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安全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生态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工业生产以及资源开采已经开始向海洋方向转移,所以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污染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系统合理保护中,应该针对现代化治理工作和技术进行分析,完成现代化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处理,确保其工作运行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系统的工作运行效果。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管控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具体的工作处理,所以在当前生态系统的工作运行管控过程中,应该针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运行控制,确保其工作运行更加合理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一、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
海洋生态环境对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环境建设。并且在当前社会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洋中包括有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燃气等资源条件,所以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开始对海洋领域进行探测和发展,也关系到海洋体系的有效利用管控。而在海洋环境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海洋体系的有效控制,对于海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正在遭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我国近海岸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影响到海洋污染处理效果。我国是海岸线绵长的国家,海岸资源是我国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依靠海岸资源建立了独特的旅游体系、完成核电项目建设以及水产养殖等建设,但是在各项产业建设过程中,一味的向海洋资源索取,缺乏对资源的保护,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造成了近海岸污染严重问题。一方面,近海岸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因素,工业生产向海洋排污、人类活动向近海岸释放垃圾等,都严重影响到海洋的环境安全。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主要河流污向海洋输送的污染物已经达到了2000多吨,并且陆地垃圾源也向近海岸排放垃圾,影响到海岸线的实际建设,不利于海岸线的生产。另外一方面,大气环境污染以及区域内的整体环境变化也影响到地区内的环境建设,使近海岸海洋资源受到污染。其次,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总体生态性分析而言,当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存在功能退化的现象,其主要的表现就是海洋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受到影响,使我国海洋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当前,我国海洋生态以及陆地滨海生态系统中无机氮。含量逐渐增加,并且磷元素逐渐减少,这是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严重影响到海洋水体问题,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控制非常不利,也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2.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势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族群造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海洋生物种类逐渐减少、潮间带生物、底栖贝类、鱼类种类多样性明显降低。3.我国海洋面积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填海工程建设实施,影响到实际的海洋工程建设,不利于海洋建设管控。最后,当前海洋灾害频繁爆发也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在最近几年内海洋灾害频繁发生,台风、海啸等灾害给予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与当前的环境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实际的海洋灾害处理中,要做好各项工作的有效控制,确保海洋灾害控制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灾害处理效果。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影响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控,确保其工作处理更加有效。
二、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工作是在当前海洋环境处理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其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目标,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工作展开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实际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问题,其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当前我国海洋安全治理体系中还存在制度不够完善问题。(1)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法中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其配套的制度实施缺乏效率,影响到安全管理效果。(2)存在有法律法规过于发散的问题,尖锐的问题分散到各个法律规章制度当中,影响到法律规章制度的处理,不利于法律规章制度的实际管控。其次,海洋安全管理不够现代化。在实际的海洋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其管理仅重视对环境污染清理,缺乏安全管控意识,影响到实际的安全管控效果。(1)缺乏对沿海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其工业化以及化工产业相对比较多,加重了海洋的污染。(2)海洋监测以及相关海洋处理技术不够发达。我国海洋技术起步相对比较晚,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对发达国家的各项技术进行处理,并且海洋技术处理过程中,缺乏对先进技术的转换,其海洋环保处理技术不够现代化,影响到海洋安全控制处理效率。再者,海洋安全管控系统建设过程中,滨海地区的政府以及相关人员缺乏海洋安全管控意识,同时也缺乏对海洋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宣传,不利于海洋安全控制。
三、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对于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管控过程中,应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通过对问题的实际处理,完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管控意识,确保安全管控工作实施更加有效。以下是本文为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完成海洋生态环境制度优化建设。完成海洋生态环境制度优化建设是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工作展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合理改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其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实际的控制,确保其环境建设更有效果,最大程度上提升其处理质量。首先,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海洋生态安全保护进行制度建设,重要完成责任制度的优化建立,规定海洋安全保护的明确职责部门,并且通过职责的明确,确保海洋安全管控系统构建更加优化,也需要完成各项工作优化建设,确保工作处理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实际的工作处理效果。其次,制度建立过程中应该针对海洋污染进行惩罚处理制度建设。惩罚处理制度建设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手段,海洋环境之所以受到污染,正是因为部分污染问题缺乏制止,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处理效果,不利于环境污染的有效管控,所以在实际的环境污染处理中,更应该做好各项技术控制,确保技术应用更加合理,并且在海洋环境污染惩罚制度处理中,应该做好量刑处罚设计。根据不同的海洋污染程度设计完成不同的制度建立,同时也有利于海洋污染的综合处理,确保海洋污染处理更加有效,提升海洋污染处理效果[1]。最后,完成海洋生态安全立法规划,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缺乏立法保护,是影响海洋安全生态管理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立法处理过程中,还需要针对性完成各项立法控制,确保海洋处理更加有效,也能够实现海洋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升级。如,当前国家制定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基本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海洋生态安全保护,并且各项制度的建立要以“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基本法”为依据完成制度规章建立,确保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更加有效[2]。(二)现代化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方法应用。传统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安全管控,不利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管控,所以在实际的生态安全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其治理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并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控制,确保各项工作处理更加优化。1.完成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布局,我国沿海地区产业直接影响到了海洋生态环境,尤其是化工产业以及石油开采等,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当前海洋生态安全治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良好的处理,确保各项工作展开更加优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处理效果。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第三产业是当前我国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产业也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3]。2.完成海洋治理技术升级。一方面,对于海洋生产中使用新型处理技术,包括新型污染处理技术、环保海洋科技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洋系统的优化保护。另外一方面,利用当前新技术完成对海洋的智能化检测,海水利用、生态修复、立体监测观测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应用智能化系统、北斗导航、网络技术等世界先进的技术,完成智能化海洋生态安全监控系统建立,确保海洋生态安全监测更加有效,提升海洋安全处理效果。(三)完成海洋生态安全宣传。海洋生态安全保护人人有责,海洋安全保护脱离不了社会的力量,所以在实际的海洋安全体系建设中,还应该注重对其安全环保进行宣传,提升沿海居民、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对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保护的意识,提升其安全保护效果控制。
四、结语
本文笔者针对海洋生态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安全宣传、现代化治理制度以及现代化治理体系等三个方面阐述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体系构建,希望能够对海洋生态安全管控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广平,张晨晓.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健康评价系统软件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20,21(09):55-58.
[2]None.陆海统筹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J].环境保护,2019(07):12.
