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城市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环境工程;必要性;节能减排;建设

一、生态城市的意义

不只是中国,全球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并综合运用环境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保护并利用可以利用的能源与资源,尽量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调节以及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生活中的污染处理,更包括了环境工程的建设,强调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思考人类经济活动模式与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关系,从而建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三位一体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以及社会系统的文明健康发展, 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发展经济上。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城市周边绿地、湿地、河流、湖泊受到很坏的影响。许多地区将湿地改为了建筑用地,造成城市防洪抗旱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城市所在地的气候环境,引起灾害的频发。在现代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环境工程能够为城市规划指明方向,指导城市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为本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以此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如今、面临飞速化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系统却越来越遭到破坏,地下水枯竭、河流污染、雾霾天气等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环境难题。因此建立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一)资源与环境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资源的耗费是离不开的。但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大部分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将面临能源枯竭的境地。当前伴随着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花费的高昂的治理费用。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消耗资源与原料,因此实现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和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态家园的需要。假如我们当代城市建设,只是一味的搞粗放型发展,浪费与消耗资源,并不顾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健康状况恶化、城市竞争力减弱的问题,更是让后代子孙面临无法生存的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利用科技创新和进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已迫在眉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国能否长期保持繁荣昌盛的战略性问题。

(三)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有之路。但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并没有很好的总体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更是一片空白,致使在城镇化进程,导致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一味的进行粗线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不仅不能体现城市灵魂和形象 ,更是不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美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应该受到城市建设的重视,必须要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持续、环境良好、生态协调的发展环境。

三、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当前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污水回收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现象,现在处理污水需要将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不断形成点源、面源以及区域这三个不同层次中水回用循环体系 , 将城市污水资源的总利用率进行提高。同时,针对学校、宾馆、家庭、政府机关等相关生活过程中产生污染不是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达到基本用水水平后,可以用于绿化、景观、 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企业和政府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防止污水资源的扩散。

(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实施综合管理,制定严格措施, 防止废弃物乱丢现象。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固体资源的循环利用。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围城、工业废物堆积的现象,还应该建设垃圾处置系统,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 消除各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建立废物回收利用系统, 提高经济效益, 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三)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工程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企业采取节能减排,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企业行业来说,要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适时促进设备更新,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当然,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以建立相关回收利用部门,进行深度开发和回收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关系到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宜居水平将影响到企业的落户、影响到人才的落户、影响到原有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同时注重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以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展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重点,进行环境监测的分析,实现现代城市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黄鑫宗,莫晓晴,胡源顺,林伟毅 . 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 [J]. 绿色科技,2012(07):185-186.

篇2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讨论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生态宜居理念在现代城市居民心中不断地深入,创建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势在必行。这不仅是社会和谐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和参考文献,谈谈基于现代生态宜居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探讨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以下笔者就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探讨。

(一)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

我国很多城市的原有自然绿地大都被替代,有的被人工绿地替代、有的则被水泥硬化,有的则被高楼大厦覆盖……

这都导致了城市生态自然功能的退化,使得空气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净化,给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二)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为一座座工业厂房的同时也生成了大量的CO2 ,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不断加剧。此外,城市总体面积不变,而人口和建筑的日益增多,来自建筑物的热辐射作用和阻碍空气的流通进一步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甚至有的城市部分区域的气候都出现异常。

(三)污染严重化、水资源严重匮乏

随着大量绿地被替代,热岛效应的不断加剧,城市工业区和人口的大量积聚,导致大量工业废弃物、污染物以及生活垃圾的产生,一旦处理不当都会给城市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城市又是用水最为密集的地区,导致很多城市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否则国家也不用花大力气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当然这只是主要原因之一。

(四)噪声扰民

噪声扰民是现代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城市人流量大、车辆多,而且工厂机器多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噪音的来源,给城市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基于现代生态宜居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探索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人们在关注污染防治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的整体居住环境,以维持和稳定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审视自身居住环境,从而诞生生态宜居的理念。基于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从整体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工程中,首先应注重绿地系统的规化,以建设整体性强、立体式的多层次绿地系统,并将其与城市各功能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在划分绿地系统时,可以分为公园、生产、附属和防护等多种形式的绿地。尤其是应在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还应着力提升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并在规划与建设过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亲近自然的基本原则,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之中,确保制定的城市的各系统规划具有生态战略意义;二是坚持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详细的中心城区的布局与规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加强绿化管理;三是确定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总思路和有序的建设步骤。

(二)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打造城市交通生态长廊

就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将进一步增加,从而加剧城市的交通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这也是我国城市目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虽然各地在开展限行和摇号等多种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当前建设与规划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这就需要打造与生态城市核心或者区域发展的“心脏地带”相连接,构建“城市交通生态长廊”。这必须基于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的前提下,用绿色环带包围城市主干道和街,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生态长廊,在提高城市交通运行能力的同时改善城市的环境,并在城市道路两旁规划宽而长的绿化带,以更好地衬托城市的生态美,达到整个城市交通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境界。

