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助农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助农的含义

篇1

一、寄宿制学校班主任角色的多重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除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外,还要承担监护人的一部分责任。因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间都在学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行为要管,吃住行医也要管。如我校现有寄宿生近1500人,每学期开学班主任都要对全班学生逐一进行学情调查了解,包括家人情况,身体疾患、经济来源等,以便工作有针对性。在校期间,班主任还要保管每个学生的生活费,做好支取使用登记。学生突发疾病需前往医院治疗,班主任,年级组长和宿管老师都要陪同。平时家长因特殊原因来接孩子离校,班主任要负责将学生亲自送到校门口。每月学生返乡回家,都要给家长电话告知接送的时间和地点。至于学生校服拉链坏了,衣裤破损,需要修补之类的生活困难,有时也找班主任。对寄宿生来说,班主任既是老师,也是在校的父母。

二、民汉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素质的特殊要求

1、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创办是教育要均衡发展的形势需要,是政府为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满足农牧民子女能够上得起学,上好学的要求采取的一项政治举措。每位教师都要明确肩负的责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将党的惠民政策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落到实处,让广大农牧民能够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作为民汉合校的班主任,更要有大局观念,能自觉抵制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渗透,能够以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与不同民族相处。当学生出现摩擦和纠纷时,能本着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班主任首先要做一个业务能力强的学科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有目标,有策略,有研究的意识,有很强的执行力。工作要严谨、细致、务实,不能拖沓,懒散,得过且过,否则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更重要一点,班主任要注意培养自己成为高情商的教育工作者。

3、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言传不如身教”学生在校与班主任接触最多,最尊重、信任、亲近班主任,把班主任作为自己学习模仿的对象。因而班主任的政治观点,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生活态度及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很可能被学生所仿效,给学生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越是有威信的班主任影响越大。“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总是能在各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出示范,用无声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知道在做人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4、对待学生情感态度要真诚

农村学生中不乏有贫困和特困生,还有不少因为各种原因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有爱心,有耐心,把自己当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心灵的抚慰者。

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着想。我校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基地,有专项资金的扶持,在每周六下午开展合唱、舞蹈、足球、主持人培训班等23个兴趣小组活动。班主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兴趣小组活动,发挥专业特长为学生服务。在活动中师生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就会变得自信大方,健康向上。

三、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措施

1、校本培训

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涉及的面广,从学生开学报到,入住宿舍,三餐饮食,学情摸底,养成教育、培优补差,宿舍管理,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家校联系,乃至每月一次接送学生返乡回家,学期中间家长会的召开等等,学校都要对班主任进行具体细致的培训。

2、结对互助

学校给每位班主任配备一名副班主任,给能力强有经验的班主任配年轻教师传帮带,给年轻班主任配老教师协助指导和支持。这样一方面保证班主任工作的连续性,同时也强化班级管理的师资力量,让年轻的班主任老师尽快成长,走向成熟。民汉手拉手班级经常开展活动,两位班主任在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过程中也是增进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

3、学习交流

利用国家关于新疆农村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学习和置换脱产研修的机会,选派班主任到疆内外高等师范学校进修学习。网络远程教育与自我继续教育相结合,加大师培训力度,促进班主任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外出学习的班主任回来在全校大会上谈感受和收获,优秀班主任做工作经验介绍,在学校《教研导视》上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促使班主任逐步由简单的事务管理者向班级德育研究者的角色转型。

4、激励措施

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目前还没有能调动和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外部政策,更多的是依靠学校内部的力量做支持和保障。

学校年终考核和评优选先倾向于班主任。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成为全体班主任工作的内驱动力。和谐环境中的人文的关怀也会焕发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农村教师质朴,踏实,能吃苦,有积极展现自我的良好愿望,内心深处有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良知和使命感,对学生的爱和责任,让他们不放松,不懈怠,有信心,有干劲。

四、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存在困惑

1、班主任的技能需要在实践中锤炼和提高,如何加速实现班主任由班级事务管理者向专业特长研究者的转型,学校需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

篇2

论文关键词:温暖工程;重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

论文摘 要:“温暖工程”是1995年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并开始实施的一项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资助的社会公益事业。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定了重庆地区实施“温暖工程”以三峡库区、偏远山区为重点,加强培训,帮助农村待业青年就业,实现转移为目标的工作任务。阐述了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然后总结介绍了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温暖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 

1 职业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1.1 职业培训的含义辨析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紧密,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不积极,从而导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行业需要的实际技术和操作能力。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受训者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培养和训练的社会活动,根据受训者的身份及其培训目标,可将职业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大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职业培训的基本目标与职业教育一样,都是职业性的。不过,职业培训所主要服务的是委托培训的社会组织(如企业)的需求,从另一个方面讲,对于受训者来说,职业培训则是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当“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的就业问题。

随着土地的减少、农村人口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第三产业转移。这就要求必须对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以达到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要求,并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2 “温暖工程”与重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目前,重庆市在实施“温暖工程”的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有丰富经验,而且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办学单位,其中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华职教社职业学校等单位被总社列为“温暖工程”基地。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重庆地区开展的“温暖工程”项目如下:

2.1 “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项目

建筑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目前,中国农民工总数超过3000万人。建筑业目前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提高建筑业农民工整体素质,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高度重视库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按照国家建设部的统一部署,获得 了450 万元的“李兆基基金”善款,用于对 1.5 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建筑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免费培训。重庆市建委制定了标准化的农民工培训方案和有关管理办法,并商市委统战部按照三峡库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建筑劳务基地区县优先、转移就业渠道畅通和实力强的培训机构优先等原则进行培训任务分解,并与各项目实施区县签订培训任务协议书,在全市推进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重庆市建委还加大了引导、监督力度,确保培训质量,保证参培库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90%以上实现向建筑业转移就业。

2.2 “温暖工程”班的的开设

在距“温暖工程”实施十周年的时间,为帮助贫困山区,特别是三峡库区,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高中学业,重庆中华职教社经过广泛的调查,与重庆渝中高级职业学校联合开办“温暖工程”班。以更优惠的付款方式,借助“温暖工程”基金的补贴和奖励,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获得高中文凭,拥有一技之长,最终实现就业。

“温暖工程”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实习前,总计只需缴纳1500元钱,即可就读。其余所欠费用由学生就业后按与学校所签《优惠还款协议书》和《劳动就业合同书》分期偿还。设立“温暖工程”专项基金,对贫困学生给予补贴,对部分品学兼优的同学实行奖励。为学生免费提供印有“温暖工程”标志的小幅或其它学习用品等。

