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方向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工程方向及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工程方向及前景

篇1

在油田设备管理工作当中,物联网建设能有效提升油田设备管理的工作水平,对于提升油田整体发展水平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物联网背景下对油田设备管理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

物联网;油田工程;设备管理;发展前景

0引言

物联网的有效建设能大幅度提升油田领域的生产效率,提升行业发展水平。物联网能够对自动化生产环境向着物联化的方向进行过渡,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生产环境,增强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使其更加具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处理特点,并实现了油田领域从点到面的有机应用,促使油田企业向着智能化、一体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物联网的建设下,如何改进油田设备管理工作,确保油田设备管理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又能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呢?这也正是笔者接下来要进行阐述的。

1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情况

当前,我国国内物联网的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应用方面还不够广泛,如今也只是在某些行业中采取试点应用。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我国物联网的应用与研究仍旧有待加强。物联网在各个领域中的有效应用,能使相关领域的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加强了对相关领域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例如智能计算、通信及传感器等新型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在物联网的研发上依旧相对较弱,至今为止,对物联网核心技术还没有全面的掌握,致使在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这主要体现在传感器方面的研发、物联网软件研发、加密技术的研发、网络及通讯技术的研发、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及数据服务技术的相关研发。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不充足,致使我国在物联网上的相关数据库产品研发较少,缺乏相应的产业链。以上所述都说明了我国物联网产业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2目前我国油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油田设备管理工作当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油田工程在开采阶段需要用到设备众多,而且这些设备的体积都很庞大,很笨重,设备结构也很复杂,致使油田维护人员在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时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其二是参与成本的增加,油田设备管理中的参与成本非常高,而且这种高成本的消耗直接影响到油田的生产规模,哪怕油田设备工作采取了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措施,但依旧难以应对巨大的生产量,而成本问题依旧是油田设备管理工作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其三是油田设备管理中的强制性问题,油田开采工作可以说是一种高危工作,如果油田设备出现了什么问题,将会直接威胁到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设备定期维护与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定期维护与检测所带来的成本,也必然会影响到成本及资源消耗的大量增加。

3基于物联网对油田设备管理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3.1物联网建设是油田未来发展的基础

我国油田产业主要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区域,这些区域人口较少,区域环境较为恶劣。而油田设备管理中,设备种类较多,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运行,这也给设备管理及检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物联网建设可以说是油田建设的基础,要想实现对油田设备管理的实时监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就要确保现场和监测中心的通信畅通,在这样地理环境复杂的条件下,建立通信系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资金投入也必然会相当巨大。如此投入必然得不偿失,因此建立无线通信网络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另外,油田如果采用光纤进行搭设通信网络,其成本会非常高,而且搭设时间很长,并且油田工程对移动通讯的要求也较高,这就使得油田通讯系统建设更加困难。而物联网建设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了油田发展对通讯系统的需求。因此,油田未来发展离不开物联网的建设。

3.2油田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应用实现了油田设备管理过程中对信息的智能化管理,在油田设备管理中,物联网能够通过局部网络对信息数据的相关内容利用新的方法进行联系,从而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智能化管理,这种管理能够使人力与物力的资源分配更加科学合理。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信息数据库的整理与更新,降低了油田企业对设备管理的生产成本。物联网技术还能够实现对设备的出库及入库的操作,对设备相关信息进行编号与记录,对设备进行定位,并将这些相关信息利用网络联系到采购部,以使生产规划工作更加合理。总之,物联网在对设备信息化的管理当中,功能很多,其应用价值非常巨大,为油田设备管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4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油田设备管理中存的问题及漏洞,并针对物联网在油田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做出分析,明确了油田设备管理的发展前景。通过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能使油田设备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提高检测及设备维护的工作效率,并能加强对设备出入库的信息化管理控制,从而真正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检测,提升油田设备对使用环境的适用性,使油田设备管理工作内容更加全面、科学,促进了油田领域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敏,周娟,李翠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油田设备管理研究[J].石化技术,2016,(08):5-8.

[2]杨晓庆.基于物联网的吐哈油田数字化站控管理系统[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5,(05):13-16.

篇2

关键词:技工院校;物联网;调研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31-3

1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研掌握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掌握职业群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科学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为北京市技工院校开办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提供重要依据。

2 调研分析

2.1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2.1.1 物联网全球发展状况

1999年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欧盟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等,都将物联网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复苏和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发动机”,物联网产业成为继计算机与互联网后席卷全球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1.2 我国物联网行业的现状

在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那时我们将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图1)

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50亿元,年增速接近40%。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00亿元的2.59倍; 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图2)

2.2 物联网行业发展目标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世界名列前茅,在参与国际分工上占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我国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不管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在产业化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物联中国”强调,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三方面:

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③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2.3 物联网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2.3.1 我国职业教育中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整体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包括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

①纵观全国,本科及高职院校在几年前就开始对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全国招收物联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0多所,其中北京有9所。并且已经实施人才培养,现在部分学校已经培养出从事物联网产业设计开发人员。

②据不完全统计,开设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职高专学校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0多所学校,其中北京只有2所,天津6所,河北7所,京津冀三地总和也不过15所。

③北京市与此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刚刚起步。目前,北京只有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两所学校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招生。两所学校每年各招收一个班,每班约30人。随着北京市新功能定位及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在这一地区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维修、维护等技能人才。然而,在2013年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还没能见到与 “物联网”专业有关信息。因此,作为技工院校应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能力,为地区技能人才建设做出贡献。

2.3.2 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是两化的粘和剂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而且前景非常好,对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但是我国较发达国家的物联网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一方面就是技术人才的缺失。

从以上数据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并对原有岗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其中有许多岗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维护与管理,比如基于设备、系统和平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各类用户服务等。

物联网各主要领域上下游企业均急需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

智能家居:100万人;

智慧交通:50万人;

现代物流:20万人;

智能电网:100万人;

智能医疗:100万人;

智慧农业:1000万人。

还有大量急需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领域不在统计之列。

2.3.3 京津冀地区相关单位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物联网专业课题组前往北京市相关部门及所属市、区企事业和物联网产业联盟单位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展开调研,掌握北京物联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并对京津翼进行人才预测,从而为各大院校提供可靠的数据。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北京作为智慧型城市,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更是巨大,“智慧北京”的建设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将会产生出巨大的岗位需要和人才缺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高度关注云计算的发展,把该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天津的港口物流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占比很大,各个工作环节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所以港口物流行业也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而且廊坊市在近5年的发展中对物联网行业人才也在增长。

目前北京市场正加速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调研发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已大于研发人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结构需求分析如图5所示:

2015年9月,在智联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763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持等。在前程无忧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459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技术支持、应用和推广等。从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两大权威的网站信息可以看出,物联网专业面向产品的初中级研发、产品集成、推广、销售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2.4 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技工院校教育以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适合于具体以下几类岗位: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

