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工学结合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为职业道德教育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涉外导游)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

大连软件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涉外导游)构建了本专业“一张门票、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张门票”即毕业到就业的门票——导游证。“两条主线”指导游资格证获取与导游职业能力培养。三个阶段指“夯实基础、技能培养、实战演练”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夯实基础阶段,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打好“导游资格证”考试及从事导游工作的基础。此阶段我们采取在专业课教学中对职业道德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第二阶段为技能培养阶段,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情感。第三阶段为实战演练阶段,我们鼓励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在实践中使自己的职业技能再次得到提升。此阶段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涉外导游)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措施

1.夯实基础阶段

(1)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引进职业道德规范

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定位,形成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的教育就应该与学生所学旅游管理专业(涉外导游)的性质、内容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旅游行业的要求相结合,围绕学生未来导游等旅游工作职业需要组织教学。

(2)专业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专业课教学不仅具有专业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兼备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一个优秀的高职旅游专业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影响,在课堂上有意渗透本专业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纪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有重要的作用。

2.技能培养阶段

(1)运用榜样坚定职业信念

我院通过校企合作的契机,从校外实践基地聘请旅游企业成功人士、道德模范、优秀员工走进学校,参与职业道德教育。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使学生以他们为效仿的榜样,进而坚定职业信念,为进入旅游行业树立必要的信心。

(2)实践环节中加强教育

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学生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回到学校,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行业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形象乃至生存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职业教育。

3.实战演练阶段

(1)借助企业文化进行教育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也是职业道德的外化表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企业,增强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2)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

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成绩等作出综合的评价,其中也包括对职业道德的评价。完善的职业道德评价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出不足,积极改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企业、师傅、家长、学生本人纳入评价主体的队伍中。二是评价的方式应该多元化,应以企业、师傅的反馈意见,家长的评价,同事的反应,在企业中做出的成绩等作为考评的依据。三是重视过程考核,把学生放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去考查。

参考文献:

[1]刘玉芳,张双利.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2]郑春雨.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职学生养成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2008(16).

[3]陈颖.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篇2

其实,“教师即道德家”这种观点是受实体思维或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实体思维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恒久不变的本质,这种本质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脱离现象的存在。这种思维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也存在着一种本质,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善”的,应该是完美的。而道德家是“完美”和“善”的持有者,因此“教师即道德家”。在现当代,这种观点受到越来越多批评。人们认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情感。“学校不是庙堂,教师不是圣人,也不必装作圣人”[3],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反,人们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向善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4]。

生成性视阈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嬗变

“教师不是道德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生成论认为,道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是向“善”的过程,是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的过程;一个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向“道德自由”发展的过程。

(一)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其他认知活动一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发展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层次)[5]。在服从阶段,教师主要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并以此作为判定自己和他人可以作为和不可作为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下限,是所有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恪守的。然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道德外在规定的,是建立在外在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的,因而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未必能内化为教师个体自身的感受。在此阶段,教师还处于他律阶段[6]。在同化层次,教师对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内心深处能够比较多的接受一些认同感,不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监督,在许多情况下的遵守是出于主体的自觉。此时的教师处于他律和自律交接阶段。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层次———内化阶段,教师对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了本质性的认识和把握,并将其内化为内在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教师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已经完全不需要外部的监督,而是出于教师个体主体的自觉。在此阶段,教师已经完全道德自律,完全获得道德自由。

(二)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识”道德认识作为对客观伦理的认识,同所有认识形式一样,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道德感性认识和道德理性认识[7]。阿尔汉格尔斯基指出,伦理意识产生于经验过的道德认识转变为伦理的道德认识的过程中[8]。教师的道德感性认识以教师的道德实践为基础,是对教师客观道德现象的反映和对道德之间外部联系的把握。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客观环境(如教育事业、学生、教师群体等)都有着种种感受和不同的体验。这些反映到朴素的日常经验式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中,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一些简单的道德规范、道德习惯和基本的道德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构建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朴素的道德关系。国内学者许纪霖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都未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9]简单性、自明性,以及阶段的概括性,都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和水平上从事道德实践的。但对于道德更深层次的认知,从更好培养下一代的角度来说,仅停留在此阶段是不够的。因为教师道德感性认知和一般感性认知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它会很容易使教师陷入经验主义的漩涡。因此对于教师道德的本源、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深入到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是一个形成道德概念、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过程。教师只有进行理性道德认知,才能认识教师道德为何物;只有进行道德理性认知,才有可能更为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内化为内身素质的一部分。

