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的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发低碳展模式、低碳发展方向
1前言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两极消失、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标志着“低碳化”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对于中国而言,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碳排放量居于世界第二的水平,因此,坚持低碳发展理念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探索的重要途径。
2中国低碳城市的标准和发展方向
2.1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低碳城市
对中国而言,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低碳城市呢?2010年3月,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中国首个最为完善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该标准将低碳城市的评价标准确定为: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认定为“低碳城市”[1]。该低碳城市标准体系包括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些评价标准均为相对指标,即:如果某城市达到低碳水平,也就是说该城市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些指标不能够确保城市所取得的进展与气候变化相一致,即缺乏绝对指标对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因此,在制定低碳发展标准时,绝对指标同样重要。
2.2中国低碳城市标准确定
2011年1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开展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的研究课题,最终构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四大类共30项指标[2]。规范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可以为低碳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提供标准依据。
目前,国内部分学者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能耗和碳排放构成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不同的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探索新的标准;国内部分低碳试点城市(如:深圳、吉林、南昌等)也开展了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但是,由于各城市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所选择的路径和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在确定低碳城市发展标准时,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从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能更加科学有效的确立城市低碳发展标准。
2.3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方向展望
综合各类低碳城市发展经验,可将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归纳为:综合型“低碳社会”模式和过渡模式。由城市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理论[3-5]可知:综合型“低碳社会”模式是城市发展与碳排放处于脱钩的状态,以英国、日本、丹麦等成功实现低碳转型的国家为代表,这种模式几乎关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过渡模式是现有的城市运营状态向“低碳社会”转型的一种中间过渡模式。根据各城市切入点的不同,可将过渡模式分为:低碳产业拉动模式、示范型“以点带面”发展模式和“低碳支撑产业”模式。
对中国而言,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目前大多数城市的低碳发展方式为过渡模式,而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以低碳经济为载体,因此,产业结构升级、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等应该作为当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案例分析:顺德区低碳发展方向研究
3.1顺德低碳发展现状
3.1.1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顺德区2005年~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如图1所示:
图1顺德区2005~2012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单位:亿元)
3.1.2碳排放水平现状
随着顺德区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能源消费量迅速增大,2005年~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图2顺德区2005~2012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变化(万吨)
3.1.3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
由以上数据统计可知:2005年~2012年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呈总体上升的趋势。
利用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应用回归分析法,由2005年~2012年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得出顺德区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数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3顺德区GDP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预测模型
参考城市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理论,结合顺德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数学预测模型可知:未来一段时期内,顺德的经济增长水平将持续上升,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量也将出现持续上涨的趋势,虽然增长速度逐渐变缓,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还不能达到完全脱钩的状态。因此,顺德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应该选择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型“低碳社会”发展模式。
3.2顺德低碳发展模式探讨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顺德区地理位置、产业、城市空间、建筑、交通、能源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发展现状,将顺德低碳发展模式定位为:以产业转型为核心、以低碳技术为导向,引领城市低碳转型的过渡型低碳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以产业低碳化发展为主要手段,注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节能环保、生产业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实现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城市空间高效开发和碳汇能力的完善,利用低碳技术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和能源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体系的一种过渡型低碳发展模式。
3.3顺德低碳发展方向研究
产业的低碳发展。依据低碳产业体系特征,结合顺德区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从传统高碳排产业改造升级、绿色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扩张等几个方面来突破顺德低碳发展瓶颈,构建顺德低碳产业体系。通过低碳产业体系的构建,引领顺德产业向低碳转型。
其他领域的低碳转型。以产城融合发展思想为核心,通过产业的低碳发展引领顺德区其他领域低碳转型。主要路径包括:打造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城市空间格局;通过新型低碳交通网络的构建、低碳交通技术的应用等方式发展低碳交通,建设低碳出行体系;以太阳能发电、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式引导资源与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加强森林、湿地及城市绿地的绿化建设,完善碳汇系统,增加绿化的固碳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构筑低碳生活理念,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为未来顺德的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低碳支撑体系与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引导产业转型、公共机构节能、公交优先、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引导城市低碳转型;建立并完善具有顺德特色的低碳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健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政策;设立“低碳发展专项基金”,确立专项资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机制,支持并指导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的建设。
4总结
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城市低碳发展指明方向、确立低碳发展标准,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纵向和横向的评价依据。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方方面面,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
城市低碳发展可从产业、交通、城市空间、低碳技术等方面入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不同城市的低碳发展现状,找到城市低碳发展的突破口,为城市低碳发展寻找针对性的道路。
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将低碳转型路径或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城市自身的特征相结合,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科学发展指引。
参考文献:
[1] 木子林.中国公布首个低碳城市标准[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3):94-95.
[2] 李爱民,于立.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J].建设科技,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4-29.
[3]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13.
