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

高职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肩负非常特殊的责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当代高职学生实现,所以当代高职学生的素质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未来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综合性的,除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其它素质,其中就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如果这些方面的素质跟不上,将来在社会中往往会吃亏上当。因此,在校期间我们就应注意培养高职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

我国出现的“苏丹红第一案”等,让我们认识到,在职业生活中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引导和约束,从而社会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个人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参与社会活动,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最美导游”文花枝和“最美学警”李博亚给全社会树立了榜样。高职学生是国家各行业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掌握职业生活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培养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基础。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鲁迅说过,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们在职业生活中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也同样需要职业道德来维护。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一)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1.调节职能:从业人员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2.维护职能:本行业的信誉。

3.促进职能:本行的发展。

4.提高职能: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法律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都是对从事本职业活动的人们行为的调节与约束,但职业道德体现的是对人们的自律,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则更多体现为社会对人们的他律,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二、职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生活中道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了解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对于高职学生求职、就业、正确处理有关职业的法律关系,做到知法、守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的培育包括:树立职业的理想;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根本;自信是法宝;积极心态;行行出状元;点滴做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一)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职学生要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1.提高职业道德认识

职业道德认识是反映人们对各种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只有对职业道德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职业活动总的各种现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陶冶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会积极影响人们的职业道德行为。

3.磨练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从业人员在履行职业道德责任和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力量。道德意志坚强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意志薄弱的人易受诱惑,经不起考验,容易丧失道德理想。

4.养成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道德习惯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特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对一个人的事业有关键作用,也可使每位从业者各司其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二)增强职业法律意识

1.要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一般法律

这些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

2.要学习和了解具体的职业法律

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并此学习和掌握与自己未来之夜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将来顺利从业奠定基础。

3.抓住职业法律内容的重点

(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按规矩办,按要求办,按程序来。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点滴积累,认真对待一切,不马虎,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形成规律。比如,康德80年如一日,五点准时起床,十点睡觉,准时步行到学校,准时散步。给学生强调“生物钟”的好处。

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培养职业情感,学习先进人物,进行自我反省,养成自律。

(四)良好职业法律素质的养成

篇2

关键词:民航;机务;职业道德素质;高职

民航机务是在地面上担任航空器机体、发动机及通信电子维护工作的人员。民航机务从事飞机检修工作,保障航空机务系统飞行安全,将机械原因飞行事故万时率控制在0.1以下,飞机完好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把飞机的安全隐患降至最小,是一项十分专业、高技术性的工作。

保证安全是民航行业最关键的职业道德规范,因为安全是公众对民航评价的第一要素,发生的任何事故都是对公众利益的直接侵害,也会对民航运输企业的信誉和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民航行业院校是培养民用航空机务维修工程生产一线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的主要教学、科研单位,在当前我国民航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针对机务学生的现状和特点,采用有效的途径提高机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现状与问题

了解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是构建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前提。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校企合作单位、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中选取了合作时间比较长,近两年来吸收我院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代表性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这些企业是:南方航空数家分子公司、厦门航空、深圳航空、广州飞机维修公司、白云地勤、天河机场等多家行业企业。调查问卷为了便于用人单位填写方便,设计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机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用人单位看重的职业道德素质,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调查对象为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和一线生产部门负责人。本次调查共向13家企业发出5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100%。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1份,问卷回收率93%,有效问卷278,有效率98%。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基本持肯定态度,并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院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现状。但仍然反映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培养

民航行业院校培育机务学生,为民航企业培养具有安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实践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为机务学生创设了条件优越设备齐全先进的实训基地,极大地促进了职业素质的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部分,也需要学校创设一定条件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培养,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从本意上来说,职业道德应当是应用型知识,而目前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因此大多数时候停留在说教上,容易流于形式。此外,高校开设的“两课”——《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涉及较少。

2.职业道德素质开发模式单一

目前我院对于机务学生职业素质的开发主要途径为就业指导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择业观与职业观的教育,同时向学生介绍民航行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与求职方法等。除此外,几乎没有系统对行业职业道德进行培养的课程,缺乏针对性,更未形成专门课程体系,削弱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获得的能动性。

3.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的队伍基本以两课教师和政工干部为主,目前尚未成立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和人才梯队,也尚未建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渠道。担任职业道德教育的这部分教师大多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一般非民航类专业出身,与专业教师相比,他们对民航行业的了解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二、推进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几点对策

1.将岗位意识融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岗位意识即对所处工作岗位应当担任的职责的理解。加强和提高机务学生岗位意识的培养才能确保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行业对机务岗位的要求。作为一名机务学生,务必要深刻了解并认同机务工作的岗位意识,才能自觉、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岗位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教职成[2006]4号文中提出的。做好工学结合,强化实践环节,是促进学生获取职业道德素质并实现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

