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安全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刍议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 浅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有关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分析探究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 浅谈信息化浪潮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浅析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浅议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思考 女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教育对策探析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研究 有关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经济网,大学生防骗调查:30万调查者近三成测试不及格,2016.9.30,http://.cn/l/2016-09-30/doc-ifxwkzyh3839136.shtml.
[3] 俞雯祺,大学生“黑客”为炫技 盗取千万公民信息只卖千元, 浙江在线,2014.6.16,http://.cn/system/2014/06/16/020085113.shtml.
[4]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准黑客” 不为利益为“炫技”,,2014.8.7,06版, http:///html/2014-08/07/nw.D110000zgqnb_20140807_1-06.htm.
篇2
【关键词】网络 信息技术 防火墙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壮大,信息技术已经引入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也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比如企业实现了无纸化的办公。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各种积极的影响和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随着黑客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何做好防范措施,使得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得到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对未砑扑慊网络信息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2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概念
本文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及安全的概念进行阐述。首先是从狭义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主要指的是防范计算机资源在未被允许的情况下,遭到了窃取和盗用,也可以说是,有关人员既需要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转,也要保证计算机资源不会找到破坏和盗取;从广义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主要指的是软件系统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和保密性。
在上述的概念基础上,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的特征进行了相关分析。首先,计算机网络系统需要具备可靠性和稳定性,没有可靠性,计算机讲无法实现正常的运行,使得计算机资源失去其使用价值,失去稳定性,计算机将不能实现高效的运行;其次,计算机网络数据应该具备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保密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数据量逐渐庞大,对于这些数据需要由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保护,使得数据可以实现安全的传输和保存,实现数据的价值,数据的真实可用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安全的最终目标,使得用户的指令得到有效的回应,数据是用户的个人隐私,因此,数据需要具备保密性,防止被非法盗取。
3 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性分析
(1)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技术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软件大多来源于发达国家。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外来技术的引入对我国国内网络资源是一种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安全的保障势在必行。
(2)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谐的、安全的网络可以保证人民的财产和安全不受侵害,对社会的有序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手机,如果没有安全的保障措施,很多犯罪人员就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对人们进行网络诈骗等危害公众安全的行为,对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形成威胁。
(3)网络技术不仅影响到个人,还对企业、事业部门等都有广泛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保障,是企业和国家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一旦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4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
4.1 内部影响因素
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软硬件系统内部的缺陷和漏洞、软件设计不合理、人工管理不到位、用户自身的失误等方面。其中,对于有漏洞的软硬件系统,在用户进行操作市时不会留下操作相关的痕迹,不能实现硬件系统的存储,从而形成了巨大的隐患;其次由于有些软件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用户在使用软件时可能会出现信息的泄露问题,对私人隐私造成极大的威胁;另外,系统管理人员没有重视操作规范性,为了追求一时的便利,简化了操作管理的过程,形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最后,有些用户缺乏网络安全保护意思,通过不规范的操作或是登录非法网站,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或是使得病毒的入侵计算机系统,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4.2 外部影响因素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含网络黑客的入侵、病毒的入侵等。其中,网络黑客通过自己高超的信息技术水平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入侵,他们对于计算机系统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们可以窃取用户的信息,并通过用户身份的登录实现信息的盗窃;其次,计算机病毒入侵作为目前影响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的最为常见的因素,该病毒鸡油更新速度快、繁殖性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的访问和信息接收,截取信息传播中的数据,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
5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应对策略
5.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首要之选,具有高防护、低成本的特点,不仅可以保障网络的安全,还具备经济实用的优点。
5.2 发挥人的因素
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队伍,可以通过其高超的技术,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同时还可以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质量和水平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3 病毒防范
由于计算机病毒更新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传播范围广,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巨大隐患,因此提高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计算机病毒的查杀。
5.4 加密方式
我们还可以借助信息加密的方式实现对计算机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的流失和遗漏,主要方式包括链路加密、断电加密等。
5.5 做好备份
对于重要的数据信息要做好备份工作,以防计算机网络信息受到威胁是可以减少数据流失的危害。
5.6 安全防范宣传
提高用户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可以有效的避免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事故,维护了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
6 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壮大,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一些大的企事业单位,数据的安全更是关乎其未来的发展命运。因此,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有利于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唐翔.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分析[J].科技传播,2013(07):125-126.
[2]赵真.浅析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及防护策略[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03):213-214.
[3]董洁.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389-3.90.
[4]刘海峰,尹蕾.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浅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08).
[5]王远康.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应对策略[J].科技传播,2013(21).
