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网络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网络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网络教育

篇1

关键词:e环境;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54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走向多元化。网络不仅已成为德育的必要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已成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德育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完全打破了传统德育强行灌输的模式,学生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性存在;改变了传统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封闭状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道德实践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更能使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德育的人本回归。

一、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德育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这里的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各自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师道尊严和教师中心等传统思想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致使德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不对称、不平等的地位,师生间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关系,平等“对话”缺乏应有的思想基础。此种师生关系反映到网络德育中,就会造成传统德育的“人灌”演变为网络环境下的“网灌”,网络资源建设和网络德育实施只是传统德育简单说教、强行灌输的翻版,网络技术的支撑难以产生应有的效果。

有不少德育工作者认为,网络德育更多地表现为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师生双方处于准分离状态,实际上这并非网络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而是传统的物性化、非人性化德育理念在进入网络时代条件下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隐蔽性,可以为师生提供相互了解、相互沟通、进行心灵对话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QQ、E-mail、网上心理咨询室等多种私密性较强的方式,在师生互不见面的情况下把自己在公开场合难以表露的心里话告诉教师,使教师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德育活动中透过学生表面的道德行为分析其隐藏于背后的深层的心理原因,包括学生正常的和正当的心理需求,从而使自己的德育工作更具有人情味、人性化,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也可以登陆班级博客、校园BBS深入到学生中,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通过与学生网上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消除心理隔阂,了解大多数学生思想动向和精神需求,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德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德育的目的应该是人,是需要关心、需要呵护的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应彰显人文精神,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学生创造充满真情、充满温暖的德育氛围。

在网络德育中,教师虽然不能直接面对学生,但由于网络的远程性、非线性及其交互的随机性,可以使人文关怀变得更为亲切、周到,含义变得更为广泛,网络给学生的不再是空幻的、虚无的感觉,而是变得温馨,富有人性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

网络在对学生人文关怀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德育手段和工具的独特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破时空限制。教育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贴近学生生活。方针政策和道德规范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都可以与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并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数字化信息呈现在网页上,具有较强的情境性、趣味性,使师生双方都意识到德育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三是拓宽了服涨道。学校采取主动关心学生的姿态,在有关的网页上征求学生对学校各部门工作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学生的监督,及时进行决策更新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

三、网络环境下实现学生德育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教师拥有制度化的权力,规定着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步骤,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教师的安排。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自主意识高度发挥。一方面,在网络中没有等级差别和上下级关系,有的只是设备和技术上的差距,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体;另一方面,网络环境所带来的道德要求更多地取决于自主的约束,需要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尤其是网络让人们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面对丰富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信息,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自己去辨别、去挑选、去占有,具备道德自主构建能力和自主免疫能力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不仅必要更显得重要。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德育工作提供机遇和条件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为德育工作造成强有力的冲击,产生负面效应。网络环境下师生的准分离状态和在线网民身份的隐蔽性、不确定性,极易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从而引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异化。网络为实现学生德育的主体性创造了条件,但要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十分艰巨和迫切的问题。正面引导是网络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德育工作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发展的人性化体现。教师要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主动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积极、健康、向上、有益的信息;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包括恪守网络道德规范,培养有益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健康的网络交往,养成自律精神,自觉避免沉迷于网络等。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取得联系,共同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篇2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

环顾全球,信息革命正推动世界各国迅速步人信息时代。由于高等学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信息革命的冲击波在这里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世界观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缺少较高的辨认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缺少较强自律力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在好奇心和挑战精神的诱惑下,极易被不良的网络行为所吸引,也易被有害信息所污染,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研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思想教育,尽可能避免随之而来的箱粕对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十分迫切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

第一,它将给大学生的道德惫识的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在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和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互联网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远远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是结合进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一种真正“交互性”的新的教育空间,它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改革教学方法、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产生广泛的影响,会激发大学生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和创造,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第二,它将对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开辟新领域。Internet作为一种新型交往工具或中介,直接扩大了人类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这对于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对制定新的道德行为的规范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着人类的新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电子边爱基金会的创始人约翰·佩里·巴娄认为,必须把电脑化空间视为一个“边疆”,一个新的世界,需要新的规则和新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在电子世界中的行为。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中国滚海威公司制定的“滚海威行为条例”,还有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极累和扩大。