(三)营建合理的城市水体环境

在城市环境因素中,水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水体与绿化的有机结合就营造了优良的城市自然环境。水面的蒸发和渗透能帮助植物吸收水分,促进植物稳健生长,而水边的植物则起到阻止泥水净化雨水,从而有效降低水体的污染度。大的水体环境还能吸收和储存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而且水体的热容比陆地大,降温速度也比陆地慢,以给人们带来清凉而又湿润的空气,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

(四)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突出体现“山、水、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城市的古代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风貌,形成独特的城市人居环境,并深入挖掘城市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再将其融入具体的小区与街道的建设之中,张扬城市的个性特征,使城市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提升文化内涵和品味,大力营造新的城市亮点,用文化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三、结语

总之,规划与建设基于现代生态宜居理念下的现代化城市是一项极为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其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也关系到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生的重大问题。作为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前正处于“十二五”的高峰时期,只有抓住各种机遇,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到生存与发展,为创造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研究,1999, (2).

[2]许广安.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有色冶金设计研究,2007,10(5).

[3]吴丁杰,徐聪夏,圆圆.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和谐发展论坛.

[4]任致远.略论2l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J].规划师,1999,15(2).

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积极意义作用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romot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establishment, to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a series of meaning and function analysis, that peopl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it.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ositive role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为193个,2000年达到了667个,其中200万以上人口的超级城市13个,此外还有2万个建制镇。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而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1、人口压力,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

2、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这种短期性经济行为将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市场压力,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者外部付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的提供(例如清洁水,良好的大气环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且多一些人享受它的好处并不会加大总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

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积极意义

通过对生态城市进行有建设规划的初步设想与稳步实行,人们会逐渐发现,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是通过实施城市生态化战略,促使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在维持和平衡发展中做到更多,以下为其具体意义:

1、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集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

2、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的需要。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也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高城市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

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声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矛盾日渐显著。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4、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城市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发展的时期。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户外休闲的需求,通过生态城市建设,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三、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作用分析

1、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能积极运用生态学论:它能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可操作性,比如生态学论三原则:整体性、循环再生性、区域分异性原则。整体性谋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循环再生性是要求城市物质循环对环境的缓坏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区域分异性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类型等,制订不同的建设计划和对策。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对其规划应坚持“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的原则,生态城市规划首先强调经济、人口、资源、功能布局、各项工程设施及专项规划要协调发展。

2、提供一个更好的建设自然生态的机遇:生态城市不是一个视觉的变化,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所有内容――经济、社会、人文、景观的变化,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整个生活过程中减少排放,是从整个大的系统之内,整个国家的系统内说的生态概念。对于城市的要求从一个表象,一个视觉,一个简单的景观变化,到社会所有领域的系统当中变化,这就是我们讲的从花园、园林到绿色、低碳的演变过程。所以,发展生态城市,要充实认识到,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过程。

3、能够提升绿色城市支撑与发展作用,维持与平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城市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跳跃式发展;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天鹏,陈雪丽.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J].商业时代,2007(13)

篇4

修文是贵州省会贵阳的近郊县,距贵阳市中心40分钟车程,离贵阳龙洞堡机场1小时左右。境内有210国道、川黔铁路,贵阳至遵义、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修文是阳明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地,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为打造生态贵阳的生态后花园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生态花园的文化支撑

500年前,中国大儒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讲学授徒,创立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王阳明开创一代学风,其哲学思想在国际上很有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屹今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圣人。阳明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明财富,无疑,修文也成为国际王阳明学术专家的聚集点。

为了弘扬阳明文化,打造阳明文化品牌,修文县从1999年以来举办了四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和五届国际王阳明学术研讨会,每一届都有来自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学术界、宗教界的专家学者参与,共同探讨阳明文化的现实意义。在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影响着世人的今天,学术意义已经自觉地朝着现实意义转化。2009年,在修文县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阳明文化节上,以“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知行合一与贵阳精神、致良知与道德建设”为主题的高端论坛,以“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为主题的“论道”等活动,把修文的形象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更加赋予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精髓,越来越广泛普及,受到人们推崇,成为修文县打造生态花园的文化支撑。

生态花园的生态注解

如果说,文化是修文的魅力,生态则为修文的张力。城市街道花团锦簇,生机盎然。每一块如茵的草地,每一株苍翠欲滴的行道树,每一束绚丽的灯光,都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陶冶人们的文明情操。

不仅如此,秀美修文生命的张力更有其足够的生态支撑。境内有享誉中外的阳明洞、神奇秀美的六广河大峡谷、时尚文明的高原高尔夫球场、原生态的绿色石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森林野生动物园,有全国首创的“魔幻漂流”,有被誉为“中国水利电力坝型博物馆”的梯级电站。基于良好的生态条件,修文县按照建设“生态文化园”的要求,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支撑,将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结合起来,依靠办节办会的强力拉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修文打造成黔中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成全省最让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修文县以“中国避暑之都”――贵阳的品牌效应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已形成的高尔夫、野生动物园、桃源河、六广河、苏格兰牧场、万亩梨花生态园、乡村“农家乐”等富有特色的景区景点,精心打造贵州、贵阳北线文化生态旅游中心,形成黔中一日游、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以独特的风采吸引省内外、国内外游客。

