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安全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安全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运输安全报告

篇1

这深入贯彻落实桦南县运管站关于2019年全县交通运输企业安全会议的指示精神,吸取事故教训,落实安全责任,强化防范措施,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当日立即召开了安全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成立了由张立友校长为组长,教练长史冶刚为副组长的安全检查领导小组。并召开了全体员工安全会议,认真传达了文件精神,周密部署了安全生产自检自查方安,会议当天立即对全校各岗位展开了拉网式、地毯式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

1.教职业工——岗位自查

2.各部门——内部复查

根据通知精神,此次活动认真检查了安全责任和制度落实情况、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情况、落实安全责任和隐患整改情况、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情况。各环节逐一排查。全校安全流程重新进行了梳理。具体情况如下:

一、安全制度和责任的落实情况

全校的安全管理制度备案存档工作完整,各制度健全,应急预案完整 ,演练可行,各项操作规程完善,全校职工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内容。

层层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二、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

根据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我校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达48学时,每月不低于4学时的安全培训,超过了标准 要求。严格执行安全委员会会议每季度如开一次。

三、应急预案的修订

应急预案质量的好款,直接影响结果。所以我校每年对应急预案的内容均会进行充实、完善,今年在内容充实上力求周密设计、贴近实际的特点。

四、车辆的安全管理

对所有驾校车辆包括学员接送班车、教练车、公务用车等进行了全面检查,所有车国内手续齐全、均定期进行车辆维护,下发训练日志教练员人手一册要求认真填写。做到出车,练车、收车有记录。坚持出车前车辆清洗、日常检查和维护,收车后车辆集中地点存放,不得使用教练车当交通工具或挪为它用。

五、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

篇2

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科学指挥调度,把汛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做得更好。实现“汛期交通运输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的工作目标。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汛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成立交通运输局汛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三、责任制度

把汛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里,做到严阵以待。一是建立健全汛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和联动机制;二是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公路抢险应急处置工作;三是指导各乡镇做好辖区汛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抢险的处置工作,帮助协调解决汛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技术要求,实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四是落实汛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检查巡视制度,把预防工作责任到人;五是督促、检查汛期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应急工作落实情况。

四、防汛物资的准备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是管养的干线公路,以管养的路段为单位,成立汛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抢险队伍,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并按照防灾工作要求和实际情况,提前准备防灾工作车辆、机械设备、救灾物资,做到“早准备,早检查,早预防“,确保灾害发生后,抢险物资能及时到位,以最快速度抢修通车。二是衔接各乡镇(街道)管养的乡村道路,由交管站组织辖区村干部、群众及乡村道养护人员,成立乡村公路防灾抢险应急队伍,由交通局指派技术人员指导、协调抢险工作。

五、监测和预报

(一)进行检查,彻底清除隐患,提高汛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防灾能力。

在主汛来临前,对管辖的道路、桥梁进行安全隐患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危桥、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采取有效的加固维修措施及制定汛期应急方案,并做好监测和预警工作,发现险情,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坚决杜绝各类公路重大事故的发生。(二)加强对道路日常巡查工作,高度重视主干线公路的防灾工作。对于辖区公路、桥梁、高填方、高边坡、泥石流、大滑坡、大塌方、飞石、沉陷路段以及其它危险行车安全的路段,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当水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执行24小时派人值守,并立即组织抢修或修筑临时便道、便桥,尽一切可能确保公路运输安全通行。(三)抓好重点工程施工现场的防灾工作,提前将临时设施、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转移到安全地带,确保安全生产,安全防灾。特别是在河段施工的项目,要进行详细的防汛检查,尽快把施工人员转移到安全地段,完成施工单位制定防灾预案并督促落实,确保施工人员和物资安全。(四)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指派专人了解天气预报,及时掌握雨情、汛情,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六、值班和报告制度

篇3

近日,作为交通运输部第一批PPP示范项目,G1611线丹锡高速克什克腾至承德联络线――克什克腾(经棚)至乌兰布统(蒙冀界)段高速公路PPP实施方案经赤峰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赤峰市交通运输局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项目社会资本投资人,并与其签订投资协议,项目公司章程已编制完成待签订,特许经营投资协议正在编制。该项目全长约99公里,总投资58.8亿元。本项目立项前的支撑性文件除环境影响报告外均已通过,生态影响专题报告已通过自治区环保厅技术审查及厅长办公会议审议,环境影响报告自治区环保厅于5月13日正式受理。待支撑性文件齐备后,工可研报国家发改委批复,两阶段初步设计报交通运输部批复,施工图设计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批复,争取该项目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

据了解,2016年,全区重大公路建设项目37项,包括续建项目29项,新开工项目8项,建设规模4223公里。其中,高速2209公里、一级918公里、一级一幅1088公里、二级8公里,总投资1390亿元。2016年全区重大项目计划完成投资460亿元。目前,自治区续建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已全部复工,截至4月底,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30.5亿元。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加快推进包括绥满高速海拉尔至满洲里公路、二广高速联络线苏尼特右旗至化德高速公路、丹锡高速联络线经棚至乌兰布统(蒙冀界)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包头至东胜公路4个高速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和勘察设计招标、勘察设计工作。目前,计划新开工项目中,S31大饭铺至龙口现正在进行施工招标,G302线三岔至阿尔山正在准备进行施工招标,阿力得尔至三岔已经开工建设。

为加强项目组织调度和督查活动,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组织开展2016年在建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计划编制工作,按照季、月、旬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个施工单位,加强生产调度,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同时,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针对重点建设项目,建立月报告、月调度制度、月通报制度。2016年1月24至30日,由厅级领导带队组成6个督查组,开展了厅级领导联系盟市和公路建设对口重点项目督查工作。4月29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区重点公路、街巷硬化及农村公路工程建设督查工作的通知》,组成6个督查组对重点公路建设程序、建设管理、建设市场管理等方面进行督查,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篇4

