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低碳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农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农村也成为了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我国有18多亿亩土地在农村,其中有1.5亿亩土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农村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农业产业结构和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
1.1农村水源污染严重
我国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作用非常严重,导致农作物毒物质富集,农产品质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迫使部分地区改变农业种植结构。渔业受污水的影响则更加严重,如2004年7月,淮河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污水所到之处,鱼虾绝迹。
1.2农村土壤污染严重
全国约25%土地的土壤污染处于警戒状态,约5%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缺乏安全保障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1.3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蔓延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活垃圾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大量城市垃圾都流向了城郊和农村,给农村带来了严重污染。
2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方法。 2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着的生态效益。
3发展低碳农村经济的途径 1全面强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例如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等,并且要积极按市场经济规律把产品推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建设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低碳农产品市场,积极发挥这些基地、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低碳农业规模的扩大。 2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低碳农业整体水平
发展低碳农业,还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要积极整合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与科教兴农战略。要大力引进、选育、推广品质优良、产量较高的品种,提高种养业的低碳水平;进一步改革农业科研机制,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加大对企业、基地潜力的挖掘;积极开展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低碳农业知识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低碳农业水平;要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园区建设政策应该更加倾向于低碳农业,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榜样;积极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农业生产用品无害处理技术,积极合理使用农药防治,宣传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加大对低碳农业的监管,强化低碳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为促进和发展低碳农业,满足老百姓对绿色、无公害、低碳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践行对百姓作出的低碳、绿色、安全的承诺,对不合格农产品进行召回、销毁、理赔。
4积极宣传低碳农业,全面提高老百姓的低碳农业认识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低碳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不足。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教育。 运用舆论宣传工具,积极宣传低碳农业,让广大民众充分认识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认识到低碳农产品的安全性和优越性,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宣传和改善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低碳环
境,打造低碳农产品自主品牌,生产绿色、低碳、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的低碳深加工企业,使得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农业建设。以低碳农业理论为先导,将低碳农业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农民采用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型种养模式,创造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和谐低碳系统。 5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低碳农业保驾护航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执行农用资源管理条例、农业管理条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资市场、低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农业生产用品的安全。坚决打击各种损害农产品安全、破坏资源环境,假冒无公害、绿色、低碳农产品标志、品牌的违法行为。要积极展开 “低碳打假”行动,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根据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促进农业执法队伍的发展。 6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低碳农业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全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因此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国外政府为鼓励农民从生产常规农产品转向生产低碳农产品,对农民给予相当数额的补贴。鉴于国外的经验和发展低碳农业的需要,必须确保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过程、贮藏运输途过程中杜绝污染。这对于正常生产的农民和加工企业来说,这一转变不但人力投入将大大增加,而且物质投入更需加大。因此,低碳农业在发展初期需要相关农业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设立低碳农业专项投入资金。在加大投资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低碳农业发展领域,与低碳农业建设基地及农户形成共享利益。此外,还应该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农业低碳型龙头企业,推进和扩大低碳农产品发展,提高低碳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展望
当前农村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低碳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了我国农村的持续、科学、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发展低碳农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1] 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篇2
【关键词】农村住宅;低碳建筑;结构保温板建筑
【Abstract】Developing low carbon building is one of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targe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in 2020. By discuss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application value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of the new material of energy conservation――structural insulated panel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rural house in our country,then it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insulated panels’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motion strategy in rural house of our country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problem which we must solve in future.