作者单位
篇3
粮食安全概念的发展演变
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随着世界粮食状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演变。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谷物储备急剧减少,粮价迅速上涨,世界粮食生产不足。因此,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粮食安全概念侧重于确保粮食供应量和建立储备制度。增加粮食的生产与库存以平抑粮食供应的波动和稳定的满足消费需求,则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目标。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的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这个概念是在粮食储备增加、粮食产量上升的同时却仍然存在饥饿人群的背景下提出的。与以前的粮食安全的概念相比,新概念不仅要求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总量,而且要求所有的消费者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假如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足够的粮食可供全体居民消费,但若缺乏流通手段或购买力,就意味着并不是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必要数量的粮食。新的粮食安全概念强调弱势人群的粮食可获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安全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变化。1992年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召开的“国际营养大会”第一次提出:“在提高全民营养认识的基础上,注意营养安全,确保所有的人们都能持续地做到营养充足”。从此,营养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又重申:“人人都有权获得安全而富有营养的粮食”,要求“到2015年把世界上饥饿和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减少一半”。按照粮农组织的解释,营养安全就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要有足够、平衡的,并且含有人体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供给,以达到完善的粮食安全”。
营养安全的含义还在发展中,它不仅要有足够的粮食数量,还要保持健康的质量以及膳食多样化的前景。这必将给今后的粮食安全、农业发展都带来深刻影响。提倡营养安全,并不是要追求奢侈的生活享受,而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更合理地安排生活,让人类以最节约的财力、物力去享受更为安全、舒适的生活。
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
粮食安全问题涉及许多方面。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不同,政治、经济实力不同,经济制度和发展阶段不同,每个国家所面临具体问题千差万别;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
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将是偏紧的。粮食是特殊的商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国家的第一安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大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集中于增加总量的供应上,即注重粮食自给自足。我国粮食问题从总体上要依靠国内解决,完全自给自足或依赖他人是不可取的。我国粮食安全的宗旨是既要保障自给自足的最低底线的粮食供应,又要充分利用好世界粮食市场的资源。
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是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问题。我国有一部分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粮食、农畜产品和蔬菜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的农药和重金属污染问题都很严重。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不仅包括生产的粮食够不够吃,也包括生产的粮食是否安全、健康。中国营养学会提醒人们:控制油脂摄入,平衡膳食结构。营养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对日常膳食结构的关注。
目前,我国不存在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因素。从1983年开始,我国从食物和饲料的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和净出口量逐年增加,2003年的中国食物和粮食的出口和净出口水平都达到了历史纪录;90年代末超常规的国家粮食储备导致市场价格和粮食生产逐年下降,到2003年初粮食市场供需状况基本达到平衡,粮食价格开始趋于稳定,2003年底粮价上涨,总体上讲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供需反应,但在粮价上涨过程中,政府和媒介对粮食安全问题过于关注诱导了预期粮价的上升,从而加剧了2004年初的粮价上涨。总的说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前景是乐观的。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建立和健全粮食生产长效供给体系。要确保粮食生产的长效供给,必须坚持做到:一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二要切实加强科技兴粮,培育和推广良种,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三要加大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力度,特别要加强粮食主产区的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高产田的速度,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提高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四要完善农业和粮食社会化服务体系,向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及时提供准确、有效的多种服务,如科技、信息、市场、储运、咨询、良种、农资等,以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五要维护市场粮食的合理价格。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首先.科学规划布局,逐步形成以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初级批发市场为基础的三级批发市场体系,并规范和联结城乡集贸市场、零售市场,形成高效有序的粮食市场网络体系。同时,加快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促进粮食有序流通。其次,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为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提供管理规范、流通有序的场所。第三,健全和完善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加快粮食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粮食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形成传统市场和电子商务密切结合的现代化粮食流通新格局。四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在内的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把粮食安全置于更加广阔的市场和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和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一要强化粮食生长条件保护,从生产源头确保原粮质量。二要建立粮食食品质量安全技术法规体系,将粮食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三要严格实行粮食市场准入制。四要加大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力度,对粮食质量卫生进行专管。
