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道德的原则

篇1

1、遵纪守法:同志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守法为德”成为现代道德的最本质的价值规定,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法》和各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会计人员都必须严格地遵守。会计人员失去了守法意识,其道德底线就会全面崩溃。

2、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将其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认为,“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他终身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会计人员把“诚信为本”原则看成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不言而喻的。

3、廉洁自律:“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收受贿赂、不贪污钱财,就是廉洁。“自律”,是指自律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的过程,使具体的行为或言论达到至善至美。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对于整天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人员来说,经常会受到财、权的诱惑,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自律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权、财的奴隶,走向犯罪的深渊。没有“理万金分文不沾”、“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是不行的。可以说,会计人员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无需强制。[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4、真实可靠:会计人员的职责要求必须以完全符合实际的又有利于社会的会计信息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会计作为真实反映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职业,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披露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人员只有把符合社会需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社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真实性,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实际经济业务事项;可靠性,即会计核算要准确,记录要可靠,凭证要合法。《会计法》规定,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也是社会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

5、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社会经济是复杂的,生活中的人的品性和欲望是多样的。会计人员不是“超人”,对经济业务事项的职业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极有可能导致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客观公正是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正确理解、把握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消除非客观、非公正因素的影响,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6、保守秘密:在市场经济中,秘密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会计人员保守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单位利益是其应尽的义务。泄密,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是会计职业的大忌。

篇2

[关键词] 高质量;职业指导;素质训练

[中图分类号] C9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95?02

党的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我国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成长都是依赖于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而发展起来的。比如德国、美国、日本无一不是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越发达,其职业指导体系也就越完善、人本化,并伴随职业人的终身发展。

笔者认为所谓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就是指通过对求职者就业指导、对创业者的创业指导,对职业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指导等内容,能实现人职有效匹配,充分促进劳动者、用人单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原则

要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必须将求职者个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尽可能实现人岗匹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用人单位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遵循人岗匹配原则、助人自助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一,人岗匹配原则。

人岗匹配是双重匹配,即岗位要求与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匹配,工作报酬与人的工作动机相匹配。只有任职者具备的素质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才能创造最大的工作绩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的人具有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八种多元智能。人的智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职业倾向性,不同智能结构的人,其知识背景、兴趣特长、性格气质也不同,因此适合的职业和岗位也必然不同。人岗匹配的岗位有利于从业者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和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助人自助原则。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过心理咨询师对来询者的咨询和辅导,增强其独立性而非依赖性,培养来访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后遇到类似的挫折时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伴随人的整个职业发展生涯的职业指导更是如此,因为人的职业生涯不可能随时伴随着职业指导师。因此,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该培养求职者和职业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指导师只有以“助人自助”作为重要原则来进行职业指导,才能让人终身受用。

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长远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共同追求的基本原则。职业指导中所指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用人单位因为引进人才而能得以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当以促进人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用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供求双方从长计议,考虑长远而非眼前,如明确定位、确立目标、提供可行性方案,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规划进行科学指导。

二、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措施

(一)以就业政策为指导

人是社会的产物,脱离现实社会来谈个人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只有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个人的职业发展才能有美好的前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严重脱节。比如: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收稿日期] 2013-09-12;[修回日期] 2013-11-19

[作者简介] 罗慧玲(1970-),女,湖南浏阳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德育创新.

但是不仅家长和孩子不愿意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而且很多职业指导人员也总是强调今天做一线蓝领是为了明天做管理层白领。显然,这些观念既不符合时展需求,也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职业指导人员有义务指导来访者充分了解国家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求职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岗位。

首先,职业指导人员求职者应该给予就业创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指导。如就业困难群体职业培训费的减免政策、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劳动法》、《就业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其次,帮助求职者充分了解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动态,帮助求职者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鼓励他们顺应时展需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事时代最需要的工作。比如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对制造业的支持政策,了解大学生下基层就业在未来升学、考公务员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政策法规,求职者才能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增加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实现职业人的人生价值。

(二)科学使用测评工具

职业测评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试者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和职业能力倾向等职业发展要素进行评估。通过把握人格特征达到人职匹配的代表人物是霍兰德。目前我国的测评软件精选了9项测评(职业性格测试、职业性向测验、管理能力测试、营销能力测试、创新能力测试、创业素质测试、创业倾向测试、心理稳定测试、职业兴趣测试),能比较准确地对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行为取向和能力等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发现求职者潜在竞争优势,并充分发挥优势找到合适的职业。

