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24-01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知识的需求呈现出综合化趋势。以往只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人的个性,特别是素质、能力的培养,必然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弊端。通识教育对于改善教育现状,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素质、有能力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何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可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如果说专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教育则是要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基础教育。首先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再次通过知识的综合性、广博性,自主创新,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良好的心智。
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涉及人文艺术、世界文明、法律道德、社会科学、历时思维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通识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唤醒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和生活意义的探究,有助于塑造学生广博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使得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里我们主要从大学生就业以及社会稳定发展两个方面来阐述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通过大学生就业的角度看待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待就业群体的不断扩大,将会造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普遍抱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这种较强的“精英意识”,即对就业的高期望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会自我设计,包括四年大学生活的设计、职业生涯的设计以及自我发展的设计,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等。而这些观念的形成是通过专业教育无法实现的,是需要通过开展相应的通识课程,使得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择业观与价值观,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
(2)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日益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依成绩来评价、选择求职者,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在理性的用人单位的招聘官眼里,成绩并不能简单地与能力、素质划上等号,而最终起作用的是应聘者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明显表现是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尤为凸显。在用人单位重视的精神指标方面,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占大部分的比例;在用人单位重视的能力指标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占绝大部分的比例。
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多情况下,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只关注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必要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学习,而拥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的大学生成绩却又不容乐观。优秀的成绩与良好的素质之间本该是和谐共存,但在今天的大学生身上却难以得到体现。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即是对大学通识教育提出的要求。通过开展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为人才发展提供一种知识和能力的前期储备,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触类旁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
(3)作为立人之本的“诚信”凸显危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进一步加强。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以实用的专业教育为导向,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于是用人单位纷纷抱怨学生的工作态度、个人修养不尽如人意,由此足以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诚信”危机已悄然地侵入校园,部分大学生为增加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便不择手段的伪造虚假证书、推荐材料、违约跳槽等。不守诚信体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不健全,是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强烈呼吁。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使学生学会恪守功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待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大学生是一个拥有知识和未来,充满朝气的群体。从犯罪人的社会分层来讲,大学生本应属于低犯罪率的群体,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震惊全国的犯罪案件。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并积极呼吁致力于通识教育的应用和发展。让通识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启发心智、唤醒心灵,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会和谐共处与正确交友,正确处理友情、亲情、爱情;领悟人生道路中挫折的不可避免,正确看待和对待挫折,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陈岩松 《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江苏高教
[2]《高校毕业生就业超过预定目标》 中国教育报
[3]季晓艳 《以大学生就业为视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教高职研究2007年2月号下旬刊
[4]姚孟春 《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学术探索》 2007年第02期
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多元化;必要性;策略
一、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
1.实行多元化教学符合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是极其不科学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明辨是非,富有责任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多元化教学,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元化教学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新课改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敢于创新的能力。传统课堂形式单一,教学方法不科学,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实施多元化教学势在必行。
二、多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运用问题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很多时候,能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无法发现问题,就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另外,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初中生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愿意说出来,这时候老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把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体。
2.运用互动教学。传统课堂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师生之间没有互动,老师无法了解到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互动教学,师生之间可以互相沟通,彼此交换信息,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以使课堂变得声情并茂,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中来。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的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多元化教学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提高的不仅是学习成绩,而是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能力;核心;高职;课程改革
一、高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决定课程改革是高职永恒不变的主题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当今,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势不可挡。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之高,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在这个时代,一国经济的发展,某一国民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形式。它与国民经济依存共生,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高职教育与国民经济依存共生的关系,可以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2.高职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时存在所有课程改革一刀切;不利于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学生学习囫囵吞枣;不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课时有限与教学内容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理论课(基础知识课)与实践课比例严重失调;人文类教育课程被不断地边缘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对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对高职课程改革的建议
1.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未来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十报告相关论断,我国未来几年内产业结构将会发生深刻调整。
高职院校应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国家宏观政策,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前瞻性地调整自己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推动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2.高职课程改革应该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课程改革应该在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程改革方案,培养出工作能力强、后劲足、能够去里面对生活、学习、工作当中遇到所有问题的自由自觉的人。
3.高职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国外先进高职教育理论中国化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中国化,要解决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借鉴的国外先进职教理论必须中国化。
对于外国先进的职教理论,我们不能照搬照抄机械地简单挪用,必须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借鉴,旨在解决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更新观念,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应对高职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高职课程改革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某些课程的压缩、删除或增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应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统领高职课改。
5.切合实际,合理设置高职理论课(基础知识课)
与实践课的教学课时比例在高职课改中,理论基础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不宜采用统一的标准,否则,势必会影响一些专业的发展,而且受这种大一统的比例标准的影响,势必会形成千校一面,学校办学失去个性,失去特色,将最终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应切合自身和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高职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课时比例,如高职文科与工科应有所区别,文科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课时比例适宜3:2;工科类专业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应结合专业、师资、实训条件,按1:1或适度增加一些实践课的教学课时。
6.高职实践课重在建设、贵在有效、旨在提高
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关键。总之,高等职业课程改革只有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的能力、知识并重的教育的新观念,才能培养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旭灵.对高职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反思[J].教育与职业,2009(14).
