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公路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战略转型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脚步,所以对交通运输体系进行完善是我国急需处理的首要问题。国内市场经济向全球经济转型,市场规模和市场业务流量快速扩张,运输需求量也开始迅速增长,经济运行体系中的交通运输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从全局上看,国内的交通运输仍然存在基础设备少,交通体制改革不彻底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小等问题。
致使交通运输体系结构存在交叉矛盾,矛盾包括:经济增需求和交通运输总量之间的矛盾,各种运输手段持续更新与交通运输网络结构均衡之间的矛盾,满足科技化、现代化、智能化的交通运输需求与普遍社会服务之间的矛盾。我国矿产资源和煤气能源资源紧张就是由于这些长期存在的矛盾造成的。
二、分析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趋势
1.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在各领域成本调节与控制中的发展趋势。大量的调研结果显示,公路运输在设施建设,运输工具以及运输路况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更新和维护,不但可以连接各个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减少公路运输里程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从理论角度出发,做好一个地区的公路交通运输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
(1)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运输中的应用过程可以使各个地区的所有信息和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达到均衡共享的目的。让经济落后的地区与发达地区进行合理的资金宏观调控,使公路交通运输成本与利润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状态。
(2)交通运输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一定会逐渐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改变交通运输的运行状况,各区域有效的联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对货物供应商和售货公司的依赖程度,便利,快速的公路交通运输在降低积货程度和仓库管理费的同时,要更加人性化,所以要制定出最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
2.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中的发展趋势。公路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还起到优化行业体系和布局的作用。
公路交通运输在实践运行中显现出来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行业体系和布局的全新需求,具体分析后,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当代社会是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信息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各个行业领域的结构和布局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这也就使相关领域对人力、资源等方面需求量不断增加,并以此作为基础,形成了现代科技操控下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
(2)各个地区之间交通连接网正在逐步进行完善,致使企业传统的产业链设施不能与现代化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需求相协调,严重影响了跨区域公路运输的循环格局设定。
3.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在各地区平衡调控中的发展趋势。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一定会实现先进地区到落后地区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渗透。这种渗透不但可以使资源和信息分配更加合理化,完成资源信息共享,还可以实现各个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依照渗透程度的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趋向性的发展会使更多投资人把目光投入到滞后区域,为其提供资金帮助和发展动力。为以后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交通运输工程的施工和建设会带动一系列与工程建筑相关新兴企业,现代的管理手段、完备的企业制度和丰富的职工经验都会有效的促进运输经济体系的平衡与发展。
(3)在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后续阶段,职工需要不断对资源渗透进行创新和保护,结合现代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科学经济发展的变化,把资源和信息从繁荣地区渗透到经济滞后地区,合理的对渗透内容进行调配,使之在符合公路交通运输规模建设的前提下,同时实现各领域之间和平衡调控。
三、有效保证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优先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行业是基础性最强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对经济发展实施杠杆原理,所以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如果忽视公路交通运输产业对经济产业的重要性,就会使经济发展遇到瓶颈。
2.加快交通体制的更新和改革,减少公路交通运输所需资源,提高交通运输网的运行速率。倡导和建立完善的机制和创新,对公路交通运输网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增加公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优化运输结构模式,是我国未来交通法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结构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系统浪费资源的现象,促进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劳动力,达到增加其自己实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最近这些年,公路交通运输业的积极发展,大大的满足了人们在日常出行等方面的运输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全面的对公路运输进行扩建,也给公路交通运输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突出问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太过老套,不能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因此,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细则的改革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篇2
【关键词】交通运输;客运;货运;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交通运输业的突飞猛进,在众多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货运量与客运量都远远超过其他交通运输方式,随着市场主体不断多元化,公路运输的经营单位和服务方式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服务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维持市场竞争力,运输经营者不断的扩展服务范围和方式,尽量做到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以便民为服务宗旨。
其次,经营方式“单车化”仍将是市场主流经营方式,作为公路运输系统最基础的构成单位,采用单车经营方式在我国交通运输市场是一种重要的运输责任形式,但是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运输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体现。
1.客运发展趋势
1.1客运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客运需求将会加快增长速度,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旅游业等发展型消费的不断增长,客运需求总量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除了城市化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之外,由于各种技术的发展、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等方面的转变对客运需求的增长起着强劲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我国客运量将会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客运周转量的年均增长率也与客运总量增长率相当。
1.2客运需求结构的显著变化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在需求总量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也将发生重大改变。首先,旅游类等消费性客运需求的比重将显著提高,从近年来的旅游客运需求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国内旅游人数的增长率高于同期客运量的增长率,人们的收入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各类消费性客运需求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于出行的时间、速度越来愈重视,因此快速客运方式的需求量也将不断攀升,更加追求速、节约时间、舒适与安全。近年来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客运方式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正是快速客运需求量增长的体现;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将推动城市群客运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城市群为经济发展中心,不断的带来人口的集聚,人们更多的向城市趋近,因此必然催生城市群客运需求的比重不断上升趋势;最后,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私人机动化交通需求也在不断攀升,这已经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客运需求的政策制定必然要根据这一特点来制定。
2.货运发展趋势
2.1货运需求总量稳步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货运的强度也在续下降,目前推动货运需求增长的因素主要如下:第一,我国仍然不是发达的工业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仍然有很多不足,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加快工业化建设仍是首要目标,在十二五期间货物运输需求量的增长仍然需要依靠工业化进程来推动;第二,城市化加快建设步伐,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种配套材料如钢筋、水泥、化工等产业将迅速发展,因此对于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将加大,货运需求总量也将不断提升;第三,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型,许多地区已经进入了大额消费阶段,对于许多重型工业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如汽车、住房等,这些需求将会带动相关货运需求的增长;对于地区经济发展较弱的,其货运需求量也较少,特别是东南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货运需求量,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政策倾斜,区域协调发展将会促使东西部货物交流更加频繁,并且人口的转移也将带动产业转移,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也将影响货运需求量的增长;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而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较为发达,自然资源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是两者在地理位置相互隔绝,将决定大量自然要素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运输的形式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东部制造业仍将对国家经济起到支柱性产业的作用,因此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货运需求的增长将会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
2.2货运需求结构的变化
首先,货物运输的物种结构将产生变化,大宗散货的比例将显著下降,而集装箱货物、一般性消费品等货物的比重将显著提高,并且随着物流和网购的不断发展,对于小件产品的运输需求将不断增长。由于我国将持续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大量生产力要素和生产材料将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调运,大宗货物的运输主体地位将不会改变,大宗货物的运输需求仍将是比例最高的,但是随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宗货物的需求量将会显著降低。其次,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货运需求结构将会逐渐向着以适箱货物集装箱为主体的方向发展,我国在以消费带动内需的政策下,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因此消费品的运输需求不断增长,再加上许多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这些产品的运输需求比重将会显著提高。
3.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趋势
3.1交通运输网络总规模的稳步扩张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将进入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将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主要趋势,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特点,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城市化建设等要求,建设满足客运、货运需求的交通运输网络。
3.2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的扩张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然落后,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建设情况。未来十年,将会继续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托城市群,增强区域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大力建设核心城市与外部的交通运输通道,扩大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运输网络。
3.3加快能源运输通道的建设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因此对于能源运输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正处于能源通道建设的初期,目前,国家已批准“十二五”期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新的“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正式启动。我国能源运输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进口能源通道和国内能源通道仍处于加快建设时期,成为推动我国交通运输网络规模扩张的重要推手。
4.结语
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是国家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于国家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交通运输向着综合系统方向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设。 [科]
【参考文献】
[1]张英杰,孟桐.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
[2]陈佳娟,王云鹏,纪寿文.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中车辆配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4(12).
