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发展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低碳经济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比较严重,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安全。可见,河北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大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河北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凸显低碳经济发展重要性
根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结合“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趋势,河北省面临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建设经济强省和现代河北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把河北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低碳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其核心是要求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少排放或不排放废弃物,从而解决资源环境造成的发展困境。
(二)河北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彰显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
当前河北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逐渐逼近极限,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对传统经济模式进行改革。
(三)国家宏观调控设定的节能减排指标具有硬约束性
国家为达到节能减排宏观调控目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对相关省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及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河北省也制定《河北省30个重点县(市、区)和30家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及保障措施。面对重要而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如何制定符合河北实际状况的低碳法律运行机制,并且有效发挥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成为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存在现状及运行分析
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主要在《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加强节能工作决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地方性规章和政策文件予以规定,规则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理论上可以归纳为行政类法律机制、市场类法律机制、自愿类法律机制。法律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是通过采用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综合手段,对钢铁、水泥、焦炭、电力、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加大了淘汰落后力度,实现河北省经济发展低碳化的需要。但是从目前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运行来看,存在着节能减排的效果和规制成本都不理想的问题。
首先,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目前运用最为充分的是“命令与控制”类法律机制。其次,河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地方性法规中对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规定不够充分。目前现状是河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忽视了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的灵活和有效的积极作用。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公共管制工具重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人理性不能自动集合成集体理性的局限,公共管制工具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强制性、严格约束性为导向。但是公共管制法律工具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信息不对称问题和环境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由于命令与控制型的低碳控制政策往往针对的是那些具体性的行业,以及可以用指标量化的企业碳排放数量,并且可能产生政府“工具失灵”问题。因此,应该认识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并非万能,许多设计用来弥补市场经济不足的计划却会产生与设计者的初衷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为构建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保障,必须在规定行政管制类法律机制的同时,相应的配置合理的市场类和自愿类法律机制,并且以后者来弥补前者的不足,才能达到低碳经济充分发展的目的。
三、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机制创新与变革路径选择
(一)以强制政策改造传统高碳产业,重点实施高碳预防机制
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河北省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同时,在发展新兴产业时,应该重视高碳企业的避免,充分贯彻环境法中的预防原则,立足于预防,防患于未然,事前预测和防范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具体政策包括:
1、碳评估法律机制,即对涉及到碳排放的经济活动在实施之初要进行的相应的调查、预测和评估,然后提出预防或减少碳排放的对策。
2、碳排放目标责任法律机制。只有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碳排放量纳入到对地方和部门行政领导考核的范围,才能督促碳排放有人问津和负责,从而强化市和县政府的治理责任。
3、高碳企业退出和低碳化改造法律机制。河北省单位GDP能耗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相差比较大。因此,淘汰落后技术,以大规模生产替代小规模生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构建低碳化法律实施机制,引导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
为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制定促进政策让“低碳者”受益,让“高碳者”不能享受政策优惠,从而达到“软性治理”的效果。具体而言,构建低碳化的法律实施机制主要包括:
1、促进碳交易市场法律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法律设计在我国建立全省范围的以碳为主要内容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制度应以“损害环境者付费”为原则,按照比例付出或获取相应的碳指标,用于平时的生产交易之需。
2、促进碳减排财税法律机制。河北省在促进碳减排财税法律机制的建设上,可以制定经常性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措施发展低碳经济。
3、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机制。通过河北省政府实施绿色采购政策来建设符合本省省情的低碳消费体系,这不是减少消费,而是消费的过程中倡导低碳消费,并通过省政府的引领作用使得生产环节向低碳模式的转变。
(三)合理设计自主化低碳法律实施机制
1、公平、合理地制定低碳发展自愿协议,加强企业低碳经济实施的持续监督,并且规定合理的责权利机制。建议把自愿协议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并且把该自主化类型政策作为具有一定强制力的基础。
2、重视公众和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在企业低碳自愿协议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河北省通过相关立法赋予其在企业自愿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在企业未遵守自愿协议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对工业企业减排行为的舆论和监督作用。
篇2
一、作为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端正职业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持有正确态度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职业态度不端正就会心有旁骛,在工作中一心两意甚至一心几意,在教学中难以集中精力,不但影响教学质量还影响受教者对于知识的接收力。在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多职,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以保证其正常使用,这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其不利。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的非职业化教学态度,对学生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教师好的职业态度是学生择业和就业的典范。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神圣的,没有谁能够亵渎。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应该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二、重视和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每个人在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其专业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特别是目前的欠发达地区,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比如资金方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教育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对信息敏锐的触角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分类并筛选出适合这个地区实际教育情况的信息资源,对信息尽心评价和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
三、提高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最终体现在能够成功地将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教师要精通计算机,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出发,提升设计和指导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还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师生之间互换互学,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创造性解决问题,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只要用心教育,用心钻研,相信信息技术教师一定会在专业上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
四、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专业发展规划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制度,核心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也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转型或升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消费,减少碳排放,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能源紧张的状况日益严重,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主要的经济问题加以研究,努力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以缓解全球日益紧张的能源供应和日益恶化的环境。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多种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以求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低碳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1978-2009 年间,中国经济实现了9.8%的年均增长,在这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现象十分的普遍和严重,许多地方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也做了一些工作,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丝毫起不到震慑的作用,使得发展低碳经济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2、低碳原料稀缺导致以高碳原料消耗为主
从目前已发现的可大量利用的自然能源产品来看,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而这些能源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再生,是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每个国家、地方、单位和个人也都认识到这些能源的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但又因为新型的、可循环的、低碳的、环保的能源产品稀缺而导致人们不得不以高碳材料消耗为主。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能源利用率不高
由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加之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如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科技的引导及健全的创新机制,导致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不高。从世界上主要国家单位GDP的能耗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非常高的:与美国比较,2000年-2005年间是美国的6倍左右,是日本和英国的7倍左右;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还处于严重的粗放型生产与管理模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不足。
4、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新型低碳产品难以推广
大家现在公认的新型能源是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潮能、地热能、核能、水能,它们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好替代能源,但不容否认的是它们除了受到地理位置、核心技术、并网等因素的影响以外,还因建造成本的不菲而暂时难以全面推广。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全面推广和使用新型低碳产品是任重道远。
二、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
1、没有完善与科学的制度作保证
纵观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政策与法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政策没有到位,有些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不科学,可操作性很差,对于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约束力很差甚至没有约束力,许多地方和企业为了地方利益和经济效益,往往不顾社会效益。
2、缺少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
我国虽然是低碳产业大国,但不是低碳产业强国,LED、太阳能电池、风电、核能等低碳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全都掌握在别人手里,由于我们缺少核心技术,只能是制造的大国,紧依靠扩大产量维持产业生存,而且往往经不起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在风能发电领域,我国已具有生产1.5兆瓦以下整机的能力,但和世界上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设备制造技术水平落后,制造工艺不成熟,缺少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缺少核心竞争力。
3、存在制约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
随着高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许多低碳的、环保的、清洁的、可再生的、可循环的产品不断出现,普遍受到关注和欢迎。同时在价格上也体现不出什么优势,在税收方面不能得到国家的优惠或免税的制度性保障,而这些问题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
4、缺失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机制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40%来自于建筑物,13%来自于城市交通。数据统计,在2005年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为69.1%,石油比重为21%,而轻型或低碳型能源如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不足10%,为9.9%,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消费模式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主要是制度创新不够,没有政策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技术创新的长期有效的机制。
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1、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的法律法规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法律法规。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初始阶段,必须通过强制手段加以实施,必须通过法律加以引导。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先后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对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根本保障。我国在有关低碳经济的开发利用领域已经制定了《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另外,我国还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2000―2015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规划与政策。但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缺少一些主要领域的单行法律,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同时在法律中体现的量化指标缺失,使得可操作性很差。因此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尽快拥有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
国家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在许多方面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否则发展低碳经济只是空谈。我国要尽快地拥有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应设立低碳技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多种形式的低碳技术产学研联盟,大力培育和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政府要积极牵头和组织,通过技术研发,形成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并尽快转化为低碳产业经济。
3、破解制约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
政策、资金、价格、土地、税收、信贷等被普遍认为是制约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些瓶颈?在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方面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免税,真正能够使做低碳经济产业的企业得到实惠,而且是永远的实惠,应保持政策的一贯性。
4、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创新机制
创新的环境首先应该有一个民主的环境。在一个专制、家长式管理的企业很难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很难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在干好干坏一个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环境里,要调动人们的创新积极性是不现实的。其二应该有巨额的奖励政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其三是完善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政府应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也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走进企业联手,加快科技成果向新产品和服务的转化。
总之,要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有完善的制度,要有政策的引导,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全民自觉进行参与。没有政府的领导,发展低碳经济只会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全民的自觉参与,发展低碳经济也不会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很多,但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保障。
参考资料:
[1] 杨国锐 .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城市问题[J] .2010年第7期.
