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略管理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战略管理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战略管理 概念内涵 基本特征 主要功能

[作者简介]刘志峰(1981- ),男,山西吕梁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河北 秦皇岛 06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年度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战略管理概念、功能及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122027,课题负责人:刘志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14-03

1976年,安索夫与德克勒克、海斯共同编著了《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一书,首次提出“战略管理”一词,并迅速在企业、商业界得到频繁使用。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的繁荣发展,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态势逐渐明显,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也逐渐向教育领域渗透,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充分应用,催生出大学战略管理理论。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高职教育同样需要战略管理理论的支持。

一、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概念内涵

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战略”这一智力活动。“战略”与“定位”有着密切联系,主要指人们利用整合资源实现预期目标或方案,统领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方针、政策和任务的总目标。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任何组织的运作发展都必须有战略的指引,由此组织战略逐渐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组织战略理论认为,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涉及诸多环境要素,这些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和影响组织的生存发展。然而,这些环境要素并不是随意发生作用,需要人们根据组织发展的实际要求来加以整理利用,否则这些环境要素就不能够发挥出应用的功能效应。环境要素整合的目标就是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保证组织运作过程顺利推进。因此,就要确立一个整体目标、计划或行动方案来合理引导环境要素流向和组织发展走势。不仅如此,组织竞争优势的保持,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也离不开具有普遍性和统筹性目标的设置。

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组织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提升竞争优势,获得持续发展就成为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战略逐渐纳入组织管理者的视域中,成为组织进行整体谋划与布局的有效工具,处理与外部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从这个层面上讲,战略体现出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和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性,表现为一种带有整体性、全局性、规律性的安排和布局。由于战略是随组织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它必然会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与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相吻合、相匹配,由此战略也具有动态演化的特征,呈现为前后承接,贯穿于组织发展的整个过程。

近几个世纪,政府应用战略思想来管理政府和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商业、企业领域开始运用战略,形成大量且具有特色的战略思想。①正是在商业和企业领域的渗透应用,战略的思想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提升,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②因此,战略也更多被赋予了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解决企业未来盈利、生存和发展问题的使命。与企业类似,高职院校也需要在不断发展、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合理选择与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的战略目标,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即战略管理。高职院校战略管理是对高职院校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是保证高职院校发展战略顺利有效实施所采取的行动方案。高职院校战略管理既反映高职院校在特定时期的战略发展目标,也反映高职院校在特定环境中的战略发展定位,还反映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战略指向。它在思维上是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视作一个有机结合的动态过程;在目标上是保证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顺利有效实施,提高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实施的绩效水平;在内容上是发挥高职院校竞争优势、弥补高职院校发展劣势,识别高职院校发展机会,化解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危机,拓展高职院校发展空间,实现高职院校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管理是一种有别于企业管理、商业管理的特殊管理,这种特殊性主要由高职教育的内容特征和发展要求所决定。因此,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主体在理论上是企业,实践中是同一类型的企业,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研究主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高职院校;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主体具有较强的主动性,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研究主体的主动性较弱;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主要由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能动性选择所决定,高职院校战略的实施主要由人才培养需求和高职院校主动性选择所决定;企业战略管理相对不稳定,会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发生变化,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相对稳定,时效性较长;企业战略管理以实现经济目标为旨归,高职院校战略管理以实现社会目标和人本目标为旨归。

二、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

高职教育战略管理的开放性可以从空间结构、时间发展和内容层次三个方面得到理解:在空间结构上,它与外部环境存在广泛联系,是高职教育与外部环境关联互动、相互作用的表现;在时间发展上,它会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演化而不断发生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在内容层次上,它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多元开放,以及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互动。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其他教育形态存在广泛联系,也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环境密切相关,可以将高职教育以外的社会环境视为高职教育的“生境”。各类社会环境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作用和影响着高职教育的生存发展,并制约着高职教育内部结构和功能形态的变化。从高职教育内部系统来看,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一个构成要素质量上的残次或者数量上的不足,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构成要素的运作发展,进而影响要素结构关系的有序稳定。高职院校战略管理就需要在综合协调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和提升内部要素关系的平衡性与整体性。

(二)人本性

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正是通过人才培养,高职教育不断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影响。然而,高职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也在很大范围上影响高职教育的生存发展,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外部环境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这种适应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规格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环境的需求,尤其要适应高职教育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③与其他要素相类似,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同样也参与了高职教育的运作及其自我培养的动态过程。为此,高职院校战略管理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会环境需求,选择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适应性的内容和体系,不断促进高职教育与社会环境的有机协调与互动融合;另一方面要全面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聪明才智,为高职教育战略管理不断输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值得一提的是,高职教育战略管理的人本性不能完全借助于固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方式、手段的模糊性和不易操作性,使得高职教育战略管理难以用已有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必须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发展要求。

(三)动态性

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不仅是高职教育战略管理的基本关注点,也是高职教育战略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根本条件。相比较而言,外部环境的动态性更明显、更强烈,而内部结构的动态性则主要是在高职教育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职教育内部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高职教育不同发展时期的结构变动,是高职教育战略管理的基本参照。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将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内部结构都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高职教育战略管理内容、重点和难点的不同。在初创期,战略管理需要着重保持高职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和物能运转,预防和化解外界干扰,增强高职教育系统的自交稳定性;在发展期,战略管理需要以初创期积累的基础、条件为根本,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切实增强高职教育的竞争优势和特色专长,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在成熟期,战略管理需要以巩固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结构体系和功能机制,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价值地位;在衰退期,战略管理需要以化解高职教育衰退威胁,吸收新的社会环境因子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为根本,努力实现高职教育功能价值的转型和升级。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会随着高职教育生命周期的更替演进而不断实现内容转变和重点转移。

(四)延展性

作为高职教育所固有的生存法则和发展逻辑的外在体现,战略管理是高职教育与内外环境及要素、因子相互融合的集中反映,是高职教育根据未来内外环境变化态势,对自身的生存价值、发展理念、目标定位的重新审视。战略管理形成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又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高职教育实现遗传的生物基因,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和根本保障。延展性主要是指高职教育战略管理体系的“各生态要素能够在时间流程上实现承先启后、在结构功能上彼此一致”④,也可称为遗传性、复制性和再生性。延展性揭示,高职教育战略管理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和特色,维系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也要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调整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机制,通过对资源因子生态链的重组和发展空间的更新,实现持续发展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战略管理是一种稳定性和动态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三、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主要功能