第三,它将对道德行为提出更商的要求。网络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交往方式的转变,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心理和道德上的可靠性和自律性。例如,网络具有虚拟性,使网上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是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还是进行网络犯罪,取决于用户的道德水平。网络发展不断扩大了人类的实践范围,这一方面向人类提出追求真理、祟尚实践、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等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劳动对象(网络)日益成为集体精神力量的体现,即要求人们更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并能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产生一定的负作用,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首先表现为道德意识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I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一方面,Internet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在电脑科学家们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就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网络没有中心。

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都不至于破坏整个网络。从技术上看,Internet是一个“网络的网络”,它实际上是无数独立的小网络互连而成,而且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哪片网络是主要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且永远不会形成一个一元化的控制中心。另一方面,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夜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上。而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巨大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的地方,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一切都是时效性的,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状态,除了会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以外,也会让人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抬头。二是无政府主义芡延。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嬉皮士运动所提倡的自治主义与民主观念奠定了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基石。这种无政府主义树起了反权威、反“既有体制”的大旗,给电脑文化注人了深刻的反主流文化的根基,是今天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来源。从技术层面上,由于互联网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它成为多渠道、多出口、跨国界的信息公路,所以任何政府都无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控制和封锁。互联网的开放特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统治这个网络,更不可能占有它,这就为无政府主义在网上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人际情感的疏远。通过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人机对话或者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直接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必然会减少,这会使人产生非杜会化的倾向,导致人们交往能力的下降,更不容易相互理解。据报道,在美国,大约有3/4的人不认识周围的邻居,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与家中的电视和电脑相伴,忽略了与邻居的交往。川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了人与人交往的障碍。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人际情感最终会萎缩、淡化,而且成天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与现实本身交流,个人会产生紧张、孤僻、冷澳等心理和社会化方面的问题。

其次表现为道德规范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没有完整道德规范体系的初始化社会里,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杜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环境,而约束力明显下降。而且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有人不愿意遵守这些规矩,没有谁能拿他怎样。它们的被尊从与否,完全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内心信念和责任感。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网上人的真正身份难以确定,这样他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二是使道德规范的导向功能减弱。伦理学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性,同时也强调道德规范对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功能,即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就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和导向性是统一的。在网络社会中,随着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它对人的导向力也下降。

最后表现为道德行为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产生失规范的行为。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这一方面是因为,在Internet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使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失去了它所附著的客体,而变得黯然无色。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社会这个新的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使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的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以规范的真空状态,即所谓的“游戏已经开始,规则尚未制定”。二是造成规范冲突的行为。所谓规范冲突的行为是指行为者面临这样一个处境:不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同一个行为提出不同的要求,迫使行为主体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道德选择的冲突实质上是道德原则规范、道德价值之间尖锐冲突的表现。目前在网络世界中,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法律法规尚处于形成时期,还会因网上实践本身的发展而变化,因而还不能视为确定的状态。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和抗拒。对于网络行为来讲,主要是新旧道德体系之间原则规范要求之间的冲突。对于行为个体来说,他不仅会接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教育和熏陶,同时也要受网络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和渗透。于是,在行为主体面临具体抉择时,由于新旧道德准则不能并存和兼顾,因而构成了道德主体行为抉择中的冲突困境,也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三是导致严重的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无限广阔前景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网络立法滞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也给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带来了便利。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人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这样,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文明的Internet又成为犯罪分子作恶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上升趋势,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常见的网络犯罪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散布有害信息,盗版侵权,窃密,电脑盯梢等等。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型犯罪,具有危害面广、影响大、损失重及隐蔽性强等特点,这给网络安全防范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强化阵地意识,建立网络德育系统,掌握德育主动权

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课题,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网上用户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抵御网络的负面效应,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要加强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使学生飞快地早熟,使他们更早地关心自身的状况,也更早地关心社会、介入社会,使他们在更大的程度上开始承担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与此同时,因受年龄、精力、知识结构等因素所限,网络也使德育工作者飞快地老化,把他们在某些方面推到了学生的同一起跑线上。教师的再教育当然也就成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了.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相应的培训,并制订一定技术标准的上岗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其次,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以个人自主的个别式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式;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引导学生如何搜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即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将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辅导者、咨询者和中间人。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含德育工作者)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二要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首先,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德育工作者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基础。有不少学校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结合电脑和网络技术,使得评价系统更为客观、数据处理更为精确,从而使其科学成分得到加强。另外通过电脑建立学生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库,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及时得到整理和应用,也为这些信息的校际交流、传递与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其次,要制定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或条例,加强网上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价值基础,建立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规范和电脑职业道德规范。网上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是确立网络用户在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角色和共公行为中的道德原则和准则,这一建设的基础性就在于它的大众化和普通性,其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网上风气。高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针对学生特点,加强引导和示范,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禁止什么,还要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篇3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大学生 QQ族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2005年印发的《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通知中要求:“要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①这充分说明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作为一个新兴的载体已被引进到高校的教学之中。“QQ”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载体。