[2]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R] .2007年
[3] 温丽萍. 论风电成本降低途径. 电力与能源[J] .2010年第27期.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创新;区域学习;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倪外(1980-),男,湖北黄冈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模式、低碳经济。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0ZD&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071093。
一、问题提出
低碳经济研究源起气候、能源方面的研究,区域经济学视角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1-3]]。独立分隔的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本质仍然是“工业文明+节能减排”、“工业文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实现人地关系和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4]]。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目标由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经济利润最大化,转向社会成本最小化、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民生最优化等综合目标,传统的工业文明与外部治理结合的模式,转向于生态环境内部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由于不同类型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任务、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欠发达地区工业开发强度低,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可以借助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水平高,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优化、外部性内部化等途径寻求区域转型的新模式、新路径。目前,低碳经济发展在我国由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但我国低碳经济的理论认识尚存在不足[5-7]],急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从理论上厘清低碳经济的内涵,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内涵的三维解析
低碳经济是区域在更高层次发展的实现模式,其目标是促进经济产业活动以更快、更科学的发展方式进行,实现区域可持续化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多目标协调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简单的区域碳排放水平的降低,而是区域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8-9]],低碳经济的本质内涵涉及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及国际低碳政治博弈。
低碳技术创新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经济及其建立其上的低碳社会形态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的技术突破与创新:首先是与区域碳减排直接关联的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突破,通过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创新,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水平;其次是产业技术的创新,产业经济活动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地区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技术创新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提高三次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转变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再次是具有革命性的低碳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技术革命,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能够改变人类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由以经济增长为主,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治理模式创新等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区际关系由传统的基于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垂直式关系向基于创新合作的水平式关系转变。区域发展模式转型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区域学习、区域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核心,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低碳指标与创新指标一起作为衡量区域新型发展模式的核心考核指标,是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
低碳经济涉及未来全球经济、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空间及相关权利与责任的确定,碳排放权的界定与划分延伸到以确定环境权益为表现形式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外部环境,低碳经济在国际政治治理框架下的实质是将环境问题政治化、全球化,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对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影响。发达国家主导并力图实现的国际碳减排路线图及其治理框架,实际上是将发展中国家纳入新的世界治理框架机制,维持其规则制定者的最大利益。因为,一方面,新技术革命背后隐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碳排放”经过法律建构以后,具有引发金融扩张的潜力,能使处于制定交易规则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重新主导世界发展框架机制。低碳经济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全球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三、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生态因子从传统的附属支撑要素或“负效应”,转为核心要素,转变了传统的区域发展要素结构,突出了生态因子,创新因子的重要性。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区域发展由资源要素投入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区际关系随之发生改变。可持续化发展思想在区域的具体化、标准化,可量化的最新实践即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所以,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5
一个特区的新平台已经铺就:前海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平台,正为深圳科学发展带来重要的新动力。
30年前的昨天,深圳,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后的今天,前海,深圳再次起飞的新画卷将从这里展开。
前海,一个伟大的蓝图从这里起步。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能源发展构思新未来,为中国经济转型注入新动力,为未来的国际竞争提供新思路。
前海,一个强大动力的引擎澎湃启动。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外化科学发展张力、内涵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激情成就梦想,创新铸造未来。以低碳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高灵能源为龙头,引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凝聚有志企业精铸产业链,高度融合海内外精英低碳技术,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强劲的动力。
低碳创新发展,绿色创造文明。前海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深圳建设低碳型城市的重要载体,成为自主创新城市的首选平台,成为绿色中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典范。
30年前,中国看深圳。
20年前,中国看上海。
10年前,中国看滨海。
未来,前海绿色低碳集群将立足深圳,以生态文明的宏大抱负引领世界新能源新经济步伐,实现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整体腾飞。
前海,低碳产业和金融结合释放出新的能量,催生数万亿能源金融产业,一个世界绿色金融中心在中国悄然升起,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前海,创造绿色低碳的崭新价值体系,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将迎接全球瞩目与美好追求!
