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的关系

篇1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鼠神经生长因子;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40-03

现代影像学技术进展为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提供了较大帮助,但它不适应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正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因此积极寻找能有效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指标显得尤为重要[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用于评估颅脑损伤的血清学指标,不仅可反映急性脑出血程度,而且可作为急性脑出血疗效和预后评价重要指标[2,3]。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营养神经元的作用,近年来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其对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4]。本研究观察了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影响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ICU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8例。纳入标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5],并予以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为单侧幕上脑出血。排除标准:①小脑、脑干和蛛网膜下腔出血;②继发性脑出血、病情危重已形成脑疝或中重度昏迷、出血量增大需要手术治疗者;③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发病时间、脑出血量等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酌情给予控制颅内压、控制血压及血糖、营养脑细胞、止血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 μg(金路捷,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 μg/支,批号090927)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对照组除不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外余治疗同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测定 取静脉血3~5 mL,置于抗凝试管内充分混匀,2 500 r/min,4℃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试剂盒分别由上海川翔生物有限公司、Sigma公司和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3.2 临床疗效评估[5] 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进行疗效评定,其中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2.32、2.16、2.21,P <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t=3.12、3.14、3.45,P < 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t=2.13、2.36、2.44,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48,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3例,其中恶心2例和皮疹1例;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5例,其中恶心3例、腹部不适1例和头昏1例。症状均较轻,未予处理后逐渐自行消失,未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0.14,P > 0.05)。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ICU的常见病,病情较重,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急性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评估体系较复杂,但研究已证实NSE、S100B和MBP蛋白在急性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疗效评估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6-8]。NSE是主要由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可溶性胞浆蛋白,S100B蛋白是主要由大脑胶质细胞尤其是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MBP主要是少突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强碱性膜蛋白。当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受损时,NSE、S100B和MBP蛋白从受损的神经元内漏出,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引起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异常升高,因此,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损伤、诊断和评估神经元损伤的敏感血清学指标[9,10]。通过调节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新途径。

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必需的蛋白因子,对各种颅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颅脑损伤有保护作用。通过补充外源性的鼠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神经元的发育,保护中枢神经元细胞,并能诱导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促进神经纤维定向生长和功能调节作用;还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钙超载和抑制神经元凋亡等作用,缓解继发性脑损伤[11-13]。孟令秋等[14]研究发现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宋伟健等[15]研究发现早期足量使用神经生长因子可保护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大脑神经元,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提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有关。

总之,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密切相关。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血之间存在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内NSE、S100B和MBP蛋白水平的变化是否与外周血保持一致,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Davis SM,Broderick J,Hennerici M,et al. Hematoma growth i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and poor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age[J]. Neurology,2006,66(8):1175-1181.

[2] 李宁,沈建康,徐福林,等. S-100B,NSE和MBP评估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研究[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4,9(2):110-112.

[3] Lamers KJ,Vos P,Verbeek MM,et al. Protein S-100B,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myelin basic protein (MBP)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and blood of neurological patients[J]. Brain Res Bull,2003,61(3):261-264.

[4] 王飞,李世亭. 早期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6例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6):435.

[5]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6] 王蕾. 脑出血患者血清S-100B蛋白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检测及意义[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1):15-17.

[7] Weglewski A,Ryglewicz D,Mular A,et al. Changes of protein in S100B serum concentration during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 relation to the volume of stroke lesion[J]. Neurol Neurochir Pol,2005,39(4):310-317.

[8] 李振荣,王小林,马俊良,等.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和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动态变化[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0,4(3):127-128.

[9] 杨旭波,伍国锋. 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髓鞘碱性蛋白变化的临床价值[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2):1742-1745.

[10] 李波,曹国彬,伍健伟,等.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5):600-602.

[11] Matsushita K,Meng W,Wang X,et al. Evidence for apoptosis after inter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striatum[J]. J Cereb Blood Flow Met ab,2000,20(2):396-404.

[12] Qureshi AI,Suli MF,Ostrow PT,et al. Apoptosis as a form of cell death in intercerebral hemorrhage[J]. Neurosurgery,2003,52(5):1041-1047.

[13] 吴剑涓. 神经生长因子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药房,2009,20(35):2779-2782.

[14] 孟令秋,赵玉军,陈谦,等.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46-48.

篇2

关键词:数字化产品;数字产品;内涵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电子商务时代,新的产品形式层出不穷。“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这两个概念被广泛地使用。什么是数字化产品,什么是数字产品,它们是指同一产品还是不同产品?厘清这两个概念,能为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也能为实践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概念提供依据。

一、概念的使用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截至2010年4月16日,使用了“数字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7,338篇,方宗义教授于1979年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使用情况》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使用“数字化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2,400篇,薛顺贵先生于1982年在《近年来国际摄影测量自动化的发展概况》中第一次使用此概念。方宗义教授所说的“数字产品”,是指气象卫星拍摄的图片等资料,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数码形式呈现的气象信息。薛顺贵先生所说的“数字化产品”,是指摄影测绘自动化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测绘资料进行编辑处理,形成的以计算机数据表达的测绘信息。两位先生分别用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即利用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以数字编码的信息产品。也就是说,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两个概念在中国诞生的时候具有相同的内涵。

二、概念的内涵表达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学者和机构根据各自的理解定义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1)研究报告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既可以通过载体以物理方式运送,也可以通过Internet以电子方式运送的产品。宁振波(2003)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采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平台,在产品采办―研制―设计―制造―交付―培训―维护―报废的全寿命周期中,以三维CAD设计为核心,全面应用CAE/CAT/CAPP/CAM/CALS/PDM等技术所形成的用户需要的产品。王晓晶(2008)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信息、计算机软件、视听娱乐产品等可数字化表示,并可用计算机网络转输的产品或劳务。

郭玉军、张函(2007)认为,数字产品指数字编码的计算机软件、文本、录像、镜像及声音和其他产品,无论它们是附着于固定介质还是电子传输。包含了计算机软件、电影、音乐、有声读物和游戏等,既可以基于诸如光盘、磁带或是书本等有形介质来进行贸易,也能通过国际互联网的电子传输进行贸易。

解梅娟(2009)认为,狭义的数字产品是指生产、销售和使用均表现为“比特”流的产品即直接在网上传送的产品,如网上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广义的数字产品是指可以被数字化并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产品。它所指的是任何能够被数字化的产品,并不要求实际上已经被数字化,如以磁盘形式销售的软件、书籍、电影、录音等。

