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等职业道德教育 含义 现状 解决策略
当今,三年制的中等职业学校已成为学生在初中教育之后“垫底”的选择,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各高校每年进行扩招,普通高中、五年一贯制的大专也不例外。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的质量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不断下降,这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中等职业学校很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方向都是企业,然而每个企业又把品行修养放在重要的位置,非常重视职员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就给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整体水平不能令人满意,当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评价也不高。有些中等职业毕业生不但缺乏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对职业道德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到其解决的策略,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一、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与职业是密切相连的。在职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有了职务服务对象与人这一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就需要职业道德来规范。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一职业劳动中所形成相对应的道德观念并应当自觉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它与人们的职业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职业活动中形成并不断地发展起来,并且由不同职业的具体业务范畴、业务特点及具体利益所决定。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及稳定性,这是因为它在内容上要与不同职业的要求相融合。但是它又得从不同职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因此它同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它能适应不同职业的具体要求并能使人们接受不同职业的不同职业道德。
2.职业道德教育。
人们普遍认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把一系列学生需要掌握的道德知识等同于职业道德教育。这种授受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安分守己、坚守自己岗位的好人。然而,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而不是仅仅对道德规则、道德知识的背诵。所以,只有对职业的社会功能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分析不同职业对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社会影响及不同的人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刻地了解道德的内涵,了解不同职业当中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并在研究职业道德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及社会功能期望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通用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个别实例为准则的相对不变的职业情操及态度。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社会与经济建设来培养一线高素质的生产服务者及初、中级技术型人才。在中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又必须以培养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这综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包括乐于吃苦,恪守本分,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而且还具有服务他人意识、环保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
(1)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它能够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这是由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所决定的,它是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相统一的,它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的,继承了中华民族职业道德的灿烂遗产,吸取了人类道德的一切精华。因此,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与基本准则,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
(2)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它是一种职业教育,故它能体现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道德教育因不同中等职业学校而不同,因此,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相结合起来,抓住各个学校的特色来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3)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它的对象是中职生,所以它具有中职生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4)工学相结合又是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因为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起来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1.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已取得了进步。
(1)很多学校对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清楚的认识。
(2)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许多中职学校正在不断地努力探索符合他们学校职业道德的新方法、新途径。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这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在社交、口才等方面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及优势。
(4)中等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符合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学生会渐渐明白自己对家庭及对社会所需承担的责任,明白人生的真正内涵,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
篇2
【关键词】素质;综合素质;素质评价标准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专门从事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下,加强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理所当然的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
欲加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需要对先对综合素质以及目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进行分析。
1.素质的含义及综合素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所谓素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由于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所以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一般说来,人的综合素质应由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若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简化,即可用“德、智、体”三个方面概括。
“德”就是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一定阶级、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做人的道理和规矩。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因此,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使青年人都牢固地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创业精神。当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做到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职业道德素质是道德素质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比较高。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促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和人生道路上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挫折,是支撑一个人人生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活着是应该有一点精神、有一种境界的。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可能只在重要时刻才表现出来,但这高尚的品格绝对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形成的。一个单位、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那么这个单位的事业就不会兴旺,这个民族的事业就不会发达。
“智”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从业者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的状况和水平。任何一种专业,都是集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于一体的产物。一个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知识掌握的越丰富,再加上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个人对他所从事的专业的理解就会比较全面、正确。因此,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的优劣。
专业技术素质是指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它和科学文化素质共同构成智力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是通过内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以专业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基础,又以不断地实际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为条件。从业者只有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体”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各种机能以及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调节自我的状态和水平。它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体格和精力等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身体、心理健康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强。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长期提倡和坚持的教育方针,这三个方面决不能偏废。“德”是灵魂,是做人的根本;“智”是技能,是做事的本领;“体”是寓“得、智”之所,载“德、智”之车。一般说来,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即使其“智、体”素质都不够优秀,不能担当重任,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但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是一个思想道德品质恶劣的人,他的智与体的条件越好,那么他一旦干起坏事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严重。
2.中职生素质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诱发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因素,大大增加了人们鉴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的复杂性,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状况是怎样的呢?
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还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较好一点的初中学生都选择上普通高中,准备升大学了。剩下的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升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才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职员工们“请”了进来。虽然绝大多数中职生的基本素质都比较好,但这些被“请”进来或是被家长们“逼”着进来的学生与 “选拔”余地较大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差距就比较明显。他们在入学前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完全了解,当入学后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不热爱所学专业。再加上他们之中有纪律观念淡漠者,有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问题者,也有性格心理方面较为内向偏执、不服从管理者。
这些学生通过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过渡”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之中肯定会有个别的不能胜任工作,或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便使一些用人单位以及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们认为:目前的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较差。
认为目前中职生素质较差的人或许有一大堆的理由来证明他们的观点,但笔者认为目前中职生素质较差并不完全都是中职生自身的错。造成中职生素质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部分人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由于他们所在的学校要保证升学率(因为现在社会上还仍然用升学率为标准来判定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这些不是“尖子”或是暂时还没能成为“尖子”的学生们给放弃了。其次是许多学生的家长们本身不懂教育的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其子女自身的条件,而只想让子女替他们去实现他们没有能力实现的愿望,因此,就不顾其子女的实际去为其子女们设计成才计划。他们对子女的表现稍有不如意,就进行训斥、甚至打骂,其结果是适得其反,使许多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其三,由于社会上仍然有不少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仍然是拿着考试成绩这把尺子。他们认为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有出息。殊不知仅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出息是非常片面的。因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优劣,是不能靠一、两次考试所能测试出来的,而只能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考上全国名牌大学的学生的素质应该说是很好的吧?但大家可能还记得央视曾报道的这样一件事: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竟把硫酸泼到动物园的狗熊身上去做“实验”。试问:这位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优还是劣?他的文化素质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呢?
