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生态效益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道治理生态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道治理生态效益

篇1

关键词:河道传统护坡生态护坡环境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河道整治过程中,护坡工程是范围广泛的大型基础设施,传统的河道护岸结构往往只片面强调对河道防洪、引水、排水、蓄水、航运功能,较少地考虑河道的生态或环境功能,因此河道的护坡结构多数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等刚性硬质材料。但是,这一举措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如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理念,成为指导水利工作的中心思想。为了改变混凝土护坡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国内外研究人员提出了生态修复理论及建设生态型护坡。在河道通过建设生态型护坡,改造传统护坡,改善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使河道成为集水利、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一、常规河道护坡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1、常规河道坡面材料及结构形式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更注重河流本身的功能,如防洪、排水等,河道断面形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其原因主要是考虑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护坡一般采用浆砌石、干砌石、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等材料,以及现在比较浒土工模袋混凝土坡和重力挡土墙等材料和结构形式。

2、常规结构形式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

(1)对影响环境的影响。整齐的河流横截面笔直河流,虽然是一道风景线,但是不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到自然景观的需求。昔日的碧水漪漪、青草幽幽、白帆点点或是污浊黑臭的污水景象被坚硬的护坡和挡墙挡的无影无踪。这与现代城市河道周边无论现代或古典的建筑艺术都极不相称,与周围环境也极不协调。而且一旦这些结构遭到破坏后,环境景观就更差了。

(2)对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影响。长期生态在这个僵硬的、不活动的混凝土墙之中,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会受到侵犯。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河道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原来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对河坡采取了一个封闭的形式,河流生物和微生物失去生存的环境而无法生存。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就因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开,生态环境因此而破坏,生态就推动了平衡。更有甚者,有的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还采用了全断面护砌的结构,其后果就更加严重,趋向也更加恶劣。

二、各种生态护型形式浅析

1、生态格宾挡墙

格宾挡墙是将符合粒径要求的石料填入具有柔性的格宾网中达到一定的孔隙率、逐层砌筑的一种新型的柔性挡土构筑物。格宾挡墙适用于受水流冲刷和风浪侵袭,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或沿河挡土墙、坡脚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过大的沿河路堤坡或护岸,近年来,格宾挡墙在国内也有所应用,主要用于河道岸坡防护。

(1) 适应性强:生态格网工艺以钢丝网箱为主体,为一柔性结构,能适应各种土层性质并与之较好的结合,能很好的适应地基变形,不会削弱整体结构,更不易断裂破坏。

(2) 透水能力强:生态格网工艺可使地下水以及渗透水及时的从结构填石缝中渗透出去,能有效解决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利于岸(堤、路、山)坡的稳定。

(3) 结构整体性强:生态格网网片是由机械编织成双绞、蜂巢形孔网格,即使一、二条丝断裂,网状物也不会松开。有其他材料不能代替的延展性,大面(体)积组装、不设缝,整体性强。

(4) 施工方便易组合:可根据设计意图,工厂内制成半成品,施工现场能组装成各种形状。

(5) 耐久性好:生态格网网丝经双重防腐处理,搞氧化作用强,搞腐耐磨,抗老化,使用年限长。

(6) 美化环境、保持生态:网箱砌体石缝终会被土填充(人工或自然),植物会逐渐长出,实现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亦绿化美化景观,形成一个柔性整体护面,恢复建筑的自然生态。结构填充料之间的缝隙可保持土体与水体之间的自然交换功能,同时也利于植物的生长,实现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统一。

2、蜂巢挡墙

广泛地应用于水利、公路、铁路、山体滑坡的治理、泥石流的防治、落石防护等,同时兼顾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

(1) 亲水性。结构填充料间的空隙为水与土之间的交换创造了条件。

(2) 保护水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植被或自然生长,产现优化、美化环境,保持原有的水边生态环境。

(3) 稳定性、整体性好。单元结构之间紧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柔性结构,单元结构连接说明如下:螺旋连接线为与网箱相同材质的覆树脂膜钢丝;单元网箱间隔网与网身成90度相交,间隔网与网身的四处交角各双股绑扎一道,交接处采用边疆线一孔绕一圈呈螺旋状穿孔绞绕连接;相临单元网箱采用四角先加装扣件(3mm不锈钢扣件)后,相临框线采用连结线每隔25cm绑孔一道,双股并绞紧,上下单元网箱相临框线每隔25cm绑扎一道,双股并绞紧;1m高档墙形式部位的网箱,每上下左右1/3处设置拉筋线,呈八字形向内拉紧固定。

(4) 透水性好。填充料系松散体,利于墙后填土内孔隙水的排出,有效的降低墙后的地下水位。填充石料(碎石或卵石)的粒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蜂巢格网网箱应控制在8-25m,占80%以上,其余以良好级配或碎石填满空隙;蜂巢格网护垫应控制在5-10cm,占90%以上,其余按设计要求。

(5) 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材料的热镀锌及包塑防腐处理使其使用年限长。

(6) 抗震性能好。箱笼为柔性结构,地震发生时结构内的松散填充料会自身调节适应变形,整个结构不会被破坏。

(7) 蜂巢格网结构的可变性强。在已有的结构上可自由的延伸或者在基础许可的条件下继续加高。

(8) 抗冲刷能力强。高速水流下,箱笼内的松散填充料即使有小的位移,也不会被水流带走,而是经过自身的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同时单元结构之间的连接力也能够使其更加牢固。具有独特的抗风流袭击能力,蜂巢格网箱笼内填充料的空隙可以粉碎浪花,减小浪压力,当浪退下时可以破坏真空吸引力,加上结构本身进行的微调,可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3、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

框格混凝土植草护坡是指将预制的形状不同的混凝土砌块铺设于坡面形成框格,在框格内回填客土,然后在框格内植草而形成一种护坡与绿化相结构的技术。其植草措施可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恢复已破坏的植被,降低噪声和光污染,净化大气,促进有机污染降解,增强景观效应。与传统混凝土板相比。施工现场条件要求低,砌块面积小,维修更换简单,易于适应堤身沉陷和坡度变化;与砌石相比,货源稳定,规格统一,外形美观。对石料缺乏地区是一种先进的替代工艺技术。

