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管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00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187- 02
园区一般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是园区的一种形式,它具备特定的业态组合要求、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具有文化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实际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研究应从属性定位、构成原则、作用机制、架构模式等角度出发,即文化、产业、管理、政策、服务、创新、整合、集聚。
且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进与承递关系,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层级和角度的区别;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基础要素如都需具备统一管理、产业集聚、市场资源、配套服务等构成要素普遍性特征,也具有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方要素融合统一的特殊性特征。
1 园区概念的界定支撑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国内外近些年对此探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 Anne 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1]。其共性是提出文化园区是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生产消费相结合的,是具有多功能性的、提供就业的、社区性的地理区位。
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则包含了集中不同的称谓,如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等,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则偏向不同的着重点。如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赵迎芳则强调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创新研发能力、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集聚区特征[2]。
2 园区类型及特征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后工业园几个主要的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后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态度则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对此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园区发展的模式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2.1 政策导向型园区
此类园区是在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建立和管理的园区,具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政策”、“产业”是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其调动资源的广度和力度,在服务园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沟通内外的中介连接功能,“中介”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2 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此类型园区一般是民营或私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侧重经济效益,在园区开发和经营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聚。此类园区以“资金”“资本”为主要构成要素。但因其对商业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侧重,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的成熟完善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2.3 资源导向型园区
如对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资源依附型园区。
这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优势,内涵上侧重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特点,主要以“文化”、“感官”、“体验”为要素特点;以大学或特殊人才聚集地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依托“人员”优势,集聚创意人才、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学习”、“教育”要素中体现优势;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一般依托高新技术密集,科技产业发达、高科技企业聚集、科研机构和人员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依托,其构成要素着重以“研究”、“研发”、“技术”为要素特点。
3 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受宏观政策及区域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规划、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雄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资源;具有产业及产业链培育或集聚能力;具有学术、研究、研发水平;具有服务管理功能、沟通内外市场及要素间流通;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特点、满足特定文化需求、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的有机体。在其基础要素、发展要素、功能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中,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产业、文化、研究、学术、资本、服务。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园区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也将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完善和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创意 武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创新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24-05
1 前言
创意,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发展的驱动力,是发展中关键的决定因素。当今社会不缺乏劳动力,也不缺乏资本。创新的关键是知识的巧妙应用。经济学家罗默认为,只有创新才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是财富、新市场和新的机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美国学者凯夫斯认为,创意产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娱乐价值。他所界定的创意产业包括书籍、杂志印刷业、视觉艺术(油画与雕塑),表演艺术(戏剧、歌剧、演唱会、舞蹈)有声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以及时装、玩具和游戏等。
英国学者霍金斯在四大类创意产业中列出15种作为核心创意产业,即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设计、时尚、电影、音乐、表演艺术(戏剧、歌剧、舞蹈、芭蕾)、出版、研发、软件、玩具和游乐器、电视广播、电子游戏。武术文化产业的创意元素能否很好地结合上述15种核心创意来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并付出实践,取得经济效益。
2 武术文化产业概念
要了解武术文化产业,必须先知道产业的概念,即对国民经济各种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泛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本质上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文化产业即把文化的内容给予产业化的消费、发展、生产和交换。我国2005年从统计学意义上界定的“文化产业”概念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这是目前官方对文化产业最为权威的定义。
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的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直接相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
武术文化产业具备文化产业的属性特征。武术文化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武术文化不断需求的武术文化产品进入生产、消费、交换和服务等领域的产业,是具备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和经济发展特征的双重属性,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的开发以形成武术文化产品及相关的服务活动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所衍生出的武术文化产品包括:武术竞技、武术表演、武术健身、武术影视、武术动漫、武术搏击、武术游戏、武术图书、武术音像出版物和武术教育培训机构等都是构成武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也创造了武术文化产业中下游产业链的产业发展,即:武术器材、武术服饰、武术纪念品、武术旅游等,武术文化产业是可以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从经济学角度看“武术文化产业”是一个概念,武术文化产业不仅包括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武术活动,还包括与武术有关的一切经营和生产活动。按照经济学的解释,产业是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代替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经济、文化、资本和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武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进行技术产业加工。
武术文化产业具备商业化经营的行为,必须面向市场的需求,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其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应当不断的创新,结合市场的需求,融合新型产物元素,直至达到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发展方向,不应当满足现状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这样会影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术文化的产业化、社会化也是未来武术发展的趋势。
3 中国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3
一、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含义
在我国,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还相对年轻。其跨学科特征非常显著,所包含的分支概念十分的复杂,尤其是所涉及到的艺术和管理、人文历史、法律和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部分,格外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辩证。在国外的相关领域,特拉华大学研究所,格外强调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术训练。创建于1980年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的视觉艺术学院管理、与时代潮流同步,除了致力于艺术理论和实践,还通过私人艺术基金会、私人画廊和艺术拍卖业务等方式,进行了艺术管理的全新探索。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概念来分析的话,其中涉及到了许多领域,音乐,诸如艺术,戏剧,舞蹈,都包含其中。而从管理的艺术来理解,则可以细分为视觉艺术管理、音乐、戏剧、舞蹈等分门类的管理等。针对国际上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从新世纪以来,国内艺术机构逐步开放,艺术部门和领域的管理课程,如中央美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工作室管理等,也渐渐的形成规模,在培养优秀艺术管理人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文化产业”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在进行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批判,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第三产业为龙头的知识产业革命,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尽管当下对于文化产业的准确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阐释,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旨在结合实际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将无形的文化内容,以货品或者服务的方式使之受到著作权的保障的形式。
