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健康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理解城市生态对城市公共卫生需求的影响,人们的眼光应当超越贫困率、患病率和死亡率,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活条件的差距上。虽然消除贫困通常被认为是改善城市总体卫生条件最重要的一步,但是贫困人口微薄增收的增加并不能为他们带来像样的住房、安全的供水和足够的卫生设施。穷人被驱逐至城市中最不发达的地区,在那里落后的环境使得卫生条件越来越差,污水没有得到合理管理,并且还导致了一些其他危险的环境。儿童在不达标的环境里接触到受污染的空气、食物、水和土壤,携带寄生虫的昆虫在这些环境中繁殖。环境公平是比国家富强更能决定人们健康和死亡率的因素。
城市生态中的住所和环境卫生
贫民窟落后的卫生设施、不安全的供水和卫生意识的缺乏每年都夺去许多居住者的生命。许多研究都表明,卫生设施是保护水、空气、土壤和食物不被污染的首要因素,从而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如果将卫生设施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结合在一起——如用肥皂或其他清洗剂洗手、进行安全卫生的储水——其发挥的效果是最大的,能够创造出安全的环境并巩固人们的健康状况。然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废弃物处理并没有减少通过口腔传播的疾病,因为废物处理设施并不清洁,也没有得到定期的维修。例如,城市儿童疾病传播程度只有在其住所被剥夺时才体现出不同,即在缺乏四项基本的家庭住宿条件时,疾病才会肆意传播。同样,城市中最贫困家庭的孩子和最富裕家庭孩子之间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他们中间疾病传播的概率非常高。
不足为奇的是卫生设施和城市疾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国家和城市中并不一样。例如,在一些非洲国家,生活在供水、卫生设施都没有得到改善且居住面积不足的家庭中的儿童疾病传播要远高于非贫民家庭。在其他国家,仅仅是缺乏良好的卫生设施这一条就足以使儿童非常容易受到如腹泻疾病这样的风险威胁。
提高生活用水的质量和供应量可以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且减少腹泻及水源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的发生。但是,有时水源虽然是安全的,但一些受到污染的运输设施或其他环境条件会使得水源在家庭使用前就被污染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城市中,供水是不能饮用的,因为这些水受到细菌、未处理或处理情况很差的污水、重金属、土壤流失中的泥沙、化肥、农药、矿渣和工业废弃物的污染。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数据,仅仅因缺乏改善的供水就使得儿童患病的风险比整个城市区域的人口要高出一倍。
更好的住房条件对确保人口健康也非常重要。贫民窟中高密度的居住环境、棚户区的存在和住房条件普遍落后都加剧了疾病传播的风险。过于拥挤的环境会增加飞沫传播疾病的风险,因为不良的通风设备会阻碍被污染的空气流通,并且缺乏光照会阻止阳光对空气的自然消毒。在过于拥挤的贫民窟区域,坑式厕所使儿童患腹泻疾病的风险高于城市中不拥挤区域。在贫民区里,很多家庭通常共用一个马桶,所以就算厕所条件有所改善,也仍然不安全,儿童依然受到腹泻疾病的威胁。人们集中居住在狭小的、通风条件很差的地方会增加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当缺乏四项基本的住宿条件时,流行疾病便开始大行其道。
城市生态和疾病的全球环境
篇2
关键词: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环境健康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上,也就是仅从自然意义上,城市湖泊生态系统指的是其内部生物群落与其外部生存环境长期互相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物理位置上包括城市湖泊水体和湖滨带。广义上,由于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区域,而位于城市内的湖泊是城市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受到城市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是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2]
2.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集地球科学、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等于一体的生态系统管理科学。虽然早在18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萌芽,此后又有学者发展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但这个概念一直未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3]
在众多的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中,Constanza提出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可,即:.健康是生态内稳定现象;.健康是没有疾病;.健康是多样性或复杂性;.健康是稳定性或修复性;.健康是有活力或增长的空间;.健康是系统要素间的平衡。他强调生态系统健康恰当的定义应当是上面6个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测定生态系统应该包括系统修复力、平衡能力、组织(多样性)和活力(新陈代新)[4]。
生态系统健康从指标体系的选取角度可分为两类: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指示物种评价生态系统健康,主要是依据生态系统的关键种、指示种、濒危种和敏感种等的数量、生物量、生产力、结构功能指标及一些生理生态指标来描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这种评价方法适用于一些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即没有外界影响或受外界影响较小的生态系统。指示物种法是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但其存在着指示物种的筛选标准不明确的缺点。指标体系法评价生态系统健康首先要选用能够表征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指标;然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归类区分,分析各个特征对生态健康的意义;再次对这些特缸因子进行度量,确定每个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权重系数,每类特征因子在生态系统健康中的比重;最后建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3]。在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经历了两个阶段,对应了上述提到的两种方法。早期阶段,多选用生态指标,如毛生产力指标;(gross ecosystem product),生态系统压力指标(ecosystemstress indicators),生物完整性指标(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包括能质、结构能质、生态缓冲能在内的热力学指标等[4]。评价指标的选择侧重于从生物、物理、化学机制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不能从总体上反映整个湖泊的健康状况,评价缺乏全局性、整体性、宏观性[5]。
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存在分歧。甚至目前在对能否用“健康”这个词语限定湖泊生态系统.以及湖泊生态系统究竟有没有“生命健康”这一论点学术界仍存在很大争论。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6]。
3.城市湖泊生态功能。
城市湖泊作为重要的城市水体形态和财富资源,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旅游、娱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由于湖泊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的利用,已造成了湖泊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局面。因此,对城市湖泊生态系统的水量、水质和水生态进行研究,可为其可持续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2]。城市湖泊是一个由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自然资源(包括水分、气候、土地、地下矿藏)组成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结合该湖泊生态系统特征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与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是指支撑与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调节气候、减轻洪涝与干旱灾害、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持进化过程、有害物质的控制、环境净化等生态功能[7]。湖泊湿地的存在具有多种价值,首先由于其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较高,为许多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场所,也为多种珍惜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为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同时湿地的存在也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再次由于湖泊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作用:最后由于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许多湿地生长的湿地植物、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合成与分解等把人类排入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无害甚至有益的物质,如某些可以导致人类致癌的重金属和化工原料等,能被湿地吸收和转化,使湿地水体得到净化[8-9]。
4.指标体系。
城市湖泊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复合系统,其健康评价必然要涉及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等众多评价指标。
1988年、1994年和2001年滇池生态系统的熵权综合健康指数呈递减趋势,这表明滇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滇池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滇池生态目前严重恶化,其生态调解机制已不能保持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向退化方向演替。该文的计算结果与滇池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验证了文中采用的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该方法可用于湖泊不同时空健康状况的对比,得出湖泊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为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湖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10]。
5.结语
城市湖泊湿地的健康评价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研究也处于萌芽阶段,但由于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湿地建设程度的逐渐增加,城市湖泊湿地的建设也变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就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窦勇.基于RS、GIS和调查资料的青岛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2012522