此外,重庆职教社还拟在三峡库区与库区学校联合举办“温暖工程”培训班,帮助更多农村青年实现就业。

2.3 三峡库区“温暖工程”助农万人大行动的开展

在重庆市教委的支持下,重庆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助农行动试点正在启动。此项目针对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特别是农村移民,在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如何再就业的问题进行切实帮助,希望能够为库区移民培训就业作贡献。为此,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拟写了“三峡库区温暖工程助农万人大行动”项目方案,并上报总社。2008年4月29日,李树海副总干事在考察重庆中华职业教育工作时,对开展此项活动非常赞赏,并表示总社将积极支持重庆社在三峡库区开展的助农行动。

篇3

关键词:温暖工程;重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80-02

“温暖工程”是1995年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并开始实施的一项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资助的社会公益事业。它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指导和介绍,并把两种手段紧密结合,为社会上迫切需要创造和优化就业条件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从而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截至2006年底,中华职业教育社已在全国建立“温暖工程”基地104个,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50万人次,帮助10余万人就业,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8000余万元。

1 职业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1.1 职业培训的含义辨析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紧密,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不积极,从而导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行业需要的实际技术和操作能力。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受训者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培养和训练的社会活动,根据受训者的身份及其培训目标,可将职业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大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职业培训的基本目标与职业教育一样,都是职业性的。不过,职业培训所主要服务的是委托培训的社会组织(如企业)的需求,从另一个方面讲,对于受训者来说,职业培训则是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

1.2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当“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的就业问题。

随着土地的减少、农村人口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第三产业转移。这就要求必须对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以达到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要求,并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2 “温暖工程”与重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目前,重庆市在实施“温暖工程”的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有丰富经验,而且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办学单位,其中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华职教社职业学校等单位被总社列为“温暖工程”基地。

重庆市江津区结合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温暖工程的培训内容。1999年起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训;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外迁移民培训;2001年组织涉外劳务输出培训;2002年起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扶贫培训。近年来,结合农村经济活跃、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又开办了驾驶技术、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和农业中介服务等培训,切实满足群众所需,使产业升级裂变效应在温暖工程推进中不断显现,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几年来,全区共培训农民工16.3万人,成功转移14.6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9.5%,其中出国务工人员有1000余人。2007年,团体社员单位江南职业学校荣获“中国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社员石国万荣获“中国首届黄炎培杰出教师奖”。江津实施的温暖工程得到了中华职教社和重庆市委统战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江津经验在全国得到了推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和英国《金融时报》等40余家国内外新闻媒体80余次聚焦江津,报道江津在实施温暖工程项目中的创新做法与成效。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重庆地区开展的“温暖工程”项目如下:

2.1 “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项目

建筑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目前,中国农民工总数超过3000万人。建筑业目前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提高建筑业农民工整体素质,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高度重视库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按照国家建设部的统一部署,获得 了450 万元的“李兆基基金”善款,用于对 1.5 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建筑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免费培训。重庆市建委制定了标准化的农民工培训方案和有关管理办法,并商市委统战部按照三峡库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建筑劳务基地区县优先、转移就业渠道畅通和实力强的培训机构优先等原则进行培训任务分解,并与各项目实施区县签订培训任务协议书,在全市推进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重庆市建委还加大了引导、监督力度,确保培训质量,保证参培库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90%以上实现向建筑业转移就业。

2.2 “温暖工程”班的的开设

在距“温暖工程”实施十周年的时间,为帮助贫困山区,特别是三峡库区,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高中学业,重庆中华职教社经过广泛的调查,与重庆渝中高级职业学校联合开办“温暖工程”班。以更优惠的付款方式,借助“温暖工程”基金的补贴和奖励,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获得高中文凭,拥有一技之长,最终实现就业。

“温暖工程”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实习前,总计只需缴纳1500元钱,即可就读。其余所欠费用由学生就业后按与学校所签《优惠还款协议书》和《劳动就业合同书》分期偿还。设立“温暖工程”专项基金,对贫困学生给予补贴,对部分品学兼优的同学实行奖励。为学生免费提供印有“温暖工程”标志的小幅或其它学习用品等。

此外,重庆职教社还拟在三峡库区与库区学校联合举办“温暖工程”培训班,帮助更多农村青年实现就业。

2.3 三峡库区“温暖工程”助农万人大行动的开展

在重庆市教委的支持下,重庆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助农行动试点正在启动。此项目针对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特别是农村移民,在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如何再就业的问题进行切实帮助,希望能够为库区移民培训就业作贡献。为此,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拟写了“三峡库区温暖工程助农万人大行动”项目方案,并上报总社。2008年4月29日,李树海副总干事在考察重庆中华职业教育工作时,对开展此项活动非常赞赏,并表示总社将积极支持重庆社在三峡库区开展的助农行动。

针对重庆地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现实情况,重庆职教社在重庆地区积极地开展了以三峡库区、偏远山区农民职业培训,充分发扬“温暖工程”以建立培训基地为依托的优势特点,开展多类就业技能培训;同时,还联合社会团体、企业及社办社联学校,针对企事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办各种定向对口培训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家莲,叶新源.简论农民职继教育的社会化经营[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68-70.

[2]王岭,赵鹏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41-44.

[3]成倜侦.试论社会化技能培训的政策环境导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27-29.

[4]陈亚东.重庆郊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70-72.

篇4

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日本时,从东京乘坐新干线到京都,一路下来,卡特居然没有发现农村。卡特问:“怎么都是城市的景观,没有看到农村呢?”陪同他的日本人告诉他:“有农村啊!你沿途见到的大部分景观都是农村。”卡特感慨道:“如果要当农民,那我就要在你们日本当。”

在日本,农民是一个令人艳羡的职业,从197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以来,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今。日本农民在住房、车辆、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水平也明显高于城里的中等收入者。他们的收入比白领稳定,实行一周四天工作制,还参加环球旅行、各类培训和音乐会等休闲活动。而日本农村的景象更令人心驰神往。

享受优惠政策

日本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为何高于城市一般家庭?这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对农民众多的保护和扶植措施。

首先,日本政府为农民制定了非常优惠的税赋制度,农民的税负担比较轻。

日本没有农业税之说,更没有各种摊派。从事农林水产业的个人和企业的税收,被纳入全国统一的税赋体系之中。日本政府只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或团体征收所得税、法人税等;收入少就少交税,更没有各种名目的摊派费用。在交纳与土地有关的税赋时,农民将比城市居民得到更多的优惠。为保护农民的利益,一旦涉及农业问题,政府就会对农业团体或农民个人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

其次,日本政府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开展“一村一品”运动。

“一村一品”运动和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含义基本相同,就是利用本地潜在资源和资本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效化、规模化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城乡差别。据了解,在日本农村,各种各样的农民协作组织几乎无处不在。这种农民协作组织好处很多,既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又可避免贫富分化。