(一)我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变化,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得到了普遍关注,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在东方之星等自然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水平却在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如今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保持总体上的良好发展;其次,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的政策支持比较明确,国家开始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加以支撑,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逐步完善;第三,我国各个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加强培养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人才,为人才建设提供了新的特色场所,促进了文化研究的不断加强。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人才的建立,从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第四,从2010年开始,我国正在加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交流活动的开办,并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经济发展地区,开展了相应的博览会,吸引了很多的文化产业人才加入。纵观2015年,我国在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形势,正在以原创为先的走向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
(二)英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现状
1.历史背景1926年,是英国文化产业的初始阶段。在英国伦敦,一个叫约翰•贝尔德的人,举行首次电视公开表演。对于贝尔德的发明,《纽约时报》做出了高度评价。在同一时间里,科技进步也带动了相应的电视的发展。1950年左右,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工业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到了后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英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
2.现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把目光转向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上。尤其在“新英国运动”开始以后,英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重视加剧。政府的重视促进了英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应该产业发展中的第二大产业。近来,英国首相还组织了战略小组,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显示了英国经济从金融业向文化产业的转型。
二、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比较中国和外国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战略目标的科学性发展和针对性的改革。如何开发一个适合中国文化的发展实情,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文化产业的实战策略,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文化产业政策难以充分落实困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放方面,先后制订了众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其中1992年前后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大环境下,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新的行政法的颁布和实施,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政策和法律依据。以《著作权法》和《广告法》等为代表的法律,和以《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为代表的政策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在文化市场的萌芽阶段,起到了其相应的作用。不过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多样性特点和复杂性特点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现状看,现阶段的行业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日渐凸显。很多暂行的法律法规存在不完整性,缺乏严密性和操作性。另外一些行业法规缺乏整体性的调度和指导,甚至一些条款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互相抵触,造成管理的低效,客观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提高。
三、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立法制度,提供文化保障
能过让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得以发展的根本,就是要从法律体系上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保障。要使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必须不断保证法律制度的增强;要想弥补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结构不足,就要促进文化法律和相关政策;要想保证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基本方向,就要对文化产业现状有所了解,要根据文化产业的根本现状去拟定文化法律的各项制度。把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方面的法律当成是法律构建的重要一部分,提高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的权威性,形成合理的法律体系。
(二)转变艺术管理职能,创新文化体制
整个国家行政机关都应该把政府文化管理的转变当成重点,让政府的转变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政府的管理模式应该放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的建构上。要注重运用多种手段管理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强化依法行政,促进文化立法的完善。按照法律规定对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进行行业管理,给政府提供行政的法律依据。政府在管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将会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转变为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转变。从而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促进政府与文化单位的建立
(三)优化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机构,创新运行机制
篇4
(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想要做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那么必须要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予以掌握,以达到针对性、全面化的设计开发。目前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定位,欠缺一个精准化的定义标准,仅能为其赋予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国内外专家,针对旅游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方面,也存在着颇多的争议。
1.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发展来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文化经济研究学者便提出了开发旅游文化创新产业,能够广泛地向人们提供来自艺术、文化及娱乐消费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服务,可能是书籍、视觉创意产品、艺术表演形式、影像文件制品,也可能是时尚的游戏及玩具等,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消费特征。至上世纪90年开始,西方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付诸于开发设计,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诠释,将旅游产品的开发纳入到了旅游文化产业范畴之内。其中包括旅游产品的文化结构差异、旅游传递功能、舞台真实层次、旅游文化标志等。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并指明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即是通过不同的、恰当的方法与符号系统,对旅游产品展开研发设计,以传递地域文化特征,凸显旅游产业社会地位作为根本目的。
2.国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不同观点。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准分类相对多元:大致为下述几类观点:(1)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类别,现实中能够将该产业分为古代遗迹旅游产业、人文节庆旅游产业、建筑遗址旅游产业、商品旅游产业四大类别。(2)旅游文化产业,是消费者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旅游文化产品消费目的的旅游行为的表现过程。(3)旅游文化产业即是民俗旅游产业。(4)旅游文化产业是旅游景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向游客提供旅游产品,促使其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所游览景区的文化进行了解。直白来讲即是对传统文化及历史民俗文化的一种现代营销手段。(5)旅游文化产业是对游客异质文化渴求憧憬的一种满足,将虚化的文化转变为了具象的产品,令游客自觉进行消费,促使游客内在的文化介入心理、参与冲动及占有情结在消费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从以上国内外经济学专家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所持的不同观点,能够看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非是固化的,其具有极强的动态化特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载体。
(二)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目前国内重视旅游业发展已近逾30余年,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这一点从旅游业1998年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可窥得一二,同时国家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政策及发展环境上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在这一宏观环境之下,旅游经营者猛增,在景区人文景观的营造及旅游文化产业构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建设。诸如在杭州西湖被颁定为国内首批自然风景文化遗产之后,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近50多处名为西湖的景点,这些景点有本来名为西湖的景区,但更多的是模仿改名后的景点,导致景区混淆,各地区景点之间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恶意竞争,阻碍了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客观而言,各旅游区域内均存在着不同的优秀人文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只是在开发层面未曾做到精准定位而已,如果站在长远发展的视野进行规划,开发出系列并具备文化推广意义的旅游产品,那么景区寻求发展的目的自然会得以较好实现。在这一理念促使下,诸多景区开始意识到构架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打造自身对外的旅游品牌形象,这也是国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背景。但若想取得持续化的发展,单纯依靠品牌的创新并不现实,还需要开发属于自身景区的人文产品,才最稳妥,这也是多数景区管理者深刻体会到的一点,由此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才能在发展中逐步形成。
