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林长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自2017年实施林长制改革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林长制改革各项工作,全区林长制体制机制改革、示范试点创建、资源管理创新、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健全机制
完善区乡村三级林长组织架构,设置区级林长11名,乡镇级林长53名,村级林长1115名,区级林长制会议成员单位37个,科学编制“五个一”服务平台以及三级林长“一林一策”,建立林长制智慧平台和村级生态专员,实现智能化管理,逐步完善全区林长制组织体系、目标任务体系、改革推进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
(二)试点示范
1.“青山白化”治理示范。完成“青山白化”治理面积2051亩,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山白化”防控的暂行规定》10条刚性举措,建立“青山白化”常治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林区巡查,持续开展“五打”专项行动,实行有奖举报,新建、扩建、翻新坟墓和修碑立碑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2.“一村四企”改革试点。启动“一村四企”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市区联动,支持解决“一村四企”的建设用地、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水利基础设施等系列问题,发挥“一村四企”的试点示范、典型引导作用。
(三)完善政策
先后制定出台《区三级林长抓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体系》《市区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促进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区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区林业叠加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区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性文件,极大提高了林业经营主体和林农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内生动力。
二、取得经验
(一)“青山白化”治理成效显著。殡葬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私埋乱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例如:大桥街道眉山高速入口“青山白化”治理工程。
(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建立森林防火六级包保责任制,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yjfok”为你整理了这篇河长制爱河护河先进工作者(优秀河长)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湖溪乡是一个因水而得名的乡镇,在面积134平方公里的版土上密布着10条河流,总长达14公里,流域面积达64.2平方公里。2016年以来,唐红梅调任湖溪乡乡长,任湖溪乡河长,她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战斗在水环境保护的一线。一双红雨鞋,一身迷彩服,一本巡河志,是她的巡河标配;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是她的治水常态,近五年来,唐红梅贯彻好、落实好、完成好河长制的各项工作,大力开展卫生长效管理、清淤疏浚、排污口清查、兴建污水处理厂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经过不懈努力,几条群众反响强烈的河流明显好转,河道水质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辖区内水质明显改善,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构建工作体系,做“河长制”的落实者。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队伍。2016年,唐红梅结合湖溪乡实际,围绕省、市、县治水办的相关文件,制定出适合乡情的治水方案和制定《湖溪乡“河长制”实施方案》,全面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的“河长制”工作体系,开成河长抓全面,驻村干部、村支部书记负责辖区内的河道的工作格局,健乡、村、组三级河长体系,并延伸至沟、渠、塘等小微水体,全面落实“一沟一长、一渠一长、一池塘一长”。二是严格河长考核机制。作为湖溪乡“河长”,唐红梅多次在全体干部例会中安排布置“河长制”工作,结合实际,围绕省、市、县治水办的考核要求,制定出台湖溪乡的治水目标考核。推行交叉考核和巡查整改的考核机制,同时,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奖金报酬进行挂钩。三是坚持全程徒步巡河。她严格按照河长包河治水责任要求,切实履行全乡10条河道的治理监督工作,坚持每月全程徒步巡河,她每到一处都实地查看河道环境卫生、水质等情况,向河段长详细询问河道垃圾处理、排污情况和“河长制”工作履职情况,认真了解河道整治工作进度,并就治水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对巡河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巡查活动有力推动了湖溪乡的河道清理,长效保洁成效明显,有效杜绝了已治理河道的反弹情况。
二、坚持标本同治,做“河长制”的践行者。
一是开展卫生长效管理。为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一方面营造氛围,全民动员。她结合“世界水日”、“环保宣传日”,号召全乡广大干部充分利用标语、宣传单、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河长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制作了河长制公示牌,接受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细化责任,狠抓落实。她率先实行乡、村、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各村(居)为主体,研究和解决河长制落实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责任和目标,明确工作时限要求,把水环境整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开展集镇生活污水整治工作。湖溪乡水系丰富,集镇居民沿河岸建房,其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现象非常严重,大大污染水质。望着直排入河的管道,唐红梅痛心不已,多少个日日夜夜寝食难安,多次向县领导汇报,向各部门求助,主动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实地的查看和勘测。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诚心得到了认可,她的呼吁得到了支持,终于在2019年县里斥资700余万元在集镇下游兴建污水处理厂,集镇沿岸布置污水管网,并将于2020年底全面完成污水管网布置及使用,直接解决污水直排入河的现象,大大提高水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河长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是开展各种污染源治理。为加强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辖区内畜禽养殖进行监管,推行生态化养殖,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开展水库水质专项整治,唐红梅对全乡6座小(二)以上水库实行退出承包养殖。水库退养触动了原有水库承包者的利益,他们情绪非常抵触,有的抱着多拖一天多赚一天钱的想法,拖一天是一天,有的请来社会闲散人员打电话发信息恐吓威胁,她毫不畏惧、不言退缩,带着干部亲自上门逐人逐户向他们解释政策、宣传环保及安全饮水知识,一次上门不行,就两次三次四次……直至与他们签订退养协议,并将养殖设备撤离现场。
四是加强采砂作业监管。湖溪乡砂石资源丰富,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非法采砂。在了解这一情况后,身为“河长”的唐红梅完善了砂石日常执法巡查制度,禁止超时超量超范围采砂,要求正常的采砂作业完成后及时恢复河道原状,禁止在河道内堆放采砂尾料或弃料。截止目前共处理了12起违规采砂行为,处理相关人员16人,确保了采砂作业的正常运作。
三、创新管理方式,做“河长制”的引导者。
篇3
【关键词】 河道 管理 措施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锡山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扎实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河道管理各项措施,区、镇、村河道“河长制”管理得到不断深化,锡山区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为锡山区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健全保障机制,探索管理新路
