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改革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旅游改革

篇1

(一)开拓旅游文化学的深度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能够促进教师对本地区旅游文化的的了解,促进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旅游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解南岳旅游文化时,可以将其地域特色为学生进行讲解,对南岳的佛教发展历史进行讲解,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征以及分布等,从而来使学生了解到其中的文化韵味,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二)能够实现隐性教学目标

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各个旅游资源中都带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旅游文化只有植根于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特色。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旅游文化的教学时,一定要站在地方性角度,来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显性教育主要是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的旅游文化特点以及旅游的价值,对于学生的教学来说,其中隐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地方旅游文化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韵味,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旅游文化学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时候旅游文化只有经过导游的传播与展示,才能够使人们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教师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从实际出发,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一些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对各个地方的旅游文化有一个了解,同时也要能够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本质,并且要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各个地域的文化起源以及各个朝代建筑风格等都有一个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

对于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来说,其教学大纲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师要针对市场发展进行编制,将课程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以及各项任务等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将一些技能的范围以及深度体系结构等都进行科学的设置,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必须要顺应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针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来不断的对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高校要不断扩大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深度,将各个地方的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都进行重点讲解与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针对地域地点进行教学内容设置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中地域特色文化是旅游文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地域文化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地域旅游文化的教学,学生在进行旅游文化的学习时,一定要充分的掌握到本土的旅游资源,这样能够有效使游客获得认同感。所以学生必须要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能够发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高校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时,一定要将本地域的旅游文化特色融入到教材中,从而拉我促进学生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针对本地区的旅游现状以及旅游发展目标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讲解,促进学生旅游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来看,在很多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仅仅是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缺乏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地域旅游文化的特点,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学课程属于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实训练习。另外要重视实用性实践性以及市场需求性,教师要做好教学大纲的整合,做好实践教学,充分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能够增加关于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程,要针对本地区重点的旅游文化景点来进行实训课程的设置,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本地域优秀文化以及著名景点进行了解,对其发展渊源、建筑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等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茶文化;改革模式

茶文化乃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根植于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与中华民族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广泛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及诸子百家、中医学等诸领域的精华,逐渐形成为今天集健身、修身养性及防病祛病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

1茶文化在我国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1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在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团结统一、勇于胜利等精神的共同鼓舞下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弘扬茶文化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茶文化精神传承茶文化,首先必须牢牢把握茶文化精神的深邃内涵。茶文化精神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决定了茶文化精神的传承性,茶文化精神能够随时展而刻入中华民族的肌体里,成为中华人民共有特征与内在本性。所以新时期在教学中引入茶文化,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而且还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和生命力。

1.2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升我国的茶文化软实力茶文化基因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与于一体的全方位建设,激活茶文化基因,就是发扬优秀的红色文化,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展的规律表明,当下国家的强大与否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建设,“软实力”是除军队、武器等硬实力之外的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一个国家建设的实力,茶文化包含了精神文化、优良传统、作风等在内的国家制度、文化、精神等方面建设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活茶文化,必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生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所以,茶文化基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3有利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的富强小康梦、美丽生态梦,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文化强国梦,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茶文化基因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基础,进行旅游管理教学必须继承党的传统,发扬党的精神。综合国力是包括文化在内的一个国家所有力量的总和,激活茶文化基因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建设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此外,茶文化还有利于旅游思路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有利于加强、完善国民文化基因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新时期加强茶文化和旅游管理教学结合的内涵与功能研究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2茶文化在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中的作用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君子追求的一种高境界的道德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期望建立的人人都遵守的理想社会规约。茶文化中蕴含着十分卓越的为人处世智慧,直到今天还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善塑造理想人格。茶文化是关于人和人的修养的文化,交给大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学问,并教育大学生怎样由内而外修身养性最后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可见,加强文化和思想教育,促进人们自觉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多么地重要。诚然,我们的民族曾经饱尝过“东亚病夫”的骂名,难道我们现在应经忘却了那段历史吗?

2.1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旅游管理有别于昔日传统旅游,它虽然脱胎于我国传统竞技旅游,但却是中西方旅游的“杂合体”,带有更多的文化符号和更高的辨识度。为充分发挥茶文化的健康效能,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0所普通高校的教职员工参与茶文化健身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高校教职工参与旅游锻炼基本与本省的全民健身运动主基调相同步,并在增进高校教职员工身心健康中发挥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尖锐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缺乏统筹管理,教职工健身运动系自发组织;2)参与旅游健身教职员工多为退休教职工,老龄老化现象明显;3)缺乏专业指导,训练方法极度简单;4)练习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5)茶文化理论知识贫乏,健身效果不明显等等。同时,笔者结合自己对茶文化旅游教学的认识及自身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认真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找出了其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即:1)充分发挥高校旅游协会的作用,加大投入,强化管理;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收在职教职员工投身到茶文化与旅游教学的应用中来;3)提高教职员工茶文化理论水平,提高茶文化旅游健身效果;4)配备专业健身指导员,加强训练控制;5)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旅游领域在职教职工的对茶文化思想的热情。该课题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全民健身发展战略及高校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为各大旅游院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

2.2加强学生修身与自律的内在统一

在结合茶文化的旅游教学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培养是三者合而为一的,在教育过程中,他主张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并突出四者之间的关联性,接着确立好学、笃信、立志、躬行的培养方式,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健康的身心,中华民族的崛起更离不开坚强的体魄和刚毅的灵魂。旅游教学在学校中的活动几乎都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使在道德体制健全的情况下,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现代社会具有全球性、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加上道德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大学缺乏道德责任感,引起了大量不负责任的大学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侥幸心理。茶文化思想注重修养自身,这就强调教职工在旅游教学中过程中,提倡“三省吾独”,要求“内向用功”,将美好的品德由外而内升华成为人所具有的品德,从而完善自我,即“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茶文化追求修身养性,而现在旅游集健身、强身、防身和医疗保健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追求延年益寿,两者都是强调阴平阳和等是其“立身之本”,这一点正好符合当今我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理念等等。学生实际上有什么样的想法,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所以即使是仁人君子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规范自己。“慎其独”的含义就是,当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对待,不可胡作非为。所以,如果大学生期望达到共享现代文明,规范道德社会秩序,就必须通过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只有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遵守大学规范,才能不违同的道德社会的契约,才能建立旅游社会的良好秩序。