(三)旅游文化产业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业是通过多元的文化产品予以构成,假定一个旅游文化产品是一个单位,在多个文化产品单位聚集成为一个集合的情况下,便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及个人,为了满足旅客游玩过程中的需求,向游客展开的产品销售及服务的行为。旅游产品开发则是指旅游单位在综合游客需求下,对产品及服务所展开的市场分析、产品调研、设计创新、产出过程。对于旅游文化产业中旅游产品服务功能的划分,能够从食、住、行、购、娱、游六大因素予以展开,这六大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产品,贯穿于游客整个旅程之中,是保障地域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品牌文化塑造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产业内的各类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每一个地域的旅游产品均不相同,往往因为一个旅游产品的瑕疵,将影响到整个产业集合内产品的声誉。因此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制定出一整套开发的原则和标准,有针对性开展对每一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避免因个体产品的失误,造成整个旅游文化产业链的形象受损。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旅游产品开发基准原则之探讨
(一)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是以生态经济学及社会伦理学作为根本理念,是为了保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既能够保持产品资源的现代化需求,又不危害到后世的发展所需,所提倡的是一种人类和谐化协同发展的关系。此理念的提出遵循了社会人文视野下“和”的观念,是对日益消极发展的旅游消耗模式提出的警示。因为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多旅游企业为了谋取利润,而过度地对产品资源予以消耗。诸如目前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并不是依赖新型的媒介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而是通过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而言,众多传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频繁地开发会导致生态结构的破坏。例如,目前景德镇瓷土资源、浙江嘉兴紫砂壶泥料、新疆和田玉籽料,均在频繁的开采中挥霍殆尽。这种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资源开发方式,可以称之为极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当前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现代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贯穿,能够进一步促使人类文化活动同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原则
旅游产品的系统化开发,提倡的观点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着手,应坚持整体发展的原则,从旅游文化的大局着手予以开发。因为系统作为若干个体的有机组成,具有整体性的显著特征。旅游行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游客活动涉及各个方面,上文中所论及的六点旅游产品要素即是良好的证明。完整的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是由客源系统、目的系统及文化产品系统予以构成的。客源系统是来自于不同地域的游客所组成,目的系统则是由景区所在地各方面资源及服务主体所构成,文化产品系统即是通过不同的文化资源衍生产品所组成。三个系统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在效能作用上存在着关联性。游客系统是主体,目的系统是服务客体,而旅游文化产品系统则是支撑二者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整体系统的需求,对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予以烘托支持,以此达到全面综合的服务。尤其是在旅游六大要素层面,必须践行全面兼顾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循环共赢的目的。
(三)切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市场理论是三项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为对于产品的开发,需要面对旅游消费市场而展开,如果旅游市场对于旅游产品不予接纳和认可,那么上述两项原则践行再为标准也是徒劳的。对旅游产品市场理论进行分解可得出如下结论:旅游市场的构成包括了游客消费行为、旅游市场类型和旅游市场预测调查、产品营销管理策略、市场开发、价格机制等因素。其中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旅游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可以将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销售市场,就目标市场进行确定,制定相对明确的产品营销体系,以最少营销资金投入,攫取最大销售利润。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即是切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践行人本消费原则,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根本,在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及系统化发展原则之下,构建具体的市场分类导向,结合市场特色需求及创新原则,以前瞻性的视野拓展市场方向,激发游客的认同感,满足其消费需求,从而从文化层面带给游客以更深的知识内涵体验。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方法策略分析
(一)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定位
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各地区旅游单位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角研究开发定位,深入理清本地具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综合市场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依据合理的表现方式转化成为可直接投放于市场的旅游产品。另外在整理出的诸多文化精品中,需筛选出具备文化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前期市场的投放,观察市场效果,市场反响较好的便能够继续进行后续产品的投放,以此形成梯级化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而在市场效应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也能对后续产品做出暂停市场投入的行为,认真分析前期产品投入市场所获效益较低的原因,了解产品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不足、产品形态美观缺失、抑或载体选择不当等问题,在确定具体的原因之后,展开进一步的变化整合,重新进行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以此避免盲目开发产品,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及经济效益流失。
(二)准确定位旅游文化载体,突出产品文化主题
在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开发旅游产品,必须把握好对于旅游文化载体的选择,因为旅游产品开发并非单纯停留在纪念品开发的角度,其能够依托的载体及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上文中也曾提及旅游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传播,能够依托书籍、音像制品、艺术表演、视觉产品等形式进行扩散。所以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以免因为选择的失误,导致优秀文化资源被糟蹋,影响地方旅游品牌。在针对旅游文化载体的开发方面,古徽州旅游局所展开的定位即尤为精准,众所周知古徽州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宏村、西递、南屏等诸多旅游胜地的烘托下,徽商文化、古徽派建筑文化被广泛推广至全国各地,乃至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资源。但是如何就这类文化主题,通过合理的文化载体予以表现,则是徽州旅游部门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综合文化资源表达效果及文化载体经济投入的前提下,徽州旅游局选择了以地方丰富的竹资源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古徽州境内气候湿润,极为适合竹子的生长,将竹子作为文化的载体,徽州旅游局所看重的首先是取材方便,开发生产旅游产品简单,能够极大地节约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投入。但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还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象征。众所周知竹子属于古代文人喜爱的物品,代表着刚正不阿的品格,本身即具有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文化资源表现的载体,可想而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他文化载体无法媲美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地选择旅游产品载体,对于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经济性与人文性,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贴合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注重文化审美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篇5
[关键词]韩国文化产业;概念;文献
2000年之后韩国文化在世界迅猛传播,并在2004年就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第五大国。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产业都属于政府推动型,中韩两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以及近些年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我们也感同身受,研究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在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二、国内研究概述
由于中韩两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均采取了“政府推动型”战略,政府为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所以我国学者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涉及到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我们以政策介绍和政策研究进行归纳概述。
(一)政策介绍型
政策介绍型主要是介绍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时所指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和成立的机构。
郑成宏副研究员在《韩国文化产业现状与借鉴》(2002年)一文中介绍了韩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韩国自上而下都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经营。首先,韩国政府在政策和财政预算上支持文化产业开发,大量资金的投人,保证了主要文化部门的正常运转。其次,地方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开发,而且韩国大企业也都热衷于流行文化产业的经营。作者认为韩国不仅在保存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有所作为,而且在流行文化的产业化方面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投资模式和管理经验,政府和民间投大量资金进行文化市场开发等方面结合得也较成功。
(二)政策研究型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针对政策本身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这类研究既有针对中韩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进行比较,找出双方差异,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改革不配套,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不完整,投融资体制不适应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等。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学者结合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解决方案。
