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业务素质。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应该掌握现代会计的基本理论,具备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独立开展全盘账务核算、能够做好财务管理、核算及分析,而且还要能够胜任财会部门各种岗位的工作。
2.能力素质。会计人员不但能够运用会计专业知识来分析确认相关单位的各类经济活动,而且还能够具备较好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和部门内的其他同事通力合作,而且还为所在单位其他部门的相关人员提供财务分析服务,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此外还要能够和银行、税务局、股东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3.道德品质。道德品质和会计专业学生的个人修养有密切关系。从会计专业的特定地位分析,非常强调他们的诚实和正直。这些因素会对会计人员产生极大约束,使得他们不能隐瞒所有事实,也不能从事任何欺骗性活动。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计专业的学生承担着建设未来会计行业的重任,也是未来时期贯彻执行会计法规的群体,他们必须德才兼备,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承担此重任。要从战略高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需求。
2.具备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会计专业毕业生成为了会计师队伍中最重要的来源,因此要大力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职业道德的规定和要求变成会计人员内在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著名会计师杨纪琬认为做人是做会计的根本。因此,要大力强化诚信为本的人格教育,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具备科学合理的职业道德观念。
3.强化会计学生毕业后的自我保护。从当前来看,不少企业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着肆意造假的现象,牵涉到相关的经济案件,使得会计变成了高风险职业。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讲,只有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保证今后的会计队伍很好地熟练掌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切实开展自我监督和自律,从而更好地在工作中做到自我保护。
4.促进会计队伍健康发展。会计职业将会对经济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专业会计教学体系中去。向学生传授会计的职业责任感,培养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正确的方法以及积极的态度。
三、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策略
1.转变会计专业的办学思想。从高职会计专业来看,它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目标都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更新办学思想,不仅要讲授职业技能,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导向,切实将技能教育当成专业基石,更要注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教育理念,这是培育所有会计专业学生最基本也是最高的道德教育目标。
2.强化经济伦理学知识的掌握。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从某种意义来讲,遵守经济伦理学原则需要参与各种交易活动的双方切实遵循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要能够提供真实、公允、可靠的会计信息,双方严格地执行合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过程中的经济风险。
3.创新教学手段。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和相关媒体、网络等多种类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这样才能使广大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判断虚假会计信息,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
4.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为了更好地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要切实借助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全方位地渗透并加大会计道德的警示教育程度,使职业道德警示教育的相关内容占据一定的比例。还可以大量运用公安机关在破获经济犯罪案件中所发现的新鲜案例,将涉及到会计类经济犯罪的、连带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的相关事例以及案件编写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警示》教材,从而表现出道德及法律的巨大作用,使广大高职会计学生能够尽可能地珍惜自身的道德资本,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5.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比例。适度增加具备会计工作经验的教师比重,或者设置相当数量的顶岗教师,让他们在企业财会部门中工作一段时间,从而以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积累现身说法,这样使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借助校企互动能够很好地提升原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他们在会计教学方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
篇2
关键词:财务会计;行为规范;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职业道德
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推行,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行为规范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就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职业道德等规范的完善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基本准则》的重构问题
1993年7月会计基本准则替代统一会计制度,顺利实施了十多年。论文百事通客观地说,会计基本准则功不可没,成绩突出。但是,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①缺乏理论深度。作为会计基本准则,必须对其所包含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行深入的分析。但会计基本准则只是将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抽象的表述,未作深透的原理性论证,因此,理论的有效程度和可信程度都不够。②适用范围有限。会计基本准则虽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但在实际运用中越来越缺乏适应性,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感到无所适从。③基本内容有待完善。例如,会计目标的规定空泛、抽象,缺少可操作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缺乏明确的层次结构,各种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释义不尽合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不尽科学,没有完全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等等。
面对问题,可能的设想有三:一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进行适当修改,并将之等同于国外的概念框架。二是在对会计基本准则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会计准则概念结构,形成会计准则概念结构———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具体准则的体系。三是取消现存的会计基本准则,重新制定和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并且不再赋予其基本会计准则的身份。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值得采纳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概念结构》是一套把目标和有关概念联结起来而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消除基本会计准则理论深度不够的弊端,充分体现概念结构的理论性。
2、运用《概念结构》,可以避免所谓基本会计准则适用性问题的争论,将其作为评估、理解和发展具体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充分体现概念结构的发展性。
3、运用《概念结构》,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编制者对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与局限性方面提供基础,以便在一个有效结构的准则体系下促进决策行为和经济发展,充分体现概念结构的教育性。
二、《企业财务通则》的弃留问题
弃和留,是探讨《企业财务通则》出路的两大主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1、《企业财务通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颁行,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一个特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的“财政———财务———会计”的单向制约关系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客观地说,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大的经济背景下,就经济利益而言,中西方的企业不应该有根本的区别,“单向制约关系”实际上很难再有生存的空间和进一步延续的可能。
2、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理财自,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重要条件,包括筹资自、投资自和税后利润分配自。很显然,《企业财务通则》已经将企业行为政府化,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政府的功能,剥夺了企业应有的权力。
