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生态研究

篇1

【关键词】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1.文献综述

曾有学者对[1]企业生态竞争力进行过研究,指出企业重视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协调的理念应用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原有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并不断创新所获得一种新的竞争力,就称之为企业生态竞争力。亦有学者分析过我国[2]高校生态竞争力。同样地,笔者将生态竞争力引入城市发展中,以其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生态竞争力高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反之,就是不可持续的,与生态不协调的发展。

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笔者借鉴了以前学者对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根据[3]系统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综合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紧扣生态竞争力的内涵,综合考虑了环境、资源、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以[5]张静,夏海勇两位学者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去除了部分与城市生态竞争力关系不大的指标,并结合[3]关琰珠,郑建华和[4]戈蕾等学者的指标,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取性因素,确立了比较合理的指标体系,特别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因而指标体系也具有一定的解释意义。

2.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综合前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在符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下,从环境友好度、资源节约度和社会文明度三个方面考虑,取了如下表1的20项指标。

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4]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个因素通过划分相互关系的有序层次,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要素的要素重要值的权值,并通过排序进行分析。构建判别矩阵,应用1―9标度法对每一层次指标进行判别,依据判别矩阵,通过一定方法计算指标权重。对指标层次排序和总排序计算,优化指标体系,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出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采用求和法计算各指标的最终权重,见下表1。

3.以石家庄市和太原市为例进行生态竞争力的分析

本文选择同为“全国园林城市”的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和山西省会太原市作为研究对象,因其地理位置相邻,文化及产业结构有一定相似,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笔者应用所构建的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具体地分析,找出二者的差异之处,并基于石家庄视角给出参考的建议。

由于指标体系中指标性质不同、数值单位不同,所以首先要进行无量纲化[4],使之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归一化处理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根据实际状况,参考国家相关建设目标和国际水平,设置每个指标的上下阈值(见表1)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线性加权法进行指标的合成,计算公式为:

其中y为合成指数;是各指标权重;为各指标标准值。计算求得综合指数见表2。

从表2结果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到:(1)石家庄在环境友好度和资源节约度上要明显优于太原,石家庄的环境友好度为0.1323,而太原的为0.0975,石家庄比太原高36%,我们可以从原始数据中看到:石家庄在“全年API指数”和”浓度”这两项上明显优于太原,这说明石家庄的空气质量状况比太原要好很多,但是有两项指标“环保投资比重”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上石家庄表现出了一点不足,政府应适当的加大对环保的力度。(2)再看一下资源节约度方面,石家庄也明显高于太原,是太原的1.4倍,石家庄在大部分指标上的得分都比较高,说明石家庄在资源利用方面做的比较好,应该继续贯彻执行,争取做的更好。(3)但是石家庄的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稍微低于太原,原因就在于社会文明度上,石家庄的社会文明度得分仅为太原的72%,从具体指标来看,石家庄在“人均GDP”、“农村人均收入”上低于太原,说明石家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尤其是农民,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以提高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其次在“科技成果”、“教育支出比重”和“R&D占GDP比重”上,石家庄表现出了弱势,其中的“科技占比”和“R&D占比”明显低于太原,这也是导致石家庄社会文明度地下的重要原因,有关部门应当重视科技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石家庄的社会文明度提高,进而保证城市生态竞争力的整体提高。

结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的建设要兼顾资源、环境、社会这三大方面,统筹发展,才能使城市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提高城市的生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玲,培.构建企业生态竞争力初探[J].经济师,2003(2).

[2]李军.我国高校生态竞争力结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

[3]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发展,2007,7(2).

[4]戈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5]张静,夏海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21).

篇2

一、前言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伴随人口总数与资源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人们不合理的开发资源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但是,生态承载力能够正确反映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承载力不容忽视。

随着中原区经济高速发展,中原经济区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这标志着中原经济区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根据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布局要求,中原经济区要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衔接,进而优化中原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因此,加强中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保障生态安全是关键。

在国内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运用有关生态足迹理论模型逐渐的全面开展起来,大多数学者是对模型的修正和相关运用的领域做研究。陈东景、徐中民初步计算了我国有关省份的GDP生态足迹,以资源利用问题为研究对象,更加完善了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和计算方法;高吉喜出版的《生态承载力》一书中,将生态承载力做出了进一步解释;李金平用生态足迹的模型对2001年澳门的水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初步研究;章锦河以2002年安徽省黄山市为实证,对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刘淼等对生态足迹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关改进,并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对岷江及其上游地区在1983、2000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时间动态分析。

本文通过生态足迹理论将土地划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化石能源地、建设用地、水域六大类型,构建生态足迹理论模型,计算出许昌市城市生态承载力,为许昌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建议。

二、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中原腹地,北纬33°41′-34°24′,东经113°03′-114°19′,距省会80公里,总面积4979.26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可分为山地、岗地、平原三大类型,其中:山地面积为717.3平方公里,岗地面积为492.76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3768.3平方公里;该市为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约为726.8mm。土壤类型有石质土、粗骨土、棕壤、潮土、砂姜黑土、褐土等几个土类。境内主要河流有清泥河、双洎河、汝河、颍河,许昌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许昌市属于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许昌市2005、2008、2010年《许昌市统计年鉴》及许昌市统计局的相关数据,通过整理得到2005、2008、2010年许昌市的各类土地供给状况数据。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模型将土地划分为上述的六大类型,构建生态足迹理论模型,计算出许昌市城市生态承载力。

(三)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

为精确计算一定人口消费所需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理论的计算模型计算公式及详细步骤和方法如下:

第一,算出每一种消费项的人均年消费的值;

第二,计算提供给人们所消费的各项消费的土地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aai=ci/pi (3-1)

其中,pi代表的是与第i物品的全球平均生产能力

第三,算出生态足迹也称生态需求的数量值:

(3-2)

其中:EF为总的生态需求,ef为人均的生态需求,N为研究地区总的人口数量;aai为第i种消费物品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ci是i种消费项的平均的人的消费数量值,pi为i种消费类型的平均生产能力;rj是第j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均衡因子。

第五,是生态承载力(EC)值的计算:

(3-3)

公式子中:ec代表的是人均的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量;ai?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rj为第j种土地类型的均衡因子; yj ?为产量因子。

第六,对生态承载状况进行比较,公式如下:

ED=EF―EC(EF>EC)或 ER=EC―EF(EF

三、许昌市生态承载力的结果与分析

表1 生态足迹中各用地类型及构成

土地类型 均衡因子

耕地 2.8

林地 1.1

草地 0.5

建筑用地 2.8

水域 0.2

化石燃料用地 1.1

本文中的产量因子主要是通过许昌市各种不同类型生产空间的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产力的比较而得到的,数值上等于同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中许昌市的平均产量和世界平均产量之商。在计算中,使用FAO公布的每公顷土地类型的全球平均产量,均衡因子见表1:

