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景观; 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生态景观城市的构建,有利于城市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必须把握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原则前提下,抓住其理论本质与其实际意义,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出发,才能更快、更合理地构建和谐的生态景观城市。
1.城市景观的简述
1.1 城市景观的含义
城市景观是一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叠加了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因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 是城市居民世世代代经营和创造的产物,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城市景观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它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而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管理构成了景观生态建设,属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居聚。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则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深入和细致,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着眼的范围较小,往往是一个居住小区、休闲地的设计。
1.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一种是以自然景观要素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壤、植物;另一种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生态系统。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基本立足点是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体现、控制、引导城市物质建设风尚,促进城市景观体系的良好形成。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规划目标并收集资料:目标是工作的导向,在具体规划工作展开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工作的目标。通过实地考察调查城市现状和收集影响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及过程的基础资料。
(2)分析城市景观生态,拟定总体方案: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环境敏感区的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和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在城市中首先保护环境敏感区。
(3)一个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
(4)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包括各种点状的庭院绿地;线状的防护林、街道绿地;面状的公园、广场绿地;居住区中的各种绿地。
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城市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2.1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实际操作中在重点保护名、古树木的同时,也应该对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加以保护。在严谨探讨的前提下适度引进外来物种,从而为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需注意在实施中,对于具地方特色的植物应在合适场所进行大量种植,如天津市的城市绿化就是广种月季,收到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利于城市品牌的构建。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通过各种植物的搭配和组合,可以短时间营造出需要的氛围,为城市的生态改善提供支持。
2.2保护景观绿地
景观绿地是生态规划工作的重点。在规划设计中对绿地的数量和分布都有详细要求。通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绿地组合,形成绿地景观。这就要求,一方面增加绿地总体数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保证单位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分布不受破坏。
在进行绿地的分布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人口、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因素的限制。对一些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的地区进行绿地设计,并通过人文因素的参与,形成有高度针对性的主题公园等,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要对交通空闲地块有效利用,通过精心合理规划保证交通岛、立交桥等交通绿化,产生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此外,城市绿地小公园等,都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构成绿地体系的重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给予更多关注。
2.3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对城市建设进行既经济又有效的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对水资源的保护尽量采用自然型护岸方法,用芦苇、蒲草等挺水性植物去除BOD和氮;用浮萍等浮水性植物吸收铜、镉、铬、硒等金属,抑制藻类的生长;用藻类等沉水性植物吸收TNT、DNT等化合物。合理搭配河流中多种水生植物,使植物间优势的互补,构成高效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这样的做法既增强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起到了美化功效,又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并能有效发挥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功能,属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过,城市生态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和公众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方面还需要人们多做努力。
2.4弘扬绿色低碳理念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 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进行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改革的必要方向之一。
低碳城市,就是要按照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对低碳城市进行总体规划,需要依照低碳的目标对相关领域进行细致分解,从城市布局结构、低碳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低碳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到污染物处理、碳足迹、绿色建筑标准等多个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具体实施起来,首先要建立低碳城市运作。通过经济的低碳转型,优化耗能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优化用地布局,以此途径吸引高端的产业及知识型人才入驻。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完善相关指标,如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 GDP 产出与能源消耗比,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标准等。城市交通方面也要建全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改造轨道交通与快速公共交通两方面的建设,将低碳化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3.对城市景观生态发展的前景展望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规划已经越来越趋向成熟,逐渐体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态势,对城市生态科学研究的加深,生态健康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使城市景观的建设有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更多的既能顺应自然环境规律又能表达人类实用与审美精神需求的景观不断问世。
同传统的景观形式相比,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景观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未来景观的信息化发展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信息的高度发展为景观的表现形式的提高创造了可能,其生态功能的完备与审美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景观系统中,以信息表现为主的各种标志系统和指示系统将以更加丰富、简洁便利、高效的形式出现;信息化的提高,无疑使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性增强,人的参与,景观的影响,使时空感觉产生变化。
景观发展的多元化来源与文化的多元,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文化景观呈现迥异的面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景观的发展不应是走向一种声音,而是保留地域特色的差别,我们应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文化构成的脉络,地域文化传统将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从而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4.结束语
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景观生态规划问题,更是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创造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水平,更是人民赋予城市规划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1,(12):71.
