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篇1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权属于担保物权的范畴,同时,又是土地的他项权利的一种,是设立于土地的使用权之上的权利负担,其具有担保物权和土地的他项权利的双重性质,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关系不仅要适用担保法的调整,还要适用《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土地资源法律的调整。然而,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仍处于雏形发展阶段,许多的规定散见于上述法律之中,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完善、矛盾之处,且可操作性差,影响了其功效的发挥。本论文试就土地承包经营权担保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将来完善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抵押立法及实践操作有所禆益。

二、家庭承包取得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性

中国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采取严格限制的态度,根据《担保法》,仅允许“四荒”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对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土地使用权则不允许抵押[②],同时中国实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并采取家庭承包的方式[③],这样就把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排除在可抵押的财产范围之外。笔者认为,应允许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而不应禁止。

1、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抵押的理论基础

反对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主要理由就是中国目前尚未建立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土地实际上给农民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如果允许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则有债权到期后,抵押人无力履行债务,实现抵押权时,而有使农民“失去”土地之虞,亦即使农民失去基本的生存条件。其实,允许农民将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这与保护耕地、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并不矛盾,在实理抵押权时,并不必然导致耕地流失和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结果。因为中国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制度[④],实现抵押权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受让人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和属性。同时也可以对抵押人及其所在集体农民的利益予以适当的保护,如立法时可以规定在抵押人丧失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后,享有耕地的优先承租权[⑤],并对实现抵押权时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让人的主体资格进行必要的限制,防止无能力及无心从事农地经营的人浪费土地资源和利用炒卖手段渔利,这样可以达到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条件的目的。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加入WTO后,正在快速地向真正的市场经济过渡,加速了与世界普遍的经济规则接轨,而目前实行的家庭承包制度,将土地按人口均分,好坏远近搭配,造成承包经营的土地过于零散,阻碍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难以形成规模进行经营,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后,稳定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关系,刺激了农民对土地投资的热情,但在农村,承包经营的土地在农民所拥有的财产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不允许其抵押,其财产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又无法找到其他合适的财产向金融机构抵押获得融资,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投入承包经营的土地用于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长期在低水平和简单的生产结构中徘徊,资源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如果允许农民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则使农村土地的流转加速,有助于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促进农村土地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扩大农业经济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也有利于农业在世界的农贸市场上发挥比较优势。

另外,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在今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农村人口将因此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在沿海商业发达的地区,农民另有谋生的途径的,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农业生产,但还要承担土地的税费,并要保证土地不能荒废,雇请他人维持土地的生产能力,实际上土地已成为一种负担,如果允许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可以促使部分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增加了转营其他行业的机会,使这部分人口彻底的离乡弃土,间接上也使农民的土地保障转为现金的保障。

可见允许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现实的需要。

2、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抵押的法律依据

依《土地管理法》第2条3款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这就在法律上确认了含集体土地使用权在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通转让。这里所指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同时也自然包含通过家庭承包经营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⑥],该法虽没有明确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但“可以依法转让”则蕴含有对承包经营土地的处分权,而抵押同转让、出租一样均属于处分的范畴。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对土地的处分权,则是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必然结果[⑦].

首部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但该法明确规定可以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⑧],至于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该法第32条规定:“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流转方式里并没有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那么是否意味着禁止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呢?其实不然。首先从民法理论层面考虑,既然法律没有禁止,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损害公共利益,应是允许的;其次从实践操作上看,法律既然允许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而实现抵押权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让,并就处分的价款优先受偿,因此,允许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并不违背立法的本意,也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允许流转方式的范围。当然,因转让承包经营权要经发包方同意,而抵押则蕴含转让的风险,也应经发包方同意方可进行。

如前所述,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零散,银行允许这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势必造成农民承担的抵押成本的提高及银行本身金融风险的增大,而且通过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多为耕地,其种植的作物,都有一定的周期性,而抵押权实现时往往耗时过长,这样容易造成耕地抛荒的后果,立法时应对实现抵押权耗时的技术问题做出规定。同时,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风险评价机制,对允许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一定的限制,如规定接受抵押的连片土地的最小面积,最低剩余年限等措施防范金融风险,而不应在立法上予以禁止。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与抵押的冲突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是指出现某种法律事实时,土地的承包经营者失去对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在此情形下,若土地的经营权已设定抵押,就会产生承包经营权的消灭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冲突。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的原因各异,其对抵押权的影响亦有所不同。

1、国家因公益目的征收承包经营的土地

在因公共利益的目的,建设需要占用农地的,经国家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情况下,原集体土地使用权归于消灭,因此,设定于该权利之上的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权亦随之消灭。抵押权作为物权的追及力在此不能发挥效力,因国家不能成为抵押人,这与一般抵押中抵押物转让时抵押权的物上追及力是不同的。同时,这种情况下,抵押人并无过错,故作为抵押人的土地承包人不承担赔偿责任。显然,这对抵押权人而言是显失公平的。《担保法》并没有规定这种情况下抵押权人权利救济的方式,仅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此作出了规定,在抵押物灭失、毁损或被征用的情况下,抵押权人可就该抵押物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补偿金优先受偿[⑨].此即为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法律构成上,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并非直接存在于金钱等赔偿物上,而是存于抵押人所具有的请求权上[⑩].故抵押权人有权在担保债权的范围内,就土地征收的补偿金优先受偿,这种物上代位具有法定债权的性质,因抵押权之登记而具有公信力,征地机关非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将属于抵押人所有的补偿金交付与抵押人,或应为抵押人提存,并通知抵押权人。如果被担保的债权已届清偿期,抵押权人可以直接向征地机关请求给付,未届清偿期,可以向法院请求将补偿金予以保全。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因建设需要征收农地的情形下,按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其补偿费含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及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由于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而安置补助费作为安置人员的专项费用支出[11],是提供给失地之后农民的生活保障,对这两部分补偿金,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只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助费归土地的原承包经营者所有,也就是说抵押权人仅能就归抵押人所有的青苗、地上附着物的补偿费优先受偿,行使物上代位权。在国家提高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情况下,归属于土地承包经营者所有的补偿金,抵押权人亦有权在担保债权的范围内,获得优先受偿。