篇4
【关键词】拓展训练 大学体育教学 实践运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不断升高,大学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的比重近年来也不断增加。以体育教学为例,为了确保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学校相关责任人与教师应当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方法,着力引进新的体育训练方式。拓展训练是当前一种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缺憾的训练方式,而如何切实发挥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效果,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拓展训练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通过拓展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经验中磨练自己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这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高校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而轻体育锻炼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拓展训练能够促使高校重新建立起科学有序的体育教学体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这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以体育训练为主,精神训练较少,而拓展训练能够有机促成学生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最后,这是当代大学生培养自身体育价值观的需求。拓展训练从内容上和形式上满足了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多种生理心理需求,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培养自身健康完善的体育价值观念[1]。
二、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施
(一)身体素质训练。
1.耐力训练。耐力训练是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训练,也是能够有效培养起学生良好体育训练习惯的训练方式。拓展训练在耐心训练中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以长跑训练为例,通过持续长跑的耐力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强化学生的运动耐力,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的优势特征,将耐力训练与其他方式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运动耐心。
2.协调性训练。协调性训练,顾名思义,它要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充分锻炼自身的协调能力,是各项体育训练活动的基础训练方式。拓展训练在协调性训练中的最直观体现运动方式为跳绳。跳绳是一种能够有效增强人体协调性的运动方式,它虽然训练形式简单,但在拓展思维的创新意识下可以发展处多种训练方式,如双人跳、多人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对跳绳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索,在增强学生集体协调性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培育其发散型思维。
3.爆发力训练。爆发力训练是大学生体育训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爆发力训练要求学生在专业的技术训练中着力提高自己控制肌肉的能力,争取达到收放自如的程度。拓展训练在爆发力训练中的具体体现形式为爆发力训练与力量训练的相辅相成。以篮球运动为例,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能够切实提高自身的爆发力和力量水平,同时有机调节自身在速度、呼吸等多方面的训练水平,从而达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成果。
(二)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要提高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开展拓展训练体育训练活动的基本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将拓展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个性特征,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增强拓展训练的效果;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大学体育教学拓展训练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好目前校内外已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拓展训练体育教学活动,如有必要,学校还可以与相关的健身场开展合作活动,切实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器材与充足的训练经验;最后是要做好拓展训练安全管理工作。由于拓展训练体育训练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和教师必须重点关注拓展训练的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安全措施工作落实到位,并建立起相应的安全责任机制,保障拓展训练能够在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中正常开展[2]。
三、结语
拓展训练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要想充分发挥出拓展训练的实际效用,高校与教师就应当从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两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切实培养出身心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但是,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1]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的绊脚石。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社会变革带来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我国经济充满了活力,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综合国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这一背景和时代要求下如何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新特征,如何增强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如何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等问题是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学生群体的思想和心理都具有特殊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大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只注重对整体进行研究,却很少能够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和计划目标。目前的研究现状虽然有利于从宏观把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但是不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没有科学有效的发展计划和实现手段,不能做到关注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规律,这样的改革与创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状及困境
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可以透视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的传统模式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必须遵循发展规律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相互的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应该如此。[2]但现实情况是,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缺乏动力,教育手段又缺乏多样化,基本上仍然属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停滞不前导致受教育对象对内容的吸收与传输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仅不会有积极的教育作用,还有导致受教育者思想上的混乱。从认识论上来看,这是一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意愿想脱离的现象,其结果就是所教的内容不被广大受教育对象所认可和接受,最终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厌恶心理。
