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篇1

中国零售业目前最大的变化,是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各个零售业态的发展还没有定型,大卖场、专业店、网上超市、自愿连锁和专卖店等业态仍然在进行着残酷竞争。

而零售业态未来的发展变化,绝不仅仅是零售业本身的事情,这种变化对供应商的渠道策略有着直接的影响:供应商应该选择哪些零售业态来销售产品?如何判定选择的每个零售业态对供应商的重要程度?针对每个选择的零售业态应采取怎样的渠道模式和产品策略?

与传统零售业不同,现代大型零售商已逐渐占据了供应链的主导地位,供应商无法控制、影响零售商和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方向,而每个零售业态就是供应商的一个销售渠道。因此,供应商必须密切关注各个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从而使自己能够及时制订出正确的渠道策略。

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零售业态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市场的竞争;二是商品分类的竞争。我们将大卖场、专业店、网上超市、自愿连锁和专卖店为主要研究对象。

零售业态之间竞争的根本动因,在于顾客的消费能力和习惯。以此为考量可以预见,在近几年内,上述各零售业态在不同层级区域市场的影响力分布。

其中,大卖场由于受到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规模的限制,近几年将很难在五级及以下的市场有所作为;对专业店而言,如果其销售的商品分类总体花费水平较高,将很难在四、五级市场生存、发展;网上超市由于受到互联网覆盖率、购物习惯和物流的影响,近几年只能局限在一、二级市场;自愿连锁则由于受规模、品牌和经营管理能力限制,更适合在三、四级市场发展;而厂家的专卖店在有大卖场和专业店的市场上是难以生存的,更适合在四、五级市场发展。

各零售业态在商品分类上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该分类的需求,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消费者在购买分类中的商品时,对服务的要求程度;

2,消费者是否对分类形成了固定的使用习惯;

3,消费者是否将分类视为消费品;

4,消费者在购买分类中的商品时的平均花费;

5,消费者在购买分类中的商品时,对现场体验的要求程度;

6,消费者在购买分类中的商品时,对个性化的要求程度(即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综合分析各零售业态对上述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能力。

近几年内,消费者在区域市场和商品分类(指一般的消费品分类,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商品分类)上的需求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特征。

结合需求趋势变化与各零售业态对不同需求的满足能力,我们可以对未来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估,如图3所示(“++”代表消费者的消费发展趋势最适合这个零售业态;“+”代表比较适合这个零售业态;“-”代表不适合这个零售业态。)

前瞻性的渠道策略

那么,对于供应商来说,如何根据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制订出正确的渠道策略呢?这必须经过一个消费者分析过程:首先,分析消费者对产品所属分类的消费特征和消费趋势,供应商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现在和未来在购买此分类商品时的需求趋势;其次,分析在各级市场上,不同零售业态满足消费趋势的能力,即各零售业态能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这个分类上的需求变化;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制订相适应的渠道选择和策略。

我们以办公文具这个分类为例,具体说明供应商在一、二级市场如何实施上述过程,重点分析大卖场、文具专业店(在很多城市是文具批发市场)、网上超市/目录直销(本文将网上超市和目录直销视为一个业态,但如果进一步细分,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业态)三个零售业态。

洞察:消费需求

企事业单位是购买办公文具的主体顾客,行政采购人员根据单位要求和规定定期购买办公用品,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他们对办公文具的消费特征:

购买时的服务要求:相对于其他分类来说,顾客在购买办公文具时会有更多的附加服务要求第一,快速结账――由于顾客是代表单位来购买,他们更加关注节省购物的总体时间,希望尽量快地结账而不是在收银台前等候很久;第二,协助购买过程――由于一般情况下顾客会购买较多的品种和数量,因此希望零售商能提供服务人员帮助更快找到所有商品,并帮助将购买的商品搬到收银台或者汽车旁;第三,送货――由于办公文具的每次采购量较大,因此必须有汽车运送。

购买现场体验需求:由于是替公司采购,因此对采购人员来说,这只是一个日常工作内容,与自己购物不同,他们并没有购物乐趣可言。也就是说,在购买办公文具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工作,而不是真正的购物,因此对购买时的现场体验需求非常少,能够尽快地购买比更好的购物环境更加重要。

平均购买量:企事业单位每次办公文具的采购量往往比较多,因此会要求零售商能提供更多的品种和更多的数量。

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品牌化程度:办公文具行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细分程度非常高,因此顾客很容易区分产品的款式、功能等,购买时往往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款式、功能等的选择意向。更重要的是,在办公文具分类中,顾客购买时已经习惯了选择品牌,比如“3M”、“APP”纸、“三菱”笔等,在品牌信誉的保证下顾客对产品品质有了心理认同。而且,由于品牌的定位区分,使顾客很容易根据自己的预算来选择相应的品牌。

分析:零售商能力

在掌握了消费者对办公文具的消费需求特征后,我们再来分析大卖场、文具专业店和网上超市/目录直销这三个零售业态,在满足上述需求上的各自能力。

大卖场:大卖场一直是自助式服务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它无法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它很难为高买单的顾客单独开设收银台,并提供专门人员服务于顾客的现场购买过程,它的送货服务也大都局限在大型电器商品上。因此,在办公文具分类上,大卖场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对附加服务的需求。

另外,虽然大卖场能提供更好的现场购物体验,但是由于企事业单位的采购人员在购买办公文具时,并不在乎是否有更好的现场体验,因此大卖场的现场体验优势对他们来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再者,由于大卖场经营的分类非常多,因此其货架空间是有限的,这导致它在办公文具分类中的品牌和产品数量过少,也无法满足企事业单位顾客更多的品牌和产品需求。

文具专业店:文具专业店在满足消费者购买办公文具需求的能力上,与

大卖场有类似的情况。不过,文具专业店一般比大卖场能够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可以协助顾客的现场购买过程、快速结账以及送货上门,而且由于它的顾客一般都是专业顾客,因此它的购买环境非常简单,虽然这对购买办公文具的顾客并没有什么显著影响,却可以降低文具专业店的经营成本。文具专业店比大卖场更有优势的地方是,它只经营文具商品,因此可以在门店中陈列更多的文具品牌和产品,这无疑会更好地满足企事业单位顾客多样化选择的需求。

网上超市/目录直销:网上超市/目录直销没有实体门店,它的经营模式是在收到顾客订单后,按照预定时间将商品送到顾客指定的地方,因此实际上它为顾客提供了最好的服务。由于顾客在购买办公文具时并没有现场体验的需求,而网上超市/目录直销恰好是取消了实体门店,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并没有降低对顾客的服务能力。而且,一般顾客每次购买办公文具的数量较大,这也使它在经营成本上能够支撑为顾客送货。

此外,由于办公文具行业的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品牌认知度也非常高,顾客没有必要到实体门店去考察产品的款式、功能和质量等,同时在品牌价值的保护下,产品价格会保持相对稳定,那么参照网上或者目录中的产品价格完全可以轻松作出购买决策。

由于网上超市/目录直销不会受到货架空间的限制,因此它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品牌和商品,这无疑也满足了企事业单位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大卖场、专业店和网上超市/目录直销三个零售业态中,网上超市/目录直销与消费者购买办公文具的消费特征最吻合,也就是说它具备更强的满足消费需求的能力;其次是文具专业店,它由于简化购物环境降低了成本,并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和专业的服务,然而与网上超市/目录直销相比,它多出了实体门店和人力等成本,而使自己的经营成本高于后者;很显然,大卖场在满足顾客购买办公文具的消费特征上,是能力最差的零售业态,它无法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和更多的购买选择,而它更好的购物环境对这些顾客来说却毫无意义。

制订:供应商渠道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办公文具供应商可以形成清晰而合理的渠道策略:虽然大卖场、文具专业店、网上超市/目录直销都可以销售办公文具,但是在一、二级市场上,网上超市/目录直销是供应商最重要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销售渠道;文具专业店是次之的销售渠道,为具有传统购买习惯的顾客提供服务;大卖场对于办公文具来说,是一个逐渐衰落的销售渠道,其销售份额将会逐渐减少,因此不能作为渠道重点。

