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2:2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研究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研究生论文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27-01

一、中学语文教学特色

中学语文教学当然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但高中语文教学与大学本科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紧密的联系,时间衔接自然,课程内容的照应与过渡更显著,故本文中学的语文教学主要谈高中部分,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关系密切。

高中学生在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系统学习后,经中考升入高中,此时最大的求学目标便是高考升学,正如众所周知的,高中的一切课程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转,为对付此国内第一大考,于是形成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些特色,即:

(一)应试教育化,综合能力弱

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对付高考,所以凡是与高考相关的利于高考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会进行,而凡是与高考无关的或在其次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不会进行,或进行得很少,以免占用了有限的宝贵时间。高考是个指挥棒,历年高考真题也是个晴雨表,反映高考的动向,严抠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制胜的秘笈和法宝,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弱。

(二)重视打基础,口径较狭窄

因为高中的语文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所以一般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呈现出重视打好基础,语文的知识面、涉猎面都显得较为狭窄,特别是学理科的学生,主要局限在掌握基本知识点上,对未来学习的适应口径较窄。

(三)集中在课堂,实践活动少

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特点所限,高中语文学习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以课堂教师讲授学习为主,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课外阅读靠学生自觉和学有余力。高中学生语文课程也有一些科研活动,但一般来说科研活动都有限。

鉴于以上分析的高中语文教学特色,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不但为应试,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这是现实国情所定),还应为学生将来大学的学业和人生打下雄厚的基础,更应重在激趣,激发、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树立信念。如第一位女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不知会为多少孩子打开探究世界之大门,会激发多少孩子对浩瀚宇宙苍穹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献身科学的热情,语文课程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

二、大学本科生语文教学特色

一般地我国大学对本科生都开设有较多的人文类选修课,包括大学语文这类课程,有的学校还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大学里的语文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宽口径,重素质

大一新生经过高考千军万马的厮杀,闯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真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们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进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学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被激发出来。相较于高中的应试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视野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宽口径,为以后的学业和事业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让大学生的学业、事业适应性更强。

(二)多讨论,有实践

大学语文课都会有讨论环节,讨论课较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思考,各抒己见。有的讨论甚至引发辩论,给学生更多启迪和收获。

大学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做志愿者、家教、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些都可成为大学语文学习和发挥的第二课堂,如成为作文的素材来源,为多种文体实践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性强。

(三)时间自由,阅读较充裕

大学生活学生自主掌握的时间较多,相较高中学习生活自由多了,可自由阅读的时间较充裕。鉴于大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列出参考书目,推荐对的好书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教师还可多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学习,激活其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开拓视野,如读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等,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申报一些人文类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活动。

三、研究生语文教学特色

这里所说的研究生语文教学包含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广义的语文教学可以包括语言文学类(鉴赏的、专题的等)的选修课程,狭义的语文教学主要指研究生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工作。本文主要谈谈狭义的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

(一)心智成熟,适应性强

硕士研究生经过大学的学习,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工作经验,一般心智都比较成熟,社会适应性较强,有的人还已成家,所以硕士研究生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宝贵阅历,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导师主要在关键处点拨,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有深广度,具学术创新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学术性,具有探索性。语文学科教育探讨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主要研究教学法,也涉及教材的编选、评价等,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应突出其创新性,力求出彩出亮点,给大中小学的一线语文教师以启发和借鉴,并力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归纳为一定的理论,使之具有普适价值。由此,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最后定稿结论中都必须非常强调有深广度,具备一定的学术性,有创新点,这样的论文还可投稿发表出成果。

(三)讨论为主,重视成果

硕士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课堂更重视讨论,讨论和教师讲授约各占50%。因研究生课堂一般人数有限,比较便于组织开展讨论,教师可事先布置若干讨论题或阅读材料,到时研究生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点评、总结,这样的教学常能达到预期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考试更多的也是写论文形式,教师、学校都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尽量多地发表文章,重视成果,为未来读博进一步深造和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在学术上已有一定的方向感,由此,教师对语文学科教育的研究生在语文教学上也会着重讲学习研究的方法,教师可提出供学生探索的一些问题,图书资料查阅获取的途径,及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将平时的课业论文、毕业论文等修改后积极投稿发表等,有异于大学本科的语文教学,研究生语文教学常常是小课堂和导师制,研究生还可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做研究,其学术性和创新性都大大加强了。