站在前海的滩地上,我们能近距离望到毗邻的香港。前海因其位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与港澳毗邻,是深圳难得的战略性发展空间。这片得天独厚“黄金宝地”,也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2010年,国家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准的地域面积最小的区域规划。2012年12月,第一次外出视察,就选择了这一片神奇而充满广阔前景的土地。
中国绿色发展、能源独立应从节能开始,即以区域整体节蓄能为核心,从设计、技术、金融创新到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链条,配合科研、交易平台,依托于前海的高端服务配套与国家扶植政策,发挥聚合效应,打造依托市场的可持续成长绿色低碳产业有机体。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国际潮流的领导者,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将以深圳前海为土壤高起点规划布局,大战略谋篇布阵,高标准项目建设的国际生态城典范亮相世界,成为中国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战略布局中的最具爆发力的核心增长引擎。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为基础,以整体区域节能为载体,以国际科技水平为基准,打造具有高速发展功能和自主创新基因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利用前海新区独特的综合影响力完成产业聚集,进而成为推动全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在前海落地,要彻底改变目前整体节能市场组织松散、效率低下等问题。现状急需形成技术组合、资本组合、市场融合的有机体,从而集成具有规模化、层次化、系统化效应的绿色低碳系统服务机构。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内容以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等三个领域为主导,其产业核心是一批我国区域整体节蓄能三联供能源供应的龙头企业。因其成熟的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卓越的市场组合能力,在区域低碳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他们在区域节能贡献中的权重(建筑能耗占到发达国家总能耗的30-50%)与产生的绿色价值和与其他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紧密对接决定了它的领导者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内又涵盖了区域规划结合气候、环境、设计、材料、循环、生活模式的综合规划建筑设计企业;新材料、新能源的制造企业;综合监测,动态管理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信息结束管理服务商;自然能如电梯势能,人体活动动能的收集利用类企业;区域内结合气候地貌特点的立体绿化,无碳交通运营商。产业伴生企业还覆盖了研究机构、技术快速市场化、专利化、金融保险等高端专业服务配套;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孵化、融资、交易平台;绿色低碳量化研究、区域低碳测评标准研究、符合我国产业升级和缓解不均衡发展状况的政策研究等绿色低碳智库;新一代绿色生态城市文化内涵,包括绿色建筑、绿色城市标准化体系建立和绿色生活的意识形态推广等文化企业。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凝聚产业链精英企业总部共同生长的基石,主要包括产业平台:
(1)低碳能源规划研究院。利用现有顾问联盟与科研联盟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以研究院的名义设立平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深入开展战略方向研究、产业政策研究、新技术创新研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研究、低碳标准研究、实施监督办法研究等六个方面的研究。收集和掌握国内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和资料,积极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平台,积极发展与各级政府机构、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合作。
以低碳绿色实用科学研究为主,配合产业发展进行委托技术开发,低碳绿色技术的产品转化,低碳绿色技术储备及升级,低碳绿色技术顾问服务,设计服务,及应用方案研究等。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技术转化中心,以产业发展方向为研究核心的科技机构,吸引相关院士在此设立及组建国家实验室,能够获得国家相关课题的基础上具备行业技术权威领导力。目前已启动的独立实验室有: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试验中心、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研究所、移峰填谷技术产业中心、蓄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是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业务层面,针对绿色低碳企业的绿色低碳业务提供金融创新产品,使业务能够快速推广与复制,占领市场,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二个层面是企业金融服务层面,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心,低碳创新技术企业是金融服务行业比较青睐的对象,扶植并推动这些企业的资本化进程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动力。为此以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等一系列基金和相关金融机构、银行相关产业部门为核心的绿色低碳金融服务集群会为产业聚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可替代的推动力。确保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企业继续发展的步伐,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高效畅通的融资渠道。
(3)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专利转让及交易中心。依托产业技术优势及技术联盟的信息共享平台,完成专利的收集整理,完善中国本土的绿色低碳专利产业链条,提供专利的转移、转化、咨询顾问等服务,并常年开设技术交易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交易交流平台。
(4)绿色低碳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及产业链聚集中心。
(5)国际展示及交流中心。作为具有国家形象展示要求的绿色产业聚集区,势必需要开发国际交流及会议展示区域,常设国际绿色低碳论坛等国际会议机构,协同高灵能源的协会组织资源开发绿色低碳高端会议,政府相关产业会议等,形成一个国际交流、政府与企业政策互动、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常设的行业自律管理平台,培育绿色低碳企业行业形象,形成国际间、政府与企业间、行业内的多重良性互动。此平台的运营利用市场手段,配合政府、行业协会的安排。保证良性运行。积极发展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的关系,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国际论坛、配合研究院联合攻关等工作。
(6)碳权交易中心及相关衍生业务。碳权交易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部分,作为国家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其国际碳权的交易平台成为产业发展重点,相应的评估、鉴定、实验等顾问服务机构全部依附于其上,形成完整的碳权交易产业链,是国家在国际碳权交易中掌握主动权非常重要的工具。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碳权交易平台,制定我国适用的气体排放交易方案,通过对特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认定和监测,允许减排补贴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掌握碳主动权,并使国内企业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建立碳排放信用认证机制,并与国际碳交易接轨。积极开展与碳权相关的衍生业务,促进国家节能减排和全球减排。
(7)绿色低碳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在科技研究院的辐射下,积极推进科技技术的产业孵化,鼓励高科技人员创业,并以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优秀技术落户并进行产品转化,滚动发展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形成产业集群自我培养与哺育。为下一阶段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介入做准备。
篇6
关键词:低碳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实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是某类专项规划,而是在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这就要求城市在由传统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和规划的编制者要从顶层设计上掌握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内涵,明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要点,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融入到专项规划中,使规划与实施能够紧密结合,扎实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减少碳排放为规划目标,以复合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城市规划。它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不是某类专项规划,其编制内容服从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的相关规定。具体到技术层面,是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且兼具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的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别于传统城市规划:其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点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规划调控目标从明确城市性质、规模和功能定位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规划调控和管理的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甚至是建成区扩大到城乡一体化的视角;规划的空间形态从追求严格分区和秩序性空间转向兼顾生态优化和功能混合的多样性空间。
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朴素原则
规划中应坚持因地制宜,汲取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智慧,传承“朴素的生态主义”理念与设计手法。尤其针对城市生态增量成本,规划中应增加项目的经济分析与测算,谨慎应对高投入、复杂化的规划方案,尽量采用本地化、低成本的技术。
2、人文原则
突出城市自然和人文特色,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对具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发挥其规划和监督作用,构建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
3、紧凑原则
高效地配置空间资源。引导旧城区生态营建与有机更新,避免盲目的“新城运动”,避免低效的土地开发。针对现状城镇化发展中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审慎考虑新城规划中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避免过于频繁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大规模迁移式的城市改造开发。
4、弹性原则
城市规划要求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既要突出对(生态)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又要对城市的未来有足够的预见性,尤其是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中要留有余地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5、平衡原则
城市规划要平衡社会资源的配置、对城市进行物质形态的空间布局、规划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协调各方利益、保护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营造和谐的城市生活。
三、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
从规划的编制形式来看,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下而上的规划反馈形式和从上到下的规划体系建构形式。前者强调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施性,常以具体的项目规划、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出现;后者则从规划政策、标准、导则等方面,强调了规划体系的系统性、规划管理的方法性和规划的目标性,从而指导生态规划的编制。
四、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
1、规划管理程序的优化