[2]徐文杰.城市湖泊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090610,81-84
[3]赵磊. 许延生.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济南250061
[4]赵臻彦,徐福留,詹巍.郝君宦,张颖,赵珊珊.胡维平.陶澍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方法.生态学报,2005,25(6);1466—1474
[5]张硕辅.基于健康理论的洞庭湖生态系统评价、预测和重建技术研究[J]博士学位论文 20070716,
篇3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西宁市;指标体系;生态系统健康
Primary studies on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in Xining
ZHANG jian-guo, CHEN ke-long*, ZHANG liang
( 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
Abstract: It is the final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o find the roa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 of intensive, intelligence, green and low-carbon. It has become a focus about how to build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related to local feature. Take Xining as exampl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with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research method,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system health in Xining, put forward helpful advices about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in Xin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in Xining i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solution is both building and industry, to achiev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buildings, and the green transition of industry.
Keywords: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Xining; index system; ecosystem health
中图分类号:Q142.9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1.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现阶段推动我国实现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2年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旧城镇化模式背后潜藏着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任务,指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此后,如何顺应新的形势,及时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各地研究的热点。
1.2 绿色生态城区的概念及内涵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XJY012,10CJY015)
通讯作者简介:陈克龙,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 。
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开发区、功能区、新城区等[1],尺度为3-15平方公里[2]。在新型城镇化路线提出后,如何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在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关于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对于西部地区重要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将以西宁市为例,以绿色生态城区内涵为基础,以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手段,研究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
2 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1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源自于Rapport 等[3]提出的“生态系统医学(Ecosystemmedicine)”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是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通过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揭示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整、运行机制是否高效、系统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等问题的科学理论。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主要涉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内涵的探讨[4, 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9]、评价模型的建立[10, 11]、评价实例的开展[12-14]等领域。
2.2 研究区概况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城市中心地理坐标为101°49′E、36°34′N ,平均海拔2261m ,市区面积7665km2,常住人口217.79×104,平均年降水量380mm ,平均年蒸发量1363.6mm ,平均年日照为1939.7h ,平均年气温7.6℃,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西宁气候宜人,素有“中国夏都”之称,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青藏铁路的贯通,给西宁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西宁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西宁市作为生态大省青海省的省会、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理应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走在大多数西部城市的前列。因此,评价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驱动机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可以为西宁市城市建设管理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15-17],参考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研究[6-9, 12-14],确定了包含了四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标准值,见表1。
表1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值
2.4 评价方法
篇4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环境要素 影响 研究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话题,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激增,很多大中型城市陷入了严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匮乏等恶性循环中。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复苏,工业能源消耗巨大,废水、废气的乱排放现象严重,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城市生态安全。
1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1.1 城市生态安全的介绍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于生态安全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并且考验着区域生态环境是否有足够能力抑制重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土地、水资源、大气污染、生物安全等,当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维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时,就说明当地的生态是安全的。
1.2 保护城市生态安全及其环境的重要性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生态安全危机逐步呈现出来,例如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建筑密集,出现的严重的热岛效应,现在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等,这些生态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切身利益,所以,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2 环境要素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表现
2.1 自然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1)非农用建设用地增多。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等不断增加,很多城市在前期规划时,没有结合当地情况,缺乏设计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并且,随着房价的日益增长,给外来务工人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2)水资源的匾乏。我国局部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大量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造成水资源紧张,加上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节水设备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使用率低。
2.2 环保部门监管不到位
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管理方法不到位,考核指标不明确,加上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了监管力度与法律法规不协调,产生较大的实施阻力。
2.3 尾气的大量排放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加重了环境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
2.4 城市中的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市中,大量的流浪动物影响着城市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很多城市对于流浪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安全。
