统计学处理提示2组病人治疗后的白细胞数增加情况亦无显著性差异。

5 讨论

篇2

档案数字化的含义分析

为什么说数字化时代,档案工作的变革势在必行?当前,档案馆储存、管理、查阅档案的最主要形式,毋庸置疑是纸质档案、影像档案等载体形式。从形式上而言,数字档案是新时期技术发展的形式变革,从形式归类而言,它与今天的纸质档案、影像档案,与过去的甲骨档案、竹简档案等别无二致。数字档案的革新在于其海量的信息与瞬间的计算带来的使用价值的提高。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档案工作,无外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扫描技术、多媒体技术、新存储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从技术革命的角度而言跟档案学毫无关系,它是信息化革命的产物,运用到档案工作,产生了档案数字化建设这一新的命题。档案数字化对于优化档案结构、提升档案队伍、改善档案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数字化主要包括档案目录、信息、内容的数字化,以及档案管理、查询、运用的数字化。当前,随着数字化的推进,档案馆基本上建立了档案目录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档案查询,以最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思维方式和习惯的改变。早在上世纪40年代,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对不同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但毕竟以好处为多,才推动了各行各业数字化的变革与发展。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数字化提升了效率,在任何时代,效率都是从事一项工作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尤其是对于档案工作而言更是如此,效率的提高给档案工作带来质的飞跃。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发展是顺应时代、顺应技术的产物,它能以更快的速度存储、梳理、计算、分类,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字化进入档案,第一点的变革就在于效率,和由效率提高而产生的效益化提升。过去,从事档案工作主要靠人力的投入,档案效率的保证来自于人员的保障,必须确保大量的人员从事档案的梳理规整,才能提升效率,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管理。随着档案数字化的发展,这一现象很快就变成了历史,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一个人可以代替一个团队,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空间财力,更节省了查阅使用档案的时间。这也是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节约。尽管如此,数字化给档案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效率的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省以及思维和工作习惯的变革。数字化的致命弱点同时渗透在各行各业的日常工作中,档案工作中,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造成的肯定是安全隐患。因为一旦主机出现了问题,网络受到了攻击等等情况,档案资料将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首当其冲的是泄密危险,档案中存储着大量的国家秘密,一旦遭到恶意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档案丢失危险,当外在客观条件不可抗因素发生作用时,从事档案工作的具体人员根本无法抵御信息化的技术攻击,造成的后果很可是档案的丢失。因此,虽然数字化发展给档案工作带来诸多益处,但是纸质档案存储等原始技术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档案技术手段,短时间内不可废弃。

篇3

[关键词]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79-01

近年来随着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期刊的出版、发行和传播以及读者利用文献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取文献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很多作者和读者不再仅仅限于纸版刊物获取相关文献信息,更注重于从专业数据库、网络上获取。因此,期刊文献的数字化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

一、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流程分析

(一)文献收集

数据的收集,是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的基本前提,主要是将期刊的某一类或某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归档,制作好相应的表格文档,并由专人记录并保管。在进行期刊文献数据的收集时,必须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遇到可疑数据时,应反复核实并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判别。

(二)资料整理

将收集完毕的期刊文献进行归类整理,需要将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有效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无效的文献数据则要剔除,在对期刊文献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并要注意时效性的问题。

(三)数据记录

期刊文献数据的记录,需要将前面收集整理的数据记录在专门的文档中,设定相关的统计表格,表格含有期刊文献的所有信息,然后将统计表格存储在计算机中,方便阅读或以后的共享使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保护和必要的备份,防止数据的丢失。

(四)文献分析

经整理记录之后形成关于文献数据的基础数据库,在文献数字化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基础数据库中的文献信息进行分析,采用的方法包括对比分析、趋势分析、分类结构分析、差异性分析、检验分析等;目前,数理统计一般都由分析软件完成,包括Excel、DPS、SPSS等。随着分析的进行,结果应以简洁、直观、明了的报表方式展现出来,方便查询和阅读。

(五)综合管理

在期刊文献形成系统性整理和分析之后,即可实现对文献的数字化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①应明确指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②对突出问题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措施;③需要不断优化管理过程和方案,以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二、期刊文献数字化管理的途径

(一)建设数字化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不少期刊加大了投稿平台或门户网站的建设,有自行开发也有依托于网络出版数据库的,如基于中国知网的稿件处理系统、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等。网络数字化出版的加快促进了信息的快速分享,同时也出现了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一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也应运而生,这不仅避免了学术不端的发生,还提高了稿件处理的效率。期刊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应发挥期刊的内容优势,加强新型数字媒体传播的创新,如将内容以网页、邮件、QQ、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订阅用户推送,还可以数字内容方式在百度文库、新浪爱问中进行共享。在期刊数字化出版过程中,为了避免期刊文献共享的不便,各期刊应严格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对文献进行梳理,加强期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基础和便利。

(二)提高文献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目前,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进展如火如荼,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期刊内容的制作、出版和传播都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如阅读方式更加多样,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多了很多,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商或者内容制作商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使用多种的互联网工具,将内容、服务结合起来,以读者订阅服务为导向,利用博客、邮件、QQ和微信等平台推送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互动平台,与作者、专家、读者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在保证期刊内容质量的同时,强化编辑部与用户的联系,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基于此,期刊内容生产商可以和用户完善基于内容生产的“互联网+”关系,打造期刊的品牌和定位,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提倡信息数据的移动终端化

