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金融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网络金融(e-finance)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金融的互相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者通讯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以及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含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和相干的法律、监管等外部环境。
1、 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着区分在于其技术基础的不同,而计算机网络给金融业带来的不单单是技术的改良以及发展,更首要的是运行方式以及行业理念的变化。
(1) 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色上说,金融市场是1个信息市场,也是1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出产以及流通的都是信息:货泉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参谋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仅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例如,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以及金融业务,大可能是电子货泉、数字货泉以及网络服务,全体是理念中的产品以及服务;经营进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进程全体采取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泉、信誉卡系统以及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2) 高效性与经济性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的利用使患上金融信息以及业务处理的方式更为先进,系统化以及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文秘站:)客户提供更丰厚多样、自主灵便、利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拥有很高的效力。网络金融的发展使患上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络从柜台式接触扭转为通过网上的交互式联系,这类交换方式不但缩短了市场信息的获取以及反馈时间,而且有助于金融业实现以市场以及客户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也有助于金融立异的不断深刻发展。
从运营本钱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因为无需承当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因此拥有显着的经济性。另外,跟着信息的搜集、加工以及传布日趋迅速,金融市场的信息表露趋于充沛以及透明,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络趋于紧密,可以绕过中介机构来直接进行交易,非中介化的趋势显明。
(3) 1体化
网络金融的呈现极大地推进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主要缘由在于: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进程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即客户的银行帐户、证券帐户、资金资产管理以及保险管理等有融会统1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患上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以及传递大范围信息,从而使患上金融企业产品立异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文体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趋显明;第3,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本钱,金融市场透明度以及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患上金融业竞争日益剧烈,百货公司式的全能银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2、 网络金融的风险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网络金融的兴起使患上金融业变患上更为懦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致使的技术风险以及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致使的经济风险。
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患上金融业的安全程度愈来愈受制于信息技术以及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态。第1,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没法到达预想的高效力,产生运转难题、数据丢失乃至非法获取等问题,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2,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为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力;2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后进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讲,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重了金融业的潜伏风险:其1,网络金融的呈现推进了混业经营、金融立异以及全世界金融1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力提高,金融行业融会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懦弱性;其2,因为网络金融拥有高效性、1体化的特色,因此1旦呈现危机,即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起连锁反映,并迅速分散。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色区分,但因为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患上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以及表现情势。首先,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撑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其次,网络金融拥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情势;第3,因为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合使传统金融风险在产生程度以及作用规模上发生放大效应。
3、 网络金融的风险防范
如何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是发展网络金融进程中的首要课题,风险节制是网络金融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针对于网络金融的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隐患,笔者提出下列建议措施。
(1) 技术风险的防范
一、 提高技术水平
鼎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症结技术水平,1方面在硬件装备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症结装备的安全防御能力;另外一方面,在软件技术上着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这是防范技术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机能的根本性措施。
二、 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从金融系统内部组织机构以及规章轨制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树立专职管理以及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法的技术队伍,落实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其次是要树立健全各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以及防范轨制,重点要完美业务的操作规程、强化要害岗位管理和内部制约机制。
三、 统1计划
以及技术标准 依照系统工程的理论以及法子,依据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在整体计划指点下,按必定的标准以及规范,分阶段逐渐开发建设网络金融系统。确立统1的发展计划以及技术标准,不仅有益于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调和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而且有益于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测与监管。
(2) 经济风险的防范
一、 金融体制革新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请求金融业务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网络金融业务、电子商务还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但仍有必要在金融体制变革方面有所筹备,尤其是要做好钻研、设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全能型金融机构的模式,在维持金融系统不乱发展的条件下逐渐改革专业化的金融体制。
二、 配套轨制建设
(一) 金融轨制建设
首先,跟着电子货泉的广泛运用,应该有效节制电子货泉的发行主体、发行数量与种类。在肯定电子货泉发行主体时,应该首先斟酌其信誉等级,并据此抉择获取电子货泉发行资历、发行电子货泉的数量、种类以及业务规模等。其次,加快完美社会信誉体系建设。社会信誉体系是减少金融风险,增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轨制保障。没有完美的社会信誉体系,人们就会减少经济行动的肯定性预期,网络金融业务的虚拟性会使这类不肯定性预期患上到强化,无益于网络金融的正常发展。
篇2
关键词:网络金融;特征一、网络金融概述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论文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篇3
关键词:网络金融特征风险防范
网络金融(e-finance)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法律、监管等外部环境。
一、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技术基础的不同,而计算机网络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运行方式和行业理念的变化。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例如,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二)高效性与经济性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具有很高的效率。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系从柜台式接触改变为通过网上的交互式联络,这种交流方式不仅缩短了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时间,而且有助于金融业实现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也有助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发展。
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此外,随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播日益迅速,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趋于充分和透明,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可以绕过中介机构来直接进行交易,非中介化的趋势明显。
(三)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当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即客户的银行帐户、证券帐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百货公司式的全能银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