工学结合也为象牙塔里的机务学生打开了触摸社会,深入了解民航业的一扇大门。优质民航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育基地。我国的民航企业具有完善的制度,优良的企业文化,拥有一大批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优秀员工。机务学生处在这样一个工学结合的环境中,通过具体工作环境和优秀员工的言传身教,很容易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例如机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更深刻地理解了三十二字机务作风,即“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遵章守纪;迅速准确、细致周到;团结协作、刻苦耐劳”,这看似简单的三十二字,却是机务队伍的思想内涵、行为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而这也是机务学生最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2.采用多元化的职业道德素质开发模式

民航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机务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行业对机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其中包含了从业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民航行业院校作为为行业企业培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校园内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能有效提升机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如何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呢?①校园文化包含在办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引入企业文化,就得从办学的各个方面都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生管理等等。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特色实训基地文化。目前我校实训基地硬件设施已颇具规模,软件设施还需耐心建设。以行业文化氛围建设为例,可根据行业运作条件的要求,搭建适合机务工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起同飞机维修车间典型工作任务一一对应的校内实训车间。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实施生产型情境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培养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训练的目的。在实训场地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创造更加真实的工作场景,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3.全员育人与专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并举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灌输和引导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熏陶和养成的过程。学校只有牢牢把握各个育人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为机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育做出有力保障。专业课教师应利用有限的课堂及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履行自己的职业职责。同时专业课教师的 “师德”“师风”都在潜移默化中强烈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此外,选拔和组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人才梯队是职业道德教育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而实现全员育人与专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并举。

4.充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隐性课程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对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工科机务男生而言,充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尤为重要。①营造行业氛围。在教室、宿舍楼道等地方可展示三十二字机务作风,行业企业简介、优秀毕业生荣誉墙等,突出行业介绍、先进的企业理念、行业标准等内容的宣传。②注重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航模制作大赛、技能大赛、民航知识竞赛、公益活动、参观行业企业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体验,增强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

5.借鉴企业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道德素质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也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讲明白。职业道德素质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态度,也需要学校加强科学管理严格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品格。可借鉴民航企业对员工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方式,将职业环境中的规约、法纪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在实训基地可以试行“公司制”班级管理,建立仿真行业企业管理模式。通过仿真企业管理模式,锻炼了学生实际管理和处事的能力,也拉近学生与行业的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习惯,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参考文献:

[1]吴万敏编著.行业标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篇3

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修养,不但要靠自律,通过自我修养来提高,还要靠他律,靠学校、社会组织来帮助来提升。其中,学校和企业是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点,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关键作用。

受各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与企业培养在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分属两种系统,两种体系,两种方式,致使校企双方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各自为政,高职生职业道德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协调。高职生职业道德的提高需经“学、知、行”过程,而这一过程,仅靠高校或企业一方都无法独立完成好。

培养并提升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校企双方都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整合两种教育资源,主动探索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采取校企互动的教育模式,创新高职生职业道德培养方式。实现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践,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锤炼的紧密衔接。

一、高职院校要成为高职生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的基地

职业道德是自成一体的学科理论,需要通过系统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才能掌握现代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从而提高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教学条件,应重点承担高职生职业道德理论教育任务。高职院校是培养企业员工的摇篮,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与企业对其的要求相衔接,充分考虑到企业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实要求,创新高职生职业道德施教的内容和方法。首先,将企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纳入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中,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生是高职院校的“产品”,而这一产品主要是为企业定制的,是否“好用”、“实用”,最终还是由产品的使用方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必须与企业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唯有如此,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道德素质才能符合企业的企业和标准,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要引入企业教育资源,充实到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企业是职业活动的践行场所,拥有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这是高职院校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共同打造职业道德教育平台。把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兵、优秀校友作为一种新资源让他们参与到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让他们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二、企业要成为高职生职业道德实践的实习实训基地

篇4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要求;职业素养培养

一、职业高中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现状

职业素养一般是指某个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职业高中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和业务素养等方面。因为职业指导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适当的职业指导包括职业陶冶、职业准备、职业训练、职业调查、职业心理测验、职业介绍、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设计等若干方面。

目前我国职业高中的职业指导人员水平较低,学生没能接受有效的职业指导。我国职业高中的教师主要有三类: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课教师。这些教师都可以是职业指导人员。我国职业高中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很少,只有在招生、上职业指导课程或者临近毕业时指导一下学生的求职简历,很少发挥职业指导人员的作用。无论职业指导人员还是这些任课教师,他们大多缺乏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培训,缺乏对市场、企业和政府政策的了解,缺乏相关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心理咨询、职业能力、相关法律常识、创业意识等方面的指导更是非常欠缺,不了解职业指导内容在实现职业高中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指导能力不足,形势分析能力欠缺,这肯定会影响职业指导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以至于他们整个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高中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要求