篇2

关键词:零售业态;发展演变;零售格局

一、 零售业和零售业态的内涵辨析

零售是指把商品或随商品而提供的服务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零售业主要包括商品零售业和服务零售业。零售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主流的零售业定义分为两种,一种是营销学角度的定义:认为零售业是任何一个处于从事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营销活动的个人或公司,他们从批发商、中间商或者制造商处购买商品,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另一种零售业的定义是指:零售贸易业包括所有把较少数量商品销售给普通公众的实体。他们不改变商品的形式,由此产生的服务也仅限于商品的销售。零售贸易板块不仅包括了店铺零售商而且包括了无店铺零售商。

从事零售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具体场所是商店,而商店依据销售形式不同又区分出不同的经营形态,即零售业态。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我国零售业态的可分类: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8种。与国际上零售业态的分类相比,没有将无店铺零售、折扣店等零售业态纳入其中。不规定并不等于不存在,而只是说由于技术或市场的原因,这些业态目前还不是我国的主流业态,还缺乏普遍性与代表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为我国零售业态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也将成为我国业态发展趋势的组成部分。

二、 当前零售业态演变的趋势分析

1.现代化。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差异、传统消费习惯的延续,传统零售业态与现代零售业态仍然是楚汉相争。在共存的前提下,现代零售业态替代对应的传统业态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建材超市(家居建材店)对建材市场、超市对菜市场、现代百货对传统百货、便利店对食杂店等市场的“蚕食”将进一步显现,零售业态的现代化趋势逐步明朗。

2.多元化。为了迎合顾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本来就具有综合性特征的业态,如百货店和大型超市将进一步强化其综合性的定位。百货店向更加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纷纷增加餐饮、超市、休闲娱乐等功能,这种升级的创新形式更具竞争力。连锁药店的经营范畴也出现了更多元化的趋势,一些原有的传统药店也都进行了升级改造。大型超市进行多元化的提升,例如北京家乐福黄庄店,在大卖场之外引进餐饮、专业店、咖啡厅等新功能板块。而药店方面,北京金象开设“爱乐舫”成人用品店、云南一心堂涉足便利店、贵州一树投资药妆店都是多元化的有益尝试。

3.专业化。专业化是零售业态演变的另一个重要趋势。专业店是零售业态专业化的典型代表业态,主要的专业店类型有电器、体育用品、办公用品、儿童服装、玩具、内衣、药店等。这些专业店在未来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超市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生鲜超市。

三、零售业态的发展对中国零售格局的影响

中国的零售业态不是随着本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适应性的发展呈现出现在的局面的,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外资进入催生似的一蹴而就的;且我国零售企业选择业态时绝大多数处于跟随模仿的地位,而并非业态的创造者!这种特点决定了:目前,我国零售业态呈现的“诸侯纷争”的局面,经过生杀予夺后将出现百货店、大项综合超市、大型购物中心、便利店、折扣店五分天下的格局。

改造后的百货店仍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倒闭年”之后,百货店经过改造将会出现销售额快速增长、利润总额增加、亏损企业减少的新局面。据统计,2006年全国200家重点大型百货商场实现商品销售额2567.77亿元,同比增长14.15%,高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近四个百分点。但这种态势的继续,有赖于百货店自身的现代化改造程度。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造目标应为高品位、国际性、专业性、高品位要求百货店的经营理念和思想贴近时代,成为消费者领略时代潮流、流行趋势的橱窗;国际性要求无论是商品的种类、品牌、品质及陈列,还有店内环境。整体气氛和服务水平,都力求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专业性要求百货店反映新都市生活,对社会变化、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要有专业性的眼光和专业性的对策,提供最新的商品信息。

大型综合超市将成为我国零售业态的主力。大型综合超市这一业态首次将生鲜食品超市与大型非食品折扣店有机结合,倡导“超大的营业面积、一站式的购物消费、超低的价格体系、自助式的消费方式、以家庭消费为目标客户”的经营理念,目前已逐渐成为国际零售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未来3―5年内大型综合超市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其主要原因如下:我国资本市场将逐步向服务业开放,这一政策变更将突破建设大型综合超市的瓶颈制约。同时,百货店改造过程中,将有部分百货店退出市场,还会为大型综合超市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再者,我国经济虽处于攀升时期,但民生类商品的消费比例仍会很大,大型综合超市很适合这种消费状况,再加上这种业态几乎能够兼备现有零售业态的所有功能,发展势头迅猛实属必然。

大型购物中心将成为未来我国业态优化组合的必然趋势。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体。现在,大型购物中心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主流业态。我国很多地区未来将具备这种业态生存所需的三大因素:第一,经济因素。只有具备经济因素的地区的消费者才开始追求高品位高层次高享受。我国现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4000美元,未来这类地区经济水平会更高。第二,交通状况。社会进入到汽车时代乃是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的必要条件,要求居民的小汽车普及率超过50%。有数据表明,2003―2006年是中国私家车膨胀的时期,人们的外出半径将达到60―130公里。第三,城市化水平。城市居民向郊区延伸才能迎合大型购物中心在选址上的要求。我国有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2.4%。

便利店、折扣店是我国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最快的业态。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其最鲜明特征就是“便利性”。折扣店是以廉价或折价销售生活用品、服装及其他工业用品并采取自我服务的方式的零售业态。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同时有很好的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我国市场状况恰当衔接的业态。

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零售业的现实路径

1.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2.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3.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4.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5.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庄羽,陈丽珍.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分析[J].商业时代,2006,12:12-13.

[2] 张建华.关于零售业态发展态势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8:56-57.

篇3

关键词:对外开放特点问题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1998年,外资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国零售总额的比重大约为1.5%,2000年增长至3%左右。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在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表现为:

企业规模偏小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中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2001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平均规模为94人,而同期国内外资企业的平均规模超过了220人。将中国的零售企业上海华联与沃尔玛相比,其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与之有相当的差距。从连锁经营看,以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美国来说,其连锁经营已占全国零售额的8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仅为25%左右。这种零售企业的小规模经营,严重阻碍了零售业规模经营优势的发挥。

出现快速膨胀式扩张

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快速膨胀式扩张,主要表现为在扩张布点的同时,轻视了单个店铺和单位面积经营的效益增长。比较家乐福和联华近几年的扩张业绩,可以看出:家乐福销售额1998年至2000年年均增速高达77%,新店开张速度仅为年均24%,每店销售收入年均增速高达28%左右;联华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销售收入增长尽管也高达年均69%,但其开店的平均速度却高达89%,这也意味着每家新店平均销售额年均减少10%以上。这表明在一个总的高速增长市场环境中,单店收入潜在的同步增长效应似乎已经完全被新开店潜在的平均收入下降抵消了。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这样的盲目扩张将制约零售企业的成长。经济效益欠佳

在中国零售业市场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保持同步增长。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1998年实现利润总额达到谷底,全行业净亏损0.3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有所回升,达到54.3亿元,但企业的盈利仍没有恢复到9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平。纵观企业的盈利水平,差距更为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84%,尚低于1996年0.9%的水平,而企业效益较好的1994年则为2.25%。效益欠佳的问题成为制约零售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区域差距扩大

受政策、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仍在扩大。2002年,东部地区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为17481.6亿元,比199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率为11.3%,占全国的比重为61.8%,比重比1995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7487.6亿元,比1995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为10.6%,占全国的比重为26.5%,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3329.1亿元,比1995年增长79.3%,年均增长率为8.7%,占全国的比重为11.8%,比重比1995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地带零售企业的效益情况看,2002年东部地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亿元,占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的92.1%,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13.6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则为净亏损;西部地区实现利润总额4.7亿元,占全国的6.7%,比重比1994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可见东部地区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强于其他两个地区。

中国零售业发展趋势

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的规模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都是规模化发展的典范,位居前10位的企业店铺数都超过1000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沃尔玛公司,目前在全球共拥有4150间门店,2001年以销售收入2178亿美元的成绩荣登《财富》500强冠军宝座。

纵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道路,是实现企业规模化的一条捷径。由于中国政府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商业网点条例》,加上中国很多大型城市零售店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新增店铺必然激化区域竞争,因此,兼并收购将成为中国零售市场重要的扩张方式。同时,全球著名的大型零售企业几乎全部采取连锁经营方式。由于大多数零售业态都可以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因此连锁经营将成为零售业新的发展趋势。