第三,日本政府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更是惊人。

日本农业生产者收入总额中一半以上来自政府补贴。日本政府对农业补贴最多的农产品是大米。日本政府为防止大米生产过剩导致价格暴跌,一直实行“大米限产补助”政策。政府根据上一年的大米消费情况,制定当年的大米生产计划,限定水稻的种植面积。被限定种植的农户即使不种田,政府也照样给予补贴。2002年,日本用于限制大米生产的补贴高达5500亿日元,这笔资金还不包括对生产出的大米的价格补贴。

第四,日本政府实行“以工养农”政策。

日本1950年实行税制改革后,农民的租税负担开始减轻。尤其是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后,政府来自工业的税收迅速增加,开始实行“以工养农”政策,对农业大力扶持。

第五,日本政府以对外采用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方式,阻止外国农产品进入。例如,日本的花生米关税高达500%,大米关税高达490%,小麦关税高达210%。

没有后顾之忧

深谷秀么是一个地道的日本中年农民。但是,他的脸上没有农民的沧桑和古铜色,白白净净,给人的感觉总是谦恭温和。他居住在福冈宗像市一个叫正助村的小乡村,太太是典型的家庭主妇。深谷秀么的家在一片稻田的旁边,两层独门小院,紧贴屋旁盖着一个车库,车库里停着两辆车,一辆是丰田,一辆是凌志。房屋的装修非常讲究,家里的生活用具应有尽有。日子过得十分悠闲、富足和平静。日本著名作家加藤嘉一说,在日本,越是乡下人,越感觉幸福。

篇5

关键词 城镇化 融资 对策

城镇化是十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扎根“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如何适应城镇化建设要求,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农村城镇建设,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深入分析对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现状,并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城镇化金融服务现状

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意味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将深刻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服务好城镇化,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现实责任;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质的提升,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市民化,因此新型城镇化蕴含着更大的金融需求。近年来,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对传统金融产品改造和延伸的基础上,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业务发展方式转变,主动挖掘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满足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陕西省内存贷款规模最大、金融服务覆盖程度最高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就金融服务城镇化有以下比较优势:

(一)城乡覆盖程度高。全省现有107家县级法人机构,2933个营业网点,其中县域网点2050个;ATM机1641台,其中县域布设1044台;POS设备14066台,其中县域布设7834台,并已设立助农取款点9843个,服务客户达1800多万户,服务网点和服务客户遍布全省主要乡镇,2009年以来,有效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51个,在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问题上贡献率高达94%。

(二)县域信贷支持贡献程度较高。2010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2.04%;2011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1.93%;2012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59.93%;2013年9月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1.35%,信贷资金来源县域,又全部用于县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中坚力量。

(三)结算渠道通畅。已建立了全省农信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成功加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全国农信银清算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开通了小额银行本票和全国银行汇票业务,实现了全省数据集中处理、跨省资金汇划实时到帐和储蓄业务通存通兑,支付结算能力显著增强。

(四)服务科技含量明显提升,服务水平接近同等规模商业银行。目前已成功推出11种富秦卡系列金融产品,并成功发行了社保IC卡、公务卡,同时也成为全国首家取得金融IC卡发行资格的省级联社,具有提升城镇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五)贴近群众,具备较强的优势。目前以开展财政惠农补贴补贴、城乡低保资金、新农保等多项政策性金融支付服务,群众认知度较高。

二、金融服务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城镇化建设主体和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投资主体单一,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目前,财政投资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占较大份额。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仅靠财政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担保体系不完善,城镇化发展缺乏融资基础。城镇化产业支撑力提高的前提是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的缺乏。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实力有限,融资需要借助于担保中介机构,但资质高、有实力担保的公司严重匮乏导致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得到充分的融资,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建设项目投入较少,支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成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并多为公益性项目,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维持运营,因此还款来源较难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贷投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仅靠农信信用社显然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

(四)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逐渐显露,城镇化融资存在潜在经济金融风险。从现实情况看,作为城镇化主导力量的地方政府,其融资模式比较狭窄,政府融资平台仍然是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上一轮经济刺激过程中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入偿还高峰期,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没有明显改观甚至增速下滑,财政支出和投资却在大幅增加,财政偿债压力愈发加大。地方财政的入不敷出,已经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埋下了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对策分析

金融支持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政府、各借款主体和银行自身均有现实意义。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农民而言,可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新消费观念,节约土地资源,有效拉动内需;对银行而言,可以拓宽客户资源,拓宽中间业务渠道,挖掘丰富的金融财富,增强综合竞争力。

篇6

论文摘要: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标,解读真人对理解其教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真人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一文中,在庄子那里,真人是超然于物欲、名利、生死、自我之外,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从词源学上看,真有真诚、真实、无伪等意思。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一心向农,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人。

梁启超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教育问题实质是培养人的问题。不管采用何种教育理念,使用何种教育方式,教育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塑造。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推行“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的教学方法,实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工学团运动”、“社会大学”。陶行知先生在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旨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陶行知先生的人才标准是什么?他在1946年写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阐明了他的教育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便是陶行知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要想透析陶行知的真人教育目标,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真,什么是真人。这样,我们才能确切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中真人的涵义。

一、“真”的词源学意义

东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真为“真”,意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成仙之人变化形体而登天,这显然是根据当时流行的道教的修炼成仙的说法来解释真。贞是会意字,“从匕从目,变形故从匕目。独言目者,道书云养生之道,耳目为先。耳目为寻真之梯。……?],匿也,读若隐。仙人能隐形也。八,谓篆体之下也。所,乘载之。八者,丌之省,下基也。……真从四字会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八卷·Ⅱ部)。

后来,由于真使用语境(典籍和日常用语)的多样,词义愈加丰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坤部弟十六·真二十一名)把“真”进一步解释为(假借)为慎。犹诚也。……无假也。……身也。……诚也。……不变也。……实也。”《康熙字典》(午集中·目部·部外5?同文书局原版)对“真”的解释是:“?形为气,名曰真人。……不虚假也。……伪之反也。”《新华词典》中“真”的意思:“(1)真实;和客观事实相符合的。与“假”相对。(2)事物的原样。(3)副词。的确,实在。(4)清楚。”

总之,从词源学上看,“真”从指代道教的仙人得道升天逐渐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性质。作为形容词时,它的意思是:真诚、真实、精诚、不变、真正的、无伪、不假、清楚等意思。

如考其出处,“真”最早见于《庄子》。作为出自《庄子》中的词,一般都富有深刻哲理,具有丰富的哲学涵义。

二、“真”在《庄子》中的哲学意蕴

“真”字在中国典籍中出现并不早。“经典但言诚实,无言真实者,诸子百家乃有真字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八卷)。庄子以前的著作中几乎无真字,诸子著作中,《墨子》仅《辞过》篇中有:“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老子》“真”字出现了三次:“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质真若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到《庄子》才大量使用真字,其中“真”字大约出现了65次。此后的典籍中,“真”字的使用便多了起来,特别是在由道家演化来的道教的话语系统中,“真”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由此可见,在中国哲学史上,提出“真”的概念,并加以深入探讨,是从庄子和庄子学派开始的。