测评工具直接决定测评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不恰当的测量方法会使测量结果出现差错,导致虚假信息和决策误导。因此科学使用测评工具是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基本要求。首先,职业指导人员应该选择经过检验的量表和最新权威测评系统,凡自制量表应接受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并谨慎使用;其次,职业指导人员应懂得根据测定结果分析影响测评准确性的各种因素,包括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测评实施过程的分析,测评者本身因素的分析;最后,职业指导师应该能够撰写测评报告总结测评结果,通过图表直观再现结论,客观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为科学的职业指导提供前提条件。

(三)职业指导与素质培训相结合

追求成功是每个人前进的动力,改变自己未来的生存状态的需求是求职者进取的内在驱动力。目前结构性失业率不断升高,据调查,其主要原因来自求职者的自身素质。比如自信心不足、自身发展缺乏定位;缺乏基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能力;成功体验少,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难以突破等等。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该针对求职者的职业素质提供必要的培训,以此改变求职者的素质结构,使之能适应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训练、通用技能训练。

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求职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教育、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

职业素质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求职者的自我认同感、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作为员工的基本素质。主要内容包括:成功自我设计、自信心训练、交往能力训练、行动力训练、自制力训练、坚持力训练、个性优化训练、爱的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等。

通用技能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求职者适应社会和职场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技能、口语表达技能、礼仪接待技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素质培训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专业水准的培训师,比如:职业素质训练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团体辅导教师来完成。总之,只有职业指导和素质培训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通过改善求职者的自身素质结构,改变“工作找不到人,人找不到工作”的结构性矛盾。

(四)提升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

篇3

论文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确立“就业导向”的发展原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要义.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同时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策略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规模性扩张的过程中.“就业导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尚未得到根本性的确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就业导向”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要义.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策略。

一、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要义

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认识上.应该把握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非“专业教育”。对职业性的追求理应成为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原则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关于“职业”概念。我们一般理解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相应地.“职业教育”应被理解为一种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目的在于为个人获得胜任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因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让个人拥有胜任某一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而实现谋生目的的教育类型.是一种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接受者的顺利就业为基础的谋生型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性而“专业”则是依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而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专业教育”强调学习者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在于实现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拥有进一步探索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对应于某一大的行业领域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教育范畴,受教育者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就业导向”特征。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所注重的是通过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现受教育者具备较为宽广的职业适应能力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通过受教育者实际生产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具备尽快适应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依据劳动市场的实际需要.分析企业岗位所需技能,制订实现对应于这一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计划,进而最终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追求并体现“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同时也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等就业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培训”式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等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教育”,也不等同于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中专、技校以及职业中学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应该适应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所导致的职业和岗位不断变化的现实,要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以一种动态的观念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总之。就其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在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熏学生专门的职业技术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注重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转移.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教育类型。所以.就其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性高等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本要义之。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应该成为判断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二、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

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此后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职业大学依照高等专科学校规范办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再就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其性质与层次的定位问题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两项基础性问题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曾作出明确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是以培养技术型职业人才为目的的。在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技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职业中学)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够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行业性和地方性,一句话,在性质定位上,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确立稳定的职业导向.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质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张扬和凸现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问题.目前尚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简单地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与普通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专科、本科。这种简单的定位与分层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发展。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升本考试”以其应试特征正在淡化甚至侵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就业性特征。由此引发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定位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而存在.其层次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还是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存在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各层次。我国在学位(硕士研究生层次)体系中对“学术型”和“专业(技术)型”学位作了区分。但并未把专业(技术)型学位归入职业教育体系。