3.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社会主义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使为了让受教育者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就必须始终坚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广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达此目的,就要多开展文体活动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增强他们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职业道德素质从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它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不确定,所以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只能是讲授一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至于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只能是在他们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加以训练和提高。总体来说,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好,他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也相应地就比较好。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任务,是需要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够做好的工作。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特点和学校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实际困难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学生家长增强联系的机制,使学校与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首先保证把学生领上正道,让他们先学会做人,使他们能够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根据目前在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实际,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保证在校生都能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学校的道德教育教育目标就算完成了一大半。
对中职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素质的教育和训练,是职业技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必须靠开设文化技术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实习课的教学实施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目前在校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比较差,对于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是根本就听不懂、学不会,只是对于学习专业技术的实习操作比较感兴趣。这就给中职学校如期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带来许多的困难。因此,在文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作为更多的理论知识,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必要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一般是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做基础,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摸索、锻炼、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有一些专业工匠的文化理论基础并不高,却身怀绝技,能干出一手绝活。据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少一些文化课,多一点专业技术实习操作课,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然而多开实习操作课,就必然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习材料的投入,使教学成本增大,这是学校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
提高专业技能的途径只有是靠多练,别无它法。要多练就要多消耗实习材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前些年一般都不大景气,许多学校经费都比较紧张,教学设施和实习设备都相对比较落后,学校也不可能把社会生产各部门中性能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购置来供学生实习之用。因此,在安排教学时要尽量多安排实践课,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在相应的岗位上参加生产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节减学校的教学投入,还能够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把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地进行教学,那么即使学生把学校所教的知识技能全部都掌握了,毕业之后走上(专业相同)工作岗位,也不能就保证完全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若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是用非所学,那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学生就业时,力求做到专业对口、学用一致。
智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企图一蹴而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真正是学习文化课有困难的,就让他们多从事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力争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于他们能够顺利就业。
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学校要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足够的场地、设施、器材,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要通过锻炼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身体素质一般都比较好。仅从学生眼睛的近视与努近视在一点上看,中职学校学生的戴近视镜的就比普通高中学生戴眼镜的比例小的多。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选择中职是学生一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或是经常违犯纪律,可能经常挨批评,被另眼看待,这就锻炼了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虽然有极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差、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但是总体来看,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材的先决条件。
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律思维方式;职业道德;培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毕业后要完全胜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要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笔者基于对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试图探讨法律思维方式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
法律思维方式之辨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的思维方式。作为法律实践活动方式的观念形态,法律思维方式是伴随法律职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独特性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凝结。不同于经济思维方式偏重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政治思维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权衡和道德思维方式偏重于善与恶的评价,法律思维方式则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为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合法性强调要以法律为准绳来思考与处理涉法性问题,面对任何涉法性社会矛盾和纠纷,基本任务在于做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并依照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分析为线索,最终做出权利安排和义务界定。合法性是对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从根本上把法律思维方式与其他非法律思维方式区分开来。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判断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法治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等,也离不开全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尔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鉴于此,“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处理涉法性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思维方式基础,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基本资质的内在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思维方式仅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独占。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说,法律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官的思维方式;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作为广义法律思维方式的思维主体,社会大众是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他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未经专门职业训练而逐渐养成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法律思维方式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法治的实现需要经专门职业化训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也离不开未经专门职业化训练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维能力的普通社会大众。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自觉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共同构成两大基本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为社会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在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既是人们思考和认识法律问题的前提,又是人们思考和认识的对象。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法学理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内容丰富,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基本构成要素。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任何职业活动都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发展也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这样,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应运而生。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发展的产物,它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遵守职业纪律,展现职业作风。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按职业道德标准行事,是各行业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作为职业生活的两种基本行为控制方式,法律和职业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助共生。一方面,遵纪守法常常构成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是法律的灵魂,法律规范中的一些条文也是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职业道德所提倡的内容会在一些法律规范中出现,同时,法律制裁的威力也有助于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当某一行为冲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做出了严重危害他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时,为了维护用人单位及社会的正常秩序,就要动用法律手段对这一行为进行强制制裁和惩罚。
法律思维方式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保障