2、发包方收回承包经营的土地

依中国现行的法律,发包方有权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依法收回承包经营的土地: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12]和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13].此时,若承包经营的土地上已设定了抵押权,因抵押权依附于承包经营权,作为主权利的权利消灭时,设置于其上的抵押权是否随之消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权登记效力能否对抗承包经营权的收回?笔者认为,现行的法律规定,限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独立性,使抵押担保的功能降低,交易安全难以保障。若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被收回而导致抵押权的消灭,抵押权人得不到任何的救济,明显有违诚信之原则,不利于抵押权的保护,故不应认为抵押权消灭。首先在土地的承包经营期内收回承包经营权是一种民事行为,是土地的所有人或法定的使用权人解除承包合同的合同行为,而抵押权是物权行为,根据物权优于债权的原理,抵押权应当优先受偿,故其收回行为不能对抗抵押权人。其次,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设立抵押并登记后,该抵押即具有公信力,其公信力旨在维护商业信誉及维护抵押权人的交易安全,可对抗任何的第三人,一旦发生违反公信力的行为时,该行为的效力不能对抗具有公信力的抵押行为的效力。基于上述的效力,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回的情形时,抵押权人可以主张经登记的效力,排斥未登记权利的主张和其他债权,并优于其他的权利受偿。

在出现上述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惩罚性收回或者承包方因身份的转变,不再具备承包资格而收回的情形下,此时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已被收回,而附于其上的抵押权如何实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土地所有权人或者法定的使用权人(即原发包方)可对该土地再次进行发包,其所得的承包费应优先偿还抵押权人的债权,如果发包的年限长于原剩余的年限,抵押权人可按剩余年限的比例受偿。这样处理并不损害发包方的利益,因其已从前一次的发包中获得相应的承包费;二是抵押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对土地剩余年限内的承包经营权进行拍卖或变卖,从拍卖或变卖所得的价金中优先受偿;三是抵押权人可以放弃行使抵押权而直接要求原抵押人承担赔偿责任。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与其附着物抵押关系

由于中国未建立地上权制度,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押与地上附着物抵押关系只能借鉴参考房地产抵押制度。《担保法》第36条规定:“以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经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应当将抵押时该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同时抵押。”那么以承包经营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抵押时,是否意味着应当将地上附着物(如林木)同时抵押?另地上附着物抵押时,其土地的使用权是否必须同时抵押[14]?地上附着物的所有权人和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人为充分发挥其不动产抵押的担保效益和融资功能,在与抵押权人协商合意将附着物所有权、土地的使用权分别设立抵押,对此情形,法律上是否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笔者认为,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抵押的形式要件,以承包经营获得的土地使用权与地上附着物所有权分别抵押,为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均应为有效。理由如下:

首先,在房地产法律关系中,为了维持既存的房屋价值的完整与经济价值,房屋与其所占用的土地在物理上不能分离,但在土地的承包经营场合,附着物并非一定要依附于土地才具有经济价值,承包经营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在土地上添置林木等附着物,而获得这些林木等附着物的所有权,而林木等附着物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脱离土地之后成为商品之后才具有的。退而言之,即使土地的使用权与未脱离土地的附着物的所有权的归属主体应保持一致,只是意味着土地的使用权与地上附着物的所有权一并转让,在逻辑上并不能说明土地的使用权抵押或附着物的所有权抵押时,也要适用同样的原则,只是在实现抵押权时,为了更好的发挥总体之价值,将土地的使用权与附着物的所有权一并向同一主体转让,抵押权人无权就另一部分抵押变现的价值优先受偿。

其次,中国现行法律并林木等附着物视为土地的附合物或从物,视为土地使用权的一部分(如《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就将林地使用权与林木的所有权规定为两种独立的林权),而是将两者作为独立的不动产,他们构成相互独立的物权客体。所以用土地的使用权抵押时并不必然导致林木等附着物同时抵押,反之亦然。

再次,承包经营所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含有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的权利,具有资源使用权的特征,承包经营的目的,并不完全是通过在土地上种植林木而获得林木的所有权,有时是通过对土地的资源开发利用而收益,这种情况下,土地的使用权通常并不含有其上已附着的林木等附着物的所有权。另外,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人并不当然取得经营的土地的附着物的所有权,土地的承包经营者的权利义务是按承包合同设立的,如果合同对承包经营土地上生长的附着物归属作出特别约定的情况下,附着物的所有权的归属应从合同的约定。可见在此两种情形下,土地的使用权与附着物的所有权均归属于不同的主体。

第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年限一般长于附着林木的生长年限,在承包经营期内,一般能轮作二至三次,附着的林木砍伐后,其土地的使用权仍存在,仍可进行下一轮的种植,可见土地的使用权的存在年限与附着物所有权在土地上的存在年限并不一致。

综上所述,中国现行的法律实行土地的所有权与其上所种植的林木附着物所有权相分离、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一定条件下,土地的使用权与其上附着物所有权也可分离的制度,这与房地产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一体化原则是有区别的。法律应允许承包经营的土地使用权与其上附着物所有权分别设抵,由此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设立抵押后,亦允许地上新增附着物进行抵押。

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价值就是于承包经营土地上耕作或种植的收益,若在已设抵押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上新增林木等附着物设定抵押的情况下,可能会降低了承包经营土地的价值,则会给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在此情形下,为避免给抵押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失,在能证明原抵押的土地因新增附着物抵押而使土地的价值降低的情况下,原抵押权的效力可及于新增附着物变价的一部分,其与降低额相等。

五、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期限制度

中国的《担保法》多次提到抵押期间,但并未对“抵押期间”作出规定,这并非是立法的疏漏,而是有意为之的,该法第52条规定“抵押权与债权同时存在,债权消灭的,抵押权也消灭”,可见,中国的物权担保是无抵押期限的。

笔者认为,应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同的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首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值在于在承包的土地上耕作、种植并获得收益,随着承包经营剩余年限的减少,其财产的价值可能亦会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上林木、青苗都具有一定的生长期或收益期,如果抵押权人不及时行使抵押权,使抵押物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无法对林木或青苗进行及时的更新,则会对抵押人的财产权益造成损害。其次,《担保法》虽没有明确规定抵押期限,但也没有明文禁止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同时该法第39条规定,抵押合同允许当事人约定“当事人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这种表述实际上是允许当事人自由设定抵押期限的,根据合同意思自治原则,只要当事人认为这种约定符合其利益,那么只要没有损害社会、他人的权益,应予认可。再次,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其本身就有期限性,其权利仅能在一定的期限内存续,而抵押权作为设立于其上的担保物权,同样具有一定的期限性,当事人自行约定抵押期限,只是对抵押期限作出限制,这种约定,符合抵押权的本质属性。第四,设立抵押权的期限制度,抵押人可以很清楚地预见到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上抵押权的存续期限,使抵押人可以有预期地对抵押的土地合理地安排使用,同时也可以促使抵押权人及进行使抵押权,迅速了结债权、债务关系,有利于抵押的土地的效能的发挥。