生态花园的聚集效应

秀美修文正以生态贵阳后花园的迷人丰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新的经营城市的理念――生态文明正顺应发展需要。同时,让阳明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打造阳明文化,秀美修文必将成为生态贵阳的后花园。

篇5

CPL:工业城市“华丽转身”的现实机会

CPL理念,是由飞利浦照明率先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依靠先进的照明手段和设施,构建城市发展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之间和谐关系的战略思想。其中,管理巨无霸、形象城市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都市是CPL理念的三大主题。飞利浦照明提出这一概念,希望通过合理的照明凸现城市的个性化特征,完善城市以人为本的形象,同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焕然一新的城市照明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CPL中的绿色道路照明系统为例,飞利浦在引领中国的LED应用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比如最新的ClearLine产品,就是一款采用了尖端先进的LED技术的功能性路灯,它不仅具有现代质感的外观,其高品质的自然白光照度均匀,提升道路照明质量,使城市道路更安全。此外,它还具备高可靠性和出色的节能效果,满足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飞利浦还有多样的符合工业城市特点的解决方案。比如暖白光道路照明系统,除了节能表现出色,还拥有自然明亮的暖白光,更接近日光,为路人带来安全和舒适感。

沈阳:未来经济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之城

在CPL的理念中,照明成为紧密连接城市与百姓生活的重要途径。用灯光来演绎每一个城市的特点,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适应,与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匹配,是CPL理念的根本诉求。

对于沈阳而言,继续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是发展大工业区其未来发展的基点。与此同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另一翼是以节能为主的生态化。沈阳已初步制定了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的工作方案。目标是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为特色,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在全国具有5大示范意义的环境建设样板城。

篇6

关键词:绍兴;低碳;城市规划

Shaox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ities, the city of culture and leisure, livable city "road to green urban design and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Ma Baoying

Abstract: The low-carbon industries, land layout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nning analysis Shaox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ities, the city of culture and leisure, livable city "green urban design and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the road.

Key words: Shaoxing;low carbon;urban planning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不仅是GDP的增长,也是日益加重的环境负担,如何应对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上兴起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各个城市纷纷提出城市建设目标,力求通过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来应对环境危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地处这一区域的绍兴市,正处于城市化速度加快时期同样面临着环境困境,2010年1月,绍兴市政府提出《关于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实施意见》,阐述了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及保障机制等,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绍兴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是立足绍兴实际作出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举措。

1.绍兴市自然环境与城市现状分析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域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而享誉海内外,这些河流湖泊多具有蓄洪、排涝、灌溉、拒咸、通航和养殖等功能。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这座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奠定了具有地域特色空间形态的基础。

绍兴城市用地布局为“组团定向开敞式发展布局”,基本形成“一心、三片、三楔”的空间结构。“一心”: 由镜湖生态绿心(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它南部的镜湖新区共同组成的区域;“三片”:越城片区、柯桥片区和袍江片区;“三楔”: 北部镜湖绿楔、西南部鉴湖绿楔和东部湿地绿楔。组团片区的形成,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市的压力,更好保护绍兴古城,但三片区域相距较远,对于城市交通等方面也提出了挑战。

目前,绍兴市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由于资源能源匮乏,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能源消耗对外依存度很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主要以纺织印染、化工建材、热电等高能耗产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虽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城市结构不够合理,旅游文化并未得到深层次挖掘,生态建设有待提高。

2.“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背景下绍兴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特色产业城市,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健康制造业,培育特色产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休闲城市,是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观光度假于一体,古城、水城、名城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

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立足于绍兴现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绿色科技产业,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社会明智选择。

低碳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必然要改变以往粗放的增长模式,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作为城市规划理念,以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低碳城市建设从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规划、交通规划、能源规划、绿色环境等方面,改善城市生存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

3.绍兴绿色城市设计和低碳城市规划策略

实现“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这一城市建设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低碳产业

首先,低碳产业要立足于本地的自然条件(如资源、交通、气候等)。在产业选择上切忌好高骛远、刻意求新,背离自身的自然条件去追求产业创新,那无异于缘木求鱼。例如,风能是无污染的产业,但绍兴地区风力资源不足,就不能重点发展风能,可以重点考虑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如低碳环保的水上交通、充分运用水的自洁能力,建立新型湿地污水处理厂等。

其次是现有产业的升级,如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要做好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三是重点发展无污染产业,如服务业、文化型产业。绍兴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的积淀,挖掘潜力巨大,但却没有真正形成产业,文化界鲜有特色创业项目,目前需要的是搭建一个平台,吸引旅游、餐饮、艺术、印刷、动漫、影视等项目创新创业,使得文化界的人士从到绍兴旅游转变成为到绍兴发展,实现“筑巢引凤”的发展战略,发掘古城文化特色,创建文化休闲城市。

3.2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实践证明,低碳的城市空间形态是以短路径、功能混合和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形态为特征的,因为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以确保高效率地使用城市设施,混合使用土地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可以大大减少能量消耗并减少污染。

绍兴市区目前已形成越城片区、柯桥片区和袍江片区三个组团,每个组团各有不同的主要功能,越城片区作为老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完整,主要以居住休闲为主,柯桥和袍江以工业为主,大大小小的工厂聚集,污染较严重,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居住环境差,这些成为一部分居住在越城、工作在柯桥、袍江的主要原因。而三个组团间距离较远,只能以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公交系统不完善,加大了私人汽车的使用量,从而增加了出行成本和污染源。

篇7

关键字:蓝色生态、自然水体、亲水空间、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ecological 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y evaluation syste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of outstanding ca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system design method of the blue, to reshape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and close water space.

