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安全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态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分析与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模式下,农户保留自身对土地的所有权和承包权,将土地的使用权在主体上进行转让,这是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生态安全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生产力,在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村土地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
农村土地是农业生态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生态安全也是基于农村土地之上的。能够有效保障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使农村的土地能够处于一个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农村土地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农村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
农村土地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的重要媒介,农民通过土地来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生产出相关的农业产品。而农村的土地根据其使用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形式,这其中的每一种形式都有其固有的生态子系统,其生态子系统不但能够实现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换,同时还能够与其他生态子系统之间进行相互的转换。因此,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土地上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农业产物以及其他多种资源之间的和谐发展,农村土地在形式用处上进行转变,其中的生态子系统也会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也正是保护了农村土地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力。
1.2农村土地利用的粮食安全功能
农村土地上的粮食安全一是指粮食产量的安全,二是指粮食质量的安全。粮食作为农产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其质量与产量上都是社会中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而对于粮食的产量需要对其种植土地的数量有着一定的要求,粮食的质量则需要对其种植土地能否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保护农村土地的耕地数量也是满足了人类对于粮食的基本需求,而在土地流转上也需要基于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来进行流转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土地的质量与数量,并保证高产。
2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长治市政府一直大力提倡在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来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但由于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以及土地流转发展的还不够成熟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在现阶段农业生态安全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态安全严重失衡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双重关系。而随着长治市城镇化的建设越来越深入,城镇化的建筑已经使得农村土地在流转上的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土地流转几乎只存在于农与农之间,现在部分农村土地流转则转为非农业的建筑上。而用于建筑之上则会破坏土地中的生态平衡,影响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生态安全之间的严重失衡。
2.2土地流转之后的“非粮化”倾向
“非粮化”主要是指农村土地在流转之后,在不改变其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在种植粮食以外的经济作物上。“非粮化”本身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频率越来越高,农村土地“非粮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截至目前,在山西省的部分地区农村土地“非粮化”的现象已经超过了60%。这也就使得可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减少了,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
2.3土地流转后形成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山西省长治市中的土地流转情况来看,农村土地的使用者只会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使得部分人在进行农产品工业化的生产时,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的耕种,导致地力耗竭,土地的质量渐渐衰退,对于土地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很严重的破坏。
3农村土地流转的策略
3.1严格控制“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出现
应当严格控制农村土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发生,不能够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安全。在山西省的部分地方政府很容易在土地流转中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盲目追求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政绩,过度干涉土地流转的进程。因此,政府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起到导向作用,加强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土地流转用途的管理,严格整治以农业生产的名义进行土地流转,却在土地流转之后转为其他用途的现象发生,并对其采取强制管理及处罚等措施。同时,还需要大力宣传农业生态安全的内容,提高人们对农村土地生态平衡的认识,使人们能够了解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观念,只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才能够使人们能在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合理的进行农村土地流转。
3.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规则与制度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流转的基础所在,通过法律与规范能够有效的约束土地使用者的各项行为,能够在土地流转之后的使用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安全。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需要站在农业生态安全的视角下并结合长治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分配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区域,在保护农村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加强省内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时,政府还需要规范整个土地流转市场,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让长治市内的土地流转能够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并按照政府所制定的市场规则合理的进行土地流转,提高转入方与转出方之间的责任意识,让转出方在土地流转对象的选择上能够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与转入方签署相关的合同协议,也让转入方在农村土地的使用中能够受到合同协议的约束,从而将农业生态安全贯彻到土地的使用中去。
3.3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