1.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灵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关爱学生等各个方面。职业指导人员应当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扎根于职业教育,为发展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人才,实现自身价值。职业指导人员还要具有职业责任感,爱岗敬业,对所从事的职业指导工作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浓厚的兴趣。

2.职业指导人员必须具备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职业指导内容包括职业陶冶、职业准备、职业训练、职业调查、职业心理测验、职业介绍、职业咨询、职业生涯设计等多个方面。职业指导教师要对职业指导的知识理论内容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这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提。职业指导人员要了解社会职业状况、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状况

3.职业指导人员还需具备职业指导专业技能并勇于实践。要实现职业指导的目标,职业指导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方法。除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方法、善于观察学生并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方法等等,也即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具有沟通的技能、指导的技能和咨询的技能。这些技能和方法的掌握需要在职业指导实践中积累实战经验, 掌握规律。

三、加强培养职业高中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

现阶段我国职业高中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现状与对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不利于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展开,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

1.增加职业高中职业指导人员的人才引进力度。职业指导是一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科学。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受过专门的职业指导培训,掌握不同行业或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经济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咨询和指导经验,将成为今后职业高中职业指导人员的必然要求。

2.完善职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从源头上把关,保证职业指导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指导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职业指导基础知识是开展职业指导的前提。职业指导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学、就业政策法规、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完善职业指导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可以从源头上把关,确保职业指导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指导知识基础。

3.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在职培训,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学习。职业指导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职业高中要经常组织职业指导人员的在职培训,确保职业指导人员可以不断学习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并不断增强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对职业指导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要注意培训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要充分考虑职业指导培训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能根据参加在职培训的职业指导人员的实际状况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篇5

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出现了“弱本强末”的态势。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新闻学专业在培养模式上都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采、写、编,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方面的培养。其实就新闻学来说,道德的培养才是我们应该抓住的根本。

(一)过于偏重“技能培养”

新闻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因此,很多高校在制定教育目标的时候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希望培养出毕业之后到媒体能直接“上手”的人。所以,我们考察一下国内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发现基本都是要培养前沿的、应用型的人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网络刚刚繁盛的时候,就在9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了有关于网络传播方向的课程,为网络媒体培养应用人才,同时也培养利用网络技术为新闻媒体工作的人。这在当时国内新闻学专业中是走在前列的。另外,我国其他大学新闻学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毫不例外地以“技能”培养为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掌握国家政策法规、通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的新一代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国家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构筑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的桥梁。另外,从2004年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确立了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专业为核心的教育思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适应形势调整了培养方案,“试图在双语新闻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网罗人才培养、重大新闻现实问题研究、与业界紧密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在长期理性的浸下,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以其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多少。”对新闻学尤其如此。很多高校在培养新闻学人才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培养熟练掌握采、写、编、评的技能性人才,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新闻学毕业生的功利色彩非常严重,尤其是在社会大环境的浸染之下,这些肩负着传播消息、社会守望功能的新闻从业人员却逐渐沦为了只求“自保”,没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人,甚至很多时候把舆论监督的职责变成对“长官”负责。

(二)不注重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培养

与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相对应的就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开设《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一类的关于职业道德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这类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其实,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德育才是最重要的。这么说可能在很很多人看来有失偏颇,但事实确实如此。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采访、写作、编辑这样的技能在参加到新闻实践中之后很快就可以熟练掌握,对于新闻编辑来说,选择新闻稿件、加工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组织版面、用方正飞腾进行排版这些工作可以在编辑实践中很快就可以掌握,但是新闻道德却不可以。很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参加到新闻实践工作中之后,面对种种诱惑往往会迷失自己,丧失新闻职业道德。“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从政治诉求、经济发展、市场需要等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追求新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本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在不知不觉地回避新闻从业者的根本职责所在。长期以来,新闻教育中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疏忽,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尤其是在从事职务活动时经常突破起码的社会道德底线,把新闻作为牟利的工具,并以身试法。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错位,是新闻从业人员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里关于大学之道的记载也同样适合于现在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的首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新闻学也是如此,在培养技能合格的新闻从业者之前,首先必须要培养品德高尚、至少是品德合格之人。但是,这正是我们目前的新闻教育所缺失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素质不过关,就导致学生在参加到社会实践工作之后,面对种种威胁、诱惑,很容易丧失职业道德甚至是人格。相对于其他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新闻编辑尤其如此。新闻编辑是媒体的把关人,所以对于编辑的道德有更高的要求。我国第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就曾说过编辑人员“非超群绝伦者不得预其列”,编辑人员必须“持论公允,不能挟私泄愤”。这都是对编辑人品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新闻要保证真实和客观,编辑必须做好把关人的工作,编辑必须是人品和文品俱佳的人。所以,在培养新闻编辑的时候,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以德育为本,培养合格的新闻编辑