王文华和胡杰群在《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2008年)一文中认为,当前韩国文化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与韩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积极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中国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整合优化行政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具有独立性的专业技术研究开发组织,全面启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二,建立和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如设立奖励基金机制、扩大跨国生产及合作等,同时设立专门性的发展基金,鼓励文化创作和新的文化创意,大力培植文化企业发展。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许为民教授和曹峰旗博士在《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启示》(2008年)一文中认为,韩国政府在其文化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对我国的重要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政府观念层面上,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在政府制度机制上,加快文化产业立法工作,改革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第三,在政府行为上,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转变职能,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新环境要求的宏观调控机制,探索新的运作和管理模式。
总之,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散见于各类文献、报刊。我国学者对于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非常详细,可谓面面俱到,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材料。
三、结论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关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持续走热,研究内容呈多元化趋势。但很多学者只是从某个领域或某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文化产业问题。从整体上看,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分布不广。从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来看,多数集中在社会学、人文学、历史学等文科性质的学科,他们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由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研究主题涉及到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经济学者参与其中,而经济学者参与研究的成果所占比例很少。
目前,我们对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将相关的学术成果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的研究必须坚持之前的多角度研究,从不同层面全面地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骆莉。韩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5年3期。
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基本规律;发展模式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载体,文化产业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属于文化经济学的概念。文化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只有能够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产业形态文化才能经营运作。“作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是哪些有偿供给型的文化产品,即文化产业部门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的,人们必须经过购买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 [1]文化产业通过生产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
1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2]把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商品,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发展首先应该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文化消费市场与文化供给能力,文化资源配置、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受其调节。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文化价值资源转变为社会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辩证统一,其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具有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文化产品是人类精神智力创造的物化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具有经济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恿和基础。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从教化、益智、认识、审美、伦理、凝聚与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文化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标准与国家意志密切相连并传播着价值观念。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由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的规律性,以及文化消费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和制度相关联的规律。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是驾驭文化产业这辆车的操作规程,掌握这个操作规程要厘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有市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产业不同领域的实践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1.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是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市场的文化支付能力,构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社会的物质生活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先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谈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费。如,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丽江文化产业市场,联结着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供、销,丽江的文化产业发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场,文化与旅游无缝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产业链,在旅游演艺产业中实现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长期的盈利效果。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三组数据所占GDP比重跨入临界点,文化消费市场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将成为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中坚力量。
2.资本主导型发展模式。资本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这里所说的资本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资金,与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流动性、增值性和倾向性,通过投融资,资本从各个领域进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领域,再进入到文化产业的流通领域。“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完成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本的增值和利润最大化。”[3]随着文化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具有创新创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3.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资源,等等。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与商品双重属性,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越来越凸显。有的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源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经济事实。”“审美”即打动人心,吸引公众,这是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定性。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特色、保持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丽江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市,根据打造“丽江文化硅谷”的目标,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导向”的方针,打造的“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传承”三大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导型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涵、创意为核心的智力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突出地表现为智力性、能动性、资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4]通过创意与开发使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意人才、创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划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传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产业最重要的第一资源。
5.科技主导型发展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科技、广播电视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的不仅表现为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产业特征的创新,更关键的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科技产业的有效对接,彼此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的更高效发展。
6.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文化市场,国家通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准入制、文化投融资机制等改革,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丽江演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丽江文化的发展速度和产值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有关,过去的丽江演艺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随着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随着产业支持性政策向市场建设性政策的转变,随着“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将来的丽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下降,文化产业将会回归到“常态化”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产业的主导发展要素得来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根据品牌、版权、服务、产业链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文化市场竞争激烈,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洞悉市场变化,从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分析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文化消费市场需求相结合,营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伟,车南林.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4]高书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J].经济与管理.2015.