根据前述生态足迹的模型

(3-3)

可计算出2005、2008、2010年许昌市的生态足迹(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生态供给)见表2、表3与表4: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还应该扣除百分之十二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积。其计算结果如下表5:

表5生态承载力计算的结果

年份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实际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2005年 1.71685 0.50911724 0.448023171 1.207733

2008年 1.80115 0.50393285 0.443460908 1.297217

2010年 1.88452 0.470527155 0.414063896 1.413993

从表5看出许昌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71685,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0911724,实际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为0.448023171,生态赤字为1.207733;2008年生态赤字为1.297217;2010年生态赤字为1.413993,由此得知许昌市已经出现生态赤字,从2005年至2008年生态赤字加大,而2008年至2010年赤字幅度加快。这说明许昌市在现有人口数量和当前的消费水平下,经济活动已超出生态的承载力范围,许昌市未来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剧。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文结果分析得出:许昌市2005,2008,2010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1.207733hm2,1.297217 hm2,1.413993 hm2,已经超出许昌市的生态承载力。目前,许昌市正处于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占用了大量耕地,加剧了人地矛盾;许昌随城市人口总量增加而加大消费的需求量也致使生态需求量增加。与此同时,近些年许昌市在经济建设中依旧存在物耗、能耗偏高的产业,许昌依旧是以增加物耗能耗量来发展经济。总之,这些因素导致许昌市生态赤字逐步呈增大且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为了减少生态需求和生态赤字的出现,以降低生态赤字,增强许昌市的生态承载力,提出以下的建议:

第一,坚持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先原则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起来

坚持城市生态优先的原则,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对许昌市城市规划进行指导,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趋向生态平衡,进而带动区域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发展只有控制在城市生态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才能实现许昌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 控制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提高人们的素质,以减轻城市的生态压力

人口数量增多,自然会造成粮食和其他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多,而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和人口数量和消费量有关。因此,要重视人口这对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许昌市在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同时,还要提高人口素质,改变许昌市居民对生活水平的看法和粗放的的消费形式,合理利用各类资源。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3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greenway and ecological network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use urban greenway to construct urban ecological network system. The greenway construction situation, natural ecology, cultural, traffic and policy elements of Zhengzhou city are analyzed, and four principles are put forwar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tinuous communicati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uccession, and project feasibility.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关键词:绿道;郑州;城市生态网络

Key words: green way;Zhengzhou;urban ecological networks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52-03

0 引言

继河南省委省政府于正式出台《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后,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打造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宜居的中原大都市。但伴随着郑州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下降。针对郑州城市快速扩张,填补式的、扎针式绿地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生态发展平衡,本文正是探究如何利用城市绿道来整合整个城市分散破碎的绿地及生态环境,来构造和谐完整系统的城市生态网络,为郑州市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发展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相关概念

1.1 生态网络 生态网络思想溯源于19世纪的公园规划时期,该时期形成了大批城市公园和保护区,后期也被学者称为生态廊道、绿道网络等。生态网络是集生态、文化、娱乐与一体,由各种类型的生态面域、廊道等线型元素和各种节点经过规划、设计和管理形成的网络体系。其包含自然生态型、游憩型和风景名胜型等三种类型的生态廊道,具有维持城市物质能量循环、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交通和景观等重要功能。

1.2 绿道 绿道(Greenway)即“绿色+通道”,由1959年在美国首次提出,是具有承担生物移动功能的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是连接城市空间和各种景观生态资源的,综合休闲娱乐、景观、文化等功能的带状(线性)绿地空间载体。例如滨河、溪涧、山脊线等自然生态廊或滨水临山带状公园,城市道路两侧绿地带,铁路沿线绿地等。城市绿道具有维护城市自然生态、休闲游憩、承载社会文化、形成城市线性景观等重要功能。

2 城市绿道与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的关系

城市绿道和城市生态网络建设,是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生态园林城市和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绿道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绿色骨架,能够将整个城市的生态格局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

2.1 利用城市绿道构建生态网络的重要性 城市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线”,形成的绿道网络将城市中分散的“点”、“面”等斑块有机的整合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绿色骨架,进一步协调和促进引导城市有机布局,科学发展。除此之外,城市绿道可以有序的有效地展现城市整体景观,保护景观的稳定性,增强区域环境协调性,其形成的有机绿道网络则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2.2 城市绿道与生态网络的关系 城市生态网络承载着整个城市中生态物质能量的循环和传递,它不仅仅是视觉空间上的延续,还需要水文、土壤、微生物在地质方面的连接。而生态物质能量的传递离不开城市绿地,(譬如微生物、土壤水分无法在硬质铺装上进行传递)城市绿道则很好地将分散的生态及人文斑块有机串联,增强生态与人文环境的联系,增加城市游憩空间,增强城市生态学系统的稳定性,是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骨架。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绿地斑块、节点、生态廊道连接形成的,其中生态廊道起到重要的连接、过渡和扩散的作用,生态廊道即使文中所提的城市绿道。生态廊道利用河道和道路等占地面积相对较小的线性空间形成密度较高的线性景观,连接城市生态中心保护地和生境,使各个区域的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3 郑州市概况

3.1 城市环境及生态风貌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辖金水区、二七区、上街区、惠济区、管城区和中原区六个区域面积共约1010.3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城市总人口约862万人,市区人口约425万人。城市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天气干燥、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市域内有金水河、贾鲁河、熊耳河三大水系形成城市滨河景观,历史文化资源以商城遗址为著。未来5年,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将着力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目前郑州市按照《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在建成区周边启动了森林生态城建设、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风沙源生态治理、绿色通道和贾鲁河林带、尖岗和常庄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等林业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新造林100万亩,其中新造林68.5万亩,平原林网150万亩,绿化道路、河渠5600公里,林网间作控制率提高到93%。

3.2 城市绿地规划状况 为了协调连接“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中的“两核、六城、十组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郑州市委市政府对“两环十五放射、十条快速路和绿博大道、四港联动大道”等主要路段、10条水系河道、10个道路节点实施绿化改良,其中绿化总面积19万亩,建设林中绿道100公里,绿化生态廊道1400公里。修建的生态廊道不仅有健康步道,还建设有为市民锻炼身体、休憩娱乐的场地空间。两环十五放射道路两侧的绿化控制线均为50米,这些绿化廊道为郑州市居民通往大自然和郊野绿地提供了环境良好的绿色通道,也为郑州市域游憩绿道网络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2014年郑州市园林局调研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郑州市市区绿地总面积13440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4050公顷,绿地率达到34.8%,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9.3%,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其中城市道路绿地普及率达到了100%,道路绿化达标率为90%。