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问题,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首先,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其次,网络金融具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形式;第三,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应。
三、网络金融的风险防范
如何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是发展网络金融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风险控制是网络金融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针对网络金融的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隐患,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一)技术风险的防范
1、提高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一方面在硬件设备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在软件技术上着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这是防范技术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
2、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从金融系统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专职管理和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队伍,落实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重点要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强化要害岗位管理以及内部制约机制。
3、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
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分阶段逐步开发建设网络金融系统。确立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不但有利于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而且有利于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测与监管。
(二)经济风险的防范
1、金融体制革新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要求金融业务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尽管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网络金融业务、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仍有必要在金融体制变革方面有所准备,特别是要做好研究、设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全能型金融机构的模式,在保持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改革专业化的金融体制。
2、配套制度建设
(1)金融制度建设
首先,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运用,应当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发行数量与种类。在确定电子货币发行主体时,应当首先考虑其信用等级,并据此决定获取电子货币发行资格、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等。其次,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人们就会减少经济行为的确定性预期,网络金融业务的虚拟性会使这种不确定性预期得到强化,不利于网络金融的正常发展。
篇4
(一)美国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标准:以实际应用为原则
美国商标专利局于2005年11月颁布的《可专利性暂行审查指南》规定,专利申请在整体应存在实际应用性,必须能产生“有用、具体和确实的结果”,美国法院也将商业方法的实际应用性作为可专利性的标准。美国2000年10月通过的《商业方法专利促进法》第4条规定:“如果商业方法仅仅是将现有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系统或因特网,则该发明应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美国以实用性作为商业方法具有可专利性的判断原则,而仅将已有商业方法简单地通过计算机程序予以执行的情形被确定为不具备创造性,因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美国就可认定一项商业方法发明具有创造性:(1)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都具有创造性;(2)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不具备创造性,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具有创造性;(3)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部分不具备创造性,但商业方案部分具有创造性。因此,判断一项商业方法是否具备创造性时,不必要求其所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必须具备创造性,技术的创造性降到了次要地位,成为商业方法的附属品[2]220。
(二)欧盟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标准:以技术特征为主导
欧洲专利局于2001年11月颁布的审查指南规定,在一件涉及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中,如果商业方法特征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但其他技术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则认为权利要求缺乏创造性。欧洲议会于2003年9月24日通过的《以计算机实施的发明的可专利性指令》指出,技术贡献是以计算机实施的发明具有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如以计算机实施的发明的独特贡献丧失技术特征,该发明就不具有创造性。可见,欧洲专利局在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过程中注重的是技术特征而不是商业方法本身,不承认商业方法的特征贡献属于专利法意义上的技术贡献。如果一项电子商务商业方法发明申请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不具有创造性,那么无论其商业方法部分是否为非显而易见的,该项发明申请都不认为符合创造性要求。因而,在欧洲,基于以下两种情形之一才可认定一项商业方法具备创造性:(1)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都具有创造性;(2)专利申请的商业方案部分不具备创造性,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具有创造性[3]26。
(三)日本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标准:技术特征和商业方法并重
日本专利法也要求商业方法专利必须具备技术性。日本特许厅于2001年4月颁布的《不具有专利性的商业方法发明范例》明确了“一项使用计算机的商业方法发明应以整体的包括涉及到商业安排分的创造性进行判断”。这意味着日本对于商业方法发明创造性的判断采取全面性的标准,商业方法发明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从整体上对发明作出判断,不应当分别就商业安排和自动技术方面进行鉴定。对商业方法本身以及所涉及的计算机硬件、软件都要考察其创造性,如果商业安排本身不具有创造性,也不能认为一项商业方法发明方案整体具有创造性[3]27。显然,日本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判断更为严格:不具有创造性的商业安排和不具有创造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简单组合当然不具有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商业安排和不具有创造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组合也不具有创造性;只有当一项专利申请的商业安排部分与所运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都具有创造性,该商业方法发明才具备创造性[4]29。
二、对三种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模式的利益分析
美国、欧盟和日本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采用了不同的审查模式。在美国,对于一项商业方法发明方案,其中的商业方案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二者之一是非显而易见的,便符合专利的创造性条件。商业方法所使用的技术的创造性对于该商业方法的整体创造性的判断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技术性只要在实际应用中能产生“具体的、有用的、有形的”结果,就可以成为专利保护的标的。因此,美国在审查商业方法类专利时,并不必然要求技术的创造性,实用性成为专利条件审查的重点。欧洲在审查商业方法类专利时,坚持贯彻专利制度中的技术性要素,注重与商业方法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是否具有创造性,而非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对于电子商务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集中在技术部分,而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不起主导作用。具有创造性的技术特征是商业方法获得专利保护的必要条件。日本对于商业方法的专利创造性的审查注重的是全面性,制定了更加细致的政策,基于整体方案的角度既审查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又审查与其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创造性。美国以实际应用观念作为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基础,不以技术特征的创造性作为专利授权的基本条件,对商业方法采取了较宽松的创造性审查方式。商业方法的实际应用取得了特定效果,即使不是技术特征的创造性应用,仍可在美国获得专利权。其他国家和地区主要使用技术特征概念作为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基础。欧洲在审查商业方法类专利时,重点考察与商业方案相结合的技术特征是否具有创造性,而非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具有创造性的技术特征是商业方法获得专利保护的必要条件。日本为防止动摇专利制度的根基实施了严格的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审查标准,制定了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政策,既审查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又审查与其相结合的技术特征的创造性。三种不同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方式并无优劣之分,其差异取决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范围的宽松或限制。美、欧、日三方在商业方法专利创造性审查的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地区)利益的考量。美国不仅是金融产业强国,也是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大国,出于对金融利益和知识产权利益的考虑,对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态度最为积极,对商业方法类专利的审查限制也最少,通过降低商业方法的创造性专利审查条件,以尽可能多的对银行、保险、证等商业方法授予专利权,从而促进其金融业及信息产业的利益获取。而日本、欧洲迫于美国的压力,尽管也将商业方法纳入专利权保护的范围,但出于对本国产业利益的保护,对商业方法类专利授权的创造性条件相较于美国更严格[5]19。
三、我国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原则