【Key words】rural house;low carbon building; building of structureal insulated panels
引 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涵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住房建设无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1]。近10年来,每年新建的农村住宅为6亿~7亿m2,占全国新建住宅总量的一半以上。农村居民采暖能源消耗量占到其建筑总能源消耗的52%左右,成为能源消费的主要负担,因此应将探求农村住宅的节能技术放在节能战略的重要位置[2]。
1、我国实施农村建筑低碳化的必要性
1.1 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需要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使“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在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在2005年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再下降40%~50%。而2010年我国农村居住面积约为250亿m2,占全国居住总面积的78.1%,农村建筑能耗占了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7%(本文未注明出处的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住宅建设将会不断扩大,因此重视农村的住房建设,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推动农村建筑向低碳建筑转型,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我国减排目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2 是解决农村建筑存在问题的需要
近年来,农村居民房屋翻新和新建以每年5%~12%的速度快速进行着,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
1.2.1 资源浪费严重
住房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木材、砖瓦、沙石及其他装饰材料等。在技术不够发达的农村,为了满足住房的安全功能,许多人一味地增加结构的承载力,以提高其安全度。农村住宅85%以上是砖混结构,房屋保温性能差,且分散供暖,利用率低、热能损失大、能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详见表1。
表1 单位墙体材料在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情况[3-5]
1.2.2 不安全因素多,耐久性差
据部分凋查,农村住房未经正规、有资质人员进行结构设计的占97%以上,未经有资质的施工队施工的占99%以上。所建房屋很难满足使用功能、安全可靠性等质量要求,施工人员人员凭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来进行住房建筑,其质量及耐久性等各方面的要求很难得到保证。
1.2.3 人们“低碳”意识薄弱,经济条件限制
在思想认识上有很多人还不能够正确和充分的理解低碳建筑的概念及其宗旨,其次是经济条件所限,还不能够去真正地考虑低碳。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低碳”离他们的距离似乎还很远,并不富裕的农村老百姓只能把钱放在解决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1.3 是发挥农村住宅低碳节能建筑作用的需要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建筑量大,所以推广节能技术的作用和效果更加明显。正如北京建委科技教育处处长刘小军所说:采用新型节能技术修建的房子虽然一次性投入大,但房子的保温、节能、抗震等性能好,再加上寿命长,一般50年左右才需翻新一次,节能和翻新节省的钱,很快就能让农民收回成本,并长久享受节能带来的好处[6]。因此,推广节能建筑可以降低房屋的运行成本,可以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
篇3
关键字:低碳经济;新农村;高碳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oncept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the response of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low-carbon economy ",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new rural farmers both in daily life, or production of the farming process, must adhere to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s now in the new rural "high carbon" behavior put forward by the step up publicity efforts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crease financial inpu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low-carbon economy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ural; high carbon.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不仅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能源枯竭、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这些都是我们以牺牲大自然来发展经济所付出的代价。“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源于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1]。此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个国家纷纷响应“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号召。主席在2007年9月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也明确表示中国将发展低碳经济,此后,总理于2009年2月又进一步强调中国愿意参与国际合作,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中国的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只有做好农村的发展工作,才能顺利完成整个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工作。
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要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通过政策改革和技术创新,提供新技术以节约能源、生产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创建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最终达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低碳效果[2]。低碳农村是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与发展中的实现形式,而这种模式在农村的发展仍面临巨大的困难,我们必须从农村的日常生产生活、农业耕种等各方面着手,既要改变农民旧有的“高碳”习惯,又要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进程中来,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高碳”行为非常严重。因而,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分析清楚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困难,然后逐一攻破,才能事半功倍。为了更好的了解村庄的建设现状,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下辖六县一市一区,总面积238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856万亩,耕地面积20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5万亩),是个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2010年末梅州市共有户籍人口514.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5%。调查对象是梅州市所辖6县1区1市,调差中可发现农村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农民生活用能结构单一且利用不合理