[3]申强,施先亮.中铁快运行包里程查询系统的分析与设计[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篇3
关键字:交通运输 运输方式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或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发展。工业革命发生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型运输工具的不断更新出现,我国的交通运输从最初的人力、畜力、风力等落后的状况发展成为当今以机械动力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局面。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由于不同运输方式都有自己发挥优势技术经济特征的特定条件,各种运输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不同的经济技术特性。
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依赖程度较高,因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相关部门也在相继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交通运输业进行大力投资,其目的是保证我国交通运输业尽可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输需求的需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太多,交通运输的相关政策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引起了现实运输供给不能满足人类的各种运输需求。
一、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现状
1、公路运输的发展现状
公路运输的优势为机动灵活、速度快、可实现门到门运输,它在保证我国客运与货运畅通,维持运输供给方和运输需求方的利益,促进公路运输蓬勃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运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买方市场",公路客运与货运的需求问题得到了初步缓解。公路运输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修建高速公路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其中有一部分耕地,虽然农民得到一定补贴,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公路建设还会引起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据统计造成大气污染的诸多因素中,公路运输比重较大,各种车辆尾气排放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针对公路运输导致的负面问题,发展低碳交通越来越重要,同时开始研究低耗能、低排放的交通运输工具。
2、水路运输的发展状况
虽然水路运输速度较慢,但水路运输具有成本低、运量大、通用性好等特点,所以水路运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的水运主要包括内河运输、沿海运输及远洋运输。我国水运发展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运输工具相对落后,人们只能在有限区域内活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尤其工业革命以后,以机械动力为代表的运输工具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水路运输也不例外。无论是内河运输、沿海运输还是远洋运输,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格局,有些水运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虽然我国水路运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内河运输大多利用天然航道,而人工开发的航道利用较少,码头数量设置及管理体制都不能令人满意。
3、铁路运输发展现状
铁路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未来发展中仍将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运输规模和运输能力有了明显的扩大和提高,运输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运输基础设施和设备不断更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多条南北及东西铁路干线,铁路干线总里程居于世界前列。铁路运输不仅运量大、通用性强、客货到达准确性好,而且相对公路运输环境污染较小。由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迅速,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我国铁路运输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下降。但是我国铁路运输总量仍在增加,只是相对其他运输方式增速较慢。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铁路运输发展还存有差距,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铁路网密度低、布局不合理。我国东南与西北地区的铁路网密度差距很明显。第二、运输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第三、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不利于铁路运输走向市场。
4、航空运输发展现状
航空运输机动性强,在各种运输方式中运输速度最快,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民用还是军用均取得了较大发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民用经济快速发展和航空运输要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对我国航空运输发展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大了对其发展投资和扶持力度,使我国航空运输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航空运输适用于地形复杂、地面交通困难的地区、远距离城市间客运以及人口稀少、货运不多的边远地区。
5、管道运输的发展现状
管道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具体表现在工程量小、运输的连续性强、运输管道埋于地下,对地面的占用较少。由于管道运输是一种专门的运输方式,只能运输一些特定的货物,主要是液态的石油和气态的天然气等。管道运输投资大,对金属的耗用较大,这是我国发展管道运输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二、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
1、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第一、干线公路的高等级化。公路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运输车辆的速度及安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的数量和载重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干线公路的要求也从以前对量的要求提升到现在对质的要求。高速公路将继续推动公路运输的发展。第二、汽车运输高效化。由于运输装备不断改善以及人们对运输效率与效益的更高要求,那么汽车运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向高效化方向发展。第三、公路运输技术发展将推动公路设计、交通管理和车辆诊断的电子化,以及公路工程作业的机械化等方向发展。
2、水路运输发展趋势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的趋势:第一、货物运输船舶将会向着专业化、大型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水上客运旅游化、高速化、滚装化。第三、水运管理和航行安全系统电子化。如果我国水运发展能从这些方面入手并能够实现这几种趋势,那么我国水运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能够满足需求者的需求。
3、铁路运输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铁路运输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仍将会占据主导地位。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趋势:第一、为了提高运输能力,合理利用能源,最终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火车的牵引动力逐渐地被电力、内燃牵引所代替。我国铁路运输动力基本上都以电力为主。第二、铁路运输为了满足运输需求者对时间要求,铁路客运将会向着高速化的方向发展,高铁的开通极大地提高了铁路运输的速度。第三、由于运输需求的多样化,运量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将会实现大宗货物重载化。第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铁路运输技术水平将会继续提高。
4、航空运输的发展趋势
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并能够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满足人们不同类型的运输需求,它们在各自领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航空运输也不例外,我国航空运输发展体现出了干线飞机巨型化、超高速化、安全保证系统的自动化、营运管理和运输服务电脑化等特点。
5、管道运输的发展趋势
管道运输主要向运输管道直径增大化、运输线路远程化、运输管道安全化和运输信息实时跟踪化等方向发展。
三、总结
总之,我国交通运输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由过去计划经济向现在市场经济转型,各种运输方式也通过市场竞争手段实现对运输资源的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广大人民的运输需求为主导,站在整个交通运输业角度发展我国交通运输,注重每种运输方式内部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有效衔接和合理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是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贻龙,邵振一.运输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城市交通水平;现状;统计分析
一、黑龙江省公路交通运输业现状
公路客货运输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由于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公路运输成本增大,利润空间下降,煤、粮、油及农产品、化肥等物资的公路货物平均运价上涨近一倍。同时,由于个人购车的增加,社会客运量出现了放缓趋势。但交通系统牢牢把握在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定位,不做狭隘的行业,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效益,做到衔接顺畅、优势互补,鼓励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进行联营、协作和“补位”竞争,使公路运输协调发展。
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聚类分析
要想全面反映区域交通运输业状况,以利于各个区域间或同一区域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有必要利用科学的方法,把分项指标有效的结合起来,为政府以及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依据。因此本文采用SPSS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地区发展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为制定合理的交通运输业评价制度提供依据。
1.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的聚类分析
为了全面反映影响我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情况,本文选取了五个指标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规模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交通与通信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主要燃料动力价格购进指数,全省居民交通与通信消费价格指数和全省进出口总值累计增长率。见表1:
2.实证分析
利用SPSS12.0对标准化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按特征根大于1来决定因子的数量。经过软件分析,得出表2.1.2――因子载荷、特征值及贡献率。
