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习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年学习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月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这一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们要深刻领会同志的谈话精神按照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大力推进我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按照团中央《关于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中青发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对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通知如下。
一、抓好组织、宣传、动员工作,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深入人心。
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网、板报、宣传栏、文艺宣传、学生会组织等各种团属宣传阵地的作用,广泛的进行宣传动员工作。要专门召开会议,成立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各学院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教育活动计划,认真安排部署,做好重点宣传,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支部、团小组等各种学生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好社会主义荣辱观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导向,营造浓厚的氛围,针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特点,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倡导“八荣八耻”,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广大青年学生的心中。
二、组织、落实好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
各学院分团委、直属团总支要认真组织所属青年学生深入学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将此次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确保学习教育活动的扎实深入。
要把学习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青年学生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要通过组织学习,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通过组织学习,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要求组成以团支部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为学习小组,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小组学习,团支书负责小组长学习,分团委、团总支负责团支书学习的学习体制。围绕学校评建工作、新时期共青团员的时代特征等专题,紧密结合学风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通过树立典型、倡导文明,大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让何以为荣、何以为耻在广大同学中深入人心,成为自觉的行动。
三、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根据学习教育活动进程,紧密结合我校实际,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我校评建工作、学风建设等工作,适时地开展各项主题教育道德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深化青年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学生创业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重点项目,结合学校评建工作和学风建设的实际深入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坚持实践育人,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杜绝一切不良行为,推动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蔚然成风,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确保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效果。
四、学生干部、团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作好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
教育广大学生干部、团干部带头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掌握精神实质,努力把握基本要求。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和学校评建工作的要求,规范思想行为,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要加强和改进团学组织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干部联系工程”。要求每个班级的党员、班级主要干部、团支部骨干要在班级帮扶一至两名青年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成立“互助对子”,重点帮扶那些成绩较差、思想行为较松散、家庭经济较困难的青年学生,通过日常的互助、引导、共同学习。教育、动员广大团学干部要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实际、深入青年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始终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学生,努力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学好干部。
篇2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粗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慈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语文教材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广大教师也正是基于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非常重视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展开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教育与语文知识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本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情感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语文教育的灵魂非情感莫属,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教学的目标。语文课本里选取的名篇佳作承载的丰富情感需要教师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还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元素的应用分析
小学生处在人生情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且正确的情感引导,同时激发和鼓励他们发自内心地主动去感悟、感知世界,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过分强调知识和能力,却往往忽视了情感教育,对情感目标重视不够。许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习惯了对文章大意作冷漠的复述,对文章的主题以及文章的写作艺术作解构,这样冷漠无情的肢解使得本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和那些艺术气息浓厚的优秀作品在学生看来变得枯燥无味,又何谈唤醒孩子们心中纯真又充满童趣的情感体验呢?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困境提出了新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像过去那样吃透文本,从中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和精髓,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情感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应借助文本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并且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学的首要策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于一门科目产生兴趣,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否则即便教师的讲课再准确无误都无济于事。因此,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关键内容。在每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都大大影响着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中,提高课堂讲课方式的多样性是最有效的捷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质量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方法的有效程度与该方法是否结合学生的特点、是否选择了最优的教育模式等问题息息相关。
2.以情境来引导学生情感
情感共鸣的产生条件所必不可少的就是情境,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将学生内心的情感转移到课本教材中去,通过真实可感的情境教学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记忆思维,同时加深学生对于课本教材中人物情感的把握,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因而要求教师要有着创设情境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分析。创设情境的手段主要有背景音乐烘托、幻灯片播放及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尽快切身实际的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在积极引导学生入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竞争合作这一教学方式最为有效。该种方法旨在教学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团结紧张的心理氛围,如在小组讨论里面展开竞争及在课堂提问时采用按组回答的形式时,很容易激励起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欲望,彼此间的讨论协作在提高了对情感的理解之外也增强了自身的团结互助能力,是一种教学实践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
小学生作为刚刚步入学校的人群,突然走出家庭的怀抱,一个人来到学校学习,在心理上会有很多的空白。根据这个特点,教师不仅须要课上认真和蔼,耐心解答学生们的问题,更加须要利于课下时间常常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多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人际交往情况等,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困难,填补情感的空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多多赞美和表扬他们,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在小学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同时,更是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条捷径。
4.以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评价是以价值判断为主要标准的一种评价方式。我国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评价往往是看其鉴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促进作用,简单来讲,就是教学评价往往用来作为评价学生听课认真与否的一个标准,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尽可能对学生传达带有积极的情感性的评价,其次细致全面的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点评,让学生在受到鼓励后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对语文教学从课堂到课后都进行人性化的情感性处理策略,达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生处在人生情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且正确的情感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巧妙、适当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掘情感元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同时教师们也将收获孩子们一张张单纯的笑脸和一颗颗金子般纯洁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吕月青.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西靠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15-16.