三、结束语

生态护坡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发挥着良好的性能特性。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特性,建立系统可靠的边坡生态化防护设计方案,使水利工程建设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边坡生态化防护的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 田晓静,高金超,王迎风.防洪河道生态护坡工程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6):97-98

篇2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 河道治理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18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家大力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步被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生态水利建设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目前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到河道治理环节中,能有效的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也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目前水利工程破坏现象很严重,河道治理工程要从设计理念进行理念改革,提出了符合了生态发展规律的工程理念。现代城市河道治理要改变传统观念,对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研究要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具有综合性,也要符合生态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在河道治理工作中。目的是改善城市河道质量,提高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为河道治理工作做普遍,进行河道的设计和施工。这样可以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果。可以提高城市河道的功能和生态性,将多功能、多效益与一体。生态水利新理念要以人文本,实现功能、生态和文化理念与一体,在河道治理中将被广泛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要协调周边生态环境,设置合理的管道结合工程中的配置系统控制河道污染,有效维持河道的生态平衡,实现工程设计和生态协调发展,新的水利设计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在河道设计过程中要将居民生活环境和工程需要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在河道设置的过程中要逐渐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确保在关键期为人们造福,因此,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要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保证设计工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最大程度发挥工程的景观效益,生态水利设计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完善水利体系,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提高工程效益,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作做出了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是根据河道的变化规律符合生态发展的要求,为治理河道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提供依据,治理的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分期施工。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蓄水、航运、生态环保等方面,河道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治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河道治理中要依据生态水利的模式发展。生态水利工程环境负面影响是比较小的,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木目标,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水利模式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使水利工程从单纯的只追求经济效益向注重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在环保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有的水利工程都是沿河建立的,在河道的施工工作中受一些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为河道治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从而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变,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附近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包换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主要表现在对植物来说,大量的植被被破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人为施工和施工所占用的土地会破坏河道周围的植物。河道周围的植被受到破坏,进而就会破坏生态环境。由于水利建设受到了破坏,原有的自然河流被阻断和掩埋,河流改道会淹没部分土地,由于河道的变迁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附近的植物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导致生产环境发生恶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平衡会被破坏,生物链会被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进而也影响了鱼类和植物的正常生长,影响了生态的多样性。

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1.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河道治理工程在河道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河道治理规划的航道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要注意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一定要结合实际,从全局出发河道应该具有防洪、排涝、航运和蓄水等功能。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河道治理的目的是对河道进行有效的规划,提高河道的综合效益。现阶段的河道治理施工工作引入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不断推进水利的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及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多样化和整体性是河道治理工作中遵循的原则,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空间特质。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要点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要注重水资源的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是指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设计理念指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将水的自然功能要和城市的自然功能相结合,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在河道的设计工作中要引入蓄水技术。生态水利建设要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水,这种技术有一定的环保实用的特点,还具有大跨度的特点。

生态水利建设设计理念运用自然生态工程维护河道平衡,生态工程措施主要指自然属性的生态措施,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要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和传统的设计理念相比,要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注重低下水的调节,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生态水利设计中要注重功能和自然相结合,生态水利设计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生态的自然元素,对工程中的植被也要要以保护,保证生态结构的完整性。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

依据水利设计理念河道治理工程要保证河道的蜿蜒性,要保留自然河道,河道具有一定蜿蜒性可以增加河道的蓄水能力,河道的蜿蜒性就是保留河道的自然因素,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在河道的治理中拟建生态网工程。生态水网指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其中包括生态设计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个环节互相配合,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维护。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要保证河道中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需要对水生植物进行养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河道中水质要定期检验,保证水的质量。

结束语

生态水资源设计理念要已以人为本为原则,实现功能效益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生态水资源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指导水利工程的建设,推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立霞,阮国余,赵迎旗.总沐河王庄闸下游河道治理方案探讨[J].治淮,2012(12) .

[2] 闫建兵.太原市晋源区风峪河河道治理方案比选[J].山西水利,2013(5) .

[3] 李国元.阳泉市河道治理方案的比较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5) .

[4] 张相峰,阚兴起.黎河输水河道治理方案浅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2(8) .

篇3

[关键词]植物措施 生态堤脚 有效模式

植物治河是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河道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河堤抗御洪水侵蚀的能力,达到长期保护耕地、道路、桥梁的目的,它包括河道清障,生态堤脚建设,河堤生态建设,河道、堤防的封禁管理四个主要环节。

一、进行河道清障,保护河道行洪,是进行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前提

桦甸市境内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枯水期干涸见底,丰水期河流湍急,上高坡陡,沟道河道比将打,水流速度快,冲击力强又土质疏松,容重小,抗蚀性弱,河道侵蚀严重。洪水冲毁道路、农田挟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在河道内,形成一个个大沙滩,严重阻碍行洪,所以必须清除河障,保证行洪能力,才能生态治河。河底、提高以20年一遇到洪水标准设计,迎水坡和背水坡比为1:2。

二、修筑植树台。保证堤脚稳固,是进行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

生态治河的关键是植树台建设,在河道的险工险段及弯道处必须石笼镇脚和丁坝挑流外,其他河段两侧堤脚按水流方向交错码三层编织袋,编织袋镇脚的底部必须低于河床10cm,在两侧堤脚按水流方向各修l米宽的植物台。

三、栽植生物。保证成活率,是进行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

在植树台上栽植柳树,植树台上栽植的柳树必须是桦甸本地河边生长的本地脚,俗称柳毛子。这种柳树喜湿易活,即使在含沙量70%河堤植物台上,自然成活率达90%以上,这就保证了当编织袋腐烂后,柳树根固定镇脚,形成生物镇脚,抗击洪水冲击,从而达到保护河堤的目的。为提高柳树苗的成活率,保证治理效果,桦甸市专门建立了生态治河苗木基地,培育适合河边生长的柳树苗。株距20cm,行距25cm,植树深30cm。植树台沙石含量70%以上时,为保证苗木成活率必须实行克土植树。