篇2
【关键词】 景观设计 低碳 生态
低碳生态城市这个发展模式是由仇保兴博士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提出的。所谓低碳生态城就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景观设计先行。如果组成我们城市的物质实体都不能体现低碳、生态的理念,试问低碳生态城市将焉附。环境景观设计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有低碳生态设计的理念,要有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理念。追求时尚、豪华,讲究排场是我们当前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不但费时、费工、浪费建设资金,生态效果低,而且意境差、可持续性短,与我们所提倡的低碳生态设计理念严重相悖。景观的低碳生态设计要求我们的景观是低碳景观,单位景观的能耗低,具有较高的生态附加值,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现状
1.1 国内现状。作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环境景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理论研究上,而宏观的景观概念相对宽泛,除建筑外还包括道路系统景观、水系水体景观、城市环境照明系统景观、植物景观等。作为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把各个景观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进而成为一个研究领域,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做出贡献,非常有必要。特别是低碳景观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
1.2 国外现状。国外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的比较早,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景观设计师麦克哈格提出景观规划的生态理念,以《design with nature》的出版为标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景观生态规划理念已深入人心。走过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国家,碳排放控制在很低的水平,特别是在西欧和北欧。
2 城市环境景观低碳设计策略
从城市景观的构成元素及其选材入手,选择节约能源、低能耗材质为主,尽量选择自然材质,避免大量人工合成材质的选用;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设计原则,尽量体现简约的设计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对低碳景观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不光让设计者,也让景观的享用者了解低碳景观;绿色植物是组成低碳景观的重要元素,查阅资料,整理出绿色植物在城市生态方面的作用,作为佐证材料。
2.1 景观建筑的低碳生态设计策略。
2.1.1 整体性策略。设计师在设计中将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考虑其中,将设计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带着一种尊重、补偿的思想与这个系统交流对话,让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像是从地上长出来一样。在适宜的采用高技术时,应该更为注重的是采用高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1.2 可再生能源体系策略。低碳建筑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要想降低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能源是一方面,立足于国情,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更是当务之急。仅仅是开发还不够,还要形成产业体系,这样才能使得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效和合理化。
2.1.3 低碳建材策略。以全寿命周期的观点,计算建筑材料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时必须考虑建筑材料的可再生性。材料的可再生性指材料受到损坏但经加工处理后可作为原料循环再利用的性能。如果能将木材广泛地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那么所节约的能耗,所减少的碳排放量是很可观的。
2.1.4 地域性被动式策略。我国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适合当地居住的形式。
发展中国特色低碳建筑战略,我们要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吸取传统建筑中的有利建筑元素,与现代创新语汇相结合,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气候调节能力,更加展现了我们民族建筑艺术的魅力。
2.2 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设计策略。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交通的低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为衡量我国国民经济低碳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2.2.1 政策引导,深入规划。随着低碳概念的引入,由于对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能源开始关注,包括太阳能、电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等。随着研发的深入,社会的关注和需求量的增加,加之相关鼓励政策等,可替代燃料的需求量将逐步打开,从而取代传统的汽柴油作为未来汽车的动力来源。
2.2.2 彻底的“以人为本”理念。保障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路权,改变目前以车为主,忽略行人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保证人行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路系统足够宽度、良好照明、安全、连续无障碍,并且合理与其他交通方式实现方便换乘,共同构筑绿色的低碳城市交通。
2.2.3 交通功能明确。道路交通规划体现客、货运功能的细化;城市主干道增加小城镇、开发区、旅游景观、轨道交通主干道;严格划分公交尤其是快速专用道、自行车道的专用道、出租车专用道等;根据优化后的城市交通规划,重新分配停车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合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实现城市交通的动静平衡。
2.2.4 充分发挥公交优势。大城市应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汽电车为主体,出租汽车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min。布有地铁、轻轨交通线的城市主、次干路上不再重复设快速公交专用道,但这些道路上应设常规公交通行的专用道。注重各种交通工具综合换乘枢纽的规划,缩短换乘时距,方便快捷实现换乘。
2.2.5 改善车辆行驶环境,在良好的道路条件(路面平整度、路面宽度、平纵线形等)和良好的交通状况(快慢车分道行驶、无非机动车、横向干扰较小等)时,车辆运行状态稳定,其耗油量相对较小,因此有必要持续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保证通的同时,具有有效的行驶速度,向和谐、高效的模式发展。
2.2.6 沥青路面材料、工艺的改进。沥青在加工、施工等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等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废轮胎橡胶粉、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棘手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路面再生技术为沥青路面废料的合理利用找到了出路,对于低碳贡献和节约投资,均是很有意义的。
2.3 植物造景的低碳设计策略。植物是构成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元素,规范合理的植物种植对一个城市生态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大量绿色植物的应用不但能节约人工合成的建材,进而降低能耗,而且对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必备的。植物景观的低碳设计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3.1 植物类型。乔木的碳汇作用强,灌木就要低很多。乔木的寿命长,所以长期来说固碳量很大。灌木生长速度快,但碳被固定在其中的周期相对较短。我们需要的是固碳速度快、周期长的植物种类,这样固碳效应才会高。
2.3.2 植物种植形式。不同形式和不同设计风格的植物景观,如自然式和规则式植物景观碳汇效率差别很大。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明显高于人工式。像模纹花坛这种植物景观形式是需要强烈的维护管理和人工干预的,而花带,必须经常更换,因此,从碳效应来考虑是不合理的。
2.3.3 植物种植结构。植物种植结构不同(疏密、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如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固碳效应不同。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植物景观结构模式是密林草地和疏林草地,其树丛多为复层结构,从高大乔木到中层乔木再到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这种复层结构植物景观模式的叶面积系数大,因此光合效率高,同时因为有高大乔木,所以碳固定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密林植物景观结构,其碳汇功能很强。(本文系2010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编号:10c026)
参考文献
1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篇3
关键词:人工湿地;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人工湿地概述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
自从1903年人类第一个人工湿地建成以来,人们对人工湿地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的人工湿地多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吸附、过滤、沉淀、降解、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作用以及生物转化污染物的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的处理,达到净化水质、消除污染、恢复生态结构的效果。如人工湿地中有机物的去除多是依靠植物的根茎与微生物作用,富营养水中的N、P等的去除主要是依靠人工基质的吸附交换作用与微生物降解的作用等。
