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战略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Generally,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tourism plan styles at home, one is school of landscape garden architecture, featured by planning on shapes, another is school of resources deployment, majoring in geography, another is a school advanced in culture and history, another is school of efficiency and economy, majoring in economic import. To make a good strategic plan, which is forward looking,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we need to composite different ideas of school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plan in Nanjing will use tourism to lead the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feature i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make profits, which belongs to regional tourism plan.
Key words:tourism;strategic plan;city positioning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22(7)
1规划研究思路
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一般不强调编制过程中的分析、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而偏重于宏观指导思想的制定。重点解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旅游营销手段的提升扩大旅游市场份额,延伸旅游产业链和产品链,吸引旅游资本投资等。往往以简洁、扼要的篇幅提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指标、发展路径、重大项目、要素计划和政策支持诸内容,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从方法上讲,这类规划研究应以设计科学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为政府提供实现愿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资源导向阶段(1979~1989年):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二是市场导向阶段(1990~2000年):以旅游形象和市场营销为重点;三是产品导向阶段(2001~2010年):以游旅产品体系建设为中心。下一阶段我们认为应是系统导向阶段:以系统设计和价值创造为重要特征。系统设计的思想应注重规划整体性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是把南京市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旅游系统当作相互依存的变量来分析,按照确定的目标,寻求实现目标的手段,以便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选择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路径、方案和行动计划。主要工作包括:阐述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愿景、定位和目标、调查系统的环境、梳理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要素、推行“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五位一体的系统发展模式。
2定位与目标
2.1南京作为旅游名城将如何定位
“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既要符合一个城市旅游的特点,又要有延续性,反映潜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南京这些年来在城市定位上经常变,由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使主城区长出了上千幢超高层;后来是“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定位,引发了成片的拆迁、拓路、差一点把路边的树也砍掉;现在的定位是“人文绿都”, 这比较适合南京的特点。当然有些晚了,很多有价值的建筑已经拆了,很可惜。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水平,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次旅游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人文绿都,博爱名城” 的定位。尽管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我们认为还比较贴切。
2.2南京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南京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南京的旅游收入超过杭州和西安。“十二五”期间南京应把“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作为发展目标。因为,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旅游资源总量大、品质佳,拥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人物和事件,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南京应定位于新兴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之一。就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应将旅游产业放在南京整体产业结构中思考。
3目标实现可能性分析
从“十一五”发展情况看,上述目标经过努力是有可能达到的。关键是要在认识上应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抓。从发展机会和资源条件上看,是有可能实现的。
3.1国际旅游区域重心继续东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O)分析认为,旅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当前,国际旅游区域中心继续东移,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南京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国际旅游重心东移过程中,必将迎来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入境旅游将迅猛发展。
3.2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时代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700美元,江苏省达到6475美元,南京市高达8130美元。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从旅游发展趋势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国内旅游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3.3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和优惠政策,显示出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开启了全新空间。
3.4南京取得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是南京产业提档、城市提升、文明程度提高、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强大助推器,一方面将推动南京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提档升级,并提升南京服务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可全面展示南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知名度,吸引大量入境游客,并可为后青奥时代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5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大大改变南京旅游市场格局
随着南京南站、空港二期、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汉蓉、沪宁城际铁路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和相继投入使用,南京旅游集散功能大幅提升,将为南京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尤其是与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以及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区域旅游发展进入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时代。
3.6南京资源十分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南京旅游资源单体共670处,涉及7个主类、33个亚类和146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到全国旅游资源相应类型数量的87.5%、68.75%和55.72%,这些为实现我市的旅游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
4发展战略路径
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可以从资源整合、产品创新、文旅融合、城旅互动、区域合作、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思考。
4.1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南京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条条)和各个区县(块块),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产权形式复杂,难以形成合力,限制了优质资源“整体效用”的发挥。在实践中形成了“资源优势与产品优势不对称,产品优势与经济优势不对称,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对称”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南京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南京旅游资源整合战略本质上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要求,对旅游资源行政管理权限的重新整合,进而形成集资源保护与开发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4.2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旅游产品创新战略要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南京旅游资源特色,在继续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专项旅游产品,优化提升南京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南京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4.3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多元文化交融,包括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总体来看,南京文旅融合不深,文化资源优势彰显不足。文旅融合战略,就是要加强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宽合作领域,理顺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一方面,彰显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繁荣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华文化。
4.4城旅互动
旅游与城市化建设互动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雅典提出,城市具有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大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凸显游憩功能,不能就建设谈建设,就环境综合整治谈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仍是两张皮,联系不够紧密。实施城旅互动战略,实质就是将城市化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树立大旅游观念,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把整个南京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城旅互动战略,一是规划的有效衔接。在城市规划修编和“十二五”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求,使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保证旅游发展在用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与城乡发展共享空间。二是项目的互动。城建项目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保证城建项目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实现城市环境建设功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化。如新秦淮河-土城头百里风光带建设、南京南站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配套,城市基础设施要按照景观的水平建设。三是旅游服务配套。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旅游交通条件,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标志,改善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完善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旅游急救等服务网络。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相结合。
4.5区域合作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效应的凸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南京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进旅游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途径。南京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就是要强化开放意识,突出竞合发展,积极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从城乡互游合作、南京都市圈旅游合作、长三角/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合作、沿江29个城市旅游合作,沿高铁城市旅游合作等层次,尤其是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南京旅游的辐射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联合营销、信息联动”的区域合作格局,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4.6国际合作
旅游不仅是天然的国际化产业,还是友好产业。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开放水平。要把南京建成“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在发展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环境质量、服务标准、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必须按照国际化标准推进产业发展,全方位加快与国际接轨。在旅游产品国际化方面,要充分利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资源、人物、事件,如大报恩寺(佛顶舍利骨)、郑和七下西洋、明城墙、中山陵、青奥会等,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设施国际化方面,应结合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时尚的旅游设施、生态观光设施和会议展览设施;在旅游营销国际化方面,要加快构建国际市场网络,创新营销机制,树立品牌理念;引进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提高南京旅游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利用青奥契机,做好宣传南京旅游的高规格营销方案;在旅游管理国际化方面,应积极推动南京旅游产业更多地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打造一支有国际旅游城市水准的从业队伍,使全市的酒店、旅行社、旅游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能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相媲美。在旅游服务国际化方面,要营造国际旅游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城市的国际化接待环境,使国际游客拥有较高的出游无障碍化便利;通过鼓励入境游、实施入境便利政策等有效措施,提升城市接待游客中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比重。