一、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分析

(一)交通运输稳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发展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国内有效需求逐步释放和改革开放深化推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稳步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持续旺盛的趋势不会改变。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预计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将是2010年的1.5至2倍。为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便捷出行更高的要求,国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力度不会变。2014年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中央明确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交通运输稳发展依然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支撑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在发展思路上要“换脑”,在增速上要“换挡”:一是中央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落实到交通运输改革发展中,长期以来片面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发展的观念必须加以扭转,把投资和力量尽快转到优化运输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整体效能、改进提升运输服务上。二是关系交通运输发展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优势相对减弱,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刚性制约明显增强,交通运输粗放型增长将难以持续。三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规模已难以保持前些年的发展速度,而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转型升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当前交通运输发展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突出表现在:城乡和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还比较薄弱,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客货运需求日趋旺盛、多样性明显增强,但运输结构不合理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公路承担长距离、大运量物资运输的比重过大,铁路、水运仍然是短板,运输服务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重建设、轻养护、轻管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场站管理、信息服务等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改进和提升服务品质还需要下更大功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交通运输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过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债务风险不断积累,交通运输发展环境客观上倒逼我们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三)交通运输深化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突出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交通运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什么、怎么改还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善做善成。中央强调,做好2014年工作,最核心的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扎实推进,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注重实效,取信于民,这些是我们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在深化大部门制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突破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随着改革创新的推进和深化,长期积累的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会显现暴露,我们要清醒认识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

(四)交通运输惠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交通运输是着力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之一,以改革促民生改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部分执法人员吃拿卡要、执法不公,少数窗口单位服务态度简单粗暴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社会和群众对此意见不小。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兜住底线、补齐短板,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改进政风行风,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群众满意交通,将是深化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检验。

二、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

综合分析形势任务,立足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服务好“两个百年目标”,部党组研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

第一,加快发展综合交通。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要义是坚持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与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相适应,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运输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核心是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出发,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需求,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建立完善与综合交通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物流效率和整体效益;关键是通过综合交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优化交通运输主要通道和主要枢纽节点布局,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第二,加快发展智慧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智慧交通,要义是坚持面向发展、开放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水平的提升;核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交通运输生产力;关键是完善全行业开放协同创新机制,注重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水平,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创新发展。

第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加快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发展绿色交通,要义是坚持政府主导、法规约束,示范引领、制度创新,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关键是在规划、建设、运营、养护等各个环节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土地、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第四,加快发展平安交通。防止目前阶段安全事故“不可避免论”,牢固树立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服务民生的最大前提,也是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发展平安交通,要义是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特别是基层和一线,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并不断拧紧螺丝扣,把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守住安全是底线、安全是红线的思想防线和责任防线,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核心是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焊牢企业主体和行业安全监管的责任链,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对有章不循、有章不依的问题不放过、严查处,切实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一线、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关键是坚持常、长二字,夯实基础、补强短板,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打折扣、不走过场,确保安全监管全覆盖,安全隐患零容忍,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交通运输持续安全发展。

总之,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通过“四个交通”的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公众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更加舒适满意,为实现交通运输强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重点改革为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根据交通运输部有关职责调整的规定要求,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BOT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要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要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

篇5

1.财务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中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将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输信息进行集中化处理并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进行统一集中到交通运输部,便于宏观调控以及财务的监控与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一般财务信息管理会集中财务信息建设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分为财务活动与业务信息的子系统,财务信息管理的子系统以及行业的财务决策信息管理子系统。收集交通运输行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与加工,传输到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信息安全的保护。

2.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建设需要的重要行业部门,在发展与建设中国家政府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与规范。财务管理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规范运输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与保护。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于运输行业的采购进行管理;对于运输行业的资产进行规范与统一化管理,对资产的构建与使用进行财务信息的管理与规范;完善行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加强对运输行业的资金预算以及资金使用安排进行跟踪管理,加强财务监控与管理,便于信息化建设,推进财务信息的态势分析与监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部门预算的编制进行质量的监控以及执行状况的考核。

二、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具体的财会管理工作是由交通运输行业的财会人员来具体执行相关的事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需要财会人员具体实施到工作项目中。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首先需要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的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例如,在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针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部门制动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的培养计划,为财务管理部门培养一种稳定的财会队伍以及财会人才奠定基础,也促使交通运输部管理更加科学,更加适应现代交通行业的发展要求。财会专家总结分析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定期给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具体事务的处理能力。

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对行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还需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财会人员相关资料输入财务信息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对管理部门的财会人员的工作开展以及专业水平等进行跟踪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来详细了解财会人员的成长情况以及工作能力,这样子在人员培训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针对财会人员的短板进行针对性培训,进而提高相关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培训,强化财会人员的信息建设以及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并应用到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而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加强与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

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财务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在财务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需要加强财务管理,这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与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管理能力。例如,我国某省的交通运输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紧密结合该省的交通运输运营实际情况以及该省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分析该省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信息系统建设上存在的不足,财务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建设水平,将该省的交通运输在财务管理上各个财务管理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收集与处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该省的财务预算、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流动等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与收集,并存储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在财务实践工作中出现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处理措施等要及时收集并集中处理,及时对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处理,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准确性,促进财务工作有效开展与进行。

在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需要将交通运输行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集中管理,财务信息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在财务上信息的集中化,逐步形成财务结算、财务的核算、财务运转的监控、财务信息的分析与管理等一体化,建立财务信息的分享平台,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在财务信息上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行业的资金运用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资金安全性。另外,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还需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对行业的收支状况进行及时记录与分析,为交通运输部门的管理者以及政策的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提高管理能力以及决策水平。