面对现在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下,很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开始进行新闻教育改革。在就业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几乎所有新闻学专业改革都把改革的目标集中在“技能”培养上———新闻学专业的多面手,但是却忽略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最基本的“道德”。毫不讳言,一个新闻编辑即使是具有再好的职业素养,如果道德不合格,也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新闻编辑。其实,新闻工作是边做边学的过程。“新闻实务的技能只能保证你在上班的第一天、第一周有良好的表现,却难以保证你走得更远。”相反,即使新闻实务不过关,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只要虚心好学,最终还是会成为合格的新闻从业者。还是那句话,德育才是根本。所以,最合格的新闻编辑就是道德过关的编辑。培养道德合格的新闻编辑,从根本来说分两方面:

(一)个人品德的修养———人品

做合格新闻编辑之前,先做一个合格的人,即人品必须过关。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金钱和责任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大学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培养高学历的人、高能力的人,还是培养有责任感的人、人品过关的人呢?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三百六十行,德行为先”,这都是对于人品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于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大学培养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但最终都能成人。所以大学教育必须反思,对于学校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高的学历和学位是什么?归根结底两个字:人品。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人品、文品俱佳,那么是社会之福;相反,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和学问都超群,但是人品不好,那往往是社会之祸。新闻媒介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影响力已经被世界所公认。曾经说过:舆论导向正确,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党和人民之祸。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新闻从业人员,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新闻编辑。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的人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学专业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品。新闻编辑人品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道德修养应该是大学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但是都不是很重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大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一个道德沦丧的学生只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大学必须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把学生的“人品”列入考核的范畴,实行“一票否决制”。我国高校目前对学生的考核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不学无术”。对于学生来说,利用成绩来进行考核无可厚非,但是成绩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一个学生如果人品好、成绩好,那对于社会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一个学生如果人品不好而成绩优异,对社会往往是非常大的危害。比如“化学天才”刘招华和陈峰,把自己的天赋用来制作冰毒,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所以,作为学校,在考核学生时不仅要考核成绩,还要把道德列入其考核的一项,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可以实行一票否决制。一票否决,即是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品不合格,即使学生的成绩再好也不能评优、入党甚至毕业。

3.营造以“德”为本的氛围。这不仅是对学校而言,对社会也是如此。目前,我们的学校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或者是技能的高低来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或者合格。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是时候往往也看学习成绩,看是否是党员等一些条件,这对于培养人品好的学生是无益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有害的。导致了部分学生为了期末考试拿到高分,为了入党采取贿赂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为了培养德行优秀的人才,不仅是学校,全社会都要营造重“德”、敬“德”的良好氛围。

(二)职业道德修养

篇6

关键词:旅游业 导游人才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39-01

1 引言

导游人员是导游服务工作的主体,导游效果的好坏,游客满意与否都取决于导游服务的质量。然而,近年来,导游人员不择手段吃回扣、强制游客购物、辱骂游客或态度冷漠等事件屡屡发生,严重损害了导游队伍的整体形象。导游人员的职业素养该通过何种途径得以提高是一个亟待深思的问题。

2 导游基本素质与能力要求

导游人员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产品的质量,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为适应我国日益壮大的旅游业发展形势,对导游人才的发展也提出了一些要求:(1)导游人员应具有专科乃至更高的学历已是大势所趋,而基本的资格证书即导游资格证书则是导游人员的入行前提。导游人员应有合理的知识层次,不仅应当掌握旅游景点的相关知识,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知识,还需涉及心理学、美学、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2)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知识;熟悉旅行交通、食宿等业务知识;

(3)多方面的能力结构是导游服务必须具备的,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导游讲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4)拥有高尚的品性修养。坚决反对素质低下的导游不择手段地吃回扣,,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

3 导游人才培养现状

3.1导游人员知识结构不平衡

我国旅游院校建设已颇具规模,但高等院校比例较低。截至2012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在校生共计107.34万人,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在校生数为57.62万人,比上年减少3.93%;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在校生数为49.72万人,比上年增加2.85%。与本世纪初相比较,数据上虽然增加了一倍,但是高等院校导游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高学历导游人才的需求面临供不应求的境况。

3.2 导游人员素质低下

近年来,我国导游队伍规模快速扩大。但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偏低,这主要是因为:(1)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完善。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旅游管理被纳入工商管理大类下的子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广了,但旅游专业吸引力下降,旅游人才缺乏。加之现有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侧重于旅游管理方向,着重培养中、高级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取向导游方向的较少;

(2)由于都设置旅游专业,各校开设课程缺乏特色。课程结构设计中没有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特别是导游专业中的双语导游需要开设提高外语技能的课程;(3)不少院校基础设施水平偏低,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既没有必要的现代辅助教学手段,也没有固定的专业实习场所,缺少实际能力。