由于现行法律并没有建立抵押权的除斥期间制度,抵押期限届满,抵押权人怠于行使权利的,其性质该如何认定?根据合同的意思自治原则,债权人有设定抵押权的自由,亦有抛弃的自由,设定抵押期限,完全可视为一种附期限抛弃抵押权的行为,期限届满,抵押权人怠于行使抵押权,将产生抵押权消灭的法律后果。但是法律应规定当事人约定抵押期限的最短期限和最长期限,即不得短于债务的清偿期,亦不得超过承包经营权的最长年限,否则约定无效,应按法律规定的最长期限计算。

笔者认为,当事人设定抵押期限除应在合同中予以约定外,还应明确记载于抵押权的登记文件上。抵押期限的约定必须经过登记对外公示,才能对外产生效力,如果没有登记,则不能对第三人产生法律效力,仅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因为抵押权的期限限制与设立抵押权本身一样,都属物权变动的范畴,应以法定的方式对外公示才能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15].

六、结 论

中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土地的承包经营者对土地的经营权享有流转的权利,而抵押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现阶段,承包经营的土地在农民的财产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应允许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效能,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但应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抵押设置必要的限制。

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国家征收和发包方依法收的情形下导致消灭。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设立抵押时,前者的抵押权随之消灭,根据抵押权之物上代位性,其效力将及于国家征收的补偿金上,但并非直接存在于金钱上,而是存于抵押人所具有的请求权上,当然非专属于抵押人所有的补偿金,抵押权人无权受偿;发生后者情形下,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原理,抵押权庆当优先受偿,收回行为不能对抗抵押权人。

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特殊的物权,在一定条件下,其与地上附着物的所有权是可相分离的,两者为独立不动产物权,分别设立的抵押均应为有效,实现抵押权时,为发挥总体之价值,可将两权向同一主体转让。

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附期限的物权,其设立的抵押权同样具有存在的期限。由于法律未建立抵押期限制度,如果抵押权人怠于行使抵押权,则使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应允许当事人自由设定抵押期限,抵押期限届满,将视为抵押权人放弃抵押权,产生抵押权消灭的法律后果。

总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的不完善,已影响了农村土地总体效能的发挥,亟待日后的立法对上述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利于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①]见2003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条、第16条

[②]见1995年6月3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4条第5项、37条第2项

[③]见2003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

[④]见2004年8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条

[⑤]刘凯湘、张劲松:《抵押担保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民商法律网》,2004年8月27日浏览

[⑥]见2003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条,该条明确赋予承包经营土地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⑦]刘凯湘、张劲松:《抵押担保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国民商法律网》,2004年8月27日浏览

[⑧]见2003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9条

[⑨]见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8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0条

[⑩]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404

[11]见1998年12月2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

[12]见2004年8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37条

[13]见2003年8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第4款

篇2

第二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国家依法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只限承包方使用。

第三条承包耕地、园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从事种植业生产活动,承包方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应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予以确认。

承包草原、水面、滩涂从事养殖业生产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有关规定确权发证。

第四条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承包方,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实行其它方式承包经营的承包方,经依法登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备案、登记、发放等具体工作。

第五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所载明的权利有效期限,应与依法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约定的承包期一致。

第六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名称和编号;

(二)发证机关及日期;

(三)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承包土地名称、坐落、面积、用途;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情况;

(六)其他应当注明的事项。

第七条实行家庭承包的,按下列程序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一)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应在30个工作日内,将土地承包方案、承包方及承包土地的详细情况、土地承包合同等材料一式两份报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二)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发包方报送的材料予以初审。材料符合规定的,及时登记造册,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提出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书面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在15个工作日内补正。

(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报送的申请材料予以审核。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报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书面通知乡(镇)人民政府补正。

第八条实行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一)土地承包合同生效后,承包方填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申请书,报承包土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

(二)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对发包方和承包方的资格、发包程序、承包期限、承包地用途等予以初审,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申请书上签署初审意见。

(三)承包方持乡(镇)人民政府初审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申请书,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

(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登记申请予以审核。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编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报请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

第九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记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内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记载的事项应一致。

第十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承包合同登记及其他登记材料,由县级以上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农村土地承包方有权查阅、复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和其他登记材料。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限制和阻挠。

第十一条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登记簿记载错误的,有权申请更正。

第十二条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过程中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验申请人提交的有关材料;

(二)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

(三)如实、及时地登记有关事项;

(四)需要实地查看的,应进行查验。在实地查验过程中,申请人有义务给予协助。

第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领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后,应在30个工作日内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给承包方。发包方不得为承包方保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第十四条承包期内,承包方采取转包、出租、入股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须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

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

因转让、互换以外的其他方式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立、合并的,应当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

第十五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申请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变更的书面请求;

(二)已变更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或其它证明材料;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件。

第十六条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受理变更申请后,应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报请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上记载。

第十七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严重污损、毁坏、遗失的,承包方应向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申请换发、补发。

经乡(镇)人民政府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核后,报请原发证机关办理换发、补发手续。

第十八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手续,应以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登记簿记载的内容为准。

第十九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应当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注明“换发”、“补发”字样。

第二十条承包期内,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依法收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一)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

(二)承包期内,承包方提出书面申请,自愿放弃全部承包土地的。

(三)承包土地被依法征用、占用,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丧失的。

(四)其他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符合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承包方无正当理由拒绝交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由原发证机关注销该证(包括编号),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二条收回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应退回原发证机关,加盖“作废”章。

第二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方案、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其相关文件档案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二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发放管理,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全部落实到户。

第二十五条对不按规定及时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责任人,予以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行政责任。

第二十六条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除工本费外,不得向承包方收取任何费用。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工本费的支出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实施以前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规定,并已加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印章的,继续有效。个别条款如承包期限、承包方承担义务等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该条款无效,是否换发新证,由承包方决定。

未加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印章的,应按本《办法》规定重新颁发。重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承包期限应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不得借机调整土地。

第二十八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由农业部监制,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印制,加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印章。

篇3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问题对策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规模越来越大,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配合农业发展,我国提出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并且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下,该项制度也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将简要分析论述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对策。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

1、流转机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象主要是经营人自身的亲戚和朋友之间,由于流转双方之间相互熟知,因此往往采用无偿转让的方式完成流转,在此过程中流转双方基本上没有任何既得利益,另外流转程序也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程序完成流转。这也直接导致流转双方在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中的责任和主体地位均不明确。另外在经营权流转登记制度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比如说没有统一的登记机关,因此最终的登记效力也难以达成统一状态。

