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略管理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房地产公司;战略导向;绩效管理体系;改进

伴随着去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实施,当前我国商品房市场似乎进入到了买方市场。在此业态刺激下,诸多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已从过去的资本扩张,转向为现在的待市观望;与此同时,面对大量积压的房产又积极展开促销活动。不难理解,在市场环境重构下的公司,不仅需要进行一次战略调整,还须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改进,来支撑这一战略的目标实现。

考察公司组织结构,根据资本循环的逻辑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版块:施工版块、销售版块;各版块又由数量不等的部门组成。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公司战略导向的调整,必然存在着各版块角色地位的转换。角色地位的转换依据不仅根源于公司核心利益使然,更是市场环境所给予的倒逼机制所致。而这正是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的出发点。鉴于上文所述,笔者将就本文主题展开讨论。

一、房地产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

就“市场环境”而言,须由供给双方、制度安排等要素构成;并在时间、空间维度下发生着动态演化。在跨期分析的基础上,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如下所述:

(一)公司金融环境恶化

商品房建设存在着施工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征。面对这一特征,诸多公司往往寻求外源性资金支持。在房地产经济处于高涨态势时,各大商业银行普遍乐于向公司放贷。受美国07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公司所面临的金融环境日益紧缩。与此同时,2011年年末又出现了诸多公司的还贷高峰期。从而,公司金融环境可见一斑。

(二)市场观望情绪依旧

受我国人口基数以及适婚人口增加的影响,对于商品房的刚性需要依然强烈;并且,改善性需求也成为中小城市居民的购房意愿。然而,在国家打压房价和房产价格需求弹性大等因素的作用下,市场观望情绪依旧。从各地对2012年春节后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反馈可知,各开放商的销售处仍呈现出“大事件小概率”的特点。

(三)中央调控措施未变

以中央调控措施为指导,各地根据具体情况的实施细则,目前仍无明显的松动迹象。温总理已明确指出,楼市调控会贯穿2012年全年。这一政策预期,无疑将增强市场观望情绪。同时,对于土地开发的期限限制,也使得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和市场压力。

以上市场环境使得各大公司的战略导向发生调整。

二、基于市场环境的战略导向调整

上述市场环境明显勾勒出了买方市场的特征。而且,与其它普通商品不同,房产对于国民来说仍属于奢侈品范畴。因此,其存在着需求弹性大的经济学特质。在买方拉动下,以及上游生产资料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公司惟有在销售环节下工夫,才能减少资金瓶颈的困扰。

(一)优化销售模式

不可否认,处于买方市场环境下的房产销售,须更多的利用营销学的知识。其中,客户关系管理、商品促销模式、商品组合等,则成为当前房产销售的重要手段。从而,如何促进销售人员在充分领会公司管理层意图的前提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手段,便成为优化销售模式的关键。这也就意味着:公司绩效管理的体系改进,须实现增进销售人员工作业绩的效果。

(二)提升资金效益

面对当下的金融环境,公司需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关于这一点,不仅在于资金借入的会计成本使然,也是资金稀缺性所导致的机会成本使然。作为公司成本中心的财务部门,则承担着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职能。具体而言,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须满足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契合。而成本控制的实施主体,却是一线的施工人员。因此,公司绩效管理的体系改进,还应实现增强财务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的效果。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阐述,实则给出了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便为具体的体系调整建立的价值取向。

三、新战略导向下的绩效管理体系改进

首先需要明确,体系改进的动因在于使公司的新战略,能在目标管理下具体实施。因此,体系改进的方向便在于,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能与当前市场环境相契合。在此逻辑关联基础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绩效管理目标的改进

针对公司销售部门角色地位的上升,目前在目标改进方面应增强积压、在建商品房的销售力度。基于资金稀缺性的现实,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也成为目标的应有之义。

1.商品销售目标。在买方市场形态下,商品销售目标包括:积极促销现房;并在客户关系管理下推销在建住房。伴随着这一目标的出台,针对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目标也就明朗,即:全程考核销售人员在客户“买房意向书的签定―房款的交纳―购房合同的签定”,以及协助客户办理暗揭贷款的服务质量。并通过客户反馈信息,对该销售人员进行综合评价。

2.资金使用目标。资金效益目标的实现,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财务管理人员涉及到资金预算制定、监管等职责;而施工人员则体现为成本控制。从而,公司在绩效管理便需要建构指标体系,来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绩效衡量指标的改进

因商品房销售环节成为了公司的工作重心,因此,在指标改进领域也应以此为出发点。随着资金回笼时限、数量对于公司的重要性日益俱增,将购房款的到位速度及数额引入考核指标中,则成为指标改进的需要。同时,财务管理中的资金预算(工程造价)准确性,也将影响公司目前的资金配置结构能否合理。因此,资金预算效果也应引入现有指标中。受到施工人员往往处于团队工作之中,在针对成本控制的绩效指标,则以一个施工小组为单位整体建立。并在逆向分解责任时,由组长给予具体的指标设定。

(三)绩效考核机制的改进

绩效考核实则体现为信息反馈机制,以往普遍重视结果反馈。然而,处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环境下,则应突出过程反馈及控制活动。作为科层结构的公司组织系统,可以在指标逆向分解的基础上落实到人头上。这样一来,通过经济参数和人员监管机制,便能及时了解公司运营中的状况。

当前还须思考的问题包括:(1)如何有效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在绩效管理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目前公司现状下更具有实际意义。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应关注对“激励兼容”原理则引入。(2)如何完善绩效处理机制。公司一般会从员工的薪酬安排上,体现绩效管理的处理结果。但在目前市场行情不太乐观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还应从精神层面给予员工关心和鼓舞。惟有这样,才能在目前的楼市寒冬坚定信念。

四、结束语

绩效管理体系改进的动因在于使公司的新战略,能在目标管理下具体实施。因此,体系改进的方向便在于,使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能与当前市场环境相契合。从而,应从绩效管理目标、绩效衡量指标、绩效考核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改进。由于目前商品房销售环节格外重要,因此绩效管理体系的改进应以此为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张真.LCY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11月.