由于部分人在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时,只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土地转为非农业用途。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对农业生产进行一定的补助,但由于目前长治市农业补贴采取的是“补贴随户走”的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真正的将农业补贴与土地用途相挂钩,使得农业补贴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者的头上。农业的补贴政策应当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通过农业生态补贴制度的完善,将农业补贴与土地用途联系起来,使农业补贴能够正真的落实到农业生产者的头上,以此来促进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动力,同时也能够在土地流转中让更多的土地使用加入到农业生产的活动当中,防止土地流转“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现象发生,促进生态化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
4结语
篇2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之巨、规模之大、通车里程增长之多、惠及农村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有效改善了农村对外交通条件。农村公路的地位正从以前的干线公路的补充提升到整个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的城乡之间、农村之间交通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得更加突出,其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也已逐步彰显。当前,农村公路已进入建设,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方面任务更加繁重,实施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势在必然。
实施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谐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体现,是创建节约型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事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生态公路的概念
“生态公路”这一概念虽出现不久,但已受到多方关注。许多以生态公路为名的公路建设项目也已陆续上马。然而关于“生态公路”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确切定义,围绕着这一概念存在很多争论。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公路建设的思想、理念和实践。
事实上,把握生态公路并不应在表面上死抠字眼儿,而主要应深刻理解它的思想精髓,要把握住它的神而不是形。生态公路主要是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公路发展的方向,从这一点来看其基本思想和总体思路是相当明确的,具体的细节问题要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充实。因此,叫什么名称倒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在公路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生态的发展标准,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使公路既能高效、快捷、安全、舒适地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容。因此,与其说“生态公路”是一个类型概念,不如说他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即它主要不是指某一种、某一类公路,而是指一种公路营建的思想和理念,是公路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二、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内涵
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而应是在把握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尽量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实现农村公路生态化,主要是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和目标:
(一)实施原则: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原则,设计先行、规划控制原则,建设与保护并进原则,线形与环境和谐原则,节约资源与变废为宝原则,交通文化与乡土文化共建原则。
(二)实施目标:通过实施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使全市农村公路在“两个确保”的前提下,实现五个“最大限度”。即,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大限度地恢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乡土风格。
三、实施方法
(一)安全第一、质量至上。要坚持按照“好字当头,质量为先”的原则,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1.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建设单位要具体落实工程质量负责制,细化质量工作目标,强化质量管理,建立责任明确、目标明晰的质量管理制度。监理单位要加强工程现场检查和巡查力度,对工程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工序要加强旁站。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文本和合同规定组织施工,明确质量、安全责任人,制定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配备必要的压实、拌和、计量和试验等设备,强化施工质量、安全自检,确保工程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工序质量、安全管理不缺位、不断档、不留死角。
2.拓展“阳光工程”内涵。一是要积极探索和推广人大监督、党政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构筑有效的综合监督网络。二是要将公示内容从主体工程拓展到附属设施,不断提升主体工程和安全设施等附属工程质量。三是要鼓励检举、揭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质量监督部门对质量举报应及时调查处理。
3.落实安全保障设施。一是要按照“同步设计、同步审查、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的原则,对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积极实施安全保障设施;二是要加强对安全设施施工质量的监督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切实为行车安全提供保障。
(二)设计先行、规划控制。
1.确立理念、用心设计。一是要把保护沿线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作为重要因素,在各专业设计中予以最大限度地考虑和体现。二是要重视路基防护及排水设计,在保证边坡自然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植物防护或工程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设计方案;边沟等排水设施尺寸、位置、防护应结合农田水利灌溉,合理设计满足排水功能要求,尽可能采用小、暗、绿的型式。三是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减少高填深挖,少占林地或耕地,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2.完善规划,合理布局。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一是要按照“安全、便捷、节约、实用”的原则,合理确定路网规模,避免一味贪大求全。二是要合理确定路网布局,使农村公路更加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加符合农村地区的发展要求。