3、就《企业财务通则》的内容看,撇开与其他经济法规的矛盾不说,单就与其他经济法规的重复问题而言,也足以说明其多余。《企业财务通则》中除去“总则和附录”没有实质性内容外,其他部分都可以归入到相关的法规中,其中:“资金筹集、利润分配、企业清算”可以归入《公司法》中:“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外投资、营业收入和利润、外币业务”可以归入《企业会计准则》中:“成本和费用”属于企业的商业机密,其开支范围本属于税法调整的内容,政府无需特别规定,而且就现有内容看,也与《企业会计准则》重复:“财务报告和财务评价”作为企业(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归入《公司法》中也未尝不可。
既然理论上没有存在的基础,实践中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明智的办法应是废弃。
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了我国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六条职业道德,可以说内容比较实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体系不完整,规定过于抽象,操作性较差;②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约束力不够;③职业道德缺乏应有的评价手段,无法形成社会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重视。
笔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应主要做到:
1、体系完善。初步设想,中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应该是:①会计职业道德概念,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以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②行为守则,这是强制性的道德标准,可以充分借鉴世界会计的优秀成果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予以制定。③行为守则说明,为明确行为守则的范围和实施提供指南,以提高其现实操作性。2、环境协调。中国会计职业道德在管制上应实现行业自律与政府行为的统一、协调。在政府管制上必须在坚持行业自律原则的前提下明确管制的范围与形式,重点应放在通过《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对各种非规范的、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职业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评价方式。可以确立自我评价、本单位内部评价、用户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方法。对评价的结果应该使用奖惩手段、示范道德榜样、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督导之下。
四、会计规范的实现
会计主体、会计行为和会计规范是会计行为过程的三大要素,会计规范的实现,除了规范本身的完善之外,重要的是会计主体行为的优化和会计行为的控制问题。
(一)会计行为主体的全程优化
会计行为主体的全程优化,就是通过会计个体进行优化组配,以实现群体行为的整合效应,提高工作效率,为会计规范的实现创造重要的“主体”保证和环境。
1、会计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规范实现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法律、道德、准则等规范设定的模式直接通过个体行为转化为现实,形成现实会计实践中的互补和补足关系。第二,规范的实现必须由个体行为来监督和保证。因此:(1)要分析各类利益矛盾,实现国家、其他相关利益集团以及企业利益的最佳组合。(2)要在法律中具体确认和保护个体的利益。(3)严格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2、会计群体行为。为了实现会计群体行为对会计规范的作用,主要应做到:(1)根据利益最大化、群体稳定与合理行为持久性,以及激发成员工作热情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群体共同需要和利益分享,增强群体内聚力。(2)协调诸群体之间的关系,消除群体行为的任意性,实现群体整体行为的合理性。(3)强化“以人为本”的行为观,使人们的努力及其有效成果,与其物质利益紧密相关。
3、会计领导行为。在很大的意义上说,目前存在的会计规范得不到遵循、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与领导行为不当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应当通过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等手段为会计行为主体的全程优化提供保障。
(二)营造优化会计行为规范实现的产权环境
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进行会计管理活动的先决条件的基础。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会计规范的运行就会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行为规范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的条件:(1)作为所有者,必须是资产增值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目标是单一化的,即只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2)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作为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只要经营者能够实现资产的增值,所有者就没有权力和理由任意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行为规范的界定功能,是会计行为规范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强化对会计行为规范遵循性的监督力度
笔者认为,保证会计行为规范遵循性的监督体系应由以下三个子系统组成。
1、政府监督系统。国家审计监督系统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强制性的高层监督机构,主要针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包括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审计,国有资产增值与保值的监督,以及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延伸审计等。
篇3
一、根据培养目标,优化教材内容,变教材优势为教学优势
为此,在《基础》课教学中,我们结合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实际,重新整合和精练了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突出与高职高专教育联系紧密的内容。在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时,主要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思想方法和重大事件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模块一:绪论篇、模块二:大学篇、模块三:理想信念篇、模块四:爱国篇、模块五:人生篇、模块六:人际交往篇、模块七:友情爱情篇、模块八:道德篇、模块九:诚信篇、模块十:护士篇、模块十一:法制篇。根据每一模块的主题,将教材中相关联的内容整合到一起,既保证了教学不脱离原有教材的基本体系,又能突出重点,贴近学生实际,提高实效性。如在模块七:友情爱情篇中,把“树立正确恋爱观”、“家庭美德”与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方面的法律“婚姻法”、“继承法”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在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结合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品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模块八:道德篇中把“社会公德”与调整公共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法”、“集合游行示威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内容整合在一起讲授,使学生明白遵守社会公德与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既是道德的要求,又是法律的规范;把“职业道德”与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劳动法”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职业道德与劳动及劳动法律关系的认识,等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还应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结合。如我校特色专业是护理,护士的职业道德是每个护士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是搞好医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增设了模块十:护士篇,用了大量篇幅和时间介绍护理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并结合临床上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整合教学内容要体现“精”。“精”就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和重组,筛选提炼出那些高职高专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需要提高和端正的重大认识问题和特别关注的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重点讲“人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而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中的“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部分则略讲等等。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每一章的重点,在重点问题上投入足够的力量,深刻挖掘,形成揭示理论问题的比较深入的新思路。至于那些非重点的问题,就应该恰如其分,点到为止,迅速跨越,不能过多地流连。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简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整合教学内容时还要体现“新”。“新”就是联系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讲授。加强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开展热点、难点问题教学研究,是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基础》课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学实践中的重点、理论难点和思想疑点等问题,要根据形势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时刻关注和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也可以借助申报各级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以及相关重大理论研究项目进行研究,尽可能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议,特别是全国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会议,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通过要研究和交流,把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搞清楚、搞明白。