庄子所关注的是天道人性之“真”。在庄子哲学中,真人是真的人格化具体化。因此,我们想明了庄子哲学中真的含义必须通过真人的理解方能把握。

庄子一再追问的是道,探讨的是如何得道,得道的人即为真人。那么,在庄子的思想中到底什么是真人呢?《庄子》中谈到真人的有17处,主要集中在内篇的《大宗师》,其中有)处谈到真人。现就《大宗师》中的有关文句谈真人的含义阐释于下。

真人超然于世俗得失利害之外。“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真人不违逆微少,不居功自傲,不谋虑事情。错过了时机不悔恨,顺利得当也不自鸣得意。不暴、不傲、不虑、不悔、不自得,恬然泰然,心如镜,缘于超然于得失利害之外。热心于功名者必思之求之,执着于利禄者必为世所累,安能得失强弱顺其自然?其背宗叛道理所当然。

超然于物欲之外。“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不忧愁,食不求精美,呼吸深及脚踵。真人无思无忧无贪求。因为无欲,所以,忘乎世间的争斗角逐,心如止水,处乱不惊,享尽天然之趣,呼吸深深。

超然于自我之外。“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登高不发抖,下水不觉湿,入火不觉热,无知无觉,浑然忘我,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今一犯人之形,而且‘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现在偶然成了人的形状,就喊着“我是人我是人”,造化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人。人本来和自然是一体的,是交融在一起,却要分辨出我是人,有违道,有害于道,所以造化者会认为是个不祥之人。真人要无我忘我,超然于自我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无我方可得道。形同枯槁,心如死灰,忽略身心,无思无虑,去除智慧。“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弃身去智,才能融通于大道而成真人。

超然于生死之外,无为得道。“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祈,其入不距;俯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出生不高兴,入死不拒绝,无拘无束地去,无拘无束地来,不忘记他的来源,不追求他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生死任其复返自然。把生死看得如同四季的变化那样自然,不违逆,不向背。形体散去,精神是永恒的,面对生死淡然处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力助天。是之谓真人。”面对生死不惧不忧,安时顺命。

超然世外,忘怀一切。“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额?;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鹾跗湮纯芍埔玻??跗渌坪帽找玻?⒑跬?溲砸病!毙睦锿?沉艘磺校??袅死?Φ檬В??袅宋镉?γ???袅松?雷晕遥??袅怂桌袷狼椋??裕?菝舶蚕芯布牛?钔房泶蠡趾辍N尬蔽拚??市远???渌嗍毕袂锾欤?屡?毕翊禾欤?才?袼募驹诵幸谎?匀弧N蘧形奘???匀欢???匙匀欢???裁慈室謇窭纸杂形ビ诘馈P碛啥韵胂蚱淝笱?实赖囊舛?铀担骸胺蛞⒓纫痒羧暌匀室澹??嫒暌允欠且樱?杲?我杂畏蛞5错?伦?阒?亢?”仁义是非观给人的心灵施刑,使之残缺不美,人不能逍遥放荡,无拘无束地游于变化之镜,即不能逍遥于道之美妙之境。人要想得道就必须弃仁义去礼乐以至于坐忘。

真人就是超然于名利、物欲、生死、自我之外,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人,即无功无名无己之人,“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这种状态才是人的本真之态。“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的真人要阐释的不是要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什么状态才是真。真人是真的人格化、形象化而已。真人是人,却不把自己看作人,要做物我皆忘的人。从其似乎矛盾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庄子不关注入的生存,而是探讨人的存在——合于道,归于道。

以上,主要从词源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历史上“真”的含义。那么,真人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呢?

三、“真人”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借鉴古今,提出了他的真人教育目标。他剔除了道家的虚无消极,吸收了它的不计得失、不求名利、不为私己的思想;继承了中国真诚、实在、真正、无伪的传统,在探索中国教育民族化的过程中提出了真人的教育目标。那么,真人到底是什么人?“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中的所隐藏的真实内容不作批判的研究,忽略这些定义的真实的现实和真正的内容,那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不能凭空诠释陶行知先生的真人,要结合他的著作及有关文献来解析他的真人内涵。

第一,自立立人“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这种能力,再概括起来,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综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他还特别强调对社会的改造精神,一言以蔽之,即自立立人。

陶行知先生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可看作是对自立立人的诠释。在《小学目标案》中,对儿童的要求是:“小学教育应培育手脑双全、自愿自立立人的儿童。其目标如下:1、健康的体力;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团结自治的精神。”在《改革乡村教育案》中,对乡村教师和乡村幼稚园教师分别提出以下要求:“乡村小学教师应按照下列目标训练之:1、农人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改造社会的精神。”“乡村幼稚园教师应按照下列目标训练之:1、看护的身手;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儿童的伴侣;5、乡村妇女的朋友和导师。”

在为纪念晓庄建校二周年写的《这一年》一文中,明确提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一、健康的体魄;二、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

健康的身体,是自立立人之本。“劳动的身手”、“农人的身手”和“爱护的身手”是针对不同培养对象而提出的不同要求。

劳动的身手,陶行知一向提倡到老百姓中去,做人中人。体脑结合,要求儿童练就耐劳的身手。“农人的身手”即不仅能吃农民之苦,还要耐农人之劳,乡村教师是在乡村工作的,如果缺乏吃苦的精神、耐劳的身体,必不能久其任。“爱护的身手”指能胜任看护孩子工作的健康、灵巧的身手,目盲耳聋者恐不能胜任此工作。

以上是对身体的要求,“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是从思维方式、精神追求上提出的希望。有了科学的头脑,才能避愚就智,理性地生活,自主自立;有了高雅的艺术兴趣,才能避俗趋雅,自立立人;有了改造社会的精神,才能避私为公,矢志立人。面对愚贫弱私的国民,衰弱待兴的国家,每个人都面临着改造社会的重任,不管是继续求学的小学生,还是将来教书的师范生,都要有这种改造社会的精神。自立的目的是为立人。

第二,求真实干 “涵养一心向真之赤心……找出真理之夜明珠。”怎么才能有一颗向真之心呢?首先……要诚实在《育才十二要》中对学生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诚实无欺”。其次,要老实。“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再次,要善思多疑。“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现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