(一)确保高职院校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附属品,教学实践也习惯按照传统学科模式进行,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性、实践性特色不明显。在院校管理层面,尽管多数院校积极倡导管理理念的创新,但在具体操作中却仍然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许多管理者认为,高职院校管理不需要考虑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只需要关注学校运作的管理,保证各个环节不出现问题就万事大吉。有的院校甚至不注重管理绩效的考核与奖惩,使得很多教师员工认为学校管理不属于自身的职责范围,弱化了学校管理的效果。诸多实践表明,没有好的学校管理就不可能有好的办学质量,基于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考虑,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校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

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先后实施,高职院校层次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如何保证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学校的长效化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机制、整合管理资源等着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使得学校管理成为保障办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实际上,学校的长效化管理还必须依靠发展战略的合理制定。发展战略不仅指明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也提出了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方式手段和策略措施,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依据。战略制定以后还要贯彻落实,并且根据战略实施情况进行战略评价、战略优化,然后再制定新的战略,如此循环往复,便构成了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过程。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让所有教职工明确战略管理的意义,认识到战略管理既是一项全员参与、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惠及全院师生员工、攸关学院未来发展的重要工程,必须确保管理过程的顺利推进。

(二)推动高职院校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高等教育扩招时期,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环境不断发生着重要变化,集中表现为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舆论导向发生变化,社会经济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和规格发生变化,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以及接受高职教育的需求发生变化等。这些变化决定了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变革,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以满足生存、发展和竞争需要为目的,以提高高职院校运作效能为出发点,优化学校内部结构,创新学校管理方式的管理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变革包括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高职院校变革的内容体系,每个方面的建设水平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变革的绩效水平。由于变革涉及的层面、环节和要素较多,且历时较长,通常需要高职院校统筹规划,增强协调整合能力,而这也要通过战略管理来实现。没有战略管理作为高职院校变革的支持,很难实现对高职院校变革过程的合理控制和有效管理,也很难对高职院校变革的阶段性工作和成效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高职院校的变革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管理的过程,二者在最终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以高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旨归。战略管理不仅影响高职院校变革动机的形成,也影响高职院校变革过程的进行。高职院校变革能否顺利进行,既取决于高职院校推行变革的决心和能力,也取决于高职院校对变革方略的有效管理。通过战略管理合理规划、统筹协调,高职院校的变革才能有效开展。

(三)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健康运作

任何形式的高职教育,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系统。环境系统中资源因子的丰度和效度决定高职教育的生存力、发展力,同时也决定其竞争力。对高职教育而言,环境系统起着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高职教育越想深入发展、取得竞争优势,就越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系统。高职教育正是在营造和优化环境系统并与环境系统不断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并表现明确功能的生态系统。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不仅是高职教育存在及其运作活动的环境态势,也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指向和环境影响高职教育方式、机理的有机结合与能动体现。在确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高职教育明确系统内部组成和外部环境,以及内外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和运作方式。生态系统存在失衡状态,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也存在失衡的现象,例如,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与需求的失衡、高职教育生态区域分布失衡、输出人才结构与社会就业岗位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失衡、传统文化观念及社会文化导向失衡、高职教育教师素质与数量失衡、高职教育专业及课程结构失衡⑤。这些失衡现象既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有序运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要实现系统新的平衡与稳定,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社会各方的协力支持、高职教师主体性的有效发挥、高职院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而上述这些方面都要通过战略管理来有效整合,进而形成合力保证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是高职院校协调内外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其中,在外部层面主要协调与政府、社会各方力量的关系,在内部层面主要协调教育教学资源。作为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主体,各高职院校如果都能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必然会使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战略管理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运作。

(四)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要求,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分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同层面,二者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格、作用发挥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现阶段,中职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职教育。中高职教育必须明确发展重点和节奏,优化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合作共赢,形成有效合理,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除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之外,还必须依靠中高职院校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特别是高职院校,要通过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将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提升到战略高度,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与中职教育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注释]

①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

②商迎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66.

篇2

【关键词】 管理会计理论 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传统的会计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会计便和管理巧妙结合起来形成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作为从会计系统分离出来的一个新的领域,与财务会计共同形成会计学科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它对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的制定经营决策,合理的利用经济资源,有效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纵观19世纪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从而探讨不同阶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1 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竞争开始激烈起来,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产量的增长,更重要取决于成本的高低。因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必须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费用,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适应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产生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问世,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该理论旨在解决如何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1921年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颁布,“预算控制’作为科学管理原理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1933年《利润工程学一一促使企业盈利的应用经济学》出版,在“本量利”关系的阐述方面把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本量利分析”法也成为前期管理会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922年奎因坦斯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出版,这部书不仅首次提出“管理会计”的名称,而且阐明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1924 年麦金西的专著《管理会计》出版,书中指出,企业的会计工作应当把一些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及其会计程序纳入以经营管理为目的的会计制度中去。麦金西还指出,会计应当把握住标准,并注意在标准与业绩比较的基础上作好服务于经营管理的记录。1929年学者海斯的《供经理控制用的会计》一书问世,这部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他认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应当是标准和科学而系统的记录,另一方面又指出管理会计中所提供的信息是与企业决策层有关的信息。

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为目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内容。

2 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

1950年11月英国企业会计管理赴美考察团发表了题为《管理会计》的报告,指出:“管理会计是以帮助管理当局制定政策和控制日常经营活动的方式来提供会计信息的。”这体现着上世纪50年代英美的管理会计思想。

1965年5月,英国成本和工厂会计师协会将1931 年创办的《成本会计师》杂志更名为《管理会计》。在杂志更名申明中指出:“成本会计工作是管理会计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结论对于其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这一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是莱昂德·r艾米教授的见解,这位教授指出:管理会计向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并指导其行动,至少与外部报告同样重要。他还进一步指出:以往为决策问题提供信息是会计师的最薄弱环节,然而,从战略上讲,这却是最重要的任务。上述可见,理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并明确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相关性是体现在60年代管理会计研究中的最重要的思想与研究中力求着重解决的问题。

这一时期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50 年代的执行性管理会计和之后的决策性管理会计两个鱿段。在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强调把事情做好,在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强调先把事情做对,然后把事情做好。应该说,管理会计无论是追求“效率”还是“效益”,只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其本质都一样。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率”自然转化为高“效益”,而在产品供过于求的环境下,企业的高“效本”首先要接受市场位验才能转化为高“效益”。这一时期的管理会计的主题可以归结为价值僧值。在该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丰富,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内容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的管理会计体系。