[2]陈效珍.浅析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0).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要求,由于《战略管理》课程的学习已经不是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必须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战略管理》课程进行知识模块化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技能,以及丰富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战略管理》课程优势的实现路径,让非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同时学习《战略管理》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校园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一、高职《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高职《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而言,首先,战略管理理论属于不断变动的学科,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理论研究速度飞快,使得实际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理论存在落后现象,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严重不符,所以,如何明确规范、科学的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如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等方面是该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点;其次,因为高职《战略管理》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编排此课程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各职能管理在企业战略平台上统筹规划,让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然而,该课程通常安排在第三学期学习,很多基础课程都没有学习完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全面地思考问题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比较困难,阻碍了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最后,当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战略管理》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没有与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1]。

二、创新创业导向下高职《战略管理》课程的改革策略

根据高职《战略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现状,对其进行知识结构系统化建设,建立课程实训项目与校园创业项目同时进行的平台,不仅提高高职学生对创业项目应用战略管理技能的能力,还有助于实现《战略管理》课程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

1.高职《战略管理》课程的改革内容

首先,需要明确《战略管理》课程知识结构系统化,以及确定知识结构系统化的方式,知识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等两大部分,其中技能应用部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组织战略管理的需求;其次,系统化构建《战略管理》公开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教学方式,此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与非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处理,让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全方位地应用,实现《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三,《战略管理》课程实践活动共有两种类型,分别为:校内实训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将其余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包含了高职院校创业项目开展战略管理实训教学,以及开展相对应的实践项目教学活动,搭建高职《战略管理》实践项目与校园创业项目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教学平台[2]。

2.课程改革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战略管理》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系统化教学活动,如何与其他职业技能管理基础课程进行良好的链接,以及怎样更好地与其他课程的重要知识进行完美的接轨,如何完美地将其融入到这些课程教学之中,如何相互促进提升各自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其次,《戰略管理》作为公开选修课程,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内各个专业的特点,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最后,《战略管理》如何设计实践项目与校园创业项目相互协调,以及其可操作性性问题,高职《战略管理》实训项目与校园创业项目共同进行的开展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

3.《战略管理》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战略管理》知识系统化教学项目的研究与其时间试试方案均是需要逐步推进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验证在校园创业导向下《战略管理》知识系统式教学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其次,《战略管理》课程标准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设计,将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基础,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组织变化的要求,接着进行编排《战略管理》固定与变动知识结构,制定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模式,以及制定非工商管理专业公开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再次,共同规划《战略管理》课程校内实训实践教学活动和校园创业项目,设计出项目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战略方案;最后,开展高职创新创业导向下《战略管理》知识系统式教学改革实践,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战略管理》教学与实践任务,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和认真分析项目实践教学效果[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其进行知识机构系统化建设,将《战略管理》课程校园创业项目与实施课程实训项目进行有效的结合,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战略管理》课程的实际需求,实施公开选修课和必修课等综合型教学模式,完成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技能教学和非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优兰.创新创业导向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以《战略管理》课程为例[J/OL].中国商论,2017,(01):174-175. 

[2]余育新.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39. 

[3]郑葵,陈江波,刘畅.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构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3):64-66. 

作者简介:李曼(1987-07-20),学历:本科,籍贯:山东滨州,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篇3

关键词:战略管理管理会计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实力成为研究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战略管理思想开始出现。随着战略管理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的发展展。传统管理会计逐渐表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SMA)是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而诞生的。其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Simmonds于1981年提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支新的会计学分支学科,它面向企业内外部环境,面向企业发展的长远未来,关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及效果,关注企业的动态发展,在运用财务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大量非财务信息,解决企业如何适应变化中的内外部条件、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企业内部之间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忧的战略效果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它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成本管理。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和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意指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之目的。它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突破企业边界的成本管理;它的重点在于成本避免,而不在于成本节省;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成本管理的方法更新颖多样,如价值链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规划法,hizen成本法,竞争对手成本分析法和标竿制度,成本动因分析法。

其二,投资决策。战略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评价除了使用传统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模型以外,还应用了大量的定性分析方法,如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优势分析等。这主要是由于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投资方案的一些影响因素无法用货币精确计量,而这些因素却对投资方案的成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质量不好、派人去修理、补救的追加支出,可以用货币计量,但由此而导致对企业信誉的不良影响,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对顾客需求的反应不够及时,因拖延交货而支付罚金,可以用货币计量,但由此而引起的顾客的不满却无法用货币计量等。这些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非财务收益,在战略管理会计中可以用定性的方法加以考虑。

其三,业绩评价。战略管理会计中的业绩评价被称为整体业绩评价,它是指获取成本和其他信息,并在战略管理的每一步中应用,强调业绩评价必须满足管理者的信息要求,以利于企业寻找战略优势。意大利的贝瑞特公司是一家军火制造商,20世纪80年代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但是收效不大。当企业的整体业绩评价转向顾客对质量的看法时,发现顾客重视的质量只是猎枪的防锈能力和随身武器百分之百的可靠性。这些直接的战略评价最终使企业提高了利润率,并取得了向美国军方出售手枪的订单。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认为,有效的评价并不在于使用财务指标还是非财务指标,面是在于它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传统的管理会计是在企业战略方针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的问题。但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和外界的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传统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还是以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及相关信息为基础加工的,这些信息在用于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决策时常暴露出封闭性、短期性、狭隘性、单一性和缺乏应变性等方面的特点,