两侧堤防的迎水坡和背水坡播散紫穗槐籽,用紫穗槐绿化和保护河堤。由于新筑的和堤含沙量达80%以上,紫穗槐抗干旱,抗土壤脊薄的能力较强,适于绿化保护河堤。通过植物护坡,减少河堤的水土流失,提高河堤密度,增加河堤的稳定性。河堤后堤脚、复耕地栽植杨树保护河堤。

四、堤防封禁。避免人畜破坏,是进行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保

篇4

关键词:堤防;生态;曲水

前言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兴建年代久远加之长时间的使用和缺乏良好的修缮使得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的堤防工程防洪能力较为薄弱。为提高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防洪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生态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在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堤防建设与城市整体风格和生态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在完成河道整治后发挥出更为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使得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的堤防工程在实现防洪功能的同时发挥出生态调节和沿河景观的重要作用。

1 生态堤防的含义

生态堤防主要指的是在堤防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通过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生物以及美学等的多学科的穿插运用在堤防的设计、建设中充分的循序自然环境的规律在充分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完成沿河堤防工程的设计建设。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全长约44km左右,沿河植被良好。因此在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的修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河段生态良好的优势,建设生态堤防。

2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修建了沿河防洪堤坝,由于修建年代久远且长时间缺乏良好的管理修缮使得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近些年来出现了多次险情因此需要尽快的完成对于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的整治,提高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保障民众的正常生活。图们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发展与朝鲜的跨境贸易通过构建坚实的防洪体系可以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生态堤防设计

3.1 生态堤防的设计及建设原则

生态资源是地球赋予当地的客观的生态资源。在生态堤防的设计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堤防工程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在实现防洪需求的同时做好河流流域生态效益的保护。在生态堤防的设计建筑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原则,生态堤防的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体现其防洪能力,因此在生态堤防的设计过程中要以河流的有效治理为主线,生态建设为主导,确保生态堤防能够取得较高的防洪能力。(2)生态原则,在生态堤防的设计过程中除了确保生态堤防的防洪需求外还需要做好沿河生态效益的保护,尤其是对于一些流速较高的河道需要降低河道的流速从而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以及河道周围环境的保护。在生态堤防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生态治水”思路与主线,在体现生态堤防防洪能力的同时在堤防周边构建适宜动植物繁衍、生息的良好环境,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3)体现良好的亲水性,在生态堤防的设计中通过设置相关的观赏和活性性的场所以便使得民众能够更好的从堤坝上欣赏堤坝周边良好的水景。

3.2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生态堤防的设计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地质构造稳定,沿堤线地下水中并未出现明显的断层且地下水位较浅。对于沿河所存在的砂壤土层和砂砾石层都可以作为新建的堤防工程的地基用以实现对于堤防工程的保护。对于建设中所使用筑堤料可以在堤防区河道内就近开采充分发挥生态堤防的建设优势,构建堤防、生态的有机统一体。

在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生态堤防的设计中,堤顶宽度设置为6m基座以上设1.0m高花岗岩石制栏杆,背水侧设30(高)×20(宽)cm花岗岩路缘石,并在堤顶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护坡从护脚至设计洪水位采用12cm厚连锁预制块护坡,本次设计桩号3+680m~4+751m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悬壁式挡土墙结构。在堤坝的生态设计中,对于堤坝施工中的水土保持问题:由于堤坝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堤坝周边原有地貌的改变和植被的破坏从而带来一定的生态问题。因此在堤防的生态设计中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堤防工程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此外在堤防整治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河道的行洪能力,以满足本区域堤防防洪需求。本河段地质状况复杂,周边覆盖的林地以及弯曲的河道对堤防工程的生态堤防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本段工程位于嘎呀河图们市曲水段右岸,工程治理总长度为7526m。其中堤防工程治理长度为4138m。堤防走向与现今河道走向相契合,在堤防的整治设计中除设计有堤防外还设计有涵洞5座、排洪涵洞4座。

在堤防工程的设计中从生态堤防的角度出发除了考虑到堤防的防洪能力外还需要结合堤防工程的经济性、可靠性以及城市的发展规划需求突出防洪工程在景观、城市生态保护中所发挥出的重要的作用等方面共同入手做好对于堤防工程的设计。在堤防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上主要选用的是生态连锁砖(连锁预制块)护坡。此方案充分考了到了堤防工程中对于防洪需求、河道及延河边生态、工程质量和周边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充分满足了生态堤防的需求,对于堤防工程中的护坡主要采用的是12cm厚生态连锁砖护坡,砼标号为C25、F200,下铺15cm厚砂垫层及无纺布,设计洪水位以上部分为草皮护坡,腐殖土厚度为20cm。相较于蜂巢约束系统更为适宜北方地区的生态及气候条件。在堤防工程的堤防结构上主要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挡土墙结构形似,在节省堤防工程建设面积的同时良好的保护了周边环境并将低了堤防工程的建设投资。同时针对堤防工程施工中所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将其分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等几个阶段来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措施的制定,其中在自然恢复期由于堤防工程施工已经完成,由于施工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强度大为降低,在这一阶段需要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采用植被覆盖、表土覆盖等的措施来减少因自然环境所引起的水土流失。此外还需要采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将治理措施与复垦利用相结合,从而在堤坝施工区域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植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

在生态堤坝的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生态堤防的边缘效应。在传统的堤防中并未对河流到滩涂到陆地这一完整的生态系统加以考虑,从而使得在堤防设计建设完成后将水生系统与陆生系统人为的加以阻隔,从而使得堤防建设完成后沿河湿地大量的遭到破坏、流失,沿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在生态堤防的设计之初就需要对上述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生态堤防的设计时协调好自认景观与人为景观的结构特性,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4 结束语

生态堤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体现堤防防洪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河岸生态链的完善,将堤防、河岸滩涂生态系统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得实现堤防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冬舟,陆惠萍,仓基俊,等.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库区生态堤防设计[J].中国水利,2013(14):26-28.

