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管理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

篇1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 财会管理

一、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定义

1.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定义

所谓数字化的财会管理,可以对其做出如下定义:所谓的企业财会数字化,指的是采用计算机系统、数字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相关财会工作。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包括数字的传感技术、扫描技术、数据交换、数字通信以及模拟技术、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财会管理就是利用这些数字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处理。由数字财会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的财会管理不仅是单纯的会计信息化,它还包括企业财会信息的实时化、可视化及智能化等多方面的含义。是财会管理更高层次的阶段。信息化的高层阶段就是智能化,信息化的基础是网络及通讯技术,利用各种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先进的管理思想,最终达到控制目标。不过智能化决非体现管理思想、实现控制目标这么简单。其更大的作用是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即财会管理的智能化,是将财会信息和专家化相结合,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支持。企业财会管理的实时化则是指借助于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真正实现实时共享,信息的获取及反馈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提高信息的效用。可视化则是通过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将财会信息转化为图像或者图形显示出来,可以进行交互处理,使得数据显示更为直观、具像化。企业财会管理实行可视化,可以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的操作过程更透明,操作结果更清晰。

2.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内涵

首先,财会管理的相关领域全面实行数字化管理,就是在财会管理的整个流程中体现出数字化的特点,即:采用数据化、代码化的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电子化处理财会信息,实时标准的进行财会信息的传递,以及最终的信息储存都体现出数字化。

其次,财会管理数字化摒弃了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中将管理技术视为工具的观念,财会信息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惯例,采用了现代的、开放的数字技术,它未来的发展将会深刻影响传统会计的基本体系及方法、财会管理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等等各方面,使得财会管理工作从整体上更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

最后,数字化财会管理的概念范围更广泛,其以现代的数字技术平台为基础,将资金流、知识信息流、商品流、业务流等企业各种资源进行融合,使得财会信息和现代的数字技术充分结合。

二、数字化财会管理的特征

1.全面性

由上述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管理为财会管理带来的变革体现出多面性的特点。其不仅包括财会的基本理论及方法、会计的教育实务、财会管理等,而且从其功能上来看,财会信息也不再是单纯的会计核算,它还包含了会计监督和预测。决策及会计流程的整合。此外。由财会管理技术上来看,数字化财会管理进行信息系统的重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它以通讯、电子以及网络技术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化财会管理体现出全面性的特点。

2.开放性

由于数字化财会管理所采用的是现代的数字技术,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体现出高度的自动化,相关的财会信息也高度共享。企业内部、外部的相关单位可以利用网络直接获取海量的数据,这正是体现出了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开放性及公开性。

3.集成化

数字化财会管理重构了传统财会管理的业务流程及组织,以便更好的支持诸如数据银行等新的管理模式及组织形式。这个重构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的过程无论是其出发点还是终结点,都体现出了信息集成化的特点。信息集成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在财会领域实现信息的集成化,可以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集成,使得一直以来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可兼顾的问题得到了协调;其二。企业内部实现业务与财务信息的集成,将二者进行无缝联结;其三,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以实现组织内外部的信息集成。

4.多元性

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到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接收方式的多元化,以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及一体化为前提,财会信息系统可以收集到企业内部与外部、各部门机构的会计信息,接收货币形态信息,以及其它非货币形态信息等。其次,信息收集的时间更为多元化,以数字化管理为基础,财会信息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进行信息披露,而是可以迅速的、随机的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所需信息的采集。第三,信息的处理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财会信息系统采用的是信息系统主体所认定的算法,但是其还有备选方法可以选择,以便进行差异的比较。第四,信息提供空间多元化,上文提到信息接收方法的多元化,这就带来了信息提供空间多元化的结果,财会信息系统可以提供货币形态信息、非货币形态信息,还可以提供历史信息、当前信息以及未来信息。

5.渐进性

数字化的财会管理不可能一促而蹴。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由手工财会管理向电算化过渡。再由电算化阶段向着数字化管理发展。站在数字技术的发展角度来看,按照目前财会管理分阶段、分步骤的发展趋势来看,最终可以实现数字化财会管理。

6.动态性

数字化财会管理动态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动态化的财会数据采集过程、实时的财会数据处理以及动态化的信息及传输和利用。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动态性可以协助决策者及相关财会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正确、及时的预测或决策。

三、我国财会管理与数字化管理的差距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财会管理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一些先进企业单位已经开始财会管理中实施数字化的管理思想,并建立起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数字神经系统,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也逐渐适应数字资讯所带来的便利,可以对数字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广泛的传送、接收及反馈,初步实现了财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及数字化,大大提高了财会管理的工作效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整体的财会管理工作距离数字化管理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很多单位组织实现会计电算化标志着我国财会管理工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在这种电算化的表面下,其实质仍是传统手工会计工作的翻版而已,除了处理信息的手段有所改变之外,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未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没有真正的实现以手工会计信息的改造。具体来说,现阶段我国相关的财务处理软件最大的不足就是财会工作的参与管理功能还显得不足,无法很好的满足现代管理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其实不难看出,制约我国数字化财会管理发展进程的主要原