按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的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自由水面人工湿地、人工潜流湿地与垂直水流型湿地。这三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不同的生态效能,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具备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2.1优点如下
(1)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2)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3)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
(4)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
(5)可提供和间接提供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娱乐和教育。
2.2缺点如下
(1)占地面积大
(2)易受病虫害影响
(3)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加大了对其处理机制、工艺动力学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理解,设计运行参数不精确,因此常由于设计不当使出水达不到设计要求或不能达标排放,有的人工湿地反而成了污染源。
另外,据已有数据,当上下表面植物密度增大时, 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率提高,在达到其最优效率时,需2~3个生长周期,所以需建成几年后才达到完全稳定的运行。因此,目前人工湿地技术最大问题在于缺乏长期运行系统的详细资料。
总的来说,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较好的废水处理方式,特别是它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比较适合于处理水量不大、水质变化不很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城镇污水,如我国农村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处理污水的新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良,有必要更细致地研究不同地区特征和运行数据以便在将来的建设中提供更合理的参数。
3 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益处
人工湿地是在城市中建成的富有多种生物的生态景观,它对于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生产具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且为城市提供了多种资源,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具体来讲,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与对城市社会环境的改善作用。
3.1人工湿地对城市环境的益处
3.1.1处理生活、工业污水,改善城市水体质量
城市的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后对环境危害很多,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去除生活、工业污水中的有机物、高盐、N、P等超标物质,改善水体质量。杜秀省等人研究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水力负荷为0.1lm3/m2·d一0.45m3/m2·d时,TN的去除率为28.8% 47.6%,NH 一N去除率为21.6%~45.7%。同于慧卿等人将人工湿地中潜流、表面流湿地进行组合用于处理河水,结果表明:组合人工湿地COD去除率为66.7%~94.6%,BOD5去除率为58.6%~97.0%,SS去除率为20.0%~60.0%,氨氮去除率为50.0%~77.8%,总磷去除率为37.5%~88.9%,人工湿地能显著改善水体质量。
3.1.2调节水源,防止旱涝灾害
人工湿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能够涵养大量的水分,即使是在较为干旱的情况下,也能够依靠土壤与丰富的植物资源储存一部分水分,减缓旱情;在发生洪涝灾害时,由于其储水能力,可以吸收大量的洪水,缓解城市中洪涝的发生。
此外,人工湿地除了能够储存水源,还能够净化雨水,减少雨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对于减少城市中发生旱涝灾害时对城市造成的损失,同时又能够节约用水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发达国家,人工湿地是常用的雨水处理与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对于城市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3.1.3调节城市气候
目前,我国城市内每天都要排除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其中CO、CO2、CH4等温室气体站很大一部分,它们的排放造成了城市温度升高、空气混浊,环境恶化。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这些污染物,同时又减缓温度升高的速度。此外,人工湿地还能够通过蒸发扩散作用增加空气湿度,直接影响周围环境与气候,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3.1.4保持生物多样性
人工湿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多种生物方能构成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此外,大多数人工湿地的建设多是为了保护濒危动物,特别是珍稀的水禽类,所以选址一般是在这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殖或者迁徙等地,这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的人工湿地很多都发现鸟类的数量得到回升,如:嘉兴人工湿地在运行没多久就有大量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来此栖息。
3.2 人工湿地对城市社会生活的益处
人工湿地对城市的改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还包括对城市社会环境带来的改善作用。对城市社会生活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文化两方面的改善作用。
3.2.1经济效益
人工湿地除了需要通入资金进行运行外,其自身也具有经济价值。首先,通过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这种净化污水的方法比常规的污水处理方法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效果良好,并且还能储存水资源。其次,人工湿地通常具有景观效应,可以通过参观获得一部分经济效益。此外,在这些湿地中很多动植物也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例如藻类、莲藕、菱角、各种鱼类、虾类、贝壳等都可以作为食品进行加工出售;一部分动植物资源具有药用价值;还有一些动植物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如蒲苇是纸质加工常用的原料等。
3.2.2社会文化效益
湿地本身是一个小的生物圈,富有多种生物,是环境中重要的组成元素,而人工建设过程中,会依据城市特点,建成不同风格的景观,为城市添加了人工自然景区,美化环境。这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放松、锻炼、休憩、释放社会压力的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心理与身体需求。此外,湿地本身提供的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自身灵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湿地的建设、规划可以为学习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相关人员提供学习素材;除此之外,湿地中的多种生物组成的生物链、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圈具有教育和科研意义,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材料,还可以作为试验基地,方便人们学习、研究。另外,通过湿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以让人们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而言: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了人类能够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保护人工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态景观; 城市规划; 设计与构想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 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a.合理布局。对城市的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以及长远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的发展区位和发展规模;
b.节能低耗无污染。首先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此避免由建筑材料造成的化学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其次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具体间距、具体朝向,以此解决住宅的采光和室内通风等问题;
c.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来处理生活上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d.通过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湖河溪流坡岸的绿化等措施,来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居住区内一定要设置集中的公共绿地,保证公共绿地的人均面积大于1.5平方米;
e.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 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25).
[3]张明.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生态建设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01).
