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管理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档案馆建设在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信息化建设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具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保管。随着数字技术处理和内容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档案管理必然以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方式存在。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数字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数字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形态。采用数字化档案管理,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可以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优势。数字化档案管理把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化为机读档案,从而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查阅起来方便迅速,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所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数字化档案管理查询资料非常简单,能使资料及时归档,尽快提供利用,提高办公效率。
(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作用。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档案领域广泛使用,促进了档案管理理论、档案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变革,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发挥了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进一步发挥和提升了档案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效率。在工作中,档案因经常外借翻阅而产生破损甚至丢失,给档案的永久保管造成不便。档案资料经过数字化加工,各职能部门都能通过档案管理系统查询或利用所需要的电子文档原文信息,档案利用不再受档案原文不能共享的限制,有效地保护档案实体的安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档案信息利用的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三、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新思路
(一)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随着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发展,档案信息分析也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队伍素质也随之提高。有针对性地对广大档案工作者进行档案知识的培训、教育,坚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在短时间内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才,要使档案工作者掌握传统档案管理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数据录入、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管理档案,不断推进网络信息共享,早日实现数字化档案室。
(二)建立数字化管理的个性化服务。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发挥自主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做好个性化服务。档案管理利用自己独特的档案信息和能力,根据用户的实际任务搜集选择各种信息,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动态性档案管理服务,通过帮助用户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来实现价值,从而构成强大的档案管理资源体系。
篇2
1 医疗档案及其数字化管理的内容
医疗档案是病人到医院就诊时,对医务工作人员给出的医疗文书、检验报告、影像资料、处方等进行整理和归档得到的材料,材料内不仅应清楚的记录病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等;而且还应清楚记录病人每次就诊时的诊断、所用药物、经治医生的资历等。信息化管理指把以上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并在统一的软件系统内进行登记、分类和归档。这种信息能够在一个平台内共享,使得病人在不同医院就诊时都能够显示患者的诊疗经过,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便利,同时也为病人节省大量的支出。同时,信息化管理还需要专业的计算机工作人员对软件系统和平台进行维护,从而保障其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
2 传统医疗档案的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一些医疗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不具备医学背景,在实际的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不能成功进行档案的合理分类归档,使得难以发挥档案管理实际作用;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对待档案随意分类,误导医生及患者使得档案管理缺乏严谨。很多医务工作者在给病人的诊断中记录含糊,省略书写,使档案管理人员对患者疾病不能正确识别及分类,严重阻碍着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系统后台维护人员及业务水平不够使得系统经常发生各种故障,降低系统的使用效率,同时一些恶意木马病毒等的攻击不能有效防范也导致系统瘫痪,档案信息泄露等,从而造成严重的影响。
2.2 医疗档案无法共享
目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相继建立了信息化医疗服务业务,如:一卡通、电子病历、网络挂号等,但这些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患者的医疗档案保存在不同诊疗医院中,无法共享,相互封闭;由于患者不可能总在同一家医院就诊,所以到了别家医院,往往还需要重新登记,再检查一遍,甚至在同一家医院的不同科室也要重复检查,造成了医疗资源以及资金的极大浪费。尽管有的经济发达地区构建了区域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但缺少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反而造成更大浪费。
2.3 医疗档案不完整
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其诊疗经历就出现了间断,医疗记录不完整。医生只有在了解和掌握病人的病史情况下,才能在诊疗过程中做出正确的诊断,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很多医院还未开展电子病历,仍旧采用纸质病历或医疗文书,这就导致许多病人信息不能被上传至档案管理系统,而把纸质载体变为电子档需要繁琐的过程,无疑造成许多病人信息不完善。这就需要医疗档案信息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2.4 医疗档案保管、查阅难度大
传统的医疗档案以纸质为主,手工操作,过程繁琐,时效差,效率低。各医疗部门和档案信息管理论文人员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各类医疗档案除住院病历由病案室统一保管外,其余如:X线胶片、病理切片、影像图文等分属各个科室管理并保存。在一个医院内形成多部门管理医疗档案的格局。因此,在需要查阅时费时费力,流程繁琐,还易导致档案损毁甚至丢失。
3 推进医疗档案数字化的措施
3.1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
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他们的医学基本知识培训,增加对疾病病种的了解及分类,同时还应加强计算机操作和常规软件的培训,使得他们业务更加熟练,定期考核工作量并实行奖惩制度使他们工作更规范更认真。对于医务工作人员,应提高医学水平正确诊断疾病,端正态度认真书写医疗文书,提高计算机水平正确输入医疗档案信息至医疗系统。后台维护人员应加强计算机及系统故障的各种培训及演练,保障系统能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作为医疗档案管理的排头兵,档案管理人员、医务工作者和后台维护人员发挥着重要角色,能够改善医疗档案管理效果等,应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3.2 培养医疗信息化人才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使得医疗档案内容更加丰富,档案信息载体更加多样,档案管理手段更加先进。这些都导致了对医疗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是既熟悉档案业务、又掌握医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医疗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要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保密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3 加大医疗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宣传力度
档案管理人员要在传统的医疗档案保管方法的基础上,接受数字化管理方案,并了解其作用在于更好的为医院医疗等各项工作服务。在此之后,医疗档案管理人员则需积极宣传医疗档案数字化在医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介绍这种管理方法的价值,提高公众的认知度,让广大医务人员了解到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意义重大。
3.4 切实开展医疗档案数字化管理
政府机构和医疗部门应投入资金建立信息化网络建设,使各级医疗部门具备数字化管理的硬件条件。优化管理系统使其更方便于操作和管理,从而方便医务工作者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在各大医学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优质人才,开展科教兴医战略,促进整个医疗事业的进步。定期开展培训和讲座,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审核,确保医疗档案的质量。
3.5 建设安全稳定的医疗档案共享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患者病史及诊疗史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各家医疗机构能共享患者的诊疗信息。对于之前的纸质病案,应通过技术手段生成电子版本上传至系统内。建立个人信息档案,统一编码,从而实现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此外,医疗信息档案都具有非常高的保密性,要根据保密级别进行分类和使用,同时还要区分特例,不能以偏概全。因此,为更深一层的提高医疗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应不断更新计算机等设备并改善其使用环境,加强网络的防火墙建设,防止病毒与木马入侵。
3.6 完善医疗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档案数字化不仅需要有医疗信息化人才、医疗机构的大力宣传与支持,更需要有完整的法律法规来为其保驾护航。然而,我国目前关于档案数字化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依旧不完整,比较落后,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几部法律文件。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来完善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从而使医疗档案数字化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和合法化。
4 结语
信息化时代下的医疗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充分的人力、财力、技术、设备等的配套支持。虽然我国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已有多年的经验,但我国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医疗信息化人才少,宣传力度不够大,信息平台不够完整,相关档案的法律制度研究尚未深入开展,制约了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1,2]。立足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现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进医疗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3,4]。同时规范医疗档案在处理医疗纠纷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的整合便于医务人员和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评判某一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总结经验采取更好的治疗方法,从而促进医疗进步。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和给出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改进医疗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亚静.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北医学,2014(5):878-880.