篇5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做法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一、流域概况

清水沟位于吴忠市利通区,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牛首山东麓东干渠南边,上游有黄羊子沟和扁担沟的洪水经东干渠上的泄水闸排入其中,清水沟由南向北流经利通区高闸镇、马莲渠乡、金银滩镇、巴浪湖农场、上桥镇,穿过吴忠市城区至古城镇党家河村流入黄河,沿途有86条灌溉退水沟道汇入其中。清水沟控制流域面积307.73km2,全长为27.3km,平均比降1/1309。入黄河口处高程1113.98m。清水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85.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00mm,多年平均流量9.04m3/s,实测最大流量87.3m3/s,年径流量2.85亿m3,水文特征为干旱,径流小,泥沙大,径流模数101万m3/km2,多年平均输沙量72.13万吨,年输沙模数2571t/akm2。

流域上游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土质疏松,易受水冲刷、风沙侵蚀。河道现状防洪标准低,缺乏控导设施,流域内发生的大洪水冲刷河道两岸,造成河道切向侵蚀,滑坡、坍塌时有发生,沿岸村庄、道路、农田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由于造纸企业随意排放工业污水,沿岸农村居民在沟道两侧堆放杂物、倾倒垃圾,挤占河道,使水流不畅,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破坏了两岸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城市形象。根据目前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清水沟治理工程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二、治理过程

1.规划目标

吴忠市利通区将清水沟治理工程纳入 “十二五”规划,提出依托宁夏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综合利用水利、交通、园林等因素,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打造“黄河金岸”,实现“滨河首善之区”的建设目标。

2、工程规划

工程设计按照沟渠路田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思路,在总体布局上,服从城乡防洪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农村段维持原河道河势不变,采取草桩护坡、生态草皮护坡,植树造林等措施对位配置,做到主沟修堤防,归顺水势, 固定河床,堤顶筑路,河堤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城市过境段采取干砌石护坡和城市绿化美化措施、在突出城市防洪作用的同时,又能体现“塞上江南”的“水文化、水环境”特色。

3.治理成果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清水沟治理实施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后,从2010年开始投资开工建设到2013年竣工,经历3年工程建设,完成河道清水沟治理工程计划治理清水沟26.6km,其中柳桩草土体护坡20.4km,干砌石护坡5.9km,浆砌石护坡0.3km,配套建筑物91座,新建防汛抢险道路20.71km。累计完成河道土方284万方,石方4.42万方,混凝土完成0.052万方,种树苹果、杨树、旱柳15.5 hm2,种草19.9 hm2,整个流域实行了闭合治理,形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三、治理成效

1.显著的防洪效益

工程的实施,使清水沟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较大程度地提高东干渠上游沟道泄洪防洪能力,改变沿岸地区防洪安全和31.4万亩农田的排水问题,减轻沿河7个乡镇18个行政村2.8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主要跨河桥渡建筑物因沟道泥沙杂物淤积而引起的安全隐患。项目实施后,拦泥减沙效率达 7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的2500t/(km2・a)降低到 500 t/(km2・a)以下。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 80%,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 30%提高到 64%,人工造林成活率达80%,工程完好率达90%以上。

2.可持续的生态效益

清水沟道工程的主要作用是排泄下泄洪水及农田日常排水。工程的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保证流域生态可持续稳定发展,减缓灌溉期灌区作物用水与湿地用水矛盾,对维持湿地的生态平衡,保护湿地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使工程区的地下水位得到降低,建立了地下潜水的排水通道。沟道排水带走水土盐分、防止土壤盐碱化,项目区的土壤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和治理,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3.社会共认的社会效益

清水沟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通过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使清水沟具有防洪、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满足了人们休息、交通、生活及生产需要。二是流域内各乡镇沿岸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交通道路、防洪安全、村容村貌等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四、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中小河流项目的顺利实施,2010年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发改、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小河流域治理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征地、拆迁筹措资金等工作,实施、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办公室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认真落实了各项安全责任,确保施工安全。

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治理

根据清水沟实际现状,规划农村河道整治应本着整治河道与改善环境相结合、近期应急治理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草桩护坡、草皮护坡、植树造林等措施,由过去单一的工程措施向以“预防保护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生物措施并举”的综合治理方向发展。使农村河道两岸成为沿河村民游憩、休闲、运动、亲水的空间。城市段过境段,坚持人水和谐理念,在堤防建设中融入景观建筑物,邻近城市的河道边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打造河岸绿色长廊,从河道两岸清淤向河道生态护岸,绿化、清淤、清障、管护并举的综合整治转变。

3、严格标准,强化监管

在工程建设中实行“四制”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项目实施责任书和安全施工责任书,委托自治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同时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督导、村民代表监督、群众直接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财政局、水务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施工段进行技术指导,全过程监督工程质量;监理单位实行全程监理,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坚决要求返工;项目建设涉及的乡镇组成由村民代表和农民用水者协会成员参加的监管小组,发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协调处理工程建设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依法清除行洪障碍

依据水法防洪法及河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河道管理范围违章建筑的排查登记工作,分清责任主体,制定清障计划,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责令设障责任者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并追究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起到以点带面的震慑作用。

5、加强河道污水治理

利通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会同环保局严格依照水法的相关规定,对排污口进行严格审查管理,加大对排污口的查处封堵力度,减少沿岸企业随意排放污水,满足河道生态性和人民群众安全性、亲水性、休闲性的综合需求。

6、建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

为保证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利通区积极探索中小河流确权划界的具体办法,创新中小河流建后管护模式,逐步建立中小河流管理的长效机制,明确利通区清水沟运行工程管理机构,由利通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负责,高闸镇、金积镇、金银滩镇、古城镇5个水利工作站根据乡镇行政区划分片负责各片区的建后运行管护。根据水管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核算工程年维修费为18.05万元,并将维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

清水沟治理工程的实施,提高了防洪标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危害,改变农业排水条件,发挥了应有的工程效益,但也存在着防洪标准低,工程治理措施不高、污水治理不够、水土流失态保护基础设施依然脆弱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切实抓好项目规划设计,搞好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城乡建设、人文景观等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切实发挥中小河流治理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大上游企业污水的严格监管,制定污水排放管理规定,三是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并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后期运行管护顺利推进。四是强化建后管理,逐步建立中小河流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河流治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结论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清水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对保护利通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造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清新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水城市奠定基础,形成一个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良性循环体系,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 城镇化 河道 治理 生态 保护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排水泄洪,护岸硬化。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开发土地而挤占河道,致使河道渠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臭水沟,水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河道治理在满足人类需求的情况下,应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