尽管人们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但在基本范围内也存在着深刻的共识,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成为各行业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必须在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积极探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契合职业化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按照一般德育理论,道德的培养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这样,帮助高职学生深刻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含义,是培养其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互助共生,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和惩罚。因此,努力挖掘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的法律意义,必将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法律思维方式的保障。
敬业是一切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基础,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敬业就是要尊重、尊崇自己的职业岗位,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尽职尽责,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义务感。职业与责任如影随形,一个敬业的从业者,必须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其中包括道义责任,也包括法律责任。具体来说,一方面,从业者要做好分内的事情,如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则应承担相应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履行职责,是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责任的本质要求。如果遇事临阵退逃,不仅谈不上敬业,还可能违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是职场从业者的道德底线。诚信的本质内涵是尊重实情、有约必履、有诺必践、言行一致、赢得信任。在职业生活中,诚信要求从业者尊重事实、真诚不欺、讲求信用。其实,诚信也是我国现行法律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指导和统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帝王规则”。显然,在诚信成为法律规范的时候,违反它所承受的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可以是财产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罚。
篇4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其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2)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社会性。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调节会计行业的经济和职业联系,对会计法律规范起着辅助跟补充作用;其次,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让其遵守道德准则,并自觉抵制不良之风;然后,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最后,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跟工作能力,促进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与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弊端
(一)会计失真现象严重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会计账簿在设置上存在一些违规违法现象,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善。这些都是由于会计人员没有按照规则办事所导致的。其次,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比如通过把采购人员的业务要求放在前面来掩盖自身的经济业务,这样就导致无法真实地反映其经济活动,出现虚假发票的现象也随之发生。一些注册会计师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审计时,没有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甚至挡不住利益的驱使而开出不符合实际的审计报告,这样的掩盖会计造假行为,无形中放宽了被审计单位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导致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因为我国在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处罚准则,但国家对这类现象提出过禁止,但会计人员对造假行为还是屡禁不改。
(二)会计人员法制意识不强
在会计行业中,有很多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把职业规则、规范全抛之脑后。在工作中,不坚持工作准则,不依法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核算,甚至伪造会计资料。或者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保密原则,对公司的机密文件在高层或者其他人的逼迫下做一些违法的会计账目。还有一些会计人员私自挪用公司财产,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法律与道德的约束。这种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也给公司财政方面带来损失。
(三)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与会计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即二者的发展步伐不一致。首先,我国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比较陈旧,不科学、不规范,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会计领域;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之间不配套,内部不协调,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有的企业的监督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如同摆设;而且,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对于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不能很好地进行防范,以及对财务部门不能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安排,导致会计人员有法不依,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
三、产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
第一,会计人员本身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开始强烈的追求物质利益,会计人员也不例外。面对诱惑,一些法律观念薄弱,道德意识不强的会计人员很容易误入歧途,抛弃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道德品质,做出违法,违背职业道德的事。其次,部分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较差,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认真负责,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严重与爱岗敬业的道德规范相背离。
第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会计行业之所以频频出现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事,主要是因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不健全,让部分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在我国会计法律中,《会计法》是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当然,除了《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有约束作用的还有《企业会计准则》,但其关于职业道德的讲解并不是很具体、全面。而且对于违法行为以及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惩戒条例以及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明确说明。此外,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力度也比较弱。所以,一套合理、健全的会计法律规范及监督机制对会计行业的健康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会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所以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力度,让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都有所提升。其次,要加强惩戒力度,让企业工作人员发扬好的工作作风,对不良行为严惩不贷,这样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会计人员也要有自觉学习的精神,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参加答辩、讲座等活动来充实自己。单位也要为会计人员组织对重要会议及重要讲话学习的机会,让其能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认真做好相关会计工作,自觉抵制不良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
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工作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不断地规范、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以更好地对其进行规范。据调查,会计不法行为的源头基本来自会计决策层及管理层,因此,《新会计法》就更加具体、规范地说明了相关单位负责人的工作职责。比如《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和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除此之外,《会计法》还规定,对会计工作中的各项违法行为都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有不法行为会计人员的惩罚力度,不仅对不法分子起到惩戒作用,对其他工作人员也起到警醒作用。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只有不断地完善,会计舞弊行为的惩戒力度只有不断地加大,会计人员才能够在科学的规章制度下更好的工作,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更顺利地进行。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才能有效地改善这种局面,只有正确、科学地践行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那么会计人员的各种行为也能得到很好地规范。只要发现会计人员的不法行为,审计人员就可以及时制止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在审计人员的监督之下,会计人员的行为时刻处于一种透明的状态,并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准则下不断地规范、要求自己的行为,更好地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篇5
一、加强音乐素养的教育
所谓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不单纯是要有基础的、最一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有对于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
首先,艺术在美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也有其特殊的位置。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音乐可以净化心灵、美化情操,促使人健康向上。听什么样的音乐,唱什么感情的歌曲,不仅对一个人的情绪感染,性情陶冶有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尚都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非常的时期起了积极的作用及影响。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是最早的,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孔子培养弟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里,其中“乐”在第二位。在他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其中“乐”即取得和谐的意思,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强调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他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教育以外,还承担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
其次,重视提高音乐的创造性思维。创造音乐的过程是体验音乐美的过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们通过音乐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端正自己的品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同时要在音乐中抒感,就必然要采用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即演唱(奏),但音乐的创作往往是与演唱(奏)同时存在的。可以这样讲,演唱(奏)是音乐情感直接地表达方式,而音乐作品则是音乐情感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功能,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活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培养有创造性的思维的人。