3 以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使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未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1987 年美国的7ohnson和kap lan教授合写的《相关性消失了- 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震动了西方会计界。他们认为,应改变管理会计从属于财务报告而与规划和控制不再相关的现状。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为此,管理会计学者在如何使管理会计能够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适当的信息和有效的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使战略管理会计开始形成,管理会计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战略管理会计最早是由英国学者simmonds于1981年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该文中他将战略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和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多注重外在环境,并协助企业衡量其竞争地位。

 

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即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结合,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还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并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强调运用各种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发展方案。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捉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

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使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其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从而引入非财务计量指标,非财务计量往往能够为管理者改善经营指明方向。计量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灭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至今发展比较成熟且被广为采用的综合业绩评价方法为平衡记分卡法。平衡记分卡法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全面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它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涉及到顾客、供应商、投资者、员工等不同利益方面,企业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他们之间的有些需要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企业需要在这些矛盾和竞争的不同要求之间进行平衡。至此,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过渡,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座制发展到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阶段。

4 管理会计在9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

9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在管理控制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成本动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尤其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的进展。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采用多元化的信息处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对手分析、环境分析、预警分析等等。战略管理会计以其新兴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管理会计有较大的发展,但管理会计未来研究仍面临不少问题例如如何将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其他研究(如则务、物流、经济、则务会计、信急管理、管理科学、行为学等)相融合。如何把管理会计中出现与财务相关的内容分解到财务管理学科中去,如把管理会计中的资金预测分解到财务管理的“筹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短期经营决策纳人流动资产“投资管理”中去,管理会计的长期投资决策纳人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资产(证券)“投资”中去,把预算控制纳人到“损益管理”中去消化,因为筹资、投资、损益的管理以及资金管理都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样既合情又合理,因为经过这样处理,就会使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损益三大管理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系统。

今天,在以全球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变化。管理会计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和经营管理而存在,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未来的管理会计将呈现出国际化、战略化和行为化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 1 ]  孙茂竹. 文光伟. 杨万贵. 管理会计学[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 2 ]  张翼. 国际管理会计发展综述及展望[ j ]. 管理科学文摘, 2006 (6) .

篇3

关键词:全局性 战略制定 战略选择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挑战环境,为求得长期稳定的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是对企业经营范围的科规定。具体的讲,企业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本文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制定步骤。

一、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

形象地说.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具体活动。企业经营战略是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办向和目标的纲领性规划和设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全面的、权威的指导意义。

2、长远性

企业经营战略考虑的是企业未来企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总体发展问题。经验表明,企业经营战略通常着眼于未来3-5年乃至更长远的目标。

3、指导性

企业经营战略规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职工努力工作。

4、现实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基础上的,一切都从现有起点出发。

5、竞争性

企业经营战略像军事战略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克敌制胜,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6、风险性

企业经营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任何企业经营战略都伴随着风险。

7、创新性

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源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的企业经营战略是无法适应时展的。

8、相对稳定性

企业经营战略一经制定后,在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稳定(不排除局部调整),以利于企业各级单位、部门努力贯彻执行。

二、制定经营战略的步骤

1、经营战略分析

企业的内外环境即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提供了机会,同时又使其面临着威胁。因此企业的战略管理首先就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起点。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孙武曾经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彼就是了解外部环境,知己就是了解内部条件。

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人员对企业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是否准确以及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是否完整、透彻。这是因为:

(1)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相一致,特别是要能利用环境中已存在的或可预见的机会,并尽量降低或完全消除环境对企业形成的威胁。

(2)企业内部资源及能力必须能够满足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的要求。由于企业不大可能利用所有的机会,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内部优势选择可以利用的机会,绝不能不考虑内部能力,就根据环境机会制定没有资源保证的战略。

(3)战略的效果要通过实施过程才能得以表现。战略的实施受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制约。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企业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宏观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对企业来说基本上是不可控的,把握住外部环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就为正确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思想、提出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指的是要评价本企业在经营中已具备的和可取得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这里不仅包括人、财、物等物质资源,而且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信息、时间、企业文化及企业形象和信誉等无形资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这就为企业在长远发展中如何扬长避短指出了战略方向。

2、经营战略制定

战略制定是在企业经营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按一定的流程和方法,为企业选择适宜战略的过程。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歌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直接影响到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因此战略制定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它又可以分为四步:

(1)战略制定的准备。也就是制定战略的目标和选择制定战略的方法。前者为企业实现战略任务指明了方向,它应该具有可接受性、灵活性、可度量性、可实现性、适应性、易理解性;后者根据具体单位的类型和规模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小企业的战略一般都是非正式形成的,大规模的公司的战略是通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广泛参与,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有秩序、有规律地形成的。

(2)总体战略选择。中石化要做世界一流企业,中石化始终把资源战略放在首位,狠抓东部老油田的稳产增产,推动西部新区勘探的战略性突破。中国石化集团油气勘查矿权区块由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03万平方公里;拥有石油远景资源量从181亿吨增加到267亿吨。天然气拥有远景资源17.4万亿立方米。通过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中国石化集团原油储采比由13.7提高到15.8,已连续7年实现储采平衡有余,改善了资源序列结构,为企业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企业总体战略应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附加值,即在企业的某个或多个价值活动上实行低价成本或差别化,由此产生溢价。就是说企业的总体战略必须帮助其经营单位建立一个独特的、能产生竞争以及竞争优势的程序。在制定总体战略时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应该选择在哪个行业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使其长期利润最大化,二是企业应该选择哪种战略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领域。

(3)竞争战略选择。由于每个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机会和威胁,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所以对每个企业来说形成的战略是独特的。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方法有三种,即成本领先战略、与众不同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

(4)战略方案评价。战略方案评价是企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案和决策过程。

三、结论

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以后,关键是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实施的成败在于能否把实施战略所必须的工作任务、组织结构、人员、技术等资源以及各项管理功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加以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苗长川,杨爱花主编.现代企业经营管理[M].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云茂.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方案研究[J]. 现代商业. 2011(07)

篇4

[关键词] 战略咨询 管理咨询

战略咨询作为管理咨询的重要分支,是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战略咨询已从过去简单的战略计划的制定演变成为一门集有效的信息收集、科学的工具分析、正确地帮助实施于一身的体系性的管理咨询业务。我国的战略咨询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低,发展也较缓慢。战略咨询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还是属于一个比较陌生的事物,我国学者对战略咨询的研究文献数量也明显较少。为了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有效补充,本文将从战略咨询的概念、特征和体系三个方面向读者介绍这一新兴智力服务。

