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劳动安全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劳动安全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安全内涵外延 1引言

安全和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问题。实现安全是人类最大的也是永恒的哲学命题。伴随着世界安全运动的兴起,人人渴望安全,国家治理安全,人类呼唤安全,世界共需安全。安全重视程度之高,安全谈论之多,安全投入之大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但反过来思考,安全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恐怕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不是那么形象、完备和科学。以致于不管对安全作何定义,都很难包容一般意义上安全的内涵。

2安全的定义

为了获得安全的原始含义,先从词意和典故考虑,查阅了相关工具书,得到安全如下的描述:

(1)安全在希腊文之中的意思是“完整”,而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受伤”或“完整”,在拉丁文中有“卫生”(Salws)之意。

(2)“安”字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全、安适、稳定等,可谓无危则安;“全”字指完满,完整或指没有伤害,无残缺等,可谓无损则全。

为了获得安全的真实含义,从安全的科学层面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得到了安全以下的定义:

(1)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设备或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2)安全是指在外界条件下使处于健康状况,或人的身心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率活动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

(3)安全是一种心理状态。即认为,指某一子系统或系统保持完整的一种状态。

(4)安全是一种理念,即人与物将不会受到伤害或损失的理想状态,或者是一种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的物态。

凡此种种,要想用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把复杂的安全内涵表述清楚是异常困难的。这犹如“最优化问题中寻找最优解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值”一样,难以走出这个局部区域”。因此,应当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安全概念。

3对安全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认识

采用自然辨证法定义技术创新哲学的思考方式,不从正面去解释技术创新是什么,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回答它。笔者就是从安全的子系统:文化、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伦理与外延(信息网络安全等)来回答安全的本质。

3.1安全是一种文化——安全文化

文化可以认为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所以,应该以哲学的观点来认识安全文化,那么,安全文化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从事生产、生活、生存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立起安全的环境和与之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所涉及的范畴包括: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厂矿的安全生产、核电站的社会性安全、全民的防灾减灾思想意识、公众的安全文化素质、环境保护、产品安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安全。安全是一个包括物质的、意识的巨大的系统工程。

3.2安全是一门科学——安全科学

1993年7月我国国家标准GB/T13745—19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把安全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工程与技术门类之中,称之为安全科学技术,被确定为综合类科学中的一门学科。

安全科学是研究系统安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研究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机理,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人类生活各个领域里的危险,防止灾害事故,避免损失,保障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和自身安全与健康的知识和技术体系。

按照哲学的内容,在安全科学的体系结构中,处在安全科学的工程技术层次上的是各类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特点就是安全的观点,或者说安全科学是从安全的着眼点或角度去看整个世界,正如自然科学从物质运动,社会科学从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去考察世界一样。但是安全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等各门科学有关。因此,安全科学是一门跨门类、综合性的新兴横断科学。

3.3安全是一门技术——安全技术

生产、生活和生存过程中存在着不安全或危险的因素,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会造成生产、生活和生存被动或发生各种事故。为了预防或消除劳动者健康的有害影响和各类事故的发生,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这些措施的综合称为安全技术。

安全可称为技术,在于要消除各个不安全因素,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预防伤亡事故和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必须从技术的层面去实施或考虑,或者是说以技术为主,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借助以达到劳动保护之目的。安全技术与安全科学可以从自然辩证法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说明,安全科学着重于安全的规律,发现、探索、认识其本质,从而掌握好安全,使之为人类服务;而安全技术更侧重于安全的应用,研究事故致因因素,从而转危为安。因此,安全技术丰富了安全科学,安全科学又指导和推动了安全技术的发展。可见安全技术对安全生产、生活和生存是何等的重要。

3.4安全是一门管理艺术——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问题,既有人对物的管理,又有人对人的管理,还包括人、机、环境三者的多元复杂的矛盾问题。这就表明现代安全管理必须围绕预防事故这个中心课题,变纵向为横向综合;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安全状况指标化;推行事前预测;推行反馈原则进行安全评价等。

认为:管理首先是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自觉活动。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激励人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而人的意识、价值观、认知、信念等都是管理的基础。安全管理本身包括教育方法、法律建设、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宣传手段等。现代安全管理应是系统的安全管理,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使其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安全管理就犹如5个分散的指头握成一个拳头,使之能产生更大的合力。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和流通,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得到迅速推广。因此,所谓充分调动每个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劳动者人人主动参与安全工作。

3.5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安全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由“政治立国”进入了“经济立国”的时代,法制手段和经济手段起着主要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安全领域有专家、学者提出安全经济这个新名词。

安全经济首先是基于对人类安全活动需要经济作为基础的理解。比如,无论是生活中或者生产中,实现安全条件需要经济的投入。如何高效、合理地投入?安全经济概念就应运而生了。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安全经济学的观点来运筹安全管理,必将成为一种符合客观的实用模式。

从安全效益的角度,可以把以提高生产与以增加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安全性投入进行对比分析。前者是指为消除和控制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而专门采取安全措施的投入,它将对生产、生活产生某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后者除了产生生产、生活效益外,还会产生安全效益,并且往往决定企业的基本安全程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很难区分某一项投入是生产、生活性投入还是安全性投入。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合理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投资的作用,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3.6安全是一种伦理道德——安全伦理

伦理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人们的信念或信仰,也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安全可以认为是观念、思维,意识。安全伦理主要表现为:“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念,“预防为主、安全为天”的意识;安全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与幸福的伦理观念;安全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价值观念;安全系统是控制系统,生产系统是被控制系统的辨证观念。应该建立:“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遵章光荣、违章可耻”的意识;“珍惜生命,修养自我,享受人生”的意识;自律、自爱、自护、自救的意识;保护自己,爱护他人的意识;消除隐患,事事警觉的意识。实践证明,要使人从被动(要我安全)到自觉(我要安全)地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但从科技、管理、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来认识安全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劳动者安全素质,使社会(企业),使每个人从价值观、人生观、行为准则等方面,从群体到社会建立起对安全的理念和响应。因此,广施仁爱,尊重人权,保护人的安全和健康的宗旨是安全的出发点,也是安全的归宿,更是安全伦理的体现。