因就是相关专业人才的匮乏,各机构单位真正精通计算机的人才非常有限,而再细化到财会人员中就更加少之又少,因此要发展我们数字化财会管理工作,首先任务就是培养出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很多企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都是独立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无法将企业相关的管理信息融入进会计系统中,这就使得财会信息系统的功用和效用大打折扣。比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目前我国鲜有实施成功的案例,其实资源计划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还是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同时也是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可以说成功的实施企业资源计划象征着一家企业进入数字化管理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企业资源计划在我国得到了大力追捧,这也是我国企业进入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过程。很多企业意识到知识与信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知识信息是企业其它诸如人力、财力及物力等基本资源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企业要将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与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进行整合,于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就应运而生。只有将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相融合,才可以将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国际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失败率高达60%,以及其它诸多失败经验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实施企业资源计划决非易事,尤其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由于要面对诸如市场环境不成熟、企业机制相对特殊、基础弱、人才少以及缺乏规范的管理等众多“中国特色”的难题,实施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但是尽管目前数字化管理的进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仍要看到:如果缺少先进的信息系纺的支持,那么企业数字化财会管理就无从谈起,从而财务管理水平的发展将停滞不前,进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相对低下,最终无法与国内外的先进企业相抗衡。所以尽管企业资源计划的推行与实施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它仍是企业决战国内、国际市场的有效通行证,所以我们要克服万难,迎头赶上。

总之,要真正发展数字化的管理,就要强调员工授权最大化,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智能工具。数字化的财会管理要求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金字塔型的上下级的组织架构,形成扁平的、网状的或者无中心的组织结构,淡化上下级观念,强调沟通和交流,进而提高财会管理的效率及效果:数字化管理强调管理的服务性,即数字化管理是为企业的员工服务;此外,数字化的财会管理还强调竞争与合作,共享信息与知识,提高团队协作,才可以从信息中得到更多的回报,从知识中收获更多的效益。数字化管理是经济体现出数字化特点的保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使得知识向着资本转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章海贤译,会计的数字化之路――微软的会计核算革新[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2)

[2]张丽君,数字化医院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08(4)

[3]江俊龙,基于数字化管理的管理会计创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篇2

【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 创新 数字化问题

创新就是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有效提升,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并且进入到全新的管理形式,解决了以往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同时满足了现阶段高校学生和人们的需求,有效的推动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发展,主要是依据数字转换、扫描、压缩等网络技术将以往的档案素材归纳到完善的档案库中,从而有助于高校学生、教师以及研究者等进行阅读和下载,从而保障了档案素材的完善性和有效性。但是,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实施的档案管理工作较为落后,因此需要实时创新,从而满足现阶段高校发展的需求。

一、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和档案管理数字化具备的含义

高校档案管理的创新和档案管理数字化是依据现代管理方案为依据,全面依据现代管理观念和形式,结合优质的管理形式和设施,突破以往的管理形式,促使高校档案管理更具备创新观念,引导高校管理走向科技、数字、系统化的管理形式。

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与以往的管理形式对比分析,有非常多的特点,例如占据的空间相对要小,减少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信息储存的形式多变,同时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个性化的管理形式不断的推广,还加大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提升高校档案资料的传播速度,保障信息资料传播的有效性,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高校档案数量和时间也在不断地改善。因此,现代化的管理形式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和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想要到达创新,进行数字化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实施工作的人员坚持实施。在目前的高校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档案标砖缺少完善性。由于不同高校的发展时间和形式也不相同,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依据高校来说,其时间的差异性,促使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统一,设施应用的效率和时间等也存在不同,这些都影响着整体档案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二)管理形式缺少创新性。高校的档案管理发展形势逐渐向数字化挺进,这是时展的需求,具备一定的连续性。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初期到现阶段,我国越来越关注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但是随着科技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在实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大部分的高校没有满足时展的需求,缺少一定的创新观念。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快,促使档案管理也需要具有创新观念,从而满足时代和人们的需求。

(三)数据库构建缺少实用性。现阶段,国家在投资高校管理经济上,依据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资非常的少,因为投资金额较少,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实施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无法及时更新优质的设备,促使大部分构成的档案数据库形式较小。大部分的高校档案数据库管理都缺少实用性,数据库模式的减少,标准不完善,形式单一化,同时没有规范的管理,以此无法满足时代人们的需求,从而减少了高校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三、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方案

(一)完善档案管理的系统,减少网络影响。要想实施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最先要完善管理系统的软件,从而奠定有效的基础,以此高校需要提升软件的开发工作,开发有效的高校档案管理软件。一个优质的档案管理数字化技术,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满足各种形式的档案需求。第二,可以保障档案管理信息不受到网络技术和平台的约束。第三,应用技术简单方便。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据上述三点实施创新,不但要提升软件的有效性,还要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例如,可以构建优质的专属服务器,促使校外的人员可以进行搜查。并且定期更新数据库信息,确保信息的有效性。

(二)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促使文书档案自动化应用。构建数字化的档案馆是科技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改变了档案管理工作形式、目标以及方向等。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信息和网络形式构建数字化的档案馆。最先需要将高校以往的馆藏信息和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有助于校内外的人员进行阅读和下载。工作者可以依据扫描、手工录入的形式将有效的信息资源储存到光盘、U盘等系统中。在最开始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时候较为复杂和艰难,需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有效的实施工作。之后,现阶段的档案工作都将实施数字化,需要工作者依据数字化技术和系统的要求将文书工作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从而自动化管理文书。文书档案管理是进行自动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是其实施的时间较长,不仅是工作人员的录入工作转换为数字化的形式,还要将整体的管理工作转换为数字化的形式。这需要数字管理的构建融入管理,依据系统管理人员的录入可以明确哪些工作没有完善,以及及时解决问题,保障数字化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提升数字班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管理能力。为了满足新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需要制定有效的档案数字班培训工作,从而提升工作者数字化管理能力。工作者依据培训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优化自身具备的知识系统,并且掌控新的计算机管理能力,满足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要求,提升整体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信息数字化已经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新的重要依据。高校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数字化管理中组成部分,结合了创新的理念,满足了现阶段时展的人们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理念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勇.探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

[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2]季轩.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探索[J].产业

与科技论坛,2016,15.