有了一颗向真之心,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真理呢?首先,要还学生一个明澈之心境,让真理之像可以清晰正确地反映在学生的头脑中。“一个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是把自己和学生的成见、武断、私心、偶像心理、公式主义、教条主义从头脑里肃清出去,并把客观环境与头脑之间的门户开得好好的,使得真理可以清晰而正确地反映出来。”其次,以集体的力量寻求真理。“集体讨论之目的,在以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探讨之路有五,即行动、观察、看书、谈论、思考,称之为五路探讨,也可称之为五步探讨。这与《中庸》所说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相仿,不过次序有些变动。博学相当观察与看书,审问似乎属于思考又属于谈论,慎思明辨纯属于思考,笃行相当于行动。人类与个人最初都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说到应用,凡是不必按班级学习之功课,都可采用集体探讨的方式,”再次,勇于拼搏,乐此不疲。“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追求真理的人以与患难搏斗而乐。”又次,诚心追求,诚心坚守。“不诚便没有觉悟,诚心追求真理,才能自觉觉他,要负起自觉觉他的任务,必定是要忠实于真理。”

陶行知不仅重知更重行。获得真理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实行,用真理改造社会。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因为他认为行比知更重要。因此,他强调真人不仅要真知,更要真行。

“真理离开行动好比是交际花手上的金刚钻戒指。我们所追求的是行动的真理,真理的行动。”在真理的行动中追求真理,把真理贯彻于实际。陶行知的一生就是这样追求真理实行真理的一生。他上下求索,探得适合中国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停留在口头,而是努力付诸实施。“什么是晓庄精神呢,一言以蔽之,‘干’!‘干’!……言而不行,挂名避实,是我们所深恶痛绝的。”晓庄精神是实干的精神,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是实干的哲学。晓庄是实干出来的,育才学校是实干出来的,重庆社会大学是实干出来的,山海工学团是实干出来的。

“愿将真理化大利,润泽苍生乃仁义。”。求真实干的目的不是为一己之名利,而是为天下百姓的福祉。

第三,忘我为公庄子真人的忘我,是为了达到得道逍遥的境界;陶行知真人的忘我,是为了大众的幸福。这种忘我不是弃形去智,而是忘我私利,一心为民。

陶行知把人民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陶行知主义就是‘人民至上主义’。”“民为贵。人民第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也是他的教育宗旨。“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精神。”他要求“前进的小孩子联合起来,普及大众教育,图谋儿童与大众的幸福。”他要求大学教育更是以服务社会为旨归,重庆社会大学的宗旨即为“大学之道在明大德,在新大众,在止于大众之幸福”。

他不仅要求学生的求学以大众的幸裉为目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给的教育”,以图培养忘我为公之境界。“最重要的擞育是‘给’的教育,教小孩拿出小小的力量来为社会服务。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是毕业后才服务,在校时,就要在服务上学习服务。”这种以服务为指向的教育培养的就是一心奉献、公而忘私的真人。

作为一个农民占85%的国家,陶行知认为要救国救民首先救农民。

第四,一心向农 陶行知先生要求学生爱农民,为农民谋福利。“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之农人。”爱国先爱农。因为农人是最不幸的,所以最需要救助;因为农人是最多数的,所以欲救国需先塑农;因为要塑农,所以要改造者要爱要奉献。“做学问最要紧的是定目标,没有目标,自己觉得无聊。工学团为农人活,为农人死,和农人共甘苦,同休戚。”工学团的教育目标是一切为农,为农生利,为农造福,使乡村苦海变天堂。担负着改造乡村、塑造农人的乡村教师更要把整个身心献给农人,“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

改造乡村,塑造新农民,是陶行知乡村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为实施乡村教育,他因地制宜创造了平民文字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教学方法。一心向农的思想推动了陶行知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的发展。

第五,做人中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这样的教育目标,主要针对中国沿袭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流弊提出的。

“学而优则仕”,学生求学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是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陶行知认为这是为少数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为多数人的教育,是为多数人生活好的教育。在1940年写的《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一文中指出:“不是培育他做人上人。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这是不对的。我们的孩子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的东西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做人中人,就是做老百姓中的人,与民平等,为民服务,为民造福。

第六,不做伪人 “伪君子与世浮沉,随福祸毁誉而变其本色,以博名利。……人而心伪,则耳目口舌俨然人也,而实假人矣。”伪君子因心伪而成虚假之人,举动言行皆为自我名利。“伪君子,名利为之也。”伪君子一心追逐名利,和真人的忘我为公相背,与求真实于相左,同一心向农相违。他不会自立立人,也不会甘做人中人,只要有机会他就要做人上人。如果伪君子充斥国内就会祸国殃民,“伪君子则直酿成伪家、伪国风、伪世俗,灾及万世而不可穷。……吾国之贫,贫于此也;吾国之弱,弱于此也;吾国多外患,患于此也;吾国多内乱,乱于此也。”由此看来,伪君子不除,民族无望,国家不兴矣。所以,陶行知大声疾呼:“呜呼!真人不出,如苍生何?”

篇7

摘 要: 句读之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久远,与训诂并列,受到学者的重视。“句”、“读”二字均通过音近假借表断句之义,从而形成“句读”观念。学者一般视句、读为异名而实同,鲜少对其加以区分,直至《马氏文通》借鉴西方语法,将句、读作为语法单位加以区别,并对其结构和语法功能进行描写,虽有自相矛盾之处,但仍是中国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大进步,也为现代汉语语法句法研究提供了思路,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句 读 句读观 《马氏文通》

“详训诂,明句读”。句读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基础,或称“句断”、“句绝”。本文拟对“句”、“读”加以考释,概述中国传统小学研究中的句读观,并论述《马氏文通》中所提出的句读论,以对中国古代句读观进行梳理,评述其优劣。

一、句读释义

“句读”一词由“句”和“读”组成,下面分别对二字加以考释:

1.释“句”

“句”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曲也,从口,L声。”段玉裁注曰:“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乐记》言倨中矩,句中钩。《淮南子》说兽言句爪倨牙。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谓山川纡曲,如句容、句间、句N、高句骊皆是也。”就段玉裁所言,《礼记・月令》中有云:“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淮南子・木经训》载:“草木之句萌衔花戴实而死者,不可胜数也。”《聊斋志异・种梨》言:“见有句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疏。”所谓“句萌”,指的是草木的芽苗,弯者称“句”,直者称“萌”。《汉书・赵充国传》有:“以七月二十二日击?羌,入鲜水北句廉上。”唐颜师古注曰:“句廉谓水岸曲折而有廉棱也。”由上可知,“句”本义应表示弯曲。