篇4
研究方法
按分层抽样原则抽取上海地区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共4个年级的在读学生。实际发放并回收问卷4972份,调查范围包括8所小学、12所初中、7所高中,其中,来自中心城区学校的样本3418份,郊区城镇学校的1554份。1.2问卷制作1.根据众多学者认同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理论假设,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从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手段、内容、条件、效果等的体验程度制定问卷的最初条目。条目的回答和计分采用里克特5级评分方式,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依次计5、4、3、2、1分。
5名专家对问卷进行评价和修订,删除不合理和意见不一致条目,保留专家均认可的53个条目。3.为了使问卷的文字表述能够符合小学3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两位小学语文老师对问卷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建立小学3年级学生专用的问卷复本。4.增加4个反向条目作为诚实度检测,这4个反向条目与问卷中另4个条目一一对应,内容一致,提问方式相反。最后的问卷条目总数为57题。
在回收的问卷中,对超过5题未回答的问卷做废卷处理。另外,根据诚实度条目的测试,4道反向题与相应正向题的得分相差超过4分的问卷也做废卷处理,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055份,有效率61.4%。根据有效问卷总编号的奇偶抽取其中奇数号问卷(1528份)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假设模型的建立,偶数号(1527份)问卷用于验证模型的适宜度。
首先,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问卷的KMO系数和Bartlett球形检验以考察取样适当性,然后,对1528份问卷样本中的53个条目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再采用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寻找独立的潜在因子。因素分析时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条目筛选:1)条目变量的单个因子负荷值必须大于0.5;2)条目变量不能在2个以上因子上都有较高的负荷值;3)每个因子至少包含3个以上条目。根据潜在因子所包含的条目为潜在因子命名。
将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的潜在因子作为一阶因子,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作为二阶因子。根据因子含义建立一阶和二阶因子间的路径关系,确立理论结构模型。采用AMOS7.0软件和另一半的1527份问卷样本对该理论模型进行适配性检验。采用SPSS15.0对样本因子得分进行因子间和年级间的差异比较,显著性定在0.01水平。
研究结果
本问卷的KMO系数为0.966,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3366.98(df=1225),显著性为P<0.001,说明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该量表适宜进行因素分析。经多次条目筛选和因子旋转,本研究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取31个条目,潜在因子7个,累计贡献率为60.04%。各条目变量的因子负荷及因子名称见表2。第1个潜在因子(F1)包含6个条目,主要涉及体育课的内容、形式等,因此,命名为“体育课程”;第2个潜在因子(F2)包含5个条目,条目内容反映社区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命名为“社区教育”;第3个潜在因子(F3)包含与家长有关的5个条目,主要体现家长自身的习惯以及陪同和督促,因此,命名为“家长示范”;第4个潜在因子(F4)包含反映体育课堂之外的体育器材、场(馆)和教师的重视等6个条目,因此,命名为“学校条件”;第5个潜在因子(F5)有3个条目,反映了家长在体育锻炼上的经济投入,因此,命名为“经济支持”;第6个潜在因子(F6)所包含的3个条目反映教育制度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育制度”;第,7个潜在因子(F7)包含的3个条目都是反映学生的体育锻炼目的,因此,命名为“个体认知”。各因子的贡献率如表2所示,其中,体育课程和社区教育因子有较高的权重,显示其在模型中重要性。
采用AMO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将前述7个因子作为一阶因子,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等3个因子作为2阶因子。根据各因子的含义,其中,“体育课程”、“学校条件”、“教育制度”、“个体认知”与学校教育的关联密切,“家长示范”和“经济支持”可归为家庭教育因素,因此,建立理论模式路径图如图1所示。模型的估计方法为极大似然法,样本数据为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外的另一半样本数据1527份。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度很好。模型参数:RMSEA=0.045,GFI=0.93,AGFI=0.92,NFI=0.91,CFI=0.93,IFI=0.93。标准化路径参数显示,2阶因子和1阶因子间以及2阶因子间的关联度都在0.7以上。这表明,本研究依据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体育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假设得到较好的验证。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共包含7个潜在因子。由于每个因子包含的问题变量数不同,因此,各因子得分用该因子所包含各题得分的平均值来表示。对该7个潜在因子的得分进行单因素重复测试方差分析,Mauchly球形检验显示,P<0.05,需要进行修正。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修正后,因子主效应显著,F(5.08,15521.25)=1106.54,P<0.01;Games-Howell法多重比较显示,7因子除学校条件和教育制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两两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因子得分从大到小顺序为:体育课程>个体认知>教育制度>学校条件>家长示范>经济支持>社区教育。
根据前述有关三位一体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计算出3个二阶因子的得分。由于每个二阶因子所包含的一阶因子数不同,因此,二阶因子的得分用其所包含的一阶因子得分的平均值来表示(图3)。采用4(4个年级)×3(3类教育)两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年级学生所受三方面健康教育程度的差异。Mauchly球形检验显示,P<0.05,需要进行修正。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进行修正后,教育类型主效应显著,F(1.93,5900.13)=1683.09,P<0.01,表明在健康教育方面,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高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高于社区教育;年级主效应显著,F(3,3051)=120.78,P<0.01,表明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5.80,5900.13)=14.58,P<0.01,说明在不同年级上,学生对三类教育的认可程度的差异程度不同。单纯主效应及多重比较显示,各年级组的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从均值的变化程度看,在初2和高2年级,对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认可度差异较大,小学3年级和5年级学生对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认可度差异较小。#p#分页标题#e#