由于提取两个因子即可以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87.112%,大于80%,因此可以认为这两个因子基本反应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和第二主因子的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7.122%,说明了这两个主因子一起解释了变量的标准化方差的87.122%,通过对这两个主要因子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全部指标带来的信息。在F1上载荷较大的指标有规模工业增加值,全省进出口总值累计增长率和规模工业增加值。这些指标反映的是直接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因素;在F2上载荷较大的指标有主要燃料动力价格购进指数,这个指标反映的是影响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潜在因素。
三、对策
1.调整交通运输业结构
首先要创新工作思路。一是要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服务这种特殊商品的性质,积极借鉴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交通资产运营经验,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盘活现有交通运输资产。二是对关系到交通运输建设的重大项目,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三是要把交通运输建设同加快我省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省旅游特色和区位优势。四是对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和改善要广开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及外部资本来参与,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财政支持。依靠加快发展和加强技术改造,调整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依靠政策引导和市场导向,调整运力结构和经营结构。
2.交通运输建设重点应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地区发展的差距形成虽然与天然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政策的倾向性有关。因此对于交通运输业来说,为了缓解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其建设重点应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
首先,依靠科技进步,加大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打通对外联系的大通道和区内主要城市交通快捷联系建设为重点,形成以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为骨干,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相互配合,四通八达的综合性立体交通体系。其次,以公路等级提升为中心,改造现有骨干公路。加快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合理布局交通大桥,消除交通“瓶颈”,构筑沟通区内外(特别是主要城市)双重辐射的公路快车道体系。最后,加速支线机场建设,提高交通现代化层次。
参考文献:
篇5
近年来,宁波市物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与物流关系甚大的交通运输业,如何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的关键途径之一就是认清行业发展现状,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的地域特征
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具有很强烈的地域特征。
1.1具有很强的海洋经济氛围
宁波港的天然优势促进宁波市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了服务海洋经济的发展,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在设施设备,信息系统,运输网络等方面的发展程度都有不同于国家其它城市特别是内陆城市。总体来讲,宁波市交通运输业服务于海洋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海洋战略指引,围绕港口,辐射全国的态势。
1.2智能化覆盖全市
宁波市正处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时期,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改革对象,要实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交通运输企业应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要勇于创新。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与宁波市或是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及时了解国家和宁波市的发展动态,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对外的服务意识要逐步上一个大的台阶,以此来实现智能化覆盖全市的目标,跟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
2.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宁波市交通委2012年6月统计,从事公路运输相关的企业大约有8264家。交通运输企业正在由单一运输向综合运输协调发展的转变,由企业自发组织向政府有序引导的转变,由注重硬件服务向注重硬件软件服务并重的转变。
2.1受国家“营改增”政策影响,交通运输企业经营出现负面影响
“营改增”一方面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经营压力增大。2013年一季度,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收金额同比增长10.6%。另一方面,企业开始大规模购置新车等基础设备来作为增值税抵消企业税收,企业的运力得到大大地提升,但是由于业务量没有增长,车辆的运输效率有所下降,造成企业包括社会车辆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重新整合利用。
2.2运输价格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输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
2012年交通运输企业的利润明显比2011年少。大多数的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都与2011年相当,但是利润却少了没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业务量增加了,但是因为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运输价格进一步降低。为了完成业务量,交通运输企业只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再加上近几年来,工资和物价的上涨,使得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运营成本增加。将近一半的交通运输企业运营压力大,出现了连年亏损的局面。
2.3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缓慢,遇到瓶颈
来自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调查的69家公路运输企业在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在下滑。现在,在宁波市范围内85%的交通运输企业以运输和仓储等基础的业务为主,能够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交通运输企业发展仓储和运输等基础业务已经遇到瓶颈。
2.4交通运输企业的社会效益有所提高,企业形象逐步改变
一方面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人员结构还是以操作人员为主。2013年一季度,交通运输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长幅度加大。其中,操作人员数量增长17%比管理人员数量增长12%要大。操作人员的数量大约是管理人员数量的7.25倍。交通运输企业不断壮大,管理结构不断优化。
二方面企业利税总额有所增长,税收贡献率同步提高。2013第一季度,企业所得税比去年同期增长26%,比去年同期5%的总税收收入增长。交通运输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三方面车辆能耗有所变化,节能减排工作逐步推进。2013年一季度,汽油消耗增长4%左右,柴油消耗减少5%,这两者加起来占能耗总量的95%,节能洁净无污染能源天然气的消耗量同比增长20%,增长幅度较快,节能减排工作初现成效。
四方面交通运输企业车辆事故率获得控制,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所下降。交通运输企业采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手段,突发事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客户对交通运输企业的信任度大大提高。
3.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成为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企业利润不断下滑,单一的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不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的发展为交通运输企业的转型带来契机。在宁波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第四方物流,促进社会的“物流”等先进的物流模式,是对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要求。目前,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主要有两种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拓展业务,将服务功能延伸到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配送物流;另一方面培养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联合其他现代物流企业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供应链。
4.宁波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宁波市开始迎合世界先进国家步伐,逐步进入供应链运作期。交通运输企业是供应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一方面实现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之间的物品实际流动,另一方面及时反馈信息,为供应链决策提供很重要的依据。宁波市大部分的交通运输企业在提供运输业务,其他的业务比如信息反馈、供应链管理等新兴业务很少开展。一部分原因是市场不稳定,大型客户业务固定不变,小型客户的业务需求量有限。在现代物流飞速发展的今天,宁波市交通运输企业应该更加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处在一个结构完整、运作效率高的供应链中。在供应链中,交通运输企业主要的职责有两个。一是帮助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的运作成本,二是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好规划。
在宁波,海洋经济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为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提供的很好的外部条件的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信息化建设。交通运输企业不能停留在过去依靠单据和电话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水平。交通运输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该信息化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人员、车辆、仓库等管理,而且能够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链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可靠性传递。
二是人员培训。交通运输企业从事服务类业务,虽然对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太高的水平要求,但是在服务类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和网络发达的今天,社会对员工的工作方式、态度等有更高的要求。一旦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行业内很快就可以人人皆知。因此,交通运输企业要重视人员培训,重点教会企业员工开展业务的方式,熟练运用企业现有的资源,怎样能够快速发现企业潜在的能力。一个良好的人员培训机制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人员流动性大的时候能够及时开展业务,而且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在业内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交通运输 智能化 管理 发展