2.4.1 相关专业实训条件优越便于专业转型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长远规划重点发展专业,近年来不断增加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有教学实训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传感器检测与应用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室、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室。学校利用以上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紧缺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以智慧城市中涉及的智能家居、智能物业为例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智能楼宇管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宁波等大中城市,目前全国从业人员约70万人,其未来5年人才市场需求将达到近100万人。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庞大基础支撑的物联网将面临大规模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各种岗位上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作为发展智能化城市的北京,更加迫切需求物联网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短缺。在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中,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尤为短缺。高职及本科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以设计、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技工院校应以物联网设备安装、维护、项目实施、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因此技工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及本科院校所不能替代的。

目前北京市开设此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较少,而技工院校更是还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我们对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进行了分析:各中职院校逐渐开始设置物联网方向专业,由于物联网为新型行业,因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有限,招生较少,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4.3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能够了解并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方法还有技能。并掌握高级工程师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跟操作技能。据统计,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是互联网的20倍以上,物联网领域的需求非常大,每年都需要百万的专业人士,但是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很少,所以物联网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广阔。

3 调研结论

3.1 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3.1.1 人才培养定位

具初步调研,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要考虑技校学生的特点及技工院校的办学层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确定在应用层面上,培养物联网企业所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3.1.2 培养目标

中级技工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①了解并掌握科学文化基层知识;

②爱岗敬业,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③掌握本专业所以的知识和技能.

篇3

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主要针对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一般可分为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项目后评价等阶段。就机电安装行业而言,结合机电安装工业化,全寿命周期管理又可以筒化为:技术深化、预制生产、施工总装、运营服务等四个阶段。当前,随着机电工程项目的大型化,专业分工的细化,项目的参与方逐渐增多,项目管理越来越困难,使得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增多,造成工程寿命缩短,“未老先衰”、“病入膏肓”,不得不提前退役。其结果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机电工程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以延长有价值的运行为目的,进行项目的前期、设计、施工阶段实施,是项目实施的目标。所以,加强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对工程界乃至整个社会意义深远。

二、运行维护是保障机电工程顺利运行的主要因素

机电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项目的正常运行,而运行维护是保障运行阶段能顺利运行、延长有价值运行时间的主要因素。机电安装企业必须在机电安装施工后继续从事项目的运营维护,才能真正体会到施工前期和施工阶段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根据国外经验,机电安装企业在机电安装施工后继续从事项目的运营维护,是今后机电安装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机电安装行业必须向两端发展,即前端向产品、施工技术研发、技术设计、工艺设计、深化设计方向发展,后端向服务、运行维护和保障方向发展,而向后端的服务、运行维护保障方向发展,应逐步向运行、经营方向发展,从单一的运行维护向全方位管理方向发展,最终使安装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机电管家。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是有效进行运行维护的关键

在国外同行中,对于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已有一整套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首先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所有的运行设备(包括配电、变电、机电、给排水、空调等)进行运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不正常运行状态,及时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实现远程故障保护功能。其次系统可以承担自动化信息管理任务,对运行设备的运行信息、故障信息、能源效率信息和设备管理信息进行综合管理,自动形成各类管理数据,并根据管理权限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系统能够形成能源管理网络,实时监测各项耗能数据,在确保功能需要的前提下,以能耗管理(成本管理)为中心,采用节能降本措施,提高能源运行效率。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机电安装企业,已经逐步在承担机电工程安装任务的同时,承担变电所、隧道设备、中央空调等较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但由于维护设备的分布比较分散,各个设备的运行维护点都需要派员二十四小时三班运转值守,增加了大量维保人员和运行费用,也不方便运行维护监督管理,往往造成运行维护不及时、不到位;而人工费的不断上升,运行维护成本增大,使运行维护无法独立生存。所以开发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成为机电安装企业能否有效进行运行维护的关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用于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保养管理和监督管理综合信息采集、分析、传输一体化的模块化设备,以及后台的一体化集合式数据中心为基础,并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中,是一个全新概念的设备和系统。它是一个设备运行管理、能耗监测和系统设备信息化管理的综合系统,它融合了BIM技术、物联网技术、能源检测技术、自动运行管理技术、设备信息化管理技术、远程通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要素,形成一个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化技术为核心,自动化技术为手段、以快速响应和节能降本为目标的综合性运行管理系统。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及前、后台设备,可以实现对运行设备(包括配电、变电、机电、空调等)进行运行管理,及时发现不正常运行状态,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实现远程故障保护功能。系统还可以承担自动化信息管理任务,对运行信息、故障信息、能源效率信息、设备维护保养信息、设备管理信息进行综合管理,自动形成各类管理报表,并根据管理权限进行有效管理。系统能够形成能源管理网络,实时监测各项耗能数据,在确保功能需要的前提下,以远程信息管理(成本管理)为中心,采用节能降本措施,提高能源运行效率。

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和运用

1.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研发的方向

1)研究物联网运用于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理论和发展趋势,研究BIM技术应用于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可能性,以及推广的可行性。研究与其相关的技术、工艺和设施。

2)研究开发:变配电远程监测监控系统模块、给排水远程监测监控系统模块、空调远程监测监控系统模块、消防远程监测监控系统模块、安防远程监测监控系统模块、机电设备远程监测监控系统模块。

3)研究远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采集和控制指令转换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应用层。研究适用于机电设备、设施运行管理和运行维护保养的远程信息管理及监督管理系统的综合信息采集、分析、传输一体化设备;研究后台一体化集合式数据中心。

4)研究开发远程监测监控系统的界面显示功能。

5)研究利用远程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设备进行运行管理,并实现远程故障保护功能。

6)研究远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信息管理功能。

7)研究利用远程信息管理系统节能降本,提高能源运行效率的措施。

8)研究各类传感器和变送器,以及执行器的选用、集成、使用和安装技术。

2.已研发的无锡公路隧道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

无锡公路隧道控制中心将蠡湖隧道、惠山隧道、青祁隧道、金城隧道、太湖大道隧道、隐秀路隧道等七条机动车通行隧道,以及三个下穿及七条地下人行通道一并集成管理,以政府监管,专业分包的形式,通过招标分别委托本地区相关行业内的专业性强的企业负责隧道内的专项维护。无锡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对隧道管辖范围内所涉及的机电及土建设施进行日常运营管理、定期保养维护以及各类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具体有:变配电设备、照明系统设备、空调、送排风设备、给排水系统设备、隧道内消防设施,隧道主体结构、装饰、地面、墙体、墙面及通道门。隧道内各类主要由设备引起的突发应急事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如:隧道防洪排涝、火灾、防火板脱落等。通过多年的运行、维护,公司决定在机电管养服务平台基础上设计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来达到远程信息化管理目的,以此提高机电系统养护管理水准、减少值班人员、降低运行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公司对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了信息化管理:一是实现对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对仓库物品进行管理,及时反馈仓库信息;三是加强对巡检车辆的管理,在巡检车辆上安装GPS定位系统,进行对车辆的即时监控;四是对管养现场的设备运行状况以及人员行为的远程管理和数据的传输处理,包括对变电所、水泵房、射流风机、照明设施等的运行状态远程通讯连接,五是加强对巡检人员的工作情况及相关记录和数据的了解。采集现场运行数据及视频信号,通过本地服务器和数据转发服务器用以太网线式光纤将信号传输到公司信息中心的服务器,完成视频信号和各主要机电设备运行参数和状态整合,并在公司总值班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公司技术人员也能通过远程信息管理系统,监控、指导现场维修人员正确操作。采用远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大量减少企业成本支出等优点。公路隧道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信息管理系统将分两期实施,目前已结合公司管理系统后台的建设,开始进行远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第一期实施。