2.3树立学生正确的义利观念

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自由使学生能够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也使学生失去约束而不顾别人的利益,大学当中的义与利的矛盾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1959年总理在北京旅游学院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时所概述的一样:“茶文化和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这是对中华茶文化精髓最好的解读与概括,同时也是茶文化得以“万古流芳”的秘诀。我国传统文化是以我国传统的太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论为自己的哲学思想编撰而成,符合广大民众族的审美情趣,这一点与茶文化暗合,两者都是以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为立足点,因而能够赢得更多的参与者。与茶文化结合后,旅游管理的练习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其不受任何时间、场地、季节、气候和年龄、性别的限制,适合各类人群,因而备受世人的青睐。茶文化学说的义利观要求大学生“舍生取义”、“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茶文化也是儒家思想的延续,如孔孟提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警示之句,对义与利的两难之境做出取舍———虽然都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物质带给我们的短暂的享受与美好德性带给世人的精神追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追求美好的德性惠泽的不止是一两个人,这种高尚的情操会带来更大的益处,这点与旅游管理教学追求的是一致的。

3结语

基于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不但以其文化底蕴深厚、功能卓越、健身与养身效果明显、成本低廉著称,而且不受年龄、性别、时间、季节、气候与场地等约束等优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我国旅游教学之首选项目,并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其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上文的分析,茶文化与逐渐显露弊端的现代旅游思想存在的诸多互补之处,刚好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弥补旅游管理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参考文献

[1]杨岭,全.超越技能的文化表征———旅游教学的文化品格追寻[J].教育研究.2014(10):69-70.

[2]闫雪锋.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旅游教学改革策略[J].福建茶叶.2016(9):191.

[3]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旅游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旅游科学.2013(11):276-277.

篇3

一、全省关于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有关精神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根据、中央编办、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3月出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省编办、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办文[2012]15号)文件,要求“全省各市(州)、县(市、区)都要整合现有文化(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干部任免参照现行宣传文化单位干部管理规定办理”。省委文件要求全省“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2011年8月5日在宜昌市召开的“宜昌市县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推进会议”上,宜昌市副市长张永红要求“还没有完成改革任务的县市区要学习和借鉴当阳、长阳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务必在9月底以前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

二、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宣传部、省编办、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办文[2012]15号)精神,通过调查摸底和借鉴周边县市相关政策,我局草拟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建议方案》,于2012年12月16日以《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案的报告》(文体旅文[2012]79号)文件形式向市委编办作出了专题报告,但市委编办至今未做出正式答复。宜昌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已于今年4月26日正式成立开展工作,周边县市宜都、当阳、长阳等地已经完成综合执法改革的机构设置并挂牌开展工作。其间省委办公厅、宜昌市政府多次通报督办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要求迅速组建机构,落实人员,开展工作。

三、需提请市政府解决的问题

为切实落实全国、全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会议精神,切实推动我市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需提请市政府解决以下问题:

1、成立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领导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承担组织、协调、督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任务。

2、迅速明确机构职能,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奠定基础。建议由市委编办牵头,组织市文体局、市广电局等部门迅速对综合执法改革方案进行调研修改,明确机构职能、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经费保障等,组建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为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参照周边县市的经验,建议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暂定编10人。

篇4

1.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2.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 

3.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4.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5.旅游英语错误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6.对高职旅游英语能力培养途径的几点思考

7.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 

8.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开发的调查问卷分析 

9.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10.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1.新疆本土旅游英语教材开发初探 

12.用ESP理论分析旅游英语的特点及教学法

13.旅游英语翻译方法浅析  

14.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15.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探究 

16.旅游英语及其翻译  

17.基于ESP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18.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9.试论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革新 

20.探索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改革

21.论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

22.按情景分岗位编写旅游英语教材 

23.论旅游英语特征及其翻译 

24.江南古镇旅游英语解说系统的构建——以乌镇为例

25.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

26.浅谈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 

27.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28.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的语言特征 

29.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 

30.论高校旅游英语拓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英语拓展课程建设为例 

31.高职旅游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为例

32.旅游英语语言功能与大连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33.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研究  

34.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思路

35.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36.对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探讨 

37.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 

38.旅游英语导游课的特色及应用 

39.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讨 

40.论ESP需求分析理论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41.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42.基于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初探

43.旅游英语翻译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44.论旅游英语的翻译方法 

45.论旅游英语翻译的不足及策略

46.浅谈旅游英语的教学 

47.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处理方式 

48.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49.如何基于工作过程对高职学生进行旅游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50.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和文化差异探讨  

51.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2.ESP理论对英语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

53.论深化《旅游英语》的教学改革

54.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55.探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6.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57.旅游英语翻译偶得 

5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旅游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策略研究

59.任务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以旅游英语为例的调查分析 

60.“大旅游”时代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6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刍议 

62.论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 

63.旅游英语翻译若干问题研究  

64.试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6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之浅见 

66.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67.关于旅游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68.从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

69.基于岗位需求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70.旅游英语实地教学改革探析 

71.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72.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以杭州景区为例 

73.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74.高职旅游英语职场化的教学改革

7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慕课资源体系的拆解与重构

76.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7.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进展