新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不仅体现在工业生产和耕作中,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低碳”习惯的培养。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做饭仍然以煤炭和薪柴为主,且所用的煤灶简陋,设计不合理,导致煤炭或者薪柴不能充分的燃烧,利用率较低,既浪费了能源,又导致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此外,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虽然电力、天然气等商品能源较为普及,减少了煤炭等能源的使用,但大部分农民燃烧秸秆等行为也会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
3.2农业生产污染日趋加剧
在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中的“高碳”行为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的耕种和家禽的养殖中。农作物耕种中的“高碳”行为主要体现为化肥和农药等的大量使用。据悉,每年我国农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各国之首[3],虽然国家一直在号召“绿色”食品,然而,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不少农民仍然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如此一来,不仅污染了环境,污染了土地和作物,还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十几年来,梅州由于资金困难,对农业基地建设的投入普遍不足,使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标准与质量检验受到很大限制,制约了基地的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尤其是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家禽粪便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民并不在意这些粪便的合理处理,导致粪便污染水源、大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这些粪便的发酵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
3.3农村工业企业的污染不容忽视
根据梅州市委、市政府“工业梅州”战略,以工厂带动村庄的经济发展在梅州市各村庄时普遍存在的。比如陶瓷产业、水泥产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其中以水泥产业、陶瓷业对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
梅州市是广东省“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水泥是梅州市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梅州市支柱产业之一。受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梅州市的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该市的蕉岭县、梅县两地,大型矿床主要分布在蕉岭县。蕉岭县文福村储矿是该地区储量最大的矿山。2005年梅州市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和水泥产量分别约占全省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的16%和水泥总产量的14%,均排广东省同行业第二位。2005年全梅州市粉尘排放总量约72000吨,其中水泥工业粉尘主要排放点粉尘排放量近12000吨;而2005年SO2的总排放量26000吨,水泥工业占10000吨,为总排放量的35%以上。到2010年随着《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的全面实施,粉尘排放量将有大幅度的减少。但随着熟料产能的增长,SO2的排放量将有所增加,如果按标准的限额值,每增加一吨熟料,排放1.2千克的SO2测算,到2010年熟料产量比2005年增加400万吨,则多排4800吨的SO2,而省下达梅州市2010年时SO2的排放量预计为40000吨,目前有一批大型的火力发电厂在上马,即使考虑了脱硫装置,预计到2010年的SO2排放量仍将超过35000吨,废气排放到了空气中,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
梅州市的陶瓷产业主要分布在大埔县和丰顺县。2005年的陶瓷工业产值为13.62亿元。很多的陶瓷企业分布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沟里,像丰顺县的潭江镇,大部分都属于传统的陶瓷产业(即指硅酸盐陶瓷)属于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对环境有一定污染的行业。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对陶瓷产业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只是由于生产规模太小,环保问题没有突出暴露。
低碳型新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
4.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的低碳环保意识
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由于村民知识有限,因此眼光未免短浅,只是注意到眼前的小利。然而,农民又是淳朴善良的,只要意识到在农村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相信他们一定会响应政府号召,听从政府指挥,服从政府安排的。因此,政府应做好在农村的“低碳经济”宣传工作,让村民了解“低碳经济”,同时,政府应明确告诉村民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相信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低碳经济”的建设指日可待。
4.2 完善法制建设,建立监管体系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无论是政府的行为,还是村民的行为,都要由统一的标准去评价,都要有人去监督。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完善制度建设,既要为规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又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高碳行为”严惩不贷,对“低碳”行为进行表彰。同时,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必要时也可以借助舆论媒体的力量同“高碳”势力作斗争。
4.3 增加财政投入,引进“低碳”能源
低碳新农村的建设,不仅需要从农民的日常生活着手,引进大量的低碳能源。同时,还要为农村的企业提供低碳技术,引进大量的技术性人才,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政府应合理支配财政收入,加大对新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财政支出,妥善解决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缺乏对新农村低碳经济建设的限制,全面支持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环,仪坤秀.低碳型新农村建设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59-363.