1 前言
当代社会,交通运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不同地方之间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确保交通运输的有效、规范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对促进不同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是智能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体现,因此,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是目前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交通运输管理过程存在的交通堵塞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改变传统的交通运输模式,对交通运输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认真探究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完美融合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从而在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将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为高效的具有现代化、科学化与信息化的高端领域。
2 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产物,具有高效、高渗透及高集成的特征,为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带来技术支持,强化了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促进了交通运输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通运输管理水平。
2.1 强化了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资源的配置。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建立科学的交通运输资源信息系统,不仅仅能够为交通运输管理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能够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供交通运输信息,确保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立交通运输资源开发机构,由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各种性质的交通运输企业联合组成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委员会,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宏观指导交通运输资源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盘活交通运输资源存量,避免出现交通运输资源紧缺的现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联合各个交通运输企业,实现资源互补、共享,从而达到共同受益。
2.2 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主要体现在城市车辆的明显增加,因此对交通运输管理有了更高的新要求。如果不能对交通运输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及高效化的管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交通运输行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交通拥堵已经最为严重的交通运输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自动性与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的全面系统化管理,同时实现多层次的交通运输管理现状分析,特别是体现在需求、承载力等等方面,及时发现与处理交通运输过程承载力不够或者是运输能力过剩等情况,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2.3 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发展
智能化发展趋势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一种发展趋势,特别对于交通运输管理方面,更是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中,降低了运输时间的基础上还节约了运输成本,并且使得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变得更加自动化与智能化,提高了运输者、交通道路与交通运输设备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使得交通运输向智能化持续发展,同时也将交通运输管理努力打造为“科技管理”。
3 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 智能化的车辆管理系统
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的车辆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车辆收费管理、车辆导航管理以及车辆调度管理,有助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向信息化发展,对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 Electronic TollCollection , 简称ETC)是车辆管理系统的基础,其优点主要体现在电子自动化收费,为交通运输管理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节约了人力资本。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路测天线跟车载电子标签相联系的专业通讯系统,自动完成车辆整个收费过程而不需要任务人员操作以及停车操作,为车辆管理带来了便利。(2)车辆调度管理系统。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决定了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效果,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车辆调度管理系统使用的是先进的、现代化的高科技信息通讯设备,在交通运输道路上收集各个方面的交通信息情况,同时对这些交通信息进行实时分析,从而根据分析结果科学的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以及出行时间,能够充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提高车辆的使用率,在充分了解车辆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强化车辆的交通运输管理。(3)车辆导航管理系统。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大成效就是GPS系统的应用,通过GPS车辆导航管理系统,管理者就可准确查看到车辆位置,如车辆之间发生碰撞事故时,管理中心可以对事故位置进行精确定位,从而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相关处理,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车辆导航管理系统可快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相关车辆信息,对远距离交通运输情况实现导航监测。GPS定位系统有效降低车辆的管理难度,能够随时导航车辆的具置,GPS定位功能实时跟踪车辆的运行轨迹、行驶方向和速度,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强大帮手。
3.2 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监管系统
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交通运输监管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比如说,交通信号灯的管理是交通运输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交通运输有序进行的保障,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交通远程监测系统的建立,全方位的对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有序管理。交通信号灯的主要用途就是在十字路口为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进行有序指挥,维持交通运输的运行秩序。交通运输监管系统中的报警监测系统,监测着交通道路上的任何事情,其是由交通道路上大量的自动电子监测设备相互衔接,对交通故障或交通事故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会自动报警,将相关信息及时的反馈到交通运输管理中心。管理指挥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根据电子定位系统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时的交通运输情况实行救援或事故处理。例如现在大部分警车都配备有流动电子眼,可以对交通运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拍摄,特别是针对违法行为进行监测与拍摄,同时根据电子信息技术及时的将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查看有关交通信息情况。如果车辆在系统上有过违法行为记录,车辆在进行车检与交易过户时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交通巡逻车上不仅配备有带有自动拍摄功能的雷达测速仪,也可以遥控摄像头进行拍摄。
3.3 智能化的交通事故处理系统
当交通运输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时,传统的方法是绘制事故现场图,而现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中,可以直接用计算机对事故现场进行快速绘图,严格按照国家现有技术标准与规范进行绘制,不仅提高了速度与准确率,同时也节约了事故处理时间,及时保证交通的正常运行。处理交通事故的关键依据就是对交通事故过程进行实时现场模拟,利用现代高科技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车辆之间的实际接触模拟试验,以此为依据,结合事故现场的实际信息情况,建立交通事故中车辆之间接触的相关力学等方面的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解决交通事故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交通运输事故现场的处理需要通过多方面进行分析处理,有车辆情况、道路情况、事故痕迹、环境情况以及人员伤亡状况等等。传统事故处理方法主要是人为进行现场勘测并通过分析得出事故原因推断,这不但浪费大量时间,而且也缺乏事故分析的精确性,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直接阻碍了交通事故处理的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事故进行分析处理,利用图像信息处理系统以及摄像技术,对事故现场直接进行还原,另外通过计算机分析技术对模拟出来的事故现场还原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最可靠的结果。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化与信息化已经成为交通运输管理的关键技术支持。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体现的是提高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有效应对交通运输过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能够有效解决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交通事故等问题。但是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在具体应用时要考虑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其对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影响,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完美结合,从根本上为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提供重要条件,也是强化交通运输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的关键途径,有助于交通运输管理不断向智能化发展,也对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闫翠林.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8):36-38.