78.旅游英语课程设计初探

79.旅游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的渗透——以康巴文化为例

80.论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81.高校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与学习的语言经济学思考

82.高职旅游英语课堂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83.高等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探讨

84.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5.旅游英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旅游景区标示语的英译为例 

86.试论旅游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87.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

88.旅游英语翻译文化对接问题的探讨

89.高校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对策分析——基于河南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

90.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91.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2.旅游英语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93.旅游英语教学之文献研究

94.旅游英语职场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95.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96.旅游英语与其翻译策略

97.ESP教学方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98.旅游英语教学方法与问题

99.大学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100.关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思考 

101.项目教学法在ESP课程中的设计原理及教学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为例

102.新时期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0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与策略

104.近三年我国旅游英语规划教材现状抽样分析

105.对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

106.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07.应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

108.论旅游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元素教学实践 

109.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110.“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新思考 

111.交际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分析 

112.浅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 

113.旅游英语翻译中诗歌的处理  

114.浅谈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英文)

115.旅游英语翻译策略刍议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旅游英语主题教学模式研究 

117.浅论旅游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118.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与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19.大学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120.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121.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

122.旅游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12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24.旅游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处理策略

125.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26.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扮演

篇5

6月29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宣布旅游业“向民间资本全方位开放”,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第一次,标志着中国旅游产业进入“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新阶段,验证了笔者2011年作出的“中国旅游有望提前实现贸易自由化”的预判。

《意见》体现着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折,即产业改革由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改革,政府行政部门的工作从以政策优惠为主转变为以健全市场体制为主。1976—2006年旅游业改革的本质是增量改革,产业发展模式是粗放地投入大量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环境等资源,结果是投入太大,成本太高,不可持续。

到2008年年底,4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后,旅游业被赋予“刺激内需”使命,2009年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旅游市场一度兴旺,但行业繁荣很快就被2010年二季度的恶性通胀所吞噬。2010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其中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但是缺乏细则,民资疑心重重。2011年下半年旅游市场陷入严重萧条。

此次《意见》的亮点有四: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明确自由准入、自由竞争,“清理限制跨区域旅游经营的地方保护壁垒”,民企和国企开始享有同等待遇,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车船旅游业、旅游装备和用品制造业,此举将对旅游企业IPO有重大利好。

二、支持民资参与国企改制。《意见》规定:“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旅游企业的改制重组。”除了个别央企和地方大型国企之外,绝大多数的旅游国企实为中小企业,民资大举并购旅游国企在部分省市实际上已普遍开展。

三、旅游土地“松绑”和市场化。《意见》规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民间旅游投资的土地保障力度……要统筹考虑旅游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安排用地指标。”这是旅游地产开发重大利好的政策信号。同时,由于旅游局的自我定位是“积极协调”,所以,企业应结合不同地区特性,审慎地进行差异化分析。

四、为民资护航。《意见》规定:“为民间旅游资本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产业自由化改革必然引发行业利益的重新洗牌,《意见》对民资护航,意义非常深远。

但是,《意见》令人遗憾地“回避”了产权问题,《意见》规定:“对于民间资本独立或参与建设形成的旅游景区,切实保障其经营管理权益。”但仅仅保障经营管理权益,是远远不够的。

篇6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学改革;中国旅游文化

关于高职文化课程的课改,目前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化课程应该按照课程本身的知识形态来教学,如果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便会破坏这些课程所特有的主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是学什么。与专业结合的课改,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在专业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线索。[1]

与专业结合是目前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与专业结合的过程中,文化课程又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按照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编排课程内容,因为很难在课本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找到非常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化课程的改革思路与专业课程不同,只能是采用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已经编排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知行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一体”则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论。在教、学、做三者中,“教”与“学”都是为了“做”,“做”联系着“教”与“学”,是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2]

一、《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旅游文化》作为导游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做笔记、划重点、机械记忆,以备导游证考试的现状。由此,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导游证考试拿高分的学生却并不能完全胜任景点导游,一旦企业需要学生自学掌握新的景点导游词时,有些学生往往无处下手,不知道应如何记诵。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源于观念上的两个误区:其一,忽略了高职教育重能力培养的教育本质。《中国旅游文化》的授课固然起到了知识积累的作用,但这种积累仅仅为应试所用,学生并不能将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景点讲解的实践中。其二,未能正确定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忽略了《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之间的前导和后续关系。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文化》与《导游词设计与讲解》被认为是两门独立的课程,有各自独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团队,以致前者无法服务于后者。

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整合课程内容

目前《中国旅游文化》课程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导游词讲解与设计》课程存在割裂现象,很直接的原因是课程的内容缺乏有效整合。《中国旅游文化》教材将授课内容分为中国历史概述、中国的年节民俗、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建筑和主题公园、中国旅游文学知识、其他基础知识九个章节。《导游词设计与讲解》依据景区类型,将课程内容分为自然景区、人文景区、人造景区三个模块,其中人文景区讲解又细分为宗教民俗类景区和建筑设施类景区两个教学任务。两门课程对授课内容的编排依据不统一,以致《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很难与不同类型景区的讲解相对应。

为此,课题组进行了课程内容调整。在不改变《中国旅游文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五个模块:文史常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风物特产。人文景观又细分为建筑设施类景观、宗教民俗类景观两个教学任务。建筑设施类景观包括古典园林、古代陵寝、古代宫殿等。宗教民俗类景观则包括四大宗教、庙会、节庆活动等。这种整合并非是要改变文化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而恰恰是从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角度出发,完善课程知识结构。以宗教和民俗为例,由于诸多的民俗节庆活动都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如傣族的泼水节源于佛教的传说,开斋节、古尔邦节都是伊斯兰教徒的宗教节日,因而将宗教与民俗整合为一个教学任务更便于学生了解节事活动的渊源和内涵。