4 利用城市绿道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对策

4.1 城市绿道布局要素分析 郑州早年被誉为绿城,城市交通便利,市内道路绿化覆盖面广,绿地普及率高,公园绿地分布均匀且景观资源丰富。区内河流、水库、湖泊分布均匀,文化历史古迹众多。

①自然生态要素。主要城市绿地:西流湖公园、雕塑公园、碧沙岗公园、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关、动物园、金水河滨河公园。近郊生态绿地:植物园、黄河风景名胜区。主要河流:金水河、索须河、熊耳河、贾鲁河、东风渠、南北大运河中线、七里河、十八里河、十七里河。

②人文要素。郑州是中国古都之一,国家历史名城。现存历史文化遗址内容丰富,主要有:郑州商代遗址、“二七”纪念塔和纪念堂、书院街、文庙――城隍庙、德化街――大同路历史文化街区。

③交通要素。郑州是中国重要的公路、铁路和空运交通枢纽,这里仅分析对城市建成区绿道网络产生影响的市内交通:陇海铁路、京广铁路、连霍高速、绕城公路、107国道、南三环、北三环、西三环、中州大道、郑焦城际铁路等。

④政策要素。《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是“两带一环四楔两湖七链”,其中的两带、一环、七链,不仅包含城市道路绿地、城市滨水景观绿化带,还包含了沿城市周边道路、丘陵、河流的生态防护林带,这些绿地均为组成城市绿道生态网络并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4.2 城市绿道布局原则 在城市建成区内规划布局城市绿道不同于城市郊区,它受到用地面积、用地状况、用地功能等诸多限制,在布局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生态保护原则。城市绿道生态网络是城市绿地功能的扩张,依据规划范围内的景观要素条件,因地制宜的布局城市绿道网络系统,重点保护城市自然生态。通过绿道的带状特性,有效地连接贯通城市中的公园绿地、滨河绿地、道路绿地及街头绿地,解决城之中存在的破碎的、不连续的绿地斑块孤立问题,构建城市完整连续的生态网络。

②连续贯通原则。生态网络将城市的环境纳入一个能量物质分析代谢循环模式中,城市生物能量循环有赖于绿地生态空间的连续,而城市的人文则需要时间及空间的连续。在构建城市生态网络时,需要通过连续的绿道和间接的生态跳岛来确保整个网络的连续贯通,并依据城市不同功能区结合市民出行及活动特点进行等级丰富形式多元的绿道布局。

③地域特色和延续文脉原则。城市绿道布局应考虑城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基础和绿地基础,将城市分散的历史遗迹串联,创造独特的、丰富的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绿道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

④工程可行原则。郑州市区地形平坦,老城区绿地规划建设较凌乱,绿地形式依托人民公园、碧沙岗公园和紫荆山公园为主,多以填补式扎针状的形态存在,规划系统性不强,人口众多建设用地比重大。新区(郑东新区、高新区)绿地规划系统性强,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比重均衡。在进行城市绿道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工程实际,制定和选择经济可行的城市绿道线路。

4.3 构建对策

①全面规划、分级建设。绿道网络应考虑区域-城市-社区三级规划。区域绿道以保护整个郑州市域的生态环境为主,发挥城市边界的保护和控制作用。城市绿道强调对城市各社区组团的连接,确定绿道骨架,串联建成区内块状公园绿地、历史文化遗迹、滨水绿地等,按照空间人文地理等特点划分若干区域,进行社区绿道规划。社区绿道主要连接居民就近游憩休闲点状街头绿地等。建议郑州市区可按照陇海及京广铁路,将整个网络分为五个区域,进行社区绿道建设。

②注重连通,体现城市特色。绿道不是简单的绿化带或步行道,在规划建设中不仅要围绕“连通”这个要点,还要充分融入各社区的地域人文特色,给社区居民提供具有识别性的活动场所。本文“连通”不仅利用绿道将城市中分散的绿地斑块连通,还要注重水分能量的生态通道连通,建议参考穆博(一种新型绿地空间模式的探索――以郑州环城绿道网为例)提出的绿道与城市干道连接处的设计方案来规划设计生态廊。建议将商文化、二七运动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文化、地区遗址文化、城市水文化等融入在绿道中,辅以游憩服务设施,形成具有郑州特色的人文绿道。

③利用原有带状绿地作为绿道骨架。郑州市建成区中已建和规划有大量带状绿地,包括:滨河绿地、道路景观绿地、带状公园及带状街头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已有带状绿地作为绿道骨架,不仅可以节约工程成本,还可加强稳固保护原有生境的自然生态。如:南水北调中线两侧防护景观绿带、贾鲁河滨河绿地、索须河滨河绿地、107国道道路景观绿地等可作为城市绿道加以环绕;北三环道路景观带、中州大道道路景观带、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绿化防护带可作为中心区域绿道作为支撑;西流湖带状公园、金水河滨河公园、熊耳河滨河绿地、东风渠滨河景观道可联系内外两圈城市绿道。

参考文献:

[1]盛鸣.对当前我国绿道网规划建设“热”的思考与对策[J]风景园林,2015(5):31-37.

篇4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景观生态;生态美学;景观生态产业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化、城市化及人类活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幅度和规模改变着自然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及全球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维护其再生能力,并使人类生存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做好生态景观城市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交互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景观设计要遵循自然辩证法。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背景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未来生态城市的基本轮廓应当是:(1)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2)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材料。(3)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形成全面的协调共生网络。(4)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始终具有最佳的生态位和最强的组织力。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而设计出了十大战略,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2 生态景观城市设计策略

生态设计是指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模式。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保持水循环,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摒弃掠夺式开发的弊病,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为了保障城市发展规划对原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 4 种类型。根据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和城市空间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划分,对城市生态设计采用的方法叙述如下:

(1)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更高效地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2)随着自然生态和建筑智能概念的深入人心,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现代人居环境质量除了体现现代、智能、科技、舒适性以外,还要注重现代生态的观念,体现对居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的物种尊重与关怀,维护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居住区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现代的人居景观环境要求在规划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结合自然环境做好小区景观设计。

(3)在房屋建设开发、设计中提倡使用环保施工工艺、使用节能环保材料。比如清水混凝土建筑在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属于新兴的施工工艺,也有成功的例子,如:清华东路公寓、大学生公寓等的外墙设计为全现浇装饰清水混凝土剪力墙。清水混凝土墙面建筑是不再进行外墙装饰、将结构与装饰一体化的建筑,即用清水混凝土这种最自然的材料来表达建筑本身最纯粹的美。它没有多余装饰,消除抹灰,减少了湿作业,节省工料。清水混凝土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混凝土,舍去了涂料、饰面等化工产品,有利于环保、节能。