篇2
关键词: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海洋事业;环境污染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08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43
1 我国海洋概况
我国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延绵达1800公里,海岸线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辽阔发展的空间。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物种多达26000多种,鱼类3000多种、浅海和滩涂生物资源2200多种,长久以来在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我国的海域划界也存在着激烈的争端,在黄海、东海、南海与周边各国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辖权争议。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因为科学水平的因素,被保存完好丰富的海底能源,将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Y源保障。目前,其他国家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颇大,海水也是不少可再生的能源,如潮汐能、浪能、水温能、盐度差能等。随着开发的深入,我国也前所未有地污染和破坏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富养化、物种多样性快速减少等问题,使海洋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 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我国海水受污染情况非常严重
2.1.1 海洋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就是海洋水体遭到污染,随着近海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赤潮现象频频发生,且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出现新的赤潮生物种,给海洋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健康和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危害。
2.1.2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能源战略的石油在陆续大量建设开发,海上运输石油频繁如织,开采石油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源更加分散分布更广,风险源强度更大,溢油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发生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近几年,我国油船溢油事故和海上开采石油的泄露与井喷事故迅速攀升,每年石油排入大海约12万吨。渤海湾“7・16”溢油事故和山东蓬莱“19-3”重大溢油事故更是给海洋生态环境以沉重打击同时给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2.1.3 海运航行和作业中的船舶所产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断的排入海洋,也可能发生事故,如碰撞、爆炸等,所产生有害物质排到海水中,使海水再次受到污染。
2.1.4 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这些源污染物,一半以上的污染物来自于陆地废弃物的排放。人类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污水,直接进入河流系统;农事生产所用如农药、化肥等化学成分污染物,经过雨水浸泡,流入地下暗河,随着河流和地下水,最终进入大海,海洋环境受到了污染,海洋生态遭到了破坏。海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更需要漫长的时间消化,无限度流入污染物,海水自身净能力必然会入不敷出而导致水体污染。
2.2 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海域内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还有很多珍稀品种,过度的捕捞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物种资源的繁殖能力,致使海洋生物极速减少,严重的甚至濒临灭绝。与此同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异常,致使鱼、虾、蟹和贝类以及有保护水环境功能的大量藻类等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快速消亡。虽然采取休渔期的政策,投放鱼苗、虾苗,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出海作业的大批渔民将还未长大的鱼、虾、蟹捕捞上来,其既无法从数量上的增长形成种群,之后便出现了更加尴尬局面,原本数量不多的海洋珍惜物种濒临灭亡,而数量众多的物种将成为珍惜海洋生物。
2.3 水域面积缩减、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大量海岸因受经济开发的影响,人为改造滩涂在不断增加、自然的原始景观在逐渐缩减、很多重要的海湾面积在不断缩减;大量的填海造地投入其中,更是兴建了大面积的海参、鲍鱼养殖场,疏于管理的大面积养殖场,使海滩面积和海岸湿地急剧减少,养殖场内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污染物随着潮汐进入海中,海水受到了污染。另外,开发海洋工程建设、石油、天然气的海上开采作业、海洋生物制药等化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都从侧面给海洋环境以沉重打击。
2.4 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缺失的管理机制
我国海洋的环境立法工作发展较晚,相关法律体系相对滞后,然而在海岸线的立法管理方面有很多漏洞。海洋环境的政府管理部门责任不清,职能重叠现象、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极易出现,与之相关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队伍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以上均严重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了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1983年颁布施行的,是我国专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意义非常重大。法律体系中保护海洋方面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根本,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为中心,三个辅法律:(1)《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六个相关法律法规;(2)和海洋防治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3)有具体执行标准的保护海洋环境性法规,如《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等。以上法律、法规、准则构成了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起到了法律支撑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并不能适应新时期保护海洋环境的重任,且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对于海洋的立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我国面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不足与对策
目前,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之时,保护海洋近岸生态环境与前者成为了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点,承受着继续破坏和污染不断加重的巨大压力,有些部分重点地区海洋环境受损情况触目惊心,已无持续发展的后劲可言。所以加强产业结构性调整、优化产业部局,严控污染源,在减轻沿岸近海和流域污染现象之时,进一步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和的抵御灾害的综合能力,保持生物基因多样性、恢复海岸自净能力、逐渐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防卫能力,具体措施:
3.1 加大建设海洋环境保护设施和机制措施力度
3.1.1 要大力兴建国家级保护区,各地也要以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为目标,建立生态保护区或海岸生态隔离带,极大保护及恢复海岸生态系统,加强海岸生态建设。
3.1.2 恢复海洋岸线原生态景观,在沿海重点旅游区、经济开发^,加大力度修复沙滩海岸、退耕退垦还滩还海,建设原生态自然景观和廊道,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蓝色空间和愉悦、唯美的滨海景观。
3.1.3 加强污水处理水平,控制海洋污染,建立污水排海标准,制定统一污水、废水排放浓度标准,排放污染物要定时监测、申报登记、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等,以保证海产品质量,保护群众身体健康。
3.1.4 建立评估海洋生态环境风险体系,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对海洋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消除及生态恢复都至关重要。
3.1.5 加强海洋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把深入开展海洋环境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应急处置管理机制有效融合,在多样性的海洋灾害频发的形势下,严重威胁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发生生态灾害种类如赤潮、绿潮和海洋生物病毒病害、重大海上安全生产突发事故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防控工作,设立监测点、完善浮标、探头,利用航拍、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系统,提高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能力,在发生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或生物灾害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应急工作要常备不懈,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3.2 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法律体系
3.2.1 应当适时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来填补法律空白,又能解决新问题。在建设大量人工养殖场以用来替代和缓解渔业资源枯竭压力,而随之产生了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被破坏、海水被污染、生物链严重失衡等,需要法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来规范养殖行业,严格禁止养殖密度过大,坚决防治养殖疾病等,建立高标准人工养殖场;同时重视生物入侵,越来越多的生物入侵案例,惨痛的表明同样是破坏生态的重大因素,这些问题的逐渐凸现,迫切的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制约。
3.2.2 海洋的经济价值与海洋的生态价值相比后者更应得到重视。在取得经济价值的同时,而损害生态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应当完善、强化、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补偿制度,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制度,所有的海洋经济行为都应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保存好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品类多样性的生态环境。
3.2.3 持续加大海洋执法监督力度。制定的法律能否保护海洋环境,关键就是要执法必严,如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就会导致其形同虚设变成一纸空文,而且还应该有完善的处罚措施,使触碰法律的自然人、法人心生畏惧,法律所赋予的责任、义务,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4 结语