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

大型综合超市、以食品为主的超市、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将进一步发展,折扣店、无店铺销售等将悄然兴起。虽然大型综合超市业态在中国一二类城市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今后几年大型综合超市在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地方产品较丰富的城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以销售生鲜商品、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今后1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有增加发展的趋势。在专业店中,除家电专业店、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眼镜专业店外,办公用品专业店、家居饰品专业店、体育用品专业店等都将有大发展。折扣店业态,对一些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或有品牌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企业等,是一种极有吸引的新型业态,尤其在新型零售业态不太发达的地方或中小城市更具发展潜力。无店铺销售业态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中国营销技术的提高出现发展态势。

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成为核心

世界零售百强大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商业管理自动化。零售企业广泛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如商业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以信息处理为手段的商业自动化管理模式。商业管理自动化渗透到企业的购销、存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而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世界零售百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技术代表了现代零售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未来几年内,科学管理将成为中国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篇4

关键词:零售业态 业态演化 双驱因素 趋势特征

零售业态演化是近十多年来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它涉及到零售商业的经营方式与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对于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现象作了一般性的描述,对演化的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本文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原理与趋势特征,较之于其他学者的发现,更能精准地揭示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动力机制、规律与趋势。

多种业态渐次出现与发展

我国零售业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何佳讯、卢泰宏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国营百货商店与供销合作社为主要零售业态。1979-1992年,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私营零售商店得以发展,超市、连锁店出现。1993-2001年,百货商店由盛而衰,连锁店高速发展,超市、大卖场进一步发展。2002年以后为第四阶段,购物中心、连锁店进一步扩张,便利店与网上商城得到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以1992年为界,此前发展缓慢,以后则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货商店、连锁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制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和折扣店等多种多样的零售业态。零售业的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演化成为许多学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与本世纪初讨论的热门话题。

林勋亮(1998)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零售业态的发展情况,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百货商店大型化;超级市场再度兴起;专业店、便利店连锁经营发展;仓储式商店超前发展;购物中心崭露头角。张素丽(1998)仔细比较分析了百货商店、折扣店、专业店、类型专业店、仓储俱乐部、超级购物中心六种主要零售业态在市场中的表现,提示了零售业态依次发展的趋势。何云、王芳(1999)考察了广州市大型零售业竞争与发展情况,发现大型百货商店独占鳌头的局面被打破,新的业态得以发展,形成多态并举格局。大型国营商店效益下滑,而外资零售业增长较快。方虹(2001)讨论了零售业态的生成机理与我国零售业态结构调整问题,认为零售业态生成演变有其内在规律性,每一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人口、购买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各业态之间也要有合理的比例结构。近年来我国零售业打破业态单一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并呈现四种趋势:突出规模经营效益主题;实行专业化经营;大型仓储商店发展潜力大;无店铺销售方式特别是网上销售将成为未来零售业的主导。

杨森林(2002)对“无店铺销售将成为零售业的主导”表示怀疑。他认为零售业态结构遵循着一条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道路,并基本上与社会多元化、多样化、差异化和个体性发展进程同步。每一种新的业态出现后,原先的业态没有被取代,而是与新的业态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业态互补的关系。史锦梅(2003)基本上坚持了消费需求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先导的主张,她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提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的“需求满足论”的新假说,按照这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的内驱力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每一个都有其生命周期,但在其衰落后不会完全消失,新的业态产生的起点比旧业态高,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大的让渡价值,表现为提高的消费层次与质量。我国零售业态依次由乡村杂货店、百货店向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以及未来提供更多顾客让渡价值的业态发展。可见,众多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国零售商业发展突破了单一业态格局,多种业态渐次出现,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形成了多种业态并举的态势。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

一般来讲,各个国家的商业零售业态的演化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有许多学者提出若干理论假说,以揭示这些规律。在众多的理论假说中,主要有六种假说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学者McNair(1958)提出了“零售之轮”假说,认为“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始终驱动新的商业零售业态取代旧的商业业态。丹麦学者Nielen(1966)则提出了“真空地带”假说,他认为零售业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将自己的经营范围选择在较少或无人经营的真空地带,从而导致新的零售业态的出现。美国学者Davidson(1976)等人认为零售业态都将历经改革,加速发展、成熟、衰落的生命周期,因而不同业态次第发展。此外,“进化论”引用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解释业态发展中的竞争选择机制;“辩证过程论”则借用哲学之辩证规律,认为零售业态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新的业态是对旧业态的扬弃。商品结构综合化与专业循环假说认为商品的丰富发展导致了新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交替循环发展。

这些理论假说,无疑对欧美经济发达、较早进入商品经济的国家中零售业态的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当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我国零售业在改革开放多年的演进规律。但是,仅仅依据这些假说去认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商业经济发展与零售业态的变化相对欧美国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一些外商逐步进入我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态的演进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促进我国零售业态的迅猛发展,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就完全打破了单一的业态,形成了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而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才依次经历了百货商店、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与无店铺销售四个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见图1),以解释零售业态在我国能够快速发展的社会原因与动力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概念模型进一步探索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零售业态发展与演化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商业流通在“一、二、三、零”的格局中,由国营一、二级批发单位几乎掌握了全部日用品的购销调运,并实行统一渠道、统一价格、统一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打破了原来的统购统销制度,原来由国有批发商业依靠计划指令集中的货源,部分地由工业企业自销,各地区和部门新办的批发企业,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和个体(私营)经营批发分流。

流通体制的改革,催生了非公有制商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集体、个体经营的食杂店、便利店与专业店等。有研究表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短短几年,就取得明显变化。到1992、1993年,国营商业零售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1.3%与39.7%;集体零售业占27.9%和26.3%;个体(私营)零售业占20.7%与22.6%。零售业已基本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的格局。1992年,国有商业零售机构、人员分别占3.2%与17.9%;集体占12.2%与30.19%;个体(私营)占84.6%和51.8%。

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1991年,第一家外资零售商日本八佰半进驻深圳;1992年,第一家外资便利店7-11投资上海;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与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试办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零售企业。家乐福是最早进入我国的商业零售巨头,1993年进入,1994年在我国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人民币,到2004年2月,在我国内地开设42家分店;沃尔玛1996年在深圳开了头两家店,然后东莞、昆明、大连开设了8家店,投资9.05亿元人民币,2003年在我国销售额达到150亿美元。由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手段,在与国内零售企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必然在经营观念、经营业务范围、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等方面带来极大冲击,从而产生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领引业态的演化。

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多元化零售业态的产生与发展,而外商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又提供了现成的学习模板。双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变了我国商业零售竞争结构。首先是商品超市对国营商店的渗透。超市在我国的原始形态是大中型百货商场里设立的自选商场或自选柜台,以及城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的自选摊位,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以“超市”命名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公司全国就有22家,拥有门店1530个。然后是连锁经营的大发展。1992年,北京诞生了幸福连锁店,它是全国国有零售商业领域的第一家连锁企业;到1995年底,全国实行连锁经营的企业达到400多家,有各种类型的门店6000个。再后是购物中心的攻城掠地。1994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连锁经营会上,购物中心作为一种新的业态被正式引入我国。上海港汇商城、北京国茂商城、广州天河城广场、中华广场是国内购物中心的排头兵。进入本世纪,随着上海正大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摩尔相继开业,带动全国各地的摩尔热。

双因素共同作用的另一结果是为我国消费者购物提供了自由比较、自由选择的多样化购物场所。1990-1996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转型逐步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到1997年,完全进入买方市场。商品消费交易方式从“供给决定型”转变到“消费决定型”。多种业态竞争态势中,零售企业新业态只要能向顾客提供比对手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消费者在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中,尤其是外商进入提供的新型业态或经营方式,迅速学会了改变其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与接受,新的业态逐渐取代旧业态成为零售商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双驱因素的概念模型揭示了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化在两个外在环境因素的驱动下,通过两个中间变量因素的转化,共同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演化轨迹。由此不难发现,在零售业态演化过程中,商业企业经济实力、经营的商品品种与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变化是零售业态的演化最基本的因素。即商业零售业态实际上是一种商品或服务达成交易的经营方式,而业态的演化说到底是零售经营方式从企业、商品与顾客三个基本角度出发进行改变的。在企业方面,日益扩大的零售商业投资导致其规模化演化;商品的极大丰富促进了零售商业的进一步专业分工;顾客消费需求与购买准则的改变决定了细分营销成为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正是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