五、前景与展望

篇4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67-02

一、研究背景

物联网通过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能实现人、设备与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新一次浪潮,在未来将被广泛地应用于物流、交通、电网、环境监测以及军事等领域,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1,2]。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2013年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2015年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都要求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化革命中的优势。

2011年,南京市重点打造一谷两园,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金陵科技学院积极落实南京科技九条,配合政府努力向南京软件科技大学迈进。金陵科技学院目前信息技术学院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及优良的教学质量赢得南京地区的赞赏,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在物联网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密切结合物联网技术特点和南京经济发展战略,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从物联网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推进教学改革,探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物联网专业正式进入金陵科技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足以说明地方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市属高校的办学力量相对薄弱,学科设置还不够完善,这对于综合性极强的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目前尚无本科毕业生,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实验室、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尚处于前期建设阶段。因此,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势在必行,必须结合交叉学科特点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构建。

二、地方物联网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2012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南京成立,总部设在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中心下设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物流、智慧节能环保、智慧矿山、智慧医药护理、智慧家居安防等六个分中心,包括物联网共性技术、应用标准、信息安全等三个支撑平台。该中心的建立,加速了南京地区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据教育部信息中心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不仅缺口大,其专业人才在各个行业上分布不均衡。

南京软件谷下一步将大力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努力建成中国第一软件产业基地,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软件名城,逐步打造成世界软件名城。

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物联网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金陵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要重视对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分析,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学院多年办学经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进行物联网设计、开发、管理与应用服务工作、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

三、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是近年兴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跨越多个一级学科,具有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鲜明的特点[3]。金陵科技学院物联网专业旨在培养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熟练掌握物联网基本理论、系统设计与集成、软硬件设计与开发,具有良好的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本理论,具有工程基础厚、自主学习能力强、创新性突出的高级工程人才。

(一)依托学科优势,明确专业方向

物联网系统技术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原则,可将物联网系统划分为四个逻辑层:①感知识别层,即以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二维码等智能终端设备为主,实现物的识别;②网络构建层,即通过互联网、无线广域网、无线局域网等,实现数据的传输;③管理服务层,即通过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存储技术,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处理;④技术应用层,即利用现有的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各种应用。由于每个层次内容都比较丰富,知识面范围覆盖广,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深入学习所有内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物联网专业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应用、安全与商业模式等整体知识体系,同时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来深入展开学习与实践。根据上述分析结论,可以从四个专业方向上来对物联网专业进行划分。

1.物联网信息感知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感知识别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微电子机械技术、视频识别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

2.物联网传输网络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网络构建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网络管理、无线通信、无线网络标准、无线传感网、网络管理、多种网络通信技术等。

3.物联网信息处理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管理服务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大规模异构数据处理、多源异构数据库设计、物联网网络监视、并行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

4.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这个方向对应物联网技术架构中的技术应用层,掌握的知识范围包括: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关键、应用数据结构与数据流设计关键、应用系统设计关键技术以及新型服务模式等。

以上四个专业的建设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独立性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根据各自方向来确定,其联系性体现在共用同样的基础课程平台。

(二)构建专业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时间还比较短,专业建设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其技术与应用也在蓬勃发展。因此,一方面应该保障教学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不断动态地更新,必须跟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时俱进。将专业课程分四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可设置为思想政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等。

2.学科基础课程可设置为微机原理、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和电工与电子学等。

3.专业基础课程可设置为物联网导论、与应用、物联网M2M开发技术、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等。

4.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上述四个专业方向来确定。信息感知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二维码、视频识别技术原理与技术、信息安全、无线定位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等;传输网络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无线传感网络、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TCP/IP网络与协议、网络安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技术与应用、网络协议分析等;信息处理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操作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导论、云计算与大数据、高级程序语言设计、软件工程等;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课程可设置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终端开发技术与应用、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以及多媒体技术等。

上述课程的设置仅仅是目前的物联网专业课程构建的建议,其教学内容必须跟随物联网产业同步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开展教学实践环节

地方本科院校的物联网实验室建设不多,投入的资金不足,现代化水平较低,为此需加强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一方面利用学校信息技术学院实验室资源,依托现有师资力量自主开发相关实验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提升实验室现代化水平,以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力,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同物联网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等,负责教师相关课程培训和部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实训,而学校提供场地,比如与新大陆、远望谷、中兴等签订合作议,促进双方之间人才、设备、资金、技术的资源共享,达到校企互利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展望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正式进入金陵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但是国家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巨大体现,也是南京市政府的迫切需求,同时更是国家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做出及时反映的重大举措。为培养适应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网络、信息处理以及技术应用四个方向上探讨了物联网人才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面的内容。通过金陵科技学院相关专业多年办学经验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探索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产学研协同教学环境,强化工程实践,突显自身的办学优势,推进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为其他同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篇5

“2009年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2010年德勤亚太区高成长500强第7名、中国50强第4名”、“2012年中国物联网行业最具成长力企业”等称号以及高速的成长性,让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凌宇”)获得了许多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然而,在许多实业公司对资金求贤若渴之时,时代凌宇却在拒绝主动上门的投资。对于发展,时代凌宇总裁黄孝斌有着谨慎而冷静的思考。“我认为公司的发展就像跑马拉松比赛,我们不是在进行一个急于求成的短跑,不会轻易加速。因此我们不会轻易的融入资金迅速扩大规模,这可能会偏离我们的节奏,让公司膨胀到不易控制。”

抢占先机的加速

进行一个马拉松长跑,战术往往是至关重要的。起跑时加速还是跟随,某一阶段是否领跑,如何掌握自己的长跑节奏,都需要选手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判断。否则,在跑步过程中,被人超越或者被人跟跑时,思想容易产生变化,速度也会不自觉地发生变化,原来的体能分配计划就可能被打乱。

2007年的时候,物联网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时代凌宇的决策者们分析判断形势以后,做了一个赌博式的大胆决定――让时代凌宇在中国的物联网“马拉松长跑”中开跑便加速抢占先机。

在某网络搜索引擎上搜索“时代凌宇”,有一个2008年时的私人提问。“过了公司的面试,想详细了解一下北京时代凌宇公司怎么样?”下面的回答则是“开发智能城市领域并提供解决方案的科技类公司, 刚成立不久, 发展前景难说, 毕竟规模不大。待遇一般, 仅有社保。刚进去试用期工资也不高。”