(一)明显的外向性。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势、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具体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变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战略目标群体的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新的法律的出台及原有法律的变更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以及整个市场经济、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

(二)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

(三)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财务指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诸如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企业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

(四)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应高瞻远嘱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诸如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 发展和应用对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强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58-1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如何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谋发展、求共存”,已成为中小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缺乏战略意识、战略定位不科学、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已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小企业强化战略管理,应突出优势、着力创新,强化适应性,方可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对此,笔者就相关的问题,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其不堪的管理现状,让中小企业面临“谋发展、求共存”的发展瓶颈。所以,清楚的认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以及战略管理的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战略意识缺乏,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战略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致使战略管理难以全面而有效开展。并且,中小企业表现出“重效益、轻管理”的发展形态,将企业发展着力于眼前的利益,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缺乏战略意识的支撑,不利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不科学,与企业发展需求相脱节。科学的战略定位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战略管理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条件。所以,中小企业战略定位不科学,导致战略定位与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相脱节。并且,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的重视,战略的制定难以立足市场的长远需求,着力于市场短期需求下的战略定位,难以对中小企业形成长足的促进作用。

(三)人力资源缺乏有力支撑,战略保障机制不完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长足发展的立足点,需要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以及战略保障机制的有力维护。当前,诸多中小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与战力管理相配套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以至于中小企业的战略制定及运行,缺乏切实有效的践行。

二、新时期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

(一)突出企业优势。企业优势是企业战略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其包括企业的文化、资源、管理及产品等各个方面。在这些方面的衍生下,形成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所以,企业首先应认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突出自身优势。并与市场及环境有机结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着力创新。创新是中小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动力。如何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突破常规,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应以创新为导向,突破常规,让创新成为中小企业的核心生产力,为自身的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三)增强适应能力。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强调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形成良好的关系,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强调企业在发展中应强化适应能力,以及时有效的应对诸多因素的影响,让企业处于健康平稳的运行状态。

三、强化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策略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重要支撑点,但如何强化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在于如何遵循上述的三大原则,强化企业战略意识、做到科学战略定位,以及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企业战略意识,务实开展理论培训工作。中小企业要想落实战略管理,首先就需要强化战略意识,形成全面而有效的战略管理理论。所以,中小企业应务实开展理论培训工作,让企业对战略管理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企业更能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以战略理论为指导,制定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

(二)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战略定位的科学合理。战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是强化战略适应性与创新性的重要基础。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科学的战略定位时,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市场环境,以及行业特点,让企业战略定位与发展同方向。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成完善的战略保障机制。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所以,中小企业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症结。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强化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仍是中小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中小企业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战略管理中做到突出优势、着力创新,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宇辉.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和重要性分析[J].中国商贸,2012,(06).

[2]库颖.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9,(05).

[3]刘冲宇.中国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管理问题浅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3).

篇5

[关键词]供应链;柔性;战略管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027-02

1 战略管理的范式

我们主要对机械视角向柔性视角转变进行分析,根据对战略管理领域核心问题的研究,如战略的概念、战略和其他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战略管理和战略选择模型的研究,现在逐渐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柔性视角,另一种是机械视角。机械视角是以制度规则和战略模型作为基础,并把战略当作是有计划的态势。Farjoun是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化趋势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并且在战略选择和战略管理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管理的OESP,这里的O是指环境、E代表的是战略、S代表的是绩效、P代表的是柔性视角分析框架。下面我们将对战略管理中柔性视角和机械视角进行比较。

首先,机械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其环境特征表现为: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并且适用于战略管理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认识论基础为:牛顿力学结构的逻辑、在战略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和经济学的规则。机械视角对战略三个核心问题的解释分别为:时间—离散的;变量作用方向—线性的、单向的;变量结构—分割的。机械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内涵为:一种计划或者是态势,一种静态的调整,对外部约束条件的反应,战略是受约束的。变量因果关系解释模型(SCP、SSP、RBV):静态的、简化的变量因果关系模型;线性的简单的因果关系模型;以规则为基础、定义并且变量间很少联系。战略管理过程模型,其包含战略设计模型,SWOT分析,理性、统一、行动者模式,其表现为静态的、具有时间先后顺序的战略选择,并且是一个给定的过程:战略形成与战略执行的一系列活动;战略形成和执行是分割的,战略变革的内外部活动是不联系的。

柔性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其表现出的环境特征为: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并适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发展的高级阶段;认识论基础为:自然和社会科学中的新概念、柔性视角领域的新发展和机械视角的某些概念。柔性视角对战略三个核心问题的解释分别是:时间—连续的。强调序列、历史、演化的、与新概念创造的、不分时间先后的;变量作用方向—互为因果的,互相作用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变量结构—整合的,在结构水平与模型之间进行整合。柔性视角下的战略管理的战略内涵:目标和行动的彼此协调的、有计划的调整,其主要表现为:动态平衡的彼此协调,包括状态、轨迹和行动;通过影响外界环境面达到的一种适应;包括传统和新颖的诸多概念,强调多重适应于组织内外部的活动。变量因果关系解释模型OESP:历史相互演变、自我影响、路径过程模型、不完美适应;多重因果关系、相互演化关系,战略、环境、绩效;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刚性视角和柔性视角的新概念框架。战略管理过程模型—战略管理的柔性模型:连续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被创造与促进,强调学习与持续性;反馈、应急战略,强调在战略形成与执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战略决策行为;强调变量联系、整合过程、战略执行、组织、环境与子过程的联系组织内外部变革管理。