一、战略咨询的概念界定

战略咨询就简单来说就是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咨询活动,具体关于战略咨询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方少华在他所著的《战略咨询》一书中提出:“战略咨询是在公司偏离原定计划时并需要外部专家来指出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时产生,战略咨询方案可以使企业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并以一种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方法参与竞争,从而使企业拥有一种特殊的并且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汤茂义在其主编的《企业管理咨询理论・方法 ・案例》一书中,则把企业的经营战略咨询定义为:“管理咨询人员根据客户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的调查和研究所掌握的各种信息,为客户企业高级管理层制定、实施、评价战略方案,或修改战略方案提供对策建议,或提供新的完整的战略方案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和中国企业联合会咨询服务中心联合主编的《企业管理咨询理论与方法新论》一书中则认为:企业战略咨询是在战略咨询机构或咨询人员接受企业的委托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情报资料,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战略信息,或者通过对企业环境和能力的综合而有系统的调查分析,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为高层决策提供战略方案并帮助企业建立科学而有效的决策体系。

侯庆轩在他所著的《企业管理咨询新论》中认为“经营战略咨询,是以企业经营战略为分析研究对象,以帮助企业完善经营战略并据以最有利地实现企业目标为目的,就经营战略自身(应采取的战略是否适当)及其适用性(战略展开、实施阶段的管理)而开展的分析、改进活动。”

综合以上各种定义,我们可以将战略管理咨询的概念界定如下:战略咨询机构或咨询人员接受某一组织委托,运用各种战略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咨询工具,在客观地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提供完整系统的战略解决方案以供高层管理者决策的一种高级智力服务。

二、战略咨询的特征

战略咨询作为管理咨询中的一种,当然也应具有管理咨询的一般共性,如科学性、独立性、客观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合作性3等。除了这些管理咨询的基本特征以外,作为提供战略方案设计服务的特殊管理咨询类型,战略管理咨询还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1.受外部环境和政策性的影响较大。战略管理咨询,是一项政策性和策略性很强的服务活动。而且,它是预测企业环境的未来变化,指明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向。在制定战略方案之前,战略管理咨询顾问都要对企业所处的政策、社会、行业、经济等因素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分析,所制定的战略方案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外部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2.涉及知识和信息范围广。企业战略管理咨询,与其他管理咨询相比所需的信息量和知识面都是最广的。一方面,战略咨询顾问需要从各种各样的渠道收集企业各种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信息的分析和消化方面,也需要战略咨询顾问具有更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知识背景。

3.创新性强。战略管理咨询提供的战略方案是在分析企业的具体环境和情况后,针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的独特解决方案。战略方案不是对其他企业成功经验的简单借鉴,而是提供给客户企业建立核心能力的创新思路,因而战略管理咨询比其他类型的管理咨询创新性更强。

4.咨询方案实施难度大,咨询绩效评价困难。企业战略管理咨询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实施周期长,实施阻力一般较大。并且正如前面所述,咨询方案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上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为咨询方案的实施和最后咨询绩效的评价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战略咨询的基本体系

通常来讲,企业要求咨询机构帮忙解决的战略问题是繁复而杂乱的,在实践中,咨询公司通常根据其性质和影响范围将这些问题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企业总体战略咨询。主要是关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和战略构想的咨询,这些都属于企业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管理咨询课题。2.企业经营单位战略咨询。这是对大中型企业的二级经营单位,如事业部子公司分公司的战略管理咨询课题。3.企业职能战略咨询。这是对企业有关专业职能部门的战略所进行的咨询,属于企业第3层次的战略管理咨询课题。

战略咨询顾问无论制定哪一个层次的经营战略,都需要拟定若干个可行方案,每个方案不是简单地规定几项任务,确定几个目标,而是由几个重要内容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内容包括:

(1)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企业使命指对企业目的、性质、责任及其发展方向所作出的规定,它既是企业确定战略目标的前提,也是战略咨询顾问选择战略方案的报据和分配资源的基础。战略咨询顾问一般都会首先确立企业的性质即行业定位、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规定它的目的,阐明其任务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然后战略咨询顾问会在在企业使命基础上,根据对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分析和研究后,确定的企业在未来一定战略期限内,经过努力应该达到或期望达到的总体水平,即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成果的总体水平。

(2)战略重点。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或者是实现战略目标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薄弱环节、“瓶颈”。战略咨询顾问一般都会通过环境分析、SWOT分析等一系列分析方法,找出实现战略目标的“瓶颈”环节,作为重点的切入口来制订战略方案。

(3)战略方针。这是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实现企业使命、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所确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方略。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指针作用和准则作用,也是战略咨询顾问在制定战略方案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4)战略阶段。战略咨询顾问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把企业战略按照时间长度划分成若干阶段。这些不同的阶段,就是战略阶段。划分战略阶段的目的,在于分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即将总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各个战略阶段的子目标,每个战略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相对的独立性。每个战略阶段子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完成。

⑤战略方案。这是战略咨询顾问最为核心的工作环节,它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这些措施和手段也叫经营策略,它是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略目标的完成起着重要的支持和保证作用。战略对策对经营策略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重性等特点。

参考文献:

[1]方少华:战略咨询[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汤茂义:企业管理咨询理论・方法・案例[J].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3]侯庆轩:企业管理咨询新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4]李东等:战略管理咨询:原理、分析技术和实施策略[M].华夏出版社,2003

[5]余明阳:咨询学[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未来经济 企业 战略 财务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 又称战略财务管理 ,顾名思义,指的是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财务战略管理,不仅开始在学术上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典型方法和理论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新的诠释,而且也从实际行动上重视财务战略管理,推动企业采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手段。