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飞跃发展,数字化出版形式下的期刊内容传播呈现出多终端化的趋势,和传统纸质期刊相比,互联网模式下的期刊出版有个人订阅性强、传播快速多样、信息量大等优势,特别近几年来,移动终端的使用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1]。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使数字期刊的移动终端化阅读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期刊内容出版者应抓住这一时机,不断改善内容形态的包装和传播,通过多方位、跨平台的互动,制作知识性较好的数字化期刊内容产品,从而给读者带来愉悦的体验感。

(四)发展期刊文献信息的大数据化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入,云计算的发展方兴未艾,在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我们对于信息的接收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信息的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科研工作者要从海量信息中搜寻到想要的信息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在期刊发展上,大数据信息的建立尤为迫切,作者、读者、编辑的使用行为和习惯、查阅的相关信息、期刊的发行方式及传播范围都是建立大数据的基础,特别期刊文献的使用和内容关联度、作者和读者的延伸,都为期刊文献信息的大数据化提供了基础。应挖掘网络中读者信息的数据,明确读者群的定位,以及确立数字期刊的盈利及其发行模式[2]。运用数据思维收集、整理和分析读者数据规律,对期刊在网络上的传播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根据读者的需求从数据中提取对期刊选题策划有用的信息,提升期刊在网络上的影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环境下应突破传统的办刊思维模式,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使得期刊文献实现数字化共享,期刊界应认真研究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期刊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市场渠道,吸引更多的读者群,构建健康的期刊数字化出版生态链条。政府亦应加大对的支持,让文献信息资源在数字化的管理下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生;数字化阅读;数字化阅读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077-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数字化终端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学生作为社会人,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提高数字化阅读能力成为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阅读水平,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主题阅读课,包括传统的报刊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主题阅读课,依次在传统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之间交替进行,并有语文教师与专职阅览室管理人员辅导。

电子阅览教室架设千兆无线网络,配置49台计算机,并装有Windows 7操作系统、Adobe Reader阅读器和Office办公软件,还有区数字图书馆、本校数字图书馆等海量数字图书资源,以及校内FTP平台和本校数字化阅读网作为支撑。

在课时、人员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开展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课呢?我们要依次解决读什么、怎么读、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书效果等问题,这就需要从数字化阅读的概念入手。

数字化阅读课的定位

传统阅读强调的是在物理环境中基于纸质书面材料和文字图片符号的信息理解与知识建构;而数字化阅读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MP3、MP4、手机、平板电脑、iPad、电子阅读器等进行阅读,阅读内容以文字为主,辅以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相对于传统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不仅是阅读载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阅读文本、阅读模式、认知方式以及阅读空间的变革,是数字文化语境下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1]

王宪东老师在《开发“数字化阅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个人的思维活动方式,是一种真正‘个人化’的活动。它必须在个体是自由、自主的状态下才能发生和有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背景条件下,阅读教学是一种真正对个人化阅读成果的呈现方式,是一种真正对个人化阅读行为的干预和影响”。[2]

在搜集了相关文献之后,笔者明确了学校的数字化阅读课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语境下开设的,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的限制,学生虽然有阅读的自主性,但也需要来自语文教师在阅读内容选择上的指导和信息技术教师在操作技能上的指导。

数字化阅读课的实施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课程安排,每周一课时的主题阅读课,分别在三个传统纸媒阅览室和一个电子阅览室中进行,这样每个班至少有五周的阅读课是数字化阅读课。

实施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在本阶段,数字化阅读课等同于传统纸媒阅览室阅读课,只是环境设施的变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信息技术指导教师都没有权利干涉。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阅读笔记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习惯和自我要求。

存在的问题:在本阶段,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语文教师,对数字化阅读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环境和媒介的简单变化,而没有意识到数字化媒介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冲击。由于受到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能找到单一的资源,进行盲目的点击,进而陷入信息迷航,无法做到有效阅读,看视频、听音乐甚至替代了文本阅读。因此,在本阶段,我们对数字化阅读课有了深刻的认识,完成了理念的转变――阅读载体的变化必然带来阅读模式的变化,学生更加需要指导、要求以及评价。

实施第二阶段:技术指导和平台支撑阶段

针对第一阶段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受限制的问题,学校的电子阅读教室使用了校园无线网,主要提供本区范围内的教育城域网资源,包括校内的本地资源。阅读课实施初期,学校主要考虑以区、校数字图书馆资源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化阅读为目的,所以机房配置缺少网络管理软件(如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支持,无法对学生机实施控制和广播,无法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统一指导。为了突破学生的技术障碍,我们开发了数字化阅读平台作为技术支撑,由信息技术教师针对阅读辅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和,学生自行登录平台获取技术支持。

存在的问题:本阶段主要是规范数字化阅读课的管理,加强技术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操作障碍。学生可以使用IE浏览器登录平台,根据自己的需求导航到目标站点;也可以登录FTP空间,下载所需要的软件,进行安装。这使学生的数字化阅读得到了技术保障,但是数字化阅读课的突出问题也显示出来,即到底读什么,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这也是高中数字化阅读课存在的核心问题和本质问题。反观传统的阅读课(语文阅读课),它以笼统地扩大学生视野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这显然没有抓住课程实施的本质。因此,在脱离了考试导向的阅读教学之外,真正地教会学生阅读,使其体验阅读的乐趣,成了一个亟须思考和补充的问题。随着新媒体对学生阅读方式的冲击,同样暴露在阅读教学中的人本性也存在缺失。