(三)由“道德他律”、“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由”“道德”是由“道”和“德”组成。孟子认为,“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下》),可见,“道”的语义学本义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规范”、“规矩”,是“人所共由”的规范;“德”与“得”相通,古人称“德者,得也”(《管子•心术上》)。这也就是说“德”事实上被理解为一个人内心对“道”的心得,是对“人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一般来说,“人所共由的规范”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规范(制度规范),一种是内在的规范(即良心);“心得”也可分为形式上的心得(表面服从)和内心体验的心得(内心接受)。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而这一心得是由“他律”向“自律”,并将两者相结合呈现“自由”的过程。在他律层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和条款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道德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着朴素的单方面的尊重,此阶段的教师还处于服从即成规范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往往以“必须履行”的形式来实现。虽然教师个体在一定程度上遵守教师条例,但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意,未能从心灵上真正的认同道德规范,因而教师个体道德行为具有被动性,往往因为来自外界的舆论和现有的道德规范的压力而不得不服从。在自律层次,教师个体的良心发挥主导作用,良心对道德主体起监督作用,对于那些符合道德义务要求的道德意识及行为给予鼓励,否则便给予纠正和弱化。如果说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具有强迫性,那么教师良心则是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第一次的升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体表现出来的意识状态,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而难以满足社会普适性的要求,难免会走向道德唯意志论。自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10]。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理由”[11]。如果说教师职业道德的他律层次具有消极的被动性,自律层次具有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自由层次则扬弃了前两个层次所具有的片面性,把被动性与主动性融为一体。在这一层次,教师将道德本身作为自己的追求对象,为道德而道德,从而形成将自身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的道德绝对律令。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策略

教师不是道德家,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性的道德。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道德,可以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教师是应该有道德的,而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是否幸福。这也就是说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生成式教师职业道德信念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然生就的,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本质主义(实体)思维支配下的道德观关注的是教师个体以外的客观世界、抽象本质,是一个“目中无人”的道德,是工具论的道德,而生成思维是“目中有人”的思维。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以教师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善”为目标,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他律”向“自由”的发展过程,它不断引导教师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超越“预成论”、树立“生成”的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成长,为自己设立好目标,既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容易导致挫败情绪增加,太低不利于道德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来说,也要正确认识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和职业道德问题。对社会来说,人们往往对教师的个人道德持高标准的态度,要求教师在每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前所述,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个人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内在差异,泛化了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底线道德,是对所有教师的最低要求,没有必要对教师私德提出高度理想化的要求,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道德家。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要降低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而是应该理性对待。

(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意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个体自我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道德自觉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道德自觉试图摆脱外在奴役,成为自我;同时把个体的道德和外在情景联系起来,试图把自己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行动融为一体进行反思。教师职业道德自觉,首先意味着教师对自身道德生活的体验,倡导教师通过职业道德自觉不断地研究所面对的学生、环境和自我在教师专业生活中的挑战和变革。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职业道德的自我认识,对“我们的职业道德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将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等等给予思考和解答。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应树立高远的职业道德理想。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就是教师主体为自己设立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模式所期望达到的最高目标。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道德的反思和批判。唯有职业道德自觉被唤醒之后,教师才有可能觉察到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认识到自身在教师事业中的责任担当,唤醒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3

论文摘要: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本文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入手,提出了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学生理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

(一)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尊重老人、感情上贴近老人、行动上服务老人。

(二)丰富的职业道德情感。

无论是从事护理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通过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通过亲身感受,让学生们深切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坚韧的职业道德意志。

体验和认识将从事的职业和自身角色的特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树立自身的角色,以职业意志为引导,并反映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职业本身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形成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作出贡献和促进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尽快“社会化”。

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是在接受了长期的教育后逐步形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明确自身将来社会角色责任,有助于他们顺利地走上社会、融人社会,促使他们在由学习阶段到就业阶段的重大转变中,尽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三)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模式全面发展的要求。