我国现已进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使得资源环境的约束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显现。为突破陆地资源环境短缺的瓶颈,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极为重要,要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就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眼光看待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科学谋划,构筑蓝色的海岸生态屏障,树立海洋道德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提高蓝色国土意识,促进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伊娜.浅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A].
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4.
[2] 马凤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的海洋环境保护
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篇3
积极营造现代渔业发展政策环境
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渔业建设,抓住机遇出台政策、增加投入,为渔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出台现代渔业扶持政策,提升海洋渔业战略地位。国发[2013]11号文件出台、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大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大政发〔2014〕12号),贯彻落实中央扶持现代渔业发展政策措施,对2017年前大连市现代渔业建设发展做出部署。提出到2017年全市实现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0%,渔民人均收入3.7万元,年均增长12%;海水产品产量稳定在240万吨;海水增养殖面积稳定在60万公顷。实施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大连市海洋渔业的战略地位,提高了全市各区县建设现代渔业的积极性,带动了社会资本对海洋渔业的投资。二是明确现代渔业建设重点任务。为实现现代渔业强市目标,大连市结合地方实际,突出重点环节,明确十大建设任务,即:大力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提升水产原良种保障水平,强化水产养殖标准化改造,加快捕捞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产品加工流通升级,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提升科技支撑引领能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和提升渔业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公共投入。大连市政府加大了对海洋渔业的财政投入,在增加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斥资2亿元用于海洋牧场的建设,在长海县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
大连因渔业而兴,渔业在大连奋进,2013年,全市实现渔业产值415.5亿元,同比增长13%;渔业经济总产值837.7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大农业总产值的47.6%;渔民人均收入2.4万元,增长14.3%,是农民人均收入的1.35倍,比农民人均收入高6283元。
大连市的做法启示大家,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各级渔业部门积极推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是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做大做强渔业产业体系
大连市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渔业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基本构建起水产养殖业、捕捞业、增殖渔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五大渔业产业体系”,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重点推广底播增殖和深水网箱海洋牧场养殖模式,优质高效水产品增养殖面积近500万亩,建成了大规模的海参、虾夷扇贝、裙带菜、杂色蛤、河豚增养殖基础设施;拥有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4个。二是做强水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建成了较大规模的水产品加工基地,现有13个渔业专业乡和8个渔业加工园区,3个园区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渔业加工企业600多家,年加工能力150多万吨。培育4大类30家龙头企业,有19家被评为国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3家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4家渔业龙头企业成功上市。成立21家渔业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80%以上的渔户进入产业链。三是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渔业。拥有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5家,不同特色、不同主题的“渔家乐”遍及全市渔村、海岛。仅大连庄河鹭岛海洋休闲渔业基地一家企业,集养殖、垂钓、餐饮、住宿等产业于一体,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7951万元。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渔业产业是现代渔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渔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地方实际,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品牌、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
大连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发展渔业。累计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渔业,兴办外商投资渔业企业1000余家,与近1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水产品贸易,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水产品捕捞、养殖、加工和劳务输出等项目合作。积极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渔船达到318艘,建成了设备先进的金枪鱼、鱿鱼钓船队。獐子岛集团以海珍品底播养殖和加工出口为主导产业,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等地区。
渔业是大农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现代化渔业一定是国际化的渔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调结构、增实力、强管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高、效益好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另一方面要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水产品的出口优势,积极引进外资,重点投向水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外向型渔业。
不断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大连市以海洋牧场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方针,积极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放流、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养护行动,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2008年至2013年,大连市累计投入资金22.2亿元,投放人工渔礁1569万立方米(空),改造海底面积41.3万亩;投入资金14232.58万元,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87.51亿尾。大连市还制定实施《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到2017年,计划重点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50处,年新建人工鱼礁区10万亩,年增殖放流地域性优质水产苗种30亿尾(头)。大连獐子岛集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展海参、鲍鱼、贝类、鱼类等海珍品的底播增养殖,已建设200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海洋牧场,是我国海水生态增养殖的典范。大连庄河富谷水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1万亩,放养海参和真鲷、牙鲆等底栖鱼类,每年放养海参2000万头,鱼苗70万尾,采捕海参80-90万斤,商品鱼10-15万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二是加强保护区建设,建立了三山岛、海洋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斑海豹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三是强化监测和评估,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定期质量状况信息。建立涉海工程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渔业资源修复、养护措施。四是加强渔政建设,严格执法,坚决打击非法捕捞,清理“绝户网”。大连市不断加强执法码头和补给基地、渔船检验等渔业执法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积极推进渔业执法人员进驻30座重点渔港。大连市渔业渔政部门认真落实伏季休渔制度,加大巡查打击力度,做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坚决查处“三无渔船”。同时,加强“绝户网”清理,庄河市渔政监督管理所对沿岸地区的蠓虾网进行专项清理整顿,已经基本全部清除。
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渔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协调统一。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积极开展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加强保护区建设,清理打击非法捕捞和“绝户网”,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不断加强渔业安全保障能力
大连市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安全生产、涉外渔业安全管理工作。一是不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市县两级海水产品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察体系,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1家、市级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中心1家、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6家、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4个。拟在2017年前建设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个,扩大渔业无公害产地覆盖面。二是坚持强化渔业安全生产建设。大连市拥有各等级渔港196座、各类渔船26639艘,为重点渔港和渔船配备自动识别避碰系统终端(AIS)5000套、救助信息终端(GPS)21500套。全市参加渔业互保渔民1.5万人次、渔船1100余艘。到2017年拟建设国家重点渔港3座,市重点渔港5座,维修改造中小渔港40座,基本形成大中小泊位相结合、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渔港防灾减灾体系。三是积极探索养殖渔业保险保障。大连市渔业主管部门为提高渔业风险保障能力,在养殖保险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8月7日,獐子岛集团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签订保险协议,开展养殖风力指数保险试点,当风力达到八级以上,即启动损失赔付。根据双方协议,2013-2014年,双方约定保费2000万,保额4亿元,实际人保全年简单赔付了2800万元。2014年8月,双方续签协议,约定保费3300万元,保额5亿元。2013年8月16日,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在瓦房店启动海参养殖互助保险试点,对506亩海参养殖因风暴、暴雨、高温、冻害和赤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保险。
