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养成与培训;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一)会计职业道德内涵。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恶为评价标准,并以社会评价(荣誉)和个人评价(良心)为主要制约手段,则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非强制性规范。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领域中的作用非常显著,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所以,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现代人本管理和行为科学的必然发展与要求,而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也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以及是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进入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会计的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的会计工作取得相当大的进步,然而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有明显的提升,但是一部分的会计工作仍旧不完善,还有待于提高,具体表现在:一些单位的会计制度不明确、账目比较混乱、任务分布不均匀、会计监督力度低,导致我国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违背了我国的会计工作建设,也违背会计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在我国现阶段,加强会计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
(一)监管不力。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要加强法制监管,确定对于会计违法犯罪的主体,改变以往那种会计犯罪后没有诉讼主体的尴尬局面,这样就为那些企图犯罪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会计犯罪的严重性,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责任人是企业的负责人,如果产于到犯罪会计员可以从企业中解脱出来,直接针对企业的法人,还对与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进行统一的区分,彻底打垮欺骗同盟。建立健全法律规制,从法律方面进行规范性防范,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视、政府监视势在必行。
(二)教育落后。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不是偶然产生的现象,而是长时间的问题积累所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现在人们普遍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工作的忽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是由从业者在学生时期所受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在工作岗位上受到的系统道德教育以及个人在长期职业生活实践中的自觉修养逐渐培养起来的。可以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能否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的关键所在。
(三)觉悟不高。会计人员意识不到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受到严重的制裁,缺乏法律法规的认知,国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束缚力也比较弱,从而给一些职业道德败坏的会计人员一些有机可乘的空子,从而增加了会计犯罪的发生,然后一些单位上下级胁迫行为也多有发生,会计人员立场不坚定,向领导层一边倾斜,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会计人员监守自盗。在市场经济下,一些会计人员经受不住物质利益诱惑,贪图享乐,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物质要求,一些人不顾道德约束,伪造、变造、隐秘、毁损会计资料;甚至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化公为私、出卖集体和国家的商业机密,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与培养途径
(一)对内加强修养。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道德培训,注重会计教育的质量,从思想上灌输道德修养,特别是我国财政部于2006 年2 月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以法理的监督管理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的途径之一,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环节。
(二)对外净化环境。外部环境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指的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大环境之下,只有大力发展我国整个社会道德的建设,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一批道德楷模的出现,才能从局部入手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在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各个单位也要努力营造内部环境抵制外部的不良影响,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免疫能力。
(三)抓制度,完善制约机制。会计监督机制是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进行的体系。会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只有完善内、外部机制,才能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心,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才能有效地防治会计造假行为地发生,保证经济活动地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郑荣东.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
[2]刘芳.浅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J].商场现代化,2011(15).
篇2
Abstract: Strengthening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lso is th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achieve corporate accounting objectives.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improving the code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strengthening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elf-cultivation accounting personnel, increasing efforts to deal with violation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other methods.
关键词: 会计规范;职业道德规范;途径
Key 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way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154-02
1 加强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1.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
1.1.1 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义不容辞的义务
《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总会计师条例》第十六条均明文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会计职业道德是国家法律法规对会计人员提出的必须遵守的义务与责任。
1.1.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思想意识修养、道德品质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相互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会计人员道德修养的内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修养,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会计人员的会计道德境界,塑造高尚的会计道德品质。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廉洁奉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作风严谨、艰苦朴素、大公无私,从而使其在从事会计工作的时,严格遵守财经制度,有效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提高自我防腐能力,自觉地与错误行为作斗争。
1.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推动力。市场经济要求每个市场主体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遵守共同的规则,通过公平、合法的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否则,市场机制就可能失灵或扭曲。来自市场内部的干扰主要是因为市场主体的行为不规范造成的,在会计方面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失真的会计信息,妨碍市场竞争的正常进行,破坏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市场活动陷入无序、混乱状态。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必须维护自由、公平、公正的规则,并由它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使会计人员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企业会计目标的重要保障
企业会计目标就是为各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则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否及时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但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还取决于会计人员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将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可以利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从而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
2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2.1 会计规范