Key word: blue ecology, natural water, close water spac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快速的城市化使城市的水体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麦克哈格为代表的景观师,强调“设计结合自然”,生态主义在水体景观设计中越发受到重视。但目前许多景观设计仅仅把“生态”当成口号,并没有尊重水体景观的“生态性”。因此研究水体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意义重大。

1.往年的溪流今天在哪里?

我们发现,往年的那些如丰富的神经一样遍布大地的溪流,也悄然消逝了。或许是因为自然界到处存在洪水隐患,或许是因为人们认为混凝土加固的河流更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我们城市水体景观体系存在着问题。

1.1城市水体不成系统,死水没有动起来。

“财富在集聚,河流却在衰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导致城市水体的原有的水网体系遭到破坏,水体流动性降低,断头水,死水过多。仍然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泉城济南趵突泉的水还是流向大明湖的,如今水网的终端导致大明湖水没有源泉,趵突泉也因没有大明湖水的循环补给,由常年泉变为季节泉。

1.2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城市老城区、某些小城镇没有统一的排水系统,生活废水大都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华”现象比比皆是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水体的戏剧化加深:燃气系统普及,人们不用塘草作为燃料;加之农用机械的普及,水牛饲养的减少,导致某些小城镇内的池塘已经杂草丛生,从而导致水体含氧量的不足,水体景观生态系统处于瘫痪中。

1.3水体被渠化、坝化,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减弱。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人们开始河湖的改造计划,运用“现代主义”手法规划水体。大多数河流和小溪都被调节、拉直、滥用、甚至开凿成为管道运输了,进一步改善后的情况,对可怜的水系来说,情况越来越糟。

为预防洪水,城市修建了防洪堤,水体岸线被渠化,变得刚硬,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完全分离,导致两栖类生物和部分爬行动物无法生存,水体没有了活力。

河流被拘禁在混凝土当中或被限制在平行的两个堤岸之间,为保证枯水期“城市水景常存”,很多河流中间加上了橡皮坝的截水,导致回流生物不复存在,河流也变成了死水……

1.4岸线缺乏设计,滨水空间缺乏规划,水体景观效果差。

水体遭遇厄运的原因,预防洪水,城市化,破坏森林等。岸线缺乏设计,滨水空间缺乏规划,水体景观是没有得到改善,在视觉上表现了技术统治者的观点,甚至认为预制混凝土开上去“比天然石头铺砌更让人愉快”。

2.城市水体景观生态性评价

城市中水体景观系统涉及水生生态生态系统,及滨水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城市中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人类的亲水性更加深了对水体景观的依赖。

2.1健康水系

健康水系是用于定性地描述一条河道或相邻冲积平原的排水、水质、生物、以及生态功能,可以概括一下关键词:

(1)“安全”满足防洪能力,边坡维护避免土石松动、落石、低滑、塌落现象。

(2)“生态”满足涵养水源所需的生态基流量,有较高生物多样性,水体自净能力强。

(3)“美观”“可达”主要指滨水生态系统的景观效应――水的亲切感和景观异质性。

2.2水流的形态

城市水体多经过人工改造,水流形态过于单一。而自然水体的水流形态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深潭(水生生物常流量时之生存空间及垂钓景点)、浅濑(水生生物洪水期之避难空间)、急流(水流湍急、溶氧量较高)、缓流(枯水期水体常见形态)岸边缓流(生物多样性丰富)、回流(急流区周围的回流区对逆流生物意义重大)。

不同的水流形态分别适合不同的水生和两栖动植物生长环境;流况愈多,则生态性愈高,有利于水中生物之栖,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较强,景观效果也较佳。

2.3水体生态指标体系

2.3.1定性指标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主要通过水体表观现象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反映。

(1)水体表观现象:水体是否清澈、无意味,有无污染物、漂浮物等。

(2)生物多样性:水体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水生生物及岸边植物生长如何,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2.3.2定量指标

水体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状况如何,主要取决温度、溶氧、导电度、PH等定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生态学手段,使水体的指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其中,溶氧为判断水体水质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可维持水中的水生物的生长和水质净化的有利环境;导电度、PH质可以判断水体是否盐碱化。

3.城市水体景观生态设计手法

基于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城市水体满足安全和景观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续的水体蓝色生态体系。

