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明发展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文明发展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文明发展的认识

篇1

[关键词]通识教育 文明史 高校

[作者简介]黄志强(1978-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教研项目“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文明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2038)和“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历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GJXHC110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90-02

随着通识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全国很多高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文明史课程蕴涵的丰富素质教育资源和优势,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很多高等院校高度重视文明史类课程的作用,相继把文明史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全校公选课或通识课开设,并围绕如何使文明史课程更好地发挥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平台作用;如何开展文明史教学和改革;如何对文明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如何构建具有本土学校特色、实用性强、简单明了的文明史通识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探究。基于文明史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明史课程特点及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的角度挖掘文明史的人文教育内涵,从理论角度深化对通识教育理论问题的认识,对于构建文明史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解决文明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推进文明史教学改革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的意义

文明史课程以其独特的全球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产生演进过程、社会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断代史、一般国别史、通史或研究专题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完备的课程体系、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文明史课程教学中,我们看到传统的教师单纯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文明史课程的教学要求;文明史通识课程的受众多是理工科的学生,没有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对文明史兴趣不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对授课教师最大的考验;国内流行的文明史教材和论著种类繁多,体系、内容、结构、论述视角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不同文明史教材的独特结构和理论视角不同,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资源整合的难度很大;文明史课程包容性极强,选择怎样的知识讲解线索既重要又难以把握,而且文明史课程一般学时不多,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难以展现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全貌。因此,对文明史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结合文明史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在充分考虑文明史授课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线索阐述世界古代文明精彩的发展进程,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纵向上呈现清晰的时间沿革的线索,体现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避免了时间顺序不清、断章取义的嫌疑,横向上能够阐述古代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及影响,加强大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整体评价和认识,从而使文明史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条理清楚、史料丰富、观点鲜明的特点,充分容纳史学界对古代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讲授视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呈现较强的创新意义和实用性。

二、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1.以暴力战争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连接点。文明史具有宏观性和跨越性,在文明史教学中,选择怎样的视角阐述文明演进进程是关系学生能否形成对世界文明宏观认识的重大问题。国内外出版的用于教学的文明史专著和教材,往往是以不同的主题进行文明史的编撰。各类教材和专著的涵盖内容、知识线索、理论视角、编撰体例、陈述语言多种多样,给文明史授课教师在教材选择的标准、知识线索的把握提出了大大的难题。

在文明史教学中,战争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人类文明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于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文明发展史上战争不断发生的历史,以及战争今天没有远离人类文明的现实。在文明史讲授中,以战争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连接点,以战争的视角来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讲授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在参考国内外文明史优秀著作和教材、古典作家的经典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相关的史籍和著作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战例,加以剖析、归纳和阐发,以战争独特的视角分析文明的兴衰沉浮,探讨战争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把战争作为串联文明演进与文明对话交往的一个主线,但不拘泥于战争事件本身的描述和阐发,而从宽大宏阔的历史背景,从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整体视角,勾勒、讲述战争的发生、经过、结局和影响,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阐述其对文明国家当时和后世的重大影响,揭示能够启迪今人的哲理。

文明史教学讲述视角的选择,可以综合国内外文明史教材的特点和精华,取长补短,避免有的文明史教材中时间线索不清的弊端,有助于学生把握古代文明的脉络和沿革,能够体现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阐述视角的独特性。学生也可以通过战争主线,把握文明沿革的线索,更多地了解文明历史,以及军事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从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

2.以历史人物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重点。文明史内容广博,涵盖范围较广,为在有限的学时内强化学生对文明史的兴趣,尽可能多地涵盖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对古代文明的基本评价和认识,体现文明史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必须在课堂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细加斟酌,推陈出新,选择独特的讲述视角。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中,把历史人物事迹的陈述和解读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重点,增强文明史的趣味性、吸引性和可读性,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明史课程的相关知识,建立清晰、简明的课程体系构架。

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与观点,在文明史教学中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参加的,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影响和作用的观点。不过分、片面地渲染英雄史观,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阐述英雄人物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个近似神化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从中华文明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到埃及文明史上的图特摩斯三世、埃赫那吞、拉美西斯二世;从两河流域文明史上的萨尔贡、汉谟拉比、尼布甲尼萨二世,到印度文明史上的旃陀罗笈多、阿育王、考底利耶;从波斯文明史上的居鲁士、冈比西斯、大流士一世,到罗马文明史上的斯巴达克斯、恺撒、屋大维等,他们的名字已经与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相联系,成为人类文明历史当中的一个精彩章节,他们的行为与业绩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影响着文明,改变着历史。