一、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财务战略管理是提高经营效率的必要手段

众所周知,盈利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而企业盈利的关键,在于效率。要想企业长足发展,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就必须提高效率。只有保证了效率,才能确保效益。要确保效率,必然不能缺少长远的目标,因为目标才是动力。传统财务管理的全部中心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上,却忽略了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对企业的影响。如果把企业的发展看成是一条河流,有一天河流忽然泛滥成灾,那么传统财务管理能够看到的就是这场洪水带来的短时近距离的危害,而财务战略管理却能够看到这场洪水之后一年甚至几年,对这条河流整个沿岸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确保企业的长盛不衰。所以,财务战略管理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二)财务战略管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世界经济发展必然会加速经济全球化,传统财务管理效率低,无法融入企业的长远目标,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更高于国内,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因此水涨船高。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企业因为忽视外部市场、外部环境的威胁而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一系列的例子告诉我们,财务战略管理者必须站在至高点来对待财务管理工作,看得长远,才能走得更远。传统的财务管理尽管在当时也曾经被信任甚至盲目推崇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缺点便暴露无遗,也越来越跟不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脚步。相比之下,财务战略管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财务战略管理

传统财务管理仅仅关注成本和利润,一切财务管理活动也以成本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为标准来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则关注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潜力;传统财务管理以“内(内部环境、内部资源、内部约束)”为主,重内而忽外,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不强,财务战略管理则内外兼顾,不仅仅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更加重视市场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潜力,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企业的财务和生产经营活动。二者相比,财务战略管理无疑是最好的抉择。

二、关于如何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确保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的充分和谐利用

企业资金流向穿梭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资金有效、长期、均衡地流转和配置。我们可以通过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和由总经理或指定人员负责各职能战略的相互协调,以便保证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二)重视企业战略共性,也不要忽视财务战略个性

财务战略目标取决于企业战略目标,只有将财务目标融合与企业目标,它才有存活下去的基础和生命力。而企业战略目标千差万别,财务战略不仅要有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的作用,除此之外,财务目标也有其独特性。要保证企业的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就必须处理好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财务战略与财务资源配置的关系

企业融资中财务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是资本成本和杠杆效应,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则是实现最优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决定着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财务战略则会限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有处理好财务战略与财务资源配置的关系,企业才能协调发展。

(四)优化治理结构

“结构追随战略”表明了企业治理结构与发展战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由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的,如果治理结构不合理,再有优势的战略也只是空口一谈。财务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股权结构。一句话,企业财务战略与治理结构之间辩证统一,密不可分,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企业发展得更好。

(五)注重财务环境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

由于财务战略的长期性、全局性以及谋略性,把环境分析作为战略的逻辑原点是进行财务行战略分析必须的前提。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企业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财务环境分析结合起来,以财务战略管理为指导目标,颁布具有系统性和谋略性的财务政策。就总体战略来说,金融环境、相关财税政策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更加明显。总体战略与财务战略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忽略。

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千变万化,企业发展很容易受过去的成功战略的限制,所以,应该灵活多变,不应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沿用之前的成功战略。

三、结束语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路灯,缺少了发展战略目标或者战略目标不正确,企业就会失去方向。如果企业能够把财务管理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主线,从更加长远和宏观的角度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利益分配提供技术指引和决策指导,让企业财务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计量功能,那么,企业一定会摆脱因为时间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态型;管理会计;企业管理;环境成本;社会责任

随着“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中,无不体现着绿色发展理念。其中,首次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不但要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效率也要大幅度提高,并且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要得到有效控制,最主要是要大幅减少污染物总量的排放。其次,在国家不断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到。近年来,我国环境现状不尽人意,随着科技进步、人口增加、需求膨胀,自然资源日益衰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于是,如何将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正确的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得以体现,成为了新时代管理会计创新的重大使命。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

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来看。苏亚民(2007)[1]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是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起,是以重视环境适应性、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和绿色管理会计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改变,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改进生态经济效率,生态型管理会计是在生态问题严重时且企业发展不得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形下,由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管理会计也是应时而改变的,所以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绿色会计、生态型管理会计就应运而生了。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最早在《9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中对绿色会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实际上这也是生态型管理会计的雏形。绿色会计指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会计学的原理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对各会计主体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型管理会计就是在绿色会计的基础,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对财务、企业行为、生态成本信息进行深加工和系统整合,实现对经济过程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对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进行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会计信息系统。生态型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这也符合了管理会计的内部性特点。

二、生态型管理会计内涵和特征

生态型管理会计作为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针对企业的相关行为或经营活动来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加工和整合,采取一定的策略将成本控制到最小,并在企业的财务信息中把环境破坏的程度量化,达到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型管理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用、生态环境破坏、防治等成本进行核算与归集,对生态环境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科学的计量和报告,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其更加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倡导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生态型管理会计是将环境指标、生态指标纳入到管理会计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其特有的特征:不确定性比较突出,生态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并且一些生态指标也不好确定,由此生态型管理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周期和效益难以计量,环境的破坏,以至于达到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涉及到的周期比较长,即使治理也不是当前期间就可以享受到的利益,复杂的特征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去衡量,这也是生态型管理会计要得到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研究方法多样。生态型管理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到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综合学科理论,也为生态型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生态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

在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中,以成本控制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阶段是属于经济效益型管理会计,而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倡导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阶段是生态型管理会计。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核算时,应将生态环境成本加入其中,这样才能真正的缓解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成本计算中应体现生态环境成本

曲闻宇,赵明辰(2013)[2]将生态环境成本定义为:某一经济组织按照国家环境标准体系的要求,为获得生态经济效率最大化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费和牺牲,是需要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补偿的社会经济代价。所以企业应加入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生态成本。在管理会计中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那么生态环境成本也应该被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生态环境成本,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期间成本-变动生态环境成本。这样企业首先要解决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于生态环境成本的计量不像一项简单的经济业务,其计量主体难以确定,也难以客观进行计量并做出合理成本补偿。所以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比如:当资源的价值难以直接评估时,可以考虑采用机会成本;当生态资源价值可以使用效用来衡量时,可以采用边际成本;当公共产品没有市场价格时,可以采用替代成本;对于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支出的人类劳动费用,就可以采用传统计量属性等。这样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对生态环境时代Times2016年第7期中旬刊(总第630期)成本加以考虑,从而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减少隐形的成本隐患,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在本量利分析中引入生态补偿成本

以前很多企业的发展是以污染环境和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的,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生态环境成本,此时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应支付将后期的生态环将还原到产品生产之初的平摊费用,即生态补偿成本。对于本量利分析,企业应在计算保本点时加入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如:某一产品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三)做出生态成本预算

在生态型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除了生态补偿成本,也应对目前的生产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支付成本,所以在企业做全面预算时,应单独分设生态环境预算的相关内容,在企业制定预算和生产经营计划之初实现生态型预算的监管和控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监督和报告。比如:可以在业务预算方面增加生态环境成本预算内容,预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增加生态环境成本的量化,定期报告披露生态环境信息,这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报告中生态破坏程度做出调整和整治。

(四)实施生态型战略管理

生态型战略管理突出的是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企业应将生态保护提升到战略层面,加大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比如:每一道生产工序上对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加以监督,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加以修正,努力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在成本控制方面,当企业有破坏生态环境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两种方案时,企业在选择方案时,应该把破坏生态环境方案成本中加入生态环境治理补偿预算成本等。企业的战略实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生产资料的消耗和环境保护同企业发展成本有机结合起来。所以,企业应将产品成本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动态、全面地加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

四、总结语

生态型管理会计在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方面发挥着不可缺的作用。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能否借助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功能特点,抑制企业管理者以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短期利益行为的出现,从而缓解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社会、企业、个人不断地付出努力。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型管理会计进入企业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苏亚民.浅谈绿色管理会计[J].财会通讯,2007(12):28-29.