3.1构建蓝色生态水体网络框架与滨水区生态保育目标

3.1.1网络框架的构建

城市水体需要脱离原来沉闷的混凝土砌筑的岸线和肮脏的河沟形象,以新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借鉴台湾基隆城市水体景观设计做法,通过整理水系,“疏通”、“清淤”,疏通连活,填满端头死水,对现状水体密布区域做节点处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水体系统。

3.1.2生态保育目标

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完整,以减缓各种人为活动对水域环境的冲击,通常建立滨水廊道的保育目标:

(1)滨水保留区(蓝线范围):为滨水泛洪平原的范围,建立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禁止一切建设活动。

(2)滨水缓冲带(绿线范围):在溪流两岸或生态敏感区设置宽度不一的绿化带,沿着河岸种植树木、停止喷洒药物,减缓人类活动的影响。

(3)滨水开发带(灰线范围):须进行各种积极开发经营,对滨水区域的开发强度加以限制,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

3.2精心设计水体形态,营造自然蓝色生态空间

坚持“蓝色生态”的设计理念,河湖水系整理须在安全、景观兼具并重下,规划接近自然形态的水系――溪畔、深潭、浅滩及高滩地,游憩亲水空间,及防砂坝,潜坝,固床,增设鱼道,维护生态环境并可防止洪水灾害,达到环境和谐。

避免干扰动物栖息地,城市水体改造尽可能保留原有“孔穴”、“乱石堆”、“巨砾石块石”或“岩石落差”,整治后方能营造出湍流,急流,水濑或深潭,浅滩等自然生态环境。人工水体用“置石”、“跌水”等生态方法整治水系;以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提高水中溶解氧,为动物栖息提供良好的“小生境”。

3.3建立自然河道和洪泛平原,提高水体的生态滞洪功能

径流应该从源头开始控制,借鉴德国鲁尔区水景设计案例,首先提供一个功能性的自然河道和洪泛平原,提供防洪能力和污染物的吸纳潜力;其次在洪泛平原、河道与河岸提供一个完整的生态栖息地。

江河等带状水体有较强的流动性,避免河道硬化,使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以减小江河对洪水的压力。对于喀斯特地貌的城市河道体系,规划水系应该保持其较高的滞水性,保留较多的地表水,强化水体的景观效应,同时为湿地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3.4合理设计滨水断面和生态堤坝,使堤坝内外形成和谐的关系。

混凝土、块石堆砌的护岸,破坏河道的生态与稳定。借鉴荷兰鹿特丹水景设计案例,采取土石、植被固定等通水断面,可用麻绳网或木排桩护岸加以固定,并紧邻岸线出可以设置滞洪性质的景观步道;城市水体两岸植被覆盖良好,河道稳定且具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

设计透过性坝体或防砂坝、鱼梯,维护生态循环。为兼顾生态与灾害防治须兴建防砂坝时,则坝体设计可采梳子坝,以利自然输砂平衡及鱼虾之回游;防止水体渠化,增强水体的生态性。

3.5规划水体景观岸线,营建生态亲水空间。

水体岸线是人与水对话的重要部位。水体岸线设计最主要是岸线平曲线设计和驳岸形式规划,营造一个集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1)生态岸线:以“自然式”驳岸为主,顺应原有地形与岸线。设计凹槽空间,以供洪水期间水生生物栖息避难;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打造“水生湿地系统”。

(2)生活岸线:保证城市滨水地区的完全开放与共享,满足人们游玩、休憩、交往、观光的众多需求。可以采用“引水岸线的设计”、“栈道”、“亲水平台”等形式。

(3)公共岸线:城市公建集中的岸线。避免采行平行等宽护岸,岸线上可以设置“公共建筑”、“码头”、“小沙滩”、“亲水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

(4)滨水区的开发性:滨水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功能的多样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

4.结语

风景旧曾谙,现状城市的自然水体已不复存在;它们或被封闭于地下管道,或被混凝土和人造堤坝阻挡着……渠道化的水流通道现在必须被恢复为健康:水体岸线设计、河道修复、水质改善、湿地生态栖息地的修复与创造、景观美质增进等,使整个城市绿地与城市水体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我们急切的希望水体能够自组织运行,健康的水体景观系统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海珍.水生植被对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的作用[J].自然杂志2002,24

[3]汤姆・特纳.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信息

[1]王振宇(1986年)男 山东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篇8

任何伟大的品牌都离不开创意的滋润,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伟大的品牌就是创意的集成。苹果的崛起之路就是由无数个成功或失败的创意所铺就的。伟大的创意一点一滴汇聚成了一个独特的概念,有人将其起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成为一个伟大的品牌。品牌的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但如果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看主干,则会发现事情就是这样简单。

创意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创新。创意是内在的、个人的、主观的,而创新是外在的和客观的。创意往往通向创新,但创新很少引发创意。所以,应该说,创意是更加底层的东西。我们都认可,人的言行正是由价值观等底层东西所决定的;那么,我们就也应该认可,创新的启动和成败正是由创意这种底层的东西所决定的。