1.河道线型设计与自然河道相适应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用地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单调划一的形态。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顺应河势,因河制宜,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合适的。

2.河道断面设计与生物多样性相适应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但这样将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

3.河道护岸形式设计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相适应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目前很多设计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岸设计方法,如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这些结构的共同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但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

4.植物配置设计应形成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也为动物、水生物提卵场与栖息地。

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常水位以下的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滩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的河堤植物。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不仅要达到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层次感分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根据水位和功能的不同,选择适宜该水位生长的植物,并达到一定的功能。植物的配置应考虑群落化,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物种间应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体,在不影响行洪排涝的前提下,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形成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5.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生态系统的治理与保护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决策与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生态系统设计、治理与保护的方法,既能够满足防洪和景观需要,又能够保持生物多样性,达到人、水、生物和谐共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篇7

关键词 河长制;水生态环境;管理成效;问题;建议;天津市;南部四区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223-02

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流经天津市的一级行洪河道19条1 100 km,骨干排水河道109条1 890 km。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污水直排、雨污混流、污水处理不达标排放,严重影响了河道水质安全。同时,受生活习惯、历史因素等影响,河道沿岸居民随意倾倒垃圾、堆放杂物,造成河道堤岸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河道水生态环境健康和安全。

1 河长制实施情况

为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天津市积极探索并借鉴国内部分省市先进管理模式,2013年正式推行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即“河长制”。2015年,河长制管理实施全覆盖,大清河处负责南部四区(包括津南、西青、静海和滨海新区)一级河道6条260 km,区管河道40条645 km,总长905 km的考核任务。

1.1 建立组织机构

各区分别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河长制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建立了由“河长”负总责的责任制。

1.2 建立管养队伍,落实管护资金

西青、静海、津南等区均成立了街镇或环卫部门负责的河道日常养护队伍,负责河道的基本日常维护工作,保障河道环境卫生。管护资金方面,市级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补助各区堤岸水面保洁与水质保护工作,补助比例与考核成绩相挂钩。

1.3 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

按照市级考核办法和细则,各区制定了本区考核方案、实施细则和巡查制度等,明确了各部门管理职责、任务分工、管理措施等,落实到区、乡镇、村等和具体责任人。西青、静海等区建立了业务考核和绩效考核的考核体系,根据市、区级考核情况及打分成绩决定“以奖代补”资金补助,对考核不合格的河长进行问责,连续2次不合格的进行通报批评,考核结果优秀的“河长”年终进行奖励[1-4]。

2 初步成效

2.1 河道水质状况得到改善

2015年,南部四区纳管河道环境卫生达到优秀的河道长度由362.9 km增加到621.7 km,同比上升71.3%;感官水质黑臭的河道长度由265.6 km减少到85.3 km,同比下降67.9%。

2.2 重点河段部位环境有效改善

西青区结合清水河道行动建设,加大了全区污水管网建设,解决了李七庄街、精武镇和王稳庄镇的污水排放问题。2015年实施水环境治理,清理垃圾434.2 m3,打捞漂浮物260.2 m3,河道水质环境整体有较明显的提升。

静海区针对环境较差的子牙镇、王口镇、大黄庄等沿河村镇,积极协调乡镇实施专项治理工程。筹措资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共清理垃圾3.45万m3,水面漂浮物2 000 m3,柴草垛500余个,使多年积存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彻底根治,沿河老百姓拍手称快。

2.3 长效管理得到落实

各区均建立了长效管理制度,如西青区9个街镇成立了水利站或街道环卫部门负责的10~15人的河道养护队伍,静海区组织各乡镇组建了156人的保洁队伍,负责河道日常保洁和管护。

2.4 合力共管的效益已初步显现

各区以水务部门为主体,以环保、市政部门为支撑,开展区域内截污治污工程和污水厂网建设,河道水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在加强河道的整治与管理上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长制推行时间不到3年,仍处于摸索时期,在管理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水生态环境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相关成员未全部参与工作,职能作用也未充分发挥。二是河道保洁工作不到位,保洁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三是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资金不足,经费缺口较大。四是部分河道仍然有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截污工作不到位。部分河道水质问题仍然突出,涉及到跨省市界、区界河道因上下游协调不畅,污水下泄污染问题突出。五是沿河道路、企业、居民集中区等成为河道环境维护的重点,针对河道治理的顽固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同时部分街镇缺乏垃圾处理规划,垃圾的收集、运输与处置脱节严重[5-7]。

4 建议

河长制是河道管理新阶段的重要措施,对于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意义显著,并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河长制能够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加大河道水生态环境管护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河道整治和水环境改善。针对目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以推动“河长制”河道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作用。一是地方官员担任总负责人能够起到综合协调的作用,整合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各部门的力量,避免各部门在工作中相互推诿、掣肘,直接提高水环境管理与保护的效率。二是应将治理与管理相结合。以管理促进治理,以治理深化管理,形成河道管理的良性循环。三是建议因地制宜采取管理策略。应结合河道的具体特点,制定可行性高且特色鲜明的河道管理方案,同时充分考虑地区发展与人文环境需求,彰显河道特色亮点。四是建议加强专业化培训,树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理念。培养一支专业化河道养护队伍,提高水生态环境管理水平。

5 参考文献

[1] 张嘉涛.江苏“河长制”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水利,2012(12):24-26.

[2] 谢帆,于斌,鲁刚.天津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河长制”管理新模式浅析[J].海河水利,2014(4):38-39.

[3] 王书明,蔡萌萌.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河长制”评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8-13.

[4] 任敏.“河长制”:一个中国政府流域治理跨部门协同的样本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3):25-31.

[5] 李耀祖,安艳玲,陈梦瑜.“河长制”实施地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现状调查及评价:以贵州普定县为例[J].贵州化工,2012(6):36-39.