这五个模块中,除文史常识外,其他四个模块与旅游景区的分类基本对应,自然景观对应自然景区,人文景观对应人文景区,人造景观对应主题公园,风物特产则对应导游讲解活动中的旅游商品推介。如此对应后课程内容便与景区讲解内容相一致。每一模块可设置一个景区讲解的实践按环节,如景区自然风光介绍、景区建筑讲解、景区特产推介等。通过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四个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景区讲解的实践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实物展示和实景教学法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表现能力佳,可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上台演示。如风物特产中酒、茶这两大内容,因实物取材方便,可让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物介绍与展示。以酒的介绍为例,可分为白酒组、黄酒组、药酒组、啤酒组、葡萄酒组五组,由学生选取实物进行介绍,并请学生现场品尝,区别各种酒类。茶的介绍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同学演示和现场品尝后,大部分学生不仅能区别出红茶、绿茶、黄茶、花茶等类型,而且在品尝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味觉记忆,总结出各类茶的特点,并了解各类名茶的产地、特征和归属。实物展示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景教学的环节一般安排在每一模块的理论讲授之后,下面以宗教民俗模块中的佛教专题为例,谈谈实景教学的设计与安排。佛教是我国四大宗教之一,天下名山僧占多,大部分宗教景区都属于佛教旅游名胜,因此,佛教专题在整个教学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专题中运用最广,与景区讲解关系最密切的是佛教供奉的对象、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常用佛教礼仪三部分内容。

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产品;教学改革

1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

1.1提高学生旅游专题设计的专业综合能力

首先,提高专业知识能力。立足地域文化,植根教学课程,精炼教学内容,区别于大而泛的设计主题,开创地方院校特色教学理论,储备专业知识。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体系,在教学理论实践的指导下,对地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因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并运用于旅游产品设计中,对充实专业理论结构,丰富专业视野,将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化、现实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依据本地特色,结合专业知识,开创和挖掘旅游专题设计元素。其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将地域文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支持,不仅丰富了旅游专题设计的文化专属性,而且在对地方民俗民艺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挖掘中,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模仿、操作,有利于探寻和总结出更好的设计元素。一方面,在无意识的模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地域文化基因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创新。再次,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旅游专题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设计学、营销学、民俗学、美术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学科,需要运用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挖掘,提升旅游专题设计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研究能力。

1.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理论教学体系。将产品设计学、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符号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理论教学体系,以地域文化为具体的文化研究依托,结合旅游产品设计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理论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成果。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打造创建旅游产品设计体验中心或者创新实验室,收集保存典型的地方民俗、自然风光、旅游工艺品,便于实践教学操作。二是开发旅游产品制作实践基地并与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民艺制作中心合作,学习相关技艺技能,拓宽设计视野。三是将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专业知识相结合,植根于地域文化,更好地研发和设计创新性的旅游产品。

1.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倾听该学科领域的名人讲座,观看该领域的最新设计研发成果,采用VR等新型科技成果互动教学,运用讲座教学法、视频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互动法等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以课堂为创新实践基地,以政产学研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向导,灵活运用课堂组织教学,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来合理安排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生搬硬套。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旅游产品概述、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旅游产品专题设计案例分析、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前四个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讲授,在“现有旅游纪念品分析”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之后的旅游产品调研报告相结合,形成呼应式教学思路。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这一主题教学中,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作为贯穿这一主题教学的重点解析内容,便于更好地实现接下来的教学任务。旅游产品专题设计与制作这一课程内容主要是实训。调整后的实训课时比例占较大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以及实训课任务的安排下进行教学,这种课程设计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程设计当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动性对地域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并总结出分析报告,得出分析结果,从而牢牢把握地域文化和课堂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再停留于“网络调研”这个虚拟平台中,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走进市场,观察、总结出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主题定位的依据。学生对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挖掘和理解透露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实际主题进行设计与制作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学习本课程。

2.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内容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将主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赛促学等教学模式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根据当下的教学内容和外界的直观联系,在讲解地域性旅游产品分析和旅游产品调研报告这一块内容时,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主动选取相应的地域文化元素作为教学项目调研分析主题,在检验教学成果时,采用项目式教学,接受教师指定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调研分析,目的在于将相应地域文化主题的内容和分析报告研究到位。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或手段,运用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基于地域文化的教学将文化属性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归入旅游产品设计教学中,对文化元素、文化基因进行研究和挖掘,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试验出最佳的文化植入设计方法,打造城市旅游名片自己独特的属性,使其具备市场辨识度,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和消费者。理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和项目教学,立足市场,突出地域文化,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城市名片,打造旅游品牌。在传统教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于一种被引导、被灌输的状态。当下学生在具体主题教学过程中,做市场调研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上述情况:调研结果不真实,调研数据不准确,调研论据老旧,基本上都是在网上搜集已被证明的陈旧的不具备时效性的论据调查数据。因为传统课堂封闭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一旦离开网络,离开电脑,学生的惯性思维就被切断,无法跳出现有传统课题教学的局限。因此,这一情况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教师个人教学魅力,将旅游专题设计教学课堂营造成轻松、活泼、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

2.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第一,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高校注重的教学是课下教学的互动性,出现了新的学习模式,如慕课和翻转课堂、微课等网络课程,以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手段,将教学过程中的声、音、色、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旅游专题设计课程本身存在特殊性、依附性,要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学习主动权移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第二,灵活运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关于旅游产品的学术研究较为丰富,有不少关于旅游产品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国际大环境接轨的教学思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思想,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延续,促使学生在学习接触本门课程时能够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吸收新鲜的理论知识,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灵活运用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本身具有一定的教学约束力,通过平时成绩、平时考勤以及方案设计、方案制作和期末综合材料几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给予客观评价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效果最有价值的反馈。将院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教学重点内容,相应的调研报告、设计方案所展现出来的对文化基因的提炼和表现便成了评价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因此,要通过灵活运用教学评价考察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4灵活运用教师教学的个人魅力