只有教师把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搞明白了,才能给学生讲深讲透,使学生清楚明白,进而接受和内化,从而提高《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应体现在将所学理论知识最终内化为学生素质并养成习惯。根据心理学理论:有体验———有触动———有改变。因此,高职高专学校思想政治课应注重采用学生普遍欢迎的现代科技含量高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这个方面,目前具有越来越好的条件。教育部制作的“精彩一门课”教学片,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教学PPT材料,与教学相关的图片资料,都为丰富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这个方面,任课教师的思路可以更宽一些。一些录像片、视频资料,都可以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例如,我们在学习了《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内容后,组织学生收看了《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录像;在学习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一节后,组织学生收看了《法律讲堂———青涩的初恋》录像;在讲解学习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知识后,为学生播放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解读》录像。这些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度的震撼,起到了良好的教学和教育作用。另外,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实行每个模块运用一个典型案例,开展一次课堂讨论,每节课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每学期全校开展一次专题演讲比赛的教学等等都是比较好的教学形式。总之,紧密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基础》课重要性的必要要求。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诚信品质优秀、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强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本文作者:张革秋任超工作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会计证 通过率 提升
一、中职学校会计教育与会计证考试的结合
中职会计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功能,包括信息的建立、发展及传递,其目的是辅助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应具备日后可以继续学习的知识与才能。更重要的是,会计课程不应只是财务会计或管理成本会计的一个浓缩或简化,而必须同时强调会计信息的用途及来源,即与决策的相关性及如何准备分录、报表等。就会计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其必须具备如下能力要素:技巧、知识及认同该专业。具备上述能力要素的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证书,从而从事会计工作。
总的来说,根据中职教育培养专业化实践操作人才的要求,其会计课程的教育必须与会计证考试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为学生带来就业保障的同时,也能够极大提升会计证考试的通过率。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在日常教学当中,结合会计证考试的要求,综合做好如下工作。
二、将会计证考试内容融入中职会计课程设置
首先是从教学大纲设置方面,应该做好如下工作:充分利用知名出版社的考证类教材,依据教材不同单元,循序渐进的教学;利用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基本法则、分录及日记簿等会计知识,指导学生完成编表等方面的操作,以求对教材内容有效的了解;指导学生熟悉较高层次的会计学的教材,并有效应用于财务报表中;针对会计证考试命题方向,加强练习会计逻辑概念的推导。
其次是适时加入课外会计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加深、加广学习内容,以达到多元学习的功效。学校会计课程教师辅导学生参加会计证考试,除课堂的加强外,也可再加以其他的方法,
最后,提升会计课程教育与培训的工作内涵。第一是开设会计证考试加强班及基础班,并提供适性学习课程,利用学校社团活动及课外时间开设会计证考试强化班,提供对会计有浓厚兴趣及潜力较好的学生,实施实践只是学习、操作等,并开办基础班,为会计基础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补习。第二是充实会计教学环境设备,包括着充实教学设备,建置会计工作化环境,提升会计教学成效。第三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以增加学生学习及练习的机会,提升会计证考试通过率。
三、创新会计课程教育方法以适应会计证考试要求
就教学方法的创新而言,需要综合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首先,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编表实作练习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各项练习活动采用个别练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辅导学生学习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其次,教师灵活运用网络相关媒体,以提高学生的会计学习兴趣与效果。第三,通过了解会计相关的法律,培养守法的观念,涵养诚信的职业道德。最后,通过实际操作编表,了解各项凭证、账簿应参照实务上的通用格式。
就教学考察方法的创新而言,需要综合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第一,教学考察应采用多元化的考察模式,包括总结式及形成式考察,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及个别进步情形。第二,成绩考察包括正式测验、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状况、学习态度及进步情形等项目。第三,配合授课进度,进行会计知识的单元考察及综合考察,以便及时了解教学绩效,并督促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第四,利用档案考察的方式,将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表现详加记录,并将相关账簿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考察的参考。最后,鼓励学生参加会计资格的技术认定考试。事实上,会计资格考试是一种能力的检查,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且会计证考试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比较实际的成就感,不会像是在一般的考试一样只有分数而己,因为证件是有实物的意义存在。
四、会计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强化
就会计课程教学的系统化而言,如下工作必须进行统筹整合,以达到应有的目的。第一,安排针对会计证考试科目的课程,以便能够有较多完整的时间来辅导学生参加考试。第二,扩大举办会计证的模拟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考试信心。此外,在学科上也应比照会计证考试时的模式,使用电脑检测方式。第三,课程的编排可以更明确,让学生明确地在中职入学期间就有参加会计证考试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带动会计证考试的风气。第四,会计证考试奖励措施进行有效制定与实施,对于辅导的老师,学校也应设立奖励措施,鼓励老师对会计证考试的重视性。第五,加强班级辅导员对会计证考试的重视性,因为会计证考试是密集且繁重的工作,如果没有辅导员的配合与推动,只有会计科目的教师辅导,不会具有很高的成效。第六,真实面对本校招生的学生程度,如果高分群的学生较多,则学生的会计证考试成绩会比较高。最后,学生应全程参加教师辅导的课程,并配合进度自行完成应有的试题练习。
就会计职业道德而言,其是会计资格考试的核心课程,而职业道德也是维系会计活动存在的基石。让中职学生了解会计实务中对伦理道德的考虑是会计职业必须具备的,所以在中职会计教育中应增加专业伦理道德和培养出职业道德的核心课程,是让专业人员担负社会道德责任的第一步,也是培育学生一个更完整的全人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炳华.谈中职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篇5
[论文摘要]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是由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工作关系着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这也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有其特殊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因此,师德教育在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与培养中,具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教师工作具有特殊眭,主要表现在其工作对象不同于其他职业。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的工作思想、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将对学生产生直接和久远的影响。由于它的特殊性,也就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应具备娴熟的教育教学艺术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应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素质的培养与培训,而这种培养与培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职后教育,本文就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的师德培养,谈一点认识。