篇4
以船舶为载体,是海盾文化之形
随着政府转变职能的推进,提供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监管成功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水上交通运输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航行船舶为主要作业单位、以航行为主要运行方式的“动态位移”活动。相应政府行业监管的职责,也应当是建立以船舶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执法单位。
在过去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海事部门的监管是以在港区的陆地上从事“旱鸭子”工作为主,这显然是不适应的。随着像“海巡31”和海事直升机的投入,远渡重洋、快速出击已经具备了物质条件,因此海事执法船舶将是海事部门履行政府监管的主要战斗队伍。
物质装备的改善,精神的海事执法文化就成为相辅相成的行业行政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执法船舶文化既能和水上运输文化同步进行同时又能体现行业行政文化的特色。
以海事核心价值为内涵,是海盾文化之魂
盾是古代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而在现代语言中不断在丰富着其内涵。如果我们把祖国的海洋比作母亲身体的话,海事执法船舶就应当是海洋母亲的“盾”,具体来讲就是:
维护之盾。201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得通过,为推进海上统一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将原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至此,中国海上维权的力量正式形成军队、海警、海事的“铁三角”。
海事部门将重点履行“船旗国”及“港口国”监督管理义务,依法和军队、海警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共同维护国家。海事执法船舶无异是海事部门维护国家的尖兵和先锋。
保障安全之盾。随着航运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危险化学品货物和其他动力船舶的增多,统一管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船舶所有人安全生产条件和水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调查、处理水上交通事故及水上交通违法案件,管理通航秩序、通航环境,履行救助,保障海上安全和航运安全生产已经成为海事部门的重要职责。
安全的基础在“双基”,即基层和基础,航行安全和水运安全生产的“双基”是“船舶安全”。海事执法船舶将无异是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尖兵和先锋。
保护生态之盾。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联国际关系的长远大计。船舶污染海域包括船舶油类作业及油污水的排放、船舶装运危险货物、船舶其他污水、船舶垃圾、使用船舶倾倒废弃物以及水上、水下船舶修造打捞和拆船工程等的污染,是海洋生态的大敌。根据国际公约、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授权,海事部门承担防止船舶污染海域、调查和处理海上污染事故的重要职责。海事执法船舶是海事部门维护海洋生态文明的尖兵和先锋。
以人的精气神为灵魂,是海盾文化之韵
篇5
保护海洋环境倡议书一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和所有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提供庇护的蓝色伊甸园。然而今天,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承受了过度的重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责任!明天,由省海洋与渔业厅发起的 海南省XX年海洋保护行动计划将正式启动,在这重要的时刻,我们向社会各界郑重倡议:
一、积极参与全省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各项活动。珍视海洋环境,呵护蓝色家园,我们责无旁贷!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省,在海洋保护中不仅有自己的利益,也肩负着自己的特殊责任。承担这一责任,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正式启用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标志。在本次启动仪式上正式推出的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标志,它蕴涵了海洋、环境、海南、和谐、未来的深刻含义。今后,我们将在各种场合广泛应用这一标志,并使之真正成为我们海洋环境保护行动的醒目标记。
三、保护海洋环境,从我们自身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呼吁各界人士不向海洋丢弃垃圾、排放污水,不损害海洋生态资源,不捕捞受保护的海洋生物,不购买珊瑚、海龟等法律规章禁止的海洋生物制品。善待海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四、呼吁各界人士加入我们的志愿者行列。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更是我们全体公民的崇高责任。不分老幼,不分职业,我们张开双臂,热切欢迎所有热爱这片蓝色家园的朋友成为我们的志愿者,与我们一起宣传蓝色生态保护理念,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海洋环境的事情,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使海洋永久美丽、家园永久安宁。
为了我们的海洋、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 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筹)
海南是中国的海洋大省。。。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大的旅游卖点,就是海南优异的海洋环境,海洋环境保护是最重要的工作。。。
然而,不夸张地说,除了海口、三亚,海南几乎每处海域每天清晨都在上演炸鱼的悲剧,非常规律得就像每天学校的广播体操一样准时。。。凌晨58点左右。。。
因为喜欢海,这些年走遍海南的各个海岸,发现每个海域几乎每天清晨都能听到炸鱼的声音。。。这一点都不夸张。。。 同时,也潜入过许多海域,许多海底珊瑚,是被整个炸平的。。。是平的!!!。。。成为海底荒漠。。。以下有潜水拍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惨状。。。
另外,炸鱼频发,也是贫穷和落后象征,国际旅游岛怎么能是这个样子的?!政府的威信何在?! 每天这么炸下去,海南的海里还剩下什么?!国际旅游岛拿什么来建设。。。
所以,恳请政府重视,严管严惩。。。同时疏导辅助,帮助贫困渔民脱贫。。。在海南杜绝炸鱼行为。。。建立合格健康的国际旅游岛。。。
保护海洋环境倡议书二
各位游客朋友们、各旅行社:象山港海域是著名的避风良港,也是公认的国家级大鱼池。然而今天,这片海域却不堪重负,港内鱼类总量已经低到了一个危险的水平,海面上漂浮物随处可见,沿海滩涂垃圾成堆。同时,渔家乐旅游安全问题频发,甚至造成了很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众多家庭带来了巨大伤痛。目前象山港奉化海域渔家乐出海旅游的主要是渔民自备的三无船舶(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含排筏),由于其自身构造、航运技术等原因,存在易翻船、孩童摔滑入海、食物中毒等多种安全隐患,还存在发生安全事故处置能力弱,发生侵害赔偿能力低等缺陷,容易给游客带来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切实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努力保护象山港海洋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节制和理性,在此,奉化市旅游局和奉化市旅游协会联合向广大游客朋友们和旅行社提出如下倡议:
一、积极参与振兴浙江渔场专项行动计划的各项活动,珍视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呵护蓝色家园。
二、配合浙江省开展的浙江渔场一打三整治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即严厉打击取缔涉渔三无船舶、整治船证不符渔船、整治禁用渔具、整治海洋环境污染。
三、提高安全意识,不预定、拒绝乘坐三无船舶出海游玩。
四、注意饮食安全,选择执照齐全、正规的酒店品尝海鲜。
五、向周围亲朋好友宣传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及乘坐非法制造改装游船出海的危害性。
六、海涂游玩不乱丢垃圾、不损害海洋生态资源、不购买过小的鱼虾蟹类海鲜。
篇6
关键词:海洋资源 捕捞 生态保育 禁渔期
中图分类号:s9
1.活动概况
2010年7月我们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委员会赴汕头南澳三下乡服务队调研小组针对南澳渔业严峻的状况,我们深入了解南澳近几年渔业的发展情况和禁渔期的实施力度,亲自走进南澳渔民的生活,进行实地采访和考查,进一步分析南澳人们的海洋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找出南澳岛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探讨出南澳海洋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
我们在调研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查阅国内外前沿文献等方法对南澳岛的海洋资源利用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以提高当地渔民的生态保育意识,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会通过咨询专家,采纳他们有建设性的建议,在渔民中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减少渔民违法、违规的捕捞方式,让保护好海洋资源的知识普及到每个渔民家庭。
2.南澳海洋捕捞概况[1]
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其中主岛南澳岛面积106.14平方公里,海岸线76.77公里,人口7.2万,目前仍以海洋渔业为主要产业。该县拥有海域4,600平方公里,海洋捕捞业发达,为全国水产百强县[1]。渔业向来就是南澳人民的生计之业,全岛大概有一万人口以渔业为业。千百年来当地人民已养成了靠海吃海的“讨海”模式。
但由于近几年海洋生物逐渐地减少,出海的成本比往年高出许多,原本每天出海,满载而归的热闹景象已成为南澳渔民的回忆。再加上近几年”单拖作业”盛行,加上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减少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捕捞业急剧萧条,渔民的生计已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很多渔民不得不改行换业。
3. 调研采访过程
2010年7月19日我们于南澳县后宅镇后江渡口采访了渔民。渔民给我们介绍了南澳捕捞的相关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3.1捕捞概况
南澳渔民以捕捞鱿鱼为主,也有捕捞石斑鱼和龙虾。该渔民采用的捕鱼工具为海山制造,渔船吨位在37-38吨之间,渔船编号由渔政局统一编号,到派出所办证。捕捞工具主要有鱼钩钓和单层网。冬天撒网捕各种鱼夏天用钩捕鱿鱼。政府禁止采用炸、电、潜捕等违法、违规的捕捞方法,同时,禁渔期禁止使用三层网,防止鱼苗等被捕。
3.2捕捞工具
调鱿鱼的鱼钩最早采用日本产的,后来采用台湾产的,现在主要从内陆购买。由于鱼钩有荧光,利用鱿鱼的趋光性,无需鱼饵既可捕捞鱿鱼,并可多次使用,有很大的经济有效。荧光在白天也能发挥效果,故白天也能吊到鱿鱼。由于鱼类对反差较大的物体比较敏感, 因此, 在一些渔具的设计中, 往往采用与海水颜色较接近的网线。如拖网一般使用绿色网线, 刺网以及钓具用线一般都使用透明色。在钓具作业中, 通常使用拟饵可以明显提高捕获效果。另外,利用海洋生物的生,利用其游泳的特征、集游等行为特征,布置拖网、围网、地钓具、耙刺等捕捞工具。
3.3收成情况
每次都不一定相同,少则几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不等。而从农历一月份到现在七月份,半年左右的时间,每人平均能赚一两万,少的也有七八千,而一条船常雇五六人。今年捕的鱿鱼比前几年好,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五月到八月份是打捞最好的时段,而七月份最佳,销售情况:主要返乡卖给鱼贩或运到内陆卖给鱼贩,转运至内陆的鱼贩要加收5%的税。
3.4船只的动力情况
船只以柴油作为动力能源,耗油情况主要取决于船只大小。360匹马力的船只7天约用1千多升油。现在政府会补贴油差价,补贴数目依据船只的马力而定,而补贴金主要分给船长及长工,临时工则没有。