实施第三阶段: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和评价方式的出现

篇5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图书馆实现网络化与数字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在网络化与数字化的环境中,图书馆要秉承“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与服务理念,为广大读者朋友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那么就需要大力加强网络化与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拓展与创新服务业务。一直以来,有质量、有形的物质世界才是人们体现自身价值、获取经验、有效思维的载体,但现今社会,数字化早已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只有正确认识数字化,适应数字化,才能更好地使图书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业务存在的问题

1.图书馆管理员原有技能与图书馆专业化与现代化服务不相符

传统图书馆管理员原来的业务技能与知识结构继续提升不能制约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与建设。在新的互联网时代,若没能紧跟时代,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自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2.服务的效率与方式已经满足不了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读者需求

读者的需求与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供需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距离,而传统图书馆无法将这些资源迅速地、零距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除此之外,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读者需求,也是传统图书馆单一的服务方式所不能满足的。

3.在市场经济基础下服务理念与竞争要求不相符

虽然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图书馆的理念都是以读者为根本,但建设馆藏才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核心,而以“读者为中心”则非其第一服务要点。鉴于此,传统图书馆这一静态化服务观念早已被市场所摒弃,自然而然也就无法满足读者要求,吸引读者。

二、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业务的拓展与创新的相关措施

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使得让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因此,图书馆更应该时时刻刻自我检视,深入探讨、研究图书馆的建设宗旨、理念、职能及其本质,结合新时代互联网的全新理念,丰富图书馆的内涵与管理机制,正确定位图书馆建设理念这一核心环节,积极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指引方向。

1.图书馆管理员要提高其专业化信息服务水平

要想提高图书馆数字化专业信息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服务内容与服务人员这两大关键因素。第一,专业的服务内容包括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一个广泛的信息对接范围,这一范围需要拥有较为齐全的信息资料,除图书馆自身所拥有的馆藏资源之外,还要从网络上搜集丰富的信息资源,确保读者便捷地搜索信息;搜索道德资源必须经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提炼与检查,去掉文化糟粕,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高效性、时效性。第二,专业服务人员需要达到以下要求: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及时解答读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工作人员也要适当提升其业务技能水平,构建相对应的学科官员制度,让图书馆的管理更加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2.摒弃过时的老观念,为读者用心解读

思维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甚至每个行业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长期以来图书馆都缺乏数字化思维,甚至可以说是抵制与惧怕数字化思维。若图书馆不能尽快接受数字化思维,一味沿袭传统思维,终究会被社会所抛弃,被社会边缘化。

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拥有数字化思维,这样才能深度解读用户的问题。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对“用户就是上帝”这一句话持肯定态度,只有得到用户的青睐,企业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

3.开展“一站式”服务模式

读者用户只要在图书馆网站上进行注册,在登录用户页面的时候,只要向图书馆发送服务请求,就能及时获取所需要的服务,这就是“一站式”服务模式。在上述模式下,需要图书馆负责人建立统一对外的数据库,并且所有业务都必须建立在信息咨询技术的基础之上。图书馆相关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确保图书馆的服务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让用户能够通过最为简便的方式从图书馆的网页上获取相应的知识服务。

开展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把图书馆内所有馆藏信息资料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第二,发挥“借、藏、阅、咨”等“一站式”服务功能,把以前各个部门之间分散的资源进行统一整合管理,将“书刊节约、视听阅览、电子阅览、信息咨询、文献复制”等信息服务进行有效整合,让读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搜索自己所需的资源。后台统一管理,服务向前台集中,后台为前台提供服务帮助与支持,确保前台能够迅速完善地为读者提供读物,从而最大限度实现所有资源的共享。

4.改变以往服务方式,营销推广图书馆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当中,其服务的方式、内容都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传统图书馆由于其特有的方式、固定的空间,拥有着划地域的读者群,换而言之,就是提供一种单一的读书场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图书馆的美誉度也随之下降,图书馆怎样才能重新获得社会读者的认可与信任?这就需要传统图书馆打破常规,借助图书馆网站窗口与用户更好地沟通,积极调查读者的真正需求,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信息资源服务,从而为图书馆树立口碑,赢得在线声誉。

对于能够提供合理建议的用户应给予奖励;对于某些不满意、消极的意见则需要尽快处理,消除对方的不满意情绪。图书馆网络管理员更要主动出击,寻找关于图书馆服务或者信息资源的意见,实时与用户取得联系,听取用户的反馈,让用户能够用心体会到图书馆的真诚与知识的重要性,加强供需双方的互动,从更深层次挖掘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认可度。

三、结束语

图书馆若想尽快从落后的传统服务模式中走出,就必须开展数字化建设,更新管理观念、变革技术,确保服务质量,与时俱进,丰富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打破原有的服务模式所带来的束缚,建立以读者为核心的服务导向,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的发展,这样才能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冯继强,李玲丽,施春林.美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实践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创新实践的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1):109-113.