一、师德是教师职业的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其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即职业道德。它是处理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基本规则。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关系的规则,表现为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在其劳动中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品行,将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他还指出,“教师的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但教师在塑造学生灵魂的劳动过程中,不像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用劳动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才能、智慧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正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这一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也认为:“教师应该在自己身上体现人类的理想。”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修养外,这种力量还来源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即教师的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深层次的、隐藏于其知识之后的一种隐形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得以发挥,从教师的内心中产生作用和影响后,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而且更主要的将会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意义和价值,已超出了学校范围的空间和学生在校的时间,它具有跨时空的影响力,因此,师德是教师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担负的使命,与教师职业文化根本目的和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师德又是在教师职业文化的系统运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并且始终作为教师职业文化系统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发挥其全部功能的,所以,师德本质的实现是通过师德价值来显现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关系所确定的师德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与崇高性,同时它也是教师职业群体和个体的自我确认的价值内容和道德本质的实现。它既是师德信念自我承诺外化和内化的双向运动的具体表现,也是师德可能性转变为师德现实性的具体过程。
因此,师德是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或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倾向和道德行为特征的总和,是主体在师德关系中自我表现的道德状态,是师德价值的个体实现。它一方面体现了个体师德价值的实现状况,另一方面则体现师德价值的总体水平,这也就显现出了师德在职业活动和职业培养过程中的个体与类的关系。个体与类的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性质,就会显现怎样的师德人格。同时师德人格又是个体对于类和自我本质的理解与意向的结果。个体在什么意义和层次上认同了类的本质和自我本质,他就会在什么意义或层次上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师德人格价值。师德人格在这里的作用,就是能使个体在同类的交往中处于某种有效的关系状态,所以,师德人格的自觉化、个性化和理想化,是师德人格价值实现程度的具体标志。因而,师德人格的真正形式,就在于师德主体能意识到自己是道德实现的目的,并在具体的师德行为中,达到自我决断、自我负责、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
二、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要求
高等学校体现出的大学生文化个性和文化行为的不同,表现为一所高等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意识、文化精神以及具有自身个性的文化性格,对大学生的共同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文化精神的培育和具有自身职业前景的道德文化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文化现象也同样存在于高等师范院校。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特定的职业文化发展与积淀,所形成的师德文化意识、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师德形成、发展和完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其学生进行文化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师德的教育与培养是其人才培养重要而不可缺少的方面。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性格,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文化性格。它对师范生的师德要素的形成,师德结构的完善具有相当的融合力。师范生的师德人格与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是基本相一致的。它的要素和结构体系与学校文化性格的要素与结构有着明显的相承性。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高等师范院校文化性格如何,将直接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师德及师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师德结构体系的完善。
当大学生步入师范院校学习,即成为教师职业队伍的后备成员。但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性质、意义、地位、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偏向性和对职业选择的非自愿性,因此,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师培养教育过程中,必须改变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认识的偏向性,使学生的职业选择非自愿性转向职业选择的自愿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接受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逐步树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形成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并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在他们步人教师行列后,再通过职业活动中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职业道德习惯。
师范生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师范生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的增长是同步的。其师德的形成、完善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即他律的师德、自律的师德、自由的师德。当然最终达到自由的师德,除了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师范生自我的锻炼、修养外,在他们走上教师职业工作岗位后,仍需进一步地加以完善。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接受教师职业化的训练过程,这种职业化的训练,除了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外,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师德实践训练,提高师德水平,同样也是师范大学生职业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教育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认识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把师德规范和要求与培养自身良好道德习惯有机结合起来,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
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过程,一般由教育者、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三方面组成。师德的教育过程必须符合师范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合其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使师德教育取得更有效的结果。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一般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提高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道德观念所支配,对大学生的师德教育,首先应从提高师德认识人手,明白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明白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师德要求;明白师德在完成培养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包括掌握师德规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坚定师德信念。
第二,陶冶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在提高师德认识的基础上,应注意师范生师德情感的建立。因为没有师德情感,也就没有实践师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行为。师德情感比师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积极健康的师德情感在教育和培养人才的职业活动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意志的锻炼。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能否克服困难、突破障碍主要取决于人的意志。师德意志就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并作出正确行为抉择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对从事艰苦的教师职业者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注重师范生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师德认识、陶冶师德情感、锻炼师德意志最终都要归于师范生良好师德习惯的养成。通过师德教育,使师范生把师德意志自觉转化为育人的师德行为,这是形成师德品质的关键。