3.5船上生活
出海前,要备用食物,食物包括蔬菜,猪肉,水果,米、以及饮用水等生活使用品。分配人员负责炊事工作。而船上的垃圾直接扔进海中,因为没有接到相关管理局的禁止通知。在捕捞方面,一般抛下鱼钩后,一般两小时后起钩,偶尔抛下鱼钩后如果没有收获则换地方
3.6海洋生态情况
随着我国海洋捕捞业渔获量的增长,捕捞能力也显著膨胀,渔船捕捞能力过剩以及有效管理的缺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沿岸及近海主要鱼类种群枯竭。传统经济鱼类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关键物种数量锐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组织结构。据渔民所了解,在近些年来,不可否认一些非法的捕捞行为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平衡,但鱼类的品种基本维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最近海洋很少发生赤潮现象。
4.当地捕捞业存在的问题
经采访总结,我们归纳出渔业捕捞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4.1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高,总体素质依然较低。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广泛开展都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从事渔业捕捞的人员总体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高学历人员更少从事渔业捕捞生产,捕捞人员受教育程度多半是高中以下。
4.2年龄日趋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
从年龄结构分布来看,捕捞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而传统渔民的年龄更偏大。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化、传统渔民后继无人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渔业生产大部分船只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不高,劳动力价值较低,生产作业环境不如陆地,外来年轻人员不愿意从事捕捞业生产。再加上传统渔民子女不愿意从事如此高投入、高风险、生产环境差的捕捞业生产,传统渔民生产人员越来越少。
4.3外来人员所占比重高,部分人员无证上岗生产,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非传统渔民即外来人员从事捕捞行业的人数占较高比例。据了解,非传统渔民无证人员约占30%左右,这些人员没有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没有完全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更不用说规避相应的岗位操作风险,往往发生事故的就是这些非传统渔民。
4.4传统渔民参股多,雇工人员参股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传统渔民人数的近一半,而非传统渔民参股人数占捕捞非传统渔民人数的比例小。传统渔民中未参股人员享受不到国家渔业柴油补助政策的好处,再加上受到外来人员的冲击,未参股的传统渔民工资待遇也受到影响,这些使渔业生产管理更加困难。
4.5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有待建立。
据了解,南澳统一的渔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所有传统渔民退休人员无退休金。只能依靠先前的积蓄或者转移行业维生。
4.5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上的限制,生态保护意识弱。捕捞过程中,若没有相关部门的明文规定,渔民往往会因一时的方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对海洋生态不利的行为,甚至,会因一时的冲动,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过度捕捞,或捕捞国家保护的海洋生物。
5.建议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整理出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和建议
5.1加大岗前培训,提高实际操作技术[2]。
要加大培训力度,将岗前培训列入渔民下海的必要前提,以政策法规进行硬性规定。岗前培训内容要实用,既要有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又要有政策法规等内容。可通过集中培训、定向培训、委托代培、上门培训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在培训经费上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培训的次数进行补贴。同时要规范渔业用工制度,渔政部门要加强渔业安全管理,开展无证上岗船员的查处。切实提高渔民的生产技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事故发生,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5.2建立渔民社会化保障体系[3]。
建议政府将渔民的社保问题纳入重要的议程,作为为民办实事来抓。建议对进入渔业生产的人员采取与企业的方式一样,为船上渔民按月缴纳社保,并且可以跨省流转,政府再相应补助一些。其次村级公司也为所属传统渔民补助一些,这样才能有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让渔民老有所养,切实解决渔民后顾之忧。
5.3深化渔区村级集体改革[4]。
渔村集体经济发展使渔民得到了实惠,传统渔民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员越来越少,村级集体资产后继无人,现有渔民有要求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想法,有关部门思想上未解放,怕做的不够好,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建议政府引起重视,加强宣传,解放思想,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政策,集中人员和精力,做好股份制改革工作,使渔民放心,社会稳定。
5.4积极争取财政对渔业政策的扶持力度[5]。
中央近几年连续对渔业用油进行了补贴并且力度较大,使生产中的渔民得到实惠。但是对渔业的设备和技术改造项目等给予的补助重点考虑了有一定实力的股东渔民和相应的业主,而从事雇工的人员,或退出的老传统渔民得不到一点实惠,希望政府能对这些人员给予考虑和政策倾斜。
6. 致谢
本次关于“南澳海洋捕捞资源情况调研”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政府以及人民的支持,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7.参考文献
[1]杨宇峰,林学群.南澳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持续利用[j].海洋科学,1999(03)
[2]孙林,杨德权,肖洪钧,李守巨.海洋渔业捕捞优化模型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渔业经济研究,2010.(1)
[3]仁君,林振山,任晓辉.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捕捞策略和动力预测[j]. 南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XX,(03)
篇7
据报道,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约为3848万公顷(滨海湿地约594万公顷),我国珊瑚礁总面积约为385万公顷,然而就是这仅占湿地总面积10%的珊瑚礁内却生活着约3000种鱼类、数以千计的其他无脊椎动物、藻类、微生物……早已成为让无数科学家被其神奇的魅力所折服的、最复杂、最丰富、研究最频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这正是我国目前192种造礁石珊瑚所表现出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生存危机
然而,随着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干扰愈来愈频繁,这就使得珊瑚礁的生存健康面临着多种压力:珊瑚礁健康被破坏、珊瑚礁退化、珊瑚礁生态功能脆弱化等等,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最终可能导致珊瑚礁这种珍贵资源的丧失,也会相应地导致生存在珊瑚礁中的其它多种海洋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处于危险之中。近几年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较之于过去的40年,我国近岸80%的珊瑚礁生境遭到严重破坏,种群也发生重大变化。以海南省三亚市的鹿回头为例,调查发现,原有的12科24属83种(其中包括3个亚种)造礁石珊瑚中有4个属已经消失。
例如在三亚几条繁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叫卖的两种漂亮的分枝状珊瑚――鹿角珊瑚和杯形珊瑚,原来在三亚珊瑚礁海域海底是十分常见的种类,但是由于低潮期周围居民在珊瑚礁盘上的随意踩踏;白天或是夜晚不法之人在珊瑚礁区大量采挖珊瑚:渔民在珊瑚礁区拖网、炸鱼等行为对珊瑚礁造成巨大毁坏,现在这两类珊瑚就很少见到。最让人感到心痛的是,我们科研小组在三亚鹿回头海边实验区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精心培养起来的几种鹿角珊瑚竟在一夜之间被不法之徒采挖的干干净净。
超越美丽的价值
珊瑚礁以其色彩斑斓的海洋生物及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处处引人入胜,因此,珊瑚礁旅游已成为一些地区或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以三亚市为例,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9.30%和21.48%,对GDP的贡献率都很高:200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5.2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达188.2万人次,占91.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68.51%;旅游业已成为三亚市经济的主导支柱产业,而三亚旅游品牌中最有特色的是与珊瑚礁相关的观光旅游,因此,倘若三亚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就会对其珊瑚礁旅游产生致命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三亚旅游市场。
珊瑚礁以其独特的生态特点吸引着全球无数科学家探索科学真谛的眼球。据统计,超过25%的海洋鱼类在珊瑚礁中被发现,全球渔获量的10%-15%都来自于珊瑚礁,并且为人类提供其他各类海产品及海洋新药物材料等。珊瑚礁的生态服务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保护海岸线,并减小潮流、海浪及风暴等自然因素对其的侵蚀与破坏;构建岛屿或陆地,如某些珊瑚礁上的灰沙岛等;保护其他海洋生态系统如红树林及海草床的生长;维持生态系统内部生境的稳定性,从而保持生物多样性及基因库的稳定;调节生态系统功能及生态过程,促进生物恢复;而且珊瑚礁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生物固氮作用、CO2的贮存与控制、环境气候记录等等。
需要共同关注
全世界60万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约占世界海洋面积0.2%,是海洋中肥美之地,是众多海洋生物的觅食、生存、繁衍场所,保护珊瑚礁就是保护海洋的基本生态系统,就是保护海洋的未来。
珊瑚礁维持并稳定着其内部物质、能量循环的复杂网络结构,故而它对外界的干扰相当敏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大海区珊瑚礁频繁发生的白化事件不断向人类敲响警钟:正在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让珊瑚礁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大尺度改变;科学家们也不断发出预警,如果变化持续,在未来100年内珊瑚礁很可能将会从地球上的绝大部分地方消失。
我国的珊瑚礁在这个过程中也未能幸免,无论是沿岸珊瑚礁还是离岸珊瑚礁,人类的大面积不合理的生产(例如大面积的填海造地以建设高档的商品房或旅游度假区、征用海岛用以工业基地的建设、不合理的开挖航道、在海区内非法抛泥或者城市垃圾等行为)、生活行为(例如频繁的珊瑚礁潜水观光旅游)等因素给珊瑚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珊瑚种群结构恶化、系统内生物多样性遭受不同程度的降低,还造成了岸堤被毁,海岸线后退等诸多恶果。这就使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减弱、生态景观及观赏价值降低,因此我国珊瑚礁在保护和恢复方面都面临着重大压力。我们只有通力协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护好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这笔宝贵的自然财富。