篇3
医用卫生材料的数字化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实现医疗器械的标准化管理。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主数据贯穿始终,是后续卫生材料管理的基础,一般涉及到卫生材料主数据、供应商主数据、价格主数据等。
(一)卫生材料信息标准化标准化编码是实施信息化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意义。医用卫生材料的标准化编码,不仅应用在生产、购进、质量验收、储存、出库、发放及应用等环节,而且对正规化管理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标准化编码还可以提高职能部门的质量监督,起着产品身份证的作用。因此,通过统一分类编码,可从制度上建立起一套对产品质量全程跟踪和追究的模式。规范卫生材料主数据编码规则,明晰界定物资的分类原则,既要符合医院财务统计需要,又要适应实物管理需要,更要考虑国家、军队等相关部门的审计要求。在医用器材的分类中,要参照《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局令第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118-1999《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总后勤部医用耗材的分类标准等分类的规则和方法。同时要对卫生材料编码的长度进行统一,便于使用和查询。通常卫生材料可以细分为五类进行编码,即普通耗材、特殊耗材、器械、试剂和杂品。
(二)供应商信息标准化供应商主数据是采购业务的基础数据,记录供应商基本信息,如公司名称、地址、联系人、付款条件等。对供应商信息进行标准化编码,需统一供应商的编码格式,定义供应商分类原则,统一定义长度,满足系统管理要求,供应商资质文档也应纳入系统管理。供应商信息的标准化编码,不但有利于卫生材料的统一管理,使其工作流程化、系统化,同时也能够严格控制供应商的资质,确保该类物资的安全性、有效性,避免医疗纠纷隐患。
(三)价格信息标准化价格主数据记录了供应商的历史供货信息,包含价格条款、供货方式、交货期、结算方式等。它既是供应商评估的有力依据,也是指导采购工作的重要参考。为了加强价格管理,可建立一套价格工具记录管理采购价格信息,以反映卫生材料价格变化趋势,同时从系统层面加强对采购价格的监控,特别是首次卫生材料采购。此外,要严格规范价格主数据的申报、创建、修改、使用以及有效时间,以确保价格信息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二、卫生材料流程闭环管理数字化
卫生材料的数字化管理可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概括而言,一是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其是实现医院全成本核算的业务基础,有助于建立全要素、全过程核算体系;二是可从财务预算控制、采购审批控制、库存成本等角度实现业务过程的可控性,从院科两级实现业务数据透明可视;三是可实现核算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为院长决策系统提供全面的决策依据。此外,在供应链方面可形成从采购计划供应商采购订单验货单应付账款卫生材料请领单费用计价财务支付的全流程闭环式可控管理体系。卫生材料管理过程涵盖计划、审核、采购(入库)、出库、消耗、报废(退换)、盘点等环节,其应包括的模块及功能流程详见表1。
三、卫生材料的数字化管理实效
医用卫生材料的数字化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骤实施,其具体流程、工作要点及实施效果概述如下:
(一)库存清查盘点通过库存盘点,将卫生材料的价值、库存、出库量、购入时间、使用年限、规格型号、存放地点、管理人员等信息梳理清楚,为数字化管理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重新建账,设定基数在物资库存盘点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符合数字化管理流程的账目,同时摒弃历史账目中的诸多安全隐患,如账目不清、账物不符、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
(三)创建卫生材料主数据库和供应商主数据库通过卫生材料主数据标准化的编码管理,可以实现卫生材料的统一分类、统一管理,提高收费、消耗、库存和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统一的供应商主数据库,实现从供应商的资质准入、维护到供应商评估等有效的监管,最大可能地保障医院的利益。
(四)实施流程管理,配套管理制度实现从科室需求、计划采购到患者消耗的全供应链管理,从而更好地改进质量和保障效能,优化流程,有效堵漏管理缺口。
(五)库存物资结构策略调整进行库存的全面控制,加快库存的流通、减少库存占用和资金占用,尽可能达到零库存的要求。
(六)职能划分,明确职责通过“全院总账——卫生材料库——临床库房”的三级管理,使得各个科室的职能划分明确,责任清晰,极大提高卫生材料管理的安全性。
(七)优化管理流程、服务流程、使用流程设计通过各级流程的最优化设计,能够使得各卫生材料各级管理便捷,流程合理,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卫生材料的数字化管理。
篇4
1、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我国中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院的医疗质量是一个医院发展的关键,是医院提升服务的最终目标。我国中医院历史档案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巨大,中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的水平影响了我国中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其中病例档案管理工作是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医务工作人员通过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是医务人员进行学习及实践的重要依据。
2、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我国中医院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中医院要实现软实力的提升,就必须要完善中医院文化的建设工作,中医院文化的沉淀最终凝聚成具有特色的中医院文化。中医院档案与中医院的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中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使得中医院的档案不断的完善,另一方面,中医院的档案是中医院的文化的重要资料。中医院的档案是医院各项活动的记录,对于医院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医院大量的医学档案的开发利用对于医疗工作人员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是医务人员进行科研的依据,又给医务人员实践提供参考,推动了医疗科研水平的发展。
二、我国中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1、中医院档案管理存在信息不准确的现象
中医院档案管理目前还受到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在档案的搜集、记录及启用上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情况。在档案的搜集上,不仅存在信息及资料不全的问题,同时还存在信息记录失真的现象。影响了中医院档案的实用性及真实性。其次,我国中医院档案的记录信息的方式也比较落后,人工记录以及辅助计算机的方式影响了档案管理整理的信息质量。这种不全面的档案信息记录造成档案资源开发作用的降低。
2、中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管理意识不足的问题
中医院的工作人员缺乏对档案管理的意识,对于中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受到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的影响,只是重视档案的保护及存放工作,忽视了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及价值。另一方面,中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员对管理不重视,不利于中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3、中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的问题
中医院档案管理对于管理的人员及管理的体系都有一定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医院档案管理还是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中医院档案管理缺乏具有一定档案管理技术及专业理念的管理人才,加之缺乏相应的培训,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中医院档案管理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对档案信息的搜集、保存及处理上主要是依靠人工,不利于档案信息效率的发挥。
三、我国中医院档案管理的新突破
