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测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评价测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检验检测能力;农产品;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所以在目前的社会中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可以保证自身的健康,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可以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从而获得公信力。简言之,无论是从百姓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进行考虑,食品安全工作都是需要重点建设的。在食品安全中,农产品安全是一项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所以积极的探讨农产品检验检测当中的问题,并就检验检测能力的建设强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完善性差,检验检测漏洞明显
制度完善性差,检验检测中的漏洞明显是目前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问题分析来看,其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责任制度不完善,所以在检验检测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滋生了检验检测漏洞。第二是监督制度的作用l挥不充分。在目前的检验检测工作中,监督工作形同虚设,作用发挥十分的渺小,所以在督促责任落实方面的价值较小,第三是执行制度有失标准。在执行工作中,执行流程、细节等都存在问题,所以整体执行的有效性较弱。
2.技术先进性不足,安全监测达标率低
技术的先进性不足,安全检测的达标率低也是目前检验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在目前的工作中,对于技术的先进行性和创新性分析不足,对于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分析也存在缺陷,所以整个技术使用的问题检出率比较低。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农产品食品检测的达标率发生了虚高的现象。这种虚高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影响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判断,另一方面造成了检验检测部门对食品检测的轻视,所以其产生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3.人员专业性差,检验检测的价值较低
人员的专业性差,检验检测的价值性低是目前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存在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人员专业性差的表现来看,一方面是其理论水平较低,所以对于检验检测的认识不足,在检测实践中,理论所能提供的指导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检验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较低,检测实践有失专业性和标准性,所以检测效果的可靠性低。简言之,因为理论和实践的不足,造成了检验检测工作的价值降低。
二、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的措施
1.完善制度,实现检验检测的全面性
完善制度,实现检验检测的全面性是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的一项主要措施。就制度的完善而言,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责任制度的完善。在检验检测责任划分的时候,一方面从横向划分,实现责任范围的扩展,另一方面从纵向划分,实现责任深度和细节的提升。简言之就是从纵横两方面进行责任的明确,检验检测责任的范围和深度会得到提升。第二是进行监督制度的确立。利用检验检测工作中的监督人员或者机构对责任的落实以及工作的执行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第三是执行制度的完善。执行制度主要从执行环节、细节标准等方面进行建立。通过执行制度的完善,整个检验检测工作的执行效率会大幅度的提升。总而言之,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制度建设,检验检测工作的全面性会得到提升,工作能力会显著的加强。
2.强化研究,提升检验检测技术的实效性
强化研究,提升检验检测技术的实效性对于检验检测能力的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从目前的工作来看,技术提升能够有效的提高问题的检出率,所以进行技术研究的深入十分必要。就现阶段的技术研究来看,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从技术本身进行缺陷完善和创新。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变技术现状,从而使得技术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其创新能力也会进一步的增强。第二是进行技术和检验检测工作的匹配性测试。通过测试提升二者的适应性,这样,技术的利用实效会明显的提升。简言之,一方面进行技术的先进性研究,另一方面进行技术的实践性研究,二者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技术在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实效。随着技术应用效果的增强,检验检测能力会得到提高。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化能力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化能力对于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化能力提高而言,主要的工作有两项:第一是对检验检测人员的理论水平进行强化。在检验检测工作中,理论是实践工作的重要指导,通过理论强化,实践工作的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第二是进行工作人员检验检测工作的实践训练。通过方法培训与操作训练,提升工作人员的操作标准性和规范性,这样,整个工作队伍检验检测能力会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总而言之,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会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三、结语
农产品食品安全关系着老百姓的人身健康,所以积极的进行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积极的分析现阶段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措施探讨对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效果提升来讲现实意义巨大。
参考文献:
[1]栾玉龙.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J].吉林农业,2017,03:63.
[2]黄佑安.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J].世纪行,2012,09:14.
[3].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意见[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04:6.
[4].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J].世界临床药物,2015,02:80.