篇4
摘要介绍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改变施肥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掘新型农业能源等对策,以期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篇5
论文摘要: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要求,股份制作为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阶段的过渡性形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必须首先满足土地产权明晰,以及集体组织内经济与行政职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条件。农村集体产权的明晰在现有制度条件约束下,只能是相对明晰,但这种相对明晰的产权也能满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从承包制向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递进演变中的产权要求。
0 引言
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种形式在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典范之一。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要求土地作为一种市场资源在流动中实现优化配置,要求农业经济以组织化的形态参与市场竞争。虽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形态上具有成为市场化组织的基础,并且也符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一基本制度要求,但以家庭为基础的分散经营体制使集体经济的组织效能难以发挥,因此,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一基本制度前提的情况下,寻求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就变得十分必要。
1 现行土地所有制形式存在的缺陷
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现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应该说,以建立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开端,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创新,对激发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概括起来,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缺陷主要包括:①农村集体中土地产权模糊与委托——关系颠倒导致集体土地产权主体虚置。②农村集体组织中行政与经济复合的职能干扰了土地经营中经济目标的实现。③农村集体组织经济职能弱化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伪经济实体”。
2 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形式分析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的原则包括:
2.1 土地产权明晰原则农村土地产权的残缺是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缺陷,也是导致现行农村土地所有制实现形式一系列缺陷的根源。产权明晰是一切有效率的经济制度确立的基础,而最终所有权的明晰又是有关产权的其它权益明晰的基础。产权作为一组权利束存在分解的可能,因此也存在着依附于各分解权利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可能,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最终需要以产权的最终所有权来约束。因此,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的明晰的关键是土地最终所有权的明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杈明晰的相对性在于集体概念的相对性。集体的存在及属性取决于其成员的组成,当成员发生变化时,会引起整体或局部的集体范围或属性的变化,因此,集体处在一个相对的动态调整过程中,这使集体所有权最终归属的确立出现困难。因为,所谓集体所有权其实来自对其成员所有权的集合,当集体成员发生变化时,集体所有权势必也发生变化,比如对退出集体组织的成员是否允许将其所有权带走,对于新增人口(新生儿、婚嫁等)是否给予所有权,因此,集体所有权也会处在相对的动态调整过程中,而所有权的稳定性又是产权明晰的必要条件,这就使集体所有权的明晰变得复杂和困难。因此,绝对化的所有权归属在集体中是不可能的,在集体中最终所有权的明晰只能是相对的。农村土地最终所有权的相对明晰在于:一方面,集体土地最终所有权属于其成员必须明确,并且不因其成员变化而改变集体所有权这一基本性质,以维持土地所有权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集体土地最终所有权在其成员间的归属是可以调节的,以满足集体成员调整所有权结构的要求。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条件下,土地最终所有权的相对明晰是可以实现的。 转贴于
2.2 市场化原则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实质上是要使公有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各经济主体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而经济活动中的行政干预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违背的。因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建立有效的实现形式时,必须使其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这就首先必须实现现行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和行政职能的分离,改变现行农村集体组织村社合一的状况。另外,强化集体组织的经济职能,克服现行集体组织“伪经济实体”化问题,也是农村集体组织成为经济主体的一项重要内容。
2.3 制度变迁与社会保障系统相互协调的原则制度变迁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有效降低新制度与旧制度冲突引起的内部成本,还取决于有效降低新制度引起的社会成本。周其仁认为中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经验在于:“改革同时兼顾新产权合约及其执行和保障系统之间的互相配合,避免产权创新孤军奋进。”因此,在进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制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满足新制度执行的社会约束条件的可能性,实现新制度与社会保障系统的协调。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系统应有意识地实现支持新制度的自我变革,为新制度的执行创造条件6就现有的社会保障条件来讲,第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变革必须限定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内;第二,农村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在短期内不可替代,新制度设计中必须考虑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三,国家的土地管理政策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新制度的设计及运行应该考虑规避政策风险;第四,目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还不具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完全吸纳能力,新制度设计必须考虑由其引起的非农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接受能力。
2.4 因时因地制宜原则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路径选择,其最终实现股份制目标的过渡阶段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和当地社会保障支持系统的成熟程度,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格局,这就意味着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上不可能采取全国统一的“一刀切”式的举措。衡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其形式上的先链程度,而在于其对当时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程度。应鼓励因时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3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展路径选择
篇6
[关键词]土地现状 土地整治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357-01
前言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毁林建厂,毁耕建路,这使得农村土地进一步缩减。过去由于政府管理力度的有限性,使得农民建房没有合理规划,低层建筑错落无秩序,整体无规则,大量占用土地。然而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如何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状况和基础设施也严重落后于现实要求,在这一社会状态下,土地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一、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1、农村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单一