芮廷先(2002)定义数字产品的范围广一些,认为凡是Internet上收发的东西都可成为数字产品,同时一些没有相应实物形式的产品或服务以知识和过程的形式存在也可成为数字产品,数字化产品可能是数字产品,也可能不是数字产品,如软件和CD既是数字化产品也是数字产品,而数字化武器或数字化家电是数字化产品但不是数字产品。

杜江萍、薛智韵(2005)认为,数字产品是电子商务中的核心产品概念。数字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凡计算机能够数字化、处理和存储的信息都可以归类为数字产品。

袁红、陈伟哲(2007)认为,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电子产品,如MP3播放器、数码相机、数字化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指的是能够被数字化的一切事物,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化网络传输的产品,比如网络游戏、计算机软件、音乐等。

以上资料显示,学者们对两个概论的认识,分歧较大,在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在这些定义中描述了这样三种产品:一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比特流,通过因特网运送的产品;二是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等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无论这种产品是否已经数字化;三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

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混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内涵认识不一。同为数字产品,有的认为仅指第一种产品,有的认为既指第一种产品,也指第二种产品,还有的认为既包括第二种产品,也包括第三种产品。二是对概念使用混乱。同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有的称其为“数字产品”,如王晓晶;有的称其为“数字化产品”,如曹庆华。三是对概念的关系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即数字产品,如袁红;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不同于数字产品,如芮廷先;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数字产品的一部分,如杜江萍;有的认为数字产品是数字化产品的一部分。

三、概念内涵辨析

电子商务时代,两个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多,不及早厘清两个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会让人们越来越迷糊,相关研究也不具备科学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概念表达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的正确与否是指概念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概念对应的三种客观事物。正确使用两个概念,需要在分析三种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判定哪个概念表达更为合适。

1、数字产品。这是一个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偏正词组。“数字”是修饰“产品”的,反映产品的本质特征,即这个产品是数字的、数字形式的、Digital。数字是计算机存储、加工信息的方式。称一个产品是数字产品,意味着这个产品必然是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以数字方式存在的产品,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也可以贮存在光盘等存储介质中传输。

计算机以数字方式生产加工展现出来的产品,没有实物形式,是无形产品。从功能来看,它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是信息产品。也就是说,数字产品既是无形产品,又是信息产品。互联网上的各种产品,均符合以上特征,是数字产品。虽然不通过互联网传输,但以数字编码形式存在于光盘等存储介质中的软件也是数字产品。

存储于光盘等介质中的软件,属于数字产品的范畴。光盘具有实物形式,存在于光盘中的软件,从表象来看是有形的,是软硬件的结合体。学者们一致认为存储于光盘中的软件是数字产品,是因为从功能角度看,光盘中软件是主体,光盘仅作为软件的载体,满足客户需求的是软件,而非光盘;从价值角度看,光盘中的软件价值才是软件光盘价值的主体,空白光盘价值相对软件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产品中都应用了软件,形成一种软硬件结合体。但大多数软硬件结合体,都不能称为数字产品,如数码相机。数码相机中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和传输等部件,具有数字化存取模式,具有数字产品的部分特征,但不能因此称数码相机为数字产品。因为从本质来看,数码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数字”不是它的本质特征,只是它与一般相机的区别。硬件与软件结合构成的数码相机,其中的软件是数字形式存在的,硬件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只有其中的软件才是数字产品。但数码相机中的软件,只有与硬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不能独立存在,不是主体。因为部件中有软件,就将其称为数字产品,是以偏概全,是不科学的。

与数字产品相对的是非数字产品,即不以数字形式存在,而以有形实物、模拟的音频视频等形式存在的产品,如书籍、服装等。以产品是否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分类,非数字产品可分为信息产品和非信息产品。信息产品是指在信息化社会中产生的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服务性产品,如书籍、报纸、电视节目等;非信息产品则是指满足人们信息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的产品,如服装、交通工具、机器设备等。

2、数字化产品。“化”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数字化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从词性上看,数字化是动词,对应的是Digitize。数字化产品是动宾词组,表示将产品转化为数字状态。数字化产品的过程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据编码的形式建立产品模型的过程,它是一个虚拟生产的过程,它的结果是得到一个数字产品,即以数字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无形产品。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任何非数字产品均可数字化。非数字产品经过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产品,首先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其次功能也可能发生变化。一般信息产品如书籍报刊等,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书籍、数字报刊等数字产品,其形式变化了但功能没有变化,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从本质上说,这种数字产品与原产品是同一种产品。

非信息产品,经过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产品在形式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变化,不再与原产品是同一种产品。如飞机,经过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飞机,不再具备运输功能,而仅是飞机的一个数字模型。这个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飞机传统的设计与制造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飞机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这种数字产品,从本质上讲是实物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技术,是一个与原产品形式功能完全不同的新产品。

四、结论

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都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数字产品是以计算机加工生产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无形信息产品。数字化产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产品转化为数字形态的生产过程。数字化产品与数字产品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任何产品均可数字化,因此将可数字化并经过因特网传输的产品定义为数字产品,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即使如报刊书籍等信息产品,数字化后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产品本质没有变化,也不能将其称为数字产品,只能说其具有可数字化的特征。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袁红,陈伟哲.数字产品成本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应用.情报杂志,2007.10.

[2]俞明南,鲍琳琳.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分析.情报研究,2008.7.

[3]万福才,王伟.数字产品动态定价方法.系统工程,2006.1O.