[2] 任荣兵.试析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128-153.
篇7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能源消耗; 节能
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较快,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交通方式转变、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交通运输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1 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费
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但从近年来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迅猛,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3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主要的能源消费产业,而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占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交通运输的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与交通运输紧密相关的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合理化、社会化、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广大企业的共识。然而物流活动的增加势必造成能源消费,加重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情况,并提出节能对策及建议,对现代物流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现状
交通运输是物流的重要节点,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企业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来说,都是主要的能源消费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碳排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整理,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据了全国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一定的比重(表1)。
根据《IPCC清单指南》(2006),全国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2.1 铁路运输
近年来,我国铁路运输市场快速发展,无论从客货运量、客货周转率、营运里程来看,都在逐年增加,并且已初步建立了全国覆盖的铁路运营网络。仅2005年,客运量68268万人,客运周转率449461百万人公里;货运量97318万吨,货运周转率1360682百万吨公里。当年,铁路运输量能源消耗折标煤为22474670吨[1],排碳量约为4270.9万吨。
铁路机车的使用主要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采用煤炭、燃油(主要成分为柴油)、电力作为能源驱动。在1990年到2005年间,铁路运输领域逐步淘汰了能源消费量较大的蒸汽机车,提高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使用率,在铁路运量大幅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并未大幅增长,相对的铁路运输单位能耗大幅度下降。
2.2 公路运输
我国公路交通发展迅速,公路通车里程有较大的增长,公路运输量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169.74亿人,旅客周转量9292.08亿人公里;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134.18亿吨,货物周转量8693.19亿吨公里。到了2007年,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223.7亿人,旅客周转量21530.3亿人公里;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225.3亿吨,货物周转量99180.5亿吨公里。相比,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提高了66.7%,旅客周转量提高147.7%,公路货运量提高67.9%,货物周转量提高360.7%。
公路消费的主要能源消费为成品油,在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比重较大的领域。随着公路交通的运转的水平和需求的极速增长,2007年全年,公路交通运输平均油耗达到7138090万升[5],排碳量约为15450.9万吨。同时,家庭汽车时代的到来及营业性运输快速发展,公路交通的燃油消费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在公路运输中,重要的分支为城市公用交通。公共交通方式主要包括市内公共汽车、有轨、无轨电车、出租汽车、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以及索道、缆车等。目前承担公共城市客运的载体为公共汽车和电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消费的主要能源为石油产品汽、柴油、燃汽、电力等。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交工具的多元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消费结构均处于增长与变化中。
2.3 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属于周期性行业,其发展趋势与GDP发展呈现正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民航运输业一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航空运输主要使用航空煤油。近年来,随着航空需求的快速增长,航空运输机规模的不断扩大,民航公司的不断扩张、增减,航空运输量大幅度增长,油耗也较快增长,但由于航空运输领域的统筹规划,使得航线运营组织优化、机队结构优化,航空运输能源消费效率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以2006年为例,国内外航线累计完成总周转量306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5968万人次;国内外货邮运输完成349万吨。而06年消费折标煤为1000.5万吨,排碳量约为1901.3万吨。
2.4 水路运输
水路货运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水路运输通过各种交通运输船舶承担货物或者旅客运输活动,在内河、近洋、远洋运输。运输船舶主要的能源消耗为燃料油和柴油。2005年全社会完成水路货运量21.96亿吨,货物周转量49672.28亿吨公里;完成水路客运量2.02亿人,旅客周转量67.77亿人公里;同时,通过集装箱进行的水路运输,提升速度更快,2005年比上年的运输集装箱使用增长20.9%,货运量增长38.0%,其中远洋集装箱货运也有15.6%和34.6%的提升。2005年水运燃油消耗量为1356万吨,排碳量约为4196.8万吨。
由于近年来船舶大型化、能源消耗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运营组织优化等因素作用,船舶综合单位能源消耗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和测算结果(表5)表明,航空运输能源消耗最大,铁路运输能源消耗最小。
但由于不同的运输方式,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支持加强铁路运输方式使用的同时,更要突出多式联运的协调运作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模式,还有:
2.5 管道运输
管道是输送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由于管道运输承运的货物类别具有较大局限性,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所占比重较小。
3 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及对策建议
3.1 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途径
在交通运输领域,大量的能源使用,势必造成碳排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运输中的能源消耗,才是减排的根本性解决办法。因此,从道路运输来看,改变营运车辆的构成,鼓励发展低能耗、小排量、新能源车,提高燃油效率;提高公路质量;改变运输组织管理,尤其是客、货运站的布局,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高公路网络运行效率。从航空运输来看,从水路运输来看,推动船舶大型化,并优化船队结构,提高船舶载重量利用率,使用节能设备和优化作业流程实现节能。从能源种类看,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如加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的能源来源和应用;从交通运输设备来看,加强研制开发新能源、新动力运输设备,加大使用节能设备力度。
3.2 加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管
为了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作为经济的支撑和服务的物流行业,要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多做文章,按照企业生产、服务效益和排碳量的高低,来制定合理的排碳标准,惩罚分别;同时,加强宣传,普及低碳观念,加强低碳与环境、生活、健康的关系,强调低碳在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和正确引导,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自觉、自愿低碳生产、经营的观念,实现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3.3 加强物流合理化运输,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实现系统节能
通过运输联盟和正确引导,加强物流合理化运输。在公路货运方面,减少零担运输,强化运输的组织和协调,化零为整,增加整车货运;在水运方面,通过加船减速,减少燃油成本;在航运方面,进行有效地航空联合,共享航空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减排;铁路运输是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最低碳最绿色的,因此,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优化运输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例如调整旅客运输结构,发展高速铁路和快速轨道交通,调整货运结构,充分利用铁路和水路运输,调整城市交通结构,进行运输合理化规划,真正实现运输节能。
[参考文献]
[1]李连成,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J],交通发展,2008年第3期
[2] Voluntary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es,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Ent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orm EIA-1605(2007)
[3]贾顺平,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水平测算与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年第10期