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生态环境;生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引言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在人类生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不仅应向人类提供物质资源,也应向人类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等更多层面的其他形式的资源。虽然由于经济形式的改变,决定了城市扩张和相关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已是必然趋势,但对自然系统系统的破坏是十分巨大的,直接影响了我国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正确解决环境问题,营造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城市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而生态设计作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还并未被准确的把握和认识,作者针对对我国目前的景观生态设计进行了探讨,对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了介绍。
1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说来,就是生态功能性和效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对此,植物生态学应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可以针对以下几方面:
1.1 花坛草坪等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
现阶段,经常出现的园林景观设计出现的问题就是花坛草坪等绿化部件的频繁设置和过度使用,要维护这些绿化功能部件的正常运作,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侵占人居环境,压缩正常的休闲生活空间,还要在养护期间喷撒化学药剂,造成环境产生污染。反观产生的生态效果,花坛草坪的涵保土地和制造氧气的能力却大大树木;从环境艺术设计角度来看,这样的频繁设计不符合环境美观的原则,对环境的艺术设计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具有华而不实的特点。
1.2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片面夸大艺术效果
由于园林景观设计的传统观念,片面追求环境的艺术效果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弊病。很多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不熟悉植物特性,片面夸大环境艺术效果,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少采用本地植物,大局采用外来花草,这样,不仅加重了园林景观后期管理中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任务量,同时也很难彰显地方特色,破坏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园林景观设计的效果也十分遭到破坏。
2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生态设计理念
生态设计应作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最为重要的设计理念,切实的贯彻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功能性,同时也应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的环境艺术效果。
2.1 生态设计的主要内容
首先,应满足生态的补偿与适应的要求:由于在现代的园林景观建造中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相关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应将工作内容于生态环境系统相联系,积极采用既适宜园林景观应用,又很少影响环境的设计内容和景观元素,应采用可再生的能源维护园林景观的能源消耗,满足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环境需要,兼顾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和环境艺术效果,达到生态和艺术的完美和谐。
其次,应满足生态的修复与加强的要求:当今的自然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人为因素的干扰也日趋强烈。但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逆向演替机制和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具有自然环境反演的机制。参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园林景观的生态特征,对场地肌肤晶型有效的修复,促进城市园林场地的生态系统进行节能有效的良性循环,也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
2.2 生态设计的注意问题
首先,应注意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相关的研究,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或其他分泌物,可能出现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或对邻近的植物生长起到积极作用。总的说来,就是植物在生命活动中,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也会对周围的其他植物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积极掌握相关的植物知识,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人员不仅规避植物物种间混交造成的不良影响,还可以利用植物的互促作用,进行景观植物的合理配植,这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园林的功能化,同时也为城市园林的环境艺术化做出贡献。
其次,应注意环境对植物因子的影响:植物受环境的生态影响是多方面的,换而言之,植物的生长处于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环境中任一因子的缺失,都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城市园林景观的相关设计者应准确掌握环境中各因子对景观植物的影响,这也直接关系到了景观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效果。
3 生态设计的常用方法
3.1 体现地域特点,节约环境资源的设计
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可循环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结缘环境资源的目的。
3.2 保护生物多样性,模拟植物自然配置
作为反映环境中物种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物种多样性反映了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由此,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设计,可以使植物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对保持物种资源多样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
4 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作为协调人类发展和自然演化的重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园林的生态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大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十分明确自己所担负的重任,为我国城市绿化事业做出英勇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涉及包括发电、供水以及灌溉在内的诸多方面,关系着国计民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水利工程施工有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影响施工所在地的气候、水质、土地以及生活等,因此,应协调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1]。
1 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位于A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没有酷暑,冬没有严寒,年均气温13.8℃,无霜期多达264天,年均日照数1349小时,年均降水量和年均蒸发量分别为1028.4mm、869mm。最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导致该地水源条件不理想,一些地区甚至严重缺水。
2 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该工程及其影响区所在河段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形态,植被修复过程中,应尽量保护干旱河谷山体的生态与环境以及自然河流景观、以干旱河谷植被为主体的河流生态系统;(2)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植被修复措施不仅考虑植被覆盖率,而且多利用当地原有物种情况,尽量使物种多样化,避免单一;(3)保护土地资源原则。该工程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农地资源弥足珍贵,部分淹没区也是该区域生产、生活、交通、通讯、城镇集中的地带。因此,尽量恢复原有耕地资源。
3 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 对气候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加给气候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两大方面:首先,对局部气温的影响。如水库落成之后,水和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能量转换无论是在强度方面,还是在方式方面,均有了较大变化,将会导致局部气温发生改变;其次,对局部降雨的影响。如水库上方及周边空气湿度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降雨。在夏季,水面温度低于地面温度,会导致减少降水的负效应,而在冬季,会带来增加降水的正效应[2]。
3.2 对水质的影响
河流上的水库极大地拓宽了水域,使得库区水动力有所变化,水流速度变缓,无论是水面,还是水深,均有明显增加,另外,水温、水质也有所变化,总之,使得水环境出现了较大变化。因为泥沙含量上升,再加上重金属积聚,使得各项水质指标也随之变化。一般而言,河流水质比较好,不会给下流带来较大影响,一旦存在污染,将会给下流用水问题带来严重影响[3]。