讨论
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存在7个潜在因子,它们依次为体育课程、社区教育、家长示范、学校条件、经济支持、教育制度和个体认知。这7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补充。在开展以提高青少年体制健康为目标的体育健康教育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对该7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加强。这一结果在以往的有关文献中尚未提及。目前,有关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理论模型是以学生受教育场所为标准进行分类的。考虑到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因此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整体。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7个因子中的体育课程、学校条件、教育制度和个体认知等4个因子综合形成学校教育因子,家长示范因子和经济支持因子合成为家庭教育因子,剩下的1个因子为社区教育因子。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与数据的配合度较高,说明因子内各条目变量间的关联性较高而不同因子间的独立性较强,同时,有些因子又受到上一级共同因子的影响。结合问卷内容显示:1)体育课的形式、内容、教师上课态度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之间有关联;2)学校的体育器材、场(馆)与学校领导、班主任的重视程度也是有关联的;3)升学考试、技能测试等制度性要求与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知之间存在相互独立性;4)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将经济投入与言传身教(家长示范)混为一谈;5)社区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因子,不仅仅是因为活动场所上的不同,其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和功能均有别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因此,本研究在验证三位一体教育模式适配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三方面教育的进一步细分,这有利于我们更确切地找到当前阻碍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及干预。
本研究所构建的3个二阶因子中,学校教育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33.5%,家庭教育因子为16.4%,社区教育因子为10.1%。因此,学校教育是三类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的体育课程因子在7个一阶因子中贡献率最高,说明该因子较其他因子对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影响最大。从干预的角度,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的教育效果是首先需要重视的。问卷中的相关条目(表2)已经提示:作为体育课程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某种培训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他们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丰富的体育课,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促进体育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也类似结论[20]。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数据还显示,学校教育的4个组成因子间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虽然同属学校教育,但学生对其中的4个方面的认可度和所受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体育课程的得分最高,这反映了当前上海地区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也就是说,学校体育课程依然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体质的主要途径。在“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中,学校体育课程居于核心地位。本研究也发现,学生对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个体认知得分较高,但与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现象存在矛盾。也就是说,学生明知道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但并没有真正去落实锻炼行为,在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知、信、行”理论认为,在“知”和“行”之间还需要以“信念”为中介,学生对锻炼和健康之间还缺乏必要的信念。社会认知理论提到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中介。从干预的角度,要让学生去体验运动、体验成功、树立信心,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另外,学生可能对失去健康的危机感不足;在客观上还存在锻炼时间、设备、场地上的限制。当前的教育干预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应该突出以人为本,开展多种方式的体育活动,提供各种体育保障设施。“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中,首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健康锻炼的个体认知,并在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创造条件,促进健康认知向锻炼行为的转化,形成自觉锻炼的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家长示范和经济支持两个影响因素。其中,家长的示范作用,如自身的锻炼习惯以及陪同、督促子女参加锻炼的次数等对子女的影响较大。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子女锻炼,他们愿意给予经济支持,如购买体育用品,让子女上体育辅导班等,但所实际收到的健康教育效果却不理想。从干预的角度,要促进青少年健身锻炼,应该呼吁家长能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动子女多参加体育锻炼或其他户外运动,起好表率和榜样作用。家长的共同参与能使子女体验到更加强烈的快乐感,能更好激发他们的锻炼愿望。