篇7
[关键词]艺术传播古典音乐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之概念的发展,已经被西方学者如帕沃(DominicPower)、斯科特(AllenJ.Scott)、赫斯蒙达霍(DavidHesmondhalgh)、赫尔西(PaulM.Hirsch)、普莱特(AndyPratt)等人详细论述多次。①为研究其概念的发展及变革,笔者首先按年代顺序将其批判内涵分为三个阶段来讨论。第一阶段是法兰克福学派时期。“文化工业”作为一个从诞生起就饱含批判意义的概念,普遍被认为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以及霍克海默的相关论述。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先把“文化工业”定义为一种与“大众文化”相关联的概念,根据他们的著名论著《启蒙辩证法》所述,其当时的批判意义在于文化的商品化以及随之造成的艺术作品原有的乌托邦价值的丧失。该书指出,文化可以在文化工业化的语境下被赋予三个批判性意义:首先,文化正在向消费品转变,其特征是标准化和制式化的形式流通市场;其次,“大众文化”通过市场推广等商业手段可以轻易掌控社会文化审美水平;第三,所有的文化产品的目的都是直接投放市场并获得利益,艺术家变成了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从而丧失其满足人类欲望与本能的能力。总而言之,这两位学者认为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使得大众文化被投放到商业领域,音乐因此变成了“为大众趣味定制的产品”,观众在接受与被接受的关系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西方古典音乐实践中,商业介入古典音乐的经验,已在音乐公司与机构身上有所体现。其突出表现在物(艺术品、音乐作品)的产量化(唱片公司、出版公司)和人(音乐家、艺术家)的商品化(经纪公司)上。第二阶段是指文化产业的批判性概念进入20世纪70和80年代之后伴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随之有所发展。米热什(BernardMiège)、甘汉(NicholasGarnham)等学者指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有所局限,并提出“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概念,其意义并非只是一个商业标签,而更可以理解为一个由其他原则所主导的说辞”。①这个时期的文化产业批评家,在新的经济环境之下把“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写成代表着多元的复数形式(culturalindustries),并随之赋予其实践性的意义。米热什与甘汉的定义可以被总结为三个不同的观点。首先,他们热衷于把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孤立的定义升级为一种包含文化各个领域的范畴,这个见解把较为模糊的文化产业的概念细化为多个产业的结合。其次,新的学者们重新思考,并对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艺术商业化的认知提出了适度的商榷,从偏于乐观和积极的角度把技术、科学和创新的发展归功于文化产业的出现。也就是说,他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性格,并归纳出艺术的内在规律:它虽置身于社会的结构和关系之中,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这些关系而体现一些自律性。第三,这些新涌现的观点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处在一个艺术与商业不断对抗的动态系统之中,他们不完全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所坚持的为艺术而艺术的那种美学制高点,而更偏向于承认在新的社会及经济环境下,艺术的资本化实际上是其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结果。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此时,从“文化产业”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逐渐开始为学界所接受。甘汉认为创意产业是“唯一可以被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文化产业”的变体;霍金斯(JohnHawkins)认为创意产业可以被认知为文化经济或文化产业的衍生概念,根据他的理解,文化经济包括了广告、建筑、艺术、手工业、设计、时装、电影、音乐等行业。此时,“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模糊,但已经清楚的一点是,“创意产业”更多地涉及对社会动力、社会关系的操作方面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对“文化产业”本意的一种带有策略色彩的、更有目的性的扩充,也是文化产业生存于新的信息社会中的形态。在1997年,英国工党在托尼•布莱尔的领导下,首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体系。当然,关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区别,目前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以及争论。但是,普莱特把二者的相异之处归纳为两点。首先,“创意产业”是带有行政色彩的术语,当新工党拿下英国的管理权时,他们需要去除“旧工党价值”所解释的“文化产业”的性质。新工党建立“创意产业特别小组”(CreativeIndustriesTaskForce),以财政去支持那些“具有原创性的有转换成财富可能的个人创意、技艺和才能”。其次,英国主张,发展创意产业可以满足未来社会对知识经济的需求。普莱特对此写道:巩固知识社会的地位是最理想的缓解英国制造业下降的方式,英国需要用“知识”来获得竞争优势,在高科技技术、生命技术、制药产业的带动下,新的明星一定是“创意产业”。②
二、音乐产业
法兰克福学派起初批判文化工业,涉及音乐部分时,主要关注的是技术的发展对音乐的影响,特别是在当时刚刚出现的录音技术的应用。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理论基础上,当代学者如卡博尼、布恩内特等直接把西方音乐产业等同于录音产业加以论述,这是值得商榷的。相反,根据赫斯蒙达霍的看法,音乐产业并非独立的产业模式,而是与其他的文化产业类型紧密联系的:文化产业的组织者与拥有者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最大的文化公司已经不再只侧重于电影、出版、电视或录音等单一的艺术形式了,他们正在控制多元的文化产业形式。这些结合使得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内部错综复杂的合作形式举个例子,古典音乐产业除了录音产业之外,还包括交响乐产业、歌剧产业、乐器产业以及音乐教育产业等不同形式,这些“产业”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从而参与到跨全球化的商业赞助及资本运作之中。这样看来,将音乐产业等同于录音产业是略显武断的。另外一个有力的证明是,音乐产业的出现,实际上早于音乐产业的概念的出现。在意大利,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中重要形式之一的歌剧,是最早的被市场化的艺术形式,被歌剧经纪人们所用。早在18世纪(此时“文化工业”概念远未出现),意大利歌剧就已经变为一种商品,并被投放到相对成熟的市场之中。约翰•罗塞利曾经写道:歌剧是一个产业。但是歌剧也是一种可以体现意大利社会结构和统治阶层发展的艺术形式……早在1780年,横贯19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歌剧产业刺激了意大利的贸易、旅游、货币流通等经济领域。①这段介绍清楚地表述了意大利歌剧早在录音产业出现之前就成了一种商业模式。而到了唱片业因盗版和非法下载的问题开始衰落的21世纪初,音乐产业的其他层面如现场表演、音乐出版等也是增长的。举例来说,美国唱片的销售额从1999年的380亿美元滑落到2004年的336亿美元,数据显示这样的衰落还在持续,但是音乐产业的其他领域的相对增长了保证当时美国整体的音乐产业总量维持在490亿美元的水平。音乐产业呈现出的多元性让其概念也理所当然地复杂化了,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与克鲁南(MartinCloonan)在文章《重新反思音乐产业》中,提出了对音乐产业概念之误解的质疑:首先,音乐产业常常被看成一种独立的概念,这使其多样化的形式变得模糊。(如果音乐产业就是音乐产业,那么现场演出、音乐教育、乐器生产是否属于音乐产业范畴呢?)另外,正如刚才所提,音乐产业常被与录音产业并置。最后,如他们所宣称的,现在需要把音乐产业的定义“多元化”(pluralise)了,②因为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描述音乐产业的意涵。这种对音乐产业的定义进行重新解释和表述的提法,也与米热什和甘汉的观点相符。后两者的这些观点虽然主要是指向流行音乐的,但也同样适用于当今的西方古典音乐产业。
三、西方古典音乐的产业困境及其启示
篇8
“创意”一词成为今日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核心词汇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尽管我们看到的是这个词能够带来的一种词意上的诱惑力。