安全伦理就是每一个合格公民对安全进行理性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方法论。以安全理性或法制为手段进行社会调控在过程之前必须经过安全伦理思考的判断和估量,在过程之后又必须进行安全伦理价值的评价。当然,安全是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在道德观念中应该提倡使他人生活得更好、更安全。安全作为伦理的理解就很清楚了。

3.7安全的外延——信息网络安全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正快步走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如政府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已经或正在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然而就在网络技术向各个领域快速渗透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个关键问题——信息网络安全,越来越凸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信息统领全球,信息主宰国家命运,信息广泛渗透各个部门、领域的时代,着眼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说是致命危险的。传统意义的安全即使做得很好,但是面对新形式安全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对信息网络安全的理解和掌握,实际上是对安全更新的、更深层次的领悟。如今的安全理念都是与信息网络挂钩的。在传统的安全观下,引申出当今的信息网络安全观,的确是对安全理念的一次深刻性革命。

目前,对信息网络安全的认识并不是很全面,可以归结为对信息网络安全的概念不清。有的认为信息安全就是“杀杀病毒,最多再加上设置命令”。有的认为信息网络安全就是“七分技术,三分管理”等等。笔者参考了相关的资料,现介绍信息网络安全的定义:保护网络信息资源,使其不受意外的或蓄意的(未经授权)破坏、更改和泄露,包括暂时的,其目的是保证网络信息可用性、完整性和机密性。

诚然,安全的外延还应包括高科技生物技术安全、高科技材料安全等内容。这方面的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能使其安全地造福于人类,这也是当今安全工作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应用动态的、永恒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安全,安全所涉及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拓展,即安全会有更多、更新的内容向外延伸出去,就犹如安全这棵参天大树会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同时,这也展现出安全的生机和活力。“”版权所有

4结论

安全是没有时空局限的,安全的子系统也是无限的。从科学学、哲学的观点,安全是动态的、发展的。基于目前对安全认识的局限,笔者只列举了6个内涵和一个外延。从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安全的本质,可以使安全的定义更科学、完备,从而形成正确的安全理念和安全科学观,为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保护人类的生息繁衍和社会发展活动指明正确的方向并提供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罗云等.安全文化百问百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8:3—25;51~52

2安全科学技术词典[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12:1~3

3张景林等.安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11(5):6~9

4曲和鼎等.安全软科学的理论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1.10:19~23

5罗云等.安全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6:7~23

6韩永飞,杨富春,李宗鹏.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一),2002.2:33—35

篇2

一、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宣传

县总工会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提高活动实效,通过发放宣传单、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的良好氛围,让各工会工作委员会、基层工会充分认识到夏季高温对广大一线作业职工的健康危害,增强为广大职工送清凉、送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二、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生产和劳动状况

县总工会联合县安委办、综治办、县纪委等相关部门重点对建筑工地、高温作业生产车间和其他露天作业的农民工集中开展监督检查,排除了危害职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故隐患。

三、开展“为劳动者送清凉,我们在行动”活动

篇3

关键词:人的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动力。人的行为是安全生产的关键。人与人之间的有区别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地点、,他的劳动状态、注意力、情绪、效率也会有所变化,这就决定了管理好人的行为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造成的,主要表现在身体缺陷、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等三方面。

1.身体缺陷。指疾病、职业病、精神失常、智商过低、紧张、烦躁、疲劳、易冲动、易兴奋、对自然条件或环境过敏、应变能力差等。

2.错误行为。指嗜酒、吸毒、吸烟、打赌、玩耍、嬉笑、追逐、措看、措听、措嗅、误触、误判、意外滑倒、误入危险区域等。

3.违纪违章。指粗心大意、漫不经心、不履行安全措施、不按规定使用防护用品、有意违章,,图省事等。人的行为对施工安全影响极大,统计资料表明,88%的安全数股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而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所以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对安全事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要表现在:

(1)生理疲劳对安全的影响。人的生理疲劳,表现出动作紊乱而不稳定,不能支配正常状况下所能承受的体力等,易产生重物失手。手脚发软,致使人或无从高处坠落等安全事故发生。

(2)心理疲劳对安全的影响。人的心理疲劳是指人由于动机和态度变化而引起工作能力的疲劳,或由于从事单调、重复劳动时的厌倦,或由于遭受挫折而身心?力等注意力不集中,这些表现均会导致操作失误。

(3)视觉、听受对安全的影响。人的视觉受外界亮度、色彩、对比度、距离、移动速度等因素影响时,常会产生措看、漏看,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人的听觉也常受外界声音的干扰,使听力减弱,不能接受正常的信号,而导致工作失误发生安全事故。

(4)人的气质对安全的影响。人的气质、性格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意志坚定、善于控制自己、行动准确,则其安全度高;情绪喜怒无常者,易动摇,以外界信息反应变化多端,常易引起不安全行为;优柔寡断、行动迟钝、反应能力差者,也易产生安全事故。

(5)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群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当劳动者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和友爱,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法规,安全就有保障;若劳动集体中互不信任,各自为政、无视纪侓,不遵守法规,安全就没有保障。上下级关系紧张,心情压抑、凝虑、畏惧、注意力不集中,也极易发生事故。

二.物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表观在以下三方面:

1.设备、装置的缺陷。主要是指设备、装置的技术性能降低、强度不够、结构不良、磨损、老化、失灵、腐蚀、物理和化学性能达不到要求等。

2.作业场所的缺际。主要指施工作业场地狭小,交通道路不宽畅,机械设备拥挤,多工种交叉作业组织不善,多单位同时施工等。

篇4

[关键词]劳动;保护;用品;质检;管理

中图分类号:TF7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48-01

1.劳保用品的使用与检验

劳保用品严格保证质量,安全可靠,而且穿戴要舒适方便,经济耐用。劳保用品以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种类,以人体生理部位为基础分为头部防护、面部防护、眼睛防护、呼吸道防护、听力防护、手部防护、脚部防护、身躯防护以及高空安全防护等。以防护用途为基础分为防尘用品、防毒用品、防酸碱制品、耐油制品以及农业作业用品等。我国生产劳保用品的企业应当按其产品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生产和自检,出具产品合格证,并对产品的安全防护性能负责。新研制和开发的劳保用品,应当对其安全防护性能进行严格的科学试验,并经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后,方可生产、使用。 检测检验机构必须取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认可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并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劳保用品的检测检验工作。检测检验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对劳保用品的安全防护性能进行检测检验,并对所出具的检测检验报告负责。