1、中医院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数字化及网络化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档案的管理方式,信息化发展是我国中医院管理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医院档案信息化改革是数字化时代下发展的新突破。
数字档案也叫做电子档案或虚拟档案,它具有数字化及网络化两方面的特性,主要依托数字摄影技术、扫描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OCR技术、存储技术等等新时代下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医院的文书档案、医院的科技档案、医院的会计档案及医院的声像档案等等,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等档案一同构成医院的档案库,它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存在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数字化电子格式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检索便捷性及共享便捷性,适应了不断增加的医院档案的管理工作。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数字档案具有强大的储存能力,数字档案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电子档案,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储存和管理。其次,数字档案具有共享便利性,数字档案可以通过网络达到共享的目的,打破了时间及空间的束缚,通过计算机将各个医院之间的信息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第三,数字档案具有检索便利性的特征,数字档案实现了各个医院之间档案的信息资源的有效连接,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跨地域及夸数据库的信息检索。第四,数字档案可以通过计算机,利用网络查询多个数据库,通过授权用户可以检索权限内的医院档案信息,当用户在检索信息时产生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灵活的帮助。
2、目前我国中医院对于数字档案的应用
目前,我国中医院数字档案在中医院的管理中应用的日益广泛,我国中医院对于数字档案的应用主要是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数字档案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使得中医院在服务上更加的便民,通过互联网将医院的数据信息共享在网络中,实现了患者网上预约挂号、查询相关结果、医务工作人员远程会诊,对于医患双方来说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果和办事效率。数字档案在远程医疗系统中可以实现远程的诊断、远程的信息服务、远程的信息交流及在线的检查等目的,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及远程通讯技术,实现医学资料的传递,将文字、声音、图形等进行网络传递,方便了不同地域之间专家的探讨,有利于方案的提出及应用。既具有较低的使用费用,同时还不受时空及地域的限制,方便管理及技术交流。
另一方面,数字档案在中医电子病历中的应用。中医电子病历主要包括临床的资料、医学的影像及检查的数据信息等等,通过计算机和网路实现患者病历的电子化。相比传统的病历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数字档案下的中医电子病历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可以提高中医院档案的储存效率,同时还提高了对于档案的的搜索效率与应用效率。其次,数字档案下的中医电子病历是以电子形式储存的,弥补了传统档案存储对于空间的问题,面对日益增多的中医病历,不需要增加存储的空间,同时还节省了对于空间的费用。第三,中医的电子病历经过医师的发掘利用,最终可以服务于科研技术,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料。第四,数字档案下的中医电子档案可以将医院之间的电子病历共享,实现患者看病个人资料的共享,医生更易获得电子信息,提高了治疗的效率。
3、中医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准备工作
中医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是一个过程,包括多个阶段,因此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中医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做好思想的准备。中医院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时一个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复杂过程,对于数字化档案的管理需要具有相关技术的工作人员,同时,在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未知数,这些未知数会造成新矛盾的不断产生,因此,需要对医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对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认识。
篇5
智能病案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高速扫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技术,将各种病案原始票据文档资料转换成电子影像信息,存储并编目,建立起现代化的文档资料中心,实现对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根据客户输入的各种查询条件,将相应的原始文档票据资料的图像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并可以按任意比例打印还原、调用和其他工作,便于。最终实现电子影像文件便于保存、携带、管理、使用和备份,构成统一的信息平台。
病案智能管理系统由病案影像扫描扫录入、病案录入审核、电子病案管理应用三大部分组成。病案影像扫描扫部分由高速彩色扫描仪和病案录入编目工作站组成。运行在录入工作站上的软件获取扫描后的影像文件,负责将各种病案材料转化成电子影像,并建立相应的编目信息。病案录入审核是建立一个病案审核工作站对录入的病案进行审核校对,以减少录入人员出现的录入错误,更加系统规范地建立起病案编目信息。病案影像管理应用部分主要是在管理服务器和大型存储设备的基础上,完成对获取影像编目的建立、影像管理、海量存储、及对用户特殊需求的开发支持,并根据病案管理系统的编目信息实行灵活的查询检索。
1 病案扫描的优势
第一,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纸质病案只能依靠人力在病案库里逐人、逐号查找,费时费力。病案数字化以后,只需在系统中键入相应的索引字段,在几秒钟内就可以把成千上万本的历史病案搜索出来,并且可以准确地统计出所需要的数据,使工作时间由几十分钟、几小时缩短为几秒钟,大大提高了病案室的工作效率。系统强大的检索查找功能也可以使查阅准确性大大提高。
第二,实现资源共享。多用户可在局域网上同时调阅同一份病案,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三,提升病案价值。数字化存储后,可以明显提高病案的使用率,医疗、教学、科研、领导决策和法律咨询等所需要的信息都可以即时获取,最大程度体现了病案存储的价值。
第四,管理更完善。扫描之后的电子文档,利用计算机网络,根据管理使用权限,可以安全、迅速地传输到所需之处。所有的操作过程都产生日志,对数字病案的使用权限控制到数字病案的每一页面,确保病案安全性。
第五,存储更安全,验收后的完整影像及数据都有备份,均可制作其副本并异地保存,遇上自然或人为灾害(如水灾、火灾)也保证病案信息不丢失,安全性大大提高。存储在硬盘或网络存储设备上的历史病案影像,可以多次读取而不接触原件,充分保证历史病案原件的安全性。
第六,门诊、手术医生可以及时看到再住院病人的历史病案,通过系统软件,医生给再住院病人看病的同时可以迅速通过HIS或LIS等系统调阅到该病人历史病案的某一页或某一段的影像。
第七,通过微缩技术及无纸化解决方案,使电子签名与电子病历合法、安全并具有法律效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对电子医疗记录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版)》的规范要求,对电子医疗记录进行病历版式处理,并对电子病历进行防篡改加密,保存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符合病历管理规定的、不可篡改的电子病历,从而实现病案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病案室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2 数字化的意义
与传统的纸质病案相比,数字化病案有以下优点:第一,数字化病案能有效解决了自然损坏给历史病案带来的不可补救的破坏,可以通过打印的方式来还原;第二,极大地方便医护人员对病案的调阅,有利于医护人员提高治疗水平,总结经验和学术交流,早日建成数字化医院;第三,降低病案的管理成本,减少病案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第四,为病人、医保、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提供更快捷的服务。通过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可以逐步收回投资,不仅不再成为医院的负担,而且,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3 国内电子病案未来的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信息数字化 军队医院 财务管理