事实上,“直到十七世纪末期,人文主义意义上的‘原创’一词才出现”。①法语中首次出现orginalite是1699。而在英语中,“原创”一词则出现的更晚, original出现于1742年,Create则晚在1775年。在汉语里,“创意”一词则出现较早。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即公元86年的《论衡・超奇》中,王充论《春秋》时提到:“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於胸中也。”②其后,唐朝李翱(772-841贞元进士)在继承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意造言,皆不相师”说。③清朝的学者方东树在《答叶溥求论古文书》中说道:“及其营之于口而书之于纸也,创意造言,导气扶理,雄深骏远,瑰奇宏杰,蟠空直达,无一字不自己出。”④王国维《人间词话》有言:“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⑤郭沫若《鼎》:“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的创意和风格上,应该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⑥
我们可以看到,起初的“创意”主要是指文学上的创新和立意。直到1990年代中期,创意才摆脱专业用语的角色,普遍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特质,甚至是一种新的经济、社会话语通货。后来其中部分属于产生变化,文化产业成了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ues),接着在2002年时,又出现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与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概念。⑦
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文学和艺术是创意汇聚、创意体现的最佳方式。从而在这种消费社会的体系之下,现代的创意理论研究者对这个词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命名,卫斯理1990年提出了“符号性创意”这一概念。英国利兹大学传播研究所媒体与音乐产业研究中心教授David Hesmondhalgh认为可以以“符号性创意”(symbolic creativity)⑧来取代“艺术”一词,因为“‘艺术’一词含有个人天赋与高等职业的意涵”⑨,并进一步提出了“符号创作者(symbol creators)”代替“艺术家”一词,以指所有诠释或改编修订故事、歌曲、影像、新闻工作者及其他处理文化产业资讯相关业务等的人士。
“创意经济”的提出者约翰・霍金斯教授曾经这样定义创意,他认为:“‘创意’就是催生某种新事物的能力,它表示一个或多人创意和发明的产生,这种创意和发明必须是个人的、原创性的,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和有用的(personal, original, meaningful and useful,简称为POMU)。”⑩我们可以看到,在约翰・霍金斯看来,“创意”其实可以被简单的定义为“有新点子”,同时他用了四个标准来衡量一个新创意,即个人的、独到的、有意义的、和有用的,他说道:“‘创意’必须是根据这些标准,创作一幅油画、发明一个新的装置、解决交通堵塞以及是黑人和少数民族能充分参与经济生活都是、或可以是同样富有创造力的。”{11}他同时总结了属于“创意”的六项特质――它是生命的一项基本要素、创意是普遍性的才赋、创意其乐无穷、竞争意识、若干可辨识的人格特质、令人惊讶。{12}
这样一来,约翰・ 霍金斯将“创意”的范围扩展到了几乎人类可以涉猎的所有领域,因为他看来,任何一个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有“新点子”的行为都可以是“创意”,并且可以带动一种创意经济的起步和发展。
澳大利亚学者埃利・伦尼认为:“创意是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目标重新设定、颠覆及改善。”{13}他强调的是创意是一种“变化”“改变”,而不是一种全面的创造和无中生有,缩小了约翰・霍金斯的创意范畴。
英国威克大学的学者克里斯・比尔顿认为:“‘创意’实质上是一个复杂得多的、异常艰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凭‘灵光’乍现或沉溺于片刻偶发得来的聪明点子。......创意需要我们兼具非理性与理性的思维,跨越不同思维方式的边界,不仅要有新点子,还要拥有与之相关的资源与偏好。”{14}他所强调的不仅仅在于“灵光一现”的“想法”和“点子”,更重要的是一种来自于理性世界的管理艺术对于这种非理性的头脑风暴的调控。
伦敦城市大学教授安迪・普拉特(Andy C. Pratt)从创意得以发展的人类科技背景出发,提出:“创意是一个包含创意工作者、知识、网络与技术,以让新的想法与背景脉络得以交互连结的过程。”{15}在他看来,创意并不能够单独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点子”,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对感性的调控,更为重要的是它首先得依存于一个“交互链接”的网络世界,而它自身从而也成为了一个连接、传输新想法的过程。
台湾实践大学的李天铎教授认为,创意“可以是在全球的网络中流动品牌符号、可以是某种主题空间,甚至是玄妙想象的影音产品等等”。{16}他将创意符号化,并注入了品牌理论,使得创意的概念在更为广阔的商业空间进一步扩展。
美国创意理论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的主张是:“创造力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拼编(redaction):“为了创造和进行综合,我们需要刺激物――那些可以被陌生的方式拼凑在一起的零零碎碎的东西。”{17}
从而在这个数据时代、在这个互联网平台时代、在这个消费时代,“创意”不再是文字,不再是发明,甚至不再是一种思想――而成为一种与互联网的丰富的数据和内容相互结合起来全新的事物。它不仅可以让从头起步的个体成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尤物,更可以将已有的事物在后现代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当中加以改造和包装,从而为我们构成了一种来自于各个方向的互相增强的力量而存在的多维的“创意世界”。
二、“创意产业”:起源与概念
很多学者曾经认为创意产业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早期的澳大利亚,并于20世纪之交瞬间遍布全球。这是由于1994年10月澳大利亚推出“创意国家:国民文化政策”(Creative Nation: Commonwealth Cultural Policy)。在该政策中,澳大利亚政府强调了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提出要高度重视新的通信科技,并将此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策略。然而事实上,真正让“创意产业”概念遍布全球的是英国首相布莱尔。他于1997年成立了文化传媒体育部DCMS(The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1998 年出台《创意产业规划》(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并界定了英国创意产业的范畴――广告、建筑、艺术、古董、工艺、设计、软件及电脑服务等十三项。2008年,DCMS发表Creative Britain: New Talents for the New Economy《创意英国:新经济的新天赋》,并成立英国文化创意技术学院National kills Academy,开始进行专门的创意人才培养计划。英国的创意产业计划实行得非常成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2005年英国的创意产业市值已经提升到1.3兆美元。
在“创意产业”出现之前,与其类似的是在学术界多年争执不休的重要概念“文化产业”。有学者认为,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的概念变化,是一次来源于社会变迁的“概念升级”。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曾经指出,“创意产业”这一学术概念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 ,而“文化产业”这个词汇却无法做到。它与文化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区分“传统受赞助的艺术部门和通过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开发而具有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的文化产业”{18}。澳大利亚创意产业研究专家约翰・哈利特曾经这样评价创意产业:“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本身给了人希望,因为它自身的创意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解决并有可能进一步解决这些对立(公民与消费者、自由与福利、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现如今“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也较为多样丰富。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各个国家为推动本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对其进行了界定。英国将创意产业视为“源自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能的活动,通过智慧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19},强调的是创意过程中的个人“创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下的定义是:“一个经济活动群组,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和知识产权以生产并分配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的产品与服务,更可望成为一个创造财富和就业的生产系统。”{20}而台湾则将之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21}