这个提问与回答,大抵是困惑者与保守者的问答,彼时的时代凌宇,则是一个冒险的赌博者。“发展前景难说”、“待遇一般”,也是那时公司的真实写照。而对于现在的时代凌宇,已经将发展前景的疑虑远远抛在了身后。2007年成立的第一年,公司收支还未平衡。2009年,公司收入就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短短几年时间,时代凌宇已经发展成为了北京市物联网行业领头企业之一。

黄孝斌2007年以前在隶属于中钢集团的佰能电气担任副总裁。佰能电气是中关村一家主要面向钢铁行业的以工业控制为主的技术企业。考虑到钢铁行业日渐式微,2000年起,佰能电气开始进入发展潜力更大的建筑智能化和城市信息化领域。黄孝斌及其领导的团队便主攻这一方向。

在智能建筑及城市信息化领域打拼的同时,黄孝斌及其团队也在不停的思考、探索如何将业务做得更大。“智能化建筑的集聚,便是智能园区;智能园区的再扩展,便是智能城市。”这种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让黄的团队逐渐有了超前的判断――城市的发展最终将跳过数字化,进入到智能化的管理。“技术角度上讲,做智能化的管理需要有足够的、成规模的信息采集与输入,这种信息的采集必然要靠机器来进行。未来的信息采集与传输可能是城市智能化管理的一个建设瓶颈,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要进入这一领域,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与技术。由于公司在智能化建筑方面有专长,具备一定网络传感器的技术,经过与实践结合的考虑,黄的团队决定先从需求量巨大的数据底层建设(即网络传感器)开始做起,在有技术作为基础之后,主打智能城市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在物联网概念还未普及开来之时,他们已经开始研究物联网技术的核心,这也让后来的时代凌宇成为了国内最早研究物联网传感器的企业之一。

选定方向之后,考虑到佰能电气工业控制与物联网方向的行业背景、客户群、技术特点、所需人才都不相同,很难平衡发展,因此佰能电气决意变革。2007年8月,佰能电气一分为三,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主打无线传感网络产品和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成立之初,资金匮乏,且前景未知,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了一个难题。由于拿不出更多的诱人“砝码”,,这就使得公司不得不脱离其国有体制的“身份”,通过股权激励来吸引人才。成立后不久,时代凌宇的一批有着创业梦想的员工将公司股份买来,原有的国有股份退出,时代凌宇变更成为了一家股权清晰、身份单纯的民营公司。而公司初建之时的骨干人才,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股权。

领跑者

决定进入物联网这一行业后,黄孝斌认为,五到十年内,物联网将迎来快速的增长。然而他却没想到,物联网的概念在2009年突然爆发。在物联网上抢占先机的投资、宣传以及行业的快速成长,促成了时代凌宇的飞速崛起。

成立第一年,时代凌宇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从老东家带来的智能化建筑业务。当年公司营业收入400余万元,但远远未实现收支平衡。2008年初,时代凌宇斥资一百余万元建立起了北京市第一个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客户可以在其中感受到物联网解决方案是如何应用并工作的。创新中心有一个可以动的智能城市沙盘,公司设计的解决方案是如何工作的,在沙盘上就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来;在中心内,利用视频系统与物联网感应器,一部手机就可以控制许多物体的移动;应用中心的环境监测系统还能让你实时感知周边环境,并控制是否给花草喷水……这些在现在看来并不复杂的物联网应用,在2008年时还是新鲜并且近乎神奇的事情。

过百万元的投资对于当时资金紧张的时代凌宇来说还是一笔巨款,但是黄孝斌认为这种投入是完全值得的。在黄孝斌看来,“技术商关注的是技术。客户关注的是需求。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应该注重的是客户的需求与体验。我们将解决方案呈现出来,让客户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我们的技术,而不是告诉客户我们的技术如何先进。所以我们比起那些还在用PPT宣传物联网技术的企业,自然就领先了一步。”

除了建立北京市第一个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时代凌宇还一直免费帮一些政府部门培训关于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公司在技术研发上也一直保持着高额的投入,力求时代凌宇在物联网方面的技术始终保持在国内领先地位。这些看似不计回报的投资,对于黄孝斌来说只有一个目的:日后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商户,看到物联网的概念时,首先能想到的是时代凌宇公司。

2008年,公司的营业收入突破6000万元,虽然智能建筑仍占大部分收入来源,但是主要业务开始逐渐向物联网解决方案倾斜。200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江苏考察调研,其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提到: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之后,物联网的概念便“忽如一夜春风来”,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媒体,都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时代凌宇先觉性的投入也开始有了回报。在别的公司还对物联网这个概念有所疑虑之时,时代凌宇已有成型的产品和完整的方案展示;在别的公司纷纷跟风做产品时,时代凌宇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2009年,公司在物联网解决方案上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智能化建筑。“2008年建立的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在公司后来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黄孝斌如是说道。

冷静的节奏

无论是决定进入物联网行业,还是斥资建立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都令时代凌宇比对手先行一步进而占领了优势。这种先觉性判断的优势,来自于时代凌宇对行业的深入研究与对用户体验的重视。2009年之后,时代凌宇在智慧城市的业务上更多的是与政府合作的涉及管理的解决方案。近两年,公司已经开始为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的民生应用着手准备。在黄孝斌看来,“新技术的出现,都有一个从政府层面向民众层面发展的过程。物联网应用的最大需求将会在民生领域,虽然其普及需要民众思想的转变与行业成本的改变,但是企业不能等,一定要先行于需求来进行准备。我们现在正在探讨如何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得未来的智能城市与物联网的民生应用有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智能城市的运维管理与民众对智能应用的需求,未来会有相应的融合,时代凌宇现在所做的主要业务,无疑为其将来进入民生应用领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6

“物联网概念”从“互联网概念”衍生,将其客户使用节点延展到任一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数据互置和交流的一种联网概念。它的含义是:经过发射信号辨认(RFID)、红外线感知元件、GPS系统、镭射扫描器等数据传输感应设备,按照事先定好的规则,把任一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互置和交流,以实现智能化辨认、确定位置、循迹、监视和操控的一种网络概念。

二、物联网产业的前景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2011年11月28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可行性

1、物联网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中国发展物联网与其他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前期拥有了一定的产业、技术和应用基础,展示出蓬勃的进步趋势。

行业崛起初具规模。无线发射信号辨认(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率和高频率RFID比较成熟。全国有上千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输感应器材的开发、制造和应用,年产量达二十多亿只,市场容量将近1000亿元,其中, 微型机电系统(MEMS)传输感应器材市场规模将近200亿元;通讯设备生产业具有一定的全球竞争力。建成世界最大、技术先进的公众互联网和通信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世界最大的机器到机器市场之一。据相关统计,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