篇2
关键词:浓缩液;回灌;填埋体;水位;稳定
中图分类号:TU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764(2012)02-0126-06
Effect of Concentrated Leachate Recirculation on Leachate Level and Slope Stability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
ZHAN Liang-tong1, LAN Ji-wu1, DENG Lin-heng1, LV Guo-qing2, CHEN Yun-min1
(1. MOE Key of Laboratory of Soft Soils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P. R. China;
2. North China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300074, P. R. China)
Abstract:260 tons concentrated leachate per day is produced at the leachate treatment plant at Changan landfill,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recirculated into the landfill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s. The effect of leachate recirculation on the slope stability of the landfill should be evaluated. The results from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hydrogeology survey were firstly presented. Three-dimensional unsaturated-saturated seepage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GMS software to predict the change of leachate level as a result of the leachate recirculation. Based on the leachate levels and pore-water pressures obtained from the seepage analyses, slope stability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the landfill. Some control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eliminate the adverse effect of leachate recirculation on the landfill safety. The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factor of safety (FS) for the landfill with the current leachate level is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e safety requirement (FS=1.3), and the current leachate level happens to be the critical level. Direct leachate recirculation will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rise in leachate level, which will cause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landfill safety. The landfill is likely to fail after a direct leachate recirculation. If the leachate recirculation is executed after the current leachate level is lowered down by 3 m and the resultant leachate level will be lower than the current leachate level, the landfill can remain safe. Vertical pumping wells are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drawdown work, and if 45 wells are used and pumping is conducfed for 3 mouths, the leachate level will decrease by 3 m, which meets the safety requirement.
Key words:concentrated liquid; leachate recirculation; landfill; leachate level; stability
中国2008年修订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1]提高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排放标准,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后须满足二级污水排放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2]推荐采用纳滤和反渗透作为渗滤液的深度处理工艺。这2种工艺产生的浓缩液具有污染物浓度高、难处理的特点,现有处理方法包括蒸馏、固化、焚烧、回灌等。其中浓缩液回灌处理是在渗滤液回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有效降低浓缩液中污染物浓度,同时加速填埋体生物降解的稳定化过程[3-4],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处理方法。欧美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浓缩液回灌工艺研究及工程应用,例如,德国从1986年开始尝试浓缩液回灌填埋场,目前约有15座填埋场采用浓缩液回灌工艺。1997年哥伦比亚Dona Juana填埋场实施渗滤液回灌时填埋体发生了失稳事故[5-6],实施回灌工程时垃圾填埋体的稳定性开始得到重视[6-8],中国许多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位较高,填埋体存在安全隐患[9]。因此在实施浓缩液回灌之前,必须评估回灌对垃圾填埋体稳定的影响。