在学术领域,各个国家的理论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也对“创意产业”的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
澳大利亚的“创意产业”研究专家、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约翰・哈特利认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试图以新知识经济中的新媒体技术发展为背景,描述创意艺术(个人才能)和文化工业(大规模)在概念和实践层面上的融合,供新近才实现互动的‘公民-消费者’所用。”在这个概念中,他强调的是概念的范畴(是在文化产业的范围内)、社会经济背景(新经济、新媒体)、及其核心――个人才能/创意艺术,以及创意产业能够存在及发展的意义。
英国的“创意经济学”泰斗约翰・霍金斯教授则将创意产业定义为“版权产业”。他认为定义“创意产业”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切围绕“新点子”,而这些“新点子”正是知识产权所产生作用的根本所在。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他所声称的“创意产业”的定义并不包括所有创意发生的产业,因为创意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而他所强调的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作为决定性、作为核心的产业。
台湾实践大学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专家李天铎教授则将创意产业归结为一个生产体系。他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复杂的社会意涵――它作为一个生产体系,不同于传统制造、餐饮食品、机电重工、资讯科技等产业,参照马克思的观点,有着独特的双重属性。在表意层面,它的产出涉及文学、艺术、教育、风俗、历史等各个领域,必然与属于社会“上层结构”的政治法律、价值信念、文化成规,还有总体意识形态等,有着既张弛又呼应的辩证关系;但是在生产实践层面上,由原创制作、发行行销、映演版售、到集体消费,它需要庞大资金的运转,复杂的人员分工,更与相关产业(如音乐、电影、电视、动漫、广告、资讯科技等),还有地缘产销位置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下层基础”的一环,是社会总体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并有其特殊的生产模式(mode of production)。{22}
还有一些学者从产业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和概念的梳理,因此也更加内在地指向一种经济建制或者经济实践。新西兰学者杰森・波特(Jason Pott)强调,创意产业是一系列包含了创意力、社交网络运作和价值生产的经济活动,而这个产业会根据社交网络的评价作出生产与消费的抉择。{23}
注释:
①⑩{12}[英]约翰・霍金斯著,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9页、第17页、第21-24页。
②③④⑤⑥赵宏:《汉语中“创意”一词源自华夏文化》,《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第4期。
⑦[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⑧此词借用自卫理斯的概念,卫理斯着重年轻族群消费者的创意。转引自[英]大卫・赫斯蒙德夫著,廖君译:《文化产业》,台湾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5页。
⑨[英]大卫・赫斯蒙德夫著,廖君译:《文化产业》,台湾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5页。
{11}[英]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市长委员会》,选自[澳]约翰・哈特利编著,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创意世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13} [澳]埃利・伦尼:《创意世界》,选自[澳]约翰・哈特利编著,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创意世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 页。
{14}[英]克里斯・比尔顿著,向勇译:《创意与管理――从创意产业到创意管理》,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15}Andy C. Pratc, "The Cultural Economy: A Call for Spatialized 'Production of Culture'Perspectiv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7(1),2004:117-128,P34
{16}{22}李天铎编著:《文化创意产业读本――创意管理与文化经济》,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22页、第20页。
{17}[澳]约翰・哈特利:《创意身份》,选自[澳]约翰・哈特利编著,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18}金元浦编著:《文化创意产业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19}DCMS,Creative Industries Mappping Document(London: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UK,1998)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概观,邱勇著:《文化创意产业读本――创意管理与文化经济》,李天铎编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4页。
{20}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2003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概观》,邱勇著:《文化创意产业读本――创意管理与文化经济》,李天铎编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4页 (经济部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办公室:《2005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经济部工业局2006年)。
{21}邱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概观》,选自李天铎编著:《文化创意产业读本――创意管理与文化经济》,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4页。
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 发展模式
一、引言
2003年,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及文化产品:“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身处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陕西,其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与人文得天独厚,文化产品和文化事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陕西省的重点项目。