[2]曲闻宇,赵明辰.基于生态保护的环境成本计量探究[J].绿色财会,2013(4):3-6.

[3]耿建新,曹光亮.论生态会计概念[J].财会月刊,2007(2):3-5.

[4]张亚连.生态环境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目标[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财务与会计),2008(04):62-66.

[5]胡玉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J].财会通讯,2004(01):18-22.

[6]何雪锋,王睦瑶,弋建明.让管理会计带上“绿色帽子”前行[N].财会信报,2014-9-8(B07).

篇7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 重点课程 课程建设 指导思想 具体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课程主要从企业全局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企业战略管理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突破以往的管理理论发展中只反映企业某一职能管理的局限性,充分反映企业全面的和方向性的整合管理,并形成一套规范的战略分析方法和模型,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准确的战略管理知识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为了实现本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示范课程率先开展教学改革,进行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提升师资队伍等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有利于对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特色人才。

一、教学目的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是学生学过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先修课程之后开设的,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应该以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人才培养层次和毕业就业去向为依托,以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人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导向,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从教学实践中看,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在教给学生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与战略意识,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大量的主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意识及学习研究能力。

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为指导思想和根本出发点。一方面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着力于课程基础建设,向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方向努力,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通过课程建设,力争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三、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重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要具有开放的视野,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条途径,合理谋划和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基本结构,包括职称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在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团队中创造知识、经验共享的氛围和渠道,改善学习、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强化教师自身的团队精神,从而快速和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法,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与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同行和企业管理实践者进行广泛交流和学习,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四是建立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长效机制,解决师资队伍本身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鼓励教师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教师到企业兼职提供条件;也可以直接聘请管理实践者、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有效解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建设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具备企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企业长远战略谋划。学生毕业后,经过最初的基层专业技术岗位锻炼后,逐渐向上晋升,从基层员工到部门主管甚至企业高层领导,对于其战略性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及全局意识,应结合课程的实际课时安排,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本课程建设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

1.企业战略管理概论。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内容重点涉及四个方面:(1)什么是战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战略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2)什么是企业战略?应突出对企业战略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层次体系的讲解;(3)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应突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本质特征的讲解;(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和发展是怎样的?应总体阐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并简要提及当前各种不同战略管理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2.战略分析。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首要的基础阶段,内容重点应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的识别与分析,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主要讲解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分析模型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寻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及可能存在的威胁,以便在制定战略时利用外部条件提供的机会避开对企业产生威胁的因素。(2)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以企业内部资源分析为基础,进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能力分析的总体介绍。目的是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或劣势,以便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3)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在遵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前提下,在企业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3.战略选择。战略选择实质上就是战略决策过程,即对战略进行探索、制定及选择。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核心阶段,内容重点应是识别及拟定备选战略方案,评价备选战略方案,以及选择制定满意的战略方案。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公司层战略分析。主要有稳定型战略、发展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其中发展型战略中的几种主要子战略模式,如密集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应重点介绍。(2)竞争战略分析。主要介绍迈克尔・波特总结出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三种基本竞争战略。(3)战略的评价与选择。主要介绍战略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几种常用的战略选择工具。

4.战略实施与控制。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就是将企业战略付诸实施及在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各项战略活动的进展情况,并进行及时调整控制的过程,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考虑到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的要求及课时的局限,此部分应总体简要介绍,从资源配置、组织结构、领导素质三个方面介绍如何与所执行的企业战略相匹配,推进一个战略的实施。

总之,教学内容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进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这样的一个定义而进行建设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应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发问,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不受教材、观点、方法的局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将教师平时通过进修深造、学术会议、异地考察等多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与案例在教学中与学生共享。把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身边企业的实际应用范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活学活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中汲取养分,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兴趣热点。通过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的插入,引导学生对问题实质进行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2.应用主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在某个时期的战略或战略转型相关资料,结合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做宣讲;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进入和退出壁垒低的行业自主创业,由他们自己经营管理,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吃苦精神,而且能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意识,获得成本控制、经营模式的切身体验,全面培养他们的能力。

3.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效果。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画面生动等特点吸引学生,但容易造成学生赶记笔记,不与老师交流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诸多优点的基础上,注意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与动静结合,突出教师的讲解过程,不断营造课堂教学的亮点,增强课堂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4.建设网络教学环境,通过课程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网络化。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内部的企业战略管理重点课程网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上网,不断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补充教学内容并拓展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开阔学生视野;设计并完善网上师生互动答疑系统,为师生提供网上互动教学平台,以快捷灵活的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交流。

四、结语

近年来,我通过不断摸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应长期坚持不懈。今后,将针对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摸索和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战略眼光与思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锡怀,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雷银生.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8

论文摘要:战略营销是 现代 营销管理的主流范式,它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为基本的营销管理职能。营销的战略意义来自营销对 企业 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营销观念为战略管理提供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营销通过市场分析,为业务竞争战略提供重要的情报。与此同时,营销还是业务战略的主要内容,它从企业整体的目标出发,依据环境的要求和条件,力图在权衡竞争者与消费者趋向中,发现既要满足消费者,又要免受竞争者的伤害或能战胜竞争对手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现代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战略营销管理(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ment,缩写为smm)范式,即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为基本的营销管理职能。本文通过对营销战略的含义分析、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的探讨和smm的特点探索,多角度地认识战略营销的性质。