4.7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旅游的基础,可持续是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南京“十二五”期间旅游将处于大开发、大发展阶段,尤其应注重旅游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出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实施有效措施,保证旅游开发既应满足当代人(含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多种需求(经济、社会、生态等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旅游可持续战略,一是要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对南京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山体、河流、湖泊和历史文化遗产等进行开发时,要以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并重为前提,不破坏其脆弱的平衡关系;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二是要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经营单位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三是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环保意识,倡导游客文明旅游、绿色消费;四是要鼓励开发绿色旅游产品。
5南京旅游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
根据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南京围绕旅游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至少有十多项:一是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二是秦淮河旅游带项目;三是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四是土城头百里风光带;五是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六是长江国际旅游项目;七是休闲度假区建设项目等。
5.1城市中央公园项目
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是以紫金山、玄武湖为主体整合该片区旅游资源,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用交通路网使各个景区点串联起来,并赋予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题,科学合理配置高品质的休闲、观光功能和相应载体,打造休闲观光为主、具有世界级震撼力的“城市中央公园”。随着南京“一主三副”即一个主城,仙林、东山和江北三个副城城市格局的形成,“紫金山―玄武湖”风景片区日益成为城市的中央。这一片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中山陵园风景区、玄武湖、白马公园、明城墙、九华山等,最能体现南京山、水、城、林的特色。从占地面积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也仅有843英亩,但纽约中央公园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
5.2秦淮河旅游带项目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可分为内秦淮、外秦淮和秦淮新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南京历史人文记忆的重要承载体。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和空间结构演变,外秦淮河历史上防卫与运输功能已经退化逝去,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环境综合整治,外秦淮河面目一新,两岸城墙巍巍,绿意浓浓,景色秀丽,已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娱乐活动新的空间。但整体来看,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文化彰显功能、水岸经济功能不足,“十二五”期间应深度挖掘秦淮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已经整治的16.5公里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的开发,“以线带面”,将沿河26个景点和公园面河开放。通过外秦淮河串联起沿岸的旅游资源,将外秦淮河打造成为展示金陵历史文化风貌和秦淮文脉的休闲景观带、创意产业带、水岸经济带。以钟山风景区为龙头,以秦淮河为纽带所展现的南京旅游文化是一张具有世界级水平城市旅游名片。
5.3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
南京有1780多年的佛教发展史,是我国佛教活动最早的城市之一,是古代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传播、研究中心。目前,南京现存与佛教有关的旅游资源单体30余处,但这些资源比较分散,主要以景点观光的传统型开发为主。今年6月,七宝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在金陵盛世重光,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是级别最高的,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这次重光意义极其重大,让世人重新认识南京在佛教界的地位,可以激活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充分利用南京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以金陵大报恩寺重建为契机,以“朝圣之旅”为思路,挖掘并整合众多佛教资源,结合佛教文化传播、学术等活动,使南京佛教文化资源得到多视角、高层次、全方位展示,进一步彰显南京佛都魅力。
5.4土城头百里风光带项目
土城头是明代南京四重城垣的最外城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墙体以土墙为主,筑有城门18座。外郭全线原长60余公里,目前地面尚有遗存30公里。土城头段范围是从下关金川门至江宁夹岗门,全长约40公里。“十二五”期间,南京规划将土城头与秦淮新河连接起来,打造百里“绿色项链”,构建绿色生态长廊,应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实施规划建设,把保护人文历史印记、营造自然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旅游系统、提高城市品质有机结合,将百里风光带打造成南京城市的人文长廊、绿色长廊、生态长廊、休闲长廊。重点任务包括:(1)秦淮新河段重点建设城市阳台―城市运动森林、秦淮文化休闲坊、休闲旅游基地、水下活动中心、城市影音中心、创意市集等六大核心休闲项目;(2)土城头段,根据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重点建设18~20个公园;根据历史记载,土城头沿线共有18个城门,“十二五”期间,重点重建、修复3~5个城门。
5.5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南京最有名的除了明朝文化,就数民国文化
“十二五”期间,为彰显民国文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这一方面市政府己有保护措施,现在关键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创意利用,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相容性、统一性。我们设想可沿中山路打造一条民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从下关码头开始,沿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至中山门到中山陵,将沿线近百座民国建筑分为几个组团,集中展示民国建筑和文化,包括名人居址、办公旧址等,让游客充分体验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生活方式。具体可以参照美国波士顿“自由之路”旅游路线的做法,设计旅游专线,用一条“红砖”线路串联起中山大道沿线的民国建筑景点,对沿线民国建筑进行维修和更新,民国建筑上用统一的指示标牌,打造南京开放式的民国建筑博物馆,结合2011100周年,加大对民国文化旅游带的宣传促销。
5.6长江国际旅游项目
南京的旅游应从秦淮河走向长江,打造长江国际旅游带应纳入“十二五”旅游规划。长江国际旅游带是以气势磅礴、烟波浩渺的长江为轴,以远近山峦为背景,展示古都山川形胜,构成江景、城景、港景、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相交融的沿江风貌带。旅游带北岸上起驻马河,下至与仪征交界处,全长88公里,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刀河,全长98公里。旅游带的自然资源主要有长江、幕府山、栖霞山、狮子山、江滩湿地等。人文资源有八卦洲洲头森林公园、燕子矶公园、宝船遗址公园、浦口码头、阅江楼景区、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等。目前,沿江阅江楼景区、栖霞山景区、绿博园等发展较为成熟。但整体来看,多数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江联系不够紧密,旅游开发滞后,旅游景区多数难以到达滨江岸线,亲水效果不佳,仅以观景为主。“十二五”期间,南京应以大江风貌和两岸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加快建设和整治提升相关景区景点,以长江为轴线使之串联,重点任务有:建设郑和航海文化主题公园;江心洲八卦洲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幕燕风景区应加快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下关“南京外滩”,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黄金岸线,打造滨江风光带;河西滨江风光带要加快贯通整个河西滨江风光带,展露长江雄姿;浦口新城未来将成为滨江历史文化生态之城。。长江国际旅游带可按历史滨江段、现代滨江段、人文滨江段、宜居滨江段、生态滨江段等五段打造文化特色各异的滨江景观带。
5.7休闲度假区建设
当前,旅游产品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型,己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南京在休闲度假区建设方面潜力还没有发掘出来。“十二五”期间,南京应顺应旅游产品转型趋势,加快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科学规划和布局旅游度假区,重点布局在江宁汤山、浦口一山三泉、六合金牛湖等地,打造旅游度假精品,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重点任务有江宁汤山国际温泉城建设;六合金牛湖国家级度假区建设;浦口一山三泉建设,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突出生态养老、体育运动、科普观光特色,争创国家级5A级景区;加快推进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珠江、汤泉特色旅游镇建设,建成以温泉度假、生态休闲为特色,观光与度假相结合,兼具商务、会议、科普旅游等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8国际青奥旅游城项目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南京举行。青奥会是使年轻人在运动、教育与文化方面均衡发展的体育盛事,在奥林匹克运动范围内,激发青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文化教育,进而增进人际交流、社会融合和国际友谊。届时,南京将通过周密的赛会组织、广泛的志愿参与、完备的赛会设施、绿色平安便捷的城市环境四大支柱,呈现一届独具魅力的青奥会。国际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国际性赛事举办的经历和遗产,对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旅游具有重大意义。青奥会结束后,如何让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还将持续下去,值得研究和重视。“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借鉴新加坡、因斯布鲁克等城市经验,充分利用青奥会给南京留下宝贵而丰富的体育遗产、文化和教育遗产、无形遗产,规划建设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旅游城,使之成为全世界青年交流的平台。同时要加大对青奥品牌和精神的包装宣传,策划定期和不定期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体育竞赛、学术交流、青年峰会等活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鼓励青年参与,着力追溯和延展东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内涵,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6做大做强南京旅游产业的举措
6.1加强对南京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旅游产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南京的旅游资源很多,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整合。通过旅游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
6.2坚持旅游产业规划的引领
高度重视规划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南京旅游规划体系。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需要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加大相关专项研究,包括《南京市近期旅游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宗教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指导相关规划实施,提高规划执行和监督的力度,有效发挥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6.3加大对旅游不动产的投入
旅游产业做大靠投资,做强靠创新、做优靠管理。应该在成立市级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负责对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设施配套没有投资是不行的。但有时政府想做而没有钱做,或者仅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同样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是一般规划的问题,要按照全生命周期思路对项目策划、融资、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尤其是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造商业模式,使投资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实现项目的资金平衡,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4优化旅游产业政策
加快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进一步优化旅游政策环境。一是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纳入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合理利用农用土地开发乡村旅游。二是金融政策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是旅游企业税费政策支持。针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营业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以及广告费、排污费、研发费相关费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四是在创新景区(点)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方面给予加大政策支持。
6.5完善旅游法规体系
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进而保护游客的利益,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旅游执法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执法队伍体系,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旅游综合立法工作。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参照国际经验和标准,加快《南京市旅游条例》、《南京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南京市景区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并制定实施细则,为旅游执法提供法定依据。
篇2
长期以来,当人们一谈到细节或战术时就认为它是执行力的象征,它是实在的东西,一提及战略规划时就认为它是虚的,它是财力雄厚盆满钵满的大型企业的专利,更是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才能把玩的“东西”。而对于民企、特别是中小型的企业来说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若要玩必然玩火自焚,最好的结果也只不过是“自娱自乐玩玩而已无伤大雅”,持这种观念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是又不能不玩,因而也就出现了不少民企虚设战略管理部门的现象。这不由得我们不重新审视战略这“东西”。
首先,我们要简单认识何为战略?
引用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定义就是“在公司经营活动中创造适应性。一个战略的成功取决于做好许多事情——不仅仅是几件事——并保持他们的一致性”。也有的专家更直截了当,战略就是“方向性+主动性”,种种解说诠释都说明不论企业大小、生存长短,战略都是企业运营必须精通的“科目”,它是伴随企业全过程不可或缺的“东西”,它具有“伸缩性、灵活性、一致性”的共性,但有时也需要“让一致性明断暗续”的跳跃性!在此只想抛砖引玉,不想过多地说教或无谓的界定!
其次,我们要弄清楚谁来做战略规划?