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预警预报和应急保供体系。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粮食生产、需求、库存和产销政策等变动情况。当监测到收购、批发、零售各环节市场粮价波动逼近“安全警戒线”时,就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建立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新体系,进一步放开对粮食购销过程的控制,准确把握国家粮食储备粮的数量、吞吐和运作方式,公开国家粮食储备粮及其它粮食市场信息,有效地引导粮食的生产、储存与销售。
建立预防和消除突发极端情况的政策体系。推行粮食进口多元化政策,防止出现对特定国家的粮食进口依赖;创造条件形成稳固的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在国际法基础上,与主要粮食出口国达成协议,稳定供需关系。加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粮食以外的植物性食品生产,建设人工草场,发展草食畜牧业,弱化粮食生产的季节约束,增强其他食品对粮食的替代作用。
利用国际市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粮食的大量供应和价格的下滑,同时我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不断升高,许多人注意到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供应比完全自给自足给为经济,且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人地紧张的矛盾,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篇4
【关键词】安全文化要素关系作用
STUDYONTHERELATIONSHIPSANDROLESOFSAFETYCULTUREWITHITSSOMEELEMENTS
WuZongzhi
NationalCenter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WS,China
ABSTRACT
Inthispapertherelationshipsbetweensafetycultureandsafetyidea,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safetyregulationsarebrieflydescribed.Therolesofsafetycultureanditssomeelementsinworksafetyarediscussed.Thesafetyideaisproposedthat“safetyisrelative,hazardiseverlasting,accidentcanbepreventive”.Thecreationandinvention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arethedrivingforceofthedevelopmentofthesafetyculture.Theeffectofsafetyregulationsisdependentonsafetyculture.Thedevelopmentofsafetycultureisaimportantpartoftheestablishmentofthelongtermeffectivemechanismforworksafetyandthewell-offsocietyinChin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安全生产和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文化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安全科技进步,安全法制健全,安全文化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全健康的社会。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多,经典的是1871年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所作的“文化与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按照我国《辞海》的定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等机构(HSC/ACSNIHumanFactorStudyGrup)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产物,它决定了对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管理的承诺,以及该组织的风格和熟练度”。我国安全文化界将安全文化归纳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1]。
无论怎样表述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都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要素。本文简要论述安全文化与安全观念、安全科学技术和安全法规的关系及其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2.安全观念与安全文化
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安全观念是发展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安全的定义众多,在一般辞典中,安全系指没有危险。由于人们主观上对安全的认识不同,判别安全或不安全有多种概念或定义,也有人认为“安全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将安全定义为“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风险”是指“特定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结合”。国际劳工组织将危险定义为“可造成人身伤害或损坏的固有的潜能”。同样地对事故也有多种概念和定义,通常情况下,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安全总是与危险、风险、事故伴随在一起的。
事故的能量转换理论认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的抵抗力,或是使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由于物质与能量的互换关系,物质的危险作用可认为是能量危险作用的一种形式。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危险源(能量源)与引发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故引起的人体伤害可解释为由于能量的转换而造成的机体破坏。机械能的转换可造成外伤,热能、电能、化学能或辐射能可造成烧伤或其他伤害。存在超过一定数量(临界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里“一定数量”或临界量意味着超过该数量的意外释放能量,超过了人体(或结构、设备、设施)的抵抗力或抗干扰的能力,从而会导致人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海因利希(H.W.Heinrich)统计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1:29:300法则,又称海因利希法则,分析了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与事故发生起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即严重人身伤害的事故起数总是少于轻微伤害事故起数,轻微伤害事故起数又少于无伤害事故(即未遂事故或称事件)起数。
该法则表明:尽管事故发生是小概率现象,单起事故伤害程度的大小受偶然因素支配,但从大样本量统计分析,事故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同类轻微伤害事故或事件多次发生,当达到一定的概率后,必然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因此,如果要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必须从防止无伤害事件和轻微伤害事故发生做起。换句话说,引发无伤害事件或轻微伤害事故的原因同样可造成严重伤害事故发生。为了预防事故,必须分析无伤害事件的原因,在发生重大伤害事故之前,采取预防对策,消除或监控产生伤害的根源[2]。