2、流转方式不合理

在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中,仅仅只明确了可以流转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经营权,对于其他承包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是否可以流转、如何进行流转却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在《物权法》中也只是粗略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进行大致的规定,而对于具体的抵押、继承、赠与等详细的流转方式却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解释说明,因此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相当混乱,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3、管理主体不明

翻阅当前的《宪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法律将生产小组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人,但是具体代表者和实际的管理主体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法律规定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村民委员会也无权掌握农村土地,而一旦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并从中获利时,享受利益的农村土地所有人没有明确指示,因此流转效率和流转成效皆因管理主体不明而造成巨大的影响。

4、法律相互矛盾

我国为了能够明确规范和约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主要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但是各法律之间却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比如说在《农村土地承包法》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属于物权保护范围内,而在刚刚制定和推行的《新物权法》当中却明文规定需要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物权保护,由此可见,现行法律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完成。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

根据前文可知,我国现阶段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方面存在法律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情况,为此需要尽快将矛盾冲突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改,并且联合立法机构尽快制定出台统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对经营权的流转程序、流转方式和具体的管理主体以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进行统一明确规定,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完善流转管理

在当前我国农村中,几乎没有专门从事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部门和人员,更缺乏相关方面的服务体系,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专门的服务部门和服务小组,切实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也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划制定的土地管理办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保障流转公平,特别是需要加强监管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中产生的税收和财政,严防因不正当行为或是钱权交易而给我国财政收入造成损失。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过程当中,政府需要切实做好管理工作,监督流转双方严格遵照相关管理条例,签署农村土地流转合同,采用书面协议形式对流转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的划分,避免因口头协议未对权责进行明确从而导致日后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纷。

3、完善登记制度

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度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切实保障流转成效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土地登记的宣传与监管力度,督促农户进行土地产权登记,另外需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需要的文件材料进行统一规范,特别是对于合同的格式、版面设计等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帮助土地产权登记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结论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得知当前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中存在流转程序、流转方式不合理,管理主体尚不清晰、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强法律建设,尽快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土地登记制度,同时将土地流转价格和流转方式标准化,明确土地产权等一系列方法,全面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梦想。参考文献:

[1]杨光.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5(10):88-92.

篇4

关键词:经营权;入股

中图分类号:D92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8—89 —02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概念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种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在公司法的法权模式下,其权利内容主要体现为:公司取得经营(占有、使用、收益、一定限度处分)农村农业用地的权利,能够以土地为依托扩大公司模式,发展规模化农业;农民股东取得公司管理权、收益权以及“对虚拟资本的流转权的可能”,即转让股权的可能;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使用价值,股权转让有利于体现与评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价值。因此,总体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发挥土地资本效益的一种现代流转方式。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所面临的法律问题

实践中,法律一方面逐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保护权利人权利;另一方面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持有限制、保守的态度,对入股、抵押等具有资本效益的流转方式更是持有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

(一)二元经济社会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领域,城市和农村处于两个独立、平行的体系:城市居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由国家支持,农村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由农村土地支持。农民通过经营土地获取土地收益,从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可见,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之前,农村土地不可避免承载着社会保障的功能。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双重属性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土地财产性与土地资源性的双重属性。当出现承包土地流转、收回、调整和继承等情形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和社会保障性会出现冲突。基于对农民可能失去社会保障的顾虑,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规定,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作为资本运作更是没有涉及.因此,刘俊教授认为当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别于一般的物权,是一种不稳定的、不完全的、有条件的物权。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法律问题解决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涉及农民的权益保障,而且涉及公司、股东和第三人利益。因此,在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具体运作机制时,必须考虑到各方利益,在遵守公司法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做出特殊的规定。下文从出资机制、退出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强制农业保险四个方面大致勾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法律制度框架。

(一)出资机制

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质上是以一定期限占有、使用、收益和限定处分特定土地的权利内容作价入股,其具体操作是一次性办理权属转移手续将一定期限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到公司名下,一般不涉及多次交付的问题。.农民股东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转移手续后,应由依法设立并具有评估土地价值能力的验资机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下的财产权(不包括获得保障权部分的价值)进行评估验资,并出具证明。

(二)退出机制

农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公司法人独立的财产。农民股东只有在两种情况下退出公司:一是股权转让;二是公司终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其子权利财产权入股,因此,在股权转让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下财产权的实际权利人(公司)必须以地租释放农民股东的获得保障权。

(三)公司治理结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必须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赋予农民股东通过正当程序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当农民股东人数大于50人时,可采取股权信托制度。这样既能解决股东人数超过法定人数的问题,同时又能避免股权分散,达到集中行使的效果。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派员参加监事会,监督公司对土地的经营管理,以防止过度利用土地,损害农村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利益。

(四)强制农业保险

由于农业生产经营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具有较高风险;而公司的大多数股东为农民,除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财产保障生活。因此,有必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风险管理,在相关的组织法中做出规定,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进行农业保险。它的实现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相关组织法中(如《农业公司法》或者《农业投资法))规定,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购买农业保险;二是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法律制度,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建立完善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明确政府扶持的方式与力度,从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论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一种能有效发挥土地资本效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土地流转制度。尽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流转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入股流转制度将会得到丰富与完善,农村土地资本市场与二级流转市场将更加活跃。希望本文的论述,能有助于突破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传统理解,能有助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能有助于推动《农业公司法》或《农业投资法》的立法,并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司的制度构建提供指引作用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君等.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徐汉明.中国农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叶剑平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篇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一重要的物权变动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及讨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地流转,对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我国农村承包经营权流转所面临的制度缺陷及现实问题,对如何完善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没有良好的土地制度的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构建我国良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以此来促进农村土地要素在法律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极不完善,加上规范的农村土地市场尚未形成,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不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康有序地流转,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我国理论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研究,纷纷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提出各自的看法和建议,有力促进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土地权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较为新生的社会现象,进入人们研究的视野的时间不是很长,也由于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农村土地权利流转的研究成果较为有限,未形成深入系统的学术专著,其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本人在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求对完善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有所裨益。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错误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及特点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

我国法律虽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作了一些相关规定,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立法上仍未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理论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理解不一。有人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以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等方式将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转移给第三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现象”[1];还有人认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就是指在保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变、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土地使用权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与交易”。笔者认为,所谓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得以确定的前提下,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及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基础上,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自愿将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转移给他人的行为。这一定义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一种用益物权变动的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首先在立法上应将其界定为一种物权,这是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基础。我国新颁布的《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关内容,这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属性的有力明证,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内容来看,它是一种排他性的支配权,这也完全符合物权的特点。此外,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物权,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操作及权利受到侵害后的司法保护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用益物权的变动行为。