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反渗透处理工艺日产260 t浓缩液,拟在填埋场回灌处理。由于垃圾填埋体内现状渗滤液水位较高,浓缩液回灌可能会导致水位进一步上升,威胁垃圾填埋体稳定安全,故开展该填埋场回灌工程的安全性及可行性评估工作。首先进行该填埋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查,然后利用GMS软件进行垃圾填埋体非饱和-饱和三维渗流分析,模拟和预测了浓缩液回灌前后填埋体内渗滤液水位变化;基于渗流分析结果,利用Slope/W软件分析了浓缩液回灌对垃圾填埋体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回灌工程安全稳定控制措施。
1 场地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如图1所示,成都长安填埋场为山谷型填埋场,场底地形为U形山谷,谷底峡口设置高约30 m的浆砌石垃圾坝,坝顶高程为598 m,坝底设置有垂直防渗帷幕,深度18 m。该填埋场典型填埋剖面及场底地质剖面如图2所示,垃圾填埋体自下游垃圾坝起始直到上游680 m高程,形成了一个约80 m高的垃圾填埋体边坡,其中630~650 m和650~680 m两个高程间陡坡坡度分别为1∶0.9、1∶1.6。现场勘察时680 m高程平台仍在填埋作业。现场钻探表明填埋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城市生活垃圾,地表下约0~4 m内垃圾较为干燥,降解程度低;4 m以下垃圾降解程度较高。场底主要分布第四系坡积土,谷坡处厚度为0.3~2.5 m,谷底处厚度为1.5~5.2 m。坡积土下覆土层为侏罗系蓬莱镇组泥质类岩石,渗透系数介于1.0×10-8~1.0×10-7 m/s,形成相对隔水层。
图1 现状地形示意图
根据现场水位监测结果,该填埋场内渗滤液水位较高,现状渗滤液水位线如图2所示,上游680 m高程平台局部水位埋深只有1~3 m,陡坡处水位埋深大,在650 m高程处及610 m高程下游坡体发现有渗滤液溢出。
图2 典型地质剖面图
2 现场渗滤液回灌试验
为了研究回灌可行性,笔者在680 m高程平台上开展回灌试验。由于当时渗滤液处理厂还未建成,没有浓缩液,因此利用该场高浓度的渗滤液进行回灌试验。试验采用回灌塘方式,回灌塘平面尺寸为6.0 m×6.0 m,深度约为1.8 m。试验过程中回灌塘内渗滤液水位高度维持在1.0~1.8 m,当渗滤液入渗导致塘内水位下降至1.0 m即补充渗滤液至1.8 m高度。每日补充到回灌塘内的渗滤液总量即为日回灌量,同时在回灌塘周边布设水位监测井监测周边水位上升情况。其中2个回灌塘的日回灌量时程曲线见图3,可见初期日回灌量大,4 d后日回灌量趋于稳定值,介于28~30 m3/d。日回灌量稳定值反映了浅部垃圾的渗透性,由Green-Ampt公式估算垃圾体饱和渗透系数Ks约为7.5×10-6 m/s。
图3 日回灌量变化曲线
3 回灌前后填埋体中水位模拟与预测
填埋体中渗滤液水位模拟与预测采用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软件中Femwater模块,Femwater是三维饱和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渗流分析有限元软件,它拥有强大的前后处理功能,能方便的利用地形及地层信息生成三维数值模型。渗流分析中暂不考虑垃圾体及渗滤液自身压缩性与渗滤液中化学溶质对渗流的影响,并假定垃圾填埋体为各向同性介质。Femwater模块中非饱和饱和渗流控制方程:
kw2hx2+2hy2+2hz2+kwxhx+kwyhy+
kwzhz+q=Fht(1)
式中:h为总水头,是位置水头和压力水头之和;kw为非饱和渗透系数;q为汇源项,如降雨补给量、回灌量等;F为储水系数,可从介质的土水特征曲线获得。
垃圾水力参数见图4,暂不考虑浓缩液对水力参数的影响,土水特征曲线参照中国类似组分垃圾的测试结果[9],并采用van Genuchten公式拟合得特征参数值:θs=0.59,θr =0.25,α=4.62,n =1.456;由土水特征曲线与现场回灌试验得到的垃圾饱和渗透系数计算垃圾非饱和渗透性曲线[10],如图4(b)所示。三维渗流分析模型见图5,填埋体顶面为现状填埋面,面积约20.6万m2,填埋体底面为泥质类岩石,填埋体最大厚度约60 m,全场共划分3 594个三棱柱单元。
3.1 现状渗滤液水位模拟
根据水文地质勘查结果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上游680 m平台处水位埋深约为1~3 m,因此模型西侧边界ABC段和南侧CDE段均设为定水头边界。其中AB段总水头值为地表高程减去1 m,即水位位于地表下1 m;BCDE段总水头边界值为675 m。由于渗滤液在610 m左右高程处溢出,故东侧边界按溢出点划分为2段,GH为溢出段,设为定水头边界,总水头值等于节点高程;HE段设为不透水边界。模型北侧和模型底面为不透水边界。指定模型顶面允许最大积水深度为零,此边界条件含义为:迭代过程中当顶面处的节点的孔压为零时,软件自动将此节点的边界条件重置为定水头边界,总水头值等于节点高程。考虑到现状渗滤液水位是填埋体长期渗流的结果,采用稳态渗流分析模拟现状水位。
图6 流速矢量图
填埋体稳定渗流分析得到的流速矢量图(图6),1-6号剖面为下文垃圾填埋体稳定分析剖面。可见渗流场主要分布在2-5号剖面之间,这与填埋场底部为中间低两侧高的山谷地形有关,此区域垃圾体厚度大导致渗滤液汇集。图中W1、W2、W3三点实测水位埋深分别为2.3、3.2 m和4 m,模拟水位埋深为3.6、4.7、3.6 m,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一致。