2.5 人为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水资源浪费、工厂排污等严重影响着城市生态安全。
3 防范措施与对策
3.1 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污染
改变传统的防治观念,加强预防工作,加大整治污染源力度。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提高排污能力,将排污量降到最小。强化群众的环保理念,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市场出现了各类环保产品,如生态厕所、节水淋浴等节能产品,可以大力推广和普及。对于工业污染,企业内部必须加强排污设备的更新换代,保证设备的排污能力达到最优。
3.2 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城市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并逐渐向生态经济方向发展。生态经济能够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初期,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物协调统一,保存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
3.3 完善立法,加强管理力度
相关部门应结合城市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程序,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对重点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对违规企业和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大力施行赏罚制度,进行责任分工,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到有章可循,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并及时解决。
3.4 引入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目前用得较多的是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最新的方法是生态足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可直接分析某城市在给定时间内占用的地球生物生产率的数量,通过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与能源的比较,判断该城市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其生态系统是否安全。同时应该注意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作评价的时候应增加或者减少一些指标,不同的城市的具体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3.5 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制度的推行,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来自人口的压力,但人口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完善系统的人口管理体系,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外来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深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教材中,环境保护从娃娃抓起,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 结语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复杂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提高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政府方面应加大整治力度,狠抓落实,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达到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朝蓉,孙永玉,朱清科,叶文.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8).
篇5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70024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人口由1978年初17 245万人增到2005年的56 21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1792%增到4299%。人口的急剧膨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伴随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污染加剧,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对此,国内外许多生态学者认识到只有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建立合理的多目标多因素的城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城市生态进行评价,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国外基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出了许多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4个方面建立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指标(CSD)、苏格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SISD)、美国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标等。
在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我国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指标体系比较多,但大部分仍是小范围的,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一般都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评价区域的现状,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晋冀鲁豫接壤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将区域生态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入手,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2],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城市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3],侧重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从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城市生态系统,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从环境、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104个评价指标。“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建立反映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复合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估。“长沙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6],采用城市生态环境适宜度指数法对长沙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7],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受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因素的影响,从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和协调度3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福州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问题分析”[8],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结合生态学、生态城市建设,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9],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重点,确定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关的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建立了一批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从理论到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依据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从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一套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和要素层组成,包括48个指标。
自然环境准则层主要反映城市自然环境的状况,设置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城市噪声、城市绿地、土地环境6个因子,指标包括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SO2平均浓度、NO2平均浓度、工业废气治理率、空气污染综合指数、汽车尾气达标率、城市地表水优良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近岸海域功能区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
经济环境准则层主要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和效益,设置的因子层包括经济效益、第三产业和对外开放3个因子,指标包括人均GDP、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均财政收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产业多样性指数、第3产业产值比重、旅游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社会环境准则层主要反映城市社会公共事业所达到的水平,设置的因子层包括人口水平、生活质量和道路交通3个因子,指标包括人口密度、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学生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城市气化率、城市道路长度和机动车辆数。
环境协调准则层主要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水平,设置因子层包括社会经济协调、环境经济协调和城乡关系协调3个因子,指标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科教文卫投入比重、经济结构协调指数、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能耗、环境投资比重、城乡经济结构协调指数和城市化水平。
三、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项评价因素指标数据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量纲,算法各异,为了同样用于评价计算,均采用归一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xi为某一参评指标原始值,xmax为某一参评指标最大值,xmin为某一参评指标最小值,Pi为某一参评指标标准化值。