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仅需要学习和体验别人的作品,更需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完整的表达他们自己的音乐思想,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是学习很有意义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我们说音乐创造力是发展人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课题,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以学生已有的对音乐基本要素的体验为基础,让学生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音乐的产生过程其实是一种创造过程,我们称其为三度创作:即作曲、表演和欣赏。我认为,表演与欣赏也是一种创作,最早,表演与创作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创作音乐的过程是体验音乐美的过程,它有利于了解自己的进步,促进对音乐的感知、表现和创造。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的独特魅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无疑为学生个性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
再次,怎样进行音乐表现在音乐教育中占用重要的作用。音乐表现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表现”:“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表现音乐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学生良好个性的展示。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1、加强音乐理论的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事情、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脱离实践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但是,课堂教学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认识就会停滞,工作就会被动或陷于盲目性。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一把钥匙,掌握好理论知识,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事物,对事物的认知要从本质上理解学习,从而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要学好音乐,音乐理论就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要重视并要求学生学习好音乐理论知识就是这个道理。授课中,往往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致命不足。所以,让学生更深意义地理解并学习音乐,音乐理论教学首当其冲。如果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限于在日常生活中唱歌、跳舞,弹奏音符,这是不够的,要从理论的基础上去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学方法是获得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教学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师不仅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氛围等来决定适当的方法。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也随之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诸如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的教学,生动、立体并加强了情境、情趣、情感的引入,活泼的画面、节奏鲜明富于动感的织体、详尽悦目的解说及配合练习的实践,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的巩固、对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音乐教学的改革是促进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兴趣的良好手段。
3、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
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及思想感情,它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和升华的过程,由于情感体验是受理性支配的。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反映,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一般来讲,描绘性、情节性的音乐所引起的联想,可以使人得到“情景交融”的综合感受;从注意力上说,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注意力会随着起伏变化的乐曲,始终稳定在几分钟或稍长的音响中,这对稳定自己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
健康艺术能使人生更加丰厚,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面貌也往往通过音乐鲜明地反映出来。音乐能启发人们产生美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有鲜明美好的音乐艺术形象,充满生活的气息,表现出朝气蓬勃的乐观情绪,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弘扬新的社会风尚。古时,把音乐分为正音和邪()音,正音可以移风易俗,净化人的心灵,邪音没有节制,会乱人心志。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他指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爱国主义的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应尽量让他们接触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也得到了提高。
健康的音乐具有五大功能:一是声,通过“耳闻”、“神听”被大脑感知作用于人体;二是情,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如悲、欢、喜、乐;安宁、平静、开阔、奔放、雄壮、高昂等,直接作用于思维和人的肌体,产生养生健身效果;三是意,即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声、配器、调式与调性表现的整体效果,使人产生想象和追逐,将人带入一种现实的意境中,诸如高山、流水等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获得满足和享受,达到调节思维和肌体的效果;四是速,即音乐的快慢节奏和轻重缓急特性,对人的思维与反应产生直接影响,快而强的音乐使人听之欲动,安静而祥和的音使人心绪平和安闲,雄壮有力之乐使人精神抖擞;五是波,即音乐声波产生的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谱。因此,音乐能量及音乐语言被人接收后会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五脏六腑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作用于思维,影响心理与情绪变化,达到健身治病的效果。
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证明,不同的音对调节人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柔情、恬静、果敢、热烈、安舒、和悦、平静等。中国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宫音悠扬和谐,可助益饮食;商音热烈厉劲,可制止躁怒;角音安舒流畅,可助人入眠;徵音激情踊跃,可通调血脉;羽音透彻柔和,可启迪心灵。
有人称:音乐是神经系统的“维生素”,也是花钱最少的“保健品”。
4、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现音乐教师素质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条件。正确认识教师素质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明确教师素质转变的核心内容,了解实现教师素质根本转变的条件,对于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必须切实提高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这是形成教师敬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提高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公德素质,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其次,必须切实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综合表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产生敬业精神的根本保证。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一个人的敬业精神是以信念、情感、意志为基础,在职业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性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就要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把优秀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再次,音乐教师自身素质高,在教学中有良好的心态,优美的教学风范,将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美化他们的心灵。
音乐素养的提高,还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作支撑。否则,所谓的音乐素养绝对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甚至只是一处空中阁楼。孔子所说的“礼”,就是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规矩。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怀的人、有廉耻的人,才能真正进入到音乐的神圣殿堂,去感悟音乐的美妙,去接受音乐的对灵魂的洗礼,去传播人类真诚的情感并召唤人类的心灵使之去无私地施爱。所以,要想得到音乐的宠爱,首先要学会怎样做人。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范畴,音乐是使人达到完整的人,即人之本性的人和人格健全的人;是构建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开发直觉思维进而增强与抽象思维相配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mer).走向音乐教育的改革[M],音乐教育的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3
篇6
关键词:旅游;职业道德;“13341” 模式
一.引言
旅游从业人员身上发生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原因是旅游业环境不规范、不成熟造成的。当然,旅游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力,旅游从业人员本身职业道德素质或综合素质太低也是原因之一。旅游学院作为旅游人才的输送基地,有必要培养具有成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旅游从业人员,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旅游院校采取的是传统教育模式,只注重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职业道德情感体验。因此, 旅游院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对现成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与研究。
二.高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理念上,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活动的主体内容,旅游体验的质量是旅游从业人员从事旅游及相关活动的生命线。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给旅游者以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旅游满足,而低劣的旅游体验使旅游者美好的愿望破灭,这种质量的保证不仅需要旅游从业者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从业过程中体现的道德呈现及引领作用。然而,传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普遍缺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情操方面的塑造,无法由内而外的引导旅游专业学生的审美情趣,导致学生职业道德水准的降低,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目标上,现代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只强调宽度却没有深度,缺少对学生人生的关怀和人性的提升;大多数旅游院校是借鉴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模式,把教育目标定位于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做准备,既忽视了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又忽视了受教育阶段学生自身人格的修养水平和和该年龄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趋势,使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空洞乏力。
在教育内容上,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来自于现实的旅游活动,同时又高于并影响着现实的旅游活动,因此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围绕旅游者及旅游活动展开,贴近旅游审美及旅游体验的。其中往往蕴含着教育者的审美观、价值观、教育思想等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它们能够构成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在教育手段上,传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将复杂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课堂说教,片面重视职业道德硬性知识的掌握以及一般职业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缺少一种全方位、全历程、全情境性的整体性情感体验以及旅游职业道德岗位实践。陈旧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高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据调查,5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课教育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形式单一。