要实现低碳生态规划的目标、理念,必须通过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规划程序和行政许可两条路径来实施规划的核心要素等内容。在规划审查中,要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和方法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必须对规划的审查流程和方式进行优化才能实现。在规划行政许可方面,以“一书三证”为主要载体,在规划许可中体现低碳生态规划具体要求。针对具体项目,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所涉及的核心要素。并在项目后续建设中,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落实低碳生态的相关内容。
2、相关标准与配套政策的制定
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标准及配套政策是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规划编制和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修订并完善低碳生态规划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是促进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途径。
(1)规划标准
由于低碳生态规划引入时间不长,现有多数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针对项目实际考虑低碳、生态要求,同时也不能较好的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因此,在规划标准中引入低碳生态理念。通过结合低碳生态核心要素,将核心要素列入现行规划标准体系,从而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管理、编制及建设实施。
(2)配套政策文件
规划标准虽然指导性强,但由于其修订周期长、审批程序复杂,因此也可以采取在规划技术规范、指引等配套文件中引入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的方式,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与管理审批。
3、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关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既是低碳生态规划作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是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平台。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规、修规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设计编制层次,因此可以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将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指标融入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规划,从而在实施中落实低碳生态要素。从规划编制的空间层次来看,可以从区域、城市、具体地块三个层次,实现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与不同类型、层次的规划编制的衔接。
(1)区域层次
在区域层次,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主要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并在实施中发挥作用。生态规划的重点在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薄弱部分保护和整治;城市交通、河道、、海域、生态廊道的整合,生态都市圈的共建与发展等内容。
(2)城市层次
在城市层面,低碳生态规划可以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策略等规划形式体现,也可以计划、政策等形式出现。其重点应关注城市生态与城市容量的相互关系并科学预测、引导绿色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确定核心要素,则是控制、指引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措施。
(3)具体地块
具体地块的规划包括控规、修规及建筑设计三个层次。如何在控规层面落实低碳生态规划要求,是低碳生态规划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应在控规编制中,通过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控制指标等内容,有效指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在修规和建筑设计过程中,除落实控规设计要点和核心要素之外,通过增加用地混合比例、绿化与景观、节能材料使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等控制指标,以及其他有关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的内容及图纸,进一步引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建设。
结束语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是时代的产物,低碳生态生活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必然。将低碳生态观念贯彻到城市规划过程中,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增强城市承载力,促使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建一个生态环保,历史丰富,底蕴十足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2]杨保军,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8(8).
篇7
酒店业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行业之一。目前我国酒店业发展过程中依靠数量型、外延型增长,资源浪费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由于酒店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不断变化,为求生存与发展,酒店的发展经营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方向性调整和革新,即进行酒店战略转型。第一,根据酒店转型所处状态,分为顺势转型与逆势转型。在低碳经济时代,顺势转型指的是酒店在经营高峰期,顺势主动加入低碳战略。逆势转型指的是在酒店经营困难时,培育与开发符合低碳经济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再加入低碳战略;第二,基于酒店资源和能力的战略转型,根植于酒店的企业文化转变,加入低碳经济战略的内容,酒店在新的企业经营规则面前,改变企业原有的经营战略,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培育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逐渐形成以单个企业为带动点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行业规范。运用价值链原理分析在低碳背景下的酒店经营战略是企业转型过程中重要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支持活动以及主要价值流程,并分析其增值内容和其他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经营绩效。
二、低碳经济下酒店战略转型价值链内涵
评定碳排放,预测风险机遇,设定目标,优化财务机制和确定外部环境是制定低碳战略的主要工作步骤。低碳经济下,酒店对业务界定和业务运作将形成新的标准,并在产品确定、价值链优化、核心竞争力培育方面进行新的探索。首先,从酒店提品到消费者消费的各环节,生产更具专业性,是将有限资源运用于核心业务的开放式专业化经营;其次,产品—市场的确定,在制定新的低碳经济商业规则的新形势下,应与各国酒店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突破本国市场的局限以开拓国际市场;第三,管理的价值,从酒店内部的各职能部门扩展到与酒店经营有关的分销商与供应商的管理与沟通;第四,组织管理的柔韧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优化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精简管理机构,以建立更适应价值链管理并且能够快速响应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创造性。基于价值链从产品市场确定到价值链优化及酒店核心竞争力确定等环节,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酒店转型经验。第一,酒店战略转型中对内部环境的转型变为价值链中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权衡关系,成功有效的企业管理经验及多种激励机制的借鉴有利于酒店业务人员在新形势下发挥其业务优势并提高业务水平;第二,组织变革需要借鉴成功酒店精简机构的策略,根据现有酒店的具体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合适的组织构架,在新的组织构架下,精简不必要的组织,减小变革风险;第三,借鉴成功酒店的业务流程管理经验,加强信息流通建设并实施新的业务流程。
三、在全球化价值链背景下酒店转型战略的重新定位
酒店产品从出口国的生产者到进口国的消费者经历采购、生产、销售、出口和进口分销等环节,并构成一个完整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在低碳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国内酒店在战略转型过程中调整自身价值链并将原有的价值链重新组合定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酒店战略转型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有利的分析工具。
(一)明确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延伸价值链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形成品牌产品,和国外酒店合作,形成自己的品牌;与国外酒店合作,合作中要坚持建设资金的品牌;开发新的低能减排、环保产品;为酒店消费者提供一个符合环保和消费者需要的消费环境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优化业务能力和营销能力,扩大酒店知名度,提高顾客对酒店企业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二)优化价值链,实现成本优势
加强内部管理,努力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的业务人员,积极吸取国外酒店在低碳经济来临时的经营经验。增加客户资源并增强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供应链环节的优势资源以提高新形势下酒店竞争力。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 无形资本 财务战略 预算管理
作者简介:
蒋 冲(1977-),男, 江西广丰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罗 焰(1968-),女, 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跨越,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沉浸于大机器生产带来的高效,享受着化石资源带来的便利,通过暴力式的生产,将自然资源迅速转换成人类财富。而与此同时以“碳”排放为标志的全球变暖趋势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之一的企业,由于受碳排放配额的约束,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等方面颇受低碳化影响,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财务管理活动低碳化倾向明显,企业面临的财务环境较之前发生了的很大变化,理财观念和理财实践亟待创新。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现状
( 一 )高碳化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能使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组合优化,从而创造出比市场配置资源更大的价值。因此,在工业文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心是如何挖掘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潜能,实现价值增值,表现为:第一,凭借信息和技术优势,企业获得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的使用权,通过现代化大机器生产将其转化为具有一般等价物形式的货币财富,并且通过财富的累计效应,加速这一自然资源到货币财富的转化过程。第二,资本作为驱动价值增值的原动力,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居于核心位置,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扩张性和掠夺性。资本之创新性、扩张性符合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人类自由社会,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解的原意(王国坛、王东红,2009),但资本的这种创新性和扩张性所引致的社会或环境负外部性得不到有效抑制,那么其掠夺的劣根性将暴露无遗。第三,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0页),劳动力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因此,其价值在于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如何利用相对不变的劳动力价格,挖掘其价值创造功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杠杆效应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基于片面的人类中心论这一伦理假设(王建明,1995),强调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创造价值、为人类服务,并进而实现人类社会自由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企业理财过程中,侧重于以未来现金流量为标志的价值管理,而在企业环境成本尚未完全内部化的软约束下,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理性选择。但是,全球温室气体(CO2)浓度的快速上升,必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终究影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因此,建立在人类现代工业文明客观基础上的以高碳为特征的理财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低碳化经济和低碳化碳社会众望所归。