金融产品专利的创造性审查核心在于创造性要求的审查角度,上文虽然介绍的是三种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方法专利的不同审查模式,但金融产品属于商业方法的一种,因而,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审查也存在上文所述的三种可能,即,创造性的审查是专注于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中的商业方法部分,还是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抑或是其整体方案。
(一)计算机系统或网络技术必须具有创造性
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是一种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的集合,而技术手段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2008年修订的专利《审查指南》规定,如果一项权利要求仅仅涉及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则不应当被授予专利权;但如果一项权利要求在其内容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内容又包含技术特征,则该权利要求就整体而言并非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25条而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因此,依据我国相关专利法律的规定,金融产品是将金融商业方案与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是具有技术特征的商业方法,我国金融产品商业方法发明的可专利性必须具有技术性特征。所以在审查金融产品专利的创造性时,其重点应在与商业方法相结合的计算机技术的创造性上。目前,我国专利局在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确定了以下两项原则:(1)如果要求保护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方案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均为公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之处仅在于非技术性的商业方案规则,则该申请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来完成一种商业方法的运作,不应授予专利;(2)如果要求保护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公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之处除了非技术性的商业方案之外,仅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惯用技术的简单叠加或者拼凑,此种方案同样不应授予专利。可见,我国专利局在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的专利审查实践中也会侧重于技术方面的要求,金融产品发明方案在计算机系统或网络技术方面对现有技术作出贡献,才可能授予专利权[5]47。因而,我国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应以技术性特征为导向,创造性审查应要求其中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部分具备创造性。即使商业方案具有创造性,但技术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则认为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方案缺乏创造性。
(二)商业方案也要具有创造性
我国专利局在目前的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还认为:如果要求保护的专利申请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商业规则,还确实采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并且由此在解决的问题和获得的效果方面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所做出的贡献是技术性的,此种专利申请应当授予专利权[6]47。可见,我国专利局在目前的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中,会遵循类似于日本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创造性的全面性专利审查模式,既审查商业方案本身的创造性,又审查与其相结合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创造性。当前,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金融产业的商业方法创新能力也较弱。因此,我国作为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相关发明并不领先的国家,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判断采取较严格的审查标准,制定更全面的政策,在金融产品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多为国外企业提出的现状下,可以保护我国的相关产业,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7]56。因而,对金融产品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进行创造性判断时,既要求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具有的创造性的技术特征,也要求商业方案也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如果构成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方案的商业方案与计算机技术方案部分均具有创造性,那么金融产品商业方法才具备创造性。
篇5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网络金融;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普及,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等跨界探索了金融服务,产生了一股巨大的金融创新力量。同时,随着银行业的不断进步,使得以往的金融服务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从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促进了金融行业的良好发展。
1网络金融概述
1.1网络金融定义
网络金融从狭义上理解就是在国际互联网中开展相关金融业务,包括各种网上银行、网络证券、保险等;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它除了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了网络安全与网络监管等多方面的内容。网络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活动不同,它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活动,采用网络化运行方式,形态是虚拟的。网络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融合而产生的,适应了目前的网络时代。
1.2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结合了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互联网技术服务,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金融实现了业务上的创新。网络金融的宗旨是竭力为客户服务,这决定了其应当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应当努力拓宽市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网络金融必须展开业务创新。网络金融在管理方面进行了革新。管理方面的革新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金融企业抛弃了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发展业务的战略管理原则,把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放在首要地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1]。第二,网络金融企业的治理模式也融入了网络元素,以往的垂直条线式管理策略逐渐被网络化的管理结构所取代。(2)网络金融实现了市场革新。由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以及实现网络金融竞争的新形势,相关市场逐渐向国际联合的方面发展。此外,由于受到较大的竞争压力,有的证券交易所不得不逐渐改变公司的战略。(3)网络金融实现了监督与管理方面的革新。由于相关技术的良好发展,使得网络金融的监督与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并且网络金融业务深入到了国际市场。以往的分业经营与防垄断的传统监管政策被相关新模式所取代。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金融交易量不断增大,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已经很难有效掌控本国的金融活动。(4)网络金融的虚拟性。网络金融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服务机构、金融业务以及交易载体的网络化[2]。服务机构网络化指的是利用网上银行等相关机构进行的金融活动,减轻了对传统银行的依附。金融业务网络化指的是所有的金融交易活动都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载体的网络化指的是网络支付方式代替了传统货币的支付方式,以相关的网络支付方式作为网络金融的交易工具。(5)网络金融的开放性。此特点主要是指经营环境的开放。通过网络,可以打破空间上的约束,冲破以往金融交易的诸多条件限制,能够为客户带来极大的便利,吸引更多的客户。只要金融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经营,全球所有网民都可能成为其客户,并且能够为客户带来优质的服务。
2新经济背景下网络金融的发展历程
2.1网络支付发展
1996年在美国诞生了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并且第三方业务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以PayPal为代表的一大批第三方支付公司,比如AmazonPayments、YahooPayDirect等。电子商务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每个国家网络支付的进步并不是十分平衡,北欧国家普遍领先于中欧国家。在亚洲地区,属日本网络支付发展最快。我国网络金融发展十分迅速。2014年,我国个人网银交易规模为448.5万亿元,同比增长70.3%;企业网银交易规模为855.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手机银行交易规模虽然只有32.8万亿元,但同比增长高达157.1%,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网络支付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2.2网络融资发展
2005年在美国运营的Zopa网站是全球最早的网络借贷网站。目前知名度最高的网络融资载体是美国的Prosper,其功能与Zopa没有很大的出路,当时在运营方式中有所差异。通过Prosper这种机制,借款方可以以较低的利率筹资,出借方可以以比较高的利率出借资金,而Prosper可以从双方的融资活动中获取盈利,这样就实现“三赢”的局面[3]。网络融资还有一种崭新的方式就是众筹模式,此模式的代表是Kickstarter。此模式与往常的融资方式有所不同,尽管Kickstarter也需要创业项目来供给资金,但是此部分资金由广大人民群众提供。Kickstarter将经营策划公布于互联网上,吸引感兴趣的人用“投资”的方式来参与此计划,从而实现了网络融资。
2.3网络理财发展
Paypal是最早实现网络理财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它建立了账户余额的货币市场基金。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设置,就能够把PayPal账户中不计利息的余额自动转入到货币市场基金,从而获取利息收益。从Paypal的角度上来说,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并不是为了获取资产管理的收益,也不是为了资产管理销售业务做准备,其主要目的就是吸引客户,为客户提供高效的理财,从而获得更多的沉淀资金,取得客户的信任。这就与支付宝涉及信息传媒的道理一样,虽然无法为企业实现直接的经济利益,然而,其内在意义是无可估量的。
3新经济背景下的网络金融发展趋势
3.1网络金融业务的创新
