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道德的特征

篇1

【关键词】会计人员;从属性;会计职业道德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既影响了企业的运营与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频频爆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愈发严重。因此,必须研究会计人员的从属性,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二、会计人员从属性与会计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

会计是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岗位。会计职业在性质上具有从属性特征。从劳动关系上来说,会计的从属性就是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按照用人单位的指示去工作。同时,会计人员又必须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与规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会计职业道德。这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是要服从领导的不正确的命令;另一方面又要坚守会计职业道德,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一些领导为谋求非法利益,授意或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会计人员为了保住碗,虽然内心中很不情愿,但是有没有勇气违抗命令,最后只能做出违法违规行为。一些会计人员与领导者同流合污,又刚开始的被动,慢慢地转化为主动,失去了道德底线,为他人也为自己谋取了大量的非法利益。因此必须做好会计人的从属性特征与职业道德的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保障会计行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1.加强企业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要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必须先要加强企业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建设,从源头上净化企业的会计环境。对于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职业经理人,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位置。职业经理人不管有多大的权力,但始终是一个打工者,要为老板负责,要维护企业的利益。企业要提高职业经理人的道德素养,对于违法职业道德,授意或强令会计人员造假账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要严惩不贷。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各级部门要加强监管,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避免企业管理者对会计的操纵。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思想道德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监管,保证国有企业资产安全。

2.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是在校阶段教育。所谓防微杜渐,由于学生思想单纯,还未受到社会不良方面的影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会收到比较好效果,未来走出校园自然也就有了较强的免疫力。学校一方面要进行技巧理论知识的探讨;另一方面要进行职业道德案例的讨论,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观。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了解到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在思想对其重视,提前做好准备。提前告诉学生们未来职业中可能面临的道德因素,让他们学习道德标准,进行案例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们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以后的工作奠定道德基础。其次是在职阶段教育。企业重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引导会计人员自律,自觉学习各种知识。通过学习道德知识,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增强自信心,以此来促进道德素养的提升。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能力,避免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3.制定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监管评价机制

要真正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必须制定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监管评价机制,增强会计人员的自律意识,规避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监管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空间,避免出现岗位腐败现象,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其次要加强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通过各个部门之间及时有效的合作,实现监管的无死角无缝隙,提高企业领导的法律意识,使企业警钟长鸣。然后要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听从专业团体、专家的意见,建立公平性、可行性和持续性的会计诚信档案,对会计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记录,发挥警示督促作用。最后要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包含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真实公正等标准,用奖罚惩处、道德示范等手段,促进会计人员道德素养的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有从属性特征,要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但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应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制定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监管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保障会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晶.试沦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现代商业,2010(02).

篇2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审美特征;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7-02

一、引言

民族舞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以人体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各族人们思想感情,反映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是一切舞蹈之母,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是原始人类生命情调最充足的表现,是原始社会中拔高了的简朴生活。舞蹈随着原始人类身体的进化而发展,又作为发达的肢体语言团聚起人类的原始社会。充分认识作为审美对象的舞蹈,首先需要了解自然沉淀着历史文化的舞蹈。舞蹈艺术因它独特的魅力,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发展、拓宽,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容变得丰满。中华民族是经过漫长的发展、融合逐渐形成的,许多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在一些民族舞蹈中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兼收并蓄。这是文化血缘的因素促成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中国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

(一)技巧风格化

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

(二)技巧情感化

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技巧属于美学范畴中的艺术技巧,是舞蹈艺术家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艺术感情的艺术创造中对艺术手段和各种技巧的精密运用。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美离不开人们对舞蹈作品的审美感受,但是人的主观感受又必须以客观存在的舞蹈美为前提,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欣赏美

1.“想”的参与。“想”的参与就是根据舞蹈展开联想和想象,民族舞蹈的创编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例如舞蹈《藤枝叶》在优美的傣族音乐旋律中,藤在地面上缓慢伸展,渴望破土而出,枝叶与其背对相望,让人联想到藤和叶的最初的上下关系。藤向上推着枝叶,似乎在拼命地生长。藤从枝叶根部附着而上,相互弯曲缠绕,在相互攀着之后,最终紧紧地牵扯在一起,犹如一对热恋的人。

2.“动”的参与。“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学习民族舞蹈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准确抓住每一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风格,并且把民族舞蹈动作一一进行分解。例如佤族舞蹈,佤族人民生活在云南的山区,佤族人民的性格开朗奔放,舞蹈动作粗犷,与傣族舞蹈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一种风格,必须把佤族舞奔放的特点表现出来。