近年来,锡山区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河长制”管理工作机制,确保了河道整治和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是健全组织机构。锡山区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的“河长制”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从区水利、建设、农林、环保、城管部门各抽调一人实行全脱产集中办公。各镇(街道)也分别设立了相应机构,明确了办公场所和专职工作人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工作制度。在建立健全“一河一档”基础资料数据库和制定完善“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了工作例会、工作月报、限期整改、工作考核和效能监察等五项工作制度,真正做到了以制度促管理、促推进。截至目前,已累计编发简报27期,进行集中督查28次,发送督查通报16次,发放“限期整改通知单”62份。三是加强奖惩考核。各镇级以上河道“河长”均需缴纳3000元个人保证金至区“河长制”管理保证金专户,于年终由锡山区河长办根据全年考核情况进行奖惩。同时,区设立“河长制”管理工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河长制”管理工作的开展、推进、配套补助及奖惩。按照镇级以上河道通过河道综合整治验收每公里奖励20万元、村级河道每公里奖励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鼓励政策,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58条河道通过综合验收,区共核拨以奖代补资金2198.65万元;共奖励河长174人、奖励资金188.25万元,扣罚河长21人、处以罚金3.9万元。
2 落实管理措施,“水”“岸”兼管齐抓
河道污染、水质恶化,“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为此,锡山区在推进“河长制”管理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管河道,更堵源头。一方面加强河道水系梳理。以黑臭河道整治为突破,加强水系沟通,将“活水”作为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结合现有水系规划及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调引水功能,增强各级河道畅通能力和自净能力。其中列入市“清河行动”黑臭河道整治范围之一的双泾河,目前正在实施工程总概算达2.11亿元的拓浚建设。以有效改善水体流动性为目标,积极开展河道清淤清障各项工作。近两年全区共清淤河道土方203.55万方;清理渔网渔簖3291处;清理违章搭建267处,杂物垃圾15794吨;整治住家船475条、弃沉船406条;打捞水面漂浮物、水草共计17.28万吨。另一方面不断深化排污管控。污水管网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累计完成企事业单位污水接管1.3万家,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主城区达90%,乡镇建成区达80%。沿河排水监管得到进一步强化。全面禁止沿河企业违规排污、雨污混流、超标排放,无证排污口全部实施封堵,雨水口、达标排放口登记一律纳入长效监管范围,累计接管沿河企业排污口246个、生活排污口3056个。沿河容貌得到进一步改观。累计完成整治养殖场162家,食品加工作坊31家,废品收购站83家;完成护岸建设34750米,河道绿化658亩。
3 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河长制”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锡山区当前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得益于区、镇、村三级的上下合力、全力以赴,更得益于区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一是环保部门在水质监测预警方面的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对全区177个河道断面水质以及重点排污单位出水口水质的定期监测和分析,使得河道水质总体变化趋势得到了及时掌握。从前几年的监测结果看,全区150条河道中,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的有85个,占考核断面的48%,提标的断面数量43个;好转的断面数量91个,达标的断面水质在不断提升,水质在不断改善。二是各级河长在组织协调方面的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在锡山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各级河长积极深入现场巡查督查,使得一些突出问题和关键瓶颈得到了集中反映并有效及时地协调解决和落实整改。三是河道保洁人员在日常巡查方面的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按照“综合治理、建管并重、长效管理”的工作要求,锡山区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均落实有保洁公司和保洁人员进行后续管理,这支队伍对管辖河道中出现的不明排污、占道阻河等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信息反馈和动态监管作用。四是河道护河卫士、义务河道督查员巡查举报的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方面,他们对沿河企业、小区居民违规排水、垃圾入河等不文明行为起到了很好的规劝和举报作用。同时,对照由锡山区统一制作的全区150条河道176个考核断面的“河长制”管理公示牌内容,对各级河长进行监督提醒。
篇4
一、工作目标
根据省、市2021年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切实掌握全区食用林产品种养殖基地和林产品加工质量安全隐患,采用日常督查、单位自查和集中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计划配合省市开展集中抽查,检一批重点品种,整治一批重点隐患。通过安全监测和监管,着力解决食用林产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掀起食用林产品安全整顿治理,实现对辖区内食用林产品生产经营情况底数清、情况明、动态知、信息畅,继续深化重点风险隐患的排查治理,严密防控,重点施治,确保食用林产品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经营行为规范有序,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食用林产品消费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二、工作重点
(一)落实主体责任。对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监督食用林产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落实食品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推动食用林产品经营者诚信自律,建立健全食用林产品进、销货台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努力将行政监管行为转化为经营主体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质量监管。强化食品林产品质量抽样检验工作,突出重点,增加抽检频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开展食用林产品抽样检验工作,切实做到程序合法、行为规范。开展专项监测和监督抽检,配合完成国家、省级、市级对本区的抽检任务,组织开展区级抽检,同时积极引导鼓励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种植大户开展自检工作。加强食用林产品抽样检验结果的综合运用,进行综合研究和比较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组织,促进源头治理和行业自律。
(三)严查违法案件。对食用林产品违法行为必须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决不能姑息迁就。要通过查办案件锻炼执法队伍,提高执法能力,树立执法权威,打造依法履职尽责的部门形象;通过查办案件,震慑食用林产品违法违规行为。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适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违法案件,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切实净化生产环境,进一步提高食用林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四)推进社会共治。在新形势下,应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努力营造群策群力、社会共治的局面。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进行食品安全信息互动沟通,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
三、工作方法及步骤