第二,全球环境影响爱国主义教育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这也就导致许多没有经过删选的信息流入大众的视野,有些不良的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此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拥入我们的市场,他们利用电影、广告等多媒体形式传播他们的消费观念、价值理念,使我们在使用这些产品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使我们“被动”的接受他们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意识变得日益模糊,没有了明确的界限,这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影响我国一民族和国家感情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影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各国文化渗透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许多外来的观念和产品被人们所接受,这不仅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娱乐方式为例,以前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很简单,在我国只有丰硕或重要节日的时候才会有大型的娱乐活动,平时的娱乐也只有听书、听曲、看戏、看歌舞表演等方式,而现在的娱乐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有卡拉ok、各种综艺娱乐节目,电视电影节目等等,这些都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第四,全球文化的发展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网络信息化的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传播载体。不仅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和效率,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因全球化而生的文化霸权主义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以网络中的语言文字为例,网页中的语言大多都是英语,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某种语言被另一种所削弱甚至取代。就以我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掀起了一场英语热,这一狂潮直到现在还没有退却,英语成为我们的第二种语言,它的重要程度超过了汉语,因此我们的母语汉语却被推到尴尬的地位。近年来从我国相关的调查就可以发现,汉语是受到了多么大的冷落,这也导致了近年来教育部一直强调汉语的重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依据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思想、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思想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蕴含着社会性、开放性、公平性、自由行等特征的市场经济,要求作为市场经济发展重要理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和改进。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市场经济的社会性、开放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单一、刻板、丧失生气”的状况。[3]随着地域界限的打破,同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民族、种族、阶层,说着不同的语言,坚持着不同的信仰,产生不同的文化层次,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处事原则,这些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激烈的挑战。这也就意味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多变的历史任务。因此,单一、刻板的教育方式就难以适应多样化的教育主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进行改革,不仅不能发挥其优势,反而会削弱其影响和地位。
其次,市场经济的公平自由特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变“高压、专制,缺乏民主”的现状。[3]市场经济历来要求公平竞争,严禁以次充好,欺行霸市的行为。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信用经济日益走进人们的视野,在未来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市场经济要求“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自主经营,自主负责”的经营模式,反对政府的强加干预。随着“自由主义”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与日俱增,“高压、专制。缺乏民主”的教育方式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自由、民主相悖,旧的教育方式不仅难以保障人们的根本利益还不利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效率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费事、耗时、成效低下”的状况。[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效益最优化为目标,人们为了利益,以消耗资源为代价,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来换取现在的享乐,从而导致目前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现在这种旧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创新的竞争领域。在当今社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采用新的竞争模式,例如更新、改进设施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等。在现代这样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费事、耗时、成效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要努力寻找新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体现。[3]
“以人为本“思想是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必须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基础,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归宿,简而言之就是把握“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相信人,一切尊重人,一切依靠人,从而促使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解决人的问题为立足点和落脚点,要将人的思想、兴趣、爱好、态度、立场等内容囊括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但是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家长制”和“重男轻女”等弊端,致使“单一、刻板”、“高压、专制”的旧的教育方式难以打破,使人性潜在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遭到抹杀,将人们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美好愿望泯灭掉。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时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以人为中心。做到尊重、理解、同情、接纳、信任、服务、关心、帮助他人。其二是发展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有可能达到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目标,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等性、民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3]
“个人全面发展”应当是每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他们都成为各方面有能力的人,既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4]370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人从来都没有受到过真正的重视,人的奴仆性没有摆脱,然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最关注的核心内容和坚持的根本取向。“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发展和利益分配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性基础;文化是人类、民族的重要支撑点,对个人全面发展起着精神基础性的作用;“利益是为少数人占有还是为多数人占有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总之,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完成其任务而进行的一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根据它的重要地位,面对现实的教学困境,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就会被历史潮流所湮没。
[参考文献]
[1]李西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D].曲阜师范大学,2004(3).
[2]邓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中北大学,2014(5)
[3]陈茂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6).