剖面1、3、6现状水位线分布见图7,可见剖面1渗滤液在630 m高程溢出,3号剖面在650 m和630 m高程2处溢出,6号剖面溢出点高程为650 m,与实际情况相符。对比3号剖面与图2中水位分布,可见在680 m平台上模型西侧水平距离为0~100 m内的填埋体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差别较大,但下文稳定分析表明该填埋场危险滑动于620~650 m高程,此处局部水位差异对稳定分析影响可以忽略。
在3号剖面上取A、B两点绘制孔隙水压力随深度分布图,这两点分别位于680 m和650 m高程,距垃圾体上游为160 m和320 m,如图8所示,可见两点水位埋深分别为17.2、7.4 m,由于分析中假定填埋体各向同性,水位线上下的孔隙水压力均随深度呈线性减少,呈静水压力分布模式。
3.2 浓缩液直接回灌后水位上升预测
从稳定安全考虑,渗滤液回灌区域设置在680 m高程平台西南侧2/3区域,距填埋体陡坡顶有35~65 m的距离,如图5中BCDF所围成区域,面积约40 800 m2。设计回灌总量为260 t/d,回灌模拟分析时假设渗滤液均布在回灌区域,即在BCDF区域内施加定流量边界条件,单位面积入渗量为6.37×10-3 m/d,模型其它边界条件同前。考虑到渗滤液回灌的长期性,采用稳态渗流分析预测直接回灌后水位上升情况。
在现状水位条件下直接实施回灌后渗滤液水位线分布见图7,可见,填埋体内水位均有明显上升,1-6号剖面水位最大上升高度分别为:2.2、2.2、3.2、3.8、4.54、3.66 m,1-4号剖面水位上升最大处位于为650 m平台附近。各剖面水位上升规律为:680 m平台水位上升约1.3~2.0 m,其余高程点水位上升程度随高程减小而增大,渗滤液溢出点位置明显抬升。浓缩液直接回灌后A、B两点孔压随深度变化曲线见图8,A、B两点水位上升高度为2.0 m和3.2 m。回灌前后孔压对比表明B点孔压上升较A点明显。回灌工程对650 m平台水位影响更明显。
3.3 先降水再回灌后水位上升预测
上述渗流分析结果表明在现状水位条件下直接实施回灌后渗滤液水位上升明显,下文稳定分析表明该回灌方法不能满足填埋体稳定安全控制要求。 通过研究,笔者建议了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回灌工程安全问题:预先将全场渗滤液水位降低3 m,然后再实施回灌,并且回灌期间持续实施降水。笔者对此工况进行渗流分析预测全场降水3 m后再回灌可能导致的水位上升情况,渗流分析模型与边界条件类似于3.2节,只是改变ACE和GH段的定水头边界值来模拟全场水位降低3 m,即将ACG和GH段总水头值降低3 m。同样采用稳态渗流分析。
预先降水3 m再回灌后水位上升情况见图7,可见此工况的水位低于现状水位,渗滤液溢出点位置有所下降。6号剖面的680 m平台局部水位高于现状水位,但上升程度明显低于渗滤液直接回灌的工况。
3.4 渗滤液水位迫降措施
为了实现回灌前将渗滤液水位迫降3 m的要求,根据相关工程经验,建议采用竖井抽排渗滤液降水。根据场底地形条件及上述的渗流场模拟结果,建议在680、650、630 m高程平台各布置15口竖井,680 m高程竖井间距为40 m,从平台边缘起呈正方形排列,井深为10 m;650 m和630 m高程的竖井布置在2-6号剖面之间,沿等高线呈单排布置,间距取10~15 m,井深为8 m,竖井设计抽水量取24 m3/d[11]。根据填埋体渗流分析结果,采用上述设计时预计在3个月内可将全场水位降低3 m。水位下降3 m后可实施浓缩液回灌,回灌过程中630 m和650 m高程的30口竖井应持续工作以控制填埋体边坡中水位。竖井结构设计及施工必须采取防淤堵措施,保证其长期有效性。
4 回灌对垃圾填埋体稳定性影响分析
采用Geoslope软件进行垃圾填埋体稳定性分析,图9显示了具有代表性的3号剖面的分析模型。根据现场勘察结果,模型中填埋体分为4 m厚的浅层垃圾,4 m以下为深层垃圾;土层包括3 m厚坡积土和泥质类岩石。各土层的材料特性参数如表1所示,城市生活垃圾抗剪强度特性复杂,与垃圾组分、应变水平及龄期有关[9],强度参数变化大。目前美国推荐的垃圾强度取值为:深度0~4 m内,c=24 kPa,φ=0°;4 m以下,c=0 kPa,φ=33°;英国推荐取值为:c=5 kPa,φ=25°。从该填埋场钻探取样的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该场填埋垃圾的c值介于18~61 kPa,φ值介于21.9°~29.5°。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分析垃圾强度的参数取值如表1所示,表中其它材料强度参数取值来自地质勘察报告。
填埋体稳定分析剖面包括图6中1-6号剖面,其中3号剖面如图9所示。模型中渗滤液水位线采用上述两种工况条件下水位模拟结果,即现状水位和浓缩液直接回灌后水位。利用Slope/W软件搜索危险滑动面,采用Morgenstern Price法计算安全系数[12]。填埋体稳定安全评价标准采用填埋场工程常用的稳定安全控制标准:即整体稳定安全系数Fs≥1.3,局部稳定安全系数Fs≥1.1。
在现状水位下3号剖面的潜在滑动面及对应的稳定安全系数见图9,可见,在现状渗滤液水位条件下,填埋体整体稳定安全系数Fs=1.308,滑动面穿过垃圾体底部,属于深层滑动;局部稳定安全系数Fs=0.867,滑动面位于650 m高程的陡坡处,属于浅层滑动,可通过削坡处理解决该局部稳定问题。其它剖面的稳定分析结果见表2,表明现状水位条件下垃圾填埋体恰能满足稳定安全控制要求,现状水位线即为安全控制水位。
如前所述,渗滤液直接回灌后水位明显上升,对应水位条件下填埋体稳定分析见表2,可见整体稳定安全系数明显降低,尤其是2、3号剖面从1.358、1.308分别降到1.028、1.059,明显低于整体稳定安全控制要求的Fs≥1.3;局部稳定安全系数也降低,3-5号剖面低于局部稳定安全控制要求Fs≥1.1,因此浓缩液直接回灌填埋体的安全储备不足,在现状高水位条件下不宜实施直接回灌。如前所述,如果预先将全场渗滤液水位降低3 m后再实施回灌,回灌后水位低于现状水位,垃圾填埋体能够满足稳定安全控制要求,因此上述的先降水再回灌的措施具有安全性,可以实施。
5 结 论
根据成都长安填埋场的现场勘查、填埋体渗流分析和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及建议:
1)该填埋场现状渗滤液水位高,多数区域埋深只有1~3 m。若直接实施浓缩液回灌,回灌后全场渗滤液水位明显上升,各剖面处上升幅度达2~5 m。若预先将全场水位降低3 m后再实施浓缩液回灌,回灌后水位低于现状水位。