四、中学大学研究生语文教学的衔接与拓展提升

篇2

一、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充始于1999年,历经8年到今天,普通高校由1998年的1071所,发展到2005年的1792所。1998-2005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年均增长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23.5%;2002~2005年,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36.2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6年11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2006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人;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7年预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

如果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高校毕业生将约149万人毕业后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另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预算,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这就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目标并且充满信心。面临此种就业压力,毕业生如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面对似乎并不可取,应当正视竞争,自我营销,争取以智取胜。

二、大学生应做出明确的未来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些年,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与高校都存在明显准备不足的情况,而作为大学生更为这突然而来的巨大压力变得不知所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认为,我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

1.应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知道自己适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感兴趣什么,而选择了什么;说不上选择和感兴趣什么,只有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或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每个个体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体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会有所区别。据调查发现六成以上的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有明确规划的人占20%以上,11%的人没有作任何打算。大学生应根据自我生涯发展的个性,通过一些计划的实施,达成他们对所存在问题的明了和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首先认清自己,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次要了解职业,关注职业特征及对人才的要求,关注职业发展动态;再次,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采取准确的营销策略。

2.对薪酬的期望要现实。2006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大学生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褒贬之词均在,但客观上使得毕业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成熟和现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与法学院的大学生们在对江苏省十所高校80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显示,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期望人数较少,这些数据反映出现在毕业生对于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

3.择业观念应更新,择业心理应健康。目前在大学毕业生中官本位思想、依赖与享乐思想、轻农思想等依然严重,就业追求大城市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专业对口和互相攀比等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项有关“农科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显示,88.51%的学生要求留在城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对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受访学生中希望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工作的比例接近50%。国家和各高校现在都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从江苏省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可以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就业区域上苏南五市仍是学生们的最爱,约占55%,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在苏北五市就业的毕业生占19%,比上年增加2%。在就业单位上,去事业单位就业的约为16%,比上年减少4%,而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为6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4.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大学生创业包括从事企业管理、商业规划、经营活动等,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学的知识,科技优势和专业特长,激发创业热情。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第一应做好创业的知识准备;第二要培养良好的创业素质;第三要锻炼良好的管理才能。

三、大学生应做出合理的营销竞争分析

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就好像一件刚刚完成的“产品”,要在市场中同类似产品进行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作为“产品”的毕业生要明确哪些人是你的现存竞争者,哪些人是你的潜在竞争者,毕业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求职方法,以此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1.潜在竞争者。这部分竞争者是极易被忽视的,但是他们的竞争力却不可小视。包括两类人群:①企业的下岗职工。这部分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工资、待遇等要求较低,可以从就业市场中分走部分对智力、学历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其中的少部分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提升学历层次,成为既有工作经验,又有具有相关知识储备的竞争者,将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较大的冲击。②跳槽的人员。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单位工作多久?”时,20%的人回答1—2年,35%的人回答2—3年,8%的人回答3年,还有15%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由此可见大学生工作稳定性不高,跳槽频繁。一方面有许多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将目光瞄准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寻求比现有工作更加稳定、收入更高的工作。这部分人由于年轻,具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拥有相应技能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较新毕业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将占据部分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人员的跳槽行为,使得原单位对招聘应届毕业生会心存疑虑,降低了对应届毕业生信任度,会担心新招人员经过培训和短期工作后,积累工作经验又会跳槽,导致单位人力资源和部分商业秘密的流失,他们就会减少提供给毕业生就业岗位,而选择从别的公司挖人。