2权数确定
确定指标权重就是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指标越重要,其权重越大。权重一般要进行归一化处理,使之介于0与1之间,并且各指标权重之和等于1。指标权重的确定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主要有主成分析法、熵值法、多目标规划法等。
熵值法是利用评价指标的固有信息来判别指标的效用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设有m个调查对象,n个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矩阵为:
标准化后的矩阵为:
用熵值法求得的各个指标的客观权重为:
3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计算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要想反映整体情况还需进行综合评价。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可用如下模型描述:
U 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数;Wi为第i个正指标的权重;Pi为第i个正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第j个逆指标的权重;Pj为第j个逆指标的标准化值。
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数越接近1越好。
在掌握各年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上述方法可计算出各年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以从中观察出其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趋势。
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1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评价
依据上面建立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搜集青岛市1996―2005年的实际资料,利用前述计算公式及相应数据计算各年青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如表1所示。)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上升。
2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
(1)自然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1996―2005年各年度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和3个主因子评价值。由计算结果看出,除可吸入颗粒平均浓度、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外,主因子F1在其他指标
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都很大,均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多,城市自然环境就越好;主因子F2在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因子F3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很大。
根据主因子的解释,结合城市在3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主因子F1上得分及其所表示出的曲线与子系统综合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在主因子F2上2002年出现较大的波动,原因是2002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未达到100%;在主因子F3上2002年出现波动,原因是2002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未达到100%。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城市自然环境自1996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经济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1996―2005年各年度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和1个主因子评价值。由计算结果看出,主因子F1在全部指标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都很大,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多,城市经济活动结果就越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就越强。
(3)社会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1996―2005年各年度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和2个主因子评价值。由计算结果看出,主因子F1在人口密度、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学生数、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城市气化率、城市道路长度和机动车辆数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都很大,均反映出城市社会状况,在这个因子上得分越多,城市社会状况就越好;主因子F2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
根据主因子的解释,结合城市在2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主因子F1上得分及其所表示出的曲线与子系统综合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在主因子F2上2003年以后出现较大的波动。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城市社会状况自1996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4)环境协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1996―2005年各年度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综合评价值和3个主因子评价值。从计算结果看出,主因子F1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经济结构协调指数和环境投资比重上的因子载荷绝对值都很大;主因子F2在科教文卫投入比重、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城市化水平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主因子F3在万元产值能耗和城乡经济结构协调指数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
根据主因子的解释,结合城市在3个主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城市环境协调状况1996年以来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2002年达到高峰后又呈现逐年波动下降的趋势。
综合准则层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青岛市城市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度。
五、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式的反馈流程经济模式,是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运用链的技术,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对生产来说,要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是下游企业的原料,以实现生产成本的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效益最佳;对生活来说,建立循环利用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要实现中水回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农村大力发展种、养、牧生态农业,实施综合利用措施。城市和农村、生产和生活用链连接起来,这种运用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组成一个系统,使物质能量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形成一个大的闭合系统。
推行清洁生产。
经济活动中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认识绿色消费问题,对于发展消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住宅。
目前在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住区的市场观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节水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
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经济技术活动。它是以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重整传统的生产工艺系统,有利于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新兴产业。
全面实施IS014000认证。
IS014000系列标准是集近年来世界环境管理领域的最新经验与实践于一体的自愿性的环境管理体系,它强调把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中。建立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帮助工业企业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对人口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极限,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人口总量的增大必然对生态资源承载和环境系统造成更大的压力,也会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增加,就业任务繁重。
综合规划,协调发展。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它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发展建设不但要有经济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目标,而且必须有明确的环境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全友,张遂业.晋冀鲁豫接壤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4)
[2] 赵秀勇,缪秀波.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J]农业生态环境,2003,(2)
[3]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
[4] 韩庆利,陈晓东,常文越.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5,(12).
[5] 梅卓华,等. 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5).
[6] 谭子芳,魏晓芳.长沙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环境卫生工程,2005,(4).
[7] 胡习英,张杰.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州建设,2006,(5).
[8] 刘清丽,陈友飞.福州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9] 王平,马立平,李开.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6,(25).