既然战略规划或管理对于任何企业不是可有可无的虚设,那么战略管理或规划交由谁来做呢?一言蔽之,既熟行业又深谙“战略”之道的人士或机构来进行!然而现实中“半吊子”的现象非常多,熟悉行业的不懂战略规划或曲解其内涵,而对战略规划非常有心得又不在行业内,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把战略规划专家与行业资深人士整合在一起搭建“战略规划小组”,倘若无法整合,宁可找真正懂战略规划(这里强调真正是因为现在有太多战略的“南郭先生”)的人士或机构来做。然而,实际上许多民企并不是这样技术处理,它们往往把“战略”逼进了死胡同、不归路,要么老板亲自披挂上阵,拍脑袋规划(当然,倘若老板或老总有战略规划的天赋或感悟或后天实操的经验,那另当别论。最为可怕的是那些因进进出出各所名校“镀金”师从一些空头战略规划师而对战略一知半解的老板或老总,他们若把玩战略那无异于会把企业提前玩完,我前文所提的那家以及类似的民企三五年内必出问题),于是便正如前边所说的战略规划是老板的附庸那样,要么找来一大帮据说熟悉行业但不懂战略规划的人士胡乱拼凑,要么找来一些奔走江湖名声在外的空头战略规划师来掌舵!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民营企业误以为惟有本行业从业经验的人士才能进行战略规划,认为有现成模式的可参照,从业时间越长掌握的参照模式就越多!这表面看似没错,深究起来则非常荒谬!把战略规划视为“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了,真可悲!有的人在行业泡浸的几十年却依然摸不清本行业发展的脉络,而有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却洞悉了陌生行业发展的规律。这就是门内门外、业余与专业的差别!在此需强调的是,行业资历并不能成为实施战略规划的筹码,从业经验也不因成为进行战略规划的前提条件。战略规划并不是“对号入座”的“盲人摸象”,更不是“形而上学”的“缘木求鱼”,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刻舟求剑”,它与从业经验、行业资历并无必然的关系,最为关键的是他(她)是否吃透战略规划的精髓要义,能否迅速把握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倘若能那他(她)绝对是战略规划的理想人选,虽然没有该行业的从业经验!
最后,我想谈谈战略规划需不需“二传手”?
现在,有不少设有战略规划的民企往往喜欢隔山敲虎、叠床架屋,言下之意就是喜欢政策出一头、执行另一方、中间还配了一条传送带,把战略规划和战术执行割裂开来,要么把战略规划部门悬空,要么将战术执行部门绑死!战略管理部门的“东西”出来后再交有“二传手”的品牌管理部门(包括广告宣传、媒体公关、市场营销等机构)去实施,而品牌管理相对于基层的一线业务部门来说,又好比战略管理部门,如此一来出现“隔层夹心饼”现象,品牌管理既是规划部门又是执行部门,而战略规划高高在上愈加地虚!
事实上,真正的战略管理规划从一开始就战略战术结合、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内外兼修,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实际,制定了一整套以变应变的韬略以及如何解决贯彻落实的问题,而不是规划完后再去恳求老板或老总赐予尚方宝剑或央求别的部门去执行!或在战略规划被束之高阁时怪罪于执行难!这样的战略规划根本名不副实!
在此对战略发如此点到为止底蕴不厚的感慨,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出于一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责任感,因为我浅谈的情况在许多企业中普遍存在!希望各企业引以为鉴!
篇3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篇4
城市,这样一个人类繁衍生息的综合环境,本是商业贸易的发祥地,在促进商业经济繁荣的同时,反过来被商品化了。在被赋予商品属性的同时,被资本化、品牌化、符号化了。交换价值的显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意味着“经营”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要方式。交换价值的丰寡成为城市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甚至具有压倒其他一切话语的特殊优势。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我们更多体会到的不是对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的丰富与建树,而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系统性的稀释,和对城市文化多元性的腰斩。
“城市经营”概貌
当我们谈及“城市经营”时,总是离不开美国的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正是他搭建起了“城市经营”的舞台。“象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也可以成为品牌”;“一个国家也可以象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这些概念已然成为“经典”,成为中国城市“经营”的思想地图和“经营”行为的大师级旁证。“城市经营”为中国的营销策划产业烹制了一块香甜诱人的大蛋糕,为中国的市长大人们上了一堂免费的“城市CEO”课程。在拥疐和追捧的另一面,则将“城市经营”视为洪水猛兽,这一提法至今都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同,因为借“城市经营”之名而行“买卖”城市资源之实者,也并非虚妄。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和针锋相对的态度之间,是通过对“经营主体”和“经营客体”进行内涵界定的中庸之论。其导致的是另一场“经营主体”和“经营客体”的争论。“城市经营”从诞生时的概念之争发展成当前理论界普遍的敬而远之,逐渐转向了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概念——城市品牌运营。
尽管这一转变力图揭示其中新的意义和内涵,建立一个更利于沟通和实践的城市发展理论框架。但“城市经营”和“城市品牌运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母体”同样是“企业”,同样是对企业经营理念和方法的移植。“经营”和“品牌”在企业营销领域同样都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概念。所不同的是,“经营”是因,“品牌”是果;没有“经营”,又何来“品牌”呢?尽管“城市品牌运营”在概念解释上避开了对城市的“经营性”涉入,而不沾染上“城市经营”那么浓厚的“政治”色彩;虽然这一做法对于营销策划和理论界的“明哲保身”确有实效,但对于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反而容易产生误导,把人带入理论上的死胡同。难道城市品牌运营就可以绕过“城市经营”的具体行为?不以城市管理水平为基础?不以城市的资本运营为保障?如果说“城市经营”是“经济决定论”的观念产物,那么“城市品牌运营”则在无意识中为城市形象广告推波助澜。尽管“城市品牌运营”在理论上并非如此片面化,但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化研究的城市发展理论而言,“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确实是极易理解和掌握的。放眼看看中央电视台,那些使人应接不暇、投入不斐的城市形象广告,或多或少都在印证和加深着我们的担忧。
城市之“经营”
对“城市经营”褒贬不一的态度就是这一事物当前的全部面貌。象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引发诸多争议的原因总是在于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当我们在使用“城市经营”这个术语时,常常碰到意义上时隐时现的差异;当人们在谈论或试图给城市经营下定义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企业经营的概念范畴相对,并通过企业经营的概念内涵来判断城市“经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菲利浦科特勒说“一个国家也可以象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这个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象”字,“象”者相似也。无疑,城市经营和企业经营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并不是类同的关系,更不是等同的关系。“城市经营”和“企业经营”不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商品,而更象是一对兄弟,它们的异体性决定了它们的异质性,正因为两者是异体异质的,才称之为“象”。然而,当前对“城市经营”的概念解读普遍存在着一种偏差,就是将它们看成是“等同”或者“类同”,等同是“同体同质”,类同是“异体同质”。这些认识都是将“城市经营”和“企业经营”看成是同质化的,而这种“同质”性的“异体”移植必然要产生一些类似于医学上器官移植而引发的“排斥现象”。我们说这两个“经营”是异质的,但同时也存在着相似性,应从经营的三个主要组分来进行考察——经营客体的属性(不是形式)、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
首先是经营客体的性质,即“产品”的属性问题。企业经营的是实在的产品,为“满足需求”而被生产,并具有“无限”生产的属性(只要市场需求)。而“城市经营”的客体并不都具有这种无限性(除非政府机构都在经商)。一个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其它不可再生资源。城市拥有的是资源而不是产品,是资源性商品而不是消费性商品,尽管这些资源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块土地可以被拍卖,就象一辆汽车被销售。但是一辆销售出去的汽车对企业而言除了交易的经济利益之外,就不再具有其它的价值,也不再左右或影响企业的发展(除非该汽车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城市资源则不同,一块土地的使用权无论怎样被出售,它永远都是城市发展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块土地是谁来使用、怎样使用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仍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在城市的无形资源方面也是如此。一条新建的道路或桥梁可以被企业冠名,是因为它具有媒介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并不是所有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事物都可以当成商品来对待,否则,天安门广场被冠以“可口可乐广场”也就顺理成章了。它的形象价值是无法用交换价值来衡量的。
其二是表现在经营理念层面上的异质性。尽管城市和企业的“经营”行为都在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升自身的投资价值。然而,竞争力本身并没有意义,它是一个城市或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优势体现,并不是“经营”的终极目标。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利润,其衡量的指标是货币的、经济的价值;一个城市通过“经营”来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其终极目标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既是城市经营客体的“资源”属性决定的,也是城市文化多元性需求的体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不能只是单一的依靠产业的、经济的竞争力。那种简单的将城市经营等同于企业经营的论调无疑充满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经济决定论色彩,企图将“卖了孩子盖房子”的行为合理化与合法化。
其三是表现在经营方法上的相似性。企业的市场运作或产品营销,必须通过从市场调研到营销战略、竞争定位、形象设计、整合传播、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精良的战略规划和精巧的战术应用,才能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些系统化的、动态的发展规划管理方法正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所缺乏的基因。在当前这样一个区域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将企业的营销方法系统化地导入城市管理之中,倒是符合了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到目前为止,我们几乎可以说,所谓的“城市经营”对于城市的发展与管理体系而言,“经营”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形容词,是对现代城市管理中所欠缺的“以竞争为导向的”——系统化的战略规划和战术应用的描述,是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的通俗化形容。看来,我们似乎掌握了开启“城市经营”之纵深世界的钥匙,以此探察其内在的系统化的机理结构。诚如人们所言,“城市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这个“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系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理机制呢?其系统性是体现在哪些元素上?这些元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呢?这些元素对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又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三力模型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研究范畴中,所涉及的元素甚多,包括象:城市管理、城市营销、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化、城市竞争力等等。尽管每一个组分或子系统都得到不同学科和不同程度的关照与揭示,但这些元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事件,在城市的发展规划管理中,它们或互为因果,或彼此反映,或协同互动,正是以“系统”的方式构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的模型。我们将它称之为“三力模型” (见下图)。
