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激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项目激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项目激励办法

篇1

关键词:项目中期管理;科研管理

科研项目的中期管理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当前科研项目管理普遍出现过程管理力度不够,尤其是存在中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2009年,针对我院项目中期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科教处狠抓科研项目的中期管理,通过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加大科研项目中期管理力度,制定具体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管理制度及措施,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督促、检查,从而保障了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提高了项目完成率,提高我院的信誉度,使我院科研项目管理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1 科研项目中期执行不力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我院重申请、轻管理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医院领导对中期研究认识不足,项目中期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能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没能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1.2客观因素

1.2.1管理人员任务繁重 2002年以来,随着我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战略的实施,我院科研创新氛围浓厚、科技创新热情高涨。2012年获资助项目在2002年基础上增长了1144%,经费增长了1246%。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大幅提高,带动了医院的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科研项目计划门类越来越多,管理层次越来越复杂,项目也越分越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加上各级课题的申报工作几乎占用了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而我院具体负责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只有2人,不仅要负责医院科研、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建设,还要负责办公室繁琐的日常工作,用在项目中期管理的精力和时间就所剩无几,要想搞好项目的中期管理真的是力不从心。

1.2.2科研人员工作繁忙 我院是集医疗、科研、教学、干部保健、预防、急救为一体的临床医院,编制人员少,临床医疗工作繁重,加上近年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接踵而至,如SASR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等,使我院科研人员必须以临床诊疗为主,用在科研上的时间就相对有限。另外,我院还要认真完成卫生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承担了对赫章、丹寨、黄平、威宁等7个县级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每年均派出几批医师下乡扶贫,部分科研人员也被抽调下乡,项目研究工作因此受到影响。

1.2.3研究活动经费不足 我院承担的项目大部分属于省、厅、市级项目,项目经费普遍很少,77%的项目经费在5万元以下,其中还有15%的项目是自筹经费项目,即只立项不资助经费。科研经费的不足,大大地制约我院科研项目的完成速度,极个别项目因无渠道筹集经费而无法开展。

1.2.4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院从2002年大力实施"科技兴院",出台一系列科研奖励的制度政策,并在省内率先实施科研重奖。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对立项课题实行1:1资金配套;对获资助项目按所获资助费给予项目组5%的奖励;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获得者分别奖励200万元、100万元并1:1配套对应的科研经费;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分别奖励60万元、25万元、15万元并1:1配套对应的科研经费;对获厅级成果奖一、二、三等者分别奖励6万元、3万元、2万元并1:1配套对应的科研经费;对科技工作成绩突出的科研人员,在评先选优、职称晋升、脱产外语培训、出国研修、年度考核方面均作为重要条件考虑。截止到2013年,共奖励科技人员2495人次,奖励金额3345.32万元,配套科研经费3740.8万元。但我院建立了科研奖励制度,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处罚制度,导致广大科研人员只重视申请项目,而不重视项目的完成,使我院项目完成率低,严重影响了我院的信誉。

1.2.5管理措施不力 由于对项目中期管理重视不够,我院没有制定具体的、实用的、有针对性的中期监督、检查、督促的管理办法、措施,管理人员工作思路不清,所以就没有很好地组织项目的中期检查。

1.2.6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对省级项目,我院主要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填一填进展报告,形式上进行一下中期检查。对厅级项目,由于省卫生厅没有要求,我院也就抓得不实。

1.2.7研究人员队伍变动 由于项目负责人出国研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下乡扶贫、离职退休、工作调动等原因,项目研究队伍不稳定,项目研究工作也因此滞后。

1.2.8实验室条件简陋 我院是临床医院,科研起步晚,动物实验室条件差,中心实验室于2005年才建立,导致许多项目需要和省、内外实验室合作完成,路途遥远、协调时间长,耽误了项目的完成时间。

1.2.9仪器设备到位困难 实验仪器有的由于价格昂贵,有的由于更新换代被淘汰,有的关键设备不能按时到位,仪器设备发生故障,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开展。如我院心外科一个省级项目计划需要用SolarGen2100s-TMR激光打孔机,所需购机费用价格昂贵,另外最新文献表明效果不肯定,所以只得上报项目主管部门申请换用仪器,从而耽误了项目研究进度。

篇2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机制理论设计了一个包含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激励与约束的第三方监督模型,认为第三方监督的缺失是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的学术失范行为泛滥的原因。第三方监督的设计既可以是对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声誉的强制,也可以是利益的强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第三方监督 激励与约束 学术失范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科研项目研究中存在诸多弊端:招标投标及立项等程序不规范、相关政策法规缺失、监督监理机制缺位、科研成果保密措施缺乏,科研成果的转化不积极等,此外,近年来,学术道德缺失已成为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出版界难以回避的话题。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篡改及拼凑实验数据、学术评审暗箱操作、利用权势压制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学术泡沫化等现象屡见不鲜。舆论甚至称其为学术腐败(曹卫国,2009)。

为了更好的进行科研失范和学术腐败治理,净化学术空间,本文利用机制理论设计了一个包含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的激励与约束的第三方监督模型,希望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好的实现对科研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治理。

科研失范和学术腐败治理的经济学解释

近年来,随着博弈理论的广泛应用,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在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把博弈论引入到科研失范和学术腐败治理的经济学解释中,争取用理论把实际发生的现象解释清楚。

(一)基本模型

在目前的学术环境下,广大学者是分散的,这种分散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和不可能性。这种分散性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者的同质性,至于高水平的学者和一般学者的存在不是本文考虑的重点。这主要因为在我国学术环境下,高水平学者只占少数。所以本文的第一个假设就是学者是同质的。本文模型假设存在一个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以及若干学者组成,这里为了描述方便假设为n。

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的合作是为了实现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在社会福利最大的情况下,双重的有利可得是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合作的紧密纽带。

因此,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之间的整体模型如下:

其中:Uc、uf代表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的利益,作为两种科研主体,它们追求科研成果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Uc>0和uf>0的假设必须同时满足。

(二)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模型

其中:Pa代表科研项目的标底,Pb代表科研支出;Q是科研数量;V代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本之和,它由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组成。

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对学者支付科研费用,这是合作实现重要的一环。实际上这可以看作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雇用学者工作,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者对自己劳动的专有性,由于二者不存在管理隶属关系,这就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寻租和学者学术失范提供了操作空间。

(三)学者模型

Pe是学者的科研收益率,q是学者的科研工作量;v是学者的科研支出,包括住宿,吃饭以及信息成本等。因此,可以看出,学者通过最小化的科研支出的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在缺少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最小化科研支出的结果可能就是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四)学术失范的解释

在学者同质的假设下,学者参与到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中进行科研活动。从表面上看,他们不仅关心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给他们的期望工资 (这直接关系到他个人的收益),也关心自己的科研支出。因为这间接影响到他的收益,因此他有理由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所有事务。因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发展越好,自己的工资就可能会越高。