地方政府无法短时间内筹集资金进行农民保障性的房屋建设和补贴发放,这样就会使得整体程序推行缓慢或停滞。政府不会把全部农村同时改造.而是先从易改造的地方开始试点,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推进。
2、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控制整治成本
随着整治过程的推进,据调查发现很多房屋建筑为近两年新建的房屋,房子结构良好,装修完善,盲目的拆除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且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政府同时应考虑到对这些房子进行保留,如果没有科学的控制必须造成大量房屋的闲置,造成资产的沉淀。
3、科学技术落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
在进行土地整治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我国环保科技实力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如果不采取合理措施的话,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必须紧抓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
4、规划与设计不合理
有些农村整治后出现不合理规划现象,如农民住房距离庄稼地远了、农机没院子放、粮食没地方存;零散的家禽、牲畜养殖也出现困难,这样就不方便农民耕种和生产,这样的规划就没有达到农民的要求,使农民缺少归属感,应根据国内的国情进行整治后的土地规划。
二、农村土地整治措施
1、转变思想
优化土地集约管理根据国家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首先我们要积极响应,转变传统的住房观念,拆除不合理住宅,统一建筑。提高农村居民建筑的容积率,农村土地整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对于建住宅建在交通发达、环境好的居民坚决不当钉子户。其次杜绝政府规划的四周新,中间破的现象,严谨杜绝土地浪费现象。
2、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3、提高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只看重把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管理,看重作为一项财产的产权管理,看重作为一种资产的经济权益的管理,而轻视了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性。要把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到像保护耕地、重视土地资产价值的高度来认识。
4、平衡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都是我国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很难实现平衡发展。前几年四川某县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当地老百姓无耕地可种,后来为了弥补失误,该县又进行垦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耕地与生态的平衡,结果正好相反,仓促的垦荒造成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另外,一些沿海地区的老百姓,为取得占地指标,希望通过滩涂造田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但是滩涂造田不仅仅效益极低,而且还直接导致大量土地的撂荒,反而更加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正确的处理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是我国土地管理改革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三、加强土地整治,循环经济发展
1、需保护好农民的耕地和粮食安全,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农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
2、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注意减少土地整治带来的环境污染。
3、经济来源需多样化,在土地整治时,我们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择第三方监理人员全程监督,确保投标公开化、透明化。在项目实施阶段做好计量工作,做好项目科学性研究,使得资金用在刀刃上。
4、土地所有权调整,根据《土地管理法》在相邻单位之间有飞地、插花地,或权属界线不规则时,为方便当地群众生活、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减少灌溉用水和农机通行引发的纠纷,应进行土地所有权调整。
5、在土地整理后进行土地规划需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循环经济模式的绿色工业园区,对地区进行经济带动。这种绿色工业园区,能合理的利用企业生产后的副产品,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
6、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形态。但是这种经济形势,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的引进和开放新的生产方式,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7、提倡以乡村地理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物象、生产生活形式、乡风民俗等为载体,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组合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未来发展趋势
1、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进程
我国对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有效的通过土地资源的利用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经济条件的不同,所以制定出整治方案也不同。同时提高各地文化素质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整治,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合理提高基础农村设施,建立长期有效的适应当地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保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新农村土地整治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土地整治成功案例中借鉴经验,对于绿化带中乱扔垃圾,填埋绿化带等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业用地要合理规划,建在离村庄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污染的企业要严厉整治,要严格控制工业土地占有量。
结束语: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加大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而缓解土地资源相对于人们用地需求短缺的难题,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目的。我们要不断的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借鉴土地整治成功项目经验,更新模式,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宋建分.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
篇7
xx县位于xx省西部xx区,湘西中部偏东,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总面积1297 平方公里,共辖12个乡镇,总人口13.82万人,妇女占6.9万人,农村人口11.8万人,其中农村妇女5.34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5.2%,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出现“留守妇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县农村“留守妇女”占农村家庭的70%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9月下旬,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默戎镇、古阳镇共5个村的45名“留守妇女”进行抽样调查。
一、基本情况
因为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成为家庭生产中的绝对主力,据调查,85%的男劳力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打工,“留守妇女”平均年龄为42.7岁,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33.6%,平均有1.7个老人需要赡养,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费3000多元,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财产受威胁。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默戎镇、古阳镇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需要承担家里的农业生产,45份调查问卷表明,靠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经济收入的42.5%,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会更大。