2 供应链战略管理

这里主要是对SSP分析框架引发的问题进行探究。SSP是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绩效(performance)的简称,将SSP分析框架应用到供应链的管理之中,充分地说明竞争优势出现在供应链成员的集群层面,而不是企业的个体层面,而这一研究方法已经逐渐成为供应链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当前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消费者所追求的不再是产品和服务的即时性,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专门的定制,并要求提供完美的服务方式,这就进一步导致了需求不确定性的提高。SSP分析框架具备牛顿力学认识论基础和机械视角的战略管理范式特征,所以SSP分析框架方法很难适应供应链管理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需求。

从时间序列的维度进行分析,SSP分析框架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供应链管理的决策循环进行分析与说明,在这里企业的资源、外部的环境、活动方式和供应链的组织结构都将被看作是一个给定的静态,是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才创造出了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并且实现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SSP分析框架中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属于一种线性因果关系,很详细地说明了一些行为的因果关系,但是对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影响和相互关系则关注的较少。供应链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设计模型只是说明了变量作用方向的内容,而反馈关系则表现的相对模糊或者是缺失。

供应链战略作为SSP的分析框架的重点要素,它是以一种加强各个要素的方式被提出,而且被定义为一种在彼此支持的组织要素中的态势,一种比较稳定的构架。制定供应链战略决策的过程被当作是一个“黑箱”,而战略的执行和形成被看作是按照规定的计划执行,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的结果。

3 供应链的柔性模型

3.1 供应链柔性模型的战略性构成要素

首先,我们从三个维度对该模型中的战略性要素构成进行了解。①战略匹配维度。供应链战略的匹配角度在整个的供应链系统化整合中起关键作用,它可以连接其他企业的溢出资源优势来填补单个企业资源的制约或者是劣势,进而更好地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拥有资源的集聚优势。而且这种战略匹配还表现在供应链内部环境和战略之间、供应链网络结构和外部环境之间、供应链价值网络和绩效之间、产品服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适应性;②战略关系维度。供应链价值网络,它是一种不可取代、很难模仿,并且可以持续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资源,是社会的关系网络和嵌入在网络当中各种实际的或者是潜在的资源总和,这是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所没有包含的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来源。供应链成员的资源集聚的效应,其主要是建立在网络关系资源的互补和扩散的基础之上。供应链成员的资源和活动所产生的间接利益是资源扩散的效益,并逐渐形成了网络关系协同效应,进而有效地减少了网络内部的监督和执行的成本,也使得供应链的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调控机制。③战略领导维度。具备高度的网络结构中心地位、广泛的关系网络和充分的信息反应能力的企业,一般都有着超常的市场绩效。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资源配置杠杆和供应链战略形成核心来自于领导型企业所拥有的核心地位,拥有了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的权利,就具备了竞争的先天优势。

3.2 供应链柔性模型的内在作用机理

供应链柔性模型的关键点在结构与战略、绩效和环境的有效结合,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技术的整合能力,使整个供应链战略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内以有效的程式和内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上的交换;②交流能力。交流能力是供应链整合的黏稠剂,包括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是对供应链中程序、惯例、成员地位、计划方案、绩效评价的一致性;非正式交流是关注于供应链成员的社会性需求,致力于大力发展超越组织的边界和空间的网络化关系;③信息处理能力。一个成功的供应链必须具备速度、可视性和黏度;④决策能力,其主要包括补充决策能力和核心决策能力,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所做出的中心决策能够更加全面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控制,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运作柔性,而供应链成员企业所做出的补充决策有利于供应链整体柔性的提升。

在上文所展示的供应链柔性模型中,供应链组织、供应链管理战略、内外部环境、供应链价值网络和供应链绩效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整个模型的核心是供应链价值网络模块的管理和运作。机械视角向柔性视角的模型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已经在更高水平、更广阔、更具有逻辑的层面上来进行考虑,动态和全面考虑的本质已经被完全的阐述出来。围绕着供应链价值网络模块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而且每一个变量都可以通过本身的状态和演化的路径来进行描述。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变量都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着其他的变量,并且作为一个因果关系过程的起点。这些变量不需要同样的速率演化,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包含其大小和影响的时刻。所以我们不需要同时去研究所有的变量,而是直接去理解模型的各个部分。该模型能够被用于探察特别的双向关系和更加复杂的因果关系。

4 结 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柔性模型为我们研究供应链战略管理领域中的重点问题和战略管理每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我们所提到的模型强调了战略协调、战略行动和战略适应,同时也强调了应更好地了解战略协调机制,供应链和相关的变量合作与冲突形式的多样性;供应链柔性模型更加准确地说明了不同层面的供应链管理是怎样产生于该领域中重要变量和关系的更整合、更动态的作用关系。我们通过使用过程管理模式和网络关系模式,来更好地解释如创造竞争优势一系列的问题,这使得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外延被拓宽了很多;供应链柔性模型强调了战略管理过程的循环和逐渐趋于整体的特征,提供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战略分析和供应链管理分析框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周荛阳.基于物流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J].商业时代,2010(6).