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职业道德培养的三个中心建设。

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一毗而就的,而是需要系统的专门的训练,应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心,主要从道德素质要素着手,从品格、心理、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包括学生职业品格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礼仪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开展职业品格拓展。

(1)开展“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一年级,以了解自我为主发现自身潜在优势,提升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以了解专业需求为主挖掘职业技能优势,提升专业自信;三年级,以了解市场需求为主寻找职业与能力结合点,提高就业对口率。

(2)举办以“学技能、爱专业”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竞争意识等品格养成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通过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

(2)各年级进行各有侧重的心理测试。一年级以了解自身特性中的气质、性格测试为主,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身特点;二年级以了解专业所需心理特点为主,了解自我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寻找改正的途径;三年级以了解职业能力为主,知晓自己适合的职业特点,帮助学生知晓擅长的职业类型,为求职提供依据。

3.开展职业礼仪训练。

(1)从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着眼于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礼仪培养和训练需要,通过专门的礼仪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仪态仪表更趋职业化,符合行业的要求。

(2)着眼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公关礼仪大赛,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充分紧密结合起来。

(二)完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1.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

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一线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和相关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与往届从事养老工作的毕业生和校外实习基地老年人加强交流,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和职业的社会意义,并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2.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

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根据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6学生从人学开始就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3.规范服务行为。

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4.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

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红十字会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5.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接受“德育答辩”。

学生毕业时需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在毕业前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现场表现、书面总结、同学互评等形式为学生评出分数,对学生大学三年职业道德进行检验和总结。

(三)强化全方位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学校方面。

(1)开展职业道德讲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道德规范并不了解,由此应结合专业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学习本专业、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聘请已就业并有成就的大学生回母校作报告,讲授他们的体会,通过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组织法制讲座,通过反面的案例,警示在校大学生应遵守职业道德。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各种培训班,成立课外兴趣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宣传栏,张贴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核心等内容的宣传材料,促进学生人际沟通、业务动手、岗位适应等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2.教师方面。

在每一门课程中开展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所有的教师都要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社会实践中大量的案例,讲授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在课堂上多开展学生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3.学生方面。

篇4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对策

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1],同时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紧缺,而其职业道德教育状况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对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面临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社会现状,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缺乏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这要求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从医疗一线出发,形成由浅入深的教育体系。而目前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效不显著。

1.1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平衡

医学专业具有知识系统、课程繁多的特点,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比重较轻,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限选课,任课教师和学生重视度不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将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视角看待病人,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

1.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结合

目前我校也逐渐认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在全科医学专业设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但整体上,仍偏重于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缺乏平台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流于形式的理论教育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内心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职业道德言行一致。

1.3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混淆,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多重视理论,同实际结合较少,缺乏现实性,说服力不够,成效较差。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全完替代医德这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3]。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政治原则等方面,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缺乏创新的手段和方式[4]。单纯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寄希望于辅导员思政教育与“两课”等思政课程,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1.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时效性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对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视力度不够,而临床实习期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使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时效性。

2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基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现状,多管齐下,因材施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新模式。

2.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要求他们身心健康、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5],达到医学专业培养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同时建议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在职业道德观念、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2.2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

鉴于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非常必要。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促进其伦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6]。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等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观察现实,积极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孤儿院、老人院进行义诊、医疗知识宣讲等爱心活动,到临床进行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学习。

2.3优化校园文化,弘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校园文化相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优化校园文化,加强人文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将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定期举办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展板、论坛、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

2.4加强实习期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实践性、时效性和持续性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临床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医德床边教学”,对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不同的病患及家属,加上社会矛盾的现实性,医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道德焦虑,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反复和自我怀疑,通过在临床实习实践中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的思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和持续性。

2.5明确医学生专业目的,完善自我评估体系

受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迷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意义。而首先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自己为什么学医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调研显示,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生活中出现亲友或亲近人员疾病缠身或因病去世等事件;二是家中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受其影响;三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如:非典等,被医护人员的行为感动[7],四是自己对医学专业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家人意愿填报的志愿等。基于以上情况,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主题板报展示、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通过自我反省、评估,发现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

2.6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高校在提升教学水平,改革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医德教育基地之外,要重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引领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实施“双证书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要求专职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育人的能力[8],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从源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自上而下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受到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面临严峻挑战,但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员,相信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建设,一定可以坚守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源源不断输送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优秀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15-116.