会计规范是指人们在从事与会计有关的活动时,所应遵循的约束性或指导性的行为准则。会计规范的基本特征是:普遍性,即会计规范作为指导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是得到多数人认可的,普遍性是会计规范赖以存在的基础;约束性,即会计规范提出了评价会计行为的明确标准,对于违反规范的行为,根据情节施以相应的法律、行政制裁或道德谴责;地域性,即会计规范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特色或国家特征,会计规范中的法律规范表现尤为突出;发展性,即会计规范必须随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会计规范的种类包括法律规范、准则规范、行业会计制度规范、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2.2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根据会计职业的特点提出的,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应普遍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之中。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职业活动紧密相连,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力量来维护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约束作用,既有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有对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具有职业性、自觉性和综合性特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为财政部提出的八条规范性要求: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3 电算化背景下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途径
3.1 进一步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传统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产生于特定的经济关系,与当时的会计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在物质利益的诱导面前,支配会计人员行为的主要因素往往是欲望,并使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选择更加理性化、经济化和市场化。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这要求会计职业道德与其相适应,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能完全依赖会计法律制度的强制功能而排斥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化功能,但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规范的情况下,还必须依赖会计法律制度的强制力作用。因此,在条件具备时,应及时将某些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吸收到会计法律制度之中,通过制度规范的形式来加以明确,并以会计准则形式确定下来,规范会计行为,为会汁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的特性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正确理解会计职业道德是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而要做到正确理解,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做好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培养,促使其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职业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教育是根本。只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会计人员树立诚信等职业道德观念,从心理上对职业道德规范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才能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地吸纳本专业的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必须积极推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其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通过教育使会计人员构建科学的职业道德意识体系,并逐步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转化成自身的思想观念,指引和约束自身的行为,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质。
3.3 提高会计人员的自我修养能力
道德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是由外部力量约束,自律是自我约束。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就是主体把外在的律令转化为内在的律令。职业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和信念和行业自律性惩戒来维系。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只处于他律的初级阶段,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和仍有待于提高。为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的自我修养能力。通过自我教育、自重自省、自律慎独等方法,牢固树立遵守职业道德的信念。
3.4 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必须依靠法律来规范和维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会计业不断走向世界,其执业水平和执业作风面临严峻的考验。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并触犯法律的要加大惩治力度,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当事人付出的高昂代价,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但未触犯法律的企业或个人,驱逐出会计行业。从而使广大会计人员认识到若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行为,将会受到惩处。
3.5 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是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包括社会组织、大众舆论对会计行为的道德评价,会计人员之间以及会计人员对自身行为得到的评价。健全职业道德评价系统,可以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处于社会、单位和个人的监督之下,有利于会计人员养成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从而形成会计职业道德他律机制,促进会计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通过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衡量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并把衡量的结果反馈给行为人本身,使其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新时期会计人员应该满足的基本道德素质,从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3.6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相关机制
①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其目标是完善整体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会计人员个体道德并使其二者有机统一。有必要在财政部门领导下建立我国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构建会计人员权益保障机制。缺少行之有效的会计人员权益保障机制,是很多会计人员最终被迫参与会计造假的重要原因。
②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优秀会计人员,应当给予奖励,使受奖者感到对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回报和社会肯定,从而促使其强化职业操守,同时又可以使受奖者周围的人得到鞭策和鼓励。
③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④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积极发挥国家相关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通过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对,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行为,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代海英.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8).
篇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纲要》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摆在着力培养的首位,突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现状
不同的职业对职业道德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但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循的。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学生打造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用人单位所找寻的是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能遵章守纪,能按操作规程工作,肯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合格从业者。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有差距。
据调查,大部分同学的职业道德知识是通过思政课堂教学及已从业的专家开设的讲座中得来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多采用的是理论讲授,照本宣科,很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将知识进行理解和内化。二是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还在学校上学,还没开始工作,现在的环境根本没必要学习职业道德,从思想上就不重视。三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教师和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已无多大用处,学了也用不上。
二、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抓思政课堂,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学校要狠抓“两课”及形式政策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纪律教育、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引导学生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能力,塑造高职学生的思想灵魂,坚定职业理想。
(二)抓常规管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要从规范日常规管理抓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注重养成教育。一是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规范管理,促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二是从学生入学抓起,从点滴小事着手,引导教育学生养成努力学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三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带学生参观专业教室、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树立职业认同感。