篇2
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位于云南省中部,“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南欧和非洲的前沿通道,是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三圈”交汇点。
昆明具有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4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之美、高原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被誉为“春城”。风光秀丽,美景无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石林、“高原明珠”滇池、“东方雕刻艺术宝库”筇竹寺五百罗汉、云南民族村、世界园艺博览园等精品景区和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市水域面积3.5万公顷,水能资源132.3万千瓦。纬度低、海拔高,日照长、霜期短,立体气候突出,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有野生植物1200余种、花卉460余种,生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昆明产业集中,特色明显。是云南省生产力最集中的地区,在全省具有极高的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和社会集聚度。农业形成了粮、烟、畜、菜、花、果等六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建成了我国花卉种苗繁育中心和亚洲最大的花卉市场,成为引领全国的鲜花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了以烟草、光机电、冶金、化工、建材、生物制药等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综合性较强的工业体系,拥有红云红河、云内动力、昆钢、云南白药等一批特大型企业集团,名优卷烟、精密机床、光学仪器、磷化工产品、天然香料、云南白药等产品驰名中外。初步形成了以4个国家级、13个省级园区组成的产业园区建设体系,若干个市级产业园区正在蓬勃发展中。以商贸、旅游、会展和现代物流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昆明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政策支持,努力建设中西部乃至全国“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地区。昆明热忱欢迎中外嘉宾,四海宾朋到昆明观光旅游,投资发展。生态昆明为您的发展造环境,和谐昆明为您的幸福作保证。
篇3
关键词:城市;特色;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宿迁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随着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的齐头并进,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营造城市的特色,就成了规划设计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对宿迁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和城市空间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将各个层面的内涵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去,最终营造出拥有自己独特气质的城市特色。
一、研究思路
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活力与特色本质所在,挖掘和提炼宿迁城市活力和特色我们遵循了“融合自然山水、延续历史脉络” 这一基本设计思路。通过对宿迁自然禀赋和历史文脉的挖掘提炼,将其精髓融入到城市活力与特色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去。
二、城市特色资源解析与评价
自然禀赋方面,宿迁两河一湖一山为主体的自然廊道串联了整个城市,赋予了城市独特的自然结构框架,丰富的绿色植被系统给宿迁整个城市奠定了绿色背景,但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自身自然禀赋的利用和开发还远远不够。
历史文脉方面,宿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但保护、利用、整合不够,未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未能充分将其内涵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去,城市文化活力与特色亟待提升。
空间结构方面,城市整体框架逐渐拉开,从单核心逐渐向多核心转变。从沿两河发展逐渐走向沿湖发展,从“滨河城市”走向“滨湖城市”。但城市发展过于迅猛,框架拉大的同时,过于注重视觉效果,但却忽略了城市空间内涵的塑造。
三、城市特色塑造
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我们重点从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一)城市自然禀赋层面――两脉串城,山水合融。
自然山水是城市的天然财富,城市的主要自然山水框架形成了城市的自然形态将城市的自然山水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去,城市就会因为对自然山水的合理开发利用而焕发生机与活力,可让城市更加富有活力和特色。
要塑造宿迁的城市活力与特色,要紧紧抓住城市的主体自然山水框架,即“两河一山一湖”,两河是指大运河和古黄河,一山是指嶂山,一湖是指骆马湖。
大运河――塑造成“城市生态脉”。大运河具有交通性,河面宽防洪要求较高,水质较差,宜作为城市的景观性河流,两侧可预留较宽绿廊,强调生态性,观赏性。以大运河生态廊道为依托,向北串联嶂山通向骆马湖,引湖纳山,形成城市的生态主廊道。
古黄河――塑造成“城市活力脉”。古黄河宽度适合,水质较好,应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力空间打造,强调其生活性,参与性,亲水性,两侧可布置特色公共设施形成滨河特色界面,且两侧绿带不宜过宽,从而形成城市的滨水商业休闲轴线。
嶂山――塑造成“城市绿肺”。嶂山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良好,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大型景区。随着城市框架向北拓展以及湖滨新城市的建设,嶂山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利用其优质的自然基础,打造成城市的绿肺。
骆马湖――塑造成“休闲之湖”。结合湖滨新城的建设,将骆马湖极其周边打造成为宿迁休闲度假的重点区域。宜对水面与城市交界空间进行重点建设,结合水上游览线路安排,布置亲水型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利用水面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可选择合适地段临水布置城市服务业建筑群,打造形成特色界面,促进宿迁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二)城市历史文脉层面――楚风古韵,创新进取。
城市的发展,与其特定的人文传统密切相关,历史的沉淀是构成城市特色的核心资源,人文历史反映了城市的独特气质。在城市特色的塑造过程中,要提炼城市的人文精髓,让其在城市建设的物化空间里得到延续。
1、文化品牌化
彰显特色,塑造品牌,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提炼特色,塑造品牌,通过各类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建设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传承文化,再现历史。比如名人牌、传统艺术牌、地方资源牌以及传统精神牌等。
2、文化产业化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服务。包装出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文化旅游产业(雪枫公园、乾隆行宫、项王故里、杨毛嘴湿地、下草湾人类遗址以及骆马湖、洪泽湖等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宿迁特色文化旅游)。
3、文化有形化
把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有形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来。通过文化特色广场、文化特色建筑、文化雕塑等在城市建设中加以体现。
(三)城市空间层面――活力宜居,魅力之城。
城市的物质空间是一个城市活力与特色的最重要的载体,无论是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最终都要融入到城市物质空间的建设当中去,才能更为直接的体现其价值。
1、优化结构,构造具有独特活力与特色的城市活力与特色分区。
老城区,作为城市传统精华遗存所在,规划以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为原则,把老城区打造为“传统之城”;河西新区,市级行政办公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视觉效果良好。打造成具有现代风貌特征的“现代之城”;东部新区,突出京杭大运河的生态空间特色,突出现代居住功能,打造成“宜居之城”;南部新区,本区其跟宿迁各产业区关系较为紧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为产业区提供智力支持,突出其科技特色,打造成“科技之城”;湖滨新城,该区域是是展示宿迁生态特色的重要门户,规划突出其生态特色,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打造“生态之城”。
2、打造具有活力与特色的城市轴线。
(1)城市活力与特色街道
从整体层面出发,对街道空间风貌进行定位,根据风貌特色,对沿街建筑的风貌、高度进行控制。根据功能与风格定位,完善街道市政设施建设,并布置跟街道特色相吻合的,能反映宿迁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小品。沿街的艺术小品要以宿迁的历史文化和名人典故为题材,如西楚霸王项羽等。
(2)城市滨水活力与特色轴
对城市水系进行分类,明确其功能定位以及性质。对于交通性河道重点控制其绿带为防护性,强调其视觉性、观赏性。对生活性河道重点打造其滨水界面,强调其参与性、生活性、休闲性,对沿河用地、空间属性以及驳岸形式重点考虑。
3、打造具有活力与特色的城市节点。
(1)广场
通过设置环境小品、城市雕塑以及景观植栽等手段,丰富广场空间的内涵。以雕塑、小品为主题,内容表现宿迁文化特色。
(2)公园
充分利用宿迁的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结合众多文物古迹和丰富水系,因地制宜地建设完善的公园体系。。
(3)传统标志性建(构)筑物
传统标志性建(构)筑物是指城市空间中重要的历史遗存,结合特色街道和旅游线路,提高文物古迹的使用率和知名度,展示宿迁的历史文化特色。
篇4
关键词:中小城市;宜居城市;即墨;路径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对宜居城市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形式和概念,需要有一个审视的角度。笔者认为宜居城市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或者说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即一个城市是否是宜居城市主要是相对于其他城市或相对于该城市过去而言的。所以,对于宜居城市的评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在大多数城市老百姓的心目中对于宜居城市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即要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既要包括优美、怡人、舒适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还要包括和谐、幸福、可持续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二、即墨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
即墨市,素有“青岛后院”之称。即墨市有海域2517平方公里,海岸线183.01公里,有丁字湾、栲栳湾、鳌山湾等10处海湾(港湾)。有田横岛、大管岛、小管岛、女岛等24个岛屿,其中田横岛为历史名岛。即墨地区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青岛从即墨分割出去,历史上先有即墨、后有青岛。
(一)生态环境良好是中小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天然优势。生态环境是否良好,是建设宜居城市的核心要件。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关于宜居城市环境优美度,是六大项评价标准中分值最高的两项之一。[1]可以说,与大城市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局部气候条件恶化等不利因素相比,作为东部沿海地区中小城市代表的即墨市,具有生态环境良好这一天然优势,更适宜建设宜居城市。
(二)经济快速发展是中小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城市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为主要竞争力的中小城市经济体,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即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001亿元,同比增长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亿元,增长2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40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0元,增长11.5%。[2]为统筹城乡布局、推动区域发展、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三)设施不断完善是中小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即墨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市政、环卫、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多,城市承载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即墨市城市的基础设施负担相对较轻,比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建设成本更低、建设周期更短、管理难度更小,完全能够满足宜居城市建设要求。