( 二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低碳化挑战与机遇 由地球生态圈碳失衡和化石能源的掠夺性使用而引发的低碳化思考,其特征主要是:(1)经济性。低碳化在关注碳排放绝对数量减少的同时,更强调提高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GDP或附加值更高。低碳化应该是一个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准和福利水平下的帕累托改进过程,经济性不仅体现在以较小的碳消耗和碳排放获得较稳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更体现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以较小的冲突换得长久的和谐共处。(2)创新性。低碳化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发展观念和发展思维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的自适应过程,相伴而行的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而制度创新则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规范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重塑,二者的交互、有机结合是低碳化转变的保证。(3)阶段性。低碳化的阶段性目标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使气候变化不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性、创新性和阶段性特征表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既是对已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否定,也是对现存理财观念、财务要素范畴和财务决策等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存在着机遇,具体表现为:其一,理财观念的发展。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以实现公司价值创造与增值(李心合,2006)。财务价值是一个以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学名词,在无外部性约束的条件下,财务网络对价值创造的支持体现在尽可能多的利用这种外部性来提高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其结果就有可能会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财务管理的短期化倾向明显。而低碳化理念,是要将这种环境的外部性在理财过程中让其内部化,成为企业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显性成本,其实质则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实现,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财观念。低碳化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财观念落到实处的一种具体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摆脱仅从资源配置单一维度出发而引致的财务价值增长的高碳化陷阱,进而从资源创造和资源配置双维视角考察财务价值增长的实现路径。其二,财务要素范畴的发展。资本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赵德武,2007)。传统财务管理将能够货币化的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要素范畴,旨在通过筹集、投放和分配等活动实现资本的价值创造与增值功能,为了规避货币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导致价值确认上的风险,财务管理活动中倾向于使用有形或是有市场参照物的资本形态。但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枯竭趋势不可逆转,财务活动所涉的要素范畴必然要突破有形资本的限制,更多关注那些导致未来现金流量的无形因素对价值创造和增值的影响。财务要素范畴的发展,赋予了财务管理核心概念——资本更多的内涵,必然导致现有理财模式的变革,风险价值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评价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将越发显得重要,财务管理柔性化发展趋势明显。其三,财务决策评价标准的发展。在筹资、投资和利益分配等财务决策中,常用的评价标准是价值相关性,也就是诸种财务决策行为最后对企业未来现金量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低碳经济背景下强调经济行为的可持续性,财务决策虽不能脱离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但低碳化的约束使得企业必须在获取现金流量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权衡,或者说在伦理上企业在财务决策时必然需要遏制资本的过度创新而导致的掠夺性。因此,财务决策的评价标准面临着非效率性挑战。财务决策评价标准的非效率性挑战,并不意味着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否定,也不表明理性分析原则的不合时宜,仅仅表明财务决策的效率性评价标准需要完善和发展,财务决策的低碳化评价标准在短期或局部可能带来低效率,但从可持续发展或全局来说抑或是一种高效率。
二、无形资本战略的财务视角诠释与意义
( 一 )无形资本战略的财务视角诠释 (1)资产与资本。资产通过不同资产形态的转化给人们带来满足是其效用或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资本是一种依附于具体资产的权力,资本一旦投入就被抽象为一种为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权力,因此,增值是资本的天然要求,否则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资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创新,资本为了增值而创新,资产不具备扩张性,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围绕着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在不同资产形态之间的转换,而资本极具扩张性,并且为了满足扩张的愿望敢冒任何风险。汪丁丁(2006)曾从“精神维度”解读资本的特征,认为基于资本所承载的累积效应,它能够把对剩余(利润)的追求转化为“意识形态”,即对剩余或净收益的崇拜。建立在公平、公正和自由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通过人们主观能动的劳动以实现通过对物的依赖摆脱贫穷与落后,进而通过以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为基本特征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因此,近、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是以资本的运营和扩张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张过程(徐大建,2007)。(2)无形资本。资本的使命在于增值,而资本本身不会运营,只有通过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才能运营,资本一旦人格化后实现资本增值的手段就会变得自利而且贪婪。通过暴力的方式开采自然资源,将自然资源转化成其投入资本的增值;通过对普通劳动者劳动时间的侵占,将劳动者维持自身和家庭所需要的劳动资料转变为投入资本的增值;通过制度安排,将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转嫁给信息弱势群体而实现资本的增值等。资本人格化的结果就是:以资本为核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要素实现增值以证明其存在的意义。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劳动权益保护的加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等,资本通过简单、野蛮方式实现增值的空间越来越小,资本需要寻找一种文明的、可持续的载体重新焕发生命力。资本增值的源动力在于能激发人们不断通过创新将各种要素投入引起的未来现金流量变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与创新最匹配的要素是以技术和制度等表现形式的无形要素,这些无形要素依附于具体的资产形态,通过市场行为寻求价值的实现,这种以无形要素为载体,在经济活动中不断追求价值实现的权力就是无形资本。(3)无形资本战略。财务管理活动是在既定环境下,通过各种形态资本要素的组合,形成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效识别和占有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组织行为。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围绕着“创新”展开,在价值形成和实现过程中,智力、组织文化、渠道等无形要素的凝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的重心是如何挖掘、组织、协调这些以无形要素为载体的无形资本的运营,因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应从战略高度确立无形资本财务运行的规律和特征。无形资本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无形要素的使用,创造出某种稀缺性和特质,并通过市场的认可进而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权力,如果无形要素在企业未来价值凝结过程中的稀缺程度越高,那么通过这种要素的占有而获得的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要求权就越大。无形资本战略跳出了“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财务观,强调无形资本在企业价值驱动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并通过无形资本价值转移的灵活性增加组织适应财务环境的弹性,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 二 )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无形资本战略的意义 财务管理以价值管理为纽带,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环境、财务决策依据以及财务评价体系等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无形资本为核心的价值链系统左右着财务管理活动的得失,为企业未来、长远和整体发展提供持续的财务动力,进而实现企业均衡现金流量、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目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无形资本战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相对于其它资本形态,无形资本的累积效应较强,边际资本价值不受递减规律的约束,通过无形资本的正向累计效应,增强企业对财务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竞争力。(2)基于无形资本财务循环的环境友好性,企业价值创造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强。(3)无形资本形成主体的多元化和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能有效缓解竞争的对抗性导致的效益损失,提高企业整体职能的协调性,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协同效应。
三、无形资本战略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完善
( 一 )低碳财务理念的发展 理念是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财务理念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化思维结果,无形资本战略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在财务核心概念、财务本质和财务目标等方面都有所突破。财务核心概念历来都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曾有过“资金论”、“本金论”和“价值论”等诸多观点。“资金论”认为财务活动的基本职能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运动的顺畅和均衡,甚至将“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并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本金论”认为财务活动是以垫支为前提的本金保值、增值活动,明确了本金与基金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本质区别,反映了财务活动的保值、增值特征;“价值论”认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管理的一种风险管理活动,较全面概括了企业财务活动的现状。上述观点虽然反映了财务管理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但未能揭示财务管理的本质,诸种概念不适合作为财务的核心概念。财务核心概念应该是能统驭整个财务概念体系的轴心,能够反映财务活动的本质,财务本质是在制度或环境约束下的财务效用最大化,财务效用在商品经济时代表现为以一般等价物表示的人们对物的依赖带来的满足程度。因此,将在物的维度具有天生累积效应,并在精神维度将对剩余的追求转化为“意识形态”的“人格化”资本作为财务核心概念较其它财务概念更能反映财务的本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环境的变迁引起了财务资源的柔性化转变,资本形态在环境硬约束下出现无形化趋势,无形资本在低碳财务概念体系当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财务核心概念体系,财务活动将资本作为基本的财务要素,通过筹集、投放、回收和分配等手段寻找和激励资本保值、增值的动力。低碳经济背景下以创新为特征的无形资本是诸多资本形态中最活跃的一种,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财务活动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如何实现无形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根据财务本质是价值与权力相融合的财权流观点(伍中信,2006),财务活动过程中与价值相关的权力应该是统一的,但是无形资本的价值溢出效应使得在无形资本战略下出现价值与权力的非对称状态,因此,在 “财务目标集”中应该增加价值与权力统一的目标元素。财务活动过程中价值与权力的对称是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形成与对其的要求权要统一,在以实物资本或是货币资本为主要价值驱动因素的工业经济时期,这两者的统一较容易实现,但是将无形资本作为主要的价值驱动因素后,两者的统一会存在很多干扰因素。