在考核评价上,27%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和我院大多数教师认为缺乏科学性。一是只看重理论学习成绩这一硬指标,忽视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表现的软指标;二是主要采用单一的试卷考试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测评,缺少多种形式的考核评价;三是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则处于被评价的地位,缺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四是对学生职业道德考评与其他课程一样,期末考试成绩占50%,期中考试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20%,成长记录袋占0%。
三. 高职旅游职业道德“13341”教育模式研究
(一)“13341”教育模式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是“13341”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儿童的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周围环境影响下,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在认知结构的理论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育过程创造了条件。这一模式构成是基于其设计理念。简而言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为依据,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二是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强化职业导向和情感体验,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力求改变原来纯理论教育的状况,把理论教育与情感体验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道德的实践形式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其模式的内涵就是:1个目标—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大教育内容模块—理论模块、体验模块和实践模块;3种实践教育手段—校园服务、校外活动、岗位训练;4种情境体验形式—生活情境体验、角色换位体验、交往移情体验和榜样事迹体验;1个评价体系—科学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其模式强化了实践性,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了知行合一。
(二)“13341”教育模式应用探讨
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鉴于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旅游职业道德课程教育需要重新审视,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以新理念指导教育目标的确立。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服务者道德情感的发挥能够对旅游者的体验质量产生影响,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应强调精神需求和情感体验的价值取向,将伦理观、审美观、体验观纳入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之中,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全面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如此,而且在设计教育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育目标细化到不同的学生身上,做到以人为本。
整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按照高职旅游职业道德“13341”教育模式,将旅游职业道德课程原体系的内容进行增删,去掉部分陈旧落后的知识和减少重复,添加新的旅游职业道德知识,把教育内容整合为三大模块,即理论模块、体验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内容是理论知识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职业道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理解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掌握旅游职业道德核心、规范和修养方法,运用知识分析道德两难问题,提高认知判断力。体验模块内容是情感体验为主,强调培养学生信念。通过本模块课程项目的体验,增强旅游职业道德的责任感、荣誉感和正义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旅游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的职业道德信念。实践模块内容是职业训练为主,强调培养学生行为习惯。通过本模块课程顶岗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旅游服务过程出现的突发事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来自于现实的旅游活动,同时又高于并影响着现实的旅游活动。因此,除了将显性课程当作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外,更应该注重隐性课程的内容,因为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知、情、行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实现旅游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采取多种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首先,利用校内的环境对学生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依据体验式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体验。这种情境体验是利用情境的激情启智和道性悟德等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自我成长的道德体验,它归结到底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这种情境体验能突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生活性、情境性和生成性,能让学生置身于道德关系、活动和情境中,诱发和唤醒其丰富的道德体验。其次,利用校外的环境对学生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在校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服务活动,如“你来南昌、我来导游”、“诚信旅游进社区、优质服务利百姓”、“大型旅游咨询会”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为民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良好品质。再次,利用顶岗实习来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为了在旅游活动的实际中应用,所以用旅游实习单位实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投身到客观世界中才能真正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得到升华。在真正的旅游活动实践中,学生才能将所理解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真正的旅游服务中,发挥道德情感。因此,让学生先跟班熟悉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服务态度的具体要求,后顶岗服务训练。学生通过劳动、管理、服务,同企业员工打成一片,学习企业员工优良的职业道德习惯,并通过自主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将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创设职业道德情境体验活动。以创设交往移情体验为例。交往移情体验是指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和推己及人的移情效应,来引导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情感体验。校方邀请旅行社、酒店、景区、度假村等企业人员与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企业人员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给对方让对方与自己一起感受,而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创新意识、文明礼貌之情,实现职业道德内化。⑴情境体验有助于受教育者融通实践关系达到道德境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时必然要与体验经济下的旅游实践活动相融合,毕竟道德情感及道德境界并非凭空说明就会让学生理解、领悟。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旅游专业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旅游活动的需要,为旅游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那么,在这种体验式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与旅游实践相联系,一方面教育者将自身的经历融入其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将这种意识通过感应、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交融、撞击,使其内化为学生自我的感悟;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体验的感悟和内心的转化,升华职业道德情感,并外化为旅游实践关系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指引其融通实践关系达到道德境界。⑵情境体验中可衍生新情感达到新的旅游职业道德境界。无论是旅游职业道德体验教育还是旅游职业道德体验学习,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实现。这意味着学生主体至善活动作为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可以在道德行为中证实自身力量而产生道德体验,这也意味着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重大变化,学生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只有将学生同时也看作一个精神主体,注重并促进其精神世界的成长,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才能完成。同时,只有使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功能不断的发挥,才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使自身不断完善化、理想化。
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需要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重新构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⑴评价内容全面性。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卷面考核成绩、课堂平时成绩;学生在学校生活、为人等一些道德品质及发展;各种情感体验和岗位实践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综合测评。⑵评价方式多样性。评价的手段除了纸笔测验外,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评价方法,如档案法、观察法、实验法、访问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个人成长记录法等;尤其要参照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如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考核评比记分四种主要的评价方法。⑶评价主体多元性。在评价中重视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旅游职业道德素质,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管理者、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旅游职业道德目标取向的考核和过程取向的考核。旅游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应该符合旅游活动发展的要求,还应该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拚弃以往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实现对美学及体验理论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吸收,追求对学生的陶冶机制和精神趣味的追求。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有赖于学生职业道德信念的建立,而信念的建立单靠理性的说教或简单的行为训练均已被证明是难以奏效的。职业道德信念是一个统合知情等各项心理品质的结晶体,其中内核的成分不是认知而是情感。
总之,“13341”教育模式的特征是将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整合三大模块;实施课堂与实习场所合一、教学与经营合一、教学做合一的“三合一”教学组织,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破以往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形式,构建了新型教育模式,实现了由单一教育模式向多样化教育模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旅游职业道德教学设计,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先进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职业素质养成、岗位能力培养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金向洁.增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
[2]赵磊.谈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3).
[3]王芳. 浅议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教学方式[J]. 保山师专学报,2006,(1).