在文明史教学中侧重历史人物对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影响的分析,用影响和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一些历史人物串联文明演进的线索,让学生通过人物认识文明,通过人物所处时代以及其作为来展示时代文明的发展与变迁,深入文明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3.以民族迁徙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难点。文明史课程涉及文明创造、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冲突等方面内容,体现出课程博杂性、包容性、丰富性的特点。为有效整合和创新文明史教学内容,在文明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交往和对抗。游牧和农耕世界的形成和对抗是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铸就了不同的文明特质。在人类文明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民族的对抗、冲突、战争、交流、融合与渗透改变着世界历史的格局和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

为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把文明创造者与民族迁徙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以文明发展史上,民族迁徙的相关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难点,但并不是作为一个章节单独阐述,而是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编排中,把有关民族迁徙的问题纳入每一个文明的章节中。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中进行不同的分析。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侧重分析三次民族大迁徙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和影响。如喜克索斯人对埃及的入侵,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波斯人与米底人进入伊朗高原,以及两河流域频繁的民族冲突,王朝更迭等问题,从而把教学内容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综合起来,把文明和文明之间用线索串联起来,进行相互的论证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谈论、研究、欣赏、交流和创新等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4.以地理环境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我们看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存在,总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依托的。实际上,无论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中国的黄河文明都是依靠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系统发展起来的早熟农业文明。我们并不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但认为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依托一定的地理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

在解读文明的起源、文明的发展进程等问题时,不能忽视文明的生长赖以依存的地理生态条件,因为一旦文明赖以依托的生存条件受到破坏,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文明的衰落。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突出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首先是史地学科的结合。侧重对世界古代文明诞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分析,把地理环境的解读和阐释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阐明地理因素对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把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文明和时间沿革意义上的文明综合起来,形成对文明演进和发展的全局认识。要求学生具备解读世界地图的能力,头脑中有文明国家的空间概念,熟悉文明诞生的地理位置、自然概貌等内容。在教学中,每一个区域的历史都要先从地图讲起,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由此决定的生存环境、经济特点、民族性格、文化特色等。此外, 还有战争路线、商贸交通、民族迁徙等问题都要结合一定的地理知识讲解。

文明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与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文明史课程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特点的发挥,拓宽大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对人类精神文化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审美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1).

篇2

关键词:文物;保护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物和遗迹遍及全国各地,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曾经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曾经繁荣昌盛的实物见证,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卓越的智慧、惊人创造力和艰苦奋斗精神,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文明的生动教材。这些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的特点,为了能够使它们能够长期保存,流传子孙后代,就必须对对其加以保护,使其充分发挥出特有的社会效益。笔者通过多年的文物工作经验认为,现时期,要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文物保护法》第四条的规定,文物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即是《文物保护法》的精神和灵魂,也是文物工作的要领所在,只有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个方针,才能充分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保护、抢救、利用、管理作为文物工作的四项基本任务,把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核心和前提,作为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把文物本体和文物环境的保护、保存放在主要位置,及时做好文物抢救工作,合理、科学地做好文物利用工作,同时把管理作为文物保护的基本保障。

《文物保护法》总则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开发必须遵守文物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第九条)。”可以看出,《文物保护法》总则十分明确的突出了保护为主的方针,这对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是具有极其重要指导意义的。因此,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应把文物保护工作与经济的发展战略有机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个体经营者在从事生产劳动时,都要把文物保护放经营牟利之前。

二、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当务之急,这体现了历史的责任感,时代的紧迫感,及责任的重大性。每一位文博工作者,都要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中,加强对文物的保护认识,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国家的精神财富,就是保卫祖国。

三、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以往在探讨文物保护不力的原因时,我们往往只局限于对政府急功近利,建设方见利忘义的讨论,而没有对文物保护群体自身建设加以重视和讨论。通过对文物遭破坏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文物本身特性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文物有其唯一性、特殊性等特征,注定文物保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政府来说要制定出完备的,具有实用性的文物保护手册,规定每位文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避免在在文物保护中发生类似的常识性错误。 同时,各文物保护单位还应着重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等项工作。加强各文物保护单位之间的沟通学习,相互帮助,还要鼓励单位人才进行各方面的深造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素养,专业技能。