(四)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小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宜居城市的一大特点,在于城市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凝聚力,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依靠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民族、地方文化,以及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这是中小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良好条件和关键所在。即墨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光辉灿烂,从东夷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乃至当代文化,已经形成了明晰的文化发展脉络。
(五)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小城市建设宜居城市的长效保障。《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单列公共安全度评价内容,作为整个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出公共安全程度和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宜居城市的重要性。近年来,即墨市平安创建取得丰硕成果:“两抢一盗”刑事发案同比下降13.6%,集体上访事件同比下降30%,全市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这也为建设宜居城市的长效保障。
三、即墨市加快建设宜居城市的路径选择
(一)必须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这个重点,着力打造山水园林之城。
即墨市要建设宜居城市,就必须优先保护好城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即墨市的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生态优市”战略,进一步突出“山、海、泉”等自然特色,努力营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环境,打造山水园林之城。
(二)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产业这个基础,着力打造经济活力之城。
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即墨市而言,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平台,强化集聚和辐射作用,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物质基础。即墨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应该以汽车产业新城、蓝色硅谷核心区为抓手,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改造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经济活力之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承载能力这个核心,着力打造现代魅力之城。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决定了城市承载能力强弱和服务功能优劣,也决定了城市是否符合宜居城市标准。即墨市建设宜居城市,必须紧紧围绕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这个目标,着力加强城市有机更新、切实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打造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现代魅力之城。要按照“构筑骨架、联结东西、畅通环路、完善路网”的思路,积极打造青岛市、县、区三级半小时交通圈,逐步融入山东半岛1小时城市圈,把即墨市打造成为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现代化新兴发达城市。
(四)必须紧紧围绕延续历史文脉这个抓手,着力打造文化繁荣之城。
如果说生态环境、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那么繁荣文化事业就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精神动力和内在基础。可以说,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建设宜居城市的灵魂所在。[3]以即墨古城建设为突破口,细致梳理即墨市的人文历史资源,深入挖掘即墨市的名人、名馆、古镇、古街、古宅、古塔等历史文化要素,着力塑造城市的文化特色,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即墨市特有的城市品牌。
[参考文献]
[1]陈功:《宜居城市建设》 [J].《战略观察》,第346期,2013年5月16日。
篇5
关键词 :园林 设计 城市
引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有些城市的景观,由于受到设计师的理念或城市发展的限制,还存在一些影响整体效果的设计。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在历史底蕴方面的欠缺
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的古典园林侧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园林侧偏重于美学视觉效果。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而一些城市在景观设计方面,都偏离了自身的特色,忽略了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底蕴。
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的植物花草的搭配,而是一种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植树造景活动,蕴涵着历史与文化。
如果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不能体现出本地的历史人文风格,也就失去了其整体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2、景观规划过于模式化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的景观规划趋于向西方设计风格化,普遍存在照搬照抄想象,忽略了本土特色和本地的气候条件和文化内涵。这是当前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趋于模式化缺乏个性,需要引起重视并改进。
因此,我们本地的园林景观设计应着重与城市的文化底蕴相结合,通过设计风格来展现城市的面貌。更要具有独特的个性设计展示,根据每个城市的自有特色设计出不同的风格,充分体现地域风情。
3、现代园林建设意识不强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将会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景观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一些城市的发展水平受观念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特别是景观设计功能性没有透彻认识理解。
4、园林景观设计欠缺人文关怀
当前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相对片面,人为关怀明显缺失。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设计,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喷水池、雕塑,缺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应从实际出发,从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根本,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为目的,增加人性化的特点。而不是单纯的遮风挡雨、花草植物搭配等等。应做到景为人用,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些措施
1、重视水景景观的设置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水景的设计。比如山、水的点缀,譬如依水而建。景观设计既要考虑水质与水形,还要注重水的流动性、净化方面问题,完善生态园林建设。
譬如以瀑布和涌泉的设计为例,让水自然循环流动同时,还有溢水涓流的动态效果。不仅增加水体与大气、砂石的接触,还能提高其含氧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局面,为城市居住提供美好的环境。
2、体现本地特色及历史文化底蕴
园林景观要以体现城市风情和文化为主题。因此在设计时要摸清城市的历史文脉,并要注重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生态条件为基础,将民俗风情、宗教历史、传统文化等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增加景观的文化性和地域性,还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吸引力。
因此,每个城市在做景观设计时,都要结合其自身的地域特征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需要挖掘城市主题文化和环境特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景观,使历史文化、艺术氛围和绿色环境相辅相成。
3、园林景观设计应考虑生态环境
(1)保持植物的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中,应重视植物本身的各种特点,以及植物间相互搭配的和谐。利用各类植物的优缺点,充分发挥其功效,为园林景观增添色彩和个性。
(2)园林景观的生态与布局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生态平衡。着手于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自然引入城市,协调好城市绿地、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利用好城市绿地的空间,发挥城市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
(3)乡土树种的选择
在景观设计时,不能片面的追求个性与特色,还要考虑因气候、土壤条件的不同,导致地区之间植物选择的不同。而选择乡土树种更能体现本地的特色。使用中还可靠、廉价、安全,更能发挥现代园林建设的作用。
(4)充分考虑地域特点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地域特点,充分了解城市的气候条件、地质状况、文化底蕴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
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设计,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火环境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物种多样性,避免单一化,更要遵循“互惠共生”原理,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不仅是一个健康舒适的休闲场所,更给你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魅力。在人们身心得以放松的同时,一个城市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得到体现。
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使设计风格上不断创新,并根据各个城市的地域特点,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园林景观。
(5)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人性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中要确保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还要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人方便,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和舒适。
结束语:
在每个城市中,生态环境、绿化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园林景观则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方面。虽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功能,因此我们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拿出解决的对策,提高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水平。
一个优质的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对于促进城市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结合本地特色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为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卫东.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1(07).