(三)建设与保护并进。工程施工前期要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原地面的扰动,减少对地面草木的破坏,需要爆破作业的,应按规定进行控爆设计;雨季填筑路基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临时用地在工程完成后要及时恢复原状;要完善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加强施工便道的管理,严禁在指定的取(弃)土场以外的地方乱挖乱弃。工程建设后期要在节约投资的前提下,以生物措施为主,通过复绿、还耕等措施,积极实施恢复性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四)线形与环境和谐。农村公路路网布局和路线主要控制点选择,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生态等因素,处理好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地区的关系。在公路平面线形的选取上,要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老路,尽可能避免大填大挖;在公路纵断面线形的选取上,要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布线,尽量减少填挖高度,避免产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使路景相融、路景和谐。
篇3
关键词 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现状;措施;成效;浙江庆元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32-01
庆元县农村能源工作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总要求,依托农村沼气(中央投资)项目强有力的支撑,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项目带动,农村能源工作大力推进,亮点纷呈,成效明显,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庆元县农村能源建设与利用现状
1.1 农村能源建设
从2005年开始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县有沼气用户8 180户,建成5个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村,大中型沼气项目1个,沼气整村集中供气示范村2个,农村小型连户沼气8个,农村太阳能推广利用3.1万m2,沼气后续服务网点76个。农村能源项目总投资达5 000万元以上。
1.2 农村能源利用
目前庆元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用能主要以使用清洁能源液化气、电、沼气、太阳能为主,非清洁能源薪柴、煤炭为辅的用能方式。据庆元县农村能源办公室2013年度《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情况统计表》资料显示,全县有农村人口18.8万人,用能总量折标煤约4.62万t,人均用能折标煤0.25万t,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4.3%。其中使用清洁能源折标煤2.51万t,占54.3%;非清洁能源折标煤2.1万t,占45.7%。非清洁能源来源主要是薪柴、煤炭,2013年薪柴使用2.23万t,折标煤1.84万t,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8%;原煤使用0.37万t,折标煤0.26万t,占农村生活用能的0.06%。随着农村清洁能源的普及发展,除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外,农民对薪柴等非清洁能源的用量也相对减少。据庆元县林业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庆元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3%,被国家环保局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和“国家级生态县”。
2 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工作,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为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来抓。早在2005年,县政府就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庆元县农村沼气设施项目领导小组”,形成了县政府牵头抓总,农业部门具体抓,各部门分工负责,农民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并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县财政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列入各项目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明确了工作职责。
2.2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逐户设计,统一施工,坚持质量第一。一是项目建设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从事沼气池建设的施工人员必须获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实行“谁建造,谁管护”的原则,力求建池户受益;二是要求各施工队伍和技工都按相关的建设质量标准规定进行施工,真正做到“四统一”,即建池标准统一、安装规范统一、施工程序及方法统一、技术验收标准统一[1-2];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县农能办的工作人员经常下到项目村进行检查、跟踪服务,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监督作用,村干部、农户全程参与项目实施监督,确保建成“村民满意”项目。
2.3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建立规范的资金使用制度,确保项目资金按规定专户核算,专款专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遵循质量第一,户用沼气项目建设的沼气池必须经县农能办验收合格后,再由县农业局通过财政专户统一按户支付补助资金,对户用沼气灶具及配件等关键设备选用农业部公开招投标产品,做到了阳光操作。
2.4 加强项目安全管理,确保项目施工安全
项目建设始终都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加大了安全宣传,对技工反复强调安全生产,提高技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制定安全生产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规定技工要负责向农户说明施工现场的安全注意事项;三是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与施工单位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四是加强了检查指导,确保项目安全施工、放心施工[3-4]。
2.5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确保项目资料完整
为准确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投入运行的情况,县农能办加强了项目建设档案的管理,对建成投入运行的建池户、设施及时建卡立档,做到建设一户,立卡一户。
2.6 加强后续服务管理,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农村能源项目后续服务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成立了“庆元县百峰沼气专业合作社”,组建了76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以区域形式将沼气后续服务功能涵盖全县278个沼气项目村。通过建设形成了“农村能源办公室―百峰沼气专业合作社―乡村服务网点”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服务网络将主要承担农村沼气项目的后续服务工作,积极探索了后续服务新形式,逐步建立一种“有偿、自愿、合同管理、菜单式”服务新模式。
3 农村能源项目取得的成效
农村能源项目的推广应用既可解决农民生活用能所需,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5],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节支增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3.1 生态效益明显
庆元被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和“国家级生态县”,是瓯江、福安江、闽江源头。庆元农村能源事业长足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三江”水系的保护起重要作用。据2013年林业调查,庆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3%,为浙江省之最,生态效益明显。
3.2 经济效益显著
年处理污水48万t,年利用沼肥8万t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4 结语
庆元县农村能源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整村集中供气项目的示范推广,一些农村能源设施的相继建成,势必成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两区”建设和发展循环农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5 参考文献
[1] 王金玲,王珍,陈伟华.开发利用农村能源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29-130.