[2]贾东琴.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历程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 (2):28-36.

篇6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悄然来临。所谓“数字化时代”,是指一切信息都用计算机“二进制”语言表现,由0和1组成数字信号的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必然引起诸如生活各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学习方面每个要素的转变。数字化时代是以计算机为支柱的,计算机普遍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导致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一系列要素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甚至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的普及为基础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意味我们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数字化时代的特征

与工业化时代相比,数字化时代有如下特征。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数字化时代最大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速了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信息数字化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的速度,缩短了传递的时间。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数字化世界有四根支柱:一是自然界一切信息都可以用数字表示;二是计算机只是由数字1或0来处理数据;三是计算机处理信息是通过对1或0的数字处理来实现的;四是通过跨空间运送1或0来把信息传送全世界。当今的网络化做到了“天网”(如数字卫星通讯系统、移动数字通讯系统)与“地网”(如因特网)合一。网络化的发展给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突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

2.智力资本(知识)是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所谓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tial),是指职员的无形资产,如技能、知识和经验,这些无形资产是数字化时代成功的关键因素。与农业时代不同,土地不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土地也一样可以成功;与工业时代也不同,机器设备不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能够操作机器设备、懂得高效管理的人才是成功最大的砝码。数字化时代,知识无疑成为现代竞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3.适应变化与创新是生命线

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用这句话来形容数字化时代再合适不过了。由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知识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超乎寻常。有数据显示,数字化时代,知识的总量每3年翻一番,甚至有些知识还未面世就惨遭淘汰。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原则,不能适应变化的人终将遭到出局的命运,正因为如此,终身学习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包括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竞争的重要砝码。世界无时无刻的不在变化,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不断地创新,才能迎接更高的挑战。

4.协作是主要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追求质量与效率双赢的时代,要想赢得与时间赛跑这场比赛,协作是最佳的生存与发展方式。1913年,美国的亨利·福特建立了世界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使汽车的生产效率大增,这是协作的最佳例证。协作之所以在生产生活中如此重要,原因有二:第一,Internet将世界组成了一个“地球村”,“地球村”的丰富资源以及便利的通信是协作的前提条件;第二,知识更新速度太快,个人无法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识,只有通过协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协作的主要原因。

5.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工业时代的科学范型是“决定论的,还原式的,分析的,单因果视角的,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相分离”,而知识时代的科学范型是“非决定论的,拓展式的,综合的,多因果视角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相统合”。科学非决定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复杂多变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交互主动建构的。

(二)数字化时代学习的特征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是以数字化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李克东教授在《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中指出,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依据此定义,李克东教授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三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是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数字化为支柱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学习各要素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变,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有如下特征。

1.学习环境虚拟化

伴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个角落的学习者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组建虚拟学习社区、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每个学习者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协商,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对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

2.学习资源数字化、全球化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可用的环境条件,包括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与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不论从量到质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不仅大大扩展了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尤其为人们转变教育观念,增加新的教育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学习资源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由模拟化到数字化,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资源数字化乃大势所趋。

3.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途径,教科书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也从过去的权威转变为学习的协调者。之所以说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是基于以下原因:不同的学习者学习方式不同,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内容也各不相同,即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

4.非正规学习比重加大

谈到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得不提的一个概念就是终身学习。数字化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或许就变得毫无价值,原地踏步就是退步,终究要遭到社会的淘汰。为了与时代的节奏同步,满足学习者的各种学习需要,各种学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占领了学习市场。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学习也逐渐兴起,非正规学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三、数字化时代对学习提出的新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同于工业时代,重要的不是拥有或掌握了多少知识(know what),而是知道知识在哪里以及如何获取这些知识(know where),学习重点的转移,必然会对学习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学习目标的挑战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工业时代的学习观。工业时代学习观认为,从技术中学习(learning from IT)就可以获取所需的知识,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教师;技术的作用就是给学习者传递知识,就像卡车把食品运送到超市一样。数字化时代学习观认为,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充当学习者的学习工具,而不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内容来教学习者学习。当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时(learning with IT),学习的本质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学习者不是直接从教师或技术中学习什么,只能从思维中学习,技术的角色是作为学习者思维发展的参与者和帮助者。

不同的技术应用观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如何塑造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素养,是每个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NCREL)和Metiri集团的9位专家,历时2年的报告-《21世纪技能:数字化时代的素养》(21st Century Skills: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指出,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21世纪技能包括“数字化时代的素养、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高产力”四大范畴的22项要素。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目标必须从低阶能力的培养转向高阶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方式的挑战

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根据钟志贤教授的分类,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个体——群体、接受——探究两个维度,如图1所示。

现阶段,大部分的教学都是发生在第Ⅳ象限,即群体——接受方式,例如:课堂教学。少量发生在第Ⅲ象限,例如:一对一的辅导。第Ⅲ象限、Ⅳ象限的教学模式,即客观主义教学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接受,它在培养学习者学习基础知识、解决良构的问题、训练聚合型思维和近迁移能力等方面是高效的模式。对学习者来说,这种模式是他主的、顺从的、被动的、复制的和知识继承性的学习方式。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生活中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这种教育结果的典型的代表。数字化时代对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

图1 教学模式

(三)学习资源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离不开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但就目前情况看,资源的数字化已成为制约数字化时代学习的瓶颈。例如:笔者对2003年——2005年理学138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仅有43门课程连接在校外网是可用的,仅占总量的31.16%,这就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因此,建立完全意义上、随时随地可以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可能会成为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关键因素。

(四)学习者自身面临的挑战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者素质首先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数字化时代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因此,学习者必须接受终身学习的思想;其次,学习者的素质包括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为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提,但是,学习者还必须有能力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得所需的学习材料,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对策

(一)由低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转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具有记忆、理解等能力,更关注的是要培养问题求解、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呢?