[2]王金火.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28(34):460.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4-15.

[4]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9):692-694.

[5]李文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21-23.

[6]曾翠清.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43-44.

[7]方爱珍,王维民,李红,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2):132-134.

篇5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在“学生一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高职院校应坚持实践性和职业性的原则,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般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隐性与显性的三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契机分析

要具备某种职业道德品质,道德主体首先必须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等道德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职业道德认识是个体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仅有道德认识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动,形成职业道德品质还必须有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在道德内化过程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它是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它把认识和理解的道德规范坚定不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来,使这些原来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个体自己持续不断的行为表现出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职业道德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在真实职业行为中强化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认知是指在职场中对于个人行为和人格的尊重,以及职业相关的技能、知识和规章遵从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经由选择、组织并评估周围环境中的因素,使得这些因素变得有意义且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认知可以分为三部分,即职业道德认同程度、职业道德付出程度、职业道德实践程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往往承担一个岗位的重任,在这种真实的职业行为中,职业认同感会逐步得到加强,且在工作中表现出诚信、负责进取的服务态度,在遇到道德困惑或冲突的情况下,愿意实践职业道德,即会做出符合职业道德倾向的行为。可见,职业道德认知能在真实的职业行为中得到强化。

(二)在项目式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是对实现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也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职业领域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四个方面的内容。在项目式教学中,学习团队成员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共同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可见,项目式教学的各环节均体现着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从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三)在“学生一职业人”的双重角色中提升职业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是主体根据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值的判断。而道德判断能力则是指道德主体在复杂的道德困惑中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道德主体有着“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角色,在实践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学生进人到企业或公司,他们与公司里其他员工是同事关系,与师傅则是师生关系,与企业的老板则是雇佣关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引导道德主体对不同的角色关系进行理性分解,依据各自角色的利益,用道德规则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道德判断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包括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绿化雕塑、规章制度、行为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是其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体现企业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也随之被带进校园。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企业文化与本土校园文化的融合,充分发挥校园的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高职院校可适当在校园内显著建筑、走廊等位置上张贴中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核心文化标语。专业实训实验室的布置要体现“教学工厂”的要求,将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劳动安全制度张贴上墙,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动机和职业精神。

(二)个性与共性融合

职业道德的共性表现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个性即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共性的范围,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方向。如,医学院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等等。高职学生只有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于一身,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

篇6

以美育德模式是指为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在一定的德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用以组织和完成教育任务的美感教育理论、手段、途径、程序、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笔者在此提出的在“以美育德”模式下开展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指利用美育和德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内在统一性,把职业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创设审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在美和善的感知、体验、实践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自觉接受和认同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并付诸道德行动,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以美育德”模式下开展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如理想信念淡薄,热衷于追求薪酬和待遇,缺乏集体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有所减弱,等等。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显得尤为迫切。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人们欣赏优美的事物时,也就不能不受到其崇高的内在意蕴和精神的熏陶,这势必会促进人们内在道德和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在“以美育德”模式下,将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美与职业道德要素相融合,学生通过愉悦的审美体验获得感知、感悟,进而深化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职业道德教育难以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以美育德模式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优势,正如所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在该模式下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美育“以美导善、以情化人、寓教于乐”的特点,使职业道德教育生动形象、直观感人。把职业道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让学生在“美”和“善”的熏陶中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职业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并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以美育德模式下艺术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以美启知,树立理性的职业道德观念

以美启知即用美的艺术启迪学生,使其在对“美”的鉴赏、感受和体验中,获得职业道德规范、原则的认知和理解。任何艺术教育和艺术作品都富有独特的内涵和人文情怀,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来认知和理解艺术形象,在分辨善恶美丑的同时自身的思想也得到感化。在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从德育的角度充分挖掘美育资源,利用艺术教育和艺术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愉悦性等特点来陶冶和教化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力。(1)要充分利用艺术类专业课程的优势,发挥艺术教育本身特有的德育功能。利用美术、动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在专业课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介入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用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对是非、善恶、对错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了解;(2)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在美的艺术学习中加强对专业、职业、行业的理解,增进对未来职业角色的认同。例如,开设各类艺术选修课、组建各类艺术社团、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觉参加,由被动的“知之者”变为主动的“好之者”,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化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