营销战略的定义

营销战略有两种状态:普遍的和特殊的。听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战略”一词被广泛用来描述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如战略性定价,战略性市场进入,战略性广告。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以战略的方式对待传统的营销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具有普遍性。但是,营销战略又是特殊的。因为,人们对营销战略没有一致的定义。恰恰相反,有多少人用营销战略这一术语,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研究指出,营销战略适应于三种不同类型或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宏观层的营销战略,它以对营销组合变量(价格、产品、广告等)的综合运用为核心。根据这一定义,为某个产品制定一个战略涉及为该产品进行定价、设计广告,然后决定分销的方案。中观层次的营销战略指的是营销要素战略,它指用于营销组合中某个要素方式的抉择。处于微观层次的是产品-市场进入战略,它指的是某个具体的营销决定的策略,如厂商力图建立市场份额的战略,收获利润(和份额)的战略等。

有的从管 理学 中的战略观为营销战略所下的定义而被广为使用。这种观点把营销战略视为一个四步骤过程:(1)界定经营的业务范围,(2)确定经营宗旨,(3)制定营销、生产及其它职能计划,(4)为这些计划制定预算。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更接近企业战略。

作者认为,要澄清营销战略的性质,还得先回答“什么是营销?”以及“什么是战略?”

按照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市场营销意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就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迁为现实交换的活动。由此可见,与市场直接有关、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以及促进交换是市场营销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其中促进交换,使得交换有效地发生更是市场营销的本质特征。

那么,战略是什么呢?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当时,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指的是指挥军队的 艺术 和 科学 。今天,在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和纲领性四大特征。

把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合并,就不难得出营销战略的定义。营销战略是业务单位期望达到它的各种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营销目标指的是关于销售量、市场份额和利润等领域的目标。营销战略描述为实现上述目标而采用的主要营销方法,这包括在搞清楚企业营销的环境和竞争条件之后,对企业营销支出、营销组合和营销分配等决策所构成。

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从战略的层次提出的观点被人普遍接受。d·福克纳与c·鲍蔓提出企业战略包括三个层次: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公司战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组织,该组织是一些相对独立的业务的集合体,这些相对独立的业务有时被称作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 business units,简称sbu)。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存在的基本逻辑关系或者基本原因。竞争战略是第二层次,又称为业务层次战略或者sbu战略,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所要阐述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著名战略理论家阿瑟·汤普逊则认为 企业 的战略管理有四个层次: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和操作战略。公司战略——指的是多元化公司的整体行动计划。业务战略指的是单个业务的行动计划。职能战略是关于业务单位内各个职能部门的行动计划。如人事战略、生产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操作战略是关于管理业务单位内的主要组织单位(工厂、销售地区、分销中心)的行动计划,或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操作任务(原材料采购、库存控制、维修、运输、广告运动)的行动计划。

阿瑟·汤普逊的四层次中的前三个层次,与d·福克纳&c·鲍蔓的三层次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个层次,即认为在企业活动中的操作层也存在着战略行为。就市场营销战略来看,无论是三层次论,还是四层次说,它都属于第三层次——职能战略的范围。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前提,根据企业经营目标而制定营销目标,根据竞争战略而确定营销的行动方案。

战略营销的基本特点

传统营销的展开围绕营销的各个组成要素——产品、分销、价格、推广,此四者也就是名闻遐迩的营销组合要素——4p’s。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出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遵循市场导向的战略 发展 过程,考虑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和不断传送顾客满意的要求。

战略是管理层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订的经营管理行动计划;它反映在由管理层为获得预期结果而设计的行动与行动模式(pattern),关心组织如何完成使命和实现预期目标。战略的经营管理观念包括五个方面:战略是一个计划(plan),它为一个组织指明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方向,指引行动的路线;战略是一个行动模式(pattern),它强调行动不因时间而改变的相对稳定性。例如有的企业采取名牌战略,选择高档市场,有的企业倾向高风险战略;战略是一种态势(position),占住战场上的某个有利位置以赢得顾客。例如企业开发一种强势产品以攻占某个市场;战略是一种视野(perspective),它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之间找出可行的途径;战略是一种策略或手法(ploy),旨在打击竞争对手。

上述战略观的每个方面的 英文 都以p开头,所以称之为5p‘s战略观。战略营销是一种关于营销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的特征。具体来说,战略营销具有如下特征:

1、以市场为动力。战略营销认为竞争优势源于顾客,基于厂商所取得的顾客满意的程度;厂商超越竞争对手的顾客满意水平的程度。营销战略将受顾客影响的经营战略与综合的市场为核心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以此建立竞争优势。战略营销包括旨在提供顾客满意的各种经营行动。在经营职能中,要协调选择顾客和合理安排受市场影响的各经营变量。战略营销强调组织与环境的联系,视营销为经营的整体职责,而不只是一个专门职能。取得竞争优势需要集体行动和职能的整合。

2、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变化多端导致具有监视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战略营销的兴盛。外部因素改变了市场和竞争结构的组成方式和吸引力。由于营销处于组织与其顾客、渠道成员、以及竞争的边缘,因此它是战略规划过程的核心。

3、以顾客满意作为战略使命。战略营销思想认为取得顾客满意的关键在于将顾客的需要与组织的服务计划过程联系起来,顾客对某些产品属性的偏好一定要转化为产品设计和生产指南。

4、围绕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发挥而进行营销活动。

5、面向未来,注重长期目标,如市场份额、顾客满意或顾客忠诚。

战略营销是营销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以前的营销逻辑过于线性化,认为经营成功是单行线,过于简单,不切实际。战略营销则融合思维与行动,平衡控制与学习,管理稳定与变化,认为战略既可以依据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定,也可以在行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战略思维观认为在市场条件下,战略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加以灵活地调整,快速反应代替了以前的长期预测。在今天追求变化、不断求新的年代,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具有战略思维的文化更加重要。

参考 文献 :

1.周立公等著,《 企业 经营战略与策略》, 经济 科学 出版社,1994。

2.勒著,俞利军译:《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3.汤姆森、斯迪克兰德著,段盛华、王智慧译,《战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战略管理

一、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按照国际标准(15%的入学率),目前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巨大转变。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同样促进了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至今没有建立独立的较为系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只是简单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成人高等教育,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自身特色和基本发展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

第二,成人高等教育没有建立自己的教学管理体系,移植“普教化”的教学与管理模式,不能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使得教育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第三,办学单位对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不正确,片面地迎合当前社会上对学历的热求,一味钟情于举办学历教育,忽视了终身教育的意义和巨大潜力,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向更深层次扩展。

最后,全日制教育扩招直接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数量的萎缩和生源质量的下降,并最终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