二是文化程度低,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调查中,80%的农村留守妇女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现在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劳力外出后,留守妇女节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们难以接受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增加了她们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三是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同时,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长期的两地分居再加上留守妇女没有时间、也舍不得钱去打工地看丈夫,久而久导致情感疏远。丈夫面对城市生活的诱惑、长期性的压抑以及社会监督的弱化,容易使婚外情趁虚而入,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调查中,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发生于该群体的离婚案件通常占到离婚案件的60%到80%。 留守妇女为家庭做出了许多牺牲,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生活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农村
长期以来,我国对教育界的关注相当大,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的下达,教育领域迅速而全面地进步。在教学形式变革的过程中,城市的效用明显比农村来得快、来地稳,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可配置的电子教学仪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内的教育环境优于农村,在现代教学手段的配合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为完善。在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环境相对较差,教学内容的涉及范围相对较广,无法实现最优化的联系性教学,教师习惯于知识的讲解教学,这样的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远远不如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优越,而且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它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并服务于生活,传统的教学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虽然农村小学数学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要改变教育环境也需循序渐进,但是,我们可以优先选择去改变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接受和认可,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可行性。
一、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农村小学的教学环境相对城镇较差,但是,所面对的学生是相同的,他们同样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了解和认识外界事物,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探索心理,采用一定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以问题开头,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数学是一门以探索和分析为核心的教学学科,虽然农村的数学教学课堂面临设施不足的状况,但是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创新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开始前,以提问的方式作为开头,带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然后进行讨论,让他们分别讲述自己的答案,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教师选择的问题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具有较强的衔接性,便于教学的开展,同时这些问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小学阶段的不同年级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将较难的问题在课堂提出,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比如,在学习三年级数学教材“年、月、日”的时候,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份吗?每个月又有几天呢?不仅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迅速激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使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产生较高的教学效果。
2.以生活中的物件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容的认知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数学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在农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加以创新,选取一些适当的生活元素带入数学课堂,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同时有利于他们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数学的实践性。比如,在对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进行教学时,仅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并不能最优化地认识这些图形。很可能产生许多疑惑,在这些时候,教师不妨携带一些明显的数学物件进入课堂,让学生以直观明确地认识图形,无形中解答了许多学生心中的疑问,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的地方。此外,在进行数学加减法计算时,教师可以直接选取周围的一些物件进行教学,如取出粉笔盒内的部分粉笔,留下5根,再放入3根,让学生计算盒子内的剩余粉笔数量。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师生间的关系能够迅速地拉近,学生自身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亲切感,渴望进行探讨和学习,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二、实行全新的教学方式,为数学教学带来活力
在全面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要做地就是全方位地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习惯于对知识点的强调和集中讲解,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的长期存在下,学生很容易失去数学的学习兴趣,降低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式加以创新式地发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崭新的教学活动。
1.以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足够的知识以外,还要求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方式就是探究式教学,通过问题或者某一论点的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对其进行探究和解析,最终得出最切实的答案。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扮演的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因此,要把主动权彻底地交由学生,让他们进行大胆地思考和探索,只有学生在某个点上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教师要以引导的方式,便于他们的学习进程得以有效地展开。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提出这样的论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让大家共同探究,找到其中的中心点,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培育。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分层教学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认识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对数学十分感兴趣,思维活跃,有的则觉得数学解题思路较难,不容易学习,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最有效的成长目标,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农村的小学生比起城镇具有更强的活泼好动心理,教师要对他们合理引导,全面开展分层教学。比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在掌握好九九乘法表的基础上,尝试学习10以上的乘法。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合理掌握背诵九九乘法表即可。