三、教师教育中师德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师教育中的师德教育与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师所具有的自身职业特征的敬业精神、仁爱精神、进取精神、自律精神作为具有教师职业特定内涵的道德价值,体现出了教师职业文化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这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性格,在教师教育体系共同文化道德意识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师德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形成其职业道德习惯,有赖于教师教育体系中职业道德文化对教师师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的评价。因此,在教师教育体系的师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师德教育,应注意将理想教育和师德教育紧密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师德教育的方向性和可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与师德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整个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连续教育和阶段教育相结合。师德教育在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教育行为。应贯穿于师范生的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后续培训的全过程。把师德教育、培训与教师后续培养的知识更新、新能力培训、职业技能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在不同时期教师的思想变化。要突出重点,强化过程,注重效果,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师教育和师德的新要求。
篇6
关键词:案例;会计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90-01
会计是一个商业语言,会计一词由来已久,在经经济贸易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对于会计人员个人的技能修养和知识能力要求非常苛刻,而作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主要途径的,会计专业课程授课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要求比较高的一门专业,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性也比较高,学生难以消化,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因此更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难有所成。在此,通过将案例教学引进会计专业课程,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案例教学概念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其加以分析、比较、说明,举一反三,让学生明白期中知道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的职业教育理念。伴随着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计专业教学从原来的教师单向理论传授为主,逐步转向以学生主动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也是一个职业化程度很高的专业。它不同于其他专业,它有着严格的制度约束。它必须在国家的财经法规内,按照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来对企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核算监督和分析,为各部门的决策者、投资者提供及时可信的会计信息。会计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最初接触会计时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时很难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运用适当的实际案例对学生理解会计理论和会计概念有很大的帮助。案例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方法的自觉性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它的教学重点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侧重于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的转化及运用能力,还考查实际操作的准确性和快捷性。
二、案例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
会计专业运用会计案例教学法,组织会计教学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目的出发,率先推出了会计案例教学法,实验已经证明,会计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案例教学经过多年的运用,已在国外教学实践中受到了众多学生和老师的好评,且日趋成熟。因此把案例教学引入国内教学中,是在于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和体现,尤其对于会计专业本身,其具有制度性强,跨学科交叉,内容抽象的特征。
1.实务案例具有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的功能。案例是根据企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由老师和学生按会计理论的要求精心收集整理出来的,不同性质的单位业务性质不同,核算方法不同,核算程序也不同。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的情况,获取课本上无法得到的一些知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不知道在实际中该怎样处理。我通过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在一个逼真的具体情景中进行操作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2.案例教学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我们在收集和选择案例的过程中要考虑会计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水平,使案例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如我们要学生掌握购买业务的核算,那么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购买过程中所需的凭据,如发票、支票、票据流程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及会计数据的产生过程有个清醒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3.案例的高度拟真性十分接近企业的真实情况,便于学生克服对实际工作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在学校里面就能对整个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有个全面的了解,减少学生走出校门融入实际工作的时间,加速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
三、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教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为目标。因此,其专业课程的教学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坚持三特性。三特性是指案例的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基本性是强调教学内容应选最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性是指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水平,使案例与学生过去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范例性是指用于讲解的案例是能起到范例作用,能推而广之的。
2.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多分析。分析法是经济学科中运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法,要加强会计原理的分析,会计数据的分析,会计职业道德的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可以挖掘案例的内涵,将专业知识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讲解,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加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提高学生抗腐蚀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方面的统一。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方面的统一是指教学与教育的统一,收集案例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探究发现与提高能力的统一,掌握知识与解决问题的统一。案例教学渗透思想教育是非常适宜的。注重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不但能增加教学的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一些“元”问题也还存在分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比如何为新闻伦理,这是新闻伦理学体系建设中最基本的问题。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闻伦理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新闻职业伦理的简称;另一种观点认为新闻伦理包括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内容,着眼于道德现象;还有观点认为,新闻伦理应是宏观层面(整个新闻领域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中观层面(具体的新闻媒体机构所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微观层面(新闻工作者对本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履行情况)三个层面的综合。学界目前对新闻伦理的定义和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对于一个学科来说,争鸣固然重要,但是理性的、有根据的思考之后的共识也必不可少,特别是一个学科的关键概念。只有弄清楚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决了基本理论层面的问题,学科建设才有可能推进。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在反思、讨论中不断推进、完善和超越。我国伦理学者万俊人说,“伦理学不能只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次上,而要为道德经验和道德规范提供更深刻的基本理论说明。”③应用伦理学更是如此。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伦理学不在于呼吁,而在于论证。”