篇3

关键词:投入产出;企业管理;数字化;动态;经营

企业的经营就是各要素的投入产出管理和优化,投入产出的比例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企业的投入产出事前核算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都是手工或者静态的核算,并没有建立数字化、动态的投入产出管理,没有实时跟进各类要素和产品的成本和市场价格,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敏感性不足,无法及时进行动态管理,这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整体经济向着节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将不利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稳固。

1现阶段加强企业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1.1竞争的加剧及环境变化的快速决定企业要加强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

目前国家整体出现了产能过剩,很多的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助进行生存,企业整体的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一些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决策的时候没有借助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造成企业的资源浪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走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东莞等传统的制造强地都出现了大批企业倒闭,经济整体下滑,这些问题的发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投资和生产的时候更加科学化管理。另外,现代社会由于新媒介等的介入,很多环境因素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市场价格变化速度及其传导速度更快,企业如果依托于以往的手工计算的投入产出管理,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变化,无法获取最新的数据进行决策,导致其决策无效,反而被市场淘汰。

1.2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管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及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内部

也选用了以市场机制运行的方式,对各要素进行内部的层层分解,实现内部的核算,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较快,很多的内部管理需要更加高效,及时将市场的变化融入到管理之中,而且目前很多公司内部的员工、车间、厂房和班组的工资都是和投入产出的管理系统挂钩,因此投入产出的管理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和公司各个班组的成本、能耗的降低,这样的内部管理才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可,才能够推动企业的改革。

1.3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制造业也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迁移的风险,周边国家越南等国也慢慢在制造业上与我国企业进行竞争。未来我国企业的发展要向更高级的产业主动性转移,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这种转移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其投入产出的管理,通过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强研发的投入,向一些蓝海竞争领域发展,避免简单初级的加工业,实现我国整体产业的结构调整。如果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产出管理就随意进行调整,将可能导致很多企业没有获取相关的动态信息,缺少数字化的管理,而导致企业盲目转型,这样企业可能反而会失去发展的机会进入发展的陷阱,这最终也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2建立完善的动态化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

2.1建立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

企业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建立起符合自身业务特色的动态化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查明企业生产管理所存在的基本数量关系,明确企业生产的界限,通过这一系统获得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其他一些重要的情报信息,在系统的建设中要将企业的业务和产品统一在这个系统中,清晰地发现人财物的关系。这个系统要实现对产品分配方向、价值构成的集成和查询等功能,系统内的数据要能够实时根据原材料的价格、委托加工的费用、人力的投入、产品价格的变动等进行更新。

2.2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模型建立及其与ERP系统的对接

在系统的建设上要着力建设一个模型库、数据库和方法库,企业内产品、业务的投入产出数据要归集到数据库,用以对模型库等提供数据来源,数据库应当将企业的财务数据库、计划数据库、物资供应数据库、生产调度数据库、设备数据库、销售数据库、人事定额数据库等集合在一起,做一个综合的数据库,面向企业的管理层,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库就包括了矩阵、基本统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和数据规划等,为不同的决策内容和生产要求提供相应的方法分析。模型库包括了决策分析模型、相关性分析模型、数学规划模型等,这是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进行选择。企业需要将ERP系统与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统一,利用ERP所拥有的计算机高速运转的能力处理制造生产和管理运营中的海量数据,提升ERP系统的动态反应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在双方的统一中要确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实现ERP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转换、利用投入产出表提升ERP系统的功能,对于输入数据可以利用原有的公用数据模块和其他模块进行提取,并通过手工添加一些必要的数据,将生产计划书、产品定价文件、成本核算文件、原材料供应清单等输入ERP系统中的管理模块、生产模块、车间模块、采购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生产计划模块等,从而根据生产流程得到各类投入产出的消耗关系矩阵,得到总产品矩阵及总产量向量,设计ERP模块中的数据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价格模拟提供依据,满足多种经营的需要。

3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加强成本管理

3.1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加强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

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最主要的运用是在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中的投入是指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消耗,产出是指产品的分配和数量、方向,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等将这些关系以矩阵式的方法进行棋盘式列示,综合分析双方的数量关系和匹配关系。由于现在技术的变化也导致很多消耗关系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但是技术的改变也将导致其消耗比例出现变化,而且采购价格、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等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该系统必须是动态化的,对目标成本中的各要素变动也要进行动态管理,这也需要对成本内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分解,确定足够细的基础数据。成本管理需要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进行分层设计,综合考虑实物投入和价值投入的不同,企业需要对成本中所涉及的流程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和技术经济关系,结合会计核算特点对该流程进行归集合并,全面反映企业生产中的物料投放和产品产出关系。

3.2加强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与多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

由于现在很多生产都是柔性生产,多数企业也接受了定制化生产,这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带来了变化。传统的财务成本核算已经难以反映这种生产的变化,投入产出管理也需要对财务成本的分摊标准和核算提出新的要求,投入产出管理应当结合一些最新的技术和财务方法,对成本进行更好的分摊。例如投入产出管理可以结合作业成本法,对生产流程中的作业进行归类,利用作业分摊成本,并以作业动因归集成本,投入也应当利用作业对各类消耗资源进行归集,进一步提升成本管理的准确性,通过提升成本分摊的科学性,企业也可以提升其投入产出管理的准确性。相对比而言,对于一些新的产品,由于要明确其作业,在对新产品的投入产出模型设计的初期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作业成本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一些作业可能在柔性生产系统和敏捷生产系统中面临着人员和物料组合灵活性较强的问题,生产任务也随时进行调整,容易造成一些资源的消耗难以追溯到活动中,这样可以利用列昂惕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记录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产出活动、货币投入,计算中间投入成本和初始投入成本,汇总的投入成本,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单位成本向量、物理单位计算的投入产出表,得到单位成本,从而得到成本核算。

4加强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除了可以提升企业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外,对企业整体的运营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的原理提升企业整体经营和价值链管理。企业的价值链活动包括了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可以通过产值、费用、收入、生产效率等方面进行衡量,辅助活动也包括了订单、人事、采购、管理、研发等,财务指标主要是新增合同金额、人工费用、材料采购价格、固定费用、技术开发费用、制造费用等,这种方法的投入产出管理是利用投入产出的理念加上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将企业的各个价值链环节的轻重缓急进行划分,用量化的指标确定重点环节和战略方向,准确计算出内部管理的价值,监控企业的研发投入及其对生产的作用,避免研发投入不足,通过财务指标的分析,反映各指标的平衡关系、对企业管理提升的价值及其实现的利润,推算各环节应当贡献的价值,反映各环节需要提升的不足,推动企业管理的提升。将这种投入产出的方法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可以解决企业管理难以量化的问题,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分析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不足及其努力的方向,为制定后续的管理提升计划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成为管理环节中绩效考核的依据,避免管理的盲目性。在企业的制造资源计划中也应当利用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将投入产出数字化管理与企业工序产品的生产计划、成本计划、外购产品采购计划、成本核算、物料清单结合起来,以企业的基础信息平台为依托,提升制造资源计划的科学性。企业的投入产出管理有利于企业提升其经营的有效性,是现代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和竞争加剧而必然采取的措施,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升级,企业要利用投入产出的数字化管理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数字化系统,利用这一系统完善成本的管理和核算,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资源的整合。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够对企业有所帮助,也对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升级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成林 单位:江苏神舟车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崔晓,王艳刚,李富忠.投入产出技术在农业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15(07).