[2]张耕.组织间流程柔性评价方法探索[J].现代管理科学,2009(1).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战略管理 现状 对策

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定企业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企业发展史表明,中小企业成长慢、寿命短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战略管理制度的缺失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立并推行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缺陷

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 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它在创造就业机会、技术创新和增加经济活力等方面的贡献巨大。但是,就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体成功的同时,每年也有大量的企业停业或倒闭。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战略管理理念

首先,缺乏理论的指导。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界和理论界存在着一种认识论上的偏差,认为战略管理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的,因此绝大多数关于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大型企业进行的,很少涉及占企业绝对多数的中小企业,导致现实中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战略管理理论的引导。

其次,和中小企业产生的背景有关。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商品普遍短缺的卖方市场结构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民营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及其一段时间内没有也不需要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长期养成的惯性思维导致今天买方市场形成的条件下依然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意识,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目标,没有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战略管理环境。

(二)战略制定能力不强

有的中小企业业主对战略规划的性质认识不清,甚至视战略规划为束缚,是对其灵活性起限制作用的障碍。部分中小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但限于经营者自身素质较低且未接受过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未能掌握战略制定的原则、思路和专门方法,缺乏制定战略规划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而无力制定企业战略。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分不清战略和计划的区别,错把计划当成企业战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自由地思考。

(三)定位不准,脱离实际

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的战略定位,考察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很多是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发展的趋势进行考察,即便有些企业开始着手发展战略定位的研究,但在指导思想、内容和实施上都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以此定位的发展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市场环境、目标群体和企业自身实力的考虑,仅从管理者对未来预期的估测制定战略,加之资金、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形成的战略计划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可行性,结果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及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在企业重大发展方向确定方面往往采取跟随战略,其结果常常使企业的处于被动的局面,遇到大的市场波动往往被淘汰出局。

二、加强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一)开展培训,提高认识

首先,必须对战略管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认识。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意识到战略管理并非仅限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也需要制定自己的战略。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要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根本目标是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制定战略不仅仅需要依靠管理者的战略意识,更需要通过他们敏锐和精准的眼光,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设定恰当的目标。

其次,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技能。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水平较低,由于业务繁忙无暇思考企业的长期发展,缺乏制定战略的技能。因此,鉴于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需要通过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管理者进行战略管理的培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管理者到国内外先进企业考察学习,也可以采取多种途径送他们到其他系统学习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聘请战略管理专家来企业现场对经营者进行针对性地培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新管理着的思维方式,提升其战略管理技能。

(二)抓住关键,掌握方法

战略管理的起点始于战列分析,对企业制定何种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使中小企业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环境,需要通过战略分析为企业制定能够满足自身实际需要战略规划。当前,战略管理实践中较为适用的有SWOT 战略分析法,它是一个以企业所处环境为切入点的分析工具,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组合而成。SWOT分析法通过综合考察市场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四个组成要素(包括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做到发挥优势利用机会,防范威胁避开劣势,从而为企业制定最优经营战略。通过SWOT 分析,中小企业可以充分认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拥有的内部条件,从中发现自身拥有的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内部分析,企业可以意识到有助于实现卓预期目标的优势,也可以发现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潜在劣势。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方面的分析,中小企业可以规避风险利用机遇扩大自己的优势。

(三)结合实际,制定战略

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相对于大企业来说既缺乏资本又缺乏技术,因而它们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充分注意所选战略与企业拥有的资源相适宜,同时也要注意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因素)相一致。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特点,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几种战略:

一是集聚优势战略。由于中小企业实力有限,选择战略时应当特别注重突出自身的优势,从营销学上讲就是要把企业所有的优势资源集聚于某个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提品或服务,凭借自己的专长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利润。

二是差异化战略。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也存在着一些被大企业忽视的空白,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些空白就成为很好的机会。在这些大企业没有涉及的领域中小企业有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一方面可以利用更多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与大企业的正面竞争。中小企业可充分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培养顾客对于产品和企业的忠诚度形成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强化控制,保证实施

一个完整的战略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事后评估三个方面。提高中小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战略实施前制定具体和可行的实施计划,以便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实施具体的工作。

其次,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将企业的战略意图、战略目标及时准确传达给员工,提高员工对战略的认同度,使员工不仅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而且知道为什么做。

第三,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及时与员保持沟通,通过员工了解战略规划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员工反馈的意见及时调整战略规划,使之符合实际情况促进企业的战略管理。

最后,要强化战略控制。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欠缺随意性强,加之传统文化中人情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企业的战略得到顺利实施。因此,要建立起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战略控制体系,杜绝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轻视反馈和评估的做法,确保战略规划沿着预期的目标前进。要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就必须有一个标准的评估与监控体系,一是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二是对实际工作中战略的执行情况与监控标准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偏差。三是要找出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可行的措施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①曹志平.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管理世界,2007( 3)

②张玉. 民营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民营经济,2009(7)

③刘琴,周柏林.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与应对策略,特区经济,2010(5)

篇7

关键词:传统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应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已逐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因而各种新的会计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它们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在此背景下,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 Management Accounting,简称SMA)应运而生,进而受到普遍的重视。

一、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求生存与发展,就需要高瞻远瞩和准确果敢的决策,这就使得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管理会计观念陈旧,不能适应高新技术的挑战

在传统制造环境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成本的构成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为主,间接成本所占的比重很小。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高端科技与技术的使用和日趋普及,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迅速提高。直接材料,特别是直接人工的比重不断降低,间接成本比重却不断上升,多数企业的间接成本已占到产品成本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使得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控制方法下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进而影响到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成本信息质量。

传统管理会计目标及行为的短期性。

传统管理会计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会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性和盲目性。因为传统管理会计对公司运营的评价限于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展开,主要表现在当期的利润上。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为全局性的战略竞争时,追求长远目标、注重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往往则更为重要。

3、传统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缺乏完整性。

传统管理会计重点考虑的是成本问题,提供的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顾客的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技术领先地位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而传统管理会计系统无力提供这些指标,缺少对企业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分析。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兴起与发展

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确定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达到目标的战略和一系列行动计划的过程。80年代后期,在英、美、日等国会