考察欧洲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可以发现.欧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绝大部分是由独立于大学教育之外的专门学院来完成的.如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形成独特的有别于大学的教育模式,在生源、就业、师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分立竞争型模式”。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情况不同于欧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来完成的.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包括初级学院、四年制文理学院、大学附设的职业学院。不仅如此.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既有两年制的可以向学习合格者授予“副学士学位”的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大致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叉存在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是连通的.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可以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此外,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相关规定也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7大层次该分类体系中的第5层次叉分为“A、B”两个亚层次:“5A与5B”,其中“5A”向学习者提供“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或进入需要高技术的专业课程”.“5B”向学习者提供“实际的、技术的或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定向于某种特定的职业课程计划.定向于实际工作岗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能和专门技术,表现出明确的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阶段。这种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以向学习合格者授予进入劳动市场所需的表明其技能或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教育训练阶段性完成的标志。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定位上相当于“5B层次”,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和专科决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和专科就对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求来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放在学生实际职业技能与技术的训练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应该厚实一些.但这种厚实不是以降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为代价。恰恰相反,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服务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必须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设计的全部教育与训练过程中为实现这一层上的定位.高等职业院校应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课程体系、学生知识技能结构的出发点.提高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市场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综上.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的认识上.应破除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或日理论性高等教育)的类型.但并不是一个区别于本科的专科层次。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一个独立于理论性本科院校之外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生产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的需要,作为不同于学术性、理论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地说是“职业高等教育”)有必要扩展至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各层次。而无论是分布于各地市的专科层次职业院校.部分附设于普通大学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类二级学院.抑或是未来可能发展起来的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不同于学术性高等教育类型的根本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就业导向”。在办学方向的确立上.只有在充分把握社会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技术与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技术训练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才能凸显出来.“就业导向”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到彻底的贯彻

三、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策略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严重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和特色。其中更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与普通本科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声誉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职业导向性特征的高等教育类型.评价“l业教育成效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变化生动及时地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实现了较大的数量发展.但还远远未能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还远远未能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可。近期内能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形象的一项重大举措便是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特色建设的同时.切实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而言.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否确立“就业导向”的办学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就业率才是硬道理”。如果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彻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导向”模式.醉心于追求学术性或盲目攀高升格.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加强职业性建设.寻找与社会职业岗位的结合点。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提高。反过来,只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就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按照《中国就业白皮书》所提供的数据。2004年失业人口中70%是青年人高等职业教育每年培养数百万学生,如果不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学科”为导向.每年就可能把超过150万到200万的青年失业人口推向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效能和质量就会受到社会质疑。

作为一种在理论归属上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原则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在于通过培养直接进入社会就业领域、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由于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就业导向”也就自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原则.并从根本上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为落实“就业导向”这一基本原则.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开放办学”的发展方向。并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开放办学”。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岗位的确立建立在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学校本位”培养人才的旧模式.代之以“社会职业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社会有什么职业岗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就创造条件培养相应的职业人才

篇4

关键词 辅导员;就业工作;高校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截至2010年约有3000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为559万人。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做好就业工作,除了政府重视,大力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其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接触最多等优点,努力指导和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和就业。

一、前期就业指导

有些学生,从高中毕业到大学,就像从一个无菌实验室被释放到大自然中一样,其抗病毒能力、识辨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很弱。因此新生刚入学时,就通过组织主题报告及个别交流等形式,针对专业特点指导学生做出职业规划,并就对当前就业形势、升学、考公务员、求职的诸多问题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短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并以此为目标完成大学学业和生活。大四学年,除继续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外,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梳理新的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就业观念。

二、心里辅导和贫困生帮扶

1.力所能及的进行心理辅导。面临毕业的学生除了升学等考试压力,还有就业的压力。我结合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思想教育的同时,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力所能及的进行心理辅导。对有问题学生进行分类管理,轻的进行谈话疏解,对较为严重再帮其预约专家进行心理辅导。

2.密切关注和适时监控心理异常学生。除了强迫症和抑郁的学生,我们班还有家族精神分裂史、抑郁症、焦虑等心理异常的几位学生,在做好密切监控的同时,还需注意做好保密,防止学生间出现恐慌和歧视的事情发生。

3.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点到面力争使每一位同学在思想上能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在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注重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老师的一句鼓励可能成为学生发展很强的一股动力,鼓励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学生搭建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从而引导他们多元化就业、多行业发展。

三、力保“就业”,竭尽全力做好毕业生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过去看来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岗位,逐渐由具有较高知识、技能水平的人员来从事,应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要引导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毕业生只要放下架子,降低期望值,树立只要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