[2] 张和平,张司达.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类型分析及重点发展领域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212-213,215.
[3] 谢明明.推广新能源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J].种业导刊,2013(8):31-32.
篇4
【关键词】农村水资源污染生态用水机制多方参与
一、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含义及特征
我国生态用水研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不同的学者对于生态用水有不同的界定,而产生差别的原因在于对水资源的理解不同,对生态环境的范围界定不一致以及对需水和用水的内涵认识不同。所谓生态用水,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稳定状态时所实际利用的水量;生态需水是指在一定的生态保护、恢复或建设目标下,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维持良好的稳定状态时所需要的水量。[1]人类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人类在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的用水应当归属于生态用水,本文着重分析农村的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以及村镇企业用水这三个方面。
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即要改变农村现有的不合理的用水现状,需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资源污染两个方面着手,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用水量尽可能的接近需水量。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需水量远大于用水量,所以人们会自觉珍惜水资源,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节约用水、循环用水。而对于水资源相对富足的农村地区,由于人们的节水意识不高,或者灌溉技术使用不当,或者对于一些可收集进行再次使用的水从不予以重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以致于生产生活中的用水量远大于实际的需水量。所以,要在这一类水资源还相对富足的农村地区构建合理的生态用水机制,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这种水资源的浪费,让村民自觉地只采用自己实际所需要的水,最终使得总体的用水量尽可能的接近于需水量。
另一方面,水资源污染情况得到有效防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构建合理的生态用水机制,不仅需要对水资源的采用量进行合理控制,还要保证未被采用或者无需采用的水资源的清洁与安全。在农村地区,无论是土壤还是水面都受到各类残留化肥农药、重金属等物质的污染,有些水资源富足的地区,实际可用水量在逐年减少。[2]因此,要实现合理的生态用水,一定要治理好已被污染的水资源,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的再次发生。
二、构建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迫切性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已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将从农村水资源的利用与污染现状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危害探讨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迫切性。
1.农村水资源利用与污染现状
农村水资源主要用于农民生活、农业灌溉以及村镇企业生产。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镇企业不断增多,人民的素质却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蒸蒸日上,农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第一,水资源浪费现象大量存在。对于一些从未体会过缺水的痛苦的农民来说,有的使用自备的水井,有的使用自来水但却并不按用水量的多少,而是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补贴,象征性的交费。因此,将洗完菜淘过米的水一一收集起来再利用,例如去冲厕所浇灌作物等,实在是一件非常麻烦和矫情的事情。当然,他们自然也不会去思考7升的抽水马桶为什么要被5升的淘汰掉,甚至会觉得水箱大一点会更方便他们的使用。而一些村镇企业因为设备老旧,技术落后或者水价低廉等因素,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采用量大且利用率低。这些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种种原因都造成了水资源极大的浪费。
第二,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由于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化肥农药的盲目使用以及工厂污水的乱排乱放,导致农村周围能够用以洗菜洗衣的水塘、河流流域面积不断缩减,水面上漂浮着各类生活、农业及生产垃圾,大部分被污染的水域中,重金属、氨、氮、磷等物质均严重超标。[3]由于水资源在自然界中是以循环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无论是土壤被污染亦或是水域直接受到污染,污染的危害终将体现在人类身上。[4]由此看出,我国农民生活及饮用水安全着实令人担忧。
2.农村水资源污染原因及危害
根据农村水资源的用途,我们可以大致把农村的水资源污染原因归结为三类,即农业生产中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企业污水的不达标排放以及村民素质的有待提高。
其一,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市面上各类可以除虫增产的农药化肥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农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会不定期的喷洒农药和施用化肥。残留的农药和化肥中的氮磷等物质经土壤或庄稼流入水域,造成了农村水体的富营养化。
其二,企业污水的不达标排放。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生态建设,许多会造成较大污染的企业和工厂相继往农村地区搬迁,而村镇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不断引入或自己建设各类工厂。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村镇对这些村镇企业的监管不利,导致生产污水未经处理肆意排放。农村的水体受到极大的污染,将这些富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和日常生活,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庄稼作物的产量都会受到极大的危害。
其三,村民素质的有待提高。虽然农村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民素质水平的提高速度却并未赶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生活条件不断变好,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各类生活生产垃圾自然也随之增多。有的村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垃圾回收站,没有配备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因而,垃圾随手乱扔,生活污水随意倾倒的现象层出不穷,随处可见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包装袋、菜叶等垃圾。
农村水资源的污染已经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村民的生命安全。虽然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目前还未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但随着农村水资源的污染,可用水资源面积的缩减,富水地区也将无水可用,今后的日常用水问题将成为阻碍农村及子孙后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加快建立健全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
三、如何构建农村生态用水机制
国务院在今年一月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指提出了一些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对建立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下面笔者将依据其中的一些意见和方法,深入探讨构建合理的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1.村委会履行责任,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乡政府以及村委会应当扮演掌舵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要严格对水功能区的监督和管理,从严格把关企业的引进和建设到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都绝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不顾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引进或投资建设村镇企业和工厂时,要切实考核他们的生产用水量与水资源利用率,检测是否配备良好的污水处理设备,用水量超出所在村落所能承载的标准或者排放的污水不能达标的企业不予引进和投资;
二是对已经引进或投资的工厂进行定期考核,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限期整改或强制关闭。
三是通过设置意见箱、召开村民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村民的真正想法,对村民反映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与反馈。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宣传栏或广播通告等形式让村民了解,并予以落实。