但是,实际上,学者对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事物兴趣不大。曼瑟尔•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逻辑》中指出:从集体理性的角度看,参与人应当相互合作以谋求共同的长期利益;但从个人理性角度来说,每一个参与人却都有不合作的倾向以获取各自的短期利益。学者素质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其个体的理性更关注于短期,无法消除搭便车的行为,形不成集体理性,法不责众的心理导致学术失范发生的机率增加。

通过以上模型推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正常情况下,无论学者和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只要学者通过使科研支出最小化而又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学术失范行为就会出现。假定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双方都对风险持中性态度,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通过减少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本之和(V)和降低科研支出(Pb)来实现寻租;同样学者通过最小化科研项目支出来实现科研工作量的完成,成为不得不学术失范或引致了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因此,由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二者缺少必要的监督合作和国家强制,使得他们在科研合作过程中机会主义风险较大,学术失范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迫切需要在二者之间实现监督合作。这就是第三方监督的出现。

第三方监督的提出与实现

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之间的学术失范行为来看,第三方监督的缺失是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之间的学术失范行为泛滥的原因。因为通过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的整体模型可以发现,在的约束下,无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还是学者都有利益最大化的愿景,而目前双方的合作机制可以轻而易举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需要一种连接二者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需要二者的合作是一种监督合作,以便实现利益分配上的激励约束相容。这是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之间需要第三方监督的最初动机。

反思学术失范这样一个事实,可以发现学者很容易发生学术失范行为,主要是缺少第三方监督造成的。第三方监督的设计既可以是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声誉的规制,也可以是利益的强制。通过曝光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的学术失范行为并把他们列入黑名单,使他们声誉受损,在日后的招投标中一票否决;其次就是通过利益处罚使他们的寻租和科研支出最小化不可能实现。

包含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激励与约束的第三方监督模型如下:

引入处罚数额为m,

(参与约束)

(激励相容约束)

在这样一种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不会选择学术失范,因为无论是利益出发还是一票否决都将使得学者损失巨大。因此,包含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和学者激励与约束的第三方监督为学者学术失范治理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在理论上实际上是声誉机制和强制性的第三方执行的有机结合,当声誉机制的作用变得非常有限时。通过第三方的强制力(暴力)进行及时的物质惩罚就能够对不履行合同的交易者产生更大的威胁力。诺斯(1990)认为,从根本上说非人格化交易需要那些可以通过强制性威胁力来执行合同的制度―国家或第三方监督。

利用第三方监督来抑制学术失范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利用第三方监督来抑制学术失范行为,保障学术环境,可以通过以下措施:

(一)引入科研监理

当前国家现有的科研计划较多,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不尽一致,必须从法律、经济等多个角度来研讨国家科研项目监理的定位、特点、内涵等问题,为尽快开展监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开展调研试点,通过实践,不断摸索规律,通过一到二年的实践,检验并完善监理的理论,使监理工作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建章立制,构筑完整的科研项目监理法规体系,使监理工作始终处于各方的监督之下,以程序的正义来保障监理工作实体的公正。

(二)构建学习型的监理团队

科研项目监理团队是依据科研管理机构的要求对课题组实施科研项目进行监理的团队。在监理业务开展过程中,对于需要重点监理的科研项目,在监理团队中需要一些与科研项目所属学科有关专业人员的参与,这些专业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学科背景和科研经历,由与特定科研项目相关学科的专业科研人员来承担比较妥当。然而,参与重点监理需要这些专业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监理的效率和增强专业科研人员参与监理工作的积极性,需要从制度上对相关专业人员参与重点监理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需要结合学科建设的要求,让参与重点监理的专业科研人员在监理工作过程中为自己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有益帮助(周文泳,2005)。

(三)加强过程管理

在科研项目的研发阶段,科研监理人进行质量监控主要包括:

事前控制。审查科研研发人(包括分包单位)的技术资质,这是保证研发质量的基础,也是质量控制的第一项任务。在科研投标开始前,由科研监理人对投标研发人进行资格审查,主要审查研发人应具备的资质、素质、技术力量、管理水平、资金数额、业绩等,以确定研发人是否具备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

事中控制。协助科研研发人完善研发的步骤、环节。科研质量是在研究环节中产生的,环节控制对科研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应把影响环节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之中;严格阶段间的衔接。进入下一个阶段前,需按有关验收规定,经科研监理人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发;按合同行使质量监督权和质量否决权,为研发进度款的支付签署意见。必要时,科研监理人有权中止研发并向科研委托人报告。

事后控制。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科研成果进行检查验收;审核科研研发人提供的有关项目的质量检验报告、评定报告及有关技术文件;整理有关科研成果质量的技术文件,编写目录,建立档案。并在科研成果验收后,及时向科研委托人移交科研项目档案(马远俊,2009)。

参考文献:

1.俞洲.“中国印”被抢注的反思[N].新京报,2003-12-04

2.曹卫国.学术失范原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3.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本杰明•克莱因.契约与激励:契约条款在确保履约中的作用.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陈茂良.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监理制的可行性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3(6)

6.周文泳.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校内监理的探讨[J].上海管理科学,2005(2)

7.马远俊.科研监理人主体地位的法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

作者简介:

篇3

有利于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通过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基础前沿科研项目、公益性科研项目、市场导向类项目以及重大项目等4类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高等学校根据不同类型的科技活动特点,按照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要求,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从而实施对人事的分类管理,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基本原则,设置符合学校工作任务需要的各类相关岗位,积极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要求,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实现学校事业发展与教师个人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

通过改进管理流程,有效保障科研项目立项的质量和实施的质量。针对项目立项、评审和验收结题存在问题,《意见》提出改进管理流程。一是改革指南形成机制,使指南更加充分反映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固定时间,明确受理项目申请时间原则上不少于50天,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安排项目申报时间。二是规范项目立项工作,规范立项审查,提升项目质量,杜绝项目打包和“拉郎配”。明示项目审批流程,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实现立项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三是设定明确的项目目标和关键节点目标,加强全过程管理和节点目标考核。四是加强项目验收。根据项目特点,采取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估、用户测评等不同方式,将项目验收结果纳入国家科技报告;探索开展重大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转化的后评价。

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能动性

篇4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

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课题负责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已运行多年,均未进行成本核算,结合单位情况及项目特点,引用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测算,对公用资产及耗材确定合理的分摊比率,对大型的仪器设备或场地确定合理的租金结构,对直接费用适度提高支出误差标准,对人员费用确定合理的成本标准,将业已确定的规范标准等融入到项目预算编制阶段,通过成本核算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预算支出科学合理。