篇4

[关键词]丹霞山景区;数字化;信息技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49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理念的不断提升,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新时期国家风景名胜现代化建设管理的主要手段。从2002年启动监管信息系统工作至今,风景名胜区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风景名胜区类型不同,数字化景区建设的需求和管理模式存在差异,要根据景区的类型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建立符合风景名胜区特点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2丹霞山景区数字化建设

自2007年8月国家建设部正式确定丹霞山等2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数字化景区试点单位以来,丹霞山一直致力于开展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

(1)在丹霞山景区长老峰票站入口处安置平板式全彩LED大屏幕,主要是考虑到环境因素,周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该系统设置与操作;另外,考虑到这里是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便于游客观望,有利于达到宣传的效果。

(2)韶关市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230万元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森林防火远程监视系统;投资300万元建设环境监测中心,基本实现景区重点区域24小时监控,为构建和谐景区、安全景区奠定了基础。

(3)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为游客提供景区资源推介、旅游资讯服务和公益宣传,不但加强了景区宣传力度,而且利用规模效应和信息联播化实现了景区客源和旅游信息的最大化共享和实现了景区资源相互推介宣传。

3存在的问题

31认识不足

此阶段丹霞山景区建设的关键是景区决策层对景区数字化建设的认识理解和工作方式有差距,不了解数字化建设对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作用,缺乏对高端景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有的领导不愿建立监管系统,但是无论愿不愿意,遥感监测这项工作一定是要开展。各景区应正确认识这项工作,打消顾虑,争取在短时间内,使景区的数字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

32信息化基础工作薄弱,基础资料匮乏

从目前已经建立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的风景名胜区看,半数的景点的计算机配备条件较差,少数景点之前甚至没有计算机。40%的景点没有地形图,已有地形图中70%没有电子版,基本没有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交的监测基础数据不完整,数字化景区建设较粗放,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

33专业人才匮乏

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虽然是世界地质公园,但也存在人才瓶颈问题。许多景点的数字化建设从方案制定到各系统实施和维护基本只能依靠外援,没有自己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

4建议

41景区数字化成为必然,领导意识待转变

风景名胜区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的切身利益,而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和数字景区的功能与作用的了解和应用,是促进和提升景区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5

数字生态城的内涵

“数字生态城”是数字与生态两方面的深度融合。数字生态城并不简单等于“数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是指一个复杂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需要城市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繁荣昌盛的社会、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安居乐业的人民,需要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且失业率低,高新技术占城市经济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数字城市是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城市集成创新应用的综合体系,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而数字生态城则是数字理念和生态理念在城市复杂系统中的融合应用,主要结合了三方面基本理念:一是运用数字理念高度整合服务和管理。

主要涵盖卫生保健、教育、商业、智能化运输、物流与建筑、城市管理和服务供应等领域,实现数字化与可互动的信息服务。二是运用生态理念确保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落实。生态理念将涵盖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层面。这些措施包括产业的生态化建设、经济的生态化运行、能源的可再生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处理、资源的产出率不断提高等。三是运用城市理念实现多样化功能。数字生态城严密的城市结构将有助于抵御因社会变化和宏观经济条件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效物流,创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城市数字生态化建设需要对城市系统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社会和经济状态等各种信息进行有机整合;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动态监测与处理;在生态化和数字化理念方面进行深层融合与挖掘,对各种关键问题进行有效识别、动态模拟、准确预测。数字生态城的建设和标准设立应具有区域发展特色。

数字生态城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新趋势,自江西省共青城市首次提出后,北京门头沟、江苏省丹阳市等地也陆续提出建设目标,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上海崇明岛生态城等也不断融入数字元素。“数字生态城”的建设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有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等来自不同城市发展基础的因素,其建设过程和标准设立只有融合当地的城市建设基础、产业布局基础、人口分布基础才能构建出适合地方发展的城市需求,才能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生态城的特征要素

城市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即为社会提供物资和信息产品;二是消费,即为城市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三是调节,即保证城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城市综合系统具有消除和缓冲自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能力。围绕这三个方面基本功能,数字生态城将建成以下7个要素平台。

(1)城市综合环境管理监控平台。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使城市“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在政府与居民、企业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的新型关系。

(2)城市土地生态功能监控平台。土地生态系统是土壤、地形、水文和空气为环境气质和一定相应的生物群落组成一个紧密实体的生态系统,科学技术、政策导向等因子对土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对每个用地单位所占土地的物质生产力、自然生态服务和社会生态服务效果进行年度生态监控,促使可更新能源利用率、环境净化能力、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等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优于或至少不低于原土地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监测信息化平台。建立多个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生态监管和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发展平台。依托现代通信技术,构建环境公共信息网、环境质量预警网及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实施对自动检测、远程监控、信息、决策分析等功能,为城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城市规划、建设、城管、公安、文化、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在决策分析、任务派遣、目标考核等方面实行数字化管理。架构上分为两个层级。一级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事件受理派发、应急指挥调度、工作绩效考核、辅助决策分析等工作;二级指挥分中心主要负责信息上报、事件处置、应急响应等工作,耦合执法、应急、服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功能上,主平台下设城市常态综合管理、应急管理协调、统计分析及辅助决策、综合应用支撑四个部分。

(5)城市生态保育发展平台。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依据城市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找到当前的城市与自然生态相融共生状态下的城市差距,建立发展水、土、气、生、矿的自然生态修复、涵养、保育业。

(6)生态环境社会监督平台。建立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的公开力度,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7)区域产业共生发展平台。把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平衡协调、和谐共生、生态资源可持续性作为重要尺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立城市产业共生发展信息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缓解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破坏而造成的生态脆弱和生态失衡,使城市最终走向产业良性循环轨道,最大程度上从源头减少排放量。

数字生态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可持续发展,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从资源角度看是城市资源的保护、开发、循环、修复及再利用的动态系统平衡;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主要是强调利用生态规律和数字化技术手段来科学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其主要着眼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协调处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城市化速度与质量、城市管理手段、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产业率等。