2.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政府要加快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意见》中强调了对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工程的规划,相关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应当尽可能地保证农村地区自来水管道铺设到位,采水标准与城市居民用水保持一致,对村民自备饮用水井周围可能存在的污染源进行排查和控制,并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农民的饮用水安全。要采取和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提高农村生活用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村镇企业的生产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废水污水的净化率。
3.提高公众参与度,[5]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意见》中要求研究建立生态用水及河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建立健全水生态补偿机制。当前农村地区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非常严重,生活生产垃圾随意倾倒于水面,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都厄待解决,村委会应当利用农村自身的经济收入以及上级部门配套的生态维护与修复补偿,对已被污染的水资源进行清污整治,尽可能的还原农村水塘及河流的本来面貌。同时,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大会表扬和物质奖励等方式,让村民认识到建设农村生态用水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监督村委会工作和村镇企业生产中来。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也可以提高效率,为保护自己周围的水资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爱民,唐克旺,王浩,刘小勇.生态用水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水利学报.2004(12).
[2]朱亮,张文妍.农村水污染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研究.水资源保护,2002(2)
王晓云.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河北工业科技,2006(2).
[3]贺志丽,张建强,王庆安,曾华丽.新农村建设中的水污染问题研究.广东农业科技,2008(4)
篇5
关键词: 农村地区 生态环境 保护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求。特别是最近十年,党的富民裕民政策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和城市的差距在缩小,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成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美好追求。但是,从很多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逐渐呈现令人担忧的状况,而这与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初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同时急功近利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策略也使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成为了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直观体现。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善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那么,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环境卫生较差。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并不同步,主要是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垃圾污染主要表现在垃圾的随意丢弃和垃圾的长期堆积不能及时清理;而污水污染主要是污水的随意排放,基本上没有处理污水的设施。
(二)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水是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的必需资源,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枯竭成为制约农村安定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部分微小污染企业的乱排乱放使地下水水质变化很大,部分地区饮用水不达标,导致居民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高产的目标,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另外,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很多农户为了方便自己生产,往往随意倾倒、焚烧农作物秸秆,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四)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
为了家庭的增产增收,家庭副业在当前农村发展很快。很多农户都进行畜禽和水产的养殖产业,如养鸡、养猪、养鱼……这些产业的发展在给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到了夏季,畜禽的粪便随意堆放,导致恶臭蔓延,严重影响到广大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整个生态体系受破坏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来,由于缺乏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通过破坏森林资源,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导致森林资源数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而环境的恶化使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弱,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个别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
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不符合我国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因此,关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基础。那么,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要加强对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保新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投入,要大力发展环保型的技术,并努力推广。如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程建设,搞好农村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同时,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的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力争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很多时候,一些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监管与指导不够及时有一定关系。因此监管非常重要。要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
(四)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
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
(五)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篇6
近日,河南省汤阴县“污水围村、癌症高发”的相关报道,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我恰好也通过电台收听到了汤阴县环保局局长郑会保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录音。他先是回应记者:“百姓饮用水确受污染。”但接下来的回答,却让我至今记忆深刻。记者问:“污水灌溉庄稼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郑却回答说:“这个我不清楚。”我在想,他这个回答也许有难言之隐,也许是无奈之举,但更多的是敷衍和不负责任,没有真正从内心发出声音。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面对如此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一个“不清楚”折射出的是什么?“污水灌溉庄稼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连小学生都知道会有危害,但作为一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却说“不清楚”。观牙知居处,饮用水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生产活动。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饮水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更来不得半点马虎、丝毫懈怠。