当前,全球众多站在科技前锋的国家和企业纷纷感到了即将由“物联网”引发的科技与经济的革命,中国更是迫切提升对物联网的认识程度,并加快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2、物联网的应用推广

目前,物联网在我国安全防卫、交通运输、电力行业、物资流动、环境保护、医学治疗等范围已取得应用,且使用方式正日臻完善。在安全防卫领域,视频监管、周围边际防止侵入等应用领域已取得明显效果;在电力行业,远距离获取表数、输电变压监测等应用正在渐渐发展;在交通领域,路路网络监察测测、交通运输工具调度和管理等领域正在发挥正面作用;在物资流动领域,货物储藏、运输、监控应用大面积推广;在医学治疗领域,个人身体监控护理、远距离医疗等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市政设施监控、环境监测、食品药品寻找源头、建筑节能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3、物联网面临的形势

当前是我国物联网从起步阶段进入规模发展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竞争日渐迅猛。美国在最新的国家创新战略中已将物联网上升为重点之一;欧共体策划了加快物联网发展的详细行动纲要;日本制定了将物联网作为重点战略领域之一的 U-Japan计划;韩国的IT839计划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先进国家一方面加快标准制定和产业化进程,谋求物联网在未来的大规模发展及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智能计算、传感器节点核心芯片等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日益明朗。我国的信息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物联网是新一代自主创新打开局面的重点方向,巨大的创新空间蕴含其中,在传输感应元件、芯片、短距离传输、超量数据处理以及综合集成、应用等领域,自主创新项目日益增多,创新技术不断增加。随着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断推进,将加速带动大量的新应用、新产品、新模式、新技术。

应用需要持续延伸。目前,我国将以加速改革经济前进模式为关键,进一步关注经济质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迫切需要应用涵盖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改造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家庭生活智能化程度、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广阔的市场需求将为物联网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宝贵的发展机遇。

4、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虽然对物联网产业高度重视,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物联网人才的缺乏就是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以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智能电网为例,据美国思科公司的产业报告:智能电网的规模是互联网的1000倍。随着数字化经济和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分散式发电能源不断增加及节点入网,智能电网将减少用电高峰期的负荷,确保电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未来5至10年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电力产业人才将达到百万人。

这说明我国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物联网产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物联网产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5、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比较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由于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主要涉及的现有高校院系与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精密仪器,电子商务等等。物联网专业可能会在上述这些院系中开设。 与物联网应用相关的专业, 如建筑与智能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与物流,节能与环保等等,可能会考虑开设选修课或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设置相关交叉学科的学位。国家首批批准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就有30多所大学

那么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是不是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不必再开设物联网专业了呢·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物联网产业本身需要的人才就是方向多样、层次立体的。不但需要高端的软硬件设计、系统开发人员,也需要低端的施工、调试及维护工作人员。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没有本科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是他们课程设置灵活,实践环节与顶岗实习较多,相比之下也有自身的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开设互联网专业是可行的。

作为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职院校,要抓住新时期的历史机遇,及时准备开设物联网专业,为我国物联网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湖辉。高职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可行性探讨.成人教育,2011(3):79-80.

篇7

【 关键词 】 物联网;物联网岗位结构;物联网岗位技能

1 引言

物联网在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多个领域均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已经形成了系列产业链,产生了大规模的创业效益。

2 物联网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言之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三层含义: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其三,该网络具有智能属性,可进行智能控制、自动监测与自动操作。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3 物联网发展现状

3.1 国际发展状况

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美国将物联网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

欧盟 2009 年 6月制定并公布了涵盖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物联网领域十四点行动计划。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相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

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 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研究较早,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江苏无锡建立有“感知中国”物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8月7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2009 年11月3日《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总理再次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 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任务。2010年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物联网已被工信部纳入“十二五”专题规划,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之前我国将规划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发展。

随着感知中国战略的启动及逐步展开,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2009年11月,总投资超过2.76亿元的11个物联网项目在无锡成功签约。从目前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来看,物联网领域主要环节,如器件设计和制造、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架构、软件信息处理系统配套、系统设备制造、网络运营等均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化能力。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无锡、深圳、成都等地先后制定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在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已初步展开。“十二五”期间中国物联网将“初步形成产业体系完整、创新能力增强、应用水平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的良性发展格局”,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第二代身份证、奥运门票、世博门票、货物通关等领域得到应用。

4 物联网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4.1 物联网人才需求概况

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社会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远不成比例。且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会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普及,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好。

“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

物联网人才的缺乏是当前的人才需求的主要现象,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截止2013年6月,中华英才网上与物联网相关的岗位招聘信息有456条,智联招聘上与物联网相关的岗位招聘信息381条,前程无忧51job上与物联网相关的招聘信息1378条。其中存在很多招聘信息挂上去很久无人应聘的现象。

每个领域对物联网人才都有大量的需求。下面列举几个重点的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智能交通:20万;智能物流:20万;智能电网:100万;智能医疗:100万;智能工业:50万;智能农业:1000万。

4.2 物联网人才分类

4.2.1研究型人才培养

我国现在大力强调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最终要落实在企业身上,因此具有研究和创新特色的企业,应该得到大力培育。根据国内的划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9%以上是“研究型企业”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这类企业主要以物联网政策研究、行业标准制定、咨询顾问、规划测评、技术研发等为主。

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物联网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偏重于研究型和创新型,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特点,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才能,具有开放的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国际交往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完备的知识结构。主要对应研究生层次。

4.2.2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为主的这类企业,在我国数量最为庞大,主要以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等为主,包括RFID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网络安装调试、物联网硬件开发、传感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

在工科类及综合类院校中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时,笔者认为应该从工程应用技术性的角度考虑,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对应本科层次。

4.2.2技能型人才培养

物联网服务型企业,如提供物联网业务服务的运营企业,主要需要物联网技能型人才,但是往往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如物联网业务运营管理人才、市场销售人才、业务应用人才、客户服务人才和系统维护人才等。

显然,这对物联网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即专业办得有特长、就业有优势,需要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更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主要对应高职层次。

4.3 物联网岗位结构分析

物联网领域岗位需求丰富,目前笔者认为可以分为8种,如图1所示。

4.4 物联网岗位技能要求

物联网岗位列表及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所示,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可以应聘物联网技术员、物联网构建技术员、物联网集成工程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物联网销售工程师、物联网产业工人等工作岗位,从事物联网硬件工程师与开发工程师的部分工作。

5 结束语

物联网行业为信息化产业,属于IT行业。可参照IT业的工资水平预估物联网行业人才的工资水平。在应用层次的人才方面,预计1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工资在2000-2500元,2-3年工作经验人员工资在3000-5000元,3-5年工作经验的人员工资在5000-8000元,5 年工以上作经验的人员工资8000-15000元。

国家的利好政策,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行业客观的工资待遇,同时高职学生符合绝大多数的岗位要求,这些为高职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物联网专业也必将成为未来高职招生旺就业畅的新热点专业。