篇5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 预算管理 管理误区 经费绩效

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是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评等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与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机制,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对遏制科研经费腐败、促进科研事业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在要求――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根据项目研究目标和任务编制,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权威性,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不仅是科研项目管理的自身需要,也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在要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明确和细化科研工作目标和任务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起点是编制经费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需要将科研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总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研究阶段,明确项目研究周期内各个时期的具体研究目标和任务,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实施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并据此确定各个时期的费用开支项目和数额。通过预算编制,不仅更加清晰地反映科研项目实施的整体框架,而且也明确和细化了项目研究进程、各阶段应完成的研究任务以及预期发生的费用支出,确保研究计划目标明确,研究进度与经费支出相互对接,通过经费支出反映项目研究进程,敦促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最终促成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整体规划经费支出依据和标准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将科研计划与经费管理相融合,根据项目研究需要测算完成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所需的各个支出项目,整体规划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明确项目研究周期内各个阶段的经费支出细目及所需经费额度,并据此作为经费支出依据和标准,按照项目研究进度实施经费预算,使得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有据可依,确保科研人员按计划、按规定使用项目经费。

(三)动态控制项目研究进程

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通过对项目各个阶段的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对比,及时提供经费支出实际偏离预算的差异数额,通过经费使用进度了解项目研究进度,掌握项目研究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分析原因并据此进行及时纠偏,实时调整项目研究方案,动态控制研究进程。通过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动态监控与分析,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实时、动态管理,促使各个阶段的工作符合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需要。

(四)有效考评项目绩效

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既是经费支出和控制项目研究进程的依据,也是对项目绩效进行考评的主要依据与重要标准。项目绩效考评包括过程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过程性考评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与评价,终结性考评则是项目终结时对总目标与总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与评价。考评项目绩效时,将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水平以及产出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奖优罚劣,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规范、有效使用,推进项目总体目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现状

(一)预算准确性差

当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主要由科研人员编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极少参与预算编制工作。科研人员普遍缺乏对预算重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预算编制意识淡薄,预算编制常识匮乏,经费测算缺乏科学依据,往往仅凭经验估算或随意拼凑数字,经费支出预算与项目研究内容及进程脱节,经费预算严重脱离项目研究实际,预算编制不规范,经费支出结构安排不合理,预算准确性较差。

(二)预算执行不严

许多高校缺乏预算管理意识,经费预算流于形式,中途预算调整不向项目下达部门申请核批,经费报销不以项目立项时批复的预算为依据,不按照预算支出结构和额度使用经费,部分项目负责人用个人、家庭乃至他人的消费发票(如餐费、车票、汽油费、过路费、电话费等)套取科研项目经费,用学生的名义冒领劳务费,经费预算编制与执行出现两张皮,经费实际支出严重脱离批准的预算支出范围和标准,预算执行缺乏刚性。

(三)预算监控不力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缺乏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监管的意识和意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往往以“宽”相待,日常报销审批不以经费预算为依据,除明显违规外,一般都给予报销,致使部分经费用于非原预算所列开支范围。此外,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数据很少进行定期收集和整理,平时无法知晓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项支出是否偏离预算以及偏离是否属于正常,直至项目结题时才发现经费支出范围及额度与经费预算相距甚远。

(四)预算考评缺失

项目主管部门在组织项目结题验收时不重视经费预算执行实效,不对科研项目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是否相符进行考核,不对经费实际使用差异进行分析,没有将项目研究成果与预算执行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估,缺乏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评奖惩机制。同时,忽视科研项目经费决算,缺失结余经费处置办法,结余经费往往由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使用,经费预算形同虚设,结余经费使用与管理放任自流。

(五)内部审计乏力

高校审计部门很少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专项审计,尤其缺少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结题审计,经费预决算流于形式,导致经费支出与项目研究关联不大,真正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甚少,编制虚假预算套取项目经费、未经批准调整预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结题不结账等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得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和绩效得不到有效的审计监督。

三、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误区

(一)重项目立项,轻经费预算

项目立项数量和立项层次直接关系到高校科研工作绩效,是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普遍重视科研项目立项、轻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编制经费预算更多是为了争取项目,怎么对申报有利就怎么编制经费预算,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高校经费管理部门都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不仅经费预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效益性得不到保障,而且致使预算批复后可执行性差。

(二)重经费支出,轻预算执行

经费支出与预算执行相互分离,项目负责人普遍认为经费是自己通过项目申报争取来的,只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研究任务,项目组就可以自行支配经费,主观上排斥学校经费管理部门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和监督,项目经费预算书基本被搁置一旁,日常经费报销盲目随意,多个项目的经费混淆使用,重经费支出、轻预算执行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科研项目管理责任,主要负责项目合同审查、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项管理等工作,重点关注项目立项数量和层次;财务管理部门承担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责任,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结算报销等工作,重点关注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于经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允许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三)重项目结题,轻预算考评

项目不按时结题涉及到课题撤销、经费冻结和以后申报资格的取消,无论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还是项目负责人都高度重视项目的结题工作。但项目结题验收的重点往往放在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审,缺少对项目经费开支差异进行分析,验收指标主要包括取得的技术成果、发表的论文、获得的专利授权、获奖以及研究成果被采纳情况等,极少结合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对项目绩效进行考核评价,更没有对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进行奖惩,结题不结账成为常态。

(四)重经费额度,轻经费监管

经费额度是衡量高校科研学术水平和科技服务实力的重要依据,出于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提升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的需要,各地高校普遍存在重经费额度、轻经费监管的现象,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重心放在争取项目和经费额度上,思想上不重视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对经费预算是否真实、经费是否按预算(合同)使用、预期经费效益是否达到、项目经费是否真正用于科研等情况缺乏应有的审计监督。

四、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预算意识,规范预算编制

提高预算意识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基础。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同时涉及科研领域和财务领域两方面知识的特点,加强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文件的宣传教育,开展经费预算知识普及活动,提高项目负责人的经费预算意识和预算编制能力,规范经费预算编制流程,科学合理地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具体办法是:以项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为依据,将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必需的费用都明确列入预算,并对各项费用的主要用途和测算依据进行详细分析,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根据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要求和项目研究实际需要预算各个支出项目,科学、规范地编制经费预算,提高经费预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预算审核,把好经费预算关