一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些不同物种生活在一起的特定区域。创意的聚集就形成了创意生态。在创意生态里面,多样化的个体通过一种系统的、适应性的方式表达他们自己,利用一些想法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其他人也支持这种努力,即使他们对此不甚理解也是这样。重要的是关系和行动,而不是基础设施。在创意生态里面,“多样、变化、学习和适应”,这四重因素相互促进提升。创意生态就是一个促发创意形成发展的地方,是创新的底层架构。

上海闻名世界的几大创意区就是正在悄然形成的创意生态。M50是其中比较成熟的一个创意区。M50在苏州河边,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族企业――信和纱厂。它占地面积36亩,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1000平方米,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群。如今,它像北京的798一样,在旧厂房基础上形成了M50创意园。

1933老场坊是一个很震撼的创意区。粗大硬朗的水泥柱,粗糙朴实的过道,神秘恢弘的空间布局,纵横交错的结构,昏暗的若有若无的灯光,使得每走一步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场景,让人仿佛进入了时空的迷宫,不知身在何处。1933的空间也许是我所见过的最神秘、最震撼的空间之一。同时,心中的另一种感受是你想挣脱这种压抑空间的束缚,冲出灰暗的现实。因此,漫步其中,探究和摆脱的欲望同时冲击着你,令你欲罢不能。

红坊是另外一个创意区。它位于上海淮海西路的核心地段。红坊改建于上钢十厂原轧钢厂厂房,利用老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既传承了老建筑与生俱来的历史肌理,保护其原生态感,又作了通风、安全的细节处理,使新旧空间互相结合、流动、自然过度,打造成为了一个综合文化中心。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创意机构进驻了红坊,在这个有铁锈有创意的地方互相激发。

篇9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人口、交通、生产等也越来越密集,为此而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诸多的问题。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搞好城市绿化,不仅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湿度与温度、改善城市小气候、遮荫、防风等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城市绿化面貌的改变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来体现,园林植物规划和选择的好坏是实现城市园林化的根本,直接关系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成败与品位。本文就根据城市生态园林绿化设计中的植物配置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探讨。

一、生态型城市园林设计与原则

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和实现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前提,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实现绿地群落树种多样性,是园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型城市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景观是保持和构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生态型城市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比喻、吟咏、雅趣和形实兼丽等,通过合理配置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的形与韵结合,启迪居民。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生态与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味和情调,实现功能与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轻松的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与功能。

1.1 统一性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总之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还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也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生态园林设计时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

1.2 景观性原则

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造景功能, 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 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体现一年四季的不同的变化,达到了植物配置适境得体的效果,丰富群落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1.3 协调性的原则

根据城市园林设计需求,将各异不同的植物种类按协调的原则配植, 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一点。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盛的植物种类,会给人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如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1.4 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物种间直接竞争,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二、城市园林树种设计现状分析

目前,已建或在建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园林绿化,包括公园、花园、交通、企事业单位、学校 居住小区。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各类城市园林绿化中乔、灌木树种的数量和面积都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城市园林绿化群落结构中配置的树种种类数量变化不大,树种格调仍很单一、类同。如常绿乔木树种大量所用的是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杜英、湿地松、桂花、棕榈等;此外乐昌含笑、深山含笑等也有少量种植;落叶类乔木最常见的是银杏、白玉兰、紫玉兰、栾树、无患子、合欢、法梧、水杉、枫香、金钱松、樱花、海棠、红枫、鸡爪槭、垂柳、红叶李、喜树、榉树、梅花、紫薇等等。灌木方面,大片的火棘、金叶女贞、红花继木、龟甲冬青、杜鹃、红叶小蘖、龙柏、水蜡、月月红(月季)、瓜子黄杨等基本占灌木绿地80%左右。而上述树种中,尤其是乔木,在各类绿地群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不外乎香樟、广玉兰、桂花、银杏、玉兰、雪松、杜英、无患子、红枫等十几个树种,因此,造成季相景观单调,这与浙江各地的自然林地群落景观相比,显得更不协调。

2.1适应性树种资源分析

城市以植物为载体的文化内涵,有很多植物。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就全国而言,虽然是个小省,但是本省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十分有利于亚热带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植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仅木本植物种类约有1300余种。此外,还有大量引种栽培的树种。当然,自然群落中的所有植物不可能在城市都适用,因为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与种植环境要受到人为的干扰因素特多,因此在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方面必须对被选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特性,栽植地环境,配置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依据这一原则,各地可因树制宜,因地制宜来进行选择。可供选择的树种主要乔木、亚乔木类分列如下:

2.1.1常绿类:苦丁茶、竹柏、江南油杉、华东黄杉、浙江铁杉、竹柏、铁杉、粗榧、南方红豆杉、榧树、杨梅、苦槠、米槠、甜槠、石栎、青冈栎、乐东拟单性木兰、乳源木莲、厚朴、木莲、红楠、浙江楠、浙江新木姜子、舟山新木姜子、香叶树、花榈木、红豆树、虎皮楠、桂花、月桂、浙江桂、细叶香桂、铁冬青、冬青、香冬青、亮叶冬青、厚叶冬青、尾叶冬青、短梗冬青、大叶冬青等、大果卫矛、矩叶卫矛、樟叶槭、紫果槭及小紫果槭、银荆树、木荷、苦杨木、白蜡树、。