网络背景下的金融业务与以往的金融业务所有不同,由于其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得许多潜在业务得以挖掘,从而实现的创新。最早的网络金融业务只是运用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某个方面,比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等。伴随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开发网络金融业务新领域成为了金融服务提供商的主要任务。以为例,其业务创新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个人金融信息服务的注重。目前网络使用者越来越多,且大多数为个人用户。二是对关联业务发展的注重。网站提供了大量的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事业金融服务。三是更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网站服务界面简洁且人性化,能给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需要填写的资料都有详细的提示。这种科学、合理的流程给客户带来了良好的体验,使得客户更加信赖此网站。
3.2网络金融的盈利模式创新
传统金融业务盈利模式包含利息收入、保险金及其他中间业务收入,而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盈利中的占比逐渐增多,已渐渐成为金融盈利的主要收入来源,网络金融的盈利模式就依托于传统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特别是依托于个人金融服务盈利增加。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庞大的网络个人用户促使以服务费和中介费为主的中间业务收入成为了网络金融服务盈利的主要来源[4]。相比于存贷利差仍占很大比例的传统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更加依赖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因而使得网络金融服务会更加注重用户的服务体验,在向客户凸显自身稳定安全性的同时,追求更优质的口碑效益。
3.3网络金融的经营模式创新
网络金融的经营模式创新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也与金融业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真正决定网络金融经营模式发展趋势的是金融业的经营导向。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金融行业涉及其他服务业务的门槛和运行成本已大大降低,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向用户开办各类服务业务,获取更多的利润,使得传统封闭式发展的分业经营模式面临困境。网络的普及大幅降低了金融行业在开设其他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时所花费和投入的人力、物力、安全等成本,特别是手机网络的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金融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逐渐摆脱固定网点的桎梏,用户只要有可联网的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办理金融业务及其他缴费业务。
4新经济背景下网络金融的发展建议
在新经济背景下想要促进网络金融的发展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网络金融服务品牌效应。如今我国金融业仍大多以分业经营模式为主,尽管存在混业经营,但是单个金融主体的经营业务依然相对单一,尚未实现规模经营。(2)网络营销模式多样化。网络营销的好坏影响着经营金融网站的盈利能力。尽管以支付宝为主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已在近两年大幅普及,但这类多种业务同时存在的金融网站在我国仍未普及,因此网络营销的方式对金融网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不仅存在着搜索引擎营销、电子邮件营销,还存在各种网络营销与社区营销,且目前的社交网络中包含了许多网络数据,客户希望得到更多的新体验。针对网站交互性以及用户体验而创新的网络营销模式将有效促进网络金融的发展。
5结语
网络金融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方式,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并且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网络金融行业的逐渐成熟,其未来发展的前景也会更加可观。然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采用有效的方法预防潜在的各种风险,只有这样,网络金融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作者:李芊 单位: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
参考文献
[1]孔繁强.新经济形式下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22).
[2]许瑞.网络金融的发展与趋势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7).
篇6
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常听说的“网络保险”、“网上银行”以及“电子商务”均属于网络经济的范畴[2]。尤其是电子商务,这些年来在我国风靡一时,成为了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网络经济指的是将计算机网络作为基础,以高新信息技术作为核心,进一步对经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全新经济模式。网络经济所涵盖的领域诸多,包括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广告、收索引擎以及网络支付等。网络经济也存在诸多特征,比如具有开放性特征、具有虚拟化特征以及具有环保性特征等。金融安全指的是把金融风险控制在可能引发金融危险的最低限度。要想使金融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构建系统化的金融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该体系的构建能够使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危机的发生实现有效防范与避免。有学者提出金融属于现代经济的核心部分,由此可见金融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是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的。长期实践表明,金融安全是存在诸多影响因素的,比如金融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又如投融资体制不够完善等。最为明显的是在网络经济发展迅速的条件下,使得金融安全遭遇巨大的挑战[3]。比如一些网络病毒的出现,又比如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渠道损害企业利益等行为,这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引发金融风险。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分析网络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安全所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强化策略便显得极为重要。
2、网络经济环境下我国金融安全现状分析
2.1网络经济环境下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分析
网络经济环境下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着的威胁种类诸多,主要包括:(1)法律威胁。指的是交易各方在义务与权利等方面没有做出明确的分配,从而形成了违反法律相关条例的状况[4]。在我国,由于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金融安全方面的立法上还较为落后,体现出相关法律法规不具完善性的特点,从而导致金融交易承受很大程度上的风险。(2)信息安全威胁。现状下,怎样能够使信息安全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成为了世界各界人士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电子支付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使电子支付网端以及手机移动设备信息终端等的安全性饱受考验。对于信息安全威胁来说,主要体现为数据的随意篡改、信息的丢失以及信息失窃等。在不法分子入侵水平逐渐提高的条件下,使信息安全威胁进一步加大。(3)技术威胁。该威胁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金融系统自身的威胁;另一方面为金融系统外来威胁[5]。其中,自身威胁包括相关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或者在内部程序上面处理不当而出现的威胁。金融系统自身威胁出现,便会进一步造成企业内部重要信息数据丢失,或者发生企业内部员工欺诈行为等,从而导致企业遭遇巨大的经济损失。系统外部威胁主要有黑客攻击以及病毒入侵等。一旦企业遭遇这些威胁,便会带来不小的金融风险,因此融入先进技术,保证企业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便显得极为重要。
2.2网络经济环境下金融安全引发威胁的主要因素分析
网络环境下金融安全引发威胁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两方面:(1)计算机网络系统因素。在进行金融活动过程中,需要将计算机作为活动运行的基础工具。然而,现状下,我国金融机构所使用的计算机其网络系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遭遇黑客攻击、感染病毒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会导致金融活动受到阻碍。还有造成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企业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网络系统漏洞,进一步窃取企业机密,导致企业遭遇巨大的经济损失。(2)金融机构自身因素。金融机构自身在管理方面如果做得不到位,也将引发金融安全风险。在管理制度建设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内控便失去有效依据,进一步便会导致企业金融活动的开展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显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做好内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网络经济环境下金融安全的强化策略探究
3.1构建完善的金融安全法律法规
要想使网络经济环境下金融安全得到有效强化,构建完善的金融安全法律法规显得极为重要。在对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金融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加以规范,保障金融教育的合法性以及安全保密性。现状下,我国已经拥有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以及《电子签名法》等,这些法律对于金融安全的保护来说,均有一定的局限性[6]。因此,便需要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安全方面所制定的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对《网络银行法》、《网络金融法》等法律法规加以构建,以此使我国在进行金融活动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
3.2及时转变观念,增强金融安全意识
如前所示,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对金融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因素与金融机构自身因素方面。因此,要想使金融安全得到有效强化,及时转变金融机构相关人士观念便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使这些人员的金融安全意识得到有效强化。与此同时,还需要增强全民的金融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金融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3.3构建系统化的金融安全预警体系
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加以构建,能够使我国金融安全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在金融安全预警体系构建之后,便能够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具体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作出相关评价模型,从而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全程动态评估。在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分为四个等级进行构建,即为:国家区域地区金融机构[7]。以此构建系统化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从而及时将金融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反馈出来,进一步为金融活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起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3.4做好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强化工作