第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未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始终不变,其性质仍然是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是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而不是完整的所有权。承包人只享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的处分权,不包括最终的处分权,因此承包人对土地的掌控是有限的”[2],这就决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过程中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会改变。

第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性质。土地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有限。为保护我国日益减少的耕地资源,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都明确规定:受让方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改变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因此,对于流转后的土地必须用于农业生产,绝不能挪作他用。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一种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权利转移。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

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如下特点:

1、土地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不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之下,土地流转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

2、土地流转区域不断扩张

过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发生在农村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民非农收入较高且稳定的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的郊区和郊县,非发达地区的农民因为就业途径较少,家庭收入对土地依赖度高,土地流转情况很少发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现在发生土地流转的地域扩展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黑龙江、河北等内陆省份。

3、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多种形式,大致有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继承、入股、抵押、反租倒包等形式。对于上述方式,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有转让、转包、出租和互换四种,其他方式虽未被法律明确规定,但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客观存在。笔者认为,既然法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一种用益物权,其以何种方式流转应充分尊重权利人的意愿,只要不违背法律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法律规定,权利人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地选择各种方式进行流转,因此,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多样化特点。

4、土地流转的利益分配的多样性

农村土地流转的利益分配正从过去“先有集体统一收入,再分配补偿给流转土地的农户”的单一形式,发展为集体统收统分、农户直接转包获取土地流转收入、农户入股合作经营、集体与农户共同入股参与分红等多种形式共存。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利益分配呈现多样性[3]。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法律虽然已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流转,但“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过于笼统而简单,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其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其缺陷和不足显而易见”[4]。但我国法律在缺位的同时又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了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如对流转主体资格、流转范围和方式等进行过于严格的限制。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护和支撑,加之现实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极不成熟、相关配套制度缺失等,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面临各种障碍、出现各种问题,如农民利益受损、非法改变土地用途、流转程序混乱、流转纠纷增多、土地资源的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地流转,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反而产生负面效应,从而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问题逐一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笔者现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在立法方面的缺陷以及在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立法缺陷

1、土地产权规定不明确

土地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基础,产权关系明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村土地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而我国现行法律并未对农村土地产权进行明晰界定,导致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极不明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农村集体所有,然而,我国存在三级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分别为乡(镇)集体、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掌握,因此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不明确。此外,农村集体同时扮演着土地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其职责规定不明确。由于土地产权关系混乱,导致各方的权责利不明确,使得各利益主体行为极不规范、利益分配也不合理,因此土地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这种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直接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5]。

2、流转方式规定不明确

《土地承包法》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它方式流转”。我国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规定,笔者认为存在如下缺陷:

篇6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政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不断的在改进和完善,我国现在的土地管理制度确定为集体土地管理制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土地问题已经不再单单是农村的问题,而是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共同问题,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建立健全稳定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提高,使农村土地规模化的发展受到阻碍。各家各户对土地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少,使土地产出增加缓慢。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已经开始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不稳定性和分散性已经成为管理制度的缺陷。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土地确权工作不到位

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和其他权利的确定、确认工作滞后,确权登记等工作是我国土地管理最核心的环节和最基础的支撑,虽然我国已经开始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和管理权的确权工作,但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确权工作进展过于缓慢,土地地籍档案这一工作不够完善不够系统,导致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受到限制。

(二)集体土地产权不明确

由于集体产权不明确,使集体土地管理权限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畜牧业部门都牵扯到其中,这种多部门多层级的管理方式会出现有的部门越权或缺位的现象产生,不能确定管理权限,使管理权限模糊。尤其是农村土体登记不及时,登记部门过于分散,经常会产生农户间土地相互转包,集体和农户间相互导包现象出现,这些交易都给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出现一定的问题。

(三)土地征收制度和补偿制度不健全,侵害了农民的权益。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也不断加快,但是,农村和城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过慢,城市土地不够用,征收大量农村土地而给农民的补偿不到位,经常导致一系列的。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比如:在征地的时候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不到位,征地中非公益性用地通常占有较大比重,一般都是工业、商业用地。在土地征收后的补偿偏低,失去土地的农民得到的补偿较少,没有体现出土地的增值收益,由此引发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土地产出较少,农民得不到较好的收益,农民反而希望土地被征收,导致耕地制度农民并不支持。

(四)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一些农村地区,村干部不顾农民意愿,强制干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问题,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一些农村地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园区为名,实际上把耕地变为房地产建设用地,不但逃避了国家土地管理有关的审批手续,还改变了土地的用途,造成事实上的非法用地。很多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都是口头上约定,不具有书面协议,虽然一些有合同,但是具体内容也过于简单,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相关事项都缺少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农户间的纠纷。各村都有机动地,并由自己乡村自行管理和操作,由于对机动地的管理办法并不统一,致使在操作过程中不规范、不透明、不公开的现象经常发生,有的村干部借用职权长期把机动地承包给亲属或者朋友,而机动地的价格逐年增长,使承包机动地的人长期受益,引起村民不满,合同又不能解除,造成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政策和建议

(一)、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

我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我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使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保持下去。因此,各地政府及各乡村都要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执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建立平等的、规范化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并使之落实到实处。

(二)保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有效的开展

在我国农村,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是生存之本,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对农村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和其他权利的确定、确认工作更是重要,只有确权这项基础工作扎实了,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这栋摩天大厦才能屹立不倒,才能使农民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并创造更多的财富。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是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也是目前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迫在眉睫之举。

(三)完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制度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需要受到保护,它关系到我国农民的财产权利。只有有规范的开放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完善城乡统一的收益分配体系,才能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合法化,平等化。完善的制度可以为建设用地出让转让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提供依据。

(四)完善农民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

农村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的完善是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基础,我国农村首先应该改革征地制度,哪里是公益性用地,哪里是经营性用地明确区分出来,政府的征收权限以及政府的征收范围要严格界定出来,以便保证农民的基本权利。其次,对土地的征收程序也应该逐步完善,在征收过程中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合法合理的程序进行征收,充分体现土地征收的公开化、透明化、平等化。同时,还要建立土地征收纠纷仲裁制度,以便消除征收带来的隐患。再次,要提高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国家要将征收土地的补偿费用列入国家项目投资预算,在征收土地批报之前就把补偿费用存进去,保证补偿费用落实到位。同时,一定要做到同一地方征收土地补偿费用标准要一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需要各项制度的协调推进来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侯永学. 强化土地管理 维护农民工权益[J]. 青海农牧业, 2007,(04) .