最初用于断句的符号为“レ”(反|),表示钩识,既是表断句的符号,又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字,但其在正式书面语中所用有限,渐渐废止,最后以“句”字代之。因为“句”本身表曲折意,稍加引申表“稽留可钩乙之意”,“句”的本义另造字“勾”表示。如《左传・哀公二年》:“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句绎”亦作“勾绎”为古地名,今在山东邹县东南。故如段玉裁所言:“凡章句之句亦取稽可钩乙之意。古音总如钩。后人句曲音钩。章句音摇S指木淝字为勾。此浅俗分别。不可与道古也。”

“句”代“レ”后,引申出一个新的义项,即表示一个完整语义单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句子”。

2.解“读”

“读”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籀书也。”段玉裁注曰:“抽绎其x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诗经・{风・墙有茨》有:“墙有茨,不可束也。中谥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毛传注曰:“读,抽也。”故可知“读”本为抽绎之义,并由此引申出“诵读、读书”之义,如《孟子・万章下》有:“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庄子・天道》云:“桓公读书于堂上。”《后汉书・班昭传》载:“《汉书》始出,多未能读者,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读”转为句读之义在于“c”字。《说文解字》有云:“有所绝止,c而识之。”即以“c”作为表绝句的符号,但同时,其也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独立的字。段玉裁注:“凡物有分别、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识其处者,皆是。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段又注“读”曰:“汉儒注经,断其章句为读。如《周礼注》‘郑司农读火绝之’。”据此看来,“读”有两个义项,一为抽绎文义,一为离章断句,后一义项来自于“c”。对于这一点,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云:“(c)假借为读,所谓句读之读也,凡一言之停驻者用之。或作句投,或作句豆,或变作句度,其始皆但作c耳。”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中解释:“c,今音之庾切,古音读如豆,盖古人以c以为绝句之记号,后人因加籀书之‘读’为句读之读,然则c为本字,读乃假字,以音近通耳。c字古音在侯部,读字从卖声,古音在屋部,侯屋二部古音为平入,故可通转。”后至于唐朝,天台沙门湛然在《法华文句记》中曰:“凡经文语绝处谓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故“读”又引申出一个新的义项,即一个完整语义单位。这一说法影响了后人对句读的看法。

综上,“句”本x表示曲折,是“勾”的本字;“读”字本有抽绎之义。“句”假借“レ”义,“读”假借“c”义,二者均音近而假借,从而表示句读义。

二、中国传统句读观概述

句读分析观念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礼记・学记》中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大,强立而反,谓之大成。”东汉郑玄注:“礼经,断句绝。”唐孔颖达疏:“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可见在当时就很重视以句读符号来钩识文章,从而使章、段、句等语言单位层次明晰,便于理解。东汉王充《论衡・正说》有言:“夫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也。有章句也,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句之大者也。谓篇有所法,是谓章句复有所法也。”其论述了句读的分析对象,即字、句、章、篇,表现了汉民族重视综合的思维模式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的特点。此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有云:“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故章者,明也;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明情者,总义包体;区畛相异,而衢路交通矣。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进一步讲明了“章”和“句”的深层含义。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篇末云:“句必联字而言。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章者,明也,总义包体,所以明情者也。篇者,遍也,言出情铺事,明而遍者也。然字之所用,或全取以制义,‘关关雎鸠’之类也;或假辞以为助者,‘乎而、只且’之类也。”其给篇、章、句、字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定义。

“句读”一词始见于汉代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序》曰:“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其势维问,不得不广。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后东汉高诱在《淮南子叙》中写道:“自诱少时,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可见卢植是十分重视句读之学的。至元代,胡三省首次提出了“句读之学”:“每见为句读之学者,于一句之间,截而分属上下句,求发先儒之所未发者,以见圣贤深意。若文意自来通顺,而于一字、两字或四三字之间划分句读,以为新奇,似不必尔。”此外,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从批点的角度归纳句读的语义特征和形式特征,是当时句读之学的纲要。刘因则明确指出:“句读训诂不可不通,维当熟读,不可强解。”由此可见,至少在元代,句读之学已经得到相当的重视,是训诂之学的基础。黄侃提出:“句读之学,盖盛于汉。二郑之读《周礼》,句读既有异同;康城毕生精力萃于《礼经》,乃亦有不了之句。今人轻视句读,以为古章句之流,此大妄也……古人训诂之作,即为欲通句读。盖一字之义不了,即一句之义不明,此所以先训诂于句读也。”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句读和训诂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门类。

在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句”和“读”二者基本上异名而同实,皆言文词之所止,二者区别仅在于停顿时间的长短,如唐释湛然曾言:“凡经文语绝处谓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有学者则认为这种说法不妥,清代武亿《句读叙述》中有言:“句训为止,读作逗,亦训为止,并言文词有所住,如疏家对文则异,散则俱同之例。若以语未绝而点分之谓之读,此村校书所为,不可为义。”黄侃指出古代没有“句”和“读”之分:“或谓‘句’‘读’二者之分,凡语意已完为‘句’,语意未完、语气可停者为‘读’,此说无征于古。检《周礼・宫正》注云:‘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又《御史》注云:‘郑司农读言掌赞书数,玄以为不辞,故改之’。案:康成言‘读火绝之’,是则语意已完乃称为读。又云‘不辞’,不辞者,文义不安之谓;若语势小有停顿,文义未即不安,何以必须改破?故知‘读’亦‘句’之异名,连言‘句读’者乃复语,而非有异义也。”

综上,句读观念在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中国人重综合的思维特点和汉语少形态变化的语法特点。在传统句读观念中,“句”和“读”差异仅在于停顿,基本上是异名而实同。

三、《马氏文通》句读观述议

《马氏文通》是我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语法学专著,其例言中写道:“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可见其将句读作为整个语法体系的基础,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语法的描写方法和规范,另一方面从中国传统小学中汲取营养,故书中所提出的句读观虽沿用了句读之名,但和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句读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马氏文通》将句和读视作两个不同的语法单位加以论述,而非传统句读观中的异名实同;其次,运用起词、语词等概念对句读进行定义,较之传统语言学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再次,将句、读与相应的语言结构相联系,从而赋予了句读新的内容,使整个语法体系更具系统性。下面将分别对《马氏文通》中的“句”、“读”加以概述。

1.说“读”

《马氏文通》将“读”定义为:“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曰读。”即具备主语和谓语,但表意尚未完全、不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从界说看,“读”与“句”的区别在于辞意是否完备,能否独立运用。对于“读”,《马氏文通》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读之记

即“读”的形式标志可概括为三类:

①接读代字,标志词有“者、所、其”,例如:

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②起语两词之间参以“之”字,即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孟子・公孙丑上》)

③弁读之连字,标志词有“以、为、若、即、如、使、虽、纵、曾”等,例如:

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汉书・梅福传》)

(2)读之位

即“读”与外部的关系,复句中的分句如何连接,可概括为三类:

①读先乎句而有助字为殿者,例如: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史记・扁鹊列传)