基于网络经济环境下,要想使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得到有效强化,需要做好金融机构内部各个环节的强化工作,比如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监督机制,在机构内部构建相关管理制度,从而规范内部人员行为,进一步使各类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避免,从而使金融安全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与此同时,还需要对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构建,实现对金融风险进行全程监控及评估,从而使内部控制能够实现顺利进行[8]。并且,还需要对内部审计进行强化,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行为,做好系统生成日志文件的定期检查工作,具备分析、处理潜在安全隐患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需做好计算机系统的维修养护工作,定期做好查杀病毒工作,安装优化的防病毒软件,以此使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进而使网络经济环境下金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避免。
4、结语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冲击,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及发展历程
互联网金融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或者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包括P2P、众筹平台、大数据金融、网上金融和金融信息化等。1995 年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创立,互联网金融开始了蓬勃的发展,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3 年,出现了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等形式的网上金融,在第一轮发展浪潮中,招商银行在1997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 从21 世纪10 年代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为起点,我国互联网金融掀起了第二波发展浪潮。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而传统互联网企业更是发挥技术、商务等先天优势开始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便捷性。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特征就是便捷性。客户不用亲自到营业网点去办理业务,仅仅依靠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地完成资金的划转和信贷,使客户获得了极大的便利。
2、缓解金融排斥。当前经营模式下,传统金融服务普遍针对那些中高端收入群体或大型企业,众多低收入群体或者是小型企业通常难以享受到该种金融服务,显现出明显的金融排斥特征。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有效地突破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使金融排斥得以缓解。
3、信息相对对称。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投资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且快速地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同时减少了信息成本。
4、去中介化。在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供给方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方无法及时得到资金支持,导致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匹配的情况经常出现。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模式使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轻松完成信息的筛选、匹配、定价和交易,而不再依赖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去中介化作用十分明显。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中介作用的替代。互联网金融可以起到金融中介的作用,是银行等金融中介的有效替代。而这种替代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减少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第一,交易双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了解个人资金、信用状况等信息,减少了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消耗;第二,通过搜索引擎交易双方可以在大量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后,网上交易留下的大量交易信息与交易痕迹相当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中的抵押和担保,有助于降低资金融通双方的道德风险。
2、降低交易成本。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中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互联网金融是采取虚拟运作的方式,它不需要实体网点的支撑,依靠网络终端设备与网络就可以实现资金的划转、借贷等,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的降低了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从长期上看,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替代是漫长而全面的。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支付、小微信贷和中间业务这三大领域:
1、支付。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业务,存、贷、汇等业务都是从支付业务衍生而来的。互联网金融也是从支付业务发端,并对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的地位产生了威胁,使商业银行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组织扮演了类似于传统商业银行的角色。在我国第三方支付组织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首,占据了全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第三方支付组织接替商业银行承担网上支付业务,这是其对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组织凭借其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强大优势,对银行形成倒逼之势,以获得更低的支付手续费。
2、小微信贷。小微信贷业务是以支付业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又一影响。阿里小贷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小微信贷的典型代表。其成立于2010 年,主要服务对象是淘宝店家等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截止到2013 年5 月20 日, 阿里小贷服务小微企业25 万家,在2013 年一季度就发放了120 亿的贷款。阿里小贷的信用贷款额度为5 万至100 万元,日利率为万分之五到万分之六,这远高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利率水平。
小微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重点发展的业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必将缩小大型企业的存贷利差,而小微信贷的高收益特点将使其成为各大商业银行争夺的对象。互联网科技企业有着强大的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他们的进入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小微信贷领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中间业务。余额宝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基金代销业务的争夺。基金代销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业务是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渠道,已成为除存款、贷款业务之外的第三项业务,因为它属于表外业务,不占用银行资金,却能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在于网点分布广、信用度高。然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逐渐开展了充话费、代交水电费等中间业务,一步步地挤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商业银行系统是一场革命,也是挑战和机遇,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应对,一方面适应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的冲击,一方面进行深度整合,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拓宽业务渠道,提升业务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网络 金融风险 防范 措施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经历了巨大的调整,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风靡全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网络金融的发展。所以说,网络金融是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成果。
网络金融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络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处理金融问题和享受金融服务。但人们在享受网络金融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金融风险。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种类
从业务技术角度分析,网络金融风险可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网络信息技术风险
1.安全风险。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及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网络金融交易运行的载体是计算机网络,所有的交易资料都存储在计算机中。互联网下的信息传递很容易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目标。据调查,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能量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他们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进入主机、窃取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等。计算机网络病毒可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传染,传播速度是单机的几十倍,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感染,破坏力极大。
2.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传统商业金融机构为支持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选择一种网络金融技术解决方案,而其所选择的方案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被错误操作,这就造成了网络金融的技术选择风险,可能使金融机构所经营的网络金融业务因技术陈旧、网络过时而引起巨大的技术机会损失。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的网络技术问题往往依赖外部市场的技术服务支持来解决,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网络金融发展的需要,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但也使传统商业金融机构暴露在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之中.这就造成了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风险。