事故的根源是由于存在危险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可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里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因失误和管理上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生产活动中的设备、设施、场所以及环境条件的危险状态等。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将“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定义为事故隐患。
理论研究和大量事故调查的实践表明,事故隐患,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隐患险于明火”。
在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上,要树立“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正确观念,要纠正“经济发展,事故难以避免”的错误观点。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危险设备、设施、场所增加,人们的生产活动增加,隐患也会增加。但只要树立科学的安全观念,尤其是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采取正确的安全防范措施,有效地监控危险源,防止出现隐患,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和安全水平已是有力的证明。
3.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文化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
4.安全法规与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法规的实施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持,安全法规的生命深藏于安全文化之中。对社会、企业和个人来说,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惧怕国家强制力的结果,也不仅是对安全行为后果的期望的结果,而是安全法规能不能为社会接受,融入社会,是安全法规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安全法规仅是安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保证安全的充分条件。此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对危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安全法规往往滞后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安全法规是变化和发展的。安全法规既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强制实施,也更需要借助习俗、惯例、伦理、道德规范等安全文化要素来自觉实施,尤其在安全法规不健全或当安全法规在边际上不起作用时,安全文化的约束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的符合性与系统性的逻辑必然结果是规范性。文化产生的规范力量使任何与其不一致、不协调的行为或事物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要将其纠正;如果纠正不成功,则将其排斥之[4]。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的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地作用,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5]。
5.结束语
在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安全活动就是不断地辨识危险、评价危险和控制危险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危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危险评价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永存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为确保安全,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采用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安全科学技术方法和防范措施,警钟长鸣,持续改进。所以说安全生产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一致的,以人为本要求生产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人的可承受程度,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环境。
无论怎样理解安全文化的众多定义,必须认识到,安全文化的规范性、系统性及其具有的社会力量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全文化建设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编,安全文化论文集,第5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2月。
2.吴宗之,经济要发展事故可预防,中国安全生产报,2003年6月19日。
3.申维辰,科技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人民日报,2003年5月13日。
篇5
云服务器:保障业务连续性
传统服务器侦听网络上客户机的请求,响应所需的信息。步入云时代,服务器所扮演的角色已不仅仅是数据的反馈方,其承担的服务范围涉及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易管理性等方面的内容。由此衍生出的云服务器性能更强、存储容量更大、虚拟化程度更高。在云服务器市场逐步迈向成熟的时期,怎样根据用户需求做到弹性配置和负载均衡,避免服务器宕机,保障业务的连续性,成为云服务器提供商关注的焦点。
云存储:数据保存灵活可控
对于国内个人消费者而言,经常见诸报端的云存储产品莫过于各种类型的网盘,用户在终端自由存取数据的时候可能不曾想到其后灵捷的云存储架构,云存储利用集群应用和分布式文件管理技术协同各种类型存储设备灵活地工作。云存储优势在于:按需使用、按需付费、可随时扩展增减并减少管理的难度。鉴于网络流量爆炸式的增长,如何通过部署云存储网络来应对海量数据的保存、备份、安全的挑战,您心中是否有明确的答案?
虚拟化:有效整合资源
虚拟化作为云基础架构的关键一环,可有效地降低服务器数量。虚拟化通过对物理基础架构和应用程序的高效整合,节省了数据中心所占用的空间及运营开销。有报告曾显示2012年虚拟化服务器比例将达到50%。随着虚拟化在服务器、存储、桌面和应用程序等领域的日益成熟,用户和厂商都急需一个恰当的平台进行深度的交流。
云操作系统:随时、随地、统一的操作
如果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硬盘仍是你工作或生活“标配”,那么你可能会幻想若能在任何地点、任何轻便的终端上能完成日常所需就完美了。云操作系统的出现令人眼前一亮,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使用者就可以随时享受各种应用。当前企业移动办公人员逐渐增多,利用智能终端的云操作系统,外出一族可以非常便利地进行工作,无论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超级本,对任一文档的修改都将同步到其它终端,也包括驻地的台式机。云操作系统的出现真正实现了“一次更改统一生效”的办公模式。您是否在想哪里可以领略到这种云端漫步的美好体验呢?
云计算基础架构答疑解惑的平台在哪里?
云计算基础架构将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虚拟化和操作系统等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提升了IT资源的利用效率。高可用的l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加快了企业业务层的敏捷性,最大限度地增加了企业的回报。那么有针对性地探讨传统网络基础架构向云迁移过程中各种疑问的平台在哪里呢?