(三)抓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生仅凭优异的文化课学习成绩还远远不够,学校应狠抓校园文化活动,锻炼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拓展学生职业素质。一是开展与职业相关的各类学术讲座,通过了解学习不同职业的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二是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动手能力。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口才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
(四)抓社会实践,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篇4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和生产建设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使命,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从业者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从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意识、构建职业道德品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课的重要作用,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摆脱以往“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弊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在进行基础性道德教育的前提下,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基础性道德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范伦理。基础性道德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自律遵行的、具有普遍性的且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应该在加强基础性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通过对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坚实、系统,具有充分说服力和强烈感染力的职业道德理论在大学生中传播、生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确定崇高理想和培养职业道德风尚。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丰富职业道德课程的内涵。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修养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并将已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进而自觉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
在日常教学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紧密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并在专业课讲授中融进职业道德的内容,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要穿插本专业、本行业必备的职业道德的内容,讲清本专业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要求等,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境界。
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职业道德内容,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填鸭”说教的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以平等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职业道德教育要吸收社会上成功人士、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毕业生等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运用生动的实例增强现实感染力,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行业道德规范引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利用纪录片、图片展以及现场参观等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组织研讨、辩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认真思考、自觉地内心体验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不断完成职业道德的内化过程,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强化现代职业道德意识,汲取国外先进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经验
随着网络的推广和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我们要根据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监管,积极开发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网站和网页,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发帖子、QQ聊天等形式,及时解答大学生提出的职业道德问题,开展正面宣传与引导,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努力把高职校园网建设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平台。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进步,要根据现实的变化,及时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来,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国际性。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将国际职业道德要求的“职业礼仪、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双赢原则”等内容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去,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顺利地开展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在社会现实中进行职业道德的渗透和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社会现实中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完善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使教育与社会实践贴近,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分别提出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具体介绍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深化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以“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做用人单位满意员工”为题的实践报告,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个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约束自身的道德行为。
除了集体进行组织和安排,学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群体活动中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群众,并不断提升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辨别是非,逐步变职业道德的理论规范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五、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应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的内容。通过职业道德评价,使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信念并付诸行动。在高职教育中,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发展、完善自己,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能充分利用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对毕业生的反馈评价等,不断改善和提高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指标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综合能力等诸方面建立整套考核指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在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互动实践,在实践中加强自我教育,重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培养学生自省、自律和自我调节,将学校的育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分析社会,理解社会分工的特点,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比较和鉴别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利益观。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把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落实在自己的实践行动中,促进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之,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大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寻找其他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研究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培育出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淑慧.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
[2]贾玉敏.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路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道德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05-01
1 什么是职业道德及其在职场中的表现