(一)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监管力度。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将日常巡查任务落实到基层林业站。将乡镇管辖区域作为一个网格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实行网格化监管,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二)建立主体档案,强化规范运作。加大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工作力度,研究确定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标准,创新信用分类监管的方式方法,注重监管的实效和综合信息的分析研判,不断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同时注重与相关部门建立的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的融合和共享。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食品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该项目已纳入2021年省、市林长制目标考核任务,为进一步落实食用林产品安全监管责任,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把责任制和组织领导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教育及培训力度,广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切实提高生产环节食用林产品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不断提升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工作程序,加强信息管理,既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又要防止不必要的炒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解决突出问题。针对本辖区生产环节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多发和易反复的问题,明确工作重点,找准突破口,集中整治风险隐患较多的的重点品种,务求逐个解决难点问题,取得整治实效。
篇5
一、自评得分情况。
总分值1000分,自评得分955分。其中:政策保障100分,目标任务落实180分,建设90分,管理213分,养护237分,运营135分。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突出政策法规保障。为加速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县政府首先强化政策保障,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由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草、公安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工督导工作落实。先后制定出台《县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方案》、《县农村公路管理办法》、《县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强化主体责任,落实责任分工,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纳入各级领导和部门绩效考核范畴,特别是在养护管理方面,在建立县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全县22个乡镇、235行政村相继成立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责任明确、县乡村一体化养护管理新格局初步形成。
(二)强化目标任务落实。2019年,圆满完成年度计划,完成新改建、养护、安防工程。自然屯通硬化路达到87.4%,推进养护改造、路面养护技术状况指数逐年上升,加速路网升级,优化路网结构。推进公共交交事业发展,2019年,村村通车率达到89%,全县共有3A级及以上的景区4处,目前已全部通车,到2020年,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
(三)公路建设成果显著。2019年,着力以“量”为先,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计划全年投资36883.8万元,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94.429和“畅返不畅”287.9公里。
1、县道XX至XX公路新发至黑帝庙(境内)改建项目31.44公里,总投资6323万元。9月底已全部完工。
2、县道XX至XX公路XX至长山堡段新改建工程38.193公里,总投资8558万元,9月底已主体完工。
3、县道XX至腰XX改建项目24.796公里,计划投资7500万元。该工程是两年工程,2019年路基施工已完成,预计2020年9月底完工。
4、完成“畅返不畅”总里程是305.849公里,总投资18747.08。2018年完成7.43公里,2019年完成298.419公里,总投资18261.53万元,其中新改建136.529公里,161.89公里,已全部整治完成。
随着这些工程的竣工,全县公路硬化里程达到4252.53公里,高速公路206.7公里,国道245.8公里,省道139.4公里,农村公路3660.63公里。硬化公路密度达到60.75公里/平方公里,全县100%的乡(镇)和建制村实现了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全县87.4%的自然屯实现了通屯硬化路。一个科学合理,便捷畅通农村公路网已初具规模。
(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实现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实现全覆盖。根据《省农村公路条例》,在原有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基础上,全县22个乡镇全部成立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全面推行路长制,235个行政村实施行政村村道管理议事机制,制定爱路护路乡(村))规民约,加大执法力度,采取县级统一执法、乡村协助执法的工作方式,建立了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公路管理队伍。实现路政管理无死角。二是加速公路用地确权工作。2019年,自然资源局对土地的第三次调查对全县农村公路用地进行了确权,同时,推进路域环境整治,对侵占公路用地、破坏路肩、植树台和排水系统、影响公路畅通行为,进行综合治理,做好路田分离和路宅分离。三是形成爱路护路的强大合力。近年来,交通部门一直与公安交警部门联合行动,针对损坏路产、超限超载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积极发动群众,提高老百姓爱路护路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良好氛围,使农村公路的到有效保护。
篇6
为全面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结合《市产业链招商引资攻坚专项行动方案》和我县实际情况,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攻坚专项行动。为做好相关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结合“一脊两翼”发展战略和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攻坚专项行动。重点围绕汽车装备、战略新兴、冰雪及温泉、医药健康、全域旅游、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冶金及矿渣等七大产业和龙头企业引进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扎实推进务实招商和精准招商,努力开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实现重点产业链招商引资新突破。全年计划包装项目70个,拜访目标企业350户,重点推进项目70个,签约落地项目21个。
二、时间安排
为全面展现工作成果,确保招商干部全程参与项目进展各环节,招商时间拟定为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底。
三、人员配备及责任分工
(一)产业链招商及对接专班。
产业链招商及对接专班下设7个产业链招商组。
1.工作职责。一是按照《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代表我县配合市开展工作;二是积极对接相对应的市产业链招商组(市级产业链招商组人员详见附件2),承接相关产业信息;三是开展产业链招商工作,绘制“产业地图”,收集目标企业信息,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经贸交流活动。
2.具体任务。各产业链招商组积极储备人脉信息,邀请企业到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力争形成包装项目10个,拜访目标企业50个,提供给产业链攻坚组的重点推进项目不低于10个。
3.重点招商方向。
第一组:战略新兴产业链招商组,围绕开发区产业基础,重点引进新材料、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项目。
第二组:汽车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链招商组,围绕开发区产业基础,重点招引汽车部件、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项目。
第三组:冶金及矿渣产业链招商组,围绕开发区及钼矿产业园建设,重点招引新型建材等循环产业项目。
第四组:冰雪及温泉产业链招商组,围绕冰雪装备产业园及双顶子-北大湖冰雪核心圈,重点招引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制造等“冰雪+”项目;围绕万昌-一拉溪温泉康养片区建设,重点招引“温泉+休闲”“温泉+文化”“温泉+农业观光”“温泉+康老”等产业项目。
第五组:医药健康产业链招商组,围绕中医药资源及医药健康产业基础,重点招引特医食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产业项目。
第六组:全域旅游及旅游配套服务产业链招商组,围绕生态旅游资源,重点招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周末游、亲子游等旅游产业项目。
第七组: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招商组,围绕林果小镇及“四区二园”建设,重点招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精致农业、订单农业、私人订制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项目。