[2] 尹益臣.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的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03).
[3] 姚菊俊. 如何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创新[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9).
篇6
一、城市概况及现状
1、城市概况
台州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北接宁波、绍兴,西邻金华、丽水,南连温州,东濒东海,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最南翼,台州依山傍海、山在城中,素有“海上名山”之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山水并貌、城景交融”的城市景观特色。
2、城市现状
台州城市具有“三城依绿心,绿环连三城,山水城相融”的自然格局,城市总体布局采用“一主二次集团式环绿心组合城市”的布局形态,充分利用山、河、江、湖、城等自然资源,建设沿山文化带、沿路森林带、沿江景观带。但是由于体制、历史传统、发展机遇等种种原因,台州的发展长期以来呈分散状态,各自为政,城市规划发展比较缓慢,因而也导致的在城市特色方面的薄弱。
二、利用自然景观打造绿色台州
台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可以说,“山、水”是台州最基本特色要素之一。应该以“显山露水”为园林城市塑造的宗旨,根据台州城市“城中有山,水穿城过,山水城相融”的天然架构和独特的城市特色,充分挖掘“城中有山”优越的城市肌理,优化城市园林特色。
(1)在城市建设上,山体地形地貌与城市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城在山中,山在城内”的独特景观。以台州城区为例,针对城区多山的独特地理优势,对白云山、枫山、凤凰山、委羽山、中央山等山体进行着色包装,加强山体植被保护,开展林种林相改造。并根据现场地形特点,建设白云阁、白云飞瀑、云幽曲径、中央山公园等景观,既保护了山体的自然植被和自然景观,又赋予了城市更多的园林要素。
(2)按照自然环境的布局,合理调动城市周边的水域为我所用,在全市建设“千里绿色通道”,重点建设好大环线两侧绿地建设,启动东山――东海绿楔,并着手实施绿楔西端建设,形成市区绿环,实现“行在绿中”的规划目标;充分考虑地形并结合“千里海塘”建设规划绿地景观,有依江而建的江滨公园、沿永宁江湿地环境建设的永宁湿地公园和靠河而建的葭径文化长廊等,营造“水绿共融,文园同韵”的开放式城市公园绿空间体系。这些景观不但给台州城市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还把历史和自然、保护和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促进了对附近河道、江域的环境整治,使河水变清、河岸变绿、环境变美、恢复和保护原有的自然风貌。
三、突出城市特色建设园林台州
由于地形地貌十分多样,台州整个市域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包括名山风光(天台山、括苍山、雁荡山等)、海岛风光(蛇蟠岛、大鹿岛、大陈岛等)、森林公园、地质工程、城市绿心、休闲滩涂等应有尽有。如桃渚国家地质公园,它是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最后一期火山群集的代表,西太平洋火山活动的经典遗存。其中大头石柱石林景区,在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亦属罕见。此外,由于台州东临大海,岛屿长期受到海浪的拍击和侵蚀,形成了奇异多姿的海蚀地貌,如海蚀洞、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风光,被誉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海雕画卷”、“中国海雕博物馆”。可以说,山海风光贯穿于台州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台州城市的一大特色。
除了以上自然山水风光外,台州的另一大自然特色资源就是其驰名国内、享誉海外的名果古木。比如黄岩蜜桔、楚门文旦、温岭高橙、东魁杨梅、华顶云锦杜鹃、天台隋梅等。其中,又以黄岩蜜桔为最,无论其产量还是质量均居国内前列,而且其深厚的桔文化更是深入到台州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影响极其深远。
然而,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其中许多资源却并不能为城市特色所用:有的是因为远离城市,而有的则品质一般,如山体的高度、坡度或近海水体的水质等,无法起到提升城市特色的作用。比如说临海,括苍山是其境内最具特色的名山,然而却在城市的西端,远离市区,在城市特色的构建上并无太大作用。再如温岭,虽然有丰富的岸线资源,但其市区却远离海滨,在城内很难感受到海滨风光,因而目前,海洋景观资源对温岭的城市特色构建影响较弱。
那么如何利用台州的“山、水”,真正将其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特色的基石?