三、云安全
云安全示意图
“云安全”
是继“云计算”“云存储”之后出现的“云”技术的重要应用,已经在反病毒软件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发挥了良好的效果。在病毒与反病毒软件的技术竞争当中为反病毒软件夺得了先机。紧随云计算、云存储之后,云安全也出现了。云安全是我国企业创造的概念,在国际云计算领域独树一帜。
“云安全(Cloud Security)”计划是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最新体现,它融合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新兴技术和概念,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未来杀毒软件将无法有效地处理日益增多的恶意程序。来自互联网的主要威胁正在由电脑病毒转向恶意程序及木马,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的特征库判别法显然已经过时。云安全技术应用后,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而是依靠庞大的网络服务,实时进行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参与者越多,每个参与者就越安全,整个互联网就会更安全。
最早提出“云安全”这一概念的是趋势科技,2008年5月,趋势科技在美国正式推出了“云安全”技术。“云安全”的概念在早期曾经引起过不小争议,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网络安全企业在“云安全”的技术应用上走到了世界前列。[2]
技术原理
“云安全(Cloud Security)”计划是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最新体现,它融合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新兴技术和概念,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
未来杀毒软件将无法有效地处理日益增多的恶意程序。来自互联网的主要威胁正在由电脑病毒转向恶意程序及木马,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的特征库判别法显然已经过时。云安全技术应用后,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而是依靠庞大的网络服务,实时进行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参与者越多,每个参与者就越安全,整个互联网就会更安全。
四、云安全服务----趋势科技
趋势科技SecureCloud云安全6大杀手锏:
篇6
——本报记者 高春燕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技术防范,严格安全管理,切实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本土的安全厂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然而,国内安全厂商和技术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国内用户信息安全意识不强,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并不热心,二是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技术和产品相对较少,不利于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在国内的安全市场上,存在着企业盲目跟风、同质化产品恶性竞争等问题,使安全厂商整体技术水平提升有限。例如当奇虎360搅动了杀毒软件市场的盈利模式,杀毒软件厂商便纷纷跟风免费模式;当云计算在国内如火如荼,概念炒得火热,国内安全厂商便纷纷跟风云安全;当BYOD成为今年RSA大会的聚焦点,安全厂商便纷纷借这一概念宣传相关解决方案。但从效果上看,这些举动并非全都明智,一些安全厂商在与360安全卫士以互联网思路做安全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在国内安全厂商跟风利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终端和网络的安全的同时,国外的杀毒软件厂商已经推出了保障虚拟化平台的安全产品。
篇7
关键词:云安全技术;云计算;计算机网络病毒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目前出现计算机病毒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其实,计算机病毒本身并没有在技术方面有多大的提高,原因主要是病毒分子在网络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互联网传播速度快、高效便捷等特点,借助这样一个媒介肆意传播病毒,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随着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重视,传统的代码反病毒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对于日益出现的病毒威胁,一定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来弥补传统杀毒模式的不足。众所周知,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来源于互联网,那么将杀毒软件向互联网化转变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安全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对广大网络用户来说,云安全技术将会给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
1 云安全技术的含义
云安全技术是一种新技术,它是在云计算和云存储发展之后,经过了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P2P技术等诸多技术发展而来的。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处理网络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问题,还体现了网络信息安全。云安全技术的工作流程:首先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监测网络中软件的情况,等到取得了互联网中木马和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其次,将获得的新信息传达到Server端便会自行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将如何解决病毒和木马的方案发送到客户端。
简而言之,云安全技术的整体思路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将用户的电脑终端和安全厂商的技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病毒查杀网络,不仅可以监测带有恶意性的软件,还可以起到查杀木马的作用,而每个用户既是云安全技术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云安全技术不再是以往的单机杀毒模式,而是变成了网络化防毒模式,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2 云安全的特点