(一)规模化

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决定交易达成的企业因素,不可能像制造企业那样拥有某种独特资源或科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而只能将其资源实力与形象等因素综合地通过业态表现出来,进而提升对顾客的吸引力与信任感,这种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就是规模化。越来越多的投资引导零售企业规模扩张。规模化可以区分为集中规模化(即大型化)与分散规模化(即连锁经营)两种。

(二)大型化

大型化是指各种业态的单体面积在扩大。一方面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商品种类和品种的极大丰富,需要较大的店铺面积予以展示;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也需要较大面积来陈列商品,以建立足够的挑选性和一次购足的能力。大型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传统百货店向大型综合百货店演化,购物中心与商业摩尔的出现与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05年底,上海开设大型综合超市115家,营业面积合计达100万平方米;已建成购物中心36家,实现营业总收入250亿元。

(三)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

连锁经营或分店扩张是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另一表现。零售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活动将复杂的商业活动中的商店面积、业态、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要素标准化;将采购、送货、销售、经营决策等职能分离,形成专业化;将经营活动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中化;将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商业活动程序化、简单化,最终体现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营经济效益。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却在几年内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我国零售商业发展一种重要趋势与方向。1990年,我国开始引进连锁店,到1994年上半年,全国连锁企业达到150多家,2500多个店铺。

(四)专业化

差异化营销是大规模营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这在零售业态的演化中主要体现为专业化趋势特征。通过专业化,零售商业企业不仅可以集中某类商品采购到品种齐全的商品,而且可以向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与可充分比较选择购买的同类型商品,因而比综合商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明确的购买需要。

专业化的趋势特征首先表现为专业市场的形成。专业市场是指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集中交易某类商品或若干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其次表现为专营店的发展,形成了以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专业店,以专门经营或被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为主的专卖店,和以专门销售建材、装饰、家居用品为主的家居建材商店。专业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示在由传统百货店演变成的大型百货商场、大卖场通常在业态上要与超市区别开来,往往以经营服装、家居用品为主;而以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的出现与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大型卖场的专业化发展。

(五)细分化

消费者决定型的成交类型是买方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建立与发展新型业态是零售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细分化的趋势特征不同于专业化那样,基于商品的门类来设计与调整零售经营方式,而是以细分顾客购买来设计与发展零售业态,所谓细分化,是指按照购买者所需要的个别产品和/或营销组合,将一个市场分为若干不同的购买者群体,并描述他们的轮廓(Kotler,1999)。细分化首先反映在城市中心商业与社区商业在业态上的差异,中心商业街,无论是大厦的品牌厅房,还是品牌专买店,突出的是品牌系列;而在社区商业的大卖场、超市、百货店,多为大众产品与服务,缺乏品牌色彩。即使是中心商业街,也表现出细分化的特点,例如在上海,南京东路讲繁荣,淮海中路定位时尚,四川北路讲热闹,南京西路讲三高。

又如上海红星眼镜公司年销售1.6亿元,占上海眼镜市场份额的20%,它在淮海路中路红星眼镜公司旗舰店经营的是卡地亚、范思哲、登喜路、古姿等30多种国际一线品牌。在南京东路、四川北路、徐家汇等中心城区新辟出的2020眼镜馆连锁店经营的伊保罗、阿玛尼、毕堡士、蒂安加等世界二线时尚眼镜,锁定阳光青年消费群。在市区郊县及长三角的闹市地段的校园密集的学区及新楼众多的社区,开出以实用镜更多些的专业眼镜店,为学生及中老年提供独到的服务。细分化的趋势特征还表现为新型百货商场、服装商城也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年龄、性别等因素区分为高档、中档与大众,以及儿童、青年、中老年等不同商场类型。

规模化、专业化与细分化作为零售业态演化的趋势特征,在理论上也可以作为衡量零售业态演化的三个基本维度。一些业态如家乐福、人人乐等连锁超市,苏宁、国美等连锁家用电器,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规模化、专业化两个因素;而如西武商场、太平洋百货这一类,则表现出业态演化混合了三个因素。因此,本文与其他学者提出多种趋势的观点不同,认为只要抓住了该三个趋势特征,就可以从理论上较好地认识我国零售业态演化的规律与基本趋势。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归纳与命题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骏阳.零售商业业态发展前景分析[J].上海商业,2007(1)

2.朱连庆.摩尔的演进轨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上海商业,2006(5)

3.俞稚玉.中国的购物中心,融合中创新,变异中发展[J].上海商业,2006(5)

4.汪建成等.中国零售业的环境指数,业态生命周期与业态变迁[J].当代经济管理,2006(3)

5.韩沌,陈功.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5(9)

6.黄芸飞.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我国零售业的对策[J].上海商业,2004(7)

7.夏春玉,张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读[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11)

篇5

关键词:零售业态 生命周期 业态变迁 业态创新

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

零售业态是指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要,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经营形态。近几年,国内零售行业的各种新兴业态层出不穷,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迅速普及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百货商店单一的经营模式。

新的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于200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国内新的零售业态分类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17种业态。除原有的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8种业态外,新增的9个业态具有以下特点:增加了网上购物、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类的无店铺销售方式;添加了新近在国内发展起来的折扣店、家居建材店、厂家直销中心的新型零售方式;将原本的街边小卖铺统一纳入食杂店范畴。

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理论

零售业态与产品类似,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Davidsonetal)。根据业态表现的特征,零售业态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产生、快速发展、成熟、衰退等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不同的零售业态表现的发展速度、竞争环境、经营策略和获利水平都有所差异(见表1)。

无论一个组织过去多么成功,也不能确保将来也成功。对那些理解行业中正在发生的变化的零售商们来说,未来代表着无先例可寻的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做出适当反应,及时调整业态的不足,改善经营,零售业态生命周期原理对零售商的运作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比如扩张主要应用在快速发展阶段,而在成熟阶段关键是管理技术和日常经营,调整在周期结束时是必要的。

不断缩短的零售业态生命周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零售商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零售商业在选址、商品组合、营业时间、技术服务及销售方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则导致零售业态形式越来越多,并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各种零售业态虽然都存在生命周期,但不同业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业态,在不同的市场上所体现的生命周期也是不同的(见表2)。

从美国零售业态变迁的进程来看,传统的业态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发展到成熟阶段,而现代零售业态从产生到成熟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如百货商店从产生到成熟用了80年,而仓储式零售店则只有10年就发展到了顶峰,这表明业态变迁的时间越来越短。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初期的100年中只出现了4种业态,而从1980年到1990年的10年间,就出现了7种业态,这表明业态创新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起步较迟,目前我国各零售业态生命周期都比西方滞后一个阶段,且生命周期各阶段之间的过渡时间在日益缩短。这是我国零售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国零售业态创新的必然趋势

零售业态创新动因分析

生命周期的缩短趋势对于零售战略家具有非凡的意义:零售商可以通过组合分析评估不同的资产对于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位置,防止自身陷入全面的衰落;有时某种业态在进入衰落期之前就应该被替换掉,尤其是在这样做有助于卖掉现有的商店或者店面的时候,例如:百安居公司用家居用品专业店代替旗下的许多超市;要想从收益衰退的状态恢复,需要花费很多年的时间,如果有可能的话,复兴运动应该超前进行,即使这样做需要在组织内进行艰难的变革。

业态变迁的根本动力是利益驱使,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种经营形态,决定其生存、发展、繁荣抑或是衰落的根本因素在于是否能及时发现并满足顾客需要的前提下同时获得竞争优势,取得最优的效率,即其业态战略是否能因需而变,积极创新以实现自己的利益。

只要能够吸引目标消费者,取得预期收益,新业态就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如果业态开发不能带来成本优势或者集客优势,则该业态诞生之时就有可能是其夭折之日,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经在美国被看好的BOX食品店流行了5年就自动消亡了。进入21世纪,针对消费者购物要求休闲舒适的新特点,以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闲暇化为基础,能体现全功能、快节奏、高效率、低费用、新潮流等特点的新兴业态层出不穷,集购买、旅游、消遣、工作于一体的“新型商业”,通过电子网络实现交易的“全功能超级市场”等陆续出现,并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业态创新的关键因素