3.优化内部监控与管理,进一步强化财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与管理中进行财务的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财会部门的内部监控与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强化财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在交通运输财务管理部门中会建立专业的会计报表,主要是由财会部门的会计人员来完成会计报表的制定。在报表中主要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在发展与运营中的一些财务信息进行公示与报告,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会仔细收集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收支情况、资金的流动情况、核算、固定资产的信息等,尽心内部信息的收集与集中,完善财会信息,促进财会信息化建设。内部财会监控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控制交通运输部门的成本支出,节省运营资金。如可以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采购项目进行集中化管理,将采购项目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中,及时监控信息,对采购项目进行专业的财会评估后再进行相关采购项目可以降低行业发展成本。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交通运输;能耗强度;碳排放;测算方法;江苏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30

中图分类号:F206;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1-0139-06

Calcul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ology of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OUYANG Bin1,2,FENG Zhen-hua2,LI Zhong-kui2,BI Qing-hua2,ZHOU Ai-ya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81;

2.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ology recommended by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based on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statistics in China, a practical calculation 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provincial transport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s proposed.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f transport industry from 2005 to 2012 in Jiangsu Province were empirically calculated, and the main feature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otal amou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the proportional structure of various transport modes and energy types, and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And finally,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low-carbon transport development were conclusively put forward, including reducing the energy and carbon intensity as the focus, breaking through the highway freight transport as the key, optimizing transport structure and giving priority to urban public transport development as a strategic choice, developing clean and low-carbon energy as an important way.

Key words:transport;energy intensity;carbon emission;calculation methodology;Jiangsu province

1 问题的提出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2010年全球交通运输能耗总量为24.10亿吨标准油,占比27.5%,仅次于工业能耗量<sup>[1]</sup>;交通运输二氧化碳(CO2)排放总量为67.5亿吨,占比22.3%<sup>[2]</sup>。交通运输碳排放已成为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的重要部分,同时由于其增速较快,交通运输部门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sup>[3]</sup>,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目前,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领域的研究<sup>[4]</sup>。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能耗和碳排放测算,包括全生命周期法、碳足迹消费模式法等[5,6]。龙江英运用全生命周期法测算了贵阳城市交通体系碳排放状况<sup>[7]</sup>。吴开亚等根据IPCC清单指南报告,测算了2000~2010年上海市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sup>[8]</sup>。二是交通运输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评价分析。张陶新和曾熬志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1995~2010年中国28省市的交通碳排放的分布特征<sup>[9]</sup>。三是交通运输能耗状况预测。IEA等机构开发了交通能源研究模型<sup>[10]</sup>。张陶新使用协整方法对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进行了预测和情景分析<sup>[11]</sup>。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认为,交通部门将成为未来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sup>[12]</sup>。四是交通节能减排途径探索。Chapman研究认为,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是实现可持续交通的重要模式<sup>[13]</sup>。蔡博峰等针对交通模式、燃料类型、发动机效率等提出系统减排方案<sup>[14]</sup>。Loureiro等对西班牙交通减排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低碳燃料是较好的公众可接受方案<sup>[15]</sup>。

已有文献表明,能耗和碳排放的科学测算对于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能耗基础数据缺乏,目前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的交通运输碳排放测算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科学有效的计算方法。因此,本文在既有文献基础上,以省级层面交通运输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口径“大交通”,研究提出适合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际和统计基础的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测算方法。另一方面,研究组赴各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座谈,获得了大量各级统计部门和交通部门统计监测以及各类交通运输企业调研数据,为微观细致的测算与评价奠定了良好数据基础,可为低碳交通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

江苏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省份<sup>[16]</sup>,同时也是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试点省份<sup>[17]</sup>。基于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研究建立省级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测算方法,并开展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其发展规律和特征,并得出政策启示。

2 研究方法

2.1 交通运输能耗量测算

目前,我国水路运输、港口、铁路、民航的能耗统计体系相对较为健全、可靠,通常可直接获取。但对于公路运输、城市客运领域因长期缺少可信的基础数据,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式(1)或式(2)进行测算:

EC1=∑i,j,kVNi,j,k・ATDi,j,k・FEi,j,k(1)

EC2=∑i,j,kATT・SPi,j,k・ATDi,j,kAPi,j,k・FEi,j,k (2)

式(1)、式(2)中

EC表示车辆能耗量;

VN表示车辆保有量;

ATT表示人均出行次数;

SP表示出行结构;

ATD表示平均行驶距离;

FE表示车辆燃油经济性;

AP表示平均载客人数;

i代表不同运输方式,包括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城市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出租车、私人小汽车等;

j代表不同燃料类型,如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LPG)、电力等;

k代表不同车龄。

2.2 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测算

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中交通化石燃料消费产生的CO2计算方法<sup>[18]</sup>:

C=∑ECij・EFij(3)

式(3)中C为CO2排放量;ECij为第i种运输工具或设备、燃料j的消费量,i为车辆、船舶或设备类型,j为燃料类型;

EFij为第i种运输工具或设备、燃料j的CO2排放因子。

2.3 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强度测算

根据式(4)至式(9),计算各种运输方式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3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范围

为与国际接轨,本文分析范围涵盖全口径“大交通”,将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分为城市客运、城间客运、城际货运和港口生产四大部分(见图1)。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只统计营运性运输工具,未统计社会自用车辆及私人车辆。省级层面,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等正式统计资料<sup>[19]</sup>,全省分行业能源统计中只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能源消费量,但无法细分出各种运输方式。因此,受现行体制以及统计基础所限,本文主要立足省级交通部门统计数据,对公路交通运输、水路交通运输(含港口生产)、城市客运三大领域的终端能耗与CO2排放状况进行测算分析<sup>[20]</sup>。

3.2 测评指标

主要围绕总量、结构和强度三个方面特征指标来进行测算评价(见图2)。

图2 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特征性测评指标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统计监测制度等

3.3 数据来源

本文基础数据主要依据历年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等既有统计资料[20,21],并结合2011年以来全省交通能耗统计监测数据,以及典型城市和企业调研数据。