1具有相关协调性数字生态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作用对象,那就是实体城市,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概念和研究背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而数字生态城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生态系统理念构建低排放、高循环、高智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必须始终贯穿整个数字生态城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可以说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1)数字生态城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生态城建设体现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及最系统的思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兴动力。数字生态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城市传统产业进行产业生态化和产业信息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创造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数字生态城作为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基础平台,其建设和发展过程本身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活力。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的管理为城市综合管理提供了便捷条件,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四是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数字生态城可以在顶层设计角度进行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加有利于解决城市可持续问题。数字生态城建设通过信息化和生态循环技术及产业共生理论改造城市传统发展模式,优化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三废”排放,将改变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原有的矛盾性和不适应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平衡。

(2)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保证。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其次,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济基础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为数字生态城健康运行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

2具有偏好冲突性

数字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动力和社会的信息化转型,引发短期产业发展冲突性。传统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形态均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转型中,这些组织和管理形式及产业形态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可能由于不能实现转型而丧失竞争力。同时,由于数字生态城的经济将从规模经济向效率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建设过程中,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对这种冲击就显得尤为严重。

篇6

    关键字:数字技术测绘技术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测绘技术。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数字化工程的启动,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相应进一步延伸,而且正朝着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1.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而且一目了然,基本上改变和弥补了传统产品线条、符号和数字、文字等综合包罗,非具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读懂的缺陷。

    2.数字化测绘产品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可以随时补充修改,随时出新图提供使用。

    3.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可以对产品的各种要素进行数据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而且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拼接、缩放,用途更广泛。

    4.利用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成果,作为底图,可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规划与设计(如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和城市道路网的设计等),可方便地进行许多方案的设计与比较,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也方便、准确。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大大提高了测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数字化测绘产品的应用水平也将达到新的高度。除此以外,在其他方面还显示出很多优越性,但从以上几点足以可见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很符合现代社会信息的要求,是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因而,以前以传统测绘为主的专业测绘单位,现在是以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作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二、数字化测绘中作业模式的选择问题

    数字化测绘设备是全站仪加电子手簿或电子平板,作业分为编码方法和无码方法。编码方法在记录测量数据时必须按碎部点的类型及相互间几何关系输入特征编码,作业员不仅要熟记编码,为正确输入编码,测站与棱镜间还需要较多有关测点的信息交流,因此作业速度慢。尤其当地形复杂、通视困难、对一个地物的测量是不连续的,甚至要经过几个测站的观测才能完成时,作业难度大,出错机会多。无码作业则不需输入任何编码,代之以绘制草图记录所测点位及相邻关系。测站与棱镜间联络较少,测站照准目标操作电子手簿驱动全站仪测取数据后,只需向棱镜处作业员报告碎部点号而已。具有平板测图知识的作业员随棱镜现场绘制草图,轻松且不易出错。测图工作实际上主要在棱镜处进行,测站观测速度很快,一台全站仪可观测2~3个棱镜,相当2~3个图板的平板测图。所以无码作业方法更容易为测量人员所接受。数字化测绘记录设备过去以电子手簿为主,但目前有关电子平板的介绍、报道较多。所谓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即利用电子平板(便携机)在野外实现碎部点展绘成图被描绘成最先进的方法。但实际上若电子平板与全站仪联机则由于通视不一定好,加之数字化测图测程较远,绘图员在电子平板上编辑绘图很困难。若靠远距离观察辅之以镜站作业员的描述来绘图,则不仅对电子平板绘图员的技术、经验要求较高,且既慢又容易出错。就这一点而言,类似传统的平板测图的作业方法,不同之处仅在于不需展点、计算机编辑代替手工绘图而已。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场上推出了遥控电子平板。虽然采用遥控平板可使绘图员随棱镜现场绘图,但设备投资远高于电子手簿。野外作业速度也低于电子手簿加草图方法。实际上是付出高昂的代价以外业时间换取内业时间。若考虑到野外作业条件艰苦,作业人员的愿望恰恰相反;即宁愿用内业时间换取外业时间。加之电子平板还有恶劣条件下可靠性差,携带不如电子手簿方便的缺点。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复杂地区,电子手簿加草图方法仍是最适合的作业方法。lunwenwang.com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数字测图的主要内容

    1.1原图数字化

    当一个地区需要用到数字地形图而一时因经费困难或受到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时,该方法是最适宜的。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图,仅需配备计算机、数字化仪或扫描仪、绘图仪再配以数字化软件就可以开展工作,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数字化成果。它的工作方法有两种:手扶跟踪数字化及扫描矢量化,其中后一种的精度、效率更高。但是,利用该方法所获得的数字地图其精度因受原图精度的影响,加上数字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误差,因而它的精度要比原图的精度差。而且它所反映的只是白纸成图时地表上各种地物地貌,现时性不是很好。所以它仅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而非长久之计。为了充分利用该法得到数字地图,可通过修测、补测等方法,实测一部分地物点的精确坐标,再用这些点的坐标代替原来的坐标,通过调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原图的精度。而随着地图的不断更新,实测坐标的增加,地图的精度也就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1.2地面数字测图

    在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该方法也称为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是我国目前各测绘单位用得最多的数字测图方法。采用该方法所得到的数字地图的特点是精度高,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重要地物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在5cm内是可以做到的。

    1.3航测数字成图

    当一个地区(或测区)很大时,可以利用航空摄影机在空中摄取地面的影像,通过外业判读,在内业建立地面的模型,通过计算机用绘图软件在模型上量测,直接获得数字地形图。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数字摄影测量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取得成功,不久将会得到推广。它是通过在空中利用数字摄影机所获得的数字影像,内业通过专门的航测软件,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影像进行像对匹配,建立地面的数字模型,再通过专用的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可以说,这将是今后数字测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该方法的特点是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它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高而均匀、成本低,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城市及大测区的大面积成图。

    2.数字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地籍测量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地对地籍图的需求将急剧膨胀。地籍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澄清城镇土地的属性、位置、面积、用途、经济价值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随着高新测绘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较之传统的大(小)平板仪(地形、地籍)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可以让测绘产品更加多样化,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更高,产品的使用与维护更加方便、快捷、直观,与传统的测绘产品(地形、地籍图件)相比,数字化测绘产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所在,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设计作业流程,数字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见下图:

    3.数字测绘在数字地球中的应用

    简言之,数字地球就是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信息,加载于一个统一的地理坐标框架中按数字的形式存贮于计算机,任何机构或个人均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足不出户便获取所需的信息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数字地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技术复杂,涉及部门多,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或团体能单独承担,它需要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技术和众多应用部门的配合。测绘作为地学和信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空间基础信息的获取、处理,向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货物等工作已历史地落在测绘工作者肩上。可以说,数字地球始于测绘。我国测绘部门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对传统测绘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数字化改造。传统的光学定位技术已被光电技术、GPS技术所取代,传统的白纸测图已被数字测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所取代,以地面测量为主向以卫星定位(GPS)、卫星遥感(RS)测绘等高技术为主的对地观测方面转变,被动的静态测量向动态的实时测量方面转变"测绘部门在数字地球基础框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了全国A级、B级GPS网;完成了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和数据服务设施;建立了国情和省情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研制成功了从遥感立体影像自动建立数字地面模型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研制成功了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栅格图(DRG)等“4D”产品生产线。数字地球的雏形已经形成。

    当然,数字测绘技术应用于很多方面,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总之,数字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应用广泛,精确且使用,并且数字测绘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广大测绘工作者要更新思维、坚持学习,做数字化的测绘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贺丽娟,曹振一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西北水电2002

    [2]覃其进浅谈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广西地质2001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籍测量;应用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地籍测量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于传统的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产品多样化、技术含量和应用程度高的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优越条件下,大大提高了地籍测量的质量及速度,提高了测绘的自动化、科学性、规范化程度,促进了测量工程的飞速发展。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

在具体应用上,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表现在:

1、方便计算机处理

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的地籍测绘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作为网络设计的底图或资料,如城市道路网的设计方案、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等,在通过计算机处理时非常方便。同时,能够更加方便地对方案、规划进行设计、对比和统计,特别是在对各要素之间的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及时和准确。

2、方便应用和维护

相对于传统的测绘产品,数字化测绘产品在使用和维护上表现出更加简洁、方便的特点,更新速度更加快捷。如果产品出现错误,即可进行补充、修改,对图表进行随时的更新和完善,能够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方便应用和处理。

3、技术成熟,方法多样

经过广泛的应用和不断地总结,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具体操作技术上得到了较大地进步,打破了内外业界限,实行一体化作业,减轻了外业的工作强度,而且缩短了成图周期。同时,数字化地籍测量打破了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测量所需控制点的数量大大减少,节约了人力、物力。在实际应用中,测量碎部点坐标的方法除极坐标法外,还有矩形两点法、平行线法、直角偏距法、方向线支距法等诸多方法。

4、方便客户需要

在现实情况下,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地籍测量,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产品的相关要素进行数据加工。通过加工,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产品和图件。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对对图形进行缩放、拼接和处理,满足客户需要。

5、节约资金,资源共享

应用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实现的成果精度高、不变性强,可以一图多用,避免了重复测绘,节约了运行费用。在统一的基础控制系统内,各项成果都能够为今后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数字化处理的成果修改方便,能够随时更新。而且,根据实际需要,客户和各流程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交换和共享。

二、地籍、地籍测量及数字化地籍测量

1、地籍

地籍即土地的簿籍与图册,主要记载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类型、位置、界址、数量、用途和权属等基本情况,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土地的各项特点和综合信息。地籍信息由地籍图形集、地籍数据集、地籍簿册三部分表述。地籍图形集就是用图形直观地描述土地附着物的相互位置关系;地籍数据集主要用数字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数量、位置、质量等要素;地籍簿册主要是用表册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确切位置、价值大小、法律状态等基本情况进行文字描述,如地籍调查表及各种相关文件。

2、地籍测量。

1)地籍测量的意义

地籍测量就是利用测绘手段对土地及其附属物的位置、权属、面积、用途、数量、质量、经济价值及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测定和调查的活动,是进行土地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工程。通过地籍测量,可以获得与永久性标志相关联的土地位置、土地面积、权属界址、房产情况、土地利用及相关数据的地籍图等产权资料。而且,地籍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和整理的资料都具有法律规定的效力,是进行土地登记、发证和收取地税的重要依据。同时,地籍测量的各种资料也为建立和完善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2)地籍测量的内容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地籍图根控制的测量和地籍勘丈;地籍调查表的输入和输出;土地证、土地申请书及归户卡的生成和输出;宗地图、地籍图、图幅结合表及控制点网图的生成和输出;土地面积量算、汇总和统计等。

3)地籍测量的目的

地籍测量的目的在于表述每项宗土地的形状、权属界线位置、数量等基本情况,在于真实、全面地掌握土地的属性、面积、用途、经济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土地相关管理的数据库及地籍管理系统,并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实现地籍管理的自动化,为政府部门正确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3、数字化地籍测量

数字化地籍测量就是利用专业的数字化采集设备采集地籍数据,利用相应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输出并绘制各种所需地籍图件和表册的一种自动化测绘技术,也就是通过数字的方式来表达和描述常规的地籍测量,因为,数字形式便于管理,在应用、传输、存贮、处理等过程中比较方便。这项技术的大部分工作在于进行数字化测量,并需要进行专业处理。数字化成图以后,将地籍要素与图形信息进行叠加,即成为地籍图。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一项以数字测图系统为主的作业流程的综合,通过系统内各设备的运行、各流程的实施,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和控制。数字测图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电子速测仪、数字摄影测量仪、GPS、数字化仪等为采集工具,对地形的数字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绘图、输出和管理。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主要有:

1、图根测量

对于图根的布设和测量,应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由而采取相应的测量方式。在比较广阔的区域,一般可采用PTK技术来设置图根控制网。在图根网的实际布设过程中,当碰到街道和建筑物比较集中的情况时,就必须通过全站仪进行布设,而且需要将图根导线设置为结点网。通过这样的设置,就能够避免相邻两条单导线之间因人为或环境影响而出现误差,引起结合部界址边超限。