信息数字化冲击背景下军队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医院职能科室、财务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和各级管理层领导,为了使医院财务的流程得到切实规范,促使全员整体财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体财务管理和财务服务现代化的实现,应该极力架起军队医院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桥梁,为医院的整体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一、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财务信息化管理指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将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充分的利用,建立信息系统,集成和综合财务信息,从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的过程。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系统只是一种比较科学和先进的手段,所以不能认为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就是建立一套计算机网络系统并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是获取信息,关键点是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从而使信息成为军队医院良性发展的动力。因此,作为对外有偿服务单位的军队医院,尤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系统性、科学性的信息传输渠道,将可比性强、利用价值高的信息数据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出来。
二、信息数字化冲击背景下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快速兴起和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的指导下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军队建设和新发展也从中得到了变革的契机。因此,改造现有的信息系统时,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使财务工作使用更有效更经济的方法来完成,这种做法应该成为现代军队医院在信息数字化冲击背景下首选的财务管理体系。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后勤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财务,财务对建立加快军队财务网络管理系统和培养财务信息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经费的效能,有利于科技强军和质量建军,同时也有利于为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军队医院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各种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挖掘,促使信息系统的建立,并使财务信息得到全面的集成和整合,从而全面提高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信息数字化冲击背景下军队医院财务管理的意见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针对我国军队医院信息数字化冲击背景下的整体情况,更新观念,树立财务信息化的理念成为了首要的前提条件。在军队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全方位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信息化的重要性应该得到军队领导层的充分认识,并从根本建设和战略上高度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大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用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把军队财务信息化建设在战略高度上当成一项长期的事业来抓。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顺利展开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领导层的重视,因此,军队医院的领导层要积极促使自身观念的更新和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并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同时,财务信息安全管理对军队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极为重要。军队医院是军事机构,涉及国家军事和信息安全,其基本的性质是高度机密,因此,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并树立安全意识,严格把关和机密管理军队医院财务方面的相关信息,从而保证军队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军队财务部分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促使包括数据保密、身份识别、访问控制等在内的网络安全性指标的有效设置。可以根据军队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软件来保护系统。为了使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得到有力保证,使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系统运行错误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军队医院财务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系统安全的控制:一是促进内部操作制度的订立和完善,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和非本职位员工操作电脑;二是完善操作权限限制的设置;三是用密码控制操作人员的身份;四是隔离数据存储和处理;五是设置接触和操作的日志控制。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财务信息化管理成功的关键就是人才。信息管理工作的好坏与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思想等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推进,必须要求军队医院的会计人员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掌握并积极把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践中去。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现有情况的实际出发,积极培养人才,为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进行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1.开辟一条军内外共建的道路
军队医院本单位的信息人才应当得到军队医院管理层的充分重视。为搞好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军队医院的管理层应从多方面大力支持人才培养,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在此基础上,为建设和发展好军队医院财务网络化,军队医院管理层应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地方优秀网络人才到本单位来。
2.建立相关培训机构
军队医院应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积极将网络知识的系统教育通过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军队医院财务人员,促使他们对网络知识灵活掌握进而熟练使用。
篇7
【关键词】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数字图书馆
一、图书馆自动化的范畴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通信、多媒体等现代化先进技术来取代当前的图书馆办公事务的管理流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事务管理水平,增强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利用能力来适应信息化图书馆的发展。