(二)产业链招商调度专班。
1.工作职责。调度各产业链招商组工作开展及完成情况。
2.具体任务。重点调度各产业链招商组洽谈项目、重点推进项目、“走出去”、“请进来”经贸交流活动、联系拜访企业及商协会情况。各产业链招商组安排1名具体工作人员,负责配合日常调度工作。按月、季度、半年、年等时间节点报送到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商务局)。
3.责任单位。由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产业链招商组的调度工作。
(三)产业链招商攻坚专班。
1.工作职责。负责各产业链招商组提供重点推进项目的洽谈攻关工作。
2.具体任务。各产业链招商组签约落地项目不低于3个,全县累计签约落地项目不低于21个。
3.人员组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各产业链招商组组长和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及乡镇(区)主要领导。
(四)产业链招商考核专班。
由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县委组织部和商务局配合,对产业链招商工作进行考评。重点考核实际引进项目、包装项目和“走出去”、“请进来”经贸交流活动开展情况。
(五)产业链招商保障专班。
县委组织部负责人员调配工作;财政局负责招商经费保障工作。招商人员出差补助按照国家公务员出差补贴标准,在所在单位实报实销;商务局、开发区负责招商推介材料的保障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管理。
产业链招商组实行县委组织部和县商务局双重管理。县委组织部负责干部选调及干部队伍管理,县商务局负责业务指导及日常招商工作调度。
(二)办公。
各产业链招商组办公方式自行确定。
(三)奖惩。
对工作表现好、超额完成招商任务的干部予以表扬。对考核成绩突出、符合任用条件的干部,及时向县委推荐,优先提拔使用。对态度不积极、责任心不强、工作业绩差,考核为基本称职的干部,予以诚勉谈话。对弄虚作假,贴、靠、要招商项目的干部,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学习。
产业链招商组要全面掌握我县产业定位、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全面了解本产业链条目标企业发展状况及对外投资意愿,根据我县产业招商需求及目标企业情况开展精准招商,确保完成既定工作任务。
(二)广泛宣传,积极推介。
产业链招商组要创新招商理念、机制、做法,利用好各级各类招商活动平台,多途径、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县产业招商项目,深入挖掘有价值的项目信息,切实提升项目对接成功率。在侧重各自产业项目的同时,可对接其他产业项目。
篇7
关键词:菏泽;防洪抗汛;机构设置;人员管理
菏泽地处黄河下游,在七八月份会受到副热带暖湿气流的影响,出现降雨集中、强度大、范围广等情况,加之坡地和河道汇流速度慢,导致洪水历时长,河道洪水峰低量大,另外降雨走向一般是自西向东,顺水流方向,形成洪峰迭加,加重了这一地区的洪涝灾害。所以防洪抗汛是水利和农业部门以及政府重视的一项工作,在这项工作中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的安排管理也是相关部门细心考虑的重点之一,笔者试图对菏泽地区的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1.菏泽主干河流防洪抗汛工作中的机构设置
1.1合理设置防洪抗汛的指挥部门
菏泽市防汛指挥部:指挥协调流域内防汛抗洪工作,调度指令
指挥部门是一个机构的灵魂和中心,一个优秀的指挥部门总是能够进行详细的情况分析后快速的作出正确的决策,防洪抗汛的指挥部门也是如此。防洪抗汛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好这项工作是有关部门应尽的职责,也是当地政府的工作要求的一个方面。因此在防汛指挥部门的设置上要十分重视。菏泽地区防洪指挥部门的设置大致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指挥部门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到,防汛部门
是由市防汛总指、市指挥成员、县防汛指挥和河
县防指:执行市防指防汛抗洪调度指令指挥辖区内防汛抗洪工作,调度指令
道管理处四个部门组成,市防汛指挥总部是菏泽
市防汛命令的者,处于调度人员和进行指挥
指挥部成员单位;执行市防指防汛抗洪调度指令
决策的工作心市指挥部成员其作用就是执行市总
河管理处: 执行市防指防汛抗洪调度指令
防指的命令到现场进行实地的指挥,操作具体的研究方案。县防指的作用就是执行市防总的调度命令,对辖区的汛情进行汇报并努力做好防洪具体操作和监管。最后河道管理处也是防洪的重要部门,处于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更是情报搜集的信息站。从整个门的布局来看,设置合理,且各个部门职能分工清晰,协调合作有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
1.2.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达系统
信息是决策指挥的依据,掌握丰富的信息才能够保证决
策的相对正确,否则只会产生片面的判断或者贻误了最佳的抗洪时机。而便捷的信息传达系统是保证信息正确有效传递的重要平台,因此要注重信息传递系统的建立,时常保证信息的搜集与传达的畅通性。菏泽地区的河流信息传达系统由四级组成,第一级是堤防、闸坝管理所和有关乡镇水利站,这两类机构是防汛工作的排头兵,是河流情况的直接观测者,其工作的内容就进行河道河水的检测和记录,将相关数据进行初步搜集和整理交由上级。第二级是河道工程管理单位和有关乡镇防指,这是信息搜集系统中的第一级管理部门,其任务就是分析所得数据,做好数据的上报,准确传达上级的指令。第三级是各县区防指和各县水务局,其工作就是认真检查辖区内上报数据,做好分析和总结,对异常情况进行查询和实地考察,另外还负责对县区内的防洪部门信息传递系统的建设,例如,设立观测站,堤坝管理所等。第四级是菏泽市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部既是信息的所得者,还是决策的制定者和者,最终防汛抗洪的总体布局和方案等重大事项都是有防总来进行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有效的工作对防汛抗洪工作十分重要,因此应当得到相应的重视。
2.菏泽主干河流防洪抗汛工作中的人员配置
2.1.实行“河长制”
2012年7月18日,菏泽市市政府实行了“河长制”,其范围包括全市主要的3条河流以及45条重要的支流,各县的重点河段或出境河流由县区长担任“河长”,各县区辖区内重要支流上由一名副县级领导担任“河长”,实行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县级的领导直接参与到防洪防汛的工作中来,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长制”具体至少体现了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副县长等重要的县级领导进行河道的领导管理,为防汛防洪以及河道的治理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的到及时的决策,从而能够避免因决策的拖延而导致重大的损失。有了副县长的坐镇,也为下级机关的工的开展提供了信息询问的窗口,从而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和传达的快捷性。第二,副县长的亲自领导对河道相关项目的监督意义重大,在防洪防汛的工作中有助于理清责任,使县以下的各级防汛部门对防汛工作引起重视。最终更好的将市防总交予的任务落实到位。
2.2.抗汛队伍的组建及各部任务
抗汛防洪的队伍是保证抗洪任务完成的最重要的组织,这些队伍在执行防汛抗洪任务中都是在第一线,因此组建强大的防汛抗洪队伍是抵御洪灾的关键。菏泽市的防洪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常备队”。这支队伍是由河道的管理人员和有丰富防洪抢险经验的民兵组成,在整个辖区内属于市、县两级防汛指挥部管理和调度。其任务为:平时维护防洪设施,参加新的防洪设施的建设;在汛期来临时,帮助搞好巡查检测,加强联络,如遇险情最大限度的进行抗洪抢险救灾,并组织村民进行自救;平时加强相关防洪抢险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做好防洪演练。第二部分为防汛抢险队。其成员由河道两岸和防洪设施周边的青壮年组成,抢险队和专业抢险队是抗洪抢险的突击队伍。专业的防汛队更是防汛抢险的主力军。其主要作用是,在汛期是帮助专业的技术抢险队进行抢险救灾,平时做好先关的培训和演练,既有相关的知识,又有相关专业技能。第三部分是防汛的后备队。其组成人员与突击队相同,起作用是在出现较大险情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时,全力支援一线的救灾,帮助运送抢险救援物资、疏通管道等。第四部分是人民和武警部队。武警部队是抗洪抢险的中坚力量,在汛期时,他们承担者物资的运输,被困人员的营救,以及获救人员的安置等工作。这四个部分的人员进行协调合作,形成军民联防的模式可以有效的进行抗洪抢险任务,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
3.结束语
菏泽地区最为鲁西南的重要地区,是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区域,因此做好防洪抗汛工作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好水源的优质性。在抗汛防洪的行动中形成良好的管理局面,机构设置合理,人员安排得当,保证了信息的有效搜集和决策的传达。在遇到险情时能够快速的决断并进行人员的召集,确保了抗洪抢险的快速有力进行。通过菏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终使得这一地区的防洪能力得以显著提升,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谋得一方福祉。
参考文献:
[1]戴春子,苏枫. 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05:47-48.
[2]罗少彤. 中小河流防洪规划中的若干技术问题[J]. 广东水利水电,2009,09:40-42.
[3]季万才. 河流防洪工程影响评价因子分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篇8