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引路人。因此,教师在传授此门课程的过程中,个人的学识、见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从目前学生上课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对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是难以买单的,而案例教学、主题教学、项目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或者相关主题的教学科研经历,或者相关的其他经历,以利于在教学中调节教学氛围,带动教学效果。再者,教师个人的学术涵养、人生阅历对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学校相关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教师个人知识结构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探究本门学科的新动态。尤其是对旅游产品教学设计课程来说,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设计领域的动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新的设计动态,了解国家国际旅游行业的动态,关注旅游产品消费趋势,适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3结语

地域文化的固有性和人们审美认知的动态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旅游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剖析和解读,必须紧抓当下人们的消费观、审美观。结合教学内容,研究和开发具备地域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审美,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灵上的归属感以及文化上的认同感,促使旅游专题设计突出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卫平.轻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简论——基于邵阳学院特色发展实践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徐鸿炫.试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3]…王晖.文化旅游开发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4]…史铁杰,余妍霞.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5(2).

篇8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拓展功能;案例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41-03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龙头地位,长城旅游学院以“内拓潜能,外展形象”加以概括。“内拓潜能,外展形象”的核心在“拓展”两个字,在这里拓展包括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功能拓展,还包括总体改革的拓展,这种拓展在四个方面得到了表现,即:扩大社会影响、推动全面改革、树立学校风范、开拓旅游市场。

1扩大社会影响――成果的外显性

2003年11月,长城旅游学院举办了第一届拓展运动会,既是一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展示活动,也是一次体育拓展运动的宣传活动。在这次拓展运动会上,他们提出了很多标新立异的口号,如“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全面推动学校改革”,“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给生活以体育,在生活中从事体育,为生活向上而上体育”,“让体育插上思想的翅膀”,“参与体育 感受体育 快乐体育”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该校的体育理念,同时体现了学校总体改革的理念。

在这次拓展运动会上,长城旅游学院通过多种渠道来展现该校课程改革的成果。例如本次运动会他们的主旨有一个主题,即:根植学院总体改革,内拓潜力,外展形象;两项价值趋向,即:1) 认同协作的力量;2) 相信超越自我的喜悦;三条传播阵线,即:1) 理念是核心;2) 视觉是加强;3) 活动是推广;四种运作策略,即:1) 利用专业广告的精确度,奏响运动会序曲;2) 运用标准会展经济思想,拓深运动会经营思路;3) 依托媒体实力,提升运动会操作、推广的效果;4) 通过运动会对各项资源的砺炼与整合,向拓展运动产业化道路发展。在项目设置上拓展类项目有:50 m往返障碍跑、25 m男女混合迎面接力、亲密伙伴、救生搬运、后抛实心球、攀岩、翻越求生墙、断桥、荡绳等,显示了拓展运动项目的开发,它给人的视觉效应和形象展示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建设无法比拟的。

长城旅游学院举办的体育拓展运动会,从全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该校体育课程改革后中华民族体育、军事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舞蹈、拓展训练、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等内容进入体育课程的成果,任何一种新闻媒体都能从中找到它的最佳的展示方式。运动会从前期准备到圆满闭幕,始终重视宣传的重要作用,目的是要引起本校师生的重视,同时也想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他们为运动会制作了吉祥物,印发了大量的宣传单、宣传手册,张贴海报,挂了条幅,甚至做了徽章。各大新闻媒体到会作了采访。另外,长城旅游学院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引起了一些高校、体育界及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教育界、体育界及企业界的知名人士均到会指导并表示祝贺,扩大了社会影响。

体育课程改革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社会影响呢?这是和体育成果的形象性和外在显示性密切相关的,这是与之相似的同类学校的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当然拓展运动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要我们不断地去总结加以完善和修正,我们相信,体育形象外显性引发的拓展功能必将推动旅游学院的全面改革,以体育为龙头推动全面改革的教改模式一定成功并会发扬光大。

2推动全面改革――影响的拓展性

长城旅游学院是属于首都经贸大学的一所二级学院,目前全校只有旅游、广告、物业、经贸4个专业,三个年级19个班级,共800余人,规模较小。对于这样的学校,专业性强是该校的重要特色,所以体育课程也必须和一般的综合性大学有鲜明的区别。“定向拓展,成套组合”就是适应长城旅游学院的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一种体育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长城旅游学院来说,不仅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系统方案,也是一个以此作为推动全校整体改革龙头的可行性方案。

一个从事旅游事业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体能、吃苦能力和与之职业相关的必要的知识及技能。既要持续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的修养,又要具备在陌生的环境、有限的时间内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由于其职员的特殊性,还要具备在短时间内把一群彼此陌生的人们组织起来,形成团对,构造出一种团队文化的能力,实现快乐旅游的目的。最后,良好的心理素质、合作的精神也是一个旅游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方面。所有这些是和体育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术、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不谋而合的,可以说,旅游在一定意义上和体育有着先天性的紧密相连。针对长城旅游学院这样和体育密切相关且独具特色的学校从体育课程改革入手从而推动学校全面改革成为可能,而且,长城旅游学院体育课程内容的拓展,其影响的延伸性也决定了体育课程改革可以推动学校的全面改革。