2.同期同学历毕业求职者。这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主流竞争人群。彼此之间拥有相同学历,相似的年龄,这使得竞争变得十分残酷且激烈。毕业生在面对此部分人员竞争时应首先对自己有个宏观上的定位,然后在应聘时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才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3.同期高学历毕业者。近些年研究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以江苏为例,2004年就业率97.98%,2005年下降为97.32%,2006年就业率降为96.03%,造成这种下降的关键原因是市场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并未随着研究生的大幅扩招而增加,并且用人单位并非都看重学历,他们更看重学生的能力。因此现在许多研究生都将就业方向转向本科生就业市场,在竞争中他们就具有了学历上的优势,从而占据一定的就业市场份额。

4.即将毕业求职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形下,高校在大四时期基本不再安排课程,因此许多学生只有一个任务——找工作。这些未毕业的学生由于父母、人情、关系等原因也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这部分人群相对于前三类竞争力较低,在就业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

5.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充分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明确用人单位所需专业,投其所需,不能“病急乱投医”。从来自于2006年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技能型人才受到企业追捧,而部分没有专长的大学生迟迟找不到工作,因此毕业生要根据市中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调整自己应聘的方向与岗位。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有些专业人才虽然用人单短期内并不需要,但是如果你能对该单位进行仔细的了解和分析,预测到他的未来需求时,通过努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长,有时是可以为自己赢得机会的,当然这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

四、大学生应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

在进行了营销竞争分析,明确竞争者之后,毕业生采用何种策略来发挥自身优势,击败竞争者,实现早日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1.更新观念,采用合理的市场定位策略。作为毕业生要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情况,要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期望值。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都瞄准了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使得这些部门门庭若市,不堪重负,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景观。我们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只有当上公务员,吃上了“皇粮”或者到国有事业单位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工作。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报考年龄的放宽使得竞争更加白热化,而几年的招录工作,使得公务员的队伍已经相对饱和。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不足5%,地方院校可能更少。

因此,对于毕业生而言,应当把当公务员,吃“皇粮”作为自己就业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全部的目标,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俗话说“要骑驴找马,不能光脚乱跑”就是指一开始能找到“马”,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能去自己理想的单位,应当退而求其次,先骑驴再找马,先就业再择业。

2.注意产品生命周期,就业宜早不宜迟。企业经过艰辛的产品研制将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希望产品尽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获取最大的利润。但是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这就是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同样作为高校产品的毕业生也拥有一个生命周期,在现在就业市场明显“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犹豫不决,往往会错失良机,等到就业黄金时期一过,由应届毕业生变成了往届毕业生,那时候的就业压力将更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所以不要在意第一份的工作是否是最理想的,由于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说不定你今天认为是无聊没有前途的职业明天可能就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够早签约的情况下尽量早签约,可以使自己的心早日沉下来思考工作之后的事情,想想自己面对人生新的挑战时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采取促销策略,展示自我特点。大学生就业面对数以万计的竞争者要取胜自然要突出自我的优势所在,以此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获得他们的注意。经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校内的学生会工作以及校外的公司实习是最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的。因此近几年大学生普遍重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参加学生组织——培养自己社会性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培养技术性能力;以及高校流行的“考证热”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竞争时加重自己取胜的砝码。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开始倾心于“灰色技能”的培养,读《厚黑学》、练酒量、学唱歌跳舞、找关系,并将这些能力作为寻找工作的跳板。这些情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在用人单位已从对“全才”的需求转为对“专才”的需求,许多用人单位开始重视学生的技能情况,拥有实践经验、组织协调能力甚至一些“偏才”的毕业生较同类竞争者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在某一方面享有特长,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就要全力推荐,让他们知道你的优势与长处和你加盟该单位能给他带来的变化,这样在同别人竞争时,你就会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超级秘书网

篇3

关键词:失业结构性失业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就业力

结构性失业

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马克思研究了结构性失业的特征和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社会存在职位空缺,却又存在大量的“畸形人”,即只能胜任原来工作的人,他们一旦失业之后,就加入了大量低技能失业人员的行列,这就表现为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由于劳动力“局部职能过剩”,即劳动力的能力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分工、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就出现“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失业。

对结构性失业研究较多的是西方经济学家,他们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论流派,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观念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产生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状况。