[4]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以人为本 必要性 坚持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
一、 高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
(一)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新时期我国教育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没有现代化的人的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
(二)人的未来发展需要以人为本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僵化的知识,也许瞬间就成了垃圾,但是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生活的习惯与个性,却足以影响人的一生。教育要突出强调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
(三)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
高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7岁——21岁之间,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时尚的阶段,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看惯看不惯,只要自己认为好就行。那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教育就要考虑抓其心、定规矩、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促使其个性的全面发展。用真诚和爱去点燃智慧,启迪心灵,培养品行,保护和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使每一个人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需要以人为本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知识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成败、教师能力高低和学生水平优劣的首要标准,对知识的过分推崇,导致“人”的失落。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关系,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多些人情味,多些真正的沟通和交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智慧共享的关系,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形成。
(五)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需要以人为本
课堂是一个大舞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要实现教学时间的新突破,把目光和目标锁定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长期进步上,不仅立足于50分钟的收获,更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对每一个50分钟进行科学的安排和合理的布局,使每一个50分钟都沉淀下50天乃至50年的意义。以人为本,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教好课;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高职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一)高职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信念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教学的一切工作,最终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
(二)坚持以人为本,应当抓好干部、教师、学生三支队伍建设,讲究一个“情”字,倡导换位思考。
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倡导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自重、自律。
学校各类干部在解决问题时要动之以情、以理服人、有法可依;在制定各类政策和各种措施时,提倡多换位思考;在学校各部门开展工作时,提倡明确职责、相互协作、相互补位。各级干部用自己人格影响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确保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次,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自律、仁爱。
教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导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重视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良好的人格形象,把教师职业与祖国未来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要与自己工作的对象(学生)做好换位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育方式,注重情感教育,以情动人,晓之于理,以理服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倍感亲切,乐学爱学,缩小师生距离,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教会学生做人,培育学生成才。
第三、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倡导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自立、自治。
学校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摇篮,主要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应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学校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刻苦勤奋学习是为了明日的成才,倡导自己的进步与祖国对人才需求换位思考。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抓好干部、教师、学生三支队伍建设,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才能真正作到以人为本。
(三)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点
学校要严格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倡导情感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工作把培养人放在首位,不放弃一个学生,对社会负责。
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抓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刻苦勤奋学习的毅力;抓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抓德育队伍建设,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努力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横向贯通,努力创造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环境熏陶、劳动锻炼、党团队相融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高职教育只有做好以上几点,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现阶段,美术教学的形式侧重对学生绘画功底的训练,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指导,使得学生只有绘画的能力,却没有赏析艺术作品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发展较为单一,各方面素质得不到提升。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需要注重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一、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鉴赏是鉴赏者通过运用视觉观察感知,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体验、判断的欣赏过程,能够使鉴赏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的美术鉴赏活动,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衡量学生的素质、修养,离不开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作为审美艺术的美术鉴赏教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学生,起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教学思想陈旧,而且缺乏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艺术作品表现的精神和生命力,从而得不到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阶段需要实施美术鉴赏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
二、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积极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提高高中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而且能够引导高中生主动地进行欣赏和探究,促使其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理解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1]。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艺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适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通过这样主动思考的方式,挖掘自身潜能,从而有效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授《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一课时,为介绍这一时期的青铜作品,教师先用课件展示多幅商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在学生对这些古代中国的作品产生强烈兴趣后,适时提出问题:“青铜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确定是以铜为主,加入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教师继续提问:“青铜器有什么功能?”学生结合作品欣赏,能够得出有礼器、乐器、兵器等不同功能。通过这样的鉴赏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青铜器的艺术内涵。
(二)实施多样教学,增强教学感染。