[3]乌日娜.浅谈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及档案管理数字化问题

[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

篇3

[关键词] 图书馆; 管理; 特点; 数字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49

[中图分类号] G25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85- 02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对档案文件和资料的管理。在图书馆管理领域,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多种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利弊,需要具体进行分析。

1 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

对概念的明确是一切研究的起点,要探讨数字化图书馆管理,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数字化图书的含义。所谓数字化图书,顾名思义,就是指纸质版的图书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之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并可以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阅读的“图书”。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储存这些数字化图书的地点,但是与传统的图书馆不同,因为数字化图书是无形的,因此数字化图书馆也是无形的,它主要以服务器以及相关的无形的电子管理机构形式出现。管理数字化的图书馆不同于管理传统的有形的图书馆,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对以电子信息形式出现的数字化图书的收录、存储、分类以及排序等,此外,数字化图书馆在管理中还涉及设计检索数字化图书的工具、检索权限的授予、维护存储数字化图书的服务器等。

从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和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数字化图书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或者统一的管理模式。现在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主要有4种:静态的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交互式的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传统图书馆索引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的模式、传统图书馆索引与动态网络服务器结合的模式。

2 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特点

2.1 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

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是指主要依靠静态网络技术设立的,最终以纯网络形式出现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是由网络服务器终端到数字图书读者的单向供给,读者可以直接输入账号或者密码,或者无需账号、密码,直接通过静态网络连接进入数字化图书馆页面进行数字图书的查询检索和下载等操作。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的优点在于图书归类十分清晰简单,便于查找、梳理和阅读,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差别不是太大,主要差别就在于一个以电子数据载体的形式出现,另一个则是以实体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是单向供给的关系,采用静态服务器终端模式管理的图书馆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发展的瓶颈,而且通常来说,这类数字化图书馆前期的建设投入都比较大。总的来说,静态服务器终端模式的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图书馆前期一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图书馆后期的维护工作较少,并且此种图书馆的规模因数字化图书资源的大小而定。

2.2 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

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是指依托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进行数字图书馆管理的模式。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单纯的网络电子图书馆,但是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采取的是用户与服务终端的单向直接交流,而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模式则是采用交互式的网络平台。通过交互式网络平台,用户和数字图书馆之间不仅可以实现从数字图书馆到用户的单向信息传递,而且用户和图书馆之间还可以进一步交流,用户甚至可以参与数字图书馆图书的收集和分类。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的出现得益于动态网络技术的发展,典型的利用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进行管理的数字化图书馆有百度文库、IT168文库等。

在利用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本来最为复杂、工作量最大的电子化图书资料的收集过程将不必由服务器终端独自承担,而是通过交互过程与用户一起分担,因此自然大大降低了网络服务器终端收集整理电子化图书资源的成本,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对于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运用与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也是如此,虽然可以使服务器收集资料的过程得到简化,但是由于用户数量庞大,信息更新快,因此也会使服务器终端对众多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排变得困难。这样的话,传统的按照编号进行资料检索的方式就不可行,应当采用输入关键字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检索。此外,由于用户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而且他们也并不关注传递给服务器的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因此,服务器从用户那里获取的资料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格式不规范,或者只涉及所论述问题的一个片段,如果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终端不对这些资料进行再加工,那么将很难满足其他用户检索的需要。

2.3 传统图书馆索引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的图书馆索引模式和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的结合体。前已述及,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由于自身的限制,在数字化图书的藏书量和完整度上都可能遭遇发展的“瓶颈”,而藏有大量实体图书的传统图书馆,刚好可以弥补利用静态网络服务器进行管理的图书馆的缺陷。但是为了实现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有效的结合,必须要用科学的手段对传统图书馆的藏书编制数字化目录或内容索引,以便用户和读者能够快速查阅到想查阅的资料。这样的管理模式适合于有大量藏书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各大高校图书馆内部运用这种混合型的模式进行管理的比较多。

传统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但是按照编号来寻找图书效率低,工作量大。而静态网络服务器管理的便捷性刚好弥补了传统图书馆在这方面的缺陷,传统图书馆对于静态网络服务器也是如此,因此,传统图书馆索引与静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图书馆和静态网络的优势。这样的管理模式具备这样的特点:由于加入传统的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的书源和藏书作为依托,继承了传统图书馆系统性强的特点,但前期的建设投入一般比较大,而后期管理则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图书借阅登记和编排索引、目录等。

2.4 传统图书馆索引与动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结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传统的图书馆索引管理模式和动态网络服务器终端管理模式的结合体。交互式网络服务器固然具有资料收集量大且迅速的特点,但收集起来的资料难以分类,往往缺乏系统性,给用户的检索带来了困难。而传统图书馆的超大藏书量和传统图书馆在图书检索编排上的系统性刚好弥补了交互式网络服务器管理模式欠缺系统性和藏书量有限的缺陷,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吸引用户参与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典型的采用传统图书馆和动态网络服务器结合模式进行图书馆管理的是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美国国会图书馆管理系统。