计学者的大力倡导下,管理会计开始与战略管理逐步结合,形成了以战略管理为重点的现代管理会计。

Simmonds被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之父,他在1981年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关于企业及其竞争者管理会计指标的准备和分析,用来建立和监督企业战略”。他对传统管理会计理论的挑战在于,从企业在其市场的竞争地位这一视角,而非仅从企业内部效率的角度看待利润的增长。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管理会计领域呈现出与“策略”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并非“战略”。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并不倾向于采纳长期的、面向未来的立场,也不被市场或竞争所左右。涉及到管理会计的时间框架,财务年度多占主导地位。而且传统管理会计体系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内的方面,这与战略管理会计强调对市场的认识或评价竞争者行为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具有环境或市场导向,对竞争对手的关注和长期的、面向未来的导向的属性。

三、示例:金融危机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金融危机让大部分企业受损,但是也可能给另外一些企业带来机会。如1978年的石油危机使日本汽车业迅速崛起;1997年的皱洲金融危机,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获得了发展良机。因此,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把握好局势,做好决策,显得特尤为重要。战略管理会计是为战略服务的会计,危机环境下更应该发挥其为战略服务的优势,提供多方面战略信息。

1、战略目标制定

金融危机下,企业可能会减少新产品的研发,延缓新市场的开拓,将更多精力投放到当前领域,展开对竞争对手更强势的攻击,因而企业问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具备清晰的战略目标。才能抵御企业外部的攻击,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战略目标制定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首要任务,在金融危机的具体情况下,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得以运用:(1)制定竞争战略目标。危机来临,找准自身的竞争优势,冲击竞争对手是较佳时机,同时也应改善自身劣势,避免被攻击;(2)制定战略管理决策目标。通过对外部信息的分析和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从低成本和差异化两方面实施战略管理,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3)制定战略业绩评价目标,即建立与战略管理目标相适应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加强过程控制,为战略业绩评价提供依据。

2、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成本分析和管理。传统管理会计对成本的控制主要基于生产过程中与生产要素相关成本项目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更多基于战略的角度,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通过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方法,科学地设置整个价值链,从而克服传统管理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作业的缺陷。

3、战略性经营投资决策

传统管理会计在经营投资决策分析时更多的注重内部信息,较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很难从战略高度提供有关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决策信息。危机是短期的,而企业经营是长期的,决胜不在一时,战略管理会计应该以长远、全局、应变为特征,从战略高度提供有关企业全局性和长远性决策所需的信息。面对金融危机这种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战略管理会计应运用战略管理会计中包含的权变思想,面对不同的经营环境,企业应提供多种决策方案加以考虑,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全方位地迎接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4、战略业绩评价

传统管理会计注重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业绩,容易导致决策者的短期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施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它从更高层次对企业业绩进行更全面综合的评价,运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性业绩评价来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如市场占有率、技术革新、顾客满意度、服务水平、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和面向市场的动态的管理会计。注重提供长远的、全局的、战略性的管理决策信息。而金融危机是短暂的.其对企业的影响是暂时的。它既会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会带来某些机遇。管理者应当注意到危机引起的经营环境变化,适当调整短期经营计划,以规避经营风险;更应该审时度势,用长远的放眼全球的战略视野,抓住企业发展的契机,取得更好的发展。

四、中国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

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广泛运用是十分有必要的,除去其本身学科体系的良好特点以外,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为理论普及程度不高,企业产权归属不明,管理会计缺乏人才,以及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特点。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具有外部条件成熟的特点,但是其内部条件并没有完全成熟。

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等方面也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如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非财务信息以及要求管理者更加注重企业的长久发展而做出决策等。而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传统管理会计在此方面仍处于空白的阶段,相比之下,战略管理会计更能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深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应该要做到进一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大力推广管理会计应用软件的普及和建立适合自身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晓梅,《战略管理会计概念和实务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

【2】袁天荣,《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内容》,《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1

【3】郭永清,《战略管理会计的兴起与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4.3

【4】李连燕,《关于知识经济下的战略管理会计》,《东岳论丛》,2005.9

【5】曾建辉、刘智勇,《金融危机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研究》,《会计新视野》,2010.1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演进;前沿热点;信息可视化

一、数据选择及Citespace分析技术

(一)信息可视化技术及软件系统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及网络应用,信息源日益庞大,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量也日益增加,因此信息可视化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对数据信息的获取、传输、储存等迫切需求。所谓信息可视化,是在数据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并伴随信息技术科学,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的发展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信息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Citespace软件

Citespace软件是信息可视化技术中最为常用的一款软件。Citespace可以很好满足不同格式之间的转换,而不需要转换数据矩阵,同时软件本身存有数据库,可以对专利数据进行转化。它通过对摘要文字分析,寻找学科演化的重要路径,分析其动力机制,预测相关知识领域及学科的研究前沿,同时对时态模式和科学科目的趋势进行探测,是一款实用性非常强的软件。

二、工商管理学主干理论演进的可视化

(一)主干理论相关知识框架

1、分析关键主题词

通过Citespace软件将工商管理类的分析数据信息可视化,然后绘制成网络图谱并分析,发现信息技术,运营战略等关键主题词。最早出现的主题词是信息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技术成为工商管理研究的定量化手段。

2、整理聚类结构

通过对图谱节点的分析,来定义聚类知识群,如决策理论,运营战略理论,组织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拍卖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这六大类。

(二)主干理论演进的重要路径

1960年,定量化的研究方式被应用到工商管理学科,系统科学也为工商管理学科提供了发展过程中所必要的方法与基础。一些企业在战略研究、组织管理问题上采用决策论和对策论,生产运营管理也接轨战略管理,以此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期,工商管理的主干理论框架主题变为组织变革,战略发展。再由组织变革到心理计量,再过渡到信度评测、生产战略。发展到20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主干理论开始多元化发展,但组织理论仍是研究的基础。同时,供应链管理开始兴起,成为主要理论。到了90年代,演进路径更加多元化和分散。战略管理理论逐步完善健全,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成为热点,组织战略发展成为主要研究问题。