首先,高阶思维发展需要高阶学习支持。高阶学习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小组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等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IT)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IT作为学习工具,特别是认知工具,对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培育、发展和习得。

(2)有助于学习者反思所知及其过程、建构知识和促进高阶思维。如学习者用认知工具建构的知识库/产品可作为学习效果的评估,改变传统的评估方式。

(3)可有效地用于学生的协作学习,也可作为设计和分析工具,比如语义网络和数据库,是组织观点/过程的有效设计工具。

(4)有利于表征观念的深层复杂性,拓展看问题的视角,为同一观念提供多种理解视角,促进学习者思维模式的发展。

(5)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思考现实世界,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

最后,创设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创设中,通过把学习任务和问题嵌入其中,使学习者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反思以及与学习伙伴协作,寻求问题解决方案。

(二)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的转变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时代呼吁新的学习方式。客观主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学习者能力培养的需求,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学习环境的创设,促进学习者进行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究、协作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提高,这也迎合了数字化时代学习目标的要求。

适合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有多种,例如:共同体学习、分布式学习、基于Web的学习等,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有如下特点。

(1)创新性。学习的创新性是指在学习过程方法的创新。学习当中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甚至打破常规寻求不同的问题解决办法。

(2)自主性。“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积极性就来源于学习的自主性。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师生可能会时空分离,甚至没有教师的学习,因此,对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也可能要通过协作来达到学习目标。

(3)个性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特征,学习者的独自特征在学习上就表现为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即个性化学习。另外,数字化时代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发生。

(4)基于技术的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持使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效率更高。同时,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尤其是认知工具也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设立体化学习资源

立体化学习资源是指由纸质学习资源、网络资源和媒体资源等构成的资源包。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即是在各课程、各学科学习中,广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学习内容的信息化。它除具有传统学习资源的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外,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

立体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在丰富的高质量学习资源基础之上的。媒体是立体化学习资源的载体,在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各媒体的特点及优势,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实现优劣互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另外,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是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把信息化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的原理、方法、内容和手段,是实现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培养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选择、理解、应用、批判等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是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内在前提。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支架式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必须依据要求,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自己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有一种。因此,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学习得以发生的内在前提。

终身学习的思想是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又一重要概念。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资源的共享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的流行,使学习场所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每个学习者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学习,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方面的特征,同时,也对各方面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习者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迎接新的挑战,才能成为一名数字化时代合格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张琦.论分布式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05,(7):28-33.

[2] 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J].远程教育杂志,2005,

(4):78.

[3]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李克东教

授访谈.

[4] 朱京曦.试论教育技术视野的学习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3,(8).

篇7

关键词:医学影像 数字化 教学 应用

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成为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医学影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教授学生大量影像图片资料。而传统的胶片式教学主要依赖于传统胶片,信息量少,只能提供静态的信息,费时费力且图像质量参差不齐,已逐渐地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数字化教学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全数字化的采集、传输、重现医学影像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医学影像教学。

一、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X线、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形象思维学科,其特点是有大量的图像数据,通过对影像资料的分析、对比,结合其他临床知识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的观察。鉴于这一特点,临床教学中也以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图片及图像资料为主,包括正常及疾病状态的图片,从而熟悉各种器官的不同成像技术所得的图像的正常与异常表现。

二、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

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以往相比,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影像学知识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还要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掌握分子生物学,大量的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具备物理、数学及计算机知识。医学影像学涉及的内容如此之多,课时却相对较少。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先带领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再让学生结合理论阅片观摩,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医学影像图像只能简单地描述、讲解,然后指导学生自己观察、体会、分析,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另外,大量胶片的反复使用会造成胶片模糊、损坏、丢失、错放等现象,同时由于观片灯视野所限,胶片质量、阅片距离、个人视力差异等因素,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

(一)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建立

PACS(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①,是数字化医学影像信息采集、存储、传输的管理系统,是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建立的基础。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指在主计算机网络平台引导下,教学内容会被实时显示在各个教学终端的多媒体终端上,学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随时观看到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图像及报告。这种方式,使得教学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共享,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利用电脑,教师可以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将讲授内容随时编写成电子课件,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课后自学②。

(二)数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随着PACS的迅猛发展,更多教师认识到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参与到实现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教学中来③。Dundas认为由于PACS具有可存储功能,能将导入的数字图像进行保存,同时它还允许访问以前的图像进行比较,PACS这一技术为影像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④。

1.医学影像教学数字片库的建设

基于PACS系统的医学影像教学数字片库的建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按照系统进行分类,如呼吸、循环、骨骼肌、消化、泌尿、中枢、五官等;(2)按照检查手段进行分类,如X线、CT、MRI、介入放射学、超声及核医学等;(3)按照患者的信息进行分类。