根据结构性失业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主要属于结构性失业。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各级各类的大学毕业生,甚至达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另外,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刚一毕业就失业了,他们就是目前热议的“啃老一族”的一部分。这就是“失业与职位”并存的典型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就业观念的落后。大学生在求职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客观现实的需要来选择职业。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择业单位来看,大学生大多数都选择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等单位,但这些单位需要的人才有限,相反一些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却需求大量人才,大学生却不愿去选择这些单位就业;从择业地区来看,大学生大多愿意去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去西部地区,更不用说去农村地区就业了;从期望薪酬来看,大学生多数期望有高工资回报,却不考虑自己的贡献有多大。

(二)知识技能型结构性失业

由于知识技能的缺乏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在历史上,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行统分统配制度,上了大学就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不学无术现象在大学校园不是个例。从现实看,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助长了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大学生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刻苦学习,来到大学,突然“自由”了。在我国大学的“难进易出”的体制下,一些大学生只追求“60分万岁”,即使不及格,也可以补考。因此,大学生基本上不存在毕不了业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生主观上放松的生活常态,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状况确实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一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三)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区域差别大,资源禀赋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落后。在这些区域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正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差别巨大,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期望在大城市、东部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到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就业。这样,在大城市、东部地区人才济济,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在中西部以及广阔的农村地区亟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却不愿问津,这就形成了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体制制度型结构性失业

我国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影响,表现在:第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招生专业等都要按照计划指标来进行。一些专业已经很陈旧,仍然按计划招生,而市场急需的一些专门人才却缺少相关的专业设置。第二,我国高校的治理,仍然以校长治校为主,教授参与高校治理不足,以致出现教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设置已过时,要求取消该专业,同时设置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时,却困难重重,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这样,一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学习一个市场并不需要的专业,到毕业时失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我国大多数高校招生实行“志愿定专业”制度,这种制度使不少大学生用宝贵的大学时间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后果往往是很难学好,以后面临着再次改变专业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另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因此,这些体制制度的障碍导致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治理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获得,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教师和教辅机构人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课改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现实,能够充分反映现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做到与时俱进,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从而减少大学生思想观念型结构性失业的发生几率。

(二)深化教育体制制度改革

首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授在参与高校治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旧专业的存废和新专业的开设。其次,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中以“志愿定专业”的做法,允许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笔者认为我国大学教育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革: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不分专业,学习相同的内容,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大三、大四阶段根据大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有关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大学生的专业,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再次,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高校可实行“末位淘汰制”等方法,以确保培养出真才实学的大学生。

(三)统筹城乡发展以缩小区域差别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别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解决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我国已充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的部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然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举措的进一步落实,还存在许多问题,要不断落实相应的方针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区域协调,从而解决大学生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四)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笔者认为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就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在大一期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科学的测评,让大学生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大二期间进行有关职业的详细介绍,让大学生了解各种职业之间的差别及其要求。在大三时根据前两个阶段的引导以及在大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这就进一步要求大学生仔细了解这个具体职业需要哪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依此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从而打下胜任工作的良好基础。在大四时,学校在搞好实习工作的同时,要千方百计搜集各种就业信息并及时进行公布,让大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职位需求状况;同时利用各种资源,举办有针对性地招聘会,这就能够给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4

戴尔1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心理相容度高,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学习相同的专业,沟通与交往容易;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1]。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表现出以下特点:(1)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不仅包括同往,异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3)从交往方式看,以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新型的社交方式BBS和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2]。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1猜疑心理,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类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态度,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人际交往陷入困境。因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所以,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自我中心,不能深入沟通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但是关系非常一般,沟通质量不高,与多数人的关系仅是“点头之交”,没有知心朋友,既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希望周围的人以他为中心,服从于他。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3自卑心理,交往困难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较为敏感,缺乏自信,他们处事过分谨慎,为减少挫折,尽力避开人群,因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以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常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这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狭小。

4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导致社交恐惧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