和前面3种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相比,这类图书馆管理模式不论是在管理系统的复杂程度方面还是在藏书的数量方面,都胜于前三者。它兼具两种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优势,信息量是最丰富的,管理也是最系统的。相应的,这种模式对管理的要求也更高,既要求具有纸质图书的借阅数字化管理流程,同时还要求图书馆在管理上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图书收集整理,对交互式平台进行经营和管理。因此,建立这样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这种图书馆一般规模很大而且系统性很强,因此管理稍显不方便,同时图书馆藏书量很大,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不断完善。并且随着客户和读者的参与互动,这种图书馆的规模会不断变大,但最终仍要以实体图书馆为依托。

3 未来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也大大超越以往。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图书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一定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且在资料的检索和携带方面都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效率的追求,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既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主流。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会越来越人性化、便利化、系统化。然而小规模的数字化图书馆同样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因此大型的,甚至超大型的系统化的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将应运而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有限性,数字化图书馆无论怎样发展,依靠传统图书馆实现资源的共享在短期内仍然是无法取代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相互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趁势。

根据上文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介绍,可以发现,系统性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是未来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发展的方向。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极强又十分庞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图书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用户和读者的身份验证问题、图书资源的索引编排以及图书借阅等问题,需要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妥善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冠强. 数字图书馆管理论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郭卫真.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篇4

关键词:数字化车间,机械加工

中图分类号:T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为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家大力推行精益制造、智能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理念,并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制造中的促进作用。数字化车间理论与应用研究方兴未艾。

数字化车间的概念

数字化车间是数字化技术在制造车间集成应用而形成的一种制造车间的模式,即从数字化产品工艺设计、工艺试验、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将制造车间中的数字化设备与工艺设计及生产管理的信息进行集成,形成基于数字化设备和信息集成于信息流自动化的集成制造系统,从整体上改善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提高数字化设备的效率。

数字化车间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是指从制造的现实出发,对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产生相关的信息,在制造系统中进行存储和交换,并直接应用于车间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通常把这种生产方式称为数字化制造。另一方面,它是指“车间”生存于数字化世界,在真实工厂或生产过程还没有开始前,这个车间在虚拟空间中运作,对真实车间进行虚拟现实的仿真,提供优化的结果,是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

本文讨论的是前一种含义,其实质是数字化技术在车间的综合应用,即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信息管理、生产工艺安排、生产计划制定和生产过程控制,在车间范围内实现CAD/CAPP/CAM,PDM,MRP,MES,DNC等数字化技术的集成应用。

2、数字化车间的组成结构

数字化车间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分为企业计划层、制造执行层和控制层。通常,数字化车间本身包括制造执行和控制两个层次,企业计划层是数字化车间的上游,是数字化车间运行的外部环境。制造执行层是数字化车间的核心,它协调车间各个部门完成车间的技术管理、生产计划和调度及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而控制层则完成设备管理、现场数据采集和物流监控。数字化车间需要实现企业以生产计划和执行控制为主线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以CAD/CAPP/CAM和PDM集成为特征的技术信息系统集成,以及基于网络实现DNC、现场数据采集和物流标识等监控系统集成应用。制造执行系统为车间范围内的这三种集成提供了应用平台。

实施数字化车间的关键是基于车间数字化装备、综合网络(DNC)和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作业计划管理与执行控制,以及实现制造执行系统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产品与工艺过程设计系统的集成应用。

3、典型机械加工数字化车间

数字化车间在各种类型车间中已有广泛实践,以机械加工车间最为典型。机械加工车间通过制造执行系统将工厂生产计划信息引入车间,并根据工厂生产计划进行具体执行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的指定,把企业下达的生产任务具体分配到车间的各个生产单元(工段)、工作地和工人,规定他们在月、旬、周、日以及轮班和小时内的具体生产任务;并通过现场终端将生产指令直接下达到操作者,同时及时采集任务状态信息,组织产品生产过程各阶段、各工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衔接协调,实现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物料消耗与库存控制及生产成本费用控制等。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实现生产计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和产品成本的重要手段。

车间可通过PDM集成和运行CAD/CAPP/CAM软件,支持车间的工艺准备技术工作,实现设计数据直接引入、工艺建模、自动编程和程序仿真。DNC系统通过网络与CAD/CAPP/CAM相连,直接从NC程序库中读取所需要的加工程序和参数,也可以将生产现场经调试的实际应用程序回收后统一存放、归档。同样,机床的CNC参数也可以通过此系统进行传输。

车间建立刀具管理系统,实现数控用刀具的管理和预调,考虑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品种的变化速度加快,在加强CAD/CAPP/CAM的同时,应注重生产准备环节的技术改造。刀具综合管理和预调制度的建立及刀具管理系统的采用可以实现在车间(单元)范围内的刀具参数和寿命管理,实现刀具的统一调配和配送,将缩短生产准备时间,降低车间刀具占有量,提高刀具的利用率,以及稳定产品质量,还可以通过DNC系统实现刀具参数的传递。

4、机械加工数字化车间的实施效果

通过数字化车间系统的实施,机械加工车间在管理手段、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方面都会有明显效果,为精益生产模式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彻底消除机床信息孤岛,实现了工厂的完全网络化管理