(1)病毒查杀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自从“云安全”的出现,很多的安全厂商就开始改进自己的病毒软件,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就使得软件的病毒处理能力、收集病毒样本的能力以及紧急地域病毒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2)大大提高了反病毒的效率。云安全的出现不仅缩短了和病毒对抗的时间,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样本收集的时间,为分析和处理样本以及升级病毒数据提供了可靠保证。
(3)实现了智能化,为用户体检提供了更到位的服务。例如金山新版本出现了网镖中就设置了一个新的功能,即可信认证智能判断。能够通过智能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决策方案,减少了客户使用网镖的困扰。这样,云安全在无形之中就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安全性的保护。
3 云安全技术的优越性
云安全技术不仅可以反病毒,还向人们传达出一种反病毒的理念,同时它还是一个具有互联网性质的安全防御体系。正是因为云安全技术这种安全的互联网化的思路使得它具有传统杀毒技术没有的技术,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安全厂商来说,云安全是利用网络渠道,不仅利用了人工的力量,还借助了计算机的智能功能,进而查杀病毒。这样不仅减轻了反病毒工程师的工作负担,还大大提高了处理病毒的能力。
第二,对于广大用户而言,传统查杀病毒的方式会消耗大量的电脑资源,杀毒的效率不但很低,并且损耗资源。云技术查杀病毒的方法则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它将大部分的耗费资源放到了客户端,这样一来,客户端就没有必要经常变换病毒特征库,从而使用户电脑资源的耗费大大降低了,提高了客户端电脑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病毒查杀的能力。
第三、应用了云安全技术之后,杀毒软件改变了以往的被动杀毒,而是变成了主动防御。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拦截病毒,并且快速寻找病毒样本,然后针对出现的恶意威胁进行快速地分析和处理,使得杀毒的整个过程智能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反病毒的效率。互联网就好比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参与进来的用户越多,互联网的安全性就越高。
4 实施云安全技术的前提条件
云安全具有很大的优势,为网络安全的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云安全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为依托,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资源。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即使建立起来了比较完整的“云安全”系统,也并不能向期望的那样,顺利地运行。实现云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必须拥有海量的客户。只有拥有了海量的客户端,才能对出现在互联网上的恶意程序、危险网站在第一时间进行捕捉。拥有足够多的服务器群和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则是最安全的保障。
(2)必须具备快速准备收集病毒、上报病毒以及具备对病毒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但是这些任务完成的前提需要一些比较前言的反病毒和网络安全技术,比如虚拟机脱壳、人工智能等技术。这些技术难题的解决需要专业的反病毒技术和经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3)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云技术的研发初期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还需要海量的服务器和设备确保整个系统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到了研发出来之后,后续的经营、改进系统以及扩成数据库、研究经费等都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云技术的实施进行之后,云安全具有美丽的前景,但是付诸实施需要克服众多的问题,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这些主要是关于技术、资金以及设备等方面的问题。
5 云安全实施的两种不同模式
自从云安全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很多的安全厂商就开始了研发自己安全产品的步伐,在市场先后推出了关于云安全的解决办法。种类比较多,像瑞星“云安全”计划、卡巴斯基的全功能安全防护体系、金山毒霸的“云安全”、趋势科技云安全以及江民打造的“云安全”+“沙盒”双重安全保障体系等。
目前市场上大致出现了两种云安全的实现原理,第一种是国内的安全厂商瑞星提出的瑞星的“云”。这种针对的对象是广大的互联网用户。它是通过在互联网客户端上安装软件的方式,然后对网络中软件的行为的异常情况进行检测,当发现有恶意程序和木马出现的信息时,就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瑞星的服务器上面,然后系统进行自动地分析和处理,最后再将如何解决病毒和木马的方案传送到客户端上面。
第二种是趋势科技提出的“安全云”,这种云安全是一种云客户端安全架构,它是建立在Web信誉服务、文件信誉服务和电子邮件信誉服务的基础之上。它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将病毒特征码文件保存到互联网云数据库中,然后进行验证,但是前提是其端点处处于最低数量的时候。趋势科技云安全及时组建了一个十分巨大的服务器群,但是这都是建立在庞大的服务器群和能够并行处理能力的基础之上。这种云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客户端的查询,还可以将威胁到用户的病毒及时地阻拦下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安全保护作用。
综上可知,趋势科技提出的云安全概念和瑞星提出的云安全概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安全模式。前者强调的是首先建立庞大的服务器群,用于组织外来的威胁;后者则强调先感知用户计算机上的未知威胁,但是感知的前提是必须具有海量的客户端用户。
6 结束语
“云安全”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项技术将在传统的病毒防御技术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更加完备的立体型的安全防御体系。随着“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使用群体加入进来,那时云安全技术的发展以及安全的“云”将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受益于“安全云”。
参考文献:
[1]徐刚.云计算与云安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Z1).
[2]范伟.云计算及其安全问题探讨[J].保密科学技术,2011(10).