4 实证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能耗与碳排放总量增长迅速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643.6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2年的1826.62万吨标准煤,增长了177.3%,年均增长15.7%。其中轨道交通、公路货运增长最快,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9.69倍、2.29倍。相应地,同期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增长了178.6%,年均增长15.8%(见表1、图3)。

4.2 能源品种结构以油品为主,柴油占比增长快,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占比逐步上升

“十一五”以来,由于营运车辆柴油化进程的加快,柴油占比从2005年的70.92%提高到2012年的87.66%,而汽油占比从2005年的21.85%迅速降至2012年的5.69%;随着天然气车辆的推广应用,天然气消费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由2005年的0.89%上升到2012年的2.59%;燃料油只在水运领域中应用,占比由3.79%下降至2.04%;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港口装卸机械“油改电”技术的推广,电力消费总量稳步上升,但其占比仍然呈稳中略降态势,2012年占比为1.88%(见图4)。总之,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已得到初步改善。

4.3 各种运输方式比例结构变化明显,公路运输比重上升较快

公路运输能耗占比上升较快,由2005年的68.52%升至2012年71.37%,尤其是公路货运2012年占比为59.19%,成为交通运输用能增长的主要动力。水运能耗占比基本保持稳定,2012年为26.59%,其中:水路货运和港口生产能耗占比分别为21.96%和4.62%。城市客运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由2005年的8.03%降为2012年的3.21%。其中: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占比分别由2005年的5.75%、2.22%降至2012年的2.49%、1.01%;而轨道交通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能耗占比上升较快,由2005年的0.05%上升到2012年的0.21%(见图5)。交通运输碳排放结构也同样呈现出类似特征与趋势(见图6)。

4.4 能耗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态势,水运与城市公交相对更节能低碳

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2005年以来,各种运输方式的能耗与碳排放强度总体保持下降态势(见表2)。其中出租汽车单耗水平下降较快,2005~2012年间年均降幅为3.42%,其他方式也均保持稳中略降。

从横向比较来看,水运与城市公交相对更为节能低碳,其中货运领域2012年公路货运单耗是水路货运单耗的11.2倍;城市客运领域轨道交通的单耗、碳排放强度最低,公交次之,出租汽车最高。

5 结论与启示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1)近期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总量增长是必然趋势,降低强度是核心。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安全便捷舒适出行需求日益提高,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总量及其占全社会比重快速上升将是必然趋势,如江苏省2012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同比2005年增长了1.77倍。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低碳交通应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为核心,充分发挥低碳技术与政策创新的后发优势,降低“路径依赖”,避免“碳锁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交通发展之路。

(2)低碳交通运输发展须着力抓好公路货运这个重中之重。从江苏省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总量的构成分析来看,货运无疑是占据绝对比重,特别是公路货运,2012年江苏占比为接近60%。当前,我国不同运输方式、不同领域之间节能低碳工作基础的差异性较大,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道路客运、城市客运上<sup>[19]</sup>,而对于能耗与碳排放大户的公路货运和内河货运,其“多、小、散、弱”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行业调控与低碳监管的方法、方式上相对手段较少。因此,推动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公路货运这个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3)优化综合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选择。从江苏省各种运输方式能源和碳排放强度指标值的横向比较来看,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优化各运输方式的比例结构,对于交通运输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存在内河航运与铁路货运承运比重不高、私人小汽车增长过快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加快调整优化综合运输结构,大力发展水运、铁路等绿色运输方式;全面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轨道交通、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方式,提倡自行车、步行降低对私人小汽车出行的过度依赖<sup>[21]</sup>,构建节能低碳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江苏省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发展轨迹的对比分析来看,大力发展电力、天然气等清洁低碳能源,对于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此外,纵观国际,世界各国纷纷从降低石油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目标出发,大力研发推广天然气、乙醇等替代燃料以及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以提高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而我国交通运输仍然过度依赖于石油,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车船的推广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加快推动交通能源的绿色革命。

参考文献:

[1]IEA.Energy Balances of OECD Countries [R].Paris:IEA Report,2013.

[2]IEA.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s 2012 [R].Paris:IEA Report,2012.

[3]魏一鸣,廖华等.中国能源报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3-135.

[4]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Building a Low-Carbon Economy:The UKs Contribution to Tackling Climate Change[R].London: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Report,2008:251-301.

[5]高菠阳,刘卫东.道路交通节能减排途径与潜力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767-775.

[6]Ross Morrow W,Gallagher K S,Collantes G,et al.Analysis of Policies to Reduce Oil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gas Emissions from the US Transportation Sector [J].Energy Policy,2010(3):1305-1320.

[7]龙江英,城市交通体系碳排放测评模型及优化方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8]吴开亚,何彩虹,王桂新,等.上海市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测算与分解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45-51.

[9]张陶新,曾熬志.中国交通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 (10):14-20.

[10]IPCC.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R].Switzerland:IPCC Report,2007.

[11]张陶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8):3-9.

[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1-142.

[13]Chapman L.Transpor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A Review [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7(15):354-367.

[14]蔡博峰,曹东,刘兰翠,等.中国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3):197-203.

[15]Loureiro M,Labandeira X,Hanemann M.Transport and Low-Carbon Fuel:A Study of Public Preferences in Spain [J].Energy Economics,2013(40):126-133.

[16]董锋,龙如银.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J].软科学,2012 (11):85-89.

[17]交通运输部.2013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3-20.

[18]张陶新,周跃云,赵先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68-74.