4 导游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二十一世纪是旅游业的黄金时代,我国在未来的旅游业竞争中将会更加激烈,而有否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是旅游业竞争的核心,针对上述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提高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了深入思考。

4.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有针对性地改革课程结构

旅游院校导游专业知识体系可分为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两大类,而目前的优秀培养模式要求高校打破传统的理论主导教学法,转向职业技能和理论相结合的复合教学模式,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另外,院校还可以开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如艺术类、社会类、思想道德类等。而对于导游人才中的双语导游,各院校可以设立专业语言课程,培养小语种双语导游。使外语院校培养人才模式和旅游院校培养模式相结合。

4.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旅游院校教学

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创新旅游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未来中国旅游业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就要求旅游院校有领先的思想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环境。要逐步淘汰落后的讲台、黑板式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互动教学方式。高校要切实做好市场的人才调研工作,适时适度地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行业相关单位紧密联系,建设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和校外“全真型实习基地,与企业资深人员结对,开展完成相应的任务。

4.3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教师的技能化和技能教师的理论化,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学历层次高、知识技能水平强、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要自觉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及时掌握旅游业的最新动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求适合导游专业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导游教学的效率。同时,学校也应当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提供进修、培训、考察、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等机会。

5 结语

导游是服务行业一线工作人员,良好的职业服务意识是成为一名合格导游的先决条件,能说会道、细心周到、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知识丰富是旅客对导游人员的期望。因此,建立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4,(11).

[2]志萍.导游技巧与模拟导游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导游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素养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高职院校成为我国旅游人才尤其是导游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导游人员,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调查,目前在旅行社等相关行业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或接受过职业学校教育的人员占业内人数的45%以上,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可以预见,高职生将成为各旅行社的主力军。众所周知,导游处在旅游业的第一线,是旅游行业的窗口和形象,导游队伍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业整体经营水平。然而与近几年旅游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相对立的是导游职业的社会评价却在急剧下降,导游行业日益暴露出导游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较差、人文素养不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未来导游队伍建设的关键。

一、导游职业素养的内涵

笔者结合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旅行社行业对导游人才的素质需求,认为导游人员的职业素养应该包含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五方面内容。

(一)职业意识

职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意识有:政治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市场和营销意识、奉献意识、舍弃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计划意识、健康意识、危机意识、换位思考的意识等。

(二)职业心态

职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心态有:积极的心态、认同自己职业的心态、主动的心态、自信的心态、终身学习的心态、包容的心态、一视同仁的心态、平等的心态、感恩的心态、抗挫折的心态、能吃苦的心态、竞争的心态等。

(三)职业道德

职业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有:爱国爱集体、爱家乡、热爱旅游事业、敬业、乐意为游客服务、情操高尚、作风正派、严于律己、遵纪守法等。

(四)职业行为

导游人员的职业行为主要是指导游人员对工作、对旅行社、对上司、对同事、对游客、对与旅游相关的合作企业、对自己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导游职业素养的成熟程度跟导游是否坚守这些职业行为成正相关。

(五)职业技能

导游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导游工作岗位对导游人员专业服务技能的要求,主要有:能规范自己职业生涯、具备导游工作所必备的知识素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善于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良好的导游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二、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导游专业人才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但也出现了诸如从“知识至上”转向“技能为上”的教育模式的现象,如高职院校导游专业教育过多的注重经济效益和企业经营方面的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过多注重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导游职业素养养成的科学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积极提倡校企合作,却忽视了校企合作中学生导游职业意识教育等等。职业素养在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被边缘化,这恰恰也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很多的不足。高质量的服务和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而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导游专业人才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功发展的关键。

(二)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落后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导游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成熟。第一,90%的旅行社没有建立健全导游人员培训体系,没有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和人员负责对新导游入职或日常的培训工作。旅行社管理者大多抱怨学校教育或培训不到位,但却没意识到高素质的导游人员的培养,行业企业提供的环境是其成长的关键。现实中,导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了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后,进入旅行社之后主要从事旅行社的导游工作,接受一些简单的业务培训,如导游词讲解、跟团锻炼,而旅行社对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素养、团队的服务技巧的培训不重视。第二,旅行社行业主管部门对导游人员疏于管理,注册导游每年参加旅游行政管理举办的年审培训,只要交纳了年审费就可以顺利通过年审。培训内容与学校所授课程类似,导游参加年审的积极性低。第三,导游人员终身学习的观念没有形成,85%的导游人员忽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对导游工作的经验总结不足,机械地重复带团工作,影响自己导游服务品质的提升,也影响了旅行社和地区品牌导游的养成。