四、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增强对文物的技术保护

文物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比较脆弱,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下也容易受到不同的损害。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要制定“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及时清除破坏文物的“隐患”。对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的因素进行研究,及时排查“隐患”,还没有对文物造成危害时,要注意防止和消除,不能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另外,要恰当有效地对文物进行保养,延长文物的寿命。文物的保护并不是仅仅保存而是要进行一定的修复和不断保养,对文物进行保健,延长其寿命。

总之,文物工作是一项内容极其广泛而又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事业,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除了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方针,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素质,增强现代技术保护能力外,还要健全法律,健全组织机构,依靠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共同关心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保护历史文物,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浩斯巴依尔:《加强文物保护 确保文物安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10).

[2]马国芳:《怎样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引文版(社会科学),2015(1).

[3]吴家云:《浅谈当前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7).

篇3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措施?

引言

文物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所留存下来的珍贵遗迹,其真实的反应了每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精神文明面貌,为我国研究历史、艺术以及科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是人类生存发展进程中遗留的智慧结晶。所以在新时期如何强化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措施,并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为我国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属性,一旦遭到破坏,具有不可再生性,对于文物的研究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对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有效的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所以说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保护工作的力度,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好基础保障。有些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文物研究所带来的重要价值,所以资金的投入不到位,严重影响到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进程。所以各地方的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文物保护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以人为本,提高藏品科学管理水平?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背景下,对于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越来越先进,可以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文物保护工作的主体是人,所以究其根本,还需要做好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根据文物的类别以及属性不同,设置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文物保护和研究的水平。这就需要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技术培训,从专业知识以及业务素质全面提升,强化政治素养,热爱本职工作。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从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以及学习深造等各个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此外,还应该注重技术交流,定期与其他单位人员进行技术上的交流,还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来讲座,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为此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一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严格按照藏品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程序进行管理。二是要拥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藏品管理工作。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四是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五是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管理藏品,逐步实现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

四、处理好基础建设和文物管理的关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当前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尚不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坏。当前许多建设工程没有依照法律审批的程序建设,文物保护的措施没有得到落实,常常导致文物遭到破坏,这不仅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还对文物造成了损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作为政府应当加强基础建设中的文物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的文物管理条例,解决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建设工程在相关部门审批通过以后,应当严格的按照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进行建设。博物馆管理者应当积极的和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保证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当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文物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

五、鼓励全民参与到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去?

在本馆内向工作人员灌输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工作的安排与部署,将文物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做到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向民众宣传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在现代信息社会,文化遗产地不应将自己封闭起来,孤立于社会之外,而要让其历史气息、文化氛围为人们带来愉快、熏陶和启迪。

六、结束语?

文物作为宝贵的遗产,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就需要博物馆管理者南要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充分的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积极的社会民众进行文化保护的宣传,取得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使其积极的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文物同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我国教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所以加强对文物保护的管理,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与精神文化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与飞速发展的文化贸易实践相比。对文化贸易的研究却远远不够,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在文化贸易实务的介绍,多停留在“术”的层次,而对文化贸易背后的深层理论基础缺乏研究,没有把文化贸易理论上升到“道”的层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站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探讨当今世界文化贸易的内在机理、发展动力、本质特征、运行规律等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界以及文化产业研究界的一项紧迫任务。

刘建华博士的专著《对外文化贸易研究》正是从深层次对国际文化贸易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力作,专著以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偏重于中观及宏观研究,有一些创新性观点,值得研究者加以借鉴。

《对外文化贸易研究》的写作逻辑是:首先对整个中外文化贸易的历史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与特征进行梳理,其次以文化是民族国家合法性存在的前提为立论点,一方面对国际文化贸易的动力进行了审视与反拨,指出分工理论的局限性,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认可应该是文化贸易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厘清了对外文化贸易实践所受到的约束,包括市场性因素与非市场性因素两大维度。在此基础上,以动态循环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实践,肯定了文化产品输出与输入这两个反向过程的并重地位。其构成的系统而完整的文化贸易实践,有利于各国文化价值观的相互认可,能有效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该书在一定界域对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呼应。