二、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应注重加强战略管理

(一)关于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自身优势劣势的过程。战略管理既包含了战略规划,也包括了战略实施过程和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以及对战略管理成果进行评价。由此可见,战略管理是一种针对组织战略进行的全面管理和动态管理。战略管理的实质是使组织能够适应、利用环境的变化,提高组织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注重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不是只看重眼前利益。战略规划是一种带全局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和战略阶段等方面的内容。战略实施是将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战略实施是整个战略管理的主体环节。战略评价是监控战略实施,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包括检查战略基础、衡量战略绩效、修正和调整战略等。战略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调整、修正甚至终止战略的合理依据。

(二)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加强战略管理的现实意义

1.加强战略管理,能够使成教管理人员更加注意对成教发展环境的研究。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既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如招生计划的影响,又要受到各办学单位(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成人高校高等教育)行业竞争的影响,和企业管理相似,普通高校成教管理部门在注意自身办学条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加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研究,建立“意识――反应”型组织,密切关注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瞬息变化,塑造超强的适应性能力,从而在行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施战略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不是在环境中被动地求生存,而是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创造未来,以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2.加强战略管理,办学单位更应该注重整合核心能力,强调差异性战略,坚持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首先,每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学科结构和人员结构不同,所处地域、面临环境也各不相同,每所学校的改革发展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不可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和经验。因此,每一个战略规划都是独特的。其次,高校又是高度趋同的组织。任何学校都离不开教师、学生、学科、专业,因而容易相互模仿。我国大学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相互模仿,缺乏个性。只有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加以强化和锤炼,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战略管理,能够更充分地调动成教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准确更及时地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引领社会需求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较之全日制教育管理,复杂得多,也困难的多。原因在于成教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和全方位性,管理内容繁杂,头绪甚多,从生源市场的开辟、宣传发动、招考录取、思想教育、教学过程及食宿的安排,直至毕业包括毕业后的信息跟踪等无所不包。应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客观现实,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素质,有较强的信息识别和快速反应技能,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管理知识,又要有创新管理的勇气。

(三)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战略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1.准确定位是战略管理的核心。战略是从定位开始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系统网络上的一个个网格,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做任何事情,明确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即定位,是基础和前提。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普通高校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决不能忽视大量的非学历教育市场的存在。教育部

2.灵活性是战略管理的精髓。高校成教战略管理十分强调灵活性。首先,决策者要不断关注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战略评估,审视战略目标,决定是否持续、调整、重组或终止战略。当前,由通讯和计算机技术构成的、以互联网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时代刚刚进入高峰时期,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信息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不可预测的、迅速的变化日益增长,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切商业运行。为了应对这种激烈动荡的局面,组织的唯一策略只能是迅速反应,甚至是即刻反应。其次,在战略实施中要善于向一线管理人员授权,把权力交给最贴近市场最了解顾客需求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教管理人员在与学员的关系处理上,要体现互动性,深入了解学员的需求变化,并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跟踪,直至有效满足。

3.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主体。战略管理要实现最终的预期目标和战略前景,掌控战略实施是关键。作为战略管理的主体,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各自责任。将战略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个人,明确责任,赋予权力,推进落实。在向各办学基层单位下达任务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以利用灵活高效的方法达成预期目标。其次,优化资源配置,保证战略重点。优势的发展需要优质的资源来保证。只有资源的相互配合才会产生战略优势。成教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掌握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发挥管理的中介调节作用,使参与成人教育的各个部门科学、规范地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再次,调整组织结构,推进战略实施。要建立精简、高效的学习型创新型管理团队,紧密配合,相互信任,分工协作,并注意进行有效的冲突管理。最后,加强战略领导,推进战略管理。在战略实施中,战略领导主要体现为:确立明确的战略方向,即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前景展望;突出战略重点,围绕重点,着重提出几条超常规的措施;培育鲜明的学校文化等。加强战略领导,一是建立好的制度、机制,让高水平管理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加强学习、培训,逐步提高领导者的战略领导能力。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17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073-02

当今时代,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企业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大背景下,企业财务,尤其是企业财务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增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密执安大学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伦敦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哈梅尔(G.Hamel)提出。1990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文中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与技能”。由此定义可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初含义主要是关注技术的有效运用以及对技术进行整合的能力,是一种比较实体的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企业在剧烈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积极探寻,企业核心竞争力正逐步演变为以软实力为构架的竞争力,并形成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难以复制性,即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竞争对手难以复制;(2)高度整合性,即核心竞争力是对各种资源进行的一种高效的凝结再造;(3)长期稳定性,即核心竞争力能够使整个企业保持相对长期和比较稳定的竞争优势。

由于财务能力满足上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所以其能单独形成差异性优势成为企业核心能力,也就是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

(一)基本内涵

关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不同学者由于所处行业的差异或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致,出现了各种流派,虽都有一定道理,但均带偏颇性。笔者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性竞争优势,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集合。因此,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并由财务能力高效凝结而体现的一种整合型的竞争力。它是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和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综合财务能力。

(二)构成要素

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主要由财务战略定位能力、财务利益管理能力和财务资源整合能力等三种要素组成。

1 财务战略定位能力

企业财务战略应定位于整体性、长期性和创造性,注重系统性分析,以提高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因此,财务战略定位能力对企业总体战略及其他子战略起着积极支持与促进作用。

2 财务利益管理能力

财务利益管理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在企业筹资、投资和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控制财务风险、应对财务危机的能力,主要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

3 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财务资源整合就是调整公司的财务资源各组成要素,使财务资源各要素内部之间、财务资源与企业内部其他资源、内部财务资源与外部资源之间协调配置。这里的财务资源不仅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而且还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各种可以利用的技能资源等。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提升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上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为:

(三)主要特征

1 独特性

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看出,它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下的特定产物,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因此具有极强的独特性。

2 增值性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价值性,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运用稀缺的财务资源,长期不断整合、协调的产物,是企业从财务资源中提取的精华。它本身不会随其应用而有所损耗,是一种会不断增值的无形资产。所以财务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价值创造和成本降低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效率,而且也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主动权。

3 动态性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理念的更新必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同时也会引起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变化。因此,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要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不断进行修饰,使企业的财务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新颖性和持续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协同性

财务核心竞争力不是几项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项财务能力和相关理论知识的高效凝结整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的竞争力。因此,经过整合之后形成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各项财务能力和相关财务知识的分项所创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