职业道德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讲人与人、人与岗位之间的关系。从小的方面来说,职业道德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的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职业道德既是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不同职业的人员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有其特定的道德规范。我校以财会、计算机、市场营销、金融专业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从职业素养方面看,对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上的要求比较多。一是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二是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三是个人品质修养包括优良的素质和对企业的责任等。
通过对我校合作企业的大量走访调研,企业对员工的期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诚信方面,企业要求员工为人要诚实,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对企业要忠诚,要坚守商业机密,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其次是拼搏方面,员工要热爱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并能够持之以恒的进行全身心投入,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第三是个人修养方面,大多数企业认为具有自知之明,谦虚、好学,努力进取,善于与他人沟通,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能够影响其他成员的员工更能成立行业的标杆和模范。最后在技能方面,要求员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胜任,并能不断的进行创新,熟练掌握并能运用适应自己岗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2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以我校学生为例,近两年毕业生整体素质较往年有所提升,他们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遇到岗位与所学有一定的差距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接受新事物较快。经过学校的锻炼他们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而且才艺突出;懂得感恩,社交礼仪等方面也做得较好。然而一部分中职毕业生在同一单位工作一般不超过一年,更有两三个月就频繁换岗、辞岗情况。这些都为企业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通过调查得知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认为自己的工作付出和工作报酬不对应,遇到条件稍微好的单位就跳槽;二是工作上有失误或任务未完成就想辞工作,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抗挫折能力弱;三是对企业、工作等不能快速熟悉了解,只能干与自己相关的本职工作,其他的想干干不了,欠缺主动性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四是部分学生在职场礼仪方面缺乏技巧。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
从理论上讲,学生在对工作的持之以恒、主动学习及团队合作等方面有欠缺,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从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入手,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
3 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影响和危害
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或个别学生道德缺失会给企业、学校和个人造成极大的影响或损失。
从学校方面来讲,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上不及同类其他学校,就不能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对学校的声誉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因为某个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而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失望而终止合作意向。
从用人单位角度看,员工在技能方面不过硬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对企业不会有太大影响;而因为职业道德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是不能原谅的,即使未造成损失,任何企业也不会再信任这样的人。
对个人的影响,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都不能有理想的表现的人,企业不会长期聘用,而且如果频繁换岗,在行业里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对个人的发展极为不利。
4 培养学生优秀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所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从业者至关重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中职学校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实施。
4.1 通过课堂教育和给类活动平台(技能训练、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就业指导讲座等)进行渗透教育
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各科的课堂进行渗透教育。不仅可以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专业课、公共基础课进行渗透。除此之外,技能训练、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就业指导讲座等也是涵养职业道德的平台。
4.2 在顶岗实习中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顶岗实习是培养职业道德的实战平台。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要参加用人单位的正常的生产活动,与普通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最大不同就是需要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并承担所在岗位的全部责任。顶岗实习的工作周期是1年,得到的报酬也与普通实习和社会实践不同的,是与岗位相对应的,稳定的收入。
这就要求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公看待,做任何事都要为身后的企业考虑。而企业也会用其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岗位上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得到大的提升,学校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学生成长。
4.2.1 建立健全制度及奖惩措施
学校建立健全顶岗实习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可以约束学生的随意换岗行为。规章制度中要明文规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不经过学校同意或允许擅自换岗或离岗的应处以实习成绩不及格或扣发毕业证的处罚。如确属用人单位原因导致不得不离岗的,学生应向实习指导老师汇报情况并在实习指导老师协调下进行换岗。对表现突出和优异的学生,学校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表示鼓励。无论是处罚还是奖励对其他学生都是一种触动。
4.2.2 随时跟踪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实习指导老师定期到实习点查看学生工作情况,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解答困惑。
4.2.3 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对与企业之间产生摩擦,指导老师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情况并寻求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确属学生问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成长。
4.3 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自我成长
篇6
当代世界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更加重要,高校作为各国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显得更加重要,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就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技术性培养已没有了国界,但人才的精神和道德培养却愈加受到各国重视,能否培养出一批批有全球眼光、又立足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后备人才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这一场境即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建设的时代背景。
二、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一)当代教育宏观教育价值取向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科技取向思潮兴起,科学技术治国的功能被强调,英、法、日本和联邦德国以及亚洲“四小龙”都抢抓机遇掀起教育科技取向的,科技教育的确带来了经济提升。然而,这是把双刃剑,70年代这种教育取向弊端开始出现,教育的经济化取向,教育培养“经济动物”开始受到指责,青少年犯罪、道德水准降低和精神文化素质跌落。全面教育发展重新成为热点,教育必须寻求同社会、同人的精神、道德层面协调发展。社会教育学功能论、冲突论学派的兴起和对科学技术主义、经济主义弊端的批判,这一宏观教育价值取向成为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当代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的要求。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成为了继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学会生存”之后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又一重大变革和更新。内尔•诺丁斯认为学会关心的哲学基础就是人文人道主义,以关心为内容并以关心为目的。“学会关心”要做到将德育和智育、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这一教育内容和目标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和各种外来文化冲击下,大学生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发展日益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焦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加强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德行养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由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任务更成为亟待解决之问题。