(三)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可视化

上世纪六十年代,战略规划的兴起,其成为了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仅有手段。由于企业环境改变和管理实践的需求,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诞生。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各个学派“百家争鸣”的情况,如设计学派,规划学派,定位学派等,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分庭抗礼。之后,由于社会发展转型,全球经济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序幕被拉开,工商管理发生了剧烈变化,上世纪末,管理创新被提上日程,颠覆了原有企业所处环境。

三、工商管理学科的前沿研究及热点可视化

(一)工商管理的前沿研究

研究前沿,即文献引用的主要部分。通过Citespace图谱分析,可以发现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前沿首位为竞争优势、组织能力理论及创新。其中,企业动态能力,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等都是其研究主题。第二位是组织行为及文化多样性。组织沟通策略,组织效能,关系冲突等都是其研究方向。其次是数据的定性分析,再然后是创新与绩效、团队学习等。

(二)工商管理的研究热点

一段时间内,研究热点即是引用频率高的文献。通过图谱分析,引用频率由高到低的分别是绩效,创新。“知识、战略、组织”三个词则仅仅围绕在绩效和创新周围,且高频率同现。在战略管理方面,资源基础观,竞争优势,战略联盟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四、在中国该学科研究与探索的可视化

我国最初对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纯粹是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经验。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对苏联管理学科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客观,并总结其缺陷,结合中国工商管理模式实际情况对其做了调整。改革开放后,更是加强了对其的应用及研究,改学科逐步进入正轨。然而,我国工商管理研究仍不容乐观,动力缺乏,自主创新不足,研究力量薄弱等等,都是制约我国工商管理研究发展的阻碍。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理念,我国的工商管理学科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将中西方工商管理理念融合并相互渗透,是国内主要的一种演进方向,同时,还会继续深化下去。

五、总结

通过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于该学科主干理论,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就中国目前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演进趋势,因此,信息可视化对于工商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焱.浅谈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9(11):109.

[2]王颖江,赵丽珠人民币汇率调整对我国外贸影响的效应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1):211.

[3]施伟.汇率变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14).

篇9

[关键词]战略成本;石油企业;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118-02

作者简介:赵天华(1970-),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会计师,研究方向:预算管理、财务管理。

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剧,油价波动巨大,国内油气需求量剧增,中国石油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实施资源和市场国际化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需加强企业战略供应链分析,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推动企业战略发展。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含义

战略成本管理是运用战略管理的思想,从战略角度和时空观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战略成本管理最早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其研究的出发点是成本管理系统如何为新兴的企业战略管理服务,其研究结果主要表现为通过对成本管理视野和方法的拓宽来提供对战略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如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等。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需要,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相匹配的,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将成本信息的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整个战略管理循环。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降低成本,而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有利于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并为成本的持续降低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石油企业已经处于开采的中后期,在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应加强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加快推动产业战略发展,对企业成本进行长期规划,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永恒主题。

二、国际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随着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大石油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际激烈竞争的同时,国内还要承担保障能源安全的重任,压力与责任并存。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升发展水平,深化战略管理,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明确战略目标与方向,其中战略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世界各大主要石油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采取调整资产结构,降低经营成本,并购与重组,精简结构,提升管理能力,加强资金战略管理和优化投资结构,实施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等一系列财务战略管理措施。

三、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一般原则

1系统性原则。战略成本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从目标的确定、成本信息的收集、成本预测与决策的展开,到编制战略成本计划、实施战略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组成一个整体,具有系统性。因此,做好战略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将战略成本管理的各组成要素视作一个系统,从各组成部分的协调和统一出发,共同完成战略成本管理的任务,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

2战略性原则。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活动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动态管理过程,它追求的不是成本的一时降低,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共同协作,创造出企业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以培育出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按照战略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开展战略成本管理工作,主要为战略管理服务,强调的是成本管理的战略性,它往往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比如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或企业的生命周期,甚至是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来关注成本的变化,谋求在提高企业竞争地位的同时,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

3竞争性原则。作为一个为战略管理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系统自身的有效运行,帮助决策者确定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方案,并在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从竞争性原则的要求出发,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在分析企业及相关组织的成本规模、成本结构和成本水平时,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竞争性,缺乏竞争性的成本指标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加以调整、改进和变革。

4激励性原则。战略成本管理系统不是自动化的机器系统,而是一种人工系统,如果没有激励性,就很难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本身看起来没有强制性,但它在客观上能够引导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努力工作。只有在系统设置了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后,系统才能够按照预先设定的轨道前进。企业要想真正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作用,就必须全面考虑对所有参与者的激励问题,通过完善系统的激励性,使战略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企业战略分析。在我国,石油企业经过了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变的全过程,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着资源保障的使命,因此,必须加强企业战略分析,提高战略定位分析能力,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竞争环境,树立正确的发展战略。我国石油企业经过重组改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全面分析自身发展的优势与弱点,制定前瞻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战略导向作用,通过科学决策、科技创新、内部控制等多方面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提升企业战略发展能力。