首先,我们要严格执行海岸工程、海洋工程和海上倾废的审批管理制度,坚决禁止采挖珊瑚礁,对涉及珊瑚礁等敏感生态区域的项目要根据相关法规施行专项审核制定,使海洋环境保护贯穿于项目合理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同时我们要严格控制和合理开发珊瑚礁资源,控制通向珊瑚礁区域的通路和航行以及在珊瑚礁区捕鱼、旅游等活动,特别是要坚决取缔炸鱼等毁灭性的捕捞方式;另外我们要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的基础研究,并对现有的海洋生态资源进行价值评估,进一步明确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对海洋生态环境开展长期监测,研究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根据监测到的环境现状和发现到的局部异常现象及时调整保护策略,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找出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物种、关键过程,识别气候变化影响及其造成的危害如海洋表面温度上升、海洋酸化等,并找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推动有助于确立这些发展战略的研究和监测。
科学创新,低损害珊瑚移植法
面对当地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频繁干扰、海洋生态环境趋向恶化、全球气候异常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珊瑚礁不断退化的现状,为了拯救可能将受破坏的珊瑚礁,人们研究出许多恢复珊瑚礁的方法。
目前恢复珊瑚礁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造礁石珊瑚实施迁地保护,也就是对将要受到毁灭性破坏的珊瑚采用人工移植的方法,将它们转移到环境适宜的安全水域,从而保护它们免于遭受到毁坏,即移植恢复;另一种是在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季节人工收集其排放的生殖细胞,在室内人为控制其胚胎发育直至幼虫附着在合适的附着基上,最后再将附着基投放到自然海区培养,即人工繁殖恢复。恢复珊瑚礁的直接目的就是挽救珊瑚礁生态系统于崩溃的边缘,使其恢复至原貌,进而重建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科学家关注的生态科学热点之一。
我们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多种尝试,总结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低损害珊瑚移植方法。这种方法有许多优点,比如通过水下人工采挖珊瑚,快速安全,挖上来的珊瑚在大船上的水箱中暂养,这样就把对珊瑚的损伤降到了最低;同时我们采用安全且无毒的复合速凝聚胶,对珊瑚无毒害作用;在运输过程中喷水养护珊瑚,以提高珊瑚的生物活性;最后我们采用大小及重量合适的水泥板,有利于珊瑚在水下稳定。
篇8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一)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人们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导致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鱼类生存繁殖及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一是陆地污染,人们从生活的陆地向海洋排放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等对鱼类生存会带来巨大威胁的污染物。二是海上污染。近年来发生在海上的石油运输事故、石油开采事故导致石油大面积泄漏,清除的难度比较大,对鱼类的生存与繁殖造成严重威胁。三是养殖业发展不规范。我国水产养殖业确实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就盲目扩大养殖面积,增加养殖产量;没有合理估计鱼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用量,而盲目过量投放,大大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的范围,对渔业水域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二)生产环节中不良投入品滥用
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渔药、饲料和改良剂等投入品,这些投入品是水产品养殖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当前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不良投入品主要在饲料和药物中得到使用。当前,渔业饲料中存在卫生指标超标的问题,农业部门每年会对饲料产量进行质量检查,发现有将近1/2的企业生产的饲料重金属含量超标。同时,有的饲料生产企业在生产渔业生产饲料时,还会加入一些防腐剂、抗生素或者激素,这类物质如果超过标准含量,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往往需要借助药物治疗。同时,在渔药中也会存在不良投入品的问题,不少生产厂家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出售一些毒副作用比较大或者成分不明的渔药。另外,在用药过程中,还会存在养殖人员违规用药的情况。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水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一旦进入人们的餐桌上,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三)质量检测不到位
质量检测不到位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问题,一是质量检测机构数量不足,资质不足,难以满足检测的实际需要。当前我国拥有1个国家级、16个部级及14个省级水产品质检中心,地方市县基本很少有水产品检测机构,检测技术水平相当落后,作用不大。二是检测人员自身素质不达标,有待及时提升。三是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当前一个样品抽检的费用在2000~6000元,但是财政投入资金却不足百万,只能够完成500个样品的检测任务,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四是检测机构缺乏宏观规划。当前质量检测机构是国家行政单位设立的检测机构,但是由于质量检测机构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很多地方市县因为质量检测实际需要都在纷纷建立自己的检测机构,不利于资源、资金和技术方面合力的形成,造成机构检测水平低下,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行为,无法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二、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对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1.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渔业水域水土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出这个限度,势必会导致其受污染程度日益严重。所以,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政府应将入海污染物排放量纳入到规划中,并对水域可承受污染物范围进行科学研究论证,建立完善的入海污染物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入量,并把渔业水质标准作为硬性标准,只有达到规定的水质要求才被允许排入。同时,还要加大对涉海工程及海上石油开发项目的审核监管力度,尽可能降低对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并要求其缴纳海洋生态损害赔偿金,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2.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要修复渔业生态环境,可以采用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实地调研和科学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生态环境的不同,制定增殖放流计划,确定合适的放流品种,从而让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同时,还要加大对海洋和内陆水域的环境监测力度。建立完善的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监测机构体系,促进监测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增设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监测点位,对渔业水域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以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二)重视生产环节投入品的监督管理
首先,在开展水产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对饲料原料选择及工厂加工生产要加强监督,对违反规定在饲料中添加不良药物的行为,要加大查处惩罚力度,增加其违法成本。在查处过程中发现产品质量不达标、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的企业,要立即要求其停止生产,并督促其尽快整改,同时还要加强跟踪检测。对因滥用药品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企业,直接取消其生产资格,并追究其违法责任。比如,青岛海洋与渔业局,就针对海洋到餐桌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对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水域环境、养殖及流通等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其次,对水产品养殖中的渔药,要加大用药指导力度,建立完善的用药处方制度。水产品技术推广人员、检测人员及测报人员应亲赴水产养殖中心,或者到养殖大户家中,对其进行用药指导,让他们掌握用药相关技术,并要求他们严格按照用药标准用药,明令禁止其使用违禁药物,更不能使用成分不明的药物,并合理控制用量,尽可能降低水产品的药物残留。
(三)加快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1.整合检测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当前我国基层质量检测机构数量不多,很多都存在资质不足的问题,很难满足水产品质量检测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方面应加快规划调整,依托现有的检测机构、科研院校技术和设备优势,加大对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力度,尽可能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检测机构建设,从而更好地进行水产品质量检测。2.加快快速检测技术推广快速检测技术不仅能很好地满足质量检测的实际需要,而且还具有很大优势,即检测时间短,检测效率高,成本较低。因此,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或者进行检测技术竞赛等方式,从而让质量检测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3.注重水产品企业及中介机构作用的发挥仅仅依靠政府检测机构来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不现实的,无法进行全方位检测覆盖。因此,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要对水产品企业进行指导,让他们建立自己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水产品行业协会加以鼓励,让他们建立质量检测中介组织,促进水产品质量检测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公民身体健康安全,对水产品的出口能够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渔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产环节中不良投入品滥用及质量检测不到位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还应不断加大对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重视生产环节投入品的监督管理,还要加快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我国水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龚春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析[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4(10):16.
[2]郑英杰,刁伟,张帅.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浅析[J].齐鲁渔业,2012(4):48-49.