业态变迁不仅受到目标消费者的构成、支付能力、购买愿望、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到商业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竞争能力、企业资源优劣势的约束,更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城市建设、社会文化观念、法律法规等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零售业态创新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 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给零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例如当当网的网上专业书店,易趣网的C2C 网上跳蚤市场、卓越网的百货商店、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平台都是非常有潜力的销售方式,他们利用网上的虚拟门店将商品销售给千家万户,并利用其便利快捷和低成本等优势逐步在零售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除了网络带来的技术革新,还有高新技术在商场现代化中的应用,其中自动售货机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早在2003年麦德龙就已经在尝试建立无人值守的零售门店,这种门店与现在街边的自动售货机不同,整个门店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将门店商品和信息系统相结合,通过智能货架控制商品的库存和补货,配合使用无人自动收款机帮助商家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与商业企业的成本控制低相关联 在业态创新的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地降低销售成本,获得比竞争对手更低的运营成本,提供更低价格的商品或服务,是零售企业必须具备的持久竞争优势。

选址的创新。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企业为了躲避传统的零售强势企业,从偏远的乡村小镇开始创业,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之路。门店选址从传统商业区竞争拼杀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建店独辟蹊径,这种选址的“补空缺”创新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店铺运营成本,也避开了传统商圈的激烈竞争。

门店形式的创新。无店铺销售的诞生是零售业态的一个创举,无店铺销售改变了传统的实体店铺销售方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建立门店或者在有市场需求空间的场所设立自动售货机,这改变传统的零售经营成本的构成,挑战了传统零售业态。

店铺开发方式的创新。为了满足顾客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增加门店的集客能力,商家将不同的店铺互补集群开设。商业企业不仅是房屋的租赁者,同时又是二房东,在店铺中既有自己的零售门店,也选取一些战略合作伙伴的店铺作为补充,甚至有些商业企业就是依靠与战略合作伙伴并肩作战来进行门店扩张和区域发展。随着这种合作模式的开展,百货店转变为购物中心、MALL等商业业态。

商品流转环节减少。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商家为了获得更低的商品进价,取得市场竞争的领先地位,将商品的多级销售转变为设立厂家专卖店、会员制店铺等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商品的经营成本和销售成本,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的光临。同时,零售企业通过CPFR(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实现信息共享和供应链优化,有效地降低了商品的库存成本,减少了资金占压。

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 零售业态的变革与消费者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习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国内零售业态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零售业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市场定位、门店选址、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变,随之产生了不同的零售业态。零售商针对消费者的某些偏好,不断开发新的业态,如折扣商店、仓储商店、剩余品商店、落令品商店就是满足消费者低价格取向的业态;电视购物、网上购物则是满足消费者时间及场所便利偏好的业态。

参考文献:

篇6

一、基于网络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业态结构

电子商务业态因其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网络生态系统,电子商务业态可以按照生态理论分为:电子商务业态种群生态、电子商务业态生态系统、电子商务业态群落与电子商务业态个体生态系统几个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对电子商务业态结构的研究与分析中,运用电子商务业态生态理论能够正确的对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业态结构进行剖析,并以此找到电子商务业态各参与主体间互相的联系与作用;此外,通过运用电子商务业态生态理论还能够了解相关系统中能量、信息以及物质的交换,并能够以此较好的促进电子商务业态结构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并在这个促进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一)电子商务业态特点

在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业态发展中,电子商务业态的种类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特点,但我国电子商务业态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就使得我国电子商务常见的运营模式通常为B2B模式与C2C模式,不过随着我国近年来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相关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模式、社交模式与本地模式的电子商务模式层出不穷,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此外,在我国整个电子商务业态经营中,电子商务业态开始向整合化经营方向进行发展。因为我国市场环境的需要,电子商务自然的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整合,电子商务随着整合能够更好的发挥各业态的优势,并通过相关业态优势的互补作用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以此实现电子商务业态长期可持续发展[1]。

在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业态发展中,我国的电子商务业态竞争已进入层次化阶段,每年都有数量众多的新型业态种类不断出现,并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侧重点不同的相关服务。而数量众多的新型业态种类的不断出现,也使得电子商务业态的竞争进入到多层次与一体化的竞争阶段,在这种电子商务业态的大发展背景下,只有能够不断随着社会需求进行相关创新的电子商务主体,才能够真正占领我国庞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并以此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网络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业态的结构分析

在对网络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业态的结构分析中,在这里我们依次对电子商务业态的个体生态结构、电子商务业态的种群生态结构、电子商务业态的群落生态结构与电子商务业态的生态系统结构进行相关分析。

1.电子商务业态个体生态结构分析

在电子商务业态个体生态中,其主要由包含业态电子商务的相关平台、相关信息与技术手段、对电子商务相关平台中资金流与用户的充分利用以及电子商务相关平台中的信息流、物流、能量流等生态信息内容[2]。

2.电子商务业态种群生态结构分析

在网络生态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业态系统中,存在着特定的电子商务业态种群,在这类电子商务业态种群中,其种群之间具有相同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与经营风格,在市场与客户眼前也呈现出一种相同的经营形态。在这类电子商务业态种群中,其种群有着共同的服务方式、经营品种以及市场目标。

3.电子商务业态群落生态结构分析

所谓电子商务业态群落生态机构,是一种借助上面刚刚提到的电子商务业态种群以及其他种群、通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赖与联系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电子商务业态群落生态生存发展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4.电子商务业态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所谓电子商务业态生态系统,是指当上面刚刚提到的电子商务业态群落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时,有利于其形成动态的相关系统。在电子商务业态生态系统中,其自身进行信息的传递、能量的流动以及相关物质的循环。在电子商务业态生态系统中,其自身具备相当程度的自我调节功能,这就使得其能够长时间的处于较为稳定的平衡状态。

(三)网络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业态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相关网络生态视角下,我们可以预见电子商务业态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笔者认为主要将会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与采用带来的一些列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化技术运用成为主流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O2O等一系列新名词进入人们视野,而这些新名词背后所代表的相关服务也同样慢慢融入人们生活当中。这些新兴技术的运用,将使得电子商务业态发展更加依赖日益成熟与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从我国整体电子商务业态发展中来看,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业态的总体发展已趋于稳步状态,而支撑其存在的外部环境也趋于成熟。但只要我国相关信息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性成果后,电子商务业态发展必将马上呈现出多种模式趋于整合的新态势,并使得相关市场得到不断的延伸发展并激发出相关的市场需求[3]。

2.资源共享性提高

不同于我国传统产业对自身技术的保密要求,在网络生态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业态中,我国现阶段的电子商务业态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联络体系,所以在这种联络体系下,企业自身的资源没办法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而对自身相关信息资源、企业信誉与行业新技术等内容进行行业共享,使其在相关不同的业态中进行流传,能够不停的为企业主体产生价值增值,实际上增加了各企业的边际效益。,所以我们说在网络生态视角下的电子商务业态中,其本身的资源共享性大大提高。

3.企业边际模糊化

在传统电子商务业态发展中,各企业之间有着明确的生态定位与固定的生态位置,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电子商务业态主体中因其资源与技术的不同,各企业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边际的,但在网络生态视角下,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生态视角下,随着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经济活动的微观化、电子商务领域的交易一般依赖于互联网平台,这就使得不同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资源互相利用,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边际线逐渐模糊。而随着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边际线逐渐模糊,不同的电子商务企业就有机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互通,这种合作与互通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更能通过资源共同利用的方式进行边界的互相拓展,这就使得在网络生态视角下,各电子商务业态主体之间边际出现重叠、交叉现象的产生,进一步加深了电子商务业态企业之间边际的模糊化[4]。

4.交易的渗透度提高

随着我国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电子商务业态中的交易内容、广度、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夸张的说电子商务业态中的交易已经渗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这种发展状态下的网络生态视角中,电子商务业态的交易物品已从传统的实物延伸出许多个性化的服务,其商品种类也开始包含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类需求为房展方向。在这种网络视角下,电子商务融入到人们生活之中,相关用户对其信任度与依赖程度与日俱增,所以我们说电子商务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二、以零售业为例网络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业态发展进行分析