5孤僻心理,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性情内向,少言寡语,有些人可能还存在某些怪癖[3]。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偏差,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比如: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负,导致交往中的盛气凌人并不屑交往;而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羞于与他人平等交往,导致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往中的恐惧感。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心理上也不成熟,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交往障碍[4]。

2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如不尊重人、缺乏责任感、情绪无常、放纵自己、过分苛求他人、行为怪异、虚伪、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欠妥当,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或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3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学生不能与人成功交往,往往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们一贯作风是只顾埋头读书,很少注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但是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和他人交往,他们也意识到了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其内心渴望交往,但又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从何做起,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屡次碰壁。

4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多元化对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拜金主义和价值主义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不少大学生为了当选班干部而请客吃饭等;游戏主义让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些大学生追求过程,不在乎结果,这在异往中尤为突出;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在网络上寻找人际安慰,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上的这些负面因素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

5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交往。经济状况差一些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前途关注较多而对人际关系关注不多。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从而很容易带着自卑的情绪与人交往,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敏感[5]。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

1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多好,相貌多英俊,父母的地位多高,家庭多富有,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处,尊重对方,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自以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就居高临下,看不起别人,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遭到大家的反对而被孤立。

2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相待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虚情假意,言行不一,甚至欺骗对方,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交往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3理解原则互相理解是人际沟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大学生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需求,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多为他人着想。在交往中,善解人意,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6]。4宽容与谦逊的原则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文化、观念、习惯和性格的不同,会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和谦逊的原则,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宽容待人,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对方,从而消除矛盾和误会。同时,大学生应虚怀若谷,谦逊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向别人学习,谦虚待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7]。超级秘书网

六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1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悦纳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同时要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满意自己,有自豪感、成功感、顺心感和愉;能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憧憬;能够冷静地、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充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既不“夜郎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在人际交往中,确定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

2发展为动力,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加强人际交往,是每一位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有着独特的交往原则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就要努力提高自己,改进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大学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不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还是水平比自己低的,我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品质[8]。

3客观地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与别人接触时,对别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获得的,而往往是间接推断的结果,间接推断往往会带有不少客观因素,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尽量避免人际交往中认识偏差的影响,充分认识它们的规律;其次积极对待他人的情绪,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心声,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最后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绝对化要求,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要求别人。

4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良交往情绪时,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谁也不会对我特别留意;或者告诉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这种自我暗示,不断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醒自己,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9]。

5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增加交流机会,扩大交往的范围,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症结,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10]。

篇5

【论文摘要】团体心理辅导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的开展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6]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全民的国防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国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职责”的理念,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政府部门国防教育的奖惩机制。通过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真正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全民重要节日纪念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7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数量激增,紧跟而来的是就业问题。尤其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大学生理想抱负的实现,同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学者庞巴维克于十九世纪末提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社会学家开始广泛关注这一概念,并逐渐发展成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并列的理论概念。自20世纪90年以来,社会资本理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和前沿问题。我国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该理论迅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运用该理论来研究中国当前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成为新的认识视角。本论文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通过在对J大学毕业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所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一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二、社会资本理论

关于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学者们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不同学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对其有不同的界定。最早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到社会学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所拥有的,表现在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许多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各种结构之中,并且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当前国内学者对社会资本主要有三种界定:一是认为社会关系网就是社会资本,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二是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三是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存在于每个人周围的社会、社区和家庭等环境因素。

本文中“社会资本”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些行动者的利益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相互进行各种交换,甚至单方转让对资源的控制,结果就形成了持续的社会关系,这种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资本。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了解当前学术界所运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取有用信息,结合实地调查得,这即为本文的出发点。

(二)实地调查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主要采用了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100位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近一年的大学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0个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

表一 样本构成表

人数

(人) 所占比例(百分比)