篇7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抵押贷款 综述

引言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用、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是农民对土地的一项基本权利。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一直受到严格的限制。《担保法》规定了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滩等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土地使用权则不允许抵押,这相当于把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排除在可抵押的财产范围之外。《物权法》也明确规定,除买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四荒地”等农村土地可以抵押外,其他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不允许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可以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至于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但是随着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践中逐渐出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于是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研究也逐渐多起来,主要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季秀平(2009)认为解除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禁止,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无法理上的障碍。立法机关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给农民以更大的土地自,以切实解除束缚农民创业致富、走向自由的制度障碍。李相范(2010)指出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有理论、现实基础和法律依据,有助于促进权利的流转,拓宽农民融资渠道。李宏伟(2010)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上是完善承包经营权物权属性的必然要求;政策上是“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体现;经济上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庞敏英等(2004)从社会政策以及法理考量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实现。韦福(2007)否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理由不能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有利于实现、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具有理论、现实基础和法制前提。黎翠梅(2007)我国农地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而且区域差异极大,这为我国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提供了可行性。高锋等(2009)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制度的可行性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因此探索性地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担保形式的抵押权贷款制度,对于缓解农户资金瓶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借鉴。

我们可以看出国内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贷款,但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背景下,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不仅可以推动土地流转的进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满足现实对其改变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使得农民的创业发展获得相当部分的融资贷款以及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出来,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开展农村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模式

杨国平等(2009)分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作模式,包括小额循环贷款信贷模式、农村土地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模式以及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模式。高锋等(2009)认为目前可以考虑的模式主要有:(1)基金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2)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股权抵押;(3)农民直接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燕星辰,杜娜娜(2010)指出农村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有:小额循环贷款信贷模式;农村土地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模式;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模式;土地金融公司或土地信用合作社模式。王平等(2010)归纳了这样几种模式:(1)直接以农村土地经营权为抵押取得贷款;(2)公司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3)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4)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抵押,一种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另一种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法人,公司以股权作为担保抵押贷款。欧阳国(2010)认为模式有:(1)公司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2)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3)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抵押。曾章蓉,王欢欢(2010)具体探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明溪模式”和“同心模式”,提出前者适合于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需求,后者适合于普通农户的微金融需求。吴海涛,方蕾(2011)银行为杜蒙县巴彦查干乡租种水田的种植大户量身设计了“五户联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信贷模式,即在传统“五户联保”贷款业务模式中设计加入了第三方担保人将自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环节。

从我国目前开展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地区来看,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模式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股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模式等。试点地方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抵押模式,这样不仅能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也降低了抵押贷款的风险,使抵押贷款能顺利进行。虽然现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还不完善,但是随着试点的增加,抵押贷款的模式会越来越完善。

三、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障碍与制约因素研究

左平良等(2005)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障碍包括:第一,承包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处分的有限性,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很难抵押。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换价值低下的客观存在。第三,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置的困难。黎翠梅(2007)住处农村土地所具有的保障功能制约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实行。刘贵珍(2008)通过实地调查指出三大因素制约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广:(1)操作困难,没有成熟的模式供参考,要摸索着前进;(2)风险大,农村种养殖业经营风险大,贷款风险不易控制;(3)土地处置难,如何处置土地经营权是关键问题。肖承发(2010)指出受到农村土地价值评估困难、法律环境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进展缓慢。黄庆河(2010)认为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障碍包括:(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仍受到诸多法律限制;(2)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尚未建立;(3)农村土地估价体制不健全;(4)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风险;(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缺位。孙丽丽等(2011)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制约因素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相关法律不健全;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仍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土地估价体系的残缺。何上华(2011)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障碍有法律风险和操作困难,信贷风险,承接农地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缺失,土地承包经营权难以处置等。

四、推行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政策建议

闫广宁(2008)在对宁夏同心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情况进行了解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放宽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限制;成立合法化的农业合作组织;订立回购合同;限制担保人的行为;不断完善反担保品种等政策建议。林乐芬,赵倩(2009)基于泰州市14个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的数据,探索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政策建议:创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立法制度;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价值认定、抵押登记和价值评估机构;试点建立合作性土地金融、商业性土地金融和政策性土地金融的层次互补、职能有别的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史卫民(2009)应从健全抵押登记制度,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设立抵押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刘璐筠等(2010)针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广政府回购制度;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加快农业生产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监管机制。张庆军(2010)基于对辽宁省法库县农村金融创新试点的分析指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对策建议有:继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及推广;限制农户用于抵押的土地的比例;明确抵押农户的优先承包权;建立相应评价和评估体系;规范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宋丽萍(2010)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应多策并举,稳步推进: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先行试点;建立农村土地价值评估专业机构;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淡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修订完善相关土地法律制度。

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的案例分析

闫广宁(2008)在《宁夏同心县农村信用联社开展了一种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相结合的抵押贷款业务》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操作模式的利弊。林乐芬,赵倩(2009)就泰州市农户对于推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下四点:(1)农户缺少抵押担保;(2)农户资金需求强烈;(3)农户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出需求迫切;(4)地区经济越发达,该地区农户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出需求越迫切。张庆军(2010)对辽宁省法库县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法库县试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其他农村地区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刘盈、申彩霞(2010)以重庆市开县、忠县2县为例,依据实地入户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采取二项分布的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迫切;影响农户是否需要土地抵押融资意愿的因素有耕地面积、经济活动类型、年龄、文化程度和区位条件,其中,耕地面积、经济活动类型的影响力最大。项继权,操家齐(2011)基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抽样调查的分析,对当前农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状况、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较慢,农村金融服务仍有空缺。

六、简短评论及展望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必要性和可行性、模式、障碍和制约因素、对策建议以及试点地区的案例分析等方面都做了一些研究。除上述之外,还有一些研究领域由于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研究人员较少,如从参与主体视角的研究,包括农户的需求和金融机构的供给研究,以及关于风险防范研究等。根据现有研究文献以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广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深入开展研究:

第一,农户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快,生产经营行为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农户的资金需求在农村不断扩大。林乐芬,赵倩(2009)指出农户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出需求迫切而且地区经济越发达,该地区农户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推出需求越迫切。而吴洁敏,乔宇(2010)通过大连、绍兴两地的专项调查,得出农民对农地金融不感兴趣的结论,因此,亟须探讨农村经济主体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意愿、行为和特征如何。

第二,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供给意愿和行为如何,关系到该业务试点的可持续性,值得特别关注。

第三,政府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中的作用。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愿意开展此业务,要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就需要政府的帮助,如何发挥政府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中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四,风险防范。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还处在试点阶段,只在个别省市的个别地区开展,而面临的法律、操作、信贷、评估等方面的风险是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对风险的防范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后顾之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林乐芬,赵倩.推进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学海,2009.5:68-72.