(二)表现美

傣族舞蹈优美、含蓄、轻盈、稳健,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及其审美情趣。例如: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表现孔雀形象的孔雀舞最典型最普遍。学习傣族舞蹈,光手上的动作就有好几种,手臂、手腕、手掌、手指都有各不相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傣族舞“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和手臂关节的弯曲,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舞蹈《藤枝叶》充分运用傣族特色的“三道弯”和“一顺边”这一富有雕塑美的典型基本特征。具有浓郁的傣族民族风格,同时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变形,创新编排,多层结构,从而塑造形象。

三、傣族舞在民间舞中的地位和作用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我国傣族地区的舞蹈优美、朴实,舞姿富于雕塑性,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傣族舞蹈风格轻盈灵秀,动作特点鲜明,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孔雀舞是傣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民间舞蹈。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傣族民间传统的孔雀舞有着很长的历史,并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

四、结论

总之,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审美因素,将蕴含其中的立意美、情境美、艺术美等展示出来。民间舞是一个厚重的文化与历史载体,民间舞不单纯是技术技艺的展现,更多的应该是对综合知识的掌握,是对民间舞风格性的把握。而民间舞的作品更应该抱着“源于民间,高于民间”的追求,把民间舞的真正魅力通过舞蹈的肢体,通过舞蹈的文化传承,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并使得民间舞的舞台表演呈现出全面发展与进步的良好态势。相信只要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民间舞的风格魅力将会以更加广泛的形式展现在所有喜爱舞蹈、热爱舞蹈的人面前。到那时,也将会是中国民间舞步入辉煌的重要时刻。

参考文献:

[1]邬诺娃.民族民间舞现状探究[J].大舞台,2011,(4).

篇3

【关键词】中国;商业银行设计;肇始之貌;装饰特征

我国商业银行以“票号”、“钱庄”为雏形出现之初,就一直存在其统一的规范建筑设计、室内外空间设计及其“VI”视觉可识别系统,而这些设计和装饰特征一直具有中国传统的特色,通过我国传统商业前“店”后“居”的经营模式,体现了“家”的理念及“宾至如归”的精神传承。之后,由于国家政治的变动、外来经济的冲击,中国的商业银行及在中国的合资、外资银行等共同存在和发展并相互影响。了解中国商业银行的设计历史及装饰特征,是我们分析当前商业银行设计问题及未来趋势的必要过程。

一、明清票号的传统地域特色

1、依附于民居建筑的店址

从明末到清初,晋商在中国乃至世界商界影响颇大,活跃了5个多世纪,积累了大量财富。外出各地行商的需要逐步催生了“票号”、“钱庄”等,这些票号、钱庄的总部往往就设在商人山西老家的民居四合院内,因此以山西民居建筑特色为特色。例如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山西堡垒式的民居直接为票号的设置提供了便利。

2、依附于传统人文理念的细节设计

建筑或住所的豪华程度本身也直接体现了主人的财力和实力,无疑也可以增强企业员工(雇佣者)的自豪感。日升昌票号的客户入口即筑起高高的墙壁,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同时可以防火防盗;另外还在砌墙时嵌入钱币,一方面起到固定作用,同时向客户无限炫耀主人的雄厚财力。山西四合院格局对称,院落中轴线上摆放石刻元宝和水缸(图1),寓意“招财进宝”、“会水生财”;院落摆放水缸还可起到消防作用。室内门窗上以“孔方兄”及元宝图案作为装饰(图2),室内或悬挂或雕镂的密押、字画、文饰等(图3),这些是中国票号最初环境艺术的体现。

3、业务流程融入“家”的概念

山西票号的成立之所有成功,是因为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经商、异地的需要,票号的经营理念直接明了地体现在室内环境设置上,以前“店”后“居”的形式,除去日常汇兑业务在前堂外,大宗业务或是非常重要的客户会被请入。所有的室内陈设都如家庭一般设置,寓意祥和,使人心情平静;如图3中,第3幅照片是会客接待厅,第4幅照片则是设置的一处可卧可坐的会谈榻,便于经营者与客户喝茶或抽烟(抽大烟),以回家般的放松状态洽谈业务,使客户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清末民初外资银行的西方“拿来”式设计

清朝末期,由于因众所周知的内外原因,外资银行争相进驻中国,其最初目的是接收、转账清朝赔款,掠夺了我国无数财富;但客观地从另外一方面看,这种外来力量的冲击,也着实对中国的经济和银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传统票号的倒闭