通过机床网络DNC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以前数控机床的单机通信方式,全面实现了机床的集中管理与控制,机床由以前的信息孤岛转变为整个工厂的一个信息节点,实现了数控程序的传输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仿真虚拟化、数据采集自动化。

2)通过图形化的高级排成,最大程度地优化了生产计划

通过高级自动排产算法,可将生产任务分解到每一工序、每一设备、每一分钟,并可通过方便直观的图形看板形式,以即时的方式提供准确的交货日期,实时获知落后于计划的作业,查明是哪里出现了生产“瓶颈”,实现了生产任务的精确管理。

3)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透明化管理

通过准确、及时、自动的机床生产信息反馈,可以同时采集所有机床的实时状态,随时查看机床的开机、运行、故障等信息,实施获知每台机床的工件生产数量,并结合条码扫描等手动采集方式,实现生产过程全方位的透明化管理。

4)减少机床辅助时间,提高机床利用率

通过协同制造平台,实现了技术、物料、工具、质量等生产准备协同,从根本上避免了因某一环节的准备不足而影响生产的不良情况。通过高级排产、程序网络传输、模拟仿真、程序数据库管理,将生产计划、程序编辑、仿真、管理等生产辅助任务在计算机端快速高效地完成,这些管理措施与手段均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机床的有效利用率。

5)实现对库房的精细管理,优化库存,降低生产成本

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实现对车间各类(包括刀具、物料、在制品等)库房的计算机管理,可有效优化各类库存,明显地降低车间库存成本。

6)与PDM/ERP系统全面集成,整合企业制造资源

通过与PDM/ERP等系统的有机集成,以及MES系统自动导入ERP的生产计划等上游信息,实现企业各管理系统之间数据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为实现企业级的精益生产奠定良好的技术与管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文通,王蕾,刘志峰 编著. 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篇5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述

电子文件信息就是多媒体信息的本质含义,是指通过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的信息。计算机系统中包含两种及以上的多媒体信息时,我们称之为多媒体系统。多媒体技术包含媒介和媒体两种要素,可以改变档案信息管理的陈旧性,实现完全的、开放性的计算机管理。

(二)多媒体技术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当前,档案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档案种类和类型的增加,传统的档案管理技术方法以及传播形式与途径已经呈现落后的状态,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多媒体技术拥有信息储存量大、形象直观以及传播渠道广等优点,可以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带来很大的便利,为档案信息化的管理与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手段,发挥档案信息的最大价值,对于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难题

(一)档案信息传输中的知识产权

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及网络资源的共享是档案建设的最终目的。然而,网络传输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虽然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输格局,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为数字化产品带来了侵权的风险。档案是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受到版权保护的。社会的发展让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知识产权,所以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务必要注重对著作权的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确定馆藏档案的著作权和所有权人,作品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之前必须取得著作人的授权,否则未经著作权所有人同意任意使用档案便属于侵权行为。

(二)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原则

只有制定和实施档案管理的工作规范和标准才能切实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也是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目的的现实需要。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必须坚持管理规范化的原则,按照相关的标准对档案进行保管、传送、使用等工作。加强人员的素质建设,实现部门、岗位与个人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避免出现档案保管不完整、不规范及其价值被浪费的情况。

(三)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安全保障体系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有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以及制度不健全。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乏有效的安全技术,健全的管理体制等,给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不便。而随着设备和技术软件的发展,从事黑客等网络不法事业的相关组织技术也在进步,档案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概念是动态的,不能以绝对的目光来看待档案的安全性,应该时刻保持警醒,不断的升级网络技术、完善管理体制、更新管理办法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以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稳定的前行。

三、多媒体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一)建立档案信息库

以现有馆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库,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在建立档案信息库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关准备:构建一个档案管理的多媒体平台。建设子系统、数据存储子系统以及数字化处理和数字化信息输出子系统,完善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使档案的加工、传输和利用等流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再独立分散;对于媒体之间工作时间进行控制,需要同步的媒体工作进行同步控制。系统应该满足操作界面的生成、数据库的管理以及添加交互功能的要求,并支持不同应用系统和软件的运行,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还需要对数字化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不同的档案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不一样的管理措施,避免一体化带来的资源浪费,提高数据库存储和处理信息数据的工作效率,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

(二)信息系统的检索程序编制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首要要求就是目录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目录数据库能够实现档案资源在数据库中的条理性,是整个数据库建设的基本。首先,要建设一个目录信息的仓库,完善相关的目录数据、专题目录数据以及各类资料文献的目录数据的输入、媒体制作和检索体系,实现准确快速的查找信息数据。其次,建立档案的著录标引和机读目录系统。其中档案的著录标引检索自动化是档案自动化管理的核心,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要求很高。要实现档案的著录标引检索自动化,首先要输入大量的数据,以档案著录表现出相关信息数据的主旨和参考价值,注明档案的出处与来源,保管现状等。同时对档案的特性做出分类、选择和登入,为管理人员带来工作便利的同时使用户的查找也更加轻松。建立机读目录可以实现用户在计算机上的检索。将著录的条目信息按照规范标准录入到系统数据库当中,以特定的模型为连线将它们组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个的集合,为档案目录的数据管理提供相关技术基础。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