1.务实做好毕业生身边的就业政策指导工作。就2011年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服政策介绍、毕业安排、就业合同签订等细节问题对同学们进行宣讲和介绍工作。制定政策和就业工作计划,充分调动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本着为毕业生的未来导好航,帮助每名毕业生走好就业第一步的宗旨,为毕业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2.做好毕业生日常服务工作。针对毕业生就业择业及毕业离校等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积极组织和举办有关讲座,将毕业生信息审核、学位考试、毕业班大补考、实习与指导、毕业证发放和文明离校等内容串列其中,让毕业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3.密切关注就业信息,通过飞信、QQ等方式及时将收集的信息公布给同学。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学校部门和网上的就业实习信息。一方面通过建立就业网络,将毕业生资料(个人简历及求职信)上传到校园网等相关网页上,做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络沟通工作。另一方面,主动联系相关企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交流平台。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反复队毕业生进行咨询和指导。

4.转变就业观念。以班会和个人谈话相结合的沟通方式督促学生动起来,扭转“等、靠、要”的被动态度,转变就业观念,积极的、多方位的谋求就业。既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勇敢地迈出求职的第一步;又要提醒学生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实习和做好第一份工作。毕业上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再就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和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毕业生应保持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正确面对各种竞争,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学会调节心理压力,以健康心态迎接各种考验。

5.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升学、就业意愿,求职地点、求职方向,是否自主创业,出国等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并实时更新,实时督促,对不积极就业的同学天天谈话或电话联系,步步为营切实做好追踪工作。

6.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个人能量,发动周围力量,多为学生谋求职位,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毕业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来自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是急需高校辅导员进行管理和疏通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工作的优势,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各种问题,以就业为主线,竭尽全力做好毕业生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素质拓展 渗透原则 渗透渠道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新变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企业文化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代表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产生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是企业的美德所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核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道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高职院校是高校的一个类型,注重推行企合作、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三个明显的变化。

一是学生身份的变化,学生成为公民,即具备社会人、学生、准员工三重身份。公民即社会人,学生是高校学生的共性身份,准员工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个性身份。与公民即社会人、学生身份相适应,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应当彰显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准员工身份相适应,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

二是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新变化。在素质拓展的内容中更注重技能培养,并随之带来素质拓展六大模块内容之间关系的新变化。由于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职业能力的培养被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如果六大模块内容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在实践中造成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其他素质拓展模块培养的脱节。

三是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活动的时间保障发生新变化。由于实训室开放的制度化,岗位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形成了实训教学的体系化,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时间即课外教育管理呈现出分散、零碎的特点。在分散、零碎的时间保证下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常态和共性特征。

为适应这些变化,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中融入企业元素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与必然行为。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中渗透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内容上相互关联与时间上层层递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素质拓展活动内容高度精练、层层递进,各个素质拓展模块在企业文化不同层面的内容衔接上相互支撑互动。

2.源于企业,高于企业。

高职固然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素质拓展在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培养职业人的同时,也要看到高职具有培养社会人的功能,这是高校的共性目标。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改革中,许多高职不同程度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从而影响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可持续发展。

3.可操作性、长效性原则。

三、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中渗透的渠道

1.建立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三大对接渠道,即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通识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技能培养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人才培养。

2.建立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拓展六大素质模块的结合点,使之有规可循,提高企业文化对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针对性、实效性。

3.行为养成教育(通识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主题化,技能培养教育核心化,即围绕核心技能组建核心社团、开展核心技能比赛活动展示,通用能力培养教育经常化。

从2009年起,外国语学院在多年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正式开展“读大学诵经典践行校训做文明学生”特色主题教育的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使主题教育准课程化。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并长期坚持,取得显著成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围绕语言、话剧表演与创编、教学技能组织疯狂英语协会、话剧社等核心社团,坚持晨读,开展系列职业技能比赛,发挥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引领作用。

4.坚持校企联动、教务学工联动、学生与企业联动,整合学校、企业资源,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围绕素质拓展关节点、重点内容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活动,建立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信息质量要求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身边的经济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对于会计这个行业来说也就有着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有原则,主要为:

1.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是想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的反正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2.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跨级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活着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所谓可比性主要是指两方面。首先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更改。

5.实质重于形式。所谓实质重于形式是指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所谓重要性是指要求企业童工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所谓谨慎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所谓及时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在会计行业,会计的职业道德是最为基础,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原性则。所谓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无私性。所谓无私性是指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3.服务性。所谓服务性是指会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若没有财务管理工作,所以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分析十分重要的。