基于本研究的调查数据进行不同年级的三位一体模型及组成因子的比较分析:首先,学校、家庭和社区间,学校教育开展得最好,社区教育开展得较差。原因是中小学生大多在学校接受各种教育,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认可度较高。学校教育受政策影响大,管理相对容易,便于统一行动。政府的监督和升学制度中的调整都很容易在学校教育中体现。而家庭教育又因人而异,家庭间的差异较大,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以及经济投入存在较大差异。社区教育方面,一直是学术界比较重视同时又是起步较晚,管理上难度较大一块。社区的体育工作缺乏专人指导,而且很多学生平时就是学校与家庭间两点一线,很少去参与社区的活动。课业负担、场地、伙伴等也是制约中小学生校外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形成的因素[7]。国外学者也发现,社区教育的工作较难开展[17],同时也提出,社区教育有着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因此,必须加强社区教育。其次,健康教育的年级特征分析显示出,低年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可度高,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认可度降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年纪,年龄小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年龄大就有更高的独立性,不容易接受教育。低年级学生容易受学校、家庭或社区环境的影响,因此,应该作为开展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导,社区的亲子活动等多种方式容易产生好的效果。到了高中年级,一方面,学生的个性上的可塑性降低,已经养成的习惯不容易改变,对教师、家长的指导会有一定的保留态度;另一方面,升学的压力增大,学生较多考虑文化课的成绩。本研究提示,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同,应该更早地开展,同时,在教育的策略、内容和方法上应该因对象的年龄而异。#p#分页标题#e#
篇5
初中思想政治课本基本按照每册三至四个单元,七至十节课为主的模式进行,学校课程设置基本按照每周一至二节课进行。内容时兴,时段合理。《论语•学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既“悦”,“乐”既“笑”。愉悦地去学习,高兴地迎接远方来的朋友,这种笑对人生的态度正是儒家哲学所推崇的一种人生境界。现行七年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就从“笑迎新生活”打开了中学生德育教学的第一扇窗户。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等内容和儒家“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体现的飘逸、洒脱精神毫无二致,能够积极入世,而且以一种“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精神态度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境界,也是青少年学生处事立身的一种大境界。七年级下册安排“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三个单元内容,着重强调“人”和“仁”的重要性。儒家认为,“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以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等思想以一贯之。也只有自身首先学会立德立人,自强不息方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敬佩。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分别从爱人、爱友、爱朋友、爱社会等几个方面突出了“仁爱”思想的重要性,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既“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权利和义务,永远是平行而进的孪生兄弟,儒家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孟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八年级思想政治课本下册“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几个模块内容和以上儒家修为息息相关。责任、使命和理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苏轼认为,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儒家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教会学生“志存高远、博学笃志、壮心不已、不辱使命”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九年级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即将步入中考,即将进入更高一阶段去学习,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会随之更为成熟。“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满怀希望迎接明天”四个模块融入了儒家入世精神之精髓,为青少年学生及早地以敢于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去面对未来的新世界而做了坚实的道德铺垫。
二、高中教育阶段德育课程设置内容与儒家思想融合解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建构而成,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德语课程体系的思路,既突出生活主题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渐进性,由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几个方面的内容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其中,“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两个模块尤为突出儒家文化的重要性。现行《全日制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为,德育“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1]拿“文化生活”模块内容来说,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文化与社会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坚强努力才真正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永恒发展。