1、空间建设上,应在保护山体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大对山体的利用,向山要地,依山就势而建,真正做到“城在山中、山在城内”,将山的生态效应与景观功能融为一体,提升台州的城市形象。比如中心城市绿心的开发。我们应更多地从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而非卫星影像图。目前我们对绿心及其周边地块的建设基本呈现为“山体―平地绿带―建筑―环路”的空间布局,这样做的确保留了足够的绿心规模,保证了其生态功能,但行驶在路上的人物却丝毫感受不到绿心带来的景观效果,绿心之意已失五分。我们何不将城市建设区域和平地绿带的空间位置互换,变成“绿心―缓坡及平地建设带―生态绿带―环路”的空间结构,这样既确保了绿心的生态效应、保证了建设用地的规模,又发挥了绿心的景观职能,使其成为真正的“心”。
篇7
[关键词]生态园林;现代化城市;作用;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TU986;TU9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28-01
现代化的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中安全、健康、工作效率与舒适愉快所不可缺少的空间组成部分。现代化城市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作指导去规划和设计,生态园林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化城市只有保持有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才能营造出现代化城市建设魅力。
一.生态园林的概述
生态园林是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个体和群落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的关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宜的季相色彩,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生态园林应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人工植物群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体养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体憩、游览等生存发展的环境。在可能的条件下,生产各类园林产品;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充分利用绿色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有毒有害物质,衰减噪音,防风降尘,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它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二.生态园林建设对现代化城市中的作用
生态园林建设有利于提高、改善城市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能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有毒物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还能促进居民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造就人们所需求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场所,同时也很难形成怡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来的。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真正地增加了城市的生气。
生态园林建设对城市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视觉效果上,通过植物群落、水体、园林建筑、地形等要素的塑造来达到目的。通过营造人性的、符合人类活动习惯的空间环境,从而营造出怡人的、舒适、安逸的景观环境。绿地植物是现代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主体,它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给予人们的美感效应,是通过植物固有色彩、姿态、风韵等个性特色和群体景观效应所体现出来的。一条街道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的装饰,无论两侧的建筑多么的新颖,也会显得缺乏生气。同样一座设施豪华的居住小区,要有绿地和树木的衬托才能显得生机盎然。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雄伟的建筑群体,生态园林效果对城市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生态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生态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生态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往往该国家或城市的名称与该树种是连着的,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广东木棉,等等。植物如此,其他的构筑物、建筑形式也是如此。
艺术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特色的大敌是模仿。一时一风,竞相模仿,令人置身城市中周环回顾而不知身居何处。病因在于不借鉴先进城市如何寻觅、捕捉和创造特色,寻找本城市的特色,而是人云亦云,不知为何而云。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因才出果,精在如何体验本城市之异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首先是保护和发展山水形胜的特色。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巧于因借”的“巧”体现在“借景随机”。山形水势、四时季相、树木花草、风花雪月、昼夜阴晴无不可成为随机的所在。有心的创造意旨往往开始只是星星的火花。要善于捕捉微小的火花,捉准了就可以夸张放大,逐渐从逻辑思维的概念设计向形象思维逻辑飞跃,景观便顺理成章了。
现代化城市规划越来越追求文化内涵,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文化景观是城市各类景观之一,其主旨是追忆、展示和传颂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文化景观符号是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视觉形态设计元素,其基本意义既传达具体景观的特定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又彰显其装饰的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
三.生态园林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生态园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城市的形成是与产业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城市不仅是产业的中心,更是生活、消费、休闲的中心。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形成成为必然。然而,城市化的进程也使人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们应当建设怎样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应当是为人设计和建设的,实际上是一个放大的家园,服务设施应有,青山绿水温馨舒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建设的应当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城市、一个生态的城市、一个绿色的城市、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城市。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这将对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发展和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逐步向实现园生态的城市景观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生态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刘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02.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可持续发展;特色构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一项紧迫而富有挑战性课题。
1.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 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的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应承继城市当地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
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应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绿化、以及旧城改造和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
2.1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 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2.2.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改造。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2.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2.2.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3.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特色构建的方法
3.1道路系统
道路是构成城市格局的骨架。从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上看有网状路网、环形放射状路网等形式。这里谈论的是营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间的设计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两类。不同性质的道路其空间特征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利用各种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导,强化空间品质。生活性的道路应有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前提下,尽量拓宽行人面积,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动量,并可将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设施综合设计,维持活动的参与性与多样性,强化活动的特征。交通性道路是以车行尺寸和速度为原则的空间,它也可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如高架快速干道可眺望全市及自然景观,市内交通性道路可展示沿途各区域不同的城市意象。设计中道路两侧在市中心高密度区宜以连续的立面塑造整体的街道空间,低密度或开放空间宜以绿化种植强调个性,形成对比。当前城市中的步行系统越来越成为展示城市生气和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创造出丰富的充满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而且也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商业氛围,对这一空间处理的关键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类型的选择和细部的处理。
3.2开放空间
3.2.1建构连续的城市总体山水格局