[4]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 诚信教育的地位 实施策略
知识是财富,诚信也是一种财富,拥有知识能使你变得充实,拥有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可见诚信是何等的重要。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谈谈职业学校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在职业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诚信是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基础
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学校必须保证其顺利就业。而诚信是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创业的基础。例如:我安排我班的三名学生(在校不到两个学期)到一家售后维修站学习,有一个学生经常请假,说家里有事;老板有一次问家长,家长却说家里没事,而实际上他去了网吧。这个学生自此就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可见诚信在学生就业、创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诚信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尤其是现在的90后学生。人无诚信,做工人没有企业会雇佣你,做生意你也没有生意伙伴。你的人生将黯然失色。
(二)诚信是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即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守信,即言行一致,讲信誉,重信用,守承诺。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一,也是市场经济所必须倡导的重要行为规范之一。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时候,诚信教育应放在职业道德教育首位。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着重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教育。”可见,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诚信是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
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更需要重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由于诚信是职业道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诚信是学生评价指标的重要内容。学生要保证和承诺,言必行,信必果;考试不作弊,办事不做假,说真话、办实事。诚信已经被看作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
(四)诚信是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在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方面的知识,形成学生的职业技能,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在人格方面,“教育”二字本身就蕴含教书和育人双重含义,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正如先生所说,教育就要“养成完全之人格”。诚信人格的养成,诚信品质的炼就,是职业学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五)职业学校学生诚信可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职业学校不仅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且培养专业实用人才,也可以进行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对劳动者培训的过程中,职业学校需要注重对学生、学员进行诚信教育,让他们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诚信教育在职业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诚信思想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上的教育,树立诚信思想。学生一入学,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诚信思想教育,让诚信思想在学生的头脑里生根、发芽。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教师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学生,避免用空洞的道德要求和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模式来说教。要多举正反两方面的实例,用事实说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诚信教育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需要重视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课程设计方面,课程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内涵,理解诚信的原则,知晓诚信的意义和不讲诚信的后果,以及学会应对不讲诚信的方法。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诚信的认知,让学生在行为方式上践行诚信原则,同时让学生养成诚信的习惯、诚信的人格,为学生走入社会做诚信的公民打好基础。
(三)加强诚信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该将诚信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诚信文化可以充分影响到学生的诚信行为,影响学校的和谐发展。在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的诚信文化建设方面,可以采取下列措施:首先,建立诚信的文化氛围,如板报、标语、报栏等等宣传窗口做好诚信的宣传,以诚信作为舆论导向。其次,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榜样。在进行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时,我们应该抓诚信的典型,“以点带面”,形成一个人人讲诚信的校园环境。再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本身必须注重诚信,对学生要真诚守信,避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欺骗、诓骗等语言与行为。最后,加强诚信的规范管理。对于诚信的学生,学校应即时给予适当地表扬与鼓励;对于弄虚作假、背信弃义、欺诈等行为,学校需要加大处罚力度。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学生诚信的评价机制建设,把诚信纳入学生期末评优、毕业评优的各项评比中。给职业学校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教育档案,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做到诚实守信。
(四)在日常管理中融入诚信教育
篇8
【关键词】构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0.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出现了大量有财务造假案,均暴露出部分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是坚持原则,而是参与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资料或串通舞弊。这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伤害,也给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是势在必行的。本文着重探讨一下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
1.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而会计职业道德就是指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规范。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的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素质。发展经济离不开会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与国家政治和经济紧密相关,会计工作必须在一定的道德影响和制约下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工作,既具有明确的经济目标,又具有鲜明的政治目标,这便要求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财经政策、法律、法规办事,始终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2.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2.1热爱本职工作
会计工作政策性很强,涉及面较广,有的同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经济倾向和不良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有些问题处理起来十分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意识,凡事要多问个问什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由于会计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致使一些会计人员长年累月、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算账、报账、报表等事务工作,天天与数字打交道,工作细致而繁琐,如果不耐劳尽责,缺乏职业责任感,就会觉得工作枯燥、单调、甚至讨厌,就谈不上热爱会计工作,更谈不上精通会计业务,也就搞不好会计工作。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应该遵循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2.2熟悉法律法规
做到在自己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依法、知章循章,依法把关守口,对服务和监督对象则能够进行会计法制宣传,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帮助他们辨明法律上的是与非,促使他们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依法办事,避免不轨行为。
2.3严格实行会计监督
会计人员应当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和完整,不但要体现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记录上,还要体现在财务报告上,使单位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监督部门能依照法定程序得到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
2.4会计信息正确
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会计人员追求的一种境界。做好会计工作,无疑是需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但这并不足以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有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也同样重要。
3.构建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有效途径
3.1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真实公正、“廉业、精业、勤业、敬业、爱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并且要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有社会评价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而社会评价方法又可分为社会舆论与传统习俗评价。对道德评价结果应使用奖罚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因此,既要运用《会计法》等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又要运用职业道德规范对从业人员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和启迪,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诚信教育
财政部门要对各经济组织的法人代表开展道德诚信教育。法定代表人代表组织依法行使职权,法人代表也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全部责任。何况现实工作中会计造假行为很多是同经济组织法人的授意指使或强迫密切相关。因此对掌握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单位负责人进行诚信教育,是会计行业的生命线,是根本。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通过学习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会计领域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引导会计人员明了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极端重要性,要使广大会计人员讲文明、讲道德、讲诚信,避免会计造假。挑选和任用会计人员,不仅要看他们的学历、学识、专业技术能力,更要注重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为人。对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对于那些缺乏诚信的人,即使会计专业能力再强,也不应该聘用。要大力表彰会计界的先进模范人物,将那些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生动事迹广为宣传,让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准逐步成为广大会计人员的执业规范。
3.3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为会计从业人员建立包括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在内的诚信档案,记录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良好表现及行为、已经出现的有违行业诚信要求而需予以提示的行为,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等。同时,对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由各系统逐级汇总报会计学会,各单位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相关人员有义务及时向单位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并保证真实。各机构负责本单位会计诚信档案相关信息的归集、录入,会计学会重点负责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分析、更新、网络开发和维护、政策解释和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学会的诚信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行业会计诚信信息进行分析和披露。