The ability researching for city ecosystem environment keeping on development
Song rong xing Sun hai t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52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ecosystem city i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trend, also being pay attention to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ully, the all levels government all put forward the target of the establishment ecosystem province( city, county) currentlyBut how to keep the city ecosystem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need to have a set of index system of science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This text discuss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city ecosystem environment keeping on to developBuilding up the city ecosystem system of keeping o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Putting forward the city ecosystem environment to keep on the counterplan of the development
篇6
【关键词】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环境保护;积极影响
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是本着绿色、环保、生态的原则作为城市的自然景观而存在,其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文建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并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多重好处。随着城市中心经济的发展和郊区城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越来越被社会经济的发展所需要,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在环境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等方面的规划建设中。
一、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分析
城市生态水系主要是指城市的水资源系统与城市生物生存状况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利用城市的水资源,改善水质质量,绿化水系周围的相关设施,保障水体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通过水体周围的绿化以此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对健身、打球、运动等方面的活动量也相对增加。同理,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增大自然就导致了人们对废物的排放量增加。由于城市的环境对废物的承载力有限,所以当工业垃圾及人们的生活垃圾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就会导致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环境污染。当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水与人们生活的废水直接流入到城市的河道中时,就会直接对城市的水体造成破坏,导致城市的水体变黑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难闻的气味儿,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就会逐渐受其影响失去生机、甚至荒芜,长此以往,人们无心去河边欣赏、亲近自然,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是保障整个城市系统绿色生命的源泉,也是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水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生态水系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绿色环境以及健康的水资源,保护了人们生存环境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设施,给城市增添了绿色,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彩的变化。同时,人们也会更加珍惜生态水系景观带给大家的方便,更好的去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使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
第一,应加强对水资源的规划管理。达到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相互统一,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严格遵循国家对水系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及措施,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水系管理系统。重视对城市生态水系的保护,实现城市生态水系的良好的发展。第二,应对水资源工程的管理加大力度。要想改善城市生态水系的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来降低城市水体的污染,通过治理水污染与预防水污染相结合的方法来保护水体环境,改善生态水系。并根据城市生态水系环境的发展现状,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供水及污水处理工程,保证污水处理工程的处理能力。最后,还要通过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自觉养成对城市生态水系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对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意识,使得节水意识与生态水系的环保意识相互统一。每个公民都自觉的去节约每一滴水、保护共同的生态水系家园。同时,政府及相关机构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市民对城市生态水系景观的保护与宣传,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态水系景观保护的积极性,争取达到人人参与到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与保护当中。
二、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
1、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通过对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联系了城市环境的发展现状,从而构建的绿色生态水系景观。在给人们带来健康的水资源环境以及一系列可供人们欣赏、游玩的休闲场所和娱乐设施、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城市生态景观的满意度、认可度甚至对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产生依赖,从而自发的去维护城市水循环系统,节约对每一滴水的利用以及对生态水系的保护,从根本上改善并杜绝了人们在生活中对污水的处理和排放,进而保护了城市的生态水系,更对城市的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政府一方面面对城市迅速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一方面大力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显然,城市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的保护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大问题,如何在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有效的进行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建设良好的生态城市水系景观,通过保护水循环系统,加强了对生态水系的维护,增加了水系周围的绿化设施,从而为城市涂上了一抹绿色,增添了城市的绿化范围,净化了城市的空气质量,促进了城市环境水平的提升。不但加快了城市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通过对城市生态水系景观的建设为城市环境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加大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中来,从节约水资源、对水资源的保护以及综合利用的角度,进而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与环境的保护达到合理有效的统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加大对城市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也就是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以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来促进城市的环境保护,最终达到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城市的环境水平和谐发展。
结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全国各个城市的环境水平、空气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健康都存在着较大的威胁。在人们高度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大对城市的环境保护是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必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的建设分析,得知其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笔者深知本文在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工程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方面的分析与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并通过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加以改进、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淑军,徐世鹏,陈向军.临沂市水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山东水利,2010(01).
[2]赵波,张宗梅.论水文化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信息,2009(09).
篇7
人类的生存环境、城市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由此带来了城市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威胁着人们身心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它是衡量现代化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近年来兴起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城市园林发展方向。所谓城市生态园林,是指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研究植物个体、群落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建立的与地区气候相适应、稳定有序、结构合理、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代风景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它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环境景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 广泛宣传,提高重视,总体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具有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领导要在战略的高度,从生态大局着想,把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社会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打造一支一支具有事业心、懂技术、善管理、敢碰硬的专业性生态园林绿化技术和管理队伍,切实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管理水。同时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广泛宣传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意义,坚决打击侵占绿地、破坏树木和市政设施的行为,使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的社会气氛。规划是引导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确定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之后,为了高效而有序地推进城市化建设,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加强园林生态城市规划的修编工作。在具体的规划中需要考虑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城市路网格局与基本框架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城市园林整体功能最优,达到经济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确保规划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从源头上杜绝不科学的行为。一般而言,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功能完备的绿地类型+充足的绿地面积+合理的空间布局。
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立足当当地城市的实际情况,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建设体现城市地域特色、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高效的绿地系统,原则上以乡土树种为骨架,以外引树种为补充。在布局上应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合理的对人工建设的植物群落中的植物进行布置,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形成稳定协调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植物的栽种上,要以本地的植物为主,同时合理的引入外地的树种,这样既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还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丰富本地的植物资源,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上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草花与杂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在植物群落的营造上,应尽量多营造针阔混交林、乔、灌、草立体型结构绿地,使得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都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养分、水分、空间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绿化群落生态系统,提高植物覆率和绿化生态效益。
3 科学配置植物种类,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原本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因此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科学配置植物种类,以尽可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容易受城市小气候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立地条件,考虑不同地段存在的较大差异,科学配置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最终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环境的多样性,实现景观的多样性。城市道路系统绿化和公园绿地绿化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两个重要的方面,其规划和建设要合多方面考虑,协调搭配,共同创建优美的绿地景观。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道路景观、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减少道路噪声、美化城市景观重要的一环。其主要是要加强绿化养护,增加绿化覆盖率,在可行的范围内丰富道路绿化层次,绿化植物最好以群种集中方式种植,同时增加人工群落的种植密度,积极营造一种符合自然演进的城市生态链连续的结构,建设一条与自然生产环境相符合的城市绿色廊道。公园是公共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市民锻炼身体、休息、游玩的主要场所,公园绿化及园林设施的好坏,是建设宜居生态型现代化城市的关键。应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尽量加大彩色树种的种植比例,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
参考文献
[1]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2]昌,由文辉.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2004.