因零售业自身涉及面较广、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较为突出,所以笔者就零售业为例对网络生态视角下电子商务业态发展进行分析。

(一)网络生态视角下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发展现状

所谓零售业,指的是通过电子商务向消费者提供服务与产品的经营方式,其本身包含B2C与C2C两种交易模式。据我国相关权威机构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B2C发展势头要明显高过C2C势头,按这个发展趋势,很快我国B2C市场将彻底超过C2C市场,我国未来零售业电子商务的龙头老大也将是B2C交易模式。

随着我国网络零售市场的不断发展,大部分企业已经度过网络销售发展初期的积累用户阶段,我国的网络零售市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向海外市场着眼或引向相关渠道下沉,并通过这种办法扩大自身的服务提供范围;此外,相关网络零售企业应专注于完善自身的精细化运作,通过对自身品牌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为专业、成熟的服务体验,以此保证自身在网络零售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网络零售业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其已经可以作为独立、细小的网络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进行自我调节与恢复,而且能够以极快的速度通过调节与恢复稳定自身结构,正常的为广大客户提供相关服务[5]。

(二)网络生态视角下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发展过程

在网络生态视角下的零售业商务业态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基本模式的形成初期-业态模式的爆发与增长期-业态模式进行整合的扩展期-技术进步的升级期。

1.基本模式的形成初期

在电子商务零售业发展初期,一般平台通常会打出相关的免费口号进行宣传,例如,马云在2003年淘宝上线初期就打出了免费3年的口号。在电子商务零售业发展初期,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与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以后电子商务零售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业态模式的爆发与增长期

在这一时期的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企业发展中,一般企业会建立起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为进一步开拓零售业市场奠定基础。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型的营销模式也迎来了一轮爆发,相关电子商务业态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实现自身业务的爆发性增长。

3.业态模式进行整合的扩展期

在这一发展期中,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主体之间联系开始变得更加紧密,自身的营销模式与运营模式都已开始高度整合,这时的业态主体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并遵循优胜劣汰法则规律,形成了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的群落现象。

4.技术进步的升级期

在这一时期,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的发展较为稳定与成熟,业态内功能发展较为完善,并且开始拥有一定自我调整与修复功能,能够满足更多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三)网络生态视角下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发展面临的难题

1.网络诚信问题

网络诚信问题一直是制约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这其中,不法分子的虚假消息、消费者信息的泄漏、商家以次充好等现象的出现,都对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经营环境问题

在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发展中,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电子交易的安全性与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这对于网络态视角下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的发展极为不利。

3.商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许多知名的零售业电子商务网站自身出售的商品质量有问题,甚至知假贩假现象的发生,说明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的相关发展仍有不成熟的地方,而这种问题的出现本质上违背了商业经营中以诚为本的原则,对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发展将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四)网络生态视角下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

针对我国网络生态视角下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发展面临的难题,笔者试着提出以下相关对策,用以促进我国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1.通过立法与相关安全手段确保交易安全进行

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主体应尽快提高自身相关信息技术的安全性,以此保障消费者进行可靠网络交易的顺利进行。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惩在网络上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的相关不法分子。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重视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

零售业电子商务业态主体应完善自身零售业商务知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保护体系,确保标记权、著作权、商业秘密权以及专利权不受侵害。此外,相关业态主体在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使用时应通过消费者的授权,同时积极采取相关保密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用户信息、隐私遭到泄漏。

3.以诚信经营的理念进行零售业电子商务的相关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出现质量不合格、虚假宣传、知假贩假的网络购物平台给予严重处罚,以此有效降低相关零售业网站中出现的违法行为。此外,为了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国家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在线投诉中心,以此解决消费者在网络消费中遇到的种种消费争端,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进一步有序发展。

篇7

[关键词]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网络零售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30-03

1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现状

零售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零售业的业态不断创新,新兴零售组织形式不断涌现。近些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步伸入到了各个行业,网络零售行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但传统零售业还是存在其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从各地区连锁零售企业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27385.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18%;门店总数达到176792个,比2005年增长了67%;年末从业人数225.16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41%;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额达到17412.5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可见,零售业连锁经营企业由于网点的快速扩张、规模效应的增强以及其他业务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和赢利水平的提高,使其经营业绩表现出持续健康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对推动零售业连锁经营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产生巨大作用。图1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2005—2010)

2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与网络零售业的比较

2.1基本特征比较

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与网络零售业在基本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业态分类、企业规模、组织结构、消费者构成和市场状况五个方面。在业态分类中,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业态多样,各业态之间相互渗透,其中百货店、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是其主要的业态,而网络零售业主要包括网上商店、电视购物、邮购等方式。

2.2经营策略比较

在营销策略方面,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与网络零售业同样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广告策略、库存策略、配送策略和支付方式四个方面。其中在广告策略中,传统零售业主要采用传统的媒体进行营销,如电视、报纸等。而网络零售业主要使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推广。在库存策略中,传统零售业具有自己独立的库存中心,而网络零售业只有少量大型零售商建有库存中心。另外在配送策略、市场状况、支付方式方面。两者还是拥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问题

3.1企业规模较小,缺乏规模效益

形成小规模经营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连锁企业从管理方式上几乎都是直营连锁,并以总店直接投资建立直营店形式扩大连锁规模。在营连锁固然拥有对分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但其最大的缺点是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以支付建立分店所需的购地费、建设费或房租等。而目前我国连锁企业自有资金严重短缺,难以从市场化倾向日浓的商业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有资料显示,全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仅有15家,不少企业只有3~4家,远远达不到国际公认的平均拥有14家分店才能赢利的最低标准。而美国沃尔玛公司到2010年已开设超过8400家商场,2010财政年度(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1月31日)销售额达4050亿美元。再次荣登《财富》世界500强之首。因此必须重视发展除在营连锁以外的其他连锁经营形式,诸如特许连锁、自由连锁等,加快扩大连锁规模。

3.2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落后,物流成本高

享受统一、大量送货所带来的价格折扣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物流配送中心。零售业越向着连锁方向发展,配送中心的地位越重要。它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而在中国700 家连锁公司中有规模、有效率的配送中心寥寥无几。即使是开了120 家连锁网点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也才拥有4800 多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多数企业集中配送仅达到30%。这种表面连锁经营,本质仍是单体点分散经营的方式,难以形成真正的连锁经营,违反了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

3.3阶梯状分布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传统零售业总体呈现东部零售业强大而西部零售业弱小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见图2),城市发展饱和,农村零售业滞后态势。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零售业的业态零散度高,商业网点建设不足,消费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经营者业态意识淡薄、业态界限不清、规范化程度低,虽出现诸如超市、连锁店等零售业态的新形式,但很不规范,有些名为连锁店,实为自选商场;名为连锁店,实为“连而不锁”,无论是价格、进货渠道,还是决策、管理都各自掌握,达不成统一,新业态优势难以发挥。

3.4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

我国很多连锁企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扩大企业规模和降低企业成本下,缺乏对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视。有些地区性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忽视了企业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塑造,使连锁企业在扩张问题上面临很大的障碍。与此同时,随着国外知名连锁经营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使我国连锁企业品牌如何生存、发展和延伸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加紧提高我国连锁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3.5管理机制不成熟,缺乏连锁经营复合型人才

连锁经营的核心是规范化,离开了规范谈经营管理,不利于连锁经营健康发展。大多数零售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机制,注重市场促销、价格战,忽视对经营战略的研究,管理混乱,企业效率低下。另外,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管理人才不足,缺乏营销策划人才、店铺人才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使传统零售连锁经营在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尤其是店铺迅速扩张中存在问题。

4促进我国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发展的对策

4.1扩大经营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连锁企业之所以要鼓励有优势的连锁经营企业兼并实力弱小的商业网点,合并成统一的连锁经营企业。是因为连锁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能够通过规模采购和批量进货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货成本。因而打破传统产业、部门和区域的界限,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和优化产业结构,把 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连锁经营企业同实力强的连锁企业合并起来,实现规模效应才是连锁企业的生命力所在。因此要鼓励有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出一批全国性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