长城旅游学院2003年拓展运动会的召开,是一次全校各专业各课程共同参与的成果展示,运动会的会旗、会标、宣传手册,各班级的板报反映了广告专业课程的成果;大会入场式的解说词也出自各个系的学生,它是旅游专业语文课程的成果。学生广泛参与了运动会的组织工作,学校实行了双重编制来组织本次运动会,即无论是组委会还是裁判委员会,均配备学生成员参与工作或参与实习。运动会上,学生担任角色繁多,除了一般运动会的各种角色外,还有记载、摄影师、录像师等等,体育课程改革影响的延伸性显现无疑。这种延伸性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旅游专业密切结合的长城旅游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必将使体育和其它课程改革相互联系起来,从而成为推进学校全面改革的催化剂。

3确立学校风范――心理的渗透性

校风就是指一所学校经过一定时期的积淀、整合形成该校较稳定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群体规范的内在精神及特定的文化品格,是一种隐性的学校人文精神,它是学校的风格、气质和灵魂,是学校安身立命和发展的根本。校风具体的表现为一所学校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也是一所学校的校园秩序、师生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及精神面貌等因素的整体效应的反映。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相对稳定的系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却是潜在的、隐含的、无形的。

校风对学生主要有教育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陶冶作用。校风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感染,使学生同化集体的意识和新的教育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心理感染就是指个人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顺从和适应。良好的校风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将这种好的集体心理环境非强制的、非逻辑性的转移到自己的心理系统中,经过同化而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特征。

长城旅游学院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达到树立一种新的“学校风范”,这是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渗透性决定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角色扮演多样,信息渠道畅通,条件变化多端。这一切都能潜移默化的产生多种多样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格形成方面发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在具体的生活和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以它固有的方式,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并加强了群体的力量。它既培养兴趣、爱好、情感等方面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又能培养具有高度民族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同时,体育运动还可以调节个人的感情,和谐社会的气氛,维护人的尊严,加强人对社会的以至对整个世界的依赖感和责任感,使人的感情更加丰富、更加高尚和平衡,从而改变人们的情感方式。此外,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总是在小组或集体中来强烈表现自己的,这和旅游事业的特点极为相似。一个从事旅游事业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吃苦那耐劳、意志坚强、不倦探索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一个临危不惧、骁勇善战,又能凝集团队、协同作战的战士;一个有敏锐洞察力,能够迅速反映的记者;一个学识渊博又善于学习的学者;一个有历史和文化穿透力,善于跨文化交流,目标清晰、执著又智慧的外交家;一个多才多艺、热爱生活,让人不知不觉地喜欢并能与之共处共事,甚至肝胆相照的朋友;同时应该是一个富于创造性,又能实践操作能力的经营管理者。所有这些,和体育课程要达到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尤其对像长城旅游学院这样有自己特色和较强的专业性的学校而言更是如此。

长城旅游学院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在培养这种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不断适应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的社会化进程,这种进程的加速实现也必将有利于一所学校形成协调的文化氛围,促进高尚校园风尚的形成。因此,长城旅游学院的体育课程改革把“树立学校风范”作为该校的办学价值取向的重点。

4开拓旅游市场――专业的经营性

旅游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活动。现代旅游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发展。目前,世界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在于占领旅游市场及对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开发是指旅游系统据自己现实的和潜在的人、财、物等资源情况,制订相应的市场营销458满足旅游市场需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法和组织管理活动的总称。

长城旅学校针对自身的特色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的“开拓旅游市场”是指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经营水平两者密切结合起来,创建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一条创新之路。提高办学效益不仅指学校自身投入和产出匹配和适应,这种理解还停留在学校内部的层次上,除了上述理解外,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把提高办学效益提升到迈入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创造会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学校自身效益的新的高度。

长城旅游学院地处北京郊区旅游胜地八达岭之畔,校内有小片森林景观,新设的体育设施旅游的需求密切相关,生存岛是旅游的好去处,为什么不能把它作为学校课程和校办旅游产业共同开发的试验区呢?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而且能及时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学校的体育与旅游场所设施,既能在教学中得到利用,也能向社会开放,必将提高场所和设施的使用率。作为学校,不仅实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而且实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它在为北京郊区提供人才的基础上,还实现了直接为促进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

再者,面对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体育旅游的市场的开发在整个旅游市场的开发中愈来愈占有相当重要位置,是繁华旅游市场、促进整个旅游事业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可以说,谁抓住了发展的先机,谁就抢占了更多的旅游市场,谁就会在未来旅游事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体育与人的发展已密不可分,它伴随着人的一生。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们的收入日益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对提高生命质量有了强烈的要求。因此,和体育有关的旅游――体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内容。培养从事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样也是旅游类学校培养学生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这种情况对长城旅游学院来说,是最合适不过了。

体育旅游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集休闲、娱乐、健身,旅游为一体,具有其它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最广泛的社会亲和力。它借助条件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发挥体育的诸多功能,使旅游者在旅游中从事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既愉悦身心,又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旅游效用的综合性的效果。通过体育旅游,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自然、环保、生态、健身)和人对自然的挑战(积极、勇敢、愉悦、刺激)以达到同归自然、增长知识、释放压力、寻求刺激、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5结论

“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推动学校全面改革”这是作为一所规模小,专业性强的小型高等学院提出的改革策略。它和旅游学院的专业特点相呼应,它和体育课程改革的自身特点相关联,同时把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的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上述改革策略的重要切入点是“拓展”两字,包含了体育为适应旅游专业实现的开拓和体育课程改革向总体改革的拓展两个层次。其改革策略的具体表现为“内拓潜能,外展形象”,在体育课向旅游专业的拓展方面,强调了贴近日常生活,投入生态环境,崇尚生命安全,容纳社会时尚。在体育课程改革向总体改革的拓展方面,强调了扩大社会影响,推动全面改革,树立学校风范,开拓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著.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2] 顾渊彦,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篇9