1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1)思维敏捷、兴趣爱好广泛。当代大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是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并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当前高校举办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艺术展演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新风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平台。

(2)富有创新精神,关心国家发展。当代大学生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关心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相统一,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

(3)崇尚潮流文化,道德法治观念淡薄。当前,大学生追求时髦、赶潮流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大学生在追赶时尚潮流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2 大学生“QQ族”现象原因分析

(1)“QQ”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快捷方便的信息传递方式,“QQ”为众多的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接收信息,进而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QQ”相关功能以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优点深得当代大学生们的青睐。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学习阶段,青年大学生们不愿受传统思想观念所束缚,追求开拓创新,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念。“QQ”所提供的海量信息能够满足大学生们“求新求变”信息需求,从而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知,提升能力。某项针对大学生“QQ”用户的调查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QQ”是他们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其中35.5%的受访者认为“QQ”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较大的帮助。②

(2)“QQ”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情感满足的需要。当今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导致大学生情感需要上的多元化,既有生理和心理的情感需要,也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情感需求。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其思想和行为容易受情感所支配。“QQ”软件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表达需要。③

(3)“QQ”满足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圈不仅是满足当代大学生情感交流的需要,更对他们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他们可以通过“QQ”这一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积极构建自已的人际交往圈。通常“QQ”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满足当代大学生构建人际交往网络的需要:一是将原本现实中已有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虚拟“QQ”平台中进行延续;二是把通过网络虚拟平台构建的人际关系网络转变为现实的人际交流。“QQ”网络虚拟交流平台以其平等和开放的交流方式为青年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因而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

3 “QQ”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不足及其完善

(1)“QQ”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其他传统载体之间存在整合的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QQ”聊天和讨论代替了传统的谈话和开会,势必会削弱传统载体的作用从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QQ”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种形式,要充分发挥其他载体的作用,加强不同载体之间的合作,形成“载体合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④

(2)“QQ”存在虚假信息风险。“QQ”作为一款虚拟软件,其信息的真实性通常难以进行验证。因此,“QQ”中经常会出现虚假的信息,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QQ”违法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QQ”信息的特点,增强辨别信息真假能力。

(3)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QQ”世界中而不能自拨。“QQ”虚拟世界呈现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特点,常有部分学生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致荒废学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经常开展一些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虚拟世界回归现实学习生活,尤其对那些因此而荒废学业的学生更应强化监督引导,寻求其根源所在并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良好教育效果。

4 大学生“QQ”族现象对策分析

(1)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革需要完成从“封闭式”到“开放式”、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交流”和从“单渠道”到“多渠道”的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积极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平台。因应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的新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如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党建和团建网站,积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这不仅扩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更是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⑤此外,高校还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平台,促进大学生在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中成长,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⑥

总之,当代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特点,积极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利用新的互联网技术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下成才成长。

注释

①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OL].网址:http:///20051122/3162144.shtml.2005.4.8.

② 云玉芹.腾讯“QQ” 在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

③ 李克东.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④ 万美琴.网络信息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7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带给人类生活的冲击涵盖了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大学生群体是最早接触、接受和应用互联网的用户群体。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人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有效遏制其不利因素,做好大学生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构筑的网络世界有别于现实世界,在虚拟的空间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受到影响,网络世界具有的特性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1.1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整个世界因为网络而连接在一起。同时,由于互联网工具使各种信息传播的速率大大加快,不同的政治信仰、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也走出一国之地,开始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碰撞和切磋。互联网世界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既有自由和开放的一面,同时也还有消极和负面的一面。很多大学生无从分辨互联网世界中的真假信息,很容易迷失在互联网迷城之中。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利用自身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地位,在互联网上宣传一些歪曲的价值观,更加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误入歧途。