2、数据采集具体方法的应用

数据采集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集信息的过程。在地籍测量应用中,对于数据的采集,更多的是通过测界址点的方式对阳台角、房屋拐角、围墙拐点等地物的数据进行测量,而对于其他地物的测量,则采用测量地形点的方式来进行。不管是测界点还是地形点,在采点时,一般都会把性质不同的点制作成与之相对应的地物代码,便于技术人员的操作和记忆。在实地打点测量过程中,一般要求所在对区域的地物进行依次测量,这样,相同地物的各项数据经过内业转换,就会实现自动联线,避免了过多散点的存在,影响编图的进行。

3、原图数字化

这是针对一些偏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而采取的一种测图方式,简捷而迅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设施以及原有的地形图绘制出所新的地形图,满足测量需要。原图数字化测图主要有两种工作方法,即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从效率上分析和比较,扫描矢量化的精度效率比手扶跟踪数字化的方式更高。但是,利用这种方式采集到的数据在精密度、准确度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在成图上反映出来的地貌特点不一定准确。如果想要对这种测量方法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充分利用,就必须采取补测、修测等方法对原有的坐标进行调整和精确,以提高数据的精密度。

4、地面数字测图

这种方法也称为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方法,是目前各测绘单位用得最多的数字测图方法,在没有合乎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得到精度较高的数字地图。而且,也可以保持重要地物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精度控制在5cm以内。

5、航测数字成图

这种方式就是利用航空设备在空中摄取地面的影像,通过外业判读、内业建立模型和计算机处理技术而直接获得数字地形图的方式,主要针对测区较大的地区而采取的测图方式。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减少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有些流程还可以将原本需要在室外完成的工作转移到室内完成,因此,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精度高、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等优点,特别适合空旷地带和气候多变的测区。

结论

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测量工程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日益更新和不断进步。在信息、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广大测绘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创新思维,更新知识,提高实际应用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籍测量及其他测量工程工作,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青霞.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5).

[2]贾科明.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06).

篇8

【关键词】三维数字矿床;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实践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年提升,我国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是资源找矿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经过多方的研究,相关学者就可接替资源预测评价的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出了利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采矿,然而危机矿山可接替资源开发这种预测评价体系,其需要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支持才能够良好的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国家开始将三维数字矿床以及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实践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于危机矿山中,从而实现了矿产资源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一、三维数字矿床的研究内容

三维数字矿床的研究内容相当的广泛,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各方面内容加以分析和了解,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研究的价值,一般来说,业界对三维数字矿床研究内容的界定也具有一定的困难性,然而,为了推动三维数字矿床的研究,业界就三维数字矿床的现有研究内容对三维数字矿床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界定,其认为如今的矿床描述已经初步的实现了数字化,在数字化模式完成的基础上,也相应的符合了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的实际研究要求。从这方面拉私活,在对三维数字矿床进行研究时,其具体的研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三维数字矿床空间数据模型及空间数据组织

重视对三维数字矿床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在三维数字矿床空间中,主要包括矿床的现实世界和三维数字矿床的虚拟世界,对两者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高效的建立三维数字矿床的空间模型以及空间数据结构,从而使得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和有效,实现三维数字矿床空间数据的数字化表达方式以及存储、管理数据库的建立。

2.地质体三维重建与数字化模型

在对地质体三维进行重建和数字化模型的建立时,需要结合三维几何造型来对地质体三维进行模拟建设,同时要采用地质体建模技术对数字化模型进行全面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地层、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等地质体三维模型以及数字化模型建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可最大限度的实现地质体的数字化表达方式,对相关的数据形成有效的存储,从而保障最终研究内容的精确性。

3.地质场数字化建模及地质空旷作用空间分析

在对地质场数字化进行建模时以及在对地质空旷的作用空间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意无论是分析的分析的过程还是建模的过程,都需要满足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的要求,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要对地质场控矿作用的场模型进行抽象化的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的采用先进的体膜型建模技术,在地质场中构建相应的数字化模型,所构建的模型要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在保障模型构建全面的基础上,再对地质空旷作用空间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质空旷作用场与矿化分布场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在充分了解两者的定量关系之后,做出相应的指标,从而有利于发挥出地质空旷的实际作用。

4.矿床矿化数学模型

在对地质空旷作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对丢矿化指标进行确定,在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后,再对三维数字矿床进行研究,尤其要重视对其中矿化系统的研究,对矿化系统不断的进行完善处理,同时要根据相应的指标要求,确定相应的矿化指标,通过矿化指标的要求来具体的建立矿化数学模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矿床矿化数学模型构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二、矿化三维数学模型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

一般来说,在对矿化三维数学模型进行预测时,其会产生相应的预测结果,而这些结果就需要存数与专门的数据库中,而这一专门的数据库,主要是由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系统所构建。一般来说,在对矿化数学模型进行构建时,也就是为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模型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只有合理的建立矿化数学模型,才能够有效的保证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模型建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为了将真三维的预测结果表示在可供地质人员阅读的平面图中,须将真三维预测结果作结果绘制的二维平面化。二维平面化的方法是:将立体单元按照其尺寸大小(50米)沿垂直方向进行分层划分,形成了一系列的每50米标高水平的单元层,这样就实现了真三维预测结果的二维化。这与矿床勘探工作中将三维矿床用中段地质平面图等二维图件来描述的方法是一致的。利用AutoCAD软件的vBA二次开发功能,从预测专题数据库中读取预测结果,对每一单元层按单元的水平坐标绘制该层立体单元的单元网格,并在每一个单元格中标出单元的矿化指标已知值、矿化指标估计值、含矿性指标估计值。按该方法绘制的分层单元网格及预测结果预测图,称为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单元矿化指标预测图,简称单元预测图。单元预测图标示了每个立体单元的空间位置、矿化指标和含矿性指标的预测估值等预测数据成果,可用于直接指导矿区深边部的找矿勘探,但由于版幅较大,不便于地质人员直观地获得预测结果的概貌。

三、结语

总而言之,危机矿山可接替资源找矿是进行资源矿产开发的重要手段,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这一预测评价体系的提出,则需要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的支持,才能够保障危机矿山可接替资源找矿预测评价体系可以顺利的得到应用,而三维数字矿床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则是最新研制出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两者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可以顺利的将其应用到危机矿山资源找矿中,从而实现资源矿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都沁军,郝英奇,王胜利.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对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2):132一133

[2]赵逊.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的启示.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18(2):1-2

篇9

关键词 虚拟社区 电子社区 网络社区 数字化社区 数字社区 智能社区

1 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 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 Well(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 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 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 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 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

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

3.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 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 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 王陵,王大力.数字化社区技术与建设展望[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6)

篇10

关键词:平面广告 互动性设计 体验经济 数字媒体

检 索:.c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dvertising, media and audience, combined with chart and data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modern plane advertisement, from th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edia more aspects of the modern plane advertisement and interactive design of the fusion of reason, and then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economy and digital age to modern plane advertisement influence and change trend, puts forward the interactive design and plane advertis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so as to develop traditional media platform, and discover more interaction design that ha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in the plane advertisement medium.