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日升昌”票号因帮清政府筹集了数额巨大的《》赔款银两,而得名“汇通天下”。后来票号发展到票汇、信汇、电汇三大汇兑方式共营,大大便利了工商业的发展,基本结束了民间运现清算的落后状态。外来文化的侵入,使观念变化,观念陈旧者被淘汰。满目疮痍的中国在经济上既不能与外商相抗衡,商业场所又遭到大面积破坏,财富更是被大肆掠夺,根本无力以脆弱的民族资本对抗大举进入的外国资本。二十世纪初票号纷纷倒闭之后,各个外资银行相继占领中国经济市场。

2、“搬来”的外资银行

由于当时的各个外资银行最初都是为了方便与中国的汇兑业务,以及接收清政府的赔款银两而在中国设立支行的,大多建设时间比较短,以及清政府之前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了解不多,加上中国处于被殖民地位,等等一些原因都使这些外资银行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过多考虑自身或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等建筑风格,大多属于西方的折中主义风格和巴洛克风格,从而形成了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的景象。当时在中国的银行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西式建筑上。

三、“土洋结合”的学习西方现代化热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装饰设计相对比较简单、落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重新对外开放,面对中西文化强力、无序地相互冲撞,主动求索与被动学习使得各种体制的商业银行先后产生,有别于各专业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独特的银行形式。

自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各类银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也不断涌现,却没有形成体系和风格。受思维方式及生活大环境的影响,我国设计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大多是对西方现代设计的硬搬硬造,与中国传统元素的相互结合也只有形式上的拼贴,而没有达到人文内涵的传承。

这一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环境艺术设计,更多是一股盲目学习西方的热潮,而产生的“土洋结合”的尝试与创作。

四、全面西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设计及装饰特点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银行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科技改变了银行的使用观念,冲击了传统的银行工作模式,给银行业带来一场革命;电脑房和电脑台随之产生,安全、轻便的提款卡、信用卡的启用正逐步取代现金交易;现代的监控系统替代了原来的经警,在最初设计时,就需考虑监控设备的预留位及监控探头的方位等;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当代银行的环境艺术设计模式与西方如出一辙:在相同的功能要求下,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银行,更需要视觉识别上的彰显特色。

这些都给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来满足日益发展的银行业需求。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设计理念及管理方式,充分学习西方,引入VI视觉可识别系统并充分发展。我国现在商业银行的装饰,在各自企业文化氛围下,呈现出相对比较成熟的VI视觉特色:各营业网点风格面貌统一、视觉效果时尚,并保持及时更新、跟随潮流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昕,陈捷.画说王家大院[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缺失;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前言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诚信道德要求就越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暴露出一系列的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以及与之相连的审计失败的案例,不仅使会计人员的社会公众形象蒙受阴影,会计职业道德受到怀疑,也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很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和特点

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受托责任观念出发,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今社会,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会计因其服务对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所以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将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三、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普遍存在,近些年,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导致的问题更加突出。一些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思想不正。在市场经济下,有一些会计人员追求私利,监守自盗现象严重。一些会计人员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缺失,故意伪造、隐匿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违反准则、弄虚作假现象严重。有的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原则,丧失立场,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更有一些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这些失范行为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假账大量盛行。

四、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现实危害

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对整个会计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因此,如果会计人员出现职业道德问题,将会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的现实危害。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年来,造假账、虚列资产权益等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出现了贪污、漏税等严重问题,这都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产生会使得会计工作丧失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企业及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会计报告与验资报告,从而欺骗投资者,侵害其利益。在会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的条件下,会计成果的可信度受到威胁,甚至会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五、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正在强烈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重的挑战。道德水平下降、重利轻义的思想在社会上滋生蔓延。会计人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会计法律规范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但现阶段我国有关会计的法制并不健全,相关法律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更为严重的事,在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需要法律保护时,法律没能给予足够的保护,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其衣食住行、奖惩升迁均依靠所在单位。当企业负责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达到个体效益最大化,会计人员便会被强迫贯彻负责人的意图,对财务表进行“包装”。从某种程度上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与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伪造、变造虚假会计信息是分不开的。

六、对加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与原因不容忽略,要使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净化会计信息市场,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势在必行。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业务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培养会计人员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

2.净化会计行为环境

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诚信丧失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营造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因此,净化会计从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共同营造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