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制约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是相互影响的,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主要原则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完善,反过来会计职业道德有反作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实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我国的会计行业的健康、完善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完善的制约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我国会计行业之根本,更是职业之核心,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保证我国各行各业经济公平、公正、健康的发展。

首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定可靠,完整的可靠性更是制约了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原则性,会计信息可靠,质量优良,具有可比性,就要求我国的会计人员具有职业道德的原则性,只有从业人员本着职业的原则性才能认真、可靠的完成其工作。其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以及谨慎性更是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服务性。第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是法律的依据,体现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时代性,不断完善发展会计职业道德时代性的发展。第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后一个原则即为及时性原则,但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并且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中无私性的完善。

2.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推动作用。首先: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准则即为原则性,原则性正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首先原则。其次:会计职业道德中强调从业人员的服务性,也就是要保持高度的重视心理,对工作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也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则。第三:会计职业道德中体现的时代性原则,更是体现时间的价值,也推动者会计尽心质量要求的相关原则的发展,使得会计行业、会计从业人员更佳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第四:会计职业道德中的无私性最为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原则,只要相关人员本着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当中,本着以集体利益为最终利益的无私精神,参体现真实性。

四、总结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奉献社会,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会计职业道德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注重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质量信息质量的要求的相结合,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大的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水平,是保证经济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良超.试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A].高师财务管理研究[C].

[2]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

[3]斯惠文.浅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辽宁教育会计通讯,2000(06).

[4]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J].职业道德现状分析,2002(06).

篇7

一、会计行业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原因

1.会计行业整体职业氛围欠佳。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中会计行业由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会计体系逐渐升级为以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为核心的现代会计制度,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由于会计体系转变后发展时间比较短,伴随着经济财富的增长,会计行业面临着严重的职业道德风险挑战。行业内部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整个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氛围欠佳。此外,行业内部会计职业道德得不到有效遵守的原因与中国社会的传统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奉行孔孟的中庸之道,万事以不伤和气为好,使得会计行业对于内部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经济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使得整个会计行业无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企业内部的利益驱动。

进入市场经济后,会计行为处处与企业的利益相挂钩。从税务行为来看,企业的经济行为时刻面临着国家税务的压力,加之现阶段国家给予企业的税务压力较大,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铤而走险。企业管理人员最先在企业的账务方面动脑筋,力促会计人员进行会计造假以实现企业避税、逃税的目的。企业的会计人员受制于企业管理人员的权威,自身的经济利益与企业息息相关,大部分放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坚守,从而导致国家税收的流失。从企业上市角度看,上市企业为在股票市场占据有利地位,更加方便地从股票市场获取资本,也会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上做手脚。现阶段,大部分股民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是从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获知,这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产生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粉饰企业的财务报告,最终使得广大中小股东承受损失,进一步造成股票市场的混乱。

3.会计人员自身原则性不强。

整个会计行业内部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与会计人员的原则性不强有很大的关系。会计人员原则性不强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中国人际社会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会计人员有别于欧美国家的重要原因。中国会计人员的契约精神远不及欧美国家,在企业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而,会计人员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面前往往做出不正确的选择。此外,会计人员在接触会计之前就对整个行业的风气有一定的错误理解也是造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会计人员平时耳濡目染,对于会计行业理解偏颇,很难保证他们入行后能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加之,会计教育中偏重会计技术的教育,忽视了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很难提起会计人员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视。

二、提升会计行业职业道德水平的建议

1.强化职业道德意识,营造行业内部坚守职业道德的整体氛围。

首先,会计行业内部需加强关于维护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行业规则,以规则规范行业内会计人员的行为,保障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会计行业内部可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等机构,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内部的权威性,加强与科研单位的优势互补,针对行业内部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行业规则。此外,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规则的基础上,行业内部更需要提升自身的执行力,即加强行业的监督能力。加强行业的监督需要有效制裁行业内部不道德行为,树立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榜样,营造坚守职业道德的整体氛围。

2.加强政府监管,严厉打击企业会计造假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人员的不合理要求是会计人员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挑战。之所以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一再地铤而走险,胁迫会计人员造假,无非是造假行为的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针对会计造假行为,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加强监管,严厉打击会计造假行为。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对企业进行会计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此外,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宣传市场经济中的契约精神,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契约意识,有效制止企业会计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相互串通进行会计造假,进而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3.完善会计培养及继续教育制度,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篇8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是指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乏或者丧失,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会计职业人员失去道德观念;二是会计职业行为失去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如下:

1、少数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败坏,主动违法犯罪。

有的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的确反映出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会计队伍中确有一些人职业道德沦丧,走上犯罪的道路。

2、会计人员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而恰恰在这一规范上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造成大面积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的主动出谋划策、配合作假的行为,主观动机虽有不同,多少都是一种故意作假行为,而其中主动出谋划策的更是一种通同作弊的行为了。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会计人员在客观公正,依法办事方面不能坚持原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严重缺欠。

3、不熟悉法规,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

不少会计人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在财政部调查中询问现岗会计人员目前我国是否存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如果存在是在哪里规定的等问题时,居然有11%的会计人员认为不存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只是在人们的信念之中。另有20%的人认为存在会计职业道德,但不知道在哪里规定的。可见有三成的会计人员对法规的熟悉和了解是模糊的。

4、部分公司受利益驱使,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弄虚作假。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会计造假案,严重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如东方锅炉、蓝田股份、四通高科、黎明股份、银广夏等多个公司的严重造假事件。以上事实表明,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乃是一个在利益驱动之下,有着深刻社会背景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二、会计职业道德严重失范的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1)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例如,在下岗失业和违反原则作假帐的两难选择中,多数会计人员选择了按单位负责人意见作假帐,表现了追求最基本的自身经济利益。

(2)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苍白无力。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颁布前,对会计人员职业行为的要求,散见于各种财务会计行政规章制度中,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直到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第39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第一次将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写进了法律中,这些虽然表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逐步发展的进程,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会计法》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职业道德的违规行为惩治不力、缺乏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及社会的监督和对道德优劣表现赏罚不明,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又使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

2、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

会计人员是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同独立、公正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不同,没有在单位之外、之上的独立执业地位,他们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之下,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使得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建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通过制度创新,采取自我修养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检查相结合,行业自律与舆论监督、政府监督相结合,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成为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建进行探讨:

1、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

(1)在会计法律中明确规定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尚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下,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需要靠会计法律制度的强制作用。我国目前的《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确定了会计职业道德的法律地位和原则要求,但是还应当将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浓缩,使会计职业道德不仅具备会计法律制度的属性,还便于记忆与传播,形成规模效应。

(2)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包括社会组织、大众舆论对会计行为的道德评价。对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使用奖惩手段,并与岗位资格、升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选拔机制,使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加大奖惩力度,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针对以往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监管不力、处罚不严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细化、深化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只有奖惩分明,加大违反职业道德的机会成本,提高遵守职业道德的机会收益,才能降低违反职业道德的发生频率,并逐步提高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力。

(4)重视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对会计人员、潜在会计人员及单位负责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职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坚定的职业信念、自觉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技巧与知识,还应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不仅要重视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更要重视在岗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逐步将职业道德规范转化成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会计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建立会计行业自律组织,强化行业监管,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良好的会计职业形象,不仅需要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努力,更要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借鉴国际惯例建立一个权威性的会计行业自律组织十分有必要。对于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戒。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96-02

所谓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职业领域里,存在着一些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这都属于会计人员非职业道德的行为。会计人员非职业道德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利益驱动。

一、中国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它要求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和职业,并且忠于职守。会计人员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会计工作不仅为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而且还担负着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要求会计人员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坚守岗位,以高度的事业心做好本职工作。

2.诚实守信,讲求信誉。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将其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在其工作中要讲求信用,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核算,不弄虚作假,不为利益所诱惑,保持良好的人格和品质。诚实守信要做到既有高质量的产品,又有高质量的服务,还要严格遵纪守法。

3.廉洁自律,不谋私利。廉洁是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基础,而自律是廉洁的保证,二者不可偏废。廉洁自律、不谋私利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尺度,只有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不谋私利,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会计人员整天与钱、物打交道,如果不能做到廉洁自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毁了自己的前途。

4.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是每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会计资料不仅是各单位进行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依据,而且也是国家据以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信息失真,那么会计核算就没有意义,这不仅影响到微观管理,而且还影响到宏观决策。会计人员在其工作中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准确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不弄虚作假。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