2.1.2落叶类:榉树、红榉、朴树、合欢、黄檀、香椿、南酸枣、黄连木、丝棉木、色木槭、阔叶槭、三角槭、青榨槭、天目槭、建始槭、江南桤木、鹅耳枥、杭州榆、多果榆、青檀、糙叶树、蓝果树、灯台树、光皮树、美国山核桃、木瓜。

2.1.3观赏性竹类:大明竹、菲黄竹、菲白竹、铺地竹、罗汉竹、金镶玉竹、金丝毛竹、黄槽毛竹、小佛肚竹、大佛肚竹、观音竹、凤尾竹、黄槽石绿竹、乌芽竹、花毛竹、碧玉嵌黄金竹、紫竹、花秆早竹、金竹、黄皮刚竹、黄秆乌哺鸡、龟甲竹、龙鳞竹、孝顺竹、小琴丝竹、花孝顺竹、观音竹、凤凰竹、黄金间碧竹、挂绿竹。

2.1.4花果类:珙桐、紫藤、杜鹃、桂花、山茶花、含笑、黄山木兰、四照花、泡树、香橼、木瓜、黄皮梨、杏树。

上述树种多数为本省自然分布的乡土树种和部分引种成功,已在逐渐推广之中的栽培品种。因此,在资源方面本省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和推广应用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2园林植物配置(五项原则十八字纲领)

2.2.1五项原则2.2.1.1、仿—仿生原则根据植物习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规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结构形式,经艺术提炼而就。师法自然,虽由人做,宛自天开。2.2.1. 2、多—植物多样性原则尽可能多地运用植物种类,达到生态多性要求。2.2.1. 3、位—生态位原则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2.2.1.4、景—景观艺术性原则植物配置不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也不是简单的返朴归真,而是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2.2.1.5、适—适地适树原则尽可能多用乡土树种,保证效果的稳定性。

2.2.2.十八字要领2.2.2.1、显—“好东西”尽可能放在显眼处,彰显价值。2.2.2.2、礼—把植物的最佳观赏面,尽可能朝向主视点,必要时还可向主视点微俯5度左右。2.2.2.3、清—表现一定主题时,逻辑思维一定要清晰,切不可一切都想表达,忌“语无伦次,话不由衷”。2.2.2.4、渐—树种变化,群落过渡,采用渐变手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2.2.2.5、巧—尽可能在观赏面反向不显眼处收头。2.2.2.6、稳—基调树种要明确,在保证上层树冠飘逸的同时,也要尽量使用球类植物使整个林层的重心下沉,求得相对的稳定并控制全局。2.2.2.7、衡—注意整个画面或空间重量感的均衡。2.2.2.8、幻—通常把常绿树理解为实,落叶树为虚,注意虚实的结合。2.2.2.9、韵—有些主题可反复强调。(主旋律)2.2.2.10、律—空间的大小间距,景点的布置等等要有一定的节凑感。2.2.2.11、变—植物的大小、高低、粗细,常绿与落叶、叶片的大小、质感、色彩和花期以及天际线,林缘线,投影线,要有丰富活泼的变化。2.2.2.12、突—该精处精,粗细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2.2.13、借—巧于因借,把好的风景借进园来。2.2.2.14、挡—用植物遮挡不雅欠美之物。2.2.2.15、顾—植物搭配需协调,相互间要有顾盼关系。2.2.2.16、场—空间疏密处理:“密不插针,疏可走马”,“疏密有致,收放自如”。2.2.2.17、错—不等边三角形构图:高低错位、前后左右错位,无论平面布局还是空间处理均须遵循。2.2.2.18、虚—用有形的植物追求特有的空间效果。

三、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注意事项

1、要注意盲目的模仿国外园林风格,切忌照搬照抄

每一件园林绿化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然而近代中国,西文园林风格深深影响我国园林风格,失去了中国绿化的风格和个性。

2、要注意设计中添加人文关怀

城市绿化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目前,很多城市都建有宏大的广场,其地面不是用硬地铺装,就是以草坪为主,只有少量的乔木配置于道路两旁,即使有许多休息设施也只得置于露天之下。在炎炎夏季和多雨季节,既没有大树庇荫,也没有遮雨设施,再美的风景也没人久留于此。

3、要注意别一味追求高档、豪华

如在城市公园的水体设计中,原本只要顺其自然,在弯曲的湖岸上种上湿生植物,湖中种上荷花、莲花等水生植物,便会形成美丽、亲切的自然景观。然而,有些设计师却把湖岸用大理石修砌,并围上汉白玉护栏,湖底用混凝土加固再修深水池以养水生植物。这样虽然看起来高档、豪华且整齐划一,但却使整个湖的自然韵味尽失,成了一个彻底的人造湖,违背了设计的初衷。

4、要注意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

天然的地形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当地的环境的和谐统一。因山势、就水形,景自境出。

5、要注意对园林植物的配置

绿化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并能想像到若干年以后的植物生长所形成的效果,以及由此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