一个城市的政府是其所在城市发展战略的主导者和规划管理者,当然也就是“三力模型”的主体。这个“主体”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尽管少不了、也应该有企业和市民的参与,但政府始终是决策主体。作为战略的规划管理者,需要整合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切资源和要素,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既有的和发展的。在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城市管理和城市营销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核心要素,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的基本形、态和行为组织。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资源和竞争力的演化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作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必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战略资源和规划管理;而城市营销则是将城市资源与竞争力深刻化和形象化的重要手段。三者之间的战略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坐标来表示。
城市管理与规划力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以竞争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赋予了传统的城市管理以新的内涵和更宽广的意义,使城市管理从行政管理和资源管理向战略规划管理转变;从如何管理城市资源向如何运用城市资源转变;从如何建设城市向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是必须将城市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充分整合,并纳入到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中,用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管理和运用城市资源。为城市的资源增殖,而不是单纯的所谓“市场化”的资源买卖,不是“变现”。城市资源的市场运作必须符合城市的发展战略,应当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形态和资源,这些资源是城市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条件。每个城市的资源各有特色,相互之间也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整合与规划这些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来使资源增殖,也就是城市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对资源的规划能力的竞争。规划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低效”和“高能”政府的差别所在。一个城市要得到发展,资源是一种现实,但规划能力却是改变这种现实的作用力。
在城市的战略发展坐标上,政府的规划力是一股整合性的力量,通过对城市资源的整合规划来促进经济的成长、推动形象的提升。
城市化与经济力
在城市规划管理的坐标上,“城市化”是一个核心内容。城市化既是社会的发展形态,也是城市的发展形态,一个城市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城市化”运动。有人说城市化的对象是农民,也对也不对。从形式上看,从宏观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确是农民的“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但我们必须看到,真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并不在农村,不在农民身上,而是城市或城镇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程度,没有城市经济和产业良性发展的拉动,城市化只能流于户口和居住地的形式化;没有城市的产业驱动,城市化只能流于农村人口数字的表面化。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资源和资本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无论是土地、人力还是资金等等。而这个资本聚集的过程正是一个城市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是提升经济和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这些资本为城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硬件的支持和促进。
以资本聚集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支持,以产业驱动为核心,从而推动城市的产业经济向前发展。在城市的战略发展坐标上,城市化是一股由外而内的力量,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吸纳与融合、通过资本的聚集来丰富壮大自己,通过产业的驱动来提升城市内在的、核心的经济竞争力。它是城市发展战略的纵坐标,来自于产业和企业的力量。
城市营销与形象力
营销,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一个和“经营”一样麻烦的概念。在产品营销领域,“营销”关联的是产品、价格、通路和推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4P。企业通过一系列围绕着4P而制订的计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营销战略;在城市营销领域,“营销”关联的是一个城市的战略性资源、生活与商务成本,以及城市所提供的涉入服务,当然还有推广。即一个城市如何通过独具特色的资源来参与竞争,以一种什么层次的生活、商务成本参与竞争,以一种什么模式的公共服务参与竞争。也就是一个城市的营销战略定位。这三者既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同时也是城市营销的客体。这些营销客体通过一系列的整合推广运动来建立营销对象对城市的形象认识,从而建立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形象竞争力,并成为城市无形资源的核心。
在城市的战略发展坐标上,城市营销是一股无形的由内而外的力量,通过营销推广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整合性的传播来提升城市外在的形象竞争力。它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横坐标,来自于社会大众的力量。
城市竞争力
在“三力模型”中我们将城市竞争力概括为经济力、规划力和形象力。人们会对此感到怀疑,因为人们所熟知的城市竞争力因素显然要比这复杂许多,包括区位竞争力、资源竞争力、文化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政策竞争力等等。事实上,一个城市无论它具有什么样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或政策优势,最终都需要通过战略规划和实践,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的竞争力和形象的竞争力。因此,所谓的区位和资源等等因素,它们只是一个城市获得发展的基础条件,本身并不构成什么竞争力,只有当它们被有效地规划和转化时才真正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力量。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其衡量的标准就是来自于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估。以房地产投资为例。当地产商评估一个城市的投资价值时,首先考察的是这个城市的经济力,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强大的核心产业来驱动(或者地产本身已形成该地的核心产业),因为只有强大的经济力,才能保证城市政府有足够的资本来进行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才能保证该城市在房地产上的消费能力。同时,一个城市的产业形态也决定了房地产建设的形态,不同的核心产业需要不同的地产建设。有了经济力,政府是否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力也是关键,这不仅包括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更重要的是政府对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因为一旦失去核心产业的经济力支持,城市地产也终成泡影。另外一个就是城市的形象力,这个形象力不仅在于吸引产业投资,还必须有利于吸引消费投资,适合生活居住。
经济力、规划力和形象力,分别从不同的层面界定了城市竞争力的要素。经济力是有形的物质化的力量,形象力是无形的精神化的力量,而规划力是起决定性的行为的力量。只有当这三股力量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循环力的时候,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才会显现出来。当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以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姿态展现出来时,她就具有了品牌效应。我们称这样的城市为“品牌城市”。
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这个概念同样棘手,到目前为止,十个人可能会有十一种定义。我们也不打算在这里给出简短和直接的答案,我们需要做的是厘清一些相关的错误理解。如果人们无法对城市品牌的概念形成一个共识,那么“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城市”应该是不会产生太大歧义的。把一个城市称之为“品牌城市”意味这个城市具备了产生品牌效应的元素,而这些元素通常就直接被人们定义为“城市品牌”。
有人说海尔是青岛的城市品牌,这是将城市产业等同于城市的结果,而认为青岛是个品牌城市的说法更是望文生义,其意思不过是说青岛是个有很多“著名产业品牌”的城市。这都是对“城市品牌”的错误解读。海尔只能是青岛的产业品牌,而不能称其为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关联的不仅仅是产业和经济力,还有我们在“三力模型”中所阐述的规划力和形象力,产业品牌是构成经济力的一种优势条件,当然也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人把大连概括为打造城市品牌的典型,意思是大连这座城市具有了品牌效应,但这种评估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的竞争力,而经济竞争力始终来自于这个城市的品牌产业和产业品牌,大连的品牌产业是什么?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和航运中心?那到底哪个才是中心呢?青岛尽管也没有自己的品牌产业,但它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这样一些产业品牌来保障它的经济竞争力,大连呢?反过来看,青岛如果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上重视政府的规划力,也无需要“学大连、赶大连”,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总的来说,大连是规划力有余,经济力不足,青岛则相反。庆幸的是,这两个城市都在为此而作出卓有成效战略调整和实践。
品牌产业和产业品牌是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构建城市品牌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中国有很多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比如景德镇,陶瓷作为景德镇的品牌产业是无可非议的,但它却缺乏自己的著名产业品牌,没有强大的产业品牌来对产业进行整合,其产业竞争力就难以得到提升。
将品牌产业或产业品牌等同于城市品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并且深刻影响了城市发展战略的理念和实践。将城市旅游产业等同或混同于城市是最常见的。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城市相关广告,我们很难分清它的广告主体究竟是城市还是城市旅游,以深圳的“精彩深圳、欢乐之都”为例,广告虽然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主题展示了深圳的旅游资源,但最后的标版却没有标明广告主体——深圳旅游或深圳旅游局的字样,那么这支广告给人的印象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综合印象还是深圳旅游呢。如果深圳再拍一支以产业招商为目的的广告,又如何与旅游广告区分开来呢。稍有品牌意识的人都清楚广告主体和产品概念的重要性,所以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疏忽,而是对产业和城市的品牌建设缺乏完善的认识和规划。相对而言,香港的模式就清晰得多。“亚洲国际都会”和飞龙标志是香港这座城市的品牌元素,尽管在旅游的推广中也会加上这些元素,但它的旅游推广主题是“动感之都”“爱在此、乐在此”,同时也一定会出现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标志和字样。这就使城市形象和旅游产业得到比较清晰的区别化界定,毕竟香港旅游不等于香港。当然,深圳旅游也不等于深圳。
在城市的品牌化运动中,城市定位被看作是整个策略的核心环节。在这样的一种理论指导下,中国一下子涌现了无数的“XX之都”。我们相信这或多或少都受了香港“动感之都”的影响,毕竟这种“学习”省去了好大的一笔策划费用。但人们是否能够清晰的看到其内在的品牌战略思想和意图?为什么香港旅游在推出“动感之都”不久后,又更换了主题“爱在此、乐在此”?事实上“动感之都”的概念确实模糊了香港和香港旅游产业的边沿界限,如果用企业品牌运营模式的角度来看,就是子品牌和母品牌的概念混同、形象界定不清,分不清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关系。香港现在不这么做了,可其他城市却把它“继承和发扬”了。以成都来说,“休闲之都”的概念主体是成都市还是成都旅游休闲产业?这个“定位”究竟是是城市定位还是产业定位?用产业来定位城市在中国并不少见,但那只能适用于小型城市和城镇,比如广州市狮岭镇被授以“中国皮具之都”的称号。成都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来发展旅游、休闲和地产产业,但完全通过产业来定位城市,那是很容易被“定”死的呀。这种策划模式如果应用到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要找出一个可以代表该城市的产业恐怕太让人头痛了,不过我们相信北京不会这么干,上海也不会。