一、数字化校园的含义

所谓数学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课件、素材)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部数字化,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大传统校园的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目前,建设数学化校园的主客观条件都日趋成熟。很多学校也为此大胆创新,不断实践,立足教育教学的实际,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校园,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向自动化、高效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硬件建设(网络,终端设备、系统设备)。二是软件建设(平台、应用系统、资源)。三是人才队伍建设。

实际上,这三方面可细化为五点内容:

1.是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学校通过有线、无线或有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覆盖学校办公、教学、生活等主要场所的校园网络,并宽带接入区县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

2.是教学应用终端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多功能教室建设,“班班通”建设,教职工计算机准备(或教师备课室)建设,功能室多媒体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通用技术室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含电子阅览室)建设,会议室多媒体建设等。

3.是信息化功能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完全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4.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及平台是支撑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他包括学校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学生评价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资源应用系统等等。学校可建设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将各类应用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

5.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全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使之适应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创新的需要,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条件分析

1.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学校的师生对数字化校园非常渴望,希望拥有与城里同样的教学资源,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的心理基础。

2.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农村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也进行了继续教育的相关业务培训,对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3.是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和班班通等活动的开展,农村小学的数字化教学设备设施日趋完善,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物质基础。

4.是通过对数字化校园成功案例的学习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农村小学也初步具有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业务基础。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的措施和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建设和应用数字化校园的意义,认识加强这方面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动员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课题研究中来。

2.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建立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参与人等,对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分类实施和检查指导工作。

3.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都需要解决资金问题,课题研究也要有一定的经费预算,以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需要。

4.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中,建立相关的科研制度和课题考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等的重要依据。

5.拓宽思路,努力钻研。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并通过网上教研、网上办公等活动,在学校建立一个开放的、立体的、丰富有趣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给师生带来的提高:

1.在课程整合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实验,呈现教学中丰富、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通过多种反馈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程序,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在数字化办公和教师网上继续教育平台方面:可以运用校园网络平台,结合电教媒体等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约资源,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使教师能够互相交流、沟通教学心得体会,补长补短;学校也可以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将计算机网络作为终身学习的工具,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3.学生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教师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自觉接受传统办公向网络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主动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开展学习和教科研活动,把数字化校园作为成长进步的有效平台;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干扰课题研究的因素,如果无目的地大量使用电教媒体,就容易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接受高速运行的信息化办公环境,不能主动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任友群王旭卿创建学习新平台广东教育出版社

篇7

2018年8月,我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税务系统工作,自此开始了自己的税务生涯,两年多的工作时间里,接触了如金税三期,电子底账,增值税发票2.0,OA等多个系统,但最让我印象深刻,深有体会的就是数字人事系统。

数字人事是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主导设计的加强干部考核的重大创新,它不仅以周密的设计为干部考核插上了数字化的金色翅膀,而且以前瞻的理念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引领干部“一心向上、一生向上”提供了科学化的坚强抓手。形成了以平时考核为核心内容,运用大数据管理的思维和方法,按照税务干部成长轨迹设计考核要素,将“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个人账户式量化归集,并应用到干部管理工作中的运行机制,构建起干部管理日常化、日常管理指标化、指标管理数字化、数字管理累积化、累积管理可比化、可比管理挂钩化、挂钩管理导向化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管理体系。

数字人事通过“一个基础,四个支柱”有效的将税务干部的基础信息与考核得分,测评指标结合起来,将人事信息数字化,档案化,方便系统管理的同时,也让每一名税务干部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履历。

当我刚开始接触数字人事系统的时候,我和身边的部分同事一样,觉得每周的纪实是负担,是累赘,每次都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写上去敷衍了事。但随着工作时间的深入,工作任务的不断增多,我慢慢发现,很多时候自己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一天或者一周下来,回想自己干了什么工作的时候,往往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很难想起自己做了什么,去了哪儿。人在不断往前走的时候,要记得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所以我逐渐养成了习惯,利用数字人事的纪实模块,将自己每周完成的工作都录入系统里面,当我合并展示一个月或一个季度的纪实时,我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己工作完成的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找未完成工作的原因,从而不断增长工作经验,提高自身能力。不仅如此,有了数字人事,更让我深刻的感知到税务局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改变。2018年,我开始参加税务工作;2019年,我获得了优秀公务员的嘉奖;2020年,我获得了全市税务系统征管法知识对抗赛团体三等奖;10月2日,是我的生日......这些时间节点对我而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当我打开数字人事时,收到别样的生日祝福,看到一条有着特殊含义的时间线时,我能够清清楚楚的感受到来自税务大家庭的温暖,回想到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篇8

关键词:新时期;市政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传统的市政档案管理工作,工作内容繁琐,流程复杂,大大降低了其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对其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简化工作流程,减轻工作负担,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进行市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为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把实体化的档案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向数字化信息管理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现代化,要实现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利用一体化,要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必须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将纸质的文件、声像文件等系统组织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用以提高检索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1、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技术应用的基础,建立完整的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数字化管理手段,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体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整体效益。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以采集和接收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为主要内容,建设档案目录中心数据库,各种档案数字化全文以及专门的数据库建设。指派专人管理、维护。

2、应用系统及标准化建设。

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是档案信息的核心,包括电子文献收集、整理、利用、安全等方面,从形成到归档,从标准到描述,从存储到查询,从交换到网上传输,从制定标准到规范化管理,都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到实施的过程,体现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这些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及网络安全运行都起到极大的作用。