赵天华:浅析我国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赵天华:浅析我国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石油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开采难度日益加大,开采成本更是难以控制,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从国内各大油田技术创新实际分析,包括油藏描述技术、钻井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采油、三次采油综合技术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油气成本。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低成本,为石油企业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将发展石油科技放在企业总体战略的高度,树立全力依靠科技进步的观念,切实加强科技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科技资金,努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3强化企业战略供应链管理。我国石油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均是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发展方式,因此,加强企业战略供应链分析,提升战略供应链管理水平,对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石油企业从勘探开发,到采油集输,到炼油化工,直至下游石化产业,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体系,作业活动范围广,消耗资源多,成本控制难度大,从石油企业的生产活动整个过程分析,内部环节中形成紧密衔接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石油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通过横向、纵向价值链分析,把握成本控制的关键节点,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战略。通过战略供应链控制,实现企业战略成本提升,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此外,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产业发展环境,分析战略发展环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成本控制,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水平,提高企业战略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颖,宋华锋石油企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初探[J]前沿,2011(4):96

[2]刘玉芹国内外石油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主要策略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1(5)

[3]于露露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2(2):15-18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聚度 经济增长 格兰杰因果检验 新疆

一、引言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落实,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的新疆也形成了一个个产业集聚区,区域经济增长稳步提高。石油、天然气资源是新疆的优势资源之一,石油预测储量为208.60 亿吨,天然气储量为10.3 万亿立方米,分别约占全国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预测总量的30%和34%。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新疆全区规模以上独立核算的石油石化企业达253家,就业19.6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工业增加值1210亿元,约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67%,实现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5%。至2009年,新疆全区原油产量2513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气产量245亿立方米,全国第一;油气当量4500万吨,全国第一。石油石化产业无可争议地成为新疆第一大支柱产业。因此,探讨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度与新疆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对新疆乃至国家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新疆经济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行业集聚度的测量指标主要有CRn指数、H指数、Ellison·Glaeser指数、区位熵等,如胡健等就是采用前三个集聚度指标对中国油气资源开发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的,区位熵则是对行业集聚度进行测量的最为传统和运用最为广泛的指标。关于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国内学者多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进行。如吴楠通过构造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研究了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关系;付青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新疆经济增长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王立恒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中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刘彬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对江苏化工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惠宁等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陕西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省的单个产业,且研究的变量仅涉及两个,不适于选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故本文选用区位熵为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度指标,人均GDP为区域经济增长指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1988—2010年23年间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一)区位熵

区位熵LQ又称地区专业化指数,是指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相比的值,它能够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与全国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在该公式中,i为第i个产业,j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个产业的产出指标,指标可以工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等为依据。LQ>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超过区域水平,也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相对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如果LQ<1,表明j地区i产业的集中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比较劣势;LQ=1,则说明j地区i产业的集中度处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选用区位熵指标来衡量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产业集聚度,对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二)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本文选用人均GDP来衡量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1988—2010年,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呈上升趋势,见图1。

(三)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现状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本文收集了1997—2009年的全国各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对全国各省区市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区位熵进行计算,得到了各省区市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集聚度区位熵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度为全国平均值的4.3倍,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可见,新疆的石油、天然气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产业集聚优势。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而言,产业优势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地区产业的发展,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产业优势和新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否也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三、实证分析

作为集聚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石油、天然气产业,是否与新疆当前较好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如下步骤进行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现象发生,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前需判断变量序列是否不含单位根。本文借用Eviews软件,运用迪克和福勒提出的著名的单位根检验法(ADF检验法)先后对两个变量的原始序列和一、二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未差分前,变量人均GDP的ADF检验值均大于各个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变量经过差分后,人均GDP、LQ值时间序列在二阶差分条件下同时达到平稳,表明新疆人均GDP和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集中度均属于二阶单整序列,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协整关系涉及两个变量,因此本文采用Engle-Granger方法对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度LQ值和人均GDP进行协整检验。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一是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天然气资源LQ和人均GDP之间的方程;二是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残差序列的平稳性。通过对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产业集中度LQ值和人均GDP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残差序列的ADF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和10%的临界值,可以认为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因此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区位熵LQ和人均GDP两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一结论符合产业经济学中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原理。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指出,当两个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时,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可以通过对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判断。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时,LQ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但之后LQ对人均GDP的影响变为不显著的,说明1年前的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集中度LQ值对新疆人均GDP的影响是显著的;而在滞后期从1—5的过程中,人均GDP都不是LQ的格兰杰原因,说明人均GDP没有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的集中度产生显著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度和人均GDP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方面的结论:

第一,通过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度LQ值和人均GDP两个变量之间进行协整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度和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第二,通过对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度LQ值和人均GDP两个变量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当滞后一期时,LQ值是人均GDP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新疆石油、天然气产业所具有的专业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且前一年的产业集聚度对新疆人均GDP的影响作用尤为明显。

(二)建议

新疆作为国家能源的战略储备基地,如何把静态的资源比较优势最大化地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竞争优势是摆在资源富集地区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能源工业产业链,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把握新疆工作会议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新疆的能源优势,整合已有资源,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着力完善能源工业的中下游产业布局,着重发展一批大型的能源炼制和加工企业,形成基于能源优势的上下游产业集群,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增加资源附加值。通过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完善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强化整体效应,真正做强传统能源产业,提升竞争实力,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发挥能源产业对新疆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2、以能源为依托,推进国际能源合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新疆地处亚欧腹部,是继北美经济圈、欧盟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圈后的全球第四大经济圈——中西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区,是21世纪重要的能源大通道。要利用好设立喀什经济特区这一重要历史机遇,以能源实力为依托,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以能源带动经济,围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速和强化国内外技术引进、转移和扩散,吸引国内外资金和人才,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让新疆充分享受到资源全面开发、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努力将新疆打造成为中西南亚国际经济中心。

参考文献:

①胡健,焦兵.基于油气资源禀赋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2007(27)

②吴楠. 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③付青叶. 关于新疆经济增长的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④王立恒. 中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给予空间经济学视角[J].科协论坛,2010(5)

⑤刘彬,陈圻,王志华等.江苏化工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