该书的应用价值在于:从宏观层面来看,为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文化贸易提供了战略方向。统一了各个国家关于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工商产品贸易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各民族国家在同一个平台进行科学有效的文化贸易,避免了自由文化贸易主义与文化例外论多年争论不休的冲突,有利于人类文明成果的最大化共享,最终实现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格局。从微观层面来看,可以为政府决策者与市场主体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参照。从政策、市场、产品、消费、输出与输入等多个层面阐释文化贸易的具体着力点,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中国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应用价值。

篇5

关键词:新时期;文物保护;问题;途径

文物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沉淀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证明,因此,必须要做好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不同于一般的资源,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文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文化传承作用的发挥,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文物资源,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欠缺。当前,很多的基层领导将文物保护工作当做是某个部门或是某些人的事情,没有看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然,也有部分的领导意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文物保护工作与自己的政绩不太相关,很多的基层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文物部门依法执行力度有限。当前,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文物保护的执行部门是公安、工商等部门,文物部门虽然有执法权,但势单力孤,加之缺乏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使得文物在遭到破坏的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制止,《文物保护法》形同虚设。

(三)缺少切实可行的法律程序。法律程序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文物保护法》作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基本依据,为我国的文物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支持。但在实际的审批和执行过程中未能够正真得到落实,使得《文物保护法》只是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一些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得到文物部门的审批就进行施工,使得很多的文物遭到破坏。此外,问题发生后,文物部门未能够及时进行文物的保护和监督工作,造成文物破坏严重。

(四)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很多的部门领导认为经济建设是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文物保护是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他们片面地认为保护文物必然会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领导将文物古建筑拆掉,进行城市建设。殊不知,他们这样做会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毁掉。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干涉文物部门依法行政,尤其是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发生矛盾的过程中,他们不惜以牺牲文物资源为代价,进行经济和城市化建设。

(五)文物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强。近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文物保护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框架制定还不完善,导致文物执法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形式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在《文物保护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文物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但是对于行政强制措施却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文物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硬不起来,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要加强文物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途径

(一)正确对待文物保护工作的地位。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首先要端正相关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态度,要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各级领导的工作计划中来,同时还要将文物保护工作同各级领导的年度财政预算相结合,让领导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对于一些文物保护任务繁重的地区,还可以成立文物保护巡查队伍,由专人进行管理。

(二)要建立健全、有力的执法机构和队伍。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和机构是保证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新《文物保护法》中,文物行政部门的管理范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展,但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偏低,导致了执法效率低下。因此,文物部门必须要健全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文物保护是一项政府必须参与的工作,文物保护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全民必须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颁布的一部最大、最全的法律,这项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必须要履行的职责,但是由于很多的地方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缺乏重视,因此,在执法主体和执法机构设置方面还不够健全,导致了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强。所以,我国政府要加大文物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文物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利用起来,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各级政府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将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同社会价值有效结合起来,并传递给广大的民众,让民众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另外,还要发挥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的形式,为广大民众普及文物保护基本知识,提升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和方法。

(五)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文物保护需要顺应时展步伐,从而促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性利用,比如,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文物博物馆、展览馆,或者以历史遗迹为依托合理开发当地的历史旅游资源。这样,不仅能够让文物保护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能通过这些合理开发利用,缓解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资金短缺状况,并通过文物展览等形式,发挥文物的历史教育价值,从而形成以开发利用促进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小结

总而言之,文物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是我国古代人们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资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冯广丽.浅谈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工作[J].黑龙江史志,2014,15:186.

篇6

关键词:精神产业 民营文化企业 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链

一、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上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完全有不同的理解。本论文从四维文明划分的角度认识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以区别于认为文化产业只是文化艺术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狭隘认识。

自从梁启超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分以来,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论述越来越多。但是仅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维文明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全貌,一些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曾经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分野,也有人把人类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层面,最为流行的是就人类文明的主干部分简单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板块。其实,人类始终生存于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体系之中,人类文明可以大而化之地分为自然文明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四个区域。自然文明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文明是处理人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物质文明是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精神文明是处理人与精神的关系。

四维文明之间互相贯通彼此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融为人类文明整体。在上述划分之中,四维文明之间也是互相交错,彼此交融的,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但是各自的主干是相对明晰的,大致说来,政治属于社会文明,经济属于物质文明,文化属于精神文明。