(二)以美怡情,激发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感

以美怡情以艺术类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审美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借助一定具体、有形、可感的审美对象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寓教于形,以形悦目,以情感人,使学生在认识、理解、践行某一职业道德观念时获得内心积极的情感支持。

1.高校要努力营造美的教育环境。“大学是一个‘大染缸’、‘泡菜坛子’,其构成的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高校可以在工作室、艺术展厅、作品陈列室等艺术专业场所中植入职业道德要素,渗透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荣誉感、耻辱感等。另外,充分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校园环境化设计。如美术、艺术设计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教室走廊、宿舍等进行手绘创作,开展“图说职业道德”系列活动,将乐业、敬业、勤业、精业精神教育融入精美的画作中,使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得以形象化、生动化、立体化,能够极大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完善教师形象,以美好的人情人性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和道德示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特别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受学生的尊重和敬仰。加上他们与艺术生接触多,关系密切,学生容易“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理想的追求、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更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激励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三)以美炼意,培养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以美炼意,即在情动于衷、辨识道德的基础上,通过“美”和“善”教育和感化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自觉性,锻炼道德意志,使其能够在处理职业生活矛盾和问题时产生支配行为的力量。学校可以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艺术类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学生可以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和锻炼,逐步培养对活动或事业的责任心、荣誉感、使命感。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磨砺职业道德意志的过程。如邀请知名企业家、艺术类行业领军人物、优秀校友举办职业道德专题讲座,介绍有感染力的成才、成功的典型事例,让大学生在聆听“真、善、美”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大力开展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漫画、海报设计等课余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知美、爱美、创造美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将“诚信”、“责任”、“创新”等职业道德理念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感化。另外,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成长特点,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心理工作坊、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形式,帮助他们克服实用至上、个人至上、物质至上等不良社会思潮和职业道德观念的影响,提高分析于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引导他们在择业、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以美导行,调控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

篇7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职业道德

在我国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因此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起来。职业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在学生的今后就业方向上进行指导,还需要将职业学校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能力进行强化,更加需要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进行加强。高品质的护理职业道德能够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良好的关系建立起来,与学生的今后事业发展有紧密联系,因此加强护理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与意义

1.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尤其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发生一系列职业活动均与人们的职业特点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具体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情操以及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能够将其表现出来。

2.职业道德的意义

在社会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据了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包含了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还囊括了职业道德自身的特殊作用,职业道德的具体作用具有如下几种表现,在职业交往过程中,为内部从业人员与内部从业人员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将所从职业本行业的信誉水平大大提高;将所从职业的发展速度推进;能够大大提升全体社会的道德素质水平。

二、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现状

1.道德培养体系落后

许多中职学校的护理德育培养课程在二年级才开始开课,其具体的授课方式是教师为学生讲解有关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相关理论知识。处于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理论知识,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还没理解上去。德育培养教师的理论知识虽然十分丰富,但是对于护理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不全面,无法彻底的理解医药行业在德育方面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因此,德育素质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引发学生心中的共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热烈学习氛围带动起来。

2.职业道德培养深受社会环境影响

中职教育学校缺少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环境。利益化过重的色彩影响中职德育培养的发展,院校因为能够满足护理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量,因此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尽早参加到工作岗位当中,栽培人才的过程当中,未对其德育素质水平进行侧重提高。如今社会普遍存在过于功利以及不科学的教育政策将会导致中职院校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被忽略。

三、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改进措施

1.在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在学生二年级时才会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院校可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渗透,为学生制定相关职业生涯计划,使学生能够在职带道德与理想方面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喜爱自己的职业。院校教师还应在学生潜能方面进行相关指导,为学生制定具有规划性以及目标性的发展方案,从将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还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题班会以及心理教育等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自身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其专业的重要性,还能够将学生的困难承受能力大大加强,为今后的从事工作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实践训练传授中职职业道德

在教学方法上,院校可进行现代化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应用到教学方法中。将一些学生所需要的新教学方法如探讨热点问题、理论讲座、实践模拟训练、参观访问有关护理专业的地点,进行积极、大胆的采纳与实际利用,还要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此类方法充分的在学生课程中使用,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充分结合,最终做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得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在今后岗位中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具有操作能力强的实践技术水平,更具有高品质的德育素质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能够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自主的将护理道德转化成自身优秀品质,其在医疗活动环节中具有举足若轻的地位,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没有特定的准则,不能够就按照一种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应根据学习习惯等制定适合自身学习发展的学习方法,对症下药,就具体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措施。如此,才能够真正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性能发挥到最大程度,为今后的医疗机构培养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万永成.中职护理专业护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2]姚娜.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02(10):77-78.037.