三、完善导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一)努力提升导游职业的社会地位

高职院校是导游职业素养培养与形成的起点,更需要全行业全社会共同关注扶持导游专业人才的成长。导游职业社会地位的提高与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政府、主管部门和旅行社要重视并重新评估导游岗位和其职业能力,要意识到导游在工作过程中责任重大,因此只有健全导游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公开合理的小费制度和考核机制,让导游人员有能力有信心来承担责任,并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第二,旅游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力量,普及旅游知识,公布旅游信息,引导国内游客理性消费和自我保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报道优秀导游的模范事迹,重塑导游的正面社会形象,教育游客尊重导游服务人员和熟悉、接纳小费制度。

第三,旅行社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导游人员,尊重并热爱导游人员。摒弃旅行社之间低价恶性竞争,推行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避免以减少导游待遇来降低经营成本,使导游人员有信心做到爱岗敬业、爱企业,与行业企业发展共进步。

(二)创新导游“领班”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

教高(2006)16号的精神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导游专业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目标,以旅行社企业导游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创建并实施“领班”型人才为模式,进行课程优化设置,比如可构建紧紧围绕职业素养的人文素养、职业能力、拓展潜力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摒弃旅游企业部门负责人、导游眼睛只盯着游客的钱袋子的陋习,培养学生诚信、热爱旅游事业的职业操守,重视人文素养、拓展潜力对导游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如在一般的思想政治和职业礼仪教育基础之上,可以开设专业认知、企业文化培育、角色体验、野外拓展与团队合作、不同团队的导游词编写、人际沟通与交往、商务谈判、危机管理、消费与服务心理等课程,并贯穿于整个“领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

(三)建立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强教之本,是课程包的开发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授学生以“渔”,其本身必须具备“渔”和授“渔”的技能和素养。因此培养职业素养高、技能过硬的导游人才,要求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由学校的教师和校外企业的兼职教师构成,进行基于“领班型”人才养成和工作过程的有效教学。校内教师的“双师”素质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下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要求常战常总结,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培养缺什么,并开发针对性的课程,服务于教学。抓住校内教师的特点进行有效地培训升格,如30岁左右的年轻骨干教师是重点,肯学肯干肯奉献,创新能力强;40岁左右的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喜欢安逸,不敢尝试下企业,可他们又是教学力量的核心。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有效可行的挂职机制,提高“双师”的素质。

(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

为了加强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在课程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与各个旅行社或旅游公司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协议、订单培养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如教学过程中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真实聘请企业方员工一同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开设行业与企业文化课程、增设能提升导游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讲座、活动、实践或微型课程等,使培养的学生能真正符合市场及企业的需要。

(五)构建导游队伍的继续教育制度

构建企业、主管部门、学校“三位一体”的导游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第一,旅行社企业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设立人力资源部门和专人进行负责。对在职员工和新入职的导游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旅游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当地风情、导游词讲解与编写、团队操作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第二,主管部门要发挥对导游人员的监管引导作用,严格执行导游人员的年审制度,培训内容要跟上行业、市场变化的节奏;监督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培养与管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导游培养,为企业和学校搭桥。第三,高职院校对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毕业生继续教育方面的实施情况,并与合作的旅行社、主管部门积极商讨制订导游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形式与方法,推进导游人员职业素养的养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黄华,等.“5.12”地震后对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的新认识[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56-57.

[2] 侯伟红.导游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5):231-232.

[3] 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49.

[4] 刘永滨.对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157-158.

[5] 周红雨.谈完善高职导游专业培养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3,(3):76-77.

[6] 魏凯.高等职业教育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篇8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信息素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46

1 高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信息素养指的是人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能力,这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包括了信息知识、能力、意识、情感和伦理等。信息素养是人生存、学习和发展必备的基本素质,这一理念现如今已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同。已经有学者明确指出,信息素养对一个人的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笔者同意此观点。

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化的能力,包括了发现工作机会、获取工作以及保持工作机会等能力,它所考验的是学生的思维、学习、应变和适应的能力,而学习能力是最基础的。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层面体现在获取知识、筛选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之上。而对信息的寻找和筛选、处理和运用,甚至是创造性使用知识信息,这些都有赖于学生的信息素养。

2 高职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2.1 信息意识淡薄

高职生普遍缺乏信息积累、管理、利用的意识,对自身信息需求不明确,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的情况较少,信息意识封闭。换而言之,即使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未能形成“去图书馆”或是“上网查询”此类的意识。

2.2 信息技能较弱

高职生信息处理能力较差,信息技能弱,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查找、筛选、分析和交流,更不用说信息加工厂创新和有效传递了。也就是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信息技能的态度普遍存在偏差,虽然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活动,但是多数仅限于娱乐范畴,比如打游戏、看电影、聊天等,而专业化的网络信息咨询却少之又少。

2.3 缺乏信息道德

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免疫能力的不足统称为信息道德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高职生尚未形成保护和行使自己信息权利的意识,信息法规知识严重缺乏,信息道德认识不足,部分高职生对网络恶习、网络犯罪态度漠然。