2.数字化教学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优势

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临床实践中采集到的真实图像信息直接传输到学生面前,还可以对这些图像进行有效的管理及保存,为临床医疗中的需要提供了方便,也进一步提高了原有教学层次。数字化教学具有如下多方面的优点:

(1)图像质量高、信息量大;

(2)为影像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效率;

(3)为教师和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了便利条件;

(4)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课外复习及自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5)影像资料信息可长期保存;

(6)对于重点内容、关键图片、典型征象显示突出、直观。

“看图识病”是影像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多维立体的观图思维,改变他们传统的平面思维,解决了传统平面图像对学生阅片造成的干扰,提高了他们的实习效率。这种方式下,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对观察的图像进行调节、测量模拟实际工作中的场景,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习惯实际工作的特点,提高动手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观察到传统方式无法观察的新信息。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教学的另一优势在于使同一病例不同时期的各种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可以同时显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过程是立体的,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能更生动,对不同病程下的影像图像的理解更深刻,便于学生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加深学生感性认识。

同时,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还具有方便共享的特点,不同医院间、同医院不同科室间(尤其是各影像科室间、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间)、不同地区间甚至是不同国家间也能达到设备和资源的共享。

四、结术语

基于PACS系统的数字化医学影像学教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医学影像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影像的教学思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促进了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实际结合,真正让学生掌握了识图看片的能力,必将在医学影像学临床与教学工作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注释:

①罗敏,王小林,罗松等.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综合布线和网络系统的设计[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6):493-497.

②邓晓娟,张伟国,陈蓉等.建立电子教学资料库革新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J].重庆医学,2012,41(5):509-510.

篇8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校园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825-02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LIU Chao

(Jiujiang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Jiujiang 332005,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universities have built the campus network, and even wireless campus network, have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nstruction is convenient, however in the digital campus to promote the proc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various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is paper, taking Jiu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of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target,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security requirements, expected to provide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al campus; campus network

为实现九江学院数字校园建设项目高起点、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应该在学院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下,以资源共享为中心、注重应用平台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分步完成九江学院数字校园建设。

1 建设目标

通过全面分析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与实际需求,确立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

以服务为核心,以PC与移动终端融合为特色,以学校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和集成为基础,构建的协同化应用支撑平台需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需求,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最终实现数据集中化、信息共享化、内容定制化、硬件集群化、流程规范化、工作协同化、服务个性化,构建“5A”(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way, Anything )的一体化“数字九院”校务管理与服务环境。

2 建设原则

数字化校园中各平台及应用的建设需要考虑各个层面的需求和特性,需采用多层架构实现,充分考虑整体架构设计的科学性、数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核心算法设计的先进性、部署设计的灵活性,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优越,完全满足九江学院发展的要求。总体原则如下:

1) 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选用成熟、稳定的技术产品,重点突出实用性,方便管理使用。

2) 先进性:数字化校园的设计应该利用超前的思维,先进的技术和系统的方法,但也要注意思维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可行,方法是否正确。所采用的思维、技术和方法应该突出先进性,主导未来几年。

3) 开放性与标准化:数字化校园平台应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平台,各系统软硬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最小。

4) 可靠性和稳定性:数字化校园平台设计应从系统各方面着手,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MTBF达到最大。

5) 可扩展性:数字化校园平台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系统不断拓展的需要,同时充分考虑新旧技术的结合及平滑过渡。

6) 安全性:数字化校园平台的设计,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和集成为基础,同时更要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针对不同的应用环境,采取不同的安全机制、访问权限控制等。

7)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数字化校园平台由多个应用平台组成,数字化校园设计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便于整个平台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3 整体技术要求

数字化校园应用支撑平台及管理应用建设在总体考虑平台拥有成本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数字化校园需求和发展。软件系统建设所要求的关键技术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SOA的技术路线。结合业界成熟的解决方案以及学校现阶段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采用基于SOA的技术路线,以方便业务数据的整合、业务流程的规整以及开放型业务服务的实现。在各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松耦合、消息路由、服务和流程复用组装、质量监控以及生命周期管理这些SOA的设计理念。

2) 企业服务总线。应为各系统的业务流和数据流提供一个通用的通道,建立灵活的数据适配机制,充分满足不同的接口的数据通讯要求;各个接口流入总线的数据流和业务流必须被格式化成标准格式,流转数据传送到特定系统时,可有效翻译成该系统能接受的格式;可便捷地实现组件信息和服务信息的注册;可便捷控制一些无需人手干预的数据流转。

3) 基于J2EE的技术架构。各软件项目应用开发应基于J2EE平台,主体代码采用Java编程语言和服务器端Java技术并采用主流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开发。充分利用该平台可伸缩性、灵活性、易维护性的特点,以提高开发的效率和功能最优化、扩大对异构环境的支持范围、降低系统的运行维护、也便于各系统在业务、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延伸,同时将整体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减至最低。

4) 面向对象的组件技术。充分利用可复用、可重组的组件,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使系统功能模块易于组合与拆分。

5) 工作流技术。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的工作流设计环境,方便对工作流进行设计,查看和修改,支持串行、并行、条件路由,支持循环和自循环等复杂流程设计。