基金项目: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特品专业。

篇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有限的土地资源,高层建筑无论在数量还是高度上都呈上升势头。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加安全高效的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就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本文将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方面作深入的探讨、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将物联网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于消防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物联网

一方面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层数、复杂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消防灭火力量、车辆装备,建筑内消防设施建设维保难以紧跟新形势新要求。高层建筑火灾往往由于人员密集,疏散逃生困难,加之“烟囱效应”、极大的火灾荷载等因素,大大增加了灭火救援的难度。而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日常消防设施维保及火灾扑救将大大提高建筑本身的防火水平及灭火的效率,减少作战行动的盲目性和人员财产的损失。

一、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一)容易形成立体燃烧1、火势蔓延途径多①通过水平方向蔓延。由于高层建筑往往装修豪华,可燃装饰材料多,火灾可以轻易通过地毯、窗帘、软包、吊顶等途径水平蔓延;②通过垂直方向蔓延。高层建筑内竖向的电缆井、管道井、空调送风管道、共享空间、玻璃幕墙间隙等构成了内部垂直蔓延的快速通道,同时有些高层建筑外包使用可燃材料,都是火灾垂直蔓延的有利途径(例如11•15上海静安区高层建筑火灾由于外部装修采用大量可燃材料,火势迅速向上蔓延形成立体火灾,导致58人死亡、70余人受伤、56人失踪)。③通过跳跃方式向上蔓延。当火灾发展到一定程度,火势往往会突破外墙门窗,产生向上卷曲、跳跃式的发展蔓延,这种情况在高层建筑火灾中尤为明显。2、多种因素影响火灾蔓延①火风压。当房间内火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室内温度升高,空气体积膨胀,压力升高,形成火风压,进而扩大火灾蔓延趋势。②烟囱效应。是指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建筑越高,烟囱效应越明显。烟囱效应是高层建筑火灾蔓延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烟热气流向上升腾形成的速度压与冷热空气的密度差及建筑高度成正比。③卷曲蔓延。当火势发展到一定程度,火风压增大导致火势突破建筑外墙门窗向上卷曲蔓延,形成跳跃式发展。特别是现代高层建筑外墙往往采用可燃的保温材料,更促进了火势的立体蔓延。④热对流。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在高层建筑火灾中,一般是建筑物下部进风,上部排气,在它们之间有一个既不进风也不排气的中性面。中性面的位置由室内外温差、进出风口面积及进出风口的高度来决定。中性面的高低事关室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因为中性面以上常常充满有毒的浓烟,威胁人的生命。因此,灭火破拆时通常将破拆点选择在中性面以上部位,以提高中性面高度,减少人员中毒可能。⑤风速。高层建筑相较于一般建筑而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据测定,30m处的风速一般为8.7m/s,60m处的风速一般为12.3m/s,90m处达到15m/s。因此高层建筑火灾极易受风速影响加快火势和烟气蔓延。

(二)人员疏散困难一是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垂直距离长,且发生火灾时按规定不能乘坐电梯,从高层疏散到地面所用时间大大增加;二是人员相对集中,发生火灾后由于心理紧张、从众心理,容易出现拥挤堵塞情况,如果消防电梯失效,灭火救援人员将与疏散人员共用疏散通道相向而行,大大降低人员安全疏散的效率;三是快速向上扩散的烟雾将严重影响人员疏散。一幢100m的高层建筑,由于烟气竖向蔓延速度快,按规律在半分钟不到的时间内烟雾即可窜到顶部。

(三)火灾扑救的难度大1、难以做到力量部署准确。高层建筑结构复杂,层数多,发生火灾后烟雾弥漫整栋大楼。消防员到场后很难快速准确确定具体起火部位、火场主攻区域、人员被困区域、火势蔓延方向及程度。尤其是当高层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值班落实不到位、设备故障不能提供有效监控视频或相关信息时,则只能通过询问知情人,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会由于知情人的情绪、语言表达、个人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指挥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2、火场供水难度大。①固定消防设施方面。高层建筑内用于灭火的固定消防设施主要是喷淋和室内消火栓系统。一是高层建筑内的喷淋和室内消火栓系统遍布,日常维护保养工作量巨大,发生火灾时很难确保都完整好用;二是高层建筑内的喷淋和室内消火栓系统是采取分区布置的,当消防车通过水泵接合器为其供水时,很难确定通过哪个区的水泵接合器供水,存在盲目性。②消防车辆方面。参与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消防车辆数量众多,每辆车消防泵运行时间、有无超负荷运转、供水时间和流量、每辆车内水和泡沫剩余储量的实时数据都是现场指挥部需要掌握的,但在实战中现场指挥部很难通观全局详细了解,导致作战调度命令下达无法做到迅速科学高效。③市政供水方面。高层建筑周边、市政管网错综复杂,通过市政管网系统取水是火场供水的主要手段。按理需要掌握逐一掌握每个消火栓能否正常使用,是否正在供水、供水流量多少、同时在供几辆消防车、每个管网内的水压、流量多少,但这将耗费大量时间,现场指挥部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市政供水信息。3、参战力量多,指挥协调任务繁重。①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参战车辆、人员众多。其中有首批力量、增援力量、保障车辆人员、社会单位车辆人员等。要清楚掌握并正确合理指挥调度每个力量对于指挥部而言具有很大挑战。②现场通信难以保障。高层建筑结构本身对无线电通信有屏蔽作用,现场指挥部要对进入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指战员进行通信难度较大。据国内外测试结果,钢结构或组合结构高层建筑的消防通信信号一般只能传输到65层左右,保障灭火救援现场通信畅通任务艰巨,同时也导致难以掌握火场内攻人员、被困群众所处位置和人身安全情况。

二、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的本质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世界上所有物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

(二)物联网的组成目前,较权威的对物联网组成进行划分的方案是将物联网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解决的是人类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由各种传感器及传感器网关构成。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主要是物品标识和信息的智能采集;网络层也称为传输层,解决的是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的传输问题。主要完成接入和传输功能,是进行信息交换、传递的数据通路;应用层也称处理层,解决的是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网络层传输而来的数据在这里进入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并通过各种设备与人进行交互;各层之间的信息不是单向传递,而是可以交互、控制等,这也使得物联网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识别、通信交流等,要实现这些就必须要有先进技术的支持。主要包括:感知事物状态的传感器技术(在消防应用方面例如感知温度、烟雾、水流、水压、水位、人群流动等的传感器),将传感器联系起来的互联组网技术,确定事物位置的全球定位系统(在消防应用方面可以获知内攻人员和高层建筑内被困人员的位置),实现数据存储、处理等的应用技术,以及各种新型材料技术(在消防应用方面例如耐高温、耐腐蚀、防水等)。

(四)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早在十年前就启动了相关研究。在物联网这个全新的产业中,我国技术研发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四个发起国和主导国。2013年初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并了顶层设计、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支撑、商业模式、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等10项行动计划。当下,我国物联网已形成包括芯片和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4年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火灾扑救