3.健全监督机制

应建立起职业道德监督机制,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予表彰和奖励,对其中的典型案例应予大力宣传;而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扶正去邪、惩恶扬善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篇5

高校会计职业道德特征机制创新

20世纪30年代,我国杰出的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就这样告诫:会计师苟存私念,则将时时以收益、报酬为重,而办事之结果,难免偏私或欺伪。恩格斯也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立业的重要性。对高校会计人员而言,最根本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是指高校会计从业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树立和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高校财务部门的现状是关注对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进行提高,却往往略了对他们岗位意识的增强。从而,受到岗位意识薄弱的制约,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将逐渐出现工作能动性和学习能力缺失以及职业道德的缺失等状况。因此,需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机制创新的研究,以促进我国会计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一)业务素质。美国会计学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于 1990年了题为“会计师教育目标”的报告,报告中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知识、组织与商业知识、会计知识等内容,这可以看作是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是会计从业人员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很显然,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很难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交易事项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能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能力素质。业务素质只是表明会计人员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能否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付诸应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会计人员的能力。作为会计人员,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对公司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处理,是对其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能力素质不仅包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三)道德品质。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并不能保证其可以公正地履行职责。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非常重要。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密切相关,因此,任何与个人修养有关的品质要求,会计人员都应该具备。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职业道德就是“做人”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一个人的“做人”原则与其职业道德存在着影射关系。根据会计人员所处的地位,诚实、正直这两个道德品质应特别强调,这两个品质将直接关系到会计人员能否独立、客观和公正提供会计信息。

二、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呈现的特征

(一)原则性。原则性是高校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坚持原则不仅使财会工作者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充分利用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管理权,对各种浪费行为和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抵制;而且能使财会工作者自身不会因时时与钱打交道而成为一个丧失原则、认钱不认方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者。

(二)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高校会计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学校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高校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沾,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

(三)服务性。高校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性是高校财会工作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

(四)判断性。判断就是要给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寻找结论。会计职业判断是建立在会计专业基础上的一种判断,它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情况时,根据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环境和特点,运用职业规则和自身经验,对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最终的财务报表编制所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三、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机制创新

(一)强化法律法规配套机制。高校财务部门应积极配合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以及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做到违法必究,保证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强化法律的约束力和威慑力,使法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法律与职业道德共同构筑起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二)加强多元化监督机制。严密的高校财务部门的内部监督,能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手续办事,即使有一些不良的动机其行为也无法实现。高校积极配合上级财务部门实行的会计委派制,这样,使会计人员真正摆脱所服务单位的束缚,保持高度的独立性,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职业道德。

(三)健全职业教育机制。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必须“德财兼备”,从事本单位的核算工作与管理,应该实事就是,严格按照《会计人员规则》从事会计核算和对外报告。(1)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加强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对会计人员和潜在会计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潜在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即对大、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二是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建立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应包括在校教育和岗前培训、后续教育两大体系。(2)使用与提高相结合。在对财会人员的培养、使用中,要注意使会计人员在知识和能力不断进步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而且往往是迈向职业生涯中职务晋升的阶梯。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可使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单位发展相互结合起来,以维持组织的稳定和发展潜力,吸引和保留优秀的人才,保持会计队伍自身的生存活力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金.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机制创新探微.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

篇6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23-02

职业道德是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综合。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恶为评价标准,并以社会评价(荣誉)和个人评价(良心)为主要制约手段,则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非强制性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从会计职业特征出发,宏观、微观共同着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道德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的共同约束标准。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共同愿望,是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对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

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其作用是其他会计法律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例如,会计法律只能对会计人员不得违法的行为做出规定,不能对他们如何爱岗敬业、提高技能、强化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热情和态度,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则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的行为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应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规范会计行为。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人员能否严格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人员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否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经济损失。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会计职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职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

二、当前时期中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出了对会计人员职业纪律、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1999年10月,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会计法》,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作为一项法律要求确定下来。2000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将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从事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2005年,又进一步对会计准则进行了合理修改,更加明确地规范了会计处理方法。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了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这些都是中国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举措,经过长期努力,初步构建了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但是与西方国家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相对比,中国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还不完整,会计职业道德体系还不完整。仅对注册会计师和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尚未达到会计职业界的各成员在各自职业范围内都有可衡量标准的程度。从本质上讲,会计职业道德是非强制性的,目前企业会计的职业道德依然还是通过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强制规定的。极具重要性的企业会计目前尚无一个行业自律性质的职业道德规范。从中国会计职业道德的微观层面来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贪污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的重大案件屡屡发生。部分公司受利益驱动,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弄虚作假,会计造假案频发;腐败、特权及公司上市的暗箱操作等等也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诱因。另一方面,中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机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会计教育的内容注重讲授会计理论知识或培训业务能力,而忽视了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同时,中国对会计道德尚未形成有力的社会评价及鼓励支持机制。中国对经济犯罪的惩罚太轻、力度不够,使得部分人不惜以身试法以换取相对于犯罪成本而言大得多的经济利益。