[19]江苏省统计局.2013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篇7

值此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县交通运输局2012年工作会,目的是总结工作,表彰先进,鼓劲加压,展望未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在全系统形成学习先进、真抓实干、服务大局、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鼓励全系统上下为加快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再立新功,为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硬件基础。

我县交通工作历来得到了市交通局和市公路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今天,局长和书记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历年来对我县的关心、支持,对今天两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刚才,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去年交通运输方面的发展成就,对今年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责任细化,措施有力,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县交通运输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我县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群众满意、社会认可、政府肯定的成绩,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公路、大桥竣工通车;、公交线路顺利开通;9个改渡建桥目前已完工4个,其他5个也基本完工,全力推进了24座市级重点危桥、71座县级危桥和52座乡村公路桥梁改造工作,危桥改造数量和力度居全市第一;3条共计15公里县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全力做好了向莆、沪昆铁路和昌南大道东延工程建设在我县境内的征地拆迁工作。

二是运输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一年来,全县交通运输能力保持了较快发展,不论是企业运力,还是货运量、客运量、吞吐量,均有较大增长。尤其可贵的是,交通运输营业税已跃升为全县地方税收的第四大税种,去年实现税收超3个亿。

三是交通行业管理富有成效。全县公路养护、路政管理、水陆运输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力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营运行为,协调做好了非法滩涂造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了公交线路优化工作,县城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全县交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无重特大事故发生。

可以说,县委、县政府对交通运输工作是高度重视的,也是充分肯定的。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我县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耕耘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交通运输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慰问!向长期以来关心、理解、支持我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上级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鼓舞士气,差距催生动力,机遇增强使命。在肯定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不尽合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的需要;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交通需求旺盛与交通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运输产业发育不良,缺少特别强大的运输企业,运输平台建设滞后等等。这些己成为制约我县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需要我们奋发努力,在加快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做好今年交通运输工作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交通运输工作,对我县加快实现“拼争全国五十强县市、建设现代化综合新城”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县交通运输局作为交通行业的主管部门,责任重大,一定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争当排头兵。

一是抢抓机遇,大力促进交通建设快速发展。要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国内需求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加强协调调度,抓好年度各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的完成。要全力推进莲塘至姚湾等3条县通乡公路建设,改造泾口大桥、新武大桥等16座县道危桥,新建泾口、新联客运站,扩建塔城客运站,建设农村候车亭260个。整合全县农村公交资源,启动实施城市交通优化便利工程。

二是统筹协调,大力促进交通运输持续发展。要确保公路管理养护、执法体制改革和运输源头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稳定持续发展;要加快2010-2020年《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三个规划的编审和实施,不断完善城市、城乡、农村运输网络和区域运输网络建设;要大力培养发展交通运输龙头企业,争取实现运输业运力、运量、产值、税收二位数增长目标;要加强应急体制建设,着力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满足应急状态下运输需要。

三是以人为本,大力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交通运输越发展越繁荣,交通运输安全问题也就越突出。目前,交通运输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事故死亡人数总数的80%以上。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整治活动,落实安全责任,建立安全责任追究机制,着力打造“平安交通”。要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水平,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项目、运输车辆、船舶以及其他交通经营行为,不得批准其生产、作业、运输和经营。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交通安全管理责任,确保交通基建工作、水上渡运零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和应急维稳目标,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领导,夯实责任,确保交通运输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办好交通,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全体交通系统干部职工,要围绕目标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开创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全体交通系统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大局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今年重点工作的部署上来,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实行推进小组负责制,按照分工安排,局领导要牵头组织、带头实干、把握重点、协调推进,责任部门和具体负责人要找准位置,敢于担当,全面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

二是要完善协调机制。要加快围绕2012年交通运输工作,尽快制定实施各类工作措施和细化方案,并使之达到目标明、节点清、办法实、易操作、好问责。工作职能有交叉的部门要主动向前迈一步,自觉协调配合,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工作全面、协调、科学地推进。大力推行“半月一调度”、“每月一点评”工作制度,帮助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交通因素,对防止交通事故发生、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也不能脱离人的因素。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安全方面也不例外。城市交通运输安全与许多活动有关,所有各项活动都依赖于高效、安全和可靠的个人的操作。在城市交通运输工作中,不管是哪个环节、哪项作业,都需要由人来控制与主导,是一个个的人在操纵、控制、监督着各项机器设备,完成规定作业,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交流互换信息,协调其他作业进程。正是由于运输工作中有人的参与,才使个体因素在运输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道路因素

道路在交通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不言而喻,道路上良好的交通条件对于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应考虑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现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投资、标线施划率、标志设置数量、指路标志设置情况、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率、限速标志设置率、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率、路口渠化率、路口灯控率、路口人行横道灯控率、路段人行横道灯控率以及学校周边安全设施设置率等。

1.3环境因素

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环境通常是指人为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包括周围的空间和人工环境的所有生产设施。然而,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它是一个硬件系统(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人员(交通系统工人与各级管理人员),组织机构(理事机构,运行组织,维护组织等),以及社会经济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再加上社会的互动影响综合形成的。安全运输过程中不仅要经营内部环境,还包括通过运输系统管理建设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环境。

2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方针

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方针是城市交通运营企业对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向和原则的声明,实施城市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的全过程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安全管理的指导方针,在安全方面需要指定总体方向,规范企业行为和发

展提供了具体目标和框架。

城市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制定和管理的总体思路应符合下列要求:它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在没有法规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城市交通行业标准作为参考,管理模式的指导方针应该包含对在城市交通运输安全水平改进的内容,并制定改进时间表;安全管理规范要体现出运输全过程中的综合管理思想;安全管理规范应当与城市交通运输的其它管理的方针一致,并且同等重要;安全管理规范形成文件,例如写在安全管理手册的开头部分;传达到每一个员工,动员全员参与,使其意识到自己在安全运输方面的义务,保证方针的实现;并积极地接受上级及广大乘客的监督;作为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方针也应当定期评审,确保其适用性。

3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

3.1对危害进行识别

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经营环境的破坏或根源,也就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即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的设备条件,对环境的不利因素和管理缺陷等原因。伤害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对危害防范的范围如下:(1)日常业务活动应的危险识别;(2)定期维护活动;(3)所有的工作人员和乘客的活动;(4)紧急情况下可以预期;(5)设施和设备。