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应维护区域自然山水格局,并主动补充构建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的自然山水地貌。建构连续的城市总体山水格局具有“环境”、“生活”、“意象”三个方面的意义,它以地形地貌三维空间为基础,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3.2.2城市绿地系统设计
①城市绿表皮设计
城市景观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赏建筑美为主的城市硬质景观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为主的城市软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不仅能美化城市,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将硬质的景观进行“软化”、“绿化”,如对城市建筑物表皮进行改造,通过建筑立面绿化、屋顶绿化、桥梁设施绿化等措施来提高绿化率。
②城市平面绿地设计
不同地域的城市绿化应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绿化来彰显城市个性,重视建群种的筛选、引种,以使城市绿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稳定性,提高生态效益,体现城市特色。具体可从广植乔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3.2.3城市水系统设计策略
水体系统不仅能美化市容,还具有生态调节作用。在滨水区开发中应保护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还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滨水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还可设计河岸绿色通道,打造城市慢速交通系统,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
3.2.4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广场设计
广场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应针对城市的气候条件,提高广场的舒适性,降低广场的能源消耗,改善广场周围的微气候。在炎热地区的广场,可增强周围建筑界面围合度,以减少广场的夏季太阳辐射。广场设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据具体城市的气候来选定。广场的地面铺装应从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来提高其低反射率、渗水性等相关的物理性能。
3.3高度控制系统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建筑物体量与城市尺度的关系及高层建筑的分布和高度控制。城市高度控制系统是从城市整体的空间架构与历史自然资源、方向指认、结构管理等因素出发制定的理想的建筑物高度分布状况,以天空为背景的一副或一组建筑物以及其他物体的轮廓或剪影形式的天际线,是城市生活事实的物质反映。一个城市中独特的天际线及建筑物的高度,不仅合乎审美上的需要,同时对于一个城市与市民之间所形成的方向感与认同感等心里上的褒义颇为重要,它能使人在心中留下对城市产生的强烈印象。城市的功能及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可以从城市建筑群的高度及体量的纹理中表露出来,如体量高大的建筑群及整齐的街道是高密度新区的意象;而有机的街道系统及有时间痕迹的细碎体量是旧市区的特征。在规划设计中一般应强化旧城区的现有纹理、街道组织及建筑物体量关系,保持现有高度发展模式,避免大体量或不适宜的高层建筑及无限度的拓宽道路。
4.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更加体现人性化、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科学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科学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2] 涂军飞.浅谈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篇9
关键词:城市道路 植物造景 绿化 环保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16-01
城市道路绿地无论是在那个城市都是不可缺少的,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保的重点工程。道路对城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道路景观的重要性当然也不容小觑。无论是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是城市的空气净化、气候改善、防火防风等,城市道路的植物造景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城市化”的口号,城市的面积在不断增加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日益增长的绿化面积。而这些绿化应该怎么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现代城市道路植物造景的特点
1.1 植物造景应该具备功效价值
植物造景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它所具备的功效价值,那么在设计的过程中,植物造景完成后应该发挥的功效是首先要考虑到的。一般来说,植物造景的功效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植物本身。不同的城市道路所选择的绿化植物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植物生产所需要的气候不同,所以一个城市的绿化所选择的植物一定是适合当地气候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方向的选择,具体选择哪种植物还要看植物本身的实用性。就道路植物造景而言,所选择的植物应该符合五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树龄要长,树干要直,树形要优美,而且是可以不用经常修剪,愈合力强的植物;其次,是要选择比较容易成活和生长的植物,在种植过程中,不用太花精力,也种植以后,也不用太花时间来预防病虫害;再次,是树本身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比如那些易产生飞絮、飞粉的树木就不适合;最后,是树根要深,浅根性的树种不适合种植在道路两旁,而且也不选带刺的树种。根据上述的这些要求,符合的树种并且已经在各个城市种植的树种有槐树、悬铃木、大叶女贞等。第二,是在植物所发挥的功效上。植物的种植是为了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小气候,并且有助于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的。这些永远是植物造景的核心目的。
1.2 植物造景应该注重生态效益
植物造景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因此,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在这方面,现代城市已经做得越来越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现代城市中,草坪面积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地被植物和灌木。后者与前者相比,无论是在造氧、绿化还是净化空气上都比前者要好得多,创造出更好的生态效益。现代城市植物造景的配置也在发生变化。在早期,我国的植物造景采用的都是乔木—草皮的种植形式,而现在则是向复层配植方向发展,这样的改变,无疑也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态效益。
1.3 植物造景应该体现地方特色
植物造景除了需要具备环保功能、美化功能,还应该具备宣传功能。现代城市的发展都强调个性化、特色化。每个城市应该具备它独特的魅力,植物造景也体现城市独特美丽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比如:处在暖温带地区的道路植物,一般是以落叶树种为主。这样的树木是常绿树种,给人一种春天的气息,温暖的感觉,马上也体会到暖温带地区的地方特色。
2 针对现代城市道路植物造景的建议
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现代城市植物造景的一些特色,这些特色中折射出现代城市的现气象、新面貌,甚至是新的发展方向。根据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城市植物造景应该具备的特色来看,笔者认为现代城市植物造景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第一,增加绿化面积。“退耕还林”现在已经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由此可见,政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力度。农村“退耕还林”了,绿化面积足够了,城市也应该一样。城市的环境与农村相比,更恶劣,因此,更需要种植树木来改善城市环境。有些城市为了发展,一味的占用土地来建工厂,到最后破坏了城市环境。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环保是首要的,只要做好了环境保护,城市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所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是尤为必要的。但是,在一些地区,原来的街道本来就不宽,如果再腾出面积来做绿化,肯定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不足的道路绿化面积,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补。
第二,道路景观注重特色。现代城市都十分注重自身的特色,要向人们展示的也是城市本身的独特之处。在城市道路的植物造景上,可以体现出地方特色,也可以体现城市本身对景观的匠心独运,甚至是做到道路景观“一路一特色”。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现代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比较单一,无论是树种的选用还是其配置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到了各地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甚至都称不上景观。这是原来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现代城市中就不该出现。道路景观做到“一路一特色”,除了可以美化市容,改善环境,增添城市特色,还可以作为道路的标识,人们看到树种,就知道自己到了哪条路上了。然后,在树种的配置形式上,也应该多样化起来。植物造景不仅仅是为了绿化,也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做好开发规划。我国地大物博,山河秀美,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现代城市的植物造景,应该是模仿大自然给我们的样板,来创造出一个更好的自然环境,而不是在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再来做补救,这样显然是本末倒置。有一些城市在道路规划的过程中,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就不惜牺牲原有的自然环境,然后承诺时候用植物造景做出补救,这样的选择适宜不明智,也是不合理的。任何后天的补救都不可能有纯天然的环境好。所以,在道路规划的过程中,要做到顾全全局,着眼于长远目标,所有活动应该依据科学原理,有序展开的,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任何破坏的,这样的现代城市道路造景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3 结语
城市道路植物造景并不只是为增加绿化,改善环境,更是为了给人们输送环保理念。在现代城市中,独特的、优美的道路植物造景,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我们要记得这样的自然风光时千百年甚至上万年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我们有什么理由破坏她呢?我们应该保护她,将这一份景观保存下去,直至千秋万代。现代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唯一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焕忠.浅谈中国园林植物造景特点[J].山西林业,2003(2).