[4]沈俊,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国际管理手段及启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04)
[5]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J]. 中国能源,2007(10)
[6]杨涛,交通运输业绿色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研究[A]. 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 2005
篇8
贵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重点选择
第一,五种运输方式各有千秋、各有特点。现代交通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各种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效能和特点。一般来说,大宗货物远距离运输,铁路是最佳选择;近距离的客货集散,公路最为经济;石油、天然气则适合采用管道运输;航空运输的优势是快捷、安全、舒适。现代交通是一个综合体系,多种运输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既有一定的替代性,也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不同运输方式虽然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存在竞争性,但是在更多时候、更多场合表现出互补性。
第二,把握我国交通发展大趋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时间因素对要素流动以及成本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世界交通运输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高速化的趋势。这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信息化、全球化等对交通运输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趋势将对交通运输结构产生新的影响。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已进入了以人为本、建设客运快速网络为主体的发展阶段。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20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将达12万公里以上;全国将建成客运铁路专线1.6 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络里程达5万公里左右,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铁路网络。在大部制、大交通的管理模式下,尤其是油价高企、多式联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航空运输网络则是基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思想来设计。
第三,我省交通综合体系发展重点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系统构成更适合未来我省经济发展形势,更符合国家交通运输系统优化的原则,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谋划我省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五种主要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技术经济特征以及适用范围,发展的总体要求应是合理布局运输网络,减少重复建设,加强合作,减少恶性竞争,采取多式联运,增加运输的合理性。贵州交通综合体系发展重点选择,应着眼于融入区域经济、全国经济发展乃至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视野,着眼于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城镇体系发展的高度,抓住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构建全国快速铁路网的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坚定不移地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着力加快对外快捷通道建设、高速公路网络化发展;推动建成符合国际发展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机场为中心、多种运输网络相互补充快速有效连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交通信息化、智能化促进交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合作,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
推进全省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和提高
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确定之后,整个交通建设就要围绕这个重点来谋划布局,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为突破,带动全省交通网络由通达向快捷转变。
着力建设现代化交通干线网络。一是建设形成包括高速交通线与大能力干线的运输大通道:内联贵阳及各市州地中心城市,外接相邻省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沟通海外。建设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向东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向南连接珠三角经济圈和北部湾地区、向西连接云南省辐射东南亚、向北连接川渝和西北地区的大能力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南下珠江、北入长江的水运通道。二是铁路通过快速铁路建设和既有线提速,实现快速铁路及客运专用线联网,形成客货分离、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网。三是公路建成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的发达网络。干线公路网络以贵阳为枢纽,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为次中心,其余市州地中心城市为地方交通中心,尽可能做到各级中心之间可以顺直通道连接,减少迂回运输,减少过境交通对各中心市区的干扰,使货畅其流、旅客出行便捷、个人驾驶小汽车出行顺畅。
着力建设城际快速交通网。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实现城际交通“公交化”。快速、便捷、高密度的交通是现代化大城市地区形成的先决条件。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加速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形成,必须加强现代化交通建设。一方面建设城际客运快速通道,建设新线和利用规划建成的快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增强城际交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善运营组织方式实现城际交通公交化;铁路通过开行小编组列车、高密度发车使之“公交化”。公路主要靠打破城际界限,组建跨区域运输企业、组建大型客运集团,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市州地中心城市沟通县市的城际通道建设,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县县有高速公路连接”的目标,增强市州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集散性公路网建设。在加快区域大通道和省内大通道建设的同时,应积极推进集散性公路建设,完善路网功能,提升网络整体功能和快速机动性、灵活性。加强对县市的连接,促进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对旅游景区、产业基地的覆盖,促进旅游业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着力改善农村行路难、乘车难、运输难,为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鲜活农产品、促进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推进乡镇集散性客运站的规划建设,在建制村设立候车亭,以畅通农村客运,并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地区性运输枢纽发挥好集散性作用;加强运输企业设置的集散性货运站管理,发挥好为公路货运枢纽及区域性货运枢纽的集散性作用。
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要经营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必须首先经营好一个现代化的机场。建设好、经营好、管理好一个现代化的机场,也就等于建设、经营、管理好了一座城市。实践证明,在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民航业的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世界上所有经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无一例外都是依托航空枢纽而成功的。
进一步提升龙洞堡机场的区域枢纽地位。着力构建贵阳至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快速空中走廊”和覆盖全国主要机场的航线网络,积极开展至国际主要城市和地区航线,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大型枢纽机场;增加旅游支线机场布局,加快推进六盘水、遵义、毕节3个支线机场建设,到2020年远景规划增加黔北、黄平2个支线机场,构建形成至主要地市以旅游业为主的轮辐式运营网络。加强通用航空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安全监管,全面改善我省通用航空现状。
篇9
关键词:交通发展;能源转型;汽车社会;电气化;去油化
在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背景下,通过加快交通运输模式创新和技术变革,重塑能源生产利用方式,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能够实现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从而大幅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我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我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增长迅速,是继工业之后能源需求增长主要领域。新世纪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年均增速达9.0%,高于全社会能源需求7.3%的年均增速。汽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从2000年的1608万辆跃增到2015年的1.6亿辆。目前,我国人均交通用能不足美国水平的1/10,不足欧盟、日本水平的1/5。如果延续目前粗放发展趋势,我国交通运输用能需求可能还将增长数倍,不仅能源安全、资源环境等将难以承受,而且将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物流成本负担。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交通运输粗放发展导致的拥堵、雾霾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损害城市宜居程度和竞争力。研究表明,机动车在北京市PM2.5排放中占20%左右,重污染时段达40%以上。一些中小城市千人汽车保有量甚至超过大中城市水平,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尤其突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交通运输需求还将持续增长,汽车保有量将不断上升,交通发展道路选择不仅直接影响能源需求、环境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还关系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交通物流体系成本效率等,加快变革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二、交通运输领域具有大幅提高能效、降低能源需求的潜力