(二)网络金融业务风险
1.操作风险。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一方面来自网络银行安全系统,另一方面来自网络银行客户。网络银行安全系统的设计缺陷、银行职员的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均可能导致网络金融业务出现操作风险,甚而危及网络银行的总体安全;网络银行客户在使用网络银行时的疏忽大意也可能导致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
2.市场选择风险。网络金融的市场选择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网络银行在选择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导致的业务风险。如网络银行客户利用网络的特点,对自己的信息实施隐蔽,使得网络银行在鉴别客户风险水平时而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
3.信誉风险。信誉风险带给金融机构的是持续性的、长期的消极影响。一旦发生信誉风险,不仅会使公众失去对银行的信心,还会使银行同客户之间长期建立的友好关系受到损害,使银行面临丧失客户和资金来源的风险。而网络银行业务由于采用的多是新技术,更容易发生故障,任何原因引起的系统问题都会给银行带来信誉风险。
4.法律风险。网络银行业务涉及诸多法律,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财务披露制度、隐私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货币发行制度等。对任何一项法律条文的疏忽都可能使金融机构处在法律风险的风口浪尖。
三、网络金融风险的影响
就其本质而言,网络金融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并无区别。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引发网络金融风险的因素以及网络金融风险对传统商业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影响则与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大不相同。例如,在传统商业银行背景下,安全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安全风险则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所以说,网络金融风险将放大传统金融风险。
首先,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面对的对象是实际的货币,而在网络金融业务中,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已不是货币资金的流动,而是代表货币资金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信息所代表的货币量已大大超过了实际的货币数量。
其次,网络技术所特有的高效远程处理功能,在为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快捷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加大了支付、清算风险的国际性波及速度和范围,使风险的聚集变得轻而易举,而使风险的预防变得困难。在传统商业银行“纸质”结算中,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差错或失误,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纠正。但在网络金融业务中,这种纠正的余地大大缩小,错误的补救成本加大。
第三,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平台是互联网,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使金融业务交易也变得“虚拟化”。在网络金融业务中,交易对象和交易过程都变得隐蔽,使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
最后,网络金融风险将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一些超级金融集团为追求自身利益,利用国际金融交易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国际投资与投机活动.加大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在传统金融中,可以通过一系列强制手段将风险隔离,但在网络金融中,这种隔离的可行性大大减弱,国与国之间的风险相关性日益加强,金融危机一旦形成,会迅速波及世界各国。
四、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认识到网络金融风险的存在及其不良影响,并不意味着不要发展网络金融。相反,网络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为了保证网络金融的健康有序,必须着力加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鉴于网络金融的特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和控制措施也就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一)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
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大多是引进国外相对落后的产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进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以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网络金融安全风险及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
(二)完善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建立金融系统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网络金融风险的本质是仍然是金融风险,传统金融机构作为网络金融的主体应从源头上加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职能,充实内部科技力量,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建立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健全本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机构,聘请专业人才成立专门从事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专职队伍。
(三)加强防范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已初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并在刑法中对计算机犯罪的罪名做出了相关规定,但防范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还远远落后于网络金融的发展。我们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颁发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进行规范,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法》,对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的有效性进行明确规定,明确电子商务中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完善对金融行业的监管规章,增加对其提供的网络金融业务的监管。
(四)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据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却达5%以上。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也基本属于空白。因此,我国要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网络金融,必须加快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这是降低网络金融虚拟性所带来的风险的有力保证。金融机构应以结合传统纸质结算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并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用以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无论是对传统的金融业务,还是对新兴的网络金融,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都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
(五)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纳入现代金融体系制度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要长期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维护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应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纳入到我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制度中来,建立起发展网络金融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不懈。目前我国的网络金融业务之所以漏洞较多,与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网络金融的发展纳入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才有利于网络金融系统的统一监管,才能使网络金融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减少支付结算风险,并有利于其它风险的监测和防范。
(六)加强国际合作,基于国际协调防范网络金融风险
网络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水平不高,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人才匮乏,为此,有必要以开放的姿态,与国际具有较高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国家和机构合作,利用对方成熟的技术基础,解决我国网络金融业务的软硬件难题。例如,目前全球已经有由42家金融机构合作成立的认证中心可以为133个国家的公司提供认证服务。利用这些开放的、成熟的国际认证中心, 有利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快速安全地实现跨境电子银行业务。同时,还可以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机构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事半功倍。
网络金融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但也带来了前所未见的网络金融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交易和资金的安全性,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因而,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以保障网络金融业务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虹.网络金融特殊风险深化[J].浙江金融,2007(11).
篇9
关键词:网络货币;网络银行;Q币;汇率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78-02
在2007年3月举行的“两会”中,“网络货币”引起了人大代表们的关注。周洪宇提交的一份《关于禁止网络虚拟财物与现实货币交易,尽快为网络游戏立法的建议》的议案,使各界展开网络货币的大讨论。网络货币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网络货币还是新兴的事物,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我国网络货币的起源与现状
此次两会中提到的网络货币其实是从网络游戏币发展而来的。目前,我国如果不算上银行系统的电子货币,网络虚拟货币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家熟悉的游戏币;第二类是门户网站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发行的专用货币,用于购买本网站内的服务。使用最广泛的当属腾讯公司的Q币,可用来购买会员资格、QQ秀等增值服务。