篇9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1]党的十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托国土空间,依赖国土资源。
“国土空间”不是一个法律范畴,但其外延等同于法律上的“领土”.“领土”概念一般存在于国际法中,主要指国家所领有的土地,即在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下的底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之上的领空。其中领水又包括内水和领海两个部分。领海是一国海岸或内水向外扩展到一定宽度,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的海水带。[2]166领海是海洋的一部分,但是它不同于公海,一个国家的领海是从属于国家海岸线的那一部分海域。[3]409,103国际法建立在国家的观念之上,而国家的基础则是主权。主权,以一系列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为表现形态,建立于领土基础之上。没有国家领土,一个法律实体不能成为国家。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行使一切管理权的空间范围,领海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空间范围。
(二)新的空间秩序。
人类的活动空间,包含着陆地、海洋、土与水的元素。任何一个基本秩序都是空间秩序。人的空间意识受制于巨大的历史变动,不同的空间对应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当历史的力量由于某种新的突破而进入人类总体意识的范围里,每当新的国家和海洋由于某种新能量的释放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历史存在的各种空间也会相应改变自身,从而形成政治—历史行动中的新尺度、新经济、新秩序,以及一个崭新民族的诞生,这就是空间革命。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又是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在陆地资源日益紧张、发展空间日益受限的情况下,海洋是临海国家和地区获取更多资源和更大发展空间的主要渠道。“海洋不再是一种元素,而是变成了一种人类统治的空间。”[4]100这一发展促成了一种崭新的、超越了陆地与海洋这一古老的冲突的大空间秩序。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国际海洋秩序,这种秩序是生态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新的空间革命即将来临,我国应当取得领导权[5].而构建这种新的海洋空间秩序的基础力量正是海洋法。
(三)海洋强国战略。
海洋问题是我国领土中最为敏感的一部分,牵涉的利益关系和国家最多,历史遗留问题最多,法律关系最为复杂。如,我国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一延伸出去就和邻国产生重叠,往大洋延伸的外大陆架非常少,即使有也和邻国的大陆架重叠。从地缘政治格局来看,中国处于十分不利的战略地理位置,周边缺乏战略缓冲地带。[6]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海洋强国,正是基于对新的空间秩序和我国海洋问题复杂性的深刻认识。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凸显。
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7]十报告描绘的海洋强国与传统海洋强国不同。传统海洋强国是以坚船利炮为敲门砖的海洋霸权,当代海洋强国不是海洋霸权,而是符合海洋法的综合海上实力。建设现代海洋强国,更多的是依赖国际海洋秩序和海洋规则。我国海洋法立法比较滞后,基础薄弱。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海洋法领域保持怎样的立场和应对,海洋法如何作为,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海洋法基本状况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长度居世界第四位;还有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管辖海域300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中,蕴藏着丰富的海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岛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等。以海洋法的内容为标准进行梳理,我国国家级的海洋立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确立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
确立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主要有《领海及毗连区法》(1992)、《关于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定》(1996)、《中国政府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1996)、《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1998)、《海域使用管理法》(2001)等。这一类的海洋法律主要是确认我国领海的基本范围、基本权利、管辖等基本问题。
(二)保护海洋环境方面。
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以《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颁布,1999年修订)为核心,具体包括《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83)、《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1983,已失效)、《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年颁布,2007年修订)、《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颁布,2008年修订)、《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85)、《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2003)、《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规定》(2006)、《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5)、《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颁布,2000年修订)、《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指导意见》(2006)等。
(三)海洋资源方面。
海洋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矿产资源法》(1986年颁布,1996年修订)、《渔业法》(1986年颁布,2004年修订)、《水法》(1988年颁布,2002年修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79)、《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颁布,2011年修订)、《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1988)、《渔业行政处罚规定》(1998)、《远洋渔业管理规定》(2003)、《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2003)等。
(四)海上航运方面。
有关海上航运方面的法律、法规与规章主要有《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海商法》(1992)、《港口法》(2003)、《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1999)、《航道管理条例》(1987年颁布,2008年修订)、《国防交通条例》(1995)、《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1990)、《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规定》(1992)、《关于外商参与打捞中国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办法》(1992)、《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1993)、《国际航行船舶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检查办法》(1995)、《新增液化气运输船舶评审办法(试行)》(2004)、《专属经济区渔政巡航管理规定》(2005)、《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的通知》(2006)等。
在地方海洋立法方面,浙江省、山东省和海南省走在前列。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海洋法规主要包括《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04)、《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2012)、《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2005)、《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1996)、《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2004)、《浙江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2006)、《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2012)、《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2004年7月修正)等。同时,浙江省还有一些有关海洋的政策性文件,比如《浙江省蓝色屏障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三位一体”港航信息支撑平台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渔港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初步形成了浙江省海洋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法规体系。另外,浙江省还编制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浙江省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等海洋规划。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海洋法体系完善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土空间为载体,包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重要方面,论文格式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基本途径。建设法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生态文明立法来保障实现。我国已经初具海洋法的体系和规模,但是相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诸多不足。为了保障生态文明的有序建设,需要完善我国的海洋法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海洋在宪法中的地位。
部门法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整体。海洋法作为一个部门法,是由最高位阶的法律即宪法、海洋基本法、一般海洋单行法、海洋法规、海洋规章、地方海洋法规等所有有关海洋的法律、法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即由国家根本大法、海洋基本法、海洋单行法、海洋法规规章、地方海洋法规等构成。海洋法体系完善的状况,能够有效反映一国海洋法治的程度和民众的海洋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国家所有。此处规定列举的自然资源没有“海洋”,只有牵强地将“矿藏”解释为包括“海底矿藏”,“滩涂”解释为包括“河岸滩涂和沿海滩涂”.海洋,如此重要的环境和资源要素,在我国宪法中却没有一席之地,宪法中“海洋”的缺失造成我国海洋立法缺乏宪法根据。在其他部门法中,部门法的基本法律立法都以宪法为根据,如在立法依据条款中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这样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海洋”没有入宪,不利于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也不利于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完善。因此,有必要确立海洋在宪法中的地位,将《宪法》第九条第一款修改为“矿藏、水流、海洋、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除外。”由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所有法律中位阶最高的法律,在宪法中确立“海洋”的地位,可以使我国的海洋法立法有宪法作为依据,对于完善我国海洋法体系,提升民众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海洋基本法。
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有关“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的综合性法律。从法律位阶观之,《宪法》作为我国海洋法的基本依据,在我国具有最高权威。《海洋环境保护法》只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相关内容,将其视为我国的海洋基本法,作为我国海洋法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法律是不适当的。其余的海洋法律,如《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商法》等也只关涉海洋管理的某一个方面,更不可被视作我国的海洋基本法。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国的海洋基本法是缺失的。我国要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科学合理而运行有效的海洋法体系,必须改变海洋基本法缺失的状况。因此,我国有必要制定《海洋法》,作为我国海洋法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的法律。构建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以《宪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有关领海范围、海权、海洋权属等基本问题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和冲突;同时,要注意与我国已加入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内容协调与统一。[ LunWenData.Com]
其二,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是所有海洋单行法和法规规章的“领头羊”.《海洋法》作为我国的海洋基本法,应该规范海洋的基本权属,我国领海的基本范围,有关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和基本准则,起到统领我国所有海洋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作用。
其三,我国海洋基本法应该注意融合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海洋作为生态环境系统和作为资源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海洋作为自然资源的属性,可以将海洋资源纳入海洋生态环境的外延。现代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生态学的发展,赋予环境以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表现,同时要求自然资源开发必须协调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这种“环境资源化”和“资源生态化”反映了环境与资源的趋同化,使环境与资源的概念边际变得模糊,也促进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策略的融合,使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呈现一体化的趋势。[8]41-43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海洋资源仅仅在章节中作了原则性规定,这说明我国海洋环境资源立法还没有贯彻“海洋环境资源一体”观念,这对于海洋资源的生态保护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国在海洋基本法的立法过程中,应该注意融合海洋作为环境要素和资源要素这两个层面,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一方面,应该修改完善现有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框架和内容,增加补充海洋资源的条款;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大海洋资源方面的单行立法,使之体系更完善、内容更全面。