2.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现状

安全劳保用品使用的重点行业包括矿产采集和冶炼行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以及制造加工业。劳保用品对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也就相应地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但在企业发展和设备不断更新升级过程中,现有的劳动保护用品发放和管理思想以及劳保用品的质量等已经很难满足保障职工健康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劣质劳动保护产品起不到保护功能。某些企业不按标准配发劳保用品,配发不合格的劳保用品,配发超过使用期限或无安全标志的劳保用品,劳保用品管理不规范。很多一无标准、二无许可证的“地摊式”小企业在生产劳保用品, 价格低、质量差是其产品的共同特点。劳动产品的不规范严重威胁企业职工的安全。

(2)职工劳动保护的观念和意识,与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高标准高要求不相适应。有的企业领导、一部分职工,对新时期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保护职工劳动权益、维护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安全管理仅仅停留在安全规程操作的监督和简单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上,与新时期企业安全要求不相适应。

(3)监督检查不到位、不细致。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安全机构,有些虽然建立了安全机构,但现场监督检查形同虚设,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深入到实际生产一线,纠正劳保用品不规范使用的现象。同时,根据有关规定,工会依法对企业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力也在削弱或丧失。

(4)劳动保护用品的领用、发放等管理程序手段落后,效率不高。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传统的方式都是采用单人单卡的模式进行劳保用品的领用,然后由相关人员记录统计所发放的劳保用品的数量和种类。每个月所要核查的人员和物品种类繁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而且,一旦员工发生工作变动,所用劳保用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更增加了统计人员的工作难度,而且人工操作工作效率也较低。

3.对搞好劳保用品管理工作的探讨

针对劳保用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各相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员工意识、严抓劳保用品质量、完善劳保用品发放系统、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及时消除劳保用品管理中的安全隐患,争取早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程序化、制度化,提高工作效率,在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为员工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

3.1 提高管理层认识

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和发放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抓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特别是领导层的安全意识,加强他们对这方面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领导要重视安全生产,必须重视劳保用品的管理工作,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是基础。员工重视自己的生命安全,才会关注自己所得劳保用品的质量,才会在问题发生时及时向企业或相关单位反映,使问题得到解决。

3.2 严抓安全劳保用品质量

要改变目前中国劳保用品市场的现状,除了加强监管外,还必须从产品的质量入手, 对行业来一次大洗牌。具体来说,一是防护性能趋向高科技化,针对不同工作特点和需要的高性能劳保产品将会陆续被开发出来;二是品种式样趋向多样化,根据不同的需要,企业细化产品的研发;三是劳保用品趋向高档化,在性能和人性化设计上有一个大的进步,向“精、巧、美、轻”方向发展;四是劳保用品用途趋向双重性,劳保用品不仅对劳动者起到保护安全的作用,同时也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派得上用场的实用产品。

3.3 分层教育,典型示范引导

一是分层级有侧重地进行劳保用品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对象按照职务层次、责任大小、工作性质异同等不同特点,划分为企业高管、中低层管理者、操作岗位3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开展不同形式、各有侧重的劳保用品安全教育,增强劳保用品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对企业高层着重加强重视意识和投入意识。对中层管理者着重于监督检查和管理手段的教育。对操作岗位,着重进行意识和技能培训,明确企业重点防范目标,掌握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学会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知识,掌握正确选用保管劳动保护用品的技能。

二是注重典型教育加以引导。利用切合职工工作实际的、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例,进行警示、教育,使一线职工逐步“懂得劳保用品保护技能,主动使用劳保用品防护”,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3.4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有效的监督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为做好劳动保护用品管理,根据企业劳动保护工作条例和发放要求,明确劳动保护用品发放使用监督工作的任务、职责、权利和义务,规定劳保用品要按时发放并教育职工正确穿戴符合规定的劳保用品,认真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用好和管好劳保用品,保证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4.结论与认识

优质劳动保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能为员工的工作提供最大的保护,是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保障。对于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必须严格的控制和监督,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劳动保护用品的质量得到了保障,其发放和使用才有意义。对于劳保用品的发放和管理,应及时采用先进的管理程序,提高劳保用品发放的效率和及时性。在员工取得劳保用品后,企业应积极开展劳保用品的使用方法培训,确保员工能正确使用相关物品,并在工作过程中积极监督,对于劳保用品使用不当或未使用劳保用品的相关人员及时批评指正,确保企业安全文明生产。

参考文献

[1] 王融国.谁给劳保用品保“安全”[N];中国质量报,2005年.

篇5

[关键词]安全文化;科学发展观;科学文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7-0043-04

[收稿日期]2010-03-17

[基金项目]国家航空基金项目( 2009ZG55021);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 B457);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 7-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8]-JKGHAGH-651)。

[作者简介]孙兆刚(1976-),男,河南省南乐人,管理学博士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

安全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安全孕育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社会对人权的尊重、社会发展和稳定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安全生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安全文化。

一、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表现

安全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知道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防治水患的伟大创举。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生产的进步而发展。防火技术是人类最早的安全技术之一,早在公元前700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的记载。我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及其安全防护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湖北铜绿山出土的古矿冶遗址来看,当时在开采铜矿的作业中就采用了自然通风、排水、提升、照明以及框架式支护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可贵贡献。在生产作业领域,人类有意识的安全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时代,当时人类生产从畜牧业时代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时代转移.由于机械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出现人为事故。公元610年,隋代方巢著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凡占并累和深坑并中多有毒气,不可取入……必入者,先下鸡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 公元752年,唐代王涛著的《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提出,在有毒物的处所.可用小动物测试。“若有毒,其物即死”。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关于防止灾害的知识与经验。公元989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造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作。在我国古代采矿业中,采煤时在井下用大竹杆凿去中节插入煤中进行通风,排除瓦斯气体,预防中毒,并用支板防止冒顶事故等。公元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处理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采煤时,“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去空.而后以土填实[1]。”