1.2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和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构筑的网络世界有着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独特魅力,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交流、购物、游戏,获得许多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或者满足的东西。互联网世界的独特魅力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群体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大学生沉迷在网络世界之中无法自拔,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在现实世界中遭到一些挫折,将网络世界当成“避风港”和“世外桃源”,一味回避现实,不敢直面挫折,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受互联网影响比较严重,患上了“网瘾”之症,不仅对其工作和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其身体健康和生活方式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1.3 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一些人利用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违背道德观念,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群体有的是受害者也有的是参与者,利用网络技术违法犯罪,不仅伤害了其他人还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大学生利用网络非法牟取利益不仅违反国家的法规法律,同时对其道德观的形成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在金钱利益思想的熏陶下,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会发生扭曲,一切以金钱为中心,失去基本的做人底线。

2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2.1 大力提高高校教师媒介素养

互联网首先是一个技术手段,高校教师要想在互联网大潮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从技术上介入网络,增加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运用各种新式的互联网技术,只有进入才能了解,才能明白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所思和所想,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互联网结合起来做到有效引导,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迷城中去伪存真,脱颖而出。

2.2 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

大学生对互联网世界的沉迷同其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缺失具有很大关系。教师属于外因,大学生自身才是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从大学生自身着手,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能力,从思想深处着手,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抵触互联网不良因素带来的影响。在意识培养方面,大学教育者可以通过增设网络教育课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奖惩机制等来达到监督和督促大学生的目的,帮助他们培养成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2.3 增强主动性,培树良好的互联网文化氛围

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发挥引路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首先,要控制网络话语权,建设具有权威性的网络信息平台,以平台为单位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引导和带动,使网络信息传播的正面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其次,加强对学校论坛、微博、微信的监督,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发掘有价值的信息,对信息平台中散布的不实消息及时进行澄清和解释,净化网络环境,培树良好的网络氛围;最后,高校教育者要学会并擅长使用新媒体工具如微博、微信等,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能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结 语

高校教育者在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的优势,趋利避害,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用新方法为特点。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活动课、社会课、自然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研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一样,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因此容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是同时与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

(1)本地资源: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阶段的认识。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与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

1、出示一瓶从学校附近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阶段:

学习目标: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

1、提出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水污染"。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研究,主要研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现状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研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

5、社会实践:全班分成四小组研究四个主题: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现状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现状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研究成果

7、撰写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2、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研究成果,与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研究报告。

活动过程:

1、各研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作用,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作用,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性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关于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资料:

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网络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网络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获取资源信息的重要途径,具有快捷且方便的特点。目前,大学教育较以往更加开放,产生了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在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网络资源也逐渐得到应用,其对英语读写方面的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对网络资源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简单阐述,同时对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的教学中,网络资源的现状、作用、应用,以事实证明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值得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

网络资源;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读写能力

如今网络十分发达,网络中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样化,同时网络中出现了很多共享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其利用在教学当中。在艺术院校中,学生自身特点较为明显,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利用了这一特征,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依靠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模式,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1]。不仅充分利用了网络中的资源,还能够改变教学氛围。

一、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分析

在艺术院校中,大学英语课程包括综合英语以及听力两部分,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为传统教学方式,听力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录音播放、学生进行题目练习等方式进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而在艺术院校中,学生的专业不同,自身特点也较为突出。他们都追求个性化学习方式,对于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主张以独特性、灵活性、新颖性为主。例如,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较为感性,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等特点;声乐演唱、影视表演等专业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活泼好动、个性鲜明、表现欲强,记忆力也较强,具有较高的语言可塑性等特点。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传授语言知识内容,并不能满足艺术类学生的需求,他们希望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能够对自己的读写能力进行锻炼,使自己的读写能力、口语表达水平及听力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希望教师能够改进教学手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得到优化,以利于学生更感性、直观地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从而提高他们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读写能力。

二、网络资源与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一)网络资源

所谓网络资源则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的传递或者通信设备的信息传递进行资源的共享。网络的覆盖面涉及广,不管针对怎样的专业领域、所使用的目的是什么、所使用用户是什么身份;无论其中的信息具有怎样的广度与深度,无论所需求的内容其所隶属哪项资源中,都可以应用网络资源,对信息作出评价。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客观性、科学性、独特性、新颖性和技术性,可以进一步研究,适合在教学中应用,保证教学质量[2]。但是所面对的群体,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状态等有个人的理解。在获取网络资源过程中,人们需要确定一个主题,在网络资源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所以网络资源的超链接上具有各种相关资源的超链接,将这一主题与相关主题有效的连接起来,这样的相关性具有灵活性,以便在搜索时查找到相关的信息,缩短检索时间。在巨大的网络资源中搜索的结果就是将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利用,所以利用的顺畅程度等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这一检索方法的认可程度[3]。每一个人都喜欢最为快捷的利用方式。所以在这方面来看,网站的点击率是左右人们选择网站的重要一点。