三、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工作的思考

由于受工作环境的影响、经济利益的诱惑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容易受到冲击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自我修养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检查惩戒相结合,行业自律与舆论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等形式,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

(一)积极引导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

1.会计人员在形成职业道德意识的过程中,以具备真善意识、公正意识与诚信意识为核心。无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还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人员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来完成其工作职责。因此,会计人员在其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将其在工作中所依据的准则或标准深化到内心,深刻地认识到以下三点:会计人员的职责要求必须以提供完全符合实际的又有利于社会的会计信息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履行职责离不开职业判断,而高水平的职业判断又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公正、公开、公信的公平意识;“诚信为本”是会计人员自身乃至整个会计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2.会计职业道德情感的形成依赖于会计人员人格意识、廉洁意识、独立意识的培养。会计人员在个人、部门、国家的利益权衡中,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对别人或自身行为进行评价时必然产生许多复杂的情绪体验。会计人员能否将正常的人生名利烦扰升华为内心正确履行会计职能的直接推动力取决于会计人员能否形成人格意识、廉洁意识与独立意识。首先,从人格上说,会计人员应该是一个自强、自尊、自重的人,以高尚的情操面对会计工作,以纯净的操守为社会及公众服务;其次,会计人员在经济上也应该是廉洁奉公、公私分明的人。

3.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时,能够帮助其克服私心杂念、畏惧心理及实际工作困难的往往是其内心的责任意识。因此,应该把责任意识的形成作为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标志。尽管《会计法》(1999)第一章第4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四章第28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但是,虚假的会计信息毕竟是从会计人员手中产生的,无论有什么理由,这个责任恐怕是无法推卸的。要想不代人受过,会计人员就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依法理财、依法核算、依法监督,真实、完整地向社会提供会计信息,尽职尽责,恪尽职守。

4.会计职业道德信念与会计职业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以会计人员是否具有主人翁意识为标志的。会计人员主人翁意识并不要会计人员把自己当成企业的老板或部门领导,而是要求会计人员以一种与会计职业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感觉,去履行会计职责,以主人的心态而不是打工者的心态,发挥出对会计工作的热情,体现出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去思考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每一件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真善意识、公正意识、诚信意识、人格意识、廉洁意识、独立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等共同构成了会计职业道德思想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会计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的外显。我们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深刻认识到由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他律”向“自律”发展的层级性,从而培养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真善意识、公正意识、诚信意识、人格意识、廉洁意识、独立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

(二)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自律与他律的差异

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阶段,具有外在强制性的“他律”对该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会计职业道德思想意识形成阶段,会计人员的主体性就随着会计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的逐步发展而增强,各类制度的作用也逐步减小。因此,我们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深入、持续地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法律法规。只有让会计人员熟悉其在工作中所依据的准则或标准,才有可能促使其具备一定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意识,进而形成一定水平的会计职业道德思想意识。

2.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意识与会计职业道德思想意识互为表里、逐层递进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遵循循序渐进的思路,分阶段、有重点地培育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在以培养职业道德意识为目标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对这两者予以不同的具体定位。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形成,最终实现会计职业道德的职能。

参考文献:

[1]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孟凡利.会计职业道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高职;职业道德;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意义内涵和意义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概话而言,职业道德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党的十提出,2020年我国将建成小康社会。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又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高职院校把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一批素质良好、知识够用、能力很强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当作各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加强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目前我国社会就业岗位技术状况的需要,是扭转高职院校教学中重能力培养、轻育人,重专业教学、轻职业道德教育倾向的需要,是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素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查。

尽管职业道德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情况令人担忧。

1、从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了解程度分析,在对本院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很多的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仅有25%的学生认为需要开设这门课程,82%的学生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道德要求了解不清楚,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的自身的职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认识上的不重视,也就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在职业道德的遵守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甚至认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会在职业中自然实现。