进入近代社会,安全文化更加突出,从以下情况即可感觉出安全文化的突出地位。1802年英国政府制定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1876年德国以锅炉安全运行为目标的“锅炉和电气设备所有者协会”成立;1917年英国成立“安全第一协会”;1923年美国成立“国家安全协会”;1947年在日内瓦成立国际劳工组织;1947年在美国成立“国际飞行安全基金会”;1957年日本成立“全国安全协会”;英国20世纪20年代在大学设立职业安全专业;美国在30年代开始培养工业安全专门工程师,1956年在世界上设立第一个消防工程系;日本1957年在大学开办安全科学专业;在我国,1983年9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在天津成立,20世纪60年代开办劳动保护专业,1984年国家教委在本科目录中列出安全工程专业,1999年最新修订的本科、硕士、博士学科目录中均设有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历教育专业。

无论是从古代安全观念和行为文化,或是从现代安全观念和行为文化中,都充分体现了人类追求安全文化进步的向往中,均以科学为基础为前提的,体现了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质和内涵。

二、安全文化的科学体系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涵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2]。

(1)安全观念文化是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形。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第一的观点;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安全性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最合理安全性的观点;安全超前的观点;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等,同时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防患未然的意识等。

(2)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等。

(3)制度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安全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相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等。

(4)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一是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和生活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有关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3]。

从文化的对象体系来说,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来衡量的。除了对社会一般的大众、公民、学生、官员等都具有安全文化素质的问题外,对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般说有五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职能处室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职工,职工家属。显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涵、层次、水平是不同的。例如,企业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安全法规与管理知识,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一个企业决策者应该建立安全观念文化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等。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其具体的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来建立。

从文化的领域体系来说,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问题涉及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差异性及典型性。因此,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安全文化涉及的领域体系分为企业外部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安全文化;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即厂区、车间、岗位等领域的安全文化。例如,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有针对行业内部(民航、铁路内部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也有公共领域(候机楼、道路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

从体系和科学结构上,认识清楚安全文化的范畴,对建设安全文化能起到重要指导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保证安全文化科学性的要求。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要求我们从狭义的安全概念发展到广义的安全范畴,从控制伤亡事故的目标扩展到人身、财产、环境安全的综合目标,从安全工作和劳动保护事业的层次发展到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安全文化的层次,从强调事后处理和管理的方式转变到超前预防的管理方式,从就事论事的经验管理转变到前因性的科学管理,从纵向的行业管理转变到纵向横向交叉的立体式综合管理,从只分散地只讲责任、制度、措施的无序化管理转变到方针、目标、计划、实施、审核与评价的程式化体系管理,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发展到行政、法制、经济、科学、文化的多种手段。把安全文化作为一门学问来队识和研究,是安全文化科学性的重要体现[4]。

三、安全文化和科学发展观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5]。

安全文化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利益,也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还包括上述各个大的方面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求全面发展所包括的各个大的方面以及各个大方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发展中都是相互协调的;不仅是同向发展的,而且发展速度或数量比例关系是相互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打造安全文化实力,安全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体现,是人类从事安全活动时所创造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标准和物态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由于安全涉及到个人生命权,故企业的行为必须围绕人人安全工作这个核心来展开,也就是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善企业作业环境,设备之安全状况以及规章体系,搞好企业安全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创建职工安全价值观,树立群体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风气,提高职工整体安全素质,从而搞好以素质保安全。向素质要安全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消灭人为不安全行为,从而搞好安全行为文化建设[6]。通过从企业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行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和社会安全品位和人的安全意识。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建设安全文化的理念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信念、最高目标、道德理想、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没有先进的安全文化作基础,没有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搞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抓基础建设尤为重要。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以培育安全理念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广大公民的安全素质为落脚点,以实现安全生产为目标,在公民中广泛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确保社会的长期安全。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安全文化建设

第一,建设安全文化,首先要建立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在安全哲学原理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理清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7]。

第二,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教育是先导。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目标,即防范事故发生的主要对策之一。安全教育是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基本而重要的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和主导性,这是由于人的生活是靠劳动改造自然和进行生产来维持生命并使之发展下去的,而要安全地生产必须结合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其中创造和运用安全生产手段和安全生产的技术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制度、习惯、文化等复杂体系来进行。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文化体系不是固定地维持下去,特别是在生活受到灾害威胁的时代,人们要不断地加以变革,并创造更安全的生活和文化。这种创造和变革的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前提。而教育对这种活动起主导的作用,因为数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最为深刻。安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显然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安全教育的目的、性质是社会体制所规定的。安全教育为生产力所决定,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安全教育是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第三,安全立法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保障。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人类的安全立法正在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目标体系更趋明确,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功能体系更为合理。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国际通用安全法规、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地区安全法规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也将陆续颁布和实施。

第四,完善管理方法为建设安全文化保驾护航。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已经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现代安全管理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8]。管理方法已经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 安全文化论文集[C].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5.

[2] 徐德蜀.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 [M]. 成都:四川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4:32-36.

[3] 罗云.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M].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10:109-110.

[4] 肖爱民. 事故管理. [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5-7.

[5] 董立斋. 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8:187-189.

[6] 金磊. 中国现代安全管理 [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33-36.