篇5
2002年12月28日,咸阳和西安两市高层的一纸协议,将两市经济发展的航向圈定在了同一条航道上。6年来,两市经济发展平台的打造、各种产业要素的融合、市民生活的变迁等都在一次次飞跃,初步显现出共赢的局面。
进程
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签订后,两市对口部门开始融洽对接。随后,旅游、科技、广电、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经贸委、交通、环保、政府办公室等部门的各式合作交流协议先后签订。而在对口工作部门有序衔接的同时,思想认识的碰撞升华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2003年9月,西咸两市人民政府在西安举行 “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思路研讨会”,“合理布局,整合产业”、“努力打造西咸经济一体化产业链”、“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内联外争,构建强体”等一些后来成为《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要义的思路不断明晰。
2004年7月12日,西咸经济一体化两市领导联席会议在咸阳召开,会议通过了《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而这也是两市经济一体化由准备到实质性实施的转折。
2006年9月16日,经过不断努力,咸阳电话成功并入西安网,开启了我国两个独立行政区域实施并网之先河,而一个重要的本地网一次性既升位又并网,这在我国也是首次。
同年,两市达成的《西安、咸阳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则标志着西咸经济一体化战略由基础设施对接进入了“产业一体同构,城市功能互补”的发展新阶段。
而产业发展思路的对接,使得产业要素融合之势如同潮涌。据统计,泾阳经济密集区在设立的短短一年多入驻企业30多家,一个工业新区在西咸交界处诞生。与此同时,延长集团在咸阳的投资也不断加大,西咸承接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延伸的战略平台效应初现。而投资27亿多元的60万吨甲醇项目和投资37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先后在西咸共建区开工,也开启了咸阳工业项目投资规模的先河。另外,投资3亿多元的上林大桥项目的快速开工也为西咸产业共建筑就又一条快车道。
2007年3月26日,咸阳市政府在西安举行承接西安外迁企业恳谈会,25个项目当会签约,签约总投资达14.8亿元。而从那时至今,西电集团、陕西国创沥青有限公司、西安钢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西安大成钢结构有限公司、科达变压器公司、国德电器等68户西安外迁企业先后落户咸阳大地,总投资84亿多元,咸阳承接西安经济发展外溢的功能很快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也先后就加快关中经济区建设、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工作进行了专门调研,尤其是陕西省政府决定由省长袁纯清担任西咸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组长,更强力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
远景
2006年初,西安、咸阳两市就共同制订了《西安、咸阳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两市将用13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全面实施西咸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奋斗目标和经济指标。具体为,第一阶段:到2005年,西安、咸阳两市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00元;第二阶段:到2010年,西安、咸阳两市生产总值达到28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第三阶段:到2015年,两座城市融为一体,经济实力达到发达地区水平,居西部城市首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西咸两市将共同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专业物流区、中央商业区、生态观光旅游区、生活居住区。同时,将整合两市优势资源,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机械装备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医药工业、能化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支柱产业的投入。
对于西咸一体化的进程, “实现西咸经济一体化,西安的发展优势会转化为咸阳的发展优势,客商投资咸阳就等于投资西安,这对急需跨越发展的咸阳来说,绝对是最大、而且必须抓住的机遇。”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说,“抓住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咸阳一定会走上跨越发展的道路。”
据西安市发改委西部开发工作处处长郭晓辉介绍,6年来西咸一体化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方面充分考虑到西咸一体化的进程;二是道路方面对接17条道路,贯通9条,而且最近西安市规划局还召开会议,将要贯通西咸之间道路。另外,还有地铁线路、公交线路也完全达成了共识,很快就会开通; 三是信息化方面;电话区号统一,这个早在2006年就已经实现;四是科技教育卫生方面合作也比较有成绩,尤其是旅游合作方面,双方共同打造的旅游项目也已经开展工作;五是共同治理渭河流域;六是产业方面的合作,两市也已达成了很多共识。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西安市发改委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首先是渭北生态走廊,西安咸阳交界的地方,规划局已经做了规划,渭北28公里处划了几个区,重点发展旅游、商务休闲、文化房产生活区等绿色产业。目前正在和咸阳规划局对接。其次是在西安与咸阳交界的地方、三桥等地区共同规划,形成融合高新科技区,围绕西咸大道,形成西咸新城区,大概42.5平方公里。再次是打造泾渭工业园区,约120多平方公里,打造渭北产业工业区。为了推进化工产业发展,与榆林、延安签订战略合作关系,为西安优先提供所需原料。最后一个便是西安与咸阳城市道路路网的建设。
附 录
西咸都市圈将成关中城市群核心
随着西咸一体化向纵深推进,2008年陕西省政府也适时提出了要“引导西安城市中心北移、咸阳城区沿渭河东进,着力打造渭河两岸新型工业长廊”的思路,而这无疑有力地推动了西咸经济一体化核心板块的建设速度。
2008年4月,陕西省政府正式成立了陕西省西咸一体化协调指导小组,指导和推进两市“一区两园一带”建设。同年8月4日,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主持召开省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后原则通过了《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
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两市城区的一体化及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西安市尽快做大做强,使咸阳市在西安市的辐射带动下更快发展。而杨凌示范区则要依托西咸一体化载体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记者也从陕西省建设厅获悉,为进一步提升关中城市群地位,强化西安都市圈核心功能,未来西咸一体化发展区将打造为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同时身兼国家科技研发中心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根据新出台的《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到2012年,西咸一体化发展区总人口将达到132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880万人,城镇用地达到87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6%,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到2020年,总人口145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100万人,城镇用地达到113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76%,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
而按照规划目标,西咸一体化发展区将最终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高新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和集聚中心;成为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引领关中经济率先发展,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的核心区。
陕西省建设厅规划处副处长魏民江介绍说,西咸一体化规划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西咸一体化规划建设,优化整合区域城镇发展空间,引导协调区域城镇发展职能,整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强区域整体辐射力和竞争力。形成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区,实现区域经济的率先发展。
其具体范围则包括西安市和杨凌示范区整个行政辖区,以及咸阳市秦都、渭城两区、兴平市和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武功五县,总面积14985平方公里。同《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中的西安都市圈范围一致。
而《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则是对关中城市群确定的西安都市圈的具体化,规划将两市接壤区的沣渭新区、泾渭工业园、空港产业园、渭河西咸段生态景观带作为促进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优先启动。并确定了产业支撑体系、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给水排水体系规划、电力电信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热力工程规划、区域生态体系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九大支撑体系。
相关链接 动态
西安与咸阳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
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4月3日下午在会见来陕采访西洽会的中外记者时表示,西安与咸阳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未来只有西安与咸阳一体化考虑建设和布局,才能有效地发挥两市的合力。景俊海说,西安与咸阳一体化,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西安与咸阳之间目前有八个方面在进行有效地衔接。陕西省政府有西咸一体化领导小组,正在加速推进。他指出,因为西安与咸阳相距很近,简直就是一个城市,所有只有一体化考虑它的建设和布局,才能有效地发挥两市的合力。
西咸经济一体化产业合作座谈会在西安举行
4月3日下午,咸阳市在西安宾馆举行了以“合作双赢、共谋发展”为主题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合作座谈会,与西安市政府及企业高层共同商讨承接西安市二环以内企业外迁的各项工作。总投资143亿元的49个项目当场集中签约。
据了解,2007年,西安市政府决定,西安市二环以内的企业外迁。许多西安外迁企业迅速把选址的目光锁定了咸阳市。目前,已有西电集团投资12亿元的西电工业园,延长集团投资34.7亿元的合成氨技改和投资48亿元的子午线轮胎等西安企业落户咸阳市。累计引进西安项目97个,总投资192.7亿元,完成投资35.16亿元。
西咸3条公路通道开工
一体化构想进入实施阶段
3月19日上午,位于西咸一体化核心地带的创新一路、创新二路和桃李路3条干道隆重开工。上述工程的启动,标志着打造全新西咸通道的构想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篇6
首家异地机构落户忻州
为了提高竞争力,该行秉着“立足五台,融通九州”为总体目标,以前瞻性的视野、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辐射功能,全力拓展市场空间。
今年7月8日新设立的首个异地支行――忻州秀容小微企业专营支行正式落户忻州并营业,这是忻州市唯一一家定位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支行。开业以来,这个支行整个管理工作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去运作,紧紧围绕省市联社、各级政府的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坚持专业、专注、高效的原则,简化信贷流程,全力做好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工作。到2013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37亿元,累计投放贷款7.7亿元,扶持小微企业28家。有力地支持了忻州市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村镇银行批量发起工作加速推进。目前4家村镇银行已经获批,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流程银行建设扎实推进