6) 门户技术。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的建设应基于标准、先进、成熟的门户平台作为基础进行扩展完善。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平台,整合不同的应用平台和信息资源,在一个统一的、集成化的环境下将各种应用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与管理。

7) 数据库技术。应采用Oracle 11g及以上版本的数据库,作为项目的数据库管理基本平台,采用Oracle RAC技术,满足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性的要求。

8) 平台接口。能够为第三方厂商所开发的软件提供接口,并且为平台的二次开发提供源代码及技术文档等。

4 整体性能要求

1) 支持Unix(AIX、HP-UX、Solaris)、Linux、Windows等多种平台,完全支持跨平台的部署,客户端应与IE6/IE7/IE8/IE9/IE10及其他主流浏览器充分兼容。

2) 提供统一数据访问平台。统一的数据访问平台支持多种访问方式,新建的应用系统遵循统一数据平台的规范和标准。

3) 兼容性。数字化校园平台应该兼容学校原有的各类应用系统,通过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或者将数据移植到新系统中。

4) 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平台所设计的系统必须拥有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能够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降低用户的上手难度,减少用户的操作。将普通用户和管理员区分开来,通过专用的系统管理模块,实现系统管理功能。

5) 可扩充性。数字化校园平台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组件的可复用性和可重组性,使得系统今后可以容易的进行扩充;并且整个平台的服务器架构上可以灵活增减,以满足不同的负载情况。

6) 容错功能。采用高强度的容错机制,加强用户操作的合法性验证,避免因操作失误或不稳定的环境因素给整个平台带来的灾难性的错误。

7) 各类数据的标准化。设计充分考虑了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遵循了设计的标准化,使得系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8) 采用B/S体系结构。在客户端用户界面使用浏览器,客户端可以达到零部署开销的目标,大大降低了系统应用成本。用户使用系统全部采用浏览器方式,方便用户使用,降低了系统维护的工作量。

9) 安全性。杜绝用户未经授权地对数据进行修改和操作以及非授权访问中间件;系统提供用户权限和信息权限两种管理机制。多种安全级别控制,满足不同需求:提供日志和安全审计功能。并且为保障系统安全与数据安全,整个数字化校园平台拥有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的访问入口、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所有的操作均可监控和追踪。

10) 标准性。用户信息可以采用数据库、目录服务及其他方式存储访问,使用Java开发,遵循J2EE标准。涉及开发的技术标准和报文格式,系统均采用通用的业内标准。

11) 易维护性。系统提供简便可靠的手段以使维护人员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和规模,对系统进行增、减、改等维护和配置。

12) 个性化系统界面。界面功能丰富,操作简便易行,在系统操作过程中,用户无须频繁地切换或刷新页面。

13) 系统的高可靠性。整个系统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充分考虑了冗余和负载均衡,消除单点故障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性。

14) 高性能。系统符合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和快速响应等要求。

5 整体安全要求

应建立包括网络级、系统级、平台及应用系统级、数据存储访问及灾备在内的详尽的安全解决方案,制定完备的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6 总结

本文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出发,结合九江学院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的实际,提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技术要求、性能要求、安全要求,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一些理论经验与技术指标,其后续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培雷.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 .价值工程,2013(10):191-192.

篇9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思路分析

一、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的优点及影响因素

(一)优点

1.数字化档案信息代替原件提供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档案原件。人们查询档案主要获取其内容信息,数字化档案信息提供利用,使利用者看到的是档案原件的“电子版”,避免档案原件特别是纸质档案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损害,如撕坏、涂改、折损、复印高温和与空气接触造成的纸张老化、字迹褪变等等。

2.检索快、效率高。这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最主要的优点。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字化档案进行检索、浏览,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利用者大量的时间,也提高了档案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者查阅手工目录十分繁琐,有时好不容易检索到档案资料目录,档案工作人员辛苦地从库房调出来以后,利用者一看,还不是自己需要的内容,又不断地重复这一笨拙简单的过程。利用者从计算机上查阅档案目录再浏览全文信息,鼠标一点,浩瀚历史信息尽收眼底。将过去那种“利用者/档案”的服务模式变成了“利用者/计算机/档案”的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数字化档案信息网上远程服务利用,极大地方便利用者,也大大提高档案馆的服务范围。数字化档案信息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利用,冲出了档案馆的围墙,利用者在办公室或家中舒适地浏览着档案信息,免去路途奔波之苦,难怪有“无铺档案馆”之说。网络延伸到哪里,档案馆的服务范围就扩展到哪里,档案馆网站访问率的数字可以说明,档案馆的服务人次也大大增加,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4.扩展了档案功能。收藏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的是信息积累、信息记忆作用以及凭证作用,而以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为代表的数字档案馆,由于其远程快速查找利用,是“存取”型档案馆,即信息的存取服务,实现的是搜寻和利用馆藏资源来满足用户档案信息需求的作用。过去以保管为主,强调档案的收藏,现在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要让收藏的档案信息资源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重管轻用”到“管为用”,数字化档案利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二)影响因素

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效果如何,影响因素主要是:1.数据质量。即档案原件在数字化处理加工过程中,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内容是否完整、可靠,格式是否标准、规范,有无遗漏等等;2.数据库组织。数字化档案信息都是以数据库的形式进行组织的,数据库系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子数据库组成,也可以由一地或异地分布的多个数据库组成,计算机系统检索时,都是在数据库里搜索相关信息,数据库是否组织得合理,也影响其网上检索利用;3.搜索引擎功能。搜索引擎功能是否强大,直接影响检索结果,响应时间和查全率查准率;4.计算机系统配置。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配置、网络配置、服务器配置等直接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二、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流程