篇8

关键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073-02

职业道德是每个行业从业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早在2001年9月,政府就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倡导社会各界都必须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认真履行本行业从业者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尽管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但遵守职业道德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知。会计从业人员同样需要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履行职业道德。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忽视对职业道德的养成,既不注意职业道德的系统研究,也不注意职业道德的严格遵守,严重影响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形象。因此,需要全面了解目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合理解决。

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从定义上来看,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准则。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遵守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从业者,更遑论优秀的会计从业者。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职业道德更表现为一种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标准和依据,同时也是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社会、国家关系的重要标准。与其他职业相类似,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最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和发挥。有学者将会计职业道德概括为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六个方面。据此,我们可以将会计职业道德概括为敬业、守法、公正、透明、奉献、守信。

敬业就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能够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学习会计最新理论知识,培养会计工作技能,同时能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决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并且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业绩。守法就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熟知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既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制度认真工作,也能够广泛宣传会计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会计工作中践行相关的法律制度,说话办事依法循章。公正就是会计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各项工作任务,能够提供准确和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透明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业务,既不篡改会计信息,也不编造和伪造会计信息,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工作。奉献就是要求会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为工作依据,切实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守信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守口如瓶,严格保密会计信息或机密,既不为谋取私利,也不向周围熟人提供信息,办事公道、说话真实、诚实守信。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

虽然多数企业都深知会计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性,并且在企业会计人员培训中着重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然而一些会计人员忽视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懂得会计法规、不按照法律办事、不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甚至忽视良好服务态度的培养,严重影响了会计人员的形象。

1.职业素质偏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地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是会计人员首先坚持的基本准则,但是一些会计人员更多选择按照单位领导的意见办事,通过违法、违反纪律的方式和手段来处理相关业务。领导的意愿意志代替了工作实际要求,违反职业道德,违规业务操作的现象开始出现,由此导致企业经济损失也在所难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偏低所致。

2.职业道德滑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应该被所有会计从业人员所遵守。但是,一些会计人员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伪造会计信息、编造会计资料、篡改会计内容,给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正确决策带来了负向影响。也有一些会计人员禁锢于私欲之中,贪污公款、挪用单位资金,或者通过虚设账目、编造结算清单等方式,骗取或者侵吞单位资金,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职业水准下降。一些会计人员被企业领导所左右,按照企业领导意愿弄虚作假、编造数据、篡改信息,为企业领导提供帮助。这些会计人员从中也得到好处和利益,进一步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腐败分子与会计人员相互勾结,共同犯罪的案例屡见不鲜、频见报端,究其根源,会计人员职业水准下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上述这些问题在宏观层面上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在微观上损害了投资者和根本利益。信用是维系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条件,没有信用的市场经济很难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信用是立人之本,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核。没有信用的人难以立足,没有信用的会计人员难以得到认可。会计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不讲信用,随意编造和篡改会计信息,其所提供的信息就不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就会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负面影响,也会给市场经济的投资者带来损失。相关案例的报道层出不穷,这也是近年来国家严打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根源所在。上述问题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也会给企业投资者带来直接的损失和危害,有的企业也因此走向了衰退。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都会导致相关主体的利益损失,造成人财务资源的浪费。为此,就需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

三、解决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的措施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30-02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职学生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内容职业化——突出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必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以“一线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企业对人才要求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加强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心理抗压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职业道德,作为高职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观。