“退耕还林之前,我们家有13亩地,都用来种苞谷和水稻。山区的粮食产量很低,那时候收入少得可怜,一年下来根本没有结余,一分钱的存款都没有”。四川省洪雅县槽渔滩镇文山村赵黎平对记者说。
十年前,和文山村其他600来户村民一样,赵黎平一家靠十几亩耕地勉强度日,虽然承包了一些责任林,但因为山路崎岖,交通成本高,也几乎没带来什么收入。
2001年文山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村民的生活开始快速改观。赵黎平在自家的13亩陡坡耕地种上了桉树和茶叶。按照退耕还林的政策,每亩地可以获得230元的补贴款项,几乎与耕地种粮时代的收入持平,加上分配下来的林地,一共有40多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而且随着树木的生长,收入是逐年递增的,这大大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
因为退耕还林的补贴政策,赵黎平家的劳动力彻底从耕种土地中解脱出来,开始养鸡,培育树种和竹林。或者上县城里的厂矿打打短工。2004年,他家开始有了积蓄,扒掉了简陋土房,盖了一座新楼。
现在的文山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楼房,有了摩托车,80%以上的村民都有了手机。而在赵黎平的印象里,2001年以前,全村没有一户人家住楼房。
“山上能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怎么也想不到的。首先是路,以前山上不通路,因为退耕还林,林子多了,大量的木材需要运下山,2004年开始修路,基本上一半以上的农户都通了路。以前是原始的山路,一天能背50斤化肥上山就不错了”。赵说,“退耕还林退到哪,路就修到了哪”。
除了摩托车,赵黎平还买了一辆奇瑞QQ和一辆面包车,用以代步和运送木材下山。“现在50斤肥料用摩托车顺带就带上来了”,他笑着说。
洪雅县槽渔滩林业站站长彭长述说,在文山村,比赵黎平家更富裕的村民也大有人在。林地分配到各家以后,大家都是种竹子或者经济效益比较高的柳杉、桉树和桦树,目前每亩就能带来近万元的收益。有些农户承包了五六百亩乃至上千亩的林地,他们的收益更大。
在文山村村民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时,退耕还林工程也正在四川省乃至全国大规模铺展开来。
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解决中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扭转长江、黄河流域水患灾害,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革),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铺开。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的土地是退耕还林的实施主体。
“以前耕地的时候森林比较少,空气不是很好。现在,从城里往这边走越走越舒服,空气越来越好”。从小生长在山区的赵黎平对生态的改善深有感受。
“最直观的效应,一个是空气变好了,一个是水土保持,山下的清衣江的水清了。以前一落雨,一涨水,表层的土全部被冲走了,现在植被变好了,水土流失的情况大有改观”。彭长述告诉记者。
退耕还林工程使整个洪雅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洪雅县的柳江镇,当地农户依靠这个生态优势,搞起了农家乐。截至目前,整个柳江镇的农家乐达到了120多家。
事实上,四川地处长江和黄河上游,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区,在全国生态建设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1999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09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32.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336.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496万亩,中央、地方已累计投资290.8亿元,全省634多万农户、2266多万农民从中受益,户均获中央政策补助达4000余元。
据悉,10年来,退耕还林工程为提高四川全省森林覆盖率贡献3.7个百分点。
保护七彩云南
云南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长李昆敏向媒体通报,截至2009年底,滇池治理累计投入资金120亿元人民币,滇池流域主要地表饮用水源水质明显改善,26条入滇河道水质污染不同程度下降,滇池治理成效初显。
作为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壮丽宽阔,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由于上世纪围湖造田、城市规划和市政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造成大量生产生活污水注入滇池,滇池逐步富营养化,与太湖、巢湖成为中国污染最突出的“三大湖”。
滇池治理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因进度缓慢、收效甚微。
2008年以来,昆明市再次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加大滇池治理力度,并把对滇池的治理提升到法律层面。两年来,滇池治理投入的资金是此前累计投入的一倍多。此外,还实施了“河长制”整治河道,一年多来,35条入滇河道中,有26条水质污染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15条水质有明显改善。通过中长期规划指导下的整治,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水污染的问题。
滇池治理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行动之一。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九湖治理累计投资131亿余元,其中滇池治理94亿余元。根据湖泊水质监测分析报告结果显示,除阳宗海水体砷浓度超标、降为劣V类外,滇池、洱海水体污染物均有所下降,其他湖泊基本保持稳定。
除了水环境治理等环境治理行动,云南还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丽江宣言》,建立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了全省生物多样性评价。云南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名列前茅,且物种极为丰宦,有野生高等动植物物种2万多种(含种下等级);生态系统丰富和复杂。到目前为止,基本建立了云南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从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完整性、物种特有性与外来物种入侵度5个方面对全省129个县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综合评估。
此外,云南还加强了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展了以农村饮用水源地、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工作,推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村、省级生态等创建工作。目前全省有10个乡镇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54个乡镇获得省政府命名的“云南省生态乡镇”。
“需要在全社会树立破坏自然人人难脱其咎、人人难逃其害,保护自然人人可为、人人有贵的责任观,使每一个组织、每一位公民都能把保护自然的思想凝聚进我们的血液中,把保护自然的感悟融入到具体的行动中,把保护自然的措施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实施3周年之际,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撰文写道。
链接 西部大开发10周年环境保护概况
――污染减排工作不断推进,各项政策措施日趋完善。对西部地区实行了总量控制政策的倾斜。
――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18%,生态示范建设开始起步。
――西部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得到遏制,部分流域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务院批复了《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一系列规划。
――加大环保投入支持力度。2000年以来,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环保项目主要有:全国监测网络(辐射及地表水部分)建设项目、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冰冻雨雪灾后环境监管能力恢复重建与应急监测项目、地震灾区环境应急监测专项资金项目、中西部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项目、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等,资金达518503.9万元。
篇9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农委的职责和几年来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的实践,就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讲四点意见,请*省长和与会同志指正。
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制度创新