[2]汪小亚.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的研究[J].中国金融,2009.9:53-55.

[3]张龙耀,褚保金.农村资产抵押化的前提与绩效:宁波样本[J].改革,2010.11:86-90.

[4]肖诗顺,高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模式研究——基于农村土地产权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10.4:14-18.

[5]吴洁敏,乔宇.为何农民对农地金融不感兴趣——来自大连、绍兴两地的专项调查.中国土地,2010(4)41-44.

[6]陈晓夫,李孟军.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思考.武汉金融,2010(5):63-64.

[7]曾章蓉,王欢欢.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探讨农户小额信贷新模式.农村金融研究,2010(9):66-71.

[8]伍振军,张云华,孔祥智.土地经营权抵押解决贷款问题运行机制探析*——宁夏同心县土地抵押协会调查.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1):9-15.

[9]李伟伟,张云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标的及其贷款操作:11省(区、市)个案[J].改革,2011.12:76-84.

[10]林乐芬,王军.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金融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60-65.

[11]邱继勤,邱道持,王平.农村土地抵押贷款面临的挑战与政策检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农村经济,2012(2):34-37.

篇8

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以及法律结构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信托的新型理论基础和完善的运行模式,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竞争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投资信托基金建设,完善政府监管,保证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的顺利运行。

【关键词】

农村;土地信托;法规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所以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源自于英美的土地信托制度似乎是不二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问题最突出的部分即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土地的经营现状。首先,绝大部分农民工收入较少,在城市生活缺乏保障,因而不愿意放弃农村自有土地,但是他们又没有时间经营,从而导致经营不善;其次,农业大户想继续扩大农业规模,但是缺乏有效途径,转包经营不仅规模小,而且时间变化大,难以集中。所以,目前农村土地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如何实现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如何最大限度的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集约化经营问题。由此可见,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目前的迫切需求。

1 农村土地信托的基本理论

信托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但是由于信托制度所具有的双重所有权理论与大陆系国家“一物一权”的理论严重冲突,所以大陆系国家并不认同此种制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不断发展,信托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凸显,大陆系国家逐渐接受这一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信托投资公司,并于2001年颁布《信托法》,以规范信托行为。但是我国目前的信托主要用于商业领域,农村土地信托刚刚起步,由此,加强该制度的理论和框架建设至关重要。农村土地信托是基于信任关系将土地承包给经营权人(委托人)的管理行为,土地的承保经营权在一定时期内属于土地信托公益。农村土地信托的中心就是设立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托关系,能合理安排土地经营承包的相关制度和权益,实现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加强对财产的管理。

1.1 农村土地信托的主体

信托制度的基本原理指出,信托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受托人、委托人以及受益人。土地承包者及农村土地信托的委托人,他能以自身意志为出发点,在不损害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人对其进行管理和经营。承包地经营权即受托人,他能实现对信托土地的自由经营和处理,土地受托人可以是工商企业、法人或者自然人。由委托人指定的享有信托受益权资格的第三人即受益人,他只享有信托受益权,不能对信托财产实施管理或处分,受益人既可以是委托人,也可以是委托人指定的其他人。目前我国农村信托关系中,委托人本人一般充当着受益人的角色。

1.2 农村土地信托的客体

农村土地信托法律关系的客体主要指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主要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享有的对承包土地的占有、收益及使用的权利。《物权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民法通说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实质上是一种有益物权,具备用益物权的一般特征,包括“使用收益目的性”、“限制性”以及“独立性”等。土地承包经营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农村土地的合理使用,在这种形势下,“经营”才是其最终的目的,“承包”只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人们在“承包”的前提下取得“经营权”,然后对承包地进行一定的管理,从而获得较好的经营效益。

1.3 农村土地信托中的法律关系

农村土地信托制度涉及三方面的利益关系,就其法律关系而言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委托人与受托人存在一种委托关系,以之前签订的信托协议为依据,委托人将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将信托土地作为自己的土地经营,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收益。与此同时,委托人要及时监督管理受托人,委托人可以在受托人犯了原则性问题后对其信托事务进行干预,保证受托人始终以委托人的意志为工作指南;(2)受托人在从事相关事务时,必须最大限度的满足受益人的利益需求,而且要如实上交信托收益,受益人充分享有信托收益,一旦自身的收益权受到侵犯,可以依法追求责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受益人必须承担相应的业务,保证信托交易的顺利进行;(3)委托人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不经受益人同意的前提下,更换或者指定新的受益人。受益人和委托人之间具备无因的法律关系,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会因为信托关系确立前的法律关系而变更。

2 中国农村土地信托模式构建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01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为我国信托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信托事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而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托业法”,不利于信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与我国国情相匹配的农村土地信托更是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国外,土地属于私有财产,信托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土地信托,但我国长期实行土地国有或者集体所有,信托业务具备特殊性,所以,我国要全面促进信托业务的发展,就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土地信托业务的相关细则进行概括和规定,主要包括土地信托红利确定依据、土地投资信托基金的运作、土地信托产权的流转、变更登记以及土地信托经营业务的税费制度等。

2.2 成立农村土地信托中介机构

农村交通以及信息闭塞,所以获取的信息极不对称,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无力开发的弊端,为了妥善解决这一矛盾,农村地区要成立专门的土地信托中介机构。土地信托中介机构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信息传递职能。中介机构可以定期组织土地流转的信息会,例如浙江绍兴县柯桥镇受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委托,广泛向社会公布土地使用权的相关情况,公开招标,积极开发高效农业项目,短短一天时间,有9家企业签署了投资协议,原来的承包经营者能通过土地信托获得相应的利益分红。(2)中介服务职能。协议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就相关事宜达成协议,夯实合约关系,切实维护协议双方的利益。同时,中介机构还可以发行收益凭证,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不断拓宽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并获取劳务报酬。(3)监督治理职能。中介机构可以有效监管土地流转后的使用情况,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并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建立土地投资信托基金