把好经费预算关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前提。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评审机制,对项目研究周期内各项费用组成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用性进行评审,提高经费预算的精准性。具体办法是:成立预算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预算评审专家信息库,组织专家依据相关经费管理办法和项目任务及目标对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议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其调整改进,不断提高预算编制质量,确保经费预算在符合经费管理相关政策要求的同时,既能满足项目研究工作实际需要,又能有效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增强预算执行意识,强化预算约束力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关键。通过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控制制度,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支出范围使用经费,使每一项费用支出都有据可查,确保经费预算执行与批准的预算支出范围和经费额度保持一致,增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强化预算约束力。具体办法是:经费报销审批严格以经费预算为依据,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对比,及时提供实际偏离预算的差异数额,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确保经费支出的计划性和合理性。对超预算使用的科研项目经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进行原因分析,因正常偏离确需调整项目预算的,协助项目负责人按规定程序向项目下达部门申请预算调整;对于非正常偏离的项目,要求项目负责人采取措施适当调整项目支出,及时改进经费使用状况,提高预算执行率,尽量使项目研究工作符合项目研究目标的需要。

(四)建立预算考评机制,发挥预算管理作用

开展预算考评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推力。通过建立预算考评机制,对预算执行结果及其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考察和评价,按其优劣给予奖惩,一方面强化预算执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增强预算对项目研究的指导作用,在合法、合理、有效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同时,确保项目研究进度和研究质量。具体办法是:以经费预算为基础,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加强预算执行分析,考评预算完成情况,分析经费使用差异,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促使项目负责人努力按照预算要求完成项目研究任务,顺利实现项目研究目标。同时,规范结余经费管理,制定结余经费处置办法,明确规定结余经费的归属和用途,规范结余经费支出,避免经费管理盲区,有效发挥预算管理作用,提高经费绩效。

(五)树立审计监督意识,加大经费审计力度

实施审计监督是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保障。通过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审计监督,促进预算执行力的提高,确保科研项目经费有计划地合理、合规、有效使用,增强预算管理实效。具体办法是:项目主管部门加大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立项与结题审计,重点抓好预算编制和决算审计,强化经费预决算管理,努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确保经费使用效益;高校则要转变理念,将科研项目经费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审计部门全程介入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强化项目经费的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对重大科研项目或经费数额较大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充分发挥内审监督作用。Z

参考文献:

篇6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内涵。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是通过对科研活动各个环节及科研活动中涉及的人、财、物进行统筹协调、组织运行,以建立高校科研活动秩序、保证科研活动正常有序开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由若干子机制有机组合而成,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分配机制、预算管理机制、成本分担机制、监管机制等,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科研经费管理机制运行是否顺畅是科研经费管理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理论依据。委托―理论对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例如,科研经费投入者与高校之间、科研经费投入者与项目申请者之间、高校与科研项目申请人之间,等等。在这些委托―关系中,由于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与科研项目申请者的利益目标具有一致性和重叠性,两者之间存在着合谋的动机,这就有可能形成“内部人控制”。委托―关系的存在意味着委托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设计出一套相关的激励制度及监督机制,以使人与自己追求的目标相一致。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申请中的问题。

1.经费申请信息不对称。由于科研经费分配过程和经费分布情况的公开性及透明性不够,造成了科研项目申请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科研经费分配过程中,有限的科研经费可能得不到合理配置,部分呈现出“逆向选择”现象。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与科研经费配置不匹配。

2.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范围不全面,编制中列的大多是预计的直接费用,没有科学合理的人员经费、业务费、间接费用预算,而是采取按经费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管理费的方式。有的项目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科研项目,这些项目之间存在相关性或交叉性,可以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资料等,但在申报项目预算时,每个项目都列报同样的仪器设备支出。这可能导致在科研过程中设备重复购置,资金浪费。

(二)经费使用中的问题。

1.经费支出核算不严格。高校科研项目支出核算不能严格按既定的管理办法执行。个别支出项目严重超预算,且不按管理办法规定报批调整。部分项目开支范围、金额符合预算要求,但支出内容与预算不符,如:预算所列参与科研的研究生、博士生名单与实际列支劳务费人员名单差距大等,还有的列支与本课题无关的支出。

2.经费报销中出现违规、违纪现象。有的科研人员将本应用于科研活动的一部分经费转化为项目研究人员的劳动投入报酬或用于个人消费性支出,购买家庭用品,或大量开具“办公用品”、“市内交通费”等票据列支。

3.经费成本核算不健全。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核算仅是科研项目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其间接费用几乎没有在各项目中分摊,而是按照固定比例计提管理费或间接成本;科研项目组成员的人员费也没有全面反映,而是从高校的事业经费中支出;没有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也没有建立配套的内部控制、成本分析等管理机制。

(三)经费监督管理中的问题。

1.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高校科研经费具体报销条款经常有变化,随意性大,宣传不及时、不到位。因为制度细节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科研工作发生的费用不能入账,制度设计的刻板、执行中的不规范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2.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脱节。在项目预算编制阶段,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项目组缺乏配合。科研人员对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不熟悉,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造成预算不准确、不科学,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科研管理部门由于缺乏激励,对预算指导力度有限,也无力对经费预算执行的合理性与效益性进行审查,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不力。财务部门不全程参与预算编制,对项目预算和项目运作过程情况不了解,只是机械、简单地审核支出项目中的管理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是否超出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比例,对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无法掌握。

3.经费大量结余,资金使用效率低。有的高校为解决结余资金出口问题,设立了科研发展基金,按规定不用上缴的纵向科研经费结余全部转入科研发展基金。因科研发展基金支出内容相对宽松,促使科研人员趋向于尽量多结存科研经费,导致经费使用效率低。

4.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高校没有建立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的审计制度,缺乏对经费支出的实时监控;缺乏严格的立项跟踪及结题审计,审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职能;缺乏追责问效机制,审计结论没有对各项目组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5.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多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教师队伍,但有的高校并没有将薪酬分配与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绩效挂钩,双肩挑教师的超负荷劳动付出与所得薪酬不配比。外部环境的不公平,促使教师产生了从科研经费中获取更多劳动报酬的强烈动机,通过争取科研经费来增加个人收入,将科研经费的一部分转化为项目研究人员的劳动报酬或用于个人消费性支出。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的对策

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应针对科研项目经费申请过程、经费使用过程、经费监管过程的全过程,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机制、预算管理机制、成本分担机制及监督管理机制,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一)建立充分的信息沟通机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充分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委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解决委托―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在多维数据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决定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不是一个单纯的科研项目库,而是一个链接各职能部门信息的多维度管理系统,包括科研经费核算数据;公房资源使用信息、水电气暖等燃料动力能源供应信息;公共实验平台和仪器设备配置信息;资料、数据采集、文献检索信息,等等。相关信息可在各个院部共享,科研人员可以实名查阅学校已有资源使用情况,实现实时查询、预约,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现象发生;而且还可以参照系统内部资产配备情况及结算价格,为制定更新或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计划提供依据。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将经费评审、经费分配和经费管理过程等向科研人员公开,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打破部门的资源和信息垄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效防止科研经费管理中内部人交易、暗箱操作、挤占挪用等失信行为。