(4)住宅的装饰设计、施工应从保护人体健康出发,安装更先进节能的建材、窗户和隔热设施,采用更好的节能装置和更加有效的采暖和空调系统等。为使住宅的能耗降低,开展各种新型节能装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比如将一种能阻挡99%太阳紫外线和 79%太阳能的玻璃功能膜贴在玻璃上,能有效地改变玻璃采光值和其它物理性能,大大节省室内制冷制热费用,并可减少太阳光照射对室内物品的破坏等。还可采用新型节能玻璃排斥太阳热量,减少夏天的空调负担。建筑装饰工程中不仅要求材料美观、耐用,同时更关注的是有无毒害,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及环境的影响。

3 对城市景观生态发展的前景展望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规划已经越来越趋向成熟,逐渐体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态势,对城市生态科学研究的加深,生态健康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使城市景观的建设有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更多的既能顺应自然环境规律又能表达人类实用与审美精神需求的景观不断问世。

当代城市景观规划凸显出人性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总体特质。人性化特征是景观发展的中心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它是景观规划超越功能意义进而完善人的生命意义的体现。它呼吁设计为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照。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和身份的受众进行设计将不断增加景观的独特内涵和意义,另外针对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这些特殊人群的设计会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同传统的景观形式相比,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景观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未来景观的信息化发展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信息的高度发展为景观的表现形式的提高创造了可能,其生态功能的完备与审美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景观系统中,以信息表现为主的各种标志系统和指示系统将以更加丰富、简洁便利、高效的形式出现;信息化的提高,无疑使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性增强,人的参与,景观的影响,使时空感觉产生变化。

景观发展的多元化来源与文化的多元,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文化景观呈现迥异的面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景观的发展不应是走向一种声音,而是保留地域特色的差别,我们应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文化构成的脉络,地域文化传统将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从而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4 结束语

目前对于组成生态城市的各要素的研究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综合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应在分析考察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为实现生态城市勾画蓝图。生态景观城市的构建与设计,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可持续发展进程,其理论与实际意义非常重大,必须把握设计总原则,从城市总体到植物设计出发,才能加快生态景观城市的合理构建。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71.

篇5

关键词:园林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发展;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19403

1引言

我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事业近些年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在现代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园林的涵盖范围也从传统的封闭式建设延伸到了现代的城市街头、市区、郊外、风景区等,并在现代化的城市理念和技术支撑下,进入了生态园林的新发展阶段。笔者研究和分析了当前园林建设的现状以及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关的改进措施,对有效发挥园林建设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城市生态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在生态原理基础上,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的发展,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在生态系统的制约下,实现人与地球生态的和谐发展。进行园林建设,也需要在遵循生态、环境科学等原理的基础下,进行植物、景观以及其他成分的科学组合,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功能与效益并存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在当前提倡发展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加强城市园林建设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园林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和效果。

2.1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

一个富有特色的园林,能够给人们留下对城市的基本印象,是城市的灵魂之一。城市园林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一方面园林中多彩的植物以及花色,能够随季节变换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有着美化环境的功能。另一方面,园林中山水植物的和谐统一,也能够陶冶情操,使人放松,回归自然,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另外,园林还能够满足人们逐渐提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

2.2有助于吸引外资和人才

招商引资除了政策以及税收方面的手段,城市的投资软环境建设也很重要。再者,当前的社会竞争,主要是人才方面的竞争。只有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才能有效吸引人才和外资的引入。而城市园林建设为城市带来了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富有亲和力,自觉拉近了与外界的距离。整个城市的品味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较高的发展程度,自然能够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人才的引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2.3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一直以来,园林行业都被认为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辅助行业,其服务性质受到了忽视。事实上,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产品,也能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近些年来,旅游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比重。而在许多国家,如新加坡、泰国等,也把旅游业看作是生态环保的朝阳产业,因而大力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园林景观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也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这些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在我国,近些年来也着力于园林行业建设,使之脱离城建,成为自行发展的独立行业。

3当前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武汉地处我国的江汉平原,有着大面积的丘陵地貌。该市的年降水量在1200 mm以上,湖泊密布,水资源丰富。在植被区系上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到落叶阔叶林的过度林区,独特的地形和植物资源优势为武汉园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党的“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导下,武汉市努力构建山水田园城市,全面加大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截止到2015年,武汉市主城区的公园达到了69个,绿地面积达到了2770 hm2,人均3.5 m2。较之以前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全国生态城市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表1)。建成区的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化面积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都与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2015年武汉地区园林绿地建设情况见图1和图2。

从图1中可以看到的是武汉总的园林绿地面积占据总面积的比例总的来说并不太高,最高的附属绿地面积也不足20%。且武汉各行政区的不同类型的绿地面积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江汉和~口等区域,均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但各部分面积都相对较小。绿地是园林建设的重点,这一现状也表明了武汉市的园林建设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园林建设体系也并不完善,建设力度有待加强。除此以外,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对现代园林建设认知不足

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多样化发展,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简单地种植草木的园林绿化建设了,而是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的园林生态建设。建设新时代的城市园林,不仅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特点以及生态现状来设计建设方案,还要能够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改善被破坏的生态为重任,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当前普遍存在着对其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的现象,部分的园林管理者也缺少相关的管理意识,只有多学习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树立现代的管理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园林建设的重要作用。

3.2当前园林建设难以带动生态经济的发展

对当前的城市化环境污染进行治理,一方面要从行业入手,对其污染源进行适当的控制,以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空气净化方面的工作,这就需要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来中和城市的污染程度。就当前武汉市的发展状况来看,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并不理想,存在着严重的“三废”污染(水体污染、固体污染、大气污染)以及热污染、噪声污染等情况。由于早期城市建设发展对环境问题的忽视,导致了当前武汉城市园林建设和生态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3.3行政宣传及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进行园林建设,也需要一定的法制宣传作保障。当前的一些园林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宣传及执行力度不够,众多的市民仍然缺乏必要的爱绿护绿意识,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这也导致了在园林建设区域内的违法行为查处不到位,执法区域并不完善。另外,在当前的一些公园绿地建设中,还存在着众多的设备失修以及管理和养护方面的缺失现象。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也对生态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加快园林建设,助推城市生态经济发展

4.1提升公众认知,重视园林建设

进行园林建设最主要的组成就是绿化建设,因此,就要保证城市拥有一定的绿地面积,并有效提升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并要将其作为城市绿化的目标,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切实提高城市的人均绿化面积,提升绿化水平。首先,要在生态伦理学的指导下,对城市的总体规划树立长远的目标,并能有效保护城乡结合带的资源。其次,要合理规划城市园林建设,制定合理的生态绿地系统。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有效的人工生态群落建设。最后,在园林格局设计上,可以采用大园林规划,将线条状绿地的建设发展成为多样化的,符合一定审美需求的园林景观,如带状、环状、片状等,实现点线面的和谐统一。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冀广超:园林建设和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研究园林与景观