2、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有56%的单位认为大学生更缺乏“实干精神”,48%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综合素质”,而在大学生中,选择缺乏“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只有13%和21%;22%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呼吁高校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而大学生自身几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3、当前不少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缺失和错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很多学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其择业观就已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他们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薪水丰厚的工作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在敬业精神方面,缺乏奉献精神,他们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在团队协作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刚工作时表现出傲慢自负,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在诚信方面,制作虚假简历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了解,有的招聘单位收到的学生自荐表中,在“任职”一栏中填写同一学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或一个班的班长、副班长的竟高达十余人,甚至一些毕业生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学习成绩的要求,随意修改自己的成绩单;单方擅自违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目前,有部分已签约的毕业生不顾学校、单位的利益,不顾个人诚信,随时擅自违约,使用人单位对该校的学生在诚信感上大打折扣。

三、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根源探讨

1,从思想意识方面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一方面,由于就业率的压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功利化、实用化的特征,应试教育仍然是主要的教育方式,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占有绝对比重。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把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视为一个孤立而封闭的系统,多以陈旧的原理和案例进行枯燥的意识形态灌输和说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从性,存在较多的消极的影响和不足。思想意识的保守和落后显然阻滞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不利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落实情况来看,职业道德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的点缀品。到目前为止,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很少,大部分高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而在我们考察了不同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科书后,发现职业道德教育尽管其中某些章节对职业道德有所涉及,然而内容都很少且不具有系统性,更没有专业性与实践性。

3、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适用,教育方法单一。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状态,教育方法没有针对性,不重视教育方法创新,缺少吸引力,采取单调沉闷的说教形式和简单生硬的灌输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处事原则。

4、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同时也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个问题包括对大学生成长的评价监督和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监督两个方面。从大学生评价机制监督思想道德评价来看,高校一般采取德智体美劳全面考察的方式评价一个学生,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德育和就业、实践较为轻视,不能均衡看待。从对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监督考核来看,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仍然具有单一化、片面化的特征。高校教育的评价主要表现在软硬件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而尤其偏重于与科学研究和人才的智育方面的培养效果,在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还不够重视。

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研究

1、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设置一个更加完善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是目前改进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开设专门的章节。在适当的时候开办相应的课程,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在讲授时,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职业道德能够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明确人生目标,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道德

作为从业者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具有自律性和他律性。这一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及时调整自身行为,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不断向实现人生目标努力。

2、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拓宽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改变现在教师一言堂,只重视理论传授。如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职业道德小品,实现自我教育,寓教于乐。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电视电影教学片,在艺术欣赏中了解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树立向英雄人物学习的远大志向。

(2)要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会等,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职业道德思想与情感的升华,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已经在思想上重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每个专题贯穿一个学期,以专题为中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取得实际的效果。

(3)典型示范。高职院校可以邀请行业中的优秀人士到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请他们同学生谈经历、谈体会、谈收获,围绕人生与奋斗、学习与创业、个人与集体、亲情与师爱等热点问题畅谈感想,触动学生的思想灵魂,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通过真实、实在的案例,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能达到课堂教学不能有的效果。

(4)实施开放式、实践性教育。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是在职业活动中培养形成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切实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为职业道德实践提供客观条件。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3、学校要建立职业道德评价机制。

可以对学生建立一个职业道德评价档案,这个档案将跟随学生的一生。这个档案不仅包括在课堂中的理论学习成绩,更有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工作做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大力宣传,隆重表彰,形成氛围,弘扬正气;对做得不够好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的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可以使在毕业前重视职业道德的重要。毕业以后,这个档案随学生一起到所在的企业,企业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做出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的习惯,也可以促使学校重视职业教育的培养,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丽芳,张晓明.大学毕业生职场素质社会评价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篇8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职业道德;道德规范;高职学院

一、什么是图书馆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而不同的职业又有其不同职业道德基础特征。而图书馆道德是指概括图书馆行为的实证经验和有关研究,立足于今天的历史时代,特给出如下定义:图书馆道德是图书馆具有的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客观精神文化从而为广大读者和现代化事业服务的职业道德。

二、职业学院图书馆道德基本特征

高职学院图书馆职业道德是调整图书馆与学生,教师,图书馆内部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是职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论文百事通它具有职业道德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它的个性特征。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性

道德作为协调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给人们提供善与恶的价值尺度,制约着人们的意识行为,从而使人们的行为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管理道德作为伦理道德的一种,在社会各部门的管理过程中,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道德同样要求以价值观来引导图书馆员,影响馆员的思想和行为,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作中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实现自身价值,改进和创新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自律性