④新闻伦理的本质是什么、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伦理规则,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如何等,不是在新闻活动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理论程序,通过长期的总结和理论化的过程,在学术研究中达到学界的广泛共识的结果。那么如何有效改变目前的现状,促进新闻伦理理论的研究呢?这就需要把理论提升当作新闻伦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以优先的方式推进新闻伦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具体来讲,首先应该从理论伦理学中吸取营养,找到强大的理论根基,全面深刻地反思新闻伦理学学科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另外也需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方面吸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兼收并蓄,以开放的态度提升新闻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其次,在一般伦理的背景下研究新闻伦理的个性,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方式,借助学科研究方法论来思考、讨论、论证新闻伦理学前面讲到的基本问题,确定自己的学科定位,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统,研究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再次,工作上要在新闻伦理研究队伍中集中力量攻关,讨论一些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举行大的以理论为目标的学术研讨会,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一些理论性强的重大课题,出版一批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专著。只要学界普遍重视,研究者动员起来,经过数年的努力,就能从理论上增强新闻伦理理论的深度,向着建立新闻伦理体系的目标迈进,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二、从规范伦理学视角来看:新闻伦理规范之本在于理论
规范伦理,狭义上说,指道德体系中涉及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伦理,旨在为人们的道德生活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广义上说,规范伦理因人们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理解而有所不同,一般凡是运用理论研究,论证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提出人们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伦理,都属于规范伦理。广义的规范伦理包含或部分包含了理论伦理的内容。目前,我国对新闻伦理规范研究较多。就专著和教材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军的《新闻工作者与法律》,王天定的《新闻道德与规范》,黄瑚编的《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等,这些专著涉及到的新闻职业伦理的规范比较系统。同时,一批学术论文对新闻伦理规范的探讨也比较多,特别是从新闻伦理规范的角度来评价和解读新闻实践,成果比较突出。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应当说这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但是,仅仅就规范研究规范是不够的。比如目前学界往往是将自律和他律作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来看待,研究多是在自律和他律的阐释框架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多是用现有的新闻道德规范去评价相关实践。那么,为什么应用自律、他律的框架而不用别的框架,自律、他律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发挥效用的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条件、记者素养、媒介场域、制度基础等是否具备,以及各因素之间如何互相影响,还有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中为何自律、他律常常失效等等。这些问题必须用理论的思维去研究,不能仅满足于制度的制定与解释。新闻伦理规范是指导新闻伦理行为的准则,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但是,伦理学理论才是新闻伦理规范制定、研究和评价的前提。只有理论的提升才能为新闻伦理规范研究找到合法性空间,进而增强其有效性。比如说新闻伦理规范的制定需要遵循一系列社会普遍伦理的基本原则。显而易见,只有在关于道德价值的判断是真理的条件下,所制定的道德规范才能够与道德价值相符,从而能够成为优良的道德规范;相反,如果关于道德价值的判断失误,甚至出现了谬误,那么,在其指导下所制定的道德规范,则不一定能起到抑恶扬善的引导作用,甚至会纵容不道德的行为。那么,这种新闻道德规范就是恶劣的道德规范。⑤新闻伦理规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的规范,属于实践规范。“合理的实践规范既是‘是’与‘应该’的统一体,又架设了一条由‘是’转变为‘应该’的‘桥梁’。同时,合理的实践规范架设的‘桥梁’为实现实践主体的价值追求、社会需要提供了观念保障。”⑥如何判断规范与价值相符与否,如何使规范有效而不失范呢?“人在社会中为什么愿意交出一定的自由,接受、遵守某种规范和约束,或放弃某种规范、另外选择其他规范,这是需要论证、需要充足理由的。这种关于规范之前提、基础的探讨,关于规范确立的原则、方法、程序的探讨,是伦理学‘讲道德’‘有道德’的核心”。⑦新闻伦理学研究不只是单纯地将各种规则和价值标准简单地应用与推广,而是一种再研究、再创造、再构建,将新闻伦理理论具体化的过程。任何一种伦理规则的生成、生效、失效都有其社会历史上的根据。伦理学的分析工作即理论的反思和观照,在于发现一种伦理规则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研究一种伦理规则能够有效的客体性条件和主体性条件。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理论提升才能使规范本身具有合理性,以增强新闻伦理规范约束力的有效性。
三、从实践伦理学视角来看:新闻伦理实践提升依靠理论
实践伦理,实质是指规范伦理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理论伦理经过规范伦理向现实的道德生活的转化,同时也是检验理论伦理和规范伦理是否真切实用的标准和尺度,是形成和产生新的理论伦理和规范伦理的伦理场所和领地。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中,新闻职业道德中的问题较多,所以新闻伦理实践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学界的研究中,论文很多,著作也不少。但是从问题方面来说,相当多的新闻伦理实践研究往往就事论事、缺乏深度,没有从理论上深刻分析。比如“就当下的新闻道德研究来看,更多的是对有关新闻事件中道德问题的个案分析,而这些个案研究,大多是用现有的道德规范说明有关新闻行为的道德与否。”⑧这样就会造成道德判断没有合理性的理论支持,对案例的解析也缺乏理论的深度和依据。再如研究新闻伦理失范的归因和对策的文章较多,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普遍停留在新闻伦理表征研究,而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⑨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研究新闻伦理实践中的问题,让理论建设来指导学科实践。新闻伦理理论不仅是新闻伦理实践价值的提炼,更重要的是它指导着新闻伦理实践,能为新闻伦理实践提供合理性的根据,也会使新闻伦理实践的研究不流于表层。正因为这样,更要求新闻伦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在这方面学界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对现在的新闻道德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的,有以中国人民大学蓝鸿文教授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为代表的论著,这些研究就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和误导广告等新闻职业道德中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再比如对新闻伦理失范问题的研究,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王卉副研究员从关系角度研究失范现象;还有近年来伴随着公共性突发事件的频发,一些研究者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思索,指出应不伤害、不侵权、生命至上等超越一般伦理规范的原则意见等等。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尚有提高的余地,亦即能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上给予提升。
篇8
首先,要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灵活适应市场。要努力适应市场需要,必须更新观念。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在创办过程中,要对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进行调研,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
其次,要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变革教学内容。知识技能范围要广,理论知识深浅要适度;注意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学科自身的纵向关系;既考虑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又注意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广泛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模式,继承我国传统模式的长处,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和实施手段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强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要突出应用;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注意直观化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利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出发,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注重成熟技术的学习和熟练掌握。
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应用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特点。在设置课程和落实教学内容时,必须紧扣“应用”这一主旨。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践教学。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既是高职教学的特色,也是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受到场地、规模、资源、经费、职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实训效果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真正搞好实践教学,提高高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必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借助社会力量来办好高职教育。