篇6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深入开展,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企业空前崛起,对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技术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者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掌握各种工艺流程,而且要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掌握好安全技术措施。在钳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在钳工实习教学中,我将从对学生进行钳工实习安全教育、学习安全技术措施和加强监督检查三个方面来指导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

1 钳工实习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从媒体上报道的山西某某煤矿瓦斯爆炸,造成几十人死亡;长沙某建筑工地升降机超载,造成升降机高空坠落,导致十几人死亡,使长沙市当年被取消评全国文明城市的资格;衡阳11·3特大火灾造成十多位消防官兵死亡;学院内91年一批学生在衡阳市柏坊煤矿机修车间实习时,一个女同学工作时一不小心头发转进机床内,最后将头皮从后面翻到额头;97年钳工15班学生进行钻孔实习时,一位学生怕脏,戴手套去钻孔被铁屑给挂住了,把大拇指给拉断了,成为四级残废;2009年3月,一批学生在湘潭水泵厂工作,前一个月内,学生就出了三次安全事故,其中一个同学手指压断了。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故后,必定会触目惊心。然后让学生共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让他们知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多数是由于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安全生产,不重视老师的教育,管理混乱,违反国家政策,违反规章制度,违章作业,安全意识不强,国家工作人员严重失职造成的。一桩桩惨痛的教训会自然而然的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让他们知道安全的重要性。

1.2 了解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

“加强劳动保护,搞好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党的一惯方针,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它代表着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安全生产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企业高效益、高效率的前提。安全工作搞好了,不仅可以减少物质消耗和劳动力的消耗,还能减少发生事故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让学生知道每一次事故的发生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而间接经济损失往往会大好几倍。让学生明白安全生产对于国家来说,是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的。而对于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师责任心与安全意识不强的话,教出来的学生安全意识也不会强,这样很可能在未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实习中,就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即使在工作之后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将它强化为意识,并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

2 学习安全技术措施

首先我们每次讲工艺之前都把书上每小节后的“安全生产”、“工厂提示”先给学生讲透,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个意识。如钻孔:①操作钻床时严禁戴手套,清除切屑时必需停车进行。②开动钻床前,检查是否有钻夹头钥匙或斜铁插在钻轴上。③操作者的头部不准与旋转的主轴靠得太近,头应高于钻夹头。④钻孔不准用手和棉纱头或用嘴吹,来清除铁屑,要用毛刷清除,钻出长长切屑用铁钩等拆断清除。⑤工作必须夹紧,特别在小件上钻大孔或钻盲孔,要尽量减少进给量,常退刀等保护措施。⑥清洁钻床或加注油,必须切断电源。⑦停车时才准变速。又如刮削:①刮削时,工件的锐边、锐角必须去掉,以防伤手。②刃磨刮刀时,应站在砂轮机的侧面或斜侧面,且压力不能太大。③刮削大型工件,搬动要注意安全,放置要平稳等等。我院按模块式进行教学,教师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实习,学生不一定能将这些安全知识牢记于心。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动作示范,手把手地边操作边把安全文明生产的规范一一讲解,让学生明白,如果不按规范操作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在钻孔时,停机再用手制动而违反操作程序,就可能产生下列后果:钻夹头上的棱角或贴着的铁屑,容易把手划破。更重要的是,人如果养成这个不良习惯动作,有时精神状态不好,一时糊涂,机还未停,手就去刹车,那就很危险。变速时,应先停车,后变速。有时不注意,不停机,就给机床变速,里面的齿轮一下给打掉了,机器就会严重损坏。在学校学习时还好,因专门有老师讲解、示范、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当学生进入工厂,虽然师傅会教你,提示你,但他也要完成工作任务,有时没时间去监督你,而有些学生又很好奇,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一点,不在师傅的指导下就好奇而又盲目地去操作,结果就出问题了,轻则损坏工件,重则造成人员伤亡。

3 加强监督检查

另外,作为教师要强化责任心,不但自己要提高安全意识,教学生学好安全技术措施,而且在实习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

①检查学生衣着打扮。要求学生必须穿上工作服,不准穿拖鞋、凉鞋、背心、裙子等。女同学还要注意自己的头发都必须扎在工作帽内。

②在上岗之前老师先讲工艺,讲规范,讲安全,让学生在操作之前脑海里有一个印象。或对前段实习工作做个小结,对好的进行表扬,对不好的一定要进行批评,不能含糊,对安全问题更不能马虎。

③所有工具必须齐全、完好、可靠,才能开始工作。并严格遵守常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

④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更正,哪怕一点点违规动作,我们老师也不能放过。如锉屑时,同学有用口吹铁屑,经常用手摸毛坯件的不好习惯。看见学生用无柄或手柄开裂的锉刀,应叫学生更换;錾削时不应对着人錾,应对防护网錾以防切屑飞出伤人;錾子头部有明显毛剌,应叫学生去磨掉;发现使用手持电动工具的绝缘有破损,应马上制止其工作,把电动工具应送交有关责任电工检查。

⑤学生在实习中不准窜岗,不准打闹,不准动别人的机床,更不许恶作剧,要态度严肃。

⑥作业完毕或因故离开工作岗位,必须设备和工具电、气、水、油源断开,工作完毕必须清理工作现场,将工件和零件整齐地摆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只有时时提醒,加强监督检查才能让学生操作更规范、更安全,将安全事故防范于未然。

“安全重于泰山”这关系到人民的人身安全,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声誉,不易忽视。教学中只有老师自己提高认识,才会转化为行动,将安全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中,教育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学生们培养成为一个个具有安全意识的合格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经济含义、安全成本、安全效益、安全产出及几个安全费用间的关系。

关键词:安全投入;安全成本;安全效益

引 言

为了保证国有企业改善劳动条件的资金,国务院曾于1979年规定“企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费用中提取10%~20%用于改善劳动条件”。1993年新的会计制度实行后,取消了这一规定。但新的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发生的劳动安全措施有关费用,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劳动保护费用直接计人制造费用”。新制度使劳动安全措施经费不受任何比例限制,拓宽了费用来源。但事实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实际用于安全措施上的经费却相对减少。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的经济含义、安全投入、事故成本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笔者就这些概念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安全生产的经济含义

任何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至少在两个方面突显出其经济意义:第一,安全管理通过防损、减损而直接产生经济利益,因为事故造成的损失最终体现在生产/工程成本方面。第二,安全管理在维持生产/工程过程(经济增值过程)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保障了生产力的诸因素,调节了生产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和激发了劳动者的创造力,从而间接地发挥了社会效益的增值作用。