(二)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变高中时的教学模式,摆脱单一的知识点储备,扩充英语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应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英语阅读应用最为广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形式,所以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也相对较高。除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问题,将阅读中遇到的语句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则会产生迷茫之感,心中所想表达未能完全表现,十分烦闷。其他方面内容的教学各有所用,均需要相对性的提高,才能做到全面的提高自身英语能力。

三、网络资源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作用

(一)网络资源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网络带给我们的方便与快捷,网络对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利用资料与图书馆的信息来进行英语的学习。如今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网络资源的出现,满足了在教学中开放式资源共享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的艺术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求;在对艺术院校学生英语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拥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以及应用英语的能力要求等。网络资源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1)信息多样性:网络资源中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语言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应用于教学中,能够易于被各类型学生接受,改变其对英语结构的认知;(2)信息便捷性获得:网络资源的信息具有及时性与快捷性,能够满足学生对大学英语相关知识及信息的需求;(3)信息方面共享且具有交互性;(4)网络资源中内容丰富。在读写能力培训时首先要具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不仅能够帮助教学顺利进行,还能使今后学生在英语的读写应用上更加得心应手[4]。

(二)网络资源为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搭建了一个新的互动平台

在网络中信息交流会更加顺畅。不仅可以使文字、图像等传播,还可以进行声音、视频等传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技能型教学资源的传播,还能够让学生广交良友。

四、网络资源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优点

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学生的课程掌握能力和英语在生活中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明显的表现出来,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在这种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的时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已经不是唯一。网络资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更是极其普遍。所以,将网络资源的优点发挥出来应用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在这种环境中的特殊优点也逐渐体现出来。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艺术院校中,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讲课的时间占大多数,以教师为中心,单调、乏味、无针对性,已经给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英语带来很大的弊端。而艺术院校的自身特点又较为明显,对英语学习的方式、内容及效果具有个性化追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较为乏味、单调。有效的发挥网络资源能够有效地表现出其优势,支撑着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更好发展。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大学英语利用网络资源重要的表现就是充分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网络中所具有的开放性资源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媒介,用一种新的形式来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使艺术院校大学英语的读写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网络资源十分巨大,多种多样,并且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可以提供大量的英语读写教学资料。网络中的文字、图片、影视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作为一种外国语言,信息丰富且具有吸引力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英语教材中的案例十分枯燥,没有现代感。网络资源中信息的及时更新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英文动态,贴近学生生活。

五、网络资源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过程中,网络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则应该将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加以利用,将教学目标同课本中的内容与网络中的资源联系起来,使艺术类学生建立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主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参考,成为英语教学中的指导者,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5]。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口语与写作能力。

(一)提高学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课程教学之前,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交流和讨论,分成小组,在课前查找教学相关内容,记录网址与内容,在课堂上应对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与背景,创设相关教学背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回答,考察课下预习的程度,发表不同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取长补短,掌握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与学习。

(二)网上写作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英语写作就是要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文字中去,这是一个知识吸收再利用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中开设一个空间,使学生所写的文章都能够上去,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6]。在网络资源中写作,首先要明确写作内容,其次还要明确语句的构造。写作完成后按照网络中文章的发表形式进行发表。六、网络资源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带来的启示网络资源融入到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中的身份,从教学中心变成辅助教学,这也为我们的大学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对网络英语资源的提取,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到不良语言煽动而造成不利于学习的情绪,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寻找网络资源,达到促进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目的。不管是不是应用网络资源,也不管是不是在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中,都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7]。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领悟与学习,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需求。虽然在教学中加以网络资源,但是还是要注意其对学生的影响,保证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作者:莫春雨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健.论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0,(29).

[3]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4).

[4]姜涛.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写作新教材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08,(4).