4.2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随着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外零售巨头的进入加剧了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尽快建立规范化的配送中心,提高物流的配送率就显得尤为重要。配送比例已成为制约我国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瓶颈”,欧美发达国家连锁企业的配送比例一般为80%~90%,而我国一般城市仅为30%~60%。配送中心是沟通总部和门店的纽带,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可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提高经济效率。因此,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经济实力强大,条件具备的连锁公司,可以自建配送中心;二是联合多家连锁企业加大投入,在原有的仓储运输设施上加以改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配送效率,但要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将自建的配送中心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按照现代物流要求,整合物流组织,提高物流业的技术水平。

4.3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我国的小城镇和农村具备广阔的消费市场,而外资零售企业大多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布点,短期内不会进入小城镇和农村。所以与中心城市相比,这里传统零售业的竞争并不十分激烈,正值我国零售业网点扩张、规模壮大的好时机。在网点布局上,我国零售业应积极了解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民俗文化,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理建立连锁分店,扩大销售规模;在业态选择上,以适合小城镇和农村的消费水平的连锁超市为佳,相应的产品定位,也可以走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道路。

4.4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竞争力

连锁企业应该发挥零售企业贴近消费者,了解消费需求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发设计自有品牌产品,降低成本,占有市场,以提高零售业对抗竞争的能力。要增强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实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和管理,维护自有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注重品牌管理,制订品牌信誉方案,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关系,用合适的战略及方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做大做强连锁品牌。企业在关注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同时,要特别关注现实的和潜在的加盟店对其无形资产的高度认同。比如在连锁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转让中,可以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

4.5加快连锁经营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软硬件水平

首先要依靠部门、地方、社会的力量,建立应用人才教育、培训、考核的体系和制度,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上岗培训与轮岗培训相结合。培养适合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连锁经营人才。其次加快计算机、电子收银机、条码等硬件设施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相应配套的各类管理软件的开发推广。进一步改善仓储设施、配送中心等流通设施,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系,使我国连锁商店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颖.购物篮分析在网络零售业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11-12.

[2]黄显兵.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4:4-13.

[3]初晓峰.我国零售企业连锁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15-26.

[4]金晶.零售业连锁经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46-50.

[5]苏梅梅.中国零售业外资进入与过度竞争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4(3):180-181.

篇8

[关键词] 批发业转型思路

一、传统批发业面临的发展挑战

传统批发业是指向生产商大批量购进商品后再销售给零售企业用于零售或者销售给生产企业用于生产消费的商业组织的统称。它反映出传统批发业的基本社会职能、功能单一,交易方式与组织形态明显滞后的属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期在渠道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批发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抉择。

1.生产商直接进入终端市场的挑战。过去,生产商受企业自身实力的限制,缺乏开拓市场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商品进入市场不得不依赖批发商。随着生产企业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一些生产商积极推进分销渠道终端战略,直接与各地零售网络建立起供货关系,形成了自己的营销体系,从而排斥了传统批发业的地位。

2.零售业业态变革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零售业业态全方位创新,除了传统的百货商店以外,各种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竞相崛起。同时,一批有实力的零售商,依托众多的连锁店铺,按照货到源头的经营思想,从厂家直接进货,分散销售,形成了自己的批零网络,把批发商甩在一边。

3.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的挑战。随着消费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推崇个性,追求差异化的消费心理成为当今消费的主旋律。以大批量、规模化销售为特征的传统批发业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同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促成了生产商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这使批发商失去了固有的生存空间。

二、批发业转型的思路

1.由商品流通向实物流通转化。在传统的渠道结构模式中,渠道主体在渠道交易活动中包揽了渠道客体的所有活动,即当生产商与批发商发生商品交易行为时,同时承担了实物转移、信息转移、资金转移的所有渠道功能活动,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渠道交易行为也是如此。随着电子商务等商品直销活动的日益发展,商品流通逐渐从传统批发业中脱离出去,物流配送成为现代批发业的主要形式。我国批发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在设施、技术、资金、销售网络、信誉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集仓储、包装、加工、配送、运输为一体的社会化专业物流中心,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2.由商业批发商向商品商转化。批发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信誉优势和地域、人员、仓储优势,和生产商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承担风险,充当生产商的国内或地区总。

3.开发适合特定零售业态的批发机能。零售企业是批发企业的主要交易方,不同的业态要求批发企业提供的服务是不同的。批发企业必须改变以商品批发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在对不同零售业态特点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不同业态的交易条件或配送要求,根据特定的零售业态,开发适合特定零售业态的批发机能,以满足不同业态零售商的需求。

4.发展批零一体化。目前批发与零售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批零一体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我国批发企业应该发挥自己的信誉优势、渠道优势和人才优势等向零售领域延伸,这样可以将批零交易内部化,对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效果十分明显,是批发业摆脱困境的好办法。

三、批发业转型应该注意的问题

1.批发业变革和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效率。批发商存在的惟一理由是能够比生产商自己的分销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即能比生产商自销缩短买卖时间,更能节省费用,否则就不可避免地被淘汰。

篇9

关键词:零售业态;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某一产业竞争性或垄断性最常用的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因素。本文从地区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态集中度两个角度重新对我国的零售产业的集中度进行了测量,试图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做出总体上的分析,使人们对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零售业态和产业集中度

1、零售业态。作为连接厂商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零售业态是流通环节最重要的一环,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零售业态可分为百货店、便利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式商店、专业店、专卖店和购物中心等8种形态。

2、产业集中度。产业组织SCP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而决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就是市场集中度。产业集中度也叫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的某种行业内少数企业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对某一行业的支配程度,它一般是用这几家企业的某一指标占该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表示。从理论上讲,市场集中度越高,大企业支配市场的能力越强,产业利润率也就越高。

二、零售业产业集中度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从地区和业态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零售业产业集中度。由于各零售形态间特点不同及相互影响,地区间零售业态的相互独立性,都会影响到我国零售行业产业集中度。

1、地区因素。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环境政策上的差异,使得各地区间零售产业集中度也不相同。比如,北京零售业集中度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由于发展落后,零售产业集中度较低。

2、企业因素。企业行为可能导致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兼并行为可能大幅度降低某一特定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集中度。兼并有横向兼并、垂直兼并和混合兼并,在流通业中横向兼并明显提高流通集中度。连锁加盟不仅导致某一大型流通企业更大更强,而且使原本分散的便利店产生了聚集,提高了流通集中度。此外,还有技术进步,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和水平是影响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行业因素。首先是进出壁垒,零售连锁业是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对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性要求相对较低,资本流入的经济屏障较小。而我国连锁企业定位趋同,经营的产品差异性较小,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经营方式和风格,难以对新的进入者构成产品差异障碍和相对成本障碍;其次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导致了高效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采购,配送中心的作用,减少成本,扩大销售量,进而提高其产业集中度。

4、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既会影响地区零售业产业集中度,同时也会影响业态间产业集中度。虽然政府在此间扮演的是引导角色,但仍会对产业集中度产生较大影响。

三、我国零售业现状

1、产业集中度测量方法。产业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它一般以产业内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市场占全权产业市场份额的比重来衡量。可分为高度寡占型、低度寡占型、低集中度竞争型、分散竞争型、高度分散竞争性和极端分散型。通常用CRn来衡量,以该行业内销售额最大的前4家或8家企业的年销售额之和占总行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来计算,即CRn=行业前n位销售额/行业销售总额。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法,如果CR4≤30%或者CR4≤40%,属于竞争性行业;CR4>30%或者CR4>40%,则该行业为寡头性行业;65%~75%为极高寡头垄断性行业。对于零售业,则以全国连锁零售业内年度销售额最大的前4家或前8家企业的年销售额之和占该年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来计算,即CRn=连锁百强前n位销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在分析地区产业集中度中,按照不同的区域市场进行划分,分别计算10个区域市场各自的集中度,再以该区域市场占全国市场的份额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用公式表示为:CRm=∑(CRi/∑Xi),(i=1,2,…10),其中CRm表示按加权平均计算的产业集中度,CRi为第i地区的产业集中度,Xi表示i地区相关数据占全国的百分比。