其实,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就消防而言,其应用于火灾预防、企事业单位日常消防管理、消防监督检查、灭火救援、消防指挥等方面的前景不可估量。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仅就其应用于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方面作探讨。

(一)智能消防设备系统①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其中的消防设备主要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排烟系统、安全疏散系统等。高层建筑层数多,楼层高,在日常维护保养方面,维保人员要对整个建筑内所有消防设备、元器件进行检查维修保养,工作量十分巨大,现实情况是许多消防设备、元器件在火灾发生前后都无法发挥作用。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每个消防设备、元器件植入显示其运行状态的射频识别芯片(RFID),在每个楼层或区域设置一个统一的RFID接收读写器,并设置专用网络与大楼内的消防控制室联通,使维保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掌握整个高层建筑内所有消防设备的信息;②高层建筑顶部水箱容量有限,发生火灾后对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需要通过水泵接合器为其供水。在上面已经提到,其设置是分区的,为了确保分区供水准确无误,可在水泵接合器中植入射频识别芯片RFID,要求建设方在建筑验收之前将每个水泵接合器对应的分区信息存储于RFID中。这样在灭火时,消防员只需利用手持RFID读卡器即可轻松了解所有信息;③在防排烟管道系统中植入感应烟雾温度、流速、流向的传感器,在楼层各个通道、疏散走道设置采用光敏电阻用于记录人员流动信息的传感器,传感器将信息实时写入RFID中,在每个区域例如每几个楼层设置一个大功率固定式RFID读写器及传输网路,发送到消防控制中心、消防部队内的指挥中心甚至直接到消防员手持终端上。这样可以清楚的了解烟火蔓延情况、人员被困逃生疏散情况等,为全力营救被困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二)智能消防水源系统①类似于智能消防设备系统,在高层建筑周边的地上或地下市政管网内、消火栓接口处植入能够感应水流、水压的传感器,设置相应的用于存储信息的RFID,读取接收和网络传输装置,将管网内实时水流、水压数据、每个消火栓使用状态等传输到现场指挥部;②在每辆消防车的水箱、泡沫液箱内设置感应液位的传感器,在车辆发动机、消防泵上设置感应发动机、消防泵工作时间、状态的传感器,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每辆消防车上剩余水量、泡沫液储量、发动机、水泵工作时间状态等传输到现场指挥部;③在屋顶水箱、地下水池内设置液位传感器,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实时水位情况传输到现场指挥部。在平时,还可利用此项技术实时了解屋顶水箱、地下水池容量,让消防指挥中心或消控室掌握是否有自动喷淋系统启动等情况,作为发现初期火灾的一个辅助保证手段,为初期火灾扑救和快速响应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三)智能建筑信息系统消防部队可在日常的“六熟悉”训练过程中,高层建筑物业主管单位在平时检查中将高层建筑的各项信息数据详细、准确、实时的储存在电子标签(RFID)上,同时将标签设置在高层建筑入口处或消防控制室内方便扑救火灾时消防员迅速读取。它可以包括高层建筑的总体结构信息、避难层位置、使用情况、消防设备位置、数量、分布等情况。可在每层各个区域设置温度传感器感应温度变化情况,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和专用网络发送到消控室、消防员和现场指挥部的终端上。帮助现场指挥部迅速确定起火部位、火场主要区域从而明确主攻方向。

(四)智能消防员监控系统在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中,消防内攻人员安全面临较大威胁。为了更好的保障消防员的生命安全,可在每个消防员身上安装生物传感器:实时感知消防员的生理特征(如呼吸、心跳等),运动姿态(如站立、卧倒、运动、静止等);安装GPS定位系统,实时反应消防员所处位置。实时将数据存入RFID中,通过随身自带的发射装置和现场接收装置将数据传到现场指挥部终端显示器上,如果发现哪个消防员生理情况出现异常,立即对其定位并派出人员进行精确营救。在智能信息位置监控系统中,难度较大的一环就是解决所获得的数据的传输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建立统一的应用于消防的物联网标准,在高层建筑的每个楼层和区域内设置的大功率固定式RFID读写器及传输网路要与消防员身上携带的RFID、发射装置等相匹配,这样有关消防员的各项数据可以不用直接传给现场指挥部,而是通过建筑内固有的RFID读写器及传输网路将数据传输到现场指挥部的现实终端上,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四、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核心。它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就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因而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消防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消防专业业务需求与物联网技术的充分对接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商业化运营更需要长期的探索实践。但我们相信物联网技术终将会广泛应用于消防,消防的防火监督和灭火救援实战能力都将得到跨越式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砚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限制因素及提高扑救能力的措施[J].武警学院学报,2011,08:21-23.

[2]杜晋浩.高层建筑火灾特点和扑救对策初探[J].城市与减灾,2011,05:15-19.

[3]魏捍东,张智.从央视大火探讨超高层建筑灭火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07:606-612.

[4]陈志玮.浅谈如何预防和扑救高层建筑火灾[J].科技资讯,2010,35:64.

[5]李树彬,万绍杰.浅谈如何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火灾预防和扑救水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16-19+34.

[6]胡永利,孙艳丰,尹宝才.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J].计算机学报,2012,06.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物联网 专业建设

一、物联网专业背景知识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传感器与传感网和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物联网将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安全保卫与军事等领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物联网目前是我国大力推广的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截止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3650亿元。多省市都制定了物联网产业规划,以重庆市为例,规划到201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完成投资390亿元,产值突破1500亿元。重庆市和美国思科公司合作,将投资20亿美元建设“智能城市”和制造基地,成为思科全球第五家总装厂,至少将带动本地2万人就业[2]。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巨大的人才需求,中职学校为产业培养技术人才而开设物联网专业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为三个方面:运用物联网基础知识和技能灵活解决设备故障;整合网络和电子通信技术,实现物联网系统的简单设计、实施和维护;对运行中的物联网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要面向具体的物联网设备、产品的安装、维护; 要面向行业应用和现行系统的管理。学生毕业后可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从事物联网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工作,物联网系统终端设备的维护,物联网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等工作[3]。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前提、以工学结合项目驱动为依托,在教学中把教室与实训场地有效融合,将实际工作情境引进课堂,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培养行业的实用性人才。

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努力搭建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平台,推动工学结合的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使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为目的,把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融合,实现毕业后与岗位的无缝对接。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课程体系层次

我们遵循这四个层次,开展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联网概论、RFID技术及应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核心课程包括信息存储与检索、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建设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工程师共同担任。

五、专业实训场地的搭建

为提高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学生的技术含量,学校须搭建物联网专业实训场地。实训场地的搭建可采用以下三种办法:一是自主研制物联网实训场地,实训场地中包括温度传感器节点、RFID节点等多种传感器节点。二是搭建物联网融合实训场地,其中包括传感器节点、网络传输节点、数据处理和控制节点,实现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功能。三是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来弥补学校的不足。物联网实训场地应包括: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单片机编程实验室、电工学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