在现代社会的图书馆(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里,馆员的文化层次较高,很多馆员具备多种技能。这样,馆员的自我管理在管理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管理道德中的自律性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道德的自律性在于要求馆员以道德的自觉性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监督自己。道德的自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职业情感。一名图书馆馆员对自己的职业是热爱和喜欢,还是冷淡和厌恶;是荣耀和高兴,还是羞愧和苦恼,直接决定着他在图书馆工作中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图书馆应尽力培养图书馆员的职业情感,增强其乐业、敬业、勤业、创业意识,使之忠诚、热爱图书馆事业,刻苦钻研,熟练掌握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具有为图书馆事业献身的精神,在管理服务中实现职业自律。

(三)责任性

道德的责任性就是明确要求把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责任,只要你遵守了道德规范,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责任性有时还要在经济利益上做出一定的牺牲。它也鼓励从事既有较高社会道德价值,又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的管理活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和社会其他管理活动一样,经常因遵守了道德规范,而必须以付出经济利益作为代价。虽然付出了这种代价,但尽到了管理道德的责任,从而在良心上得到宽慰。

(四)协调性

图书馆的道德能够协调馆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协调与社会各种组织的关系。在良好的道德的协调下,图书馆就能够建立起互助合作、积极进取、稳定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使馆内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道德协调着馆长、馆员、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同事们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使馆员与读者平等相处,馆员热情地为读者服务,读者也能虚心地接受馆员的监督、指导。

(五)人文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人文性,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是指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态等情况,全面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文化建设,科学地安排馆员的工作,目的是充分开发其自身的潜能,给其创造发挥其特长的机会。不仅如此,还要经常关心馆员的工作情绪和心态,减少他们的精神压力,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营造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谐安定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进而促进图书馆的和谐、发展和进步。论文百事通

三、高职图书馆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人员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职业行为准则,这种准则一旦被抽象出来和约定俗成,就会成为规范人们职业行为的职业道德。而当这些准则不断深人人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准绳时,到时作用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本职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你所从事的职业。图书馆工作是极其平凡的工作,但是社会各行各业都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我为他人服务,他人为我服务,总的前提是为师生员工服务。我们要忠诚于图书馆事业,首先是热爱图书馆事业。如果没有热爱作为基础,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社会地位的道德认同,就不会有尊重和忠实于图书馆事业的敬业精神,更不会为之去奋斗。其实,在图书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只要从师生的利益和需要出发,重视学校的现实条件,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坚定地弘扬敬业乐业精神,包括高度的职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目标明确的事业心,也是能够发挥聪明才智为学院发展作出贡献的,这样才能发现创造人生价值的成功与乐趣。

(二)珍惜文献、甘为人梯

文献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前提,是完成图书馆职能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图书馆员为读者服务的唯一资本。图书馆员应把对文献的珍惜视为自己的天职。如果不懂得珍惜文献,那么就在实际上失去了充当图书馆员的资格,图书馆员爱惜图书目的完全是为了广大读者能够获得欲读之书,尽快成才,尽快研究出成果为社会服务。图书馆员的珍稀图书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图书馆员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没有令人瞩目的发明、没有五光十色的产品。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运用书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读者服务,运用文献为千百万读者筑起成才之路,铺起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而自己则忠心耿耿,埋头苦干,敢为他人做嫁衣。这种美德不是一时半时就能养成,但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图书馆员,又必须养成这种美德,珍惜图书是图书馆员甘为人梯的资本。然而为读者架起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又必须珍惜图书。这是图书馆员的又一条职业道德规范新晨

(三)热情周到、极端负责

篇9

一、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职业道德之碰撞

(一)司法理念的内在性与职业道德的外在性的冲突,有时使案件走向摇摆不定。

现代司法理念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的观念,它存在于法官的思维中,并在法官处理案件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则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康德明确将道德的特征归结为“内在性”,而与规范的“外在性”相对立。但现代法学家哈特指出,用外在性和内在性作为区分法律与道德的界线,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他认为道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社会成的员“重大社会压力”。②虽然哈特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的论述有其明显不足,但他认为道德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则无疑是正确的。法官职业道德则上升到规范角度,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称为“基本准则”,使道德的范畴赋予了外在性的拘束力。从道德角度来讲,法官不仅讲究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义务,更会考虑现实社会对他的评价和认可程度,所以判处案件时就不得不讲求社会效果,追求社会效果事实上成为法官的终极。现在有目共睹的事实就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讲,某某法院办案、某某法官办案讲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代司法理念,讲求的是司法独立、法官独立。这是个大的方向,随之法官判案时,就应严格法律程序,遵照实体法做出判决,在这个时候,法官应该独立于社会,不能受媒体、社会舆论的左右。英国有个谚语“神与法官不可交”,这也表明,法官的超脱地位。因此,现化司法理念与法官职业道德的外在性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二)司法理念的法律真实与法官职业道德的客观真实的冲突,有时是摆在法官面前的二难选择。