篇10
新型生态城市化的推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主题。在我县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笔者认为:把__县城——__定位在山水瑶都城市的性质上,这是顺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回归,是传统山水瑶族文化在当代的再现,标志着我县城市的发展立足于自然山水和瑶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道路的又一体现。如何建设好山水瑶都,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尤其对于依山傍水的城市来说,分析研究自然山水的利用与瑶都城市特色的塑造很有必要。下面结合我县实际浅谈个人的一些认识,仅供参考。
一、自然资源在__县城规划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珍贵的自然山水是不可再塑的城市品牌
(1)、城市品牌是城市面向外界的名片。城市品牌的塑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山水资源则是不可再塑的城市品牌要素之一。杭州之所以被誉为天堂,得益于湖光山色。自然山水是构成城市的骨架,无论是我国古代风水学说,还是现代的山水城市理论都阐述了自然山水与人居环境的紧密关系。依山傍水,既是陶渊明笔下理想家园的模式,也是城市选址的重要依据。它虽然受我国传统风水学说“天人合一”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从人的生理、心理角度来分析,居住在美好的山水间,的确是人类最原始而又最高境界。
(2)、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常常模拟自然山水,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特色。山、水是构成园林的要素,一个扩大了的园林是山水城市建设的目标,而自然山水则是这个大园林的背景。这个背景的完善,就如同布的底色一样重要。自然山水因其独特的地理因素而各具特色。山的平坦、高低,水的曲折、缓急各不相同,可以说,人们能够造出一幢建筑形式相似的大楼,却不可再塑一座与自然山体一样的山水园林。
2、自然山水资源是得天独厚的生态要素
(1)、山水城市规划建设最重要的理念转换,是从城市建设公园到使城市成为公园,也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来建设。而强调城市生态是山水城市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是构成城市整体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就是把城外清新、自然的生态导入现代化的城区。而通过绿地系统恰恰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对于山水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说,山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便奠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框架。
(2)、我县地处湖南最南端,与粤桂两省相邻,城市山水资源十分丰富,建设山水城市条件得天独厚。我县__城区94.1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豸山、平头岩、剁子岩、阳华岩、苏家山、狗公山、东边大岭、西边大岭等等,城区的河道有东河、西河、潇水河。点缀在市中心的豸山、平头岩、剁子岩、狗公岭、苏家山,它既是城市的龙脉,也是构成城市立体景观的骨架。而围绕在城市四周或近或远、或高或低分布着形态各异的东边大岭、西边大山、蚂蝗塘山、老县山等,它们星罗棋布、顾盼有致,与城市山脉遥相呼应。穿越城市的沱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它曾寻觅过盘王始祖及瑶族儿女的足迹,也目睹了今日江华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山环水绕的自然山水以其独特的景色给江华县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自然景观财富。
3、自然的民族资源是建设中国瑶都的名牌
罗马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之都,与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同样,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风格,如高山瑶——瑶族山寨吊脚楼;平地瑶——依山傍水建筑群;乡土建筑——宝境大屋等。把这种建筑艺术风格融入__瑶都的建设之中,并予以光大升华,__瑶都必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中国大地这幅美丽、壮观艺术图画之中,从而成为神州瑶都名牌。
二、自然资源在江华县城规划建设中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利用,合理规划,确定__瑶都山水园林的开发目标
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是建设山水城市中利用自然山水的首要步骤。每个城市都应把自然山水资源作为城市建设中的自然财富来规划,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的需要,二是维护城市生态的需要。根椐__县城在新的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中确定:本次规划期限, 近期至20__年, 远期至2020年。规划区总面积为94.1平方公里, 都市区积为32.2平方公里。指导思想是:立足两广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突出__瑶都特色,构建现代化的山水园林瑶都城市。山水园林绿地的总体布局是:“一心、一带、两圈、三轴”, 发展策略是:重点突出“一带、五廊、七园” 等生态建设,2020年,规划区范围内绿化覆盖率达到50%,都市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面积绿地达到10平方米。按照这一总体布局,我们要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按照这一目标开发和建设。
2.深化设计,精心安排,突出__瑶都建设的民族特色
规划中确定的瑶族文化、瑶族风情、瑶族建筑要进>!