三、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是教师重要的心理素质,它是教师无私奉献、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原动力。只有教师心中有爱,他才可能做到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他才有可能进行更好的教书育人,所以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情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前提。如何塑成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呢?首先,我们高校教师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把自己终生的希望、终生的追求寄托在学生的成才上,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其次,要做到爱的自觉性,即对学生的爱是严格要求学生,严慈相济,培养学生心灵中闪光的智慧、思想和品德,帮助克服不足,成就国家人才。再次,爱要具有普遍性,即爱学生的整体发展,爱全体学生,尽可能抛开个人成见和偏见,全心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最后,爱的恒久性,爱学生是长久的事,这是一个老师的不变的心境,不能为一时的情绪或者其他因素而不停摆动。
(二)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要担当社会交给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忠诚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义务、责任和使命。为此,当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要求教师有对社会、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样才可能内化为教育工作的内在不解的动力。
(三)加强教师的“义-利辩证统一”观。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利益和诱惑,作为当代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义利观”,这样才能更加牢固地提升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准和内涵,所以,正确、科学“义利观”的确立是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践中关键的一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就是正确、科学地认定在教育实践中的“义”与“利”,即最大的“义”就是爱学生、爱教育、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最大的“利”就是培养出多少有益社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出多大对人类和历史有重大价值的栋梁。诚然,在国家和社会逐渐提升教师的身份地位和物质生活的现实下,我们的高校教师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因为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我们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顺利进展。
(四)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提升职业道德修养。21世纪教育的重要呼吁之一就是“终生学习”,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和人类精神、物质生活的迅速变化,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曾出不穷,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只有加强高校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才能更好适应工作的要求,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业务和专业学习是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业务能力进而内化为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业务学习包括思想政治领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更新,用专业知识的深入研习来提升思想政治学习、用思想政治学习来引领专业知识学习,最后将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职业道德实践。
(五)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个“内化-外展”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直接体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中,所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能力是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这一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教学和科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教学和科研尤其是科研要给学生作成表率和榜样,用教研活动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结语:
篇7
【关键词】教师;师德修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72-02
师德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优秀的人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头等重要的大事。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深刻内涵
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德是做人的灵魂和根本。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方向。因此,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德。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我忧也”。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教师职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的体现,但又突出教师职业领域内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评价教师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教师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是学校教育教学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欲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具体最现实的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强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一)争做勤于学习的带头人
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不会迷失道德修养的方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每一名教师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精于学习,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明辨是非、善恶和进行师德评价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师德修养的目的和方向。每一名教师都要虚心向周围道德品质优秀的人学习,在师德修养中,要向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一切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学习。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感人的特点,体现了教师的道德风貌。正如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所说:“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每一名教师都要向社会生活中学习,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和推进道德建设。
(二)争做勇于实践的带头人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教师只有在教育活动的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铭记自己的职责所在,要不断在自己所分工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广阔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育风气,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袭,完成教师所应承担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三)争做严于律己的带头人
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决定了教师在道德水平要求上必然高于社会的一般人群。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职责,其教育学生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其中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只有以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因而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呼。特别是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首先,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必须遵循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合乎时代的要求。当教师将自己在本职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品格和境界融入社会整体道德环境中,成为社会道德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时,他必然对社会的和谐、完善、发展,对公众利益的广泛体现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其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使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含量更高。教师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教师以高雅的行为举止,高尚的人格品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做人。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更准确、更有效、更积极的向学生传播社会的道德和真理。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一)组织推动,保障“强”起来
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将开展道德建设作为推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抓手。不断健全组织领导、标准规范、考核奖惩等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评估标准,加强对教师的考评。制定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师德考评机制。这样既可确保学校师德考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学生和组织等方面的监督作用。