对所有确定的危害,评估风险程度,制定控制方案,以降低他们的风险是允许的风险。控制计划应该是预防,而不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实施的评价和控制方法的结果,应当记录,并保持实时更新信息。

3.2目标和管理方案的建立

合理构建安全管理目标,既要考虑到运输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共性安全问题,也要根据各个部门的特殊情况规划。对于目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l)目标要确定所有不被允许的风险,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2)通过科学手段,将风险目标指标量化;(3)要考虑应急安全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4)目标要与各部门的实际相符合,不能天马行空不切实际;(5)有完成的时间限制与考核规定。

将安全管理目标细分,并制定相应的目标管理方案,其中应该包括:(l)确定担任各项任务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责和权限;(2)适当分配人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3)拟定任务完成的方法及进度。

3.3组织结构和职责

在城市交通运输安全活动中,工作人员起着重要的影响,须认真明确其职责与权限,便于实施安全管理细则。要对其职责、作用和权限进行规定的人员如下:(l)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当承担安全管理责任,负责审查与批准安全管理方针,安排安全管理职责,并为安全管理提供充足资源与保障;(2)部门业务经理;(3)安全训练人员;(4)特种装备负责人;(5)设备技术操作人员等。

通过职责的划分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对于所有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事务,必须面面俱到,充分考虑细节,明确职责。而不能存在疏漏,或者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3.4对运行进行控制

运行控制的目的是对所有需要控制的风险的运行和活动实施有效控制,使与这些运行和活动有关风险都处于受控的状态。对于经过评价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主要是不可容许的风险),应建立文件化得程序。运行标准应当清楚到现场操作人员可以看懂并知道怎么去做的程度。这些运行标准可以来自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惯例等规定。当然为了保证本质安全,应当从设施设备设计时抓起。

3.5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系统的准备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系统,是用来确定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可能性,并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响应,以预防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应急管理应当从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不仅可以减轻后果,还可以预防更大规模的事故发生。

交通运输应急计划制定时,需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l)应急单位;(2)应急期间的责任人与全体人员的职责,特别是担负重要作用的关键岗位职责(如消防人员);(3)内部报警与通报、紧急联络通信;(4)人员应急疏散预案;(5)关键设备的保护及危险物处理;(6)应急期间必要的信息: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程序、作业指导书、联络电话号码等。主要必备应急设备有: 消防设备、报警系统、重要的隔离阀、应急照明和动力、开关和切断阀、逃生工具、安全避难场所、急救设备和通讯设备等。

3.6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和预防

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措施,以减轻其后果。应包括: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限制事故的规模和范围,启动应急程序;抢救伤员,急救然后发送医院,迅速按照规定的项目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必要时保护现场。此外,紧急事件发生后,应进行相关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选择,首先考虑消除危害,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最终考虑保护措施的原则;进行风险评估之前,避免产生新的风险;前线员工参与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有关文件若果发生变化,应遵循实施做好记录;核查纠正预防措施。

4结束语

城市在不但发展的同时,其交通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城市交通运输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交通安全运输管理的难度较大。因而建立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预防事故发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运输中安全事故的社会危害性,己成为当前城市交通运输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宿凤鸣.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09)

篇9

一、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我局检查组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交通运输部近期安全工作部署、要求的情况、落实中秋国庆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期间的交通运输安全保障措施情况”等方面为检点,分别听取了各单位的情况汇报,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现场检查、抽查从业资格和档案、与基层工作人员对话等多种检查方式,实地检查了客货运站场、港口码头、渡船渡口、治超检查站、桥梁、危险化学品运输等的安全生产情况,并现场反馈了检查意见。

局分管副局长秦儒平亲自带队,对市八方运业、海事处、运管所、公路局等单位安全生产和安保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局直各单位各部门积极行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和我局的总体部署,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原则要求,制定了本单位安全生产大检查方案,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安全生产自查,有力地保障了孝南交通运输系统安全态势的持续稳定。

市八方运业主要领导亲自打电话或召见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专题听取招引项目大润发超市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汇报,成立活动机构,制订工作方案,广泛地开展了“平安企业”各项活动。企业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分解下达安全生产事故控制考核指标,逐级推行“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

运管所建立了部门和企业及司机三个层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目标责任层层分解,加大了对运输企业的监管力度,开展了“平安车站”创建活动。严把“三关一监督”,查找“不安全、不踏实、不放心”因素,把“三不进站,六不车站”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公路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部署,召开了“平安工地”创建活动动员部署会,制定印发了《公路系统开展“平安工地” 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建立了分级、分层、分行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安全监管机制。

海事处按照有关工作部署,印发了《平安渡口(水域)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围绕创建“平安交通”的目标任务,保证将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单位,并在已建立区、乡(镇)、村、渡工四级安全监管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帮助乡(镇)政府进一步健全监管机构。

二、突出重点,狠抓工作落实

从本次大检查的情况看,各单位开展的“平安交通”创建活动,关键是抓住重点,对排查出安全隐患,进行了同步整改,及时有效排除风险隐患。同时,狠抓了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和责任制的落实,强化了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实现了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生产的总体稳定向好,有力保障了全区交通运输安全高效。公路管理部门采取一般检查和重点巡查相结合,组织开展桥梁安全专项排查、治理活动。截止目前,共排查在用桥梁xxx座,其中:四类桥梁xx座,五类危桥xx座。排除工作结束后,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及隐患进行梳理,提出具体整治措施;同时,加强超限超载车辆治理,落实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完善桥梁数据库资料,加大桥梁养护管理力度,建立桥梁隐患整改长效机制,确保桥梁安全运营。市八方运业开展了以“查、除、堵、促”为目标的道路运输安全违法行为自查自纠活动,全面规范公交出租客运安全生产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实现查违法行为、除事故隐患、堵管理漏洞、促安全生产的目标。地方海事部门重点加强了对乡镇船舶渡口的安全监管和渡工的安全教育。共对在运渡口和旅游船舶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7份。交通运管部门在认真落实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三关一监督”的基础上,实行了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承包机制,适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的督查机制,认真开展打击非法营运无证经营“黑车”工作。截止到8月底,共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企业单位8家,排查一般隐患3项(其中立即整改隐患1起,限期整改2起),查处“黑车”55辆。