3、合理配备人员,提高档案队伍素质。

从目前档案管理人员现状来看,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状态,年轻的管理人员极少,大都是40岁以上人员。思想观念老化,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墨守成规。阻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使用。由于档案信息化,其设备和手段都迫使档案管理人员要懂得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还需要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档案部门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

三、市政档案信息化现状

1、计算机软硬件配置情况

近年来,绝大部分设计单位已经“甩掉图板”,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与绘图,绝大部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已使用资料管理软件,利用计算机填写各种施工管理表格。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方便了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但在向市政档案馆移交档案时,这些单位却一点也没有感到方便,甚至更加麻烦,因为尽管他们形成的文件资料是电子形式,但向市政档案馆移交时,必须以纸质形式提交,而且要求双套制――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各提交一套,这样,工程档案形成单位不仅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增加了负担。

2、信息资源建设薄弱

(1)纸质档案数字化情况

有相当一批市政档案馆开展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天津、上海、杭州、武汉等市市政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已达到相当规模。目前各地纸质档案数字化基本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典型代表是武汉市市政档案馆,该馆是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第一家;二是仅对馆藏重要档案、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大部分市政档案馆采用的是此种做法。从实际效果看,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资金投入大,但相当一部分档案数字化后没有实际用途。

(2)市政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情况

从市政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情况看,绝大多数市政档案馆基本上只建立了竣工工程档案数据库,其他各类数据库,如:市政工程档案信息数据库、地下综合管线信息数据库、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工程规划审批档案数据库、建设用地规划审批档案数据库、城市规划成果数据库等,只有很少的市政档案馆开展了这些建设。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力

信息化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目前主要表现在通过档案目录数据库实现了快捷方便的计算机检索,提高了查阅效率,但从全文检索、图文声像一体化检索等方面还远远不够,查全率、查准率还有待提高。在利用网站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各地基本上尚未开展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就连档案目录都没有上网,更不用说具有专业特色的市政档案原文信息了。至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市政档案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方面更是路途遥远。

4、人才缺乏

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掌握档案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复合型人员在市政档案行业非常稀缺。一方面市政档案馆福利待遇不高,难以招来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即使招来了,受到传统用人观念的局限,人才竞争难以开展,优秀人才难以走上管理与领导岗位。由于既不能给予福利待遇,又不能给予政治前途,优秀人才最终还是难以留住。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措施

1、建立档案利用制度,整合各类档案资源

首先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档案应用制度,即在档案的使用上,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批制度,有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查阅时,要汇报,要得到审批才能查阅档案。同时,在档案的搜集与管理工作上,我们要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开展工作。其次,电子档案信息要及时得到更新,来满足广大档案使用者查阅的需求。虽说电子档案具有传统纸质档案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纸质档案就真的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在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时,应对各类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类档案资源的优势,以此来提高电子档案的质量。

2、档案工作人员参与自动化软件的开发

只有亲自的积极参与,才能了解全过程和档案专业管理的全部内容,并及时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在研究基础上形成各种文件管理软件的功能,并及时与开发部门和软件设计师沟通,选择最合理的设计,旨在满足单位管理需要,真正的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的实际需求的完美契合。

3、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管理方式从传统的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

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档案有关工作人员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组织信息、提供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所离不开的重要资源。所以,我们档案工作的管理、建设必须立足于信息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并逐步将其规范化、通用化,发挥出档案资源的最大效益。

4、加强工作人员管理,提高档案保护意识

虽说电子档案信息化有利于满足档案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但电子档案的有效运行却要依靠多项技术,这就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在无形中变得复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者而言,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档案管理业务素质。在档案管理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应对档案管理信息化所涉及的各项技术有所涉猎,不仅要满足档案使用者对于档案资源的使用,还要使得档案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积极含义与作用,了解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条件与其需要做到的主要内容,并认清其局限,加强档案管理改革,促进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关于档案管理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

篇9

【关键词】区民小区 数字化 社区构建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呈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近年来“数字化社区”构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对于“数字化社区”建设已经处在计划阶段,而有的城市已经开展了“数字化社区”的实验工程,可见,“数字化社区”构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构建数字化社区的主要目的

要想真正了解“数字化社区”的构建目的就要首先了解“数字化社区”的概念,“数字化社区”的含义是由“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引申而来的。“数字城市”一般是以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全球定位技术对城市的设施建设进行实时的动态采集、动态监测的信息技术。是一种具有分辨率高、检测范围广、跨时空的综合技术系统。其建设的意义在于能够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城市的规划建设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数字化社区”是指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社区的资源进行整合,在社区范围内在政府、物业机构、以及物业服务、居民和各种中介组织间构建互相交流服务的网络平台。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基础设施基本要素中的重要要素。而数字化以及城市化的构建目的也必须是统一的,就要对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社区规划逐渐趋于数字化,对社区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提供高效的服务,要把数字化社区做为一种服务手段,为促进社区高效发展以及制度化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二、数字化社区的功能和需求状况分析

数字化的社区建设综合服务网络具有行政管理、信息采集、便民利民信息的服务功能,能够为居民提供相关的法律、气象状况、医疗设施、教育培训、旅游、家政、娱乐等的一系列服务。能够不断的对各级的政府电子政务、网上的办事服务以及社区的公共服务进行推进。对重点的政务信息、就业咨询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社区保障、失业救助服务等服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结合当下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不断的推进社区法律服务、家政服务以及文化教育等的信息资源开发。