而现代经济已经早已突破了物质经济的狭隘概念,走向“大经济”的广阔天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物质经济、社会经济和精神经济等多个领域。在经济中心时代,从经济视角透视人类文明的一切方面,所有的活动均可以经济尺度加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GDP)可以相应分解为自然生产总值、物质生产总值、社会生产总值和精神生产总值四个基本方面,各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结构的重要指标,进而自然生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社会生活消费和精神生活消费在人们生活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也成为衡量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满足人们自然需要,扩展人们自然自由的产业群落为自然产业;满足人们社会需要,扩展人们社会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社会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扩展人们物质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物质产业;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扩展人们精神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精神产业。

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属于精神产业。

二、浙江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特点分析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大半江山,在生产总值(GDP)中超过国有经济成分。国家工商联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总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省还按照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搭建产业平台,以基地园区的形式吸引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广厦集团、宋城集团及宁波文体用品、德清钢琴制造、富阳古籍影印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迅速崛起,浙江正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和LOFT49创意产业基地,在较短时间内吸纳了7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集聚效应正在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归纳浙江民营文化产业主题文化企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急速增长。宋城集团、横店集团、广厦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2.民营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结构。如德清钢琴制造中心。

3.民营文化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一是民营文化企业主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在早期,浙江民营企业主体是乡镇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20多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着扩大再生产欲望和能力的企业,产生了希望提升素质的自发要求,开始加强自身的学习。二是注重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文化企业普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地位,因此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

4.注重文化创新,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如:横店影视城的全国品牌推广。

5.民营文化企业国际化迅速提升。浙江义乌文化商品国际贸易覆盖世界各国,宋城集团筹办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

6.民营文化企业已融入市场,面对竞争找市场不找政府,形成开发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集群的独特运营模式。

三、结语

近期,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于民营资本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和政策的强心针。这既拓宽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又能对文化产业起到很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

浙江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省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民营文化产业在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进入。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开放带动、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来加快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

[2]柳士发.从经济学看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信息,1999,(2).

[3]“浙江省私营经济发展前景的思考”课题组.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浙江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报告.

[4]李思屈.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

篇7

1.文物保护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历史文物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此外,许多历史文物是国家对文物所在的地域、水域、海域拥有的铁证。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文物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阶段,没有文物资料,就没有历史研究可言。我国许多专业学科的历史正是利用了现存的大量文物资料,才得以理顺其演变、发展的历程。今天的科技文化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古代科技和艺术成果至今还在被利用、借鉴和继承,成为发展繁荣现代科技、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条件。加强文物保护,深入研究文物的科学原理和高超的工艺技术,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文化、艺术发展。其次,文物遗迹遗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文物,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大量的历史文物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和创造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加强文物保护,能使广大群众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艺术鉴赏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保护好历史文物,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挥历史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我国文物丰富多彩的内涵,亦可供世界其他民族借鉴和鉴赏,在出国展览时,被誉为“文化大使”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甚至许多国家兴起“中国文物热”历久不衰。中国文物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总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能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展现独特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二、文物保护的要求

1.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坚持“四有”。196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首次提出“四有”工作要求,“四有”就是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1982年11月19日,《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四有”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责任,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这标志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四有”工作应该从经验走向科学,使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方面发展。

2.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要求。《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文物保护要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众所周知,文物保护工作牵涉面广,不是文物管理部门一家所能完成的任务,只有由政府牵头,组织文物、公安、城建、工商和文化等部门,齐心协力,才能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人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氛围。

3.要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关系。要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认识,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做到合理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协调统一。要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原则,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局部性矛盾,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文化建设以及其他工作的关系。做到对文物实行合理、适度、科学的利用。坚决纠正“重利用,轻保护”的错误观点,坚决打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法人违法等错误行为,把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文物保护工作要求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物保护的管理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文物保护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并有计划地组织对外技术交流,选派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水平,提高文物鉴定、修复、古建筑维修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篇8

(1)乡镇文化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国家建设中的发展需求,将社会文化进行发展,但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不仅文化资源缺乏,一些文体活动设备、文化活动也缺乏,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慢慢的进行退化,为了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展,将乡镇文化站作为文化发展的阵地,进行文化宣传,组织文体活动,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2)乡镇文化站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思想。