毫无疑问的是,中华文化之根在于儒学,中华民族之精气神在儒学精髓。有研究者认为,儒家思想对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思想的点滴灌输,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第二,儒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有利于促进素质提升的综合性、全面性。第三,儒家思想的科学扬弃,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提升。……尤其是儒家文化提倡的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对于培养当代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2]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切时时指导着人们热爱和平,自强不息,实现自我,崇信和谐。高中德育教育旨在使学生徜徉在文化的海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而修身正己,从而树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如“中庸”思想,不违背仁义,也不违背现行社会发展需要,相反,正是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的思想指导人们以一种自然坦诚而又在方圆之内和谐处事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儒家文化指明了青少年德育发展的未来导向
篇6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切地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进而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教学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得到落实。
不仅如此,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关注学情更是我们科学施教的重要保证。我们说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便是认识到“儿童”的存在,认识到学生个体的特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意味着一种学情。
一、关注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如今教育改革大力的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忙碌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把最大的注意力从学生学习成绩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因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的过程中来,才能培养他们各种各样的能力。
二、过程需要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引导
关注过程不是关注教学过程的形式,而是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生成和经验重组,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体验、感受和收获。让每个学生切实经历教学活动主题实施的全过程,亲历教学活动情景,体验教学过程的方法,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认识,提升观念,发展能力。而我认为,不管是教育教学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目标的指向性。
三、快乐的过程才能持续发展
有句话这样说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对于现在的教学来说这句话显然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吃过苦中苦的人一旦成为了“人上人”他还会再去“吃得苦中苦吗”?估计只剩下厌烦和排斥了。若是学习给了学生这样的“苦中苦”的经历,怎么能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信心,怎么能让他们热爱学习,怎么能够让他们自身不断地持续发展和提高呢?若是只有痛苦的过程,再好的结果也会让人望而生畏。在痛苦的环境与氛围中学习,学生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情绪,而且是消极的情绪体验,逐渐把学习当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对于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长期痛苦的、失败的心理体验,又使得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自信心下降,学习无动力,甚至自暴自弃。最终会泛化到其他方面,轻则厌恶学习和跟学习有关的一切事物,重则由于人格得不到尊重,对别人的态度也非常敏感,情绪变化大,心理承受力差。
美国一位现代教育学家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痛苦的教育过程就是在扼杀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实,只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研究与体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考试结果,以及不断改进和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成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且让他们快乐地完成自己的学业,甚至会让这种学习的快乐伴随他们的一生。
如果教师没有尽全力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没有针对学情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如何保证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及具体方法呢?如果教师不能切实地关注学情,不能做到“对症下药”,甚至无视学情及其发展变化,只是一味机械地套用教学预案,那么,教学活动极有可能落得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我们口口声声说的“尊重学生”“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等等,又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呢?舍弃学情,不关注学情,教学便没有了“抓手”,由此,再多再好的理念和口号也只能是隔靴搔痒,甚至沦为无的放矢。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当然,学情以及学情调查的范围极为广泛,老师们大可不必担心。日常教学中,怎么可能像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每节课之前都发问卷或是搞访谈呢?时间和精力都不容许啊!事实上,学情调查就在我们身边,关注学情的理念可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一位合格的教师,必然是时刻都在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洞悉学生的真实需要。试想,一面是一群频频点头、面带微笑、听得十分入神的学生,一面是一群目光呆滞、神情木然甚至鼾声如雷的学生,相信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要有所不同的“作为”——对待前者必然大加赞赏“乘胜追击”,对待后者也不可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这,其实就是关注学情。