当前,世界范围内,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包括书刊收藏与借阅、声像服务、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专家诊断以及资源数字化等等。其中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业务开始逐渐扩展到数据库使用培训、在线信息咨询、资源数字化、特色数据库建立等业务。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业务具体包括:首先是技术服务管理下的内部资源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等,其次是信息检索服务;如OPAC、电子数据库检索等。再次是馆际合作;主要是扩展信息服务,如合作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最后是数字资源;主要是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数据库、馆藏数字化等。
二、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一)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现状
1. 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现状。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各类型图书馆中自动化建设水平最高的,所有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近几年来,国家教委对于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在资金的投入上,给以不同程度的倾斜,尤其是21 1高校,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加快了高校图书馆自动化进程。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自1994年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并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成绩不仅体现在宏观上,微观上各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及水平也在明显提高。各馆不仅引进了较先进的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馆传统业务流程的计算机管理;而且依托各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开展了网上文献信息服务,利用这些数据库资源开展网上信息检索服务。
2. 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现状。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起步晚,进程相对缓慢些,其自动化水平与高校图书馆也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公共图书馆资金有限,除了购书经费外,没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改善图书馆的各种设备。当然,领导的重视及读者的需求也是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的基本情况是:省级以上的图书馆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引进了国内外较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地市级以上的图书馆基本上实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发达地区的县区级图书馆基本上实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但是,公共图书馆里大多数图书馆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图书馆的处境还较艰难。在发达省份,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水平比得上高校图书馆。
(二)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特点
首先是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图书馆自动化技术日趋普及并且不断完善,传递信息的骨干网络在一天天地延伸。高校图书馆系统的CALIS网络,建成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及高校图书馆三级网络系统,CALIS的成员馆正在迅速地增加,其功能与服务也在不断地拓展与完善。
其次是总体上的不均衡性。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其它类型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不均衡性,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整体水平远远超过其它类型图书馆,在自动化程度、系统的先进性、服务的水平以及图书馆本身的技术实力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图书馆;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同一系统内的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院校和单位等
最后是数据库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协作。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关键,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在我国图书馆界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和少数公共图书馆都以本馆的特色资源为基础建成了数据库,从已建成的数据库来看,产品较单一,尚未形成协作建库机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协作,基本上是单馆制作,所以数据库的规模较小,使用价值不高;同时,在数据库的制作技术方面显得不够成熟,数据的标准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趋势
第一,从文献采访的角度来看,在采访编目系统中应强调批功能,能够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转换;在外出采访中能够时时与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通过访问OPAC来实现图书馆的订购和到馆情况的统计。文献也以实体典藏向数字化典藏、镜像文档等方向转变。今后的采访系统应该能支持由购买整本书、整本期刊、整张光盘向特定章节的过渡。
第二,从系统数据库选择看,在图书馆底层数据库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该数据库的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成熟性、稳定性,考虑数据库的易维护性、易升级性、开放性、通用性和可靠性,能够快捷地在业界进行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兼容字符界面和图形界面,方便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第三,从系统服务看,要强调人性化的管理。能够提供与电信的接口,通过无线上网来实现信息的时时更新;通过手机定制服务来实现更加有针对性的读者服务,方便读者的信息浏览、查询,读者也能够方便地在网上讨论和交流。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界掀起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在此的推动下,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进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目录服务;统一管理认证
中图分类号:TP3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5-5837-03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广和深入,数字化校园中的各类应用系统越来越多,校园网络用户的数量不断扩展。而不管哪种应用系统,都需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认证和授权。用户使用的应用系统越多,所必须记住的用户登录名称和密码就越多,造成客户出错、密码泄露等安全隐患的风险也就越大,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亟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认证平台,对学校用户实行统一的管理、认证和授权。
1 基于目录服务的统一管理认证平台体系架构