3.3 对土地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将会给土地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该类施工往往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与此同时,无论是施工设施,还是废渣废料,均会占用一定的土地。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未能做好对废渣废料的处理工作,将会给周边表土带来影响,使植被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引发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会降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会导致河道拥堵之类的问题。
4 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1 水土保持措施
4.1.1 工程地区水土流失预测情况。当地长期干旱少雨,施工沿线没有易滑坡段,施工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小。水源处不属于村落聚居区,当前环境状况比较理想。工程施工施加给环境的负面影响集中反映在下述方面:(1)本工程的主体为管网、机房建设以及水池,属于长期占地,大部分水池位于无人区,占地分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2)无论是对外交通,还是场内运输,均通过施工便道或者通村简易公路进行,不会给当地水土保持带来较大影响;(3)工程施工涉及大批量的土石方开挖作业,施工设备和人员将会制造一定量的生产及生活垃圾,但不会给水土保持带来较大影响。
4.1.2 水土保持设计。由上述分析可知,工程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受自然因素影响不大,水力侵蚀中面蚀和沟蚀为主,部分地段有受重力侵蚀发生垮塌的侵蚀现象;工程区所在流域森林覆盖率30%左右,植树被一般;水土流失多发生在雨季;工程区水土流失微度流失,少量区域有轻度流失现象;多年平均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为400-600t/km2a。
首先,对该工程所涉及的水土保持问题设置相应的建设资金。在施工环节和使用环节,既有的地质条件将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受此影响,原先的蓄水保土性将有所降低。某些损失甚至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会恢复到原先状态,还有相当部分属于永久性损失。所以,在整个工程中,应设置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从而保护和恢复当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工程中可能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施工主要包括两种,即输水管道的施工和水池的施工,二者会给草地、林地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配水支管的施工集中在受益寨子中进行,施工完毕后只需对相应的扰动范围予以平整,所以,几乎不会给水土保持设施带来破坏,经严格测算可知,本工程水土保持设施实际受损面积大概为1.02亩。在该工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输配水管施工弃渣的处置问题。在施工环节,修建非永久性的挡土墙拦以实现对弃渣的有效阻挡,待管道施工完毕之后再予以回填。在施工进场和场地平整环节,应设置相应的土石拦挡,待施工完毕之后再对场地进行及时且有效的清理。
渣场区:因为本工程所产生的弃渣量并不是很大,所以,可将输水管施工产生的弃渣沿途堆放在那些相对低凹处,并在上面种植适宜的绿色植物;对于水池施工所产生的弃渣,应结合地形采取就近集中堆放的处置措施,同时修建挡土墙,另外,还可在渣场上种植一些适宜的草木。
4.2 库区清理措施
4.2.1 卫生清理。库底清理区内有厕所、猪圈、粪池、牲畜圈、坟墓等,对厕所、粪池中可做肥料的运出库外,余下的就地摊平暴晒,促其腐化自净,并用生石灰液浇晒处理,污水坑用生石灰消毒,然后用净土填平。牲畜圈、地面上的枝桠就地烧毁并用生石灰消毒。对有传染病的场所,需卫生防疫部门参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彻底清理,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消毒。对坟龄小于15年的坟墓迁出库外或就地焚烧,并用生石灰消毒清理。坟龄大于15年的坟墓,是否迁移可遵照当地风俗而定。埋葬因传染病死亡的墓地和病畜埋葬场,应在当地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彻底清理和处理。
4.2.2 林木清理。凡有用的木材都应运出库外利用,对于利用价值不大又不便运输的枝桠、梢头、灌木丛等应进行清理和焚烧。
4.2.3 其他清理。文物古迹搬迁挖掘后,原遗址的残料及废弃物,由文物主管部门按清库要求进行清理。对位于库区的施工场地,应在施工结束后,由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施工将会对所在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一般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所以,重视和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应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通过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减少甚至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治理,在此基础上,推动和保障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尚淑丽,顾正华,曹晓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1:14-19.
篇7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景观;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尤其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化进程,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但工业发展导致了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各种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早在1898年,英国知名社会经济学家、社会环境规划师E.Howard就根据当时英国城市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田园间应该形成某种特殊的"默契",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而这点在我国专家学者中同样得到了认同: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就是建造一个宜于居住、利于人们一切的活动、有益于健康成长的、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城市。一定程度上来说,城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已经成为当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使城市人文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更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主流方向。
1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基本原则
(一)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对城市及城市景观生态进行规划,同样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共享和谐。
(二) 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环境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体验者为整个社会群体,所以,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 敏感区特殊对待原则:根据环境资源的分布情况,将环境敏感区进一步划分为资源生产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等。这些地区由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要求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得到特殊的重视。
(四) 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它集中表现为环境资源的复杂性,一般分为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两个主要方面。坚持多样性,坚持协调共生原则,是实现城市合理规划的重要前提,不仅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同样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最终目的所在。
(五) 生态美学原则:这在实际规划中较为常见,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形成鲜明对照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最高美学准则。
(六) 地方特色原则:具有时代精神的、体现城市地域特点的生态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品味、创建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七) 整体优化原则:景观规划的整体过程中,应该将景观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单位来进行思考和设计,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和谐城市的实现提供帮助。
2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实际操作中在重点保护名、古树木的同时,也应该对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加以保护。在严谨探讨的前提下适度引进外来物种,从而为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需注意在实施中,对于具地方特色的植物应在合适场所进行大量种植,如天津市的城市绿化就是广种月季,收到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利于城市品牌的构建。另外,在不同的公园游园或居住区绿地设计时,要把握不同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物候特征,合理搭配,植物的搭配布置,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素养。通过各种植物的搭配和组合,可以短时间营造出需要的氛围,为城市的生态改善提供支持。
(二)保护景观绿地
景观绿地是生态规划工作的重点。在规划设计中对绿地的数量和分布都有详细要求。通过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绿地组合,形成绿地景观。这就要求,一方面增加绿地总体数量,使之充分发挥生态屏障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保证单位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分布不受破坏。