2、我国零售业产业集中度现状。本文搜集了2006~2009年我国零售行业的CR值,行业集中度CR4值分别为2.87、3.44、4.15、5.01,行业集中度CR8分别为4.18、4.82、5.55、6.44;地区集中度CR4值分别为29.6、37.02、44.28、55.04,地区产业集中度增长率分别为23.01、25.12、26.09和19.65。通过分析2006~2009年的CR值发现,我国连锁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仍然较低,同时零售业的行业特征决定其较低的市场集中度,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零售产业集中度呈现低集中度寡占型特点。以国外指标衡量中国零售产业为低集中度,但是实际上由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流通集中度低,大城市流通集中度高。同时,中国零售集中度低、效益差。中国零售企业的商品周转率低,费用率高,资产负债率高,利润率低。同质化竞争,价格战迭起,中国零售业的经济绩效趋于下降。

但从长远看,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将呈现逐渐升高趋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之所以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主要因为零规模经济及技术创新,而零售业规模经济性日益显著推动产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零售产业内部不断升温的联合兼并将直接推动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技术创新的应用提高了零售业规模经济壁垒,带动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趋于提高。

3、原因分析。第一,零售市场容量的急剧增长。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零售业来说,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大型零售企业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便会降低,使市场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第二,零售企业的规模过小。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相比较,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组织规模仍然偏小,缺乏大型的零售企业。尽管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所扩大,但总体上仍然偏小,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第三,行业本身特点所决定。零售行业本身是一个进出壁垒较低的行业。进入壁垒方面,零售业的经营是为了满足分散型的消费需求,从而决定了零售经营的分散性,造成其规模经济壁垒低。

四、我国零售业发展对策

1、企业方面。第一,整合资源,扩大企业规模。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手段就是进行企业兼并,同时兼并联合是本土零售企业应对国外竞争的必然选择。通过兼并,其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的资产重组,扩大零售企业规模。要在短时间内打造国内零售企业航母,唯有实施资本运作,跨地区兼并重组,打造全国性的大公司,帮助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占据市场份额的同时直接推动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第二,连锁经营,实现规模优势。通过走连锁之路,企业既可以扩大规模,同时又可节约成本,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它克服了资本生产经营的大规模要求与现代消费分散化的矛盾,既不违背零售业的传统特点,又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产生规模效应;第三,加强技术与管理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我国零售企业经营缺乏特色,技术含量低并一味地追求规模,缺乏企业经营特色和品牌意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因此,通过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也是提高零售行业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方法,技术进步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能够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商业流通技术和信息技术,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所以,技术进步使零售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更为显著,从而提高了零售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并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

2、政府方面。政府应当鼓励企业联合,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利于零售行业的发展,规范企业行为,促使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在行业政策方面,应该侧重于鼓励企业兼并和联合,鼓励零售企业“强强联合”,设计适度壁垒高度,促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做好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因此,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很多,才能保证零售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促进我国零售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祝合良.现代商业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4.

[2]陈阿兴,陈捷.我国零售产业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4.6.

篇10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发展必要性;策略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广大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土及国外大中型零售商逐渐加快抢占农村市场的步伐,人们不再依赖和满足于从前单一的购物方式,消费频率及消费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零售业市场已经成为一块诱人的肥肉,经济意义今非昔比。

一、发展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对于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有了更紧迫的要求,归纳起来,发展农村零售业的意义有如下方面。

(一)发展农村零售业,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零售业,构建现代新型的农村零售业体系是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

1.发展农村零售业,对于拓宽农民消费领域和范围,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发展农村零售业既又可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严重的就业形势,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加速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还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会加速农业集约产业化进程,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发展农村零售业,不仅可以从其经营本身增加财政收入,而且还可以推动包括农业在内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为新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来源,进而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所面临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零售业,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从宏观角度来看,零售业无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零售业,尤其是农村零售业,可以加快我国城乡经济布局的优化,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三)发展农村零售业,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国际经济出现一体化趋势。国家与国家间经济协作与渗透逐渐加深,谁都无法回避这一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发展农村零售业必将促进中外企业的进一步竞争与重组,从而促进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环境相对落后,发展相对缓慢

由于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零售业的瓶颈。农村零售业的后续动力不足,发展资金等关键问题难以解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影响农村零售业的全面发展。受公共设施和环境的影响,交易市场狭小,农村土地辽阔,人口分散,单位内人均消费力低,农村市场发展,交通道路建设及交通设施的落后,使得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还有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诚信等问题,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

(二)整体规模偏小,经营效益偏低

零售业作为流通渠道中的最后一环,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体现在本土零售业上,国内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采用抢占网点资源的手段,这种方式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毛利率,没有充分体现其规模效益。国内零售企业的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众多中小企业零散度高,经营模式落后,业态单一,零售商品档次偏低,部分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难以应对农村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粗放经营,总体利润低下。

(三)农村零售业态规模小,差距明显且标准化程度低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农村零售业长期以来由农村供销社和国营商业系统掌控,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近年来,伴随着商业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取而代之的是以个体户经营为主的夫妻店、杂货店、农家店。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一百多年的商业历程。虽然在有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城镇化水平发展较高的地方,也出现了超市、连锁店及专卖店等业态。然而农村供销社和国营商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短时间内还不能主宰农村零售业,“主角”仍然是小型、分散、众多、互不协作、网络残缺、零散度高达90%以上的以个体经营为主的零售业态。各种新型业态出现,的同时没有时间阶段性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三、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的策略

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完善还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但整个国民经济是向前发展的,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必然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完善及整肃农村零售业市场

1.加强及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保障市场秩序的建立

农村零售业尚属发展阶段,其相关的法制法规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了法律上的保障和规范,各项事业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2.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大工商执法部门的监察力度,促进农村市场有序发展

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竞争力。没有消费环境的优化,就不会有经济的较快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协会的职能,还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职责与要求。零售业作为流通渠道中的最后一环,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强化市场监管执法,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安全消费环境,严格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确保农民消费安全和农村零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制定农村零售业市场规划,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农村零售网点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零售业网点建设要有助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农民方便、快捷、安全购买,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重视对零售商主体的净化,适度提高进入零售经营的门槛。

尤其是工商执法部门、价格监管部门、商品质量监管部门和卫生监管部门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诚信行为要坚决打击。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交易场所及物流交通

零售业与物流交通息息相关,农村物流的发展瓶颈在于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我国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修建状况差,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只有大力建设农村零售业相关的就基础设施及配套的流通体系,才是农村零售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建立现代化经营模式,加快我国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1.鼓励外资零售业与本土零售业竞争,提升流通业技术水平

外资零售业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同事也弥补了国内分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于资金的不足,使得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较长时期商业业态单一,过于集中的布局。

2.刺激国内经济,推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要生存下去,必须壮大自己。我们要抢在零售业全面开放之前,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规模和影响,建立更多的反攻据点。据统计,外资零售企业所销售的商品中,90%-95%来自国内的农业和制造业。不仅拉动了内销,而且还带动了内地消费品的出口。从长远看,外资不可能成为中国零售市场主体,中国商业在深化改革、培育大型零售企业的同时,要更重视中小商业的发展。零售市场预期向好,外资企业加紧布局,政府对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加上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政策进一步解禁,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向消费拉动型转型等,中国零售市场的潜力预期看好。,“中国制造”将加速进入跨国零售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并使得房地产、交通运输、能源及多种服务行业都从中受益。

(三)发展中国特色农村零售业,促进业态创新

在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农村零售业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零售业是现代服务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发展现代化的服务产业已成为当前许多省市的重要经济任务。中国本土的商业零售行业必须认清形式、改变思路、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可以发挥连锁企业的统一化、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便民化的优势,建立营销网络,改变在进货上渠道单一,在经营上方式落后,在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现状。为此我们需要做到:第一,各部门要主动联系,共同推进产品的开发、配套设施设置、营销一条龙的金融创新过程,打造有品牌的零售业务。第二,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互动宣传,提高零售产品和操作规程的品牌知名度,争取业务开展的主动性。通过发展连锁经营,从源头上堵截了假冒伪劣商品,保障农民消费安全,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推动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发展农村零售业是时代使命。零售业的发展必须开辟壮大农村零售业根据地,实现城乡联动,提高我国零售商的规模经济性和竞争力。构建农村现代零售产业组织是提高我国零售业竞争能力,完善零售产业组织区域结构,加快我国零售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选择。合理利用各种策略,促使零售业加快在农村市场的发展,必将为企业错位竞争、拓展市场、壮大规模提供机会,同时也带动三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巴里・伯曼,《零售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