根据“边建边用”的思想,当前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来馆查询,利用馆内局域网,以上网浏览全文代替提供原件;另一种是远程查询利用,这是理想的方式,是我们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终要实现的方式。下面分别说明这两种方式的工作流程供探讨。

第一种:馆内局域网利用。就是利用者来馆利用,先按传统方式验明有效证件后,在机读阅览室上网查询,以数字化档案代替提供原件。其工作流程是:提交有效证件;填写利用申请表。管理员引导上机。利用者填写检索条件;显示检索结果(文件级目录)、浏览全文、复制内容、申请下载历查询的内容;管理员下载;退出。

第二种;数字化档案信息远程利用。进入档案馆网站——点击“档案查询”——提交档案利用申请表,身份认证——授权口令——进入检索系统——填写检索条件——显示检索文件级目录结果——浏览全文——提交下载申请、退出。

三、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建议

(一)要重视对传统载体档案的鉴选

要充分考虑哪些传统载体档案需要数字化,确保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在数字化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档案数字化鉴选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应进行数字化转换,以便利用者能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充分发挥高价值档案的作用;对形成时间早、破损严重的档案应进行数字化转换,防止珍贵档案缺失;企业自身形成的档案应进行数字化转换,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翔实的数据资料。

(二)要重视对档案数字化的规划

档案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成本核算,考虑投入产出。企业要抽调档案、信息等部门的人员组成规划小组,研究制定档案数字化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规划中要明确哪些档案需要数字化以及哪些档案需要优先数字化。确定哪些档案需要优先数字化时,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与行业职能密切相关、经常查用的档案应优先数字化;在档案短期内不能实施数字化、不能提供全文检索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对目录进行数字化,建立目录数据库以满足检索、查询需求;对于有迫切利用需求的档案可打破原有的规划先行实施数字化;由于存放时间长、载体老化等原因已出现不同程度损坏,并且保存价值、利用率较高的档案应优先数字化。

(三)要尊重室藏传统载体档案的历史

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保持传统载体档案的外部特征,因为其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要注意不能用现在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标准将企业各个历史阶段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抹杀档案的历史原貌,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载体档案分阶段数字化,保持数字化前后档案外貌特征的一致性。无论档案分类规定历经多少次修改,数字化后的档案都要体现室藏档案不同阶段档案分类状态的原貌。数字化后的档案不能抹杀了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四)要重视档案数字化的成本核算

目前,将室藏传统载体进行数字化的费用较高,并且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后必然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对大量的数字文件进行管理和维护。数字化后电子文件的保存需要进行持续管理,其中包括数据完整性的核对、载体老化的评估和数据的迁移等等。

总之,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大势所趋,开展库藏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的确有利于纸质档案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方便群众查档,紧紧围绕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创新,进一步加大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力度,努力发挥档案凭证价值、资源价值和历史价值作用,力争使数字档案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璐颖,轲鑫.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安全保密控制[J].档案学研究,2011(4).

篇10

一、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拓宽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校也是一样。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专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数量日渐充足的校园内,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根据现有的联系,结合具体条件,依托数字化校园网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拓宽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经历了单纯对外信息、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和教育资源与行政资源整合的三大步,初步构建了教职工与教职工、教职工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教师与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沟通的网络系统,做到了餐饮、购物、阅览、考勤、家校联系、社会实践全校“一卡通”,最大限度地凸显数字化校园网超越时空局限、时效快、影响广等特点在学校管理各领域的独特作用,使全体师生员工都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校园网,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效。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数字化校园网对学校管理的支持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每一所学校在使用数字化校园网中应坚持联系的观点,相互沟通、加强互动,相互分享有益经验,切实拓宽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领域。

二、联系是多样的,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字化校园网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从而导致教师不能全面认识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数学校把数字化校园网的功能定位为如下三点:一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助推器。让教师树立信息意识,掌握和利用教育数字化技术,提高管理和使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水平,与学科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二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孵化器。让学生学习掌握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三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营造数字化校园建设氛围,在学校现代化建设达纲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数字化建设机制,提高信息技术装备和使用的总体水平。事实上,数字化校园网作用的发挥并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对其的定位,关键在于使用数字化校园网时,要善于分析和把握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网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我校一方面注重客观条件,加强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网络管理。庞大的网络加上繁杂的网络设备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管理办法,这样才能让数字化校园真正发挥作用,让教育教学走向高效。为此,我校专门成立教科室这一学校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的建设、维护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我校充分调动主观因素,把数字化校园网全面应用于学校管理中。如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系统中,就涵盖了网上阅卷、成绩查询、学校题库、电子阅览等栏目,仅在网上阅卷系统中,就包含了阅卷选择、成绩文件、试卷查询、试卷文件等栏目(具体见下图),有效满足了学校、师生、学生家长在测评中对各类材料进行查询、分析、展示的需求,全面提高了考试、测试工作的实效性。

三、坚持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用数字化校园网为提高学校管理实效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唯物辩证法的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在学校管理中,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因为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