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其中,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方向是: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筹资实行上限控制。这一改革开全国之先河。当时“一事一议”筹资的标准是参照税费改革前1999年的基数计算的。1999年,全省“三提五统”32.71亿元,其中“三提”为16.7亿元,“三提”中的公积金是6.25亿元,公益金3.5亿元,两项合计9.75亿元。本着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则,将“一事一议”总额确定为7.5亿元,人均15元的标准;原先强行让农民承担的30个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要求在三年时间内逐步降低,即2000年每个农村劳动力承担的两工不超过20个,2001年不超过15个,2002年不超过10个,从2003年起,村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劳务,也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民主讨论,按多数人意见作出决定,上限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超过10个标准工日。
“一事一议”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创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方式。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我省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筹资26.24亿元,平均每年2.9亿元;筹劳8.5亿个标准工日,平均每年0.94亿个。使用重点主要集中在兴建村级道路,约占筹资总量的60%以上;其次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5%以上,用于造林、改水改厕、路灯安装、市场改造等较少。实践表明,通过一事一议,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广大村民的直接参与,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原则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我省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一事一议”的监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如《**省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和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未承包土地并从事工商等其他产业经营活动的农民交纳村集体公益事业费管理暂行办法》、《**省村级兴办公益事业筹资办法》。2002年11月,省人大还通过了《**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切实提高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格局造成了广大农民应当享有的公共服务没有得到保障,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范围差距较大。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加大政府对村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道路、饮水、环境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引导农民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的洒向农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民对此反映强烈。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聚集民力,形成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重点建设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有利于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确立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民主议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干部转变作风,改进方法,由原来的行政命令和说教式动员方式转向注重引导、民主协商。这种转变,不仅可以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民权益,而且有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氛围,将给农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要充分正视试点工作的复杂性
我省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已有九年的实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认清存在的问题,加以防范,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1、“一事一议”在实施中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改变决策程序,调整使用方向,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种:一是不按规定议事,用村组干部会、党员会代替村民大会或代表会;二是把“一事一议”的议事筹资当作固定筹资项目;三是筹资按承包土地面积计征,或人地不同比例计征;四是所筹资金没有用于所议项目,挪作它用;五是强行以资代劳;六是筹资筹劳不公开或公开的不充分,缺乏监督;七是一些地方政府强行筹资筹劳作为项目配套。如某市为完成“村村通工程”,要求三年完成九年的一事一议筹资;某县部分乡镇道路集资人均达120元,群众反对,为上门筹款,发生干部殴打群众事件;北方某乡镇提出,对一周内完不成“村村通”筹资任务的村干部要收回工资卡等等。
2、“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模减少,相应村级负债增加。“一事一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矛盾,比如,多数人受益与少数人受益如何兼顾;多数人赞同与少数人反对如何协调;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如何确定;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的成本差异如何调节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使得一些地方有事不议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据统计,2000年,全省约有37%的村开展了“一事一议”筹资,筹资2.76亿元,以后逐年减少,到2008年,全省开展“一事一议”的村下降到17%,筹资额减少到1.3亿元。筹劳也由2005年的4629项下降到2008年的1303项。
此外,“一事一议”工作开展的地区也不平衡。总体来看,沿江和江南地区普遍开展较少,一般不到10%,江淮地区在25—30%,淮北地区在35%以上。在同一地区差异也较大,如六安市舒城县开展“一事一议”的村达到70%以上,而裕安区每年“一事一议”的村只占10%。由于不少地方“一事一议”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当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完全依赖政府,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为上项目,便举债投入。据统计,仅2005年一年,我省因兴办集体公益事业新增的村级债务有4亿多元。今年5月,我委对三市六村的调查,因公益事业投入造成的负债占村级新增债务的22%。
3、一些乡村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民主决策的方法。据我委调查,一般村级领导班子力量较强、决策较为民主、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搞得较好、所筹的资金和劳务能真正用于办实事的地方,“一事一议”开展较为容易
;反之则难以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全面推开对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们一些基层干部,还习惯于家长制、一言堂,民主议事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还有县乡干部更希望通过集中使用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开展农村基础建设。所以,我们应针对“一事一议”奖补试点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加强乡村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不断提高其民主管理水平。
四、明确职责,主动配合,积极推进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为广大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作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指导和监管部门,要把握村级组织特点,在认识上,要明确这项工作的主体和受益者是广大农民,学会做过细的工作,学会同农民打交道,善于发现和总结广大农民的创造。要按照会议的要求和赵省长的讲话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引导农民积极开展“一事一议”,切实加强规范管理,把好事办好。