现代司法理念,讲求法律真实。2003年3月26日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指出,在我国各级法院法官的头脑中,已初步树立了三种现代司法理念,其中就有“初步树立了法律真实的观念,按照传统的司法理念,人民法院处理案件无限度的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忽视了审判”。在法律真实中,同时应该树立程序意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证据都有举证期限,若不在举证期限内举证,后果就是证据失权,人民法院不会采纳。这时,人民法院根据程序所获得的有证明力的证据,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与客观事实不一致,但为了保证法院及时有序地审理案件,督促当事人及时合法的行使权利,这样规定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法官职业道德对法官公正执法提出了要求,即要实体公正,又要程序公正,基于道德主要体现为法官的内心良知,所以法官判案时更多的是会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职业道德又产生了冲突。

(三)司法理念中的协商性司法与法官职业道德中的责、权利、义务相适应的冲突,有时会对垒于法官的思维之中。

协商性司法,古已有之。现代“马锡五式审判方式”则为中国司法调解注入了更大的生机。现代司法理念,强调权利为本,尊重当事人的意思,协商性司法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则不可遏制。协商性司法的价值在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权利,通过协商对话来调解纠纷,在民事审判中我们称之谓调解制度。2003年12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案件的若干规定》则在第十四条规定一些案件应当先行调解制度。③2002年,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的“国内辩诉交易第一案”④则在我国的刑事司法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刑事司法领域是否会将这一尝试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规定并普及我们不去考究,但是,这一案件的出现,也凸现了中国司法实践领域对协商性司法的热衷。法官职业道德则强调法官的义务,对当事人而言则秉承责、权利、义务相适应这一传统司法理念。法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会常常遇到当事人为了及时解决纠纷或者一些现实利益,而宁愿去接受对方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时,作为法官,对于这种交易,在决定是否采纳的同时,是自己道德对这种行为过滤的过程 ,这种不合理的协议,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心理会产生激烈的撞击。

二、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职业道德冲突之解决

篇10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信息质量要求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身边的经济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对于会计这个行业来说也就有着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有原则,主要为:

1.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是想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的反正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2.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跨级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活着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所谓可比性主要是指两方面。首先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更改。

5.实质重于形式。所谓实质重于形式是指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所谓重要性是指要求企业童工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所谓谨慎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所谓及时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在会计行业,会计的职业道德是最为基础,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原性则。所谓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无私性。所谓无私性是指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3.服务性。所谓服务性是指会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若没有财务管理工作,所以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分析十分重要的。

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制约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是相互影响的,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主要原则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完善,反过来会计职业道德有反作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实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我国的会计行业的健康、完善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完善的制约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我国会计行业之根本,更是职业之核心,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保证我国各行各业经济公平、公正、健康的发展。

首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定可靠,完整的可靠性更是制约了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原则性,会计信息可靠,质量优良,具有可比性,就要求我国的会计人员具有职业道德的原则性,只有从业人员本着职业的原则性才能认真、可靠的完成其工作。其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以及谨慎性更是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服务性。第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是法律的依据,体现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时代性,不断完善发展会计职业道德时代性的发展。第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后一个原则即为及时性原则,但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并且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中无私性的完善。

2.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推动作用。首先: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准则即为原则性,原则性正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首先原则。其次:会计职业道德中强调从业人员的服务性,也就是要保持高度的重视心理,对工作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也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则。第三:会计职业道德中体现的时代性原则,更是体现时间的价值,也推动者会计尽心质量要求的相关原则的发展,使得会计行业、会计从业人员更佳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第四:会计职业道德中的无私性最为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原则,只要相关人员本着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当中,本着以集体利益为最终利益的无私精神,参体现真实性。

四、总结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奉献社会,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会计职业道德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注重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质量信息质量的要求的相结合,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大的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水平,是保证经济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良超.试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A].高师财务管理研究[C].

[2]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

[3]斯惠文.浅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辽宁教育会计通讯,2000(06).

[4]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J].职业道德现状分析,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