在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相关单位提供服务,如职业培训、宣传策划、技术改造、提供优秀毕业生等等。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争取单位的信任和支持。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利用专家的特长和名人效应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保证高职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在第一线的岗位上进行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校要与单位配合,共同负责对实习生的指导、管理和考核,以检验和提高实习效果。
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竞争力:一看是否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二看是否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优势,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如何培养职业意识、如何确定择业目标、如何做好求职的各种准备。求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掌握哪些技巧,从思想、心理、技巧和信息五个方面进行指导。
1.思想指导
要求学校对高职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帮助高职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从个人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到以事业为重,勇于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建功立业。帮助高职生确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抵制眼前功利的诱惑,帮助高职生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索取与奉献、生活与事业、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以提高思想境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2.求职技巧指导
高职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高职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求职技巧,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求职技巧指导既要实用又要符合科学。第一,要指导高职生在求职前做好各种准备。如职业道德、知识技能、思想心理、求职材料等等。第二,要指导高职生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要指导高职生了解用人单位和求职岗位的相关情况,以提高应变能力。第四,要指导高职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学会介绍自己,推荐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才能和有关特长,以提高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3.心理指导
首先,引导高职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其次,化解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重感,正确分析形势,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参与就业竞争。再次,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调适,消除就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4.信息指导
篇9
【关键词】会计诚信体系 原因 对策
会计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行业。服务的对象遍布各个行业。并且会计的职业道德很重要,甚至于影响到社会的利益。近年来会计的公信力受到大众质疑,会计作弊案件层出不穷。所以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讨论我国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问题。
一、相关定义界定
对于会计诚信体系,是指与会计诚信活动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市场管理及组织结构等组成的一个共同的体系。会计诚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法规,通过建设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得会计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以及后续的激励都有规章可查;二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各部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三是以文化建设和宣传为主。通过对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的信用水平,增强大众的诚信意识;四是以相应的会计组织为主,加强会计的组织纪律的建设,建立一个行业性的奖惩制度。这就是会计诚信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构建会计诚信体系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诚信对于是市场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缺少诚信的话,整个市场经济就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就无从说起,社会的建设也就更不用谈。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信用的严重缺失,这给国家、企业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包括损坏了国家的利益,助长了腐败的滋生,增加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严重的话可造成整个社会的链条脱节,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危害企业和社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诚信体系,这也是造成我国会计案件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很充分,信用制度也相对完善得多,会计造假的成本很高,所以这种案件发生的概率较小。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虽然有一部分省会城市开始建立会计诚信体系,但是可操作性受到了质疑,现实性的发展不高。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诚信体系成为了我国学术界以及政府需要考虑的议题。
三、会计诚信体系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从业人员失信的成本很低
会计造假之所以禁止不了,主要还是因为其背后巨大的利益。会计人员和其他的利益人是一样的,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例如会计师事务所会为了抢占市场,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出具虚假的会计报告,帮助被审计单位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论他们是主动还是被迫参与,都会进行风险和收益的比较。当其觉得冒风险得到的利益大于付出的代价时候,他就会选择实行;反之,就会认为风险过大而放弃。对于中国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失信的成本很低,其中复杂的经济利益导致了很多会计失信的案件发生。
(二)重会计专业知识教育,轻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很多大学的会计专业老师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认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任务,而与自己无关。所以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只主动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随着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虽然增加了很多的专业课,但是还是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
(三)会计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
现行的会计法律制度对于会计造假的责任划分以及相应的出发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但是还远远不够完善。例如,在《会计法》中,对会计人员会计机构不依法履行《会计法》赋予的会计监督职权,未认定是违法。这在一定的水平上强调的是会计核算,而忽视了会计监督的作用及职能。如果只有核算而没有监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四、对构建会计诚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较为严格的诚信激励约束机制
众所周知,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还处于一个婴儿阶段,失信者受到的处罚远远不及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性以及损失,守信者却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循环。所以我国必须从根本上来改变这一种情形,采取一种严格的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诚实守信的人或单位,可以将其诚信报告作为一项检查的标准。对诚信的单位给与优惠等措施,对于没有诚信的单位,可以限制其信贷门槛,取消上市资格等措施可以实施,只有让失信的人得到最大的惩罚,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失信的会计成本大大上升到难以接受的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结果,会计诚信体系才得以建立。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对于专业会计财务知识的培养,而对于会计诚信体系则很多时候一带而过,或者没有给予足够地重视。所以,不但而且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会计职业的道德建设。切实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以及职业道德,做到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很重要。不仅仅是对守信者的负责,更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负责。因此,本文在探讨了会计诚信体系的基本概念以后,对会计诚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以及会计诚信体系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构建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议,包括建立严格的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等,以期改善我国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峰.关于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财会月刊,2007(22).