计算安全的“防损/减损”效益并不容易。因为一方面损失受到机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即使在事故发生后,只有少部分损失是可以估算的,而大部分损失是难以估算的(例如事故处置的全部费用、信誉损失、精神损失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用持续改进的标准进行测量,可以利用事故记录与安全目标之间的差距来建立相对的概念。

要直接计算安全管理在维持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效益也是困难的,因为安全管理所产生的效益增值体现于生产流程的产出,而生产流程的产出不仅受安全的影响,而且受众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要从中将安全管理所产生的增值分离出来,则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即如果视原材料、生产工艺和人工等生产因素为生产活动的必备常数,则生产流程的产出(或经济增值的产出)则可视为是安全变量的函数。如果安全因素对经营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么“因安全管理所产生的效益增值”就可以认为近似等于生产活动的产出,例如发电厂就是这样的企业。

从理论上说,安全管理的经济效益(简称安全效益)(E)应等于安全产出(Y)与安全成本(C)之比。

由于定量确定安全产出是困难的,那么可以通过确定安全成本来测量安全效益。由此可见,深入认识安全成本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2安全成本

参照欧美发达国家、国际劳工组织(1LO)及国内安全专家的研究成果,安全成本可看成由“预防费用”和“事故费用”两大部分组成。其中,预防费用包括:固定预防费用、特殊的预防费用和变动的预防费用;事故费用包括:保险费用和非保险费用。安全成本的结构如图1所示。

虽然专家学者对于构成安全成本各个子项的内容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对其主要成分的识别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2.1 预防费用

2.1.1 固定的预防费用

固定的预防费用包含以下主要费用:

(1)建立和维护“安全生产条件”的费用即为保障生产设施、生产资料、生产环境和场所、生产工具的安全性能符合标准所需的费用。

(2)员工健康和劳动保护费用,即用于维护职工身心健康、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

(3)安全管理费用,包括安全职能部门的工资、安全培训、检查、咨询、规章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安全奖励等费用。

(4)应急处置费用,即用于为了降低、限制、处理事故后果而预先准备的设施、设备、人员组织等所需的费用,以及应对危机的专项备用金。

2.1,2特殊的预防费用

特殊的预防费用包含安全生产条件的改造费用。

2.1,3变动的预防费用

变动的预防费用包含即时的安全生产条件的改进费用和即时的安全整改管理费用。

从预防费用的子项可以看出,固定的预防费用是最基本的安全投入,特殊的预防费用是周期性的,且以项目为基础的安全投入,而变动的预防费用与日常的安全状况有关,状况越符合要求,即时费用则越低,反之费用越高。

2.2 保险费用

2,2.1 工伤保险费用

购买工伤保险是法律强制性要求。国务院2003—04—27颁发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任何用人单位都必须为员工(事实用工关系的人员)购买工伤保险,从而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代价。”

2.2.2财产保险

购买财产保险不是法律强制性要求,而是企业的出资人为了分散自己承担的事故财产损失而购买的保险。通常,财产保险并不能覆盖事故造成的所有财产损失,购买多少保险,保险的费率是多少,显然与事故风险有直接的关系。常见的财产保险用于分散大型机械设备损失、火灾、运输事故和重要物资仓库事故损失的风险。

显然,对于某一个保险年度来说,保险费用是固定的,但是企业的安全业绩会直接影响下一年度的保险费用。

2.3 非保险费用

2.3.1 额外补偿费用

保险费用只能覆盖部分医疗、康复费用和/或伤残、伤亡补偿费用。事实上,在人身伤亡事故的处置中还会发生许多额外的救护、补偿费用,如非保险覆盖的各种补贴、急救费用、照顾费用、丧葬费用、额外的抚恤费用或民事赔偿费用等。

2.3.2事故处置费用

该项费用主要包括事故抢险费用(如动用的机具材料费用)和事故处置的人工费用。

2.3.3 财产损失费用

该项费用主要指财产保险赔偿之外的损失费用,包括受损设施/设备的清理、修理、更换、报废以及所涉及的材料、运输、人工等所有费用。

2.3.4 生产损失费用

生产损失包括误工、停工、减员、减产、停产带来的一系列损失,表现为因损失员工工时而造成的生产损失和工资成本、生产流程中断造成的生产损失,以及生产线停顿期间的维护费用和再启动过程中的费用。

2.3.5 额外管理费用

额外管理费用包括招聘、培训和使用替代者的费用,为减少或弥补生产损失而产生的加班费用,复产、复工的管理性工作费用,事故所引起的民事纠纷处理、行政处理和刑罚处理所涉及的费用。

2.3.6 无形损失

事故所造成的无形损失体现在社会、企业、个人三方面,如对区域性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影响,对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商誉和形象的影响,以及对与之相关的市场和发展机遇的影响等。而最直接的无形损失是受伤亡者本人的生命价值、生活质量、精神和肉体所承受的痛苦,以及对其家庭造成的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精神创伤。 显而易见,非保险覆盖的费用是事故成本的主要部分,也是生产成本的主要威胁,因为任何事故成本,最终将体现在生产成本中。

根据安全成本的分类和内容,我们可以将固定的预防费用、特殊的预防费用和事故的保险费用集合在一起,定义为狭义的“安全投入(1)”,将变动的预防费用和事故的非保险费用集合在一起,并将其倒数定义成狭义的“安全产出(Y)”,这样,我们就可以定义出一个狭义的“安全效益(E)”,即E=IY。从这一公式中,可以根据安全业绩的情况,调整I和Y,以获得最佳的“安全效益”。例如,企业在某一年度既定的安全投人的条件下,安全管理的经济性目标就是逐步减少“变动的预防费用”,力争避免“非保险费用”,而后者是降低安全成本的核心目标。