总而言之,农村的教学环境虽然不如城镇,但是面对的学生是一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加以创新,改变传y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罗甸 农村土地承包 改革 发展 现状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22-01
1 罗甸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基本情况
罗甸县地处云贵高原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式下降,海拔在242.0m至1400.6m,境内以山地为主,丘陵、盆地相间分布,国土面积3015.8平方公里,其中卡斯特石漠化山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8%,丘陵占9.7%,盆地占4.5%。农村耕地承包经营面积54.61万亩,其中田18.61万亩,土36.00万亩;承包农户7.5万户,农业人口33.79万人。
2 指导思想
以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明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属,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土地流转市场秩序、开展承包经营权贷款质押和股份合作奠定基础,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提供体制保障。
3 主要方法与措施
3.1 成立机构、宣传发动、调查摸底。一是及时成立机构。成立“罗甸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领导小组”,2014年12月底已完成组建。试点乡相应成立“乡镇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组, 2015年1月初完成。其他乡镇2015年8月成立。二是加强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措施,提高群众对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知晓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为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三是认真开展调查摸底。结合二轮延保档案、公安户籍等基础信息开展摸底调查,掌握承包地块、承包农户等第一手详细资料,为方案制定等后期工作奠定基础。
3.2 制定方案。2015年12月底完成县级工作方案制定。试点乡工作方案于2015年1月初前报县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备案,内容可参照县级工作方案和结合各乡镇实际,包括村确权工作组组建情况及工作成员名单等。其他乡镇该项工作于2015年8月完成。
3.3 开展全县航空摄影、像控测量、空三加密等,制作正摄影像图(由具备资质的测绘公司承担)。采集地物要素,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工作底图。
3.4 召开全县动员培训会。2014年12月底组织召开“罗甸县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动员培训会”,参加人员包括了县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县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等约50余人;全县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共27人;10个试点村主要村干部10人;全县动员培训会规模100人。各乡镇动员培训会根据各自情况自行组织召开。
3.5 试点阶段。2014年12月,正式启动试点乡确权登记颁证。主要任务包括了:现场调查确界、调绘上图、形成图斑、张榜公示、建立登记薄、登记发证、整理归档。认真解决试点中的矛盾纠纷,总结试点经验,统一标准,统一认识,统一工作方法,为全面推开打下坚实基础。
3.6 逐步推进全县确权登记颁证。 2015年至2016年完成90个村,2016年至2017年完成82个村。
4 存在问题
4.1 测绘技术人员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我县的地理条件限制,土地分散、村组较偏僻,因此所需投入的测绘技术人员数量要求大,但测绘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各乡镇的常驻人员太少,影响了整体工作进度。
4.2 干部群众知晓率、支持率不高。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对土地确权工作的相关政策、知识学习不深入,理解不透彻,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不到位,群众对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的知晓率低,不积极参与和支持确权工作。
4.3 外业调查制约因素较多。一是二轮延包工作不完善,遗留问题多。如茂井镇五家坟村,由于农户开荒地比较多,农户几年开一次荒地,时间长了自己家的承包地也不知道在什么位置,甚至有部分农户都没有承包地,农户不愿意进行指界确权。二是外出务工农户较多,被委托人对委托人的承包土地情况掌握不够全面,指界存在一定困难。三是在外业调查过程中遇到承包面积与实测面积相差过大的情况。茂井镇五家坟村1户农户承包证上登记承包面积1亩,按照登记的四至界限实际调绘面积预计将达到100亩左右,勾绘出来的面积远远大于土地承包证上登记的面积。四是出现部分农户无理取闹的情况,在茂井镇五家坟村,部分农户要求调查勾绘开荒地、自留地,外调技术人员不予支持,农户就不配合参与指界,甚至有言行过激的趋势。五是在龙坪镇八总村出现原承包户的承包土地丢荒,其它农户耕种已经多年,现在的种植农户要以其已经种植多年为由占为己有,要求给予确权。
5 建议
5.1 加大筹措专项经费。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专项资金,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开展。
5.2 加强督促指导。吸取试点乡经验,按照先易后难,兼顾重点的方法,力争今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县确权登记工作任务。一是督促正在外业调查的乡镇,要保质保量完成外业调查工作。二是督促未进行外业调查的乡镇,抓紧把基础资料收齐。三是督促乡镇进一步做好各村寨的土地确权宣传动员工作,提高群众知晓率,积极争取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四是督促乡镇进一步强化纠纷调解处理力度,将纠纷消化在村、在组、在萌芽状态,确保确权工作顺利推进。五是对已经全面完成外业调查的村,要求立即安排进行内业矢量化处理,并将公示成果向群众公示确认。六是督促收集相关确权工作基础资料。七是督促其加强与乡镇的协调配合,对在外业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将情况梳理反馈给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将问题消化解决。
篇10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区域发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一些地理位置较好的地区中,其城镇人口的比重以及经济发展的提升更加明显,相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比较落后。要想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教育无疑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有力武器,教育水平的提升必然能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增长,但其发展也受到资金方面的制约。因此,研究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系,能为职业教育在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
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城镇化发展应为互动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出拉动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职业教育更是为解决当地就业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水平,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水平,解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
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一个地区城镇化的人口、经济等因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也不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对城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为城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为了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会为当地的就业发展提供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人才,保证城镇化的长远发展。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农村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为当地居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的传统模式,以此来提升当地的劳动生产率,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二、重庆黔江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现状研究