1、严格审核“一事一议”筹资范围。审核议事项目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重要环节,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适用范围、筹资筹劳对象、限额标准的审查。要审核议事程序是否民主,对超出议事适用范围、违反民主议事程序、超过限额标准的议事项目,不得审批。在审核项目内容时要注意量力而行,对脱离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的项目,要予以劝退,防止新增村级债务。
2、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的财务管理。为保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集资金与补助资金的使用安全,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一事一议”筹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指导村级组织将筹集资金单独设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所筹资金的财务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项目预决算以及资金使用进度等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篇10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机制;莆田市
农村水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福建省莆田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坚持贴近民生、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在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上作出积极贡献。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莆田市主动对接国家资金投向,谋划生成项目,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一、莆田市农村水利概况
莆田市农村水利建设以中央、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以市级、县区财政配套为辅。在2012年水利普查中,全市共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219座,总库容5.4亿m3;建成塘坝6472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8座;建成引水工程1482处,引水规模99.46m3/s;建成提水工程1640处,提水规模14.87m3/s,年供水量16.8亿m3;建成堤防554.4km(海堤274.8km、江堤279.6km),保护耕地50多万亩(1亩=1/15hm2,下同);建成灌区工程922个,灌溉总面积78.5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000亩以上灌区37个。“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民生水利统筹发展。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提升。按照“巩固成果、提升水平,注重质量、确保安全”总要求,在基本实现“村村通、户户用”基础上,统筹使用上级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自来水厂,合理布设供水管网,由市水务集团集中建设整合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共完成投资9.5亿元,保证了120.1万群众饮水安全,超额完成43.9%。建成东圳水库分层取水、湄洲岛跨海供水第二通道等工程,重组整合国有、集体水厂12家,涉及人员1000多人、资金20多亿元。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加强。投资3.07亿元完成涵江区、仙游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秀屿区、荔城区、城厢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各年度任务;投资1.97亿元建成秀屿区初级水利化县和东圳灌区、萩芦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资0.3亿元建成山地水利示范片13片、面上项目106个;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三是水工程全面加固。投资4.95亿元完成加固31座小(1)型水库、150座小(2)型水库、200座山塘;投资3.43亿元完成新一轮海堤强化加固一至五期工程共42条61.68km。四是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9个;编制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在书峰、社硎等9个乡镇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完成投资0.48亿元,治理面积达12.1万亩。五是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推进。投资4.94亿元,完成列入全国规划的21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长达98km;正在推进荔城区中小河流重点县11个项目区的河道水系连通整治项目,总长为25.5km。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①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有待巩固提升。虽然莆田市的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群众饮水卫生安全意识薄弱、建设标准不高、水源保证率不高、供水入户率未达到100%、市水务集团对民营水厂整合进展不力、相关县区重视不够等问题。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虽然全市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设施老化,带病运行,部分渠堤边坡不稳定,渠道渗漏严重。特别是灌区末级渠系问题尤为突出,末级渠系大多数为基层社队自建自管的土渠,渠道后续投入不足,部分已衬砌渠段管护投入不足,破损渗漏严重,造成渠尾无水灌溉,部分地方出现毁渠弃灌现象,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③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重建轻管现象长期存在,建后运行管护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大部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产权界定不清,产权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部分工程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农民真正参与公益性强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并不高,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的效益难以发挥。④农村水利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其根本在于投入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直接影响了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农村水利的积极性。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部门未能统筹安排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建设,且市、县区财政投入不足,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社会资金不愿投入,融资难;群众投工投劳不足,缺乏热情。特别是工程建后管护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⑤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市虽然设置基层水利工作站42个,落实编制137人,在岗人数116人,但是基层水利工作站大多以乡镇管理为主,人员关系移交乡镇管理,水利部门对水利工作站只是业务指导的关系,这种分散分割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人员难以调配、职能难以发挥、人才难以留住、队伍难以管理等诸多弊端。同时,已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大都挂靠在村委会,缺少运行经费,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建设管理难度大,当前又是水利基础建设的大好机遇,农村水利建设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投入、管理、运行机制,健全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监督体制,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使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1.2016—2018年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①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供水安全。