( 二 )财务预算管理的完善 无形资本战略下财务活动以无形资本作为中心,将各种资本形态有效组合,挖掘和发挥各种资本形态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潜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无形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外部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的垄断性等,无形资本战略相对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更需要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进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按照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等关系进行量化的制度体系。无形资本战略下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确立无形资本价值创造的核心地位,保证了企业价值驱动的持续性和竞争优势的长期性;从权力配置的角度均衡其它资本形态所有者与无形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了企业价值的顺利实现;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防范和降低无形资本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对环境的适应性等。财务预算管理以资本循环为逻辑起点,以价值链管理为参考依据,是企业推行无形资本战略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财务预算管理的重点体现在: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利益博弈的方式之一,预算目标是各方讨价还价的妥协结果,低碳经济背景下无形资本价值创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非标准化等特点,使得博弈过程更加反复,因此,建立有效、规范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保证无形资本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企业的组织机构方面更趋向于网络化和扁平化,倡导沟通、共同参与和团队精神。在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上,以市场作为导向,通过作业基础预算增强预算的精准性、运用EVA等价值指标增加预算的价值导向、借助平衡记分卡等综合业绩评价改善预算的财务特性等,增加无形资本战略下预算管理的弹性,避免财务预算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上,密切关注无形资本的累计效益和溢出效益,围绕着无形资本的开发与储备,实时调整各资本预算的执行进程,并根据资源基础理论,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和增强预算管理的战略实现意图。
四、结语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活动围绕着创新展开,创新的财务价值需要通过无形资本循环运动实现,以无形资本作为财务战略重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形资本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企业从战略高度挖掘无形资本的价值创造功能,通过财务上的优势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财务环境的多变和财务活动的复杂性,特别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价值计量问题,使得无形资本战略的实施面临诸多的挑战,因此,如何在动态中把握无形资本价值运动的规律,如何通过相对价值模型计量无形资本价值,以及如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财务制度建设等是无形资本战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无形资本财务战略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L1354)和江西科技大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Y2012SY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2]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6期。
[3]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4]赵德武等:《财务管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篇9
关键词:低碳时代 石油化工产业 资源与能源 发展走势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新的时期对石油产业经济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其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今这个事事都注重低碳的社会经济中,石油化工产业在生产中也要遵循这一时代要求。在石油化工生产中遵循这一要求可以减少生产中的资源能源浪费,降低因生产造成的污染,提高整个石油化工场的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开支,从而为石油化工产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一、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现状
石油化工产业是化学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化学产业发展的关键。虽然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今年来其发展速度也是不断攀升,但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与能源,然而资源能源直接决定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空间,在石油化工产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现今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而是需要依靠国外的进口材料来支撑石油化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这对石油化工产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购买国外能源,如此一来,就大大降低了石油化工产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石油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但在现今低碳时代下还存在一定的阻碍石油化工产业的因素,以下就是笔者据调查所列举了几点关于石油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1.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供应量与市场需求相矛盾
我国在以往可以说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就世界能源的平均水平来讲,我国人均占有量并不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标准。我国现在存在严重的供求问题,石油化工产业资源能源所有量不能满足人们对石油化工市场的需求量,面临这一现状及问题,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选择与外国合作,进行进出口贸易,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石油化工能源,以此来调节市场供求不平衡现象,然而,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越来越依附国外的能源供给,已经快超越了国际承认的50%的石油化工安全警戒线,这样的状况使得石油化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加大了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风险。
2.石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少,缺乏竞争力
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石油化工产品也随之快速更新,石油化工产业要适应这一现状就要不断创新,打造出新型的石油化工产品,然而,目前在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普遍存在石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少,缺乏竞争力的现象。就我国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石油化工的科研体制还不够完善,石油化工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慢,生产量小,不能满足人们对石油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量大,但是并没有其自身特有的核心技术,一般情况下都是引进国外的新进技术来作为石油化工产品的支撑点及两点,这一状况严重降低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我国遵从的可持续发展相矛盾,不利于石油化工产业的瞻顾性发展。
三、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的未来走势
根据我国近几年的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状况,笔者分析并总结了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下就是对石油化工产业能源未来的状况分析:
1.从一次性能源转变为终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低碳时代下,注重石油化工资源能源的二次利用,因为再多的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使用,始终会有耗尽的一天,我国现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未来的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中,石油化工产业会遵循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扩展到最大化,从一次能源转变为资源终端利用,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未来的石油化工产业能源将由一次性能源向核能,地热能和可再生能源转变,不断开发新能源,降低产业发展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布局转变,产业集中度增高
近几年来,我国石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造,石油化工产业布局的转变已是未来石油化工发展的趋势。原因在于石油化工产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减少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运输里程,倘若不集中在一起,密度颇大,会加大资源输送资金的运用,影响整个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效率,阻碍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脚步。形成密集型产业格局,可以避免石油化工资源的长时间运送,缓解了因交通不便而带来的资源运输压力,可以为石油化工产业及时提供所需资源。现如今,我国大连、上海、大庆、吉林等多个地区已建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实现了密集型产业格局。
3.形成自身产业的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
石油化工产业若没有其本身的核心技术,就少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实力,会对石油化工产业造成很大的风险。就我国现状而言,是一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更加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一形势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石油化工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了创新性人才的加入定会形成其核心竞争力,不在依附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道德产业竞争力。
四、总结
在现今这个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石油化工产业生产中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现状分析,研究了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德尔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整体的研究分析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久的将来会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提高石油化工生产的产业水平,我国石油化产业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的进一提升更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冯世良.我国石油和化工经济运行回顾及展望[J].国际石油经济, 2008,9(02):43-44 .