3.4规范会计职业行为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屡见不鲜,与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下降密切相关。因此,会计工作应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具体可采取来自单位内部监督、内部审计和职工评议等;来自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税务、银行等管理部门的监督;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鞭挞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权益观和荣辱观,增强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科]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孔子;仁;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借鉴研究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而孔子“仁”学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对于孔子的仁学思想纵观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我们还是应该本着对其批判性继承的态度,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与发扬。自古就有很多用来形容医务工作者高尚的职业情操,如“医乃仁术”、“妙手仁心”、“医者父母心”等,“仁”是孔子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1]。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培养对象,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孔子“仁”的道德精华中的“孝”是许多人学医、行医的动机与目的,成“仁”是能否作医生的评价标准。
1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1.1 “仁”的含义 仁,二人相对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说,仁者是友爱别人,不是害别人,两个人在一起相处,最大的原则是互相友爱。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著名的“仁”的思想,“仁”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仁”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以“仁”来规范人的道德品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证整个社会有序正常运转,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仁的内在本质,它既是每个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每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
1.2 成“仁” 孔子认为“成仁”是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有自己主体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只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把仁看作是为人修身立业之道,人要不断地追求和完善人的德行,达到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内有高尚的仁德,外有“济天下”的事业,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2 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 我国医学院校虽加强了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远远不够。而我国在传统道德教育方式上“灌输”也已成为基本模式,这种单一、僵化的灌输方式忽视了学生是生命体、是一个自主能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以至于学生将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不是自身主动追求、自觉完善的助体。近几年尽管重庆地区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但现行的高校卫生人才道德培养模式对卫生系统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无论是在思想观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传统教育的烙印,重专业素质教育,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不符。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包含很多,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弟(悌)、比、耻、刚、和、敬等[2]。孔子“仁”的道德精华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乃至对全世界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称为“孔子思想全球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大量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虽然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放眼中国文学和文化,但真正将孔子道德思想的精华系统地运用与国内、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借鉴研究还不是很多。
2.2 以重庆地区为例,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重庆市某些医科院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2.1 职业道德理论不足 从表1中可以看出,医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了解的情况中,有84.8%的医学生仅仅了解职业道德规范,但也有15.2%的医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知道很少或不了解;其中在对一些愿意配合的医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时了解到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并非自愿。
2.2.2 部分医学生职业意识和责任感淡薄 当前医学生职业意识大体上处于较为积极健康的状态,但在调查中发现仍有较大一部分医学生的职业意识处于茫然、淡薄状态,更无从谈责任意识。部分医学生责任和职业意识淡薄导致了这部分医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主动,态度不够端正就容易为从医后职业道德缺失埋下隐患。
2.2.3 人际沟通能力欠缺 就调查结果情况,见表2,17.7%的医学生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医生职业语言和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倾听能力方面也有7.7%的医学生偶尔发生倾听错误,这样很容易导致做错事对今后执业与人沟通带来不利;9.2%的医学生表示遇见病人时不会主动招呼或问候。医科院校仍在延用传统的道德教学模式,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替代,从而忽略了职业道德水平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
2.2.4 部分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程度不够 在对医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还有部分医学生不够关注,使得医学生在与病人交往中缺乏应对策略。从调查来看,我国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明显存在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人文教育的缺失。
3 孔子“仁”的道德精华对重庆市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职业道德水平已成为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我国卫生事业中,提高医疗职业道德水平是当前发展卫生事业的核心内容,而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3]。针对目前重庆市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问题,结合孔子思想中“仁”的道德精华对加强医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启示。
3.1 “为仁由己”学习、思想出于自愿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意思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哪里是在于别人呢。孔子认为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本质和根据,实行仁(或做到仁)完全是人的内在要求,而不是任何外力的强迫或强加所能奏效的。孔子在教育弟子和对自己要求时特别重视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伦理观上,他强调各种道德观念的实行,都应基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医学生作为将来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求每个有志学医、从医的医学生,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一个端正的学习动机。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最忌主观不努力,自己不长进却总是找客观还怨天尤人。“为仁由己”的思想表现了孔子对自觉性的高度赞扬,确定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教育观,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来培养贤人;还表明了孔子对主动性的强调,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密切联系的,有了仁的自觉才会产生为仁的主动性,而有了为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的就可以达到,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就是这个意思。而医学院校在教育医学生的同时也要引导医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素养的反思,不断培养医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提高个人道德品质的思想,自愿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将被动内化并转化为追求个人高尚职业道德品行的自觉和主动性,奠定自己在今后医疗工作中的新形象。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才能建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并有更高的追求标准,才会自觉养成其所必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
3.2 通过“仁”的实践活动和人文精神来培育 孔子倡导弟子通过仁的实践活动,理性地认知现实世界,在“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获得精神上高尚的愉悦感受和心灵上的满足安慰,并以此来实现自我理想。医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深入医院,了解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工作岗位中亲身实习体会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在临床中进行职业医德教育,医学生可以通过开展临床教学、组织讨论、分析违反医德医规的案例、探讨发生医患矛盾的成因等使其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他仁学的主要内容是人,以人为本,以人为自己思考的核心,而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承认人的存在、关心人的生活、正视人的欲望要求。在医患矛盾逐步升级的同时,医生缺乏人文素养也是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刻不容缓。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使教师在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氛围,增开医学人文研讨会、医学人文论坛等;最后,构建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将人文素质测评纳入学生临床技能学考评中,将医学生在临床技能操作实验课及临床实习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作为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3.3 用“仁爱”精神来处理医患问题 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泛爱众,而亲仁”,做到能够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人。孔子仁的道德精华中,孝是一切伦理的根本,有了孝行就有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与诚信,有孝心的医务人员一般都会有良心善行,接诊患者充满爱心。孔子说到“君子学道则爱人”,一切皆以“仁”的标准要求来约束和完善自己,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按照“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落实到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到职业道德中,尊重患者人格、平等对待每个患者,就是要用爱心接诊每个患者,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我们要辩证地继承、发展传统的儒家思想,把医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培育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把医疗领域建设成一片和谐的净土,给更多需要救助的人帮助,只有关心和关爱、没有功利和仇恨。
参考文献
[1]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60.