篇8
发展趋势。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就要做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测技术 应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当前世界的一大重要课题,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而我国也不例外。早在1995年,我国就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从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了保障和标准。时至今日,我国的食品安全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即是指食品符合人体的营养要求的同时无害无毒,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急性、慢性的损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大气、水污染等。2、环境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即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的源头污染,例如农药残余问题,饲料问题等。3、食品添加剂以及防腐剂等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部分食品添加工业用化学制剂等。4、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5、新工艺、新原料、新品种大量运用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转基因食物等。6、由假冒伪劣产品等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其危害巨大,影响深远。一是有害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严重影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二是有害我国食品行业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为我国的农业产品和各类食品的进出口业务带来重重阻碍,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理应受到重视。
二、当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的检测工作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由于新工艺和新原料的不断引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始渐渐显露端倪。另一方面,同样因为科技的进步,新的检测技术孕育而生,并开始大面积运用,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本文就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实际工作的应用做出了一个介绍:
(一)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是针对食品安全概念而提出的一门新的学科。它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相关的技术设备,来检测出食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剔去不安全的食品,进而保障食品的安全。
1、食品安全的检测对象: 农药、兽药、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非食用添加剂、违禁成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加工产物、致病菌…。
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分类: 仪器分析,化学分析,生化分析(免疫分析)。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
1、与农药残留物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因此,对食品上的农药残留物的检测工作成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中重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检测农药残留物的技术不断出现并得以发展,具体说来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微波萃取、固相萃取、加热溶剂萃取以及超临界提取等。这些新兴的检测技术,相对于以往的检测技术来说,具有杂质少、效率高、消耗少、操作简易等几大特点,有效了保证了农药残留物的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其中,固相萃取技术,出现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引发了农药残留物检测领域中一场变革。它因其高效、便捷、安全、可靠性高、准确性高、可重复使用等几大优势,而被广泛运用于农药残留物的检测工作中。近年来,固相萃取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即微固相萃取技术。它能够检测出ppt级的有机氨和ppt级的有机磷。其在多种成分混合的农药残留物检测中也有重要的运用,例如美国的环境标准法(EPA)中,就可以一次检测出过百种农药残余物质。
在我国,农药残留物的相关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一方面,我国的检测技术立足于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不断的总结、归纳和吸收以往检测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我国的检测技术也对国际先进技术进行了参考和借鉴,通过不断的吸收、引用、借鉴实现了国外技术的本土化。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我国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农药残留物的检测技术,例如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其能够检测出蔬果中107种农药残余物质。
2、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时至今日,转基因食品已经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超市里、菜市场上都可以见到,买到。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大量上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成为了食品安全问题中又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点。
目前,较为常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以及免疫分析法。我国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实时荧光PCR检测法以及测试用的试剂盒。它的出现表明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取得了最大进步。在我国,用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检测的检测试剂已经达到了30余种,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检测上居于世界先进地位。
3、与生物性食品污染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生物性食品污染,主要是指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例如:由沙门氏菌引发的沙门氏菌病、由螺旋杆菌引发的螺旋杆菌病、有霍乱弧菌引发的霍乱以及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引发的肠道感染疾病等。这些都是生物性食品安全问题。这些病具有相同的特点:其发病率低,但后果严重甚至有致命的危险,还有有些病菌极具传染性很容易引起大面积的感染。因此,生物性食品污染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同样是食品安全检测工作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慢的特点,很难及时阻止病菌的传染和及时医治病人,具有一定的事后性。现在,新的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开始被运用,如活细胞计数的改进方法:旋转平皿计数方法、疏水性栅格滤膜法(HGMF)或等格法(Isogrid method)、血膜系统(Pertrifilm)、酶底物技术(ColiComplete)、直接外荧光滤过技术(DEFT)、“即用胶”系统(SimPlate);
用于估计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阻抗法、ATP生物发光技术;其他方法:微量量热法、接触酶测定仪、放射测定法等。
4、食品掺假检测技术
食品掺假,即是指在食品正常的组成材料中使用其它材料进行替代。例如,将菜籽油混入芝麻油,或将非食用油掺入食用油中。这些一方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更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用于食品掺假检测的技术孕育而生——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红外光让分子振动并做好记录。然后通过对分子振动记录的对比来判断食品是否掺假。
结语:
民以食为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摆在人们餐桌上的食品亦越来越丰盛。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科技的进步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两重影响:一方面,新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得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上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新工艺和新原料的应用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尖锐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篇9