[4]王秉洛.城市绿化一城市绿地系统一园林城市[C]//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北京:2006,162-166.
篇8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园林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rban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getting to know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是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高度集中和快速运转的地域,是人口、产业最密集的场所, 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系统。按上述定义,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称城市生态。特定城市区域中, 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称城市生态环境。所以城市生态环境也是空间实体。城市中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 又称生命维持系统) 和社会经济因素( 又称人类活动系统)。所以城市生态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沟通自然、社会、经济的各种人工设施和上层建筑( 合称人工生态环境)组成。这些组成成分, 通过生命代谢作用、投入产出链、生产消费链进行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发生相互作用,互相制约, 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称城市生态系统。它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所以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系统(Miller,1979), 或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可见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系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侧重网络结构关系和调控机理;城市生态环境研究侧重环境特征、要素结构功能的变化, 以及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效应。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条件,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高一级的综合。人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建造者, 人也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一员。人的生命活动是环境中能流、物流的一部分,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宰者, 支配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对城市生态环境起调节控制的作用。但人不能超越一定时期中城市生态环境的容量而无节制地发展, 否则将受到环境的报复。人还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生物系统的主体,是城市物质能量的主要消费者, 同时又是生产者, 参与生产经营,创造物质财富, 参与物质财富的分配、交换与消费。人一方面进行物质的再生产; 另一方面也进行自身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1、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城市生态环境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部分交织而成。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各要素、各部分相互联系,互相制约, 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推动系统的发展,以达到新的平衡。
2、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其物质能量的恒定需要与系统以外的环境进行广泛的交换。原材料、燃料要输入,产品、废物要输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既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容量,也取决于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水平。
3、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负荷能力。城市生态环境的负荷能力是有限的,超负荷则生态平衡被破坏, 说明城市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平衡的不稳定性以及在一定限度内的可以自我调节的功能。城市生态环境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调节系统,可在一定限度内维持本身的相对稳定。城市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人工调节功能, 对来自外界的冲击能够通过人工调节进行补偿和缓冲, 从而维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 但这取决于人工调节的合理和适时。环境容量愈大,调节能力愈强,环境系统愈稳定。
二、城市园林设计及其原则
城市园林的设计就是要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 运用植被、工程、艺术等技术方法, 使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形成人与自然地和谐的城市园林环境, 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构建人、社会与自然完整和谐的系统。生态设计并通过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空间场所的多样性达到城市环境的生态稳定性,景观优美性和生活舒适性。
城市园林设计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宏观与微观统一
要科学的规划,把项目规划放到整个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中,关注构景各要素与园林整体之间的协调统一;园林绿地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园林建筑与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 整体布局要主次分明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
2、 天人合一
在规划设计园林绿地景观时,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 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 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进行城市景观生态建设 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城市园林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建设的目的也由生存的层次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发展,甚至是对美和情的追求方面迈进 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符合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既是时展的产物,更是时展的需要
3、 因地制宜
特色是园林绿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 居民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的要求不同做出不同设计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沙大,因此绿化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冬季防风,降低风速,防尘的效应;夏季应考虑通风,遮荫降温的作用,应以乔 灌草为基本形式,并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楼间绿地应有足够的遮荫乔木。
三、园林设计对城市生态乎衡中的影响
建立良性的园林生态系统,主要是以绿色植物为主体,建造具有适应城市环境,具有净化能力的城市森林、风景区、工业区、居民区的绿化系统,作为治理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生物圈中园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树木和绿地复盖区以及城市里的公园,城市周围的森林,是调节城市气候防止大气污染的最好因素。园林植物的功能是:
1、调温调湿作用 城市里的热污染,这种人工热源作用可以通过园林树木的蒸腾作用来调节,蒸腾消耗热量,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据实地监测数据,绿化区比无绿化区最高降温3.5℃,湿度最大值出现在上午8时,绿化区比无绿化区增加3 %,日平均最大增温为13 %,可见园林植物对调温调湿功能明显。
2、吸收有毒气体 城市园林的气体交换能吸收一定量的污染物质,降低其浓度,对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氢氟酸、氯气等以及金属尘粉有吸收、阻挡、过滤的作顺,试验证明绿化街道上树下距地面1.5米高处空气含尘粉量与同一街道未绿化地降低56.7%。此外,空气中含有浮游微尘物,有杆菌、丝状菌、球菌、芽茵等病菌,严重威协人体健康,而许多园林植物能分泌“植物杀茵素”有杀菌能力,如1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能吸收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化氢等有害气体。
3、减尘带尘作用 工业城市大量金属瓢尘排入大气中,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如种植草坪覆盖地面,既美化环境又能减少灰尘污染,如种茂密的野牛草,其叶面积为其占地面积的19倍,草坪根部与地而牢固结合,有效防止起尘和降尘的二次污染,园林植物的茎、叶具有绒毛起滞尘作用。
4、 园林树木对风的影响。城市热岛强度增大,热空气上升,此区域称为低压区。城市内的绿化覆盖率可降低城市风速,较郊区低13%-30%。城市园林绿化可产生有效抑制风沙的作用。据北京林业大学研究,北京解放初期绿地很少,春季风沙严重,每月有8-16次之多,解放后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北京市绿地面积迅速扩大,60 年代时的北京春季风沙大幅度减少,平均每月不足3次,可见城市园林绿化可起良好的生态作用,产生“绿化效应” ,可抵消或减弱“城市岛热”和“城市沙漠”的现象。此外,城市园林绿化还有降低噪音,涵养水源,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等功能,因此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城市园林应以绿化为基础,大力植树种草,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唐婉屏. 简论城市园林生态系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88, 19(4): 46-49.