即将毕业的大四本科生 10 10%

已毕业近一年的本科生 90 10%

已找到工作 87 87%

未找到工作 13 13%

家庭因素(父母、亲戚、父辈关系等) 37 37%

社会因素(家教、兼职等所积累的社会关系) 16 16%

学校因素(老师、同学、社团组织等) 11 11%

专业因素 14 14%

其它原因 9 9%

笔者在调查中将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三大因素作为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通过调查发现这100位受访者已经找到工作的87位同学中有64位是通过这三大社会资本因素来获得工作的,约占工作人数的74%,可见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四、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获取就业信息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信息的获得,但如今在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加上出于节约人力、物力的考虑,其招聘信息往往在小范围流通,从而使只能有一部分人获知招聘信息,这时社会资本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调查,10%的被调查中因为其兼职过程中所建立的关系网络获知招聘信息后,转告他们并直接帮助其获得就业岗位。因此,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会减弱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就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往往对求职者的素质、能力等个人信息以及真实求职期望等方面并不了解;而对求职者来说,他们又对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可信程度等方面并不熟悉,而这时,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方便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帮助其获取就业信息,而这个信息对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来说都是有用信息。

(二)有助于降低就业成本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需花费大量求职成本,包括在就业信息的获取和求职中花费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等。而拥有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就可以直接获取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减少了信息传播的环节,降低了求职成本的投入。此外,由于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本,他在就业中的精神压力就会减小,获得求职信息会较早,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且对工作获取的自信心也会坚定,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意外事情的发生。可见社会资本在降低大学生就业成本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供给及其他创业支持

在当前我国就业的大学生存在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自主创业者。这在已就业的大学生中占比例很小,本此调查100位受访者中只有2位是自主创业者,依靠亲戚朋友为他们的自主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和其他必要的社会支持,就是凭着丰富的社会资本来支撑他们创业。可见正是拥有了丰富的社会资本才使得他们的自主创业成为了可能。

五、对大学生通过社会资本促进就业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利用家庭因素

调查中发现,在就业的87位大学生中有37人是通过家庭因素来帮助就业的,占到就业者比例的43%,是大学生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成长环境单纯,自己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数量少,交往范围小,因此,充分利用家庭因素来帮助就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利用家庭因素促进就业的方面,不能只注重与父母关系密切的强关系,还要注重联系不太密切的弱关系,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拉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中讲到,“弱关系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桥梁”、“在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强关系)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弱关系)而获得的。由于家庭因素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稳定性比较高,容易交流,且有比较强的意愿性,它是大学生各种社会关系中比较容易开发的部分。

(二)广泛参与学校的各种团体、组织

笔者在调查中所列的社会资本的第三大要素是学校因素,学校里各种团体、组织包括各级学生会、学术团体、社团等,还有很多非正式组织,如俱乐部、同乡会等在大学生就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多参加这些学校里的团体活动,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人力资本,还可以在参加这些团体组织的过程中建立起他们的关系网络,它可以突破班级、宿舍甚至学院的空间限制,这些团体和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校期间多参加各种团体和组织,建立广阔的朋友交际圈,积累大学生的社会资本。

(三)积极开发利用校友资源

校友资源也是大学生重要的潜在社会资本。大学校友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同学关系网络,为毕业生在就业和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有几位受访者正是通过毕业于本校前几届的学长的帮助获得了工作。因此校友资源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资源,假如大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好这一巨大的社会资本,将会对自己的就业提供非常重要的帮助。

篇8

大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一般包括选题、开题,论文撰写,完成修饰及最后答辩阶段,每一步骤其信息需求都有所不同,如:选题和开题是论文写作的关键阶段,这时主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查找最新的文献,一些文献的查找对其选题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开题阶段对开题的内容写法等一些规范性资料是必需的,撰写阶段将需要大量的新旧文献,尤其是一些知识含量较高的专业书籍、期刊,对学生写作有重要作用,可能直接影响写作进度。在论文完成后期较喜欢对一些写作规范及答辩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解。总结写作中的信息需求,主要可分如下两种:

1.一般需求。适于所有学生的一般性写作需求如:论文书写规范、论文一般研究方法、一般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使用方法。网络环境下知识量异常丰富,如何在海量文献中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而不是盲目地去翻阅、浏览。学生需要了解与论文有关的全部书刊资料在图书馆的收藏分布情况和借阅规则,包括实体馆藏如流通部的各种馆藏信息、样本库、过刊库资料等,虚拟馆藏包括光盘、及学校购买的各种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料。这一方面需要学习文献检索知识,一方面,需要图书馆有关人员准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目录、索引等,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2.专业需求。专业知识、专业研究方法、专业检索方法。学生论文写作需要对本专业有着较全面地了解,并要求对某些方面有较专深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写好文章。图书馆在这方面似乎难以给学生以重要的帮助。但图书馆可利用自己信息中心的地位和各系部资料室、指导教师联系,帮助整理专业信息,逐步发展出即懂信息又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培养出本校的信息专家,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随着网络环境发展,高校图书馆在大力购买印刷型文献的同时,又不断增加数字化文献的入藏比例。这些举措,促进了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不断完善,夯实了高校图书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为毕业生撰写学位论文服务的基础。现代知识爆炸环境下更加重视信息的利用和用户的评价。图书馆员虽然不能象指导教师一样去全面帮助学生,但可以从图书馆的职能出发,为学生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特别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文献资源的收集、存储、加工、利用的方式日新月异。这就给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管理、检索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创新文献管理、检索服务内容和方式。

1.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1)以讲座、授课的形式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和指导。我校曾经举办过一次CNKI数据库使用方法讲座,由清华大学教师讲授,听课师生非常多,说明师生对讲座的重视及对检索教育需求的广泛。如:每年定期举办这样的讲座一定非常受欢迎。文献检索课教学需求也非常大。(2)以专题讲座或整理资料的形式进行专题服务。(3)建立咨询台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

2.建设图书馆网页,并努力开发网络服务功能,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能力。网络不但可以多用户,多功能,而且能够方便地将资源进行存储,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各种传统服务方式都可通过网络实现,还可开发更新的服务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主要如:(1)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帮助服务机制,咨询员和读者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接受提问和给出答案。目前,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提供两种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一种是异步参考咨询系统;一种是实时参考咨询服务。异步参考咨询主要采用电子邮件和web表单方式。实时参考咨询是参考咨询员和读者通过网络以即时交互的方式来咨询问题的服务方式。它是一种真正的在虚拟环境下读者与专家的交互过程,它的最大优点是交互性和实时性。国内较典型的主要有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系统、清华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系统等。(2)网络资源导航主要是以本校专业为基础将资源进行整理,并以网页形式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使用本校资源(3)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个性化定制和个性化知识推送两种服务形式。MyLibrary是一个用户驱动的个性化集成定制系统,提供以图书馆信息资源为主的资源集合的个性化定制功能,其目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征,通过用户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减少由于信息过载对用户造成的困扰。个性化知识推送是对读者需求进行分析后可将相关知识资源直接推荐给读者,主要是一种辅助检索的功能。天津泰达图书馆由中国数字图书馆公司帮助开发的mylibrary和个性化服务系统就是两种服务的体现。(4)网络学术社区可以说是网络学术服务的最佳形式,它是一个集资源与交流为一体的网络学术平台,以资源为基础,以网络为平台,以个性化服务为目标构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用户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圈,可查找资源、,并寻找自己的学术同仁,讨论学术问题。目前主要以Blog形式进行,还在开发探索阶段。

[此论文为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大学生信息素质与读书策略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4572234。]

参考文献:

[1]胡冬梅:《泰达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探索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10。

篇9

关键词:关联理论 跨文化意识 培养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近几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很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谈一下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并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加以探讨。

一、关联理论

Sperber&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是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的有关言语交际的认知与语用基础理论。他们认为,交际活动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种,而话语的关联性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关联理论提出了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就是明示和推理。明示行为是相对于说话人而言的。说话人必须对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做出适当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选用恰当的话语方式“明确地向说话人表示意图”(S&W,1986),以此明示听话人。这实际上是说话人的编码过程。推理是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而言的,指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激活相关认知语境(认知语境通常由三个方面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努力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推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有效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说话人必须在对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做出判断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话语方式对听话人加以明示。为了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则需要依赖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所组成的认知语境寻找最佳关联对说话人的意图进行推理。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的差异较大,极易造成语用失误和误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避免语用失误和误解的发生,必须对大学生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二、跨文化意识