根据年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65.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3.5%。业内人士估计,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长,与现实货币交易的兑换平台也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不下10种,盛大、腾讯以及门户网站网易、新浪、搜狐等互联网巨头都推出了名称各异的虚拟货币,且绝大多数可用现实货币购买。虚拟货币不仅可以支付网上收费服务项目,有的还可支付手机短信费用,甚至在网上购买实物商品。在网上,Q币甚至可以用来购买其他游戏的点卡、虚拟物品,甚至可以用来购买一些影片、杀毒软件、软件的下载服务等。目前Q币的潜在消费者――腾讯的即时通信服务活跃账户超过2亿,Q币的销量也很大。Q币逐渐成为一种可以在网络中流通的等价交换单位。
二、我国网络货币的货币特征
网络货币在网络世界中完全充当支付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网络货币可以买到门户网站里的几乎一切服务与商品,并被广大消费着所接受。其具有的货币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货币体系
2005年,百度与盛大、网易、银联、支付宝等24家公司签订协议,欲推行“百度币”作为可以在网络世界使用也可自由兑换的通货。目前单向对接已完成,即所有24种支付工具都可以买到“百度币”。未来百度将推进实现与其他虚拟币种的双向交换。倘若一切顺利,这个虚拟货币将盯住“百度币”,并以此形成“汇率”,有可能形成一个以“百度币”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网络中,这种双向交换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将打破各大网络公司各自为政的局面,便利网络消费者的支付结算,可以说也是网络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汇率
像Q币、百度币一类的网络货币都是需要充值的,一般来说网络货币是通过银行卡进行充值的,也可以通过邮局等方式。所以说实际上网络货币是用人民币买来的,可以看作“人民币的网络账户”。以腾讯网的Q币为例,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1,也就是一元人民币兑换一个Q币。其他门户网站的网络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大致也是这样的比例。在腾讯公司的网络游戏里,Q币可以兑换游戏币;如果用户养了只QQ宠物,Q币还可以兑成宠物使用的“元宝”,等等。目前,网络货币的“汇率”也只存在于其与人民币的兑换之间。
三、我国网络货币的本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货币虽然具有货币的某些特征,但其本质上并不是货币,而是真实货币的“代金券”。
首先,从流通角度上讲,其并不具有完全的流通性。在官方渠道中,网络货币只能是单项流通的。就是说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各种网络货币,但是网络货币不能兑换成人民币。而且,各大门户网站发行的网络货币只在其提供的网络服务和产品中充当“硬通货”。与发达国家真正的网络虚拟货币相比,流通性上还有差距。例如,美国贝宝公司(paypal)发行一种网络货币,可用于网上购物。消费者向公司提出申请,就可以将银行账户里的钱转成贝宝货币――这相当于银行卡付款,但服务费要低得多,而且在国际交易中不必考虑汇率。
其次,从货币发行角度来讲,其并不是靠信誉发行的。我国的这些网络货币是由各大门户网站发行,而发行量则没有上限。这些网站就像是一个个“造币工厂”,需求多少就会造出多少来。网络游戏的人们在娱乐中“赚取”大量的网络货币,而供应商则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在这种关系中,货币的价值体现出现不平衡,网络货币对于消费者是有现实价值的,而对于供应商来说那只是一文不值的数字而已。而在国外成熟的金融系统中,网络货币是由信誉非常好的IT供应商发行的,其发行货币的行为需要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管。
最后,从网络货币本身的定义来讲,也可以印证我国的网络货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的观点。学术界对于数字现金也就是网络货币是这样定义的:它是由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小额信用货币体系。我国目前的网络货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标志,是为了便利网上零星小额购物支付的需要,但其流通性和支付功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四、我国网络货币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网上流通的货币并不是现实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也不会对经济造成致命性的打击,或出现金融危机。但是我国的网络货币确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虚实交易中产权界定问题,利用网络游戏进行赌博犯罪的问题,不法之徒通过网络货币的流通渠道进行洗钱活动,以及在货币单项流动的条件下防止挤兑和央行铸币税流失的问题等等。
其实,监管才是问题的关键。2005年11月10日我国通过并公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下面简称《办法》),并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业务经营活动不受地域限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开办电子银行或增加、变更需要申请批准的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应由其总行(公司)统一向中国银监会申请。按照有关规定只能在某一城市或地区内从事业务经营活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开办电子银行或增加、变更需要申请批准的电子银行业务种类,应由其法人机构向所在地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申请。《办法》的适用对象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但涉及到网络货币,包括点卡等支付工具,到底应该归文化部、信息产业部,抑或是归属金融机构管辖,很多网络公司和游戏公司至今都没搞清楚。所以加强对网络货币的监管,尤其是其发行和流通的渠道,才可以真正地解决问题。
五、我国网络货币发展前景和挑战
网络货币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也为电子商务的兴起提供了客观条件。网络货币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便利,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所以,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而不是禁止。
另外,网络货币的盛行将给中央银行的管理带来挑战。第一,网络货币的发行加快了货币发行的非央行化趋势。如果对网络货币的发行认证不加必要管理,则带来的将不仅仅是铸币税收的流失,而是对整个货币供应机制的影响。第二,网络货币的流通将模糊货币层次的划分。众所周知,目前货币层次是按照流通性来划分的,但是网络货币具有极强的变现能力,使得M0,M1和M2之间的差异趋向模糊。这给货币量的控制和监测都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以网络货币为主要结算方式将大大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一旦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会使利率的变化幅度变得更小,浮动期限更短,如果中央银行不能准确、及时判断资本市场的变化,那么它通过利率进行宏观货币供给的调控能力就会减弱,这就对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对策与建议
面对全新的货币政策环境,中央银行必须通过监管建立新的良好有效的货币政策实施机制。
第一,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的使用、创造、流通进行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建立一套对应的法律法规,从而明确消费者、商家、银行和清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在发展电子货币的同时建立起对电子货币发行、流量、统计的监控体系及认证中心。对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要深入研究,以化解可能的金融风险。
第二,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为金融机构管理范畴的核心,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完善现行法律,补充适用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文,加强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促使网络银行的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网络银行的安全标准,建立安全认证体系。
第三,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进行规范,严格禁止不利于货币政策实施的金融创新,对每一项现有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对这种影响在电子货币时代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出准备。针对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负债,规定不同的准备金率。加强对风险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和控制。
篇10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 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金融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金融机构应该整合营销渠道,共享客户资源,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竞争实力。
2. 电子支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改进用户获取服务的方式,提高网络金融服务的效率,如加大银行服务网点的规模,丰富网上银行业务内容等等。同时,网络金融的发展也导致了支付服务市场的分工不断细化,非金融机构逐步加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行列,给我国传统的支付服务市场带来了冲击。据易观国际2010年8月10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546亿元,环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增长89%。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依附于
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其合作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较好地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准入门槛、申请规则、监督管理及处罚等予以界定,意在规范行业,为支付机构正名。
商业银行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利用恶意竞争等手段对非金融机构进行排挤,应该与非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利用自身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发出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工具,打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3. 信息管理技术。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各类信息以网络为媒介集中起来,在信息大集中的模式下,如何利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管理信息化,是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重视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向经营管理层、决策层的推进,不仅是提高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的紧迫要求,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外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已从提高内部成本效率管理、解决前后台业务处理问题,转向面对外部市场竞争、解决增值金融服务问题;从满足于账务处理的核算需要,转向致力于收集处理信息、筛选区分客户、规避风险、营销市场、解决新经济下信息不对称难题。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操作层进入管理层,成为管理决策的工具和竞争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银行业应尽快整合和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向管理决策层深入推进,发挥信息技术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把握业务机遇,规避经营风险,保障稳健发展。