在进行绿地的分布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人口、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因素的限制。对一些环境质量有待提高的地区进行绿地设计,并通过人文因素的参与,形成有高度针对性的主题公园等,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同时,要对交通空闲地块有效利用,通过精心合理规划保证交通岛、立交桥等交通绿化,产生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此外,城市绿地小公园等,都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构成绿地体系的重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给予更多关注。
(三)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对城市建设进行既经济又有效的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对水资源的保护尽量采用自然型护岸方法,用芦苇、蒲草等挺水性植物去除BOD和氮;用浮萍等浮水性植物吸收铜、镉、铬、硒等金属,抑制藻类的生长;用藻类等沉水性植物吸收TNT、DNT等化合物。合理搭配河流中多种水生植物,使植物间优势的互补,构成高效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发挥其生态功能。这样的做法既增强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起到了美化功效,又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并能有效发挥调节水量、滞洪补枯的功能,属典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过,城市生态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和公众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方面还需要人们多做努力。
(四)弘扬绿色低碳理念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 因此,合理高效的利用能源,进行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改革的必要方向之一。
低碳城市,就是要按照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对低碳城市进行总体规划,需要依照低碳的目标对相关领域进行细致分解,从城市布局结构、低碳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低碳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到污染物处理、碳足迹、绿色建筑标准等多个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规划战略。具体实施起来,首先要建立低碳城市运作。通过经济的低碳转型,优化耗能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优化用地布局,以此途径吸引高端的产业及知识型人才入驻。对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完善相关指标,如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 GDP 产出与能源消耗比,规定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标准等。城市交通方面也要建全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改造轨道交通与快速公共交通两方面的建设,将低碳化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结语
在我国当前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景观生态规划问题,更是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创造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景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水平,更是人民赋予城市规划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1,(12):71.
篇8
[关键词]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 环境防治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13-01
1、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物施工场地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机械、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气及施工过程中及建筑材料运输沿途产生的扬尘等。机动车辆运行过程中,所排放的尾气是流动污染源,由于污染物不是集中大量排放,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影响不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主要来源于材料装卸、混凝土搅拌、土石方挖掘堆放等,对施工区环境影响较大。施工期间施工现场局部扬尘浓度较高,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较轻。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主要是施工区和运输道路沿途居民区。
1.2 对地表水的影响
在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含有大量泥沙、杂物、建材粉末等污染物的施工泥浆、污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车辆检修、冲洗等含油废水等。如果这些废水直接经城市下水道进入周围水体,不仅直接污染了城市水环境,而且还极易造成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淤积,影响城市排水防涝。
1.3 对地下水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层、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深基础和深基坑的开挖日渐增多,大型地下工程作为庞大的地下结构,基坑开挖常会伸入潜水面以下。在饱和土体中施工,这样大面积、长时间的基坑降水将会有大量的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排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地下水的水位,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使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的水量。地下水位降低除了会对地面和建筑物沉降有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局部地区地下水的动力场,使工程周围的地表污染进入含水层,引起潜水污染的加剧。另外,施工中为了提高土体的防渗性能和增强土体的强度所使用的化学物质、各种废浆、施工机械漏油、化学注浆等污染物经淋滤进入地下水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地下工程建成后,会阻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影响地下水的循环,降低潜水污染的稀释,随之还将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1.4 对环境噪声的影响
1.4.1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建筑施工、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声及各种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噪声。据监测,推土机产生的噪声级一般达78dB~96dB,搅拌机产生的噪声级达75dB~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88dB~93dB,在施工期间对环境可造成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形象。
1.4.2道路施工噪声:在道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装载机、卷扬机,各类搅和场的搅拌设备及现场振捣设备等所产生的噪声对城市居民造成很大的影响。
1.4.3城市交通噪声:来自于各种机动车辆、内河船舶、铁路车辆和飞机产生的噪声是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噪声,以及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各种运料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也是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居民生活的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4.4社会生活噪声: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商业、娱乐、体育、游行、庆祝、宣传等活动产生的噪声。商业、文体、游行、宣传活动等有时应用扩声设备,造成的噪声污染就更为严重。有些活动在室内造成的噪声经常在100分贝以上,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
1.5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造成破坏。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建筑本身占地,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地基,取土建楼等,对地表破坏较大,使周围植被遭到破坏,道路建设期的施工工程,直接导致了生态系统面积的减少、景观破碎化和景观格局的改变,进而导致植被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土壤退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道路运营期对景观的影响更为长期、潜在和强烈,道路网的形成及人类的干扰增大,区域土地利用产生变化,同时对景观安全格局产生了威胁。此外,建筑施工中,存在大量的弃土弃渣,若处置不当,会破坏自然景观形成不良景观。
2、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防治措施及保护措施
2.1防治措施
在设计期选择方案时,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市发展规划,力求施工合理、降低造价;尽量少占用耕地,避免影响或破坏现有的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以便将项目建设对现有植被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优化建筑平纵面设计,是挖填方量尽量平衡,减少水土流失;合理选取弃土场,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及恢复措施及恢复设计;避绕学校、居民区、文物保护区、防洪排洪区等敏感区。公路选线应多走坡少走沟,多占荒地林地少占用农田。在公路建设区域实现剥离和保存表层土壤,便于以后生态恢复于建设,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保护土壤资源。合理设置施工场地和拌合站,场址远离敏感点;合理规划公路两侧土地使用功能,降低营运汽车噪声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2.2 保护措施