2013年,该行被省联社确定为流程银行建设试点单位,从7月初启动以来,依次完成了全行动员、中高层访谈、制度及信息的收集整理、战略澄清报告的撰写、部门职责的修订、各部门岗位说明书的编写、文件编写及修订等工作。
流程银行建设是一个优化组织结构、改进流程体系、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结合该行植根于五台、成长于山西、放眼于全国的战略规划,制定符合该行实际的规模主导兼盈利主导的发展模式,通过产品延伸和开发新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流程银行为契机,拓宽视野,改进流程,实现扁平化、垂直化的经营管理,按照“高风险长流程、低风险短流程”的原则,做到一产品一流程,真正让流程化建设深入到全行各个环节,实现经营理念与体制的完美升级。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拆借市场占有席位
在银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压力下,大力发展银行电子化事业,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势在必行。该行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电子化建设,实现金融产品的全覆盖,扎扎实实夯实发展潜在基础。
在2012年8月份网上银行、手机支付业务和无卡支付业务顺利开通的基础上,去年3月和4月,先后正式加入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拆借市场,现与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证券等机构发生了业务往来,交易总额达到12.7亿元。从而为发展货币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更好地管理和营运富裕资金、增加资金收益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2013年新安装ATM机7台,布放POS机64个。从而使ATM机总量达到22台,POs机达到289个,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280个,信合通卡、福农卡“两卡”达到146038张,不仅逐步填补了电子网络“空白”,提升了核心竞争力,而且大大方便了客户,惠及了民生,做到了“家门口取款、零距离服务”。
荣获“企业文化建设百佳单位”殊荣
在2013年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年会上,该行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百佳单位”称号,董事长申建青在上海企业文化峰会上荣获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改革开放35周年企业文化竞争力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年来,该行继续以企业文化为抓手,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全面实施“文化强企”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以“五台山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围绕“立足五台,聚融天下”的远景目标,着力推进诚信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团队文化、安全文化、风险文化、廉洁文化建设,党员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荣誉室、展览室“五室”全部落成,丰富了员工文化生活;举办了礼仪服务、赢在责任、复命精神等培训,大大提升了员工整体素质;首部《企业文化手册》问世;“五星员工”评选活动按季开展,内部报刊《金色时光》全年刊出36期,录制了《大道临远聚融天下》的光盘宣传片,单位网站、楼道文化、墙体宣传、高速广告等文化载体使得企业文化有了丰富的表现形式。真正做到了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塑造人才,以文化锻造团队,以文化打造商行,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力。
围绕战略转型打造“五个银行”
面对日趋全球化的经营竞争格局,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该行从发展战略高度出发,不失时机地确定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推进战略转型,提出了打造百姓银行、小微银行、智慧银行、旅游银行、网络银行等“五个银行”的发展目标,并稳步推进,有效组织实施。
2013年11月28日,该行在忻州秀容支行举行了旅游银行战略意向书签订仪式。申建青董事长同五台山管理局副局长白海龙、中国平安付公司副总裁陈弘代表三方分别签字。战略意向书的正式签订,标志着该行与五台山管理局、平安付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金融旅游银行项目正式启动。
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该行创新思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紧紧抓住五台山这一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提出了打造全国首家知名旅游银行,并制定出具有经营特色的发展战略规划,走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对景区门票管理、收费机制、客流状况、商户状况等内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展开全方位的工作推进,并取得了“五台山”商标在金融领域的独家使用权,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五台山”系列银行卡已成雏形,拟将“五台山”系列银行卡打造成五台山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金融旅游银行的全面实施,将有力驱动旅游经济、县域经济、金融经济的共同加速发展。
篇7
在各国、各地区争相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西部各省区凭借优越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外部发展条件的改善大力发展旅游业,有些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各地区仍然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依靠自身力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通过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创造利益增量值。
自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典型有:东部沿海旅游合作区、粤港澳旅游合作区、长三角旅游合作区、环渤海旅游合作区及环北部湾旅游合作区;围绕主题品牌旅游线路产品,形成的长江三峡旅游合作区、黄河旅游经济合作带,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下,丝绸之路引领下的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旅游合作便显得势在必行。
中西部区域旅游的合作模式
为实现中西部区域旅游的合作我院学者提出构建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设想(图1),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位于我国东经110°的南北中轴线附近,北起内蒙古的包头的满都拉,南至海南的天涯海角,途经我国中西部的8个省(市、自治区): 内蒙古、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全长 3 000 多公里,它荟萃了我国旅游景区(点)的精品: 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5A),陕西的黄帝陵(5A)、兵马俑(5A),重庆的长江三峡(5A),湖北的武当山(5A)、神农架(5A),湖南的张家界(5A),广西的桂林山水(5A),海南的天涯海角(创建(5A)),为构建世界级旅游精品线提供先决条件。根据区域旅游合作时空结构模式的类别划分方法,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模式大致呈现点轴式结构模式。
(一)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点―轴结构模式
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呈现点――轴的结构模式如图1,其中点是重要的旅游城市,轴(东经110°)是连接他们的通道,按照旅游发展规律,首先开始的是旅游点的集聚,随着聚集程度的不断加强,一些节点会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中心,区域旅游发展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形成扩散效应,可以沿着中心轴线形成特色旅游区,也会衍生次一级的旅游中心和轴线,当点连成线,先连成片,就构成区域旅游合作的网络,从而带动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从北到南的旅游文化节点城市主要有: 内蒙古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陕西的榆林市、延安市、西安市、安康市,重庆的奉节县,湖北的十堰市、恩施市,湖南的张家界市、怀化市,广西的桂林市、柳州市、玉林市,广东的湛江市,海南的海口市、三亚市等。该轴中的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节点城市辐射区域涉及河北( 以及北京市、天津市) 、山西、河南、江西、宁夏、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等周边地区,尤其随着我国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开通,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辐射区域将更加扩大。
(二)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结构式
核心―边缘结构是点――轴式结构的发展模式扩展,该结构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实现了跨区域资源、跨区域产品以及跨区域市场的整合,该模式在区域旅游合作水平比较高的时期形成,一般呈现多级圈层结构,不同圈层的旅游功能有所不同,从核心区向边缘区旅游发展水平逐渐降低,但跨区域旅游的整体水平较高。在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边缘发展模式中南北旅游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其核心圈层,通过协议的方式加入地区为核心构成了外部圈层,其中外部圈层的旅游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推出①蒙古、内蒙的大草原之旅② 陕西、山西的黄河峡谷游③广西、海南的环北部湾国际滨海旅游等,在政府、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下,实现跨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客源以及旅游信息等方面共享,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共同促销,构建旅游区域品牌,搭建无障碍旅游信息平台,开展旅游管理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将中西部区域旅游打造成国内外极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二、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实现路径
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模式实现的路线图如图2:
鉴于各行政主体旅游发展单打独斗,竞争激烈,成本加剧等情况,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是解决旅游发展瓶颈的必然之路。为了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消除各行政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合作各方的旅游市场壁垒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行政干预对旅游市场机制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政府是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重要的参与力量,必须组建一个由政府、旅游协会、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中西部区域旅游战略联盟,从而构建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组织协调机构及其运行机制。通过构建旅游战略联盟组织,有利于构建长效、统一的运行机制,实现跨区域的旅游信息共享与合作,消除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旅游市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该战略联盟组织由政府、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三类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组成,为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目标,经历决策、执行与推广三个重要程序。
(一)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决策程序
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决策的主体是政府及旅游协会,由政府及行业协会共同选派的专家成立区域旅游合作最高协调组织,负责对区域内成员的优势、劣势、资源的互补程度等进行现状评估,制定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整体旅游规划,包括对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选择、优化,旅游相关的营销、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规划、政策、规则的制定。旅游战略决策是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根基,关系最终的结果,因此要确保区域旅游长期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具有前瞻性。