(1)瑶族历史特色。瑶族历史特色是指瑶族所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的特征。如瑶族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历史重大事件、历史人物或背景、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等瑶族历史特征。瑶族历史特色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开发民族特色的基础,要开发建设江华瑶都的民族特色,首先就要尊重瑶族历史、保护瑶族历史遗产。在人工建筑上重要体现城市间瑶族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发展轨迹。城市应该是一部巨厚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的瑶都城里可以追踪到瑶族的每一个历史发展进程,通过瑶都城市的缩影充分展现“中国第一瑶都” 的深沉底蕴。
(2)瑶族建筑景观特色。瑶族建筑景观特色是指瑶族建筑及其景观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属性。瑶族建筑景观特色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布局、建筑形象、园林绿化、广场、街区、雕塑小品等方面。城市建筑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序,不同的建筑由于布局排序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建筑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特色最直观的感知形象,通过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形式、风格等都可以造就城市的特色。园林绿化是人工化的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品,把城市中的瑶族建筑规划、设计、建筑理念和方法巧妙地融入自然和历史之中,建造出不同的瑶族园林和绿地。广场、街区既涉及到规划布局,也涉及到自身的建筑风格特征以及蕴涵的文化内涵。富有文化韵味,特色鲜明的城市广场和街区,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名片,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持久的印象。雕塑小品内容十分丰富,创意独到,工艺先进,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瑶文化小品能对城市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瑶族特色的重要因素。总之,瑶族建筑景观特色是形成我县旅游特色的最能动、最广泛、最显见的因素,要予以高度重视。
(3)瑶族文化特色。城市不仅含有物质性旅游吸引,也有非物质性的旅游吸引,包括城市的经济状况、文化底蕴、信息科技和旅游形象等,使得城市给游客多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享受和旅游体验。如果说瑶族历史特色和瑶族建筑景观特色是城市特色的物质属性的话,那么瑶族文化特色更多地表现在城市精神属性上。瑶族文化特色是城市旅游特色的深层次内涵,是城市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城市旅游特色最具活力的要素。一方面,瑶族按照长期以来的 生活习俗、行为方式、道德情趣和价值取向来塑造城市,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观点加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城市人们的活动也是城市旅游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人们的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民族风情、民族语言文字、社会习惯和文明礼节等都是城市的魅力,也是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
3、抓住重点,加大力度,完善__瑶都山水园林工程
本文来源:文秘站
__瑶都山水园林总体布局是:“一心、一带、两圈、三轴”。 一心,即苏家山公园;一带,即西河风光带;两圈,即规划区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城市生态支撑,通过河道风光带、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的建设,形成城市林业生态圈,都市区以萌渚路、鲤鱼井路、__大道及__路绿化带形成绿化包围圈;三轴,即新207国道、__大道、萌渚路三条绿轴。山水园林瑶都重点抓好:
一是西河滨水风光带建设。建设西河滨水风光带,采取路堤合一,使沿江雄奇的山势、浩荡的水面、依山傍水的民族建筑、飞架的沱江桥、西佛桥、新建的沱岭桥,使山、水、桥浑然一体,塑造__沿江景观远山近景天际轮廓线,通过沿江两岸游憩性绿带,滨江公园的建设,平面绿林与空间绿化结合,体现山水园林城市绿化景观的整体之美。
二是三轴三绿廊建设。都市区内除重点抓好新207国道、__大道、萌渚路三条绿轴建设之外,还要抓好沱江路、鲤鱼井路、冯乘路等三条主要绿色通道的隔离带,要结合带状公园形成城市内部绿色走廊。要通过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树种、花种、不同的颜色,使四条交通绿色走廊锦上添花。
三是五个不同特色的城市公园建设。在县城区内,规划新建中兴亭公园、鲤鱼井公园和县府公园等综合性公园;还要新建公园、翠华公园、春晓公园等社区公园;重点建设苏家山生态公园;重点改造平头岩公园和豸山公园。特别是平头岩公园要与瑶韵广场的兴建结合在一块,组合成瑶族公园这个主体公园,集休闲、娱乐、旅游、观赏、瑶文化于一体,打造神州瑶都特色的旅游综合性公园。
4、建设绿地,发挥山水资源的生态作用
城市绿地是山水园林瑶都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市山林景观的生态要求,结合土壤、地质等立地条件,制定出城市规划区内山头、公园、河流、街道绿化带等植被的详细保护、改造方案,并采用针、阔叶混交林和种植适量的观赏树种,以丰富景观和增加绿地面积,充分发挥瑶都良好的绿化生态功效。重点抓好规划区内的山头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附属绿地建设,按照国家标准,__瑶都绿地率规划区内达到50%,都市区达到或超过45%以上。
5、糅合瑶族文化,增加山水园林瑶都的意蕴内涵
(1)、山水园林瑶都的建设,离不开瑶族文化。如何使全国的山水园林构筑艺术为我所用,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要根据我县城市的地域特色,把我县的瑶族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伸。瑶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城市的文脉延伸在建设中首推寄情山水,使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园林艺术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追求意蕴深厚的诗情画意,而这高于自然的意境离不开文化的启迪。画龙须点睛,点睛之作才能称为上乘之作,因此,在自然山水的开发与利用中不但要画好龙,而且要点好睛。画好龙,指的是保护山水、完善植被等基础工作;点好睛,则是要运用我市自己独有的瑶族历史文化去诠释城市的建设。
(2)、山水园林瑶都建设,离不开瑶族历史。我县既是全国瑶族文化中心,形成了以瑶族服饰、饮食、居住、节日、庆典、歌舞、婚嫁、工艺等为代表的历史民俗风情;又有瑶族历史留下的文物古迹,如人类文化遗址——瑶族盘王;社会经济文化遗址——东田窑址;古城遗址——老县县城遗址;宗教礼制建筑群——豸山寺;国家级文物牌坊——阳华碑刻;特色村落——瑶家山寨;乡土建筑——宝境大屋等民族历史资源,如何巧妙地把它们运用到自然山水园林瑶都的开发建设中,创造出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景观十分重要。
(3)、山水园林瑶都建设,离不开瑶族建筑。__县城主题不仅是山水园林,重要的是瑶族为主的民族建筑规划建设。一是有意识地把有代表性的高山瑶、平地瑶、浓厚乡土气息古建筑融入到城市街道规划中,使城市建设处处显示风格各异瑶都风貌;二是在建筑设计上,注意收集整理瑶族建筑的精华,通过筛选整理,学术研究探讨,去粗取精,使瑶族建筑瑰宝光大升华;三是对老城区具有传统建筑特色街道,如依山傍水的“吊脚楼”、“马头墙、滚龙嵴、青砖屋”、“四合院”等要给予保留,修缮改造;四是在街道命名上,要结合江华瑶都建设和瑶族历史、生活习俗做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命名。
6、保护瑶族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
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__瑶都——__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是十分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中国社会、瑶族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山水园林瑶都规划建设中,要十分重视繁荣发展瑶族先进文化,要保护好这些优秀的瑶族历史遗迹和遗产,就是要对瑶族的历史、背景、特点、风貌进行研究,在规划建设中加以保护和利用。一是要制定历史遗迹遗产的保护规划、保护原则与措施、保护范围及历史文化街区;二是要形成以瑶族文化内涵为基础的历史遗迹遗产保护内容,核心是有内涵的历史瑶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瑶族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使之留芳后世,永续利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同时,要加强瑶族历史遗产遗迹的保护宣传,树立全社会对瑶族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认知度和自豪感,使瑶族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更加缅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