(二)交流学习,全员“动”起来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自觉性外,还要抓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对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和干部选拔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三)优化环境,氛围“浓”起来
良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荡涤人的胸怀,所以要充分重视学校软环境和硬环境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小环境的支持。努力在社会上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各方面的待遇,对教师的劳动予以充分的肯定,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要尽可能地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使广大教师安心于教育事业。
(四)创新驱动,特色“亮”起来。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广播、校刊、黑板报、校园网络等媒介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实现家长、学校、教师、学生勤沟通、多了解、变方式、学方法、互补台、成合力,打造学生健康成长平台,借以带动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另一方面举办道德讲堂、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齐诵《弟子规》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活动空间,创新活动载体,始终坚持把创新当作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蓬勃开展、永葆活力的“阀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又要“自选动作有特色”。从而进一步凝聚广大教师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项根本内容,教师应该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积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成为领导赏识、同事称赞、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从而推动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法学教育 法律职业道德 养成教育
作者简介:张华,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论法学研究;何君,甘肃政法学院。
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的教育方式。但是法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更要涵养法律职业精神,注重品格养成教育。法律职业道德主要从大学法学教育进行逐步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平的法律职业者,从而使职业道德水准得到一定的升华;只有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认识到未来在法律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道德挑战,这样可以自信充足的迎接这些挑战。因此,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法律职业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职业道德释义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从事法律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总和。法律职业道德是从事法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其中主要包含以下两大部分,一是法律的职业精神,即从事法律职业的工作人员所要追求的价值观;二是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即对于人们行为进行导向调控的道德规范纪律。作为法律的具体实施者、执行者、裁判者的专业法律人员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行必然要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这是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法律职业道德能够有效协调法律职业者、法律职业者、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与当事人之间关系的一项行为准则。我们可以从本质上分析,这些所谓的道德信念、原则、规范都是在维护合理的生活秩序,它可以作为一种价值进行肯定,这些原则主要靠原则背后的法治观念来支撑。但是,由于一少部分的法律从业人员他们自身缺乏关于法律与道德方面的理性审视、缺乏关于法律职业的信仰、缺乏道德原则的自觉认识,导致违法乱纪的事件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使社会法律环境和法治很难实现,致使法律从业者的作出错误的行为。
二、国内外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状况综述
(一)国内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状况
但是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一直与法律职业脱离,走着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化、学院化的自我发展道路,且只注重知识本身的掌握和考核,导致法学教育的功利化,忽视了法律人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造成当前的法学教育严重与社会需求脱节。
2.课程设置方面。近十几年,虽说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在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大概600多所,有30多万人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我们研究发现大学的法学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在我国统一的法学本科必修课程中没有设置法律职业道德这门课程。近几年,有一些高校的法学院逐步开设了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课程,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设立了2个学分的“法律职业行为规则”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对单方交流、利益冲突、广告与劝诱、回避、保密、诉讼宣传等法律行为进行教学,帮助本科学生重点掌握正确的职业活动,有效认识法律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提高法律学生公正意识,为培养合格的律师、检察官、法官等法律从业人员服务,保证司法和执法的公正严明。”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专业开设了“法律伦理”这门选修课,共36个课时,2个学分。
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以往的道德沉淀问题,而不是课堂讲授职业道德知识的问题。通过如此单薄的课程讲授,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并非能取得实际效能。
3.教材编写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关注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这个话题,也有很多学着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李建华、曹刚等主编,《法律伦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进喜等主编《律师职业行为规则概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李本森主编《法律职业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法律职业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诸多教材。这些教材都主要阐述法律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论和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等的法律职业道德的主要基本内容,主要涵盖了法律职业道德学科基本范畴、基本规则、基本原则、学科体系、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职业责任等,对法律职业道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但是,仅仅通过教材内容的讲授,想要实现和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素质,使他们树立崇高的法治理想,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的追求似乎还不太现实,也不太奏效。
(二)国外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国外法学教育最显著的目标就是,在校期间学校要时刻对学生的法律职业修养进行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个法律职业人应该有的思维方式,强化学生法律至上思想。相比较而言,美、英、德等国家非常看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
英国法律职业在各国中形成最早,它具有成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并具有一定特色。爱德华一世在1275年颁布了《威斯敏斯特一号法规》,首次提出了对职业律师的行为规范进行了明确要求。在规定中指出,“执业于国王法庭的辩护律师若犯欺诈或共谋罪,将受到监禁1年零1天、永久剥夺从业资格的惩罚”。这项规定算是全世界最早的法律伦理规范。英国律师会馆是培养法律人的摇篮,律师会馆推行学徒制与导师制相结合,这种法律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对法律人职业伦理进行教育培养,学徒们可以与作为资深律师的导师在这里共同学习和生活。通过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教育,学生可以在知识上受到导师的启发,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英国这样形式的教育培养方式在世界是具有一定的影响性,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地现在仍然存在这种传统培养方式。
美国属于世界上法律职业非常发达和具有影响了的国家,在美国关于法律教育主要是通过他们大学的法学院进行的,他们的法学院被当地人认为是塑造整个国家、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美国法学院早在19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设了关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有著名的法官或律师担任主讲。在1974年美国律师协会强制性要求所有的法学院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律职责和责任的模拟形式教育,各州在律师协会的准入考试中也增加了关于道德考试的这项科目,使没过各法学院设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为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美国还有专门设立了律师职业道德考试科目,美国大部分州在法学院毕业后获得律师资格之前,需要通过律师职业道德专业考试才允许其从事法律工作。