随着高中生个性的不断发展,其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将抽象的描述转变成形象的展示,突出美术艺术的感染力[2]。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及学生的需要,采用多样教学的方式,将艺术鉴赏课表现得更为生动、直观。为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找到教学的关键性,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的内容,从而挖掘教材的独特点,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教授《传神写照――人物画》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人物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图像,使得人物图像更为鲜明,学生通过观察不同于书本上的动态图画,对人物画的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将单调的抽象教学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促使学生更愿意欣赏艺术作品,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建立和谐关系,营造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而且能够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师生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共同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融入作品意境,从而获得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氛围,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例如,教师在教授《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一课时,首先以交谈的方式与学生谈论作品的产生背景及特殊含义,然后询问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学生在交谈当中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奔马》及其他作品。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交谈中营造融洽的氛围,使学生在体会国家命运中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精神。
篇8
相关理念;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57—01
一、关于“小班化”及其相关理念
从“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来看,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应该包括:
1.“教育平等”的理念。“教育平等”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育公平化。“教育公平化”是现代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产物,也是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它不仅针对教育对象数量而言,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得到充分的教育。比之大班教育,小班化教育更有可能、更加应该关注每一名学生,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
2.“学生主体”的理念。小班化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是要学生去适应教师既定的教育环境,而是强调让学习环境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比之大班教育,小班化教育更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保证配合、催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的,以主动探索行动对象为特征的。小班化教育的课堂上在民主、平等、和谐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频繁,是一种新形态的教学关系。
3.“个性发展”的理念。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比之大班教学,小班化教育更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情绪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使之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各自需求调整学习目标,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倾向。“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是小班化教育区别于大班教学的最重要特征。
4.“全面发展”的理念。小班化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的小班化教育,“教书”不是其最终目的,“育人”才是目的。课堂上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情感、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有意识的学科间的融合和综合性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将使小班化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更有作为。
二、“小班化”现状与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不少学校生源开始下降,而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和校舍条件相对宽裕。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教育资源整合等改革,形成一种以注重每个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充分照顾其个性特长。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别差异,逐渐成为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从差异出发消灭差异”的个别化教学模式,面对文化基础不一、个性强、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课堂难于管理。
加大“小班化”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拓宽各类培训渠道,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小班化教育要求的精教学、善管理,勤研究、会合作,敢创新、乐奉献的师资队伍。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改“秧田式”座位排列为扇形、马蹄形、半环形、圆形等座位排列,既便于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又能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交往的密度和频度,增强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构建具有“小班化教育”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小班优势,对学生采取较之大班更为多元、客观、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篇9
摘 要:在社会文化体系要素逐渐多元化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富足和互联网冲击,“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有可能出现“断层”危机,因此,在小学学科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渗透
广义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由于地理环境、民俗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不具备统一性,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需要做到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筛选。同时教育界普遍认为,小学阶段是开展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可塑性强、接受文化熏陶积极,同时也处于文化糟粕影响的重要年龄,在小学教育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可以发挥双重功效。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1.有利于夯实传统文化的基石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社会,也逐渐渗透到学校教育环境。相对而言,这种渗透并不是基于教育功能或传播功能的渗透,而是随着消费行为实现的渗透,如洋快餐、洋节日、洋明星等。相应的,消费行为本身就带有“趋利性”,在价值观层面的取向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而作为“洋文化”主要消费群体的青少年,大多处于人生观形成初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在成长关键时期造成人生信仰、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的混乱。
2.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当前,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小学生也是重要的用户之一。国内近年来也出现越来越多“崇洋”的文化势头,国外的文化糟粕进入国内被“视为珍宝”,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要素却被人为地弱化,这种现象不仅不符合主流文化l展趋势,同时也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要素,如一些商家为了吸引人眼球、突出新鲜感,会大量地引入一些国外文化要素,甚至是曲解文化形态。
3.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是民族情怀、国家精神、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策略
1.积极引进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自身的素质高,知识储备硬,文化学识丰富,才能言传身教,游刃有余地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虽然在教育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很重要,但提升教师个人文化素质更是重要的一部分,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教育出更优秀的学生。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及时充电,完善自我,与时俱进,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壮大教师团队,以更优秀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新思想和新知识。