篇8

关键词:畜牧业;污染防治;治理

中图分类号: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05-03

随着天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津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对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求,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掌握天津畜牧业发展和污染治理基本情况,特选择代表性区县和有关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设计了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情况调查问卷,调查范围涉及8个区县,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2份;设计了有机肥厂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份;走访了市畜牧局粪污治理办公室、市农业局土肥站、5个区县的粪污治理负责部门、22个养殖场(其中蓟县13家、滨海新区2家、西青2家、静海4家、武清1家)和2个有机肥厂(蓟县1个、西青1个)。

一、天津畜牧业污染防治基本情况

(一)针对规模化养殖场实施粪污治理工程

1.纳入粪污治理工程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占46.9%,畜禽数量占75%左右。2013年天津实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市级财政投资3.8个亿,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718家河道附近规模养殖场粪污进行综合治理。按计划,2013年治理160家,2014年治理265家,2015年治理293家,在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718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粪污治理工程。2013―2015年纳入粪污治理的规模化养殖场数量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46.9%,畜禽养殖数量占规模化畜禽养殖数量的75%左右。在完成河道附近718家规模养殖场治理基础上,水务局河道清理办又选择了河道附近的300家畜禽养殖场,计划于2016年进行污染治理。治理对象以规模养殖户为主,其次是养殖合作社(小区),养殖企业较少。例如,静海粪污治理的69个规模养殖场,养殖户48个、合作社16个、养殖企业5个。但养殖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大,粪污治理力度强,种养结合也较好。

2.治理重点地区为环城四区以外的六个区县,治理畜禽重点为生猪、奶牛、蛋鸡和肉鸡,治理顺序由大牲畜到小畜禽。纳入粪污治理工程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在100家以上的有宁河区、蓟县和武清区,分别有169家、143家和139家;50家以上100家以下的有宝坻区、静海区县、滨海新区,分别有79家、69家和67家;处于环城四区的北辰区、西青区、东丽区和津南区粪污治理的养殖场数量相对较少,分别有30家、19家、2家、1家,这四个区总计52家。治理畜禽种类重点为生猪、奶牛、蛋鸡和肉鸡,涉及的规模化养殖场分别有346家、142家、133家和76家,治理的肉牛和兔子规模化养殖场少,分别有19家和2家。粪污治理顺序上由大牲畜到小畜禽。奶牛是粪污排放最大的牲畜,天津市2013―2015年纳入粪污治理工程的奶牛场142家,占全市151家奶牛养殖场区的94.4%。

3.粪污治理模式为种养结合,其中种养一体占比达98.75%。环保部主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模式有种养一体、生态养殖、循环利用、沼气工程、污水纳管和达标排放六种模式。目前天津没有推行达标排放和污水纳管模式,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模式成本高,例如,达标排放由环保部实行在线监测,养殖企业不易接受和实行。在六种模式中,种养一体是目前天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的最主要模式。纳入粪污治理的71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中实行种养一体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循环利用模式和沼气工程模式的分别为709家、8家、4家和2家,占比分别为98.75%、0.42%、0.56%和0.29%。

在种养一体模式下,根据本地区养殖特点、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按照产生污水的水质水量,天津积极探索不同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模式。奶牛养殖场主要有奶牛牧场循环利用处理模式和奶牛小区的一体化处理模式;生猪养殖场主要有大规模猪场深度处理模式、中等规模猪场生态治理模式和小猪场三级沉淀模式。

粪污治理实行种养一体化模式的养殖场,粪污去向主要是还田。一是堆沤腐熟制肥自用,很多养殖户有一定的承包地,是粪污消纳的场所之一。二是销售。在销售地域上,以当地销售为主,也有少部分售给周边的外地。由于粪便的特点,再考虑运费支出,不易远途运输。据调查,在粪便销往的外地,静海和汉沽主要是河北省,蓟县主要是河北和北京。销售渠道方面,有的直接卖给用户,有的卖给中介。销售后的用途主要是用于设施农业(蔬菜等)、制作有机肥、制作蕈菌栽培基质、制作蚯蚓养殖基质等。

(二)加工成有机肥是畜禽粪污深度资源化的最主要方式

1.目前天津共有47个有机肥厂,年产能50多万吨。天津市有机肥生产起步于1998年,据市土肥站提供的统计资料,截至2013年共有38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年产能为30万吨左右。为促进天津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进一步上水平,2014年天津市畜牧兽医局、财政局重点扶持基础条件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高标准商品有机肥生产基础设施,打造延伸粪污治理的有效载体和引领商品有机肥发展的行业龙头,有13家有机肥厂获得财政补助,其中,改扩建4个,新建9个,全部建成后年产商品有机肥26万吨。

2.大部分有机肥建有养殖场,粪源自给率高。对2014年财政补助的12个有机肥厂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9个有机肥厂建有养殖场。12个有机肥厂中,粪源完全自给的8个,其中自给量最大的是天津市绿地源有机肥有限公司,达到7万吨,完全外购的3个,其中外购量最大的是天津绿之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到8.8万吨,自给和外购结合的1个,是宁河多多农家畜养殖有限公司,其中自给为2.6万吨,外购为1.4万吨。

(三)粪污治理取得显著生态效益和一定经济效益

天津粪污治理取得一定成效,通过提升养殖场硬件水平,集成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畜禽养殖环境和养殖户生活环境均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显著。据对调查问卷结果分析,92份填了生态效益情况的调查样本中,认为治理工程有明显生态效益的89份,占96.74%,认为治理工程没有明显生态效益的5份,占3.26%。粪污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污染排放减量化。据监测数据分析,预计减少重污染废水排放量约200万吨/年,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悬浮物(SS)去除率高达90%,氨氮去除率达到70%,有害物的排放量明显减少。二是水质污染状况好转,地下水污染情况改观。纳入治理工程的718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大都位居于河道旁,通过实施粪污治理工程,有效控制了周边河道水质污染事件高发态势。三是提高空气质量。通过治理,粪便的存储真正达到防渗、防漏、防雨,能有效改善养殖场周围的空气质量。