(二)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机制。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科学管理机制。科研经费全面预算,是指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理,包括经费预算编制、经费预算执行控制、预算调整、预算监督和预算考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是对高校的科研活动及资源分配所进行的计划、组织、调控和分析,是资金、资源按照预定的计划运作,实现科研目标的有效管理机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建立预算跟踪反馈机制,制定反馈流程和办法,形成反馈报告;发挥预算的预警作用,提醒项目负责人注意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分析科研活动信息,对预算中没有预计而实际将发生某项业务做出预警提示。建立严格、规范的预算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对预算调整的范围、条件、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制约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做好预算考评:一是项目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警,以矫正偏差、预警分析为目的,起到持续控制、信息沟通和激励作用;二是项目结题结账后整体预算完成情况的评价,同相应的预算奖惩机制挂钩,实现事后的激励。

(三)建立科研成本分担机制。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应加强三个环节的管理控制,一是事前控制,做好成本预算、成本决策、成本计划;二是过程控制,抓好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三是配套措施,主要是校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内部结算价格的确定和收益分配政策的制定。制定科研经费成本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明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范围,对不允许开支的费用明确予以禁止。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设立适合进行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体系,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种成本项目,设计完整的成本核算科目。内部结算价格的制定要公开、透明,广泛征求校内各方意见,尽可能科学合理,能够让科研人员接受,并促使各部门降低成本,合理配置资源。

(四)完善科研经费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可采取审计、专项检查、绩效考评等手段,建立包括审计、纪委监察、学术研究部等部门和社会公众在内专门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建立对科研经费的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制度,使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科研经费监管的核心是对科研经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发挥过程控制、实时控制的优势,有效克服“中间过程不问责”的弊端。除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管作用,还可以实行举报激励制度,建立学校内部人员、竞争单位和社会公众的举报及牵连机制,促进改善管理者的监督行为和效果,节省管理监督成本。

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由于科研活动具有原创性、长期性、积累性、成果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科研绩效评价不能仅关注当前绩效,否则可能会导致短视行为,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忽视研究质量。高校应建立兼具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科研活动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评估方式,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明确项目的绩效目标,对其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不能仅局限于项目验收结题环节,还应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意识,将科研成果的价值以及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与科研人员的待遇挂钩,制定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政策,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的提取比例,用于奖励科研人员,调动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鼓励提高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益,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减少资产流失和浪费;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机制,拓宽收入渠道,更多的从企业获取科研课题和经费,形成良性循环。

篇7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2)06-0125-05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强化了高校承担社会科技服务的职能,特别是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促进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研究型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大幅度增长,科研项目经费占研究型大学总经费的比例往往超过1/3,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经费收入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科研项目经费收入和科技成果的数量,也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利用,对于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社会的科技水平以及整个国家的科研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大幅度增长,国家对其监管越来越严格,社会各方也日益关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科研质量和水平,关系着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经费申报时的可行性转化为可批性

高校科研项目的获取属于竞争性资源的争取,为了能够在众多的申报者中胜出,课题负责人都会认真研究课题申报的可行性,并迎合课题申报可批的要求,将课题申报的可行性转化为项目申报的可批性,从而达到申报成功的目的。因此,部分教师在申报科研项目时,经费预算一般按文件或制度要求,有些甚至按照已经获批项目的成功经验申报,对课题经费实际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无法完全按照项目实际需求申报使得经费在使用过程中既不能满足实际的研究需要,也无法完全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使得项目经费预算失去了意义,也影响了项目的结题验收。

(二)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人员经费支出对象不合理。按照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文件规定,项目支出不能支付有工资性收入人员的工资及劳务费,只能支付给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或没有工资性收入人员(如学生)的劳务费。

对于这些规定,我们认为制度的设计已不符合现时的实际情况。由于多数老师都是在正常教学任务之余加班加点进行科学研究。这些老师、教授们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付出劳动和智慧,对取得科研成果及科技创新做出重大贡献,却没有一分钱的劳务费。这既不合情理,也不符合我国多劳多得的基本分配制度。因此,有些老师只好通过用学生名字领取或其他方式获取一定的劳务费,违反了制度规定。

第二,人员经费支出比例不合理。有关文件还规定:劳务费的比例不能超过项目经费的10%,更多的经费要求用于设备购置。事实上,大多数的项目经费更多的集中在一些大牌教授手里,这些项目的设备已通过其他项目经费完成购置,如果所申请的项目把大多数的经费安排在设备购置上,势必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务费的严重不足,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已不能充分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有些老师不忍心把钱浪费掉,只好变更使用内容,把经费用于其他实际需要的支出,这又与预算不符,导致不能通过验收检查审计关。

第三,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缺乏控制力和约束力。由于财务管理系统涉及数据及资金的安全性,目前,大多数单位的财务管理系统都是局域网,与校内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是相分离的,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非常密切,项目管理与项目经费管理又分别在科技处及财务处,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使用的管理系统完全分离,造成课题项目负责人从项目申请到经费到账整个过程和多个环节脱离财务管理系统之外,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不能相互提供及时的综合信息,老师每到一个部门就要把自己的项目相关信息重新提供一次[1]。这样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增加了管理成本。

从制度方面,鉴于科研项目的复杂性,使得不同项目经费支出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经费管理办法只能提出宏观的要求,定性内容多,量化指标少,不同项目之间支出范围和支出比例难以确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只能靠自身的预算进行控制。

在预算控制方面,目前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尚未满足科研项目细化预算管理的需求,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能依靠系统控制预算,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处于被动状态。等到项目结题时发现支出与预算执行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但经费支出已基本支付完毕,不得不调账。

第四,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高校科研项目存在很多科研课题的经费“结题不结账”的现象。[2]一是财务系统缺少结题时间控制,所以对项目是否结题无法显示。二是科研管理系统虽然标注项目结题,但由于科研管理与财务管理系统相脱节,其结题信息难以及时传送到财务管理系统。所以,造成许多科研项目在完成结题验收后,在账面上一直留有余额不结账,甚至长期挂账,造成了科研项目的“结题不结账”现象。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所获取的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应有的过程控制,在项目结题时,为了满足一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就会把其他项目的支出与本项目的支出同时进行调整,有些甚至是前几年的项目,造成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使得账目之间调来调去,调得面目全非,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第6期马红红等: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五,科研配套经费不合理。高校承担了国家相关部门大量的课题研究,同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经费的支持,这本来是很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有些项目利用僧多粥少的“卖方市场”,将少量科研项目经费通过“钓鱼”方式要求承担项目的单位给予经费配套,有些配套经费比例要求还很高。现实情况是,作为教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高校并非盈利单位,国家本来安排的教学经费就显不足,高校很难在不足的经费中再挤出大量的科研配套经费,这样为了尽可能得到该项目,项目负责人不得不在科研项目之间相互“配套”,造成一个专项项目会有多个配套项目,或者多个专项项目只用一个配套,东拼西凑搞成个大拼盘。这样,结题时,相关配套项目不明确,有些项目因为制度不允许作为配套经费使用,又使得一些老师违背制度规定,或因配套经费不够到处借钱借项目做配套经费,失去了配套经费的真实性、客观性。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现行的管理制度落后,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第七条: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粤组通[2010]30号),第(十)劳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项目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针对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财政部和科技部等部门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已经过时,不再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高校目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对科研经费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本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但学校的规定不能超越国家的制度,只能在国家制度框架下制定学校的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所以目前高校仍缺乏有效、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如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管理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总体上管理制度是不系统、不完善,没有体现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二)高校科研经费配套不足