②读先乎句而有起词为联者,例如: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左传・隐公三年》)

③读先乎句而无起词为联者,例如:

出因其资,入用起宠,饥食其粟。(《左传・僖公十五年》)

(3)读之用

即“读”的语法功能,亦可归纳为三点:

①读用如名字,其下细分为三:

a.用为起词者,例如: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b.用为止词者,例如: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论语・公冶长》)

c.用为转词者,例如: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滕文公上》)

②用如静字者,其下亦分槿:

a.煞以助字者,例如: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左传・隐公元年》)

b.缀以静字者,例如: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c.有接读代字者,例如:

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孟子・万章上》)

③用如状字者,其下亦三分:

a.读之记处者,例如: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b.读之记时者,例如: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李将军传》)

c.有以记举止之容者,例如: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履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左传・宣公十四年》)

2.论“句”

《马氏文通》中“句”的定义为:“要之起词、语词两者备而辞意已全者曰句。”即具备主语和谓语、表意完全且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马氏文通》从结构上将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读相连者,一是舍读独立者。与读相连者与上文“读之位”中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所谓舍读独立者,“非谓句之前后皆无读也,唯句与句或自相连属,而前后之或有读焉,亦不若句读错置若犬牙者然也”,可分为四类:

(1)排句而意无轩轾者

《马氏文通》:“凡有数句,其字数略同,而句意又相类,或排两句,或叠数句,经籍中最习用也。”大部分相当于并列复句,例如:

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左传・隐公九年》)

(2)叠句而意别浅深者

《马氏文通》:“叠句有似排句,其格式相似,其字数略等。所谓意别浅深者,先后句意,或判轻重,或相比较之谓也。”各句在句意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相当于递进复句,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3)两商之句

《马氏文通》:“大致皆先之以读,以为两设者也。”即表示选择,假设可能结果,大致相当于选择复句,例如:

敝邑之往,则畏执事,其谓寡君而固有外心;其不往,则宋之盟云。(《左传・昭公三年》)

(4)反正之句

《马氏文通》:“反正之句者,即前后句意义相背,中假连字以捩转也。捩转而不用连字者亦有焉,然不概见也。”即表示转折,大致相当于转折复句,例如: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考工记》)

由上可见,《马氏文通》将“句”与“读”的观念分开,在结构和语法功能上对二者分别进行阐释,可以发现,“句”和“读”存在语法单位的层次关系,比照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所谓的“句”相当于现代汉语所说的“句子(sentence)”,既包括单句,又包括复句,而所谓的“读”则是子句、分句、从句等。

但是不可否认,《马氏文通》的句读论本身存在矛盾。首先,在“句”与“读”的界定和实例中存在交叉矛盾,在界说中,《马氏文通》明确指出,“句”和“读”皆具有起词和语词,即具备主语和谓语,应为主谓句或主谓结构,但在实际结构描写中,“读”包括主谓短语、“者所”结构、主从复句中的从句(clause)、包孕句中的字句及其他相当于一个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这显然与“读”的界说自相矛盾;而“句”则包括多种复句,在“舍读而独立”的句子中,也不乏“x”,例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其次,以主谓结构框定“句”、“读”值得商榷,诚然主谓句是汉语中能够完整表意、独立运用的典型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汉语中存在众多流水句,不仅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而且古代汉语亦然,如何归置解释这一现象,需要将句读观念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综上所述,《马氏文通》将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句”、“读”概念明确化,并将其作为语法单位加以分析,从其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将“句”、“读”视为基本语言单位,“读”可组成“句”,而“句”既可以是单句,又可以是复句。如此说来,暂不考虑“句”、“读”皆具备主谓结构的设定,“读”所处地位与赵元任所提出的现代汉语中的“零句”和“整句”概念相类似。由此可见,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表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基本单位的选择上应有相通之处,这有利于解决汉语语法中多流水句等问题。

四、结语

句读观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句”本义为曲折,“读”本义为抽绎,二字皆通过音近假借,从而表断句之义。句读之说早已有之,最迟至元代已成为一门显学。其与训诂并列,受到学习者的重视。但是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晰,学者多以其为分析经籍的工具未加细分,认为二者虽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直至《马氏文通》将其作为语法单位进行分析,明确了“句”、“读”的概念、结构和语法意义,并借鉴西方语法对其进行了描写,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句法体系,虽存在矛盾,但仍是中国古代语法研究的一大进步。从句读观念的发展可以看出汉语句法研究体系的形成,其对现代汉语句法研究中的单句、复句等概念及句法分析基本单位的选择都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佩弦.马建忠句读论的得失[J].古汉语研究,1999(2):60-64.

[2]季永兴.《马氏文通》与句读之学[J].古汉语研究,1999(2):54-59.

[3]蒋文野.《马氏文通・论句读卷》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71-73.

[4]刘柏林.《马氏文通》句读刍议[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68-70.

[5]刘子瑜.论《马氏文通》的句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89-92.

[6]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邵霭吉.《马氏文通》句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沈锡伦.论《马氏文通》的句读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111-118.

[9]孙建元.《马氏文通》的句读论[J].古汉语研究,1991(2):58-63.

[10]汪柏江.释“句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4):60-62.

[11]王复强,寿永明.《马氏文通》句法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4):53-55.

[12]王海.《马氏文通》句读论述评[J].语言研究,1985(2):149-161.

篇8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的民情和朴素的民风中的情感的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少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深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刚开始以为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社会实践,就在不经意间,一回头,竟然已经过去了,回到了家里,有好吃的好喝的,有整洁舒服的床,躺在上面睡意十足,可是总觉得心里面少了些什么,也许一个星期我们并不能交给他们什么,很多人都嗤之以鼻,笑我们作秀,笑我们一周的支教是闹着玩的,可是我们自己知道,知道我们的目的,知道我们的努力,知道我们的收获。

快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离别时我们各个脸上那二行浑浊的热泪,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经历了这种场面,才深知人间真情是何等的难割难舍。所有参加此次“三下乡”活动的队员们表现积极,工作认真,给当地学生留下了良好印象,虽然活动中天气炎热,但大家顽强战胜困难,不屈不挠,始终坚持在问卷调查一线,圆满完成了预订任务,此次下乡既检验了检验了团队组织的战斗力,磨练了大家的意志品质,又展示了我院师生的精神风貌,树立了兰州陇桥学院的良好形象。

还是回来了,把一切放下的放不下的都放下了,渐渐回到了自己的原位,心思也该收回了,在那里收获最多的是学会爱,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和孩子们一起时我们学会了关爱,和队员们相处时我们学会了友爱,在支教时学会了老师无私的博爱!

回来了,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上,从明天开始,又是新的一天!