数字化校园中有许多种类多样、功能各异的应用系统,学校教师、学生、管理者等用户往往需要使用多个不同的应用系统,如果各系统独立使用和存储管理一份不同的身份信息,分别进行身份认证,同一个用户就需要记忆多个不同的密码和身份,当他在使用不同的系统时就需要进行多次的登录,这对用户和系统管理来说都非常不便。通过建设统一的管理认证平台,就是要将分散的用户和权限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实现学校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用户只需通过一次身份认证,就可以进入具有相应权限的所有应用系统。
在目前比较先进的统一管理认证平台技术方案中,其后台数据库都采用了高效的LDAP(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DAP是一种跨平台和标准的协议,具有数据存取速度快、几乎可以存储所有类型的数据,跨越平台和系统,同步复制和分布式服务,完善的安全控制等特点,并且因采用Internet的标准而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通过运用LDAP技术,可以构建分布式目录结构,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并提供基于这些目录的高效访问。根据数字化校园中用户数据量大,具有统一管理认证系统的应用需求,以及LDAP的技术特点,在构建学校统一管理认证系统时采用LDAP目录服务是理想的技术方案。利用LDAP清晰的目录结构存放学校的组织结构、人员信息、资源和权限信息,以及作为数字证书的存放库,对学校用户认证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
利用LDAP技术建立数字化校园统一管理认证平台,要着眼于各类应用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如既要方便新建系统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又要兼顾已有的老系统,使老系统做尽可能小的改动就可以使用身份认证子系统,最大限度实现数据整合。统一管理认证平台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利用目录服务数据库来集中存储用户和各应用系统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用户的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和统一授权,同时实现对各类应用系统的访问控制,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基于目录服务的统一管理认证平台总体上由目录服务、统一用户管理服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和统一授权管理服务四大模块组成。该管理认证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 统一用户管理服务
统一用户管理服务主要管理学校用户的电子身份,通过它可以对所有信息系统中的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这是统一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的前提。数字化校园统一用户管理服务的目标,是完成学校各应用系统的用户信息整合,实现学校用户身份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与各应用系统的同步机制,简化用户及其账号的管理复杂程度,降低系统管理的安全风险。
具体来说,数字化校园统一用户管理服务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 注册管理。用户注册是指用户在统一管理认证平台中注册用户帐号,通过该帐号,可以对所有使用统一管理认证平台的学校应用系统进行登录。注册管理包括新用户注册和用户修改注册信息两部分。注册管理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启动、注册向导、登录、注销等。
2) 部门管理。部门管理即对部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可以修改部门信息,增加、删除子部门。同时,将需要维护的部门信息,如部门的顺序号、名称、ID等数据同步到其他信息系统中。
3) 人员管理。人员管理即对人员信息进行管理,可以增加、删除和修改人员的信息,可以重置人员密码。同时将需要维护的人员信息,如人员的顺序号、姓名、ID、职务级别、所属部门等数据同步到其他信息系统中。
4) 人员信息查询。人员信息查询采用目录树的方式展示部门与人员的隶属关系,可以在相应的部门列表中按多种条件查询人员信息。列表中的人员姓名上有链接,可以链入查询用户的详细信息。
5) 用户自助服务。每个数字化校园登录用户都可以修改自己的通用信息,如电话号码、房间号等,这些信息条目由系统管理员设置。
6) 系统维护。系统维护对用户进行分组管理,包括维护组的信息,增加新组以添加一个新的用户分类方式;可以选择和配置系统同步方式,包括实时同步、定时同步;可以进行属性配置等。
3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实现对校内所有用户的数字化身份认证,是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门户入口。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提供平台的核心基础服务,该服务建立在基于目录服务的统一用户管理的基础之上,用户在访问校园门户网站或各类应用系统时,将首先被指向统一身份认证中心进行认证。在整个认证系统中,其服务的对象包括数字化校园中接入统一管理认证平台的所有应用系统,统一身份认证能够提供快速、高效和安全的服务,已有应用系统接入改造小,系统具有灵活的扩展性、高可用性。
3.1 统一身份认证的特点
1) 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统一身份认证可以为多个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应用提供统一的认证服务,不需要应用系统独立开发、设计认证系统,为各类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接入形式。
2) 支持多种认证方式。学校的不同应用系统的安全级别不同,使用环境不同,用户的习惯和操作熟练程度不同,统一认证服务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针对这些不同的应用特点,提供相适应的认证手段。
3) 统一与个性相结合的认证策略。统一身份认证针对不同的认证方式,既提供了统一的策略控制,各个应用系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策略设置,根据应用或用户类型的需求,设置个性化的认证策略,提高应用系统的分级管理安全。
3.2 身份认证服务方式的选择
统一管理认证平台通过定义符合学校特点的身份数据规范,并将其应用于每个用户身份,以管理这些用户对资源的访问。在此基础上实现单点登录(SSO),保证用户一次登录即可按照授权访问相应权限的所有资源。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设计,可采用认证方式与登录方式分层的设计,同时可平滑扩展多种登录方式,支持多级登录处理认证机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登录认证方式:
1) LDAP认证。LDAP认证方式是基于目录服务的统一管理认证系统的主要认证方式。使用该认证方式,用户的身份信息与口令存储在指定的LDAP目录中。当一个用户登录时,通过其提供的用户名称、口令与该LDAP目录中记录的该用户名称、口令信息进行比对,如一致则认证成功,反之则认证失败。
2) 数字证书认证。数字证书(CA)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比较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数字证书技术是在PKI体系基础上实现的,用户不但可以通过数字证书完成身份认证,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安全加密、数字签名等操作。数字证书的存储方式非常灵活,数字证书可被直接存储在计算机中,也可存储在智能卡或USB Key中。
3) RADIUS认证。RADIUS认证是利用外部拨号认证系统的一种认证机制,如果学校用户通过了外部拨号认证系统的认证,系统则认为此用户认证通过。
4) 通行码认证。通行码是统一身份认证支持的一种特有认证方式,用户遗忘或者丢失其他认证信息时,可以向管理员申请一次性使用的通行码口令进行身份认证,主要满足安全应急服务。通行码具备时效性和一次性特点,当使用过或者超出使用时间范围,其认证效力自动失效,有效地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上述各种认证方式在安全性、易用性和部署成本上各不相同,在实践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与不同的应用需要,对所采用的认证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如在单点登录系统中,可以根据角色、用户、服务指定不同的认证方式,也可以在认证时直接指定认证模块和个性化的认证选项。
3.3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一般流程
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中,对用户进行统一认证服务的一般流程如下:
1) 学校用户通过统一信息门户登录到所要进入的应用系统;
2) 应用系统向统一认证服务系统提交请求进行认证的用户信息;
3) 统一认证服务系统对所申请的用户信息进行验证,确认所申请的用户信息的有效性,或否定用户信息的有效性;
4) 统一认证服务系统在用户信息申请通过认证后,将该用户所属组信息返回给应用系统;
5) 对通过认证的用户信息申请,应用系统根据用户所在组的级别,授予该用户相应的访问权限。
4 统一授权管理服务