为保证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这一战略构想的实现,少不了交通的支持。当前南北旅游大通道交通基本满足了旅游的需要,但当前南北旅游大通道的中线如安康―恩施―张家界没有直达列车,奉节―恩施还没有开通高速公路,同时,南北旅游大通道城际铁路客运开通也较少,南北旅游大通道的交通问题是中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均需要政府的战略规划。
(二)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执行程序
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政府的作用是扶持构建具体的执行单位,依据上一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决策程序的规划,在选择的合作模式下,依靠互联网这一载体搜集所需的各方面信息,积极引进区域内外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及旅游管理理念,促进旅游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积极推进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的创新及优化组合,积极鼓励旅游企业之间的战略重组、并购及联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市场规律,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引导旅游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积极开展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优化旅游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构建区域旅游信息网络系统,促进具体合作模式的硬件和软件的改善。
(三)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推广程序
实现中西部的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源于南北中轴线的长度,南北旅游大通道上的合作主体要实现既定的发展模式,需要全面推广合作的力度、合作的范围及整体对外形象,因此要深度挖掘中西部区域旅游文化,合力推出中西部区域旅游品牌,旅游营销离不开政府、企业等战略联盟主体的参与,通过旅游集团作战的方式,在旅游局、主要景区、旅行社等企业及旅游产品提供商之间组建旅游营销的横向联盟,组建旅游销售服务商的纵向联盟,实现区域旅游的深度整合营销,达到双赢和多赢的营销效果,信息时代也要积极开展网络化营销,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推广,总之涉及到区域内旅游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围绕中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不断调整与升华,积极推广优秀的合作成果作为典型,扩大辐射范围,促进旅游发展程度较弱的地区发展,积极对外展示合作成果以吸引更多的资源及利好因素。
三、结束语
篇8
北美地区与旅游相关的硕士学位的设置类别较多.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工商管理硕士(MBA),旅游管理方向;
2. 旅游管理硕士,如 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M.T.A),MSinTourismManagement,或MSinHospitalityManagement,MHM(MasterinHospitalityManagement),MPSinT.I.M.(MasterofProfessionalStudyinTravelIndustryManage¬ment)^;
3. 饭店管理类硕士,如饭店管理理学硕士(M. S.inHotelManagement),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学硕士(M.SinHRLM),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硕士(M.H. I<.I.M,即MasterinHotel.RestaurantandInsti¬tutionManagement)等,国外许多院校也单设餐饮管理硕士,如MSinFoodServiceManagement等,特别强调餐饮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
4.其它与旅游或饭店管理相关的硕士学位,如休闲研究理学硕士(M.S.inLeisureStudy).家庭及消费者研究硕士(MFCS,即MasterinFamilyandCon¬sumerScience)等诸多形式。
从上即可看出国外旅游研究生教育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学位设置也有MBA、MPS、MS或MA、旅游专业学位(如M.T.A,M.H.R.I.M等)这样几种情况,学位类别也较多。由于不同类型学位的培养方向不同,要求不同,如MBA、MPS强调实用性,而MS则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两者在课程设计上有显著的不同,本文将主要探讨旅游MBA和旅游管理硕士(M.T.A)的课程设计。受查阅资料所限,本文内容可能会有谬误和以偏盖全之处,仅作参考之用。
一、国外旅游MBA课程设计
MBA,工商管理硕士,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MBA教育在西方已有近100年的历史。1991一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了我国MBA协作小组,指导全国MBA的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已开设或即将开设MBA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制订的“工商管理硕士试行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是培养务实型、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一种学位,也即MBA教育中应体现务实性,复合性,转轨型及高层次这几个特点。
旅游MBA是专门培养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一种学位。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一些旅游院校也正积极开办旅游MBA,因此,当前认真研究国外旅游MBA的课程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MBA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它培养相对全面的人才,MBA的培养方案不应简单套搬一个二级学科的培养方案。从国内外的MBA的课程设计来看,其课程设置基本按照管理学科一级学科设置,如选用运筹学、技术经济、营销管理、管理工程等二级学科的主要硕士课程,但也跨一级学科培养,如会计学,经济法学等。国外MBA学位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做学位论文,即ThesisOption,或通过课程考试,即Course—OnlyOption,国外MBA课程教育实行学分制,一般有20门课程,除基础课程之外,也有多个专业模块课程可供选择,旅游管理即为其中之一。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BA课程设计为例,其课程设置如下:
在其专业模块课程中,共有包括国际战略营销,组织中的权力与政治,企业管理创新,小企业战略分析,企业家与新企业,管理跨文化系统等十几门课程。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四门:国际旅游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管理与服务营销、旅游管理专题研究。其它院校旅游MBA的专业课程一般也开设了3门左右类似的课程,如国际旅游业,旅游政策,旅游规划与旅游发展战略,旅游服务管理等。
二、旅游管理硕士(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课程设计
北美一些高等院校设有旅游管理硕士,如Uni-versityofWashington,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等。M.T.A课程一般包括三个层次:
1. 基础课程,主要有以下相似的4门课程,旅游业的经济文化、环境特性、旅行及服务管理、应用统计学、旅游研究方法等;
2. 专业方向课,一般有5 —6门.它将旅游管理又划分为几个方向模块,一般有:
①旅游目的地管理方向,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政策分析,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营销及2门任选课;
②旅游营销管理,包括航空业的组织与管理,旅游营销学,营销管理或服务营销,国际营销学及2门
任选课;
③旅游大型活动管理(Event Management),包括旅游营销、节庆管理、会展管理、旅行信息系统及2门任选课。
④旅游和住宿业管理(Tourism andHospitalityManagement)o
3.专题研究与学位论文,包括实习,做专题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
现将国外旅游MBA主要专业课程内容简介如下:
a. 国际旅游业,介绍国际旅游业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国际旅游流向和流量格局和影响因素,国际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技术影响.国际旅游的供求,国际旅游的有效管理、计划和营销,国际旅游业地区协作,亚太市场的兴起,国际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趋势、影响因素等。
b. 旅游服务管理与服务营销,从旅游业的角度,分析旅游服务的设计,服务生产过程;旅游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市场营销、经营、人力资源等各职能管理的有机结合,即采用综合方法实现服务过程的管理,服务管理战略的制定、分析、实施和控制,将上述理论,概念应用于旅游业的实例,服务营销过程及服务营销战略等。
c. 旅游政策,旅游规划和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战略规划的过程,旅游政策、旅游规划、发展战略的制订,90年代旅游业的新动向及对策,如消费者偏好变化,旅游活动的全球化,信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业的应用等。
d. 旅游业管理专题,在两个层次上,即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管理中各项管理职能的运用,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战略等。
e. 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管理,旅游业不仅要管理服务生产过程,而且要有对消费者的良好沟通技巧,如说服或影响消费者的感知过程,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等。
综上所述,与我国旅游管理硕士课程设计相比较,国外旅游MBA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和内容有如下基本特点:
1. 重视旅游研究方法论和定量分析,在其课程中普遍开设有管理研究方法论和定量分析的相关课程,这对于旅游管理的高层次教育和旅游科研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国目前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点。
2. 课程设置较细,门类齐全,内容上吸收旅游与服务业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如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将旅游管理又划分为若干模块,如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和科研重点。
3. 重视对旅游管理理论最新动态的研究综述,如开设专题讲座、报告,进行专题研究等。
与其课程设置相适应,国外旅游管理研究教育也有大量的参考书、文献、种类繁多的教材,案例与之相配套,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案例教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充足的文献参考资料,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
好的教学质量的前提。
三、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硕士的课程设计
北美一些院校,如美衣阿华州立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等在家庭与消费者研究学院,饭店、餐厅与娱乐管理学院内设有M.S.inHRIM或M.H.R.I.M学位,除需完成学位论文,实习外,其课程设置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 饭店管理基础课程,如食品采购、饭店面局与设施、饭店、餐厅及机构人事管理案例,财务管理、HRI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烹饪、餐饮管理等。
2. 饭店管理高级课程,如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决策最优,住宿业战略管理,HRI人力资源管理,HRI战略规划,管理HRI服务系统,HRI的内外环境分析,HRI设施规划与设计评估、HRIM定量模型与决策等。
3. 研究方法类课程,如HRI研究方法,初级与中级应用统计学。
篇9
关键词:临空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一、廊坊形成临空经济的条件
首都新机场的建设将为廊坊带来新的契机,廊坊的发展一旦有效嵌入临空经济,必能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廊坊发展临空经济大有可为。一是有利于带动廊坊产业结构上档升级,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构筑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有利于廊坊全面对接北京。三是有利于服务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提升廊坊区域竞争力。廊坊作为河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门户,京津经济发展、城市拓展的腹地,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项目承载力、聚集力,为京津外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廊坊建立临空经济区面临的问题