篇10
关键词:过程低碳化;低碳经济;社会政策;文化激励
在新的国家战略发展与经济社会规划中,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技术革新成为中国应对能源危机、气候恶化、经济转型发展与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从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变革,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共识。各国已在清洁能源开发、节能材料研发上倾注了巨大资金与人力资源。而从消费领域、生活方式层面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却依然没有实质性推动。自2009年末《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虽有低碳生活方式的广泛倡导,但在具体行动后果上,并未产生重大改变。汽车购买量、购物垃圾袋、住宅碳排放、生活垃圾等领域,只增不减。这也从消费需求环节上,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确立。
1 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根本上讲是一种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高能效、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政府间文件中提出了“低碳经济”(Low CarbonEconomy,LCE)概念。2006年《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和2007年IPCC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确定了美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按照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这种高能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把产业链条上可以分为三个核心环节:源头低碳化、过程低碳化与末端低碳化(见图1)。源头低碳化关键在于生产、生活领域所需能源供应环节,即能源生产低碳化。因此,新能源开发成为低碳经济最基本、最基础、最上游的环节,主要表现为脱碳化的“清洁能源(clean energy)”研发与应用。以光伏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清洁电”生产已经成为最早产业化应用与推广的新能源。
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生产一路高歌猛进、遍地开花。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都制定新能源法规,试图在源头低碳化领域取得长足的进展,以占据低碳经济的有利地位。以中国为例,太阳能、风电、核电等“清洁电”等源头低碳化产业规划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举措,相关领域甚至业已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种从源头低碳化着手的低碳经济策略,必然也同时促进了过程低碳化与末端低碳化的发展。过程低碳化则集中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活消费过程、产生废物过程中采取4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循环社会发展形态以及3L(低能耗Low energy consumption、低污染Low pollution、低排放Low let-out)发展模式。末端低碳化核心在于2R(再利用Reuse,再修复Re-pair)原则基础上对于最终排放后的各种废物、废气、废水进行再利用和再修复,以使得最末端的废物排放产生最少程度的环境危害与生态破坏。目前中国设立的“碳汇基金”,便是末端碳修复的有益尝试。
2 过程低碳化: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的行为主义实践
行为主义是一种强调过程与行动方式的理论范式。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组织或人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中通过改良、改变、优化、变革行动方式来改变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模式。行为主义提倡行动过程中的理念与手段变革。实施过程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将重心转移到通过技术更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来降低对于能源的消耗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控制碳排放。这种低能源消耗的产业化战略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较大推动。发达国家在发展以低碳为核心内容的“循环经济”与“循环社会”层面,实施了从法律、制度、政策、公共行为方面的系列变革。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主要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资源,发展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它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这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人类生活的物质需求过程都纳入了视野之中,因此它并非仅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这包括大中小三个层面,即企业、区域和社会。根据这种理论,“循环社会”理论应运而生。循环社会将视野提升到人、自然、经济、环境、生态、人文、社会关系、制度文化等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发展层面。循环社会诉求的是一个生态友好、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低、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的社会。
循环社会更诉求5C理念。循环社会“是在循环经济的5R基础上透过公共行为理念的5C(协调Coordinate,共识Consensus,合作Cooperate,共存Co-existing,共荣Co-prosperous)策略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互动。”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依赖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良性均衡。循环社会的5C理念,核心在于行动理念的更新。包括从制度设计、政策规划、行动模式、行为方式层面实现绿色化、可循环、可持续、健康社会运行模式。改变单纯的GDP增长,将绿色GDP,幸福GDP等纳入到政策规划层面,凸显了对于循环社会发展理念的坚守。日本在2000年4月通过了《循环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社会建设的专门法律。之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先后制定了循环社会法案,以切实行动推动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发展。
3 生产方式变革与低碳经济发展
以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为发端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集中存在于生产过程与生活过程的低碳变
革。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变革是控制碳排放最大的领域。根据世界气候大会报告,当前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占据了整个地球碳排放的70%以上。除了能源生产领域的生产,机械、电子、化工、冶金、信息、汽车、造船、航空、航天、轻工业、建筑行业、农业生产、生活用品制造业等广泛的生产领域,是能源消耗最突出的部门。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还处于较低的粗放型发展阶段。每单位GDP的能效率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是“日本的11倍、德国的10倍,美国的6倍、加拿大的4倍。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低碳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与改进空间。
生产过程的低碳转型在发达国家随着整体的“产业置换”获得了长足发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粗放型的初级工业化历程。这主要体现在从工业革命到“后工业社会”之间总计近两百多年的时期里。在这一时期,煤炭、化工、钢铁、建材等一般制造业占据了国民生产的主要比例。美国的东北工业地区、德国的鲁尔区、英国的下威尔斯地区、法国的东北部工业区、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在初级工业化历史时期都形成了高能源消耗、重环境污染的产业体系。但是,西方国家积极通过技术革命,发展新型“低碳”工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以改造传统“高碳”工业,置换了原有的基础性粗放型工业。他们一边将传统工业产业进行国外投资与转移,一边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和以休闲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旅游业、文博业、设计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同时通过国际贸易手段,最终将“高碳产业”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便成为了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承接者”,而发达国家则摇身一变,成为了后工业社会国家。日本曾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了一项“振兴乡村”的旅游开发计划,使得遍及全国的每个乡村都得到了一笔政府支持的旅游开发资金,用于开发诸如温泉、滑雪、高尔夫、民宿、攀岩、神庙等旅游产业,从而让日本的乡村直接进入了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社会”。
全社会领域开展生产过程的低碳革命,理应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与民族共识。特别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层面,必须要注意低碳化技术嵌入的应用。这种应用可以在三个层面实现过程低碳化创新实践。首先,工业生产过程的动力系统要进行低碳型设备更新。工业生产动力系统所需用电、用热、用气的节约化、高能效设备的更新、改造、升级,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技术改造升级的高度。要建立企业、地方政府、国家层面的技术升级财政支撑体系,以实现动力系统的改造与升级。其次是原料使用、加工过程中的生产设备的节能增效系统的改进。工业生产的重要中间环节是加工过程,加工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与碳排放是整个生产领域最主要的碳排放环节,因此必须要对加工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节能减排型的系统再造。要通过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科学工艺流程的研发,来降低生产领域的碳排放水平。这需要工业生产领域的各家企业、研究机构协同努力,制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战略,力争促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第三个层面是生产领域的产品包装与物流环节的低碳化战略创新。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设计、产品物流、产品的利用等层面,要从可再生包装纸,包装创意设计,产品物流的集约化、产品利用的简易化设计中寻找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的策略。