2)现状水位条件下垃圾填埋体能满足稳定安全控制要求,现状水位线可作为安全控制水位。浓缩液直接回灌后,填埋体整体与局部稳定安全系数均明显降低,不能满足安全控制要求。若采取本文建议的先降水再回灌的措施,回灌后垃圾填埋体仍能满足稳定安全控制要求,该回灌工程措施具有安全性。
3)建议采用竖井抽排渗滤液降水,在680、650、630 m高程平台各布置15口竖井,预计3个月内可将全场渗滤液水位降低3 m。水位下降3 m后可在680 m高程平台实施浓缩液回灌,同时建议630 m和650 m平台的30口竖井持续实施降水。
4)文中现场试验及理论分析结果是基于现场高浓度渗滤液的流体特性获得的,必须采用渗滤液反渗透处理工艺产生的浓缩液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HJ 564—2010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S].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 陈军. 矿化垃圾处理垃圾浓缩液[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 32(12): 109-112.
CHEN JUN. Treatment of strong sewage from refuse with mineralized garbag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07, 32(12): 109-112.
[4]刘研萍, 李秀金, 王宝贞,等. 渗滤液的反渗透浓缩液回灌研究[J]. 环境工程,2008, 26(4): 89-93.
LIU YAN-PING, LI XIU-JIN, WANG BAO-ZHEN, et al. Study on infiltration of leachate concentrate from ro into landfill[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8, 26(4): 89-93.
[5]BLIGHT G. Slope failures in municipal solid waste dumps and landfills: a review[J].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2008,26(5): 448.
[6]KOERNER R M, SOONG T Y. Leachate in landfills: the stability issues[J].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2000,18(5): 293-309.
[7]EPA. Bioreactor Performance[R].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2007.
[8]HETTIARACHCHI H, GE L. Use of geogrids to enhance stability of slope in bioreactor landfills: A conceptual method[C]//Contemporary Topics in Ground Modification, Problem Soils, and Geo-Support(GSP 187) Proceedings of Selected Paper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Congress and Equipment Expo., ASCE, 2009.
[9]ZHAN T L T, CHEN Y M, LING W A. Shear strength characteriz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at the Suzhou landfill, China[J]. Engineering Geology, 2008, 97(9): 97-111.
[10]VAN GANUCHTEN M T. A closed-form equ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unsaturated soi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0, 44(5): 892-898.
[11]刘钊. 填埋垃圾渗透特性测试及抽排竖井渗流分析[D]. 杭州: 浙江大学,2005.
[12]MORGENSTERN N R, PRICE V E. The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of general slip surfaces[J]. Geotechnique, 1965, 15(1): 79-93.
[13]詹良通,刘钊,顾高莉.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浓缩液回灌现场试验测试报告[R]. 杭州: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
[14]詹良通,兰吉武.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浓缩液回灌工程渗流稳定分析报告[R]. 杭州: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
[15]朱伟, 程南军, 陈学东,等. 浅谈非饱和渗流的几个基本问题[J].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2): 235-240.
ZHU WEI, CHENG NAN-JUN, CHEN XUE-DONG, et al.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unsaturated seepage[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6, 28(2):235-240.
[16]冯世进. 城市固体废弃物静动力强度特性及填埋场的稳定性分析[D]. 杭州:浙江大学,2005.
- 上一篇:手术室奖金分配方案
- 下一篇:初创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