随着首都新机场的建设,针对河北省的临空经济区可以分三个区域:第一个是核心区,大体是环绕临空经济区,包括240平方公里,其中,廊坊220平方公里,占90%以上;第二个是集聚区,把廊坊与霸州以北的地区基本上都规划在区域内;第三个是辐射区,大概有将近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囊括保定的北部和东部以及廊坊除了“北三县”(即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县)以外的全域。在这样的划分下,廊坊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具有很大的优势,加上廊坊与北京的区位优势,会进一步提升廊坊地区承载较为高端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能力,进一步突出廊坊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内的经济发展领军者地位。新机场为廊坊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样,廊坊发展临空经济面临着很大的的困境。
(一)廊坊发展临空经济经验先天不足。廊坊是河北省境内唯一没有机场的地级市,与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其他地级市相比,发展临空经济没有任何经验,人才、理论、规划和实践几乎都是空白。发展临空经济,政府、社会和市民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需要提高的空间很大。
(二)临空经济投资力度远逊于北京大兴区。据了解,围绕新机场,北京市将在大兴区榆垡镇建设57平方公里的新航城,机场工程总投资799.8亿元,资本金占总投资的50%。河北省的经济实力不能和北京市相提并论,投资力度将决定临空经济未来的发展潜力。
(三)临空经济发展规划现在还不能和北京对接。廊坊市在2009年,已经开启“临空经济区”的谋划工作,并对“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此同时北京大兴区也编制了相应的临空经济发展规划,和全国大多数临空经济区一样,一直处于各自发展状态,互不沟通,缺乏统一规划指引,如果京冀两地临空经济发展规划不能有效对接,低水平重复建设及临空经济区竞争而产生内耗将不可避免。
(四)就廊坊现有的资源来看,政府的政策空间、劳动力水平和资本的来源、数量相较北京劣势是非常明显的,唯一的优势是土地。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对临空经济区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临空经济区形成的主要的外部制约因素。
三、廊坊发展临空经济的战略规划
(一)目标定位
廊坊临空经济区应把握首都新机场建设这一机遇,充分发挥临空经济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等,结合廊坊自身特点打造一个以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产业、服务业等临空经济产业。发展目标着眼于新机场建设、承接首都城市功能转移。对廊坊临空经济区的目标进行有效的定位:
1.空间定位: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化的现代临空经济服务区,合理规划区城镇空间布局。
2.产业定位: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先进制造业。围绕现有优势的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过不断优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加快现代冶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食品加工、旅游业等现代产业大发展。
3.生态方面:完善生态空间结构体系,联通城市与周边生态资源,形成城市与地区的生态连通,努力建设休闲商务中心。
(二)发展战略
廊坊建设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可以通过:一是:错位分工即在区域中依托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二是:协同发展即打破地区行政划分,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三)廊坊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战略规划
1.筹建廊坊临临空经济开发区。将固安经济开发区、永清经济开发区和龙河经济开发区整合为廊坊临空港经济开发区,成立拥有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廊坊临空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在该开发区运行正常以后,将其申请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国家级临空经济开发区,以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吸引更多适宜在临空经济区运营的企业入驻。
2.廊坊整体产业发展时序。首先是以航空物流、空港配套、加工制造业作为前期带动,适当的发展与临空经济区配套的商务服务和房地产业;其次通过着重发展高新轻制造业,强化商业商务服务,适当补充科研教育和休闲旅游进行中期巩固;最后是后期成熟即提升科研教育,发展高端商务会展,强化对外贸易,建立科研―生产―贸易―物流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王晓川.国际航空港近邻区域发展分析与借鉴[J].城市规划会刊,2003(3).
[2]孟建国.我国临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市场观察,2006(9).
篇10
关键词:葡萄牙;乡村规划建设; 政策体系;经验总结
一、葡萄牙乡村发展政策体系
葡萄牙为了推动乡村发展,农业部出台了专门的乡村发展政策。政策由一个国家战略计划和三个单独的乡村发展项目(分别是葡萄牙大陆乡村发展项目、亚速尔群岛乡村发展项目、马德拉群岛乡村发展项目)组成。
葡萄牙乡村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推进多功能的复合农林业发展。运作模式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从经济领域,加强具有市场前景农产品种植;第二步是从环境领域,开发对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方式;第三是加强地区政府的社区管理和相关活动。
通过对发展政策的实施,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改善农林业领域的竞争力;二是促进对乡村地区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三是加强领土和社会的凝聚力;四是促进群众、个体和团体在土地利用上的效率;五是改善和维护乡村,包括其传统文化与遗产;六是欧盟资金支持。
二、葡萄牙乡村建设经验
1、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健全的保障机制: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由政府的文化遗产机构全权负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缮则由政府的城市规划机构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政府拨款解决的,还有税收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支持,也不排除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
(2)具体和严格执行的保护措施:葡萄牙建立国家档案网络,利用新技术对所有遗产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任何机构与个人均不得对这些历史街区的古建筑进行任何改动;规定在每20年内,相关的管理机构必须按照遗址的原貌予以修缮,有违者将依法处以重罚。
(3)限定游客人数:确定遗址的日接待量,对于所有参观门票一律实行预定制度,任何团体和个人都不可能购到当日的游览票。
(4)申请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申遗去提升自身品牌档次、吸引游客、提高遗产保护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对遗产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2、发展特色产业
(1)重视旅游业
葡萄牙乡村规划提倡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其中,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是葡萄牙最为重视的产业之一。对于乡村的规划,强调与自然保持着亲和的倾向,体现的是自下而上、有机生长的特性,以功能合理、适应经济、融合自然为标志,呈现出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生活唏嘘。
雨伞的海洋――葡萄牙的阿格达小镇。
葡萄牙的阿格达小镇,每逢夏季,从7月开始到9月,阿格达会用各种色彩的雨伞装饰街道。雨伞悬浮在街道上的这个创意为阿格达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雨伞的“海洋”使镇里的小巷沐浴在缤纷的色彩下,为此地创造出美景的同时也为路过的行人提供防晒保护。这一“雨伞街”是阿格达当地文化艺术节的一部分。
(2)大力发展农业,活化农业用地
葡萄牙一直被称为农业国家,据葡方统计,2009年,葡萄牙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近50%,约为470万公顷。其中未使用耕地面积占 2.7%,约为12.8万公顷。如今,葡萄牙的农业用地,无论是在城市中还是城市边缘,都被城市规划者们重新重视并提到与建设低碳、可持续发展社会紧密相关的程度,原因不仅是由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危机促使乡村地区的科学规划发展,更在于乡村在为大众所提供绿色空间这样一种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多年的探索,葡萄牙运用颇有成效的措施对乡村农业用地进行综合规划和利用:
①对于小型农业用地用作学校农作物教育种植基地;
②有地方对土地进行管理,开放给大众,传授农业种植技术;
③用作开发成农业公园。
3、完善的基础设施
与葡萄牙的乡村的社会服务设施相当匮乏不同,他们的基础设施十分完善,集中供水设施、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村庄内部道路、垃圾收集和处理等社区基础设施配备完善,规划管理制度相当严格,因此,乡村的人居环境远远优于城市,还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具体数据:
(1)100%的乡村社区处于广袤的绿色开放空间之中,由绿色边缘包围,通过绿色网络联系起来;
(2)100%实现了集中供水;
(3)100%建设了集中的雨水排放系统,住户自备了家庭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
(4)100%的乡村社区生活垃圾由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
(5)100%的乡村社区集中居住区内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分开,集中居住区周边的农业户仍然保留农业生产活动与居住一体的传统方式;
(6)100%的乡村社区设置了标准消防栓;
(7)100%的乡村社区发展在地方土地使用规划的控制之下,而那里的住宅建设均受分区规划的制约。
4、“Leader+”规划和农村发展管理模式
按规划内容来讲,“Leader+”所制定的规划是一个乡村社区发展战略规划,而不同于一般单一项目的规划。因此,它涉及规划区域内所有土地上进行的活动,无论建设项目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它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性,适用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其它一些专门规划,如土地使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公共工程设施规划、历史保护规划、社会发展规划,都必须在部门法律和标准允许的前提下,帮助实现这个乡村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在这个社区发展战略规划的框架内进行其它单个项目的建设。这种管理模式的有如下几点作用:
(1)以社区驱动和社区各社会部门合作的方式至下而上地制定所在社区的农村发展规划和管理项目,包括提供一定数目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聘请专业人员制定规划的费用,一定的办公费用,但是地方社团联合会成员没有工资;
(2)利于开展跨社区和跨国合作,特别是项目合作;
(3)能够通过欧盟“Leader+”网络开展交流,每个“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必须在本国或欧盟其它国家找到另外一个“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相互访问分享经验。每个“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必须进入欧盟“Leader+”地方社团联合会的网络,在欧盟内进行交流。
三、结束语
葡萄牙的村镇建设为扩大就业、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减轻城市压力、资源合理配套、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保护环境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景观的尊重,深深地植根于这些乡村建设发展的规划理念中。从葡萄牙村镇建设可以总结一下特点:注重村镇规划体系的建立与维护;把遗迹保护作为重要任务;依托城镇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积极引入外界如欧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青园.生态设计观在乡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