当前,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的饮水安全形势依旧严峻,大约有3.6亿人仍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在不少农村地区,由于生活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村民普遍担心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据有关专家介绍,在我国农村,村民大多是直接抽取浅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但地下水污染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到了不能饮用的边缘。阻碍百姓喝上“放心水”的因素很多,城市重污染工业项目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化工企业的污染、饮用水设施基础差、管理不规范、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水质监测落后等。农村环境呈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的状况,不仅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国家环保部在2013年2月公开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首度承认污染导致癌症村出现:“近年来……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多个地方出现饮用水危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这也显示出中国此前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以及现在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敢于真亮丑和直面问题,这种进步和正能量显而易见。
党的十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强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因此,国家给出的时间表是确保“十二五”期间,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似乎近在眼前,路途并不遥远,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面广、量大、点多、线长,资金、建设管理等方面都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农村要达到饮水安全,任重而道远。各级决策者一定要一鼓作气,持之以恒,从源头抓起,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各级各部门也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改进作风、服务民生的重要内容,全力以赴做好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攻艰克难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保障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工作,农村水源环境保护情况如何?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如何?农民饮水安全工作做得怎样?政府做了哪些防治工作?追求经济发展怎样与农村饮水安全相协调?各级决策者应认真开展调研,深入研究分析原因。只要我们上下一心、齐心协力,聚焦农民饮水安全,就一定能在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篇7
(一)水污染触目惊心
目前,我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的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我们的饮用水50%以上是不安全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最新检测报告(2005年6月份)称,我国七大水系,水质达到I~III类水体的占49.2%,IV-V类(受污染水质,不能用作饮用水源)水体的占28.5%,劣五类(已丧失直接使用功能)水体的占22.3%。湖泊水库中满足Ⅱ~Ⅲ类水质的湖库有7个,占26.9%;Ⅳ~V类水质湖库有9个,占34.6%;劣V类水质湖库有10个,占38.5%。
(二)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的土壤处于警戒状态,污染比较严重的约5%。蔬菜中农药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产品已经缺乏安全保障。由土坡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有关部门进行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江苏调查区蔬菜和稻米的铅超标率分别达到60%和46%。广州调查区的蔬菜样品中,七氯和异狄氏剂醛的检出率都在85%以上,而硫代硫酸盐的检出率竟然高达94%。一些地方的稻田土壤因渗入镉废渣而被泻染,致使稻米中的含镉量超标,无法食用。因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约125亿元。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由此带来生活垃圾量的迅猛增长,并且因城市垃圾向城郊和农村转移,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2005年《各地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显示,当年全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仅为51.7%。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量为2.6亿吨,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一些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原因
(一)污染型产业向农村快速转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污染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一些农村,为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有些地方为了回避国家对土地的管制政策,采取“以租代征”的办法非法占用农民的土地。有些地方根本不考虑国家的环保政策,违法违规建设。由此对村民造成的危害是长远的。
(二)农业化学品的过量使用
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已达4700万吨,居世界之首,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成倍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我国湖泊与河流中的污染负荷有50%以上源于非点源污染,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约占1/3。此外,仅从占全国作物总播种面积20%的集约化、专业化的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区域来看,每年因氮肥的不合理使用而损失的氮就达300万吨,占我国氮化肥总用量的12%。大量使用化肥已经引发全方位立体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逆转,还导致了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等现象。
我国年均化学防治面积45亿亩次,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污染的土地超过2187万公顷,约占耕地面积的16%。过量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三)农村土地布局不合理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直接污染的危害。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综上所述。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向西部和落后农村地区转移;同时,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对企业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的不合理布局,农田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量是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镜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我国在起草污染防治政策、立法、标准体系时,有必要借鉴美英先进经验。第一,由于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的特点,在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时,应注意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协调,同时应对现有的这些法规中已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完善;第二。在立法中应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三,在立法上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NGO等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第四,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场体系和环境污染风险责任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向市场化发展。
(二)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有着举足轻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政府应采取“发展导向”模式。(1)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环保系统应该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2)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示。环境保护政策要同部门发展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合作均衡。(3)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由于市场存在失灵情况,因而通过政府来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管理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政府可通过征收“屁古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
随着发展,政府应逐渐转向“秩序导向”模式。强化公共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起合理的环境经济利益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关系。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要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的、污染直排的,应停产关闭。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应停产停建。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能力,应关闭取缔。严格环境准入,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强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采矿和开展旅游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充实农村环境保护力量,保证必要的监测、执法装备、经费等工作条件。