按照水源相连、管网相通、布局合理、水质安全、管理科学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38个,解决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升级的农村人口数12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90%,加快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和加强水源地保护,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全面建成市第三水厂、妈祖城水厂、埭头水厂及配套管网、南日岛供水第二通道、湄洲岛供水第一通道修复等供水工程;全面改造、升级、联网供水管网500km,覆盖全市沿海、平原、海岛乡村;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按要求全面配备、使用和运行管理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设备。②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服务农业发展。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原则,加快秀屿区、荔城区、城厢区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20个现代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灌溉面积6万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山地水利设施100片2万亩,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③建设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170km,综合治理9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27km2,建成水土保持生态村3个,建设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④建设防洪排涝保安工程,确保安全运行。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分片实施的原则,加快木兰溪全线105km干流及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建设集挡潮、蓄淡、生态于一体的宁海闸工程,改善木兰溪主城区河段水环境;加快建设萩芦溪防洪治理工程;建设玉湖、东阳湖、木兰湖、江东湖等滞洪区和石门澳、石象、前海、东吴园区、妈祖城等沿海防洪排涝滞洪区;完成东圳、东方红等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和加固妈祖城、岩下、赤岐、东林等海堤23条58.35km;建设大东溪、院里溪等2个山洪沟治理项目8.5km,全面实现海堤、水闸、水库达标建设和安全运行,建设农村水利信息化系统,基本建立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2.健全完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
市、县区、乡镇政府应树立“建管并重”意识,在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清、责任明、管护实,着力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每一处农村水利工程都能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要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政府主体责任和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跟踪问效,切实强化责任制的刚性约束。要建立健全“河长制”,切实落实河长、河段长牵头管水职责,建立河道保护管理机制,成立专门巡河督导组织,做到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确保责任到人、有水必管、不留死角。要落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全面提升全市乡镇水利工作站服务能力,加快培育、发展和指导农民用水户协会,严格用水计划,落实农村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措施,全面推进依法管水。要探索管护模式,因地制宜探索专业化集中管理、物业化打包管理、企业化经营管理等多种管护模式。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力发展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
3.探索多措并举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
莆田市要有效利用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会,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和多形式投入机制。落实农村水利财政投入主体责任,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提取10%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县(区)财政配套1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经济杠杆和引导作用,带动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种田大户及农户等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管护经费,通过农民自筹、农业水费由县区财政直接补贴支付和争取上级专项管护资金等方式,保障基层水利管护巡查人员的薪酬;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补助用以在日常运行管理中对发现问题进行维修、加固等。要利用中央实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支持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信贷融资;采取购买服务、探索PPP等筹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管护和运营。要加强资金监管,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等行为,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确保农村水利资金规范科学管理、合理高效使用。
4.创新机制深化农村水利改革
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作,把农村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深化改革作为水利发展的新动力,填平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沟沟坎坎。①下放管理权限。除因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涉水工程或需上升国家、省级立项,确需由市级审批外,农村饮水安全、水库和海堤除险加固、农电技改、水土保持等水行政审批事项能下则下,下放由县区负责审批,市级加强监管服务。②整合涉水资金。市、县区政府要整合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部门资金,按照农田水利规划,统筹安排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③简化前期手续。对投资规模较小或技术要求简单的水利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合并审批。对列入部、省级工程建设专项规划的农田水利项目,直接审批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未涉及新增用地(用林、用海)报批的,由项目主管部门审定工程建设方案后,直接设计、施工。对于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下、技术要求简单的农田水利项目,可由项目业主直接编制施工图和工程预算,在相关行业审查同意后报发改及行业主管部门备案,作为控制投资概算的依据。对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更新改造等建设中不涉及新增用地的,不办理土地、规划、环评等审批手续,改为事后监管(备案)。④统一委托设计。县(区)水务局可成立项目公司作为项目前期业主,按海堤、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乡村河道治理等分类别,以县区为单位,统一招标投标选择设计单位,一揽子委托项目可研、初步、施工图等设计,缩短前期工作时间。⑤改进审批服务。在保障补偿资金到位基础上,供水管道建设涉及临时用地的不需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工程实施后尽快恢复原貌。对于配水管网施工需要横穿公路等破路的,项目业主要制定施工方案,减少交通影响,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协助,并依法免收有关费用。⑥加快水价改革。实施灌区农业灌溉水费财政补贴政策,完善灌区管护费用财政转移支付,市、县区财政各承担一半,解决农业灌溉水费征收难、到位率低以及水管单位管养经费短缺等问题。推进原水价格保本提价,建立水价联动调节机制,市水务集团、各水管单位配合全面梳理供水运行情况和价格成本情况,制定提价方案,建立稳定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机制。
5.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 上一篇:审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医德医风考评实施细则