(三)完善海洋单行法和法规规章。
在我国,由于海权意识比较淡薄,海洋法起步较发达国家晚。至今,我国的海洋单行法仍有许多空缺:如在很多重要的海洋权益方面尚缺乏立法;在海洋资源方面的法律也甚为缺乏;关于海洋活动的专门化法律、规章迄今甚少,尤其是关于新兴海洋产业的单行法仍付空缺。[9]这样的立法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我国应该加快海洋立法,包括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尤其是当前海洋强国战略和开发海洋资源的大背景下,更应该着手完善海洋资源单行立法,以完善整个海洋法体系。
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并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应适时出台一些海洋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海洋开发管理法”“海岸带管理法”“海洋警备法”“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法”“海岛法”“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海岸工程管理条例”“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办法”“海域使用权转让管理办法”“海域评估管理办法”“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等。对于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如《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应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规章,对现行海洋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法律、法规、规章能够有效执行,提升其可操作性。完善我国海洋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不仅可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又可以使我国的海洋法与国际公约接轨。
(四)加强地方海洋立法。
地方海洋立法是我国海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海洋立法的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保障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地方海洋立法的创新和探索也构成对国家海洋法律的有效补充。我国地方海洋立法中有很多创新,例如《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第一个规定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地方法规,这方面的专门立法在国家法中目前还是空白;又如《海南省沿海边防治安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沿海边防治安管理的条例,对宣示和维护我国的海洋主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地方立法为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和海洋法律制度做出了很多首创性的贡献,同时也能够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
今后我国应当加强对地方海洋立法实践的支持与指导,提高地方海洋立法水平,制定和实施与国家法规相配套的区域管理和地方管理法规。另外,针对一些有区域特点的海洋问题,也应该推动地方立法对海洋法的创新,如专门针对渤海湾的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可以制定“渤海开发管理法”,针对南沙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可以制定“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开发管理法”,针对不同沿海省份的海岸带管理可以制定省级海岸带管理条例等。在国家立法不全面,或者针对地方海洋问题不能细致规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制定地方海洋立法以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我国的海洋法体系。
篇10
高度关注海洋深度空间的开发利用
在当前人类面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与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背景下,“走向海洋”必须根据时展形势,重新认识和厘清海洋开发、利用与拓展空间的关系。对此,蔡一鸣从现代海洋权益的控制利用出发,首次提出了海洋广度空间与深度空间的历史性划分。他认为,海洋广度空间,纯粹是指海洋空间,从微观空间到整个的海洋空间,都应视为海洋的广度空间。由于海洋开发从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向空间的开发,向太空发展,也是向“新海洋”空间发展,所以广度空间还应包括太空空间。而与广度“无限”形成对比,更是“深度”无限的海洋深度空间开发。
对海洋深度空间的认知,将是已有海洋观念与思维的重要突破。在蔡一鸣看来,海洋深度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据已有对太阳能、海洋风能、水能、潮汐能、盐浓度差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认识,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地球上的其他所有能源,可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潮汐能以及通过光合作用和食物链转化的生物质能都市来源于太阳;氢对于太阳来说是一种不可更新的燃料能源,根据目前太阳产生核能的速率计算,其氢的储量足够维持50亿年。太阳能在海洋的覆盖面积于海洋在地球的覆盖面积一样都是约71%。世界风能总量为2×1010kw,约是世界总能耗的3倍。此外,据估算,海洋中潮汐能的理论储量约为30×108kw,波能约700×108kw,海流能约50×108kw,温度差能约20×108kw,盐浓度差能约26×108kw,这些能量是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数百倍,并且使用安全,无环境污染。
在人类社会进入新环保优质能源时代,必须高度关注海洋深度空间的开发。蔡一鸣认为,深度空间在自然科学的存在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深度”无限的可再生环保型能源等资源。今天,以牺牲环境和有限资源为代价的粗犷式的发展已越来越不被人们所称道,开发海洋深度空间是现代意义合理、环保、可持续发展新的先进的生产发展模式,将格外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纵观人类能源生产力的发展史,人类能源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他直言:当前围绕能源等资源的争夺,已从传统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开始转向核能、太阳能等新领域,争夺的区域也从陆地转向了海洋,资源竞争正在从争夺生存和有限资源“广度空间”而进行的“横向”领土扩张,逐渐向以挖掘可持续资源为方向的“纵向”“深度空间”拓展。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不再主要是国土疆域的大小,而以其对于深度空间的开发、利用和控制能力。海洋深度空间控制权将成为大国角逐焦点
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已从过去纯粹以、领土安全为主走向了与国家利益安全的统一。“如果以海洋广度空间和深度空间为十字坐标分析,海权、陆权、空权主要表现的是广度空间控制权的竞争,对能源等资源的控制属‘广度’横向的控制;海洋深度空间控制权则是对可再生能源等资源‘深度’纵向的权益控制,具有‘四维’性质和可循环性”,蔡一鸣进一步分析说,广度空间的“外向”、“横向”发展,常常伴随着国与国、国家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而进行,深度空间的“内向”、“纵向”发展,是环境和谐型、可持续发展型的发展。广度空间与深度空间的产业成果,都将是世界性的,并产生贸易和交流。
基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的活动的影响,人对自身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深度空间控制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海权、陆权、空权等传统利益控制权具有重要进步意义的延伸和发展”,蔡一鸣指出,当今世界,科技的进步使国与国的竞争扩展到了“横向”的广度空间和“纵向”的深度空间。因此,争夺海洋深度空间控制权必将成为国家间新的角逐。
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将开发新能源视为占领后石油时代经济的制高点、重建美国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据资料显示,2009年美国的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52kw,为全球风电装机量最大国家。奥巴马去年在白宫举行的一次会上宣称:“美国准备在新能源和环保问题上重新领导世界。”奥巴马在新任总统伊始规划的7870亿美元振兴计划中,超过150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开发新能源技术,并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到全美发电站发电量的25%。
向新海洋深度空间的拓展步伐正在加快。目前美国、日本等航天大国正在研究试验建造太空发电厂,将发电卫星送上天,开发利用太阳能新能源。欧洲已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在总能源结构中占30%以上,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的供应将达到10%以上;204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能耗量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占到60%以上。
“毋庸置疑,未来谁能科学合理地按需要开发新海洋深度空间,谁就拥有了国家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钥匙,谁就拥有了走向和平的钥匙;同时也就拥有了掌握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新的物质基础。”蔡一鸣认为,海权控制,归根结蒂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因此,获取海洋深度空间资源的控制不仅表现为现代意义上的“海权”控制,同时可以演变为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高度关联的深度空间控制权。
抢占海洋深度空间开发的制高点
中国拥有300多万公里的海洋国土,海洋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海洋风能资源尤甚丰富,近海1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为1亿kw,近海2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3亿kw,近海30米水深的风能资源约4.9亿kw,海上风能的量值是陆上风能量值的3倍,仅海上风能资源总计可安装10亿kw风力发电机组。相对于我国人均拥有的陆上能源资源的严重不足,海洋深度空间则蕴藏着可不断再生的资源。
“近年来,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速度较快,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只占15%,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蔡一鸣在接受采访中认为,我国应当在后危机时期着眼长远,应当尽快制定海洋深度空间的战略,前瞻规划,加快开发步伐,通过掌控生
态环保及收集法理依据取得话语权,抢占海洋深度空间开发的制高点。为此,他提出三项对策与路径。
第一,有理有节,搁置争议,保护生态,共同开发。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有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存在着划界争议,矛盾时有激化。对此,我们的立场是涉及国家问题的决不让步。至于周边邻国在我国有争议的海域单方面擅自开采海洋资源,并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我们应从海域所属法理上,收集证据,做到有理有节,维权先要正名。同时,也可以与邻国合作,联手有序开发海洋,或共同建立敏感海域生态保护区。至于那些最为敏感,一时又鞭长莫及的海域,不妨到可以提出“搁置争议,保护生态”。从生态环境保护上,如果通过运用环保、政治等综合手段,以及国际谈判,把一些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争议海域,进一步合作建设成为深度空间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努力扩大我国海洋深度空间的国际合作。
第二,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开发利用。在掌控生态环保、践行深度空间权的战略过程中,要努力结合中国实际,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上的特色,努力发挥大型国有石化企业的积极性,利用大型国有石化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积极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等资源,在保持大型国有石化企业的稳定前提下,为大型国有石化企业从化石能源时代转向可再生能源时代的产业转型、保持经济增长及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政策调节,放开民营企业进入的限制,通过竞争,促进发展。
第三,利用价格杠杆,提升海洋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由于新能源的价格普遍高于传统能源,其发展和利用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目前国际上新能源大国比如德国、美国、西班牙都是在国家的努力支持下做大做强的,如长期保护性电价作为一种有效地刺激风能发展的措施在欧洲一些国家仍普遍采用;燃油税不单单是“税费之间的转换”,而是一项以提高油品价格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控制消费总量的财政政策。鼓励碳交易创收,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未来几年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将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投资新能源项目,不仅利于环境,还能通过碳交易创收。我国对新能源的发展已提出了不少优惠扶持政策,但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价格出台优惠措施,使可再生能源价格达到与传统能源价格接近,将会大大加快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推广。具体可考虑分以两种形式来实施,一是碳交易形式,在现有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二是考虑对化石能源的增税形式。单独设置或在现有其他税种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蔡一鸣最后表示,未来谁能科学合理地按需要开发利用能源等资源深度空间,谁就拥有了国家和人类在能源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钥匙,谁就拥有了走向和平的钥匙,同时,就拥有了掌握世界和人类命运的基本的物质基础。在人类共同迈向“海洋世纪”的进程中,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应体现出对自身的生存空间、对万物生态高度的责任感和仁慈心,以最先进、最环保、最人性化的标准践行对海洋深度空间权的控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