交通运输领域重塑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实质上就是利用国内外现有可行的先进理念、成熟技术、最佳实践、创新模式,在支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交通运输领域需求减量、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潜力。
(一)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化模式,从源头减少不合理运输和出行需求
在交通运输领域,货物运输和旅客出行需求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驱动,也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密切相关。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降低工业化发展对重化工行业的依赖,选择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模式,能够明显降低煤炭、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运输需求,并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距离。目前,我国单位GDP货物运输强度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3倍以上,是日本的10倍以上,具有相当大的下降潜力和空间。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去产能”进程中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我国货物运输需求增长速度可以明显减缓。在城市化方面,通过引导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紧凑型城市,推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向多中心、混合功能、小街区模式发展,积极发展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购物等,也能够大幅降低机动化出行需求。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在反思和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以宜居程度为核心的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理念。丹麦哥本哈根还把发展自行车道作为城市规划优先任务,提出打造全球最好的骑行环境,我国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也在推行“摩拜单车”方式,解决居民出行“前后一公里”问题。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升级发展关键阶段,彻底改变“摊大饼”式发展模式,探索高效宜居的紧凑型发展道路,在从源头节约能源、土地、水等各类资源方面都具有很大潜力。
(二)以铁路和公共交通为骨架,打造现代高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以铁路、公共交通等替代卡车、私家车等运输出行方式,是打造现代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第二的铁路网络、世界第一的高铁网络,中东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铁路密度也达到较高水平,为推动交通运输由“总量不足”向“结构优化”方向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加快完善人口密集地区轨道交通网络,深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我国铁路运输占货物运输比重下降的趋势有望得到扭转,铁路在客货运输出行中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铁路、水运等高效方式在货物运输中的比重,是降低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增速的最大潜力所在。在公共交通体系方面,我国主要城市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出行分担率等方面,与东京、纽约、香港等发达城市还有很大空间。在城市规划、资金投入、土地安排、路权分配等方面,“公交优先”战略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今后伴随“市民化”成为城市化工作重点,把公共交通切实放在城市发展首要位置,对于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城市圈、城市带发展进程中,加快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仅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区域人口、经济等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加快普及新能源汽车,提高电力、天然气在交通用能中的比重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具备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截至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天然气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已经突破试点示范起步“瓶颈”,有望进入快速普及发展阶段。通过积极推广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化石能源需求,而且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贡献。在汽车快速进入家庭过程中,我国有望开创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新路。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我国具备实现赶超跨越的战略机遇。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新的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双驱动转型的特征日益显现。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及时调整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加快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购车许可、限制行驶等辅助政策,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有望在全球率先进入“新能源汽车社会”。在交通能源需求增量中,石油需求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电力、天然气等替代。
(四)乘用车和载货汽车并重,大幅提升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
在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传统内燃汽车也具备持续提高能效的巨大空间。截至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7亿辆,汽车生产能力超过3000万辆,绝大多数仍是传统内燃汽车,并且汽车平均油耗水平明显高于欧洲、美国水平。研究表明,通过持续提升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加快普及轻量化、小型化、动力总成升级优化等先进成熟技术,到2030年我国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有望下降到3L/100km左右,比目前平均油耗水平下降一半以上。同时,由于货物运输能耗占我国交通能源需求的60%以上,载货汽车领域能效提升的潜力更大。目前,美国能源部实施的“超级卡车”项目,仅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成本有效的技术,重型卡车的实际能耗能够下降50%以上。对我国而言,通过提升卡车装备水平、发展甩挂运输、优化物流组织管理,实际能耗下降的幅度将更大。此外,在“中国制造”创新升级过程中,伴随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等共性技术发展突破,也将有利于汽车能效持续提升,为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带来更大的外溢效益。
三、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是交通运输重塑能源生产利用方式的主要方向
根据我们的研究,通过推广应用国内外现有可行的先进理念、成熟技术、最佳实践、创新模式,我国交通运输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进程将显著加快,能够实现交通发展与能源需求、交通用能与油品、交通服务与碳排放“三个脱钩”。
(一)以较低的能源需求增长满通运输与城乡居民出行的快速增长需求
到2050年,我国交通运输需求将持续增长,货物和旅客周转量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3.9倍、4.9倍,私人汽车保有量相比2010年增长5.9倍。如前所述,在交通部门重塑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方式,交通运输终端能源需求增速大幅放缓,2050年仅比2010年增长1.3倍。同时,交通终端用能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在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进入持续下降通道。
(二)交通用能摆脱对油品的高度依赖,实现电气化、清洁化、多元化
在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发展推动下,电力将成为交通部门增长最快的能源品种。到2050年,电力占交通终端能源需求的比重达到22%,远高于目前1%的水平。交通用能全面实现清洁化,电力、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占交通终端能源需求的一半以上。汽油、柴油等油品需求增长大幅放缓,并且交通用油需求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三)交通运输体系的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显著提升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在2030年左右成为市场主流,在汽车销售量中的比重超过一半,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交通运输体系综合效率明显改善,2050年单位客货周转量的能源消耗相比2010年下降一半以上。不仅交通运输体系的系统配置效率、技术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物联网等推动下,交通运输的组织效率、经济效益也显著改善。
(四)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培育新的增长点做出重要贡献