4.2实现园林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为有效保证园林生态建设,发展城市生态经济,需要认真做好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将其列为城市的重点发展对象。要实现城乡建设的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地结合农村的特色生态,将绿化规划延伸到乡镇,实现不同人文和自然景观结合的“大园林”格局。同时,也需要将园林绿地生态效益更好地发挥出来,提高城市的绿地定额指标,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单位还需要加强建设资金的落实,建立健全园林建设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对破坏绿化生态的行为能够落实责任,进行必要的行政处罚等。现阶段的园林建设,要能够实现与生态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做到和谐统一、双向发展。

4.3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原理进行园林建设

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建设一般以植树种草为主,仅供部分人欣赏和娱乐,现代园林的建设要以城市为背景进行全方位的延伸和空间拓展。与传统相比,由封闭走向了开放,服务的对象也面向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大众。这也要求园林的景观设计要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园林建设的环境、生态、经济、娱乐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效益。因此,现代新园林建设要进行投入产出的计算,也要运用市场经济的理论,树立必要的市场意识,实现对园林的市场化经营。在这些理念指导下,要切实把园林行业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有效提升园林各种效益和功能。因此,随着人们生活的多元化,园林建设已经成为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提升园林生态环境的品质,产生增值,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开发机会以及人才的引入,有效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除此以外,为有效提升园林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还需要借鉴和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等,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

5结语

园林建设在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与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因此,针对当前出现的园林建设问题,相关的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园林建设中,可以通过必要的宣传和管理,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原理作指导,实现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以促进园林建设发展,助推城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飞.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J].北京农业,2016(6):80.

[2]王玉璞.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3):60.

[3]隋玉明.城市风景园林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2014(27):301.

篇6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环境要素 影响 研究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话题,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激增,很多大中型城市陷入了严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能源匮乏等恶性循环中。同时,随着我国工业的复苏,工业能源消耗巨大,废水、废气的乱排放现象严重,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城市生态安全。

1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1.1 城市生态安全的介绍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对于生态安全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并且考验着区域生态环境是否有足够能力抑制重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土地、水资源、大气污染、生物安全等,当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维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时,就说明当地的生态是安全的。

1.2 保护城市生态安全及其环境的重要性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生态安全危机逐步呈现出来,例如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由于人口密度过大,城市建筑密集,出现的严重的热岛效应,现在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等,这些生态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切身利益,所以,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2 环境要素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表现

2.1 自然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1)非农用建设用地增多。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等不断增加,很多城市在前期规划时,没有结合当地情况,缺乏设计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并且,随着房价的日益增长,给外来务工人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2)水资源的匾乏。我国局部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大量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造成水资源紧张,加上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节水设备不完善等因素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使用率低。

2.2 环保部门监管不到位

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管理方法不到位,考核指标不明确,加上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了监管力度与法律法规不协调,产生较大的实施阻力。

2.3 尾气的大量排放

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加重了环境污染。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汽车尾气的排放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

2.4 城市中的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城市中,大量的流浪动物影响着城市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很多城市对于流浪动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安全。

2.5 人为因素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水资源浪费、工厂排污等严重影响着城市生态安全。

3 防范措施与对策

3.1 加强环境治理,控制污染

改变传统的防治观念,加强预防工作,加大整治污染源力度。城市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提高排污能力,将排污量降到最小。强化群众的环保理念,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市场出现了各类环保产品,如生态厕所、节水淋浴等节能产品,可以大力推广和普及。对于工业污染,企业内部必须加强排污设备的更新换代,保证设备的排污能力达到最优。

3.2 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城市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并逐渐向生态经济方向发展。生态经济能够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初期,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自然环境与建筑物协调统一,保存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

3.3 完善立法,加强管理力度

相关部门应结合城市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程序,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对重点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对违规企业和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大力施行赏罚制度,进行责任分工,将责任明确到部门或个人,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到有章可循,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并及时解决。

3.4 引入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目前用得较多的是生态承载力分析方法,最新的方法是生态足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可直接分析某城市在给定时间内占用的地球生物生产率的数量,通过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与能源的比较,判断该城市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其生态系统是否安全。同时应该注意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作评价的时候应增加或者减少一些指标,不同的城市的具体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3.5 加强人口管理,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制度的推行,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来自人口的压力,但人口的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完善系统的人口管理体系,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外来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在一些贫困地区深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教材中,环境保护从娃娃抓起,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通过公益广告等形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 结语

解决城市生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件非常复杂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解决城市生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提高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政府方面应加大整治力度,狠抓落实,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达到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朝蓉,孙永玉,朱清科,叶文.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8).

篇7

关键词:世园会;城市生态公园;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众所周知,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公园带来强大的空间,在建设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其公园本身的生态可持续性,城市生态公园不仅具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城市乡土特色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新型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展示生态文化景观等方面独树一帜。因此,人们开始对城市生态公园大为追捧,其设计理论的讨论也空前热烈。

1.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论

1.1 建立和谐生态系统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是生态设计的价值所在。在生态公园设计中,生态思想要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以这种和谐的生态观来改善人的行为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使公园的使用功能与生态功能在空间、内容、规模上能协调一致。生态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应主动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的作用,把生态因子向着使人感觉更舒适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考虑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如行道树的选择既考虑造就人行道的林荫效果,再如恰当的垂直绿化起到室外降温的作用,穿插能释放较多负氧离子的针叶树种或既杀菌又有清香气味的树种,从而使空气清新。

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公园设计的根本,公园往往建在山体、水畔、海边等地方,这些地方地处生态学上的边缘汇带,天然景观虽好,但地质、水文、气象、生物诸因子间的平衡比较脆弱,更易发生自然力导致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台风等。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着手考虑环境稳定性的问题,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提高环境稳定性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在规划中尽量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现状,因为这是千万年来各种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结果,如果你强行把它破坏了,就可能引起生态系统连锁性的退行性变化,或它又向原来的状态恢复,把你花了投资构筑的东西和安排的景观部分或全部地毁坏掉。其二,在维护和加强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应是首选的,因为这些活的东西可以通过适应和调节而和其它生态因子达成平衡,虽然从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长期看却是最稳定的。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护坡、生物固堤等。