篇7
关键词:体育游戏法 羽毛球 教学 应用
一、体育游戏法概述
(一)体育游戏法的特点
所谓体育游戏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和特点情况,基于游戏活动拓展学生学习思维并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游戏教学法中,游戏活动和教学指导的有效结合能够让教学过程既具有竞争性、娱乐性的游戏特点,又能更好的达成既定的教学目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广大学生是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针对群体,其旨在基于各种娱乐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热情,进而实现学生运动积极性的激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获得感和成就感。与其他教学方法、模式相比,体育游戏教学法的教学效率提升并不是最高,因而其更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但从娱乐性和教学效能的视角来看,这一教学法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兴趣方面具有无与比拟的效能,是一种非常实用、低要求的教学方法。
(二)体育游戏教学法的作用分析
体育游戏教学法的作用一般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体现:第一,团体作用体现;第二,个体作用体现。在团体作用层面,体育游戏教学法可以通过团队任务的设置,基于学生的团体合作,提升学生对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解和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在个体作用层面,体育游戏活动的设置和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羽毛球运动兴趣,基于羽毛球游戏活动的智能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特点对学生的不同环节兴趣点进行充分挖掘。在游戏开展之初,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兴趣是首要关注点,其后,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会越来越强,并通过相互学习,能实现最大化的团队配合效能发挥。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强化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间提升学生的相互配合技能和平衡调整能力。
二、羽毛球教学中体育游戏教学法的运用
(一)准备阶段
为教学过程做热身、做准备是准备阶段的主要目的,对于羽毛球运动来说,其较高的移动力和爆发力要求决定了运动者在运动中中需要让关节始终保持在活动状态,以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在准备结果,要特别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开始尽量不要大幅活动,而是递增式的进行运动准备。就形式而言,羽毛球的热身运动可以通过接力拍的形式进行,分成两队,让学生在折返点之间用托球的方式来回接力,用时较短的团队获胜,中途掉一次球罚5秒的时间。之后可以进行游戏升级,用拍球的方式进行游戏比赛,比赛规则不变。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充分热身,而且还能用最快的速度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更为快速的进入羽毛球学习状态。
(二)教学阶段
为学生讲授、讲解新内容是教学阶段的主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向学生充分讲解新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练让学生对羽毛球技术、技能进行体验。当然,教师也可以将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形式进行分解,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特点,进行重点环节和技能强化开展,以增强羽毛球教学的实际效能。例如在挑球和控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相互派一名组员到对方组内监督对方,小组分别围成一个圈,一方小组成员先正手向对方学生挑球,并对高度进行一定的范围限制,对方学生接球后在回传给发球小组的另一个学生,以此类推,所有的行动都必须一次进行,一旦某一方没有达到要求变开始重新计算挑球次数,在规定的时间内次数多的乙方获胜;如果学生数量较多,也可以分成多组进行训练,以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发现不规范的动作时,应及时的进行示范和纠正。在学生熟悉技能要求后,教师还可以适当的进行游戏升级,比如,用架杆或者拉绳的方式,对学生的发球高度进行限制,或者限制活动区域,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击球准确度。用这样的方式来确保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欢愉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热情,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放松阶段
让学生逐渐放松身体,由竞技状态过渡到平静的学习状态是这一阶段的根本目的。在结束放松阶段,应主要采取一些趣味性或者娱乐性的游戏形式,不可关于注重竞技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用球拍捞球的方式整理球场上散落的羽毛球,限定时间为5分钟,球框内数量较少的一组清理球场内剩余的散球。用相对较为舒缓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心态放松,不但能确保学生状态的有效衔接,而且还能让学生产生对球场的留恋感,这对学生的后续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结语
总之,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羽毛球教学效果。对于青少年羽毛球教学来说,教学中适当的体育游戏活动设置,不但能极大的增加教学过程的愉悦性和欢快度,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进而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敏丽.羽毛球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建国.羽毛球运动教学与训练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陈晨.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价值探析[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5,(02).