[5]雷志斌.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英语专业课堂中的实践与认识[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

篇7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探讨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抵御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引发了大量的严重失范行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失范的严重性,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健康发展,努力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所谓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长期生存于发展社会实践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性的规定。而网络道德是调整在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不仅是调整网络社会中人们行为的规范,而且应当是调整由网络所引发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人们行为的规范。

道德与网络道德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网络道德隶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管理的社会,网络社会中的秩序更多地依靠网络个体按“良心”行事。因此,网络道德在缺少管制的网络个体身上把人们应有的道德行为开始扭曲,其表现形式为多样化。

1.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绝对自由”的虚拟空间,传统的道德在这个虚拟的空向里似乎失去了约束力。据有关资料显示:有55.1%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人,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有13.2%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事;对于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有22.4%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现实生活中不能使用,有10.6%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他人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这些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网络失范行为,说明他们的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2网络言行放纵,网络文明程度差

信息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这就为大学生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一些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正是因为高校大学生缺少网络道德教育,使之网络言行放纵,网上不文明行为和不道德现象日渐增多。

3.信息法律意识淡薄,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自由的特征,使大学生放松了网络道德意识的约束,在这个特殊的虚拟环境中忽视了他们网络犯罪的行为,淡化了法律意识。比如: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侵犯他人隐私及版权,偷窃他人的网络财富,偷窃他人的QQ号,假冒合法用户发表文章等,使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道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已成必然,网络信息已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同时也将大学生带进了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中,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挑战。探索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大量信息垃圾在网络中泛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

青年时期既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既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又缺乏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了解;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又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等五花八门混杂在一起,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点,这些信息中涵盖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以及对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颠覆等,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

3.大学生是网络道德失范的高危人群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阶段,也是最易受各种思想影响的时期。网络正以巨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生活、人际交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状况、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其道德约束力比传统的道德约束力还要弱,传统道德的社会行为导向能力也在网络社会中被弱化。在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舆论、道德传统、道德信念都要依靠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来实现。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正处于构建之中。因此,在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迫在眉睫。

三、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教育性是图书馆的主要属性,教育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图书馆的作用,他们在图书馆可以阅读和浏览古今中外各种书籍,在书刊所展示的异彩缤纷的知识海洋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快速增长知识,从而达到陶冶性格和情操的目的。大学生还可以在图书馆通过计算机阅读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多媒体光盘以及在因特网上浏览网络图书等。通过图书馆现代优美环境的感染和健康知识的学习,以及图书馆条理分明的管理制度,熏陶着大学生的情操,唤起大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校园的情感,使大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识,以避免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2.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发挥电子阅览室的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开放。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功能在于进行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宣传,为大学生提供电子读物的阅览与下载、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询、读者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电子阅览室已经成为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明确电子阅览室开展信息服务的宗旨,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电子阅览的管理和指导,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力,主动抵制各种不良的黄色、迷信等错误思想的干扰和侵袭。同时,要发挥管理人员的技术优势,开发相关软件和应用网络新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人和无聊游戏软件的泛滥。图书馆还应利用文献检索课,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和信息守法意识教育等。让电子阅览室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的大课堂。

3.开展各种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篇8

网络论坛,又称电子公告板或BBS。校园BBS以其自由的言论空间、使用者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知识结构以及身份隐匿性三大特点,使广大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创造了一种传统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都无法企及的、活跃的文化氛围,这也正是校园BBS的魅力所在。然而,目前高校的BBS管理多由学生负责,教育工作者很少参与其中,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工作者在校园BBS上是大有可为的,应利用校园BBS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素质教育。

1.利用BBS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在BBS上学生拥有无与伦比的言论自由权,BBS同时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再加之隐匿的身份,这使得BBS成了交流思想的最佳平台。在BBS上通过发帖与跟帖,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着一种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得的平等的双向交流,教育工作者可以迅速而广泛地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反馈或者说思想的碰撞非常清晰,因为在BBS上的每一条发言都可明确地显示出跟帖讨论的观点,或是赞同或反对。对BBS上的不良发帖或跟帖,目前采取的措施大多都是删除或封ID。而事实上,仅靠这种简单的做法并不能完全阻止错误思想或言论的传播,更不能消除它们的消极影响,甚至还可能影响不同思想的正常交流。有效的方法是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校园BBS的讨论,及时跟帖指正错误以及发表正确的言论,以一种平等姿态对学生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2.利用BBS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普遍设立了心理辅导站。尽管学生们并不抵触心理辅导,但却有不少学生不敢进入心理辅导站,原因是他们不愿面对面暴露自己的心结,更不愿让身边的同学知道。要想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心理辅导,除了需要大力宣传之外,高校的BBS是个很好的场所,隐匿身份的交流恰恰能打消学生现存的顾虑。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在校园网BBS上开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版块。借此版块传播、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排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类版块应由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公布各种主题的心理学小常识,例如如何有效排解心理压力,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等等,还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做出解答。其他学生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针对不懂的内容在BBS上跟帖,向心理辅导教师询问。学生和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BBS进行交谈,其他学生不只可以浏览谈话内容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在涉及学生个人隐私的时候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QQ或E-Mail等方式进行私密辅导。