3 几个安全费用的关系

3.1 预防费用与事故费用的关系

理论计算和实践统计揭示了安全投入中预防费用与事故费用的关系,即对某一个事故而言,预防该事故的发生所需要的费用是当事故发生后处理该事故所需费用的1/5。排除机会因素,可以得到明确的结论:预防费用的投入是最能产生安全的经济效益的。

如果引申“零缺陷”质量成本的概念,由于“预防费用”大幅度提高了“一次成功率”,对安全来说,就是一项工作至始至终没有发生事故,那么安全的成本就是零。

篇8

途径之一:找准切入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对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行为进行全面、全过程监督

劳动保护监督工作的现实途径就是对企业和员工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

要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也是工会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过程。搞好生产过程监督,要建立厂、矿和队三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构建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使生产过程时刻处于监督状态;要发挥工会组织的“一长三员”作用,尤其是发挥工会小组中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队伍;要制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畅通劳动保护工作信息,使劳动保护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要加强对员工生产行为的监督。员工生产行为是实现劳动安全的必要保证。一方面,要加强对生产指挥人员的行为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必须发挥好生产指挥人员的作用,对操作者进行有效监督,形成共保安全的局面。

与安全部门紧密结合共同监督。工会组织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要与安全管理部门共同开展。

途径之二:抓住根本点,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能力和水平

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根本保证,就是建立完善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必须借助企业行政的力量,本着关口前移、力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业劳动保护监督工作的制度体系,增强员工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员工成为劳动安全监督检查的行为主体。

创建群众性监管制度体系,加大全员安全监督检查力度。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定期重点对高危作业、事故多发行业和一线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奖励制度等,提高员工参与劳动保护监督的积极性;建立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工人监护责任制,使工会组织与各级安全管理人员、一线工人一起,共同监督生产现场安全;加强企业劳动安全民主监督与民主管理;建立事故处理制度,加强对事故隐患建档跟踪监督整改工作。

健全劳保监督培训制度,提高监督人员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对《工会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系统学习培训制度,提高监督人员的法律意识;借助网络、电视、橱窗以及会议等多种传媒形式,对监督人员普及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建立企业生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工会干部、劳动保护监督员的监督能力和水平。

建立完善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劳动保护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体系,制定工会劳动保护责任制和工会参与员工伤亡事故的规定,明确劳动保护监督人员的编制、任务、目标和职责,使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各项制度更加齐全完善,实现监督有依据、处罚有权力、监管更得力。

途径之三:把握着重点,找准基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劳动保护监督工作

石油企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危险的行业。作为油田的基层工会组织,做好劳动保护监督工作,就要抓住企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基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积极查找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的问题因素,确保工作有的放矢。

对企业定编定员管理进行监督是做好监督工作的基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定编定员标准,按照定员标准配置人员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之一。要做好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工会组织应积极向人事部门反映合理配备劳动力,并认真监督新员工上岗合格情况,保证员工在合理的劳动强度下工作。

对劳保产品进行质量跟踪是监督工作的难点。近年来,尽管企业在劳动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仍存在劳保产品质量监督环节不完善的地方,致使个别不合格劳保用品进入生产环节,给员工劳动生产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完善劳保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培育一支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质量监督检查人员队伍,把好劳保产品的购进、发放和使用“三道”监督关口,是基层工会组织充分发挥维护职能,做好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难点所在。

在劳动保护监督过程中实现双向维护是监督工作的重点。工会组织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既维护了员工群众的健康、安全等合法权益,也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保障。

途径之四:抓住关键点,增强依法监督的意识,不断提高劳保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

篇9

安康杯事迹材料一 今年,我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为目标,狠抓安全基础工作的落实,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今年我单位没发生任何安全生产及重大案件等事故。我们在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中,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营造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浓厚氛围。

员工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康杯竞赛作为一项长期性、群众性的活动,必须依靠广大员工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才能把活动真正抓细、抓实。我们通过宣传、培训,进一步树立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调动了全体员工参与安康杯竞赛的自觉性,从而在部门内部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安全的浓厚氛围。

二、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

1、层层落实责任,与各班组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各班组设立安全员,建立起自主负责、自主检查、自主整改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从而做到责任分解到人、层层抓好落实。

2、完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适合通信行业特点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并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

3、认真开展安全检查,我们通过日常检查、自检自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检查工作。

三、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强化安全培训。

为使安康杯竞赛活动健康地开展起来,结合今年的全国安全生产活动月,我部门积极组织员工参与省公司安全生产活动月安全生产法规知识答卷活动,试卷回收率达到100%。积极开展春、冬季防火工作,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知识普及活动。同时,继续加强员工对防火知识应知应会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员工对基本防火知识的了解和消防器具的使用熟练度有所提高。

四、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控设备,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充分利用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传输网络监控系统和交换网管系统,加强要害部位安全防范工作。市公司模块局以上端局都安装了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能够利用该系统及时发现火灾报警、机房水浸报警设备运行异常报警等,大大提高了无人值守机房的安全防范能力。

五、加强机房入室登记管理。

高度重视各通信机房的安全管理,对公司外来人员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有效的控制闲散人员进入,确保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

安康杯竞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规范了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切实起到保驾护航作用。我们虽然在安康杯竞赛活动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虚心向其他先进单位学习,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安康杯事迹材料二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国工会十五大和公司三届四次职代会、2014年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标准化建设年,坚持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理念,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康杯竞赛为载体,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职工培训教育工作,切实提高职工群众的安全健康意识,增强职工的安全健康知识、安全健康技能、确保安全生产和各项指标的完成。根据公司要求我项目开展了安康杯竞赛活动。简要总结如下:

一、成立安康杯竞赛活动领导小组

1、 建立健全竞赛组织机构。

2、 制定竞赛活动有计划、部署、方案、组织、检查、评

比、表彰、奖励。

3、 从单位到班组、部室广泛开展竞赛活动

4、 单位第一责任人任安康杯竞赛组委会主任。

二、严防死守、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

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重视安全生产,将安全工作纳入单位的重要议事议程。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研究、分析、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安全生产有计

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检查、有讲评。

2、建立健全以单位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3、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健全,有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体系健全。