二、天津市畜牧污染防治的对策

(一)加强粪污治理的全程和全范围服务,特别注重对散养户的服务

1.加强治理设施设备使用和维护方面的培训服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104个规模养殖场,需要服务的有47个,其中需要服务但没有提供的有20个,需要服务又有相应服务的有27家;不需要服务但有服务的有10家,不需要服务又没有服务的有47家。需要提供服务的畜禽种类中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均有涉及,要求服务的内容大多是治理设施设备使用和维护方面的简单内容。

2.加强畜禽粪污运输销售服务。经过治理的养殖场粪污最终要资源化,回归农田。从使用上看,目前粪污的去向有自用和销售。目前粪污销售的养殖场很多,据对106个养殖场的问卷调查,粪污完全销售和部分销售的养殖场有79个,比例为74.53%(如下表所示)。

为适应粪污通过销售实现资源化的需要,目前在西青等地自发出现了一批年龄在40岁左右的畜禽粪便销售专业户或经销商(俗称粪贩子),每个经销商有各自的粪污收集和贩运范围,养殖户按年、按车或养殖量确定粪便价格,粪贩子从中赚取差价。粪贩子既为寻找到就业机会和增收来源,也为畜禽粪便资源化提供了便利,减轻了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提高了粪便的利用价值,增加了养殖户收入。但因运输工具落后,运输距离较短,一般不超过50公里,路上还易产生渗漏、交通罚款和安全等问题,尤其是一辆车装几个散养户畜禽粪便,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建议加强对粪污运输的支持,例如,配备防渗漏的专用自动装卸车,可以提高畜禽粪便处理的及时性,扩大畜禽粪便的销售半径,增强粪污消纳能力,促进粪污的资源化,减少或避免路途上的渗漏,提高运输人员行驶的安全。

3.加大对散养户粪污处理的服务力度。虽然对散养户在畜禽规模和养殖方面不予支持,但考虑到散养户将存续很长时间和污染点多的实际情况,在粪污治理和资源化方面政府要给予一定支持。一是按国务院“水十条”规定,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二是专门配备服务于散养户的粪污运输工具,减轻散养户粪污的污染和防止畜禽疫病交叉传染;三是为散养户提供环境清洁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例如,在夏季炎热季节对散养户畜禽养殖场所进行集中灭蝇、消毒等环境清洁服务。

4.加强粪便养分综合管理和粪肥施用技术的培训服务。1999年3月美国农业部(USDA)和环保局(USEPA)联合“畜禽养殖国家战略(Unified National Strategy for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s)”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制定和实施CNMP,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不强制实施,自愿行动。美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由美国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NRCS)管理,综合考虑农作物对氮或磷的需要量、粪便中氮磷供应量,据农作物养分需要,计算畜禽饲养量,根据畜禽粪便氮磷供应量,确定施肥所用农田面积,使种养真正有机结合。目前,我国江苏等地已在探索粪便养分的综合管理。

实行种养结合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利于增加种植业经济效益。但如果畜禽粪便还田利用不当,会造成作物减产,水体污染和公共卫生威胁。要加强对农民施用粪肥技术的培训、指导服务,促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发展农牧结合。

(二)完善和落实粪污治理政策,加强粪污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加快区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1.完善和落实粪污治理政策。一是对粪污治理设施设备严格执行农业用电政策,降低粪污治理的运营成本;二是制定有机肥生产和使用方面政策,参照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对有机肥生产企业和施用有机肥的农户给予一定补贴;三是在饲料基地建设项目扶持上,优先考虑有可消纳本场粪污的土地,实现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养殖场;四是加大对牧场沼液还田施肥设备购置方面的投资支持。

2.加强粪污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加强粪污治理技术的研发,开发减轻养殖户粪污处理的劳动强度的粪污处理技术和病死畜禽尸体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技术。

3.加快区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从生态文明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年底印发了《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依托养殖场、屠宰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乡镇畜牧兽医站等建设病死畜禽收集网点、暂存设施,同时鼓励建设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场。要加快蓟县、宝坻、静海、武清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和相关乡镇区域性收集暂存点的建设。

(三)完善污染防治有关制度和标准,加强对粪污治理的监管

1.制定畜牧业准入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建场必须报批,要获得环境许可。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大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针对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加工企业必须达到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现有养殖场工艺、设施不合理的要逐步改造。

2.由环保部门牵头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10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农牧主管部门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环保部门要牵头编制天津畜牧业污染防治规划,明确天津畜牧业污染综合治理率目标和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目标。

3.制定抗生素和有机有害物质使用标准,加强对粪污检测和还田的风险评估。针对畜禽养殖场滥用抗生素和粪污存在有机有害物质等情况,要制定养殖场抗生素和有机有害物质使用标准并加强监管。不同国家的相关机构均提出要强化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2011年11月,欧盟呼吁成员国确保抗生素只能作为处方药,并加强对耐药性病例的追踪和报告。2012年初,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表示,要禁止养殖牛、猪、鸡和火鸡的农场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另外,要加强对粪污检测和还田的风险评估。将畜禽粪便、污水、沼渣、沼液等用作肥料的,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农田,污染环境和传播疫病。要出台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加强风险评估。

4.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管,特别是环保部门的监管。一是加强区县畜牧主管部门对粪污治理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监管,如环保工程容积、工艺、治理效果等方面技术指导和监管。二是加强环保部门对污染防治的监管。主要是对新建、改扩建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配备情况和粪污治理工程验收合格后的养殖场治理设施利用情况的监管。国务院颁布的“水十条”明确规定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2015年10月的《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也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应当同步建设畜禽粪便污水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篇9

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区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河沿岸无证采砂,造成植被破坏和矿产资源浪费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矿业权市场转让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存在为难情绪,对个别企业越界开采及擅自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不够。

全区矿业开发活动基本实现了依法有序。目前矿山企业采矿许可证持证率100%资源补偿费征收面100%矿业权市场得以进一步规范,几年来区认真开展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的整顿工作。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得到进一步遏制。

二、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整顿工作安排

(一)加强认识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针,深入贯彻《矿法》依法行政、依法治矿,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培育好采矿权市场,促进全区矿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推动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治理整顿的内容