3.利用BBS拓展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做出及时的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校园BBS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个相关课程的BBS站点,通过使用这个站点,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布置和查收作业,学生还可以通过BBS向任课教师提出问题,要求给出答案,更重要的是利用BBS,教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将BBS作为开展教学改革的阵地。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利用校园网的BBS向学生广泛征求意见。

随着校园网络功能的日益增强,它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意识到校园BBS对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应该积极有效地开展对BBS的参与、实施、监控和评价工作,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篇9

关键词:网络英语 组织者 监督者 引导者 合作者 学习策略

一、引言

随着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的铺开,听、说等英语实践能力被推到了培养的首要目标;现行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模式,将要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主动式的教学模式。本文试就高职院校在利用网络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自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进行初步探究。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99年修订版)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较强的”强调了阅读能力,“一定的”却忽视了听、说、写、译能力的培养。《课程要求》中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课程要求》还强调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这就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要怎样转换角色,学生又该如何找到他们学习的支点?要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对高职英语教师更是难上加难。

从各个学校几年来的实践看,网络教学时空分离、教学异步,而高职院校的“共性”之一是生源不理想,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薄弱、知识结构缺少完整性,这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头拦路虎。若要补课的话许多人必须从初中英语补起。高职院校不教高校的英语而去给他们补习初中基础,这绝对不现实;一个班级总还是有那么几个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让他们也跟着补习初中英语无疑是浪费时间。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师生各应该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呢?

二、教师怎样扮演他们的角色

(一)组织者。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教学媒体由于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现已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认知工具。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是组织者至关重要的职责。在网络条件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单一地在网上罗列课程的重难点及进行词汇、语法的讲解等,而应该从多维角度出发,和学生一起通过网络对知识进行探讨;把知识的获得设计成若干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索、思考,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满堂灌”。这种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经历对于学生是十分宝贵的。它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完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监督者。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联系的工具,如MSN和一些在线测验,经常性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进度,避免学生虽然在线学习时间长但是不专心学习、玩游戏或挂在QQ上闲聊。也可以同时在系统上设置一个时间限制,比如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后没有操作就需要重新登录,并随时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

(三)引导者。教师为每个学生制定因人而异的学习计划,这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有了学习计划,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策略方面的能力,而高职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有必要加强英语学习策略。何谓“英语学习策略”?即学生为了习得、存储和随时引用语言信息而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的具体行动和技巧。这不是人们所讲的具体的、狭义的学习方法,而是学习观念、管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总称,也就是学生“英语学习理沦”和学习行为的综合体系。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可以学会的,具有可教性。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学习策略的有关知识可以概括地通过网络向学生介绍。另外,一些对英语学习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可较为具体地向学习者推荐。比如记单词“advise vt.劝告,建议”的记忆窍门是:前缀ad-对、向,词根vis看,-e动词后缀;就某件事应该如何做向别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背单词能够把生词记忆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师应辅导学习者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培养信息素养。提供查阅单词的工具(如金山在线、词霸、电子词典)、翻译的工具(如金山快译这样的翻译软件)、交流的工具(如聊天室)、记笔记的工具、获取信息的工具(如Google和百度之类搜索引擎)等,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学习者高效地进行阅读学习和实践。英语学习离不开词典这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当今中外较有影响的光盘词典不下几十种,比较实用的有《金山词霸》,《Webster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The Oxford Thesaurus》、《超级莱思恩光碟字典》和《Roboword动态英汉词典》等。将这些电子词典介绍给学生,无异于向他们提供了最耐心的英文教师。学生随时都可以在电脑上查询学习中遇到的生词及其用法,所有这些电子词典查询起来都非常方便与快捷,并可根据需要拷贝到文件中。有的字典还提供发音指导、记单词小游戏和测验功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多个单词。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如http://省略/(快乐英语),http://省略/(英语中国网),http://省略/new/(英文锁定),http://省略/(英语频道),http://省略/(英语通)和http://省略/(我爱英语网)。这些网站上丰富多采的信息可以扩充学生英语学习的空间,而它们提供的大量英语学习素材使得个性化学习变得可能。