三、法律职业道德品格养成在法学教育中的主要途径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态度方面或情感方面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授课方法主要是对知识方面进行教学,而在法律职业道德的教学课程之中,由于道德教育偏于伦理方面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进行道德方面传授,情感教学现在很难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场”,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然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记住的,这些内容需要学生认真深刻的进行理解,从而了解法律职业的真正精神和理念,这样对于培养法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提供帮助。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在工作中出现情况的时候做到以善意理解、准确判断、理性处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寻求不同角色让学生扮演的实践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道德认知内化成为道德判断和处事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品格。
(一)建立法科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记录淘汰制
法律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忠诚、公正、廉洁、保守秘密、遵守司法礼仪等。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充分反应出一个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人必然要求是一个品行良好的人。一个人的品德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且具有固态化。我们对在校学习的法科学生实行品德不良行为记录淘汰制,有利于对存在不良法律职业道德倾向的人进行初步淘汰,以免道德不良的人进入法律职业队伍。
品德不良行为记录可以采用双模块制,即专业学习记录模块和生活纪律记录模块。专业学习记录模块指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任课教师考核学生的品德行为,并对不良行为做出的记录。如:撒谎,欺瞒老师、长期旷课、对错误行为不思悔改,对学习弄虚作假等等不良行为。生活纪律记录模块指由校方记录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对校纪校规的违反记录。如:打架、考试作弊、小偷小摸、生活作风不良等。品德表现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A是优秀,B是良好,C是合格,D是不合格。学生的最终综合评价成绩由品德表现分和学习成绩两部分构成,并且品德不良行为记录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将其从法学专业中淘汰,不让其进入法律职业系统。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哈罗德・H・柯在一次开学典礼上送给法学院新生的那句谚语――“永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 因此,我们的法学教育不但要培养法律精英,而且要淘汰品德狂徒,为法律职业队伍的建设培养德、智双优的法律人才。
(二)设立大学生法庭
大学生法庭是大学生自治组织,其职能定位只限于调节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及纠纷,辅助学校处理学生违纪违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提倡学生自治、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培养和践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并可辅助学校规章制度的贯彻与执行。至于纠纷的解决途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即完全由当事人自己决定是否选择在大学生法庭处理相关纠纷。
首先,大学生法庭能够给法律专业的学生们提供锻炼的舞台,教师通过模拟法庭培养“法庭组成人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和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
其次,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法庭相当于一个普法阵地,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违纪违规的一些事件进行审理、判决,在学生中进行法制宣传活动,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向每一位学生宣传法治精神,增强学生在校期间对于法律的忠诚、以及无私奉献精神的传递。
再次,大学生法庭有利于把纸面上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践中的外化行为,把对法律的信仰与遵从,时时刻刻体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体现在学生从事法庭相关工作的方方面面。
最后,大学生法庭的“准法律人” 在校园的“小社会”中体会了立场的中立性、调解或“裁决”的公平性对纠纷或事件解决的重大影响,从而加强对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性理解与认同。 (三)改革现有的法律实践教学
当前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模拟审判、案例讨论及法律诊所和实习等。模拟审判很容易因缺乏具有丰富法律实务经验的法律职业者的指导而走向形式,完全成为学生之间的虚拟练习而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诊所式法律教育其实只是一门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真实案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之下,学生能够亲自参加案件处理的教学课程。”实习几乎是各高校法学本科都会采取的实践教学,但其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基本是流于形式。
篇9
关键词:BIM;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土建专业;多维信息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16-02
2013年8月,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指导意见》,风生水起,沪港等发达城市的多个重点工程已经应用BIM技术。清华、同济等国内土建专业办学力量一流的少数高校已经开设BIM专业。对国内开设土建专业的高职而言,BIM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事物。高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项目化教学,对BIM基本内涵辨析之后,不难发现BIM的5D模型就是土建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最佳载体。
一、BIM的基本内涵辨析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CA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当前BIM有5D、6D、7D等类型,其中5D为基础,何谓5D?首先几何尺度一定是3D,看起来和分析研究就跟实际建筑物一样直观;其次Modeling≠molde,随着方案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模型动态实时地成长,把时间进度与3D集成起来就是4D,此时建筑物可以按照建造顺序显示;最后再与造价信息集成就是5D,此时建筑物每个时间段所需要的资金会根据施工阶段自动统计。需要指出,即便是3D,BIM与CAD也有本质区别。BIM如同EXCEL,CAD如同WORD,同样报表放在WORD和EXCEL里面看起来一样,但数据变起来却是天壤之别,WORD表格关联数字的改变需人工逐个操作,EXCEl中所有关联数据则会自动调整。CAD是建筑设计的第一次革命,BIM则是建筑设计的第,BIM3D模型可自动生成2D平立剖,在BIM模型中的任何修改,平立剖都会自动发生相应的改变。CAD的顺序是“设计师大脑中三维、图纸上二维、施工人员大脑中三维、三维物体”,而BIM则可简化为“设计师大脑中三维、模型中三维、三维物体”。BIM时代可对照直观3D模型施工,晦涩难懂的2D图形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由3D模型自动输出的一种信息。BIM不仅是建筑设计的革命,BIM必将导致包括“方案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验收、运行维护”在内的整个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的革命。以民用项目为例,设计至少有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此前这些专业分工很清晰,合作很模糊,单独看每个专业图纸是对的,但是合在一起肯定出问题,协调会反复开,设计变更相当频繁,施工反复中断,工期推延,索赔更是家常便饭。至于竣工图,在设计原图上修改,能否没有遗漏地准确记录每一个变更只有天知道。BIM时代上述问题迎刃而解,业主聘请BIM咨询师(新职业角色),专门帮助业主创建、管理、更新一个各专业都可以使用的BIM模型,结构专业计算后,如需调整,反馈给咨询师,便于模型及时更新,其余专业统统如此,此所谓碰撞检查,能够确保业主准备好一份解决各种错漏碰缺的图纸给投标方。施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变更,既能实时更新模型,又能实时计算相应的成本变化,使得工程结算更加透明精确。综上所述,BIM本质是一个建筑造两遍(先试后建),先虚拟建造一个模型,能够早期发现和解决实际建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而后指导实际施工,随着实际施工,模型同步可以相应更新维护,业主最终得到两个建筑,一个真实,一个虚拟,后者就好比前者的DNA[1]。从手工绘图转到CAD,设计师是最大收益者,从CAD转到BIM,业主是最大受益者。相对各专业之间的错漏碰缺所造成的损失来说,聘请BIM咨询师所增加的费用只是九牛一毛。建筑市场的所有主体,包括行政管理部门,无疑都需要BIM提升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有谁比第一主体“业主”的需求,更能促进BIM的发展呢?之所以说BIM是大势所趋,核心理由就在于此。
二、高职土建专业的课改困境
清华、同济等本科院校关注BIM,侧重点是基础理论和软件开发等,高职关注BIM的落脚点在哪里?笔者认为,当前高职土建专业面临一个新课题,这就是“如何应用BIM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在探讨新问题之前,有必要把BIM暂时放在一边,重点厘清,高职土建专业所面临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老问题。为什么要项目化课程改革?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学生思维特点(系统输入),终点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输出)。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高于抽象思维。擅长形象思维的人适合从具体的工作实践展开学习。项目化课程是“教、学、练”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2]。项目化课程既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项目化课程是高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当前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不是最初的教学理念落后等主观问题,而是项目难以选择的客观问题。土建专业课程项目难以选择的问题尤其突出。机电专业、化工专业可以选择适合实验室动手操作的产品,会计等文科专业选择项目的难度系数就更低些。唯独土建产品体量大,投资高,再财大气粗,恐怕也不能准备一栋建筑,让学生建了拆,拆了建。工学结合,把学生带到工地,半个学期下来,依然处在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状态,学生没有时间跟踪某个在建工程。还有一个最现实的安全问题,学生实训之前买保险和签订安全责任合同是常见问题。一方面,管理层鼓励项目化教学,教师内心也认同项目化教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客观条件难以进行项目选择,怎么办?制图老师让学生抄绘施工图,施工老师让学生根据施工图编制施工方案,造价老师让学生根据施工图编制预算书,都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只能停留在教学文件检查层面上,文件做得好,评价结论就给得高。诸多教师有着同样的困惑:土建专业项目化课改的困境突围之道在哪里?