大会热忱欢迎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管理、科研、教学、生产、应用和服务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踊跃投稿。所投稿件经过专家组评审后,录取论文将在《信息网络安全》(2015年第9期)杂志正刊上刊登,并收录中国知网论文库。《信息网络安全》将赠送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作为藏书收藏,并向录取论文作者发放稿费,专委会还将向优秀论文作者颁发奖金和获奖证书。
一、会议主题
2015年是网络强国战略的起步年。网络强国离不开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支持,只有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前沿技术和科技水平的赶超,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真正自主可控,才能实现从战略层面、实施层面全局而振的长策。当前,信息网络应用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物联网、智能化、三网融合等一系列信息化应用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给信息安全行业提出新的挑战。同时,国际上网络安全技术事件和政治博弈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工业4.0”时代对网络安全的冲击来势汹涌。我们需要全民树立建设网络强国的新理念,并切实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科技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基础”。
二、征文内容
1. 关于提升国家第五空间的战略地位和执行力的研究
2. 云计算与云安全
3. 大数据及其应用中的安全
4. 移动网络及其信息安全
5. 物联网安全
6. 智能化应用安全
7. 网络监测与监管技术
8. 面对新形势的等级保护管理与技术研究
9.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
10. 可信计算
11. 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研究
12. 工业控制系统及基础设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
13.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内容安全
14. 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
15. 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制建设的研究
16. 重大安全事件的分析报告与对策建议
17. 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与诉求
18. 其他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学术成果
凡属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类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成果介绍均可投稿。
三、征文要求
1. 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论据充分、联系实际、反映信息安全最新研究成果,未曾发表,篇幅控制在5000字左右。
2. 提倡学术民主。鼓励新观点、新概念、新成果、新发现的发表和争鸣。
3. 提倡端正学风、反对抄袭,将对投稿的文章进行相似性比对检查。
4. 文责自负。单位和人员投稿应先由所在单位进行保密审查,通过后方可投稿。
5. 作者须按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统一发出的论文模版格式排版并如实填写投稿表,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电子版的论文与投稿表。
6、论文模版和投稿表请到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网站下载,网址是:.cn。
联系人:田芳,郝文江
电话:010-88513291,88513292
征文上传Email 地址:
篇10
关键词:我国 进口食品 食品安全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45-02
三鹿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这些热搜词提醒我们食品安全正在受侵犯,告诫我们重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上演、沃尔玛“挂驴头卖狐狸肉”、台湾牛奶被检含避孕药这些食品安全大事件警醒我们进口食品市场堪忧,告诫我们重视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 进口食品等相关概念
1.1 进口食品的概念
进口食品是指非本国品牌的食品,通俗的讲就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包括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在国内分包装的食品。
1.2 进口食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的消费档次由原来的温饱型逐渐转化为健康型、营养型、休闲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各种进口食品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美的包装、先进的生产工艺带给大众从物质到精神的享受,因此进口食品也获得从学生到青年工作者等不同层次的青睐。
1.3 食品安全的概念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伤害。食品安全具体含义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
1.4 食品安全检验
主要是检验食品和饮料的营养成分,应对致癌物非法掺杂,筛查食品中不明污染物达到或超过农残分析的新兴监管要求等检验。
1.5 进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进口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人生安全,没了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了一切;进口食品安全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进口食品会增大购买力、繁荣市场,达到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双赢局面;进口食品安全关乎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口食品会促进资金的流通、加强各国的经济往来。
2 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
2.1 食品检验的方法
(1)感官检验,通过眼观色泽、鼻闻气味、嘴尝口味,手摸触感等方式判断食品的色、香、味等方面,感官鉴别不光能发现食品宏观上的变化,还可以鉴别出发霉、杂质等微观上的变化,感官检验作为最直接最简便的检验食品的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2)理化检测,运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检测食品的成分和含量。这是个复杂的检验,食品检验的指标不同,检验方法也各异。除了常规的分析方法外,用仪器分析法来检验食品卫生,包括有机成分分析方法和无机成分分析方法;用色谱法鉴定化合物分离混合物。这种检验的针对性较强,要具备专业知识。
2.2 我国对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措施
(1)制订并且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并建立了相关实验室加强对进口食品残留检测。(2)为了防止境外的有毒物质流入境内,先后了多个进出口食品风险警示通告,如《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管理规定》,将有毒食品拒之门外。(3)《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等规章对进口食品的加工厂实施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严格遵守卫生注册登记标准,只有达到资格,才能进入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3 我国进口食品监管面临的现状
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提高,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和我国合作,向我国提供出口食品。所以我国的进口食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区域发展不平等,加上有些技术的相对落后,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进口食品的不断增加,面临的挑战也与日俱增。国际疫情的复杂多变、企业的唯利是图、社会责任感的流失、检验机制的不完善、检验技术的相对落后、卫生标准不够完善、法律不健全、风险预警以及快速反应机制较差、监管方式的缺陷等一系列挑战。
3 对我国进口食品监管的建议
(1)提高人民个人的防伪技术。针对进口食品,人民群众不能盲目跟风地购买,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科普知识定期进社区,为老百姓宣传进口食品的辨别知识,提高老百姓的辨别能力。(2)从源头上进行监管。从种植养殖的生产第一线开始监管,从源头解决问题。比如监管农田少打农药、监管种植业的疫情,这样就不会让有问题的动植物流入市场。(3)企业内部鼓励制度。鼓励企业之间、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发现有辱企业形象的个人就举报,这样可以有力打击没有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4)创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借鉴外国在进口食品安全监管的优秀成果,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创新出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监管方法,保障进口食品的安全性。
4 结语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需要国家的严格检验,但是我们自身也应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学会简单的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虞家琳.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