统一授权管理服务是在统一用户管理实施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现了各应用系统账号的统一管理之后,对系统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集中和统一管理。根据数字化校园安全策略,通常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提供对学校多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访问控制和授权管理功能,提高系统管理的效率。统一授权管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 应用管理。即对应用系统的管理,实现对应用系统的添加、修改、删除和停用/启用操作等。
2) 角色管理。即对用户角色的管理,对用户角色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等。对角色进行归类,可以按所属部门归类,如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可以按用户的职务级别归类,如校领导、院领导、系领导、室领导等;可以按用户的职位归类,如教学岗、管理岗、服务岗等;可以按群组归类,如XXX教研组等。
3) 权限配置管理。即对用户访问资源的授权进行管理,通过对用户组和角色与应用系统的关联关系进行创建和维护,确定用户对应用系统访问的授权。授权管理分为两类:一类是实体级授权,指主账号代表的自然人可以访问哪些资源的授权,主要通过统一用户管理和统一认证、授权管理的整合完成。另一类是实体内授权,主要指包括基于角色的授权和细粒度权限授权,一般通过整合应用中的角色模块实现。
4) 分级授权管理。建立全校的分级授权机制,每一个部门、院系办公室都可以参与授权管理。学校管理员负责将权限分配到业务部门、院系,每一个部门、院系办公室需要配有一个信息员管理本部门的角色创建、用户授权工作。
5) 用户权限审计。提供用户管理、认证管理的审计信息,查询并审计用户的访问权限。
参考文献:
[1] 曲彬.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地质资料;数字化;解决方法;利用
地质资料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把地质档案资料以扫描、微缩、录制、翻拍等各种方式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以网络化方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管理,从而提供利用,实现地质资料档案资源共享的一种新型档案保管形态。可以说地质资料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因此,地质资料数字化是目前地质资料管理中的首要任务。
1 地质资料发展趋势
1.1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客观需要,只有实现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才能使地质资料档案的利用开放化,才能实现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2地质资料数字化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地质资料的管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的。今天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地质资料档案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地质资料档案室储藏了大量的地质资料档案,是企业文化的一种结晶,是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为使这些珍贵的地质资料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更好的服务油田,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那么地质资料数字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实现了地质资料数字化,这些有用的信息才能够更好的为油田的下一步发展做出玩大的贡献;
1.3地质资料数字化节约了利用者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时间意识观念越来越强,单位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都要求迅速、及时、准确。出于对利用者一方的考虑,地质资料数字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办公时间,提高办公效率,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给各方面的需求者提供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同时,办公自动化的出现,使得资料的生成方式有着很大的改变,这种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地质资料电子文件的收集与利用同样是地质资料管理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因而地质资料数字化是今后地质资料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
2 地质资料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2.1硬件投入:地质资料数字化所需要的设备是多样化的,总体来讲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地质资料信息采集设备,这部分设备主要是扫描仪(普通扫描仪及地质蓝图扫描仪);二是信息存储设备,主要是磁盘列阵列及光盘库,设备选购方面主要以数字化对象的各类和数量、数字化质量为依据;三是信息利用设备,主要是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等;
2.2软件开发:现在各油田的地质资料管理软件不是没有信息管理功能,就是缺乏信息能用功能。而且所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各自开发及购置的软件不能够互用,。由于不能互高,就不能顺利的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的收集与信息管理、利用等工作。特别是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不相统一,规范性及开发性、共享性能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资料数字化的发展进程;
2.3地质资料数字化标准不统一:地质资料数字化的前提是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质资料档案业务数字化基础差,利用质量不高,特别是档案的目录、介质、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地质资料档案的技术标准、组织工作程序标准未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特点和发展方面考虑,因而造成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这也制约了地质资料数字化的发展;
2.4 印刷方面的原因:地质资料图纸部分的印制质量的好坏对地质资料图纸数字化所带来的影响不一:
(1)铅胶印:这种方法印制的图纸质量好,扫描后的电子文件质量好;
(2)网印:由这种方法印制的图质量差别较大,好的接近铅胶印,差的局部不清或是数字模糊,扫描后的电子文件编辑修改工作量较大;
(3)蓝图:质量差异更大,质量好的清晰度高,反差大,可满足使用和扫描的要求;差者清晰度低反差小,有的局部模糊一片,不要说扫描,使用都成问题;
2.5图纸本身的原因:
(1)图纸质量:印制图时所用的纸张质量差异很大,反映在图纸的拉力强度、抗折度上明显不同。扫描过程中发现,有些很新的图纸易撕裂或在折痕处断裂,其拉力强度、抗折度极差。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图纸,也有部分是七八十年代的图纸纸张质量差,容易使图纸变脆变黄,这些图纸在扫描时易被损坏;
(2)图件破损:造成地质图破损的原因除了纸张质量太差外,还有长期使用和保管环境等因素,特别是图件的破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地质图未按规定折叠。即折叠地质图时应将有地质信息的一面在里面,无信息的一面折叠在外面,这样有利于图件的长期保存。但目前的一些图件折叠恰恰相反,致使图件折叠的地方面磨损厉害,彩色图件折叠处褪色,或是字迹及线条模糊不清。折叠过的图件其折痕虽作了技术处理,但在扫描后的电子文件中仍有明显的印记,扫描出的彩图有失原样,蓝晒图折叠的地方发黄,扫描出的图就有几道发黄的痕迹,黑白图折叠处磨损后线条消失,扫描出的图折痕处有一条黑印,加大了编辑修改的工作量。有的图折叠后出现一个很窄的边,打开时此处易撕裂,扫描时易在滚筒上卷图,严重时能损坏扫描仪,使其扫描失败;
(3)图件过大:部分图件宽度超过A0幅面,其长度超过6-7米,有的拼接处连标记都没有。在扫描中这类图件易损坏,又使扫描增加难度和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在计算机上处理的难度,虽说A0扫描仪在理论上其扫描长度是无限的,但是受扫描仪本身性能的限制,过长和超过A0同面尺寸宽度的图,时易走偏,造成精度差,出现弧度,得到的结果并不准确。
3 解决方法