6、要注意植物的具体品种和规格

绿化植物品种间的差别有时是巨大的。不明确品种与规格,往往使设计者的意图得不到充分表达,有时甚至得到相反的效果。如许多很好的绿化设计作品中,造成施工者以次充好,使用价格较低的品种与规格,达不到应有的设计效果。另有柏类松类等其它的代表庄严肃静和敬仰的树种,在树种配置中勿用在小区别墅公园学校等娱乐建筑所用。

篇10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乱扔垃圾、破坏草坪、随便摘花等与环保教育相悖的行为举动,环保教育成了一种形式教育、口头教育。对于幼儿园来说,应努力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活动,潜移化地影响幼儿意识;通过生态委员会组织的各种活动,让幼儿在点滴的生活行为中落实生态环境意识。培养这种具有生态环境意识的幼儿,对社会发展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见,研究宣传生态环境理念,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保护环境的卫士。

一、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培养目标:按照国际生态学校“七步法”,制定了关于我园生态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调查问卷,每班选取100%的幼儿进行问卷调查,掌握我园幼儿生态环境行为习惯的现状,制定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和“少一份垃圾、多一份资源”四大方面的培养目标。

教育内容:根据生态环境教育养成的目标,制定具体生态环境行为习惯养成活动点,提出的养成活动点明确、具体,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幼儿理解、操作和执行。根据国际生态学校中的《建立生态委员会》、《开展环境评审》、《制定行动计划》、《监测与评估》、《与课程建立联系》、《社会宣传和参与》、《生态规章》“七步法”核心标准为主要参考蓝本,编写我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园本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安排分小、中、大班年级组,既有阶段性,又有层次性和序列性。并运用团体正能量的理论和方法技术,编写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设计集、生态规章等。

二、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途径

构建幼儿园为龙头,幼儿园主动与家庭、社会相联系的三位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以幼儿园教育为主导,促进生态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通过创设生态环境教育的氛围;注重教师言行育人;发挥课堂的主渠道的作用,在五大领域学科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建立了班级环保小卫士、小小环境讲解员,为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创设正向的团体氛围;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专题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体验活动;结合幼儿园家庭资源垃圾收集活动,充分利用废弃物组织开展班级主题区域“化腐朽为神奇”活动,加强幼儿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指导家庭生态环境教育,提升家长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能力。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等多种方式宣传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和要求,加强家长在家里督促和评价幼儿生态环境行为;开设家长讲座和举办“亲子收集活动坊”,使家长认识到家长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重要性,让家长懂得激励幼儿为保护生态环境做点实事,首先要言传身教,培养幼儿关注自然,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主动配合社区,为幼儿生态环境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条件。

联合社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与节水好家庭交流沟通,分享节水宝典。每年组织大班幼儿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家、进社区爱心演出、给树木挂牌、打扫卫生、参加绿色饲养通道募捐活动等等,让幼儿走出园门,懂得尽自己所能,关爱别人,关爱自然,回报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实施策略

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需要老师或家长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是自己管理。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认为: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环境熏陶策略。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要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幼儿,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公民,要转变观念,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关系,为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言传身教策略。在培养幼儿生态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幼儿进行正面的生态环境教育;锻练幼儿的实践能力;并且家长和教师要注意言行举止,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成为保护大自然的自觉人,处处给幼儿起良好的榜样作用。

班级团体正能量策略。根据我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园本教育内容,运用团体正能量的理念和方法,建立班级环保小卫士、资源收集好家庭,采用体验性和奖励性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落实正能量活动,让幼儿在团体管理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

学科渗透策略。课堂教学是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行为必不可少的渠道。在课堂上,教师注重挖掘文本中有利于培养幼儿生态环境行为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多彩的活动,使师幼达到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达到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目标。

生态环境游戏策略。没有游戏,就没有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习惯。我园在每次进行一个生态环境游戏活动后,使之形成生态环境习惯。抓住两个转化:(1)意识向行为的转化;(2)行为向习惯的转化。

家长辅导培训策略。举办家长讲座、亲子生态游戏、班级绿洲活动,发放宣传单等途径对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掌握并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以自身良好生态环境行为习惯去影响和教育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心理氛围,为幼儿形成良好生态环境行为习惯创设条件。

激励评价策略。幼儿的良好生态环境行为可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中实施评价,以激励性为主,通过对幼儿的行为反馈,使幼儿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个案研究策略。关注关系失和家庭的幼儿生态环境行为养成的研究,因为在具有偏失的幼儿的个案中,比例不小的案例都是和幼儿的家庭关系失和相关。通过个案研究,了解课题活动的开展及对这些幼儿成长的影响。

四、幼儿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

对幼儿习惯养成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从评价对象本身出发,良好地把握评价目标,有效利用评价手段。

制定评价和反馈量表。根据本课题生态环境教育的四大主题: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少一份垃圾、多一份资源做起的目标和内容,分别制定幼儿自评、教师评价、生态委员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反馈的量表。

评价方式:幼儿自评、教师评价、生态委员会评价和家长评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