在数字化社区建设过程中,信息源的建设是主要任务,通过对数字化社区的相关功能的分析,要对数字化社区需要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并可作为数字化社区的基本需求。

(1)提供便民利民的公共信息服务。在对居民提供相应的服务过程中,一定要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可以通过线电话、因特网网站、社区呼叫系统等多种方式,对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进行构建,以使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得以满足。

(2)对于特困居民以及失业居民的信息数据。开展社区就业活动,为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服务。提高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社区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3)退休人员的信息数据处理。在社区的数字化构建过程中,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社区管理人员要配合社会保险部门做好养老金的发放和领取工作,能够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

(4)社区的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文化体育场所是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用数字化的技术能够对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实时的监控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还可以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让社区的居民能够在活动中提高知识水平。

(5)对于疾病的预防信息。做好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对一般的常见病的诊疗预防方法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对居民疾病信息的收集可以使社区的居民健康得以保证。

(6)外来人口信息。对于小区的人口流动过大,加强人员的管理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外来人员的信息一定要进行准确的核对,并做好登记工作,是促进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

社区治安信息。社区的治安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是切实保障居民安全的必要手段,在社区数字化构建过程中,要对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进行有效的建立,积极推广运用各种先进的安保技术,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措施能够有效的对社区居民的安全进行保护。

三、数字化社区的构建框架

(1)对于社区综合平台的构建。社区的综合平台是一种信息平台,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网络构建的,服务的对象是社区的居民。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些便民服务、慈善捐赠服务、助残救困服务、司法援助等公益服务进行有机组合和有效管理。这种平台可以通过社区便民服务网站,以及社区居民的求助热线和智能呼叫系统进行构建。

(2)社区的综合化管理系统构建。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按照社区地理信息以及人口信息,对涉及社区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保障、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社区组织、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的应用数据进行有效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这种综合的管理系统适用于设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需要调用公安、民政,计生、环保、房产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使数据信息能够更加的实时、在线、使社区管理和决策更加准确规范。

(3)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管理系统是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将居住区的公共场所、视频信息、住宅安保信息、住宅内部事故报警信息、以及火灾报警信息等统一到社区智能管理系统上,以使社区居民的安全得以保障。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居民小区数字化社区构建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表现了信息技术对于小区各项建设都带来了便利的服务,极大了丰富了社区居民生活,使社区管理更加的科学、高效,有效的体现了构建社区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篇10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 发展方向 信息化 措施

企业的档案包括企业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里直接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和意义的文字,图象以及录音等各种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这种历史记录是一种信息资源,它是信息和载体的结合产物。但是,在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中,很多企业的档案都有档案数量庞大,保管条件差,查找效率不高以及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一、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含义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指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档案实体的保管作为工作重点,转向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作为重心的过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大体包括:建设基础设施,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创建应用系统,完善标准规范和培养相应人才等五个具体的方面。

在这五个方面中,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的基础和核心。其内容包括:a.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b.实现现有电子文件归档。对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和电子文档的归档要求必须其齐全完整,真实有效。

二、怎样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1.树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要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档案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如果缺乏这种意识,即便配备了一流的档案保护管理硬件系统,也无法达到信息化管理档案的目的。所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让档案的工作人员牢固地建立起凭借先进科技进行科学管理的思想,真正改正在计划经济时代树立起的重管理轻利用以及封闭保守等陈旧的管理思想,实现档案管理中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封闭式服务到开放式服务的转变,使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的需要。

2.建设相关硬件设施并提高相关技术。企业应尽快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信息化管理所需的计算机,扫描仪以及各种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档案管理设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加速开发相关应用软件,加快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进度。企业的档案部门也应尽快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先进设备的效用;同时还要尽量利用本身的大量档案资源的优势,挖掘企业的各方面潜力,及时开发有用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其他相关部门加以利用研究,把各种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现代化技术在档案部门得到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必将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大大提高对档案进行管理利用的水平,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3.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在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使相关的责任更加明确,网络运行和数据传输的安全得到保障,企业还必须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相应管理规范机制。

首先应当改进原有档案管理制度,即档案管理部门需制定一套新的符合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要求之一是要完善对档案管理中的业务流程和技术的规范要求,使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环节和步骤得到细化;要求之二是要制定相关安全措施,尤其是要实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保证企业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

接下来需要统一档案管理的要求标准。标准规范化建设也是档案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对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档案整理标准化、统计标准化以及服务和各项技术的标准化等,这些标准化的要求将成为以后衡量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高低的标尺。如果缺乏这些标准,企业的档案数据库就无法合理录入有效的信息资源,同时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也将由于没有必要的标准尺度而变得冗杂混乱,降低工作效率。

4.打造一支优秀的档案管理队伍。要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是成功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根本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质量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好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子啊信息时代,文件的自动登记,辅助立卷,归档,著录检索以及信息网络的传递和安全利用基本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由此可见,必须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在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的同时,要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强化自我学习意识,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另外还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工作的技能水平。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档案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创造必要的条件,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三、小结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时展的主旋律,更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并为其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指导信息。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积极配合,为档案部门提供必要的管理设备和人才的培养环境。同时档案管理部门本身也要努力在工作中有所革新,提高信息化管理的素养和水平,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最终共同实现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东红,田薇.浅谈档案管理信息化[J].神州(下旬刊).201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