[2]徐葵.浅谈加强会计职业道德[J].商场现代化,2006(03).
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师德建设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构成有: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力军的专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自己的师德体现,用自己高尚的情怀和觉悟,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态度渗透到课堂,给学生示范和引导。
一、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专任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主题
和谐校园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作为师资队伍的主体,专任教师的舞台就是讲台,专任教师尤其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体现师德。专任老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党风、校风,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加强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党风、校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二)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需要
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德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有了高尚的师德,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从自己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和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上。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失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人”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有的老师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上课照本宣科,或者闲谈阔论。有的大量时间去其他学校兼职上课,反复的机械运动,重复劳动,没有业务上的提高;有的在学术上心力浮躁,急功近利,缺乏钻研精神;也有的只顾家庭,以家庭为中心,每星期上少量的课完成基本任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漠不关心。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网络的普及,大量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较大的冲击,必然会使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仿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有的可能会比较偏激,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错误思想的传导和渗透,这个时候的负面影响就难以估计和消除。师德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而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只有专任教师有高尚的情操,他们才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德的内涵,对学生有示范教导作用,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成为各大高等职业院校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德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教师必须有创新教学理念,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师德的要求。国家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就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做了很详细的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模式,突出实践的能力,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还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习和实训。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要学会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并探索“开放式、研究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的新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主要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课堂上“满堂灌”的演讲者,而应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需要高等职业学院教师通过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学习内容,通过设计好的科学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留下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继而自己查阅资料,动手解决问题。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看上去十分轻松,但这却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被“逼”无奈,反而提高了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二)钻研教材
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师德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走上教师的岗位,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做好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备课不仅要备讲授的内容,还要考虑讲授的环节,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授课形式值得探讨、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应认真备课,吃透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突出所讲课程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密度,把握教学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懂得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师要做有源头的溪流,活到老学到老。把教学看成不是“副业”或“职业”的问题,而是终身“事业”的问题。认真备课,练好内功,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切实掌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方法。
(三)课程建设
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要做课程建设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课件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改革、精品课程的建设、相关社会的服务等等。由于课程建设的难度大,花费的时间较多,又一时难以见效。一些教师不愿真正花气力进行课程建设,习惯于用现有的教材,买现有的课件,按老框框上课,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受制于课堂、黑板和粉笔。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教育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很有成效。如何使学生在形成认知层面素质之后,自觉再实践,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是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尽量形成1:1的学时比例,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实际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边讲边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社会实践、企业调查、生产现场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流程、常识,使学生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
(五)课堂外的关怀
老师除上课时间之外要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多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可以上课之前早点来教室,和学生就课程等学习问题进一步沟通,从而进一步进人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当今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疑问。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给学生,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专业的困惑、就业问题等等关心,适当作出一些建议与指导。有的人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无缝隙的就业教育”,专任教师应该积极投人到学生就业工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成功率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