三、BIM视野下的项目化课改困境的突围之道
最近有幸参加某BIM技术推广会,专家介绍5D模型应用情形时,笔者想到一句古诗: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BIM的5D模型不正是土建专业一线教师这些年来苦苦寻找的那个“她”吗?BIM首先是3D,这个3D能自动生成2D的平立剖,制图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载体有了,在可视化环境下,老师带领学生在3D和2D之间自由切换,还有什么图纸不能读懂;4D包含施工进度,建筑物可以按照建造顺序显示,施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载体有了,虚拟建造不存在施工周期问题,更不存在安全问题;5D包含造价信息,计价课程的项目化载体有了,5D能够对应施工阶段自动生成人工、材料、资金等明细表,学生理解工程成本组成还有什么困难!以上仅是单门课程的效果,事实上,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的项目化载体,如果采用同一个BIM模型,综合效果便凸显出来,课程边界关系混乱的情况将不复存在。高职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工作过程的,BIM将导致工程项目的工作流程再造,可以预言,BIM也必将导致高职土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构。课程项目的选择基本原则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BIM模型好比真实建筑的DNA,更加方便“随人、随时、随地”地使用信息,BIM的5D模型无疑是土建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最佳载体。BIM技术应用的前景非常光明,但是BIM离真正走进高职土建专业的课堂,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路要走。不同于CAD的单独软件,BIM是软件群。发动教师学习BIM、组建BIM技术团队、调研如何引进BIM核心软件等,是最基础的技术工作。还有一个细节问题,5D模型哪里来?让老师闭门造车难以满足“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要求。事实上,在购买相关软件的同时,顺带收集一些已完工程的5D模型是最方便的途径,当然教师在使用这些来自真实工程的BIM模型,隐藏其中相关商业秘密是基本前提。教师拥有真实工程的BIM模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教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预测3~5年之后,工程领域不知道BIM,就如现在不知道CAD一样OUT。为了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高职土建专业应该尽早开设《BIM概论》、《REVIT》之类课程(REVIT建模经典软件,很有可能替代AutoCAD,让学生毕业之前就掌握BIM模型“创建、维护、使用”一些基本技能等。这方面如果先行一步,高职土建专业无疑拥有一份实实在在的办学特色,BIM对高职土建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参考文献:
[1]何关培.那个叫BIM的东西究竟是什么[M].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论文摘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中职学校未来发展和培养的学生能否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的关键,对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学校办学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规范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着企业越来越务实的用人需求、中等职业学生现有的就业心理及能力水平,特别是面对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中职学校未来发展和培养的学生能否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学校办学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教育向就业教育转轨的大趋势下,我们承坦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在试验过程中,作为课题主持人,我亲自组织并参加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全过程,对我校在探索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一些方法和途径做了些归纳,以期能和各位同行交流。
一、整合课程体系
我校从着手职业指导研究以来,就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主要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开设了职业指导与创业课程,从教学计划中的德育课中分离出32节课,作为职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择业、就业与创业指导。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新生存在的四大问题是:目标定位、人际交往、学习问题、就业压力。可见,就业已成为新生思考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安排就业指导课从新生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在学生整个高中学习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就业指导内容各有侧重,如一、二年级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强化竞争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就业指导课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三年级着重就业政策的学习、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信息的搜集、求职准备、择业技巧、自主创业、心理调适等具体问题的指导和训练。将就业指导课从临时性、季节性转向稳定性、常规性,并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将零星的、分散的、讲座式的、动员式的“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固定下来。
同时,充分发挥“两课”、专业课、人学教育、毕业教育对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将就业指导的有关内容融人其他教学活动之中,构建学校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就业指导课的特点,该体系不仅要包括课堂教学,还应包括专题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报告会等多种形式。
二、完善教学文件
作为一门课程,教材建设必不可少。但由于就业指导课的特殊性,很难有一本全面、长期、稳定、适用的教材,因此,教材选用、讲义编写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文件学习、信息搜集、广泛阅读、大量查阅,系统地、有序地确定教学内容,编写适用的课程教学大纲、规范的讲义或学习指南、完整的授课计划、详尽的教案,制作生动直观、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的课件,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建立信息库、案例库,为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同时,确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考核方式。
三、改进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信息和实践经验,否则教师的教学就会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纸上谈兵,收不到理想效果。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资料分析法、参观讨论法、案例引导法、场景模拟法及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形式新颖、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编写校本教材
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未来持续发展的大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要求、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面较窄,专业技能单一,而多数毕业生及家长又把工作环境好、挣钱多、劳动强度小做为择业的第一标准。因此,职业中专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难。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和对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各专业的实际,编写了《职业指导校本教材》。其用意就是帮助学生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及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理性的职业意识,形成客观的职业理念,搞好自身定位;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从业条件,引导学生正确择业;培养学生的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进行测定、评估,帮助学生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状况和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自身实际合理选择职业。在实验的使用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加强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