(四)增强科技对生态环境管理的贡献
篇8
【关键词】农村供水工程;效益;影响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从中央到地方着重解决的一件大事。随着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急剧提高,而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之一的农村供水工程也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对于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即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对生态环境也不免有一些的影响。
1 效益分析
1.1 社会效益分析
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广大农村群众由于长期缺乏卫生饮用水而造成的“脏、乱、差”现象,使广大农民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减少了由于生活用水而产生流行性疾病的机会,进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卫生条件有了改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稳定了民心,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为农村创造了基础性条件。首先,由于有了水的保证,创造了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将可促进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并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化进程,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其次,由于区域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和人们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对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由于群众的饮水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将得到逐步提高,饮食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促使当地经济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第四,群众还可以利用节约的自来水,并充分收集雨水和利用原有水源,进一步发展小部分的庭院经济,从而丰富群众的“菜篮子”,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第五、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了依据。为中央提出的2020年年底全面建成小康型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经济效益分析
农村供水工程的实施不仅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节约了一大笔医药费开支,节省了劳力,发展了庭院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地区经济。按每人每年可节约药费20元,每户4人计算,每年每户可节约药费80元。节省了取水工,解放了劳动力。按每担水(按60升)1小时计算,每人每年需水360担。每户每年节工为1*4*360=1440小时,一个劳工按工作8小时10元计算,则每户每年可节省1800元,另外充余的水源还可以灌溉,更有利于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按每人增收50元计算,每户可增加200元。
1.3 环境效益
农村饮水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农村改灶、改厨、改厕和改造环境,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改观。环境卫生用水的增加、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都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水环境状况与社会区域人口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水不但可以影响人的体魄,也影响人的智能,钟灵毓秀,水利通过改善环境促进经济、效能和信息的发展,改善社会环境。反过来社会环境影响人的素质,人类对水的利用调节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或创造出新的有利于人类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否则招致生态自然灾害,危机人类的生存。
2 生态环境影响
篇9
关键词: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
一、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的水土保持应发挥其优势作用,强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应处于主导和基础地位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一是水土保持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人文发展空间;二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帮助和积累资金;三是水土保持综合科普教育培育了新型农民;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五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行为,强化水土保持服务,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二、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水土保持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所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和承载力,增强农村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水土保持工作,并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难得的大好机遇,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将大大促进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所以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三、水土保持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植物措施为主,大力营造乔、灌、草相结合和针、阔混交的水土保持林,同时开展大范围的生态自我修复,实现植被重建。通过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还可防止采矿、建房、修路、炸石、取土等人为活动而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保障人居环境的安全。
水土保持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人居环境安全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而人居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直接导致“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现象的发生,加剧防洪压力,直接威胁人居生活环境的安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通过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层层拦蓄,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增加降雨入渗,延长汇流时间,在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不下山、泥不出沟,起到防洪减灾的效果。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地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人居环境的安全才有保障,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平台,为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新农村提供生态支撑。
四、强化预防监督,保护新村建设成果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执法,紧紧围绕“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和“硬化、绿化、美化”的目标要求,落实好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尤其是水保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水保方案审批、监督执法检查和水保设施验收的职责,及时查处违规的行为和做法,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对农村道路、溪河、水渠、山塘、水库、农田、房屋及社会公益设施的破坏,保护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各有关部门要主动跟进,加强监督和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防止在新农村建设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的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