2.2.1环境空气质量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应文明施工,避免扬尘污染,对施工区域实行封闭,并采取有效防尘措施。对于土方挖填产生的影响,应尽量保证填、挖方同时进行,一次完成;施工场地及时清理,定期洒水;对易起尘的建筑材料在大风时进行覆盖或加湿;水泥、沙、石灰等建材尽量不露天堆放,露天堆放的土、沙要放在避风处或加围墙;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2.2.2水污染防治措施:首先应控制施工废水,施工期废水种类较单一,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泥沙悬浮颗粒和矿物油。施工现场因地制宜建造污水临时处理设施,对含油量大的施工机械冲洗水或悬浮物含量高的其他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可循环利用。施工产生的泥浆废水经沉淀处理,底层泥浆作为建筑垃圾清运;砂浆和石灰浆等废液集中处理,干燥后与固体废弃物共同处置。其次是控制生活污水,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生活污水的收集管理,严禁以渗坑、渗井等方式排放而进入城市周围水体,同时也可避免污染地下水。
2.2.3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对社会生活噪声可采取城市规划分区和制定有关法令等措施加以控制和限制。对城市建筑施工现场应加大噪声管理力度,建立建筑施工噪声现场管理督查制度,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格控制夜间(21:00~6:00)施工。对高噪声设备的操作人员实行轮班制,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6h,并配备耳塞等防护设备;选择使用性能好,噪声低的施工机械;加强机械设备施工期间的维修和保养;高噪声设备安装减振降噪装置;将施工场地尽量布设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距离50米以内的噪声敏感点,应采用临时隔声屏,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2.2.4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在植被恢复和景观再造时,针对不同功能区段,因地适宜,本着经济合理原则,造景与地形紧密结合,土方就地平衡,采用乔灌木花草结合成复合层结构,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生态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道路建设取土后,取土土地应平整、压实并及时绿化减轻其影响。弃土场填平后,采用好土填埋后,使荒沟变成平地,种植树木,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可增加植物量,减少水土流失,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孙俊杰、王鑫. 对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0.33
[2]褚祝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篇9
[关键词]东部地区;欠发达;城市化;生态环境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对欠发达地区而言,促进城市化也成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负面效应,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提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KC(EnvironmentluznetsCurve)”假设。黄金川,方创琳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存在低水平协调、拈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基于协同论指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评判标准并构建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关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也有很多,但研究对象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干旱地区,对东部落后地区的关注较少。我国东部虽然整体城市化程度较高,但也不乏欠发达地区,尤其是省际交界区域如苏鲁豫皖交界处、浙闽赣交界处等。东西部自然环境、文化景观差距较大,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相异之处。本文以位于鲁西南地区的山东省单县为例,对东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和探究。
一、单县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变化
(一)单县概况及城市化特点分析
单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产业结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单县土地资源丰富,但部分土质较差,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平均降雨量为694.6mm,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98亿立方米,地表水贫乏,地下水不足;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预测含煤约304亿吨,煤质较好,现己设立矿井准备开采:人口120万左右,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单县城市化进程主要表现在工业发展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县利用地区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自2004年5月起,单县启动了工业园和开发区建设项目,大力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工业化程度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如表1)。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00年的52.2:25.7:22.1调整为2005年的41.4:38,6:20。根据《单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0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为23%,预计到“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将达到33%,虽然这一水平与全国平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可以看出单县城市化发展开始进入快速阶段。
(二)单县生态环境变化
一般是从水、能源、空气、土地这四要素的质量水平来衡量生态环境的优劣,单县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4年)。单县工业主要由纺织、化工、食品饮料等组成,工业化初期,由于工业企业分布无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三废”的排放造成生态环境受损严重。特别是护城河周围,古堤树木被砍伐殆尽,堤身有多处几乎被挖断,河道堆满垃圾,位于护城河旁边的造纸厂和化工厂,向河内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重视。
第二阶段(2004年~2008年)。2004年开始,单县开始对护城河整治,清除违章建筑两万平方米,疏通美化了古城河,建设绿化带4万平方米,建设了城市污水排放工程,并对造纸厂和化工厂严加管理,限制它们的“三废”排放。生态环境的改进吸引了大量前来投资的厂商,也促进了单县的开发区建设,新城面积是原来城区面积的一倍左右,居民小区、医院、学校等也纷纷在开发区建立。
第三阶段(2008年~)。单县煤矿于2008年开始投资建设,煤矿开采会给区域发展带来一定机遇,也将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煤矿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使原本就不足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农民将离开耕地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矿区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噪音污染等;据预测,煤炭开发10年后,煤矿区将形成下陷3~5米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土地将无法农用,矿区生态环境的重建将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
二、东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在单县生态环境变化的三个阶段中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第一阶段的约束和第二、三阶段的促进上。由此可见,东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胁迫、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导向
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模式主要有旅游推进型、资源开发型和城市辐射型三种。东部落后地区大多位于省际交界处,周围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城市较少,所能受到的城市辐射力较弱,这些地区一般利用自然和旅游资源形成一种较强增长极作用的推进型产业及相关产业,如单县就是大力发展制造业、煤炭开采业,来促进经济发展,并发掘人文旅游资源提升知名度,完善区域形象。东部欠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大,人口密度大,农业生产规模小。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能源开采浪费、工业排放物不能及时处理、耕地被占用、噪音污染和水源污染等。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政府和人民生态观念的增强和资金、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提升区域实力,生态环境会得到一定的改善。城市化的作用这时也表现出来,聚集效应优势开始发挥,土地、时间、空间、资源等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虽不排除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由于产业转型或资源合理开发而日益优化,但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多会出现波动或此起彼伏的情况。
(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和促进