三、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通过现场检查,主要问题有:

(一)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安全态势总体平稳,但部分生产经营单位仍存在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二)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客运站安检设备需要增加投入,安检人员需要专业培训。渡口水域非法渡运现象依然存在,安全基层基础工作要进一步加强。

(三)安全生产应急救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加强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应急救助和抢险救灾装备建设不足,难以提高应对极端自然灾害和重特大事故的能力的问题。

(四)保障道路和桥梁安全运输的压力大。一是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桥梁超负荷运转,危桥数量只增不减。从检查情况看,随着重载车辆不断增多的影响,公路危桥数量还在不断攀升。二是超限超载形势依然严峻。造成道路和桥梁通行状况急剧下降,给桥梁安全造成了极大安全隐患。三是由于养护经费不足,桥梁管理技术人员和检测设备不足严重缺乏。

(五)安全生产监管“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依然存在。 有些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出口不畅通,安全标识不清晰;在建公路工程工地缺乏安全防护措施,安保工作不到位;部分出租门店私拉电线,对监管部门下达的整改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等。

四、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充分认识做好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开展各项安全稳定工作。

中秋国庆即将到来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做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安保维稳工作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决定了交通运输在确保行业和社会稳定方面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居安思危,决不能松懈,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尽心尽力,把各项安全稳定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二)进一步切实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主要领导同志必须牢固树立“以落实第一责任保安全稳定”的意识,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安全稳定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特点,突出安全生产重点。

狠抓落实安全措施,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部位,二是重点时段。所谓重点部位,即事关国计民生或人员密集的码头、车站、渡口、公路等;所谓重点时段,即春运、暑运、节假日、重大活动的时期都是十分敏感的时期,必须严防死守,坚决保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稳定。

(三)深化督促检查,注重整治实效。

继续深入开展一系列检查和自查活动,重点检查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情况;道路水路运输特别是水陆客运以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情况;危化品运输和“两船”( 渡船、运砂船)专项治理及车辆超限超载等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进行事故调查处理的情况;强化重点时段的交通运输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安全监管和安保工作。通过开展检查活动,深入查找交通运输安全薄弱环节和切实解决突出问题,及时有效排除隐患,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稳定。

(四)快速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要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全面细化和坚决落实每项工作职责,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工作流程、紧急处理措施,要进行相应演练,确保万无一失。节日期间包括重大活动期间,领导要坚持24小时带班;要加强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报送本单位的安全稳定工作动态,一旦发生事故、特别是重大及以上事故或大规模群体事件要立即报告;要保持信息畅通,提高决策水平,及时快速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五)继续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

篇10

1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

(1)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环保和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最少的要素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污染,支撑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行,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到环境、资源和生态,使交通运输发展既满足人们当前需要,又不危及后代的生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交通运输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交通运输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交通运输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要将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就要求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尽可能减少对土地、原材料、能源、生态等资源的占用或破坏;尽可能减少车辆运行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噪音等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等。所以,必须建立能够弥补或减轻可能引起环境负面影响的配套措施,以保证对环境的危害最小,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受损害,在交通运输建设改造过程中要尽可能绕避村镇,靠村不进村,以保证道路畅通,减少干扰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2交通运输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作为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既有正外部性,即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对市场竞争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促进了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它又具有负外部性,运输的发展不仅占用土地、能源和资金,也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1)占有土地。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客货运站场、港航码头、机场以及运输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道路通常至少占城市面积的1/5,铁路可能占土地的4%?5%,目前,建设1公里铁路约需占地4.4?6.0公顷,六车道高速公路每公里占地8.2公顷。保护土地资源,促进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应选择土地资源占用少、使用效率高的运输方式和工程项目。

(2)消耗能源。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道路建设和维修要消耗大量有限的材料资源,包括金属、木材、砂石等。交通运输消耗了大量能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占国家总消耗的30%左右,我国汽油的80%以上都消耗在运输业上,而道路运输系统的能源消耗量占整个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消耗量的50%以上。

(3)耗费资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所需资金量大,需要持续的资金保障。防止交通运输项目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使交通运输合理、有序、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4)破坏环境。交通运输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破坏。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区域的水土、植被、动物生存环境及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与人文景观带来影响,施工、运输过程,更会污染大气、水质,带来噪音,这违背了交通运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一是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90%?95%铅和碳化合物、60%?70%的氮氢化合物来源于城市公路交通,13%的粒子排放和3%的SO2的排放也是运输造成的。其中公路机动化交通是造成地区和全球环境影响的尾气排放的主要源头,占总污染量的75%以上,上海和北京在非供暖期间机动车排放CO、HC、NOx三项分别占排污总量的86%、90%、56%和60%、86.8%、54.7%。二是噪声污染,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噪声使睡眠质量下降,这会引起身体和精神上的失调、疲倦和压力,引起血压升高和心血管疾病,干扰诸如人际交流一类的活动(教育、一般的交谈、电视广播等)。三是水质污染。运输影响地下水,一方面,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流和水质,有时会导致洪水、水土流失、淤泥的增加或地下水的枯竭,从而影响排水系统的形式和地下水的分布;另一方面,运输产生的粒子排放物及其他排放物会污染水源,也会通过排水系统,导致土壤的酸化以及其他形式的土壤污染。此外,交通运输还会导致土壤侵蚀,影响生态平衡。道路挖掘的废弃材料可能会毁坏自然生长的植被,并加重侵袭和破坏边坡的稳定性,交通运输车辆经过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区时,交通拥堵、航班延误、各类突发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时间浪费、人员伤亡,不仅损坏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人文环境造成混乱和伤害。