篇8
其次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和巧妙运用。这些参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的明确,教材运用灵活富有创造性。尤其是一些信息的搜集和利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非常乐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尤其是桐城实验中学的方永老师,为了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他分别请了两组同学当堂进行男女生大pk,其过程是命题接龙和命题相互改写。最终以得分最高组为胜。这种课间活动的创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了参与度,使整个教学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教学效果明显。
第三参赛教师个性的教学手法和较强课堂驾驭能力。在参加优质课评比的选手中,他们富有激情、活力,有一种个人魅力。所有参赛选手的教学功底过硬,板书设计都非常规范美观,他们的语言简洁科学到位,语言基本没有重复,言简意赅,表达能力较好。并且普通话较为标准,口齿清晰,语速适中,不慢不快,对于一个问题基本不会重复说第二遍,尽量做到语言的精炼简洁。我记得其中来自安庆十七中的刘青老师和安庆宜秀区大枫中学的王华旗老师,他们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而更像一个演讲家,用充满哲理和激情,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用通俗质朴的语言去传授学生知识。通过听课,我感觉自己欠缺的地方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完整.如新课导入,问题思考,重难点讲解,新知巩固,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或学生收获,作业布置等。
2、新课的导入要新颖,要能引人入胜。如问题导入,图片导入,情景导入等。
3、重难点要突出。讲解重难点要详细、清晰,不可累赘。此环节要能展现出自己的特色。最好要有联系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举例说明。
4、要学会利用学生间的互动,以增加学习气氛和兴趣。如小游戏,小组间的辩论赛,男女生对决赛等。
5、学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截图、实物投影、自拍照片和自画图形等幻灯片的恰当运用,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课件用的比较到位,也比较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课堂效率。
6、要学会实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课堂中要对学生多鼓励、赞扬、赞赏,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胆识更大。如“你真聪明!”“你讲得很有道理!”“说得很不错。”“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把掌声送给他!””等等。
7、教学语言要尽量亲和,形体语言要丰富准确,表情要开朗,特别在借班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走近学生,要能融入学生之中,不能远远地站在讲台上。
篇9
[关键词]培智语文 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培智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学习十分困难,只有将他们置于一定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才能产生较好效果。培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孩子努力克服和矫正身体残疾带来的这些困扰,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一定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常规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对于他们来说显得抽象枯燥,我们都知道,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昧地被动学习语文,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来营造语文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培智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信息技术是新型的教学媒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培智语文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但能优化教学过程,还能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能让智障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智障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中通过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激发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哈佛大学一位校长曾说过“把一个人教育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引起学习的兴趣”。对于培智学生更是如此。语文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课堂教学是一个静态的空间。由于培智儿童智力、注意力差,对事物的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他们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注意力分散。如何在静态的空间中充分进行动态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良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多媒体课件恰恰为教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教学《青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引入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在晴朗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大树下、池塘里,一张张碧绿色的荷叶上,蹲着一只只绿色的大青蛙,他们在池塘里时而跳跃,时而游来游去。这时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被一只只活泼可爱的青蛙深深地吸引着,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喊出来:“小青蛙。”这时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用鼠标去点击喇叭按钮,使青蛙发出欢快的叫声。同时,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你们想知道小青蛙在池塘里干什么吗?他吃什么?白天、夜晚各干什么?……”从而引入教学课题,为学习《青蛙》这篇课文创造了条件。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生动、形象地CAI课件,一方面把课本上静态的图画动态化、趣味化,创设了直观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利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回答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为进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提高培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培智学生感知缓慢,表象贫乏,思维能力差,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培智学生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静为动,采用声画同步进行,创设情景,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是帮助培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现行的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意境优美、感情浓郁的课文,如:《金色的秋天》、《大海的歌》等。这类课文学生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感情与作者有一定的距离,这种情况下,如果适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充分发挥CAI课件的音像功能,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金色的秋天》一课时,学生对农村的景色不了解,体会不出田野美丽的风光,难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是,我在讲授课文时,利用CAI课件,把学生带入美丽的田园景色之中,学生通过看、听、读,理解了稻子的“金灿灿”、“低垂着”、“沉甸甸”、“一张张笑脸”等语句,当教师提问秋天田野里是一幅什么样的优美的图画时,学生纷纷争相回答。学生体会出了“金色秋天”的含义,也进一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这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还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提高学习认知能力。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学过程、操纵教学过程,而学生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习主动性。
三、灵活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如果恰当地运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技术,会克服传统教学的某些弱点,使教学形象化,难点简易化,而且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课文中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往上爬的是课文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这句话难以理解,课文中爬山虎脚爬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而培智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观、具体、抽象概括水平低,显然只运用课本上的插图和实物教学是无法突破解决重、难点的。在这里我运用了CAI的动画功能,制作了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动画过程,经过反复播放动画,展现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被生动的画面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看完动画再让学生实际演示,教师设疑让学生回答,学生口述了爬山虎脚爬的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动感的画面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学习中的难点分解,降低,在学生即兴的表述中得以突破。