关键词:四川曲艺;传承方式;文化旅游;创新性融合

四川曲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新的传承环境下传承四川曲艺文化,成为曲艺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四川省旅游、文化、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演艺团体就推动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融合进行了相关改革,推行了相关有利措施以推动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从经济价值、公众和政府的关注度上讲,将四川曲艺和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相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四川曲艺的传承方式

(一)四川曲艺的传统传承方式

四川曲艺作为以说唱艺术为主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传统的传承方式为“艺以人传”“口传心授”,从传承的主客体关系上看,通常可分为家族、师徒和社会三种传承方式。家族传承是四川曲艺传承过程中最为悠久和普遍的方式,又被四川人成为“家搭子”,一般包括家族血缘和非血缘传承关系两种。家族传承多是由于曲艺艺人过去处于分崩离析的经济社会环境中,生活水平低下,无以为生,因此不得不选择以家族、家庭传承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以求得家人温饱。在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经济水平大有提高,私人戏班、江湖艺人等应运而生。昆曲形成以后,“以班代班”的形式最早于江南一带出现,在这些“科班”诞生后逐渐形成了较为正规的传承方式,即师父授艺于弟子。随着师父年纪的增长,弟子会逐渐取代师父在戏班演出,以此类推,曲艺随之得以代代相传。同时,由于当时四川的交通主要靠水路,随着商贾的往来如云,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曲艺艺人也开始来往于川地之间。历有“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说法,足见当时说唱艺人演艺事业之盛。繁荣的经济促进了曲艺的发展,艺人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时常有之,社会传承方式因此得以发展,曲艺传承方式从此更加多姿多彩。

(二)四川曲艺的现代传承方式

上世纪50年代至今,四川地区关于专业曲艺团队的建设体制、演出活动场所及人员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时期,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建立了科学的曲艺传承体系,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此保护曲艺艺术的发展,增强其传承力度。现如今的曲艺艺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或改弦更张,整肃良莠不齐的演出队伍;或开拓创新,着重提高四川曲艺的演出质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四川曲艺的传承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演艺产业融合现状

(一)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特点

四川文化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比如素有历史遗迹的古蜀文化、以宣汉罗家坝为代表的古巴人文化、三国文化、中国诗歌文化和道教仙游圣地、佛教禅游圣地、名城古镇群等,还有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等文化旅游资源体系。当我们到这些文化旅游胜地观光游览时,不难发现很多地方都会有曲艺艺人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形式,向我们展示巴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总的来说,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点多面广,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二)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历史结合

近几年,四川省旅游、文化、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演艺团体就推动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融合进行了相关改革,也推行了相关有利措施推动四川曲艺的发展。如2011年,成都欢乐谷华侨城大剧院公演《天府蜀韵》,成功地将四川曲艺艺术和四川文化旅游相结合,完美地展现了现代文化旅游演艺产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几年,四川的旅游市场逐渐增加了对演艺产品的投入,不少旅游企业也致力于打造精品演艺产品,“游而优则演”已经成为四川旅游产业的一种趋势。《天府蜀锦》负责人臧亚林就曾说:“我们相信,文化演艺市场作为城市文化旅游的新兴市场,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天府蜀锦》具有相当增值潜力。”同时,作为四川旅游演艺产品成功典范的音乐剧《金沙》已成为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金沙》的推出已有6年之久,其间共演绎了1600多场。另外,都江堰景区推出的大型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成功地用艺术形式精彩而深层次地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全新解读。但是,对于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和世界遗产、素有旅游大省之名的四川来说,目前的演艺产品仍然太少,更为重要的是,四川没有推出一个类似于张艺谋《印象•刘三姐》这般成功的演艺产品。演艺产品要想吸引观众、推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就得大投入、大制作,还需要强大的制作班底。《天府蜀锦》斥资2.5亿元,峨眉山仅15分钟的声光秀“试水之作”就花费300万元,新《金沙》则在金沙博物馆修建了专门的表演剧场……这表明,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加强四川曲艺艺术与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创新性融合、推动四川经济文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三、推动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融合的策略思考

(一)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开发原则

1.遵循市场定位准确的原则我国目前正遵循自主创新、以市场为中心以及增强文化环境活力的要求,对文化体制进行深入改革,力图构建一个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体系。①要想做到准确定位市场,就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即要做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改革创新文化体制以及加强引导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如《风中少林》作为河南省的文化演艺产品,就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成功典范,其运行机制与运作模式都是充分利用资源的体现。2.遵循发展中创新的原则文化旅游演艺产业本身就是对传统旅游方式的一种创新。品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我们要将四川曲艺打造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②不论何种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要想使文化旅游演艺产业一直保持活力,一定要遵循创新原则,以旅游景区的文化为基础,推出一批精品,一批集合当地文化风俗、结合四川传统曲艺艺术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这不仅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打上一剂强心剂,带给本地居民全新的体验,更能吸引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使游客体会到四川曲艺文化的独特魅力。③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作为一个新生的创新型产品,在品牌打造的初级阶段,品牌的管理制度及运作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四川曲艺作为四川文化艺术的重要品牌,在打造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时,要在注意保留艺术传统的同时,对传统的曲艺表现形式进行适当创新和现代化演绎,使游客和消费者在观看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时,能够对四川曲艺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能让四川曲艺的品牌形象得到不断延伸和丰富,也更有利于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3.遵循政府搭台的原则在文化旅游演艺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比如可进一步放宽民营演艺团体进入表演市场的条件,并且对它们进行改制,为四川的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各方面努力打造以老百姓为中心,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吸引力的演艺产品。比如,在广西省文化厅策划下,《印象•刘三姐》顺利输出国外;郑州市为文化演艺事业的发展注入大量资金,为《风中少林》的发展提供帮助。这些成功的例子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要遵循政府搭台的原则。相信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演艺事业能够实现更好的创新融合,四川曲艺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④4.遵循主题鲜明的原则要想使四川文化旅游演艺产业得到成功发展,其演艺作品一定要主题鲜明,集民族、地域和人文特色于一体,多元融合传统和现代的深厚文化。以“给我一天,还你千年”为承诺的《宋城千古情》,完美地演绎了白娘子和许仙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张艺谋团队的《印象•丽江》取景于美丽的玉龙雪山,从侧面反映出纳西族的民族文化;《印象•刘三姐》以丽江为演出背景,将演出剧场设在12座山峰之间,将刘三姐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印象•西湖》演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不仅可让旅游消费者欣赏到古诗所描写的秀丽美景,还能让观看者感受到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这些作品将灿烂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给观众以最鲜活、直观的陶染,将动态的生命赋予文化。将四川曲艺与旅游文化演艺产品相结合时,应突出四川曲艺的传承,同时可以将景区内不同景点的鲜明特征表现出来,更好地体现主题鲜明的原则。⑤