土地开发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状,土地开发需要数额庞大的资金作为支撑,个人自由资金以及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土地开发的需求,要有效解决资金不足的现状,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投资信托基金。土地信托基金作为专门的营运基金,是土地信托部门为了有效开发土地而设置的,它主要来源于政府发行的土地证券、预算外自有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的土地信托存款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土地信托基金等。土地原有的承包者将土地委托给土地信托机构,那么土地信托机构就以受托人的身份将土地进行新一轮的转让、出租、入股或者承保,并从中获取转让金、租金或者红利;信托机构也可与土地开发公司订立合同,以获得一定的开发收益。土地信托机构主要负责信托红利的分配。在开发农村土地的过程中,土地信托机构可以向相关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筹集发展基金;而金融机构也可以以此为着眼点,大量出售贷款债券,向社会广泛融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2.4 完善农村土地信托市场竞争机制

在农村土地信托关系中广泛存在着市场垄断现象,而农村土地信托的机构的官方以及半官方性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化解土地信托机构的垄断风险,就必须摆脱政府对土地信托机构的控制,逐渐降低信托市场的准入门槛,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吸纳更多的民营土地经营土地信托事物。同时,要逐步打破农村土地信托的垄断现象,允许更多的土地信托机构公平竞争,不断提升土地信托公司的服务水平和经营意识。除此之外,要给与土地信托公司获取报酬的权利和独立的管理权,鼓励更多的信托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推动我国土地信托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 总结

我国目前农民工的数量逐步增加,农村广泛出现了抛荒现象。但是,大量的社会闲置基金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土地投资项目,农村土地仍处于落后状态。我国现今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存在一系列弊端,需要不断改进。农村土地信托作为一种信托形式,它的信托财产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其出发点和目的地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它在一定基础上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保证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也在一定限度内稳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管理权赋予其他人,以此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又能专心投身其他事业。土地信托公司提供了专业化的运作形式,能保障土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土地信托制度,能最有效的解决我国面临的土地问题,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庞亮;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 2013(06)

[2]高锐;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研究[J]武汉大学;2012(05)

篇9

天水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3%。近年来,天水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积极探索实践,创新运行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指导服务,有效促进了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2.31万hm2,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36.73万hm2的6.20%,较2010年增长71.70%,其中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1.18万hm2,占流转总面积的51.20%。呈现出流转速度不断加快,流转规模逐步扩大,流转形式灵活多样,流转行为趋于规范的特点。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土地流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市、县两级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协调小组。2009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现场会议,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县农业部门在坚持农民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内容,每年进行目标责任考核。

2制定政策措施,推动土地流转近年来,天水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政策,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以来,市政府出台了《天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关于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流转行为、扶持政策等进一步进行明确和细化。麦积区政府出台了《三新阳片区高效农田和畜禽规模养殖建设奖励扶持暂行办法》,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五百亩以上的,由区财政按照退耕还林标准连续补助3年。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实现土地集约化、适度规模化经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流转天水市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关键,组建机构,健全制度,确定人员,明确职责,初步形成了市、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四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重点开展土地流转的管理指导、供求登记、合同签定及鉴证、咨询评估、纠纷调处等服务。截至目前,市级及7个县区均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市有65个乡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525个村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点,分别占全市乡镇和村数的57.50%和21.10%。麦积区于2008年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以此为依托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为土地流转提供周到服务和规范管理。

4开展试点示范,带动土地流转天水市坚持先行试点、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群众自愿的方式推进全市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市上首先在麦积区进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通过培育经营主体、制定优惠政策、完善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了一大批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以山东威龙集团、沃丰果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拉动、合作社推动、专业大户带动、股份合作等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并在全市进行推广。2011年全市又以土地流转规范化建设为重点,选择秦州区为全市土地流转试点县,其他县区确定2~5个乡镇开展了试点工作,为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结经验,探索做法。

篇10

关键词:近代;农村土地制度;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084--02

随着的失败,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在这一特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中,农村土地也出现了新的运行格局。

一、中国近代农村土地制度的运行格局

(一)地主土地私有制及其经营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仍然是中国近代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30年代地主在中国农村约占总户数的4%,却占有耕地50%以上。另据1927年《中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土地委员会报告》记载,占全国总人口14%的地主,占有62%的土地;占18%的富农,占有19%的土地;占24%的中农,占有13%的土地;占44%的贫农,占有6%的土地。由此可见,地主享有大部分土地,广大农民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为了生活,只能去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的土地,90%分割出租给农民,从中收取地租,自己并不直接进行经营。这种租佃制经营的显著特点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地主凭借向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而征收地租,而农民则通过与地主土地的结合,获取必要的生活用品与供养地主。这种土地运行格局的局限是经营规模狭小,资金短缺,资本构成和土地收益率低。

(二)富农土地私有制及其经营制度

中国近代富农的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富农直接占有、经营相当数量的土地,少数富农是租佃富农。据统计,在抗战前,全国富农约占总户数的6%,却占有18%左右的土地。多数富农是通过雇佣长工或短工来直接经营自己的土地,很少向地主租进土地,有时还出租一部分土地,在这一点上又与地主的性质相同。总之,中国近代的富农多数是旧式富农,完全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富农很少,这是中国近代富农区别于西方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及其经营制度

自耕农又称为中农,历史久远,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到了近代,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自耕农,约占农户总数的20%,占有土地15%。自耕农的特点是小土地所有者,与佃农不同,他是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个体所有者,对自己的土地有自由的支配权和经营权。自耕农作为所有者,直接与土地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劳动积极性,在这一点上要优于佃农。但自耕农经营规模狭小,各种负担沉重,因此具有不稳定性与脆弱性,时刻有被兼并而转化为佃农的危险。

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农村土地经营制度

在中国近代,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滋生,相对于封建的土地经营制度,体现了明显的进步性:一是拥有较先进的生产资料,二是生产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三是经营者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四是土地的产品商品率与生产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具体而言,中国近代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富农经营。资本主义在中国近展较慢,富农经营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业经营制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富农经营又可分为旧式富农经营与新式富农经营。前者的基本特点是对自己所有的土地,除出租一部分外,主要是进行雇工经营;后者的特点是对自己所有的土地或租进的土地,完全实行雇工经营。(2)地主经营。地主对其所有的土地,除向外出租的部分外,直接进行雇工经营,主要从事商业性农业生产。地主本人不参加劳动,主要是通过雇佣与自己社会关系较近、有一定生产经验的长工做工头,代替他指挥生产,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3)农牧垦殖企业。这主要指由军阀、官僚、商人等投资,在雇工垦荒的基础上举办的规模化农牧垦殖企业。它一般分布在垦殖区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显著的特点是具有较先进的生产技术、较好的生产资料、较高的土地劳动生产率。

三、中国近代农村土地制度的运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