篇9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论述
一、引言
对于城市生态规划,人们会想到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IanL.McHarg),他和他的同事为生态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规划城市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而不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必须考虑“生态决定因素”。1969年麦克哈格出版《顺其自然的设计》(Design withNa-ture),总结了其哲学思想和生态规划方法。但这本书并没有确切定义生态规划,只提出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的基本思路,即利用生态学原理考虑所有的“生态决定因素”、确定可能的土地利用类型最适宜的地段。可以认为麦克哈格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生态学的原理具体应用到城市规划之中并提出生态规划方法,但不是提出新的规划领域―生态规划。这种生态规划方法可应用到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风景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资源管理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甚至环境规划中,而成为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协调人类和自然关系的有力工具。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已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近年来,国内城市规划学界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成为一种新时尚。本文主要就关于生态城市规划的问题进行几点探讨。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价值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2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
2.1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
2.2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
2.3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
2.4有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
2.5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2.6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
2.7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创业环境。
2.8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2.9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三、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现状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事业起步较晚,各方面政策上也支持不足,经验较少。而且由于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导致大部分城市的功能结构单一,城市的生态基础差,所以,我国只有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提升工业科技化,减少工业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来进行。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使城市出现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的现象,这些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即城市生态建设模式的运用,对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之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间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2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态状态来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3生态承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3.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
3.2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
3.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鼍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4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五、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方案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为处理和协调好城市建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提倡全民参与,提高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知道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和环境责任,改变坏的消费方式,从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
2在规划中融入人性化元素。为方便居民考虑,城市建筑物要限高;减少空中架线;人流、物流中转站应集中放在一个区域;减少移动带来的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
3展现城市自己的特色。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4制定生态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并加强城市间合作。应整体、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用它来衡量城市生态规划态势,并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下编制各种城市规划条例。城市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之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等的交换,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以期共同发展。
5以绿色城市为目标,以节约型城市为方向。充分利用街道绿化,使之成为贯穿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消解城市废弃物等,使之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方面起到主干作用。城市绿化用植物选择要尽量选用本土的物种,此外还要有耐旱及抗病虫等性能的植物。要树立节约观念,并融人城市规划中去。要从法规上完善对于城市规划的监督,如有问题要追究规划施工单位责任,要最大限度地进行能源循环利用,达到清洁生产的目标。
6鼓励大众接近大自然,看清自己生存城市的现状。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元素,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和发电厂等系统有意识地让人们了解,使人们看清环境的现状,关心生态环境的现状而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
六、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和展望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规划建设的内容比现行常规城市规划编制与建设的内容更为复杂、宽广,它不仅涉及到城市本身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形态以及城市所在地域的规划与乡村的建设;还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教育、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因此,仅依靠现行的规划设计编制办法和管理制度已显得很不适应,需要采取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和群众的参与,不断创新,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宜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与研究。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关心环境的世纪,“城市未来将决定的越来越多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而且是整个星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生态视角和时空观不断探索、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市、生态镇、生态社区、生态村落,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赵敏.浅谈城市的生态规划[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
[2]傅博.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范围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2.
[3]林蔚.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与设计要求[J].山西建筑,2006.