尽管交通运输重塑能源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需要增加在铁路、公共交通、电动汽车、高效卡车方面的投资,但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投入。与延续当前的发展态势相比,交通运输重塑能源到2050年需要的累计额外投资仅16万亿元,远小于其带来的节约能源、减排污染物等效益。同时,在节约不必要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在促进电动汽车、智能交通发展方面,还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为繁荣经济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四、启示与建议
(一)明确交通运输重塑能源长期战略和实施路线图
交通运输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涉及宏观经济、行业管理、技术选择、政策体制等方方面面,其长期愿景目标也不会自动实现。要把新一轮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产业革命等大势与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衔接起来。坚定去油化、电气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将其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中,针对货运、城间客运、城市客运、汽车、慢行交通等不同细分领域,明确分阶段目标和实施路线图。
(二)及时调整炼化、汽车等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
交通运输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对未来油品需求、汽车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如果延续目前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恶化炼化、汽车等产能过剩问题,带来巨大的投资沉没损失。同时,伴随交通用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电力、天然气等将加快替代油品消费,汽油柴油失衡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在这种背景下,要全面停止新建炼化、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并在“去产能”进程中加快既有产能改造升级,适应多元化、清洁化变革趋势。
(三)以基础设施高效升级引领新型城市化发展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突破“瓶颈”制约阶段,在升级发展过程中,要以节能高效为重要原则,引领生产力合理布局、城市化紧凑发展,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和效益。在城乡一体规划中,要围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协调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加大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等支持力度。
(四)在电动汽车、高效卡车等重点领域尽快取得普及突破
篇10
交通发展对资源的消极影响
交通基础设占用和消耗大量土地及原材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交通枢纽和车辆停泊设施等需要占有大量土地,甚至已经侵占到宝贵的耕地资源。交通基础社会及配套设施的兴建,需要多个行业供给材料,直接的供给材料如水泥、钢筋、沥青和沙石料等的消耗量巨大,每四年左右,全国用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消耗的原材料,就可以翻一倍。
交通运输行业消耗大量能源。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交通运输业属于商业活动的派生产业,对国民经济起到支撑和辅助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对能源的消耗,如柴油、汽油、天然气等消耗量连年攀升。近些年来,我国石油资源贫乏和石油战略储备水平低,交通运输业对石油能源的消耗,是我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拉高,已经威胁到国家石油战略安全。
交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土木工程建设,对土壤结构、原有植被,以及地上地下水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一些高速公路在规划时临近于居民区和闹事,交通车辆的噪音和废气污染,不仅加重了空气质量的恶化,也对附近居民的生活休息造成不良影响。
交通发展对人类健康的消极影响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虽然为人们日常出行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以及它的行业特性,也同时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和粉尘污染,严重影响周边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以及污水,侵占和破坏农民耕地,污染河流水源。大量的汽车尾气和长期的噪音污染,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极为有害,不仅损害人的听力,而且会引发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
节约环保型交通的内涵和特征
节约环保型交通的内涵:
节约环保型交通,遵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倡导绿色交通,涉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保养维护、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等多个方面,利用循环经济理论,采取科学合理环境保护措施,实现高效、低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目标,保障人与交通,交通与经济及社会发展、交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节约环保型交通的特征:
协调发展。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协调的方针,既注重投入,也关注产出,既注重交通发展为社会与经济带来的正产出,也关注交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对经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即负产出。既注重交通发展总量的稳定,有强调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提升。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不再片面的追求交通基础设施供应量和运输量的增长,而且更加重视资源的占用、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的代价,通过科学合理的统筹协调,力求实现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交通发展效率,实现交通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强调效率。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以效率为先导,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单位效能的利用与提升。利用科学的方法,统筹协调,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管理,提升单一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研究新的管理和载运方法和策略,提升单一运输方式的生产效率。注重交通运输区域与区域之间,网络与网络之间的协调统筹,发挥比较优势,合理科学规划,提升整体效益。
全员参与性。节约环保型交通具有交通运输事业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其涉及部门多,影响面广。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建设、管理、运营、维护、服务各环节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实现交通发展全面、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创新为本。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事物发展的原生动力,加强创新,注重创新,对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也不例外。交通事业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运营管理,交通运输工具制造与组织管理等等方面,把各个方面的做到极致,就可以保障和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加强基础建设与长期地区规划的结合,创新规划与施工建设思路;加强服务运营管理与地区产业经济特色相结合,创新交通运营服务管理的新模式。行业和产业创新为节约环保型交通发展,创造了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思路,为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的措施与建议
在规划方面,按照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要求,确定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发展布局、规模,实现与整体规划的良好的匹配和衔接;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关系结构、发展速度和规模进行研究分析,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创新方面,构建体制创新机制,保持发展活力,为发展、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对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较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最小环境的代价,实现经济与社会最大的效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交通发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针对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的发展要求,相关政府机关,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以统筹兼顾,协调高效为方针,提倡和鼓励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大力扶植相关之技术开发和应用。
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向交通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交通事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道路已是人们的共识。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也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节约环保型交通,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涉及交通相关部门以及人员的广泛参与和协调配合,又需要坚持行业和产业创新,统筹兼顾,全面提升发展效益,实现人与交通,人与环境,交通与环境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佳木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占全.公路建设与资源节约[J].中国公路,2006.08
[2]张周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J].综合运输,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