(5)阻塞交通。交通运输车辆的增加造成交通拥挤,从而使车辆运行效率低下,加重了环境污染。大城市私家车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06年底,南京私家车达到了239242辆,2007年私家车出行已占居民出行方式的4.31%,(按总人口820万为基数,应有约35.3万人)以私家车出行,超过地铁的2.16%和出租车方式的2.09%,加剧了主干道拥挤等交通弊病,主要道路高饱和度,车速运行还比较低,大部分主次干道平均时速为每小时15km多。交通拥挤造成人们工作效率低下,引起交通事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资源是有限的,发展交通运输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度,减少对土地、能源、资金等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尽可能防止和减少交通建设、运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交通运输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创造优美环境,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3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研宄

(1)有效利用资源。树立科学的资源节约观,建设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纠正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为代价进行交通建设、运营的作法。按照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要求统筹安排交通发展的规模、速度、比例和结构,规范交通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行为。第一,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合理使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鼓励利用旧路改扩建,尽量利用荒山、荒地、废弃地,减少占用耕地、林地和经济作物用地,重视对施工临时用地和取弃土场的恢复,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鼓励工程建设中采取改地、造地、复垦等措施。合理制定资源价格,使价格真正反映环境损害和使用其他资源的全部社会成本,资源价格过低,就会造成浪费和滥用。第二,科学使用港口岸线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保障港口岸线资源合理、有序开放利用,科学利用潮汐现象。鼓励通过提高等级、改进工艺、更新设备、扩大陆域、完善配套等方式,加强老港区技术改造工作,提高老港区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提高老港区岸线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充分利用废旧物,开发再生替代物。据统计,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6000万辆,按7%的理论报废量计算,报废车辆超过400万辆,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等零部件,90%以上都可以回收利用,再制造产品成本只是新品的50%,同时节能60%、节材70%。把废、旧轮胎和其他废、旧橡胶回收,集中起来作为再生资源,即可生产再生橡胶。用拆毁的建筑材料来替代进口石料和其他主要用于筑路的建筑材料,荷兰拆毁废料的四分之三都能重新利用,与焚烧渣结合起来使用。充分利用废旧汽车产品中蕴含的二次资源,节约制造新产品所需的能源、水和原材料,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采用先进技术。ITS是英文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的缩写,其意思是智能运输系统。智能运输系统(ITS)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集成运用于整个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系统。它是目前国外解决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交通阻塞、提高行车安全和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也是解决道路交通建设的限度,即受到土地资源制约的问题,提高国际间的竞争能力,增育新兴产业的战略措施。ITS是由若干技术开发项目组成的。这些技术项目加强了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系统的智能,驾驶员对交通状况了如指掌,管理人员则对车辆的行驶状况一清二楚,因此提高了公路的安全性、系统的工作效率、环境质量等。采用ITS,可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性,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汽车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在20年内可降低8%的交通灾难,每年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可减少30?70%。减少交通拥挤和阻塞,从而提高公路交通的机动性。据预测,到2012年,ITS技术可使交通堵塞减少20%。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据估计,ITS可使现有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至少增长一倍。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完善交通体系。一方面,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塑造一个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高效率、低费用、低污染的城市交通体系,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以此支撑高密度强中心城市布局,保护环境。遵循“宜水则水,宜陆则陆”的原则,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加强运输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3]。另一方面,发展公共交通,限制汽车的无节制发展。采取行动鼓励共用汽车,提供足够的私人小汽车的代用交通工具,大力扶植公共交通企业并加强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执行公交优先策略。鼓励更安全的步行和骑车,以及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公交优先,要求政府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给予公共交通发展的优先地位,主要是财政和税收的支持和优惠;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上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地铁建设的同时,也可以设立一些短途的列车,供城镇居民使用。同时要扩大人均道路面积、城市道路面积率、路网密度;增加停车场、换乘中心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公共客运服务体系,重点改善客运服务质量,以多样化、高品质的运输服务引导出行者选择使用公共交通方式。

(4)严格管理标准。严格项目用地审查,把节约土地特别是耕地作为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节能法规制度,加强行业节能监督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制定节能评估导则和审查指南,将节能要求作为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及验收审批中的硬指标。制定并实施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和完善营运车船燃料消耗准入和退出机制,限制高耗能车船进入运输市场。加强对营运车船燃料消耗的监测与管理,淘汰高耗能的设施和装备,加快高油耗营运车辆退出道路营运市场进度,力争使营运车辆全部符合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港口主要耗能设备的行业准入制度,对重点耗能装置建立并实施严格的监控制度。强化对交通运输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督管理,做好能耗考核分析,改进用能管理和技术。健全行业能源利用监测体系,完善行业能源消耗统计报告和分析制度。力争把交通运输建成有利于经济环保和谐发展的部门。

(5)加强环境保护。政府要在发展运输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的投入,针对大气污染可以征收燃油费、制定新车排放标准、对车辆尾气检查和收费等;对于噪声污染可以有效地改进车辆技术、铺设低噪声路面、降低噪声反射或吸收噪声、设置隔音设施、交通限制及合理的道路规划、减少噪声源等;对于水质污染可以加强对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维修,另外在道路工程设计时树立“生态优先”设计理念,施工时要注意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青藏铁路堪称保护生态的典范,铁路建设从设计和选线开始就高度关注建路过程中可能给青藏高原原生态系统中的地表植被、“三江源”、可可西里、藏羚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迀徙等可能带来的、而且必须攻克的生态环保难题;对土壤生态能源征地拆迀问题主要就是要减少作业、多种植植被、减少燃油消耗(提高油价、限制高速及改进车辆技术)、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对于道路拥挤问题我们可以采用现代高科技交通信号控制和尝试采用电子收费手段改善城市中心和入城路段交通瓶颈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