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结合,农村文化的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将党的思想进行贯彻落实,乡镇文化站将党的思想、方针和文化发展政策进行宣传,让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认识、技术掌握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将其素质和道德素养进行提升,将农民正确的生活观和和谐社会的思想进行提高。

(3)乡镇文化站为农村群众进行服务。

乡镇文化站为农民群众进行服务,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将文化服务进行落实,对社会主义文明和文化的繁荣进行加强和促进。动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实现自我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并带着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参与。

2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1)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国民经济在不断地增长,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必然产生的,文化活动中心从基层进行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根据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条件,进行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就会更高,乡镇文化站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群众的生活进行丰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节目演出等。

(2)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长期进行的产物,它为农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文化活动中心的负责人要有一定的艺术认识,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是将乡镇文化发展和农村特色进行结合,创建具有合作、团结性的文化活动,将农村不同方面的文化进行结合建设,为建设特色乡村文化奠定基础。

(3)体现对公共文化活动进行的多元化构建。

在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中,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活动,一个是阵地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活动主要是对老年休闲文化、儿童艺术文化、知识讲座等,而社会文化活动主要是针对一些风俗、节日庆典等进行文化活动的举办。乡镇文化站的作用是进行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现行的面貌进行改善,形成特色文化。

(4)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音符,为群众建设文化净土。

文化活动中心按照不同年龄的文化需求,举办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学习的中心和场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将一些不良习性进行改善。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配合,将盗版的教材、读物等进行清除,对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进行净化。

3结语

篇9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足迹,从不同的层面对各个时期的人类活动、社会关系等进行反映,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文物保护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物事业管理局是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责是对各种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并对各种文物进行展示,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做好文物保护和管理,不仅仅是文物事业管理局的工作,更是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以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一、博山区历史文物简述

山东淄博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博山区,曾在泥沙中出土过远古动物化石,包括三叶虫化石、远古牛头部化石、盘羊头部化石等。同时,在考古过程中,人们又发现博山区是“沂源猿人”古人类的生存地,1954年至1960年先后在峨眉山出土陶罐、陶豆、折口尖底罐、涂彩壶等文物,经鉴定为周代遗物。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区更是齐国通向鲁、楚的咽喉之地。1999年10月,博山区某村民挖掘2座竖穴墓坑和一座积石墓,出土有铜剑、铜戈、铜矛、灰陶盂等7件文物,经鉴定为战国古墓群,文物证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地曾是古战场,说明人类在此栖居甚早。秦汉时期,齐鲁文化得以彰显,2002年7月14日,博山区白塔镇饮马村村民发现汉代贵族古墓群,挖掘出土两块玉璧(残),数枚玉串饰,10余块完整或残缺的磬,8枚汉五铢铜钱,数件灰陶器皿及青铜剑等文物,为研究博山历史以及汉代贵族墓葬形制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和依据。南北朝时期,博山区开始实施县级行政建制。先后出土的宋、元时期陶瓷器皿等文物,可以说明宋代初期博山已经成为重镇。随着7件金、元时期陶瓷器皿的出土,更佐证了宋、金、元时期博山区陶瓷、琉璃业的蓬勃发展,其中出土的七件文物中有三件被列为国家三级文物。

从博山区出土的相关文物发现,博山处在齐界鲁疆这一中国早期文明的中间地带,受齐鲁文化的影响。经过史前及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晋时期、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演进,博山区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当前,博山拥有“中国泵业名城”“中国陶琉之乡”等美名,是齐鲁重要的工业、商业和旅游文化名城,是齐鲁历史名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也迫在眉睫。

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现状和策略

加强对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物保护是文物事业管理局的重要任务,在文物保护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践行现代管理理念,使得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服务更加统一、规范。随着博山区历史文物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出土的文物越来越多,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成为文物事业管理局的重要使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政府支持,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