(二)结合专业、岗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共性表现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个性即行业职业道德,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共性的范围,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只有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于一身,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职业道德,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专业及岗位群的要求开展教学,让学生明确将来从事的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三)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就业后被“炒鱿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为了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现代企业文化引入教学内容中注重、突出敬业、责任、创新、服从、守时、沟通、吃苦、细心等职业态度的教育与培养。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遵守企业的生产流程,培养质量意识、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按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注重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育方法创新的一个具体方面,要在保持传统讲授法优势的前提下克服讲授法的不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一是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以往被动的客体地位提升为积极的主体地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正确、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之后,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用专题讲授、上台演讲、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专题辩论、角色扮演、影视教学、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常态化——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职业生活中积累、培养的过程,职业道德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升华。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仅靠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中便显得格外重要。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其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在行为能力上。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有了较深的理解,关键的问题出现在“知行合一”上。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兴趣,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选取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培养高职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二是选用案例时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三是不管是课堂纪律还是实践活动的纪律按照企业的纪律要求进行设计。

四、考核方式过程化——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和方法,对某种社会道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性质进行判断,以达到扬善抑恶目的的一种特殊评价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同时让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达到知、情、行的统一。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要更加关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而非结果。从评价主体来说,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主体为多方评价主体,采用任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同学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法来说,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方法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即坚持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从评价内容来说,职业道德的教育既是内化的过程,更是外化的过程。坚持理论认知与日常行为相结合、课内表现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力求知行统一。

五、建立校企互动的教育途径——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感悟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教师主导地位,过于强调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体验;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灌输式”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存在着知行分离的教育困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困境,就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把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向企业延伸,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建设具有职业化特征的课堂教学,还应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不但要“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切身感受企业生产经营中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了解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通过校企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企业、了解企业、研究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

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示范化——为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的榜样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其所作所为都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治学态度及日常行为举止对高职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及以身立教的思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抽象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及职业行为习惯,并在言行举止中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直接楷模与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及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职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要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探讨教学改革,把教材体系变为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不断感悟、内化,从而不断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许倪倪,肖杰.如何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带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J]·文教资料,2009,(1).

[3]应金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3).

篇10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和生产建设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使命,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从业者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从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意识、构建职业道德品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课的重要作用,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摆脱以往“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弊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在进行基础性道德教育的前提下,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基础性道德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社会规范伦理。基础性道德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自律遵行的、具有普遍性的且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应该在加强基础性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通过对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坚实、系统,具有充分说服力和强烈感染力的职业道德理论在大学生中传播、生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确定崇高理想和培养职业道德风尚。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努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丰富职业道德课程的内涵。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修养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并将已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进而自觉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

在日常教学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紧密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并在专业课讲授中融进职业道德的内容,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要穿插本专业、本行业必备的职业道德的内容,讲清本专业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要求等,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境界。

二、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职业道德内容,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填鸭”说教的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以平等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职业道德教育要吸收社会上成功人士、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毕业生等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运用生动的实例增强现实感染力,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行业道德规范引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利用纪录片、图片展以及现场参观等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组织研讨、辩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认真思考、自觉地内心体验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不断完成职业道德的内化过程,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强化现代职业道德意识,汲取国外先进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经验

随着网络的推广和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广泛。我们要根据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监管,积极开发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网站和网页,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发帖子、QQ聊天等形式,及时解答大学生提出的职业道德问题,开展正面宣传与引导,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努力把高职校园网建设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平台。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进步,要根据现实的变化,及时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来,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国际性。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将国际职业道德要求的“职业礼仪、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双赢原则”等内容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去,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顺利地开展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在社会现实中进行职业道德的渗透和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规范都是从社会现实中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完善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使教育与社会实践贴近,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分别提出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具体介绍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深化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写以“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做用人单位满意员工”为题的实践报告,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事业单位形象乃至个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约束自身的道德行为。

除了集体进行组织和安排,学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群体活动中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群众,并不断提升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辨别是非,逐步变职业道德的理论规范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五、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应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的内容。通过职业道德评价,使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信念并付诸行动。在高职教育中,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是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之一,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发展、完善自己,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能充分利用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对毕业生的反馈评价等,不断改善和提高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指标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综合能力等诸方面建立整套考核指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在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互动实践,在实践中加强自我教育,重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培养学生自省、自律和自我调节,将学校的育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分析社会,理解社会分工的特点,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比较和鉴别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利益观。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把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落实在自己的实践行动中,促进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之,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大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寻找其他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研究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培育出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淑慧.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

[2]贾玉敏.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路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