1.生态环境的恶化约束和胁迫城市化进程。首先降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单县2004年以前的生态环境恶化通过排斥居住人口而影响了城市化;其次引起灾害性事件影响城市化进程,有些是通过污染周边田给城市带来间接影响,有些是失去耕地的农民被迫离乡涌入城镇,造成假城市化:再次生态环境的恶化将降低投资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该地区会逐渐丧失科技竞争力,降低经济增速,城市化受到抑制。
2.生态环境优越促进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适宜,居民、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等会涌入城市,地区生产结构会得到优化调整,如单县护城河附近生态环境的改善给工业园、开发区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吸引了大量居民、外资等。这些不仅会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将促进城市化进程。
三、东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模型探究
东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磨合表现在,城市化基于发展的前提通过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不断影响环境质量,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和地域扩展的强度共同决定了区域的污染水平。污染信息不断地反馈到决策部门和市场,又通过政策干
预和市场调节控制人们的活动强度和污染净化水平,从而协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用模型来表示,东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连续出现的状态,即生态环境先随城市化的发展而恶化,到达一定程度时会得到改善,但是迫于经济发展的压力,不得不再向资源、能源等做进一步的索取,于是就出现反复的拮抗与低水平协调反复出现的情况。倒“u”的个数、弯曲弧度与完整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增长极产业、不同的环境治理技术有一定差异,不过总的趋势是在走向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四、东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意见
对于东部欠发达县市而言,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注意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尽最大可能减少二者的拮抗,实现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全面改善。其具体做法应当是观念导向――决策实现的最佳组合。
1.提升生态观念。城市化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增长,还要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树立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目前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2.培育城市化良性循环机制。东部欠发达县市可以多借鉴区位条件相近地区的经验,少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培育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如单县可以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可以向其它已经有成熟经验的矿区学习,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吸取对煤矿污染处理的经验,完善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方案,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转化经济发展模式。东部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距离较近,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较为廉价,具有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这给东部欠发达县市的发展带来机遇。在把握机遇的前提下,东部欠发达地区也要注意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导向由从外源型为主导转向内、外源协调发展,同时发挥工业圆产业集聚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产业配套水平,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并且推行节约、清洁生产,倡导循环经济,以保护现有资源特别是紧缺资源,使资源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Orossman G,Krueger A Economic of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f Economics,1995(110):353~357
[2]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140~148
[3]刘 华.钟 炜.张建民.张文兴.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初探[J].经济地理,2006(1):92~95
[4]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12~220
篇10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原则;技术要点
1.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共生性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共生性原则是指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通过各种表现实现控制城市生态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实现与自然景观和自然物体的融合,使城市生态景观协调、共生于城市环境。
1.2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坚持强化城市生态景观的基本功能,着重开发城市生态景观的环境服务和文化支持等功能,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体现空间、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实现。
1.3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各种设计意图和设计功能完美结合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的美观、功能和意图的高度整合。
1.4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体现景观的多样性,以此来展示生物和环境的多样性,通过城市生态景观体现综合、多样、美学和功能的特点。
2.完善城市生态景观结构的设计
完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体现生态景观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结构,通过串联和交叉的方法系统地体现城市生态景观的各个环境,将城市生态景观的生态性和人文性融合成一个稳定的表达系统。城市生态景观规划的结构设计应该体现物质和生态的循环,能量在城市生态景观中的流动,信息在城市生态景观中的体现,高效发挥城市生态景观结构的重要作用。城市生态景观应该强化对区域、廊亭、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将结构的创意始终纳入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完成—个具有生态意义的结构设计,体现动态的城市生态景观结构体系。
3.完善城市景观生态工程的设计方法
在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和变化,这样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虽然能短期实现设计的部分目标,方便获得城市景观的外形,但是往往出现人力、资金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因此需要改变城市景观的设计思想,通过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体现环保、节能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等观念。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生态的多样性,使各种城市生态景观生物在自然的环境中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通过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建立生物栖息环境,获得独具生态特征城市景观设计能力。应该坚持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整齐划一,对城市生态景观进行精心修饰的以视觉观赏为主,采用精细的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应用多元化和多层面的措施体现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意图和目的。
4.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特色
4.1提高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亲和性
首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把握人性的尺度,将人性化的城市生态景观作为营造亲和性景观重要的一方面。其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具有模糊的功能,一般实现城市生态景观功能的多样性。最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坚持多功能性,将城市生态景观转化为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4.2提高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
首先,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对地形的多变性,建立城市园林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形成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生态资源,用设计体现城市园林具有生动富有活力。其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将设计意图渗透到的景观的基面,用细节和结构的设计体现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最后,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该体现对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对城市生态景观中各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将园林和自然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