4、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劳动安全法律、法规,工作现场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卫生标准。新建项目的安全生产设施,严格执行国家 三同时 的规定。

5、设置安全警示标致和标识;利用先进手段和方法,如:安全检查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登记卡等;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分级负责整改,一时无法整改的要有应急防范措施,并制定计划进行治理。

6、做好女职工特殊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本单位《职工健康档案》,落实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制度。

7、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符合标准,配套齐全,并按规定严格检查。

8、各种机械设备有严格的维修保养制度,落实到人。安全装置齐全有效。设备完好率达标,消防设备与器材齐全,有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和保养。

9、作业场所空气中尘、毒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努力改善作业环境。

10、安全生产教育有计划,有具体实施方案,并定期或不定期对

干部、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三、加强群众监督,确保竞赛有效开展

1、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会劳动保护组织。、教育干部职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无违章作业,抵制违章指挥。

2、发动广大职工开展行之有效的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隐患,报告险情,督促整改。

3、积极参加各级工会组织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落实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和津贴。

未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和伤亡事故。

未发生重大职业危害事故。

未发生火灾事故。

安康杯事迹材料三 为了提高广大司乘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减少营运责任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树立良好的公交形象,加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我公司积极响应《关于组织参加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的通知》(豫建[2014]35号)文件精神,开展了安全劳动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组织、宣传、动员

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把它列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下发了组织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通知的文件,成立了竞赛领导小组,总经理亲自担任组长,其它主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司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召开了全体司乘人员大会、座谈会、职代会,组织集体收看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录像,并组织安装了安全事故宣传栏,提出安全生产天天敲钟、时时念经,广大司乘人员在这样的气氛下,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使每位司机时时都拉紧安全这根弦,树立了安全第一的自觉性,有效地把竞赛活动的精神贯彻到位,落实到位。

二、强化管理、强化制度

为落实活动的开展,我公司实行了安全目标责任制,各分管领导实行了分公司经理安全责任制,及一线岗位责任 - 1 -

制,实行了严查、严管、勤教育的监管手段和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各分公司经理向各分管领导签定目标责任书,各分公司制定各线路、各车组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分工负责,结合公司实际及营运市场情况,出台了《安康杯安全竞赛规定及管理细则》、《安康杯安全竞赛实施方案》、《社会监督管理规定》及《竞赛奖励办法》,建立了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督的网络体系,以及时反馈营运中的不安全因素,能及时处理、纠正,把安全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并强化车组责任制,营造思想稳定,工作安心,生产安全的班组精神,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最前沿,场区内安全工作主要有保卫处负责管理,制定了《场区内安全操作规程》和《场区内用电管理规定》,保卫处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使安全工作在公司全面铺开。

三、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落实

公司在营运安全上,通过规范营运来促进安全生产,在竞赛的妆期阶段分四步常抓安全。第一步,抓准点、正点率,公司各主管部门配合各分公司重点查车辆起、终点站准点情况,然后查大站准点情况,最后流动查车辆营运间隔;第二步,上车查车速,杜绝超车、高速,防止车厢事故;第三步,查乘客上下车,司机是否按规范操作,防止车门事故;第四步,查驾驶时是否违章操作,在车辆维修保修上,全部由公司统一进行,出台了《车辆出入库检查管理规定》《驾驶员

例行保养制度》,加强对公交车安全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每周三、六对营运车辆的主要部件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安全行驶标准的车辆禁止上路运行。建立了行管人员下线制度,对营运中的安全、服务等提出问题,提交党委会研究解决,安全、营运、保卫三部门成立联合安全营运检查组,每天坚持上线检查。

对各车组实行了优化组合、末位淘汰制,为了车辆的安全工作和车辆早晚班顺利交接及车辆故障的熟练排除,对车辆实行定车定人,每车2人,每周对每车进行综合考核、评比。对营运中超车、快车、开门行车、没有安全宣传、不靠站停车、招手即停、违章操作、酒后驾车等等不安全因素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暗查,对故意违反安全规定情况比较严重者,实行一票否决,停止工作,待岗学习,经安全领导小组考核合格后重新上岗,有效带动了司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公司安全竞赛领导小组分三个阶段对活动进行检查,第一阶段由各分公司自查,上报竞赛领导小组;第二阶段考核各单位竞赛落实情况;第三阶段领导小组亲自上线抽查验收,使竞赛落实有力,竞赛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在安全生产中,我狠抓精品,以增强安全的说服力,在2路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安

全及规范化管理,受到了广大乘客的一致好评,经济效益显著增长,然后把好的经验向其它线路推广,使职工学有所榜,干有所施,使后进者奋起直追,先进者快马加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五、解除后顾之忧,让职工安心工作

职工的情绪问题是安全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为了防止职工把情绪渗透到工作中,公司组织人员收集职工的思想信息,通过对职工行为的观察,谈心和家访,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职工的具体思想情况,然后进行思想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及因果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做到量体载衣、对症下药并及时排除,使司机在平常的心态下工作。

篇10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针对睡岗行为,我感到这虽然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但同时也是长期以来对自己放松要求,工作作风涣散的必然结果。根据这次事件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员工每个人都应当严以律已,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却不能好好的约束自己,在工作时睡岗,会给其他同事带来恶劣的影响,同时也是对自己对工作的不负责对公司的不负责。“睡岗“既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也是对生产岗位的一种严重渎职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轻者可给岗位带来安全隐患,重者会造成一定的安全生产事故,影响生产进度,确实是一项不应忽视的现实问题。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并要求进行深刻反省,放任继续放纵和发展,那么,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都无法想象会发生怎样的工作失误。

如何避免睡岗行为的发生,第一:要在思想意识上进行“攻心”教育。所谓“攻心”教育就是给“睡岗”者进行形态意识教育,让他们在心理意识上充分认识“睡岗”不仅仅只是在岗位上“睡”的问题,而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红色信号,是影响自身安全和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的一个前奏,在这个问题上,在教育“睡岗”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明白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上班前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只有休息时间充足,才是解决“睡岗”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战胜“睡岗”的唯一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