(四)合作者。教师的身份从传统意义中高高在上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上的忠实合作者。学生通过计算机或网络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辅导。网络是非常聪明的、信息量也大得惊人。它可以把英语的学习分成若干层次,但这种分解毕竟是比较机械的,不能像教师一样灵活主动地因材施教。网络上进行听说练习,时间长了未免会觉得总是在跟机器学舌,没有教师面对面的指导,难以掌握语言交流时语言环境的因素。语言毕竟是用来表意和交流的,这就要求老师灵活机动,把“人机对话”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一些软件如金山快译,虽然速度快,但有时候翻译出来的东西实在很古怪,词不达意,机械味很浓,缺少符合国情的中国味。这样的译文难免会误导学习者,使得汉语对英语学习产生负迁移。有个别学生还会拿翻译软件的翻译“成果”来应付老师的翻译作业。一件工具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怎样被人们使用的。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就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取舍,学会正确的学习。

三、学生怎样扮演他们的角色

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无法进行,当然也就谈不上效果。他们是教学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网络英语教学中也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心理和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果能让他们对学习英语感兴趣,那么学好英语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盛行的今天,学生更加需要加强英语学习策略的运用,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主动者。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意识普遍不强,他们大多把英语学习当成一件费时费力的苦差使,学习态度不端正,常把希望寄托在天上掉陷饼上,不愿有所付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无从谈起:很多学生没有自觉记笔记的习惯,上课喜欢玩手机,想不到更做不到起码的预、复习,甚至期末考试前仍什么都不准备,早上到了教室宁可发呆也决不朗读课文。有些专业的学生已把英语课旷课当成家常便饭。网络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自主性学习。它让学生改变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索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变成“我要学”,教师才能去“传道、授业”,他们才能得到“道”和“业”。Brown(1987)认为,态度是学习者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母语文化或目标语文化的看法的一部分。态度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情感动力,积极的态度可以增强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方面,学习者对自己扮演角色的态度和对自己能力所持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中他们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他们进行网络英语学习前就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没有好的学习动机,就不可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再好的教学设施、再多的学习资源都只会是摆设。

(二)探索者。学生需要转变学习观念。很多学生都认为英语就是单词、语法的死板组合,除了考级没有任何用处,而忽视了语言的内涵和本质,更没有考虑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任何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都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了解、掌握这些精神财富是新时期中国青年历史使命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不同的语言文化知识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而这特点和规律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领悟、探索才能掌握。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抛弃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克服制约他们前进的懒惰思想和畏难情绪,乐于不断地探究,网络英语学习才有了一个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平台。他们在探究中肯定会不断遇到问题,只要通过自己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加之教师的耐心“解惑”,就一步步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在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去自学很多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向拓展。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英语知识,就能大大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这就是能力,能力本来就是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的,靠教师灌输是基本无效的。实践才是培养人的能力和智慧的摇篮。

(三)建构者。英语学习者必须针对自己的基础、需求、客观条件与环境,确立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来进行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目标管理,连续、均衡地实现学习目标。由于网络是24小时全天候运行的,学习者不必拘泥于一定的时间,有空就可以上网学习。上次学到哪里,这次就可以从哪里开始,不像老师课堂教学那样“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由地练习听说,而不用担心老师的“脸色”或是同学们的讪笑。很多网站和教学平台上都有分层的听说项目,说错了可以不断反复;说对了可以加分,最后还可以看一下排行榜。只要努力,排行榜上的成绩一定会让学习者觉得很有成就感。成功往往是继续前进的动力。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得开心而激发起的求知欲,容易让学习者不断重复这种行为。久之,良好的习惯就开始形成了。加之记忆策略、补偿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频繁运用,学生英语学习就有了持续进步的可能。

四、结语

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找到了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教和学两个方面都在大舞台上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师生互动,共同努力,在网络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丽.高校网络英语教学:问题、特点及教师角色[J].外语电化教学,2005年,101期,75-78.

[2]齐登红,王保云.网络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角色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4年,98期,59-62.

[3]陈治云. 教师在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26卷第8期,154-155.

[4]王倩.网络英语教学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人学学报,2003年,第3期(总第3(期),81-82.

[5]韩蔚.论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3期,45-46.

篇10

>> 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影响 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刍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建设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试论网络文化与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浅谈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述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家访是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郑韵英,韦小铃,严凤英.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开发探析[J].高教论坛,2009,(11):12-16.

[3]王文珍.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