建立规模更大的国家、省、市层面的“低碳经济扶持基金”,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对于企业在生产领域的低碳化技术投入、产品更新应该给予大规模的奖励扶持基金,从而为整个国家的生产领域的全面低碳化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动力。从目前各个层面的科技创新扶持基金的奖励范围来看,仅仅关注了创新技术型的新企业,而对现有的生产型企业低碳化技术投入、设备更新、生产工艺再造,特别是民营制造企业,无论是政策的对象设计,还是资金规划,都没有为传统企业的生产过程化低碳革新行为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持。这种低碳经济政策层面的“缺位与偏位”,使得整个国家层面的“过程低碳化”战略步伐缓慢。而期望完全通过市场自由主义的方式来保证企业自觉转型与升级,具体操作与实践的难度显然很大。在低碳政策规划层面,“需要致力于从运动式的管理向长效的政策激励机制的方式转变。”。应建立覆盖全国国土范围内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低碳经济转型激励政策与奖励基金计划,以促使各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面低碳化改造。
4 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低碳经济发展
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活形态。广义的生活方式“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狭义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于日常生活领域,如物质消费、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家庭里的生活活动。”生活方式也可简单地体现为“衣、食、住、行”;或者可以看成个人情趣、爱好、嗜好、价值取向决定的生活行为的独特表现形式和特殊的生活习惯、风度、气质等内容。生活方式具有个人、群体、阶层、民族等不同表征形态。工业生产过程的低碳化集中体现为技术与设备的低能耗与低排放。而人的生产过程及生活方式领域的低碳化,则更多地体现为节能降耗低排放型的生活行为,包括了消费、交通、居住、休闲、餐饮等领域的生活习惯层面的低碳化取向。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只有培养低碳生活方式,才是可持续的,环保的,文明的、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社会营销与推广,成为了一种最新的时尚。
首先,低碳型饮食方式的倡导。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文化,核心体现不食用来自动物身上各部分所制成的食物。素食也逐渐被认为是拯救地球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根据德国生态经济研究协会的研究,证实素食能够减少大量碳足迹。在研究人员比较肉类与非肉品消费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的排放量后,发现食肉者一年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开中型车4 758公里,相较之下,素食饮食可减少这些碳排量的一半;此外,无动物成分的素食只产生低于1/7的温室气体,由此能够省下86%的碳排鞋。联合同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IPCC,Intergovem-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主席帕卓里博士(Dr,Rajendra K,Pachaufi)2007年出版的首份风险预测报告,进一步强调素食在减少温室气体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可以缓和全球暖化的危机。因此,从最基本的饮食方式开始,以素食主义作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策略,已经越来越成为了一种社会共
识。虽然中国的素食文化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社会政策层面的推动,还缺乏社会营销行动的介入。但可喜的是,一些民间人士已经在以维护健康、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理念呼吁和提倡素食主义生活方式。
其次,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个人碳足迹的形成,很大程度集中于个人日常生活的不良习惯,因此要进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才能真正做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行动。低碳生活方式融入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细节、各个领域,其核心是在消费方式、交通出行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家居生活的细节层面,以节能、降耗、减排的方式来构建个人及群体的生活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阶层开始以“低碳生活”作为时尚生活方式,实行“适度吃住行用,减少不必要浪费”的生活理念。比如提出打印纸双面使用,及时关闭办公室电器,夏天多使用手扇、电扇,少用空调,淘米水留着浇花、热水器先流出的一部分冷水留着冲马桶、购物使用环保布袋、买小排量环保型汽车、选择环保日用消费品、上班尽量坚持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低碳家装风格、简约化生活、少乘电梯多爬楼梯等等大量细节化的低碳生活行动方式。除此之外,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中,已经出台了个人“碳足迹计算器”用于个人缴纳“碳中和”补偿金,并通过捐赠树苗等方式用于植树造林,吸收个人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多明星及公众人物,都在开始自觉缴纳“碳中和”补偿金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在公众倡导与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必然反过来推动企业加快提供低碳化的居民消费产品。这就建立了企业、公民、城市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低碳生态链。
再次,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的拓展。在低碳环保型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白领阶层的时尚生活方式的同时,加快、加强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具有重要的社会倡导意义。社会营销“是为了个人、集团或者社会整体利益,采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标群体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一种行为。”低碳生活方式要成为一种普遍的主流的公民生活方式,还需要更有力度,更有策略的社会营销手段。通过挖掘个人生活习惯的“高碳”弊端、呈现“低碳”利益图景,建立公共传播渠道,借助大众媒体广告、影视节目、文学作品、动漫、博客、微博、手机短信等传播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策略,并由志愿者团体、明星、公众人物、代言人等层面的低碳生活方式沟通、引领、劝导,建立起一套关于低碳生活的大众社会营销公益机制。将低碳纳入时尚文化之中,形成一种文化激励机制,从而将时尚型低碳生活内化为大众生活习惯,以推动全社会所有人树立低碳生活方式。这要求政府部门、NGO,媒体、企业、公众人物构建出一种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共识。籍由各自资源的动员,从政策支撑、媒介动员、基金投入、NGO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行动,汇聚成合力,展开对全体公民规模化的低碳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最终变革公共行为,建立起全社会的公共低碳生活方式。作为当前低碳主题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应该协同各地区的“碳汇基金”一起,承担起向全社会营销、推广、普及低碳生活方式的重任。在“碳汇林”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中国的“碳汇民”低碳生活普及工程。
5 结论
低碳经济体现为个人、企业、社区、城市、国家、全球性共同价值观与行动伦理。在全球追求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低碳经济已然成为了全球共识。中国已经走出了科学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已经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设计、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生活方式变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道路。“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可以预见,在新的战略规划指引下,生产领域、生活方式层面的低碳诉求,将会更加成为制度设计与政策规划的重点。目前各地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单位GDP的能耗、碳排放强度、再生能源比重、森林碳化、低碳消费都已经被纳入了约束性指标设计体系。
只要政策规划层面能够在“过程低碳化”环节中能够更给力,强化推动成千上万的企业进行动力系统、工艺流程、终端产品体系上实现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流程的转型、升级与更新;同时,继续在低碳生活方式领域进行更有力度、更有效率、更有策略的社会营销与推广,过程低碳化战略将真正发挥重大转变,真正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的根本转变,走一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化的可持续增长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机制创新与和谐发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度政策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42。
[2]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0。
[3]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36。
[4]张鸿雁,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创新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75。
[5]冯之俊、郭强、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5:8。
[6]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51。
[7]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69。
- 上一篇: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 下一篇:轨道交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