(二)四川曲艺与文化旅游演艺创新性融合的措施

篇10

一、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研究现状

旅游品牌是指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利益承诺。旅游品牌通常可分为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两类。公共品牌为旅游地所共享,而非专属于某一旅游企业,又可称之为旅游地品牌。城市旅游品牌也属于旅游地品牌,企业品牌从旅游地理角度看,它们都属地理品牌范畴,旅游品牌的竞争首先是旅游地的竞争。

徐君亮(2000)在《广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建设研究》中根据国内外旅游形象设计发展趋势,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应有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城市旅游吸引物的特色形象、旅游企业形象三个层次,并就选址、景点建设提出了初步的构想。黄小黎、张声才(2002)在《广州城市旅游吸引方面的建设》中分析了广州市旅游资源具有北雄南秀的特点,指出发展广州山水商都文化旅游,将对城市建设和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伍向阳、朱照宇(2007)在《广州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及其发展战略》中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广州市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从据此从营销导向、产品升级、品牌带动、持续发展和区域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广州旅游发展战略选择进行了详细探讨。陈文君(2008)在《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的创新与发展》中分析了广州城市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条件,同时从复兴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国际旅游都会、打造岭南海滨城市品牌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旅游品牌建设建议。王建军、吉拉昌(2011)在《基于公共关系的广州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研究》中运用公共关系可有效地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内涵、外塑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对广州城市旅游品牌整合定位为“国际岭南文化之都”,并提出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旅游VI系统,构建立体的城市旅游品牌营销传播体系。

旅游业的开发涉及到林业、水利、环保、文物、宗教、民族、文化、交通、保险等部门,影响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的因素众多,从细节入手,从细节去提高广州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把细节管理的理论运用于城市管理中。本文利用细节管理的基本思想,分析广州城市细节存在的问题,提升广州市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

二、广州城市细节存在的问题

城市细节即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细小环节,指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细微之处。城市的细节存在于城市的各个方面,可以把这些细节分为“硬”细节和“软”细节。城市的“硬”细节能够再短时间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很快得到改善。城市的“软”细节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长期的坚持才能做到的细节。当前城市旅游的大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城市旅游的细节方面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与我们目前良好的设施、高大的楼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塑造的过程容易忽视的问题。

广州在城市的硬细节方面的问题:

市政设施:市政设施的建设规划不合理,立交桥和主干道的建设没有合理布局,城市堵车严重,影响出行的时间和成本。城市的管网系统不能满足恶劣天气的排放要求,建设质量不高,残损修复不及时、不坚固。

街道环境:街道路口的标识存在不清楚、不清晰的现象,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设不合理,盲道存在断头、缺乏连续性,街道两边的商铺广告牌安装存在安全隐患、不美观,街道栏杆的缺损。城市“牛皮癣”现象没有突出。街道清扫不彻底,垃圾箱没有和街道风格统一。

园林建设:园林建设特点不够突出,有雷同的现象。

广场公园:广场的环境和广场周边的环境不协调、不和谐。广场公园的游乐设施的破损、安全隐患、卫生死角等问题存在。

建筑物:建筑之间的色彩、特色不协调,没有建筑物的整体规划。

公共交通和出租车:公共交通的拥挤堵塞现象,公共交通站场的不够生动,公共交通站牌的清晰程度。出租车的拒载、宰客现象依然存在,出租车的乘车环境不清洁干净。

窗口服务部门的环境:火车站周边脏乱差现象,人流大量聚集在广场上吃喝睡。旅游点的通路、停车场不能满足需要。宾馆、餐饮等旅游接待部门的接待能力和接待环境不尽如人意。城市治安状况需要进一步提升。

广州在城市软细节方面的问题:

城市文化:岭南的文化在广州的宣传保护力度不够,外地人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岭南独特的文化气息。

城市的管理能力:城市的管理部门对城市硬件的管理能力和软件的管理能力不足。如城市的道路的损坏不能及时修理,城市文化的宣传不力,城市改造没有规划。

窗口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旅游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不足,不能及时处理旅游者的投诉等,对旅游店、宾馆、餐饮的监督不力。

市民素质:市民对城市环境、城市形象的关注保护不够;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表现。

三、运用TQM理论来提升城市细节对策建议

TQM是丰田公司推行全面品质管理思想,核心是顾客满意度,而我们提升城市细节,增强城市旅游的竞争力,核心也是旅游者的满意度,所以运用TQM思想来对城市的细节进行提升,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是可行的选择。推行TQM的必由之路:维实、改善与改革。

第一维实,确实执行现有城市管理的标准。对于广州市目前的城市细节的提升,就是要切实依照现有的标准来管理城市,尤其在环境、文物、文化、交通、治安等方面现有的法律规定要切实地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