2.4 信息素养教育不足

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导致了高职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部分高职院校虽将信息素养培养课程的高度提升到了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但是由于教学平台、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缺失,致使信息素养培养课程的发展依旧停滞不前。

3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生信息素养培养对策

3.1 抓住新生入学“第一课”的教育契机

大学新生的“第一课”教育至关重要。新生入学时需及时安排学生参观图书馆,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在图书馆中设置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意义的PPT,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此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体验活动、有奖竞答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多个维度体验大学图书馆。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找图书馆”的意识,跨出高职生信息素养培养第一步。

3.2 融合信息素养知识与专业课程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有利于实现信息素养的连续化、长效化教育。事实上,信息素养本也不是独立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表明,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需加强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协同合作,将信息素养纳入专业日常教育和教学实践当中。比如,在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中,可以设置岗位调研、专业查找、职业规划等内容,在这个过程里引导学生进入图书馆,查询信息,形成检索报告,以此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对自身的职业有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批判思维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在对信息获取、整理、鉴别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创新能力。

3.3 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可借助校园内网、移动通信设备等实施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嵌入式教育,强化对高职生的日常信息技能训练。知识的获取可通过学习,能力的获取则更强调训练。高校图书馆要依托内网平台,搭建在线网络信息素养教育阵地。图书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构建专业课程参考资料库,其形式强调多样性,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另外,还可运用QQ群、微信群、微博等交流平台,一方面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师生沟通,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以便提供更够针对性的指导。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教育也强调与时俱进,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都在广泛应用中,因此还可建立相应的移动端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比如移动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在线查询、咨询、阅读等服务,拓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3.4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近些年来,大学生黑客攻击网站、制造和传播谣言等犯罪事件频发,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网络道德的缺失。大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但是心智的发展却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针对他们的信息素养教育,则可借助学校社团的力量,例如许多学校都有的“读书协会”,社团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信息技能,亲身感受信息技能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想学生传输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从内心约束自己的行为,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氛围。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亦是如此,两者的融合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和系统化的工作,需要多方配合与努力,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高职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也是学生认知自身职业价值和职业理想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会丽,杨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6).

[2]赵红.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生信息素养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03).

[3]张立荣,刘秋红.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13).

篇9

关键词:综合素质;传统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与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17-03

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信息技术带给制造业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的改变,以及以机器为特征的传统技术时代向着以信息为特征的系统技术时代的迈进,高校承担着输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我们培养的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栋梁之才。因此,在学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它既是大学生正式进入设计研究领域的开始,又是大学生未来独立工作的预研性准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它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训练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设计研究程序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和综合性的训练。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模具方向是典型的传统专业,主要研究塑性成型理论以及锻造、冲压、塑料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几十年来沿袭下来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多围绕锻模、冲模、塑料模设计,主要考核学生在设计方面全面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多用设计图纸的张数衡量。反映到毕业生身上,学生在企业管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结合以及知识面的拓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较差,使学生就业时很难马上适应现代企业产品开发模式、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传统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知识应用面窄、技能培养不全面的现状,通过对毕业设计选题及指导方式的合理性、科学性的问卷调查研究,探讨培养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途径。

一、调查问卷内容

本研究就毕业设计选题及指导方法的相关内容对本校塑工方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如下:

1.选题方式。①你认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选题方式?a.教师指定b.学生自由选择c.教师和学生协商d.其他(请注明)。②为了更好地搞好毕业设计,你认为什么时间下达毕业设计课题目较好?a.毕业设计开始前一年b.毕业设计开始前半年c.毕业设计开始前d.其他(请注明)。③你认为毕业设计持续时间多长为最佳?a.14周b.18周c.26~30周d.其他(请注明)。

2.选题内容。④你认为毕业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本专业学科范围之内b.跨学科。⑤如果选择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课题,你会选择:a.工艺设计b.模具设计c.设备设计d.其他(请注明)。⑥如果选择跨学科课题,你会选择:a.专业和计算机结合b专业和管理结合c.专业和机电结合实际d.其他(请注明)。⑦你想选择的毕业设计类型是:论文类b.设计类c.软件类d.其他(请注明)。

3.指导方式。①你认为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应采取的指导方式是:a.灌输式b.启发式c.完全由学生自发探索d.其他(请注明)。②毕业设计期间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是:a.看管式b.学生自我管理c.教师定期检查d.其他(请注明)。

二、研究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整理,对调查结果作以分析:

1.毕业设计选题方式。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方式提出了三个问题(如图1~图3),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更趋于主动,由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方法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希望与教师协商的学生占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半年下达题目较好,这样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熟悉和了解自己将要做的工作,为更好地进行毕业设计做准备。如果下达题目时间太早,学生们还在课程学习期间,没有时间去考虑。而下达时间太晚,准备的时间又不够充分。大部分学生希望毕业设计用18周,即一个学期时间完成,以通过该环节充分锻炼自己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用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以便完成得更好。另一部分则希望还像原来的14周。