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要求科研项目依托单位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成为这些依托单位获得上级或同级财政拨入资金的硬性条件,对于以财政资金带动其他资金,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作为全额或差额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绝大部分收入为财政补助收入、拨入专款、科研事业收入等,这些收入来源均规定了资金的使用范围或要求专款专用,不能作为配套资金使用,所以难以按要求提供配套资金。而为了申请到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不得不违背一些制度规定采取夸大编制预算或拆东墙补西墙的作法,失去了配套经费的真实性、客观性。因此,希望科研审批单位在核定配套资金比例时,充分考虑依托单位的实际情况,对配套资金的来源和性质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要求依托单位提供确保配套资金到位的依据,对于确实没有配套资金来源但有特殊科研实力的单位,适当降低配套资金比例或不做配套资金要求。

(三)管理观念陈旧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惯性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错误倾向。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观念陈旧,一是重管理、轻服务,认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只是一个行政部门,它的管理任务就是按程序办事,发表格、盖公章、送报告就了事;二是重制约、轻激励,认为科研管理工作就是按规章办事,忽视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层面的因素;三是重结果、轻过程,把科研管理工作看成是由几个静态环节组成的,抓好立项、结项工作就行了;四是重开发、轻转化,高校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争取项目,但如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换和扩散,已不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了。重项目执行、轻经费监管,重预算、轻决算。有些老师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总认为项目的技术把握很重要,经费申请到后,就是老师自己的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殊不知,现有的经费管理已与以前大不同,科研经费的使用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否则将予以收回。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发挥,制约了高校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科研优势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一)完善预算制度建设

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的预算规定不同,但有些制度的设定已不能满足现实的情况发展,许多财政拨款的项目(俗称:纵向课题)规定人员经费不能超过项目总经费的10%,且人员经费不能支付给有工资收入的教职工,只能支付给没有收入的学生、临时聘用人员等。但高校的科技创新需要的是老师的知识与能力,需要的是老师的睿智与付出,科技成果的取得一定出自于他们不懈的劳作和他们辛苦的科学研究,单靠学生和临工的力量显然不足。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高校也随着国家的持续发展,经过985、211、自然科学基金等专项经费的投入,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已经非常巨大,如果大量的科研项目经费还更多的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会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修订以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规定,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制度建设,包括一些专项经费的制度,调整人员经费支出的支付对象,提高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减少仪器设备的购置经费比例,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劳务报酬,真正把项目经费用到实处,充分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老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老师不断创新多出成果。

(二)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

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不仅是为了达到成功申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完成课题的研究目标。这就需要项目负责人在申报时对项目预算认真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例如:某项目在预算时,没有理解配套经费的含义,误认为配套费越多越好,将申请预算只有100万的项目列入2000多万元的配套资金。虽然老师是想这样能够十拿九稳这个项目,可是本身并没有资金作为配套经费,由于财务人员的审核并给予的合理化建议,在比较合理而金额不大的经费配套条件下,顺利申请到此项目。

所以,财务部门应凭借具体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践经验,在人工费、管理费和燃料动力费等方面,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给予老师合理化建议,协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维护预算编制的严肃性。

(三)建立资源共享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信息平台

目前,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是高校财务管理深层次目标和方向,这都需要财务信息平台的密切跟进。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校实现财务处、科技处、设备处、审计处、课题负责人以及资产管理处等相关部门的系统对接,实现实时交互信息平台技术条件已经具备。通过财务管理与科研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等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科研项目经费到账后,科技部门在项目管理系统录入科研课题名称、项目性质、经费来源单位、合同期限及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方案和项目负责人的同时,可以直接在财务管理系统生成项目信息,不必再重复输入项目名称等相关项目信息,只需将每笔收入、支出明细输入到账务处理系统中,项目负责人通过网络可随时查看到自己项目的所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

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开发财务经费查询系统,对科研项目进行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比如项目自“立项日期”到“结题日期”各年度的拨款、支出进度分析、资金结余情况、各年度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各职能部门可通过该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减少重复工作、达到管理环节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四)强化项目经费过程控制,建立项目自动决算平台

科研经费项目按科目预算,进行控制,在财务管理系统里按照申报项目的预算经费输入相关信息,项目经费的各预算指标数值直接分配到会计核算的具体科目上,预算执行过程中,从财务系统中生成预算收入、支出的实际执行数和经费结余数,并通过多种方式,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各项经费预算执行进行控制,如图1所示。

实现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达到对经费进行科学管理的预期目标,维护科研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图1项目经费预决算控制在结题时,根据科技处在系统里输入的项目性质,直接在系统模块里建立各级各类经费结题表,直接生成数据,大大节省财务人员编制项目结算表,再复核等,减少了财务的工作量,特别是在年末财务高峰期,结题项目也蜂拥而至,经常会有上百个项目批量结题,系统根据设置条件生成批量结题报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强项目经费的结余资金和结题管理

建立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系统,达到信息共享。科研项目验收后,科研管理部门及时将结题信息录入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共享系统直接看到已结题信息,从而对结题项目进行结账。根据财政部及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结账手续,避免结题项目资金长期挂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项目资金的绩效考核水平,[3]防止科研资金的浪费与流失。

6.改变科研项目实用资金配套费的建议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重任,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绝大多数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这些财政拨款用于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已经非常紧张,在目前高校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更无力筹措到大量实有资金对科研项目进行配套,因此,转变科研配套经费配套方式,变实有资金配套为项目仪器设备配套,同时在项目预算经费中减少仪器设备的购置比例。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已有的仪器设备,避免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兼顾了高校可用资金紧张的现实情况,为国家科研项目经费发挥最大效益,高校客观真实反映项目经费支出情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初探[J].会计之友,2009(17):54-55.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平台;创新成果

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浙江大学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学生科研成果。

一、本科生科研平台的构建

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本科生科研活动有序开展

为了有序地推进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学校自1998年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以来,一直注重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若干规定”、“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等,成立各种学生科研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各类项目的管理与组织机构、立项与实施程序、成绩和学分认定管理等,使得各类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拓展项目途径,扩大本科生科研活动参与面