二、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1.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全省文化产业加速发展。2009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226.64亿元,比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高出7.9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82%,增幅为25.5%。2011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6%,占GDP比重达到3.02%,再创历史新高。
(2)政府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陕西政府对当地文化产地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投资与建设。据统计,2008年陕西财政用于文体和广播事业的支出31.81亿元,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3.68亿元。相比于前几年,分别增长了41.4%和46.5%。
2.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1)市场问题。在金融海啸弥漫全球的2008年,陕西省文化产业顶住重压,实现增加值174.73亿元,增速远超全省生产总值(GDP),呈现高速上升的发展趋势。然而,陕西省文化产业占据全省GDP的比重却仅达到2.55%,这一数据与我国东、中部的文化产业发达省份比较相差甚远。同时,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值也与湖南、广东等省份产生了严重差距。如下表所示。
表 2008年不同省份文化产业经济指标对比
附注1:数据分别来源于2009年《陕西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
(2)人才及创新问题。①人才匮乏。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主要为人才的匮乏,特别是相对稀少的文化产业高层人才和文化产业经纪人才,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比如,懂文化的人不懂市场和经营,不能准确地把握国内外市场,缺乏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导致了产品及服务与市场分离。另一方面,懂经营管理的人却又不了解文化,经营人才目光短浅,导致文化产品粗放式开发,产品结构单一。
②创新意识有待提高。陕西大陆深处,历史洪流积淀了属于中国特色的古老文化,但同时也使得其与世界文化经济属性与经济价值理解不深,其对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主要表现有:一是之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者的概念模糊不清,而且其文化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的界定不够明确;二是当地文化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市场观念比较淡薄,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忽视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三是很多单位还依旧采用事业管理的办法来处理文化产业问题,一直认为这是为国家为政府为当地争光,为人民赢荣誉的事,以致其心安理得地认为从国家从政府拨款是理所应当的,缺乏“自己是主人公”的态度,从而使很多单位发展陷入困境。
(3)资金问题
①政府投资问题。陕西省近年来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其有限的资金依旧满足不了与日俱增的需求。同时,政府投资基本都是直接向事业单位和企业进行投资,其投资方式单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②外部融资问题。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投资主体单一,各级政府财政紧张,加之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筹资渠道单一,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
三、陕西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如下图所示,依托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产业园区,并且结合旅游生态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积极拓展资源,探索产业链的纵深发展,形成以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文化资本(考古遗址,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民俗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为拓展的整合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陕西省文化资源的开拓,更能够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进一步加强文化特色资源品牌,创造更大的价值。
1.文化产业园区
充分发挥陕西历史文化的特色优势,加大力度开发历史和传统文化,增加现代文化元素,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打造全新的陕西文化产业。
(1)西安曲江新区文化旅游景区。以盛唐文化为基础,构建集大雁塔文化广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海洋科普世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中心等为一体的重点项目,形成旅游、休闲、娱乐、会展、科教等综合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2)西安御苑生态旅游产业区。贴近秦岭北麓的自然生态风光,在其附近建设秦岭野生动物园、西安园艺博览园、西安生态科技园,形成一个休闲娱乐,度假旅游的自然景区。
2.文化产业的发展
陕西传统文化产业主要分为旅游业、艺术品以及文化博览业。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陕西来说,文化旅游业是陕西文化的重点产业,正是因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另外两个产业的兴起与繁荣。
(1)文化旅游业。在旅游方面,依托陕西的地理优势,逐渐被大家所熟悉的有险峻的西岳华山,终年积雪的太白山,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以及峰峦叠障的秦岭山脉。除此之外,更为吸引人的是,作为十三朝建都地的西安,其留在历史长河中的底蕴与文化,带给人们对历史繁荣与衰败的瞎想。
(2)文物博览业。陕西文物博览业依托周、秦、汉、唐等各朝代历史文化,围绕其完善建立现代化的产业文化,真正做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话文化想结合,全方位、高质量逐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服务功能
(3)民间艺术品业。安塞腰鼓、户县民俗画、凤翔泥塑、千阳布艺、长安鼓乐、陕北民歌、皮影、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美术和表演艺术等,则是陕西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艺术品品牌。
四、结语
陕西省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其近几年也在逐渐利用自己的地理与历史文化优势,以其固有的历史与地理优势,发展其特有的文化产业链,并在发展过程中,一步一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相结合,建设一个崭新而又引人入胜的文化模式。其中,陕西省的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板块联动,着重发展文化旅游、文物展览、民间艺术品,以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其传统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莉,吴明.西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探索[J].生产力研究,2011,(9):149-150,153.
[2]雷兴长,吴青青.推进西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6):29-31.
[3]丹.略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J].大众文艺,2011,(2):214.
篇10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
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
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7]。“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6结语
- 上一篇:青少年羽毛球培训方案
- 下一篇:企业实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