4. 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各种交易行为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交易行为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在网上交易时,由于交易双方并不进行现场交易,无法通过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确认双方的合法身份;同时,交易信息要通过互联网传输,存在可能被非法盗取、篡改的风险;此外,由于所有交易信息都以电子方式存在,无法进行传统的盖章和签字,所以一旦发生争议或纠纷,需要保证交易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必要的时候还要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
必须从技术上、法律上保证在交易过程中能够实现身份真实性、信息私密性、信息完整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执行,从法律上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技术上,通过以pki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证书技术,方便、有效地解决网络金融中交易信息的安全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在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对不断发生的风险事件加以防范。
(二)营销层面
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营销手段已不再适用于网络金融。在网络金融环境下采用的营销称之为“金融网络营销”,它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营销,即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市场调查、促销和宣传。另一个方面,是指专门为网络金融业务而开展的营销活动,指金融机构针对网络金融客户的情况,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确定目标,开发产品,进行网络促销和沟通,实现网络金融服务的目标。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借助网络技术,确定营销观念,制定营销策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着重大的意义。
1. 营销理念。商业银行管理层要转变营销理念,重视网络营销,这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网络营销的前提条件。现代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应该以客户为对象,着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吸引客户。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由以业务为对象转变为以客户为对象,充分挖掘网络客户的潜力。商业银行要借助金融网络营销的特点和优势,来构架新的银行营销体系;要以金融信息化建设为依托,通过网络大力提升经营层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2. 网络品牌。由于网上银行存在于虚拟的电子空间,不同于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网站的形象就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如何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是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营销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具有独特风格、简洁形象、令客户印象深刻的网络品牌,是商业银行营销成功的重要标志。首先,要注意域名的保护,保证它的统一性和独占性,维护商业银行网络品牌形象,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采用中文域名是银行网络品牌保护的必备措施。例如,在2005年10月份,交行、中行、建行、农行、工行等国内各商业银行注册并启用了中文域名,用户只要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诸如“农业银行.cn”等字样,便可以直达各银行网站。其次,要整合网络品牌形象,实现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将分散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实现总体设计、整合传播,在客户心中塑造强有力的
品牌形象。
3. 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该细分市场,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网络金融产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的努力方向。传统营销方式因为各种局限,无法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全方位信息交流,不能准确对客户需求进行统计、行为分析。而网络营销的开放性和能够实时沟通的特性,克服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银行可以利用客户信息数据,比较快速全面地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群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的需求,研发设计网络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产品与服务。
对于高端客户,应根据其需求深度,开发差异化网络金融产品,提供能够彰显其身份、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选择。对于中低端客户,根据《中国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查询、汇款、转账是最常使用的个人网上银行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中低端客户群来开发此类产品。
4. 联合合作。联合合作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营销方式上,要把网络营销方式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二是在营销主体上,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的合作。
商业银行要把网络营销方式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有些客户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不够,有的产品单纯利用网络无法完全说明其作用和特点,可以用柜台营销或者热线电话等其他营销形式;采取价格营销吸引客户也是商业银行网络营销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目前,我国银行普遍对网上银行转账、汇款手续费实行打折,部分银行也在网上银行投资理财业务方面给予费率打折优惠;另外还有服务营销的方式,网络营销由于节约了人力成本,最明显的优势是它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强,因此网络金融营销的关键往往体现在服务过程中,优质的服务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网络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其他机构进行联合,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时空的无限制性,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网络“金融超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安全方便高效的在线服务。比如,商业银行可以与证券公司合作,推出相关的银证通产品;商业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将代收代付产品收入等传统产品通过网上银行来完成,同时在网上银行推销保险产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不断推出新的支付工具,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途径等。
(三)管理层面
网络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使得监管难度加大以及出现虚拟犯罪等问题。我国银行业也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发挥优势,努力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竞争力。
1. it服务管理(itsm)。网络金融依托于网络设施与应用系统的支持,需要花费大量it投入。商业银行在数据中心建成之后,应该凭借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对商业银行而言,建立it服务流程管理制度为宗旨的it服务管理(itsm)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itsm的解决方案可以彻底改变信息系统管理问题,通过itsm提供一整套创造服务、管理服务的方案,切实优化it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 经济风险管理。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网络金融具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形式;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应。
要规避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网络金融发展的规模,网络金融业务量增长的趋势,在对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银行未来几年的业务量进行评估,以此确定网络中传输的最大数据量,选择高可用性、低风险、高效率的信息技术,使用相应规格的网络产品。另外,在选择客户端操作软件时,既要考虑信息传输效率,又要充分考虑各类用户的使用习惯,避免由于不符合客户操作习惯所带来的客户流失。
要规避网络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可充分披露。只有全面、深入识别并定量化地评估产品创新风险,分析预防风险的潜在收益,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实现对产品创新的有效管理。首先,在金融产品的定位上,把握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产品特征在客户价值主张中所占的比重,达成产品精准定位。其次,针对金融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应建立产品设计子模块间的共同管理模式,相关部门和多个子模块负责人共同参与审核,确保并行工程的运转效率,将复杂产品创新中多角度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任务进行必
要的分解,分阶段审核,并根据统一的各阶段审核评价标准,明确产品创新各阶段风险管控和财务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从而避免风险遗传。第三,从内外部监管、市场、技术、财务、运营等多视角加强产品创新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控管理,对于风险评价指标超过一定量值的,提供降低风险预控措施技术模板,以利于提前释放风险。
3. 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加入我国网络金融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只有技术问题,而且还包括意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商业银行的专利越多,就等于控制在手中的核心技术越多,很自然会取得网络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集中我国银行业技术优势,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先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网络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让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人才策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