学校不断加大本科生科研专项经费投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学生科研训练途径,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四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体系。其中学校层面开展的校、院二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于1998年首次设立,立项数逐年增加,近两年来学校和学院每年投入经费200多万元,SRTP立项每年均在2 000项以上,参与SRTP的学生人数占同年级学生的70%-80%。2006年,我校成为全国10所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有63个由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参加学生近200人。2006年,有42个学生科研项目获得首批浙江省“新苗人才培养计划”立项资助。据统计,2006年校院二级SRTP项目立项2021项,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含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科研立项159项。同时,学校还积极拓展学科竞赛种类和参赛层次,目前开展的学科竞赛有: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程序设计、机器人、创业计划、电子商务、多媒体作品、财会信息化、演讲比赛、英语演讲、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广告艺术和智能汽车竞赛等15个各级学科竞赛,其中多个学科竞赛项目已发展到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性竞赛,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多,2006年达3000多人次。

3、加强硬件建设,创造本科生科研活动良好环境和条件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此,学校积极规划和组织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环境,从导向和投入上支持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学科竞赛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3000万元用于校内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促进校内实践基地由单一的教学基地向综合性、创新型、多功能的本科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发展;结合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和新校区建设,投资2亿多元在紫金港校区建设了十多个以本科实验教学为主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和五个公共教学服务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逐步实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全天候开放。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我校共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和课程基地14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230余个,校内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基地1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本科教学实验室40余个,为本科生广泛开展科研训练等活动,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硬件支撑条件。

4、改革教学方法,创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校在2002年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修订学籍管理条例时明确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参加各类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发表学术成果等方式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同时,为促进学生更快地了解研究、高效地进行研究,全校95%以上的专业开设了研究型、讨论型等能力培养课程。还开设了由各学科专业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名师和教授担任主讲的新生研讨课和学科导论课程,该类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使本科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学科专业以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2006年共计开设学科导论课367门次,新生研讨课34门,选课学生分别为71268人次、519人次。在本科实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研究探索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的比例,积极营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创新环境。在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资助下建设的生物、物理、电工电子、机械4个基础实验中心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研究实验组成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各基础实验中心的基础实验项目更新率分别达到87%、77%、84%、72%;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多个平行实验,不仅让学生在课程开设的多个平行实验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还鼓励学生对同一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路线、方法,提倡学生自带实验和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到实验室去具体实施自己的设计思想,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5、制定激励政策,促进学生科研活动可持续发展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广大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为此,学校制定奖励政策,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各类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对各类人员的奖励政策:对学生的奖励包括学分奖励、

成果奖励、获奖奖励、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论文)、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奖励等;对教师的奖励包括指导项目立项津贴奖励、指导获奖奖励、指导获得成果奖励、考核津贴奖励等:对项目管理人员也视其业绩分别给予适当奖励。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保障了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训练的良好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2006年浙江大学以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共计63人,其中47人最终确定为07届免试研究生:2006年学校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的奖励津贴达50万元。

二、本科生科研活动取得的成效

1、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师资科研力量雄厚等综合优势,初步构建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了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主体的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平台。在此平台中,学生可以自主提出科研项目,也可以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或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形式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研究性、交流性、搜索性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各级各类学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本科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氛围,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如参与SRTP的学生人数从1998年第一期的156人增长到2006年第九期的近6 000人次,每年寒暑假都有数千名本科生继续在实验室和科教实践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各类学科竞赛的参加学生人数也从1999年的348人次迅速扩大到2006年的3000多人次。根据对SRTP实施效果调查,学生的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提高。

3、学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篇9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权利义务;激励机制;监督机制

[中图分类号] G5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3—0010—06

当今世界的发展依靠的是核心竞争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培养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多年来,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课题,一直在进行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如今,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已经被普遍认作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1},它起源于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2},其后短时期内在美国得到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中也规定了本科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故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是当今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必须予以重视的环节。1995年,清华大学提出了“学生科技训练计划”{3},并于次年开始实施。其后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被越来越多的国内重点高校所效仿{4},相关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也在逐步制定和完善。

进入21世纪,我国许多高校都已制定出了自己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各高校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无法完全满足实践中的需要。笔者通过对国内九校一省{5}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进行评价、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度缺陷,并提出相关建议加以完善,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具有的作用

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开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一个规范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其保证,是其不可或缺的规章,必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引导着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从笔者搜集到的九校一省的科研管理办法中看,各高校的规定比较详细,也都涉及到了科研管理中诸多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主要具有以下几项作用。

(一)引导作用

各高校制定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作为一个规范的校级文件,其构成必然包括总则、具体内容、附则等部分。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分为总则、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运行管理、项目结题管理、项目变更管理、项目经费管理、相关政策支持和附则共十个部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也分为七章内容,主要是:总则、项目来源与资助方式、指导教师与学生、组织管理、经费管理、相关政策、附则。这些规定中的很多内容都对科研活动起着引导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总则中的第3条强调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其管理办法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着科研活动向着这一目标进行。再如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中的第二条规定了指导教师应负的“指导学生选题论证、积极为大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等八项职责,这属于指导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无疑也具有鲜明的引导作用。其实一个完整的科研管理办法在整体上就具有着一种引导作用,它以明文规定的形式指引着、要求着师生应该怎样开展科研活动。

(二)评价作用

通读各高校科研管理办法,不难发现其是具有评价作用的。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第六章第2条规定,“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项目论文或成果报告、实验操作演示、辅助研究材料等,并举行严格的结题答辩,对通过结题答辩的项目个人或项目团队颁发结题证书,并对项目总结报告做出评价等级(优秀、合格、不合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办法》第13条第3项规定,“各院(系)指导小组对申请项目进行质疑、评审和遴选后上报学校”。这些规定无疑是对科研立项和成果的评审、评价,它有利于克服科研进展的盲目性,对师生的工作也起着一种监督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了科研学术的严谨性。此外,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第27条强调,每一期科研项目验收结束后,教务处给通过验收的项目完成人和指导教师颁发成绩合格或优秀的证书,并发文公布验收的结果。还有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第20条规定的对学生的激励政策。虽然这些规定都是一些激励和奖励的政策,但同时也是对师生科研工作成绩的一种认可,它从侧面以奖励的形式评价了师生的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本科生科研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也具有客观上的评价作用,这对调动师生的科研热情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 财务内控 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逐步实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量逐年增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如何进行内控管理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意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形式,它融入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2012年11月29日,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财会〔2012〕21号)。《规范》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了一整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内控对象集中在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控制活动上,同时注重运用风险评估,注重对内控的评价与监督,以保证内控的有效运行。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及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科技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高校内部管理,确保科研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措施。依据《规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会计工作和科研经济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科研项目结题财务验收及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的情况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尽管产生的原因颇多,但归根结底在于内控关键点的失控,缺少监督体系,内控管理存在缺陷。当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僵化和滞后,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科研经费监督不完善。二是对科研经费的开支缺乏有效的管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内控目标不明确,科研经费报销“虚报虚列”比比皆是。三是内控手段简单,信息沟通不畅,效益低下。