二、市场经济时期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1.政治手段与经济手段双管齐下,使其情形严重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虽然说会计职业道德是靠人们自觉去遵守的,而不可能靠法律的强制,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法制是不行的。让我们看看中国的腐败现象,为什么屡禁屡犯?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呢?我们承认,在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市场体制还不够健全的中国,出现腐败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也许有人把腐败现象当成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但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将腐败现象减少到最小,以至最终消失。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中国惩治了一批腐败之后又有一批腐败随之而起?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够。一个腐败者,因贪污受贿而被判坐上几年牢或者几十年牢,出来之后他仍然可以风光,因为他还有经济基础为其作后盾,因为他早已为自己准备好了一条后路。这样不行,根本起不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要加大惩罚力度,对情形严重者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这样才能让那些人明白不遵纪守法,严重违背职业道德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对其他人起到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

2.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让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及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执法的可操作性。明确规定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罚,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让那些胆敢造假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加强法制教育,促使会计人员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模式,从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3.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年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各省财政部门、行业协会编写教材、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监督所有会计人员对相关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辅之严格的考核方法进行考核,没有达到规定要求者,不颁发继续教育结业证,同时作为从业资格发证、注册等工作的依据之一。以督促会计人员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自觉学习职业道德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4.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当前会计法规建设已初成体系,但基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法规建设还十分薄弱。因此,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以诚信原则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势在必行。应加紧对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行为、社会行为、个人利益、社会大众利益等方面的研究,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具体准则、会计人员从业准则、会计活动准则等在内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5.净化会计人员的执业环境。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就是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净化环境,既要靠会计职业界的自身努力,也要依托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是必须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

篇10

Abstract: Only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 accounting staff comprehensively, can untru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be prevented and economic crime is reduced. In this paper, the meaning of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he accounting staff and ways of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re expounded, meanwhile, management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accounting staff are also clarified.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探析

Key words: accounting;professional;moral;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63—02

0 引言

为了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减少经济犯罪,防止会计信息失实,建立健全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宣传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针得以体现。

1 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1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就是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因为国无信不强,人无信不立。会计行业应把诚信做为最基本、最起码、的执业理念。把“诚信为本”原则看成会计人员安身立命的基础。

1.2 遵纪守法 会计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会计制度和各项会计准则、以及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如果会计人员没有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道德理念就会全面丧失。

1.3 真实可靠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会计法》规定之一。只有真实反映和披露会计数据和信息,会计人员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

1.4 廉洁自律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私分明、不贪不占,尽职尽责。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必须树立“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的高尚道德情操。

1.5 保守秘密 会计人员因其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客户和单位的商业秘密,这些秘密如果泄露出去,就会给国家、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因此保守会计秘密,是会计人员应尽的义务。泄密是会计职业的大忌,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的。

1.6 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是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不夸大、也不缩小。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就是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独立性。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1.7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敬重会计职业,热爱会计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它要求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刻苦钻研业务,勇于革新,忠实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树立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

1.8 坚持原则 会计工作人员在其会计业务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规、法律、制度及相关政策,做到执法必严有法必依,依法办理会计业务,无论亲朋好友还是单位领导,都要一视同仁。

2 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2.1 会计人员职业教育的途径

2.1.1 通过高等学校学历教育来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习会计业务知识理论与技能的同时,认真学习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认识会计职业所面临的风险,建立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和会计职业所赋予的责任。用会计职业道德来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

2.1.2 通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在不断补充、更新、拓展会计业务能力、专业理论的同时,进行会计职业义务教育、职业信念教育及职业荣誉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

2.1.3 会计人员通过自我休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来规范和约束本身的会计行为,将规范化的职业道德转化为内在的品质。

2.2 实行会计职业道德的检查及奖惩制度

2.2.1 会计职业道德检查与会计执法检查相结合。财政部门是会计执法的主体,对各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的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定期抽查。它不仅督促单位严格执行会计法规法律,同时也能对会计人员执行会计职业道德情况进行检验检查。

2.2.2 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登记、注册、管理与与会计职业道德监督检查相结合。只有以制度为基础,才能强化对会计人员的行为约束。强制引导会计人员在业务求精的同时遵守职业道德。

2.2.3 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资格考评,除考核专业胜任能力之外,更应将职业道德的遵守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2.2.4 建立激励机制,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遵守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对于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按照相关法律制度尽职尽责应当予以奖赏。对于不严格执行《会计法》的会计人员,应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从而使会计人员循规蹈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