1.重庆黔江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重庆市黔江区位于重庆市渝东南部,处于武陵山区的腹地,长期以来有着“豫鄂咽喉”的美誉。黔江区作为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获得过“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区”、“最具风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截止到2012年,黔江区户籍人口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5.9万人,城镇化率比较低。与此同时,在2012年,全地区的生产总值为147.95亿元,其中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54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6450元,贫富差距明显,体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截止到去年,黔江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为72585万元,在其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30901万元,科学技术支出354万元,文化体育支出200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028万元。和往年相比,黔江地区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有所增加,也使得教育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但是通过调查分析黔江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中发现,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是其农村地区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一万余人,学校共开设了关于电子信息、机械加工制造、酒店管理等十几个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对于一个有着40余万人口的地区来说,目前黔江的职业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并且存在着类似职业教育资源匮乏、职业教育水平较低以及学校的硬件不够完善等问题。职业教育水平不高。
2.重庆黔江城镇化发展现状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也较低。在成为重庆的直辖区之后,其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对比于其他发达地区来说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大体上来看,黔江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黔江区是一个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较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0年,黔江的城镇化率仅为19.8%,同期的重庆市平均城镇化率为42.0%;到了2012年,黔江的城镇化率为39.1%,而重庆市平均城镇化率已达到55.0%,由此可以看出黔江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速度缓慢。
另一方面,黔江地区的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为了更加直观看出黔江和重庆市的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率的统计数据,本文提供了相关表格,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黔江和重庆市的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率的统计
注:资料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通过上表当中的数据能够看出,黔江地区的常住人口在2005年,由于三峡移民的影响,人口数量降低,而自2006年以后,重庆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开始逐渐增加,但黔江却仍然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是由于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中培养了一部分学生参加就业,但这些学生在毕业后返乡人数却较少。
3.黔江农村地区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要想让农村职业教育和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态势,以此让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中准确定位,就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条件:首先,职业教育和城镇化在发展目标方面就要形成一个共识,建立相似的发展观念;其次,二者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最后,农村职业教育和城镇化发展需要进行资源交换。但就目前的二者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黔江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对其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推动黔江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县域经济的聚集作用、城乡统筹建设的牵引作用等,而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大,职业教育水平滞后,在居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黔江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不明显,虽然在近几年中,黔江的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但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的作用[3]。在所有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素来说,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出,而需要城镇化发展所带动的职业教育仍然是农村地区教育中的薄弱部分。
三、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中的定位与功能
1.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体
从定义上来看,职业教育就是要在日常的培训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为推动地区就业发挥出自身的作用。由此看来,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体,也体现出了一种社会需求。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学历和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对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4]。要想让职业教育在农村向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发挥功能,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技术水平放在办学的首位,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
2.立足农村发展现状,适应农业生产需求
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城镇化要想得到广泛发展,就要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因此在重庆市黔江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要从当地的发展现状出发,和当地的经济社会紧密相连,促进黔江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稳步提升[5]。而在其职业教育的定位中,应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增长方式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变为依靠资本、技术以及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有数量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发展,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也应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让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紧密相连,不断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