人类文化中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给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外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张丽丽(2009)认为跨文化意识就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所处的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的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外语学习者至关重要。跨文化意识的提高对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所有社会生活经验及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文化的语言。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将具体的培养途径归纳如下:

(一)进行文化对比

要提高跨文化意识, 自觉地识别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熟悉目的语文化, 了解母语文化, 并且清楚二者之间的差异所在。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进行文化对比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利用多媒体传递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的各方面情况,如人们吃穿的喜好、如何与朋友交往、怎样庆祝节日、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可以组织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示范表演,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体验中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使之转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

(三)文化旁白

文化教学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Stern提出“文化旁白”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在课堂授课的机会结合所学的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介绍。如当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通过“文化旁白”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阅读国外文学作品。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反映,而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现象发生的基础,因此,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五)教师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教师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尽可能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以西方人的行为方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西方人的穿衣打扮方式来装扮自己。

(六)课后自学

除了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之外,课外学习也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如鼓励学生课后多收听外文广播、收看电视中的外语节目和外文电影等。另外,通过网上聊天室结识外国朋友聊天也是一种培养跨文化能力的好方法。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是一个需要不断付出努力的过程,要想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者必须具备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束语

总之,时展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它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进行高效交流与合作的关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将日趋明显,我们必须把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不动摇。

参考文献

[1] 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86.

篇10

关键词:国际 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 研究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和高校以及大学生本身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到来之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通常根本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根本找不到工作,可以说就业压力非常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状况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难,这不仅给大学生本身带来了压力,同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想要使社会以及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就一定要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形式下大学生生就业的现状,通过分析,提出一系列的解决策略,从而使大学生都能够在毕业来临之际投入到各个岗位中,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并不是非常乐观,其中还存在着很多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大学生人数呈递增趋势

近些年来,为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各大高校都陆续的实施了扩大招生的政策,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对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好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久而久之,扩大招生的政策将会导致大学生的人数剧增,甚至还会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过低的状况出现,这对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社会上需要的大部分都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大学生虽然拥有大学的文凭,但其专业素质与真正的专业人员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毕业到来之际,不仅面临着来自更加高等的院校学生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人员的竞争,因此其压力是非常大的。

(三)不同地区接受毕业生的比例不同

大学生就业是有地域性差异的,就目前的情况看,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大学生的接纳程度以及接纳的数量都比较高,但在北方或西北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则非常少,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更加倾向与去南方发达的城市找工作,造成了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出现。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与以下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一)教育制度落后

教育制度落后是造成大学生毕业难最为根本的原因,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同时这种教育制度也没有做到为大学生就业而对其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发现在高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导致了大学生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价值的状况的出现,各大企业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后,便会更倾向于聘用专业素质较强的员工,因此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各大企业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都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本来就不够雄厚,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更容易出现破产或倒闭的现象,这会导致企业数量大大的减少。企业数量的减少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可以为其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很可能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三、在金融危机的形式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必须想出一定的策略对其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毕业之时,能够尽快的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从而使其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调整教育制度

由于教育制度的落后是大学生在金融危机形式下出现就业问题的一个首要原因,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使大学生在毕业时绝大部分都能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我们就一定要对教育制度进行调整。

国家应制定有关调整教育制度的具体计划,改变以往只注重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的态度,加强对专业素质较强的学生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快的投入到工作岗位中,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实践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理论知识,要讲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能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顺利的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同时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扶持中小企业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中很多都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而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就业之时选择的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为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得到改善,政府就一定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首先就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扶持。由于中小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资金方面很可能会出现问题,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政府便要加大力度对其尽心资金方面的扶持,这样才能够使中小企业更加稳定的发展下去,从而为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在金融危机的形式下,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很容易发现,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非常深刻,因此想要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形式下得到解决,首先就一定要分析大学生出现就业难问题的具体原因,继而根据具体原因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赵丽霞.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5)

[2]孔雷.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深层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