Keywords :The Plane Advertisement, Interactive Design, Experience Economy, Digital Media

Internet :.cn

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到数字传播,互联网络的商业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种以互动型为特点的传播方式使受众能够主动参与并具有信息选择权,更符合人性化、个性化的双向交流。信息的大量化、媒体传播的多元化以及受众选择的多样化,使平面广告、广告媒体和受众三者之间的传统关系从线性传播变成非线性传播,信息选择权转向受众,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质变。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从设计的创意预想起,就把媒体、受众和市场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之中来考虑。

城市互动型数字媒体广告是一种创新体系下的广告形式,互动型数字媒体在体验方式和创新服务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他的发展让广告的传播模式逐渐从艺术化走向了技术化和艺术化相互融合与衬托的方式。平面广告与互动性之间的融合是由经济、科技以及媒体三大因素促成的。

一、经济的演变――体验经济的到来

互动性设计作为一种真实可行的设计表现形式,在与平面广告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的演变过程中必然结果。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所著《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到“服务业最终还是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生产。”这是体验经济最初的理论,而后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正视了体验经济的到来。《哈佛商业评论》对“体验经济”的概念评述为: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互动和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广告是为经济服务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在体验经济的时代,受众有着主导性的选择权,受众会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在广告多样性的今天,作为传统广告形式中历史最悠久的平面广告,该如何面对受众,我们顺应“体验经济”的概念来解释当代平面广告:使受众参与到平面广告中,产生“互动活动”,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如何使受众参与到平面广告之中?“互动”作为彼此之间关系的桥梁再一次被重视。

平面广告与“互动”有着与生俱来的融洽,传统表现形式为心理的“互动”。我国现存最早的平面广告就已经具备“互动”的本质,广告信息诉求,引导受众购买。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和市场条件不完善的年代,心理上的“互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传统平面广告注重在画面、纸张、印刷及工艺的表现形式上,目的就是让受众从心理上感受到信息的真实。传统的表现形式虽然注重心理的“互动”,但并没有将“互动”作为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出现,因而,长期单向度信息传递形成的线性传播模式,在体验经济的时代逐渐失去广告效应。现代平面广告的转型需要用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作为突破。

二、科技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影响

除了体验经济,科技的进步是互动性设计融合的催化剂。科技的进步扩大了数字化的影响,数字时代的产物以互联网络和数字媒体为代表,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互联网络带来了广告传媒产业的转型。具媒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999年)以用户5000万为标准,报纸媒体用了一个世纪才达到这样的规模,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都经过38年的发展才有同样规模,而互联网只用了短短的四年。在我国1994年才正式启用互联网络,而根据《2005年中国5大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网民总数为10300万人,总数仅次于美国。截止到2009年,我国的网民人数攀升至40900万。互联网作为传媒之一,在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支持下,网络广告迅速成为传统广告市场上的新势力。2007年美国互动广告局(IAB)调查数据显示,广告客户在网络广告上的费用支出首次超过有线电视广告,排在全美报纸广告支出之后(图1)。2008年美国的网络广告市场增长10.6%,达到34亿美元。

数字显示技术的成熟引起传统平面广告格局的巨变,新兴的数字广告中以数字标牌广告(Digital Signage)首当其冲。凭借成熟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显示技术的结合,数字标牌广告与受众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顺应当今时展的要求。受众可以主动选择信息,还可以及时的回馈发表意见和观点,当双方的信息形成共鸣时,就像形成共振一样造成最大振幅,对受众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图2)。这种信息双向、乃至多维的传递、反馈、融合正好符合体验经济中所说的“互动活动”,这就是“互动”非线性传播带来的威力。这种显著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医院、卖场、超市、宾馆等公共场所。2009年数字标牌的触控性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通过这些触控交互平台,受众与这些数字广告的互动式交流更加融洽。新兴的数字广告借助科技媒体的力量得以快速发展,大份额的抢占传统户外广告市场,在某种意义上对传统平面广告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数字化生存》一书被《纽约时报》誉为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该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他在书中指出数字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种种冲击和值得深思的问题。

与传统平面广告的线性传播模式相比,数字广告和受众之间产生的非线性传播模式,更适合在“体验经济”的环境下生存。那么,在数字时代的影响下,现代平面广告如何抵御冲击,另辟蹊径,找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光明大道,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媒体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优势

体验经济的到来和数字时代的影响,使“互动”这种非线性传播模式成为现实,引起广告传媒产业巨大的变革。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共生与博弈之中逐渐形成新的格局,现代平面广告媒体如何在这场“生死博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良性发展,成为近几年传媒业和学术界谈论的热门话题。

新兴的数字广告媒体在交互技术的支持下具备独特的互动性特点,填补了传统的平面媒体在传播形式上不足,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在当下“体验”和“数字”并行的时代已逐渐式微,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平面广告媒体从此无所作为,进而被代替。答案肯定是:“NO!”,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当前环境下传统的平面广告媒体例如户外广告、纸质杂志广告、海报招贴、直邮广告、便携广告等,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新兴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

在静态可视方面,新兴媒体多数靠数字显示屏呈现广告画面,而传统平面广告媒体拥有精美的印刷和各种工艺,除了传递广告信息外还有一定的保留价值;在受众感官方面,杂志、海报等纸质媒体反映出来的真实触摸感受是当下数字显示屏幕无法到达的情感境地;在媒体使用环境方面,传统平面广告媒体是不受环境地点多方面因素局限的一种媒介载体,任何一面墙一根楼柱都可以进行海报的宣传……所以,只有不断发掘传统平面广告媒体的独具优势,才能更好的支持当代平面广告发展下去。

在经济、科技和媒体三个方面条件成熟的基础上,互动性设计作为新的设计表现形式被应用到现代平面广告中。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