[2] 论语[M].
[3] 文历阳.全民健康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
篇10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既要为党的政治路线和社会政治制度服务,服从于党的路线和社会制度的要求,又要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企业生产的发展,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实现。煤炭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发展壮大的辅助作用和精神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明确的企业目标和强大的企业凝聚力总是表现的尤为重要,前者需要管理者决策,后者需要普通职工贡献力量。企业目标方向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可以鼓励职工为之奋斗,与制定目标的管理者的价值定位息息相关;企业凝聚力够不够强大,是由干群关系的融洽度、职工的职业道德和职工对企业的热爱度决定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有什么样的管理者领导企业,什么样的职工为企业服务,都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而人是发展变化着的,尤其是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可以被影响的。因此,通过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对一个群体进行积极的、正确的、良性的影响,提升这个群体中管理者的价值观,使之作出对整个群体有益的行政决策,提升普通职工的职业道德荣辱观,使之更愿意从集体利益出发,更有助于推动企业科学有序的发展。1.提升干部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领导干部价值观是指“领导干部在领导实践中对某种特定领导思想、领导观念和领导行为方式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定位,这种判断和定位包含着对领导事务的理解和价值取向,也包括对自身在领导活动中的角色与行为的价值诉求”。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深刻影响和支配着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对领导活动的方向性选择,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企业和谐健康发展,必须构建促进和谐的领导干部价值观体系。有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往往同时存在两种相异的价值倾向,一种是理性向善的,一种是非理性向恶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修正、重塑价值观,构建和谐的价值体系。因此,可以通过如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干部价值观。其一,加强党性教育,强化理论学习,帮助、启发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政治上的价值高度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定位,在认识水平、领导觉悟、价值定位上进一步提升,注重倾听民声、想民众之所想、从大众利益出发,牢固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群众观。其二,加强能力建设,提升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组织学习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深入工作现场,加强调研,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用实际行动融洽班子成员关系、党群关系、干群干系,增强领导干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其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干部监督责任制,强化制度对领导干部价值观的导向与制约作用,防范和解决价值观失衡与非和谐价值观冲突问题。2.提升职工职业道德荣辱观方面的作用所谓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以及应该具有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操、道德品质”。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也是一个行业对社会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具有多方面内容,它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一种职业都有与其特点相关的职业道德。但不管什么行业,都必须有正确的荣辱观,才可能有真正的职业道德。职工具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荣辱观对一个企业发展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来提升职工的职业道德荣辱观呢?首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教育职工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职工将爱国家、爱企业、爱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为振兴企业、振兴中华多做贡献。其次,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评选表彰职业道德建设先进模范活动,大力推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将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良好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先进模范大力宣传,形成一种良好氛围,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煤炭企业管理中进行的程度以及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在煤炭企业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位,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思想政治教育似乎跟经济效益不沾边。基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企业家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领导干部价值观和职工职业道德荣辱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一些活动流于形式现象存在。这些年,创先争优、安康杯竞赛等活动都在基层单位开展了,但是收到的成效并不大。基层生产单位安全和生产压力都很大,这些活动的开展没有很好的和日常生产活动结合起来,导致没有深入开展。第三,缺少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煤炭企业中,管理人员几乎都是工程技术员出身,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大多都是行政兼职的,专职副书记也大都是因工作需要从技术岗位上调转的。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但是,这些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没有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这是先天不足,必然会制约工作的开展。
三、对于煤炭企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基于目前煤炭企业的现状,如何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助于提升干部的价值观和职工的职业道德荣辱观,进而进一步推动煤炭企业发展,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第一,把课堂宣讲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结合起来。宣讲式教育是填鸭式的,受教育者也许靠死记硬背记住了学习的内容,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对行为修正的作用很小。启发式教育是通过提问、引导等方法使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思索,完成一个内化于心的过程,从而不自觉的影响着自己的言行举止。第二,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你告诉职工要关爱生命,工友之间要相互友爱,要爱岗敬业,要维护企业利益,不如直接跟他们说要进入生产区要穿工作服、戴安全帽,工友之间要相互协作,相互联保,清扫设备卫生要停车停电,生产区严禁抽烟,维修设备要做到工完料尽。对职工来说,这些都是具体的,自己可以做到的,虽然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爱岗敬业,这就是维护自己和企业的利益,但他们一旦形成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事实上他们就已经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了。第三,采取谈心式诱导教育方法。煤炭行业是一个特殊性行业,受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制约,男职工所占比例较高,而且职工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来自五湖四海的都有。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对他们要循循善诱,采取谈心式诱导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避免强制性教育产生逆反效果。第四,发挥出榜样的力量。我们这里所说的榜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正面的是指要宣传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给人以鼓舞,激励人前进;此外,教育者也要给受教育者树立一种正面榜样,将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一种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自觉的受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反面的是指要宣传反面教材,使受教育者加以警醒,自我反思,有则改自,无则加勉。第五,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力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行为是需要制度加以约束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向,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和职工的职业道德荣辱观需要需要从自我方面加以自律,但也需要用严明的制度加以约束,以防范外部的诱惑导致自我约束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