三下乡实践报告(2)

三下乡是每一个师范生都必须参加的活动,这活动能让人体会到很多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体会不到的东西,让人终生难忘,从中得到的经历和启发更是对我们师范生以后的人生规划有了更好的指引。

7月12日中午,我和其他的同学一样都怀着兴奋的心情一同坐车前往目的地,开展一段“09科教地理雅道行”的旅程。虽然在没出发前,我们在开大大小小的动员大会时班干部都有说过三下乡活动的艰辛,去三下乡不是去旅游的而是去体验生活的,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生活在城市“温床”的小孩来说,根本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艰辛”这一个词的深刻含义。直到下午我们去到目的地——化州市良光镇雅道小学时,看到学校的资源设施和提供我们“小老师”的住宿场所,我就嗅到了“艰辛”的味道,我知道往后的八天会与艰辛同行。这一天我们先忙忙碌碌地收拾我们的行装,打扫我们的宿舍,然后晚上开个会为第二天的师生见面和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7月13日,我们期待已久的师生见面会终于到来了。我被分配到五年级当一个英语小老师,负责他们的音标教学。见到他们的时候,前一晚因环境“恶劣”所造成的困扰和烦恼消失了。我打心里知道,他们将是支撑我这八天走下去的动力。当他们站在学校大门口进行揭牌仪式和师生见面会时,经过对他们的一番打量后,我的心有一点痛了。他们大多数的人的皮肤都很黝黑,衣着打扮更不用说了,与城市里的孩子站在一起,显得多么的“格格不入”。这就是环境造人?同是人,但我们的生活环境却有如此大的不一样,我的心感到一丝丝的羞愧。当王校长在台上说话时,他们那一双双灵动的大眼睛把他们内心的一切告诉了我。他们的外表虽然说明他们经历了很多城市孩子所没有经历的艰苦岁月,但他们对学习的充满希望,对生活的充满纯真和快乐的希望是一样的。所以我决定,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更多更好的东西带给他们。我想这是我们09科教整个团队的同一想法。

在以后的八天我都认真地备课,虽然教学的内容我都教过了,熟悉了,但好像我不认真的话,会从心里觉得对不起那一班信任我们,渴望学习的孩子们。站在讲台上,我把“疯狂英语”的激情带上去,希望带动他们的气氛,也带给他们一种与传统学习方法所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篇9

关键词:鲜卑;崇山;祭天

中图分类号:K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12-03

一、鲜卑族早期的崇山敬天观念

作为东胡系统中的鲜卑族在东胡族系崩溃后,主体部分向北迁徙,形成了独立的两大支系,即乌桓和鲜卑。《后汉书》记载了鲜卑的起源:“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亦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国焉。”{1}目前关于鲜卑族因山起号还是因族名山有学术上的争论,{2}但不可否认鲜卑族崇山的事实。据历史记载和古今学者的考证,在鲜卑各部族活动的地区不仅仅是一座鲜卑山,而是有多座鲜卑山。清代张穆《蒙古游牧记》考证认为,鲜卑山在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30里处的大兴安岭南段一带,现代学者多从此说。米文平的《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认为,嘎仙洞所在地以及石刻所记的大鲜卑山的大兴安岭北段是拓跋鲜卑兴起之地。在中国西北部还有阿布干鲜卑山(祁连山一段)、青海民和县鲜卑山等。{3}出现多座鲜卑山正是鲜卑分部独立发展后以崇山之情咏志祖源和族源的例证。无论他们离族源地有多远,他们心中都装着一座神山;他们迁徙到哪里,鲜卑山就会跟随到哪里。吕建福在青海民和县田野调查中发现一首流传久远的带有神话色彩的古诗歌《鲜卑山之歌》,当地土族语称之为《思不吾拉》,至今在土族中广泛传咏。{4}《鲜卑山之歌》传达给人们的信息是,鲜卑山是天地统领下的众神之山,她身上集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据桑古仁谦考证,《鲜卑山之歌》应当是反映鲜卑族早期社会生活的作品,与嘎仙洞祝文某些内容有一致性。{5}青海民和县土族是以吐谷浑为主体融合其他民族形成的现代民族,是鲜卑族的一支后裔。土族人的《鲜卑山之歌》传达的历史信息表明,鲜卑山是他们心中一座神山。

篇10

暑假放假,经过一番准备,我便来到台州临海的杜桥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社会实践。我的实践时间从7月17日到7月31日。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就快要步入社会的我带着学习和好奇的心情去迎接第一天的实践,在这之前我是一点实践经验也没有。虽说只是实践,但生活的方式却已完全不同于学校里的生活,从早上6:20到晚上20:30,一直有大大小小的活动在开展着,对留守儿童进行义务家教,进小区和街道收集废品,卖到废品回收站,用筹集的钱购买书签,在书签上写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标语,在街心公园设点,拉横幅,标注“携手关爱留守儿童”,邀路人签名,发放写有关于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的书签。进行全民总动员的游戏,从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精神、信任他人、学会独立、互相帮助等几个方面设计活动内容。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这次实践后才能深刻体会 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刚开始去的时候,还真有点不习惯。很多东西都不懂,幸好有叔叔、阿姨们的耐心帮助,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又是一个美好的盛夏,愉快的假期就在眼前,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也随期而至。很快,下午的工作结束了,说不上辛苦,只感觉收获不少,以至于现在写这篇小记得时候还心有余悸。人生的旅途漫漫,即无法预见将来也无法改变历史,只能抓紧现在,抓紧脚下,一步一步地踏实前进。真的要从那个姐姐身上学到点什么,正像她说得,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不要到失去了才后悔当初!我们现在正是人生中最艰苦的时刻,但每个人又必须坚持,必须清楚,如果不好好珍惜现在,将来就要面临更艰苦的岁月。我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机会加入社会实践基地,我是一个乐于实践乐于展现自己的人,对于社会实践这种提高自己素质、培养自己能力、服务社会、服务学校的活动十分积极,十分向往。因此,我很希望能给我一个加入的机会,来品味这种美好与喜悦,从而展现自我,体现自己的价值,为这样优秀的集体争光添彩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又是一个美好的盛夏,愉快的假期就在眼前,暑期社会实践的任务也随期而至。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我们暂别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们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尽管我遇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见过的问题,也有很多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常也感觉很无助,很尴尬,但是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一切的问题都以不在是问题,一切的不知道也都会变成知道,正可谓的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做事。我们队每个人都是强悍而又谦让的人。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半天,但我还是深深的了解到了只有在不断的团结合作中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就算自身实力在强大,没有同伴,没有朋友都是不可能在的这个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有着很大的感触:人的一生中,学校并不是真正永远的学校,而真正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一天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矗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这些在校学生能更好的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就此,我找到了能值得我我终生受用的四点:

1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2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3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

4在工作中要不断地丰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