文物的珍贵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物保护的难度,在文物保护与管理过程中,政府应该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从政策上给予文物保护工作支持,同时还要在行动上做好支持,要重视资金、人力、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有的地区认为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得不到明显的收益,认为文物保护投资是一种浪费,究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文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导致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受到阻碍。对此,政府应该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例如,有的地区已经探索出文物保护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促进当地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也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文物保护管理是文物事业管理局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传统文物保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应该积极探索解决的新方法,实现文物保护管理的创新和优化。关于文物保护与管理,应该确保文物保护制度健全、各种文物账目清楚、文物的鉴定明确、文物目录编制清晰、文物保管妥善、文物信息查用便捷。对此,文物事业管理局应该对各种文物藏品进行科学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各种文物进行保护、管理,并且及时对其进行研究,发掘其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其次,要加强信息化管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各个行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快,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文物信息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例如,通过信息化平台,人们可以在对应的网站上对文物进行了解、学习,文物事业管理局可以及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处理好基础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很容易导致城市建设过程中文物被破坏。为了对文物进行保护,政府要做好引导,制定更加完善、严谨的文物管理条例,对基础设施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解决。城市基础建设的相关部门在对各个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其方案应该通过各个部门审批后,才能予以建设,并且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管理的条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防止对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政府在整个过程中要任监督、指导、协调的角色,确保文物遗产的保护工作得以落实。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文物保护管理人员是文物保护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角色。随着我国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改革发展,文物事业管理局管理人员也应该不断加强思想意识的创新,应用各种新型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文物事业管理局管理水平。首先,应该招聘更多专业化的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充实文物事业管理局管理队伍,提高文物事业管理局管理队伍的整体素养。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文物事业管理局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文物事业管理局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主要从文物发掘、文物保护、文物展览管理、文物研究等方面进行培训教育,使得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认识,促进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文物保护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趋势

前言

文物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见证,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是类社会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代博物馆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的保护中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代博物馆在对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与创新,进而开辟文物保护、管理的新途径。

1.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步减少,如传统的民间习俗、手工艺以及游戏等,丰富的民间文化蕴含着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见证。有效的保护文物资源,就必须提高人民对文物的认识和了解,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提高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保护文物,是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之重点。

2.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加快,信息化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资多充实,在各地相继建立新的博物馆,对老的博物馆也实行了维修、改建,在博物馆建设维修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文物保护。如监控系统的使用,增强了保护的力度,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然而高科技的使用在增加保护力度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科学技术的使用忽略人的力量。博物馆安全保护体系的建设包括:人防、技防、物防三个方面,在整个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防,无论科技多么先进,离不开人的控制,只有将“三防”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起到安全防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科技的大量使用,忽略人的因素,达到不防控保护效果。

2.2注重整体保护工作,忽略局部安全。博物馆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在整体上加强防火、防盗以及防破坏的管理,还要加强局部保护管理,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博物馆的安全工作不能忽视,需要在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加强安全责任教育,保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杜绝因工作马虎大意、缺乏责任心而造成文物的损坏。

2.3保护工作中对人的重要作用的忽视。在博物馆的保护工作中,人为因素起着主导作用,通常博物馆在使用高科技防预技术之后,忽略人的重要作用,忽视对人的管理,使得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责任不明确,空岗、缺岗现象严重,一旦博物馆信息防预系统出现问题,文物就会出现脱离保护现象,一旦出现问题,损失不可估量。

3.现代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犯罪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与技术性,如何做好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借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效率。

3.1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博物馆的文物都是极其珍贵的具有一定历史性和不可再生的物品,保护难度大,必须加大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因而,国家应从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提供财力支持。由于文物保护的对促进地方经济收益效果不明显,地方政府对文物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艺术价值认识不足,导致文物保护资金困难。而实际上文物保护的作用,对社会的贡献意义重大,一方面能有效的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文物保护是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带动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因此,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3.2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在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文物管理保护制度,尤其是文物的提取与交接制度,文物的提取必须根据文物管理相关制度进行,签订正式文物出库依据,凳记清楚名称、编号、文物的年代、完整度以及归还日期等各个细节,并且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博物馆领导签字审批文件作为提取依据。交接双方必须当面清点,检查作好交接管理、保护工作,确保文物万无一失。

3.3文物保护管理向智能化、全民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加强了对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也正向人性化、全民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首先,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要以人为本,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在依赖于科技的同时,还离不开大量技术人员的支持,因此,文物保护不可忽视技术员的重要作用,是文物保护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文物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要注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众,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社会氛围,充分体现社会力量,使现代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呈全民化的方向发展。最后,科学的进步与高科技的使用,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博物馆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实现文物保护的全面监控,提高文物管理与保护标准。

参考文献:

[1]刘天明,刘志武.加强大庆地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举措[J].大庆社会科学.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