篇10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注意要点案例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的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对城市的结构功能、资源利用、生态关系进行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控,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
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城市生态规划大体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1.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
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材料、水电、燃料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处理系统等。
1.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
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1.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
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合理布局,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规定,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城市居民人均绿地应达60%时, 我国要求本世纪末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1㎡。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离上述要求差距较大,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向着高标准的绿化方向发展。
2 城市生态规划应注意要点
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起点,通常要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生态城市以及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是多数城市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只有明确地给出问题的科学解释才能确定一个城市是否有必要建设生态城市,因此,生态城市规划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城市经营成本
城市经营成本的高低是社会经济发展效率,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及城市内在可持续性的重要表征。如果城市经营成本过大,说明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的不协调性。我国多数城市目前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但经营成本亦相对较高,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城市历史的经营成本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中分析经营成本高出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的着眼点。
2.2人力资源转化
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本质要务。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根本的任务是必须将人力资本的培育,作为城市化成功的最大保证。其中所涉及的充分就业问题、共同富裕问题、生活质量普遍提高问题、现行二元结构的消除问题、中产阶级的形成问题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问题,均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本培育中,获得满意的解决。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也要充分认识城市人力资源在一、二、三产业中分配的历史变化,在经济生态系统上要重点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2.3区域生态安全
生态城市本身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实现与其他区域的物质流转才能真正体现其发展活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安全状态是决定区域内城市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在推进自身生态化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区域内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的优化整合。因此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规划中,既要考虑区域承载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和扩散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外部的索取被该城市对外部的回馈所平衡时,城市运行才是健康的、合理的。
2.4增长空间控制
城市发展潜力与增长空间应是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摊大饼”式地盲目扩张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许多城市面临着城市绿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空间等问题,如果不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从长计议,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将会受到城市环境容载能力和城市生存安全能力的限制。可以根据城市具体的生态问题规划建设“生态安全带”、“生态警戒带”和“城乡交错带”等控制线。以此界定生态城市的增长空间幅度,为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3 城市生态规划案例分析
3.1项目概述
某市体育公园项目,建设规划目标主要综合了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公园。通过改造垃圾堆积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体育休闲共赢等措施进行规划,不仅能够满足市民与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还很好的发挥起营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功能。
3.2 公园生态规划要点
3.2.1公园规模合理,选址普惠全民
体育公园的选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对其选址时一定要从公园定位、现有生态环境状况来考虑,并使其积极融入城市生态环境体系之中。首先,应遵循上位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应与城市绿地互动,共同构建城市生态体系。其次,应当考虑结合当地已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做到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规模方面,体育公园应当考虑服务城市人口、兼顾旅游人群,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对于大型体育公园的规模,应当按照国家相关的体育公园建设标准建设,充分考虑未来可承办的赛事等级和服务的人群。
3.2.2增添绿色项目,突出生态主题
体育公园应以体育健身活动为主要功能,因此在设计上要合理地安排设置体育项目。如针对竞技体育可设置体育场馆,而针对老年人、儿童则应设置草坪、步道、健身器材等。另外,一些体育项目设置时要考虑与公园自身环境的结合,如滨水公园可设置水上项目、地形起伏的公园可设置户外体育项目,从而实现体育运动与生态结合,使得参与者能够在环境优美的绿色环境中达到锻炼身体和愉悦心情的双重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愈加重视,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之后,人们希望在大自然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体育公园应当设置更多的户外体育健身项目,倡导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体育观念。
3.2.3人文与生态结合,文化与体育共生
俗话说文体不分家,文化与体育历来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公园在规划建设时,应当注重开发与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许多城市一直延续着诸如舞龙、舞狮、秧歌等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运动,同时这些体育运动背后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因此,规划设计体育公园时,可将诸如此类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入到体育公园的设计当中。在具体实践中,可为独特的文化体育活动开辟场地和公园空间,或在景观和小品规划设计中加入文化元素,再者可将当地原有的人文资源与现代运动和景观相结合。广义的生态不仅只是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也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体育公园不仅要发挥绿色生态的价值,更要弘扬人文和社会价值。
3.2.4 均衡绿色空间,营造生态格局
体育公园的规划布局往往受其功能的影响,而当前的规划设计中通常突出其体育场馆并将其作为公园中心。这样的布局方式对自然生态影响较大,不利于公园生态格局的营建。因此,公园总体布局应当从生态角度出发,规划者首先要考虑游客的行为活动方式对体育设施与生态景观的不同影响。其次必须合理的划分公园用地,使得游客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又不至伤害到周围的生态环境。最后通过对这些生态空间的布局规划,使绿色空间、运动空间得以协调布局,以更好的营造可持续的体育公园环境。
4 结束语
总之,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之路,这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通过公园案例分析,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新世纪城市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建华,邓逢明.论城市生态体育公园的开发与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 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