2.改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能吸引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再单纯地拘泥于教材教参,应该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思维,学会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法教学等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充满乐趣的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更积极。
3.强化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在社会与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道德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中心力量,同时道德教育关乎文化教育的质量,肩负着文化的使命。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不仅要增加自己的知识,教师更应传授给学生更优秀的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素质行为是主要的教育方向。
4.强化教材更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小学教材虽然都是一些初级知识,但是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优秀作品,但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使得学生的知识广度也受到了限制。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讲授课堂知识之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拓展更多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以上分析,阐述了当前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当前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亲子教育;社区联合;幼儿全面培养;社会教育
前言:幼儿0-3岁成长过程中,脑细胞发育较快,其中三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从神经系统发展的质量分析,三岁之前是一生智力发育最快的高峰期。该期间养成的习惯和兴趣爱好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起到重要的点定性作用。在不同的年龄段幼儿学习新事物的敏感期频发出现,家长和幼儿看护人员掌握该敏感期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基于这样的状况,以社区为依托发展的亲子教育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以社区为依托发展0-3岁亲子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意大利著名幼儿心理学家蒙台梭利指出,0-3岁属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成长速度较快,若予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则能为其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提供重要的辅作用。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下,众多家长逐渐意识到该方面的重要性,逐渐为幼儿实施适应年龄段的亲子教育。基于0-3岁的早期教育属于综合性与多元化层面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满足幼儿的健康和营养方面的需要,同时也应注重其情感方面成长,理想化的教育方式是通过开展不同体制和形式的幼托机构,构建出以早教中心为核心、以社区为中心、以家庭教育为重心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才能真正的实现家长、幼儿、看护人员全面接受早期教育与教育服务的目标,进而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
(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以往的亲子教育中,对0-3岁幼儿展开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是在早教中心、幼儿园和家庭当中,m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素质教育质量,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环境的成长经历,使得幼儿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一缺陷的出现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的亲子教育能弥补该种不足,这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促进性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综合素质。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得知,多维度亲子教育的开展,使更多家长和幼儿看护人员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
(三)推动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的完成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亲子教育开展形式对幼教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国早教事业中,亲子教育从无到有经历了借鉴和创新的各个阶段,均见证了早教事业发展的历程。虽然现今亲子教育开展的规模在不断扩张,但是与对维度亲子教育事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以社区为依托,为区域内家长和幼儿提供相对专业的早期教育,能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早教机构现有的各项资源,使早教机构的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扎实有效的推动社区早期的教育,进而为社区的幼儿与家长提供全面的幼教服务,从这一角度分析得知,该种形式教育模式的开展属于幼教事业延伸教育服务的新思路,对推动幼教事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3]。
二、以社区为依托发展0-3岁亲子教育实践研究步骤
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早教机构作为此次教育创新的核心,前期的准备工作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首先,早教机构应对亲子教育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使早教师能同一教育思想,整理出易于理解的亲子教育知识。其次,联系相关社区,结合社区内可利用的资源成立的早教中心。最后,做好社区宣传工作,让家长和社区内人员有了解早教知识的意识。在实施阶段,应构建早期教育的立体管理网络,将准备好的资料发放给社区中的民众,通过实际课程演示和组织讲座的形式,让家长掌握更多的早教知识。在总结阶段,应将家长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为后续的改进工作提供纤细资料,这为完善该种亲子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4]。
三、以社区为依托发展0-3岁亲子教育具体策略分析
(一)以社区为依托强化社区人员对亲子教育的认知
为了拓宽0-3岁幼儿受教育的环境,并在该环境中受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应提升幼儿看护人员和家长个人的专业知识。因此,首要的任务是强化社区人员对亲子教育的认知。在前期准备阶段,应制作幼儿智力和体力展示视频,通过社区人员和家长自己的比对,对亲子教育开展必要性予以正视,这样才能吸引家长和社区人员对早教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除播放视频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亲子比赛活动来提升社区人员对亲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例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智力大比拼、亲子联欢会等。
(二)以社区为依托组织亲子教育专项课题培训
为了让家长和社区人员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亲子教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方法,浅显的知识无法满足亲子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在普及亲子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还应组织亲子教育专项课题的培训。在此过程中,可以对早教师的专题培训,通过亲子课堂传达给幼儿。另外,还可通过对的家长和社区人员进行状体培训。例如,将0-3岁幼儿不同月份和年龄出现的敏感期进行培训,这样能让家长掌握幼儿不同阶段出现的敏感期,进而制定出适合幼儿学习的方案和方法,这样才能满足幼儿学习[5]。
(三)以社区为依托开发本土亲子教育课程
随着亲子教育被重视程度逐渐升高,先进的亲子教育课程不断被引进国内,在我国各大早教机构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当中存在一定不足。这主要是由于文化和观念存在差异性所导致的。为了更好为0-3岁幼儿提供优质的亲子教育课程,应在其基础之上进行本土化。例如,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融入到素质教育当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开发本土亲子教育课程不仅能让幼儿家长、看护人员以及教师更容易掌握课程开展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能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这对幼儿成长和国家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束语:在此次论述中,主要对以社区为已依托开展0-3岁亲子教育的中重要性和步骤进行阐述,并重点分析了几点具体实施的策略,即:强化社区人员对亲子教育的认知、组织亲子教育专项课题培训、开发本土亲子教育课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实现将早教机构发挥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幼儿的全面培养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望此次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能为现今幼教事业的发展献力,进而提升亲子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涂蓉,文焰,赵咏梅,等.着眼婴幼儿发展,专注社区亲子教育――“社区亲子教育园涉策略研究”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6,09(03):9-11.
[2]张建波.构建0―3岁婴幼儿社区早教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模式[J].理论观察,2013,08(10):154-155.
[3]金锦秀.浅析示范性幼儿园开展社区早教服务活动的策略和途径[J].当代学前教育,2010,07(04):10-13.
[4]戴建芳.0~3岁幼儿早期教育实践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2011,06(0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