2.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关于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提出了四个问题(如图4~图6),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还是愿意研究本专业学科范围内的内容,以使所学知识充分运用。还有部分学生希望能研究跨学科内容,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在课题类型方面,学生还是对模具方向情有独钟,这主要是和近几年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关,模具行业搞的红红火火,学生也希望在大学最后阶段加强模具设计能力的锻炼。

目前,企业都在提倡现代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已非常广泛。学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找工作也容易,因此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题目能和计算机结合起来。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许多设计的机会,使学生以为毕业后大多从事设计类工作,而对论文、软件等类型的课题不是很熟悉,可能会失去科学研究和开发的机会。

3.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凭借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以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全面的素质。还有少数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生,希望由自己自发探索,却没有一个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指导。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具有自我约束力,无须教师整天像家长一样看管自己,只要定期检查工作进展即可,甚至连定期检查都不必,肯定能完成工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专业的学生已不满足于被动的选题和指导方式、陈旧单一的课题内容,他们对毕业设计更趋于主动,希望毕业设计的内容能够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拓以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同时,希望通过毕业设计过程锻炼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

篇10

关键词: 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体育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普通高等院校有一定差异,其主要以职业化培养为主,强调学生在专业上的实际操作技能学习,并不是全科性教育。其教育在于积极地让学生赢得市场的认可,获得更高的就业率,为个人谋生获取应有的实力,同时为社会提供实用性人才资源。职业素养培养,包括学生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思考能力、实操能力等,需要学校方面依据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育的组合来强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体育教学对职业素养培养的价值

体育教学包括是学生的体能训练,关系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思想意识、生理机能改善等。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团体训练构建个人的团队意识。体育锻炼中,部分活动可以通过团体人员合作完成,个人在团体中可以充分发挥自主能力,同时要积极地考虑团队的整体情况,提升整体训练的成果。个人需要在团队中依附于团队,服从于团队的需要,以团队的成果为努力方向,从团队整体考虑,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个人的视角。同时在团队中,要求发挥各方面综合能力并进行有效配合,但不是进行个人主义,要以团队情况为落脚点。分析团队的具体情况,分析在训练中团队的优势与劣势,进而以优势努力弥补不足,懂得训练项目的特点,让团队情况符合训练项目的规则。

作为基本的体育课程,其中包含的体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职业素养中,除了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思想能力外,健康身心状态也较为重要,这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尤其是当下职业文化中,需要个人依据企业需要进行不同上班时间的转换,对于个人体质情况有较大的考验。如果个人体质情况差,可能无法应付高竞争压力下的高负荷工作状态。同时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对于个人心理是一种调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心状态,则无法有效胜任工作。体育课程通过体能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个人体育锻炼的习惯,即便在从事专业工作后,保持较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对于健康心理的培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二、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方法

(一)领导层面要增强体育教育改革意识

在传统高职教育中,体育课程主要是锻炼学生体能,丰富高校课程内容,缺乏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强烈意识。在领导层面要积极改变观念,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在体育教学的人才资源、硬件设备配备与规定的支持上,让体育教学改革有充分的外在环境,促使相关人员积极做好体育教学实际操作。只有在领导层面充分重视,才可以在执行层面调动积极性。要做好相关工作的监督审核及各方面条件支持,正反两方面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要想促使领导层的重视,就要积极强调职业素养相关方面与体育教学的联系,让体育教学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当下中国群体亚健康人群日益广泛,强健的身体状态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成为个人一切努力的基础。在课程建设上,要积极进行体系化的全面建设,避免非专业性管理的无效性。

(二)加强教师资源建设与资源利用

对于体育教师的选择,要充分尊重专业性,教师要有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理论,灵活展现多种创意性的体育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到学生认可。在教学内容上多吸取优秀成功经验,同时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在对应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设置上,要充分依照专业情况等做对应的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资源引进与考核上要更为严格,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教师在校期间要做好对应的实操与理论考核,对教师的全面素质做有效的监督与培养。针对教师情况,加强教师培训与学习,积极吸纳行业内的优秀成果与理念。考核除了专业性考核外,也要发挥学生对教学情况的监督作用,积极通过各方面资源对教学情况做有效反馈,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对应的教学调整。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积极提取专业人员意见,多通过教师实际教学情况做有效情况反馈,充分了解教学一线情况,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不规范指导引发的改革误导。

三、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地以时展情况及职业素养建设为基础与目标,让体育教学积极开发实际的潜能。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教学的作用需要精心设计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懂得利用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通过多方面资源整合促成实际教学效果的强化。同时要注重教学反馈,依据实际情况做对应的教学成果研究,促进教学中经验的价值挖掘。

参考文献:

[1]张光宇.对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