可以说,多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听清的多种声音,可以使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以其独特的功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特别是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可以起到“助一臂之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逐步形成适应培智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想,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破难点,掌握技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课堂练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练习实践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同样为分层次练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在进行基础训练读词、组词的练习中,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智力水平,利用CAI课件,设置了看图说出图上事物名称,借助拼音读出词语,看图把句子补充完整,读句子,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练习。使班上每个学生都得到了练习的机会,并在练习中设计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计算机会根据学生输入的结果进行判断。做对了,计算机就会出现表扬的话语,如“你真棒”,如果错了,计算机就出现鼓励的话语,如“不要灰心,再做一次”,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乐趣。
由此看来,CAI课件的是非常强大的、丰富的。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功能来辅助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工具。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培智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符合培智儿童心理、生理的教育方法。在培智儿童语文课上,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从无声的课本走进有声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表象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对培智儿童的身心缺陷的补偿及生活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它有效地打开了学生感知的窗口,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快、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使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10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兴趣;教学策略
早在多年前,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在人们的活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学习中如果有了兴趣,有了积极的潜意识和正向的推动力,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行为并且指引前进的方向。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需要更多的学生对数学有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需要学生自主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那么,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以下几方面策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场了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例如:在讲授人民币时,我让学生课前就收集了超市里很多东西的价签,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价签,让学生说一说商品的价格。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后面的人民币知识学得也快。
课程中我又设计了一个文具店购物的情境。出示商品价格表:如:铅笔盒 10元 ,直尺 0.5元,钢笔9.8元,橡皮2元,练习本1元。
小朋友看到熟悉的文具店场景,很开心,积极寻找自己想买的文具。
于是我安排学生轮流当营业员,其他小朋友每人发人民币学具,安排他们去购买自己需要的文具,由营业员找钱。例如,学生怎样购买一把直尺,指定一名学生用学具人民币购买。教师要给与“顾客”一些提示:顾客先要确定买什么东西,再到相应的柜台找到商品,读出商品的价格,再决定怎样付钱好;而售货员需要熟练地计算出顾客付的钱够不够,是否需要找零钱,找多少零钱等等。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例如在商品买卖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让几名“顾客”汇报一下原来有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还剩下多少钱,得到原来的钱数减去花去的钱数,就是找回的钱数。让几名售货员也汇报一下,卖出多少东西,收了多少钱。通过全班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好习惯。同学们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成了一件有趣的和有用的事。
二、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情境
低年级孩子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创设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情境。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创设了带小朋友去游乐场游玩的场景。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情境图)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乐项目?(生回答)
师:你们爱玩的项目还真不少,我们就从摩天轮开始玩吧。(出示摩天轮的图片)
请你数一数摩天轮上有多少个小朋友?如何列算式:((4+4+4+4+4=20)
游乐场是学生很喜欢去A地方,所以当出示游乐场的图片场景时。会引发孩子想到在游乐场游玩的快乐时光,产生积极的情绪,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乐场图画中设计了很多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境,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理解了乘法是如何由相同加数的加法简化得来的。
三、创设美的数学情境
数学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中也蕴涵着“美”的元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各种数学的美学因素。例如挖掘数学符号之美、图形之美、感受数学文化之美、数学情境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鉴赏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化的教学情境是情境创设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具激励作用的情境。例如在教授轴对称图形时,我用课件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美丽的糊蝶、漂亮的树叶、鲜艳的花朵等。学生异口同声的发出赞叹:‘‘好美呀!真漂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老师适时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引出轴对称的概念,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真是一种享受。
四、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兴趣引导发现问题。数学家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感兴趣,就是由他中学时的一位数学老师的提问激发出来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躯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善于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大胆思维、提问、猜想、探索,从而发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上课伊始,学生此时注意力最集中,老师如果此时用有趣的问题情境,抓住孩子的心,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质量单位吨的时候,我用课件出示一座小桥,有一些小动物要过桥,他们的体重不同,问学生这些小动物可以一起过桥吗?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后面的学习也更力口主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后,还要在课程的最后解答这个问题,前后呼应,帮助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之,情境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的思维探索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学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的神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