六、结语

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着重培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技能性型人才,学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光明[4]。但物联网专业仍处在发展阶段,其专业体系还具有发展变化的特性,这使得中职学校物联网专业既面临新模式探索的挑战,又获得了结合自身实际办出特色的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 徐小龙 鲁蔚锋 杨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3年3月

[2]. 李志,物联网专业的学科建设及教学实训初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月

[3].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5期

[4]. 黄艳 苏品刚,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探讨,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6月

篇10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67-04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围绕物联网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物联网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已有1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发展快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出现,物联网将是继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目前,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联网的研究探索。最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也高度关注物联网的发展,2009年总理在江苏、上海视察时提出要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感知中国中心。当前要重点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而使物联网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化社会的引擎。

从长远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主要面向各个行业应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行业市场成熟度较高,这些行业传感技术应用已相当成熟,政府投入力度大,已经在我国许多城市进行规模化应用,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这些行业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家庭、个人等应用领域的智能传感技术应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的推广,技术、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大多数产品还处于试验阶段,需要较长的时间都会大规模应用。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5万亿。

2 物联产业人才需求

目前,我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国家发展战略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契机和推动力。

物联网已开始应用到我国各个经济领域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各种新的应用需求,给物联网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物联网产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产业链长,涉及信息技术、系统集成、通信网络、自动控制多个领域,需要整个系统软硬件的配合。正是因为如此其带动性强,会带动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从发展看会带动成千上万亿产业的发展。物联网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相关行业的大量人才。

《中国物联网白皮书》数据显示,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快速增长,在2015年达到200亿元市场规模。同样,出自工信部的资料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需求已越来越多。有研究机构预测,两年之内,物联网所指对象——车辆、设备、摄像头、车道、管道的数量将会突破一万亿大关;10年后,物联网可能会大规模普及,届时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比例将高达30∶1,成为下一个一万亿美元级的通信业务。

行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物联网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从事该物联网方面的人才还比较少。为了在这个物联网产业抢得先机,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纷纷争取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资源。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型、技术型、综合型、应用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本科院校较为适合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设计研究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适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3 物联网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电子信息系目前与物联网应用技术相关的专业有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应用电子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办学优势,在国内教育同行中具有良好声誉和较大影响力,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具备了良好的条件。我院电子信息系响应社会需求,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新专业。

物联网专业建设以突出以应用技术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大领域的核心职业能力,开展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订单”进行式教育模式的机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了产学结合、重点突出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

4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安徽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物联网产业,通过与物联网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方式,建设“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技能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以“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为核心能力,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主线、以项目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满足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导向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及运行管理机制;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建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探索以物联网应用工程项目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力争在3年内把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立足安徽,服务华东,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专业。

5 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

5.1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物联网专业各职业岗位的岗位职能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特点,分析职业岗位的知识领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联网专业课程开发,形成物联网应用的实施、开发、维护为核心 “三线并重”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工作过程”中,实现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并获取一定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胜任物联网应用领域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1)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开发教学科研项目,加强与企业合作,走工学结合模式,开展订单培养,结合物联网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能力需求,根据目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课程,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组织企业专家和教师参与专业调研及课程体系的开发。经充分的社会调研,联合企业,聘请专家,分析研讨物联网应用技术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得到“物联网应用维护、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实施”三个行动领域,对应三个行动领域的职业岗位群为:物联网应用实施工程师、物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物联网应用维护工程师与物联网应用技术支持人员。通过对物联网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紧密结合,构建物联网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表

2)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是专业技能的灵魂,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物联网应用“实施、开发、维护”三个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项目建设小组制定若干主干课程成立课程小组,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共同组成。通过对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认真分析研讨,开发出 “两个平台、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分析,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实务专题、顶岗实习等,共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团队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等),建成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校企合作企业合作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按项目的工作过程实施课程教学,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遵循职业发展规律。

5.2 课程内容建设

选取若干主干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每门课程选择一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组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分工合作。学校专职教师负责进行课程的知识要点、考核方式、教学安排等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企业兼职教师把物联网技术在工作过程中很多的案例进行分析,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学生能力要求、实训重点难点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标准,并参与课程实训指导;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实施。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及教材,确保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得到动态的、及时的更新。

6 课程教学改革

物联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专职教师为主导,企业兼职教师协助,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逐步实现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具体的工作,学习的过程与将来的工作过程逐渐融合。学生通过对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逐步掌握物联网技术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等工作过程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最后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按员工标准对实习学生进行工作考核,具有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1)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分析各个学习领域课程,并对相应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对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情况,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开发出各门相应课程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教学项目分为单元知识项目和真实综合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使学生学习如同处于“工作过程”一样,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知识,具备职业技能,培养全面的职业素质。

2)教学方法改革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课程通过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完成教学及技能指导。教学安排上,以专任教师为主导,教学执行上,任务明确,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项目教学、项目实践指导、顶岗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从而使企业兼职教师形成教师角色意识,形成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良性机制。

3)评价体系的改革

建设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的结合,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岗位能力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并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的就业能力。

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由专业知识笔试、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项目实施方案的能力考核、职业资格的考核鉴定、厂商认证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每门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的评价方式可是一种考核方式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7 师资队伍建设

制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人一案培养计划,通过引进、培养、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台湾相关院校教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一批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出国进修等途径,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具有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互聘互管”机制,教师下企业锻炼如承担企业科研项目或社会服务项目,需到人事科研处签订相关协议备案,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评审或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兼职教师考核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教师教师评聘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

8 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根据物联网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内专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满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岗位实习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实训基地管理,从而保障“以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尽快实现专业的职业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第一到第四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上课,学生课程实践活动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练习单元知识项目和企业合作实项目实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的职业行动能力,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听企业人员讲座及企业人员到校内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训指导,并要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员、高新技术等级考试证书等职业岗位认证;第5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跟班实习、第6学期再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真实岗位顶岗实习,进行真实项目开发和社会化服务,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目标,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指导,培养岗位工作能力,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职场经验,可以解决更多学生的“工作经历”问题,为学生就业开辟道路。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企业发展和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与物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技术人员、企业项目和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与本专业设备、师资进行整合,建立“校中厂”,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目标。针对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工作领域,以项目为载体,在现有的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实训室进一步建设与完善物联网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近2年内计划建设物联网综合实训室、无线网络实训室等、单片机等多个实训室,使每个实训室都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教学项目课程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成集教学、培训、技术支持、技术应用为一体的、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要保持与行业企业联系,广泛进行资金筹措。建立与自己的规模相当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厂中有校,校中有厂”方式,在企业现场进行主要专业课、实务专题及实训教学,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需要。

9 结束语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多门专业技术复合的新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2] 王晓升,李丽.论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3] 徐峰,尉吉兵.关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东电大学报,2008(1).

[4] 唐俊,赵晓娟.湖南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方向[J].福建电脑,2008(12).

[5] 王红兵.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