1.2优化公园景观规划格局

通过对理想景观模式、景观格局分析及适宜性分析等景观格局理论方法的综合使用,按照公园的生态要求和功能要求,将公园的景观格局优化,使公园景观规划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创造时空交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景观。例如主入口区,该区域以休息空间和水景为主,作为人们进入公园的主要交通地点,在景观上也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增加公园的吸引力。入口区的休息空间成为人们绝佳的等待休息区域。园中的湖水,让还未进入园中的人们提前体味到园中的乐趣和与自然的交融。独具特色的林荫大道、木桥、流水、鸟鸣、花香让游人身临大自然,流连忘返。再如自然生态观赏区,此景区被水系包围,跌水、大水面以及溪涧的不同水面设计,丰富水景观的形势。湿地生态保护景区――水上活动区,利用原有地理位置,湖水的便利,遵循自然遗址和天人交融主题,将此区规划成一个湿地的生态保护景区并让人们亲身感受原始生态的美。

1.3 生态设计兼顾文化内涵

文化是精神的体现,是景观空间的精髓和灵魂,一个没有文化承载力的生态公园,是令人心生距离感和冷漠的。美国建筑师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把“生态设计”定义为“任何与自然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生态设计要表达出与其生态内涵相一致的景观形式,给人以潜在的文化熏陶和直观的美学享受。从文化概念中提取一个城市根源的特性,让城市公园的设计具有文化性,一个公园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文化观的城市公园生态设计把隐性的生态文化层面的要素转化为显性的生态美学景观,通过对生态美的基本特征和范畴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更具兼容性的元素,使“生态”与其它文化概念相融合,展现出更具特色的设计理念。

2.西安世园会生态设计

2011西安世园会会址位于西安灞生态区,是西安新型生态新区。西安世园会在规划建设中以绿色环保为理念,在诗意的园林画卷中展示了文化神韵,并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西安世园会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的理念,将以现代生态理念再现和展示长安生态美景。在园区的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以水为脉、以绿为底、以景为翼、以雅为体;综合运用当今生态建筑的最新成果,建造“零消耗、零排放的生态示范建筑,以“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为主旨”,借助园区水阔岸长的地域特色,植柳造园,再现长安灞柳盛景,实现碧水长天、天人和谐的自然风情,打造城市生态公园的新阶段。

西安世园会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的同时,使陕西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文化与生态的完美融合。,比如在这些景观艺术的绿色画卷中展示环保理念,五彩终南是秦岭的缩影,在鲜花植物中巍然屺立,重在传达尊重环境即是尊重自我,长安花谷用不同色彩的花舟描绘出“天上”美景,在绚烂多姿的视觉震撼中反衬“大地”艺术的苍白,呼吁花满城都;灞上彩虹是结合水面的景观艺术,烘托出开阔壮丽的花水之美,更强化了水之可贵,城市应对生命之泉倍加珍惜;这些景观不仅是生态化的自然美景,更是生态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总结

城市生态公园作为大型公园建设的基础考虑因素,其设计理论及方法还需不断的完善。西安世园会作为一个大的城市生态公园的代表作品,可以为今后城市生态公园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使得城市生态公园设计达到其整体性、可持续性等特性。

项目基金: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资助:陕西重大景观规划设计与人文精神(项目批准号:11EH138,项目类别:国家西部)

参考文献:

[1]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Hohhot,the larger cities of western China,appears water shortage, w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air pollution, ecological damage, lack of energy,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decline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the health level of residents, and to protect the rural environment in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rowth with the swelling of population.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are becoming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sigh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to measur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Hohhot;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untermeasures

近20年来,中国城市数量和规模均有大幅度增长。1978年设市城市193个,城市人口比17.9%。1997年增加到640个,城市人口比28%以上。各类建制镇20 000个以上。目前中国城市人口比将近3 000[1]。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规律表明,当城市化人口水平进入3 000~6 000的中期发展阶段后,普遍出现城市化进程加速现象,预计在21世纪城市化水平将跨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是以尘、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物的煤烟型污染。降尘、颗粒物污染全国大城市100%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尤其是北方城市,在冬季采暖期,烟雾弥漫,空气质量很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全球大气中含二氧化硫最高的10大城市,中国竟占了3个且都在北方。近年大城市燃油车辆尾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在建设及其规划中的一大课题。呼和浩特作为国家确立的全国46个重点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城市之一,可看作黄河中上游及华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其环境质量的好坏,既关系着呼和浩特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也关系着北方地区生态大环境。自建立环境保护制度以来,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一直是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而忽略了广大农村的环境问题,本文着重把农村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问题一起研究讨论,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 北方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北方地域范围的城市生态环境现在总体在恶化,城市周边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着自然生态恶化、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现象;而城市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水平较差;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对中国整体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1.1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城市、农村生态环境分析

1.1.1 呼和浩特市、旗县区生态区域类型。呼和浩特市现辖4区、4县、1旗,即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托克托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和林格尔县以及土默特左旗共77个乡镇、1 007个行政村。呼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蒸发量大,降水量仅是蒸发量的五分之一。风沙大、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覆盖度低,这是其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4%。森林覆盖率现为20.69%。把呼市分为4种明显的景观类型区域,即低山丘陵草原――农田景观,大青山、蛮汉山山地森林景观,土默川平原农田景观和黄土丘陵农田――草原景观。武川县属大青山和低山丘陵草原地带,森林覆盖率仅为5.42%,由于干旱、风蚀沙化、过度放牧,草场已遭到严重破坏,巳呈荒漠化的趋势。森林景观带主要位于大青山、蛮汉山山地,此处是呼市地区的风水宝地。土默特平原农田景观包括土左旗、托县、和林县及呼和浩特周边部分地区,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为的破坏,耕地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及盐碱化随之而来,造成环境质量破坏严重。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市周边生态环境正面临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各地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边建设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造成环境质量大逆转。

1.1.2 大青山生态环境。被称为呼市天然屏障的大青山生态保护问题更是刻不容缓。在放牧集中的夏、秋两季,大青山北坡、南坡牲畜总量近60万头(只)。其中北坡超载约80%~90%,南坡超载110%~120%,带来的恶果是草原被严重破坏,刚刚长出的嫩枝嫩叶惨遭啃食,草场丧失了结籽、繁衍的再生能力。由于超载放牧、牲畜骤然增多,致使大青山土壤植被遭破坏。植被经牲畜轮番践踏,越来越稀疏,遇到暴风骤雨,土层塌陷,岩石更是。随着山里畜牧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人工放牧营盘增多,人们乱砍滥伐林木,乱采、偷采矿山,建房取暖、建棚养畜,造成大青山林木锐减。近年来,呼市有关部门在大青山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地段建设宾馆、别墅群、高尔夫球场等豪华的楼堂馆所和餐饮娱乐设施。与此同时,沿山地区的数十家乡镇、个体采石厂、小金矿、陵园坟地对大青山植被也造成严重破坏。