1成立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

2坚持依法行政,监察矿管科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培训和学习。推动政务公开,严肃查处地矿行政管理人员的越权、失职、渎职、行为。

3遏制无证非法采矿现象的反弹势头,重点对无证采砂行为进行逐户排查。加大对无证采矿和越界开采行为的治理,对河道无证采砂行为按国土资源部《关于清理整顿河道采砂的紧急函》要求,做到发现一处查处一处,不留死角。

4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采矿权人在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土地、生态环境及地址遗迹、自然景观的破坏和污染。对以往采矿造成的土地、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要本着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予以解决。

5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力度,对拒不缴费的单位和人员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强制执行。

(三)治理整顿的重点

1矿种:河砂、砖瓦用粘土、矿泉水。

2重点区域:略。

3重点内容:无证采矿、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破坏环境等。

(四)治理整顿的时间、步骤及要求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施工;生态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在河道工程中的应用,利于提高施工效率,也保证了施工的生态效益,在进行实践分析过程,要明确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应用的原则,要重视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科学的进行创新研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应用技术水平,也利于全面保证河道建设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原则

在生态护坡技术使用过程中,立足特定环境,以各类动植物为对象,提高对其固定的重视程度,更为高效地应用生物护坡系统,尽可能实现防洪排涝效果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有效应用生态植被根部系统,充分发挥其稳定性,以此丰富土壤养分,及时加固坡体,降低成本,并且形成具有较强可观性的景色,不仅治理河道,而且通过应用生态护坡技术,提高河道价值。在一些国家中,护坡技术已经取得较大成果。不过,我国尚且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存在较多问题,当设计生态护坡的时候,应该注意五方面的内容。第一,在生态设计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附近植物,紧密联系河道建设,分别以植物生长和环境为对象,提高对两者关联的重视程度,当进行生态护坡设计时深入思考植物需求。第二,当设计生态护坡时,应该密切关注护坡,加强对其渠道以及堤防作用的思考,通过生态设计实现成本降低的目的。第三,当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提高对环境美化的重视程度,为生态护坡提供重要保障,不仅使其达到刚建要求,而且实现环境兼容,尽可能将景观效果发挥到最大。第四,全面、深入探析水文水位,了解与掌握附近植物状况,确保所选择的植被可以适应当地环境。第五,以护坡生态系统为对象,选择与之相符的植物,充分分析经济效益,达到观赏人员所提出的亲水需求。

2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2.1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

在大量河道护坡施工过程中,往往进行植被护坡,以此达到生态护坡的目的。具体操作位为:将一定数量的水泥以及混合料等加入到多孔混凝土中,再结合保水剂,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集为一体,从而服务于植被生长,供给充足水分,加强土壤和岩石的连接性,由此对土壤内部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其抗冲击能力。在植被型生态保护过程中,能够为河道治理提供帮助,起到防水作用,适当改进与完善土壤现状,降低植被死亡率,避免土壤被侵蚀,采用此类混凝土护坡,为水土提供有效保护,缓解水土流失现象。在生态护坡保护过程中,应该在河道附近增加一定数量的植被,以附近生态实际情况为依据,确保生态环境和护坡技术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以此探究生态砖,利用嵌固方式,创造该技术所需的良好条件。当实施植被生态混凝土护坡的时候,第一步可以利用联锁式砌块技术,提高不同生态砖的镶嵌能力,由此防止它们移动。在铰接式砌块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合理应用绳索,以此设置连锁式矩阵,以生态砖为对象,采取高效护坡方式,从而使其更加贴合地面与坡面,确保生态性,并让护坡技术更加适应,增强护坡计划抗冲击能力,尽量防止水土流失。

2.2采用土工材料的生态护坡技术

针对此种方式而言,即当进行生态护坡时,密切结合喷塑金属网和碎石型种植土壤,优化护坡结构,提高它的抗腐蚀能力,建造成复合种植基。并且通过应用该方式,能够服务于河道附近植物,为其创设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该方式的实用价值比较高,在诸多施工环境中均可应用,即使是水流较快的河道同样可以。当开展河道生态护坡施工的时候,能够与土工以及草皮充分结合,以此形成土工格护坡方式以及土工往垫护坡方式。在加工过程中,应该利用相关材料,将聚丙烯等和碎石集为一体,通过高分子材料,充分结合网垫和种植型土壤,而且将一定数量的草籽撒于其上,以此形成全新复合型种植基。就网垫结构而言,在多层网结构基础上,有效利用热熔焊这一方式,以此连接不同网点,由此经由网状空间,进一步稳固基土。网垫以及网格的应用对植被生长非常有利,能够为其创设良好发育空间。

2.3采用植物固土法的植被生态护坡技术

当使用生态护坡技术时,能够发挥不同方式的作用与功能,主要是治理河道以及提高生态稳固性等。而植物固土法的利用率最高,通过应用植物根系,加固土壤输送氧气,降低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率,优化原油土壤,使环境建设更为有效。所以,当选择植被时,应该确保其具有发达根系,以当地生长条件以及项目成本为依据,选择最为合适的植被,深入勘察待栽区域,了解其植被条件,明确植被生长所需养分,以河道护坡要求为依据,并结合相关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植物。当选择植被的时候,应该深入探究其抵抗力,详细考虑景观搭配,不仅需要确保其实用性,还需要保证其经济性以及美观度。以生态护坡植物为对象,维护其多样性,提高它们的抵抗力,将生态护坡计划落到实处。

2.4制定修复计划,构建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因为我国地域区别非常大,所以水土流失同样差异较大,当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应该以当地实际需求及其特色为依据,在针对性较强的前提下进行落实。通过借鉴现阶段的经验可以发现,应该以水土流失具体情况为依据,采取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当地土壤条件等为依据,选择并种植合适的植被,同时需要有效协同植物系统,为植物体系提供重要保障,构建多元化生态系统,让水利工程在更大限度上获取效益,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人工成本以及经济成本。应注意,在自然界中势必存在生态修复,此为一个现实状况,所以以水利工程为对象,当进行生态修复时,应该深入勘察原有生态体系的基础上尽全力模拟,提高模拟的针对性,在最大程度上还原自然过程,从而强化生态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