3.1加大硬件投入:购置地质资料数字化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地质资料数字化首先是硬件方面的现代化。为此,在信息收集环节,购置必备的文字采集、图片采集设备;在信息储藏环节,购置必备的磁带、磁盘、光盘及配套的磁盘列阵和光盘库,并按照有关的保管标准进行建设;在信息利用环节,购置或更换必备的计算机、打印出、复印机等硬件设施,从而确保地质资料数字化的进程;
3.2加强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首先是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录入工作。要把所存的地质资料现有档案输入文件级目录,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别一方面检验录入的准确性,从而确保地质资料数据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别一方面是采用扫描仪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的数字化;三是将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同时管理,实现双轨制归档,这样既推进了地质资料数字化的进程,又节约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
3.3加快软件推广力度:在有了统一的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软件后,应加大软件学习及推广力度,把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培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要鼓励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能力更新和技术更新,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管理软件的操作工作,形成加快发展的持久力,从而有效的保障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 以人为本 服务现状 创新途径
数字化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不是单纯的将传统图书馆进行相应的数字化,它有着独特的资源存储方式,并提供跨区域的资源信息服务业务,是一个大型的结构完整、功能全面的信息系统,在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的今天,利用数字化图书馆获取资源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并可以扩大信息资源的包容量,所以其服务创新不仅是读者的内在需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现状
数字化图书馆在建设与提高服务质量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从人的最基本需要出发,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将人自身的发展作为安排各项工作的准则,以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来衡量服务水平,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强服务的效率。
数字化图书馆应以满足读者的所有需求为目的,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资源查询平台。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数字化图书馆的规模很不完善,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比较多,需要计算机、网络通信、传统图书馆等各部门的深入合作,当前的数字化图书馆的规模结构依然需要进一步调整与扩大,才能够容纳更多的资源。
第二点是科技投入力度不够,信息更新的速度较慢。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资源,更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科技研发的力度,现阶段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不足是数字化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硬件设施条件欠缺就会导致信息资源服务质量水平停滞不前,也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本质相矛盾,同时科技力量不足也降低了自动化管理与服务的效率,使各项配套措施都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
第三点是读者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认识程度比较浅,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利用水平较低,数字图书馆还没有发挥出其有效的功能。在很多的传统图书馆中读者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图书馆为自己搜集信息进行自我充电的现象不是非常普遍,大多数人是用它来上网玩游戏聊天等,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人们对数字化图书馆概念的模糊认识,与单一的服务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读者没有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图书馆带来的便利,更没有体验到它与传统图书馆的不同之处。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同时也与社会发展的进步速度息息相关,提高服务创新的力度可以成为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突破口,为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提高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创新途径
基于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其服务创新水平:
首先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实践过程中要加大数字化图书馆的宣传力度,让广大读者都能够享用到科技信息资源,激发大众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兴趣,培养读者使用数字化图书馆收藏各种资料的好习惯,不仅方便阅读还便于日常的管理与携带。也可以定期举行数字新书会,让读者及时了解最新的数字图书资源,通过论坛、电子邮件、或者广告的方式将信息及时传递出去。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浏览网页上也要及时更新动态,抓住读者的兴趣所在,丰富图书馆的库藏信息,为读者提供便利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不断加强个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进程。数字化图书馆的个人化是时展的必然需要,读者将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收藏到自己的信息平台中,以便使用的时候可以随时查和使用,通过用户账号和密码的设置,还能够对个人的私密信息提供安全保障,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要。
最后要不断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专题信息导航平台,为查阅资源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完善信息导航的功能,数字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非常浩大,各种数据库层出不穷也良莠不齐,读者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就要依靠专题索引,所以建立具有很强专业性和科学性的信息导航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数字化图书馆中的收藏资料,采取逐级分类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跟踪深化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顺应科技信息条件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数字化图书馆主动接受时代的挑战、把握未来发展动向的体现。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加强数字化图书馆之间的互利合作,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整合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适合数字化图书馆发展需要的规划模式,本着为大众提供更多更好服务资源的目的,逐渐建立起完善的个人化数字图书馆,设立专门的信息导航平台,才能实现数字化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芳.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技术,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