2 北方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北方城市大气环境不容乐观

目前,北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空气混浊,水质污染、土壤变坏,作物绿化受害。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城市化以及交通运输的现代化,经济活动的强度日益加大,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强烈。城市的经济发展使自然资源匮乏,“三废”排放量加大,城市人文生态环境条件日趋恶化。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量大,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城市大气污染已成为居民的头号杀手,如表1[2]为北方城市大气降尘的元素含量。由表1可知北方某城市大气降尘的灰尘中重金属等元素含量最高,主要是Cu, Pb, Zn, Hg等。烟尘中Cu, Pb, Zn, Se, Hg也很高,烟尘是污染城市土壤的主要来源。呼和浩特农村农民生活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秸秆和柴草,其中农村户均煤炭消耗量为年3.15吨。按全市29.9万户农户计算,每年煤炭消耗量达94万吨。由于直接燃烧和低空排放,由此产生的烟尘约3万吨、二氧化硫2.6万吨,煤烟型污染也逐渐突出。

2.2 城市市区缺水、水环境污染较严重

北方城市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市区缺水。呼和浩特是我国缺水城市之一,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利用,已出现了降落漏斗,若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水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呼和浩特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呼市农村饮用水问题也很多,据呼市水务局普查统计,目前,在呼和浩特农村仍有55.87万人饮用水不安全,饮用水氟含量超标的有17.6万人,饮用苦咸水的有7.06万人,饮用未经处理地表水的有1.25万人,饮用水细菌指标超标的有1.25万人,饮用未经处理受污染地下水的有1.05万人,其他饮水水质问题的有1.28万人。呼市有9个旗县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的县就有4个,而这些地区也被联合国人口组织定为人类不适宜居住地区。表2 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水中微量元素含量[2]。地下水硬度和矿化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等指标不断上升,综合超标率逐年增大,大大超过饮用水的标准。地下水污染,水资源告急已成为全国城市发展中的严重问题。

呼市乡镇企业的水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他们中有的在选址时缺少合理规划布局和科学论证;有的在选择生产项目时,未进行充分的环保论证,没有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致使一些属于严格控制和禁止投产的生产项目被立项投产或被盲目引进;有些乡镇企业科技含量极低,机器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粗放经营。在污水排放方面,可以说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不靠河的排入荒滩、土地,土壤经“潜移默化”,污染着地下水;靠河的排入大、小黑河、清水河、浑河等,但最终流入的还是黄河。沿黄河一带原本水土流失严重,每年夹带着5 000万吨泥沙侵入黄河。呼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75%的地表水均来自过境的黄河。广大村民对如何预防和减轻身边的污染知之甚少,对受到污染侵害常常无可奈何。

2.3 农村环境问题堪忧

在呼市的周边旗县的乡村中也大都存在着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滥用农药和不合理使用化肥,不止造成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对农副产品的安全构成危害。同时,农用地膜残留和积累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生长并危害牲畜安全。呼市作为国家确立的“乳都”,乳业发展前景广阔,奶牛养殖本来可以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分散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造成人畜禽混居、畜粪便随处堆放,极易造成人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前些年在呼市发生的禽流感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 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既存在矛盾的、对立的一面,也存在着可以协调、统一的一面,即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体。经济发展带来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实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3.1 控制城市“三废”污染,合理开采利用水源;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保问题

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故要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呼和浩特市环境质量想要有所改善,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市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必须严格控制城市“三废”污染,切实加强对污染源头的治理。

合理开采利用水源,杜绝浪费,切实加强对污染源头的治理。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的生产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依靠环境科技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和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技术进步尤其是农业生产进步,对整个城市及周边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影响。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能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又要注意和防止人们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2 加大普及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提倡节俭消费尤其重要,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层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提高物质的利用率。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教育反对过度消费,改变人类传统的观念,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全民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生态环境教育,努力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氛围,使广大民众更多的掌握环境保护意识,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法规、政策,从而更自觉的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中。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地区的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有利于开发一次资源,发展替代产品,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使之成为是呼市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3.3 加强政府职能,全面提高城市竞争力

呼市政府要加快解决目前比较突出的道路建设、饮水安全、污水排放等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的排名中,鄂尔多斯排名较为靠前,位列第28位,包头37位,呼市第58位,这表明呼市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在文化城市竞争力和知识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呼和浩特充分显示首府优势位于38位。一个城市只有竞争力增强了,经济才可以大大发展。城市的环境面貌大大改善,随之农村环境也会迅速改变。身居西部生态环境落后的呼和浩特,应在提高竞争力上狠下功夫。各旗县区应认真落实吸引区内外人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科技骨干到城市农村去工作。让他们指导建设一批不同层次、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示范性新农村环境样板模式。

3.4 重视农村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市区、郊区和农村相连的大生态保护系统

呼市政府要像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村庄规划、粪便无害化处理、人畜禽分离、推广沼气使用清洁能源等问题的解决。针对呼市9个旗县区绿化先天条件不足、生态脆弱的现状,必须走以开发促重建、以重建促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与重建相结合的道路,由过去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掠夺自然资源,转变为保护、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从分散治理转为综合治理,从先破坏后治理转为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重建相协调。对一些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短期内难以恢复植被的贫困地区,应对该地区的“环境难民”采取搬迁转移的措施。呼市在绿化建设中应借鉴其它园林城市的好经验和好办法,还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建立市区、郊区和农村相连的大生态保护系统。

4 结 论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地讲,一方面是要根据城市环境容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提高控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能力,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要转变发展模式、更新发展观念,实现经济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社会经济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减少城市生态失调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地把人类和动植物的废弃物回到土壤,把工业废弃物分别加以分解或再生,以保持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和支持郊区农业发展,降低经营成本,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还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只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涵。呼市现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家园变得天蓝山绿水更清。

参考文献:

[1] 薛永鹏,张梅.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警系统研究[J]. 统计教育,2009(8):7-12.

[2] 李秉成.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1-6.

[3] 高燕茜. 呼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EB/OL]. (2009-08-04)[2014-06-20]. .

[4] 毛志勇,等. 内蒙古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关系的动态分析[J]. 财经理论研究,2014(159):5-7.

[5] 王祥荣.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途径[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 杨士弘. 试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62-68.

[7] 朱学晰. 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0(5):96-98.