五、依靠群众推进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搞好水土保持的生力军,要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建立生态教育长效机制,创建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普及水土保持生态知识,进一步强化农民群众珍惜水土、保护生态环境和家园的思想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大规模培训农民,组织编写好新农村建设和水土保持培训教材,健全培训机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及时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逐步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建立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保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和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努力构建农村、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形成全社会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各有关部门要以大局为重,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尽心竭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和新农村建设,农业、林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共同构筑合作和协调的平台,统筹整合农林牧渔水等开发建设项目,确保各部门共同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流域的集中连片治理。
六、水土保持及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环境美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乡风文明的前提下形成村容整洁的自律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只有率先实现山川秀美,才能逐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才能最终保障工业文明等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不断扩大。三是保护水土资源,加强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具体方略则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注意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是与中央倡导的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贫困山区的扶贫搬迁等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力所能及地减少人类在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活、生产活动,从而保障和促进生态修复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艾晓燕,徐广军,韩守.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
[2]杜青林: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0
关键词 农村环境 形势 措施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环境形势
1.1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和问题
1.1.1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村庄建设缺乏规划,环境管理滞后,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物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堆放在田边、路旁、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成为大部分农村的普遍现象。
1.1.2农村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面源污染日益加剧
随着农村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并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它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1.1.3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较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用水的保障优先性低于城市和工业用水,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主要表现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低,饮用水处理设施简陋、水质有部分因子不达标现象。由于受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部分河流沿岸及一些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
1.1.4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目前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转移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大量农田被城市垃圾占用和毁损,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同时,由于产业梯级转移,特别是大量乡镇工业企业布局调整的加速,一些重污染工业项目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特别是大量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施简陋、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企业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1.1.5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许多地方对沙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未进行统一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无序、不规则开发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沙土流失、景观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等严重问题,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1.2成因分析
1.2.1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特定历史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层政府提供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非常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
1.2.2农村环保监管能力薄弱
长期以来,环保部门靠征收排污费维持正常运转,监测设备老化破旧,监管车辆、通讯设备不足,监管能力需要改善;乡镇基本无环境监管人员,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能覆盖广大农村地区,一些时候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
1.2.3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等,现行污染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困难。
1.2.4环保宣传教育在农村不够深入
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基层干部环境法制观念薄弱,重发展轻环保;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依法维权意识弱,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主要措施
2.1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开展“一池三改”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资源化利用人畜粪便,引导农村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乡村可采取堆放或就近简易填埋;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实行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理,或纳入乡镇集中处理系统。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2.2保障农村饮用水源环境安全
环保部门要会同卫生、水利等部门进一步清查,登记辖区内各村庄居民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然后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保护水源地的具体措施。在村民集中聚居区逐步建设集中供水系统,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划定水源保护区,完善污染预防措施,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环保、卫生部门要加强对村民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的监测,为保护水源环境提供依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当地政府,并采取治理措施。
2.3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
因地治宜,广泛采取生产沼气、堆肥、生活有机肥、土地利用、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对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小区实行规范的环境管理,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新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小区必须执行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2.4治理土壤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
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实施沃土工程,避免或减轻土壤污染,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家用化学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