2、预算缺乏科学、合理性

一是科研活动本身是一项探索创新性的工作且周期长,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将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开支预算得十分准确。二是科研项目负责人仅是某一科技领域的专家,缺乏相关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和必要的财务常识,由此导致科研预算的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3、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规范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意识薄弱,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要素不能可靠计量,合理分配,成本核算采用简单的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办法,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比例从1%到8%超额累退,实际允许提取的管理费仅占经费总额的3.8%,远低于实际发生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大部分间接费用只能由高校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负担。

4、支出随意性大

专款专用、节俭高效应该是科研经费使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实际操作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科研经费的错用和滥用,以及用于与科研无关的非科研支出的违纪违规现象。

5、内部审计的缺失

高校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未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与信息反馈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处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的高风险状态。

6、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缺少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标准或评价指标过分推崇量化,科研经费评价制度缺少公正合理的程序,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对策

如何做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需要考虑科研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衔接、内部控制的节点、授权、不相容业务的监督等,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在有效性和严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此基础上,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应为:保证预算、费用统筹、统一规范、分类管理;具体路径是:建立健全制度,强化预算,规范支出并推动全成本核算;同时,加大监督约束与绩效考核,以实现科研经费有效价值的最大化。

1、健全制度――财务内控规范

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是全国统一的,没有考虑到高校的具体情况,各经费管理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以及结余规定是不同的,同时,国家对横向科研经费至今没有制定具体的、专门的管理办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难点就是在现有制度下进行“适度”的财务管理。此外,在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时,还须注重考虑所建立制度的“可操作性”。在制度体系上要明确以下内容:一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职责权限。二是对各类经费按其来源性质进行分类管理。三是明确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管理与审核流程,由此明确经批准的经费预算书在经费使用、支出管理、财务决算等方面的依据作用。四是明确重要支出的审查审批机制,并落实经费支出审核以批复的经费预算书及项目合同为第一依据,以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作为第二依据,国家财经法规为核算的第三依据,禁止无明细的无序报销。五是依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成本计列,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管理手段,保证高校摊销资源消耗等公共费用的权益。六是健全和完善财务决算报表编制的依据、责任和审签机制,明确结题结算流程。七是贯彻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完善资产申报、审查审批备案机制和科技成果管理。

2、强化预算――财务内控核心

预算控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从预算的审核、执行到控制,无论哪一步骤都必须严格管理。一是预算是刚性的,一经批准如同制度,不得随意变更,因此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预算意识。二是财务部门在执行科研经费预算时可以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岗位,会同课题组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审核到结项验收进行系统管理,对科研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三是科研经费预算环节的控制应包括四个方面:根据任务编制预算、细化预算;预算方案应经高校科技、财务部门审核,主管科技的副校长审批,重大科研项目交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类似机构)进行审批,审批后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时应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应职责分离;经批复的预算书将作为核算科研经费的重要依据。四是采用专用的科研经费管理软件将会计科目与科研经费预算科目进行绑定,实现科研支出的规范化控制。同时,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反映科研经费各项预算的收支结余情况,指引项目负责人合理支出经费,最终实现将科研经费的结果控制转变为对其财务管理的过程控制。

3、推动全成本核算――财务内控革新焦点

全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为:首先将资源项目(成本费用)按资源动因分摊到作业中心(科研活动等),然后将作业中心归集的成本费用按照作业动因分摊到成本对象(科研项目)。资源项目(成本费用)归集的最终目标是成本项目(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将高校对科研项目在人力、资源、硬件等方面的投入,以价值的形式体现在科研项目的成本中,科学地丰富了科研项目成本的涵义,有利于实施科研项目动态的成本控制,能为高校管理者在宏观上的学校发展规划和科研活动规划提供依据。

2013年12月出台的《高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建立了适应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了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监管。此次基于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改革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长远意义。

为了与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改革相匹配,会计核算改革需进一步推进。一是以高校科研间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依据,确定相对科学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二是应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采取合理的三级分配方式,匹配科研经费三级管理责任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统筹安排教学和科研资源,达到教学与科研相长,实现高效配置高校科研资源。三是考虑运用作业成本法,按照作业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科学的分配,确立相对合理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四是全成本核算应贯穿成本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全过程,构筑高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4、规范开支――财务内控工作基础

一是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强化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落实财务岗位责任制,加强财务人员的轮岗制度,梳理各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提高财务系统运作的效率。二是在日常账务处理中,不断完善会计科目,实现会计业务核算和科研经费指标的一一对应控制。三是严格执行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加强科研经费的支出审批管理,经费经办、审批和记录职责分离。对科研经费中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取得的资料凭证进行核对,保证账账、账证、账实相符,避免差错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四是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促使财务人员在精通会计业务的同时亦对各种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经费预算有所了解,在履行财务报销手续时,不只审核票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还须对不符合预算的支出有一定的鉴别力。

5、加大内审约束――财务内控效能保障

加大内部审计约束力、发挥内审职能是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防范经济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需要。高校审计部门应当以经费预算、到账、使用和结算为主线,跟踪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全过程。一是主动深入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了解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督促其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法规。二是经费审计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而应贯穿整个项目实施全过程,针对每个环节实施审计,以核查经费开支不合理、管理不规范为审计重点,做好科研经费的抽检、审计工作,对于数额巨大的科研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增强经费管理的约束力。三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健全自身的监督审计机制。完善科技、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科技项目、经费收支和资产管理一体化管理,解决对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环节中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衔接不畅、信息不通、监督失控等问题,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四是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促进规范使用与管理科研经费,从而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6、绩效考核――财务内控长效机制与最终目标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内容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级原则与标准、评价方法与手段等,通过经费计划、经费供应、支出管理、经费结算、财经秩序和经费成果六大指标,对科研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包括财务效率、财务效益及效果)与社会效益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一是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以后项目申报评审的依据。二是针对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行为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从管理过程上减少科研经费的损耗,杜绝科研资产的流失。三是需考虑科研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科研基金,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四是从间接成本补偿中提取绩效支出,激励科研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防止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发生。

四、结语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财务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责任,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同时,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高校财务管理应立足于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注:本论文为2013年广东海洋大学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GDOUJW201303);课题组成员:温晓云、陈成、郑永祥、李文春、陈清毫。)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财会〔2012〕21号.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财〔2005〕11号.

[3]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Z].财会〔2013〕30号.

[4] 周燕、翟亚军、郑晓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