篇9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措施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一个城市科学的生态系统必然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2008年2月,廊坊市通过了国家17个部委的考察,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城市生态作为廊坊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效能。

一、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城市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城市生态是一个庞大且科学的系统,城市生态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在城市中尽量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即如此。生态城市建设正是顺应可持续发展要求所必须选择的路径。

2、城市生态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更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各类资源进行消耗和影响,包括日常的消费、废物的排放、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交通等。城市生态就是要在保持一个各环节、各领域相对平衡的前提下,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根本目标。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以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并且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作为城市生态建设,所要求的目标和终极也就是要实现整个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解决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建设才会有目标,可持续发展才会有载体。

二、廊坊城市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

廊坊毗邻京津,区位优势独特,但是作为一个水资源和土地紧缺的城市,城市生态建设更加迫切。

1、因地制宜。目前,城市生态建设在全世界都有不同的建设方法和内容,巴西以增加公园面积和改进公共交通为主线;日本以解决环境污染为主线,澳大利亚以恢复退化的土地为主线。而廊坊市城市生态建设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又要找出城市生态建设的瓶颈制约,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2、节约资源。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地、大气、水和生物资源的使用,以保护为主,适当利用。

3、循环利用。对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等都要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实现“再生”利用。

4、科技支撑。城市生态建设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科技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采取先进的手段和方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优化配置土地、开发新型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5、以人为本。城市生态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人的最大诉求,以满足人的生产、生活愿望为目的,使城市的发展不要威胁到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推进廊坊城市生态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结合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城市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多渠道社会融资体系,坚持“谁投入、谁受益”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城市生态建设的社会事业和环保事业。

2、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利用产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实现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再利用与再循环。努力促进“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向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一是引导产业选择,推动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发展生态与高科技农业,启动无公害粮油基地环评和认证工作。二是优化产业布局,结合“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建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倡导产业间资源共享及和谐共生,加强产业实质性联系,构建合理的产业链,打造环首都科技产业带和环天津科技产业带。三是实施循环经济补链,推动资源的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开发培育木质能源林和速生丰产林以及经济林,实现“青城长在,永续利用”。

3、缓解水资源压力。以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和水市场管理制度,建立水淘汰的宏观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生态节水农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项目。促进城建、生产和生活节水,推广节水器具的应用。

4、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按照“生态宜居休闲商务中心”定位,中心城市采取“三点组团”(市区+开发区+万庄新区),各组团靠高等级道路连接,用大面积森林隔离,避免城市建筑连成一片。二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地覆盖率。三是构建城市公园网络,提高居民进入公园的便利性,发挥城市公园的生态、休闲和娱乐功能。四是全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和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为城乡提供生态产品,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五是采用生态建材,提高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六是发展公交系统,提高城市公交系统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强力推广使用燃气汽车。七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社区小家政、小诊所、小餐桌、小超市等“工程”。七是优化社区生活环境,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独具北方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篇10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生态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城市规划是创建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之间是有排名的,而且我们国家也把城市分成不同的级别。有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二线城市如哈尔滨、常州等;三线城市如大庆等一些不太出名的城市。城市划分等级是有一定的标准而不是随意划分的。在这些标准中其中一条就是生态型城市的规划。由此看来生态型城市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本文就生态型城市规划中的相关事情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1.生态型城市的概念

什么是生态型城市?如果大家不首先把这个概念弄清楚的话,大家便不会了解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意义。有些人认为生态型城市无非就是绿色城、无污染城市。其实这些理解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实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这才是生态型城市的真正含义。

2.城市规划的含义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生态型城市,下面就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城市规划的含义。其实"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这就是城市规划的含义。

3.研究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意义

上面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生态型城市和城市规划的含义。想必大家对生态型城市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为什么要研究生态型城市规划的问题。其实许多人并不了解研究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意义。认为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研究,不但花费巨大的资金,对百姓也没有什么益处。都不如把钱花在医疗设施上或者其它方面上。其实这些观点是不对的。随着我国国际形象的逐渐提高,我国正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出现在列国之间。构建生态型城市不但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还能美化城市环境,构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城市。试想每天生活在一个优美环境中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此外,近些年来随着发展,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资源的重要性,于是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内容。

4.生态型城市规划需要达到的标准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生态型城市的概念和研究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意义。想必大家对生态型城市规划这件事情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其实生态型城市规划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它是具有一定的标准的。下面本文就为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毫无疑问既然是生态型城市的规划,那么所需要达到的标准之一便是要符合生态性。也就是说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环保这个因素。不能忽视生态型城市的环保性能;此外,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也是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表现。如果在生态型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则这个生态型城市规划是不会达到标准的。因此相关人士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是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

5.生态型城市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既然生态型城市的规划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在规划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一些规则,最后的规划才能符合标准。那么生态型城市规划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本文为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

5.1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符合实际生活

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便是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许多人认为这一条不应该作为原则之一。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实际生活中是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的。许多人在做规划的时候忽略了实际生活这一方面。用空想主义来进行规划。结果规划的结果是很完美,可是实际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原因就在于他们忽略了真是时候这一因素。因此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是一定要符合实际生活。

5.2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符合城市指标体系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想跟大家阐述一下的,那就是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时候,规划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城市指标体系。独到这里大家或许有所疑惑。认为生态型城市本身就是比普通的城市更高一层次的建设,怎么会不符合普通城市指标体系呢?其实大家大可以不必疑惑。这种事情在生活中是真实发生的。许多人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是只考虑了怎样使规划满足生态型城市的标准,却忽略了基本城市一个达到的指标体系。因此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时一定要考虑普通城市指标体系。

5.3生态型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

生态型城市规划应该是要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的。这里想必不用本文多做解释大家也会明白。无论是普通城市还是生态型城市。一个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无非就是供人生活和使用。如果一个城市的规划再符合生态的准则,然而它却没有做到以人为本这一点,那么那也是一项失败的规划。无论在什么时候,一切事情的核心都是人。所以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以人为本,这样才能规划出真正适合人生活的生态型城市。

5.4生态型城市规划要坚持成长性原则

生态型城市规划是要坚持成长性原则的。也许许多人会问:什么是成长性原则?其实成长性原则的真正含义很简单,就是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时要从发展城市 的角度考虑。一个城市是需要不断发展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如果一个城市不发展原地不动,那么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成长性原则。要让城市不断的发展与壮大,不断的与时俱进。

5.5生态型城市规划要以环保为主

生态型城市规划是要以环保为主题的。这一点想必不用我多说大家一定会理解。生态型城市本身就是要以生态为主的建设,如果在生态型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连最基本的环保都不能符合要求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规划也就没必要进行了。因此,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环保为主题,不能造成污染和不必要的浪费。

5.6生态型城市规划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最后一点要跟大家说的便是因地制宜的规则。为什么要说这一条准则呢?其实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每个地方具有每个地方的特点,每个地方也有每个地方的优势。一个生态型城市的规划符合这个城市,但是不一定满足其它城市。因此,在进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所处的地点和环境进行规划,这样能够使规划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和生活。

结语:生态型城市的规划还有许多的工作,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这是一项长时间的工程。生态型城市规划需要消耗许多的人力、物力和耗费巨资。因此相关部门一个做好一定的规划,争取以最少的资金建成最完美的生态型城市。此外,相关人士在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面对难题,不要回避。最后希望我国早日完成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工作。

参考资料: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